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儿药证直决》谈钱乙重视脾胃学术思想-张会永

合集下载

小儿药证直诀临证指南-一、上篇 《小儿药证直诀》类证释义

小儿药证直诀临证指南-一、上篇 《小儿药证直诀》类证释义
棿棶原文 中 的繁 体 字棳均 改为 现 在通 行 的简体字暎对于较 难理 解的字暍词或 错简 之 处 棳均在 原文 下 给予 注 解暎 由 于 原 书 系 竖 排 本棳现 改 为 横 排 本棳故 将 原 书 卷 下 方 剂 中暟右 为 末暠之 类的暟右暠字 改 为暟上暠字暎
椀棶暥直 诀暦系 北宋 末 年的 著 作 棳当 时 采 用 两暍钱暍分暍厘暍毫 之 目棳即 十 毫 为 一 厘棳 十 厘为 一分 棳十 分为 一 钱棳十 钱为 一 两棳以 十累计棳积十六两 为一 斤暎 本书 按宋 代一 两 折合 米制 棾椃棶棾克 棳棻盏 折 合棽棸棸 毫升 棳棻 升约折合棻毫升棳折 算方 剂用 量暎 此外棳 在 散剂 中尚 有暟方寸 匕暠暟钱 匕暠暟一 字暠等 名 称棳则按一方寸匕 药散 约合棻棶椀克椈一钱 匕 药散 约合 棸棶椆克 椈一 字药 散约 合 棸棶棾 克棬草本药散要轻些棭折 算暎经上 换算 后棳在 棬棭中 标明 棳以作 为 理 解 该 方 配 伍 意 义暍结 构 特 点暍变 化 原 因 以 及 古 今 用 量 的 参 考暎 至 于现 在临 床用药 的 剂量 棳则应 随 病情 暍年 龄暍体重暍体质暍气 候及 地区的 差异 而定棳 不必拘泥暎
浙江中医学院 何 任 一九八二年五月

江序
暥小 儿 药证直 诀暦是 宋代 著 名 儿 科 大 家 钱乙 的 弟 子 阎 孝 忠棳根 据 他 长 期 所 保 留 和 收集 到的 钱乙论 述 的资 料 棳并 参 照诸 家 的抄本棳编集而成暎它 是一 部现 存较 早的 儿 科专 著暎 在学术 上 远溯 灵 素棳近 师南 阳 棳并能结合儿科特 点棳师 古不泥棳对当 时儿 科 学 的发 展 起到 极其 重 要 的 推 动 作 用棳迄 今 仍 为 儿 科医 师 所 师 法暎 但 由 于 成 书 年 代 久 远棳文 简义 奥 棳故 给 后 学 者 在 学 习 上 带 来 一 定 困 难暎 浙 江 俞 景 茂 同 志 有 鉴 于 此 棳怀着 继 承发展 中医 学 儿 科 的 愿 望棳将 多 年 来 学 习暥小 儿 药 证直 诀暦的 心 得 体 会棳 联 系 自己 的 临床 经验 棳编 释 了 暥小 儿 药 证 直 诀 类 证 释 义暦一 书暎全 书 对 钱 乙 的 学 术 思 想 及其 成 就作 了比 较 系统 的 整 理 和 介 绍棳这 对 钱 氏 学 术渊 源 的 探 讨 作 出 了 有 益 的 贡 献暎 其 中对 化裁 古 方暍善 创 新方 的 分 析棳颇 具 独 到 见 解暎 方 解 析 理 清 楚棳切 合 临 床 实用 暎 书成 之日 棳索 序于 余 棳爰 志 数语 棳以表佩忱而已暎

浅述钱乙_脾主困_思想及其临床运用

浅述钱乙_脾主困_思想及其临床运用

5 益气活血法,治疗气滞血瘀型“脾肾不足,气血两乏,气虚血滞,每多瘀阻”,“气主煦之,血主濡之”,“运血者即是气,守气者即是血”。

症见面色少华,气短懒言,纳差便溏,肢体按如泥,肌肤甲错,女子月经不调,脉细涩,舌质淡胖紫色。

宜用益气活血法,方用复元活血汤加味,使正气旺,而血自行,则水行自妙。

6 养肺益肾法,治疗肺肾气虚型慢性肾炎,病程日久,并体质差而难康复者,往往表现为肺肾两虚之象。

可见自汗倦乏,易感冒,腰膝酸软无力,尿检蛋白持续不能消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濡细。

因病机为肺主一身之气,外合皮毛,主卫表。

肺气不足,故以上焦症状明显;肾气不能升则水金不依。

当养肺益肾法,常用玉屏风散合益肺汤加牛膝、杜仲、山萸肉等,既可固体御外,更能达到金水相生之目的,从而提高疗效。

7 滋养肝肾法,治疗水亏木旺型慢性肾炎,多因肾阴受损,水亏不能涵木,则肝木独阳上越。

症见头晕而痛,目眩耳鸣,咽干不思饮,口苦咽痛,腰膝酸软,偶而血压偏高,心悸烦躁,舌质红、两边明显,苔薄而少津,脉细弦。

治以滋养肝肾,方用杞菊地黄汤加磁石、贝壳、牛膝等,以养阴熄风、平肝潜阳,确能改善症状,遏制病情发展。

8 扶正泄浊法,治疗尿浊潴留型此型多为肾炎后期。

现代医学曾尝试过多种疗法,都未取得满意的疗效。

因后期可出现肾功能不全,此时氮质及其它代谢物潴留于体内,属中医水肿证之阴水证。

多因肺、脾、肾三脏亏损,阴阳失衡,不能通调水道,导致水、湿、热、痰、瘀蕴结,使浊毒内生,正虚而邪实。

症见面目延及肉身虚浮,少华少色泽光,腰膝酸软,皮肤瘙痒,泛恶呕吐,甚则神情烦躁,头重头痛头晕,不能平卧,尿少或者小便闭癃,口有尿臭,舌质淡苔腻,脉细数或虚大。

方用桂附地黄汤合七味白术散加地肤子、红花、半夏、苏叶、大黄等,使阳复阴滋,气血畅行,扶正祛浊,得以改善机体的功能康复,达到预期的目的。

总之,慢性肾炎症情复杂,病机病因皆错杂交结,邪正相争,脏腑气虚,功能不能升发则为本病之特点,水、浊、痰、瘀、湿、热是本病的产物。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调理脾胃思想探析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调理脾胃思想探析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调理脾胃思想探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钱乙《小儿药证直诀》重视小儿脾胃的调理。

小儿脾胃娇弱,调治不当,则变证百出。

钱乙在脾胃受损诸证的治疗中形成了独特的辨治特色。

辨证上,详审病情,参以时节,细辨寒热虚实,详分轻重缓急;治疗上,妙用温凉补泻之法,遣药重在运脾,所创剂型丰富,轻巧灵活。

钱乙调理脾胃思想对后世的影响远超出儿科范畴,如补土派调脾胃、保后天的理论即是对钱氏思想的完善与发挥,值得当今临床发掘应用。

【关键词】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调理脾胃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以下简称《直诀》)重视调护脾胃。

全书共3卷,上卷脉证治法81条,论及脾胃者42条,中卷病案23则,从脾胃而治者12则,下卷列小儿病证诸方121首,理脾胃者66首。

可见,钱乙调理脾胃思想贯穿了儿科理、法、方、药始终。

现就其调理小儿脾胃思想梳理如下。

1脾胃娇嫩,调治失宜,变证百出钱乙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1]。

脾胃之常、之变尤是如此。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胃尚未成熟,纳运功能不足。

然而小儿处于迅速生长发育的阶段,对水谷精微需求量大,脾胃负担较重,且小儿饮食不知自节,寒暖不知自调,易伤及脾胃;加之医生易对治小儿疾病的诊断不明,补泻温凉无度,复伤脾胃,致寒热错杂,虚实并见,甚则危及小儿生命。

如疳证为古代儿科四大难证之一,《直诀·诸疳》指出:“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

因大病或吐泻后,以药吐下,致脾胃虚弱亡津液。

且小儿病疳,皆愚医之所坏病”[2]20。

又如《直诀·卷中》“辛氏女,子五岁”[2]40案,患儿病虫痛,《直诀·虫痛》云:“小儿本怯者多此病”[2]22。

此为本虚标实证,治当健脾扶正,杀虫行滞止痛。

而众医却以巴豆、干漆、硇砂之属峻下伤正,致脾胃虚极而脱,小儿常因误治而亡。

钱乙及《小儿药证直诀》学术成就述评

钱乙及《小儿药证直诀》学术成就述评
1 理论 上 , 总结小 儿 生理特 点 。 概 括致 病之 由
古 代儿 科又 为 哑科 , 小 儿 不 能 准确 用 语 言 表述 其
病情及 发病 过程 , 通过 问诊 、 切诊 也很 难获得 确 切 的病
情信 息 , 为 医生诊 断 和治疗 带来 了很 大 的困难 。为此 , 诊断4 , J L 病 症望 诊 显 得尤 为 重 要 。钱 氏认 为 , 4 , J L 肌 肤嫩 薄 , 未 经八珍 五 味 之渍 , 未 受七 情 六 欲 之攻 , 脏 腑 气血 的变化 和虚 实 盛衰 比成人 更 明显 的反 映 于肌 表 ,
谨、 临证 制方 、 有理 有法 、 效力 确切 , 影 响深远 。其 学术 思 想 丰 富 了 中 医儿 科 学 的 内 容 , 推 动 了儿 科 学 的发
之邪侵 犯 , 在 内易 为 饮 食所 伤 。钱 乙对 d x J L 生 理特 点 的认识 和 总结 , 为后 世 医家 正 确 掌握 4 , J L 疾 病 的发 展
圣” 、 “ 儿科鼻祖 ” 。其专攻儿科 4 O余载 , 对z h J L 科的 医学 理论 造诣 很深 , 经 验极 为丰 富 , 其所 治疾 病范 围较
广, 选方 用药 十分灵 活 , 善 于继承 古法 与创研 新方 相结 合, 深得 仲景 “ 勤求古训 , 博采众方” 之 旨。其 治 学 严
医生 在 自然条件 下就 可直接 观察 到患 儿 的神色 形态 的 异常 变化 , 并 以此为依 据来 分析 判断 疾病之 所 在 , 为 五
4 , J L 从 出生 到成年 , 处 于不 断生长 发育 的过程 中 , 脏腑 、 气 血及 形体 的生 理 特 点 和病 理 变 化 都 与成 人 有 很大 差别 , 决 不是 简 单 意 义上 的成 人 的 缩影 。4 , J L 随 着年 龄 的增长 , 其形 、 神 等各 方 面 都 不 断 发生 变 化 , 这 种变 化在 西晋 王叔 和《 脉经》 中称 为 “ 变蒸 ” , 其 含 义 为

《小儿药证直诀》诊疗学术思想探析

《小儿药证直诀》诊疗学术思想探析

《小儿药证直诀》诊疗学术思想探析[标签:来源]【摘要】钱乙在诊断儿科疾病过程中四诊合参,首重望诊,提出面上诊和目上诊。

他继承前人脏腑辨证理论,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首创儿科五脏辨证纲领,并创立五脏补泻诸方;在遣药制方中灵活运用,善化古方,创制新方。

【关键词】钱乙; 儿科; 学术思想钱乙,字仲阳,北宋山东郓州(今东平)人,是齐鲁著名医家之一,其所传《小儿药证直诀》(以下简称《直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全书共分3卷,上卷论脉证论治,中卷载医案23例,下卷载诸方药,其学术思想对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现对本书的诊疗思想探析如下。

1 诊断钱乙归纳出儿科病证六种常见脉象“脉乱,不治。

气不和,弦急。

伤食,沉缓。

虚惊,促急。

风浮,冷沉细”(《直诀·小儿脉法》)。

但是由于患儿“多未能言、言不足信”“脉微难见”,因此在诊断方面钱氏把“必资外证”列为四诊之首,在望诊上重视面上诊和目内诊。

在望面色中指出“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

赤者,热也,随证治之”(《直诀·面上证》)。

其五色应五脏的色诊规律沿袭至今。

如赤者主热,白者主寒、主虚,青者属肝热或惊风,黄色属湿热或脾虚泻利,黑色属肾虚或寒痛。

在望目中提出“赤者,心热。

淡红者,心虚热。

青者,肝热。

黄者,脾热。

无精光者,肾虚”(《直诀·目内证》),“吐泻昏睡露晴者,胃虚热。

吐泻昏睡不露晴者,胃实热”(《直诀·杂病证》)。

另外钱氏还注意望吐泻物诊断疾病,如“吐乳,泻黄,伤热乳也。

吐乳,泻青,伤冷乳也”(《直诀·吐乳》),“吐泻乳不化,伤食也”,“吐沫及痰,或白、绿水,皆胃虚冷”,“吐稠涎及血,皆肺热,久则虚”,“泻黄、红、赤、黑皆热,赤亦毒”,“泻青白,谷不化,胃冷”(《直诀·杂病证》),从而判断内脏之寒热虚实。

2 辨证钱氏在继《内经》《难经》《金匮要略》《千金方》等脏腑辨证基础上,首创儿科五脏辨证纲领,阐明“五脏所主”,以使人知其常,立“五脏病”,而使人知其变。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调理脾胃思想探析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调理脾胃思想探析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调理脾胃思想探析前言钱乙是明朝著名大医学者,他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其所著《小儿药证直诀》是一部用于治疗小儿疾病的经典医书。

本文将以《小儿药证直诀》为蓝本,针对其调理脾胃的思想进行探析。

脾胃在中医中的地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脾胃在中医中的地位。

脾胃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在中医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

“后天”是指出生后的天数,与先天相对。

所以,脾胃是在人体形成之后才产生的器官,其主要功能是通过消化、吸收、运输、转化等过程,使食物转化为人体液体和营养物质,为身体提供能量和营养,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

同时,脾胃还和情志、气血、津液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脾胃的功能不良或疾病不仅会影响身体的消化和营养吸收,还会出现情绪不佳、气血不畅、津液不足等问题。

因此,中医非常注重脾胃的调理,以保证身体健康。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对脾胃的调理思路在《小儿药证直诀》中,钱乙提出了临证治疗小儿疾病的“六调”方法,其中包括对脾胃的调理。

其思路如下:1.调补脾胃气血:即通过运用补益、健脾化湿、生津止渴、和中理气等方剂,调节脾胃的气血功能,使其正常运转。

2.调理脾胃湿热:即通过运用清热利湿、温中行气等方剂,消除体内的湿热,改善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

3.调理脾胃虚寒:即通过运用温中散寒、健脾温经等方剂,增强脾胃的消化功能,提高体内的代谢率。

4.调理脾胃虚热:即通过运用益气护阴、清热润燥等方剂,调理脾胃的热化功能,改善体内的气血不畅问题。

5.调理脾胃阴虚:即通过运用益阴润燥、养阴清热等方剂,增强脾胃的阴液功能,减缓身体老化速度。

6.调理脾胃气虚:即通过运用补气养血、和中益气等方剂,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代谢能力。

以上的六种调理思路,涵盖了钱乙治疗小儿疾病的主要思路,也是中医对于调理脾胃的主要思路。

结论通过分析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对于脾胃调理的思路,我们不难发现,中医重视脾胃的调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调理脾胃功能:包括补益、健脾化湿、生津止渴、和中理气等方剂,能够提高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让身体得到充分的营养和能量。

浅谈钱乙的学术思想及后世影响

浅谈钱乙的学术思想及后世影响

浅谈钱乙的学术思想及后世影响钱乙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医家,从事小儿疾病治疗几十年,学术造诣精湛,继承《内经》,《伤寒论》等典籍中的学术观点,指出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确立五脏辩证纲领,化裁创制诸多方剂,不仅为儿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对整个祖国医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不少新学派、新学说的形成。

钱乙对儿科生理、病理及其辨证施治的方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小儿药证直诀》反映了钱乙的学术思想,首先,明晰小儿生理病理特点:《颅囟经》率先提出“纯阳”之概念,形容小儿生机蓬勃,属阳主升易散的生理特点。

钱乙继承《颅囟经》之成就,提出“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的观点,补充完善了小儿生理病理的纯阳之说。

“脏腑柔弱,全而未壮”,系指小儿物质基础和生理功能均处于幼稚时期,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低下,易受外邪入侵,出现病情多变而传变迅速的特点,当疾病一旦形成,或因医治延误,极易伤及正气。

在病理上就表现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今早之实,可成傍晚之虚,今日之虚,又可转为明日之实。

虚实是指小儿机体正气的强弱与导致疾病的邪气盛衰状况。

小儿患病,病之初常见邪气呈盛势的实证,但由于其正气易伤而虚,可迅速出现正气被损的虚证或虚实相兼之证。

而寒热是指两种不同性质的证候属性。

由于小儿“稚阴未长”,故易见阴伤阳亢,表现为热证;又由于小儿“稚阳未充”,故易见阳气虚衰,表现为寒证。

小儿的易寒易热常常与易实易虚交错出现,形成寒证与热证迅速转化或兼挟。

钱氏还认为,小儿急性外感疾病之初,多为实证、热证,故阳热亢盛、津液耗伤是儿科常见病机。

但也不尽然,热邪伤阴也能耗气,久治不愈之外感咳嗽、哮喘等,也常见有阳气不足之证,而应采用益气解表等法。

其次,确立儿科五脏辨证纲领,钱乙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纲领和主要证候特点,区分五脏的寒热虚实证候,继以制定五脏补泻治疗法则,指导临床遣方用药,如心热用导赤散,肝热用泻青丸,脾热用泻黄散,肾虚用六味地黄九,脾虚用益黄散等,大大提高了儿科的辨证论治水诊断方面,钱乙高度重视小儿望诊,总结出了面部望诊的经验,尤以“面上证”“目内证”为要,其经验仍为现今儿科临床诊断的重要方法。

学习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的心得体会-中医儿科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学习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的心得体会-中医儿科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学习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的心得体会-中医儿科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钱乙,字仲阳,北宋着名儿科学家,行医50余年期间积累了丰富的中医儿科临床经验,创立了中医儿科五脏证治理论体系,并使其分化成为一个的分支学科,被后世尊为儿科的鼻祖。

其所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被奉为儿科之圭臬。

该书共3卷,上卷为脉证治法,主要针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进行阐述,中卷记载了钱乙所治疗过的23种病证,下卷罗列了120首曾用方剂。

咳嗽在中医里作为一个病证出现,既是一个病名又是一个症状名。

可见于支气管炎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等现今多种疾病中。

咳嗽也是儿童常见的临床表现。

许多儿童甚至长期咳嗽不愈。

钱乙具有丰富治疗小儿咳嗽的临床经验。

我们在学习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的过程中,感触颇多,尤其是学习钱乙治疗小儿咳嗽的经验让人获益匪浅。

现将笔者心得体会总结如下,望与同道共勉。

1 钱乙对小儿咳嗽病因病机的认识《小儿药证直诀》上卷的咳嗽篇,开篇即向人们阐释了咳嗽的病因、病位及病性。

如夫嗽者,肺感微寒十一月、十二月嗽者,乃伤风嗽也说明该病既有因于寒也有因于风者,病位在肺。

关于病性,钱乙认为八九月间,肺气大旺,病嗽者,其病必实,非久病也,他以时间来区分病情的虚实。

随后钱乙就咳嗽的症状处方进行了具体的描述。

其中对热证、痰证、痰热证、痰而兼滞的描述占了绝大部分篇幅。

虚证占小部分。

热证、痰证的辨证要点总以身热、面赤痰盛为主,包含饮水涎热唾黏吐青绿水吐痰涎乳食咯脓血等症状。

虚证总以久嗽为主,包含哽气长出气喉中有声等症状。

由此可以看出在咳嗽篇中钱乙认为小儿咳嗽以实热证居多且夹痰明显。

小儿阳常有余,阳气偏盛。

叶天士云:按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

即使外感风寒之邪,也很快从阳化热而寒象不显。

小儿肺常不足,易感受外邪。

《灵枢决气》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钱乙_脾主困_及其脾胃学术思想浅析

钱乙_脾主困_及其脾胃学术思想浅析

钱乙“脾主困”及其脾胃学术思想浅析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研究所(江苏,210029) 任现志摘要:通过对钱乙“五脏辨证”的分析,总结了其“脾主困”的学术思想,包括理论、临证、治则、方药等系列内容,进一步提出了钱乙“脾主困”的脾胃学术观点。

强调在研究脾胃学说时,钱乙“脾主困”的思想是不容被忽视的。

关键词:钱乙 《小儿药证直诀》 脾主困 脾胃学说 钱乙是北宋时期著名医家,平生精研儿科,对其他各科亦甚有研究。

据史籍记载,钱乙论著颇多,有《伤寒论指微》、《婴孺论》及《小儿药证直诀》等,惜前两书已佚,故《小儿药证直诀》便成为研究钱乙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的唯一论著。

《小儿药证直诀》是有系统理论和实用价值的儿科专著,故钱乙有“儿科鼻祖”之称。

钱乙对儿科学的最大贡献在于其五脏辨证和五脏补泻理论。

现就其“脾主困”的理论及其脾胃学术思想,作如下理解。

五脏辨证和五脏补泻的核心内容钱氏在《内经》、《金匮》、《千金方》等脏腑辨证基础上,首创儿科五脏辨证纲领,将风、惊、困、喘、虚,归纳为肝、心、脾、肺、肾的主要证候,用虚、实、寒、热判断脏腑的病理变化。

在《小儿药证直诀・卷上・脉证治法・五脏所主》中说:”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摇;虚则卧而悸动不安。

肝主风,实则目直,大叫,呵欠,项急,顿闷;虚则咬牙,多欠气。

热则外生气,温则内生气。

脾主困,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

肺主喘,实则闷乱喘促,有饮水者,有不饮水者;虚则哽气,长出气。

肾主虚,无实也。

惟疮疹,肾实则变黑陷。

”以上是五脏辨证的纲领。

钱乙将五脏虚实作为辨证大纲,将五脏补泻立为施治规范。

他在《小儿药证直诀・目内证》里说:“赤者,心热,导赤散主之。

淡红者,心虚热,生犀散主之。

青者,肝热,泻青丸主之。

浅淡者补之。

黄者,脾热,泻黄散主之。

无精光者,肾虚,地黄丸主之。

”这是五脏补泻的大纲及主方。

而在《小儿药证直诀・卷上・咳嗽》篇中又说:“夫嗽者,肺感微寒。

八九月间,……其证面赤,痰盛,身热,法当以葶苈丸下之。

钱乙学术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

钱乙学术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

钱乙学术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卢红蓉;于志静【摘要】钱乙在儿科学上有许多开创性的建树.在小儿生理、病理方面,提出了“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长脏腑生智意,长骨髓添精神”,“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观点;并首创小儿五脏辨证,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纲领.在治疗用药上,主张以中正平和为主,注重小儿脾胃的保护;其组方独特巧妙,化裁精当,反对“痛击”、力戒妄攻蛮补,创制了系列适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方剂.钱乙学术思想对儿科以及整个中医理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以后医家受钱乙启发,在儿科诊治、脾胃学说、脏腑辨证理论、方剂学等方面都有深入发展.【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4(020)007【总页数】3页(P880-881,933)【关键词】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学术思想【作者】卢红蓉;于志静【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19钱乙继承《颅囟经》之成就,博采诸家学说,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在儿科学上有许多开创性的建树,名医熊宗立盛赞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为“活幼之筌谛,全婴之轨范”。

《小儿药证直诀》反映了钱乙的学术思想,总结了他的儿科临床经验,是一部理论结合实际、突出脏腑辨证思想的儿科专著,对宋以后儿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 确立小儿生理、病理特点钱乙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作了精辟论述。

在小儿生理方面,提出了“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长脏腑生智意,长骨髓添精神”的观点。

小儿出生后虽脏腑形体已具,但生理功能未臻成熟完善,还处在稚阴稚阳阶段,五脏六腑之形与气都相对不足,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

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从出生到成年一直处于旺盛的生长发育状态,两岁以内的小儿生长发育特别迅速,每隔一定的时间即有一定的变化,智慧逐渐聪明,表情逐渐活泼,身体逐渐长高,筋骨逐渐强壮。

论《小儿药证直诀》调理脾胃的学术思想

论《小儿药证直诀》调理脾胃的学术思想
4 .
【 】 张伯 臾 , 仲英. 2 周 中医内科学 [ 】 上海: M. 上海科 学技术 出版
社 ,9 6 19 .
[ ] 程 国彭. 3 医学心悟[ ]北京: 学技术文献 出版社, 0 5 M. 科 20. [ 】 车念聪. 4 黄疸属血分病 变浅析 [ 】北京 中医药, 9 6 2 ( : J. 19,53 )
药合 用 共 腠温 阳健 脾 利 湿 退 黄 之 效 。 因此 应 用 温 法 , 中健 温
病机 , 在上者从汗而解 , 在下者从 下利 而解 , 中焦者 以正 在 治之清 法清利湿 热而解 , 以清利湿 热 , 攻下利湿 为主 要方
脾, 使脾 胃健运 , 运化正常 , 胆道疏泄正常而黄疸 自退 。 38 补 法 . 补法是补益人体脏腑气血阴阳不足 的治法 …。 适用于湿 热久稽 , 耗伤肝 肾之 阴, 或房劳过度 , 劳伤 精血 , 使 阴伤血燥 , 热入血分所致发黄 者, 治以养 阴柔肝退黄 , 方用 小建 中汤 合一贯煎加减 []药用沙参 、 门冬 、 5, 麦 当归、 枸杞 子、I J楝子、 I 饴糖 、 芍药、 桂枝、 生姜。沙参 益阴柔肝 ; 饴糖温 中补虚: 芍药、 桂枝温阳益阴和 营; 生姜辛温暖 胃, 诸药合用 共奏温 中补 阳, 阴柔肝退黄之效。应用补法 , 养 使肝肾气血
阴 阳 调和 , 胃运 化 正 常 , 脾 胆道 通 利 而 黄 疸 自退 。
法, 使湿下热退, 中焦脾 胃运化正常 , 胆道通利 , 仲景治疗黄 5
疸 八法 是 临床 治 疗 黄 疸 的 根本 大法 。
参考文献
[ 】 李伟林. 1 风邪致黄与治风除疸[ 】中医药学报 ,0 1 1 ( : J. 20,73 )
摘 要 钱 氏的 小儿药证直 中贯 穿了顾护脾 胃的思想 , 本文从 病理、 生理特点 、 辨证论 治、 剖析遣方用药特 点 , 剂制 方、 调 饮食护理等方面 阐述 了钱 乙在治疗小儿多种 疾病时不忽视调理 小儿脾 胃这 一指导思想 , 理论 可为 此 今天的临床 实践提供 了诸 多借鉴 , 值得深 究。 关键词 ( 《 小儿药证直 ; 乙; 钱 调理脾 胃 中图分类号: 2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0 4 6 5 (O 0- 05 0 R2 A 1 0- 8 2 2 1) 3 0 0- 2 0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辩证学术思想探究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辩证学术思想探究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辩证学术思想探究摘要钱乙是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学家,所著《小儿药证直诀》奠定了中医儿科学基础。

其首创儿科五脏辨证纲领,以五脏所主为大纲,以五脏所胜为基础,以证候为依据,辨虚实寒热以作为论治的准则。

其将惊、风,困,喘,虚归纳为心,肝、脾,肺,肾的主要证侯,用虚,实,寒,热判断脏腑的病理变化.用五行来阐述五脏之间及五脏与气候时令之间的相互关系,立五脏补泻诸方作为治疗的基础方剂。

其临证遣方用药时极为重视五脏之间的相互影响,并顺应四时的变化。

其学术思想对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探究关键词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辩证;学术思想钱乙(约公元1032—11l3年 ),字仲阳,祖籍钱塘(今浙江杭州),曾祖时北迁,定居于山东,为宋代著名儿科学家。

所著《小儿药证直诀》,系钱乙弟子阎季忠据钱乙原著《伤寒论指微》及《婴孺论》编撰整理。

《小儿药证直诀》计3卷,卷上为脉证治法,收载小儿诊候及方论81篇;卷中则详记钱乙小儿病医案23 则;卷下列诸方,论述儿科方剂的配伍和用法。

《小儿药证直诀》记载了钱乙在《内经》、《金匮》、《千金方》等脏腑辨证基础上,首创的儿科五脏辨证思想、组方用药及养护调理等方面的内容,为中医儿科辨证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以原本形式保存下来、体系较为完整的儿科学专著。

【1】作为儿科鼻祖,钱乙所研制的五脏补泻方剂,也成为后世医家对古方进行临证研究、化裁的重要文献资料。

1、五脏所主钱乙首创在儿科临床上应用了五脏辨证的方法。

在继承内经脏腑辨证学说的基础上,结合儿童的生理病理特点,、根据他的临床经验。

摸索出了小儿疾病辨证的内在规律,创立了以心、肝、脾、肺、肾的病理特征为理论基础,以临床证候表现为诊断依据,以虚实寒热为证治准则的五脏辨证论治体系【2】。

钱乙归纳出了“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肝、心、脾、肺、肾五脏的主要证候特征。

并在《小儿药证直诀•五脏所主》篇中做具体的论述。

读《小儿药证直诀》有感1500字

读《小儿药证直诀》有感1500字

读《小儿药证直诀》有感1500字读《小儿药证直诀》有感1500字杏林君子在汗牛充栋的中医药古籍中,有一部专门论治小儿疾病的著作格外引人注目,它详细论述了数十种儿科疾病的脉证治法,记录了作者亲自治疗的二十多则儿科医案,载录不少方子经历了千百年临床的检验,沿用至今,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古名方,它就是我这个暑期所读钱仲阳的《小儿药证直诀》。

现把些许感悟记录如下:一、论小儿先别体质,承《千金》详述变蒸”体质”在现代作为在中医理论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病理生理学概念。

中医上讲就是机体因为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的盛衰偏颇而形成的素质特征。

而我在书中通过其重视脾胃在儿科疾病诊治中的作用,看到了钱乙对于论小儿病先把别体质的思想,并且书中将变蒸列在卷首,也足以体现出钱乙对于体质的看重。

在这之前我只知道”变蒸”之名,首见于西晋王叔和之《脉经》,并未此有过多的了解,读完卷首的一篇,对于”变蒸”有了一定认识——变者,变其情智,发其聪明,主要是指精神发育;蒸者,蒸其血脉,长其百骸,主要指形体发育,小儿需得变一变、蒸一蒸,方能长。

钱乙在继承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描述了变蒸后小儿身心发育的显著变化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了小儿变蒸的本质为”小儿在母腹中……五脏六腑成而未全。

自生以后,即长骨脉五脏六腑之神智也。

”更加详细的论述小儿的的生理体质是”肌骨嫩怯”,”脏腑柔弱”,”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病理体质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并提及”不汗而热者,发其汗,大吐者,微下,不可余治,是以小儿须变蒸。

”对小儿变蒸提出应采取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发展了小儿体质学在诊断学中的运用。

二、执简驭繁归五脏,相生互克明先机钱氏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深刻认识,这也为立法处治树立了指导准则。

其在继承前人脏腑辨证的理论的基础上,把患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运用到五脏辨证论治体系当中,把”风、惊、困、喘、虚”归纳为肝、心、脾、肺、肾五脏的主要证候特点,即”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用虚实寒热来判断脏腑的病理变化,最终用五行来阐述五脏之间相互关系确立五脏所主病证。

儿科之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药证直诀白话解

儿科之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药证直诀白话解

⼉科之圣——钱⼄《⼩⼉药证直诀》⼩⼉药证直诀⽩话解在我国医学历史上著名的⼩⼉科专家钱⼄(公元1032-1113年),字仲阳,北宋末年东平郡(今⼭东郓城县)⼈。

他的⽣卒年限,以前⼀直没有作过详细考证。

他的学术思想及流传到现在的⼀部《⼩⼉药证直诀》,对祖国医学中的⼉科学贡献很⼤。

钱⼄的⽣平事迹和他的⽣卒年限考有5篇材料可以充分说明钱⼄的⽣平事迹并考证他的⽣卒年限,这5篇材料是:宋代刘跂写的《钱仲阳传》;《宋史·⽅技》记载的钱⼄传;钱⼄⾃⼰曾经为当时⼀位⼉科医家董及之的著作《⼩⼉斑疹备急⽅论》写的跋⾔;钱⼄的学⽣阎季忠(⼜作孝忠)在辑成《⼩⼉药证直诀》时写的序⽂;以及《四库全书⽬录提要》上有关钱⼄的记载(图为钱⼄)。

刘跂的《钱仲阳传》和《宋史·⽅技》记载的钱⼄传,内容⽂词⼤致相同。

说是钱⼄的⽗亲擅长医术,⽽有饮酒的嗜好并且喜欢到处旅游。

当钱⼄3岁的时候,他⽗亲到东海地区游览,竟然⼀去不返,母亲⼜去世,年幼的钱⼄就寄养在他的姑母吕⽒家中。

钱⼄年龄稍为长⼤时,跟随吕⽒学医,30多岁的时候,他把⽗亲寻了回来,⼜过了7年,⽗亲也去世了,那时的钱⼄已是40岁左右的⼈,他以⼀部名叫《颅囱⽅》的⼩⼉科书籍在⼭东⾏医,声望很⼤,到了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由于给宋神宗的⼦⼥治病有功,被任命为翰林医宫,继⽽⼜提升为太医丞。

并说他享年82。

元丰年间,也就是刘跂得中进⼠的时候,他能为钱⼄写传,⽽说仲阳享年82岁,那末钱⼄卒于刘跂之先,这就没有疑问,⽽刘跂是卒于政和末年(公元1117年),所以钱⼄的卒年就不会在公元1117年了。

⾄于《四库全书⽬录提要》上说:'⼄在宣和间以巫⽅⽒颅囱经治⼩⼉,甚著于时',考宣和间是在公元1119⼀1195年,那时钱⼄已经去世,这就是显然的错误了。

再根据钱⼄⾃⼰写的⽂章,他给董及之的著作写跋⾔时说,⾃⼰'专⼀为业,垂四⼗年',当时是在元祐癸⾣(公元1093年)。

钱乙论治小儿脾胃病

钱乙论治小儿脾胃病

钱乙论治小儿脾胃病脾胃学说源于《内经》, 后来《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藏经》、《千金要方》等均有发展, 但大多以成人立论为主, 钱乙承上启下, 将《内经》及宋以前的脾胃学说, 首先运用于儿科学中。

所著《小儿药证直诀》一书, 对小儿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以及辨证论治的运用等方面, 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及独到的见解, 对后世儿科学的发展以及李东垣脾胃学说的理论启示甚大。

一、小儿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是以五脏虚实分证立论, 其中详于五脏、略于六腑, 但对胃腑却有专论或脾胃并论。

这是因为脾与胃是一脏一腑, 一运一纳, 一燥一湿, 一升一降, 一阴一阳的对立统一体,共同承担人体后天给养, 所以钱氏宗《内经》而将脾胃并论。

钱氏认为, 小儿“脏腑柔弱”,“肌骨嫩怯”,“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因而在病理上“易虚易实, 易寒易热”, 这些病机在脾胃的表现尤为突出。

因脾胃为后天之本, 生化之源, 婴儿初生,除阳光空气之外, 主要依靠乳食营养而资之以为生。

小儿生机旺盛, 所谓纯阳之体, 发育迅速, 但脏腑幼嫩, 气血薄弱, 脾胃的运化功能尚未健全, 这就形成了营养需求大而消化负担重的矛盾。

明代儿科学家万全, 根据钱氏的儿科学说, 提出了小儿的生理特点之一是“胃常不足”(《育婴家秘》)。

脾的功能不足( 按: 脾, 当然包括胃) , 加之小儿乳食不能自节, 生活不能自理, 一旦冷热饥饱无度, 则脾胃纳运之功能更易于紊乱而出现纳呆、吐泻而导致消化不良营养不良的积滞、疳疾等脾胃病。

再若诊治不当, 药物损伤正气, 则脾胃的功能一伤再伤, 所以小儿内伤之疾脾胃病尤多者缘出于此。

脾胃受病, 食积痰湿易阻, 则易实易热,中焦阳气易损, 则易虚易寒;且虚实并见, 先实后虚; 寒热夹杂, 先热后寒的现象颇为多见。

因而小儿脾常不足, 易虚易实, 易寒易热之说, 概括了钱乙对小儿脾胃特点的总认识, 在钱氏儿科学术观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学术特点与李东垣氏一般地强调脾胃、阴火又有不同。

论《小儿药证直诀》调理脾胃的学术思想

论《小儿药证直诀》调理脾胃的学术思想

论《小儿药证直诀》调理脾胃的学术思想
韩娟;张堃
【期刊名称】《西部中医药》
【年(卷),期】2010(023)003
【摘要】钱氏的<小儿药证直诀>中贯穿了顾护脾胃的思想,本文从病理、生理特点、辨证论治、剖析遣方用药特点,调剂制方、饮食护理等方面阐述了钱乙在治疗小儿多种疾病时不忽视调理小儿脾胃这一指导思想,此理论可为今天的临床实践提供了诸多借鉴,值得深究.
【总页数】3页(P5-7)
【作者】韩娟;张堃
【作者单位】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甘肃,兰州,730050;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甘肃,兰州,7300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
【相关文献】
1.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治疗疑难病证的学术思想研究之三——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的理论核心“持中央,运四旁” [J], 刘喜明;路洁;苏凤哲;冯玲;尹伊艰
2.浅谈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调理脾胃学术思想 [J], 弓艳玲;冯天明
3.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学术思想研究之五(下)——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的理论核心——“调升降” [J], 刘喜明
4.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学术思想研究之五(上)——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的理论核心
——“调升降” [J], 刘喜明
5.《小儿药证直诀》顾护脾胃学术思想探析 [J], 周正;张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儿用药更应重脾胃

小儿用药更应重脾胃

小儿用药更应重脾胃笔者从临床中发现小儿得病,大多由于脾胃虚弱所致,有些小儿,由于脾胃不好,消化吸收能力差,一遇气候变化,往往容易感冒,发热,疼痛甚至影响消化系统,形成恶性循环,经常生病,对于生长发育也会带来带来了不良的损害。

笔者认为,临床慢性病上对于儿科疾病更应重视脾胃,现如今一些儿科医生的用药都令人堪忧,一剂少则十六七味,多则二十多味。

且不说其方能否治病,却仅诸多药物对于脾胃的肠胃损伤就是不言而喻的。

金元我四大家之一李东垣指出:“脾胃虚衰,百病由生。

”而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也指出:“脾胃虚衰,四肢不举,诸邪遂生。

”明代万全《幼科发挥》指出:“人以脾胃为本,所当调理,小儿脾常不足,尤不可不调理也。

”“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也。

”可见调理脾胃在儿科中的重要性。

而现调理之医生误以为补水就是一味的补益,常用参、芪等大量补药,其实不然这样会闭门流寇。

朱丹溪指出:“药石皆偏胜之气,虽参、芪之辈,为性亦偏。

”小儿机体旺盛,只要抚养得当,护理得力,自能正常发育。

李东垣在《珍珠囊指掌》谈用药法指出:“用药之忌,在乎欲速,欲速则肺痈温凉行散补泻,未免过当,功未获奏,害已随之。

夫药无次序,如兵无纪律,虽有勇将,通以勇而偾事。

又如理丝,缓则可清其续,急则愈坚其结矣。

”可见他治疗内伤妇科疾病,主张循序渐进,缓以图功,反对用药过当,损伤脾胃。

骨科疾病的具体治疗,笔者认为更应补而不滞,若病邪未完全祛除,过早用补法,则会并使邪滞留体内,既达不到“补”的作用,反而会加重病情。

小儿起病系起于饮食不节,营养过丰,过食生冷,屡用补药,食补、积滞未消,有损无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1第19卷 第9期 2017 年 9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9 No. 9 Sep .,2017钱乙,字仲阳。

山东东平人,生于北宋仁宗至徽宗年间(约公元1032—1117年),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儿科医家。

其毕生经验由门生阎孝忠(一作季忠)整理编集而成,名《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

全书分为三卷,卷上为脉证治法,论及小儿的生理、病理,五脏辨病论治,共载小儿诊候及方论81篇;卷中详细记载钱乙小儿病医案23则;卷下诸方,介绍了钱乙经验方剂122首。

钱乙重视脏腑辨证,尤其强调调治脾胃在小儿病证中的重要性,其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在《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中有着充分体现。

1重视脏腑辨证钱乙重视脏腑辨证,在《颅囟经》“纯阳”理论上,提出小儿的生理特点。

他的弟子在序言中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1]。

《小儿药证直诀·卷上脉证治法》在论述小儿病证之先,首列“五脏所主”“五脏病”,提纲挈领的概括出小儿常见病证的脏腑归属及辨证要点[1]。

其中“五脏所主”从《小儿药证直决》谈钱乙重视脾胃学术思想张会永1,杨关林2(1.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2.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2)摘 要:钱乙重视脏腑辨证,尤其强调调治脾胃在小儿病证中的重要性,其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在《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中有着充分体现。

钱乙总结小儿脾病病机为“脾主困”,他重视五行生克制化在脏腑辨证的应用,例如在小儿咳嗽病治疗时,通过培土生金、调治脾胃而获效。

钱乙重视小儿病因,在诊法上除脉诊外,又扩充了“目内证”“面上证”等诊法。

《小儿药证直诀》上篇所述小儿脾胃病诸多病证,均体现出脾主困的病机;中篇所载医案23则,近半数与调补脾胃相关;下篇所载方剂中调补脾胃的有48首,补益方剂如益黄散、异功散、白术散等,攻邪方剂如泻黄散、白饼子等。

在攻邪方剂中,又有峻下、缓下、微下等区分,攻邪常以蜂蜜、米面糊丸,并用米饮等调服以顾护胃气。

在小儿斑疹类疾病中,钱乙更提出饮食慎口等调护原则。

关键词:阎孝忠;脾主运化;脏象;疮疹;脾主湿;从脾论治中图分类号:R2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7) 09- 0071- 03收稿日期:2017-02-11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2013CB531700)作者简介:张会永(1983-),男,河北保定人,副主任中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学研究,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 硬化的基础研究,名老中医学术思想。

通讯作者:杨关林(1962-),男(锡伯族),黑龙江肇东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血管疾 病,中医脏象理论研究。

Research of QIAN Yi's Academic Thought about Spleen-stomach inthe Book of Key to Therapeutics of Children's DiseasesZHANG Huiyong 1,YANG Guanlin 2(1.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032,Liaoning,China;2.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032,Liaoning,China)Abstract:QIAN Yi paied attention to Zang Fu differentiation,he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regulating spleen and stomach in children's disease. QIAN Yi's academic thought about spleen-stomach had written in the book of Key to Therapeutics of children's Diseases . QIAN Yi summarized the pathogenesis of children's spleen disease as“spleen trapped”. He emphasized the application of“five elements”i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Zangfu organs. For example,when treating cough,he treated spleen instead of treating flung,because spleen is the mother of flung. QIAN Yi invented the“internal evidence”“the facial evidence”as new diagnostic methods. The pathogenesis of spleen trapped was reflected in all the spleen disease in the book of Key to Therapeutics of Children's Diseases . Half of the 23 cases in the book were related with treatment of regulating the spleen. There were 48 prescriptions which were regulating the spleen,such as Yihuang Powder,Yigong Powder,Baizhu Powder,Xiehuang Powder. In children with typhus diseases,QIAN Yi proposed diet careful nursing principles.Keywords:YAN Xiaozhong;spleen governs movement and transformation;Zang-xiang;sore;spleen governs dampness;treatment from spleen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7.09.019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19卷所述之“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更成为后世治疗小儿疾病的纲领,沿用至今。

其后的“五脏病”,所述内容与“五脏所主”雷同,虽有医家认为是阎孝忠整理之衍文[2],但亦足以印证钱乙对脏腑病证之重视。

现代医家应用钱乙的“五脏所主”辨证纲领治疗小儿咳嗽,效如桴鼓[3]。

这种五脏分虚实的辨证方法,不仅为儿科专用,亦为内科医家效仿,成为脏腑辨证的源头。

2 概况“脾主困”涉及脾的病证,钱乙概括为:“脾主困。

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

”“脾病,困睡泄泻,不思饮食。

”[1]众所周知,脾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可以概括为“脾主运化”,具体表现为脾胃的燥湿、升降、运化功能的协调,倘若有一个环节失调,即可导致疾病,从而出现脾不健运的病理现象。

这种病理变化钱乙概括为“脾主困”,并简要概括了脾实与脾虚的病机特点,这与《素问·脏气法时论篇》关于“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4]的概括相符,可以说钱乙提出的“脾主困”,是对《内经》理论的提炼,并直接影响了其后的金元医家,为脾胃学派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钱乙的“脾主困”病机也逐渐演变成了后世的“脾主湿”。

3 重视脏腑生克钱乙是脏腑辨证的代表医家,其所论病证,先区别病位脏腑,辨明本病或兼病,再分轻重缓急、标本虚实而治之。

这其中,他将五行理论与脏腑辨证结合,借助五行生克而立法处方。

如治疗东都张氏孙嗽喘一案,他医因为用寒凉药不效,钱乙解释说:“凉药久则寒不能食。

小儿虚不能食,当补脾,候饮食如故,即泻肺经,病必愈矣。

”[1]凉药伤脾,脾为肺母,母病及子,故病久不愈。

治疗之法,虚则补其母,培土以生金,当先补脾,而后泻肺。

此案小儿服补脾药之后,再以泻白散泻肺治疗而愈。

正如钱乙所说:“先实其脾,然后泻其肺。

”[1]钱乙虽以脏腑分证,但在临证中却从未割舍五脏间的相互联系,始终从整体角度探讨疾病病情,诸如此类医案,在《小儿药证直诀》中多处体现,并可参见该书“五脏相胜轻重”一篇[2]。

4 重视病因及诊法《小儿药证直诀》开篇第一论即是“小儿脉法”,原文短小精悍:“脉乱,不治。

气不和,弦急。

伤食,沉缓。

虚惊,促急。

风浮。

冷,沉细。

”[1]其中也道出了小儿常见病因:气不和、伤食、虚惊、风冷等。

这是对饮食、情志、外感病因的高度概括。

因小儿为哑科,钱乙在诊法上除脉诊外,又扩充了“目内证”“面上证”等诊法[1]。

对于相同的面上证,又提出不同的鉴别方法。

例如:“面白无精光,口中气冷,不思食,吐水”是“胃气不和”;“面白色弱,腹痛不思食”是“胃冷虚”;“面白,心腹痛,口中沫及清水出,发痛有时”是“虫痛”[1]。

这里,同是一个“面白”,却能区分出不同的脾胃病证,这些病证的鉴别除望诊外,其实结合了很多问诊信息。

钱乙在诊治小儿时,非常重视问诊,尤其重视询问小儿的饮食、二便情况,必要时亲眼查验二便。

如在“疮疹候”中,钱乙曾提到“米谷及泻乳不化者,是脾虚不能制肾”[1],这里的“米谷及泻乳不化”是粪便中夹杂未消化的乳食,再如“辛氏女子五岁病虫痛”一案,患儿服药泻下后,“钱与泻盆中看,如药汁,以杖搅之,见有丸药。

”[1]从中可见钱乙查验小儿粪便的情况。

在钱乙“记尝所治病二十三证”中,可以更详细的看出钱乙在诊病过程中,详细询问患儿饮食(乳食)、二便的变化情况,并以此指导处方治疗。

5 所述脾胃病证在《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中,上篇多处脉证论及脾胃。

与脾胃直接相关的病证有:初生吐泻诸疾(笔者概括,非钱乙原文),夏秋吐泻、吐乳、诸疳、胃气不和、胃冷虚、积痛、虫痛、虫与痫相似、食不消、腹中有癖、虚实腹胀、弄舌、胃怯汗、胃啼、急欲乳不能食,又有伤食后发搐、慢惊、五痫、疮疹、伤风腹胀、伤风吐泻诸疾(笔者概括,非钱乙原文)、黄相似、咳嗽、虚羸、气不和、肿病等亦与脾脏相关,超过《小儿药证直诀》上篇脉证大半篇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