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章第七节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第五章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
七
劳伦兹的关键期理论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1.婴儿期(出生~3岁)
婴儿个体脑发育、感知发展、动作发展、信任感形成、模式识 别、直觉行动思维形成与发展、口语学习、独立性发展、音乐学系、 亲子关系发展的关键期
七
劳伦兹的关键期理论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2.幼儿期(3~6、7岁)
具体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守恒性发展、识字、社会性发展、 入学准备的关键阶段。 3.童年期(6、7~11、12岁)
精神分析理论
二
精神分析理论
“本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 乐,避免痛苦,-想要干什么,就要干什么。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 觉察。
“自我”是理智的,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 部分,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三
行为主义理论
(三)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在社会化中的作用: 1.攻击性行为 2.性别角色的认识 3.亲社会行为
三
行为主义理论
(四)教育启示
1.注意环境的影响 2.学习目标的制定要具体、详尽 3.注意运用强化控制原理 4.注意榜样对学前儿童学习的影响
作业:结合书本内容和网络资源,解释并举例说明:泛灵性、 自我中心主义(三山实验)、思维的不可逆性、缺乏守恒(数 量、液体、体积、形状)。
成语故事:
揠苗助长
二
精神分析理论
代表人物:奥地利弗洛伊德(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快乐原则)——与生俱来的生物本能,内驱
力、反射 自我(现实原则)——人格中有意识的、理性的部
学前心理学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概述(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方法1观察法自然观察法是研究幼儿童较好的方法,因为我们很难借助语言技巧研究婴幼儿的心理和行为。
结构性观察是在实验室中设计一个可能会促进某种行为发生的情景,然后透过隐蔽式的摄像机或单向玻璃观察儿童是否会表现出那种行为来。
2.调查法是指从某一总体中按照一定规则抽取的样本,收集这些研究对象的相关资料,进而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和研究来推论总体的情况。
3.临床法临床法是由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
和访谈法相似。
4.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通过各种数据收集的方法(结构性访谈、问卷法、临床诊断法、行为观察法)建立起研究对象的成长档案,以探讨儿童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5.跨文化研究跨文化研究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研究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探讨儿童心理、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探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二)发展的研究设计1.横向研究法横向研究法是指对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2.纵向研究法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法,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对4岁的儿童分别在2年4年6年后已经6岁8岁10岁的儿童再重复相同的实验室。
3.时序研究时序研究将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融合在一起,在横向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纵向研究,以更好的研究心理变化的特点与转折点。
例如:我们分别对三组2岁3岁4岁的儿童经过观察,一年后进行第二次研究,两年后进行第三次研究。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幼儿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
儿童的心理发展的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第三节有关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重要概念(一)发展与发育发展是指个体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有规律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发育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所经历的一系列有序的发展变化过程,主要指儿童生理的发展,包括脑的发育、生理发育等。
发展心理学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观
二、依恋理论
洛伦兹关于印刻的研究也激发了英国精 神分析学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把 习性学的理论应用到解释人类婴儿与照料者 之间的关系上,其提出的“依恋理论” (theory of attachment,1969)认为,婴 儿与照料者的情感联系是一种有助于生存的 进化反应。
第六节 背景观
一、弗洛伊德的理论
弗洛伊德是维也纳的医生,他通过让有 情绪障碍的成人自由地讲述其儿童期的痛苦 事件,来寻求治愈情绪障碍的方法。
二、埃里克森的理论
埃里克森是弗洛伊德的追随者之一,他 从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汲取了营养,完善了自 己的观点,形成了“新精神分析理论”。
第三节 学习观
一、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是一种机械论,它把可 以观察到的行为看成是对经验的可预测的反 应。尽管生物学对人们的行为的改变程度设 定了上限,但是行为主义者仍然认为环境是 更有影响的。
一v Vygotsky)是背景观的先驱,尤其是对儿童 认知发展进行了阐述。维果茨基提出的“社 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关注 的是文化(价值观、信仰、习俗、社会团体 的技能)是怎么传递给下一代的。
二、朱智贤的发展观
朱智贤是我国儿童心理学家,其一生 主要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的研究,通过系 统而全面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而 且,朱智贤也是主张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国化 的典范。
第四节 认知发展观
一、皮亚杰的理论
让·保罗·皮亚杰(Jean Paul Piaget, 1896—1980)是一位瑞士心理学家,他对 人类认知的发展非常感兴趣。皮亚杰大大改 变了人们关于儿童认知资源的概念和理解。
二、信息加工理论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研究者转向 认知心理学以寻求对思维发展的理解。由计 算机工作原理而获得启示的心理学家提出了 “信息加工理论”(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它主要是利用计算机原理来解释 思维以及儿童期和青少年期思维的发展。
幼教保教知识与能力(练习题)
形成性练习1第一章学前儿童的发展一、选择题1. 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是(C )。
A.关键期B.敏感期C.最近发展区D.转折期【知识点】第一章学前儿童的发展第三节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待征和发展趋势有关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几个概念【出题机率】2 【题目难度】2(5为非常高,或非常难)【分析】本题考察的是考生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几个概念的熟记程度。
儿童心理发展某种特征的形成,或儿童某种能力的发展,在某一个时期容易出现,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产生。
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的时期,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敏感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形成某种能力或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因而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2.儿童语言获得的关键时期是( B )A.婴儿期B.学前期C.学龄期D青年期【知识点】第一章学前儿童的发展第三节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待征和发展趋势有关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几个概念【出题机率】2【题目难度】1【分析】本题考察的是考生对关键期现象的熟知程度。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现象,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觉方面。
资料证明,学前期是人生学习口语的时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学会人的语言。
狼孩在7岁后才开始接触人类的语言,学习口语,但始终不能学会说话。
因而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3.现在的幼儿与几十年以前的幼儿某些心理年龄特点.如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爱活动、爱游戏等基本相同。
这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 D )A. 可变性B.整体性C.阶段性D.稳定性【知识点】第一章学前儿童的发展第三节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待征和发展趋势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出题机率】2【题目难度】1【分析】本题考察的是考生对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特性的了解程度。
教学课件第三节学前儿童思维、概念、推理的发展
发散思维的特性
思维的发生发展使其它认识过程产生质变
思维的发生发展使情感、意志和社会性行为得到发展
思维的发生标志着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
三、思维的分类
思维的内容: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思维的方向:聚合思维、发散思维(Guilford,1967) 思维的分析水平: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思维的创造程度:常规性思维、创造性思维(Wertheimer,)
聚合思维
【例】从下面的事实中概括观点
添加标题
居里夫人在巴黎大学时,晚上在图书馆用功,经常到后半夜两点多,有时饿得竟晕倒了。
添加标题
贝多芬弹钢琴的时间长了,手指发热,就在凉水里浸泡。
添加标题
三人的共同点:一是都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二是都具有一种勤奋刻苦的精神。
添加标题
作家杰克·伦敦在房子里的窗帘、衣架、橱柜、镜子上挂满写有词语、资料的长纸条,以便随时看到、记忆。
概括为交通工具
3、思维是对人脑原有事物的重组的反应
3、思维是对人脑原有事物的重组的反应
思维的产生、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意味着儿童的认识过程完全形成,引起了其他认识活动的质变。 思维的影响还渗透到情感、社会性及个性的各个方面。
二、思维的发生发展对学前儿童 心理发展的意义
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已 经齐全
4岁孩子开始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 如计算3+4=7,不会对抽象数字进行加减,而是在头脑中用三个手指加上四个手指,或三个苹果加上四个苹果等具体形象计算。 不能理解“黑暗的旧社会”
教师资格证-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
综上所述,儿童的生理成熟先于其心理的成熟;每一年龄阶 段儿童发展水平、特点的充分实现,将有助于其后的发展,否则 儿童在下一阶段的发展将会受到一定阻碍;
1.1 学前儿童发展概述
幼儿教师资格证
保教知识与能力
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
【章节内容】
第一节 学前儿童发展概述 第二节 学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与趋势 第三节 学前儿童生理发展 第四节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 第五节 学前儿童情绪与情感发展 第六节 学前儿童个性发展 第七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 第八节 个体差异 第九节 学前儿童身心健康教育
1.1 学前儿童发展概述
三、儿童发展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 1.华生的行为主义
华生是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的创始人,主张环境决定 论。华生认为,习惯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学会的快速行动的 结果。人有很多习惯系统,其中占据支配地位的习惯系统就构 成了一个人的人格。但人格中哪个系统如何受人支配,则受环 境的影响,个人的行为特征也取决于环境。他强调环境对塑造 儿童行为的决定性作用,进而发展为教育万能论,强调对儿童 发展的控制。
1.1 学前儿童发展概述
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斯金纳是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
始人之一,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者。斯金纳认 为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
1.1 学前儿童发展概述
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是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社会学习
危机期是指儿童在某些特定的年龄时期,心理常常发生紊乱, 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3岁是学前儿童发展的危机年龄。
1.1 学前儿童发展概述
儿童自信心培养课程设计
儿童自信心培养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自信心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自信行为和表现。
3. 学生掌握培养自信心所需的心理调适方法和技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积极自我暗示、目标设定等策略提高自信心。
2. 学生通过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升表达和沟通能力。
3. 学生学会运用课本中提到的案例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自信心不足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对挑战和困难。
2. 学生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树立团队合作的意识。
3.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增强自我认知,形成正确的自我价值观。
本课程针对小学四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线,关注学生心理成长。
课程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内在潜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期望学生能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自信心概念与价值:介绍自信心的定义,阐述自信心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
- 教材章节:心理健康教育第四章第二节2. 自信行为与表现:分析自信学生在言行举止上的特点,举例说明自信行为的表现。
- 教材章节:心理健康教育第四章第三节3. 培养自信心的方法与技巧:讲解积极自我暗示、目标设定、自我激励等心理调适技巧。
- 教材章节:心理健康教育第四章第四节4. 案例分析与讨论:结合课本案例,让学生讨论和分析如何在实际生活中提高自信心。
- 教材章节:心理健康教育第四章第五节5. 小组活动与展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升表达和沟通能力。
- 教材章节:心理健康教育第四章第六节6.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 教材章节:心理健康教育第四章第七节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本课程共计6课时,每课时40分钟。
第一课时介绍自信心概念与价值;第二课时分析自信行为与表现;第三课时讲解培养自信心的方法与技巧;第四课时进行案例分析与讨论;第五课时开展小组活动与展示;第六课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第五节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四)学前儿童概括的发展
幼儿的概括水平是处于从表面的、具体的感知 和经验的概括,到开始进行某些内部的、靠近本 质概括的发展阶段。
第七节 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P194)
一、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一般特点
(一)儿童掌握概念的方式 1.儿童掌握概念的主要方式,是向成人学习社会上 已经形成的概念。 2.儿童掌握概念也可能在生活实践中进行。
(二)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2个特点 1.内涵不精确,只反映事物外部的表面特征,而不
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 2.外延不适当,往往失之过宽或过窄。比如,认为
“家具”是“是用的东西”;“儿子”一定是“小 孩”等。
二、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类型及特点 (一)学前儿童掌握实物概念的特点 1.以低层次概念为主 2.以具体特征为主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⑴所谓运算,是指在心理上进行操作,是外部动作 内化为头脑内部的动作(操作)。
⑵运算阶段和前运算阶段思维的5个区别:
①运算思维依靠概念进行,前运算思维依靠表象进行。
②运算思维有可逆性,前运算思维没有可逆性。 思维的可逆性是指能够抓住一个概念中各种具体变化的本 质关系。前运算思维阶段的儿童没有掌握可逆关系,比如, 问一个3岁的女孩:“ 你有姐妹吗?”她说:“有”问: “她叫什么名字?”答:“ 洋洋。”再问:“洋洋有姐妹 吗?”答:“没有。”
这一阶段又可以分为6个小阶段:
①反射练习阶段(0~1个月) ②最初习惯阶段(1~4或4.5个月) ③有目的动作形成阶段(4或4.5~9或10个月)
④方法和目的分化与协调阶段(9或10~11或12个 月)
⑤感知运动智慧阶段(11或12~18个月)
⑥智慧的综合阶段(18~24个月)
智慧的综合阶段产生了智力的最初形态,标志 着感知运动协调的完成。
《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笔记
《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任务一、研究对象1.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0-18岁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社会行为等方面。
2. 具体研究内容:- 认知发展:注意力、记忆力、思维、想象等能力的发展。
- 情感发展:情绪体验、情感表达、情感调节等。
- 意志发展: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等。
- 个性发展:性格、气质、自我意识等。
- 社会行为发展:亲社会行为、同伴关系、道德行为等。
二、研究任务1. 揭示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探讨心理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 分析心理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 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
2. 分析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 研究性别、年龄、遗传、环境等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 探讨不同儿童在心理发展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3. 探索心理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基因、遗传性疾病等。
- 环境因素:家庭、学校、社会文化等。
- 个体与环境互动:适应、学习、教育等。
第二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形成一、历史背景1.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心理学从哲学和生物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科学。
2. 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受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霍尔的心理测量学、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等影响。
二、发展过程1. 早期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霍尔的《青少年:他的心理学及其与生理学的关系》(1904)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 桑代克的动物学习实验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奠定了基础。
2. 中期阶段(20世纪中叶):-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提出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强调社会和文化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3. 现代阶段(20世纪末至今):- 神经科学、遗传学、进化心理学等领域的成果被整合到儿童发展心理学中。
- 生态系统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等新兴理论丰富了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视角。
第三节: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一、连续性与阶段性1. 连续性: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的延续。
第四章 小学儿童认知的发展
☺(二)注意的外部表现
☺在注意时,常常伴随着一些特有的生理变化和外部动作 ,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适应性动作 ☺2)无关动作的停止 ☺3)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
1)、适应性动作
是指人在注意时,出现一些适应注意某种事物时的动作。如目光,身姿等。
侧耳倾听
全神贯注
举目凝视
2)、无关动作的停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是指人在注意时停止与注意某事物无关的动作。
4、小学儿童的注意有明显的情绪色彩;
五、 注意在教学中的应用
1. 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1)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避免学生注意分散。 (2) 注重讲演、板书和教具的使用。 (3) 重视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2. 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1) 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 (2) 培养间接兴趣。 (3) 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4)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意志努力的注意。)
(1) 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4) 坚强的意志力
影响因素
(2) 活动的合理组织
(3) 对兴趣的依从
注重激发学生的有意注意
①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和培养间接兴趣。 ②正确组织课堂教学,防止学生疲劳现象的发生。 ③加强意志力的培养和锻炼。
☺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
☺ 在有效的实际活动中,不可能只有无意注意或只有
二、注意的种类
(一)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二)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三)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三种注意类型的比较
类型
目的性 意志努力 性质
例如
无意注意
无
(不随意注意)
有意注意
有
(随意注意)
2020年北京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347《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大纲
北京林业大学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大纲(2020年)一、大纲综述《心理学专业综合》是北京林业大学2020年应用心理硕士(MAP)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要力求反映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培养临床与心理咨询、儿童发展与心理健康等领域的应用心理人才。
二、考试内容第一章心理学导论第一节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的科学性(二)心理学主要流派第二节神经系统与心理学(一)神经元与神经系统构成(二)脑的主要结构与功能第三节感觉(一)颜色视觉(二)听觉理论第四节知觉(一)知觉组织(二)错觉第五节意识(一)意识的含义(二)睡眠与梦第六节学习和记忆(一)学习理论(二)记忆的种类(三)遗忘第七节思维(一)思维的种类(二)概念的形成(三)问题解决(四)判断和决策第八节智力(一)智力的含义(二)智力的测量(三)智力理论第九节情绪(一)情绪的含义(二)情绪理论第十节动机(一)动机的含义(二)动机的类型(三)需要层次理论第十一节人格(一)主要的人格理论(二)人格测量第十二节变态心理学(一)正常与异常的界定(二)心理障碍的主要类型第二章心理学研究方法第一节心理统计(一)统计图表(二)统计量数(三)相关分析(四)参数估计(五)概率分布(六)参数检验(七)非参数检验(八)回归分析第二节心理测量(一)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二)心理测验的信、效度(三)心理测验的标准化(四)人格测验(五)智力测验(六)常用临床心理测验(七)心理测验的合理使用策略第三节实验设计(一)变量(自变量与因变量)与控制(额外变量)(二)实验的信度和效度第四节观察法(一)观察的类型(二)行为取样(三)行为记录(四)数据分析第五节访谈法(一)访谈法的类型(二)访谈法的设计(三)访谈法实施过程和技巧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第一节发展心理学理论(一)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二)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三)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四)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第二节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一)发展心理学研究概述(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三)发展心理学收集研究资料的常用方法第三节婴儿的心理发展(一)婴儿认知的发展(二)婴儿言语的发展(三)婴儿的气质(四)婴儿情绪、社会性的发展第四节幼儿的心理发展(一)幼儿的游戏(二)幼儿言语的发展(三)幼儿认知的发展(四)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第五节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一)小学儿童的学习(二)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三)小学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四)小学儿童品德的发展第六节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一)青少年身心的发展(二)青少年思维的发展(三)青少年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四)青少年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第四章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第一节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区别与联系(一)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定义(二)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对象与范围第二节关于心理咨询师的职业界定(一)咨询师的个人成长的方法(二)咨询师的价值观第三节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践中的伦理问题(一)伦理决策(二)保密(三)多元文化中的伦理问题(四)诊断过程中的伦理问题(五)咨询中的双重和多重关系第四节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础理论(一)类型学理论(二)认知与发展理论(三)精神分析理论(四)行为主义理论(五)人本主义理论第五节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原则、目标与阶段(一)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原则(二)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目标(三)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阶段第六节心理咨询的技术(一)谈话咨询技术(二)参与和影响咨询技术(三)心理咨询评估技术(四)精神分析疗法(五)认知与行为疗法(六)个人中心疗法第七节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与应对(一)阻抗(二)移情与反移情(三)心理咨询与治疗记录第八节个体心理咨询分类及其应用(一)心理咨询的分类(二)人际关系问题心理咨询三、考试要求测试考生对于心理学专业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第二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本章即围绕传统、经典的理论,新近逐步形成起来、并越来越产生广泛影响的理论,阐述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从而有助于我们真正把握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一节 成熟势力说成熟势力说简称成熟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 A.Gesell ,1880 — 1961) 。
格塞尔认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地进行的,发展是由机体成熟预先决定与表现的。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二节 行为主义观一、华生的观点1.华生生平简介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 ,1878 — 1958)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2.早期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华生倡导的行为主义主要有三个原则:心理的本质就是行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可观察到的行为,而不是意识。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该是客观的方法。
心理学研究的目标是为了“预测人的行为,并控制人的行为” 。
二、斯金纳的观点1.斯金纳生平简介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 ,1904 — 1990)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萨斯奎汉纳镇。
2.操作性条件作用对行为获得的解释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是经典条件反射中由特定的、可观察的刺激引发的反应行为;操作性行为是指在没有任何能观察到的外部刺激的情境下的有机体行为。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三节 社会学习论一、班杜拉生平简介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 A.Bandura ,1925— )。
班杜拉1925 年生于加拿大的曼达尔镇。
1949年毕业于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后入美国艾奥瓦大学研究学习理论,1952年获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
主要著作有:《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与沃尔特斯合作,1959) 、《社会学习和人格发展》(与沃尔特斯合作,1963) 、《行为矫正原理》(1968) 、《社会学习理论》(1977) 。
二、观察学习:心理与行为发展的主要途径观察学习是一种普遍的、有效的学习,班杜拉将它定义为:经由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现存的反应特点得到矫正。
儿童发育训练课程设计
儿童发育训练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儿童发育的基本概念,掌握儿童身体、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和特点。
2. 学生能掌握儿童运动、认知、情感及社交能力发展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3. 学生能了解影响儿童发育的因素,如遗传、环境、家庭教育等。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观察、分析儿童发育情况的能力,能针对不同发展阶段提出合理的训练方案。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实施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3. 学生具备与家长、同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共同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关爱儿童,尊重个体差异,树立平等、包容的教育观念。
2. 学生具备责任感和使命感,关注儿童全面发展,积极参与儿童教育实践。
3. 学生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分享、互助,为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本课程针对小学四年级学生设计,结合儿童发育学科性质,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儿童发育的基本知识,掌握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关爱儿童的情怀,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方向。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选取以下教学内容:1. 儿童生理发展:介绍儿童身高、体重、大脑、骨骼等生理特点及发展规律,对应教材第四章第一、二节。
2. 儿童心理发展:阐述儿童认知、情感、社交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过程,对应教材第四章第三节。
3. 儿童运动发展:讲解儿童粗大动作、精细动作的发展及训练方法,对应教材第四章第四节。
4. 儿童语言发展:探讨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规律和促进策略,对应教材第四章第五节。
5. 影响儿童发育的因素:分析遗传、环境、家庭教育等对儿童发育的影响,对应教材第四章第六节。
6. 儿童发育评估与训练:介绍儿童发育评估的方法和工具,以及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训练策略,对应教材第四章第七节。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如下:第一周:儿童生理发展(第一、二节)第二周:儿童心理发展(第三节)第三周:儿童运动发展(第四节)第四周:儿童语言发展(第五节)第五周:影响儿童发育的因素(第六节)第六周:儿童发育评估与训练(第七节)教学内容科学、系统,确保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掌握儿童发育的相关知识,为实际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第四章认知学习理论第七节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第四章认知学习理论第七节信息加⼯学习理论第七节信息加⼯学习理论了解信息加⼯认知⼼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掌握信息加⼯理论的分类、基本假设、研究⽅法和主要研究内容掌握信息加⼯的过程、学习原理和认知模型的定义等现代⼼理学发展到60年代中期,由于计算机科学技术和⼈⼯智能科学的迅速崛起,由于⾏为主义⼼理学在回答⼈类复杂认知过程上的失败,加之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积极影响,⼀个新的⼼理学研究范式——认知⼼理学(Congnitive Psychology)诞⽣了。
认知⼼理学⼜称为“信息加⼯⼼理学”(Information processing psychology)。
它强调⼼理学对⼈的各种认知过程的研究,并根据对各种认知过程的⼼理学研究提出相应的认知模型或信息加⼯模型。
这些信息加⼯模型可供计算机科学家和⼈⼯智能专家参考,并设计出相应的计算机程序,让计算机模拟或实现⼈的各种认知功能。
⼈⼯智能科学诞⽣于20世纪50年代。
它的诞⽣以1950年图灵发表的《计算机和智能》⼀⽂为标志。
关于⼈⼯智能的概念有多种不同的说法,但其核⼼意义是⼀致的,这就是使计算机能够做出⼀些表现⼈类智能的事情,并借此帮助我们理解智能的⼯作原理。
⼈⼯智能科学研究的重⼼是设计各种体现⼈类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如问题解决程序、模式识别程序和学习程序等,使计算机代替⼈脑进⾏智能性⼯作。
认知⼼理学对⼈类学习过程的研究在于针对不同的学习类型提出学习过程的认知模型,并通过计算机程序的设计让计算机模拟或实现相应的学习过程,从⽽探索学习过程的内在规律。
这样,认知⼼理学研究就同⼈⼯智能科学的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了。
本章在对信息加⼯⼼理学作简要地介绍之后,着重介绍⼏个学习的认知模型。
信息加⼯认知⼼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信息加⼯理论分类信息加⼯理论的基本假设信息加⼯认知⼼理学的研究⽅法信息加⼯认知⼼理学的主要研究信息加⼯的过程信息加⼯学习原理学习的认知模型信息加⼯认知⼼理学的贡献及其⾯临的问题⼀、信息加⼯认知⼼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信息加⼯认知⼼理学集中于认知过程的研究,与认知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然也和其他⼼理学思想⼀样源远流长。
第二节 儿童思维的发生
• 三、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 前面说过,抽象逻辑思维是人的思维的典型方式。 幼儿期还不能形成典型的人类思维方式,但是幼 儿期,特别是5岁以后,明显地出现了抽象逻辑思 维的萌芽。这具体表现在分析、综合、比较、概 括等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概念的掌握、判断和 推理的形成,以及理解能力的发展等等方面。
• ★ 能进行数的分解和组成——这是幼儿形成数概 念的关键。幼儿能够进行10以内数的分解,也能 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
• 林崇德的研究(1980)表明: • 儿童数概念的形成经历了四阶段 • 口头数数→给物说数→按数取物→掌握数概念
第七节 学前儿童判断和推理的发展
• 判断和推理都是思维的形式。 • 判断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是人脑凭借语言 的作用,反映事物之间或者事物与其特性之间的 肯定或否定性联系的过程。 如:老虎是一种动物。 鱼会游泳 蜜蜂不是小鸟。
第六节 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
• 一、儿童掌握概念的方式
•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 反映。概念是用词标示的,词是概念的物质外衣,也就是 概念的名称。 • 儿童获得概念的方式大致有两种类型:
• 1、通过实例获得概念
• 学前儿童获得的概念几乎都是这种学习方式的结果。
• 2、通过语言理解获得概念
• 三、发展的因素与发展的结构。 • 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个: • 1、成熟——主要是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它 是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 2、物理环境——即个体对物体做出动作中的练习和习得 经验,经验有两种,一是物理经验,个体概括出物体的属 性;一是数理逻辑经验,个体作用于客体理解动作间的协 调结果。 • 3、社会环境——即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 • 4、平衡——也称自我调节,使儿童心理发展的最重要因 素。平衡就是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 平衡可以调和以上三个因素。Leabharlann • 四、儿童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第二分阶段( 1~4、4.5个月) 学习的概念
在先天发射基础上,儿童通过机体的整合作 用,把个别的动作联结起来,形成了一些新的
习惯,如寻找声源、用眼睛追随运动的物体。
这一阶段称为习惯动作时期。 学生学习的一般过程 3
学习的分类
2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学习的概念 这一时期的儿童,由于信号功能或象征功能的
出现,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性
格式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如当原型消
2 失后,儿童用觉察不到的肌肉动作来模仿某个人
做过的怪动作,进行各种象征性游戏,用语词表 学生学习的一般过程 3
示某个人或某物,等等。
学习的分类
(二) 情绪情感的种类
(1 )情绪的种类 按照情绪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把情绪划分为心 境,激情和应激三种情绪状态。 1.心境 定义: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 心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如:人所处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对人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人际关系、激情和余波、健康状况、自然环境变化等方面的因 素。 2 。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失去自我控制力的情绪状态。如狂喜, 暴怒,绝望,惊厥等。激情具有冲动性,发生时强度很大,它 使人体内部突然发生剧烈的生理变化,有明显的外部表
第三分阶段( 4.5 ~9个月) 学习的概念
4个月后,儿童在视觉与抓握动作之间形成了协 调,以后经常能用手摸、摆弄周围的客体。这样一
2 来,儿童的活动便不再囿于主体自身,而开始涉及
对物的影响,物体受到影响后又反过来进一步引起 主体对它的动作。于是就在主体和客体间通过动作 和动作结果造成的影响发生了循环联系,最后渐渐 学习的分类 使动作与动作结果产生分化,出现了为达到某一目
应激 是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 态;它是人们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做出的适应性反 应 (2)情感的分类(或高级情感的发展) 按情感的社会内容分,不把情感分为道德感,理智和 美感。 1.道德感 (3岁开始萌芽,中班告状表现 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人的思想、意图、 言语和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人在社会生活中能够 将掌握的社会道德标准转化为自己的道德需要。当人 们用自己掌握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别人的思想、 言图、言论、行为时,认为符合道德需要,就会产生 肯定性的情感,如果认为不符合道德需要,就会产生
七学前儿童认知发展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
一
二 态度 四 一
三
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基本观 点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二 六 三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所面临的挑战
七
什么是认知
认知,也称认识,这是一个范围很广的概念, 涉及知识的获得、加工、组织和应用的复杂的心 理活动。从广义上说,认知就是指人的认识活动,
2 包括注意、知觉、记忆、理解、分类、评价、原
要协调成为一个整体(如一个类别、一个系列)。
具体运算阶段(7、8~11、12岁)
获得了守恒 性
群集结构的形 成
去自我中心
具体运算阶段(7、8~11、12岁)
群集结构的形成: 学习的概念
群集结构实际上是一种分类系统。皮亚杰认为
任何运算都不是孤立的,它只是群集运算中的一
个部分。群集运算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类群集运 2
前运算阶段(2~7岁)
直觉思维阶段( 4~7岁) 学习的概念
这是从象征性思维阶段向运算思维过渡的阶段。这个 时期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是思维直接受知觉到的事物的显 著特征所左右。特点如下: 2 1.没有形成守恒概念
学生学习的一般过程 3 皮亚杰的守恒实验。(守恒任务举例) 学习的分类
前运算阶段(2~7岁)
(四)情绪情感的功能 1适应功能 2动机功能 3组织功能 4信号功能 5感染功能
二情感情感产生的理论
一 (一詹姆斯一兰格情绪说 (二情绪评估——兴奋学说(啊诺德) (三情绪三因素说(美国心里学家沙赫) 三婴幼儿的情绪情感发展 原始的情绪反应1.本能的情绪反应 观察和研究普遍表明,儿童出生后就有情绪。 初生的婴儿即可有情绪反应,如新生儿或哭, 或安静,或四肢舞动等,可以称为原始的情绪反应。 经过多年的研究,现在人们普遍倾向认为,原 始的、基本的情绪是进化来的,是不学就会的,天 生的,儿童先天就有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反应与生 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直接关系。 2.原始情绪的种类
久性,末期出现智慧结构。这个阶段又可 学生学习的一般过程 3
分为六个小阶段。
学习的分类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第一分阶段(出生~ 1个月) 学习的概念
儿童出生后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适应外界环 境,并且通过反射练习使先天的反射结构更加
巩固(如吮吸反射),还扩展了原先的反射
(如从本能的吸吮扩展到吸吮拇指、玩具,在 学生学习的一般过程 3 东西未接触到嘴时就做吸吮动作等)。这一阶
算,一种是系列化群集运算。
3
学生学习的一般过程
学习的分类
具体运算阶段(7、8~11、12岁)
群集结构的形成: 学习的概念
人 儿童 男孩 成人 生物
动物 家畜
学生学习的一般过程
非动物 非家畜
2
女孩
牛
非牛
学习的分类
群集结构
具体运算阶段(7、8~11、12岁)
群集结构的形成: 学习的概念
系列化群集运算举例:
学习的分类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认 知 发 展 阶 段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8-11、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2岁-15岁)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学习的概念
这是语言和表象产生前的阶段,这个阶
段的主要特点是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
2 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体永
直觉思维阶段( 4~7岁) 学习的概念
有人对儿童的“运算”做了四年的追踪研究,结果表 明儿童掌握各种“守恒”——物体的量不随物体形状的改 变而改变——有一定的顺序。最先掌握的是数目守恒(62 7岁),接着是物质守恒和长度守恒( 7-8岁)、面积和重 量守恒(9-10岁),最后是体积守恒。 学生学习的一般过程 3
前运算阶段(2~7岁)
象征思维阶段( 2~4岁) 学习的概念
这一阶段儿童已出现象征性功能,运用象征性符号进 行思维,所以这一阶段称象征思维阶段。由于有了表象性 功能使儿童能凭借意义所借来象征意义所指的事物,而意 2 义所借和意义所指的分化就是思维的发生。儿童象征性游 戏的产生是象征思维开始的标志。 学生学习的一般过程 3 如儿童用小棒当“枪”、用碎纸片当“菜”,这里的棒 和纸就是意义所借的象征符号,而“枪”和“菜”则是意 学习的分类 义所指的被象征物。儿童在进行象征思维时完成的任务, 已不是出于实际情境的要求,而是凭借象征格式来进行的。
2.理智感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 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人们在探索真理时产生求知欲,了解认识未知 事物时有兴趣和好奇心;在解决疑难问题时出现迟疑 惊讶和焦躁,问题解决后产生强烈的喜悦和快慰;在 坚持自己看法时有了强烈的热情,这些都属于理智感 的范畴。 3.美感 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的美与丑时产生 的情感体验。
具体运算阶段(7、8~11、12岁)
学习的概念 是皮亚杰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含意: “运算”一词
1.运算是指一种内化了的动作,即能在头脑中进行的 思维活动。
2 2.运算是一种可逆的动作,它既能朝一个方向进行, 又能向相反方向运转。 学生学习的一般过程 3 3.运算具有一种守恒性,当一个运算在变换时,体系 中总有几个保持不变的特点。 学习的分类 4.系统性,运算格式是一个系统,它不能单独进行,
学习的概念
则推理、规则的演绎,想像各种可能性,产生策
3
学生学习的一般过程
略和幻想,等等。狭义地说,认知就是思维或记 忆。
学习的分类
什么是认知
发展心理学家研究认知主要想解决两个问题: 1.描述儿童的认知功能如何随年龄变化而生长。 2.说明或揭示儿童认知功能变化的因素或机制。 2
3
学生学习的一般过程 学习的概念
局限于事物具体的、有限的方面。而是依据某些 可能或所有可能的组合去推论某一种现实性。
学习的分类
3
Hale Waihona Puke 学生学习的一般过程第五章婴幼儿的情绪情感发展 (一)情绪与情感的概念 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而产 生态度的内心体验 (二)两者区别 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 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学习的分类
前运算阶段(2~7岁)
直觉思维阶段( 4~7岁) 学习的概念
2.自我中心
所谓自我中心,就是指儿童往往只注意主观
2 的观点,不能向客观事物离中,只能考虑自己的
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 点与别人的观点协调。(“三座山”实验)
学习的分类 3.思维的不可逆性
3
学生学习的一般过程
学习的分类 达到了目的,这是智慧动作发展中的一大进步。但这时儿
童还没有形成沿着一定的方向目的去构成新方法的能力,
新方法的发现纯属尝试中的偶然。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第六分阶段( 1.5岁~2岁) 学习的概念
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是儿童除了用身体和外部动作来 寻找新方法之外,开始在头脑里用“内部联合”方式解决 新问题。如有一只微微开口的小盒子,内装一条看得见的 2 项链,儿童先是把盒子翻来覆去地看,或用小手指伸进缝 道去拿,但拿不到。后来儿童完全停止了动作,眼睛看着 学生学习的一般过程 3 盒子,嘴巴一张一合。做了好几次这样的动作后,他突然 用手拉开盒子口,取得了项链。这种一张一合的嘴的动作 学习的分类 实际上是儿童在头脑里用内化了的动作模仿盒子张开的情 形,只是当时他的表象能力还很差,仍需借助外部动作表 示。运用表象模仿别人做过的行为来解决眼前的问题,这 标志着感知动作时期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