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黄鹂——病期琐事》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鹂——病期琐事》教案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学习了解作者孙犁及其文学创作。
2、熟读、品味文章,把握本文传达的深刻哲理。
3、学习借鉴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1、对课文的哲理作一点分析评价。
2、借鉴课文的写法,学习精彩语言。
3、学习体会孙犁散文的特色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优秀的作家对生活和人生的关注方式是多样的独到的,有许多现代作家就是通过写鸟来表现他对生活和人生的认识的。老舍先生写小麻雀,表现的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周瘦鹃写杜鹃蕴含着的是对传统习惯看法的思考。而作家孙犁则要向大家介绍一种非常可爱的鸟——黄鹂。
2、提问:黄鹂是怎样一种鸟?
3、要求学生结合课本插图对黄鹂进行描述。
4、要求学生回忆说出与黄鹂有关的诗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清天。(杜甫)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5、提问:本文题为“黄鹂”,目的是否真的是介绍“黄鹂”这种鸟?
明确:不是。目的是借黄鹂来说理。分析写法特点:
板书:托物言志
(二)学法指导
本文语言优美,主旨深刻,条理又十分清晰,稍作点拨,学生即能够理解,故应该以学生精读文章、把握语言、领会主旨为主。要求学生结合课后思考练习熟读文章,尤其要认真阅读全文的结尾部分(从“从此”至全文结束。)。教师则适当介绍作者及文章背景。
由于学生基础较差,所以教师亦应注重基础知识的点拨与分析。
(三)作者介绍
孙犁,河北安平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1913年4月6日生。高中毕业后流浪北平,在图书馆读书、在大学旁听,用“芸夫”的笔名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先后在市政机关和小学当过职员,1936年暑假后,到河北安新县小学教书,了解白洋淀一带人民生活。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集子。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成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其他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和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此外还写有散文集《津门小集》等作品。
(四)全文结构分析
1、要求学生首先熟习全文内容,把握文章整体结构,尤其要把握黄鹂在不同环境中不同的生存状态。
2、提问分析:
(1)文章一共几次写到黄鹂?
(2)分析各次不同的时间以及黄鹂的生存状况。
3、结合学生分析,理清文章结构:
次数时间地
点生存状况
第一次抗战期间阜平山村尖利啼叫、忽隐忽现、美丽极了
第二次前几年青岛追逐、逗闹
第三次有一天鸟市系在木棍上、羽毛焦黄、神情凄惨
第四次第二年春天江南太湖展现全部美丽、自由啼叫、安居乐业
小结:随着时间的推移,黄鹂的生存状况在不断发生改变,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逐步向读者揭示出某种哲理,应该引起思考和重视。21
(五)分析课文重点
1、根据作者对黄鹂不同境遇的态度,用一句话说出本表所要表达的意思。
表现了作者对美的事物的追求。
2、文章写黄鹂,开篇却写与之无关的“红靛儿”、“虎不拉儿”、“黧鸡儿”,有何用意?
黄鹂对生存环境有自己的要求,为下文分析黄鹂和生存环境的关系作铺垫。
3、作者为什么写到与黄鹂无关的海鸥?用了怎样的写法?
明确:由老史试枪引发联想,表现作者对摧残鸟儿这类丑恶行径的义愤。因为海鸥和黄鹂一样,都是鸟,也都是美的事物的象征。
作者采用了插叙的手法来写。
4、从环境和黄鹂的关系看,“极致”在文中的含义?
文中多次提及黄鹂的生存状态,大体上一种是好的或比较好的,而另一种则是不好的。两者相比,不难发现黄鹂的自由与美丽的展现应该有它良好的生存环境,而这种“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的‘景物一体’的境界”便是文中所言“极致”的具体含义。
(六)分析鉴赏课文后五段
1、用一两句话说明作者悟出的哲理。
(1)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
(2)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
2、在这五段文字中,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排比——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
说明“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才能成为极致。
(2)引用——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增添文章的文学色彩。
3、倒数第三、四自然段,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作者在这里用整散结合的写法,句式上长短相间,如同古代华丽的赋文一般,极富韵味。而“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茂林修竹,桑田苇泊”,春雨、宿露、朝露、彩虹等词语简洁地描绘出江南春季美丽的自然景色。黄鹂婉转的啼叫、俊美的身影在这美丽的环境中展示出全部的美丽,使人自然地联想到王勃“落霞与孤骛齐飞,秋谁共长天一色”的名句,真正受到一种美的极致。21
(七)本文的写作特色分析
1、用象征来说理。
这种手法富有文学性,形象生动,富有美感,而且比较含蓄。
2、从叙事到说理水到渠成,说理又恰到好处。
从叙事到篇末的说理,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篇末的说理自然而然。
3、随时间的推移,深化文章主旨。
4、托物言志、含义深刻、富有哲理。
5、精彩的语言
(1)用排句和对句,使语句整齐
(2)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等形象的语言来描写事物。
(3)运用富有哲理的语言。
(八)全文总结
本文围绕黄鹂以时间顺序展开,记叙了作者对黄鹂的迷恋,对摧残这类鸟儿的丑恶行径的义愤,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生物(包括人类)与自然环境、生存最佳结合的向往,从而给读者人生哲理的启迪。黄鹂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状态,说明“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的道理。
(九)文章背景知识
1、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
在文艺战线上,党鼓励革命文艺家积极地亲近工农兵,给他们以到群众中去的完全自由,给他们以创作真正革命文艺的完全自由。
2、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的历史背景。
当时也有“左”的错误倾向,把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口号理解为“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干涉了许多不应当干涉的事情。
(十)课堂练习与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后五段,并背诵。
2、完成课课达标有关练习,巩固文章要点以及语文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