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

合集下载

华东师大版第二分册第四单元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共29张PPT)

华东师大版第二分册第四单元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共29张PPT)

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
• 科举取士主要依据考试成绩,中 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俊才,扩大了政 治统治的基础。
• 人才选拔、官员任用的权力完全 收归中央,门阀势力受到有效抑制, 地方离心因素逐渐消解,中央集权得 到进一步加强。
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 创
立 隋炀帝时设进士科


一、制 的
完 善
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 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
(1)如果你是人群中高门权贵的子弟,你对这 一规定的态度是什么?原因何在?
(2)如果你是人群中出身低微的读书人,你对 这一规定的态度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3)朝廷得到了什么?
“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 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 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摭言》
雁塔题名
唐太宗时新科进士鱼贯而出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标准
血缘
军功
品行
门第
考试成绩
科举制 (隋朝建立)
科举制的概念:通过分科考试形式选拔官员的 制度,由隋朝开创,经唐朝逐渐健全。
汉许武、察父举卒制。的二弟影晏响普幼……武
举孝廉。以弟名未显。乃析产为三。自
形取成肥士人田政府广:以读宅书为。任官劣条件者,政与有弟利统。治:人吸纳皆人才称弟而鄙 府武中。全为及读书弟人 均得选举。乃会宗亲。泣言其 故。
• 造成政治腐败: 高位者专事虚浮, 不理政事
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 度,是我国官吏选拔制度上的一次重大变 革,初创于隋代,在唐朝得到充实和发展。 唐朝的科举考试科目众多,其中进士科最 为人们所重视。
隋朝建立后,开始用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 在长安城内,一名官员正在向下面围观的人群大 声宣读朝廷的规定:“从今以后,读书人参加考 试,合格的就可以做官。设进士科,考核参选者 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听了这 一规定,人群中议论纷纷。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


因科举制度,政权的大门向民间开放,虽然只 是窄窄的一条缝隙,但与根本关闭多少有点差异。 聪明才智之士为了从这一条窄窄缝隙进入政府,不 得不把全部生命消磨在九经的九本儒书之中,再也 没有精力谋反革命了。 ——柏扬《中国人史纲》下册
材料一:
中书令或由皇帝处领旨,或将宰相议决之事交其属 下中书舍人起草诏令,中书舍人在制作诏令过程中, 可互相商量,并允许“各执己见,杂属其名,谓之 五花判事”。中书省拟好诏令后,转门下省。门下 省发现中书所拟诏令由违失,可以驳正封还中书重 拟。 ……中书所拟诏令经门下审议合格后,由侍中 向皇帝进呈“画敕”,表示认可。后门下省将诏敕 转尚书省。
科举制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五经”: 《尚书》、 《诗》、 《礼》、 《易》 、 《春秋》 贴经:考官任意选取“五经”中的某一段用 纸条将其中的几个字或几句话遮盖住要求考生 将其默写出来。它是古代科举考试“明经科” 中的一种试题类型。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日知录》说:“开元以后,四海晏清,士无贤不 消,耻不以文章达。其启诏而举者,多者二千人, 少犹不减千人。所以百才有一。”
南 北 朝
西晋 十六国 北魏 东晋 匈奴 宋
东魏
西魏 齐
北齐
北周 梁
北周

581年,杨坚建隋代北周, 589年,隋统一。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
我为什么能取 北周而代之?
相国权力太大
隋文帝 杨坚
君权与相权
皇帝
丞 相
如何加强 皇权、削 弱相权?
御史大夫
太尉

从公元958年起至1894年,韩国的科举制在历史上存在 了9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年,成为中国域外实行科举制时间最长、也最完备的 科举。

第13课隋唐政治新格局

第13课隋唐政治新格局

作用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政令贯彻效率高 避免专权和独裁
影响:①进一步完善中央机构②加强了皇权,加
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③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和 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 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读图学史 根据隋唐三省六部制示意图,分析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变化: 一是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分夺了原来宰相的权利, 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加强了皇权。 二是三省权责分明,各有所司,既可分工合作, 使政令更为合理适切,又可互相制衡,防止大臣独断独 行。
——陈寅恪《论韩愈》 《金明馆丛稿初编》
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 书奉而行之”
宰相集体议政 审核
草诏
执行
政事堂
表示上下隶属关系 表示政令下达程序
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

中 书 省

门 下 省
宫 城
尚书省
皇 城
练习与测评 1
与秦汉相比,隋唐中央政权机构的建制有哪些新特点?
特点
1、集体宰相制 2、分工明确 3、互相牵制
探索与争鸣
秦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 唐开始的科举制是秦汉以来选官制度推举与考 试两种方式的具体表现。它们各有哪些利弊?
秦汉以来,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为察举和征辟。如果政治 清明,官员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荐道德高尚、才学出众的人才, 经检验后授以官职是可能的;皇帝也能下诏特征有用之才。然 而,东汉以后由于世家大族的形成,使得察举和征辟名不符实。 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虽有地方舆论须经官方鉴别、确认 的初衷,但门阀世族完全控制这一制度后便导致“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势族”的结果。”隋唐的科举取士主要依据考试成绩, 普通士人原则上皆可赴京应试,中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俊才, 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因此,察举、征辟相对科举制,能了 解被举者的人品;而科举制相对察举、征辟和九品中正制则显 得公平、公正、合理。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
隋唐的建立:
朝代 建立时间 581年 618年 建立者 杨坚 李渊 都城 长安 长安
隋朝
唐朝
隋文帝
唐高祖
隋唐的政治格局呈现新的气象和特点, 在国家政治制度上有许多新的创设——三省六 部制和科举制。一扫魏晋以来的陈腐气息,给 人一种政治上清明的感觉;一改武将凭借军事 实力篡位夺权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形成大一 统的格局。 这种新格局始出新,因此在 制度层面作出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改革与创设。 随后的唐朝更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继承发扬,推广改进。
致使广大庶族人才的参政广开门路。 文化 大大繁荣了唐代文化,出现了唐诗璀璨, 散文重振的辉煌现象。
唐朝的科举制
生源 科目 考试内容 录取比例
在校学生; 明经 在家或在社 会 进士 上的读书人; 生源更广; 常科录取过 科目繁 的; 多 在职官员; 儒家经书的记诵、 十分之一 理解 经书,诗赋、时务 六十分之一 策写作
探索与争鸣
秦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隋唐开始的科举制是秦汉以来选官制度推举与考 试两种方式的具体表现。它们各有哪些利弊?
秦汉以来,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为察举和征辟。如果政治清明,官 员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荐道德高尚、才学出众的人才,经检验后授以官 职是可能的;皇帝也能下诏特征有用之才。然而,东汉以后由于世家 大族的形成,使得察举和征辟名不符实。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 虽有地方舆论须经官方鉴别、确认的初衷,但门阀世族完全控制这一 制度后便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结果。”隋唐的科举取 士主要依据考试成绩,普通士人原则上皆可赴京应试,中央政府得以 网罗天下俊才,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因此,察举、征辟相对科举 制,能了解被举者的人品;而科举制相对察举、征辟和九品中正制则 显得公平、公正、合理。

高一历史下册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课件 华师大版

高一历史下册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课件 华师大版
皇帝
内朝
外朝
尚侍常 书 令中侍
丞御太 史
相大尉 夫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有事上报
九卿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决策、审核、执
行三权分离,各
行其是,互相制
约,不得专权。 中
决书
策 权

皇帝

审下
核 权


执书
行 权

设立政事堂,致使以后 六 宰相人数多至一二十人。 部
4、与秦汉相比,隋唐中央政权机构 建置的新特点
策 封驳 核




中 书

门 下
省 宫省
尚书省
皇 城
政事堂
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的处所。
凡被加以特定官衔而能参加政事 堂会议的官员都成为宰相,致使 宰相人数多至一二十人。
秦朝、西汉初期中央政府组织系统
皇帝
三公 御史 丞 太 大夫 相 尉
典领百官, 无所不统。
诸卿
一人之下, 万人之上。
汉武帝时期中央政府组织系统
3、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直接促进了 唐诗的繁荣。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
一、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隋朝:581年 杨坚 长安 589年灭陈统一全国
唐朝:618年 李渊 长安
二、隋唐的制度创新
1、三省六部制(初创于隋文帝,唐朝进一步发展) (1)三省与六部 (2)三省六部制度的运行 (3)政事堂:宰相议事的处所 (4)三省六部制的实质:皇权逐渐增强的产物 ①集体宰相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②互相牵制:避免专权和独裁 ③分工明确:政令贯彻效率高
秦汉至隋唐选官制度之沿革
秦汉——察举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材 料:
唐初,中书省长官中书令(二人), 唐初,中书省长官中书令(二人), 门下省长官侍中(二人), ),尚书省长官 门下省长官侍中(二人),尚书省长官 右仆射都是宰相。 左、右仆射都是宰相。 皇帝往往指定年纪较轻品级较低的官 员担任职务, 员担任职务,这些品级较低的官员要例 参知政事” 同中书门下三品” 加“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 等名号。尚书省长官地位最高,权最重, 等名号。尚书省长官地位最高,权最重, 常遭皇帝猜忌,有时甚至虚设。 常遭皇帝猜忌,有时甚至虚设。
隋文帝—— 隋文帝——分科考试的方式 ——分科考试的方式 选拔官员 隋炀帝—— 隋炀帝——建立进士科 ——建立进士科 唐太宗——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 ——增加考试科目 武则天——增加人数, 武则天——增加人数,首创 ——增加人数 2)唐代完善 殿试和武举 唐玄宗——高官主考, 唐玄宗——高官主考,提高 ——高官主考 地位, 地位,后为定制
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
2)消极作用和影响: 消极作用和影响:
明清时,渐趋没落,严重阻碍了人才的选拔。 明清时,渐趋没落,严重阻碍了人才的选拔。
.科举制虽然维护封建统治,但到明清时科举 科举制虽然维护封建统治, 考试实行八股取士, 考试实行八股取士,使知识分子不讲实际学 致力于四书五经, 问,致力于四书五经,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 思想,扼杀其进取精神; 思想,扼杀其进取精神; 阻碍了知识分子放眼看世界, .阻碍了知识分子放眼看世界,不讲求经世致 用的科举考试也阻碍了科技的进步, 用的科举考试也阻碍了科技的进步,使中国 近代自然科技人才短缺, 近代自然科技人才短缺,是造成中国落后于 西方的文化因素。 西方的文化因素。
材料 1835年,英国人格尔斯说:“科举是古往今 1835年 英国人格尔斯说: 来的其他伟大的君主制度所无法相比的。 ……或许 来的其他伟大的君主制度所无法相比的 。 …… 或许 将来有一天, 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 将来有一天 , 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 , 在国家制 甚至是欧洲的国家制度中, 度 , 甚至是欧洲的国家制度中 , 引起另一次伟大变 革。” 1855年 (1855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实行文官考试制 度。) 材料 1870年,美国人史皮尔说:“它没有世袭等 1870年 美国人史皮尔说: 或许没有个人荣耀, 它没有财富的权力, 级 , 或许没有个人荣耀 , 它没有财富的权力 , 它不 主张任人唯亲, 它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 主张任人唯亲 , 它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 。 ” 1883年 文官考试法案获得美国国会通过。 (1883年,文官考试法案获得美国国会通过。)

第13课_隋唐政治新格局--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3课_隋唐政治新格局--高考历史总复习

开始 分科 考试 雏形
正式设 置进士 科 创立
扩充 国学 的规 模 完善
设殿试 考诗赋 —— 武举开始
1)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
①.打击了门阀士族,加强中央集权。 ②通过科举制,封建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俊才,扩大 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③.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④.推动了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科举考试的受益者是谁?
特点:三省相互制衡,均受制于皇帝。
皇帝 决策
中书省 草诏
门下省 审核
尚书省执行 (下设六部)
根据隋唐三省六部制示意图,分析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结果: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表现: A、三省长官皆为宰相,消除相权对皇权威胁。 B、三省分工明确,又互相制衡。 C、六部设立使各部事务管理更具体明确。
• 唐朝还设置政事堂作为宰相议的场所。凡 遇军国大事,由政事堂会议商议决定,经 皇帝批准后,以诏令形式颁布执行。 • 其后,凡被加以特定官衔而能参加政事堂 会议的官员都成为宰相,至使宰相多至一 二十人。 众多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的三省六部相 互牵制,使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
主要是品德 后以家世为主 主要靠才能
1)隋代创立
隋文帝——分科考试的方式 选拔官员
隋炀帝——建立进士科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
2)唐代完善
武则天——增加人数,首创 殿试和武举 唐玄宗——高官主考,提高 地位,后为定制,将诗赋作 为考试内容
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过程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大雁塔
例:隋唐以来的历代封建统治者都以 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根本原因是科举 制 ( ) A、以儒家思想为考试内容
B、有利于统治阶级选拔人才
C、能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D、有利于封建专制统治的巩固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xwb)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xwb)

(c)中央行政机构的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刑、户、工六部,分管 具体事务。
(d)唐时设立政事堂。 (4)评价:(a)实质:三省六部制其实是皇权逐渐增强的产物。 (b)作用:众多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的三省互相牵制,使个别宰相 难以擅权专断;这一制度若能严格执行,皇权将会受到一定限制,因而 隋唐时代的皇帝尚无绝对的专制独裁之权。
京 杭 大 运 河
大明宫
诗 仙 李 白
诗 圣 杜 甫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
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一、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
1、隋唐统一局面的开创。 (1)南北对峙局面结束。 (a)北朝后期,北周灭北齐。 (b)581年,杨坚篡周建隋,是为隋文帝。 (2)589年,隋军南下灭陈,重建全国大一统局面。 (3)618年,隋炀帝杨广被杀,隋朝灭亡。同年,李渊称 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仍以隋都长安为都城。
二、科举制——分科考试形式选拔官员的制度
1、创立与发展:由隋朝开创,经唐朝逐渐健全。
2、主要科目:唐朝科举考试的科目很多,常设的为明经、 进士两科,其中,进士科尤受重视,考取难度也最大。 3、主要作用:(a)科举取士主要依据考试成绩,普通士 人原则上皆可赴京应试,中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俊才,扩 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 (b)人才选拔、官员任用的权力完全收归中央后,终科举人 仕的都成为“天子门生”,于是,门阀势力受到有效抑制。 (c)地方上的离心因素逐渐消解,中央集权得到进步加强。
隋唐的建立
北朝 北魏 东魏 西魏 南朝 宋 齐 梁 北齐 北周 陈 581 杨坚篡周 589 隋军灭陈

618 隋炀帝死 李渊建唐
唐 (隋、唐首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安)
唐朝文学家皮日 休在《汴河怀古》 一诗里赞颂这条 大运河说:“尽 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 波。”

第13课隋唐政治新格局

第13课隋唐政治新格局

科举制 隋朝开设,唐朝逐渐健全,清 末取消 依据考试成绩 常设的有明经、进士两科,进 士科尤受重视(P53)
官员主要的选拔方式: 先秦:世袭 秦国:军功授爵 秦汉:察举(孝廉)、太学考试 魏晋:九品中正制(门阀世族, 品是指士人的家世等级)
隋唐 推荐 之前 为主
门第出身、名 不利于人才的选拔和 望德才为主 任用
对科举制的评价,从教育视角与从社会、政治视角考察 ,会有明显的不同(多视角看问题)。科举是中国古代 的一种取士制度,它属于文官考试,同时还兼有教育考 试性质,具有政治、教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功能 。但在清朝末年改革和废除科举时,主要考虑到其教育 功能并试图加以弥补,而科举制的其他重要社会功能一 般不在时人考虑之列,加上越到后来人们越是注意到科 举阻碍学堂的问题,而忽视或几乎忘了它的政治和社会 功能。废止科举之后,中国教育迅速从传统东方型转为 西方近代教育,学堂大量增加,留学人数剧增。从教育 方面考察科举制的废止,应该说积极的方面较明显。而 从其他方面观察,随之而来的社会动荡、政治混乱、文 化失衡,使今人在评价废科举的影响时,往往得出并非 正面的看法。
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物质文明领域主要是四大发 明;在精神文明领域,中国对西方最大的贡献是科举 制。在16世纪,中国科举制度就由来华的欧洲传教士 传入西方。 法国的大学者伏尔泰也曾在著作中对中国的科举制做 过介绍和颂扬;西方学者卜德将科举制誉为中国赠予 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美国汉学家H· G· Creel 则认为科举制度超越了四大发明,是“中国对世界的最 大贡献”。 胡适也曾说“我在国外的时候,时常感觉到,中国文化 对世界的一个伟大贡献,就是公开的客观的文官考试 制度。没有一个国家的考试制度,能够像我们这样 远,严密与公开”。 法国著名的史学家布罗代尔惊叹,怎么中国那么原始的 帝制,却有了一个现代化的官僚制相伴。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

大漠
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
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
——《资治通鉴》
敦 煌



交趾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
一、三省六部制
皇帝

下审 省核
中 书草 省拟
尚 书 执 政事堂 省行




礼 兵刑

部 部部

六部职责
❖ 吏:管理文职官员,考核封授 ❖ 户: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
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 礼: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 ❖ 兵:全国军务、武官选授 ❖ 刑: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 ❖ 工:全国工程事务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变迁

三国 西晋 东晋 北

220
265
317 420
-
-
-
-
280
316
420 589




隋朝
581 -
618 年
隋文帝杨坚 (541-604)
其父杨忠于北 周武帝时封为随国 公,杨坚承袭父爵。 581年,身为北周 相国的杨坚夺取政 权,建立隋朝,史 称隋文帝,定都大 兴城,年号开皇。 589年灭陈,统一 全国。
❖ (1)材料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 ❖ (2)假如你生活在唐代,你拥护这项制度吗?
为什么?
❖ (3)隋唐与秦汉在官员选拔方式上有何不同? 你更喜欢哪一种方式?为什么?
中国古代中央选官制度的变迁
秦朝
军功 爵制
汉武 帝时
察举 征辟
魏晋 南北

九品 中正



二、科举制的建立
中央官学国 子监的考生

第13课隋政治新格局

第13课隋政治新格局

第13课隋唐政治新格局庞红萍上海华师大松江实验高级中学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隋唐重建了大一统政权;知道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开创、唐朝完善的新官制及其特点;知道政事堂是宰相集体议事的处所;知道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隋朝开创,唐朝完善;知道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对后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阅读、分析教材,概括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特点,理解其对后世的影响;②以揭示大势结合深入分析的讲授方式,使学生掌握重点和难点,并根据需要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使学生的认识得以深化。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通过本课学习,认识隋唐的制度创设为大唐气象的出现提供了制度保证;②通过对科举制作用的分析,认识其对后世和西方的影响二、重点和难点隋唐时期的制度创设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三、知识结构1、大一统帝国的重建:隋 581年杨坚长安 589年统一全国唐 618年李渊长安2、承上启下的隋唐政治新格局(1)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内容三省六部制特点作用政事堂(2)科举制内容作用和影响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经长期分裂后,公元581年到906年,隋朝和唐朝重新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王朝政权。

短暂的隋朝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而唐朝则标志着中国帝制时代历经前期的曲折与磨难,渐趋辉煌。

1、大一统帝国的重建581年,杨坚篡周建隋,是为隋文帝。

589年,消灭南朝最后一个政权,重建大一统帝国。

但隋国祚短促,618年隋炀帝杨广在隋末农民战争中兵败被杀。

同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材料:综括言之,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二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

——陈寅恪《论韩愈》(《金明馆丛稿初编》)在隋、唐两朝的制度创设中,尤为重要的是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2、三省六部制和政事堂隋唐政治制度总结汉魏以来君权与相权争夺、内朝与外朝制约的成果,在中央正式形成三省六部制。

其基本精神是提高皇权,裁抑与分割相权,以加强君主帝制的中央集权。

第13课_隋唐政治新格局新

第13课_隋唐政治新格局新
——钱穆《国史新论》 权责分工明确,保证专事有专门机构负责 权利相互制约,有利于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保证皇权的稳固集中 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
三省六部制实质是什么?
材料二:(三省六部制)实即将以前如汉代丞相之 权,分隶三省,而总于皇帝, ……以期收到既能加 强集权又能提高决策和行政效率的后果……
科举制 B (605——1905)
概念:科举是一种通过分科考试形式选拔官员的制度,由 隋朝开创,经唐朝逐渐健全。
发展演变:隋朝:开创;唐朝:健全;北宋:完善;明清: 八股取士,成为阻止社会发展的障碍 ,1905废科举。
科,是考试科目 举,是选拔人才
背景:统一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需要。
秦汉以来的推举制(尤九品中正制),导致门阀世族垄 断仕途,不利于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宰相集体议政
政事堂
审核
隋为内史省
草诏
执行
表示上下隶属关系 表示政令下达程序
三省六部制
委员制
秦三公九卿制
中书省是决策机构——“中草”; 门下省是审议机构——“门审”; 尚书省为执行机构——“尚执”;
汉内外朝制
首长制 政事堂
六部
最高长官为尚书,如礼部尚书
吏部 管全国文职官吏的任免、考课、勋封等事
户部 掌管全国户口、土地、赋税、钱粮、财政收支 等事
甲子日,周静帝以杨坚众望有归下诏宣布禅让。
--清·赵翼《廿
杨坚三让而受天命,自相府常服入宫,备礼即 二史札记》三十六卷
皇帝位于临光殿,定国号为大隋 。
大一统时代(隋:589——618)
结束了自西晋末年到隋统一前近300年的分割割据状态
长安
小白纸
隋唐兴替——唐
隋炀帝杨广被杀,隋灭亡(618年)

隋唐政治新格局ppt 华东师大版

隋唐政治新格局ppt 华东师大版
辟——不仅皇帝可以请人做官,官员也可直接请人 做自己的下属,叫做“辟”。汉代规定官府的低级 官吏可以由长官自己聘请。如《汉书》卷七七《孙 宝传》:“孙宝字子严,颍川鄢陵人也。以明经为 郡吏。御史大夫张忠辟宝为属。”
征辟制度及其弊端
公卿牧守既可自行辟除,他们为了发展个 人势力,皆争相以此笼络士人;而士人为了 做官,也不得不依托权门。这样便发展成为 一种私恩的结合。西汉时被辟除者犹为国家 官吏,到东汉则实际上成了主官的私属。于 是朝廷集权力量遭到分割,地方割据势力得 到发展,东汉末年四分五裂的局面,与用人 之权转移到私人手中有很大关系。
唐太宗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从唐太宗开始的这些做法,表明皇帝 任用宰相的范围扩大了,已不限于三省 长官;宰相成员增多,既便于集思广益, 又使之互相牵制,从而避免出现权臣专 权的局面。这样,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防止了皇帝大权旁落。
秦朝中央政府组织系统
百官之首,一人之 下,万人之上
西汉中央政府组织系统
察举制度及其弊端
察举是以主管官员(地方长官和中央 各部门长官)的推荐为前提。而要引起 主要官员的注意,“声望”是很重要的, 于是,士人便沽名钓誉,弄虚作假,或 者攀附权贵,贿赂请托。因而,士风日 下,察举不实。
征辟制度及其弊端
征——汉代皇帝直接请人来做官,称为“征”。被 征之人往往德高望重、学识渊博。例如《汉书》卷 六《武帝纪》,汉武帝特征《诗经》专家鲁申公, 是“遣使者安车蒲轮,束帛加璧,征鲁申公”。
皇帝
内朝
外朝
尚侍常 书 令中侍
丞御太 史
相大尉 夫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有事上报
九卿
中央设置
中草 书诏 省
唐朝中央政府组织系统
皇帝

第13课:隋唐政治新格局

第13课:隋唐政治新格局

二:科举制
“科举制 从隋朝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二十七年(1906) 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 到清朝光绪二十七年(1906) 开始实行, 科举制 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 登科后 唐孟郊•七言绝句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 2.为什么说科举制的实行是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一 次重大变革? 次重大变革? • 主要是针对秦汉以来的察举和魏晋以来的 “ 九品中正制 ” 主要是针对秦汉以来的察举和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 而言。隋唐之前是以推荐为主,隋唐以后是以考试为主。 而言 。 隋唐之前是以推荐为主 ,隋唐以后是以考试为主。 政治:用人之权收归中央,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 政治 : 用人之权收归中央 , 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 , 另 官员任用的开放与高度流动, 官员任用的开放与高度流动 , 也使威胁中央集权的离心 因素难以产生。社会: 因素难以产生 。 社会 : 改变选举之权被地方世族门阀把 持的局面,致使广大庶族人才的参政广开门路。文化: 持的局面, 致使广大庶族人才的参政广开门路 。 文化 : 考试的常举科目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书、 考试的常举科目有秀才 、 进士 、 明经 、 明法 、明书 、 明 算等,其中最重要且真正常设的为明经、进士两科。明 算等, 其中最重要且真正常设的为明经、 进士两科。 经科主要考帖经,旨在检测应试者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经科主要考帖经 , 旨在检测应试者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进士科主要考经史和时务策,后改以诗赋为主,较能体 进士科主要考经史和时务策, 后改以诗赋为主, 现应试者的文才学识。大大繁荣了唐代文化, 现应试者的文才学识 。 大大繁荣了唐代文化 , 出现了唐 诗璀璨,散文重振的辉煌现象。 诗璀璨,散文重振的辉煌现象。

第13课:隋唐政治新格局

第13课:隋唐政治新格局

中国选官制度沿革
时期 制度 选拔途 径 选拔标 夏、商、 周 世卿世禄 爵 军功 战国 军 功 授 秦汉时期 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时 期 九品中正制
世袭
推荐 按才、德/门
推荐

按血统 按军功

按门第
汉武帝元光元年„„在京师建立了学 校„„学成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但是,如 果不为地方所举,仍不能做官。东汉„„也建 立了考试制度„„郡守的举荐,则是到中央 参加考试的前提。在南北朝„„秀才科几为 高门所垄断,但是,通过考试按才能选官的 原则毕竟是重新提出来了。
“隋唐之制度虽极广博纷复,然究析其因素,不出 三源:一曰(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曰 (西)魏、(北)周。” ----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 【情境分析】 • 假如有一年,蒙古高原的一支游牧民族突 厥族向唐的北部边境发起了进攻,长城燃 起了烽火。如何应对来犯之敌?朝中展开 了紧急讨论。
第四单元
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
第13课
材料:
综括言之,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二 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 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 治社会经济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 莫不如此。

——陈寅恪《论韩愈》(《金明馆丛稿初编》)
隋唐的建立
•隋文帝杨坚篡周建隋,定都长安(581年)
南下灭陈,重新统一全国(589年) 隋炀帝杨广被杀,隋灭亡(618年) •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618年)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门 下 省 中 书 省 尚 书 省 皇 帝
特点:相权一分为三;各部门分工、合作, 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 监督、牵制;保证君权的独尊;是中国 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科举制度会产生怎样的社会影响?
1、首先我们从选拔标准入手。与九品中正制度的门第选官标准相比,这种考试成绩标准的意义何在呢?
2、从考试科目、考试内容、指导思想来看,科目繁杂,诗词歌赋,大家想想看,这种方式选出来的人素质如何?文化水平怎样?管理能力怎样?还会产生哪些边缘影响呢?
【环节三】对隋唐政治新格局的历史叩问
4、探讨三省六部制的背景
(1)加强皇权与重建一统的需要;(2)因循旧例中创新改造的产物
(3)民族融合后注入活力的推动;(4)个人经历及历史教训的警戒
【环节二】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
问题一、武人集团与豪族势力借以干政乱朝的传统入仕途径是什么?谁来说说,秦汉至隋唐期间的主要选官制度是什么?他是怎样运作的?(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的简图(媒体展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科举制度的科目繁多、仍坚持如家正统思想的指导、考试内容也逐渐倾向于以诗词歌赋为主、选官标准逐渐转为以考试成绩。
5、与前代的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度有着怎样不同以往的新变化?可以对照着前面九品中正制,从选官标准和人才推举方式来看。(从原来的按门第出身到考试成绩;由地方豪族举荐到中央直接掌控;)
1、解析三公九卿制的特征及问题。
“秦朝在皇帝之下,设中央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并处理庶政。丞相是“百官之长”,“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主管监察……大事总汇于丞相,或最后请皇帝裁决。”
2、汉代内廷机构的发展
逐渐由皇帝的专门服务机构演变成执行政令的中枢机构,权力逐渐增大;
3、隋唐三省六部制到底有着哪些不同以往的新变化呢?
“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
三省六部制格局的确立,是批判地继承传统与因时创新的必然结果;更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体制渐进发展中的一次有机整合与质的突破。
三省角色发生了蜕变:
三省六部的运行机制发生了质变:
从而实现了皇相之间和丞相之间顶层设计旧困局的新突破。
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隋唐政治格局的新特征的形成背景及其突出表现。
说明:教材中对此部分没有明确系统的说明,对学生理解和认识政治新格局难免会造成思维上的困顿。教学中通过与前代制度进行对比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系统的认知逻辑。
大一统帝国的经过。其中暗含以下问题:1)杨坚是以外戚身份篡权的;2)隋唐在制度建设上有着前后继承联系;3)隋朝立国之初有隐患。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察举制与科举制的对比剖析,使学生初步掌握对比分析的历史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
价值观
透过隋唐政治新格局的建构历程,感悟制度建设中的继承性与创新性之间的玄妙契合。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说明:这两个板块是隋唐官僚体制建设过程中的核心,也是后世王朝制度建设的蓝本。
同样是施行三省六部体制和科举制度,为何隋朝二世而亡的,而唐代出现了长治久安的盛世?同样是施行三省六部体制和科举制度,为何唐朝前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大唐气象,而唐后期却陷入了“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的痛苦深渊?
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从品行才学到门第出身、从忠孝廉洁到庸碌堕落。
1、何以会出现这种如此庸碌堕落的乱象呢?哪股势力集团在背后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呢?
2、九品中正制的人才选拔标准:门第出身;
3、这种现象对中央集权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4、既然举荐方式会有如此种种问题和隐患,那么,科举制的出现能否涤清这数百年所积淀的痼疾呢?
本课的核心立意就是如何站在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发展历程的高度来定位隋唐政治新格局。实际上,隋唐政治格局不是一次制度剧变或者大规模全盘创新,而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体制在制度传承与创新渐进发展历程中的一次有机整合与质的突破,也是行政秩序日趋合理化、简单化和效益化的重要过程。
唐朝三省六部制是在抑制秦朝以来中枢权力过度膨胀中传承重构与解决汉代以来内廷权力不断异化时因袭再造的结果,是在经历了传统汉族制度的渐趋沉沦,胡人彪悍之风喧嚣尘上的200年间,在胡风汉雨交合中形成的以关陇地主为代表的军事贵族集团的一次制度的嫁接创新。
概述
使用教材
《高中历史》第二分册(试验本)华东师大出版社余伟民主编
学科领域
历史
适用年级
高一
课题立意与学情分析
【课题立意】
本节课是第四单元“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中的第一课,主要讲述了唐继隋统一之后,不仅巩固了大统一局面,还创造出了中古历史上辉煌灿烂的大唐气象。隋唐创立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等制度,“贞观之治”展示的统治者虚幻若谷、开明廉洁的形象,成为后世王朝效法的榜样。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隋唐政治新格局”主要讲述了大唐气象的政治前提的创立情况。
【学情分析】
异地教学、借班上课、高一新生,难免会带来跨越常态的课程立意与学生相关知识储备缺失间的尴尬。鉴于此种窘境存在的可能性,我将关注:1)问题设计的梯度;2)化繁琐材料为结构示意图;3)高立意的知识以教师主讲为主。
三维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隋唐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隋唐政治新格局出现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变化特征。
【环节一】三省六部制——中枢机构的继承与创新
问题一、关于三省六部制度具体内容的探讨
1)三省六部制的权力隶属关系是怎样的?(三省长官都听命于皇帝,六部隶属于尚书省。)
2、三省六部的权力运作程序是怎么样的?
中书负责草诏、门下主管审核、尚书六部执行;军国大事在政事堂集体商议。
3、对三省六部制的特征认识。
问题二、从三公九卿与内廷机构发展演进认识三省六部制的新特征。
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为后代官僚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规划了基本的构架和运行模式,对世界文明进程也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当然,从本质上讲,隋唐的政治体制的调整也是皇权逐渐加强的必然结果。
任何朝代任何一种制度的建设,主要是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所以说,隋唐的制度建设也是为了解决它们所面临的问题。所以,在具体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以隋朝所面临的体制隐忧为切入点,从解决现实问题入手,通过与秦汉以来的政治体制发展进行对比探究,紧紧围绕中枢机构的调整情况和选官制度的调整经过,让学生在充分的对比分析中,深刻认识到隋唐政治新格局的演进历程,尤其是感悟隋唐政治格局的“古韵”与“新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