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英]保罗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同无政府主义的斗争
作者: 黄岳海
出版物刊名: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7页
主题词: 无政府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绝对自由;共产主义思想;斗争;资本主义;五四
摘要: <正> “五四”时期,马列主义在我国广泛传播的过程中,同以买办文人胡适为代表的实用主义;以梁启超、张东荪为代表的基尔特社会主义;以黄凌霜、朱谦之为代表的克鲁包特金无政府主义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斗争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获得了重大胜利。
今天,我们回顾一下“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同无政府主义的斗争,对于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革命精神和光荣传统,批判和肃清林彪、“四人帮”煽动的无政府主。
马克思
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十分
马克思主义
严整而彻底 的 Marxism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Marxism)是马克思主义理
论体系的简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 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科 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两个组成 部分,即为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 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Marxism 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包含两部 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即政权理论部分),科学社会主义 政治经济学原理。
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少数掠夺者剥 夺人民群众,而社会主义公有制 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
自我言论
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解放后来自的政治思想也有着一定的表率作用。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在中国政治方面比 较新颖的一种思想。其最根本的就是要 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 际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说 白了其实就是中国传统一直追求的“顺 天应人”,“顺天”即不违天意,人与 自然和谐发展;“应人”即以人为本, 以民为本的基本精神。同时加之马克思 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史观等基本 的哲学观点和认知世界的态度,用以把 正人们认识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 卡尔· 海因里希· 马克思(1818.5.5- 马克思积累了非常渊博的 1883.3.14),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犹太裔 知识,他的知识领域包括 德国人,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 哲学、经济学、法学、宗 社会学家、革命理论家、记者、历史学者、 教学、逻辑学、美学、政 革命社会主义者。他的观点在社会科学和 治学、文学,史学,语言 社会政治运动的发展中扮演的重要的角色。 学,翻译,工商业实践, 他一生著述颇丰,主要著作有《共产党宣 甚至还触及数学、自然科 言》、《资本论》等,他的一些著作是与 学等。他能阅读欧洲许多 其朋友一同完成的,同为德国革命社会主 国家(据说是十几二十种) 义者弗雷德里希· 恩格斯共同完成。1883 的文字,能用德、法、英 年3月14日马克思在伦敦寓所辞世。 三种文字写作。
马克思主义超越无政府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超越无政府主义的理论基础*乔 茂 林提 要: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中超越了无政府主义,是一个学界所共知的历史事实,学界已经清晰梳理了双方争论的焦点问题,而史实与争论焦点问题背后的理论逻辑必然性问题尚未被触及。
探究这一理论盲点,会呈现出马克思主义超越无政府主义的三个理论基础。
无政府主义与中国本土思想融合生成的极致的抽象道德原则,被马克思主义具体的历史的道德理论超越。
人的自由的实现是双方最为关注的问题,在形而上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不同方法论的把握中,展现出具有层次性差异的内涵,导致了后者才真正理解了自由的现实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对其所处时代的深刻把握,对资本运动逻辑的入微揭示,对资本主义社会运行机制的细致剖析,对落后国家建构社会主义的深远洞察,使得无政府主义对资本主义理解与批评成为口号性言辞。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无政府主义 理论基础 道德主义 形而上学 历史唯物主义作者乔茂林,男,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一研究部助理研究员,法学博士学位(北京 100017)。
马克思主义在早期中国传播过程中与无政府主义论战的历史语境、过程、结果,学界已经进行了清晰的梳理,①理清了相关历史事实,澄清了双方争论的焦点问题,为开拓性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的研究所要回答的问题是,无政府主义第一次失败之后,为什么就丧失了理论统治地位复辟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超越无政府主义的逻辑必然性是什么?在双方聚焦的三大争论问题背后,哪些思想为马克思主义超越无政府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一、历史的具体的道德理论超越了抽象道德原则无政府主义从国外原生理论到20世纪初中国语境下的理解,产生出了一个重大差异,就是制度*本文系“中国共产党早期留学生学习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程和经验研究”(18cks012)的阶段性成果。
① 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缘起、过程、结果等史实问题,参见乔茂林:《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争及其启示》,《云梦学刊》,2017年第6期。
对费耶阿本德无政府主义的解读
对费耶阿本德无政府主义的解读成有杰保罗·卡尔·费耶阿本德出生于1924年,他是西方科学哲学史上重要的哲学家,跟拉卡托斯、波普尔、库恩一起被称为“科学哲学的四巨头”。
跟他们三个人相比,费耶阿本德被称为“另类”。
他尊崇科学,但认为我们不应该赋予科学以崇高的地位,科学像神话、宗教、巫术等等一样,它不过是一种意识载体和意识形式,反对科学享有优越性。
认为在科学活动中什么方法都能用,在科学研究中要坚持“怎么都行”的无政府主义理论。
这与以往的想提供新的规范性理论是大相径庭的,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理解费耶阿本德的思想,对他思想的合理之处提供辩护,同时指出他观点的偏颇之处。
一、无政府主义认识论“无政府主义”最早出现于 19 世纪欧洲的一种资产阶级哲学思想。
费耶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思想,主要指的是他反对普适标准、普遍定律,倡导个性和多样化的方法,并且形成更好的方法的理论。
这与现代科学哲学所坚信的主流观点是格格不入的。
首先,他不同意用科学史来证明科学,认为理性主义是靠不住的;其次,他也不认为理论能与事实完全一致,否认经验主义;再次,他认为证伪主义对科学史的实际情况研究的不够深刻、全面;最后,他甚至反对任何方法:归纳,演绎、推理、发现与证明等等。
他认为任何的方法都会阻碍科学的进步。
在他的哲学思想当中,最有名的当属“反对方法”和“怎么都行”了,在批判传统科学哲学的同时,他建立了一种与传统科学截然对立的无政府主义认识论。
他指出,科学发现并无规律可循,是一种自由的实践,任何一种方法都因为自身的局限性而无法解决科学问题。
科学从本质上来看应该是一种无政府主义。
费耶阿本德强调说,真正的合理的科学应该是自由的。
自由是科学成为科学所必需的,同时也是知识增长所必需的。
对于科学来说不管是“基本”的还是“必要”的,只要有给定的法则,总会有一些境况无视这些法则而且采取它的反面。
如果坚持固定不变的方法会阻碍科学的进步,那么科学进步就不需要遵守这些固定不变的方法。
保罗费耶阿本德
保罗·卡尔·费耶阿本德(1924年1月13日-1994年2月11日)是一位奥地利出生的科学哲学家,他的主要著作包括《反对方法》(1975年初版)、《自由社会中的科学》(1978年初版)和《告别理性》(1987年出版的论文选集)。
费耶阿本德因他的科学的无政府主义和反对普遍的方法论规则的存在而闻名,他的著作影响了科学哲学和科学知识社会学(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的发展。
因其观点趋于极端,维护和论证相对主义、非理性主义、反科学主义,提倡认识论无政府主义,所以被认为是当代科学哲学中的最大异端。
在20世纪50年代,他主要是遵循波普尔的理论,批判逻辑实证主义的方法论。
但他关于理论思维的作用,关于形而上学观念在认识中的作用,以及关于经验的批判力量依赖于理论竞争的思想,也对波普尔本人及其学派的观点有较大的影响。
50年代末期,他的立场转向批判波普尔,其后言词更加犀利,态度更加激进,批判一切建立理论合理性的判据及科学知识进步的合理性理论。
个人思想费耶阿本德提出了一种与传统看法截然对立的科学方法论论点------怎么都行。
作者激烈抨击唯理主义科学方法论的主要倾向,论证说最成功的科学研究从来不是按照理性方法进行的,不应要求科学家遵奉某一种方法论从事科学活动,而应以知识论无政府主义取代理性主义,充分发挥科学家的独创性,倡导著名的“怎么都行”的方法论原则。
《反对方法》- 观点无政府主义的方法论第一、科学在本质上是无政府主义的事业,科学方法是多元的,科学方法论的唯一原则是:“怎么都行”。
费耶阿本德为反对科学研究中固守某些固定不变的方法论,从多元主义出发,提出了“怎么都行”的“反规则”方法论。
其思想的立论根据是:科学是复杂的、异质的历史过程,不能用精确的固定的逻辑范畴来把握,任何方法论都有其局限性;传统的理性主义规则论不仅有害于科学的批判能力,又易导致人的思想僵化,缺乏创新精神。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左翼思潮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左翼思潮12-12-27 作者:编辑:我爱南开苏东剧变后,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遭遇信任危机,以至于福山认为,历史已经终结,两个世纪以来的意识形态之争已经画下了休止符。
然而,自2007年经济危机爆发以来,这一历史场景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马克思主义对时代的批判和论断又恢复了应有的力度。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全球化与反全球化、西方与非西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世俗化与宗教、现代化与生态主义、国家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等对立的出现,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处的思想和政治格局空前复杂。
一方面,新的现象和历史经验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刺激;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的分歧又使马克思主义陷入了各种争论。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争论以及这些争论蕴含的问题性,就无法真正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一体化还是多元化?马克思主义是一还是多的问题是当下不可回避的问题。
2008年在英国伦敦召开的历史唯物主义年会,主题就是“多种马克思主义”(ManyMarxisms)。
按照会议组织者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是重要的、异质的和多面相的理论和政治传统,因为马克思主义今天必然暴露在各种异质的文化和知识背景之下。
马克思主义不能再退回到自我孤立的亚文化的学术小圈子中,自我封闭、孤芳自赏,而必须通过与不同地域的经验、不同学科和思想流派之间的对话,才能真正得到发展。
对马克思主义的多元化有多种思考角度。
法国哲学家安德罗·托塞(AndreTosel)以法国思想史为背景阐述了它的历史演变。
他认为,1968年后,法国和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经历了危机、重建和多元化三个阶段:1968-1975年为危机阶段,其特征是,在正统马克思主义内部出现了异端,但没有人放弃正统性的信念,这典型地体现在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强烈辩护中;1975-1989年为重建时期,出现了各种马克思主义的重建方案,如空间生产、现代性理论、救赎论马克思主义等,人们意识到马克思主义解释路径的多样性,但把它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扩展和对传统理论的补充;1989-2005年为多元化时期,柏林墙的倒塌和苏联的解体,开启了一个多元化的马克思主义时代。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早期思想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12
科研热词 无政府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 饕餮纹 青年王阳明 陈亮 郭沫若 道家 道 语言 言语行为 茅盾 良渚神像 舒新城 罗马 童真 空 科技编辑思想 科学思想 社会政治思潮 社会实践 研究进展 知识分子 田园梦想童年 生涯规划与指导 生态哲学 法度 核心问题 校园人生 杨贤江 杜亚泉 李维 有 时势 早期海德格尔 旧城改造 无 成长 恽代英 恩格斯 思想演变 思想 心 广西 对趾人 实际生活经验 实践 实业计划 孙中山 大祝 士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科研热词 宗教 伦理 验证方法 马克思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青年毛泽东 陈独秀 阿伯拉尔 阴阳二气 钟敬文 都城规划 郭象 郭嵩焘 郑州商城 道教 道家思想 逻辑分析 通俗情节剧 近代早期 运行程序 身体 跨文化意义 资本主义 贡献 语用学 语境理解 语义学 让·保罗·萨特 认识方法 计算机 言语行为 解释史 角抵 西方哲学 表征 血缘关系 莫尔斯电码 范式转移 艺术批判 至善 自由主义 自然科学 自然法 自成体系 联合 老子 群治 美学思想体系 美国族裔群体 综述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共产主义道路的抉择——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
在《 劳动》 杂志上发表 了《 欧战与劳动者》 、 《 俄 国过激
命 中阶级斗争的组织方式和革命后社会的组织方式 上, 论 战 的实质 则是 手 段与 目的要 不要 统 一 , 权 力 要
不要 集 中的 问题 。论 战使 双方 的思 想 和理 念都 得 到
进 一步 传播 , 马克 思主 义者 成立 了 自己 的政 党 组织 , 并 开 始 领导 实 际 革命 运 动 , 无 政 府 主义 也 达 到 了进
人 中国后 的第 三次 传播 高 潮 。但是 由于早 期 马克 思 主 义 者 和无 政 府 主 义 者 自身 的局 限 性 , 他 们 设 计 的 革命 方 不 仅无 法解 决 当 时十 分 紧 迫 的 民族 独 立 问题 , 更 无 法 实 现 共产 主 义社 会 。
的深 刻 体 认 ; 无政 府 主 义 者 坚持 自由 平 等 则 源 于对 社 会 问题 复 杂性 的认 识 , 但 是 双 方 的 观 点 都 呈 现 出一 定 的偏 激性 和 空 想性 [ 关键 词】 马克思主义; 无政府主义 ; 论战 ; 权力集 中 [ 作者 简 介】 董 永祥 , 男, 硕 士, 黑 龙 江 八 一 农 垦 大 学 北 大 荒 精 神 与 文 化研 究 所 研 究 实 习员 。 黑龙 江 [ 中 图分 类 号] D0 9 2 [ 文 献标 识 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2 — 3 5 6 2 ( 2 0 1 3 ) 0 1 — 0 0 4 1 — 0 7 大庆 , 1 6 3 0 0 0 。
命派 内部的一 次论战 。论 战双方在共产主 义道路 的选择上针锋相 对 , 论 战焦点主要在革命 q - 阶级斗争 的组 织方式和革命后社 会 的组 织方式上 , 论战的 实质 则是 手段 与 目的的 问题 , 是权 力集 中的 问题 。早期 马克思主义者执 着于集权 专制 , 有时 中国现 实
第7讲 后现代主义(2)
Return
编制: 编制:廖汗成
费耶阿本德对“一致性条件”的批判 费耶阿本德对“一致性条件”
“一致性条件”的概念 一致性条件” 一致性条件 新的假说必须与得到确证的理论一致 一致性条件” “一致性条件”的误区
1. 科学史证明现在公认为卓越的科学理论与当时确证的理论并不一 致 2. “一致性条件”实际上是维护“先入为主”,有利于保存老的、 一致性条件”实际上是维护“先入为主” 有利于保存老的、 熟悉的理论
2. 关于提出与观察、事实和实验结果不一致的假说的拟规则 关于提出与观察、
观察报告、实验结果、 事实” 观察报告、实验结果、“事实”陈述都是含有理论假定的 一个理论与证据冲突不是因为它不对,而是因为证据受到 污染” 证据受到“ 一个理论与证据冲突不是因为它不对,而是因为证据受到“污染” 批判熟悉的概念、方法和“事实”的第一步, 批判熟悉的概念、方法和“事实”的第一步,必须跳出原来的圈 第二步必须发明与大多数已证实的观察结果相冲突的、 子;第二步必须发明与大多数已证实的观察结果相冲突的、与大 多数貌似有理的理论原理矛盾的新概念系统。 多数貌似有理的理论原理矛盾的新概念系统。
拒绝考虑另外的理论, 拒绝考虑另外的理论,结果就会消除 可能起反驳作用的事实, 可能起反驳作用的事实,就会看不到原有 理论的弱点, 理论的弱点,就会把它们变成教条 费耶阿本德反对一致性条件,主张理 费耶阿本德反对一致性条件,主张理 论扩散原理( 论扩散原理(P152) ) Return
编制: 编制:廖汗成
费耶阿本德的科学发展观---非理性主义 费耶阿本德的科学发展观---非理性主义 --1. 科学的发展比逻辑实证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否证主义) 科学的发展比逻辑实证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否证主义) 的方法论所设想的要非理性得多 2. 科学是从某种不相关的活动开始(批判理性主义认为,科 科学是从某种不相关的活动开始(批判理性主义认为, 学从问题开始) 学从问题开始) 3. 方法论必须给我们要考虑的理论以“喘息时间” 方法论必须给我们要考虑的理论以“喘息时间” 4. 方法论标准也应接受批判 结论: 结论: 科学比方法论所设想的更“无条理” 非理性” ① 科学比方法论所设想的更“无条理”、更“非理性”。 ② 企图使科学更“理性”、更精确,就会排除科学。 企图使科学更“理性” 更精确,就会排除科学。 无条理” 混乱” 机会主义” ③ “无条理”、“混乱”或“机会主义”对科学理论发展所 起的作用比这些方法论规律更重要
马克思哲学术语[整理]
英汉马克思主义理论常用词汇Aabstract labour抽象劳动accumulation积累Adler,Max阿德勒,麦克斯Adorno,Theodor 阿多尔诺,西奥多aesthetics 美学agnosticism 不可知论alienation异化Althusser, Louis 阿尔都塞,路易anarchism 无政府主义ancient society 古代社会anthropology人类学archaeology and prehis tory考古学和史前史aristocracy贵族统治art艺术Asiatic society亚细亚社会Austro-Marxism奥地利马克思主义automation自动化BBakunin, Michael巴枯宁,米哈伊尔banks银行base and superstructure基础和上层建筑Bauer, Otto鲍威尔,奥托Benjamin, Walter本杰明,瓦尔特Bernal, John Desmond 贝纳尔,约翰·德斯蒙德Bernstein, Eduard伯恩施坦,爱德华Blanquism布朗基主义Blosh, Ernst布洛赫,恩斯特Bolshevism布尔什维克主义Bonapartism波拿巴主义bourgeoisie资产阶级Brecht, Bertol t布莱希特,贝托尔特Bukharin, Nikolai lvanovich布哈林,尼古拉·伊万诺维奇bureaucracy官僚机构Ccapital资本capitalism资本主义cartels and trusts卡特尔和托拉斯caste种姓centralization and concentration of capital资本集中和积累chance and necessity偶然性和必然性Christianity基督教circulation流通city state城邦civil society市民社会class阶级class conflict阶级冲突class consciousness阶级意识colonial and post-conlonial societies殖民社会和后殖民社会colonialism殖民主义commodity商品commodity fetishism商品拜物教communism共产主义competition竞争consumption消费contradiction矛盾cooperation协作cooperative association合作社corporation公司councils委员会credit and fictitious capital信用和虚拟资本crime犯罪crisis in capitalist society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critical theory批判理论critics of Marxism马克思主义的批评家culture文化DDarwinism达尔文主义democracy民主dependency theory依附论determinism决定论Deutscher, lsaac多伊切,艾萨克dialectical materialism辩证唯物主义dialectics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自然辩证法dictatorship of the proletariat 无产阶级专政distribution分配division of labour分工Dobb, Maurice多布,莫里斯domestic labour家务劳动Eecology生态economic crisis经济危机economics经济学economism经济主义education教育elite精英emancipation解放empires of Marx’s day马克思时代的帝国empiricism经验主义Engels, Friedrich恩格斯,弗里德里希equality平等ethics伦理Eurocommunism欧洲共产主义exchange交换exploitation剥削Ffalling rate of profit利润率趋于下降false consciousness虚假意识family家庭fascism法西斯主义feminism女权运动fetishism拜物教Feudal society封建社会feuerbach, Ludwig费尔巴哈,路德维希financial capital金融资本financial capital and interest银行资本和利息force武力forces and relations of production生产力和生产关系forms of capital and revenues资本的形态和收益Frankfurt school法兰克福学派freedom自由Ggeography 地理Goldmann,Lucien 戈尔德曼,卢西安Gramsci, Antonio 葛兰西,安东尼奥Grǖnberg, Carl 格律恩堡,卡尔HHadermas, jurgen 哈贝马斯,尤尔根Hegel,Georg Wilhelm Friedrich 黑格尔,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Hegel and Marx 黑格尔和马克思hegemony 领导权Hilferding, Rudolf 希法亭,鲁道夫Hinduism 印度教historical materialism 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ism 历史主义historigraphy 历史编纂学Horkheimer, Max 霍克海默,麦克斯Human nature 人的本性Iidealism 唯心主义ideology 意识形态imperialism and world market 帝国主义和世界市场individual 个人industrialization 工业化intellectuals 知识分子interest 利息internationalism 国际主义Internationals 国际Islam 伊斯兰教JJaures,Jean 饶勒斯,让joint-stock company 股份公司Judaism 犹太教KKantianism and Neo-Kantianism 康德主义和新康德主义Kautsky,Karl 考茨基,卡尔Keynes and Marx凯恩斯和马克思kinship 亲属关系knowledge,theory of 认识论Kollontai, Alexandra 柯伦泰,亚历山德拉Korsch,Karl 科尔施,卡尔Llabour aristocracy工人贵族labour power劳动力labour process劳动过程Labriola,Antonio拉布里奥拉,安东尼奥Lafargue,Paul拉法格,保尔landed property and rent地产和地租Lassalle,Ferdinand 拉萨尔,裴迪兰law法律legal Marxism合法马克思主义Lenin,Vladimir Ilyich列宁,弗·伊Leninism列宁主义Linguistics语言学literature文学logic逻辑学Lukács,Gy?rgy卢卡奇,乔治lumpenproletariat流氓无产阶级Luxemburg,Rosa 卢森堡,罗莎Lysenkoism李森科主义Mmachinery and machinofacture机器和大工业manufacture工场手工业Mao Tse-tung毛泽东Marcuse,Herbert马尔库塞,赫伯特Martov,Y.O.(Tsederbaum)马尔托夫,尤·奥·(策杰尔包姆) Marx,Karl Heinrich马克思,卡尔·亨利希Marx,Engels and contemporary politics马克思恩格斯和当时的政治Marxism,development of马克思主义的发展Marxism and the Third World马克思主义和第三世界Marxism in Eastern Europe东欧马克思主义Marxist economics in Japan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materialism唯物主义matter物质means of production生产资料machanical materialism机械唯物主义mediation中介Mehring, Franz梅林,弗兰茨Mensheviks孟什唯克派merchant capital 商业资本middle class 中等阶级mode of production生产方式money 货币monopoly capitalism 垄断资本主义morals 道德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跨国公司Nnation民族national bourgeoisie民族资本主义nationalism民族主义matural science自然科学nature自然needs需要negation否定non-capitalist modes of production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Oorganic composition of capital资本有机构成organized capitalism有组织的资本主义oriental despotism东方专制制度overproduction生产过剩PPannekoek,Antoine潘涅库克,安东尼Paris Commune 巴黎公社party政党Pauperization贫困化peasantry农民periodization of capitalism资本主义的历史分期petty bourgeoisie小资产阶级philosophy哲学Plekhanov,Georgii Valentinovich普列汉诺夫,格奥尔基·瓦连廷诺维奇political economy政治经济学population人口populism民粹主义positivism实证主义praxis实践Preobrazhensky,Evgeny Alexeyevich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叶夫根尼·阿列克谢耶维奇price of produc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problem生产价格和转化问题primitive accumulation原始积累primitive commumism原始共产主义production生产productive and unproductive labour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profit利润progress进步prole tariat无产阶级property财产Proudhon,Pierre-Joseph蒲鲁东,皮埃尔-约瑟夫Psycho-analysis 精神分析学Psychology心理学Qquality and quantity质量和数量Rrace种族realism实在论reformism改良主义reification物化relations of production生产关系religion宗教Renner,Karl伦纳,卡尔rent地租reproduction再生产reproduction schema再生产公式reserve army of labour劳动后备军revis ionism修正主义revolution革命Ricardo and Marx李嘉图和马克思Roy,Manabendra Nath罗易,马纳卡德拉·纳特ruling class统治阶级Russian commune俄国公社SSarter,Jean-Paul萨特,让-保罗science科学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 lution科学和技术革命self-management自我管理serfdom农奴制slavery奴隶制social democracy社会民主social formation社会形态socialism社会主义socialization社会化socially necessary labour社会必要劳动society社会sociology社会学Sorel,Georges索列尔,若尔日Soviet Marxism苏联马克思主义Soviets苏维埃Sraffa,Piero斯拉法,皮尔罗stages of development发展阶段Stalin,Iosif Vissarionovich斯大林,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Stalinism斯大林主义state 国家state monopoly capitalism国家垄断资本主义strikes罢工structuralism结构主义superstructure上层建筑surplus value剩余价值Ttechnology 技术totalitarianism 极权主义totality 总体性trade unions 工会transformation problem 转化问题transition from feudalism to capitalism 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transition to socialism 向社会主义的过渡tribal society 部落社会Trotsky,leon 托落茨基,列甫Trotskyism托落茨基主义truth 真理Uunderconsumption消费不足underdevelopment and development不发达和发达unequal exchange不平等交换uneven development不平衡发展unproductive labour非生产劳动urbanization城市化use value使用价值utopian socialism空想社会主义VValue价值value and price价值和价格value composition of capital资本价值构成value of labour power劳动力的价值violence暴力vulgar economics庸俗经济学surplus value and profit剩余价值和利润syndicalism工团主义Wwages 工资war战争Western Marxism西方马克思主义working class工人阶级working class movement工人阶级运动YYoung Hegelians青年黑格尔派。
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史体系归纳
现代西方政治思想体系归纳新自由主义二战前1.托马斯·格林(Tomas Green,1836-1882,英国)新康德学派、英国新唯心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新自由主义奠基人人最大的自我满足最终的自我满足人们彼此互助、共同追求道德学说:道德善至善共同的善外部环境卢梭公意思想国家是人是道德国家干预理论积极国家一种道德力量的存在物个人自由本质是道德自由积极自由*《伦理学绪论》(1883),《关于政治义务原理的演讲》(1886)2.伯纳德·博赞克特(鲍桑葵)(Bernard Bosanquet,1848-1923,英国)实现圆满、和谐一致公共意志的体现“政治义务的悖论”卢梭“公共意志”国家是政治组织,有效的生活概念(个人自治与国家(补充)作用是“排除障碍”允许程度的矛盾)黑格尔“客观精神”合法使用暴力的组织国家作用的消极一面国家应发挥积极作用实现最美好的生活*《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1899)3.伦纳德·霍布豪斯(Leonard Hobhouse,1864-1929,英国)自由主义左翼著名代表自由与社会—人的自由与合乎理性的社会目的相关联,强调自由的社会意义法治—自由不是绝对的,法治是实现自由的第一步财产权是自由的重要基础自由与平等并行不悖,广泛的社会改革国家积极干涉自由的社会整体性自由以平等为基础财产权是自由的重要基础权利和义务社会和谐(新自由主义的改良主义本质)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互助合作自由主义式的民主社会主义反对帝国主义、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和费边社会主义(官僚政治) *《民主与反动》(1904),《自由主义》(1911),《形而上学国家理论》(1918)4.布赖斯(J.Bryce,1938-1922,英国)西方自由主义民主制度早期倡导者,比较政府研究早期代表*《美利坚共和国》(1888),《历史研究和法理学》(1901),《现代民治政体》(1921)5.霍布森(J.Hobson,1858-1940,英国)新自由主义批判帝国主义的代表人物,最早系统研究帝国主义的政治和经济批评资本主义制度,但反对革命分配极不合理资本主义社会根本问题是经济问题“储蓄过度”“消费不足”经济危机社会福利国家积极作用社会改良主张帝国主义=罪恶开创福利主义经济思想先河官僚政治与专制作风极大威胁自由主义民主制帝国主义是政策,是可以避免的*《分配经济学》(1900),《社会问题》(1901),《帝国主义研究》(1902,1938修订)6.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1856-1924,美国)西方行政科学开创者系统研究批判制衡原则政治体制改革限制议会:控制监督“新自由”、重视国民教育,尤其是政治教育强化行政权政治行政两分论国家增强对企业的干预,遏制不公平竞争维护个人权利与自由*《国会政体:美国政治研究》(1885),《美国立宪政体》(1908),《新自由》(1913)7.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实用主义芝加哥学派创始人放任的个人主义个人孤独个体不再把自己置于与社会合作相对立新个人主义的地位:自由的理智渐进改良再造民主社会工程计划*《新旧个人主义》(1930),《自由与文化》(1935),《人的问题》(1946)二战后1.卡尔·波普(Karl R.Popper,1902-1994,奥地利-英国)开放社会之父历史进程无法预测历史过程不会重复,独一无二社会变化中存在趋势,但不存在规律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目的由历史规律决定事实价值二元论唯美主义和完善主义谋善而非除恶对于整体主义的批判:对社会进行整体控制和改造的思想开放社会——非决定的,较完善的,开放的社会理想“极权主义的直觉”向批判和未来开放保护主义国家观:不提供幸福,只提供追求幸福的自由保障渐进工程“最小痛苦原则”除恶而非谋善*《历史决定论的贫困》(1944-1945),《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5)2.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1975,德国-美国)现代性社会甚至公共领域工作——社会领域反对任何形式的代表制(代议制)行动——公共领域自由政治:平等公民之间的参与式民主权力:协力合作的行动能力,属于团体所有自由交流、对话和商谈共和主义传统公民不服从暴力手段*《极权主义的起源》(1951),《人的状况》(1958),《艾奇曼在耶路撒冷》(1963)3.罗伯特·达尔(Robert A. Dahl,1915- ,美国)多元主义民主理论创始人和最大代表(三权分立)(人民主权)对麦迪逊式民主和平民主义民主的批评群体肢解权力,“多重少数人的统治”:多元民主社会自身条件而非宪法维系了西方社会的民主独立的多元社会组织1980s ,新多元主义:政治不平等是多元民主的主要弊端 加强对普遍利益的信仰,促进对自我利益的合理理解*《民主理论前沿》(1956),《多元政体:参与与反对》(1971),《多元民主主义的困境》(1982)4.约翰·罗尔斯 (John Rawls ,1921- ,美国)正义:分配的公正 功利主义: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权利优先于善的义务论伦理观 新的契约理论 纯粹假设的原初状态 最大的最小值规则 由人的道德和人格决定平等自由原则—支配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分配 形式的机会平等 政治自由主义(现实社会:合理多元的现实)政治的正义观念:道德中立理论 交叠共识——政治自由主义的核心理念和构成方式(非普适的立场) 权利优先理念——政治正义根本要素公共理性——民主国家的基本特征万民法,正义论在国际法领域的运用 五种类型的国内社会*《作为公平的正义》(1958),《正义论》(1971),《政治自由主义》(1993)保守自由主义1.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 (F.A.Hayek ,1899-1992,奥地利-英国) 奥地利学派 “社会正义” 结果平等 形式平等计划经济— 通往奴役之路 法律 法治,宪政 新的宪法模式(威胁)程序性民主 无限民主*《通往奴役之路》(1944),《科学的反革命》(1952),《法律、立法与自由》(1973-1979)2.迈克尔·奥克肖特 (Michael Oakeshott ,1901-1990,英国) 最具保守主义色彩怀疑性 以毁灭和创造代替接受和改革理性的唯一权威性 理性主义政治 尽善尽美 唯一最好的乐观性 整齐划一知识 理性(技术)统治权 自由的丧失政治知识是一种实践知识实践先于理论活动,政治哲学是对经验世界的探索人类关系生产性结社——目的性公民结社——非目的性保证自由与平等理想的人类关系法治理想国家:法治的多元化的自由国家人类类型现代性的个人在现代同时存在,相互拉力现代国家有缺陷的个人*《政治中的理性主义》(1962),《论人的行为》(1975)3.伊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1909-1997,英国)价值选择,人性的不确定性历史非必然性非决定论历史观终极价值的不可通约性和冲突性价值多元论自由肯定性自由否定性自由极权终极答案价值一元论“竞争的自由主义”主流自由主义的普遍主义立场强调共同文化、传统和个人特殊性民族主义和多元文化抽象的个人观念文化帝国主义和病态民族主义 *《卡尔·马克思》(1939),《自由四论》(1969),《反潮流》(1979)4.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美国)芝加哥学派,货币主义创始人集中的权力是对自由的威胁限制和分散政府权力采用经济的办法经济自由是政经济力量加入政治力量,权力集中不可避免治自由的必要条件福利国家的弊端自由社会中的政府作用:亚当·斯密三职能+1 自由主义的主旨由自由转向福利和平等过渡纲领竞争的资本主义结果均等两种意义的自由相互依存与个人自由相结合 *《资本主义与自由》(1962),《自由选择》(1979)5.罗伯特·诺齐克(Robert Nozick,1938- ,美国)自然状态出现独占因素阶段出现再分配因素阶段无政府状态超弱意义国家个人权利的界限权利作为目的权利功利主义不正义任何扩大国家(政府)职能的企图都是不正义的获取的正义原则职能扩张最大的支持:分配正义理论持有正义权利原则:捍卫私有财产权*《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1974)6.乔·萨托利(Giovanni Sartori,1924- ,意大利)民主观的混乱过分现实主义人民主权(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和自治直接(参与)民主代议制间接民主自由与民主的张力强调对权力的限制恢复“主流民主理论”:传统自由主义的民主理论:分权和法治自由民主的宪政工程:两轮投票制、交替总统制自由与民主、效率与公平的结合*《政党与政党制度》(1976),《民主新论》(1987),《比较宪政工程》(1994)保守主义二战前1.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erich Wihelm Nietzsche,1844-1900,德国)权力意志:力的一种,是生命的本质,人类进步的原动力——以权力为核心“超人”价值重估2.加埃塔诺·莫斯卡(Gaetano Mosca,1858-1941,意大利)民主精英理论创始人之一政治系统中的人被统治者统治者少数人垄断权力是规律具体形式的差异源于权威的流向:独裁原则和自由原则招募源泉:贵族和民主两种倾向否定自由民主必然趋向于“贵族-独裁”或“贵族-自由”型有组织的少数意识强加于无组织的多数对普选制持怀疑和批评态度原则和趋势间平衡足够民主更新统治阶级,足够贵族限制以维持稳定将选举限于中产阶级*《论政府理论和议会制度政府》(1884),《统治阶级》(1896)3.威尔弗雷多·帕雷托(Vilfredo Pareto,1848-1923,意大利)第二代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帕雷托精英曲线人的划分平衡精英循环循环受阻(缓慢)成员不是一成不变精英循环曲线革命 *《精英的兴衰》(1900),《民主制的变革》(1921)4.罗伯特·米切尔斯(Robert Michels,1876-1936,德国-意大利)非民主的倾向政党最终掌权的只是少数寡头寡头铁律民主政治无法实现组织追求效率技术原因、智力差别、心理因素悲观心理 *《政党——当代民主寡头倾向的社会学研究》(1911)5.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1841-1931,法国)无意识、传染、暗示“愚蠢的盲动”理性逻辑并非唯一的大众心理,由无意识而非理性因素主导否认有组织的群众运动个人是理性的从众心理,个人理性丧失以“思考的目标”为标准政治革命反理性的,受感情支配革命的后果常是破坏性的宗教革命科学革命——受理性支配不相信激进的革命,倾向进化式发展*《乌合之众》(1895),《革命心理学》(1912),《战争心理学》(1916)6.何塞·奥尔特加·伊·加塞特(Jose Ortega Y Gassett,1883-1955,西班牙)普选制的推行大众的反叛反对大众民主,推崇自由民主但持悲观态度反对国家干涉大众的不宽容社会同质化*《软弱的西班牙》(1922),《大众的反叛》(1929),《大学的使命》(1930)7.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 (Joseph Alois Schumpeter ,1883-1950, 奥地利-美国) “不成学派的大师”古典民主理论批判:对“共同福利”“人民意志”的真实性的否定 “竞争领导地位的理论” 把人民的任务限定为选举 一种制竞争性精英民主 度形式(强调程序方法) 对大众的不信任(大众在政治参与中的“原始人”状态) “程序民主”的弱点及运行条件 古斯塔夫·勒庞 民主运行四条件 *《经济学原理和方法》(1908),《经济发展理论》(1912),《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1942) 二战后1.罗伯特·尼斯比特 (Robert A. Nisbet ,1913-1996,美国) “社群主义式的传统主义者” 传统社群衰弱 国家权力的扩张 民主的发展人的社群需要 极权主义 个人主义和国家主义相辅相成社群的复兴 纯粹理性主义,变革崇拜保守主义基本教义: 有机社会观 历史与传统,偏见 自然权威 (先于)权威与财产——核心概念 个人、国家、社群三角式权威 自由(群体自多元主义 (保守主义财产) 观治权)宗教道德 制度安排 团体、社群的财产 维护中间社群的存在 自由和平等内在的绝对不相容原理 反对个人自由观和平等矛盾目标*《寻求社群》(1953),《传统与反叛》(1968),《保守主义:梦想与现实》(1986)2.丹尼尔·贝尔 (Daniel Bell ,1919- ,美国)批判社会学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代表人物,后工业社会理论创立者传统意识形态无力指导现实 新的意识形态:不同意识形态的融合 非意识形态化理论 轴心原则 轴心构造 上层阶级,但不掌握政治权力*《意识形态的终结》(1960),《后工业社会的来临》(1973),《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1976)3.阿拉斯太尔·麦金太尔 (Alasdair Maclntyre ,1929- ,英国-美国) 社群主义著名代表 批判其“价值中立性”自由主义:价值领域不存在好坏善恶的统一标准 规则伦理 客观的非个人的道德标准缺失道德相对主义泛滥和道德的解体:道德危机美德伦理 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传统 实现积极的善 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的必须品质美德是有益于整体生活的善的品质 消极的禁止行规则规则与美德联系才有意义美德存在于持续着的传统中*《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1953),《世俗化与道德变化》(1967),《追寻美德》(1981)社会民主主义1.爱德华·伯恩斯坦(Edward Bernstein,1850-1932,德国)修正主义代表人物资本主义的新认识:拉萨尔、杜林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危机能够消除阶级关系和国家性质变化-(人民国家-拉萨尔)伦理社会主义:应然而非必然新康德主义社会主义对自由主义的继承性,“有组织的自由主义”从无产阶级现实需要和利益要求角度解释社会主义“生产社会化”代替“国有化”放弃暴力革命,主张通过民主方式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改良主义民主是阶级斗争文明化的一种体现马克思过高估计了革命暴力在现代社会改造中的作用*《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1899)——伯恩斯坦修正主义思想体系的最终形成2.悉尼·韦伯(Sidney Webb,1857-1947,英国)费边主义主要思想代表庸俗进化论社会与个人:有机体与细胞原子化个人主义社会有机体倡导各阶级合作阶级斗争学说实证主义多元的历史发展动力经济决定论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内部自然发展民主政治社会改造四原则(民主的、渐进的、合乎道德的、合法与和平的)*《社会主义者须知》(1887),《社会主义的历史基础》(1889)——费边社纲领性文件3.萧伯纳(George Bernard-Shaw,1856-1950,爱尔兰)非暴力政治观渐进的和平革命廉洁高效和地方分权的政府论土地和资本社会所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首要问题废除政党制度损坏了政府的素质,阻碍政治生活的正常发展恢复较老的市政制度*《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向社会主义过渡》4.让·饶勒斯(Jean Jaures,1859-1914,法国)最难归类的社会主义思想家资产阶级共和制普选权的实现等于普遍起义社会主义革命是大革命的继续突破资本主义束缚与无产阶级解放和社会主义运动相关接受阶级斗争,但强调不是目的“革命性演变”的渐进方法实现社会主义阶级合作是干预资本主义的必要手段向经济和社会扩展社会主义胜利不能靠暴力革命,必须靠民主主义的普及由政治共和国向社社会主义是一个必须得到多数人支持和参加的事业会共和国转变*《社会主义史·法国革命》,《欧洲的政治和社会思想与大革命》5.布鲁姆(Leon Blum,1872-1950,法国)法国历史上第一位社会主义者和犹太裔总理,社会主义工人国际主要代表之一一种社会制度向另一种社会制度过渡的必要革命政治革命: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民主向专政的过渡社会革命西欧的政治革命基本完成无产阶级能在社会内部活动无需无产阶级专政夺取政权——需要一系列条件行使政权理论*《激进主义和社会主义》(1927),《布尔什维主义和社会主义》(1928),《和平问题》(1931)6.哈罗德·拉斯基(Harold Joseph Laski,1893-1950,英国)工党著名政治理论家费边社改良主义路线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社会心理条件、社会政治条件[战时]“同意的革命”以民主协商方式对资本主义和平革命政府领导人、资产阶级合作和工国有化(前提)经济权民主化党领导人素质“计划化民主”的社会保存民主基础上引入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民主+社会主义”的把自由(积极自由)纳入平等第三条道路 *《我所了解的共产主义》(1927),《论当代革命》(1943)新左派-新马克思主义1.乔治·卢卡奇(George Lukacs,1885-1971,匈牙利)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强调总体性的首要地位总体性是辩证法的本质、核心,是革命原则的基础反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只能用于对社会的历史和社会学研究批评资本主义的“物化”——资本主义的本质(克服)无产阶级成为“同一的主体-客体”*《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2.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Gramsci,1891-1937,意大利)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和领袖民主集中制和布尔什维克的先锋主义:人本意义上的历史主义以无产阶级的“文化领导权”为核心的西方革命道路理论俄国,运动战西方国家,阵地战现代民主制度和成熟的市民社会*《狱中札记》(1929-1936)3.卡尔·柯尔施(Karl Korsch,1886-1961,德国)反对仅仅视马克思主义为反映社会现实的“纯科学”,反对经济决定论,强调意识形态的重要性,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哲学。
第十一章 激进政治经济学
• 1957年,巴兰出版《增长的政治经济学》具体考察了 经济剩余的三种形式,并以此为基础对垄断资本主义进 行批判:(1)计划的剩余, (2)实际的剩余, (3) 潜在的剩余 。 • 潜在的剩余对于巴兰的理论至关重要,是评判计划的剩 余于实际的剩余同的参照系,是判定垄断资本主义的不 合理性和社会主义合理性的标准。 • 巴兰指出,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实际剩余 与潜在剩余之间存在巨大鸿沟,原因有四:其一,社会 的过度消费,尤指高收入阶层;其二,社会中非生产性 工人的存在而损失的产品;其三,现存生产组织的不合 理与浪费而损失的产品;其四,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 状态和有效需求不足而导致失业所损失的产品。
• 他们所构建的双元劳动市场模型也有四个特征: • (1)工人不能从一个工作(市场)换到另一个工 作(市场)来实现收入最大化; • (2)由于存在劳动力市场分割,即使人力资本 相同也可能存在明显的收入水平的差异; • (3)不论在市场内或在两类市场之间,具有相 同人力资本的工人可能收入不同; • (4)较多的人力资本不一定引致收入的增加, 因为缺乏流动性的个人难以找到最充分实现其人 力资本价值的工作。这个模型表明被分割的多元 劳动力市场阻碍着劳动力自由流动,其阻碍因素 主要是流动性的个体障碍和产业障碍。
• 激进经济学的研究视野与主流经济学相比更加开阔,它 突破了单纯的技术分析,尤其是反对主流经济学所推崇 的边际分析方法,把对人们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行为的分 析放到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进行。 • 激进政治经济学主要采取跨学科、历史—变革和制度的 分析方法。 • 激进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思路集中于矛盾而不是调和,集 中于权力而不是平等的假设,集中于阶级而不是个人行 为,集中于辩证而不是绝对化,集中于动态学而不是边 际上的变动。 • 历史是激进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内容,激进经济学提倡按 照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线索来分析社会经济问题,在现实 的基础上构建理论结构,乃是激进政治经济学所持的研 究方法;它因此反对任何纯粹理论化、技术化的经济学 研究方法。
无政府主义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
无政府主义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内容提要]1910年左右,无政府主义便成了中国现代意识形态的主旋律。
20年代末,它奠定了中国激进主义文化的一些基本要素,并在中国激进知识分子当中散播强烈的乌托邦意识,激发起知识分子的浪漫主义的热情和改造社会的冲动。
他们相信一个美好的社会即将到来。
为此,他们怀抱政治救世主义苦苦求索着革命的道路,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在新文化运动之后几年内就为一大批知识青年所接受,这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令人争论不休的话题之一。
关于这一问题,已有众多历史学家进行过探讨,中国历史学家的论著最多,其观点大同小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在他们看来,乃是不断克服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影响,并最终取得胜利的结果。
在这些论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转变"模式,即中国的共产主义者从小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者,至于那些后来背离或退出共产主义运动的人,其原因据认为是这种转变不彻底。
因而,在这里,无政府主义,作为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之一,被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障碍。
①80年代后期,一些中国历史学家受到西方中国史家的影响,开始提出不同解释,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李泽厚的"启蒙一一救亡"模式。
新文化运动被看成是引进西方思想及其价值的启蒙运动,而当时的救亡危局造成了民族主义的勃兴,从而启蒙被压倒。
马克思主义,作为最适应于解困这种民族主义危局之需要的意识形态而被广泛接受。
李泽厚极为简略地提到了无政府主义在其中的作用,并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战胜无政府主义,乃是因为前者有一套切实可行的策略与方法。
②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李泽厚没有通过专著使自己的模式精致化,同时这一模式亦含有强烈的黑格尔式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的内在信条。
③这一模式在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们把这一模式更加简化,极力夸大并赞扬新文化运动中以弘扬"民主与科学"为代表的"启蒙精神",从而为发生在当代中国的改革提供意识形态资源。
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争及其启示
收稿日期:2017-09-1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内外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整理与研究”(10ZD &056);2016年度中央编译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马克思主义战胜无政府主义的理论根基”(16C10)。
作者简介:乔茂林(1985-),男,内蒙古丰镇人,中央编译局马列主义文献信息部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经典文本与英国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争及其启示乔茂林(中央编译局马列主义文献信息部,北京100032)摘要:无政府主义的思想谱系十分庞杂,其在近代中国发生较大影响的部分的思想来源脉络可以从戈德温追溯至普鲁东再到施蒂纳,而克鲁泡特金是这一思想逻辑演进历程的集大成者,他们从人性互助论出发,反对一切可能导致威胁个人绝对自由的权力及其现实外化关系。
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大致经历了在海外中国留学生中传播阶段、五四运动前介绍进入国内的初步传播阶段、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期的广泛传播阶段、与马克思主义论争失败后的分化和瓦解阶段。
考察这一思想交锋过程,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为:必须通过学术方式面对这一问题,无政府思想本身的价值必须得到认可;应辩证考察当时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为我们提供的思想资源,从而更好地继承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绝对自由;传播;理论论争中图分类号:B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365(2017)06-0032-05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早期传播史中,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争是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已为我们所熟知,而把握两者之间的差异与马克思主义的深刻性,则需要我们梳理无政府主义本身的思想演进脉络。
在此基础上,清理双方论争的焦点问题与过程,为我们系统把握双方在中国语境下的思想提供了前提性保障。
面对这些思想资源,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统地位的同时,必须超越曾经全盘接受当时的马克思主义与全面反对当时的无政府主义的形而上学思维,辩证地加以考察,从而为我们在今天的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真正有益的思想支撑。
对费耶阿本德无政府主义的解读
对费耶阿本德无政府主义的解读作者:成有杰来源:《知识文库》2017年第18期保罗·卡尔·费耶阿本德出生于1924年,他是西方科学哲学史上重要的哲学家,跟拉卡托斯、波普尔、库恩一起被称为“科学哲学的四巨头”。
跟他们三个人相比,费耶阿本德被称为“另类”。
他尊崇科学,但认为我们不应该赋予科学以崇高的地位,科学像神话、宗教、巫术等等一样,它不过是一种意识载体和意识形式,反对科学享有优越性。
认为在科学活动中什么方法都能用,在科学研究中要坚持“怎么都行”的无政府主义理论。
这与以往的想提供新的规范性理论是大相径庭的,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理解费耶阿本德的思想,对他思想的合理之处提供辩护,同时指出他观点的偏颇之处。
一、无政府主义认识论“无政府主义”最早出现于 19 世纪欧洲的一种资产阶级哲学思想。
费耶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思想,主要指的是他反对普适标准、普遍定律,倡导个性和多样化的方法,并且形成更好的方法的理论。
这与现代科学哲学所坚信的主流观点是格格不入的。
首先,他不同意用科学史来证明科学,认为理性主义是靠不住的;其次,他也不认为理论能与事实完全一致,否认经验主义;再次,他认为证伪主义对科学史的实际情况研究的不够深刻、全面;最后,他甚至反对任何方法:归纳,演绎、推理、发现与证明等等。
他认为任何的方法都会阻碍科学的进步。
在他的哲学思想当中,最有名的当属“反对方法”和“怎么都行”了,在批判传统科学哲学的同时,他建立了一种与传统科学截然对立的无政府主义认识论。
他指出,科学发现并无规律可循,是一种自由的实践,任何一种方法都因为自身的局限性而无法解决科学问题。
科学从本质上来看应该是一种无政府主义。
费耶阿本德强调说,真正的合理的科学应该是自由的。
自由是科学成为科学所必需的,同时也是知识增长所必需的。
对于科学来说不管是“基本”的还是“必要”的,只要有给定的法则,总会有一些境况无视这些法则而且采取它的反面。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的产生及定义
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
对法兰克福学派的总结
法兰克福学派的产生及定义
产生时间: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 产生背景:1924年,法兰克大学研究中心成立了,一 批知识分子集合在这里进行学术交流,到1930年,霍克 海默成为机构主任之后,该机构便转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的思考方式,旨在对于20世纪的资本主义、种族主义及 文化等等作进一步的探讨。法兰克福学派在此基础上发 展而来。 定义:法兰克福学派是由德国的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 究所构成的学术团体,严格意义上说,她它是一个马克 思主义的学术机构。该学派最大的特色在于建立所谓的 批判理论,如社会批判、文化批判等等。
现代西方国家中一 种反对列宁主义但又自 称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潮。 它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 最初是共产国际内部一 种“左”倾思潮,在受 到共产国际的批判后, 在党外发展起来。这股 思潮在开始时没有自称 或被称为“西方马克思 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1955年,M·梅洛-庞蒂在《辩证法的历险》一书中,强 调“西方马克思主义”同列宁主义的对立,并把前者的传统 追溯到G·卢卡奇在1923年发表的《历史和阶级意识》。
•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争议之二
存在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以“人”为出发点的, 所以存在主义是一种现实主义,它讨论的是社会生活 和人的处境而不是自然哲学问题。 • 存在主义的思想渊源是尼采的唯意志论和克尔恺郭 尔的神秘主义,所以存在主义实际上还是一种唯心主 义,而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则说明存在主义是一 种独特的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这是和马 克思主义根本矛盾的,所以,和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 思主义一样,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虽然可以相互借 鉴,但完全的“改铸”是不可能的。 • 事实也证明,在思想斗争了数十年后,萨特终于和 法共决裂。最后,萨特总结自己的一生,依然把自己 称作无政府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批判无政府主义.doc
近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如何批判无政府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一次重要论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无政府主义思潮在中国广泛流传。
到"五四"时期,全国出版宣传无政府主义的书刊,据不完全统计有70余种,许多无政府主义的团体、组织涌现出来。
1919年2月,无政府主义者黄凌霜在《进化》月刊上发表《评〈新潮杂志〉所谓今日世界之新潮》一文,把马克思主义歪曲成所谓"集体主义"加以攻击。
1920年春,几个无政府主义者在《奋斗》杂志上连续发表题为《我们反对布尔扎维克》和《为什么反对布尔扎维克》的文章,向马克思主义公开挑战。
这个时期,正是上海、北京等地的共产主义者着手筹建中国共产党的时候,鉴于无政府主义的猖狂进攻,对组党工作危害极大,即开展了对无政府主义的批判。
陈独秀等党的创始人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阐明了:一、不能抽象地反对一切强权,反对一切国家。
他们指出:"强权所以可恶,是因为有人拿他来拥护强者无道者,压迫弱者与正义。
若是倒转过来,拿他来救护弱者与正义、排除强者与无道,就不见得可恶了。
"(陈独秀《谈政治》,载《新青年》第8卷第1号)。
二、在一个团体、一个社会内,人人都要绝对自由,那是办不到的,也是不可能的。
劳动团体的权力不集中,各团体自由自治,这不仅不能打倒资产阶级,而且会被资产阶级所利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使劳工运动遭到破坏。
北京共产党小组成立以后,混入小组内的无政府主义者黄凌霜、袁明熊、张伯根等人极力反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与建立全国统一的组织。
李大钊等共产主义者与他们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并迫使他们退出了北京共产党小组。
这次论战持续了一年之久,经过深入的讨论,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划清了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界限,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无政府主义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社会思潮,20世纪初传入中国。
中国早期无政府主义者在冲击封建政治和礼教方面起过积极作用。
从无政府主义到马克思主义
从无政府主义到马克思主义1. 引言1.1 无政府主义的起源无政府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法国。
在这个时期,法国的政治体制混乱不堪,人民普遍对统治阶级感到不满和失望。
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无政府主义思想开始兴起。
无政府主义主张消灭一切形式的政府和权力,认为政府是人类苦难和压迫的源头,只有通过消灭政府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公平。
法国哲学家康德和黑格尔的思想对无政府主义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康德提出个体的自由和尊严应当得到尊重,而黑格尔则强调个体对权力的质疑和反抗。
这些思想为无政府主义的理论基础奠定了基础。
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包括普鲁东、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等,他们通过著作和活动推动了无政府主义思想在欧洲的传播和发展。
1.2 马克思主义的背景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理论思想体系,其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的欧洲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背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工业革命的兴起,二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三是工人阶级的觉醒。
工业革命的兴起带来了生产力的大幅提升,但也加剧了贫富分化和阶级矛盾。
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使资本家掌握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工人阶级成为被剥削的一方,而马克思主义正是为了解决这种阶级矛盾而诞生的。
工人阶级的觉醒表现为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工会组织的增多,他们开始意识到自身的权益受到侵犯,开始追求解放和平等。
马克思主义的背景正是这三个方面的交织和碰撞,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成为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指导。
2. 正文2.1 无政府主义的理论基础无政府主义强调个人自由和自治。
无政府主义认为政府是对个人自由的侵犯,只有在没有政府的情况下,个人才能真正实现自由。
无政府主义理论认为,个人应该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受政府的干预和限制。
无政府主义主张去中心化和基层自治。
无政府主义者认为,政府的存在会导致权力集中和腐败,而去中心化和基层自治可以更好地保障个人权利和社会公平。
无政府主义倡导建立基于自治组织和互助合作的社会结构,以取代政府的管理和控制。
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英]保罗
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2011-04-11 16:07 来源:中央编译局网作者: [英]保罗·布莱克利奇著金建译摘要:英刊《国际社会主义》第125期(2010年)刊登了英国学者保罗·布莱克利奇题为《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文章。
文章辨析了无政府主义和经典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异同,澄清了无政府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在斗争形式和目标上的误解,指出马克思主义超越了无政府主义的理论局限性,并走出了一条正确的实践道路。
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当代反资本主义运动的中心存在一个明显的悖论:运动是政治性的这一事实是它确凿无疑的明确特征之一,但是参与运动的很多人却予以否认。
在本文中,我将通过考察无政府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之间早期争论中反政治性观点的根源,为这些争论提供来龙去脉。
我希望勾勒出无政府主义和经典马克思主义在历史上的共性和分歧,这两种思潮在现代的相遇可能打破过于经常的具讽刺性的不争论。
具体说来,我认为无政府主义的合理内核——它期望运动能够免受“中央集权的”政治的有害影响——实际上被其反政治性的立场削弱了。
再者,这一弱点因为无政府主义者对他们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的批评而得以加强。
我们将看到,这一说法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误解,不仅掩盖了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自我解放的理论的本质,而且模糊了这一理论为超越无政府主义在实践上的局限性所指明的道路。
1871年,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和无政府主义运动各自最著名的代表——卡尔·马克思和米哈伊尔·巴枯宁都将巴黎公社当作他们社会主义愿景的现实实现来欢迎。
这一事实似乎证实了丹尼尔·盖林(Daniel Guérin)在他所著的经典的无政府主义历史中的说法,即越过宗派争论的声音和怒火,“无政府主义实际上是社会主义的同义词”。
另外,如果我们接受诺姆·乔姆斯基的评论,“始终如一的无政府主义者……将会是社会主义者,但是是一种特殊类别的社会主义者”:“自由主义的社会主义者”,那么我们可能要被导向认为无政府主义是哈尔·德雷珀(Hal Draper)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出发所称的“自下而上的社会主义”传统的变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2011-04-11 16:07 来源:中央编译局网作者: [英]保罗·布莱克利奇著金建译摘要:英刊《国际社会主义》第125期(2010年)刊登了英国学者保罗·布莱克利奇题为《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文章。
文章辨析了无政府主义和经典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异同,澄清了无政府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在斗争形式和目标上的误解,指出马克思主义超越了无政府主义的理论局限性,并走出了一条正确的实践道路。
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当代反资本主义运动的中心存在一个明显的悖论:运动是政治性的这一事实是它确凿无疑的明确特征之一,但是参与运动的很多人却予以否认。
在本文中,我将通过考察无政府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之间早期争论中反政治性观点的根源,为这些争论提供来龙去脉。
我希望勾勒出无政府主义和经典马克思主义在历史上的共性和分歧,这两种思潮在现代的相遇可能打破过于经常的具讽刺性的不争论。
具体说来,我认为无政府主义的合理内核——它期望运动能够免受“中央集权的”政治的有害影响——实际上被其反政治性的立场削弱了。
再者,这一弱点因为无政府主义者对他们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的批评而得以加强。
我们将看到,这一说法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误解,不仅掩盖了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自我解放的理论的本质,而且模糊了这一理论为超越无政府主义在实践上的局限性所指明的道路。
1871年,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和无政府主义运动各自最著名的代表——卡尔·马克思和米哈伊尔·巴枯宁都将巴黎公社当作他们社会主义愿景的现实实现来欢迎。
这一事实似乎证实了丹尼尔·盖林(Daniel Guérin)在他所著的经典的无政府主义历史中的说法,即越过宗派争论的声音和怒火,“无政府主义实际上是社会主义的同义词”。
另外,如果我们接受诺姆·乔姆斯基的评论,“始终如一的无政府主义者……将会是社会主义者,但是是一种特殊类别的社会主义者”:“自由主义的社会主义者”,那么我们可能要被导向认为无政府主义是哈尔·德雷珀(Hal Draper)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出发所称的“自下而上的社会主义”传统的变种。
尽管德雷珀在严厉批评列宁建立了一个“专制主义的”政党时,坚持认为无政府主义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社会主义,盖林则提出,列宁充其量是一个“模糊不定的”人物,其著作结合了自由主义和专制主义的因素,而乔姆斯基则认为,与始终如一的无政府主义相比,马克思的思想可以表述为早期的自由主义的社会主义和晚期的“专制主义”之间的张力;这种张力在马克思主义历史中表现为自由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其代表人物有罗莎·卢森堡)和国家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同列宁相关)之间的斗争。
乔姆斯基主张,尽管前者的思想“同无政府—工团主义的因素趋于一致”,后者离这种传统则过于遥远,以致“如果左派被理解为包括‘布尔什维主义’在内,那么我要断然决绝于左派”。
都批评布尔什维克主义,认为列宁的布尔什维克不是马克思主义。
类似的争论在当今的自治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圈子中非常常见,传达出这些团体倾向于对一般的经典马克思主义者,更具体地说是“列宁主义者”的憎恨。
通常,无政府主义者和自治主义者习惯于特别将列宁作为在20世纪尝试国家社会主义传统而后失败的主要代表来批判。
理论和政治分歧一般聚焦于马克思和列宁的关系上,探询列宁是否和马克思实行了质的“专制主义的”分裂,或者他只是扩展了马克思的“专制主义”的某些因素,得出符合其逻辑的结论。
如果说自治主义者试图将马克思从列宁那里“解救”出来,那么无政府主义者倾向于参考巴枯宁的著名论点——马克思是“国家社会主义的拥护者”,而将二人全都摒弃。
无政府主义同时反对马克思和列宁我们看到,巴枯宁对马克思的批评是“不适当的”。
然而,它同更广泛的自由主义的对同斯大林主义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的批评相符合。
因而,在彼得·马歇尔(Peter Marshall)关于无政府主义史的巨著中,他不仅认为巴枯宁对马克思作为“国家社会主义者”的批评是“富有预见性的”,而且认为斯大林主义的经验意味着是巴枯宁而并非马克思“被历史裁定为正确”。
马克思和斯大林不同,但是无政府主义却把他们联系在一起,从而误解马克思。
尽管这种说法在表面看来有一定的可信度,但是仔细检视巴枯宁的观点可以看出,它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反动的。
因为巴枯宁的观点并不仅仅是对他讽刺的如果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者上台可能会发生什么的批判。
它涉及对社会能够民主化的可能性的更为普遍的驳斥。
这一问题,实现真正民主的可能性的问题,处于经典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政治分歧的核心,表现了关于自由和权威的关系、政治组织问题以及对资本主义伦理批判的特点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巴枯宁的思想在这一方面反映出无政府主义在形成适当的民主理论方面的普遍失灵:这个弱点根源于人性前后不一致的模式,它严重削弱了这一说法,即无政府主义的社会主义是自由主义的社会主义最始终如一的形式。
我们将看到,马克思提供了超越无政府主义的人性理论局限性的工具,而列宁充分阐释了马克思自下而上的社会主义的政治意义。
列宁远远站在乔姆斯基所指的自由主义社会主义传统的对立面,这一旦恰当地分离于斯大林主义者对他的拙劣模仿,最好被理解为对人类自由斗争作出了基本理论和政治方面的贡献。
这不是说,列宁主义的组织没有缺点:远非如此。
自治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误解了这些问题的社会基础,他们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批评往往不仅被误导,而且在政治上起到了削弱作用。
直接行动和国家在“公开的马克思主义的”关于列宁的政治主张和无政府主义者和自治主义者的观点有着共同的根基的批判中,约翰·霍洛维(John Holloway)同时指出列宁主义者、民主集中派的组织形式与经典马克思主义者是国家社会主义者的说法之间的关联。
他认为,“政党形式”的问题是它以一种使得斗争本身“贫困化”的方式“预设了国家的方向”。
结果,即使这些组织形式能够胜利,它们也注定会重新构建那种以等级关系、异化的权力关系为特色的国家。
作为一种改良的社会主义政治组织的表述,霍洛维的观点是富有洞见的:这些政党确实往往使它们的行动在资本主义国家之下产生作用而削弱了它们自己的进步根源。
然而,因为他将修正主义者和列宁派合并在一起,他也很快从对前者的批判滑向对后者的摈弃。
这一论点的明显弱点是它忽视了两者策略内容的分歧:修正主义派别旨在赢得国家,而布尔什维克意在“粉碎”它!在这一问题上,列宁坚持无政府主义是正确的:“在废除国家是目的这个问题上,我们和无政府主义者完全没有分歧。
”(《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1卷第 57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列宁主义政党和修正主义组织有着根本不同的政治活动模式:如果修正主义组织聚焦于赢得议会多数,革命的社会主义政党则必须扎根于工人有可能推翻旧秩序的所在——他们的车间。
无政府主义使用“国家中心”的同样标签描述列宁主义和修正主义这两个派别,无视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贡献的解放核心,抹去了夺取和粉碎国家之间的本质差异。
列宁主义和修正主义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就列宁而言,他认为无政府主义错误地将对修正主义政治党派实践的批评推广到抗拒一切建立政治组织的尝试。
结果,“无政府主义往往是对工人运动中机会主义罪过的一种惩罚。
这两种畸形东西是互相补充的”。
(《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9卷第12页)这并不是说经典马克思主义者摒弃了无政府主义者对自由斗争的贡献。
因而,托洛茨基写到他在巴黎认识的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死亡时说:“他的无政府主义是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罪恶和在这个世界面前卑躬屈膝的那些社会主义者和工团主义者的一种深刻的、真正无产阶级的义愤的表达,虽然在理论上并不正确。
”列宁和托洛茨基并不怀疑无政府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同样怀有真诚的对“资本主义世界的义愤”;更确切地说,他们认为无政府主义理论往往削弱了这种行动主义的希望。
有趣的是,无政府主义的政治弱点反映出了列宁在《怎么办?》中诊断的修正主义的缺点。
这本书意在批评俄国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修正主义思潮——比我们在西方习见的更为军事化的修正主义。
在当时的俄国,选举政治绝无可能,但是工会反对地方老板却可行。
列宁批评俄国修正主义不是因为它的(并不存在的)选举主义,而是因为它不努力将大量的地方反对俄国体制的各个方面的斗争提升到反对独裁整体的更为广泛的全国运动。
为了实现这一计划,需要一个全国性的政治组织通过建立各种斗争之间的联系来克服地区主义的局限性。
这是列宁关于革命的社会主义者应当不是作为简单的工团主义者,而应作为更广泛的“民众领袖”来行动的著名观点的基础。
列宁对抗拒“政治”活动的那些无政府主义者的令人信服的答复是,他们远没有战胜政治问题,只不过使得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畅通无阻。
他认为,在工人运动中,无政府主义以一种和修正主义的工团主义相并行的方式,“在否定政治的伪装下”导致“工人阶级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政治”。
为了抵抗这种思潮,列宁认为需要建立全国性的政治党派,旨在将全俄的地区斗争联系在一起,成为反抗国家的普遍斗争。
这也是当时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的重要现象和建党理由。
对国家权力的这种挑战建立在十月革命前一年坚实的理论基石上,当时列宁和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的最后残迹彻底决裂,和无政府主义宣称的他和马克思旨在“接管国家”并将其用于自己的目的形成强烈对比,他主张,工人必须在意识形态上、政治上和军事上组织起来(即作为一个国家),以摧毁旧的(资本主义的)国家。
这并非接管旧的国家,而是以一种新的组织取代它。
虽然工人的国家在某种意义上是国家(下面我们将看到,它们是非常特别的国家,卢卡奇认识到这种差异,称工人权力的新组织为一种“反政府”组织),它们拥有和资本主义国家极为不同的社会内容。
资本主义国家部署军事和意识形态力量来维持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工人的国家是为了压制那些阻碍建立一个以满足人类需要为基础的社会的因素而调动资源。
因为工人不会剥削在他们之下的任何阶级,随着这些阻碍因素的不断被克服,工人的国家将趋向“枯萎”。
不幸的是,因为无政府主义者往往将“这种国家”具体化为自由的敌人,他们容易低估阶级力量的种种形式之间(当自由民主党派和法西斯独裁统治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形式时,它们之间的差别就极其重要了)和国家权力的社会内容中的更深刻的历史改变(比如,封建的、资本主义的和工人的国家之间的差异)。
正是将称为“国家”的东西具体化为自由的敌人的这种倾向削弱了他们的革命政治概念。
在那些想当然认为他们能够绕过国家的无政府主义者的著作中,这也许表现得最为明显,不过它是无政府主义中非常普遍的问题。
因而,无政府主义者本·弗兰克斯(Ben Franks)指出,“在当今主张阶级斗争的无政府主义著作中,尽管革命的需要已被普遍接受,在其构成要素和特点方面仍然缺少明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