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传说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历史起源、传统习俗和文化意义。

2. 通过传说故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倾听能力,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

2.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意义。

三、教学重点:1. 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

2.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意义。

四、教学难点:1.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的理解和表达。

2. 重阳节的文化意义的深入理解。

五、教学准备:1.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资料。

2. PPT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3. 小组讨论的准备。

一、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对重阳节的了解,引入主题。

2. 讲解:介绍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如“重阳节与登高”、“桓景射日”等。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二、重阳节的传统习俗:1. 展示:通过PPT或实物展示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如插茱萸、登高、赏菊等。

2. 讲解:详细讲解每个习俗的起源和意义。

3. 互动:学生分享自己或家人在重阳节的习俗体验。

三、重阳节的文化意义:1. 讲解:阐述重阳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如敬老、感恩等。

2. 讨论:分组讨论重阳节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3. 分享:每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四、重阳节的传说故事表演:1. 分组: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传说故事进行编排。

2. 表演:各组表演所选传说故事,其他学生观看。

3. 评价:学生互相评价,教师总结。

五、总结与反思:1. 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反思对重阳节的认识。

2.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如调查家人对重阳节的习俗和感受等。

3. 拓展:推荐学生阅读关于重阳节的书籍或资料,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重阳节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重阳节的历史起源和传说故事,如“重阳节与登高”、“桓景射日”等。

重阳节的传说(教学设计)

重阳节的传说(教学设计)

重阳节的传说(教学设计)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中国传统节日。

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重阳节的传说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重阳节的传说的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重阳节的由来传说,感受传说故事中的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2.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

3.尊老敬长是社会文明行为的体现,教育小学生要从小尊老敬长,奉献爱心。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了解重阳节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课前搜集重阳节的有关资料;课件;有关重阳节的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我国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

(出示节日名称),春节是我们常说的农历新年,可以放假来庆祝。

这些都是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节日。

人们在不同的节日中可以做不同的事情来庆祝,今天我们就重点来了解其中的一个节日——重阳节。

(板书:重阳节)2.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在民间流传着关于重阳节来历的美丽传说,老师也找到一些相关资料,同学们想不想了解重阳节到底是怎样来的呢?让我们一起去聆听那动人的传说。

二、重阳节的来历、传说1.重阳节的来历在中国,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是一个欢乐的日子。

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

数字一、三、五、七、九为阳,二、四、六、八为阴。

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2.重阳节的传说故事第一则:采自河南很久以前,汝南县有个人名叫桓景。

他和父母妻子一家人守着几片地,安分守己的过日子。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汝河两岸忽然流行起瘟疫,夺走了不少人的性命。

桓景小时候曾听大人说过,汝河里住了一个瘟魔,每年都会出来散布瘟疫,危害人间。

为了替乡民除害,桓景打听到东南山中住了一个叫费长房的神仙。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重阳节的传说》教案适用年级:三年级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历史起源和传统习俗。

2. 通过学习重阳节的传说故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重阳节的历史起源和传统习俗。

2.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难点:1. 理解重阳节传说故事中的寓意。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相关图片3. 重阳节传说故事素材4. 活动道具(如重阳糕、菊花等)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出示重阳节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谈论重阳节的话题,引入本课内容。

2. 重阳节知识讲解:教师利用PPT课件,讲解重阳节的历史起源、传统习俗,使学生对重阳节有全面的了解。

3. 重阳节传说故事分享:教师讲述重阳节传说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寓意,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到的重阳节传说故事,互相交流学习。

5.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如制作重阳糕、赏菊花等,亲身感受重阳节的文化魅力。

五、课后作业1. 调查家庭成员对重阳节的了解,了解家庭中的重阳节习俗。

2. 结合本节课所学,为自己设计一个重阳节活动方案。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重阳节历史起源和传统习俗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重阳节传说故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创意表现。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重阳节相关的文化活动或景点,加深对重阳节的认识。

2. 邀请传统文化专家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重阳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的了解。

九、教学修改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实际情况,对教案进行修改和完善,使其更符合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目标。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重阳节的历史起源和传统习俗。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重阳节的传说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历史起源和传统习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通过讲述重阳节的传说故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老人的美德。

3.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 重阳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

2. 重阳节传说故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 重阳节传说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 学生合作完成故事讲述和互动交流。

四、教学准备1. PPT课件:重阳节图片、传说故事、相关诗词。

2. 教学卡片:重阳节相关词汇和短语。

3. 小组活动准备:故事角色扮演、讨论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

b. 引导学生回忆其他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主讲重阳节传说故事(10分钟)a. 讲述重阳节传说故事,如《登高》、《菊花台》等。

b.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3. 学生互动交流(10分钟)a. 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故事中的主题进行讨论,如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等。

b. 故事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

4. 拓展活动(10分钟)a. 诗词欣赏:让学生朗读与重阳节相关的诗词,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b. 重阳节知识问答:学生相互提问,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a. 教师总结重阳节的意义和传统习俗。

b.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参观养老院,开展尊老爱老活动,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重阳节的历史起源和传统习俗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重阳节传说故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合作交流的情况。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情况进行总结。

2.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馈进行评价。

3. 教师对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展览,深入了解重阳节及相关节日的历史文化。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重阳节的传说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历史起源、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

2. 通过学习重阳节的传说故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3. 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

2.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

3. 相关的诗词作品欣赏。

三、教学重点:1. 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

2.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难点:1. 理解重阳节的传说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

2. 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思考和讨论。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PPT和教学素材。

2. 学生提前阅读相关的材料,了解重阳节的基本信息。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了解他们对重阳节的基本了解。

2. 教师简要介绍重阳节的历史起源和传统习俗。

二、学习重阳节的传说故事(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传说故事,如“屈原投江”、“登山祈福”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传说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

三、学习重阳节的传统习俗(1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如登高、赏菊、佩茱萸等。

2.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实物等,加深对传统习俗的理解。

3.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

四、小组活动:制作重阳节手抄报(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重阳节的传说故事、传统习俗等。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绘制插图等方式,制作手抄报。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提出改进建议。

六、教学拓展:1. 重阳节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2. 学生分享自己家庭过重阳节的传统和习俗。

七、课堂小结:2. 学生表示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成果和感悟。

八、作业布置:1. 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重阳节的小作文。

2. 调查家人或周围人对重阳节的认识和习俗,了解重阳节在当地的传承情况。

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重阳节的传说》。

(2)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知道重阳节在我国的重要地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老人、关爱亲人的品质,增强学生对家庭和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课文《重阳节的传说》的内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2. 了解重阳节的来历、习俗和重要意义。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重阳节的传说》文本。

2. PPT课件或者黑板。

3. 相关重阳节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重阳节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重阳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简要介绍重阳节的基本情况,引入本课《重阳节的传说》。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重阳节习俗和传统文化。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4.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重阳节的传说》,重点解析重阳节的来历、传说故事和习俗。

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传承意识。

5. 实践环节(1)学生分组进行重阳节习俗体验活动,如制作重阳糕、插茱萸等。

(2)各组汇报实践成果,分享感受。

6. 总结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阳节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重阳节文化。

7. 课堂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估,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重阳节的传说》,对重阳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有清晰的认识。

《重阳节的传说》教学设计6doc

《重阳节的传说》教学设计6doc

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重阳节的由来传说,感受传说故事中的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2.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

3.尊老敬长是社会文明行为的体现,教育小学生要从小尊老敬长,奉献爱心。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了解重阳节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课前搜集重阳节的有关资料;课件;有关重阳节的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我国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

(出示节日名称),春节是我们常说的农历新年,可以放假来庆祝。

这些都是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节日。

人们在不同的节日中可以做不同的事情来庆祝,今天我们就重点来了解其中的一个节日——重阳节。

(板书:重阳节)2.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在民间流传着关于重阳节来历的美丽传说,老师也找到一些相关资料,同学们想不想了解重阳节到底是怎样来的呢?让我们一起去聆听那动人的传说。

二、重阳节的来历、传说1.重阳节的来历在中国,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是一个欢乐的日子。

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

数字一、三、五、七、九为阳,二、四、六、八为阴。

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2.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第一则:采自河南很久以前,汝南县有个人名叫桓景。

他和父母妻子一家人守着几片地,安分守己的过日子。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汝河两岸忽然流行起瘟疫,夺走了不少人的性命。

桓景小时候曾听大人说过,汝河里住了一个瘟魔,每年都会出来散布瘟疫,危害人间。

为了替乡民除害,桓景打听到东南山中住了一个叫费长房的神仙。

他就决定前去拜访。

……(1)听完故事,你体会到桓景什么样的品质?你有什么收获?桓景给你留下什么印象?(2)想一想,从传说故事中你了解到几种流传下来的重阳节的习俗?第二则:流传在陕西关中一带说是很早以前,有个庄户人家住在骊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过得也不错。

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重阳节的传说》这篇课文。

(2)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知道重阳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重阳节的寓意。

(2)学会通过查找资料、交流讨论等方法,拓展对重阳节相关文化的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增强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重阳节的传说》的内容,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2)学会查找资料、交流讨论等方法,拓展对重阳节相关文化的了解。

2. 教学难点:(1)深刻理解重阳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以及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2)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故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3. 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情感教育法:通过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重阳节的传说》文本及配套课件。

2. 相关图片、音乐、视频等教学资源。

3. 学生分组讨论的准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音乐等引导学生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2)教师简要介绍重阳节的历史背景和传统文化意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重阳节的传说》。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重阳节的相关文化。

3.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重阳节的理解。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课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魅力。

2023年《重阳节的传说》教学设计5篇

2023年《重阳节的传说》教学设计5篇

2023年《重阳节的传说》教学设计5篇《重阳节的传说》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重阳节的传说》这篇课文向人们介绍了重阳节的由来;古时候在汝河边的一个村庄里出现了瘟魔,村庄里流行起了瘟疫,一个叫桓景的小伙子,历经千辛万苦上山拜师学艺,在练就了一身武艺后,让家乡的人们登上高处,带上茱萸,喝了菊花酒避瘟魔,并将瘟魔杀死了。

以后大家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讲述了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由来,反映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赞扬了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课文工有九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讲古时候,汝河一带瘟魔为害,疫病流行,死了不少人。

第二部分(第5--8自然段)江桓景除掉了瘟魔,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袭了。

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讲重阳节的一些习俗。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生字以及由绳子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练习用“终于、先……然后……、因为……所以……”造句。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说说桓景是怎样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拼读、组词、书写等掌握本课绳子与新词。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3)通过理解课文,体会桓景为民除害的精神品质。

(4)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教学,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遇到困难都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教育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体会桓景为民除害的精神品质。

2、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遇到困难都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教育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重阳节风俗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帮助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了解家乡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设计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设计

重阳节的文化意义
01
传承传统文化
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传
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了解重阳节的文化意义,可以更好地传承
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02
弘扬孝道
Hale Waihona Puke 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是尊老、敬老、爱老的日子。在这一天,
人们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与长辈共度佳节,弘扬中华民族的孝道
VS
详细描述
教师准备一些关于重阳节的图片、视频等 资料,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让学 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重阳节的传统文化和习 俗,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04
教学过程
导入
故事导入
讲述一个与重阳节相关的传说故 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问导入
向学生提问关于重阳节的背景知 识,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讲授新课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故事一
桓景斩妖除魔的故事。桓景在重阳节当天,通过降妖除魔的 方式拯救了家乡,使人民免受灾难。从此以后,人们便将重 阳节视为一个重要的节日,以纪念桓景的英勇事迹。
故事二
白蛇传中的重阳节情节。在白蛇传中,白娘子在重阳节这天 喝下雄黄酒,现出原形,与许仙的感情也因此产生了波折。 这个情节反映了重阳节在民间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写作练习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重阳节的短文, 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归纳小结
总结重阳节的主要知识点
回顾重阳节的起源、传说故事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知识。
强调重阳节的文化价值
强调重阳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05
作业布置
制作重阳节传说小报
让学生收集重阳节的传说故事,整理成小报的形式,培养其 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重阳节传说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历史起源和传统习俗。

2. 通过讲述重阳节的传说故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3.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阳节的起源和习俗。

2. 重阳节传说故事《登高避邪》。

三、教学重点:1. 重阳节的起源和习俗。

2. 重阳节传说故事《登高避邪》的理解和表达。

四、教学难点:1. 重阳节传说故事《登高避邪》的深入理解和表达。

2. 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故事卡片。

3. 小组讨论记录表。

4. 教学视频或音频资料。

一、重阳节的起源和习俗1. 介绍重阳节的历史起源。

2. 讲解重阳节的习俗,如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等。

3. 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重阳节的习俗。

二、重阳节传说故事《登高避邪》1. 讲述重阳节传说故事《登高避邪》的情节。

2. 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寓意和道德观念。

3. 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表演故事中的情节。

三、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重阳节的习俗进行讨论。

2. 讨论习俗的起源、意义和现状,并将讨论结果记录在小组讨论记录表上。

3. 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四、实践活动1. 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重阳节相关的手工艺品,如重阳糕、菊花等。

2. 组织学生进行登高活动,体验重阳节的习俗。

五、总结和反思1. 让学生总结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总结课堂亮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3.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重阳节的相关知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重阳节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重阳节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重阳节的起源和习俗。

3. 故事讲解:讲述重阳节传说故事《登高避邪》。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重阳节的习俗和传说故事的意义。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手工制作和户外活动。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历史起源和传统习俗,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 通过学习重阳节的传说故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老人的美好情感。

3. 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1. 重阳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

2. 重阳节传说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难点1. 重阳节相关历史文化的理解。

2. 传说故事中人物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重阳节相关资料和图片。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和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知道重阳节吗?重阳节有什么习俗?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

3. 课堂讲解讲解重阳节的历史起源、传统习俗以及传说故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重阳节的文化内涵。

4. 互动讨论分组讨论:同学们认为重阳节传说故事中的主人公表现出了哪些美好品质?5. 案例分析分析重阳节传说故事中的人物情感,引导学生感悟尊重老人、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6. 情景模拟模拟重阳节传说故事中的场景,让学生体验传统文化魅力,培养合作意识。

7.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课后调查家乡的重阳节习俗,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8. 作业布置9. 板书设计《重阳节的传说》起源:历史背景习俗:登高、插茱萸、赏菊花等传说故事:主人公美好品质10.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重阳节起源、习俗和传说故事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在互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口语表达能力。

3. 评价学生对重阳节文化的认同感和尊重老人的意识。

七、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3.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七年级公开课《重阳节的传说》语文教案优秀教案

七年级公开课《重阳节的传说》语文教案优秀教案

《重阳节的传说》语文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起源、传说和习俗,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分享等方式,提高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尊重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重阳节的起源、传说和习俗。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重阳节的内涵,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重阳节的由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重阳节习俗。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重阳节的传说》,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标记出生字词,查字典、词典理解字词含义。

三、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传说有哪些特点?四、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重阳节的起源、传说和习俗。

2.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重阳节的文化内涵。

五、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2.教师批改练习题,给予反馈。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重阳节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体现?三、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关于重阳节的活动方案。

2.各组分享活动方案,教师点评。

四、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如何将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五、课堂小结2.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六、课后作业2.家长监督并签字,确保作业完成质量。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将重阳节的文化传承下去?三、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关于重阳节的文化传承方案。

2.各组分享方案,教师点评。

四、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如何将重阳节的文化传承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五、课堂小结2.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六、课后作业2.家长监督并签字,确保作业完成质量。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重阳节的传说》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重阳节的传说》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重阳节的传说》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2. 通过故事讲述,培养幼儿尊敬老人、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3. 激发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期,流传着许多传说,如屈原、桓温等历史人物的相关故事。

2.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登高、赏菊、佩茱萸、吃重阳糕等。

3. 重阳节的文化内涵:尊敬老人、关爱他人、弘扬家庭美德等。

三、教学重点:1. 让幼儿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

2. 培养幼儿尊敬老人、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四、教学难点:1. 帮助幼儿理解重阳节的文化内涵。

2. 激发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五、教学准备:1. 故事课件:《重阳节的传说》。

2. 图片素材:重阳节相关习俗的图片。

3. 活动材料:制作重阳糕的食材、画纸、彩笔等。

4. 音乐素材:重阳节相关的歌曲。

5. 教学环境:温馨、舒适,有利于幼儿专注听讲和参与活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首重阳节歌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说出重阳节的日期和名称。

2. 讲述故事:《重阳节的传说》,让幼儿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意义。

3. 互动讨论:提问幼儿关于重阳节的疑问,引导幼儿分享自己了解到的重阳节知识。

4. 欣赏图片:展示重阳节相关习俗的图片,让幼儿认识并了解这些习俗。

5. 实践活动:组织幼儿制作重阳糕,体验传统习俗的魅力。

6. 总结环节:引导幼儿说出重阳节的重要意义,如尊敬老人、关爱他人等。

七、教学策略:1. 故事讲述: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2. 图片展示:通过直观的图片,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重阳节的习俗。

3. 实践活动:让幼儿亲自动手制作重阳糕,提高幼儿的参与度和兴趣。

4. 音乐辅助:运用重阳节相关的音乐,营造节日氛围,增强幼儿的感知体验。

八、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重阳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重阳节的传说》这篇课文。

(2)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知道重阳节在我国的重要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了解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2)学会通过课后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中华传统节日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2. 学会关爱老人,尊敬长辈。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传说故事,感受重阳节的文化内涵。

2.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课文中的故事,深刻理解重阳节的意义。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准备1. 课文《重阳节的传说》及相关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3. 小组讨论准备。

【教学内容】1. 导入:简要介绍重阳节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学生齐读课文《重阳节的传说》,感受文章的韵味。

3.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重阳节的来历、传说故事和习俗。

4. 课后资料展示: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关于重阳节的资料,丰富对重阳节的认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关爱老人,尊敬长辈。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阳节的重要性和传统价值。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搜集更多关于重阳节的资料,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通过展示重阳节的图片和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对重阳节的认识。

2. 新课导入:介绍重阳节的基本情况,包括时间、习俗等。

3. 课文朗读:学生齐读课文《重阳节的传说》,感受文章的韵味。

4.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重阳节的来历、传说故事和习俗。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讲述重阳节的传说故事,使学生理解其文化内涵。

(2)引导学生感受重阳节所传达的尊老敬老的价值观。

2、难点(1)如何让学生对古老的传说产生共鸣,并从中领悟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2)帮助学生理解重阳节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和其现代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故事分享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重阳节的视频或者展示一些与重阳节相关的图片,如登高、赏菊、插茱萸等,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活动与哪个节日有关吗?”从而引出重阳节的主题。

(二)知识讲解(10 分钟)1、简单介绍重阳节的时间(农历九月初九)和名称的含义(“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

2、讲述重阳节的一些常见习俗,如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

(三)传说故事讲述(15 分钟)1、讲述恒景战瘟魔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汝河里住了一个瘟魔,它一出现,就会有人病倒甚至死去。

有一个叫恒景的年轻人,他的父母和很多乡亲都被瘟魔害死了。

恒景非常伤心,决心要除掉瘟魔。

恒景四处访师寻道,终于在一座山上找到了一位法力高强的仙人。

仙人被恒景的诚意打动,收他为徒,并教给他降妖剑术。

恒景废寝忘食地苦练,终于练就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有一天,仙人告诉恒景:“明天就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了。

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

”恒景回到家乡,按照仙人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

他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

中午时分,瘟魔冲出汝河,但是它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脸色突变。

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了。

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2、讲述孟嘉落帽的传说东晋时期,有个叫孟嘉的人,他是大将军桓温的参军。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重阳节的传说》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重阳节的传说》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重阳节的传说》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重阳节的来历、传说和习俗,知道重阳节是老人的节日。

1.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倾听、表达和交流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认知。

1.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尊敬老人、关爱他人的情感,增强他们的传统节日意识。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让幼儿了解重阳节的来历、传说和习俗。

2.2 教学难点:帮助幼儿理解重阳节的意义,培养他们尊敬老人、关爱他人的情感。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物质准备:重阳节相关图片、视频、故事课件等。

3.2 环境准备: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准备适当的活动空间。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部分:通过出示重阳节相关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激发他们的兴趣。

4.2 基本部分:1) 讲述重阳节的来历和传说,让幼儿了解重阳节的历史背景。

2) 分享重阳节的习俗,让幼儿知道重阳节是老人的节日。

3) 通过故事课件,讲述一个关于重阳节的故事,引导幼儿感受故事中的情感。

4) 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关爱老人的经历或想法。

4.3 拓展部分:1) 邀请老人参加课堂活动,让幼儿亲自为老人做一些事情,如倒水、送礼物等。

2) 组织幼儿进行亲子活动,让家长参与幼儿关爱老人的过程。

第五章: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幼儿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对重阳节的认识和关爱老人的情感。

通过家长反馈和幼儿的作品,评估教学效果。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直接教学法:通过讲解、提问等方式,直接传授重阳节的相关知识。

6.2 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互动形式,激发幼儿的参与度和兴趣。

6.3 情境教学法:通过故事课件、邀请老人等活动,营造真实的情境,让幼儿更好地理解重阳节的意义。

第七章:教学方法7.1 讲述法:用生动的语言、图片、视频等形式,讲述重阳节的来历、传说和习俗。

7.2 讨论法: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经历。

7.3 实践法:邀请老人参加活动,让幼儿亲自为老人做一些事情,如倒水、送礼物等。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重阳节的传说》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重阳节的传说》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重阳节的传说》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培养幼儿尊敬老人、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3. 提高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 重阳节的来历:讲述重阳节的故事,让幼儿了解重阳节的起源。

2.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登高、赏菊、佩茱萸等,让幼儿感受重阳节的独特魅力。

三、教学准备:1. 重阳节相关故事课件或图书。

2. 重阳节习俗图片或实物。

3. 彩色纸、画笔、剪刀等手工制作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重阳节的故事,引导幼儿了解重阳节的来历。

2. 主体活动:a. 讨论重阳节的习俗,让幼儿分享自己对重阳节的认识。

b. 进行手工制作,如制作重阳节挂饰、菊花等,让幼儿动手体验节日氛围。

c. 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重阳节登高、赏菊等场景,增强幼儿对节日的感知。

3. 结束活动:总结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教育幼儿尊敬老人、关爱他人。

五、作业布置:1. 请幼儿回家后,向家人讲述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2.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家人,尊重长辈。

六、教学策略:1. 采用故事讲解、图片展示、手工制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兴趣。

2.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幼儿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3. 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幼儿将所学内容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重阳节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关注幼儿在手工制作、角色扮演等环节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搜集家长反馈,了解幼儿在家中关爱老人、尊敬长辈的行为表现。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幼儿参观老年活动中心,了解老年人的生活和需求,增进对老人的关爱。

2. 邀请长辈来园,与幼儿共度重阳节,让幼儿亲身体验尊敬老人的快乐。

3. 开展家庭亲子活动,鼓励家长与幼儿一起制作重阳节相关作品,增进亲子关系。

XX年语文公开课《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XX年语文公开课《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2024年语文公开课《重阳节的传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历史起源、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2)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运用多媒体展示重阳节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直观感受重阳节的文化氛围;(2)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重阳节的理解和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二、教学内容1. 课文《重阳节的传说》的阅读与理解;2. 重阳节的历史起源、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的介绍;3. 重阳节相关的诗词欣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课文《重阳节的传说》的主要内容,理解重阳节的文化内涵;(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重阳节背后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2)培养学生对重阳节诗词的欣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重阳节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重阳节;(2)简要介绍重阳节的历史起源和传统习俗。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自读课文《重阳节的传说》,理解课文内容;(2)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文化内涵讲解:(1)详细讲解重阳节的文化内涵,包括传统习俗、道德观念等;(2)引导学生思考重阳节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4. 诗词欣赏:(1)展示重阳节相关的诗词,让学生欣赏和品味;(2)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重阳节意象和情感。

5. 小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巩固学生所学;(2)提出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重阳节的文化内涵。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复述课文《重阳节的传说》的主要内容;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重阳节的理解和感悟;3. 选择一首重阳节相关的诗词,进行欣赏和分析。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重阳节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重阳节的传说》的故事情节和传统习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意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重阳节的传说》的故事情节。

2.难点:理解和表达文化意义。

三、教学准备1.教材:四年级语文教材《重阳节的传说》2.教学工具:投影仪、多媒体课件、图片、实物3.学具:学生课本、练习册、教师参考书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5分钟)1.创设情境:教师放一段关于重阳节的视频,引起学生对重阳节的兴趣。

2.引入主题:教师出示图片,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节日吗?Step 2:课前预热(5分钟)1.教师出示《重阳节的传说》的封面,让学生观察并猜测故事的内容。

2.学生讨论并预测故事的情节。

Step 3:阅读故事(15分钟)1.教师朗读故事,鼓励学生跟读。

2.学生自主阅读故事,了解故事的情节和人物。

Step 4:理解故事(10分钟)1.教师提问: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他为什么要登山?2.学生回答并讨论:故事的主人公是华仔,他想治病。

3.教师指导学生从故事中找出重要的事件,并进行梳理。

Step 5:文化讲解(15分钟)1.教师介绍重阳节的习俗和文化意义。

2.教师分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重阳节习俗:登高、避邪、插茱萸、喝菊花酒等。

3.学生讨论重阳节的习俗和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Step 6:小组合作探究(10分钟)1.教师分成小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造一个与重阳节有关的场景。

2.学生讨论并展示自己的创作。

Step 7: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总结重阳节的传说和习俗。

2.教师提问:你们对重阳节有什么新的认识?五、课后作业1.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对《重阳节的传说》的理解和感受。

2.完成练习册上与《重阳节的传说》相关的练习。

六、板书设计《重阳节的传说》习俗: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文化意义:重视老人、亲情、团圆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并理解了《重阳节的传说》的故事情节和重阳节的习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重阳节的传说》教学设计宜阳县锦屏镇河下小学谷振铅设计理念《重阳节的传说》是一篇民间传说,也是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讲述了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由来,讲的是古时候,汝河有个名叫桓景的人,在经历瘟疫肆虐、家破人亡的痛楚之后,决心拜师学艺,在历经艰险学有所成后铲除了瘟魔的故事,赞扬了桓景为民除害的精神。

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来理解。

教学时,我主要侧重抓住重点语段、重点词句,以读促悟来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了解课文的内容,知道重阳节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理解,抓住课文中重点部分、重点语段仔细体会。

(3)练习用“终于、先……然后……、因为……所以……”造句。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拼读、组词、书写等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3)通过理解课文,体会桓景为民除害的精神品质。

(4)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遇到困难都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教育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重阳节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抓住课文重点语段、重点词语深入理解感悟。

教学难点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知道一年当中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清明、中秋、端午……)其实在我们国家,有很多节日都跟民间美丽的传说有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民间传说有关的节日:重阳节。

师:同学们知道重阳节吗?对它有哪些了解?以前我们学习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现在哪位同学能背诵。

并告诉大家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课件播放《九月九》的乐曲,学生朗诵诗歌)师:在民间流传着关于重阳节来历的美丽传说,同学们想不想了解重阳节到底是怎样来的呢?(学生齐读,老师板书课题:29、重阳节的传说)[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出新课的学习,学生的积极性浓厚。

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课,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和主动探究的学习欲望。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读通课文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读准生字词;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顺畅。

2、指名学生开火车读课文,每人一个自然段,读后请学生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3、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多读课文,教师在课上给足时间,每次读书应明确要求,注意读的质量。

]三、指导认字和写字1、幻灯片屏显本课的生字。

指名读生字、开火车读、齐读。

2、幻灯片出示词语,学生朗读,先读课文的词再进行扩词,并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 、书写指导。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要求认识的字,引导观察要求写的字。

重点探讨交流“妻、拜、瓶、侵、袭”这5 个字的写法。

教师板书给学生看。

[ 生字教学,要求学生注意读准字音,指导写字时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每一个字,找出特点和易错的地方,让学生自己观察并提出问题,这样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生字掌握会更快、更牢。

]四、读懂课文,理清文章脉络1、指名读课文,说说所读的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让学生将意思相近的段落合并在一起,划分段落。

3、交流、讨论分段。

五、小结桓景是如何勤学苦练、练成武艺斩妖除魔的,瘟魔下节课继续学习。

六、作业1、抄写生字2、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吗?(学生回答)是的,它跟一个民间传说有关,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这个传说,谁能说说《重阳节的传说》主要讲的是什么?(学生讲述故事)根据学生所说概括并板书:桓景不怕困难拜师学艺斩妖除魔为民除害那桓景到底历经了怎样的艰险,又是怎样铲除瘟魔的,这节课瘟魔继续来学习课文。

二、深入研读(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指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哪一句话概括了桓景为什么要拜师学艺。

学生回答,幻灯片出示:桓景病好后,一心想除掉瘟魔,让乡亲们不再受害。

指读、评读:感受桓景为民除害的决心异常坚定。

2、默读第四自然段:还能从哪里看出桓景下定决心要为民除害?哪些词说明桓景进山历尽了艰辛?结合学生汇报,出示重点内容。

课件出示: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趟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鞋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

(指名学生读,教师范读,学生赛读)从“终于”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指导学生用“终于”说一句话。

[引导学生理解桓景拜师学艺历尽了艰辛,可见他为民除害的决心多么坚定。

先让学生体会,再将自己深刻的体会放到句子中品读。

]师:桓景是怎样练成一身好武艺的?结合学生汇报,课件出示: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终于见到了费长房,同时支持着他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想象一下桓景每天都是怎样练习的,能否把桓景怎样勤学苦练的补充具体?再结合自身,联系实际,说说我们平时学习、生活当中应该怎样勤奋学习。

[这个教学环节的目的是读写结合,既理解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的精神,又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学习传说故事的写作特点,为本单元的习作打基础。

从写作角度说,传说故事多半是口头流传的,要求便于记忆,所以多用反复、对比、重叠等修辞方法,使故事情节在反复、对比中产生扣人心弦、发人深思的艺术魅力。

学生在表达时不用告诉他们这些内容,能模仿上文去说就可以了。

这一环节中,还通过设计让学生想象主人公刻苦训练的画面,来达到情感渗透的目标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3、过渡:桓景一心为民除害,不怕艰辛拜师学艺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他又是怎样铲除妖魔的,你有什么感受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1、按要求自读这部分内容,出示自学提示,思考桓景是怎样铲除瘟魔的?(1)费长房教给桓景的除魔方法是怎样的?桓景是怎么按师傅的方法做的?(2)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瘟魔,标出课文中瘟魔动作、神态的语句,认真体会,这些语句说明了什么?(3)可是面对这么厉害的瘟魔,桓景害怕了吗?他是如何他勇敢地与瘟魔展开搏斗的?2、交流汇报,理解重点,反复朗读感悟。

(1)到了瘟魔出来那天,桓景分给乡亲们每人一片茱萸叶,让大家带在身边,又让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然后领着大家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

[联系上文理解桓景按照师父的办法去做,做好了斩妖除魔的准备。

](2)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爬上了河岸,趾高气扬地走进村里。

他发现村里一个人也没有,就四处张望,最后发现村民们都躲在山上,便狂叫着向山上冲去。

幻灯片出示:桓景与瘟魔搏斗的画面,让学生想象瘟魔的厉害以及桓景与瘟魔搏斗的勇敢。

(3)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

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

桓景对准他的后心“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桓景奋勇除魔,毫不畏惧的精神,再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学生对桓景为民除害的敬佩之情。

]3、教师范读重点语句,再指名读,分小组朗读。

4、段小结:桓景为民除害的精神品质令人佩服。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部分1、齐读这一自然段。

2、为什么要把九月初九这天称为重阳节,这天大家都在做什么?3、出示幻灯片让学生填空: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

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等活动,来纪念桓景铲除妖魔、为民除害。

——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4、教师简介重阳日。

5、拓展说说重阳节的习俗。

三、复述故事,总结全文1、学习完了课文,你觉得桓景是个什么样的人?(勇敢、刻苦……)指导朗读课文中描写桓景勤奋、勇敢的语句,带着对桓景的敬佩与爱戴之情有感情地朗读。

2、你知道重阳节的由来了吗?复述故事情节。

3、总结全文。

结束语:很多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同学们可以通过看书、上网、询问家长等途径了解这些故事,把你喜欢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四、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

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2、把重阳节的传说讲给家长或别的小朋友听。

附:板书设计29 重阳节的传说讲故事:家人死于瘟疫——不怕困难拜师学艺——勤学苦练练成武艺——斩妖除魔为民除害说由来:九月九重阳日习俗:登高、喝菊花酒、佩茱萸叶教学反思:《新课标》指出,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更要注意学生读中独特的个性体验。

设计教案时,尤其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我尤其注意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

侧重让学生找出本文中关键的句、段进行理解、体会、朗读。

尊重学生的个别体会,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更进一步地声情并茂地朗读。

本文中,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的过程的重点,因此整个教学活动,我都围绕这些问题来开展教学,我让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并试着说出自己的体会,在了学生谈体会之后,再将自己深刻的体会放到句子中品读。

当然,人无完人,诚然,课也是这样,不管准备得多充分,但课堂中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突发问题出现,教案设计虽然不错,但实际操作起来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教学时间的把握等等。

诸如此类的问题等着我们机智的去解决,我期待,下次的课堂能更生动,能跟学生碰撞出更多的智慧的火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