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加综合征的诊治:看美国胃肠病学院如何推荐|指南共识_77

合集下载

布加综合征的诊治(附8例报告)

布加综合征的诊治(附8例报告)

布加综合征的诊治(附8例报告)
何延政;曾宏;田根东;李玉伟;钟武;杨辉
【期刊名称】《四川医学》
【年(卷),期】2003(024)008
【摘要】目的提高布加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分析总结8例布加综合征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8例均经上下腔静脉联合造影明确诊断.1例行下腔静脉和右心房人造血管转流;1例球囊扩张;1例球囊扩张并置支架;1例有血栓形成行溶栓治疗,其余4例因各种原因放弃继续治疗.结论布加综合征四川并非罕见,内科保守治疗无效,应实施手术或介入治疗,具体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
【总页数】2页(P819-820)
【作者】何延政;曾宏;田根东;李玉伟;钟武;杨辉
【作者单位】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四川,泸州,646000;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四川,泸州,646000;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四川,泸州,646000;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四川,泸州,646000;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四川,泸州,646000;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四川,泸州,64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3
【相关文献】
1.重症布加综合征的诊治(附94例报告) [J], 马秀现;李晶义;许培钦
2.深低温停循环布加综合征手术治疗(附2例报告) [J], 朱富国;郅兴义;高鹏;王鲁峰;
王东文;刘伟;韩玉龙;朱红军
3.肠-腔-颈转流术治疗重症布加综合征(附1例报告) [J], 杨牟;张居文;孙林;陈平;车海杰
4.肝静脉再堵塞型布加综合征的治疗及预防(附6例报告) [J], 秦双
5.脾-颈内静脉架桥术治疗布加综合征:附21例报告 [J], 马万里;孙嵩洛;白建林;丁端;雍春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布-加综合征外科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2021全文)

布-加综合征外科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2021全文)

布-加综合征外科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2021全文)布–加综合征(BCS)是一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的难治性疾病,为指导和规范BCS的外科治疗,经深入探讨与系统总结,同时结合国内外文献,中国微循环学会门脉高压专家委员会达成《布–加综合征外科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共识包括术前诊断、外科治疗、术后处理、并发症与处理四部分,供临床参考使用。

1、术前诊断BCS 通常采用肝静脉造影或肝脏活检进行诊断,但由于存在创伤和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等缺点而不易被广泛推广,更无法应用于早期筛查和检测。

BCS 患者的肝功能及腹腔积液检测无相关特异性,因而实验室检查无法用于辅助确诊。

BCS 便于手术治疗,临床分为三种分型:A 型,以隔膜为主的局限性狭窄或阻塞;B 型,下腔静脉长段狭窄或阻塞;C 型,肝静脉阻塞。

目前由于肝功能的评价方法有多种,但Child-Pugh评分分级(A 级:5~6 分;B 级:7~9 分;C 级≥10 分)方法简单易行,为国内外专家所接受,故本共识仍采用此方法进行肝功能评价。

而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影像学检查在BCS 诊断及分型中具有重要地位。

2、外科治疗目前,BCS 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两种,外科治疗分为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主要用于围手术期病情的改善及不适合外科干预者。

BCS由于其病因复杂,应根据不同的病因、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及临床分型选择安全、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

3、术后处理(1)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中心静脉压,密切观察胸腔或纵隔引流管,注意引流液颜色、量、性质,定时挤压引流管,以免发生堵管现象;术后48~72 h 胸腔引流量明显减少,颜色变淡,引流量<50 ml/d,可拔除引流管;拔管后要观察患者有无胸闷,呼吸困难,切口漏气、漏液、出血,皮下气肿等症状;严密观察尿量,尿量<30 ml/h 应分析是否为血容量不足或肾功能不全。

最新布加氏综合征诊断与治疗PPT课件

最新布加氏综合征诊断与治疗PPT课件

3、介入术前准备
Ⅰ 病人准备 大致准备与动脉系统的PTA相同,主要 是抗凝处理、镇静剂的使用、术前不正常检查结果的纠正 等。
Ⅱ 器械准备 穿刺针,导管鞘,导引钢丝,猪尾巴导 管,单弯导管,眼镜蛇导管,破膜用穿刺针,球囊导管, 金属内支架及内支架推送器等。
Ⅲ 药物准备 肝素、造影剂、麻醉剂、常规抢救药物 等。
手术方法很多,但并发症很多,如何进行选择,除 根据下腔静脉和肝静脉的阻塞情况外,尚需参考病人的 临床表现。例如病人的主要问题是下肢肿胀和静脉曲张, 而无腹水,食道静脉曲张轻微,则可考虑作腔-房转流 术。如果病人的主要问题是严重的食道静脉曲张和腹水, 则应作肠-房转流术。
(2)介入治疗
BCS的介入治疗方法主要有:肝静脉开通术,下腔 静脉开通术,TIPS和副肝静脉开通术。
2、造影表现
可分为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造影显示下腔静脉狭窄或 阻塞的部位、范围、形态、有无血栓等,此为直接征象。也 可显示扩张的右肝静脉及侧支循环。下腔静脉阻塞的部位常 在每8~9胸椎水平,阻塞的长度不等,可呈薄膜状,有的长 达5cm以上,甚至整个腔静脉堵塞。大多数病例狭窄段小于 1~2cm。狭窄直接显示率为100%,侧支循环出现率为84.6%。 侧支循环表现为奇静脉、半奇静脉、腰升静脉、脊椎旁静脉 等明显增粗,走行迂曲。根据下腔静脉阻塞性质、程度、范 围、肝静脉有无阻塞等情况,可将布-加氏综合征分型如下:
Ⅱ 隔膜切除术:适用于隔膜较厚和下腔狭窄者, 需在体外循环下进行。正中劈开胸骨、纵行切开心 包和隔肌,切开右心房下部和下腔静脉,将隔膜全 部切除,下腔静脉有狭窄者可作成形术,有血栓者 也予取出。若肝静脉开口有阻塞,同时也作相应处 理。最后缝合右心房下腔静脉和隔肌。此手术较复 杂,但切除病变彻底。

布加氏综合征的诊断和术式选择(附2例报告)

布加氏综合征的诊断和术式选择(附2例报告)

布加氏综合征的诊断和术式选择(附2例报告)
陈小东
【期刊名称】《广东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3(011)003
【摘要】布加氏(Budd-Chiari)综合征是指肝静脉和(或)肝后下腔静脉阻塞引起的
以门静脉高压和下腔静脉血流受阻为特点的临床病象。

本征病情较复杂,预后不佳。

目前,在外科处理上尚存在很多困难。

1992年8~10月间我们共收治2例病人,分
别施行肠系膜上静脉——颈内静脉人工血管转流术和常温直视下下腔静脉隔膜切
除血管成形术。

治疗效果满意。

结合文献复习,这两种术式国内少见报道,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3页(P159-161)
【作者】陈小东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7.33
【相关文献】
1.布-加氏综合征的介入治疗(附10例报告) [J], 陈华栋;邱永;余伟兰
2.介入治疗布加氏综合征的若干问题探讨(附4例报告) [J], 勇俊;车海杰;孙林亮
3.改良内支架治疗布加氏综合征的临床应用(附33例报告) [J], 秦双
4.布-加氏综合征的诊断与外科治疗(附20例报告) [J], 赵金平;潘友民;严华;潘铁成
5.布-加氏综合征的比较影像诊断(附20例报告) [J], 周胜利;蒋晓东;周莹;苗重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布加综合征诊断标准

布加综合征诊断标准

布加综合征诊断标准
布加综合征(Buccal-Facial Syndrome)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主要特征是
面部和口腔区域的异常发育,患者通常表现为面部骨骼畸形、口腔畸形、牙齿异常、语音障碍等症状。

由于该症状在临床上较为罕见,因此对其诊断标准的制定至关重要,有助于医生对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布加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面部骨骼畸形,患者面部骨骼的发育异常是布加综合征的主要特征之一。


包括颧骨、颌骨、颏骨等部位的发育不良或畸形,导致面部外观异常。

2. 口腔畸形,布加综合征患者常常伴有口腔畸形,如唇裂、腭裂等,这些畸形
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饮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扰。

3. 牙齿异常,布加综合征患者的牙齿发育也常常异常,包括牙齿的数量、大小、排列等方面的异常,这也是诊断该症的重要依据之一。

4. 语音障碍,由于面部和口腔的发育异常,布加综合征患者常常伴有语音障碍,表现为发音不清、口齿不清等症状。

在进行布加综合征的诊断时,医生需要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遗
传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以确定患者是否符合布加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同时,需要排除其他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如唇腭裂等。

总的来说,布加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面部骨骼畸形、口腔畸形、牙齿异
常和语音障碍等方面的表现。

医生在诊断时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以确保准确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指南]布加氏综合征

[指南]布加氏综合征

[指南]布加氏综合征布加氏综合征【布加综合征】(BLldd一Chiari syndroYne)布加综合征是由各种原因所致肝静脉和其开口以上段下腔静脉阻塞性病变、引起的常伴有下腔静脉高压为特点的一种肝后门脉高压征。

其发病因素主要包括:先天性大血管畸形;高凝和高粘状态;毒素;腔内非血栓性阻塞;外源性压迫;血管壁病变;横膈因素;腹部创伤等。

布加氏综合征又称巴德-吉亚里综合症,是由于肝静脉或其开口以上的下腔静脉受邻近病变侵犯、压迫或腔内血栓形成等原因引起的部分或完全性阻塞,下腔静脉血液回流因之障碍而出现以门静脉高压或门静脉和下腔静脉高压微主要特征的一系列临床征候群。

这是一种血管源性疾病。

布加氏征是一种罕见疑难病,因其无明显特异性症状,常易被误诊误治,因其临床症状及其转归酷似肝炎后肝硬化,故有人称该病是肝炎的“姐妹”病。

肝炎是由病毒感染侵及肝脏,造成肝细胞损害,需要依靠药物治疗;布加氏综合征则是肝脏和下腔静脉回流受阻、肝内瘀血肿胀,造成肝细胞损害,需要依靠介入或手术解除静脉血回流受阻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

布加氏综合征具有中青年发病多,男性发病多,肝脏和下腔静脉同时阻塞的特点。

患病后,由于肝脏和下腔静脉压力均升高,可比正常高出2倍。

故诊断要点为:“一黑”——下肢皮肤色素沉着,“二大”——肝、脾瘀血性肿大,“三曲张”——胸腹壁静脉、精索静脉、大隐静脉曲张,“二多”——中青年发病多、男性发病多。

肝脏超声检查是无创伤且能最早、最快发现本病的方法,故称为“前哨检查”。

下腔静脉造影既能明确诊断,又能分清类型,且能为设计治疗方案提供良好依据,故称其为“黄金检查标准”。

【症状】临床表现取决于阻塞的部位、程度以及侧支循环的状况。

轻度阻塞可无明确的症状或为原发病变的症状所掩盖;一旦完全阻塞,症状和体征可很典型。

下腔静脉下段的阻塞所引起的征状,主要是下腔静脉高压状态:下肢静脉郁滞;两下肢以至阴囊明显肿胀,每于行走、运动后加剧,平卧休息后减轻。

布加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布加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布加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布加综合征是指因肝静脉回流障碍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及体征,可发生于包括肝静脉至下腔静脉人右心房口处的任何部位及任何性质的闭塞或狭窄性病变[1-3]。

门静脉高压或者下腔静脉高压是其主要的临床表现,腹痛、腹胀,腹壁静脉曲张,严重的出现便血呕血,血常规有三系减少是出现门静脉高压的主要的临床表现。

双下肢肿胀、皮肤色素沉着甚至出现溃疡是下腔静脉曲张的主要的临床表现。

如果患者出现反复右上腹疼痛,肝脏增大,肝功能异常,顽固性腹水需要排除是否有布加综合征的可能。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发现布加综合征的发病率并不高,可以算得上是一种罕见疾病,目前主要集中好发于发展中国家和一些贫穷的国家,可能和这些国家生活水平以及生活的环境有较大的关系。

目前主要认为血液的高凝状态是发病的主要因素,另外环境因素以及骨髓增殖性性疾病,手术创伤等也可能和发病有一定的关系。

早期的布加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靠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但是该技术的主观因素较强,对医生的诊断水平要求高,使得大约有10%的漏诊和误诊的病例。

随着CT和核磁共振技术的出现,误诊和漏诊率得到了有效的降低,因为CT及核磁共振不仅受主观因素影响小,可以提供客观的影像检查供影像科以及临床医生参考讨论,还可以明确显示病变的部位、阻塞的程度、侧支开放的情况。

目前应用于临床诊断布加综合征的诊断金标准是血管造影技术,因为血管造影不会受到周围的肌肉软组织以及骨骼等的干扰和影响,相对于CT和核磁共振能更加清晰的显示病变的部位,长度,程度以及侧支循环的情况,受到了临床的广泛的推广以及应用,。

目前布加综合征主要分为三型:下腔静脉病变型、肝静脉型以及混合型。

早期的患者可以进行保守治疗,主要是抗凝,溶栓,护肝,利尿等对症支持治疗。

但是能治愈布加综合征的治疗方法只有进行手术治疗,主要包括间接、直接减压术,病灶切除术也就是根治术和肝移植手术。

间接减压术因为疗效差,目前基本被弃用。

直接减压术因为早期疗效好,且手术操作技术难度不大,容易推广,所以目前是除了介入手术外的最常用的手术,但是由于后期人工血管的栓塞的形成,导致远期疗效差,需要二次手术,限制了其进一步的推广。

布加综合征确诊标准

布加综合征确诊标准

布加综合征确诊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简称BCS)是一种少见但严重的疾病,其特征为肝静脉阻塞导致的肝动脉供血不足、肝功能损害和腹水等症状。

本文将介绍布加综合征的确诊标准,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诊断这一疾病。

布加综合征的确诊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在临床表现方面,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黄疸、腹胀、腹水、上腹疼痛等症状。

影像学检查通常包括超声、CT、MRI和肝脾造影等,用于观察肝静脉的情况和肝脏的形态结构。

实验室检查则主要包括肝功能检查、凝血功能检查、肝肾功能检查等,帮助评估肝脏的功能状态和全身情况。

根据布加综合征的病因不同,其确诊标准也有所区别。

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肝静脉栓塞,其他原因还包括血液病、先天性畸形、腹腔肿瘤等。

具体而言,根据病情的不同,确诊布加综合征需要排除其他可引起肝静脉阻塞的疾病,如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原发性胆汗赖肝和肝脏恶性肿瘤等。

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做出综合判断。

对于确诊了布加综合征的患者,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以减轻症状、改善生存质量。

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等,具体选择的方法取决于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和监测,以及遵医嘱定期检查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调整治疗方案。

布加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其确诊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通过明确的确诊标准和综合治疗方案,可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管理这一疾病,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

希望本文能为广大患者和医疗工作者提供有益信息,促进布加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第二篇示例:布加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也被称为布加病。

它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通常表现为慢性炎症和免疫系统的异常活性。

该疾病以其多样性的症状和病理特征而闻名,这使得其诊断变得更加困难。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布加综合征的确诊标准以及相关信息。

重症布-加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重症布-加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重症布-加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许培钦;党晓卫
【期刊名称】《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年(卷),期】2003(012)001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布-加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案.方法对我院治疗的126例重症布-加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介入治疗10例,均行经皮肝穿肝静脉球囊导管扩张成形和内支架置入;手术治疗102例,其中行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人工血管C型架桥术68例,脾静脉-颈内静脉人工血管架桥术33例,肠系膜上静脉-颈内静脉人工血管架桥术1例;介入加常规手术治疗14例,采用Seldinger 技术行下腔静脉球囊导管扩张成形和内支架置入后行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人工血管C型架桥术或改良脾-肺固定术.结果围手术期死亡6例,随访120例,随访时间6个月~7年,效果优者89例(74.2%),良者31例(25.8%).结论提出了重症布-加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不同的病变类型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总页数】3页(P65-66,70)
【作者】许培钦;党晓卫
【作者单位】450052,郑州,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新亚肝脏血管病研究所;郑州大学2000级研究生新亚肝脏血管病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
【相关文献】
1.重症酒精性肝炎合并布-加综合征及吉兰-巴雷综合征1例分析 [J], 陈林姣;许芳
2.布-加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J], 汪忠镐
3.布-加综合征伴下腔静脉血栓形成诊断与治疗 [J], 赵龙栓;赵永福;许培钦
4.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不同类型布-加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 [J], 苏静君;苏国强;方苇;张逢吉;孔凡明
5.布加氏综合征18例诊断与治疗 [J], 吴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布加综合征诊治lj讲解

布加综合征诊治lj讲解

布加综合征中文名:肝静脉阻塞综合征英文名:hepatic vein obstruction syndrome别名:肝静脉血栓形成综合征;肝静脉反流障碍综合征;Budd-Chiari综合征;Chiari综合征;Rokitansky综合征;BCS概述:肝静脉阻塞综合征(hepatic vein obstruction syndrome)又称Budd- Chiari 综合征(BCS)、Chiari综合征、Rokitansky综合征、肝静脉血栓形成综合征、肝静脉反流障碍综合征等。

由于某种原因而致肝静脉或(和)下腔静脉闭塞,闭塞可先发生于肝静脉而后延伸到下腔静脉,或与之相反。

1970年Hirooka将本病征分为7型,但就目前手术水平,有人根据下腔静脉阻... [详细...]病因:肝静脉或其主干和(或)下腔静脉肝段受压、血栓形成、新生物的闭塞或壁上有膜或网状物。

肝后上部分邻近肝静脉主干和下腔静脉的各种病变,如恶性肿瘤、血管瘤、血肿、阿米巴脓肿、囊肿(如包虫囊)、梅毒的树胶肿等可压迫肝静脉。

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或继发)、镰状细胞贫血、白血病、溶血性贫血等血液疾病,长期服用避孕药,腹部钝伤、慢性炎症性肠炎、急性酒精性肝炎、胆管炎、胰腺炎、盆腔感染、静脉闭塞性疾病以及妊娠,可通过血... [详细...]临床表现:婴儿至老年均可患本病征,男女发病率大致相等。

急性BCS突然发生腹痛,腹部迅速膨胀,体格检查可发现黄疸,肝大伴压痛,大量腹水,但肝颈静脉回流征阴性,血压低,小便少,血磺溴酞钠(BSP)潴留,转氨酶上升。

手术时见肝大,呈紫蓝色。

病人大部死于循环失常、肝功能衰竭或胃肠出血。

慢性BCS时,症状发生较慢,可有黄疸,脾肿大,蜘蛛痣。

治疗:可采用如手指或导管的直接破膜术等根除性和各种门-体静脉转流或断流术等非根除性手术。

不能手术者则应设法减少腹水,可利用利尿剂或行腹不超滤回输,但效果是暂时性的。

1976年曾有用肝移植治疗成功之报道。

布加综合症医学资料优质PPT课件

布加综合症医学资料优质PPT课件

下腔静脉阻塞型: 乏力、气喘、心悸 双下肢水肿 双下肢静脉曲张、色
素沉着、溃疡 腹壁浅静脉曲张 肝、脾肿大
布加综合征的诊断方法
US CT MR ECT DSA
布加综合征的超声检查
快速,无创,经济,可多角度探查,已经 成为布加综合征的首选检查方法
布加综合征的超声检查
概述
全球性疾病,地域差别显著 亚洲及南非地区发病率相对较高 我国病变高发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
地区(江苏、河南、山东等地)
肝脏解剖
第一肝门 :肝脏面横沟内门静脉、肝静脉、 胆总管各自分出向左右侧的支干,再进 入肝实质
第二肝门 :肝左、中、右静脉汇入下腔 静脉
第三肝门:尾状叶数支肝短静脉直接汇入 下腔静脉
讨论
布加综合征的诊断检查首选超声,但超声检查 假阳性率较高,我们统计的超声检查准确率: 20/32(62.5%)
超声检查受腹水、肠气、患者体位影响较大; 对重叠的侧支血管辨认困难,不能全面反映血 管全貌;对操作者的技能水平要求较高
只能作为一种筛查手段
讨论
CTV及MRV检查能够全面的反映病变血 管的全貌,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传统的 DSA造影
下腔静脉膜性阻塞 箭头所示
下腔静脉节段性阻塞 箭头所示
布加综合征的CT及MR检查
影像学特点: 1. 肝脏普遍增大、饱满,尾状叶增大 2. 增强扫描肝实质呈斑片状不均匀强化 3. 下腔静脉变细、截断,有时可见管腔内充盈
缺损 4. 第二肝门肝静脉会合处截断或肝静脉全程不
显影 5. 奇静脉及半奇静脉扩张
有学者认为DSA造影可以刺激闭塞段血 管腔内血栓形成
对于诊断明确的布加综合征,DSA造影 应和介入治疗一并完成

布加综合征

布加综合征

布-加综合征本词条由好大夫在线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百科名片布-加综合征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由肝静脉流出道阻塞所引起,阻塞可发生于从小肝静脉(Hepatic veins,HV)至肝后段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入右心房口处的任何部位,但要除外由心脏疾病引起的肝静脉流出道阻塞及肝窦阻塞综合征(Sinusoid obstruction syndrome,SOS)。

西医学名:布-加综合征英文名称:Budd-Chiari syndrome,BCS所属科内科 - 消化内科主要症状:下肢浅静脉曲张,慢性溃疡,,活动后足踝部肿胀,等主要病因:尚有争议多发群20—40岁,男女之比为1.2/1到2/1室:发病部位:肝脏体:目录疾病历史1842年Lambron首次报道了肝静脉流出道阻塞所致肝淤血和门脉高压的病例,1845年英国内科医生George Budd在其著作《On Disease of the Liver》第一版中描述了2例因肝脓肿引发的肝静脉内膜炎所致肝静脉血栓的病例,1898年奥地利病理学家Hans Chiari结合George Budd的病例系统总结了肝静脉血栓形成的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并且发现这些病例的共同特点是由感染引起肝静脉内膜炎后导致肝静脉血栓形成。

此后陆续又有类似的病例报道,但命名尚不统一,直至1946年Budd-Chiari syndrome,Chiari syndrome的命名方式才出现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杂志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Budd-Chiari syndrome的含义已从单纯肝静脉血栓性阻塞的狭义概念扩展为泛指肝静脉流出道(从肝小叶静脉到下腔静脉入右心房口处)任何部位、任何性质的阻塞。

[1-2]流行病学在西方国家其发病率较低,约为1/2,500,000每年。

目前我国见诸于文献报道的病例已逾5000多例,但具体发病率不详,有学者报道我国的患病率约为0.0065%,男女之比为1.2/1到2/1,年龄2.5---75岁,以20—40岁最为多,见但缺乏全国范围内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布加综合征介入诊疗规范的专家共识(全文)

布加综合征介入诊疗规范的专家共识(全文)

布加综合征介入诊疗规范的专家共识(全文)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syndrome,BCS)的最初定义为由肝静脉阻塞导致的肝静脉回流障碍、肝脏淤血而产生的门静脉高压临床症候群;广义定义为肝静脉和(或)其开口以上的下腔静脉阻塞所导致的门静脉和(或)下腔静脉高压临床症候群;病理生理学定义为从肝小静脉到下腔静脉和右心房汇合处的任何部位的肝静脉流出道阻塞。

布加综合征(BCS)分型:目前比较公认的分型为肝静脉阻塞型、下腔静脉阻塞型和混合型3种类型。

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始有布加综合征(BCS)的病例报道;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医学影像检査方法的不断改进和诊断水平的提高,国内大组病例(>100例)报道不断增多,国内各省市均有发病,但在黄淮流域较为多见,已成为常见病。

布加综合征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但确切病因至今仍不明确。

布加综合征(BCS)的治疗经历了由外科手术向介入治疗转变的过程,目前介入治疗已成为布加综合征(BCS)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尚无统一的介入治疗规范和疗效评价体系。

为了规范介入治疗方法,减少并发症和统一疗效评价标准,经相关专家多次讨论,达成以下共识,希望对布加综合征(BCS)的介入治疗起到规范和指导作用。

本共识中所指布加综合征(BCS)为原发性布加综合征(BCS)。

因本共识是相关专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现有的文献报道制定,尚缺乏严格按循证医学要求设计的大样本、多中心临床观察结果资料的支持,因此,待相关的临床资料完善后,将进一步完善修订。

本共识包括术前诊断、介入治疗和术后处理三部分。

术前诊断一、临床主要表现1.肝静脉阻塞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黄疸、肝脾肿大、顽固性腹水、脾功能亢进、消化道出血等门静脉高压的症状和体征。

2.下腔静脉阻塞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双下肢肿胀、静脉曲张、色素沉着、单侧或双侧反复发作或难愈性溃疡,已排除单侧或双侧髂静脉阻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者;躯干出现纵行走向、粗大的静脉曲张为下腔静脉阻塞的特征性表现之一。

布加综合征

布加综合征

患者年龄:35岁
04
治疗方式:手术治疗,成功 疏通阻塞的血管,同时进行 门腔静脉分流术
01 03
症状描述:下肢水肿、疼痛 ,腹水,肝脾肿大
02
诊断过程:通过超声、CT和 血管造影确诊
06
总结与展望
治疗现状与问题
治疗现状
目前布加综合征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是最常用的方法,主要通过抗凝、溶 栓、抗炎等方式来缓解症状。介入治疗则是在影像引导下,通过导管等器械对病变部位进行物理干预。手术治疗 通常在病情严重或上述方法无效时采用,包括切除病变组织和器官等。
预防措施
控制基础疾病
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降低血管疾病风险。
避免长时间久坐
定期起身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健康饮食
低盐、低脂、高纤维,多摄入新鲜蔬菜和水果。
控制体重和戒烟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血管疾病风险。
05
病例分享
病例一:典型病例
患者年龄:45岁
诊断过程:通过超声、 CT和血管造影确诊
症状描述:进行性下肢水 肿、疼痛,腹水,肝脾肿 大
治疗方式:介入手术治疗 ,成功疏通阻塞的血管
病例二:特殊病例
患者年龄:28岁
症状描述:无明显症状,体 检时发现肝脾肿大
02
01
诊断过程:通过超声和血管
造影确诊
03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定期 复查
04
05
预后情况:患者病情稳定, 无进一步发展
病例三:成功治疗案例
布加综合征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临床表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与预防 • 病例分享 • 总结与展望

布加综合征的治疗

布加综合征的治疗

布加综合征的治疗
布加综合征的治疗:
1.介入手术治疗
布加综合征首选介入手术治疗,创伤小,效果好。

下腔静脉或肝静脉合并血栓者,可先插管溶栓治疗,待血栓完全溶解后可行球囊扩张治疗,将狭窄段血管扩开。

球囊扩张效果差者可行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支架置入治疗。

2.内科治疗
内科治疗包括低盐饮食、利尿、营养支持、自体腹腔积液回输等。

对于起病1周内单纯血栓形成的急性期患者,可以用抗凝剂治疗,但大多数病例于血栓形成后几周或几个月才获确诊。

对于大多数病例,保守治疗虽可以赢得侧支循环形成的时间,但患者最后仍需手术治疗医学|教育网整理。

布加综合征患者,特别是晚期患者,常有顽固性腹腔积液、严重营养不良。

作为手术前的支持疗法,内科治疗可以改善患者全身情况,减少手术死亡率,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3.外科治疗
(1)隔膜撕裂术:经右心房隔膜撕裂术,方法是经右前第4肋外胸切口或经胸骨切口进入胸腔,于右膈神经前纵行切开心包。

(2)下腔静脉-右心房分流术。

(3)肠系膜上静脉-右心房分流术。

(4)根治性手术:根治手术虽然直接去除了原发病灶,但在同时伴有下腔静脉炎症的病例中仍有复发的可能。

布加综合征的规范化治疗(全文)

布加综合征的规范化治疗(全文)

布加综合征的规范化治疗(全文)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是指因肝静脉血流回流不畅所致,属于肝后性门静脉高压。

可因从肝静脉(Hepatic veins,HV)至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入右心房口处的任何部位及任何性质的阻塞1-3,但要除外由心脏疾病引起的肝静脉血流阻力增高及肝窦阻塞性病变1-3。

患者典型的门静脉高压症状表现为腹胀、肝脾体积肿大、腹水、消化道出血等;伴行的下腔静脉高压症表现为胸腹壁静脉曲张、双下肢静脉曲张、色素沉着,甚至溃疡等。

早期患者肝功能基本正常,晚期才出现典型的淤血性肝硬化4-6。

该病患者症状早期不典型,易被误诊而不能得到及时治疗,近年来随着对该病的认识提高与影像医学的进步,在该方面有所改善。

但因各个医院对该病诊治水平参差不齐,远未达到规范化及个体化治疗,术后疗效仍不甚理想7。

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发现BC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因国家、地域及病理类型不同而有差异。

国外的病因研究中,血液高凝状态被认为是主要的致病因素。

在中国,以黄淮河流域多见,常成年发病。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环境因素可能影响更大,病因较倾向于饮食习惯、病毒感染或先天因素等。

创伤、手术及分娩、口服避孕药、骨髓增殖异常性疾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获得性病因及遗传因素也可能参与其中,但仍需更多的数据佐证8-10。

辅助检查影像学检查以无创且经济的彩色多普勒超声为首选,其诊断准确率达90%以上,能够显示下腔静脉、肝静脉、副肝静脉具体病变类型(膜性、节段性、是否合并血栓),肝脏脾脏的具体病变(肝硬化程度、是否合并肿瘤、脾脏肿大的程度),是否有腹水以及腹水的程度等。

多层螺旋CT 及MRI检查受主观因素影响小,能够提供客观的影像学资料,应作为术前必备的检查,其不但能够清楚显示上述病变,关键的是其能够提供解剖空间位置关系,能够明显增加手术的安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美国胃肠病学院(ACG)发布了《肝、肠系膜循环障碍管理指南》,其中包括布加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最新进展。

原发性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的特征是肝静脉流出道血栓性阻塞,其阻塞部位可发生在肝内小静脉、肝主静脉和下腔静脉。

需要注意的是,由恶性肿瘤或肝静脉的外在压迫所引起的继发性BCS不在此文讨论范围。

一、流行病学和血栓形成的病因
在西方国家,原发性BCS的发病率为0.5-2人/百万人,而亚洲国家的BCS 患病率更高,为5-7人/百万人。

其发病率的差异性可能是由于血栓形成前的不同危险因素。

大多数原发性BCS患者的血栓形成病因已被确定(表1)。

79%-84%的患者至少罹患一种血栓性疾病,25%-46%的患者存在2种或以上的血栓性疾病。

骨髓增生性肿瘤(MPN)的罹患人数约占BCS病例的一半。

表1 布加综合征的病因
核心要点
? 建议所有BCS患者均应进行获得性和遗传性血栓形成疾病的筛查。

且由于BCS患者很可能存在2种或以上的血栓性疾病,所以某一患者即使存在1种明显的血栓性疾病,也建议对其进行检查。

二、临床表现和诊断
BCS的临床表现多样,可表现为爆发性肝衰竭,也可表现为亚急性和慢性肝静脉流出阻塞,后者更为常见。

腹水、腹痛、急性起病时的肝功能异常通常是本病的首发表现,其次可伴发门脉高压(PH)的其他并发症,包括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肝性脑病。

另外约有20%的患者无症状表现。

BCS的诊断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其影像学特征为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闭塞,尾状叶肿大,肝实质斑片状强化,肝内或肝外侧支静脉。

一项针对173例BCS患者的前瞻性研究显示,多普勒超声、CT和MRI诊断BCS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相似。

而多普勒超声具有无创、低成本的优点。

目前,若仅以诊断为目的,很少需要肝静脉造影和肝活检。

影像学检查同样可看到局灶性结节增生、腺瘤和肝细胞癌(HCC)。

核心要点
? 所有急性或慢性肝病患者,尤其是新发腹水和/或腹痛的患者,都应检查肝静脉流出道。

? 很少需要肝静脉造影和/或肝活检来诊断BCS。

核心推荐
? 新发腹水患者是否应行多普勒超声、增强CT或MRI检查以诊断BCS?
ACG建议将多普勒超声作为诊断BCS的初始评估手段。

增强CT和MRI可作为多普勒超声的补充检查,以评估血栓延伸,排除癌栓,以及确定抗凝治疗策略和评估不确定性肝结节(有条件推荐,证据质量低)。

三、治疗
BCS的治疗包括抗凝药物治疗、血管介入放射学治疗(包括血管成形术和TIPS)、外科减压术和肝移植。

由于BCS并不常见且研究较难完成,尚缺乏比较不同BCS治疗方式的随机临床试验。

因此,推荐个性化的多学科逐步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
目前,导致血栓形成的病因——骨髓增殖性肿瘤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已有了药物治疗手段,这些患者可转诊血液科,以确定他们是否能从这些药物中获益。

全身性抗凝是BCS的一线治疗手段。

通常,华法林用于长期抗凝,而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用于急性凝血。

目前尚没有直接口服抗凝剂(DOACs)治疗BCS 患者的研究。

需要注意的是,接受抗凝治疗的BCS患者可能会发生严重出血时间,其大部分是由侵入性手术和门静脉高压导致。

核心要点
? 推荐转诊至血液科以评估和治疗特定的至血栓形成疾病。

2. 血管介入治疗
血管介入的目的是通过恢复肝静脉的流出量来使肝窦减压。

溶栓、球囊血管成形术和/或支架植入术的目的是实现阻塞性血管的再通,而TIPS需要建立肝内分流以使肝窦减压。

对于BCS患者,全身或动脉注射溶栓剂是无效的,只有联合经皮腔内球囊血管成形术时,将这些药物局部注入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才可能使血管再通。

与外科减压分流术相比,TIPS是一种微创的门静脉减压方法,具有良好的长期疗效。

在一项纳入157名BCS患者的大型前瞻性欧洲多中心研究中,39.5%的患者接受TIPS治疗,其中只有6.45%的受试者需要肝脏移植、2%受试者需要
外科减压。

在另一项研究中,60%的受试者内科治疗失败并接受了TIPS,取得了良好的长期疗效。

然而,由于血栓阻塞,多数患者(60%)出现分流道功能障碍,需要进行修复。

常规使用聚四氟乙烯(PTFE)涂层支架可显著降低TIPS分流道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对于一小部分由于肝静脉完全阻塞而导致TIPS不可行的患者,超声引导的直接性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DIPS)连接门静脉和下腔静脉可作为选择。

核心要点
? 在使用TIPS时,聚四氟乙烯(PTFE)涂层支架是首选。

? 当由于肝静脉完全阻塞而不能完成TIPS时,可以尝试超声引导下的DIPS。

3. 外科减压术
外科减压分流术与高围手术期死亡率显著相关,特别对于晚期肝病患者。

因此,在过去的20年里,外科减压术已降为三线治疗,很大程度上已经被侵入性较小的方法取代,比如TIPS。

核心要点
? 若TIPS和DIPS均不可行,可再考虑门体分流术。

4. 肝移植
约10%-15%的药物和/或血管内干预治疗失败的BCS患者需要肝移植。

根据近几十年来的报道,患者的移植术后5年生存率有所提高,约70%-92%。

据报道,多达20%的患者在移植后出现血栓复发。

由于肝移植后持续存在血栓发生风险,所有患者都应考虑长期抗凝治疗。

不过,由于肝移植可治愈蛋白C、蛋白S和抗凝血酶缺乏,许多遗传性高凝状态可能被逆转。

5. 治疗策略
除了极少数出现暴发性肝衰竭的患者外,采取逐步措施治疗BCS已被广泛应用。

一项大型前瞻性多中心欧洲研究对157名患者进行了中位时间为5年的随访,结果表明,采用这种方法的患者总生存率为77%。

在本研究中,88.5%的患者接受了长期抗凝治疗,44%的患者不需要任何侵入性干预措施;14%的患者采用血管成形术和/或溶栓作为初始治疗,其中64%的患者后续需要TIPS或肝移植;大约40%的患者接受了TIPS,其中只有6.35%的患者后续需要肝移植。

TIPS治疗BCS 患者的5年无移植生存率为72%-78%。

一些可预测患者预后的评分模型已被研发出来,但这些评分并不能预测某种治疗手段是否能提高患者生存率。

因此,预后评分不应用于指导个别患者的治疗。

核心要点
? 接受肝移植治疗的BCS患者应考虑长期抗凝治疗,特别是在持续存在血栓形成风险的情况下,如MPN。

? 预后评分系统对治疗选择并没有帮助。

核心推荐
? 血管成形术、介入放射治疗联合抗凝或TIPS是BCS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吗?
ACG建议对BCS患者采用逐步治疗策略,从侵入性最小的治疗手段开始。

全身性抗凝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如果药物治疗失败,如发生肝和/或肾功能恶化、腹水或肝性脑病,那么推荐血管成形术或TIPS。

肝移植只用于TIPS治疗失败和表现为暴发性肝衰竭的BCS患者(强烈推荐,证据质量中等)。

四、HCC的发生风险
核心要点
? 三期增强CT或MRI是评价BCS患者肝内结节的必要手段。

核心推荐
? 慢性BCS患者是否应该接受HCC监测?
ACG建议每6个月进行一次腹部超声和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检查(有条件推荐,证据质量较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