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与中共的成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与中共的成立pre稿
一、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
1、传播背景以五四为界,“早期译介阶段”和“广泛传播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出现和大批青年学生出国留学,出现了人数众多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他们在国外广泛接触了各种各样的西方政治思想,其中也包括马克思主义学说。

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使人们能够用较为开放的心态来审视和对待西方各种政治学说。

马克思主义学说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以后,在长时间里,其影响主要限于欧洲。

孙中山、朱执信、梁启超等人虽也提过一下马克思主义,不过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并没有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

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与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社会主义开始在中国形成为一股有相当影响的思想潮流。

不过,在开始时,人们对马克思主义还只是一种朦胧的向往。

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

十月革命后,他于1918年7月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认定资本主义文明“当入盛极而衰之运”。

在同年11月、12月发表的《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两文中,他指出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确信“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9月、11月,他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明确地把马克思主义称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并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做了比较系统的介绍。

这表明,李大钊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五四运动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还只是李大钊这样个别的人物。

马克思主义是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才在中国传播开来的。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有力地打破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列强的幻想。

瞿秋白说:“中国人民几十年受剥削,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的痛苦,触醒了空乏的民主主义的噩梦。

工业先进国的现代问题是资本主义,在殖民地上就是帝国主义,所以学生运动倏然一变而倾向于社会主义”。

而在这些倾向于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中,一些人经过比较,开始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集合起来。

五四运动以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马克思主义开始在知识界得到传播。

2、传播中的阻力与困难
1)、封建思想的阻挠: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效果有限,在广大的中国农村地区,农民固守封建传统,拒绝一切新鲜思想,只顾及自己的小农生活。

发动群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各种学术思潮涌现,受到怀疑与抨击。

3、具体传播过程与方式
1)、与其它各种思潮的辩难和论战. 真理越辩越明:无政府主义(基本立场是反对包括政府在内的一切统治和权威,提倡个体之间的自助关系,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它的政治诉求是消除政府以及社会上或经济上的任何独裁统治关系),泛劳动主义(一种极端强调生产劳动是社会根本的观点,认为人人都应当自食其力,都应当直接参与制造生产资料的劳动中去.皇帝要吃饭,也要和农民一样去地里种出来,一切的一切都要自己做出来.),空想社会主义(产
生于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尚未成熟时期的一种社会主义学说.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空想社会主义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建立理想的意识形态社会),实用主义(胡适不可知论.它认为,认识来源于经验,人们所能认识的,只限于经验)
2)、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所创办的大量刊物,所著文章,如《前进报》《新青年》等等。

马克思主义开始从东、西、北三个方向传入中国。

东面是日本,李大钊、李汉俊、李达、陈望道等留日人士将日本的社会主义书籍翻译介绍到中国;西面主要是法国,蔡和森、李富春、蔡畅、周恩来等先后到法国勤工俭学的人士,通过攻读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北面是俄国,列宁和苏俄政府非常关心中国问题,邀请中国代表参加有关会议,特别是1919年7月,苏俄政府宣布废除沙俄与中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以实际行动向中国宣传了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4、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加速中国近代化进程,在中国革命的瓶颈时期独辟蹊径
①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相互促进,大大启发了人们的思想觉悟,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开展.
②大大增强了工人阶级斗争的信心,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这不仅促使中国工人阶级迅速登上了政治舞台,而且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加速了毛泽东思想的产生.
③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和组织基础,使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他们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中国革命史的新纪元.
5、对比马克思主义和三民主义
社会主义、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不完全是一个层面上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概念更高,哲学和经济学层次,基于马克思主义产生了“社会主义”的低层的或靠近实践的概念。

社会主义和三民主义都是社会改造相对具体的主张,马克思主义则是哲学层面的东西,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经济学认识,会倾向于用社会主义改造现实。

更严格来说“社会主义”的概念比“三民主义”更高一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同一个层次的概念,强调生产资料所有制;在这个基础上,可以继续衍生“三民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特色社会主义”等次级概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看作社会主义的一种下级概念,而非常重视发展实业的三民主义可以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一种下级概念。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三民主义”中也包含了许多偏社会主义的主张和意见,孙中山说“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

中国走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在向三民主义学习其比较好的一些主张,“取其精华”,来更好地完善自身。

1)、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未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但马克思主义是消灭私有制的思想。

2)、他们所偏重的不一样,马克思偏重研究经济形态,孙中山偏重研究政治形态。

3)、在哲学层面上思考角度不同:马克思认为物质是历史的重心孙中山认为“民生是社会进化的重心社会进化又是为历史的重心归结到历史的重心是民生不是物质。


4)、马克思认定要有阶级战争社会才有进化; 阶级战争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这是以阶级战争为因社会进化为果。

”孙中山认为“欧美近年来之经济进化可以分作四种: 第一是社会与工业之改良第二是运输与交通收归公有第三是直接征税第四是分配之社会化。

这四种社会经济事业都是用改良的方法进化出来的。

从今以往更是日日改良日日进步的。

”“古今一切人类之所以要努力就是因为要求生存人类因为要有不间断的生存所在社会才有不停止的进化阶级战争不是社会进化的原因阶级战争是社会当进化的时候所发生的一种病症
6、站在当今视角下反思但不苛责前人
1)、马克思认为资本家的盈余价值都是从工人的劳动中剥夺来的。

把一切生产的功劳完全归之于工人的劳动,而忽略社会上其他各种有用分子的劳动。

其实所有工业生产的盈余价值,不专是工厂内工人劳动的结果。

凡是社会上各种有用有能力的阶层,无论是直接间接,在生产方面或者是在消费方面,多少都有贡献,而他们在社会上所占比重其实更大,尤其在服务业的迅猛发展下。

2)、马克思预言资本主义制度一定会消灭,他没有看到资本主义在发展运行中的自我改良能力,缓解社会矛盾,从而更好的发展。

3)、马克思认为资本家要能够多得盈余价值必须有三个条件: 一是减少工人的工钱二是延长工人作工的时间三是抬高出品的价格。

然而他忽略了在科学管理模式下,提高生产技术和效率,加上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模式,依靠创新而非压榨推动进步。

员工日益成为企业的合作者而非受压迫对象。

(涉及马克思主义的偏重经济的领域,在此不再赘述)
7、百家争鸣中马克思主义如何脱颖而出
允许自由探讨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前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三次规模较大的论战。

第一次是在1919年7月开始的同以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展开的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这场论战是无产阶级思想对资产阶级思想的第一次反击。

它有力地回击了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攻,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帮助许多先进知识分子认清了改良主义的反动本质,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第二次是在1920年进行的同以张东弥、梁启超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的论战。

通过这场论战,早期共产主义者有力地批驳了梁启超、张东荪等人打着社会主义招牌、贩卖资本主义的反动谬论,大力宣扬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论,明确了在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第三次是在1921年同无政府主义者的论战。

通过这场论战,使许多知识分子和工人逐步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界限,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总之,通过上述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三次大论战,肯定了在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建立共产党和无产阶级专政,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切实关注人民群众利益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基础;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未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但马克思主义是消灭私有制的思想。

这一点满足了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根本利益和诉求。

这也是在之后的发展中,马克思主义一直能获得广大人民支持并最终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原因。

科学性和革命性;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最后,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所指导的实践成功让中国人看到了希望;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

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由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

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

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后,《新青年》就迅速转变为宣传马克主义的前沿阵地。

毛泽东在1949年写了一段这样的论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二、中共成立
李大钊与陈独秀都是北京大学著名教授,他们的党建从马克思主义研究入手,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

思想建党为先,理论建党为先,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一大特色。

1、背景、原因
2、纲领的优势与不足可在书上找
三、探究与思考:
1、引进外来纲领的优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优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等级制度、小农意识牵绊着近代化进程。

外来思想有效地避免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接受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价值观下的观念可以为中国开辟出一条新路,避免越走越窄。

问题:传播的阻力更大;要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比如马克思主义的改造:“农村包围城市”“改革开放”
2、纲领本身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对革命的影响究竟多大
胡适李大钊“问题与主义之争”目标与引领
对比太平天国运动引进基督教的失败:纲领本身的科学性不足,在引进过程中曲解理论,以致面目全非。

《资政新篇》的失败:完全脱离中国当前国情,不具备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

3、中间阶级引领社会进步: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资本家和农民的矛盾日益不可调和,在两大对立阶级中间的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和富农率先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中间阶级所受阻力小,在两大阶级的相互制衡中前进。

4、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压迫至极的爆发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

在受压迫的实践中总结出革命理论,再以此指导反抗的实践。

中国封建帝制晚期,引进的是现成的西方思想和制度;而马克思是在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如火如荼时首创的社会发展构想,世界上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发展社会主义的经验,先理论后实践的难度更大,因此不完善的地方在所难免。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还在于有毛泽东等一大批深刻了解中国社会实际、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中国社会实际中来的人。

如果只有一些死守马克思主义教条的人,中国革命就不会成功,马克思主义也就不会成为今天的主流意识形态了;如果只有懂得中国实际却没有正确指导思想的人,中国革命也同样不可能成功。

正如列宁所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

因此,理论的实践者的使命既要忠实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又不能拘泥于某一论断的局限,这样才能真正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中国社会发展持久的指导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