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三线建设历史沿革与揭秘
“三线建设”大揭密
“三线建设”大揭密作者:曹永胜李旭之来源:《中国军转民》 2017年第9期开展三线建设国家共投入2052亿元的资金和几百万人力,历时1 5年之久,在三线地区和一二线地区腹地,建设起了以国防工业、基础工业为主的近2 000个大中型工厂、铁路、水电站、科研院所等基础设施。
三线建设规模堪称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战略的宅前壮举。
三线建设,是1964年在毛泽东同志和中共中央的决策下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战略。
所谓三线地区,是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山西、河南、湖北、湖南等省区的中西部地区。
一线地区是指东部沿海和边疆省区。
处于二者之间的缓冲地带则被称作二线地区。
开展三线建设国家共投入2052亿元的资金和几百万人力,历时15年之久,在三线地区和一二线地区腹地,建设起了以国防工业、基础工业为主的近2000个大中型工厂、铁路、水电站、科研院所等基础设施。
三线建设规模堪称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战略的空前壮举。
核打击威胁之下的“三线建设”1994年,尘封在美国档案馆中的一批机密档案已满30年,由于美国历史学家的不懈努力,其中一部分终于被曝光解密,证实1964年美国确实制定了对中国进行突然袭击的计划,且不仅仅是设想而是变成了具体实施方案。
1963年4月.通过卫星U-2高空侦察机侦察,美国确认中国将在1964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十分惊恐。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拟定了打击中国核计划的方案。
1963年9月,蒋经国到美国,商谈使用空降兵部队打击中国核设施问题。
1964年9月16、17日,也就是美国最后讨论对中国核基地进行袭击的时候,周恩来主持了由军委和国务院负责人组成的第九次中央专门委员会会议,研究是否按时爆炸原子弹。
9月21日,周恩来给毛泽东写去特急信,附上罗瑞卿起草的请示报告,提出三种方案:一、“今年爆炸”;二、“明年4、5月与空投航弹连续试炸”;三、“推迟爆炸”,到西南的第二批核试验基地建好以后。
三线建设在四川江油的发展及影响
三线建设在四川江油的发展及影响所谓三线建设,是指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央以推进国家现代化和建设战略大后方为目标,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十多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规模空前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四川作为西南三线建设的主战场,江油则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从1965年开始,一批三线企业和科研院所在江油布点建设。
江油的三线建设是特殊年代西部地区工业和城市建设的缩影,它取得的成绩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学界对于三线建设的研究已取得一系列成果p100。
文本以江油为个案,对当地的三线建设情况进行梳理,探讨三线企业及科研院所的建设、发展过程及其影响。
希冀见微知著,进一步深化对我国三线建设史的认识,为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提供借鉴。
一、三线建设在江油的布点特点本文所论之“江油”,是指今四川省江油市(县级市)。
在三线建设时期,尚无江油市建制,当时的江油县归绵阳专区管辖,1970年后隶属于绵阳地区。
1988年2月,江油撤县建市,原县属区域改为市属区域,辖区范围基本未变。
江油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属龙门山、大巴山台缘褶断带,山峦重叠,坡陡谷深;东南部系四川土坳,丘陵与平坝相间。
境内河流以涪江为主,其众多支流蜿蜒交错,河网密布。
江油这样的地理环境比较符合三线建设“靠山、隐蔽、分散”的布点要求,既有连绵起伏的峰峦作为天然屏障,又有相对平缓的山间平坝利于工程铺开,且当地水资源丰沛,铁、铝、煤、天然气、石灰石等多种矿产都极具开采价值。
宝成铁路通车后,纵贯江油,国家在当地先后设置了大小车站14个p713,为人员和物资的运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理想的自然条件和持续改善的交通状况使得一批三线项目落户江油,具体情况见表一和表二。
从1965年初开始,先后有6家部属、省属企业和科研院所、4个参建单位在江油布点,综合他们的建设情况来看,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沿宝成铁路分布,位置隐蔽分散。
为了便于人员、物资接收和产品外运,江油的三线建设项目基本上沿宝成铁路由北向南延伸。
三线建设的历史成就有哪些
三线建设的历史成就有哪些我国的三线建设,利贯当代、功盖千秋,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持续发展,做出不少的贡献。
(一)“三线”建设的起因众所周知,全国解放以后,新中国一直处在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和战争的威胁下。
进入六十年代,随着中苏两党关系的破裂,两国关系日益恶化,后来又发展到边界地区的武装冲突(珍宝岛之战)。
1962年10月,印度在我西部边界地区挑起事端,中国人民被迫进行自卫还击。
与此同时,退守台湾的蒋介石及其国民党军队也趁火打劫,加紧对我东南沿海一代进行骚扰和破坏,疯狂叫嚣“反攻大陆”。
1964年8月,美国一手制造了“北部湾事件”,将侵越战争规模扩大到越南北方,并对我东南边境地区及内地进行侦察、轰炸和破坏。
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及周边形势,异常严峻。
本来,在六十年代以前,党中央制定并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背靠沙发(苏联)面朝东”,在战略方向上可以专顾美、蒋集团,我国的总体形势还算乐观。
即使发生了“朝鲜战争”,党和毛泽东也仍然保持着清醒头脑,认为:“美国并没准备在目前发动世界战争。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26页)“说马上要打第三次世界大战,是吓唬人的。
我们要争取十年工夫建设工业,打下强固的基础。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26页)基于对形势的这种认识和判断,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领导下,经过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改革、充实、提高”,到1964年我国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经济形势好转,因此党和政府及全国人民热切渴望在即将制定的“三五”(1966――1970)计划中,将尽快解决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吃穿用”问题,作为中心工作。
这年2月到4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由我国农业、财政和工交三方人员参加的长期规划会议,在李先念、谭震林、薄一波的主持下召开。
其中,谭震林负责研究落实我国5亿亩农田的稳产、高产问题;李先念主持财贸会议,重点讨论我国农产品的收购政策;薄一波主持工交会议。
谈谈404城及同时期三线建设项目诞生时代背景
谈谈404城及同时期三线建设项目诞生时代背景“三线建设”,这个词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因为保密,是不见于报端的。即使当时的人们说起,也十分神秘。今天的年轻人,更是少有所闻。何谓“大三线”建设?大三线建设是新中国在1964年至1978年间,展开的、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为宏大的一次工业体系建设。简单地说,就是在以四川为中心的广大西南地区建立相对于全国独立的、“小而全”的国民经济体系、工业生产体系、资源能源体系、军工制造体系、交通通讯体系、科技研发体系和战略储备体系。为什么要这样做?一句话,就是建立中华民族的“战略大后方”。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当时中国70%的工业分布于东北和沿海地区,从军事经济学的角度看,这种工业布局显得非常脆弱,东北的重工业完全处于苏联的轰炸机和中短程导弹的射程之内;而在沿海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工业区则完全暴露在美国航空母舰的攻击范围中。一旦战争开始,中国的工业将很快陷入瘫痪。假如我们遭到强敌的夹击,发生象日本侵略那样极端恶劣的形势,东北、华东工业区相继失守、大片国土沦丧的极端情况,我们依然能够退守于高山大川,保存一个“微缩中国”,在四川和西南,部署全套独立完整、门类齐全、互相协调、实用实战的交通能源、基础工业及国防工业体系,保持我们的工业化进程不至于被彻底打断,然后伺机反击。用心可谓极其良苦!中国古代几千年处在“陆权”时代,中原王朝遭受入侵的威胁大多来自西北部游牧民族。在东部,浩瀚的大海形成可靠的天然屏障,十分安全。当世界进入“海权”时代,中国的安全格局发生了180度大转变。从1840年至1945年的105年中,中国遭受侵略的七次大规模战争,无一不是从东部沿海地区发端。而我国最发达、富庶的经济区域和政治文化中心城市,又都集中在东部沿海柔软的腹部。国家没有可靠的战略后方。1938年到1940年,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全面对中国进行战略合围时,国民政府才仓促把华东和华中250余家工厂迁入四川。和蒋介石不同,毛泽东是有计划地实施战略布局。由于“大三线”建设,是在一个比英、法、德面积总和还要大的区域,整个经济与文化得到再造,即使没有战争,也具有难以估量的战略经济学意义。为了抗御外敌,毛泽东提出三线建设的战略构想:他把全国划分为前线、中间地带和战略后方,分别简称为一线、二线和大三线。按照中国军事经济地理区划,沿海地区是第一线,包括沿海和边疆省区,如北京、上海、天津、辽宁、黑龙江、吉林、新疆、西藏、内蒙古、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三线则是指长城以南、广东省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包括基本属于内地的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7个省区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等省区靠内地的一部分,共涉及13个省区。四川、云南、贵州及湘西、鄂西为西南三线,陕、甘、宁、青及豫西、晋西为西北三线。相对于西北、西南的大三线,中部及沿海地区腹地称小三线。用今天的概念来说,它基本上是指不包括新疆、西藏和内蒙古在内的中国中西部。介于一、三线地区之间地带,就是二线地区。中国属于均衡型国土形状,东西南北外围至中心地区距离相差不大,可以明显地分出内外线、前后方。从四个方位最顶端测量中国的中心点,大致在甘肃兰州至陕西西安之间的宝鸡。再从自然地形看,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由南至北是云贵高原、横断山脉、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帕米尔高原、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天山山脉、贺兰山脉等,海拔几千米以上,地势险峻,气候复杂,形成难以逾越的天然半月形屏障。历史上曾经远征欧、亚、非的马其顿帝国和阿拉伯帝国都至此而止,从未有任何一支外国军队能够从西部入侵中国内地。东北部有大小兴安岭,也易守难攻。陆地疆域中惟有北部内蒙古高原中部,相当开阔,大部为沙漠、草原,是一条易攻难守的通道,须后退到陕西秦岭、山西雁门关一带方有险要可守。相对而言,东部沿海地势较为低缓,多为丘陵和平原,后退到太行山脉方有利据守。于是,确定将川、贵、云、陕、甘、宁、青和鄂、豫、湘西部作为三线战备后方。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实行军事包围,对新中国的威胁依然主要来自东南沿海。由于当时对苏联的“一边倒”外交政策和接受苏联经济援助,实际上将苏联作为大后方,建设重心放在东北、华北地区。建设战略后方的问题并不紧迫。1964年8月2日,美国挑起“北部湾事件”,轰炸北越海军基地,越南战争规模迅速扩大,并祸及中国境内。到1966年8月,驻扎越南的美军已经多达42.9万人,对东亚地缘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什么要进行三线建设?说到大三线的来由,就需要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1960年中苏两国的关系急剧恶化,苏联在我国北部边境陈兵百万,对我虎视眈眈;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政权咄咄逼人,妄图反攻大陆;1962年,印度在中印边境挑起事端,直接导致中印军事冲突。1964年,美国制定了绝密报告,试图出动空军袭击中国即将进行第一颗原子弹实验的核基地,并打算联合苏联进行。美国总统约翰逊和国务卿腊斯克、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就此进行了讨论,并与台湾进行了具体商议。美军航母在台湾海峡举行了核战争演习,1964年8月2日北部湾事件爆发,美国驱逐舰“马克多斯”号与越南海军鱼雷舰发生激战,越南战争规模扩大,并延烧到中国南部地区,海南岛和北部湾沿岸都落下了美国的炸弹和导弹,直接威胁中国安全。面对战争威胁,中国决定从1964年起转而加紧进行战备工作,在云、贵、川、陕、甘、宁、青等西部省区的三线后方地区,开展大规模的工业、交通、国防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地区,距西面国土边界上千公里,离东南海岸线七百公里以上,加之四面分别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太行山、大别山、贺兰山、吕梁山等连绵起伏的山脉作天然屏障,在准备打仗的特定形势下,成为理想的战略后方。面对战争威胁,中国人民不得不付出暂时不能更快地提高生活水平的牺牲。1969年,在珍宝岛发生中苏边境大规模武装冲突,苏共中央政治局讨论了用“外科手术式”核打击消灭中国内地核基地的计划,并打算联合美国进行。面对再次的战争威胁,于是“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响彻天南海北,每一位中国人都同仇敌忾,全民备战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中国的三线建设掀起了第二次高潮。大三线建设历时1964---1978计14年,若包括1958---1964的前期6年共20年整,核心时间段为1964---1972计8年,横贯三个五年计划的三线建设中,国家在主要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地区投入了2052.68亿元巨资,涉及600多家企、事业单位的重建、搬迁、合并,整个工程规模史无前例。几百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民工的建设者,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他们露宿风餐,肩扛人挑,用十几年的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星罗棋布的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四川大三线建设头三年的最重要项目是“两基一线”。“两基”就是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基地和以攀枝花为中心的钢铁工业基地,以作为战时军工生产的核心。“一线”就是修建成昆铁路干线,解决西南地区交通问题,满足工业的能源、原材料、零部件以及产成品运输。四川省乐山市金口河大渡河大峡谷,成昆铁路关村坝隧道车站。1965年8月12日由铁二局以装药388吨,一次爆破395000立方米,完成了炸山填壑的壮举。夷平了山头,填平两个深谷,造就了这个隧道内的车站,关村坝车站也被称为“一炮炸出来的火车站”。关村坝隧道长达6187米,最大埋深为1650米,是成昆铁路全线仅次于沙木拉打隧道(6379米,当时的全国第一)的第二长隧道,1966年5月竣工。1973年又在昆明端洞口外建明洞80米。在关村坝车站10公里外,建有中国第三个铀浓缩生产基地(兰州504厂迁建)。工程奇迹——成昆铁路1958年7月,成昆铁路成都至峨嵋段开工,钢铁基地上马。铁道部西南设计分局(第二设计院)及地质部先后调集了5000多名工程地质勘测人员,完成了1.48万平方千米的地质测绘,钻探量达21.27万米。经过数年努力,勘测比较线路1.1万千米,制定大小比选方案300多个,基本绘制出线路蓝图。成昆铁路沿线不仅地形复杂,地势险峻,由于历次构造运动的影响,地质情况极其复杂,存在着山坡崩坍、落石、滑坡、泥石流等各种不良物理地质现象,至今仍使穿越成昆铁路的人们心惊胆战。新的地质运动也较活跃,全线有500多千米位于烈度7~9度地震区。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修建现代化铁路,必然桥隧密集,工程艰巨。为了跨越地形障碍,全线建有桥梁991座,总延长106.1千米,其中200米以上的大桥113座;开凿隧道427座,总延长344.7千米,其中3千米以上的长隧9座,桥隧总长度占到整条线路长度的41.6%。由于地形限制,沿线122个车站有42个不得不全部或部分建造在桥梁上和隧道里。从金口河到埃岱段58千米的线路就有隧道44千米,几乎成了地下铁道。穿越全线最高点小相岭(海拔2244米)的沙马拉达隧道全长6379米,是当时全国最长的隧道。为了克服地势高差,全线设计了7处螺旋形、圆形、灯泡形盘山展线,13次跨越牛日河,8次跨安宁河,47次跨越龙川江。1964年8月,成昆线大会战拉开了序幕。一时间,原先人迹罕至的深山峡谷帐篷点点,红旗招展,在“气死猴子吓死鹰”的悬岩峭壁上,炮声隆隆,硝烟弥漫。工程在各方面支援配合下,进展顺利。1965年末,川黔、贵昆两线接近完成,铁道兵两个师转战成昆线,建设者增加到40万,施工很快达到高潮,按当时的进度原定1968年“七一”建成通车的计划完全可以实现。1969年8月,在珍宝岛之战后紧迫的国际形势下,筑路大军奋起响应,短短数十天内,数万铁路员工兼程返回工地。9月1日,沉寂两年的成昆铁路北段全面恢复施工,建设者们克服了千难万险,工程一路突进。经过10个月的突击抢建,成昆线南北段终于按期在四川省西昌礼州实现了铺轨对接。7月22日全线试通车,1971年1月1日即正式交付运营。虽然成昆铁路是作为国防三线建设的重点工程而诞生的,但实际上,它所起到的作用远不止是备战,一位社会学家评称:成昆铁路和攀钢建设至少影响和改变了西南地区2000万人的命运,使西南荒塞地区整整进步了50年。成昆铁路与贵昆、川黔、成渝铁路相连,构成了西南环状路网,并有宝成、湘黔、黔桂三条通往西北、中南、华南的通道,彻底改变了建国前西南几乎没有像样铁路的历史。在成昆铁路铺通的同时,1970年7月10日,攀枝花钢铁厂一号高炉正式投产。此后历经二十余年,攀枝花两期工程全部建成。依托成昆铁路,重要的航天基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也在70年代末被建立起来。随着三线建设进一步发展,襄渝铁路也于60年代末上马,吸取了成昆铁路建设的经验教训,以铁道兵为主进行修筑,1973年便建成通车,沟通了重庆常规兵器工业基地与华中地区的联系,并依托襄渝铁路,在湖北十堰建成第二汽车制造厂。同期,贯穿鄂西、湘西和桂北,作为京广铁路南段“备份线”的枝柳铁路(枝城长江大桥建成后扩展为从太原南下纵贯到湛江的通道)也开工建设。这两条西南三线铁路干线,也都是在地质地理状况十分恶劣的地区修建的。在铁路交通先行的前提下,西南诸省的工业进行全面深刻的再造,建成了基本完备的重工业体系,奠定了现在的发展基础。国防科技工业方面,形成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基地、以成都为中心的航空工业基地、长江上游的船舶工业基地以及以绵阳为中心的国防尖端科技研制基地,足以为现代化军队提供种类齐全的武器装备,形成了坚固的战略大后方,“中国的避难所”。三线建设,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空前的建设战略工程。
追溯军工文化遗产:“三线”峥嵘史
追溯军工文化遗产:“三线”峥嵘史作者:非马来源:《军工文化》2018年第08期三线企业作为一个特殊时代的工业标本,已经威为历史;但作为蕴合特色精神摇篮的工业遗产,正期待着新生。
作为一个历史事件,“三线建设”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逐步解密,而《人民日报》第一次出现“三线”这个词是在90年代,这使得这段历史如同当年建于崇山峻岭中的西南和大漠荒烟中的西北三线企业一样,让人只知其名、不知其详。
三线建设已经过去五十多年,我们挖掘那段“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虽然艰苦卓绝但又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不是简单地搜珍猎奇,而是力图客观中肯地还原历史真相,努力探寻它在纷繁复杂历史时空中的物质和精神价值,从而理解历史与当下。
三线建设形成了中国可靠的西部后方科技工业基地,初步改变了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带动了中国内地和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堪称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大西部建设战略。
三线企业作为一个特殊时代的工业标本,已经成为歷史;但作为蕴含特色精神摇篮的工业遗产,正期待着新生。
何为“三线”和“三线建设”“三线”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我国国防上指后方,是支援前线的战略基地。
”官方的说法是,按照当年毛泽东的战略思想,从地理上划分,中国沿海是一线,中部地区是二线,西部纵深地带为三线。
三线地区指长城以南、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主要包括四川(当时含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以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其中西南的川、贵、云和西北的陕、甘、宁、青俗称为“大三线”,一、二线地区的腹地俗称为“小三线”。
实际上,三线建设的重点是八省一市,即:云南、四川、重庆、贵州、陕西、甘肃全境以及河南、湖北、湖南的西部地区。
这些西部三线地区,距西边的国土边界上千公里,离东南海岸线七百公里以上,加之四面分别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太行山、大别山、贺兰山、吕梁山等连绵起伏的山脉作天然屏障,在当年战备的特定形势下,成为最为理想的战略后方。
三线建设背景
1964年初,毛泽东主席批示,我国众多国营工厂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要建立战略后方,反击帝国主义侵略战争。
中央确定在国防第三线的西南地区规划三道防线,进行以国防工业为重点的三线建设。
为此,同年4月,国防科工委第九研究院首先内迁绵阳专区的梓潼县。
1965年,当时的绵阳专区被列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
是时绵阳、江油、安县、梓潼、遂宁、射洪、剑阁、青川、广元等县布局了一大批国防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
为此,绵阳地委、行署特成立了“三线建设办公室”,负责组织搬迁移民。
凡有“三线建设”的县均新建制了工矿贸易公司,专门为三线建设提供后勤保障服务。
同年底,时任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就专程来攀枝花视察,听取三线建设的汇报。
1966年,中央“三线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原国防部长彭德怀也到绵阳专区调研三线建设工作,并专程考察了龙凤水电站。
1965年5月,中央决定国防科工委第九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在绵阳专区建设科研基地。
“两弹一星”把我们引进了我国向核武器进军的历史场景,让人又回到那难忘的日子:1958年,王淦昌、朱光亚、邓稼先等蜚声中外的科学家隐姓埋名,先后带领一批又一批科技工作者和1.5万余名共产党人,从天南海北来到“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海“金银滩”,建设中国第一个研制核武器的211基地,开始研制中国自己的原子弹、氢弹。
历时6年后的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新疆罗布泊上空爆发出震惊世界的一声巨响!这就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自1965年后,除许多国防工业、科研院所陆续内迁绵阳外,清华大学分校、长城钢厂、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解放军十四航校、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西南应用磁学研究院、西南计算中心等也先后在绵阳、江油、安县落户,长虹电子厂、九州电器厂、华丰机器厂等三线企业也快速发展,使绵阳专区开始由农业型经济向现代军工电子基地、钢铁工业城市发展,首次改变了当地工业基础薄弱、水平低下的落后局面。
1983年9月,中央批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布局调整,将原分散在绵阳专区各县的科研院所集中建设,院总部从梓潼迁往绵阳。
四川的山沟里,三线建设时期迎来一家炼钢厂,形成20万人口的城市
四川的山沟里,三线建设时期迎来一家炼钢厂,形成20万人口的城市上世纪60年代初,中苏两国在意识形态上产生分歧,与老大哥的蜜月期从此走向决裂。
苏联毕竟是老大哥,不能驯服小弟怦然大怒,并以外科手术进行威胁,将我国的工业基础进行毁灭性打击。
为应对苏联的威胁和打持久战的准备,领导层决定进行一场工业大变革,将东北、华北的工业和人才往内陆迁移。
这场工业变革都处在第三道国防战线内,亦称之为三线建设。
点击加载图片三线建设从1964年开始选址,1965年开始动工建设,后因珍宝岛事件的突发,三线建设的步伐快速进行。
四川是三线建设的重要省份,境内的建设项目多得数不胜数。
遵照三线建设指挥部的指示,将在四川的绵阳、广元建设电子工业基地,达县建设导弹基地、万县建设军用舰艇基地,重庆至华蓥山建设常规武器基地,西昌至贵州六盘水建设煤炭、钢铁基地,成都建设轻工业、电子元件基地。
点击加载图片攀枝花位于金沙江畔,形成于清朝同治年间,因村口有一棵古老而高大的攀枝花树而得名。
1953年一支勘查队入驻攀枝花,经过一段时间的勘查发现此地竟然是一个巨型铁矿区域。
地质专家李四光将在金沙江发现铁矿的事向毛主席汇报,攀枝花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从此进入党中央的视野,并提出开发攀枝花的设想。
点击加载图片1965年因三线建设的需要,国务院批准成立攀枝花特区,出于保密需要攀枝花特区更名渡口市。
随之而来的就是以攀枝花铁矿为基础建设起来的攀枝花钢铁厂,当时的攀枝花钢铁厂不是一个工厂的问题而是战略问题。
三线建设时期的四川,有重庆的常规武器基地,成都的轻工业基地,广元的电子工业基地,达县的导弹基地和万县的舰艇基地,所学要的钢材大部分都依赖着攀枝花钢铁厂。
点击加载图片1965年成立攀枝花总指挥部,为更好地管理和开发攀枝花钢铁基地又成立冶金指挥部,对外声称第二指挥部,代号2号信箱。
1966年冶金工业部批准在第二指挥部的基础上成立19冶金建设公司,简称19冶。
19冶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勘查、设计、施工和生产其管辖下的一切事务。
(完整word版)绵阳三线建设历史沿革与揭秘
(完整word版)绵阳三线建设历史沿革与揭秘第三节决定性的三线建设一三线建设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在中西部发展工业和科研的大布局。
三线建设的开展直接决定了一个城市在之后的数十年内工业发展的类型和水平。
倘若没有三线建设,今天的西部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农业、能源、资源”西部。
在极少布局三线企业的云南、贵州,甚至于广西、江西,其工业发展水平与四川、重庆、陕西这样的三线建设重点布局地区到目前为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这里的三线建设,统称为从1958年中苏交恶起,国家开始在中西部布局工业和国防科研单位开始至1984年三线企事业单位调整和改制时止。
二从1958年中苏交恶开始,中央决策层吸纳抗战中的教训,认识到战时中国中西部作为战略大后方所起到得重要作用。
开始了二十余年的三线建设,在中国的中西部尤其是四川盆地、陕西中南部、湖北西部、贵州中北部进行了国防工业和国防科研的“备份”。
国防工业和国防科研一方面需要完善的交通为其运输设备和产品,另一方面又需要紧邻城市来提供后勤物资,更为重要的是某些项目需要背靠大山来保证安全。
1958年开始的小批次建设和1965年开始的大批次建设都将重点放在了有铁路线或水运、有山区、靠近城市的重庆、成都、广元、德阳、绵阳、汉中、十堰、攀枝花等地区和附近地区。
1958年通车的四川第一条出川要道宝成铁路,背倚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远离东部沿海,铁路沿线有广元、江油、绵阳、德阳、成都等城市。
使得宝成铁路沿线成为三线建设布局的重点地区。
从二五期间的1958年开始建设的涪江机器厂、涪江有限电厂、长虹机器厂、华丰无线电器材厂初步奠定了绵阳电子工业基础。
从1964年毛泽东提出“靠山、分散、隐蔽布点”的大三线建设开始,绵阳专区陆续布局了以西南重机厂(二重,德阳)、东方电机厂(德阳)、东方汽轮机厂(绵竹)、长城钢厂(江油)、朝阳机械厂(绵阳)、西南金属制品厂(江油,后改制为国营857厂,已破产)为主的重型工业企业,以081基地(广元)、东方绝缘材料厂(绵阳)为主的电子工业企业,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梓潼、剑阁、绵阳)、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绵阳)、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安县)、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江油)、西南自动化研究所(绵阳)为主的国防科研院所,以3536厂(射洪,现迁绵阳)、江油发电厂(江油)、东河印刷公司(旺苍,后迁成都为成都印钞厂)为主的后勤服务工业企业。
绵阳三线建设工业遗产资源状况及保护模式
4 绵 阳 工 业 遗产 保 护 模 式 总 结
4 . 1 保 护 模 式 概 述
近 年中 国工业遗 产 的保 护模 式多种 多样 。从工业 遗产 旅游开 发 的角度可 分为 : ( 1 )博物馆模 式 ; ( 2 )景 观公 园模 式 ; ( 3 )购 物 与旅游相结 合模式 ; ( 4 )综合 的科 学、商业和 服务等产 业区模 式 ; ( 5 )区域综合一体化 开发模式 。 从 实施工业遗产保 护的策略与手 段 的视 角分 类有 :1 )原样 呈现 式 ;2 )产 业升 级 式 ;3 )精 华式 ;4 ) 生态修复 式 。 而本文 则总结前 文所述 的两种案 例 ,以及 国内如北 京 7 9 8 ,成 都东郊 记忆等成熟 案例 ,从开 发改造主 体的不 同将 其保护 模
射面 积广 , 影 响着 几代人 , 仅靠工人 自发的改造振兴 , 力度远远不够 ,
业 基地 ,不 仅是绵 阳 三线 建设 历史 的见证 ,也从侧 面反 映了 工业社 故 中央 、地方政 府的领 导扶 持就 显得尤 为重要 。长钢集 团 的工业 改 会 发展 的不 同时期 ,军 工 国营 企业 的形成 与发展 历程 。厂 区独特 的 造 保护 需要 当地政府 乃至 中央政府 的规 划决策 ,与开 发商和 民众共 地 理位置 与整体 布局 真实反 映了 那个 时代 工人 的生产 、生活 环境 。 然而 , 由于厂区破坏严 重 , 整体风貌没 有妥 善保存 , 可利用 资源有 限。 因此综 合评价给 出以下几点建议 : ( 1 )建设 户外活 动胜 地。8 5 7 厂具有 独特 的地理优 势和 良好 的
2 2 9
山 泉工案 技术
理 论
其 他两大 片 区的建筑 都遭 到了严 重的破 坏和拆 除 。沿 着厂 区 内 的水泥 路探 寻 当年 的工厂 ,只 能看到 满是断 壁残垣 ,在梧桐 树 下的 地面上 凸现着 许多建 筑 的墙基和 碎砖块 。距 离入 口不远处保 留 了一 栋办公楼为三层 的砖混建筑 , 也 是厂区 内最高 的建 筑 , 基本保存 完好。 在 厂 区北部有 两栋 较为完 好的 厂房 ,皆为两层 的红 砖房 ,墙 面上 醒 目的 口号清晰可 见 ,极具时代 风格 。
“三线建设”的缘由历程及精神内核
“三线建设”的缘由历程及精神内核1. 引言1.1 三线建设的背景三线建设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中国为应对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内经济困境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
当时,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美苏冷战加剧,中国面临外部压力和威胁。
国内经济步伐缓慢,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差距明显,生产能力不足,需要通过工业化和军事化来加强国防力量。
三线建设应运而生,以解决国内资源分配不均和国防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提高国家整体实力和战备水平。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制定了“三线”战略,即以重要的内陆工业区为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三大战略性支撑点,实现军民融合发展和资源整合。
这种策略性的调整,不仅提升了中国的国防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也为国家后续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线建设的背景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特殊历史背景,是应对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困境的重要举措,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战略意义。
1.2 三线建设的定义三线建设是指中国在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初期为实现国防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而实施的重要战略。
三线建设是根据国家安全需要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主要是在南北战线之后建设了以西南、东北、西北三个方向为中心的工业基地。
三线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在国防设施相对安全的内地地区,建设现代化的国防工业基地,以保障国家的安全和发展。
三线建设的基本思想是在军事上依托山川地貌,以分散化和备战状态为原则,以地下防空工事等为主要军事设施,加强国防能力建设,以应对可能的全面战争。
三线建设是中国国防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制定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
1.3 三线建设的重要性三线建设是我国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际格局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保障国家安全是我国发展的首要任务。
三线建设作为我国国防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工业的重要基础,能够保障国家在面临各种挑战时的自主性和自主权。
三线建设对我国经济建设也具有重要作用。
“三线建设”的缘由历程及精神内核
“三线建设”的缘由历程及精神内核三线建设,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上世纪50年代通过“一线”工业基地和城市抗美援朝战争的需要,开始启动“三线建设”工程,即在内陆、山区、偏远地区建设大量的军工和民用工厂、设施,以分散敌方轰炸的目标,保障国家安全。
三线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国策工程,它是中国知识分子辈出、国家民族自力更生的产物,彰显了一种强烈的民族精神和工业意识,是中国改革开放浪潮中传承的一种宝贵的文化传统。
三线建设的缘由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初期。
当时,美国和其盟国的军事人员和设备大规模进入朝鲜半岛,使得中国东北边境地区和长江流域陷入了严重的威胁之中。
中国北京城和东北的一些大城市成为敌军拿手的目标,当时,中国军队与敌人在一线疆场遭遇,交战十分激烈残酷。
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政府必须加快国防工业建设的速度和规模,以增强抵御外敌的能力。
随着“一线”抗美援朝战争的开始,中国政府意识到全国工业在经济上、军事上、国家安全上的严重不足,人民自然灾害和战争的影响很大。
尤其是在战争中,满洲地区和东北的工业基地在经济上受到了严重的摧残破坏,各种军事设备、战略物资的交通运输过于集中易受其害。
这就需要国家发展新的工业基地,建立军工和民用工厂设施的重要生产中心。
中国政府根据国家经济和地理实际情况,颁布了三线建设方案,自内陆向西部山区、边疆地区分流化建设。
这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实行经济转移的计划,三线建设的历程实质上就是一项全国工业分散和布局的过程。
这个工程由中国人民政府及其军事部门,经济部门、工业部门,和军民工程部门共同制定并实施,从而形成军民结合的协调联合的建设工作,是一项全国的房产计划。
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这个工程确已有了明显的成效,不仅仅为中国的国防工业建设和扩大生产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在实施三线建设的过程中,中国政府面临了许多艰难险阻,但政府决心有力,民众团结协作,不惜重金、精力、人力进行战胜了一个个难题,赢得了三线建设中的辉煌胜利,显然,中国的敌人也深深感到三线建设的伟大。
“三线”建设的历史回顾与思考(下)——纪念人民军工创建85周年
1964年到1978年,在中国中西部的十三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称为三线建设。
它历经三个五年计划,决策之快,动员之广,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战略部署,作为共和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三线建设给人们留下的经验教训和启示多多。
笔者因有着数年在三线深山军工企业工作的经历,对三线建设有着更多更深的感受、认识和记忆。
“三线”建设的历史回顾与思考(下)——纪念人民军工创建85周年■ 冀中仁三、通过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深刻分析当时和之后一个较长时期的世界形势,邓小平同志果断决定对划分一、二、三线地区的国家防御战略进行调整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际、国内形势与进行三线建设时的60、70年代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到1980年,和中国建交的国家已达110多个。
中国在联合国讲坛成为“第三世界”国家的重要代言人,国际威望得到很大提高。
那种由美国操纵联合国通过决议谴责中国,甚至以“联合国军”名义与中国作战的局面已经销声匿迹;二是1975年以来随着美国从越南撤军,越南南北方实现了统一,越南战争最后结束。
中国边防部队在与越南进行了自卫反击作战后,中国的南部已经不再有大的战争威胁;三是80年代初苏联戈尔巴乔夫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很快就表达了中苏“进行睦邻合作”的愿望。
这些国际变化,使中国不再面临大的战争威胁,三线建设不再有和帝国主义争时间、抢速度的紧迫需要。
通过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深刻分析了当时和之后一个长时期的世界形势后,作出了一系列大决策。
1985年6月4日,邓小平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对国际形势和军队装备建设应服从国民经济建设大局等问题作了重要讲话。
在谈到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分析时说: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是迫在眉睫的。
四川“三线”建设
来源:中国期刊网《城市规划》1988年06期四川“三线”建设樊丙庚“三线”建设作为一个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现在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分祈认识它对于正确地引导这些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是“三线”建设的中心,分析认识四川的情况有助于其他建设工作借鉴。
一、“三线”建设的组织过程所谓“三线”实际上是从国防战略角度考虑的一个地域上的概念,泛指我国的腹地省区,以四川为核心,包括陕、甘、青、黔、滇、鄂、豫、湘等省的全省或部分地区。
四川位于我国西南,四面环山,农业发达,矿藏丰富,有相当的工业基础,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是主要的战略后方。
四川三线建设,是以攀枝花钢铁基地、以重庆为中心的军工配套、成昆、川黔、湘渝三条铁路干线为建设重点。
总的进程是:1964年准备,1965年大上,到1976年基本建成,前后用了约12年时间。
三线建设强调攀枝花是西南三线的总名称,重点在四川。
规划上主要研究:①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②以重庆为中心的重点建设配套;③三省(云、贵、川)的三线布局。
三线建设的建设项目涉及的方面有冶金、煤炭、电力、石油、机械、农机、化工、轻工、建工、建材、邮电、铁道、交通、地质、高教、卫生、广播、科研、银行等各个部门,从基础工业到加工工业,从尖端到一般,从重工到轻工,从文卫到商储,基本是行业配套,部类齐全。
当时的攀枝花基地的几十个厂矿企业只算作一项。
为了保证三线建设的顺利进行,组织了全国性的支援。
建设高峰时,有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种施工队伍,山东、河北、北京、安徽等五省市支援的汽车达一万多辆。
有150多个重点企业采用与沿海老企业对口包建的形式,以保证工程进度和尽快形成生产能力。
攀枝花基地建设,涉及的部门很多,面很广。
中央决定成立攀枝花基地建设总指挥部和以各部为主组成分指挥部。
同时成立矿区政府,实行政企合一,统一建设。
规划、计划、管理、物资供应、设计施工,由总指挥部抓,避免和减少了部门之间互相制约的扯皮现象,保证了建设的顺利进行。
以建促融:三线建设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四川省为例
遇水搭桥ꎬ布点建设了成昆铁路、大型桥梁隧道
等全局性交通运输项目ꎮ
从项目布局来看ꎬ民族地区所布点建设的
项目大多是民生项目ꎬ不管是水利、交通设施ꎬ
还是能源、建材项目ꎬ其开发利用都有助于当地
社会民生福祉的提升、经济的发展ꎬ同时解决了
民族地区长期贫困问题ꎬ在共同书写历史记忆、
了大量的国家重点项目ꎬ少数民族同胞也积极
参与建设ꎬ在注重国家和各民族利益前提下ꎬ团
结融合 为 铸 牢 中 华 民 族 共 同 体 意 识 作 出 了 贡
献ꎮ 本文以四川省为例展开探讨ꎬ希冀深化三
线建设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ꎬ并就
教于方家ꎮ
一、三线建设项目在四川民族地区的定点
布局概况
四川省作为三线建设战略实施的重点省份
8686 担ꎬ竹笆 6. 4 万余平方ꎮ
1966 年第四季度
甘洛县安排供给竹笆 8000 张、竹子 20 万斤、木
炭 20 万 斤、 锤 把 5000 根、 镐 把 5000 根ꎬ 锹 把
5000 根、抬杠 10000 根、抬筐 1000 个、青瓦 254
万匹、青砖 25 万块以及柴火 100 万斤ꎮ
士生导师ꎬ研究方向:三线建设ꎻ崔一楠ꎬ男ꎬ辽宁锦州人ꎬ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
授ꎬ历史学博士ꎬ硕士生导师ꎬ研究方向:三线建设ꎻ徐江山ꎬ女ꎬ四川雅安人ꎬ中共绵阳市委党
史研究室研究员ꎬ公共管理硕士ꎬ研究方向:三线建设ꎮ
三线建设是指上世纪 60 年代至 80 年代面
对我国周边日益严峻的国际形势ꎬ同时考虑解
凉山州
更是决定砍伐十五万立方米木材支援成昆铁路
#三线记忆#平凡之路-给曾经生活在绵阳5023厂的人们。
#三线记忆#平凡之路-给曾经生活在绵阳5023厂的人们。
作为#三线军工#企业,有些关于5023厂,也就是绵阳朝阳厂的介绍。
编者基本上都是外来的探秘爱好者。
对这个厂的了解其实不多。
今天想留下的这些映像,也是为了纪念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人们,他们的童年、青春、一生和他们喜怒哀乐的空间。
这个地方曾经是位于厂二号门和58所之间的一个池塘,以前这里有鸭子,很多蜻蜓,是小孩子们曾经愿意玩的地方。
这条路,既是工人们去二号门到厂区上班的路,也是通往市区连接朝阳厂和58所共同的道路。
后来通了交通车,有了17路和55路。
感谢原来厂里的子弟指出并非92路,而是55路车。
路边的小水沟,如果是60/70/80后的孩子们,一定会记得这条小沟里曾经还有小虾,螃蟹,甚至还有小鱼和蛇。
这是每个顽皮孩子必定会来捉虾摸螃蟹的地方。
这条路是从厂门口上到厂部,车队,灯光球场和家属区的必经之路。
厂部大楼面对的家属楼是后期修建的。
以前这是个空地,有很多沙,在70-80年这里简直就是孩子们玩耍的天堂。
车队,厂部大楼,远处上去的是灯光球场。
再往上是后来修的大礼堂。
没有大礼堂之前,灯光球场就是放坝坝电影所在。
有好电影提前去占位置是例行公事。
厂部大楼以前没有围墙,就是个小广场。
不知道有没有人还记得灯光球场曾经连续放了6次《红楼梦》,每次放到黛玉葬花天就开始下雨。
家属区,谁谁谁家在这里住过,自己认领吧。
好像这楼会保留下来。
貌似根据绵阳#朝阳厂棚改项目#规划,这些家属楼应该是会保留。
这靠近厂门口一前一后两栋。
看到这里,仿佛叫一声就有同学从楼上探头出来。
但是这是不可能的,很多人要么去了外地,要么搬家去了城里。
最有感觉的一张,曾经无数次拾阶而上,去学校或者找同学玩。
楼梯破旧了,人也散了。
可能有些人在这里生活了很久,目睹了这一切的变化。
我是很长时间没来过了,再见已经物是人非。
回首看一看,沧海桑田。
从70年代建厂,60后/70后/80后/90后在这里出生,长大,成人。
略论三线建设在四川的发展及其影响
EXPERIENCE区域治理略论三线建设在四川的发展及其影响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熊晓雪摘要: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西部地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基本设施建设。
位于中国内陆腹地的四川省因其独特的历史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等多方面的原因,有幸成为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
三线建设期间,对四川的工业、经济、交通等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铁路干线的修筑和国防工业建设等。
关键词:三线建设;四川省;发展;影响中图分类号:D2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52-0012-0002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中期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布局的一次重大调整。
这次工业布局的重大调整,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给内陆大省四川现代化建设带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
[1]三线建设的出发点就是为了确保国家安全、改善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为我国在国际舞台与超级大国周旋赢得时间。
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所以将四川作为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
三线建设在四川的发展改变了四川的经济状况、改变了交通落后的状况。
三线建设能取得如此的成就要归功于大公无私、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三线建设者们。
“三线精神”是三线建设留给四川的宝贵财富。
一、总体三线建设情况(一)三线建设决策的形成在20世纪60年代初,风起云涌、复杂多变的国际背景对中国当时的经济战略决策和战略布局产生直接的影响。
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应对可能发生的外敌入侵形成了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
当时复杂的国际环境主要表现为中国和苏联关系恶化以及美国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展开攻势。
同时中国与周边的国家的关系十分紧张、令人不安。
印度军队在中国的西面不断向中国领土发起大规模入侵,在南面有美军与越南的战争的战火逐步向我国的南大门蔓延,台湾从东面对大陆的军事进行不断骚扰、叫嚷着向大陆发起反攻。
原四川省绵阳地区三线建设中央直属项目述论
2021年10月 第38卷 第5期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Oct. 2021Vol. 38 No. 5原四川省绵阳地区三线建设中央直属项目述论张 勇(西南科技大学社会科学处 四川绵阳 621010)【摘要】原四川省绵阳地区是三线建设中央直属建设项目布局的重点区域。
1964-1980年,通过三个阶段的建设,中央在绵阳地区建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国防科研生产基地。
根据笔者近两年的调查研究,中央29个直属部门在绵阳地区下辖13个县域建设了113个项目,实际建成了104个项目。
主要有国防工业、基础工业、配套保障和交通邮电设施4大板块,涉及核、军事电子、航空、兵器等13个行业领域。
在绵阳地区的中央直属项目由中央、地方和项目三个层级管理,形成了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顺畅高效的领导管理体制,有力地保障了各个项目顺利推进。
【关键词】三线建设;绵阳地区;中央直属项目【中图分类号】K27:F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860(2021)05-0016–10收稿日期:2021-06-10 修返日期:2021-08-10作者简介:张 勇(1973-),男,汉族,四川绵阳人,教授,博士。
研究方向:军民融合、三线建设。
基金项目:2020年四川省、重庆市社科规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军工遗产群的旅游开发研究‛(SC20ZDCY013)·感谢匿名审稿人对本文的建议,作者文责自负。
‚三线建设‛是指1964-1980年,中央在三线地区组织开展的以战备为中心的大规模工业、交通、国防和科技设施建设。
原四川省绵阳地区(专区)(以下简称‚绵阳地区‛)是全国三线建设中央直属项目布局的重点区域,国家在此建成了包括‚三线核武器研制基地‛在内的尖端武器科研生产基地。
三线建设在绵阳地区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也留下了大量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三线”建设的历史回顾与思考(上)——纪念人民军工创建85周年
“三线”建设的历史回顾与思考(上)——纪念人民军工创建85周年作者:冀中仁来源:《中国军转民》 2016年第8期1964 年到1978 年,在中国中西部的十三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称为三线建设。
它历经三个五年计划,决策之快,动员之广,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战略部署,作为共和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三线建设给人们留下的经验教训和启示多多。
笔者因有着数年在三线深山军工企业工作的经历,对三线建设有着更多更深的感受、认识和记忆。
冀中仁1964 年到1978 年,在中国中西部的十三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称为三线建设。
它历经三个五年计划,投入资金2052 亿元,投入人力高峰时达400 多万,安排了1100 个建设项目。
决策之快,动员之广,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战略部署,三线建设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布局的不合理状况,建立起战略大后方体系,为抵御帝国主义的战争威胁做了必要的准备,对以后的国民经济结构和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时的政治、经济和自然条件下,广大干部、工人、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表现的艰苦奋斗精神,造就的“三线”军工文化,都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但是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
进入20 世纪80 年代,三线建设遗留下来的问题与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愈发不协调。
鉴于此,国家着手对三线建设进行了持续的调整改造,使三线建设必将以其独有的资源、技术等优势,为国家战略基地建设,为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三五”计划指导思想由“吃穿用”向战备转变。
1964 年三线建设战略决策的前前后后,中央高层曾经产生过不同的认识分歧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一直把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放在重要地位。
“一五”计划期间,在苏联援建的156 个大型骨干项目中,航空、兵器、电子、造船等国防工业项目就占41 个;“二五”计划期间,国家相继安排大型国防工业建设项目44 个;“三五”计划期间,在辽阔的三线地区建立了一大批国防科研、生产基地。
“三线建设”的缘由、历程及精神内核
“三线建设”的缘由、历程及精神内核作者:赵大志罗兴社李立冬张影莹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19年第09期【摘要】党中央在60年代中期出于严峻的国际形势,务必加强备战考虑,决定进行以国防工业为主的大规模三线建设,建设和调整历时38年,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
建设者们用血汗与生命凝结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具有深刻的含义,值得中华民族广泛弘扬。
【关键词】三线建设民族精神精神内核1、建设缘由及战略布局“三线建设”是建国后不久的抗美援朝战争、援越抗美战争以及中俄、中印边境武装冲突的历史条件下,中共中央在1964年针对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和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作出的国防和经济建设的战略决策。
党中央出于战略备战考虑,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地区:一线指位于沿边沿海的国防前线地区,主要是直辖市京津沪、东北黑吉辽、沿边蒙新藏、沿海鲁苏浙闽粤等14省市区;三线指长城以南、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13省区,其中西部的川贵云、陕甘宁青7省区称“大三线”,以及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山西广西等6省区为“小三线”,介于一、三线之间的地区是二线地区。
在空间布局上,一线是战略前方,三线属战略后方,相对安全正好搞建设;在选址原则上,远离都市,隐蔽分散,进山进洞;在优选项目上,以国防工业为主导的大规模工业和交通建设;在地区布局上,建设基地有:攀枝花、六盘水的钢煤生产,酒泉、西昌的卫星发射,重庆的常规武器制造,贵州、陕西的飞机制造和电子工业;铁路干线有:成昆、湘黔、襄渝、青藏(西格段);还有湖北十堰的“二汽”,葛洲坝、刘家峡的水电枢纽等,这些至今仍然是我国中西部的工业重镇。
2、建设历程与辉煌成绩从1964年开始,国家对“三线建设”总投资2052亿元,投入了数百万人力,经过15年的艰辛努力,在中西部16个省区建成了以国防基础工业为龙头的近两千个大中型工矿、铁路、水电等基础设施。
从1983年开始,在国务院领导下,又对全国三线企业进行了23年的调整和改造,使之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