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解释图版

合集下载

《鄂尔多斯盆地》课件

《鄂尔多斯盆地》课件
2 周边山系: 北部-阴山 南部:秦岭 东部:吕梁 山、中条山 西部:六盘山、贺兰山
盆地整体呈现近南北向的长 方形
3. 地貌
地形复杂, 以北 纬38º线为界分为南 北两部分,长城以 北属沙漠草原区, 地势平坦,气候干 旱;以南为黄土高 原区,侵蚀作用强 烈,沟壑纵横。
3 油气勘探:
1907年-我国大陆第一 口油井延1井-7081m或工业油流-长6 段(延长油田);50年 代 发现延长、永坪等 小规模的油田。
371 764Βιβλιοθήκη 0 1970 1974 1978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年度
陕甘宁含油气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一、概况 二、地质发展史和地层 三、区域构造特征及构造分区 四、含油气层系及其特征 五、典型油气田 六、油气聚集与分布的地质因素 七、中部大气田的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
一、概况
1 范围:横跨陕、甘、宁、 蒙、晋五个省,面积25 万km2.广义盆地面积达 37万km2。为我国第二 大盆地。
量 60
、 资
50
源 40
量 30 (10 8 t) 20
10
10.185
2.7833 3.7209
55.2353 6.2788
0 探明
控制
预测
潜在
推测 总资源量
天然气资源序列状况
截 止 2001 年 10 月 底 , 长 庆 油 田 公 司 探 明 气 田 7 个 , 探 明 天 然 气 地 质 储 量 1.1831×1012m3,可采储量8274.58×108m3,控制地质储量3363.57×108m3,可 升级控制储量3363.57×108m3,预测地质储量6042.62×108m3,可升级预测储量 6042.62×108m3 , 潜 在 资 源 量 8082.5×108m3 , 可 升 级 潜 在 资 源 量 5108.21×108m3 , 推 测 资 源 量 7.7705×1012m3 , 天 然 气 总 资 源 量 10.7025×1012m3。2002年计划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00×108m3,资源潜力比为 1∶33.6∶60.4∶51.1∶777。勘探潜力很大。

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2 周边山系: 北部-阴山 南部:秦岭 东部:吕梁 山、中条山 西部:六盘山、贺兰山
盆地整体呈现近南北向的长 方形
3. 地貌
地形复杂, 以北 纬38º线为界分为南 北两部分,长城以 北属沙漠草原区, 地势平坦,气候干 旱;以南为黄土高 原区,侵蚀作用强 烈,沟壑纵横。
3 油气勘探:
1907年-我国大陆第一 口油井延1井-7081m或工业油流-长6 段(延长油田);50年 代 发现延长、永坪等 小规模的油田。
亿立方米
100
50
44.2
43.1
43.04
36.2
0 鄂尔多斯
塔里木
四川
松辽
柴达木 渤海湾 准葛尔
2002年全国各油气田石油产量
万吨
6000 5013
5000
4000
3000
2672
2000 1000
0
1351 438
394
444 1005 610
60 214
14 380 65
502 251
380 188 97 157 3 293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资源分布图
推测
资源量 64.3%
探明储量 11.9%
控制储量 3.8% 预测储量 7.6%
潜在 资源量 12.4%
探明 控制 预测 鄂潜尔在多斯盆推地测石油资总资源源序量列直方图
10.185 902.7833 3.7209 6.2788 55.2353 85.88
85.88
80
储 70
量 、 80000
资 源
60000
量 (108m3)
40000
20000
天然气 石油
11831.44 3363.57 6042.62 5108.2

鄂尔多斯盆地储层图册

鄂尔多斯盆地储层图册

鄂尔多斯盆地储层图册——上古生界主编: 何自新副主编: 杨华张文正照片说明:南珺祥审核: 杨华张文正×××出版社前言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以海陆交互相的煤系沉积为主,沉积厚度达600~1700m,碎屑岩储层十分发育,但以低渗特低渗为主要储集特征,孔隙度普遍小于12%,渗透率大部分地区小于1.0×10-3μm2。

该区上古生界碎屑岩储层有两种基本的岩石类型,即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

由于该区晚古生代沉积之后相对长期稳定的持续下沉,储层成岩作用以致密化的成岩作用如压实作用、硅质胶结作用及高岭石的充填胶结作用等形成了低渗特低渗的天然气储集层。

石英砂岩以压实压溶作用和硅质胶结作用、高岭石的充填作用为主,而岩屑砂岩则由于含有大量的千枚岩、泥板岩等软岩屑,压实作用使软岩屑强烈变形,充填孔隙,无可见大孔隙,孔隙度一般小于4%。

当然,该区上古生界储层局部存在着相对优质储层,如榆林地区山2储层、苏里格地区盒8储层等,变质岩、喷发岩岩屑中的可溶性组分、凝灰质、长石等的溶蚀作用形成的溶孔是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岩屑、凝灰质高岭石化为储层提供了较多的晶间孔及微孔,同时,上述地区粒间孔较发育,为储层中可溶性组分的溶蚀作用提供了流体流动的空间和渗流通道。

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储层成岩作用的研究是储层研究、评价及有利预测的主要内容之一。

本图册以微观照片如铸体照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等为主,结合X衍射、压汞、能谱分析、稳态法相渗透率等并附以岩芯照片、野外露头照片,结合沉积相等,主要阐述了上古生界主要储层段碎屑组分、成岩特征、填隙物特征、孔隙组合及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在平面上和纵向上的分布规律,并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分类评价。

本图册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特征进行了总结和论述;第二部分对储层的岩石类型、碎屑组分特征、填隙物特征及结构构造等从纵向、横向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主要对石英砂岩、岩屑砂岩两类最主要储集岩成岩特征进行了总结;第四部分为本书的重点,从平面上、纵向上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论述,并结合物性等特征把储层孔隙结构分为四大类八小类,对该区储层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图文稿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图文稿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

“”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

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

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

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

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

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

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

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

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

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

“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

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三叠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

鄂尔多斯盆地简介

鄂尔多斯盆地简介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含油气沉积盆地[24-27]。

盆地北以阴山为界,向南经陕西,至北秦岭;西与六盘山、贺兰山毗邻,向东延伸,至山西吕梁山[7]。

盆地横跨内蒙古、陕西、山西、甘肃、宁夏五省份,总面积约33×104km2。

2.1 大地构造背景及研究区范围2.1.1 大地构造背景从大地构造背景来看(图2-1),鄂尔多斯盆地地块北隔河套盆地与内蒙地轴相望,南与秦岭褶皱带相接;西与北祁连褶皱带为界,至东部鄂尔多斯地块[28]。

图2-1 鄂尔多斯盆地及其邻区构造格局图(据陈刚,1994)构造区划:Ⅰ鄂尔多斯地块;Ⅰ1天环向斜,Ⅰ2东部斜坡,Ⅰ3东南部挠褶带;Ⅱ贺兰断褶带;Ⅲ华北地块南缘构造带:Ⅲ1六盘山-鄂尔多斯南缘过渡带,a 六盘山弧形逆冲构造带;b 南北向构造带;c 鄂尔多斯南缘冲断带;Ⅲ2 祁连—北秦岭带:a 北祁连构造带;b 中祁连构造带;c 南祁连构造带;d 北秦岭带;Ⅳ阿拉善地块(阿拉善隆起);Ⅴ山西地块;Ⅵ伊盟隆起;Ⅶ内蒙加里东海西褶皱带;Ⅷ内蒙隆起。

主要断裂:①离石断裂;②桌子山东断裂;③贺兰山东麓断裂;④地块西南缘边界断裂:(4a)龙首山—查汉布鲁格断裂,(4b)金塔泉—马家滩断裂,(4c)惠安堡—沙井子断裂,(4d)草碧—老龙山—口镇圣人桥断裂;⑤青铜峡—固原断裂;⑥地块南缘过渡带与祁连—北秦岭构造带分界断裂:(6a)北祁连—海原断裂,(6b)宝鸡—洛南—栾川断裂;⑦(华北)地块南缘构造带与南秦岭构造带分界断裂:(7a)临夏—武山断裂,(7b)商县—丹凤断裂。

图例说明:1、祁连—北秦岭变质杂岩(Ar-Pt1),2、一级构造单元分界断裂,3、二、三级构造单元分界2.1.2 研究范围根据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及地层分布(图2-2),将鄂尔多斯盆地划分为西缘逆冲带、天环坳陷、伊盟隆起、渭北隆起、晋西挠褶带和伊陕斜坡这六个一级构造单元[29]。

论文研究范围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西南部,北到吴起,南到淳化,西至平凉,东到莲1探井,面积约为3.8×104km2。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特征

新近系:曾称新第三系、上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中新统和上 新统。中国新近系仍以陆相为主,仅在大陆边缘,如台湾、西 藏等地有海相沉积。
古近系:曾称老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 统,主要分布在河套、银川、六盘山等地。鄂尔多斯盆地早第 三纪古新世,盆地继承了晚白垩世的挤压应力状态,断裂活动 性强,沉积速度快,多发育冲积扇、水下扇等各种扇体。地层 厚度厚50~300米左右,岩性主要为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泥灰 岩。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区划图
地形地貌 北部为沙漠、草原及丘陵 区,南部为黄土高原。
银川
盐池
乌审旗
榆林
延安
吴旗
鄂尔多斯盆地新、中生界地层柱状剖面图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地层柱状剖面图
鄂尔多斯盆地南北向横剖面 鄂尔多斯盆地东西向横剖面
第四系:第四系自下向上包括更新统和全新统。晚第三纪末, 受喜山运动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曾一度抬升,大约以北纬 38°为界,北部为一套河湖相沉积,南部为黄土沉积,黄土分 布广,厚度大,构成塬、梁、峁的物质主体,与下伏新近系呈 不整合接触。第四纪发生多期冰期,可见人类化石、旧石器与 大量相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和鸟类化石。
长6:厚度约100 ~ 120米之间。在盆地演化中是沉积物充填高 峰期之一,无论盆地东北的三角洲,或者盆地西南的水下扇浊 流,均为强进积建设期,各砂岩体虽连续性差,但彼此相互重 叠、切割,形成以层数多,累积厚度大,复合连片,分布面积 广的储集体,自下而上可以分为长63、长62、长61三个沉积旋回 序列,由于直接覆盖在长7主力生油岩之上,油源近,是最为有 利的储集相带。该段地层电位曲线总体呈一倒三角形,底界为 K2标志层为限。顶为河口坝或河道砂岩顶为界(K2标志层位于 长63底界处,为灰黑色泥岩、碳质泥岩、粉砂质泥岩,局部可 见到凝灰岩;K3标志层位于长62底界处,为灰黄色凝灰岩;k4 标志层为长6和长4+5之分层标志,位于距长6顶3-10m处,为黑 色泥岩、页岩)。

区域地质概况(鄂尔多斯西北部奥陶系)

区域地质概况(鄂尔多斯西北部奥陶系)

图1-1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构造区划简图1 区域地质概况1.1 研究区位置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研究区范围大致为:北至伊盟隆起、南抵吴旗、东到城川—额尔和图一线、西达盆地西界,面积约9万km 2(图1-1)。

鄂尔多斯盆地跨越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秦岭,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

该盆地属华北克拉通的西缘部分,也是其中最稳定的一个地块,四周以构造断裂与周边构造单元相接连,盆地东部以离石断裂带与吕梁山隆起带相接,南面与渭河地堑以其北界断裂相连,西缘则以桌子山、惠安堡—沙井子断裂带分别与河套弧形构造带西南翼和六盘山弧形构造带东翼相接,北边与河套地堑为界,是一个矩形构造盆地,也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

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包括:西缘逆冲带、天环凹陷、伊陕斜坡和伊盟隆起四大构造单元。

鄂尔多斯盆地是从侏罗纪末燕山运动中期以后,由大华北盆地逐渐收缩而成的内克拉通盆地,其形成经历了多次演化。

盆地基底先后受迁西、阜平、五台及吕梁—中条四次主要构造运动影响发生了强烈的变质作用,形成麻粒岩相、角闪岩相及绿片岩相为主的复杂变质岩系。

盆地演化过程依先后次序历经中、新元古代的大陆裂谷及坳拉槽发育阶段,早古生代的陆表海盆地、晚石炭世-中三叠世时期的克拉通盆地、晚三叠世-早白垩世的类前陆盆地以及新生代的周缘断陷盆地等形成阶段。

早奥陶世末的加里东运动,华北地块整体抬升,经历了1.4亿年的沉积间断,大部分地区缺失中奥陶世至早石炭世的沉积,但在盆地西北部地区不同程度发育中晚奥陶世的碳酸盐岩沉积,局部有碎屑岩和蒸发岩的沉积。

下奥陶统顶部马家沟组地层由于经受了长期的风化剥蚀、淋滤作用,风化壳及溶蚀孔缝发育,是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的重要储层,也是目前主要的产气层。

1.2 盆地古构造特征及演化概况鄂尔多斯盆地自显生宙以来,经历了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和喜山等五大构造旋回和多阶段的拉张—扭动及其反转作用,总体上表现为:中新元古代断裂、早古生代海相台地升降、晚古生代海陆过渡、中生代内陆平原、新生代盆地周边断陷等五个阶段。

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编辑鄂尔多斯盆地,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秦岭,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

目录1命名1.1 从地理位置1.2 从所跨地域1.3 从地质特性看1.4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2资源3地质历史3.1 地台基底雏形阶段3.2 华北地台形成3.3 盖层发展阶段3.4 陆表海沉积3.5 坳陷盆地3.6 现代地貌形成4勘测历史4.1 从地质特性看4.2 从构造特征看4.3 石油勘探未果4.4 有微小发现4.5 开辟油田4.6 全国推广4.7 突破新高4.8 发展乐观1命名从地理位置鄂尔多斯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秦岭,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

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是地质学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行政区域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

“鄂尔多斯”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

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蒙语“官帐”的意思。

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

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

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蒙古人按时祭奠成吉思汗陵,一直没有离开此地。

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

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巴彦淖尔盟的河套及宁夏和陕北的一部分地区。

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古长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1]从所跨地域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所以多称为陕甘宁盆地,而且在地质学中,特别是在长庆油田的石油勘探开发中,一直都称这一地区为陕甘宁盆地,从来不称鄂尔多斯盆地。

从地质特性看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2 时 为非产水层 R≤2 时 为产水层
庄58井区
庄58井区长8声波时差与电阻率交会图
油层: Rt ≥ 45.0,AC >224,
LOGRT ≥ 6.74912-0.02215*AC, 224≤AC≤230; 水层: Rt ≤30 油水层与水层很难区分,要结合储层与围岩电阻率比值。
庄58井区长8储层电性、试油结果一览表
井号 西 13 西 16 西 17 西 113 西 23 西 143 西 35 西 40 西 44 西 28—31 西 29—37 井段 (m) 2123.0—2127.0 2132.8—2136.4 2156.0—2160.4 2061.6—2066.4 2142.0—2144.0 2145.0—2147.0 1921.0—1924.0 2087.0—2091.6 2040.0—2043.0 1992.0—1994.0 1995.0—1998.0 2170.0—2176.0 2177.0—2182.0 2088.4—2091.6 2092.2—2094.6 2102.0—2105.0 2151.0—2154.0 2160.0—2164.0 厚度 (m) 4.0 3.6 4.4 4.8 2.0 2.0 3.0 4.6 3.0 2.0 3.0 6.0 5.0 3.2 2.4 3.0 3.0 4.0 Rt (Ω .m) 46.7 48.8 33.1 27.5 38.0 36.3 40.0 44.6 35.8 24.5 26.9 21.0 19.0 23.5 22.3 25.0 39.0 27.5 20.0 12.6 13.3 19.0 11.5 13.0 长 7 底界 Rshmin 14.5 13.8 11.0 26.3 电阻率 比值 3.2 3.3 2.4 2.0 2.73 3.45 1.5 2.5 1.79 1.94 2.10 1.58 1.43 1.24 1.17 2.08 3.0 2.1 试油 结论 油 油 油 油水 油 油 油水 油 油水 油 油 油水 油水 油水 油水 油 油 油
四、苏里格地区
盒8地层
盒8声波时差与电阻率交会图
盒8密度与电阻率交会图
盒8密度与补偿中子交会图
盒8孔隙度与含水饱和度交会图
五、榆林地区
1、山西组山2石英砂岩气层、气水层、水层、干层下限值的确定
声波时差与电阻率交会图
密度与电阻率交会图
密度与补偿中子交会图
孔隙度与含水饱和度交会图
2、山西、太原组岩屑砂岩气层、含气层、含水层、干层下限值
长4+5地层
LgRT=5.6091-0.01939AC
姬塬地区长4+5声波时差与深感应电阻率交会图
姬塬地区长4+5密度与深感应电阻率交会图
油层:RT≥20.0,DEN ≤2.55; 油水层:20 RT ≥15, DEN ≤2.55;
水层:
RT 15, DEN ≤2.55。
长6地层
LgRT=8.0458-0.02987AC
油层:Rt/Rsh≥1.5 ,AC≥224 ; 油水层:1.2≤ Rt/Rsh < 1.5;水层: Rt/Rsh < 1.2
西205井区
西205井区长8声波时差与电阻率交会图
油层:RT>40Ω .m,AC > 215μ s/m, 储层电阻率与围岩电阻率比值大于1.7; 油水层:RT在40~31.5Ω .m, AC > 215μ s/m, 储层电阻率与围岩电阻率比值大于1.4~1.7; 水层:RT 31.5Ω .m,电阻率比值小于1.4。
姬塬地区长6声波时差与深感应电阻率交会图
姬塬地区长6密度与深感应电阻率交会图
油层:RT≥17.5,DEN ≤2.50; 油水层:17.5 RT ≥13, DEN ≤2.50; 水层: RT 13, DEN ≤2.50。
三、西峰地区
长8地层
长8声波时差与电阻率交会图
长8密度与电阻率交会图
长81储层电阻率与长7底界泥岩电阻率最小值比值对比表
2088.0-2095.0 2088.0-2095.0 2135.0-2143.0 2100.0-2108.0 2116.0-2123.0 2108.0-2113 2055.0-2063.0 2120.0-2126.0 2049.0-2055.0 1977.0-1984.0 2138.0-2145.0 1988.0-1994.0 2049.0-2055.0 2133.0-2138.0 2106.0-2114.0
声波时差与电阻率交会图
密度与电阻率交会图
密度与补偿中子交会图
孔隙度与含水饱和度交会图
3、石千峰、石盒子组岩屑砂岩气层、含气层、含水层、干层下限值的确定
声波时差与电阻率交会图
密度与电阻率交会图
密度与补偿中子交会图
孔隙度与含水饱和度交会图
六、靖边潜台东侧地区
马五13地层
声波时差与电阻率交会图
密度与电阻率交会图
马五13地层孔隙度与渗透率交会图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田解释图版集
二00七年三月
一、白豹地区
长3地层
长3声波时差与电阻率交会图
长3密度与电阻率交会图
长4+5地层
长4+5声波时差与电阻率交会图
长4+5密度与电阻率交会图

长6地层
长6 声波时差与电阻率交会图
长6 密度与电阻率交会图
长8地层
长8声波时差与电阻率交会图
长8密度与电阻率交会图
井号 庄47-34 庄53-34 庄53-35 庄54-37 庄55-37 庄51-37 庄51-35 庄51-36 庄52-35 庄52-38 庄51-34 庄57-33 庄54-33 庄55-36 庄56-38 井段 电阻率 声波 围岩电 电阻 (m) (Ω .m) (μ s/m) 阻率 率比 99 131.5 110 56.2 69 50 38.5 45.7 33 44.6 29 36.3 43.5 60 60 225 233 238 240 238 228 242 250 235 230 231 242 245 235 235 30 33 28.8 26.5 37 30.5 30.0 37 29.5 40 30 30.5 23.5 30 36.3 3.3 4 3.8 2.12 1.86 1.64 1.30 1.23 1.12 1.16 0.97 1.19 1.85 2 1.65 日产量 油 水 21.6 27.3 57 34.5 34.5 5.4 3.6 6.6 3.3 7.5 0 油花 油花 油花 油花 0 0 0 0 0 0 17.3 17.1 17.4 0 27.9 17.4 6.3 12 19.2 26615 CaCl2 10060 12916 13308 21678 CaCl2 39531 CaCl2 13905 Na2So4 10898 Na2So4 11742 Na2So4 氯根 水型 解释 结论 油 油 油 油 油 油水 油 油 油 油水 油 油 油 油 油 试油 结论 油 油 油 油 油 油 油水 油水 油水 油 水 水 水 水 水
< 9.0% Rt/Rsh < 2.75 AC < 225.0 DEN < 2.525
长8电阻率比值与孔隙度交会图
二、姬塬地区 长2地层
LgRt=2.4135-0.0067AC
姬塬地区长2声波时差与深感应电阻率交会图
LgRt=33.33DEN-73.667
姬塬地区长2密度与深感应电阻率交会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