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方剂煎服法
伤寒论方剂煎服法

伤寒论方剂煎服法(特征性,单选题备用)太阳病1.桂枝汤:啜粥温覆取遍身微似有汗。
2.桂枝加葛根汤:先煮葛根,覆取微似汗。
3..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覆取微似汗。
4.麻黄汤:先煮麻黄,去沫,覆取微似汗。
5.葛根汤:先煮麻黄、葛根,去沫,覆取微似汗。
6.大青龙汤:先煮麻黄,去沫,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7.小青龙汤:先煮麻黄,去沫。
8.桂麻各半汤:先煮麻黄一二沸,去沫。
9.桂二麻一汤:同上。
10.桂二越婢一汤:同上。
11.五苓散: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多饮暖水,汗出愈。
12.桃核承气汤:煮取,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
(饭前服)先食温服。
当微利。
13.抵当汤:不下更服。
14.栀子豉汤:先煮栀子。
得吐后,止后服。
15.麻杏甘石汤:先煮麻黄,去沫。
16.白虎加人参汤:煮米熟汤成。
17.葛根芩连汤:先煮葛根。
18.桂枝甘草汤:顿服。
19.救逆汤:先煮蜀漆。
20.苓桂甘枣汤:甘澜水,先煮茯苓。
21.小建中汤:煮,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
22.桂枝人参汤:桂枝后下。
日再夜一服。
23.干姜附子汤:顿服。
24.炙甘草汤:加清酒,后烊化阿胶。
25.大陷胸汤:先煮大黄,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
得快利,止后服。
26.小陷胸汤:先煮栝楼。
27.三物(桔梗、巴豆、贝母)小白散:白饮和服。
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
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
28.大黄黄连泻心汤:麻沸汤渍之(沸水冲泡)29.附子泻心汤:附子专煎,取其味厚;三黄渍之,取其气薄。
(大黄、黄连、黄芩)30.半夏泻心汤:煮取,去滓再煎(使寒热药性相合,利于调中和胃)31.生姜泻心汤:同上。
32.甘草泻心汤:同上。
33.旋覆代赭汤:同上。
34.黄连汤:昼三夜二服。
35.十枣汤证: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去滓,内芫花、甘遂、大戟末。
平旦服。
得快下利后,米粥滋养。
阳明病1.白虎汤:煮米熟汤成。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伤寒论》)一、组成当归三两(12克)、桂枝三两,去皮(9克)、芍药三两(9克)、细辛三两(1.5克)、甘草二两,炙(5克)、通草二两(3克)、大枣二十五枚,擘(8枚)。
二、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三、歌括1.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桂芍枣,细辛甘草与通草;血虚肝寒四肢厥,煎服此方乐陶陶。
2.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上方再加姜萸配,温经散寒功更超。
3.黄耆桂枝五物汤桂枝汤中去甘草,加入黄耆名五物;益气温经和营卫,善治血痹肌麻木。
四、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五、主治1.阳气不足而又血虚,外受寒邪。
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欲绝或沉细。
2.寒入经络,腰、股、腿、足疼痛六、方解四肢为诸阳之本,阳气不足,四末失其温养,所以手足厥寒。
然而不见其他阳微阴盛证,却又脉细欲绝,是血虚而又经脉受寒,血脉不利之故。
况手足厥寒只是指掌至腕、踝不温,与四肢厥逆有别。
正如成无己云:“手足厥寒者,阳气外虚,不温四末;脉细欲绝者,阴血内弱脉行不利。
”所以但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为治。
本方从组成看,是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细辛、通草而成。
当归苦辛甘温,补血和血,与芍药合而补血虚。
桂枝辛甘而温,温经散寒,与细辛合而除内外之寒。
甘草、大枣之甘,益气健脾,既助归、芍补血,又助桂、辛通阳。
更加通草通经脉,使阴血充,客寒除,阳气振,经脉通,手足温而脉亦复。
《伤寒论》方以四逆命名者,有四逆汤、四逆散、当归四逆汤。
三方主治与用药皆不同正。
如周扬俊云:“四逆汤全从回阳起见,四逆散全从和解表里起见,当归四逆汤全从养血通脉起见。
”所以本方又能治经脉受寒,血涩不通而致腰、股、腿、足疼痛者。
七、附方及方论1.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伤寒论》):即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二升(5克)、生姜半斤(15克),改用水酒各六升,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
功用:温经散寒。
伤寒论方剂

伤寒论全部方剂(1)十枣汤芫花(熬)、甘遂、大戟,等分。
上各为散。
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
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
假设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2)三物白散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贝母三分,右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
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
(3)干姜附子汤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4)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5)土瓜根汁方应是土瓜根汁灌肠导泻〔未写明详细用法〕。
(6)大承气汤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消三合,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消,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
得下,余勿服。
(7)大柴胡汤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切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方加大黄二两,假设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粉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假设复服,汗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9)大陷胸汤大黄六两,去皮芒消一升甘遂一钱匕,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消,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10)大陷胸丸大黄半斤葶苈子半升,熬芒硝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右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
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
伤寒论113方

《伤寒论》113方------------------------------------------------------------------------------- 1.桂枝汤:12【条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处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煎服方法】:右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桂汤:117【条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处方】: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煎服方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3.桂枝加芍药汤:279【条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处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煎服方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4.桂枝加大黄汤:279【条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处方】: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煎服方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白头翁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白头翁汤(《中医治法与方剂》)白头翁汤(《伤寒论》)【组成】白头翁15g 黄连12g 黄柏12g 秦皮12g【用法】水煎服。
【主治】混热疫毒,下注大肠,下痢脓血,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脉象弦数。
【证析】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是本方主证,由此可知病位在肠;舌红苔黄,脉数均属热象,由此可知病性属热;审证求因,此证是因饮食不洁,感受疫毒引起。
疫毒侵人肠道,影响脾运,气郁化热,津凝为湿,下注于肠,热蒸肠腐,以致下痢脓血。
【病机】湿热疫毒,下注于肠。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荆法。
【方义】疫毒侵入肠道成为痢疾,当务之急,急宜清热解毒,消除致病原因;病因一除,诸证自然消失。
白头翁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功效,本品治疗阿米巴痢疾及细菌性痢疾均有定疗效,故是本方主药。
黄连、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力量颇强,黄连尤为治疗细菌性痢疾的要药,两药是本方辅药。
秦皮配人方中,一则取其清热燥湿,增强黄连、黄柏功效,再则取其收涩止痢,故为佐药。
全方四药均为消除病因而设,未惶他顾,是其组方特点。
【应用】以下痢脓血,赤多白少,腹痛、里急为辨证要点。
可随证加地榆、焦山楂凉血活血。
阿米巴痢疾用本方煎汤送服鸦胆子仁。
鸦胆子仁须用龙眼肉包裹,以免腐蚀胃壁。
【化裁】1.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金匮要略》)即本方加甘草、阿胶。
治产后下痢;久痢伤阴亦可使用。
有清热解毒,补虚缓急之功。
2.加减白头翁汤(经验方)白头翁30g,黄芩12g,秦皮12g,黄连30g,金银花20g,地榆30g,白芍12g,广木香10g,甘草10g。
水煎服。
治急性细菌性痢疾,大便脓血,里急后重苔黄脉数,有清热止痢之功。
此方加入黄芩、金银花、地榆,解毒力量大为增强;加入白芍、甘草,可以缓解里急后重和腹痛;加入木香,可以疏畅气机,结构臻于完善。
【歌括】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及秦皮,若加阿胶与甘草,产后下痢服之宜。
收藏!《伤寒论》方的煮药时间山海精舍

收藏!《伤寒论》方的煮药时间山海精舍方药煎煮方法是直接影响方药疗效的重要因素。
《伤寒论》对每一方剂的煎煮法都有具体要求,用水多少,煮取多少,先煮后煮,方后注中皆有规定,这些内容是有其实际意义的。
惜乎后世学者在研究《伤寒论》时,对此多有忽略。
笔者对此作了一些尝试性的研究,作为此文。
一两个特殊的时间单位1、升蒸《伤寒论》虽然没有直接说明各方煮药时间的长短,但方后注规定了以水若干煮取若干,这实际上正是对煮药时间长短的规定。
一般而言,在环境温度和湿度,以及煮药容器的质量和容积基本相同或相近的条件下,以一定强度的火力将等量沸腾的水继续加热至完全蒸发,所用的时间是基本一致的。
《伤寒论》煮药多用微火,第12条方后注规定桂枝汤煮以微火,这是适合其他诸方的普遍性要求;《千金要方》也说过:“凡煮汤,用微火,令小沸。
”因而可以认为,《伤寒论》煮药时间1升水完全蒸发所用的时间是大致相同的。
为了研究的方便,笔者将这样长短的一段时间作为一个时间单位,名之曰“升蒸”。
根据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汉之1升折合今日之198mL。
笔者做了一个简单的试验,将600mL-1800mL(约3-6升)不同量的沸水以中等强度的火力继续加热蒸发,计算每1升水的平均蒸发时间,结果约为15min。
根据这一结果,1升蒸约等于15min。
2、沸煮药过程中,当水烧开时,药液沸而腾起。
由于是微火煮药,药液仅有小沸,一阵沸腾后,药液温度稍有降低,液面又归于相对平静,这一过程就是仲景所说的一“沸”。
继续加热,则出现二沸、三沸……。
一沸时间有多长,这要视室温、火力、药材量、容器的口径及其质地等因素而定。
笔者根据实际情况,粗略估计1沸大约30s。
本文所言“升蒸”和“沸”都是以药液开始沸腾时为起点计算。
在药物浸泡和煎煮过程中,有一定量的水浸入药材中,由于药材质地的不同以及方剂药材总重量不同,每一方剂药材中的浸入水量也不同,对此较难掌握,故本研究对此全部忽略不计。
在《伤寒论》中,大黄黄连泻心汤以及附子泻心汤中的三黄用麻沸汤“渍之须臾”。
《伤寒论》中的方药煎服法

《伤寒论》中的方药煎服法摘要】方药煎服方法恰当与否,直接关系着药物疗效的发挥,亦影响辨证论治的结果。
本文就方药的煎法、溶剂、服法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伤寒论煎法溶剂服法【中图分类号】R2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6-0303-02药物煎服法的恰当与否,对于疗效的发挥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伤寒论》非常重视方药的煎服法,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方法,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煎法在煎药方法上,张仲景总结前人经验,根据药物的性能、功效等采取灵活多变的煎法,以配合疾病的需要。
一般方剂均采用诸药同煎的方法,现将特殊煎法分述如下。
1.1先煎即将某药加水先煎,然后纳入其他药物再煎。
先煎的药物多属于各方主药,或用量较大而又适于加热时间较长者。
《伤寒论》药物先煎的目的在于:一是减除药物的某些毒副作用,如蜀漆与麻黄;二是使药物成分充分释出,如葛根。
1.2后下即加水先煎其他药物,后加该药再煎。
一般多用于药料易煎出而加热时间过久会影响其药效者,如桂枝人参汤中的桂枝、大承气汤中的大黄等。
孙氏认为后下可①减少挥发性药物有效成分的损失;②贵重、量少的药物后下,和令相得内服,则充分利用药物;③胶类、糖类及禽蛋类药物后下以避免胶质、糖分溶解后影响其他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1]。
1.3烊化待其他诸药煎煮取汁去滓后,纳入该药再加温使其化尽。
多用于胶类、饴糖类等药物。
如炙甘草汤中的阿胶、小建中汤中的饴糖等。
即可避免此类药物粘附在药渣内造成浪费,又可防止同煎时此类药物溶解后浓度过高而影响其他药物成分的充分释出。
1.4兑冲待其他诸药煎成去渣后,再将该药和入搅匀微热(或不需加热)的方法。
多用于不适合煎煮而可直接服用的药物,如黄连阿胶汤中的鸡子黄等。
1.5去滓再煎即先将药物煎至总量的二分之一,去滓再将药液煎至总量的四分之一,如大柴胡汤、竹叶石膏汤等。
此方法即可浓缩药液,又可避免药渣吸收药液造成有效成分的损失,最重要的是可使药效调和,促进胃纳,避免服后胃部不适,从而更好发挥药效。
【推荐】《伤寒论》中的特殊煎药法

【推荐】《伤寒论》中的特殊煎药法《伤寒论》对药物的煎煮方法十分重视,其煎药方法除了常见的先煎、后下、烊化、对服之外,还有一些更特殊的煎药方法,这些特殊的煎药方法广大中医师在处方医嘱时常常被忽略,而影响到中医汤剂疗效的正常发挥。
1.加酒同煎法如炙甘草汤,原方要求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同煎。
佐清酒同煎目的在于借酒行气血、通经络、和阴阳,助行药势、宣痹通阳。
尤其在补阴剂或气血双补剂中加酒能够通行药性,达到补而不滞之目的。
炙甘草汤是治疗气虚血少之脉结代、心动悸的常用方剂,在煎药的同时加入清酒,不独增强通心阳、推动血行之作用,而且还使诸养阴药滋腻之性得清酒而消除。
此外酒还是一种很好的溶媒,加酒同煎,方剂中的有效成分能够最大限度的溶出。
笔者在10年前用炙甘草汤治疗数十例老年心动悸、脉结代、少气少苔患者,收效惘然,遂在活血化瘀、通阳益气等治法及方剂中变来变去,在越变越乱自己更加纳闷之余,又回过头来翻阅《伤寒论》中的炙甘草汤,发现忽略了原方中的加酒同煎法,令自已遗憾不已!从此以后,再遇心动悸、脉结代患者,或被西医诊断为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患者,处以炙甘草汤时,据脉症情形必告知加入50~250ml数量不等的黄酒同煎,始从仲师方中体会到了炙甘草汤在临床实例应用中的“鼓桴之效”。
2.加蜜同煎法如陷胸丸,以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
仲师在方中加蜜之目的有四:一是为了缓和陷胸丸的峻烈药性变峻下为缓攻;二是取其和中之效,顾护胃气;三是取其甘润缓急之功,辅佐主药发挥作用;四是取甘以矫味。
《本草纲目》云:“蜜,其入药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燥也、止痛也”:“和百药而与甘草同功”“和营卫、润五脏、通三焦、润脾胃”。
今天有些医师在处方时往往舍蜜不入,使方剂疗效不能尽最大限度的发挥,甚为遗憾。
3.米熟则汤成如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等。
这些方后均注有“米熟成”,米熟则汤成,目的在于取稼穑之品粳米甘平之性,在补养脾胃、顾护脾肺之阴的同时,缓其方中其它药物之寒降性能,使药性在中上焦持久地发挥治疗效用。
《伤寒论》之药物煎服法共5页word资料

《伤寒论》之药物煎服法文献标识码:A张仲景的《伤寒论》不仅辨证明晰,组方严谨,用药精练,配伍有度,而且在药物的用量、用法以及药物的煎服方法、注意事项等方面都有较为详细的规定,这样使病人能更好的了解药物的煎、服法,注意事项以配合治疗,同时使药物更好的达到其效果。
现在临床上大多数医生只注重辨证与用药,对药物的煎服法、注意事项重视不够;而合适的煎药方法能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容易煎出,也可以缓和或消除有毒药物的副作用,提高疗效。
现将《伤寒论》在煎药、服药的方法,以及服药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归纳、分析,供临床参考。
1 煎药的溶剂《伤寒论》中的113首方中,有98个方为汤剂,大部分汤剂为水煎剂,《伤寒论》中将药与水同烧称为煮,去渣后单烧称为煎。
纵观仲景的《伤寒论》其煎药的溶剂有水、蜜、酒、醋等溶液。
《伤寒论》98个汤剂中,用水煮、煎共有90余方,这是最常见的煎药溶剂及方法,而且药物也容易被吸收,而水又有好几种:①长流水,为流动的水,这是使用最多的煎药溶剂。
②甘澜水,甘澜水又名劳水,是将流水用勺扬千遍而成的水,如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用此水,李时珍说:“甘澜水取其性刁;助肾气而益脾胃也”。
③潦水,即下雨后、雨水所积之水,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即用此水煎煮,《本草纲目》云潦水“为去湿热之药”。
④清浆水,清浆水为“炊粟米热,投冷水中浸五、六日即成的水”,如枳实栀子豉汤用此水,其性凉善走,能调中宣气,通关开胃,解烦渴化滞物。
⑤开水渍泡,即滚烫的开水浸渍药物,如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麻沸汤即用开水渍泡药物。
⑥自饮,即米汤、也有人认为是白开水,它只用作散剂的调服液,如五苓散即以白饮调和药物服用。
除水外,还有少数方用醋、酒、蜜等做为煎药的溶剂,①苦酒,即米醋,其味酸性敛,有消肿敛疮之功,乌梅丸用此做为煎药的溶媒。
②酒,此处指清酒,取其有活气血,通经络之功用;也有水酒合参做为煎药溶媒的,在炙甘草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中用水、酒各半煎煮,这样增加活血通经络作用。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温化水湿)——真武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温化水湿)——真武汤(《伤寒论》)一、组成茯苓三两(9克)、芍药三两(9克)、白术二两(6克)、生姜三两(9克)、附子炮去皮,一片(9克)。
二、用法法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三、歌括1.真武汤真武汤壮肾中阳,苓芍术附加生姜;少阴腹痛寒水聚,悸眩瞤惕急煎尝。
2.附子汤少阴阳虚附子汤;人参白术苓芍藏;体痛背寒肢逆冷,温阳益气自复康。
四、功用温阳利水。
五、主治1.脾肾阳虚,水气内停。
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脉沉。
2.太阳病。
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
六、方解本方为治疗脾肾阳虚,水气内停的主要方剂。
水之所制在脾,水之所主在肾。
脾阳虚,则湿积而为水;肾阳虚,则聚水而从其类。
水湿聚而不化,溢于肌肤,则四肢沉重疼痛,甚则水肿;水湿下注,则腹泻便溏;水气上冲,则或咳或呕;聚而不行,则小便不利;清阳不升,则头眩短气;至于发汗后,身瞤动者,殆为汗出过多,阴随阳伤,经脉失养之故。
治以助阳行水之法,俾阳气胜,水气消,则诸症自愈。
方中君以附子之大辛大热,温肾暖土,以助阳气。
臣以茯苓之甘淡渗利,健脾渗湿,以利水邪;生姜辛温,既助附子之温阳祛寒,又伍茯苓以温散水气。
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以扶脾之运化。
其用白芍者,一者取其利小便;一者取其缓急止腹痛。
《本草经》尝言芍药“主邪气腹痛…止痛,利小便”;或取其敛阴缓急,以解身之瞤动。
诸药相伍,温中有散,利中有化,脾肾双补,阴水得制,故为脾肾阳虚,寒水为病的有效之剂。
原书方后有:若咳者,加五味子、细辛、干姜;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若呕者,去附子,加重生姜。
可资临床参考。
七、附方及方论附子汤(《伤寒论》):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15克)、茯苓三两(9克)、人参二两(6克)、白术四两(12克)、芍药三两(9克)、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伤寒论》名方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参甘+大黄+枳实芍药)即(柴芩+枣+夏姜+大黄+枳实芍药)【方剂组成】柴胡24 克,黄芩10 克,芍药10 克,半夏12 克,生姜12 克,枳实12 克,大枣 4 枚,大黄 6 克【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病初传少阳,势须人参补中益气,既防邪侵及里,又助正以祛邪于外。
但已并于阳明,则须大黄兼攻里,人参之补,甘草之缓;反非所宜,故去之,加枳实以治心下坚,加芍药以治腹满痛,故此治小柴胡汤证而里实心下坚、腹满痛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103 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注解:见小柴胡汤方。
按:大柴胡汤证之呕和烦,除柴胡证外,还有里实热壅的成分,故与小柴胡汤不同,而见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等。
《伤寒论》第165 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注解:伤寒证,虽发汗汗出而发热不解,若其人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按:心下痞硬,即心下急的剧甚者,外感发汗、汗出而发热不解,大多现小柴胡加石膏汤证,或本方证,或本方加石膏汤证。
又由于本条的发热呕吐下利之治,则本方有用于急性胃肠炎、胆道感染、胆囊炎、痢疾等的机会。
《伤寒论》第136 条: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注解:见大陷胸汤方证。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12 条: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注解:按之心下满且痛,此为里实,宜以大柴胡汤下之。
按:心下痞硬,按之心下满痛,皆心下急的一类,为应用本方的要征,宜记。
外感表解而烧不退,有柴胡证,多宜小柴胡加石膏汤。
若大便干,舌苔黄,已非上方所能治。
与本方有捷效。
曾治一患者,住某医院高烧五十余日,西医用尽退烧方法不解。
请各医院会诊,多疑为癌变,最后邀胡老往诊,其人呕不能食,胸胁满,心下痞,大便难,脉弦有力,与本方一剂烧退,三剂痊愈出院。
《伤寒论》麻黄先煎去上沫之煎服法

2 . 4 .
荥艾 灸 之 。冬 日天 阳之气 在 下 ,人 体 之 阳气 潜 于
内 ,冬天 阴寒之 邪盛外 ,故而取 井荥 以调脏 腑 内敛 之 阳 ,消亢烈 之寒 阴 ,至春来 害生之 时 ,能够强身
( 本 文 编辑 : 苏
玲 本 文校对 : 苏 玲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 0 3 — 1 6 )
《 伤寒论》 麻黄先煎去上沫之煎服法
丁 庆 刚
( 长 春 中医药 大学 附属 医院针 灸科 ,长 春
摘
1 3 0 0 2 1 )
要 :麻 黄在 临床 应 用 中 ,其 煎 煮方 法不 同得 到 的疗 效也 不 同 ,所 以临床 中非 常 重视麻 黄 的 煎煮 方 法 。在 《 伤寒 论》 、 《 备
Sh a n g h a n L u n or l R e mo v i n g F r o t h D e c o c t i o n Me t h od o f E p h e dr a De c o c t e d E r a l i e r
D I NGQ i n g g a n g
护生发之少 火 。故春 夏之艾 灸应 先深 灸至 筋骨 部 , 得 气 后 再 引 持 阴气 到 达 阳分 皮 肤 部 。秋 冬 应 先 艾 灸
皮 肤 部 ,得 气 后 再 推 行 阳气 到 达 筋 骨 深 部 。 此 法 能
第 2 0 1 l 3 5 卷 年 第 4 8 期 月 ・ 总 下 第 半 2 0 月 8 期 刊
本 。人赖 阳气 以生 ,人 有 一息 阳气则 不 死 ,故 阳气 若
伤寒论方剂明细大全

1.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症犹在者,更作服。
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桂枝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3.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上升,覆取微似汗。
4.桂枝加附子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5.桂枝去芍药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6.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7.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十六株,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8.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一两十七株,芍药一两六株,麻黄一两十六株去节,生姜一两六株切,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二株炙,大枣五枚擘。
9.白虎加人参汤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棉裹,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10.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炙各十八株,大枣四枚擘,生姜一两二株切,石膏二十四株碎棉裹。
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11.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
12.甘草干姜汤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
伤寒论桂枝汤条文

伤寒论桂枝汤条文一、桂枝汤方药组成及煎服法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物组成。
其煎服法如下:将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分别洗净,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清水浸泡约30分钟。
泡好后,开大火煮沸,再转小火煮约30分钟。
煮好后,滤去药渣,加入适量蜂蜜或白糖调味,趁热饮用。
二、桂枝汤的功效及主治桂枝汤具有解表散寒、调和营卫的功效,主治风寒感冒、营卫不和等病症。
其作用机理在于通过发汗解表,调和营卫,达到治疗感冒的目的。
同时,桂枝汤还具有增强免疫力、抗炎等作用,对于因感冒引起的全身症状和呼吸道症状均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三、桂枝汤的加减应用在临床应用中,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症状进行加减调整。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加减方法:头痛加葛根、白芷;咳嗽加杏仁、前胡;恶寒发热加石膏、麻黄;胸闷加枳实、瓜蒌;呕吐加半夏、陈皮。
四、桂枝汤的禁忌及注意事项桂枝汤不宜用于湿热证、阴虚证等患者,如出现口渴、咽干、舌红等症状时应慎用。
孕妇应避免使用桂枝汤,以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服用桂枝汤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桂枝汤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盲目用药。
五、桂枝汤与相似方剂的鉴别及应用与麻黄汤的鉴别:麻黄汤与桂枝汤均有发汗解表的功效,但麻黄汤适用于无汗而喘、无汗而痛等病症,而桂枝汤适用于有汗而痛等病症。
在临床应用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选择。
与小青龙汤的鉴别:小青龙汤与桂枝汤均有解表散寒的功效,但小青龙汤适用于外寒内饮之证,如咳嗽、气喘等病症,而桂枝汤适用于营卫不和之证,如头痛、身痛等病症。
在临床应用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选择。
与银翘解毒丸的鉴别:银翘解毒丸与桂枝汤均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但银翘解毒丸适用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等病症,而桂枝汤适用于风寒感冒、营卫不和等病症。
在临床应用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选择。
《伤寒论》名方越婢汤

越婢汤(麻甘+姜枣+石)【方剂组成】麻黄18 克,石膏45~100 克,生姜9 克,炙甘草 6 克,大枣 5 枚【用法】煎服法同上方。
【方解】此亦同麻杏甘石汤,为外邪内热的治剂。
但无杏仁则治喘的作用较弱,但有生姜大枣则健胃逐水的作用加强,余则大同小异。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金匮要略·水气病》第21 条: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注解:外邪而又水肿者谓风水。
恶风、脉浮为外邪;一身尽肿为水气。
续自汗出无大热,与麻杏甘石汤证的汗出无大热者同。
津液未至虚损故不渴,宜越婢汤主之。
按:水气在表,法当发汗。
但津液虚损者不可发汗,故《金匮要略》有“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之戒。
脉浮不渴,正是本方发汗的关键,后世误于石膏治渴,而把脉浮不渴,改为脉浮而渴,大错。
其实石膏除热并不一定渴,口舌干而烦躁者即可用之。
若真大渴欲饮,乃津液伤损之候,须合用人参方能有济,详见白虎加人参汤条,互参自明。
又《金匮要略·水气病》篇对于风水是这样说的:“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烦,恶风”。
本条所述以续自汗出,故骨节不疼。
若无汗而疼烦,当属大青龙汤证,而不可与本方,须知。
【辨证要点】周身浮肿、脉浮、恶风者,【验案】佟某,男性,63 岁,初诊日期:1965 年7 月6 日。
因慢性肾炎住某医院,治疗三月效果不佳,尿蛋白波动在(+)~(+++)之间,无奈要求服中药治疗。
四肢及颜面皆肿,皮肤灰黑,腹大脐平,近几日不能饮食,小便量少,汗出不恶寒,苔白腻,脉沉细。
此属水饮内停,外邪不解,郁久化热,为越婢汤方证:麻黄12 克,生姜10 克,大枣4 枚,生石膏45 克,炙甘草6 克结果:上药服一剂,小便即增多,喜进饮食,继服即余剂,浮肿、腹水消,尿蛋白(—),病愈出院。
伤寒论经方剂量系列019:白虎加人参汤

伤寒论经方剂量系列019: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加人参汤之组成与用量
白虎加人参汤虽然是一个加味方,但也是一个常用方。
是古代的急证用方,多用于发热性疾病,有解渴、止汗的功效。
其组成、用量及煎服法如下: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绵裹),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方用量特殊者,为粳米,用了六合。
粳米
体积单位,在前面的白虎汤讲解中,己做了说明:根据实际称重,一升粳米大概重180克,即一合相当于18克,所以六合粳米相当于108克。
按一两等于15克折算,相当于7两。
白虎加人参汤推荐量:
原方原量:知母90,石膏240,甘草30,粳米105,人参45。
常规标准量:知母18,石膏48,甘草6,粳米21,人参9。
说明:
1.白虎加人参汤主要用于大热,大汗,大烦,大渴,脉洪大,所谓的五大证。
加上人参,则要有人参证,即心下痞硬之腹证。
2.在临床上适用白虎加人参汤的人的特点为:消瘦而精神萎靡,心下痞硬,烦躁口渴,等。
3.为什么此方取名白虎汤呢?主要是因为其主药石膏色白之故。
本方主药石膏,用其解热和镇静之意。
所以,石膏的用量必须大,否则无效。
4.此方加用人参,在具体应用时,也有不同的经验,如黄煌老师介绍:如汗出甚多、精神萎靡、脉虚无力时,以吉林人参为宜;如口干舌燥者,用西洋人参为宜;如心下痞、食欲不振者,用党参为宜;如伴干咳、便秘者,用北沙参为宜。
甘草干姜汤配方

甘草干姜汤配方【方剂名】甘草干姜汤,出自汉·《伤寒论》。
【组成】炙甘草四两(12克)、干姜二两(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辛甘化阳,温养肺胃。
【主治】主治伤寒误汗后,四肢厥冷,咽中干,烦躁吐逆,以及肺痿吐涎沫而不咳,遗尿,小便数者,苔白,脉细弱。
【临床医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咳嗽、遗尿、血症、腰痛等病症。
1.咳嗽:甘草干姜汤辨证加味治疗肺寒咳嗽(包括风寒咳嗽、寒饮咳嗽、寒湿咳嗽、虚寒咳嗽)48例,疗程3天到半年,以临床症状及X线片改变作为疗效判定标准。
结果:总有效率95.8%。
认为舌淡苔白、口不渴或渴而少饮是肺寒咳嗽的辨证要点;在用药上甘草为主药,用量宜大15~30克,对于外感风寒的咳嗽,可干姜、生姜同用。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0年第4期)2.遗尿:甘草干姜汤加味治疗16例咳时遗尿患者,5剂1个疗程,1个疗程后咳嗽遗尿症状完全消失者8例,2个疗程后症状消失者6例。
(《新中医》2011年第12期)3.血证:本方辨证加减治疗晚期肺癌咳血20例,以咳血控制及症状消失为完全缓解。
结果:完全缓解30%,部分缓解70%,总有效率100%。
(《辽宁中医杂志》2006年第11期)4.腰痛本方加味联合温针治疗寒湿腰痛50例,疗程10日,以临床症状为疗效标准。
结果:痊愈41例,显效5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o%,明显优于对照组。
(《中国针灸》1997年第5期)【方解】甘草干姜汤见载于《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处所载剂量一致,均为炙甘草4两、干姜2两。
在《伤寒论》第29条,本方用于治疗伤寒挟虚误汗,致阴阳两伤者,急用本方辛甘化阳,先复中焦阳气。
在《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篇中,用本方治疗虚寒肺痿,旨在辛甘合用,温复阳气,使肺治节有权,气化得司。
丹波元简说:“此证虽云肺中冷,其源未尝不由胃阳虚乏。
”可见中、上焦虚寒证均可用本方治疗。
脾阳不足者,加人参、白术;少阴厥逆,加附子;肺寒痰饮,加麻黄、半夏、细辛等。
张仲景的附子理中汤标准

张仲景的附子理中汤标准附子理中汤是张仲景《伤寒论》中的一个著名方剂,用于治疗脾胃虚寒、阳虚肢冷等病症。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附子理中汤的标准组成、用法用量、适用人群以及注意事项。
一、组成成分附子理中汤主要由附子、人参、干姜、甘草等组成。
其中,附子具有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人参具有大补元气、固脱生津的作用;干姜能够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甘草则具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的效果。
二、用法用量1. 煎服方法:将上述药材按照比例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煎煮至药汁浓稠。
2. 用量:附子理中汤的用量一般为附子6克、人参9克、干姜9克、甘草6克。
具体用量应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进行调整。
3. 用途:附子理中汤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寒、阳虚肢冷、脘腹冷痛等症状。
同时,对于呕吐泄泻、寒疝腹痛等病症也有很好的疗效。
三、适用人群附子理中汤适用于脾胃虚寒、阳气不足的人群,尤其适用于老年人、体质虚弱者以及慢性胃肠疾病患者。
此外,对于因寒邪引起的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四、注意事项1. 孕妇慎用:附子理中汤中含有附子,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妇应慎用,以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2. 热证忌用:附子理中汤适用于脾胃虚寒、阳气不足的病症,对于热证患者应忌用,以免加重病情。
3.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因此在使用附子理中汤时需要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4. 饮食禁忌:在服用附子理中汤期间,应避免食用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5. 药物配伍:附子理中汤可以与其他药物进行配伍使用,但需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产生不良反应。
6. 中药煎煮:在煎煮附子理中汤时,应选用砂锅或瓦煲进行煎煮,避免使用金属器具,以免影响药效。
同时,在煎煮前应将药材浸泡30分钟左右,以便更好地发挥药效。
7. 服药时间:附子理中汤一般需要在饭前服用,以充分发挥药效。
若患者脾胃功能较弱,也可在饭后服用,以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
浅析《伤寒论》方药的煎服方法

寒热 , 脉微 大来 迟 , 不 满 , 人 言 我 满 , 有 瘀 血 。 腹 其 为 ”
仲景在《 寒 杂 病论 》中提 到 的关 于 舌 质 的条 文 只 此 伤
浅 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寒论 》 药 的煎服 方 法 伤 方
苗 建 英
关键词:伤寒论》 方药; 《 ; 煎服方法
d i1 . 9 9 ji n 1 0 — 1 . 0 1 0 . 0 o:0 3 6 / . s . 0 3 8 4 2 1 .2 0 8 s 9 文 章编 号 :0 38 1 ( 0 1 - -2 20 10 — 4 2 1 )0 0 0 - 9 2 2
一
条 。“ 舌青 ” 提示 舌质 色青 或有 瘀 点 、 斑 。本 条 中 瘀
“ 胸满 ” “ , 口燥 ” “ 欲 水 不欲 咽 ” ,但 都是 病 人 的 自觉 症
状 , 有 “ 痿 舌 青 ” 望 诊 所 得 。况 且 舌 体 脉 络 丰 唯 唇 为
富 , 易于观察 , 以本条 “ 最 所 舌青 ” 为辨证瘀 血之要 点 。
值 得商 榷 。 3 2 《 匮要 略 ・中风历节 病脉 证并 治第 五 》 “ 人 . 金 :邪
于 脏 , 即难 言 , 吐 涎 。 此 处 “ 即 难 言 ” 要 提 示 舌 口 ” 舌 主
邪 气直 入于脏 , 舌之 经 脉 纵弛 难 收 , 舌体 弛 软无 力 , 不
能言语 。
痰饮 咳嗽病脉证并 治第 十二》 “ :腹满 , 口舌 干燥 , 肠间 此 有水气 , 己椒苈黄丸 主之。 此句之 “ ” 口舌 干燥” 《 与 伤寒 论》 18 同是 “ 第 6条 口干舌燥 ” 但是 病机却迥然有别 , , 前 者见腹满 , 水走肠 间所致 ; 为 后者 是渴欲饮水 , 乃热 盛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方剂煎服法(特征性,单选题备用)
太阳病
1•桂枝汤:啜粥温覆取遍身微似有汗。
2•桂枝加葛根汤:先煮葛根,覆取微似汗。
3..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覆取微似汗。
4•麻黄汤:先煮麻黄,去沫,覆取微似汗。
5.葛根汤:先煮麻黄、葛根,去沫,覆取微似汗。
6•大青龙汤:先煮麻黄,去沫,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7.小青龙汤:先煮麻黄,去沫。
8.桂麻各半汤:先煮麻黄一二沸,去沫。
9.桂二麻一汤:同上。
10.桂二越婢一汤:同上。
11.五苓散: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多饮暖水,汗出愈。
12.桃核承气汤:煮取,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
(饭前服)先食温服。
当微利。
13.抵当汤:不下更服。
14.栀子豉汤:先煮栀子。
得吐后,止后服。
15.麻杏甘石汤:先煮麻黄,去沫。
16.白虎加人参汤:煮米熟汤成。
17.葛根苓连汤:先煮葛根。
18.桂枝甘草汤:顿服。
19.救逆汤:先煮蜀漆。
20.苓桂甘枣汤:甘澜水,先煮茯苓。
21.小建中汤:煮,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
22.桂枝人参汤:桂枝后下。
日再夜一服。
23.干姜附子汤:顿服。
24.炙甘草汤:加清酒,后烊化阿胶。
25.大陷胸汤:先煮大黄,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
得快利,止后服。
26.小陷胸汤:先煮栝楼。
27.三物(桔梗、巴豆、贝母)小白散:白饮和服。
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
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
28.大黄黄连泻心汤:麻沸汤渍之(沸水冲泡)
29.附子泻心汤:附子专煎,取其味厚;三黄渍之,取其气薄。
(大黄、黄连、黄苓)
30.半夏泻心汤:煮取,去滓再煎(使寒热药性相合,禾U于调中和胃)
31.生姜泻心汤:同上。
32.甘草泻心汤:同上。
33.旋覆代赭汤:同上。
34.黄连汤:昼三夜二服。
35.十枣汤证: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去滓,内芫花、甘遂、大戟末。
平旦服。
得快下利后, 米粥滋养。
阳明病
1•白虎汤:煮米熟汤成。
2•白虎加人参汤:煮米熟汤成。
立夏后,立秋前可服。
立秋后不可服。
正月、二月、三月尚凛冽,亦不可与服之,与之则呕利而腹痛。
诸亡血虚家亦不可与,得之则腹痛利者,但可温之,当愈。
3•调胃承气汤:先煮草、黄,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4•小承气汤: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
若更衣者,勿服之。
5•大承气汤:先煮厚朴、枳实,去滓,内大黄,更煮,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6•麻子仁丸:(麻子仁+杏仁+芍药+小承气汤)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7•茵陈蒿汤:先煮茵陈,后下大黄、栀子。
8•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潦水,先煮麻黄再沸,去沫。
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少阳病
1•小柴胡汤:以水一升二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
2•柴胡桂枝干姜汤:同上。
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少阴病
1•白通加猪胆汁汤:煮取,去滓,内胆汁、人尿,合令相得。
2•桃花汤:赤石脂一斤,一半生药入煎,长泡久煮,取其温涩之气;一半为末冲服,留着肠中,取其收敛之形。
3•黄连阿胶汤:先煮黄连、黄苓、芍药,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
4•四逆散: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
5•猪肤汤:煮肤煮取,去滓,加白蜜,白粉(米粉),熬香,和令想得。
6•苦酒汤:内半夏著苦酒(米醋)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
少少含嚥之。
不差,更作三剂。
厥阴病
1•乌梅丸:异捣散,合治之,一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抖米下,饭熟捣成泥,合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2•麻黄升麻汤: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短时间内服完,意在使药力集中,作用持续),汗出愈(方以发越内陷之邪,升散内郁之阳为主,药后可使汗出邪去,阳气得伸而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