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初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初探

关键词:培养 激发 引导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内容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教育工作者共识到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实施这一理念,发挥生本作用,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一种应该引起注意的倾向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不等于让学生的思维放任自由。这就需要教师在这实践过程把握尺度。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项艰巨、复杂而又长期的工作。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角色作用,尤其要善于激发和引导。

二十一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澎湃而来的知识经济呼唤大批的复合型和创造型人才的脱颖而出,这是全球知识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总书记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他还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创新理论,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优势,因为它涉及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很强,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

一、 树立学生创新意识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向学生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他们探索与创新,创设平等、民主、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甚至打破常规,标新立异,怀疑一切。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造的基础。中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参与意识。要培养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的良好习惯,为创新发展打开通道,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为此,教师要允许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获得成功,教师应及时地加以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体验一下创新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动力。即使不成功,也不要轻易否定,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学生创新意识的树立,学习兴趣是关键,因为兴趣是推动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是学习的最大动力。苏霍姆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鼓舞的心情,就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一个人对某事物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就会积极、主动执着地去探索、思考该事物的奥秘。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务之急,教师要千方百计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他们有目的地展开丰富想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不满足现状的进取精神。让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求,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想创新。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愉快和谐的情境课堂。比如,在讲解冰心的《小桔灯》时,我让学生们自己事先准备好两个大桔子,两根蜡烛,两根针,两条线,两根小木棒,在讲到小桔灯的制作过程时,我让学生上台亲手制作,并配合接力赛,对抗赛等,这样,学生的兴趣来了,注意力集中了,学生在轻松、愉快活泼、和谐的气氛中掌握了《小桔灯》的知识。

此外,我还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视、录音机、幻灯机,电脑等多媒体教学,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更是如虎添翼,锦上添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 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方式,是一切崭

新的思维方式的总和。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集天文地理、生活知识、生活常识为一体,创造性和灵活性都很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的特点,尽量鼓励学生不盲从书本,自己探索问题,自己得出结论,从此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觉地探索新事物,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时,应留出“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去质疑、解疑,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好习惯。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并正确引导。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满足已有的结论,不相信唯一解释,不迷信权威说法,不拘泥现成标准答案。希望学生要与众不同,自成一格,充分发表自己的新观点,新见解,新想法。培养其思维的独创性点燃创新的思维火花。比如,我在讲到七年级上册的郭沫若《天上的街市》时,说牛郎织女可以自由来往,并配了一幅牛郎织女骑在牛背,提着灯笼的图,这时,有个学生举手提问:“老师,传说中,牛郎织女每年只能在七夕日相见,这里怎么可以说可以自由往来?这种说法与传说中的到底哪一个是正确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首先肯定了这个学生敢于提问,大胆创新的精神,然后把问题交给全班同学,让学生去讨论,最后,老师点评归纳,使全班学生弄明白了问题的真正含义,提问的同学体验到创新成就感,其他的同学也都得到了分享。从这以后,课堂上很多同学纷纷举手提问,有时候,学生提出一些怪头怪脑的问题,让我措手不及。我觉得这是一种好事物,意味着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始形成了。只有把学生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已获取知识的基础上更加努力,自己能独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去获取新知识,从而真正地达到学会创新的目的。

三、 培育学生创新精神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语文教材中的创新素材很多,教师要善于挖掘和运用,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例如:语文七年级上册《我的信念》一文,是居里夫人的自述,她执着努力,顽强探索的求实精神,她温和慈爱,宁静以致远的伟大精神,这归根结底就是一种创新精神,这位科学家的精神现在仍然值得我们学习,特别是值得青少年学生学习,因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靠他们来完成,所以他们更应该学习这种精神,这不仅符合时代的需要,而且具有现实意义,因为只有创新,人类才会进步,社会才会发展,国家才会兴旺发达。我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了这种思想,让学生的潜意识形成这种观念,来达到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不过,单靠课堂培育学生创新精神还不够,应该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语文学业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要想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应该注重他们的生活实践,想方设法扩展他们的生活外延。一要加强与各门课程的沟通,使各门课程学习同样成为语文创新的一种资源。二要营造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这是激发学生创新的有效手段。三要充分利用家庭的语文教育条件。如电脑、电视、音乐等进一步沟通课堂内外的联系。四要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和使用语文。组织学生参观,进行社会调查,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等等。这样,既开阔了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宽学生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又使学生的兴趣得以开拓性发展,从而产生自觉探求问题的强大动力。在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进行合理想象,并通过动脑,动手,从中爱到启发和激励,产生灵感,增强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参与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能促进他们智力和能力的发展,使他们学习生动活泼、自觉积极,富有创造性,还有助于解决课堂上难以克服的困难,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得到了培育。

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思维定势,常常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定要克服它。教师要经常向学生提供新素材、新刺激、新观点,排除老教条干扰,激发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方向去思考问题,只有学生的知识丰富了,视野开阔了,思维就会活跃,某些思维定势就会自然被突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