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英语教育改革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基础英语教育发展报告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基础英语教育发展报告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中国在基础英语教育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这一时期是中国英语教育史上变革最为明显、影响最为深远的时刻。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础英语教育的发展进行梳理和总结,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政策、课程、教材、教师培训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和显著成就,同时也意识到仍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在政策层面上,中国积极推动教育改革,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基础英语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198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民英语教育的决定》,提出“全民普及英语教育”的重要战略目标。
此后,英语教育逐步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基础课程,并实施了“小学英语初级、中级和高级”等分级课程的教学改革,确保了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英语学习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其次,课程的改革也是中国基础英语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
改革开放初期,英语教育以翻译为主,而现在,基础英语教育已经形成了以听、说、读、写、翻译为核心的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
中国学生从小学开始接触英语,通过英语角、英语俱乐部等课外活动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同时也注重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写作比赛和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和综合能力。
教材的发展也为基础英语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新编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推崇交际方法教学,注重兴趣与能力的培养。
同时,教材内容也得到了丰富和完善,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引入多种多样的教学资源,展示世界各国的文化与风貌。
这样的一种新的教材开发模式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知识。
教师培训也是基础英语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改革开放之前,普通基础教育英语教师普遍水平相对较低。
而在改革开放后,相关政策的倡导和实施,为英语教师的培训和进修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现在,教师培训体系日益完善,各级各类英语教师培训中心纷纷成立,增加了学科教师的状态和能力。
中国英语专业教育改革三十年
迹,我们可以看到它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整顿恢复,大致上是从197 8年到80年代中期。
第二个阶段的教学改革以探索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为其主要内容,同时在大纲制订和执行、教材建设、教法试验、测试评估等方面都有所建树。
第三个阶段从2000年延续到目前,主要特征是狠抓本科教学质量,进行精品课和精品教材建设,对于前一时期的教学改革进行反思,为英语专业的学科重新定位,从而对于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细致的要求。
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国策,当时英语专业面临“三无”的局面??一无大纲、二无计划、三无教材。
文革中使用的教材已经无法再使用,而新的教材还没有编写出来。
当时教师中的说法是“无米下锅”或者是“等米下锅”。
1 978年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英语教材会议,对于国外教材的引进和国内教材的编写作了初步的探讨。
1980年8月在烟台通过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课教学大纲,之后又经过修订,在全国试行。
虽然当时还不可能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但这毕竟是文革后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第一份大纲,对于英语专业教学的恢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同年11月在青岛召开了全国高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成立大会,王佐良教授任第一届编审委员会主任,会上制订了1980-1985年外语专业教材编写计划和《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工作条例》。
198 1年7月高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英语组在大连召开了全国性的英语教材会议,由编审委员会副主任、英语组组长许国璋教授主持。
会议敦促北京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大学、北京大学、广州外国语学院等教材编写单位尽快完成各自承担的基础英语教材的编写和修订工作。
为了便于开展工作,在编审委员会下面设了两个办公室,北方办公室设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南方办公室设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在此期间,教育部恢复了研究生教育,1981年国务院批准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点共设5个,即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和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批准博士生导师共9名;硕士点共设28个,包括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广州外国语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复旦大学等。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变革研究(1978~2008)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变革研究(1978~2008)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变革研究(1978~2008)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
作为全球通用的语言,英语在中国的基础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研究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变革,分析其发展过程,探讨教育政策变化对英语课程的影响,以及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二、改革开放初期英语课程的改革(1978~1990)1978年,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全国,为了适应国际交流和经济合作的需要,中国开始着手改革英语教育。
首先是修订了中小学英语教科书,引入了更加实用的内容和交际能力教学。
英语课程也从以文法为主的传统教学转向了注重学生口语交流能力的教育模式。
在此期间,教育部还推出了一系列英语教师培训计划,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同时,国内外合作办学也开始兴起,引进了外籍教师和国外教材。
这些改革措施提高了学生和教师的英语能力,为后续的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
三、英语课程改革的深化(1990~2000)1990年代,中国进一步深化了英语课程改革。
教育部提出了“终身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课程内容逐渐多样化,注重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国外教材的使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在发展学生听说能力方面。
教育部大力推行双语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英语环境,提高他们的英语沟通能力。
此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教育资源开始在英语教学中得到应用,为学生创造了更加丰富的学习环境。
四、教育政策变化对英语课程的影响(2000~2008)进入21世纪,中国教育政策逐渐走向国际化,英语教育也面临新的变革。
2001年,教育部提出了“素质教育”理念,强调英语教育要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而不仅仅是语言水平的提高。
英语课程从语言技能训练向知识和文化的学习延伸,课程内容更加注重学生对文学、历史、社会等方面的理解和应用。
我国英语课程的历史发展
我国英语课程的历史发展
我国英语课程的历史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建国初期: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英语作为外语开始应用和推广。
1950年教育部、外交部共同颁布《外国语培训规定》,要
求在国家机关、企业团体、学校和其他有关单位举办外语学习班,从
而逐步推动英语教育的发展。
二、英语课程实施阶段:50年代,外语教育进入到社会服务阶段。
教
育部颁布《中学外语教学暂行纲要》,推出以英语为主要外语的教学
规划。
60年代中期,《中学外语教学大纲》正式发布,英语在中学的
正式教学正式开始。
三、改革开放以来:1980年代以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英语教育也
迎来了发展的空间。
教育部颁布了《学校外语教学暂行纲要》,针对
小学开设了英语课程,专门设立外国语文教育科学研究会,开展了外
国语教育研究。
四、英语课程改革:20世纪90年代至今,英语课程不断作出改革。
2002年,教育部颁布《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明确规定小学应
该设置英语课程。
后来,教育部不断出台新课程,规范英语教学管理,并明确了英语课程的实施原则和教学内容。
简述我国英语教育发展简史
简述我国英语教育发展简史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旅程。
下面简要概括了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简史:20世纪初- 1949年:早期阶段在20世纪初,中国的英语教育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城市的外国传教士学校和私立学校中。
这一时期,英语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外语,但并没有被广泛推广。
1949年- 196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英语教育开始经历了重大的变革。
英语作为外语被引入学校教育,英语教材开始编写,英语学习变得更加系统化。
这一时期,中国的英语教育主要集中在学校,强调语法和基础知识。
1970年代- 1980年代: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的英语教育带来了变革。
中国开始与外界更紧密地接触,对外国语言的需求增加。
这一时期,英语教育经历了重大改革,教育体系变得更加多元化,包括了初、高中和大学等不同层次。
1990年代- 21世纪初:英语教育的蓬勃发展中国的英语教育开始蓬勃发展,学校数量迅速增加,英语学习的普及率不断提高。
英语考试,如托福和雅思,成为学生升学和就业的重要因素。
外语学习机构也在这一时期迅速兴起。
21世纪初- 至今:互联网和全球化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英语教育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课程、应用程序和各种教育资源来学习英语。
同时,中国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加,英语成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
总的来说,我国英语教育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初期的有限资源到现在的广泛推广和全球化的阶段。
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英语教育将继续扮演重要的角色,促进国际交流和合作。
在未来,英语教育将继续适应社会需求和技术进步,以满足学生和专业人士的要求。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变革研究(1978~2008)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变革研究(1978~2008)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变革研究(1978~2008)一、引言中国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也是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发生变革的起点。
自1978年开始,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革,本文将对这三个阶段的变革进行探究和研究。
二、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1990年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变革主要集中在课程目标的调整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上。
以前的英语课程主要强调词汇和语法的学习,而在这个阶段,课程目标转向注重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这也是对外开放的需要,因为中国开始与外国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教学方法也得到改进。
传统的机械重复式教学被革新为以交际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
学生需要进行更多的听说练习,培养他们的听力和口语技能。
三、第二阶段:从1990年到2000年进入1990年代,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变革进一步深化。
这个阶段的变革更加注重课程内容和教学资源的更新。
以前的英语教材内容主要侧重西方国家的文化和历史,而在这个阶段,课程内容开始向更广泛的国际视野扩展,包括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国家和地区。
此外,课程教材也经历了一次次的改版,以适应学生的需要。
教材由简单的对话和语法练习向更加复杂和实用的内容转变,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四、第三阶段:从2000年到2008年进入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变革重点是引进国际教育理念和新技术应用。
中国教育体制逐渐意识到,仅仅传授语言知识已远远不够。
因此,课程目标进一步拓展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新技术的引入也为英语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和语言实践环境的创造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学习更丰富的英语知识,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与外国学生进行交流。
五、结论30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变革提供了宝贵的机遇和动力。
改革开放30年的中小学英语教材
改革开放30年的中小学英语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刘道义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中小学英语教材建设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978年至1988年,1988年至2001年,2001年至今。
在这三个历史阶段,中小学英语教材不断改革创新。
现在,分别介绍三个历史阶段的中小学英语教材编制情况及其特点。
一、以结构主义语言教学理论为基础编制的通用中小学英语教材1978年,全国教材会议英语编写组编订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并且编写了小学英语课本六册、初中英语课本六册和高中英语课本二册。
此外,为了适应当时高中英语教学的需要,1979年秋季编辑出版了程度较低的过渡性的高中代用课本二册。
配合各册课本使用还编写了供教师使用的教学参考书。
这套教材对拨乱反正,纠正不顾外语教学规律突出政治的错误倾向,对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80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1982年秋,中小学开始使用新编的英语课本(小学1~4册,初中1~6册)。
接着,在1984年开始使用高中课本(1~3册)。
这一套统编教材一直用到1998年(最后一届高三学生),是建国后使用时间最长的英语教材。
这个期间,尽管教学大纲几经调整,但教材没有做大的变动,仅相应作了修订和调整(主要是减轻分量)。
领导这段时期教材编制工作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张志公和唐钧。
1986年11月,根据“适当降低难度,减轻学生负担,明确教学要求”的原则,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了1986年的《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
这个大纲确定,中学外语科有两个起点,一个是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另一个是从高中一年级开始,其要求接近初中一年级开始的外语课的要求。
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大纲的精神,听取了广大师生对现行教材的意见,对教材作了适当的修订,降低了难度。
也就是根据这个大纲和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学外语教育的意见》,人教社在现行初、高中教材的基础上编辑出版了高中起始的英语教材,共六册。
中国人经历的英语教学
中国人经历的英语教学
中国人经历的英语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复杂的发展过程。
以下是一个简要的概述:
1.传统英语教学:在清朝末期和民国时期,中国的英语教学开始发展。
当时的英语教学主要侧重于语法和阅读,强调对英语语言结构的掌握。
教学方法主要是翻译和死记硬背,缺乏实际交流的机会。
2.改革后的英语教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英语教学进行了多次改革。
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英语教学开始重视口语和听力,教材也更加贴近实际生活。
60年代,中国引进了视听教学法,强调通过影像和声音来学习英语。
70年代,交际法被引入中国,强调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英语进行交流。
3.现代英语教学: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英语教学不断改进和完善。
目前,中国的英语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个性发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教材内容也更加多样化,包括文化、科技、商务等多个领域。
总的来说,中国的英语教学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不断适应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现在的英语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论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发展变化
76872 教育理论论文论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发展变化回顾我国外语教学发展历史,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发展历程,对我国英语教育持续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各时期外语教学发展及英语课程教学特点1.1 我国建国前的外语教学我国建国前的外语教学主要分为清末明初和国民党统治期这两个时期。
1.1.1清末明初的外语教学1902年,清政府制定并颁布了《钦定中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规定了外语占全部课程的四分之一;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又于第二年颁布了《中学校课程标准》,规定中学学制为四年,外语为中学必修课程。
此后,教育界人士在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对中学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等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这一时期,我国外语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仍然重视语言知识,但比以前有所扩展;教学方法以翻译法为主。
但后期语法翻译法与直接法并重。
教学中阅读、翻译、会话等全面进行,增加了语音、会话、作文,甚至文学要略,注意到了语音的学习、会话和作文。
1.1.2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外语教学1922年,南京政府实行“新学制”,中学从学制、学科、教材到教法,由仿效日本为主改为效法英美为主,学制实行三三制。
外语作为必修课,由初中起开始设置。
1923年南京政府颁布《新学制课程纲要初、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外国语课程纲要》,结束了辛亥革命以后外语教育的混乱局面。
从这一时期到解放前夕的二十多年,国民教育部又对英语课程不断的进行改革,但每一次改革外语课程的目标并没有重大改变。
1.2 我国建国后的外语教学我国建国后的外语教学又可分为四个阶段:1.2.1迅速发展俄语教学阶段这一时期正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向苏联学习,各行各业都急需俄语人才。
当时中学的英语课几乎全部由俄语课代替,导致大批英语教师改行。
由于俄语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难以保证,1954年秋季起,教育部又决定初中外语课停开,致使中学外语教学受到严重损失。
这是一个极大的失误,也是一个极为深刻的教训。
论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发展和变化
论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发展和变化作者:丁耀华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5年第02期摘要:我国的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走过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历程,在这一历程中,英语课程改革逐步从注重知识的传授到关注人的发展的转变,确立了英语教育教学的目标重在语言的运用。
关键词: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英语教学上个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经历了多次改革,每一次改革都对当时及今后的英语教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20世纪以后的英语课程改革的发展变化来论述。
一、建国前的英语教学(1902-1949)1.清末民初期的英语教学(1902-1922)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外语占全部课程的四分之一。
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每周外语为8小时,并规定“外国语为中学堂必须而最重之功课”。
1912年国民政府颁布《中学校令实施规则》。
1913年颁布《中学校课程标准》英语课时依然超过国文,教学内容和清末相比没有变化。
1916年-1922年间,教育界人士在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对中学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这一时期英语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特点是:(1)教学目的明确:外语课程与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临时应用,增进智能和知识积累。
(2)教学内容仍重视语言知识,但比以前有所扩展;教学方法以翻译法为主。
但后期语法翻译法与直接法并重。
(3)学时较多。
(4)外语课开设考虑到了地区的差异。
教材种类繁多。
2.国民党统治时期的英语教学(1922-1949)1923年颁布《新学制课程纲要初、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外国语课程纲要》结束了辛亥革命以后外语教育的混乱局面。
从这一时期到解放前夕的二十多年,国民教育部又对英语课程不断的进行改革先后颁布了13个初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但每一次改革外语课程的目标并没有重大改变。
这一时期的英语教学的主要特点:教学目的逐渐趋于科学,由重视实用为目的转移到教育和教养为目的;课程设置不稳定;学习资源较为丰富;外语教学发展地区差异大;外语教学研究受到重视。
论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发展变化
论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发展变化【摘要】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步启动至今已经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变化。
改革的初期阶段主要集中在课程内容的调整和教学方法的改进,逐步深化后,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
这些改革对教学实践带来了积极影响,促使学校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并加强了教师培训与发展。
改革的成效逐渐显现,未来的发展方向需要更多关注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的优化。
重点关注的领域包括启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材设计、注重实践技能的教学方法、以及更加灵活多样的评价体系等。
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在持续探索中取得一定成效,未来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发展、历史背景、教学实践、创新教学模式、教师培训、成效、未来发展方向、重点关注领域。
1. 引言1.1 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重要性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英语是全球通用的语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学习英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视野,增强国际竞争力。
英语是一门重要的工具性学科,学习英语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帮助。
英语课程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促进文化交流,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学科本身的重要性,更体现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国家发展的需求上。
加强英语教育,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之一。
1.2 历史背景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末。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的需求日益增加,英语教育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出来。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主要是借鉴西方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使英语教育更加符合国际标准和时代要求。
改革的初衷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沟通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以适应全球化的潮流。
浅谈英语教学史百年回顾——改革运动前后语法翻译法与自然法的变迁
浅谈英语教学史百年回顾——改革运动前后语法翻译法与自然法的变迁〔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学改革运动语法翻译法自然法〔论文摘要〕改革运动(Reform Movement)是指1882~1904期间主要在欧洲掀起的外语教学改革。
回顾改革运动前后语法翻译法与自然法的变迁,时间跨度在一百年以上,为现在语言教育研究人员提供一些外语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希望语言教学和研究者可以从中找出更多的教学发现从而提高现代语言教学质量。
在早期的英语教学发展史上,语法翻译法长期以来占据着主导地位。
直到19世纪,经济的发展、人们日常交往的需要使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受到了改革动力的冲击。
19世纪语言教学的发展主要有3个趋势:第一,在1800以前,外语教学逐步与现代中学课程相结合。
其次,在19世纪中叶,功利主义语言学习相关实际需要和兴趣要求进一步扩张。
最后是1880年———教学改革早期,出现了许多个人改革者如:法国(Jacoto,tMarce,l Gouin)和英国(Prendergast),他们带着革新的思想对教学改革做了很大的贡献以至于到了20世纪被Palmer和West进一步发展。
虽然由于当时缺少足够的理论基石和专业的语境来发展他们的理论,当时只是被看作为是一种特质,但他们的思想仍为改革运动(ReformMovement)提供了铺垫。
一、语法翻译法语法翻译法于18世纪末始于德国,由于语法翻译法的基本结构已经被老师和儿童在他们的古典语言学习中所熟悉,所以这种方法一直被保留下来。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简化语言教学、注重句子的准确性,其中包括各种句子翻译的练习(Baugh&Cable,2001)。
特别是在英国,大学控制了公共考试体系,因此在教学中也是为了迎合这一点,但是他们忽略了现代语言的教学。
相反在德国,由于政府控制当时教育体系,所以他们更愿意接受改革运动,很早就出现了用单语教学的情况了。
虽然在Krefeld他们改革的英语课中运用了口语问答的形式,但语法翻译法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语法规则模糊、实践能力差的缺点。
简述我国英语教育发展简史
简述我国英语教育发展简史【原创实用版2篇】篇1 目录I.英语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背景II.我国英语教育的早期发展A.清朝时期的英语教育B.民国时期的英语教育C.20世纪50年代的英语教育D.20世纪60-70年代的英语教育III.我国英语教育的新阶段A.20世纪80年代的英语教育改革B.20世纪90年代的英语教育普及C.21世纪初的英语教育国际化D.近年来英语教育的多元化发展篇1正文一、英语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背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科目。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英语教育的发展对于提高我国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英语教育的早期发展我国英语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那时只有少数精英阶层有机会接受英语教育。
到了民国时期,英语教育逐渐普及,但仍局限于精英阶层。
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重视英语教育,将其作为外语教学的重要科目。
20世纪60-70年代,由于社会动荡和政治原因,英语教育一度中断。
三、我国英语教育的新阶段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了英语教育的改革,将英语教学重心从精英阶层转向大众教育。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英语教育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英语教育。
21世纪初,我国开始将英语教育国际化作为国家战略,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
篇2 目录I.英语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背景II.我国英语教育的早期发展a.清朝末期的英语教学b.民国时期的英语教学III.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历程a.20世纪50年代的英语教学b.20世纪60年代的英语教学c.20世纪70年代的英语教学d.20世纪80年代的英语教学e.20世纪90年代的英语教学f.21世纪初的英语教学IV.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a.当前我国英语教育的现状b.我国英语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篇2正文一、英语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背景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近30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历程及面临的挑战-最新教育文档
近30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历程及面临的挑战-最新教育文档近30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历程及面临的挑战一、近30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几个阶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背景下,由教育部发起和组织的自上而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起着风向标的作用。
1. 大学英语教学的复苏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是我国大学英语发展的复苏期。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大学英语教学开始复苏。
1980年8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第一份《英语教学大纲》,在这份《英语教学大纲》中,听、说、写并没有被列入教学目标之内,也没有任何具体的教学要求,只是要求学生能在一个小时内读完5000个印刷符号,换算过来,相当于每分钟17个词,即使这么慢的阅读速度,当时的大学毕业生也只有三分之一能够达到。
大纲只规定了语法教学内容,没有词汇表,对其它的教学内容也没有明确规定。
由于当时受语言学习形式的限制,认为语法可以生成无限的句子,所以在教学中只重视语言形式的教学而忽视交际能力的培养。
2. 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至90年代中期,是我国大学英语大发展阶段,也是其教学规范化的时期,其规范性表现为统一教学大纲。
国家教委于1985年和1986年先后颁布了理工本科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文理本科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在1985年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
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大纲对教学目标进行了定位,规定了定性、定量化的明确指标,明确要求大学英语实施分级教学,统一词汇表,统编教材,规定在四、六级学习结束时全国统一命题进行考试。
1987年,全国开始实行大学英语四、六级统考,对合格者和优秀者由国家教委发给证书。
在统一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全国所有的高校都实行近似统一规范的大学英语教学。
新中国英语教育政策变迁-最新年精选文档
新中国英语教育政策变迁-最新年精选文档新中国英语教育政策变迁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政治服务的。
外语教育紧跟中国共产主义路线,但在当时,英语的地位不如俄语。
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中国政府开始容纳各种意识形态,为满足时代的需求,英语取代了俄语,成为最受欢迎的外语。
特别是近年来,公民学习英语的热情持续高涨,全国上下不断出现英语学习的热潮。
从全球来看,英语的位置始终与政治决策息息相关。
不论是政府还是非政府行为,语言的习得和使用始终受到政治的制约。
因此,新中国政治社会的变化可以反映在英语教育政策的变迁中,这种变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为“文化大革命”前(1949―1965)。
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结盟,并希望与当时强大的苏联发展稳定紧密的关系。
因此,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整个国家的外语教学都以俄语为主,英语专业仅存于指定的几所大学里。
但在五十年代后期,苏联改变了对华态度,并停止了提供一切援助。
这种转变使得中国政府积极寻求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合作,开始制定新的外语教育政策。
1961年左右,英语完全取代俄语成为中国的第一大外语,各大专院校积极开设英语专业,同时理工科大学也开始要求学生学习英语。
第二阶段为“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横扫整个国家,全国上下陷入一片混乱。
在这十年里,知识分子和学者遭到迫害,整个学术界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当时的政策是停止一切外语的教学和使用。
“不学ABC,照样闹革命”成为当时中国广为流传的一句标语。
第三阶段为后“文化大革命”时期(1977年至今)。
1976年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终于走向尽头,1977年恢复高考后,邓小平随即提出改革开放。
在这种背景下,英语教育得到了极大的重视。
1978年教育部制定政策,要求各中学和大专院校加强英语教育。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英语的地位会越来越高。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最新政策,英语已被纳入小学的教学大纲中。
中国建国初期的英语教育教学法
中国建国初期的英语教育教学法摘要:如今,英语已经成为国民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教育也收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随着英语课程标准的更新以及教师们从单一地关注语法知识到重视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培养,英语教育教学方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迅速发展。
早在清朝年间,有志之士便关注到了英语教育的重要性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英语教育,但未经系统地规划和研究。
直到我国建国初期,英语教育教学才纳入到了规范化、统一化的轨道上。
本文将从建国初期的英语教育背景着手,分析该时期的两种主流英语教育教学方法。
关键词:英语教育,教学方法,建国初期一、建国前我国的英语教育背景我国官方正式的英语教育始于1860年京师同文馆的建立。
在后续的几十年间,英语教育在我国发展速度较慢,发展历程坎坷。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早期阶段,英语教育经历了三个历程阶段----忽视阶段、发展阶段和破坏阶段。
本章将探讨促进中国在变迁动荡时期英语教育的两个主要因素。
其一是急于重建国家的经济需求,其二是建国初期的外交需要。
在解放战争胜利后,为使人民、政府从动荡中恢复,中国急需发展经济,建设经济命脉。
在建国初,中国政府向苏联政府发出外交邀请并试图寻求经济援助。
教育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因此当时学习俄语在国内掀起了一阵热潮,而英语教育停滞不前甚至被完全忽视。
1956年,国家教育部规定,中学教育必须涉及俄语或英语教育,自此英语教育在学校课程中重新受到了重视。
英语成了中国紧跟世界潮流的工具,学校的英语教育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尤其是在发展较快的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
1964年,教育部以“红头文件”的形式把英语列为第一外语,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积极调整英语教育教学。
全国学习英语的人数在该历史时期迅速增加,学校的英语教师需求同样也不断增加。
二、历史时期主流英语教育教学方法分析1.语法翻译法语法翻译法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的西方教育,在我国最早被运用于清朝时期建立的同文馆教育,自此,语法翻译法变成了建国初期英语教育的主流教学法。
早期英语教育与双语启蒙
早期英语教育与双语启蒙双语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和重视。
在早期阶段进行英语教育和双语启蒙对于儿童的英语语言发展、认知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早期英语教育的重要性、双语启蒙的方法以及对儿童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早期英语教育的重要性早期英语教育是指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阶段对儿童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
这个阶段的儿童语言能力发展较快,容易接受新的语言输入并形成深刻的语言印象。
因此,早期英语教育对于儿童的英语语言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早期英语教育有助于提高儿童的语言学习和交流能力。
学习英语可以帮助儿童扩大词汇量、培养语法意识以及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在这个阶段,儿童可以更好地掌握外语学习的技巧和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早期英语教育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流能力越来越重要。
通过学习英语,儿童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差异,增强他们的国际视野和包容性。
双语启蒙的方法双语启蒙是指在早期阶段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启蒙教育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创造一个全方位的英语语言环境,帮助儿童自然而然地掌握英语语言。
首先,家庭和学校应提供浸入式的英语环境。
家庭可以播放英语儿童歌曲、故事等,学校可以开设英语角、英语播放室等。
通过这种环境营造,儿童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大量的英语输入,提高他们的英语听力和理解能力。
其次,双语启蒙应注重游戏和趣味性。
儿童通过游戏和趣味的学习活动可以更加愉快地接受英语教育。
例如,可以通过英语小剧场、英语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儿童在玩乐中学习英语,激发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对儿童的意义早期英语教育和双语启蒙对儿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首先,早期英语教育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认知能力。
语言学习和认知能力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通过学习英语,儿童可以锻炼记忆能力、注意力、观察力等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思维能力。
其次,双语启蒙可以促进儿童的个人发展。
浅谈英语的教学改革
浅谈基础教育英语的教学改革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中国英语教育的历史。
有这样几个问题值得记住:1.英语何时进入中国学校的?英语最先进入的是包括英国在内的传教士的教会学校、书院。
在鸦片战争以后,教会学校在中国层出不穷。
2.中国第一所外语学院什么时候开办?1862年创办的同文学堂,专门培养外文人才。
3.中国何时出现的纯外语教学学校?1866年创办的船政学堂,航海各科都用纯英文教学。
4.英语何时成为高中的必修课?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因为当时考大学必须考英语,所以高中开设了英语为必修课。
5.英语何时成为中国初中、高中、大学的必须课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政府规定中学升入高中,高中升入大学,大学考研必须考英语。
后来,政府又规定大学生英语必须过四级才给毕业证。
英语在中国基础教育中才进行30几年。
从现在所取得的成绩来看,我认为可以用“Amazing”来形容。
但要实现让英语来成为提高我们国民素质的目的,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It’s a long way to go.)未完待续。
中学英语教学改革二十年之回顾
中学英语教学改革二十年之回顾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那场对文化教育事业破坏极大的“文化革命”的结束至今已有二十年了。
这二十年,对于中国社会来讲是一个经历了巨大变革的时代,对于中学英语教学来讲同样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
为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期取得更大的进展,有必要作一简要回顾。
新时期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如果说1978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起到了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为中国人学外语“正名”,恢复了中学英语教学在中学教育中原有的“名分”,为此后近二十年的英语教学改革打下了基础的话,那么,1981年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决策的确立而制定的《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英语教学大纲》,除了继续肯定外语的工具性外,第一次把外语教学的地位提高到了与语文、数学同等的三门基础科之一的高度,就把如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问题摆到了各重点中学英语教师的面前,揭开了英语教学改革的序幕。
第二阶段。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一系列改革开放国策的出台,1986年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在进一步充分肯定英语的工具性与知识性之外,还首次阐明了外语教学的性质,是为了“建立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科学素质,……培养大量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并在不同程度上通晓一些外国语的人材”。
这就把外语从单纯的工具性学科上升到以为交际而运用语言的交际工具性为主并兼有传授语言知识、文化生活背景知识,以开阔眼界的思想性以及提高文化素质和培养智力的发展性的综合体,为我们从整体上,全方位地认识中学英语教学的实质扩展了眼界,开拓了思路,为全面开展中学英语教学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指明了改革的方向。
第三阶段。
随着我国的进一步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发展,需要培养更多“四有”的社会主义公民,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期英语教育改革探索●张科平李忠华摘要本文从人的生理、心理和语境的角度探析了早期英语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指出我国英语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出现哑巴英语人才的根源。
提出,早期英语教育改革应该从如下方面着手:加强小学英语教师培训或培养;将国际音标学习列入小学英语的教学大纲;把目前的小学英语教材改为声像教材。
关键词早期英语教育教育改革国际音标声像教材教学大纲作者张科平,东莞理工学院外语系副教授(东莞523808)李忠华,东莞理工学院外语系副教授(东莞523808)早期英语教育一直是国内外专家学者所关注的重大课题,研究成果及相关论文可谓汗牛充栋。
然而,早期英语教育至今仍处在停滞不前的状态,高分低能的“哑巴英语人才”随处可见。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于高素质的小学英语教师短缺,英语启蒙教师的水平普遍低下,从而导致学生发音不准,自信心不足;英语教材选用不当,盲目地模仿英、美、加等国的英语教材,忽略了非英语国家普遍缺乏语言学习环境的实际情况;学生对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缺乏足够的认识,错过了大好的学习英语口语的机会;小学、初中乃至高中阶段的英语教材完全忽略了国际音标的系统学习,学生只能依赖教师的发音来学习和记忆生词,从而大大增加了英语学习的难度。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过分强调分数。
在英语试题的设计上,普遍存在客观题居多、主观题偏少的奇怪现象,从而忽略了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造成学习与运用脱节。
当前,实施早期英语教育,具有一些显而易见的优势。
哈佛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伦内伯格在《语言的生物学基础》一书中提出了“关键期理论”,认为在儿童的成长发育期间,语言能力起初受大脑的右半球控制,然后逐步从大脑的右半球转移到大脑的左半球,最终形成大脑左半球的语言优势(即左侧化)。
大脑的左侧化过程发生在2岁 12岁之间,这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在此期间,儿童的神经系统可塑性大,发展速度快,语言的习得最为容易。
超过这一时期,语言的习得能力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导致事倍功半或终身难以弥补。
可见,少年儿童在语言的习得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生理优势,而这种生理优势正是少儿在获取语言信息时有别于成年人的根本原因。
儿童早期英语教育的心理优势,表现在感知和认识事物上与成年人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主要反映在言语、推理和理解三个方面。
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具有社会化特征,儿童则是以自我为中心。
语言的认识过程表现出儿童对新的、复杂的语音信息具有一种忍耐力,这种模糊的忍耐力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儿童不为复杂的语言信息所困扰,也不受诸多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束缚。
所以,摆脱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人际交往能力就能够得到很大的发展。
在言语交流上,也不存在诸多顾虑,不怕羞,不怕错,不怕别人嘲笑,心理压力小,敢于在集体面前大胆地进行语言实践。
学习英语口语的速度快,语音语调的模仿能力特别强,从而给早期英语1113教育提供了极佳的心理优势。
学好英语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并在语言信息不断刺激的情况下进行。
一旦离开了必要的语言环境,儿童就不可能学好语言,尤其是标准、地道的口语。
英语对中国人来说是一门外语,中国人学习英语在很大程度上受母语及各地方言的影响,所以很难学到正宗的英语口语,中国式英语的出现便不足为奇了。
早期英语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应该是研制能为儿童提供良好语言学习环境的声像教材。
目前,我国的英语声像教材虽然不多,但几乎都是为儿童量身定做的,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儿童学习英语的语境问题,为儿童早期英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有关方面对早期英语教育给予充分关注,并为之付出极大的努力。
然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英语教育状况,培养出听、说、读、写、译全面发展的英语通才,我们认为早期英语教育改革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小学英语教育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决定英语教学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因素。
加强小学英语教师培训或培养的目的,旨在提高他们的英语素质和教学水平。
小学英语教师是儿童的英语启蒙教师,担负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建立学习英语的信心,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语音、语调和语感的教学重任。
目前,我国小学英语教师的素质结构存在极大差异,有的是非英语专业的大专毕业生,有的是高中毕业生,还有的是初中毕业生。
从表面上看,教育部明确规定了教师上岗前必须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但这只是针对普通的考试而已,没有一套完整的专门针对小学英语教师上岗的资格证书考试,从而导致我国小学英语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
为此,应让真正合格的英语教师走上教学岗位。
⑴要求对在职的小学英语教师进行一次全面考核,重点考核他们对国际音标、语音语调和英语口语的准确程度和熟练程度。
出于公平公正起见,建议采用“人机对话”的形式来进行。
对于发音不好或不准的教师,建议在规定的时间内参加英语教师培训班学习,半年后再次参加“人机对话”考核。
对于培训后仍然达不到要求的教师,教育主管部门应要求他们离开小学英语教师这一岗位。
⑵对于有志于加入小学英语教师行列的在校大学生,学校应有目的地开设一些与小学英语教育息息相关的课程。
如国际音标、语音语调、英语口语、英语歌曲、教育心理学、课件制作、简笔画设计和道具制作等。
要求学生毕业前,务必通过小学英语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否则不予录用。
⑶制定一套统一的、规范的小学英语教学大纲,将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等相关的信息全部融入其中,以便教师在教学中有规可循、有纲可依。
⑷制定一套有关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的量化标准,定期对小学英语教师进行考核,以敦促他们不断提高英语素质和教学水平。
小学英语教师在自身尚未学好国际音标和语音语调的情况下,就去教授别人学习英语,其结果必然是教龄越长,被误导的学生就越多。
小学英语教师既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教学方法,同时还需要有一颗爱心。
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教学方法的生动和形象,在一定程度上都会诱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使他们主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促进教学效果的优质化。
课堂教学的魅力以及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会对学生是否喜欢英语课堂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小学英语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小学英语的课堂质量和学生现在、今后乃至终生的英语水平。
为了避免学生成为英语教学的旁观者,小学英语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英语素质和教学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教学,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国际音标是国际语音协会专门制定来帮助学生记录英语语音的一种符号系统,国际音标与小学英语教育的关系非常密切。
可以说,没有国际音标,小学英语教育很难开展;没有国际音标,小学生所学到的很多生词的发音都得从教师那里“进口”;没有国际音标,学生自学英语将成为一句空话。
小学阶段(6岁 12岁)是儿童语言能力急速发展的时期,儿童对事物的表达能力强,词汇增长速度快,在言语的交流上不存在诸多顾虑,不怕别人嘲笑,心理压力小。
所以,学习英语口语的速度快,语音语调的模仿能力也特别强,从而给英语学习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条件。
然而,只有内在的条件还不够,外部条件也很重要。
所以,教师应尽早教会学生国际音标和英语字母的组合读音,以提高学生认知生词和记忆生词的能力。
国际音标对初学者而言并非遥不可及,一般情况下初学者仅需16个小时便可以学会国际音标,24个小时内即可将其牢牢记住。
对于那些从未接受过英语启蒙教育的有识之士,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学好国际音标,目前年龄在50岁左右的知识分子几乎都是如此。
今天,我国小学、初中乃至高中的英语教材中,均没有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英语国际音标,所以学生学习英语时每一个生词的读音都得依赖教师传211授。
英语启蒙教育又偏偏是从记忆生词开始的,不懂得发音或发音不准都会给学生带来无穷的困扰,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学好英语成为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
从汉英词汇的记忆特点来看,汉字是通过偏旁或笔画记入人的大脑,也是通过偏旁或笔画从大脑中反映出来。
英语单词则完全靠读音记入人的大脑,也是靠读音从大脑中反映出来。
如果没有拼音作为指导,汉字对学生来说可能只是一种符号,根本无法拼读。
同样,如果没有国际音标,学生无法朗读和记忆英语生词。
可见,国际音标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远胜于汉语拼音。
假如小学英语教师在学生的英语启蒙教育阶段就教会国际音标,那么他们就能独立地处理各种英语生词的发音,从而走上自学英语的道路。
国际音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学好国际音标,学生能准确地掌握英语生词的正确发音,从而免受母语和方言的影响,为以后的口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能通过音标来记忆英语生词,做到见其形读其音,听其音写其形;学生通过音标来获取语感,模仿标准、地道的语音语调;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增强,自学能力也将随之提高,从而不必担心说出来的英语会惹人嘲笑;学生将告别以读、写为主的哑巴英语,从此迈上听、说、读、写、译全面发展的康庄大道。
学好国际音标是学好英语的第一步,建议尽快将国际音标教学列入小学英语的教学大纲,并以声像教材的形式向全国推广。
声像教材是一种集声音、图像、语境、讲解和答案于一体的英语教材,其最大优点是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的形式进行反复学习。
与现有的小学英语教材相比,声像教材能给学生提供标准、地道的语音语调和活泼、有趣的动态画面,从而使学生完全融入英语世界之中,大大提高了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效果;声像教材还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言语学习氛围。
非英语国家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普遍缺少会话环境,母语的阻力大,英语学习的效率很低。
声像教材对教师的英语素质要求不高,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声像教材的形式来敦促学生自学,英语教师的发音不准或不好不会对学生造成太大的影响。
声像教材能给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
声像教材以形象、生动的画面,地道、标准的语音语调和传奇的故事情节,将少年儿童的好奇心紧紧地吸住,从而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初级英语,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开了便利之门。
凡是参加过英语声像教材培训的学生,其语音语调、词汇量以及英语口语水平,均远胜于未参加过培训学习的学生。
教师普遍反映这些孩子的英语素质好,喜欢用英语发言或回答问题。
总之,声像教材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早期英语教育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由于学生能直接地模仿声像教材中的各种语音语调,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普遍缺乏高素质小学英语教师所带来的诸多不足和缺陷。
具有标准而地道的语音语调的学生,其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特别高,乐意跟外国朋友、同学或老师进行英语交谈;发音不好或不准的学生则相反,总是害怕遭人嘲笑。
可见,在早期英语教学中,声像教材不仅能解决语境不好的问题,而且能让语音、语调不准的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得到自我完善。
因此,建议将目前的小学英语教材全部改为英语声像教材。
综上所述,早期英语教育改革应该从国际音标和小学英语教师着手,不断优化教师素质和教师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