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含油气盆地分布
鄂尔多斯盆地热演化史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热演化史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一、本文概述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中西部,是中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鄂尔多斯盆地的热演化史及其对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的控制作用。
我们将首先概述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背景,包括其构造特征、地层序列和沉积环境。
然后,我们将重点分析盆地的热演化历史,包括古地温梯度、地热历史和热流体活动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热演化史对油气生成的影响,包括烃源岩的热成熟度、有机质转化和油气生成过程。
我们还将讨论热演化史对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控制作用,包括油气运移的驱动力、运移路径和聚集条件。
我们将总结鄂尔多斯盆地热演化史对油气勘探和开发的意义,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为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中部的陕西省北部,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
该盆地东西长约7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总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
盆地内地层发育齐全,构造相对稳定,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和沉积作用,形成了丰富的油气资源。
鄂尔多斯盆地的基底主要由太古界和元古界的变质岩组成,其上覆盖着厚达数千米的中生界和新生界沉积岩。
盆地内主要发育了三套生油层系,包括三叠系延长组、侏罗系延安组和直罗组以及上古生界山西组和石炭系太原组。
这些生油层系富含有机质,是盆地内油气生成的主要来源。
盆地内构造格局相对简单,以大型鼻状隆起和坳陷为主,缺乏大型断裂和褶皱。
这种相对稳定的构造背景为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提供了有利条件。
盆地内的沉积环境多样,包括河流、湖泊、三角洲等,形成了丰富的储集层和盖层组合,为油气的储集和保存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鄂尔多斯盆地的热演化历史对油气的生成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盆地内不同地区的热演化程度差异较大,这直接影响了有机质的成熟度和油气的生成量。
因此,深入研究鄂尔多斯盆地的热演化历史对于预测油气资源分布和勘探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

盆地整体呈现近南北向的长 方形
3. 地貌
地形复杂, 以北 纬38º线为界分为南 北两部分,长城以 北属沙漠草原区, 地势平坦,气候干 旱;以南为黄土高 原区,侵蚀作用强 烈,沟壑纵横。
3 油气勘探:
1907年-我国大陆第一 口油井延1井-7081m或工业油流-长6 段(延长油田);50年 代 发现延长、永坪等 小规模的油田。
亿立方米
100
50
44.2
43.1
43.04
36.2
0 鄂尔多斯
塔里木
四川
松辽
柴达木 渤海湾 准葛尔
2002年全国各油气田石油产量
万吨
6000 5013
5000
4000
3000
2672
2000 1000
0
1351 438
394
444 1005 610
60 214
14 380 65
502 251
380 188 97 157 3 293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资源分布图
推测
资源量 64.3%
探明储量 11.9%
控制储量 3.8% 预测储量 7.6%
潜在 资源量 12.4%
探明 控制 预测 鄂潜尔在多斯盆推地测石油资总资源源序量列直方图
10.185 902.7833 3.7209 6.2788 55.2353 85.88
85.88
80
储 70
量 、 80000
资 源
60000
量 (108m3)
40000
20000
天然气 石油
11831.44 3363.57 6042.62 5108.2
鄂尔多斯盆地简介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含油气沉积盆地[24-27]。
盆地北以阴山为界,向南经陕西,至北秦岭;西与六盘山、贺兰山毗邻,向东延伸,至山西吕梁山[7]。
盆地横跨内蒙古、陕西、山西、甘肃、宁夏五省份,总面积约33×104km2。
2.1 大地构造背景及研究区范围2.1.1 大地构造背景从大地构造背景来看(图2-1),鄂尔多斯盆地地块北隔河套盆地与内蒙地轴相望,南与秦岭褶皱带相接;西与北祁连褶皱带为界,至东部鄂尔多斯地块[28]。
图2-1 鄂尔多斯盆地及其邻区构造格局图(据陈刚,1994)构造区划:Ⅰ鄂尔多斯地块;Ⅰ1天环向斜,Ⅰ2东部斜坡,Ⅰ3东南部挠褶带;Ⅱ贺兰断褶带;Ⅲ华北地块南缘构造带:Ⅲ1六盘山-鄂尔多斯南缘过渡带,a 六盘山弧形逆冲构造带;b 南北向构造带;c 鄂尔多斯南缘冲断带;Ⅲ2 祁连—北秦岭带:a 北祁连构造带;b 中祁连构造带;c 南祁连构造带;d 北秦岭带;Ⅳ阿拉善地块(阿拉善隆起);Ⅴ山西地块;Ⅵ伊盟隆起;Ⅶ内蒙加里东海西褶皱带;Ⅷ内蒙隆起。
主要断裂:①离石断裂;②桌子山东断裂;③贺兰山东麓断裂;④地块西南缘边界断裂:(4a)龙首山—查汉布鲁格断裂,(4b)金塔泉—马家滩断裂,(4c)惠安堡—沙井子断裂,(4d)草碧—老龙山—口镇圣人桥断裂;⑤青铜峡—固原断裂;⑥地块南缘过渡带与祁连—北秦岭构造带分界断裂:(6a)北祁连—海原断裂,(6b)宝鸡—洛南—栾川断裂;⑦(华北)地块南缘构造带与南秦岭构造带分界断裂:(7a)临夏—武山断裂,(7b)商县—丹凤断裂。
图例说明:1、祁连—北秦岭变质杂岩(Ar-Pt1),2、一级构造单元分界断裂,3、二、三级构造单元分界2.1.2 研究范围根据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及地层分布(图2-2),将鄂尔多斯盆地划分为西缘逆冲带、天环坳陷、伊盟隆起、渭北隆起、晋西挠褶带和伊陕斜坡这六个一级构造单元[29]。
论文研究范围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西南部,北到吴起,南到淳化,西至平凉,东到莲1探井,面积约为3.8×104km2。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的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的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盆地基本概况,油气分布特征,构造特征、储层类型、烃源岩特征、油气藏类型及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由于其具有与我国东、西部明显不同的地质构造背景,因而有着独特的油气聚集规律和分布特征。
主要表现在:①古生界以海相或海陆交互相沉积为主,烃源岩分布面积较广,且较稳定;②古生界以生气为主,而中生界以生油为主,油、气生成高峰时期趋于一致;③盆地主体部分地层平缓(地层倾角< 1°,构造简单,并少见断裂,储集岩物性较差,因此油气以短距离运移为主,而油藏以自生自储岩性----地层圈闭为主。
根据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研究方法,结合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特征,该盆地含油气系统研究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定源(烃源岩评价→定时(生烃高峰或关键时刻→定灶(生烃中心或生油洼陷→定向(油气运移方向→定位(油气运聚单元,下面根据这一原则,对鄂尔多斯盆地含油气系统予以初步分析。
烃源岩基本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存在J2,T3,C-P,O2四套烃源岩,其中几湖相泥岩和C一P系煤系泥岩是两套主要的烃源岩。
1.下古生界气源岩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残余有机质丰度一般在0.12 %-0.33 %之间,平均为0.21% -0.22 % 。
泥岩、泥灰岩烃源岩主要产于中奥陶统平凉组和上奥陶统克里摩里组、桌子山组及乌拉力克组,分布于中央古隆起西缘或南缘。
泥岩有机碳含量一般为0.4%-0.5 % ;泥灰岩残余有机碳含量大多在0.2%-0.5 % ,最高达1.11 %。
干酪根镜检、干酪根碳同位素及轻烃组成等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原始有机质类型为海相腐泥型生烃母质,即以Ⅰ-Ⅱ1型干酪根为主。
有机质成熟度大多已进人高成熟阶段,故以生气为主。
2.上古生界烃源岩石炭一二叠系气源岩主要是一套海陆过渡相及陆相含煤岩系,主要发育在下石炭统本溪组、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总体上分布较广。
煤主要分布于太原组和山西组。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区域地质概况一、概况鄂尔多斯盆地的广义地理界线:北起阴山,南到秦岭,东自吕梁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一线。
盆地含油气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的延安组合三叠系富含延长植物群的一套地层。
盆地内出露的地层包括:太古界至奥陶系,石炭系至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和第四系黄土最为发育且广泛分布,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
二、区域地质构造,构造演化(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独立成盆时间应为中侏罗纪末。
太古代—早元古代基底形成阶段:基底岩系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太古界和下元古界下部的结晶岩系,上部为下元古界上部的褶皱岩系,这使得基底具备结晶—褶皱的双重构造。
对基地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构造事件是早元古代早期的五台运动和早元古代晚期的吕梁—中条运动。
中晚元古代坳拉槽发育阶段:这个时期形成了向北收敛向南敞开的贺兰坳拉槽和向北东方向收敛,南西方向敞开的彬县临县坳拉槽,二者时间夹峙着向南倾伏的乌审旗庆阳槽间台地。
早古生代克拉通坳陷阶段:寒武纪的构造面貌是:初始继承中、晚元古代构造格局,表现为北高南低,中隆(乌审旗一庆阳巾央古隆起带)东、西凹;晚期(晚寒武世)变为南北高、中间低,中凹(盐池、米脂凹陷)南北隆(坏县一庆阳隆起、乌兰格尔隆起)的形态。
后者是新的构造体制控制下的构造变形。
奥防纪初始,克拉通整体台升成陆,海水进一步退缩,冶里—亮甲山组仅分布在古陆四周,为厚度数十米至200m的含隧石结核或条带的深灰色白云岩夹灰岩。
早奥陶世的古构造面貌,基本继承晚寒武世的构造轮廓。
由于内蒙海槽活动性增强的影响,克拉通北部的乌兰格尔古隆起带仍保持古陆形式,而南部环县一庆阳古隆起则表现为相对校低的水下隆起。
综上所述,早古生代构造格局的发育特点是:继承和新生构造的复合,在两期隆起复合部位仍保持险起状态(乌兰格尔隆起、坏县一庆阳隆起),在隆起与凹陷的复合部位形成鞍部(抉池凹陷与米脂凹陷间的鞍部),在两期凹陷复合部位仍保持为凹陷状态(昂苏庙一接池凹陷、米脂凹陷)。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物源分析新解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物源分析新解摘要: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延长组是盆地内主要的含油层系。
根据古流向、盆地周缘古陆形态、轻重矿物分布特征、岩屑分布特征和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确定延长期存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和南部五个主要方向的沉积物源,且东北和西南物源影响范围广。
东北物源以阴山古陆太古代变质岩为主,西北物源以阿拉善古陆太古界片麻岩为主,西南、南部和东南部物源分别以陇西古陆、与盆地南部相邻的秦岭一祁连褶皱造山带和盆地东南缘的古秦岭剥蚀区,岩性以早古生界片麻岩、花岗岩类为主。
关键词:延长组;物源分析;鄂尔多斯盆地1999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勘探专业,工程师,现在长庆油田采油五厂从事石油与天然气开发工作。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也是属于地台型构造沉积盆地,晚三叠世开始进入内陆坳陷盆地沉积期,其中晚三叠世延长组沉积时期气候温暖潮湿,发育大型陆相湖盆,并环湖发育了一系列河流一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这些延长组三角洲体系是盆地主要的含油气体系。
环湖三角洲有利于油气的捕俘,但其展布和物性受源区及源区母岩的控制和影响[1]。
因此,弄清延长组沉积期的物源位置、阐明古物源与沉积体系的空间配置对远景区油气储层的准确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2003年,魏斌,魏红红,陈全红,赵虹从重矿物分布特征和古流向资料出发,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存在东北和西南两个方向的沉积物源[2]。
此项工作为进一步研究小层对比及沉积微相划分奠定了基础,对于勘探寻找有利储层,开发提高注采效果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地质概况鄂尔多斯盆地位于我国中央构造带中部,华北克拉通西部,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面积约28万平方千米。
分为伊盟隆起、渭北隆起、晋西挠褶带、陕北斜坡、天环拗陷及西缘冲断构造带六个一级构造单元(图1)。
图1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区划图按照前人的研究成果[3],延长组划分为10个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特征

长9:厚度在110 ~ 150米之间。下段为一套厚层状中细粒长石 砂岩夹灰绿色—深灰色泥岩,上段为深灰色泥岩、碳质泥岩夹 油页岩夹薄层粉细砂岩,或者二者不等厚互层,东南部的沉积 凹陷中主要发育有厚层黑色碳质泥岩夹油页岩,代表剖面有李 家畔页岩、黄龙页岩等。主要为滨浅湖沉积,但长9末期在志丹 -甘泉-黄陵地区发育半深湖相沉积,以“李家畔页岩”及k0 标志层发育为特征(K0位于长9顶部,主要为暗色泥岩、页岩夹 灰色粉-细砂岩,具有高阻、高伽马、自然电位偏正,以及在盆 地东北部因含凝灰岩而具有低阻、高伽马、自然电位偏正的特 点)。
洛河组:属白垩系下统,广泛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命名地点 在陕西省志丹县北洛河。地层厚度250~400米,从西南往东北 变厚,在黄陵沮水以南与宜君组为连续沉积;在沮水以北,宜 君组缺失,假整合于侏罗系之上。岩性以河流相的紫红、桔红、 灰紫色巨型斜层理的粗一中粒长石砂岩为主。洛河组含介形类、 狼鳍鱼、达尔文虫等化石。
长1 :主要为准平原化环境,统一的湖盆解体,形成铜川、子 长、姬塬等小型湖泊,局部发育油页岩,(子长寺湾地区)见 完整的鲍玛序列及底模构造。岩性为浅灰色细砂岩与灰黑色、 深灰色泥岩互层,夹炭质泥岩及砂质泥岩,在后期地壳抬升遭 受剥蚀,多数地区缺失,残存厚度不一,与长2分层以K9标志层 为界(K9为黑色碳质泥岩,位于长1底0-5m处,页岩、碳质泥岩、 煤线夹凝灰岩,该段泥岩的电阻整体较高,只是在底部因凝灰 质含量较高而引起电阻值变低,表现为高声速,高伽马、自然 电位偏正等特点)。
泾川组:属白垩系下统,广泛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命名地点 在甘肃省泾川县。地层厚100-400米,岩性主要为暗紫、浅棕红、 浅灰、浅灰绿色等杂色砂质泥岩、泥页岩、灰质泥岩与泥质粉 砂岩互层,夹浅灰、浅紫红色灰岩和浅灰色、浅黄色砂岩,与 下伏罗汉洞组呈整合接触。
鄂尔多斯盆地

1
³ á Ä ¶ ð Ð ¿ Ð Ä
23
30
39
50
88
29
3
石油资源序列状况
截止2001年10月底,探明油田33个,探明地质储量10.185×108t,可采 储 量 2.1094×108t ; 控 制 地 质 储 量 3.2965×108t , 可 升 级 的 控 制 储 量 2.7833×108t ; 预 测 地 质 储 量 6.496×108t , 可 升 级 的 预 测 储 量 3.7209×108t ; 潜 在 资 源 量 10.6672×108t , 可 升 级 的 潜 在 资 源 量 6.2788×108t ;推测资源量 55.2353×108t ,总资源量 85.88×108t 。 2002 年 计 划 探 明 石 油 地 质 储 量 1×108t , 石 油 资 源 潜 力 比 为 1∶2.8∶3.7∶6.3∶55.2。盆地石油资源结构合理,勘探潜力大。
2009年中国七大盆地天然气产量图
250 208.1 200 150 100 50 0 鄂尔多斯 塔里木 四川 松辽 柴达木 渤海湾 准葛尔 44.2 43.1 43.04 36.2 194.4
180.3
亿立方米
2002Ä êÄÄ úÄ ÷ÄÄÄÄÄÄ úÄ
6000 5000 4000
50
13
Ö ò´ Í
26 43 50 0
72
39
38
1
38
4
8
7
21
25
18
60
14
65
97
15
Ê ¤ Ö Ð ½ û Ô
· Ó Á Ï
º ·
º Ë 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