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井得一人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4课《穿井得一人》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4课《穿井得一人》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4课《穿井得一人》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穿井得一人》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4课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有关穿井得人的故事。

这篇课文既具有趣味性,又富有教育意义,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领悟到善于观察、思考和探究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以及句式结构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掌握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和探究的精神,领悟到真才实学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背诵,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结构。

2.难点:对课文深层次含义的把握,以及将课文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参考资料:为学生准备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同时,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件,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教师对课文进行翻译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有关课文内容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故事中人物和事件的认识。

《穿井得一人》公开课教学设计

《穿井得一人》公开课教学设计
七、课堂检测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红色的词。
【1】及其家穿井。 【2】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3】有闻而传之者。 【4】国人道之,
2、翻译句子:
(1)得一人之使
(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3、对本文的寓意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不要轻信流言蜚语。
B .一家之言,经再三转述,往往会丧失原义。
C .对于别人的话,要注意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文言课文;
2、理解文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3、学习如何对待传闻。
三、读其文
1、读准字音;
溉汲gài jí
2、读准节奏。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四、译其义
1、自己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2、同桌互相交流。
3、全班交流,订正翻译。
五、悟其理
1、概括这则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
记叙了宋国有个人挖掘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被误传为从井中挖出了一个人的故事。
2、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我家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
3、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D .要勇于揭穿
《穿井得一人》公开课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整理的《穿井得一人》公开课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穿井得一人》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穿井得一人》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 点。
总结本节课的 主要内容:介 绍《穿井得一 人》的故事情
节和寓意。
强调重点:分 析故事中的寓 言意义,探讨 其现实意义。
强调难点:引 导学生理解故 事背后的深层 含义,培养他 们的思考能力
和判断力。
08
评价与反馈
设计评价策略:通过小组报告、口头反馈等方式进 行评价。
故事呈现方式: 可以通过口头讲 述、PPT展示或 视频播放等方式 呈现故事。
讲授新课: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引导学 生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所表 达的主题和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文内容理解:通过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和寓意。
05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黑板
黑板是传统的教学工 具之一,用于展示文 字、公式、图表等教 学内容
在《穿井得一人》的 教案中,可以使用黑 板来列出故事的主要 情节和人物关系
黑板可以帮助学生更 好地理解和记忆教学 内容,尤其是一些重 要的知识点
教学PPT
包含课程标题、 教学目标、教学 内容、教学方法 等
包含图片、图表、 动画等多媒体元 素
包含课堂互动环 节,如提问、讨 论等
包含课后作业和 思考题等
06
教学方法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 过的寓言故事。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 问,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 过的寓言故事。
介绍新知:介绍《穿井得 一人》的故事背景和寓意。

穿井得一人公开课优秀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穿井得一人公开课优秀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穿井得一人公开课优秀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穿井得一人公开课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阅读本篇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并引导学生审慎对待外界信息,不信谣,不传谣。

2.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

3.通过自主探究及合作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从不同角度思考获得更多启发的同时培养运用所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能多角度分析概括寓意。

2.在朗读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发挥想象,借助“国人道之”感受“传谣”的荒谬。

【教学难点】1.多角度思考获得不同启发。

2.联系生活实际活用所学。

【教学方法】1.自主探究+合作学习2.读、讲、练结合3.课内学习与课外拓展结合4.竞赛游戏【教学创新】1.借助“三顾课文”朗读教学,设计梯级式教学,循序渐进中巩固提高。

2.发挥想象,情境模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课题引入:“一字千金”故事引入课题。

课题字面意思是什么?结合以往学习寓言和文言文的经验说说学习本课要解决哪些问题?明确:“挖井得到一个人”;读准字音、句读,读懂故事,明白寓意。

教学活动一一顾课文——读准音句,疏通文意一、读准音句:(课标依据: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学生代表朗读,同学纠错。

2.全班齐读,教师点评。

明确:读准字音、句读。

二、疏通文意:(课标依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1.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明确:此环节旨在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2.学生借助书下注解或工具书梳理词意、文意,完成导学案1。

(1)自主探究(2)班内交流明确:如果学生预习效果好,此环节可简化。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点拨和方法指导。

教学活动二二顾课文——理清思路,分析寓意一、理清思路:(课标依据: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1.默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完成导学案2。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寓言的基本概念。寓言是一种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使抽象的道理具象化。寓言是文学的一种体裁,它在文学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穿井得一人》这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故事展示了寓言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认识生活中的道理。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分析:例如,故事中使用了对比、讽刺等修辞手法,教师需要通过具体例句,讲解这些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帮助学生掌握。
-课堂讨论与表达: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供表达的机会,并在必要时给予语言组织上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因贪图小利而忽视大局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寓言故事的奥秘。
在教学内容方面,我意识到需要更紧密地将寓言故事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寓言故事在生活中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会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更多地引入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在学习寓言故事的同时,能够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最后,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疑问和困惑,我需要更加及时地进行解答,确保他们能够真正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同时,我也会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语言赏析:如故事中的一句“井底之蛙,安知大海之广阔”,通过对比井底之蛙和大海,展示了寓言的深人物形象的夸张描绘,让学生了解如何通过夸张手法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
-寓意的提炼与思考:学生往往难以从故事中抽象出寓意,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推荐2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推荐2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推荐2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第【1】篇〗《穿井得一人》教案教学目标:1.教学生积累常见文言实词,学会结合上下语言环境准确理解一个词的词义的方法。

2.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利用关键词语去带动阅读的方法。

3.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重难点:1. 教学生积累常见文言实词,学会结合上下语言环境准确理解一个词的词义的方法。

2. 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热点引入,激发兴趣由社会当今热点网络谣言泛滥成灾引出我国古代《吕氏春秋》这部作品中也记载到这样的造谣事件,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理解题意,引发思考将这则寓言故事设定成一起古代案例,解释题目的意义,引发学生对“得”字的思考。

三、朗读课文,了解案件要求学生边朗读边思考:案件的内容大概是怎样的?你能找出有哪些涉案人物吗?四、案件重播,抓住关键(1)学生分角色朗读:叙述、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

(2)请学生说说以下画线的三句话的意思,再次引起学生思考:“得”字在不同句子的意思是否相同?丁氏:吾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五、翻译课文,理解案情1.学生对照注释,抓住重点词语,自主串译。

2.小组讨论释疑,解决不懂词句。

六、整理词语,积累知识七、依文解言,判断案情小组合作探究:宋国的国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

如果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1.学生各抒己见2.教师总结八、思考探究,得出寓意1.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明确:“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从不同角度说说,这则寓言给我们什么启示?(1)(从丁氏的角度来看)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楚,以免出现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教材阅读与分析本课时所讲授的《穿井得一人》是教材中一篇重点阅读文本。

主要围绕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展开,讲述了帮助陷入枯井的日夜悲鸣,却不怕困难的小家碧玉卓玛的故事。

本文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民间故事的真谛,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

二、教学目标听说读写相结合,通过文本理解,完成以下学习目标:1. 学会自主思考,把自己的经验、想法和知识转化为对文本的理解;2. 掌握不熟悉的单词、词组和句子;3. 学会综合运用语言能力,进行故事转述及结构分析;4. 培养学生口语表达及团体协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 课件、听力练习及课堂辅助材料;2. 小组合作练习材料,如学生小组拓展故事结构及练习转述;3. 书本、笔记本等文具。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提问:你们有没有听说过一些民间故事?有则举例,让学生举手发言。

教师讲述一则简单的民间故事,引出对民间故事的讨论。

第二步:阅读理解1. 教师让学生先阅读《穿井得一人》(P23-25),听译文章开展活动,鼓励学生提问文章中不理解的难点。

2. 教师可以根据文本,把难点词汇和句子制定清单,让学生按照难度逐一学习。

第三步:合作学习1. 教师邀请学生分组,每个小组讨论故事情节、人物描写及故事背后的深层次。

2.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报告,将自己理解的内容进行表述。

第四步:知识拓展1. 教师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课文中所包含的文化背景。

2. 教师让学生学习汉字,学会通过文字转录音的方式进一步了解文化背景。

第五步:总结反思1.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体验和效果进行反思,教师进行评估并记录;2. 教师将学生反馈意见记录下来,以提供改进建议;3. 教师给学生一些课后练习任务,以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效果本课采用了多元素课堂教学,结合了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体现了学生的多元化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教案《穿井得一人》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教案《穿井得一人》

教案名称:《穿井得一人》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吕氏春秋》中的《穿井得一人》,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古代寓言的叙事特点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角色扮演、寓意探讨和思维导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视觉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寓言中的道理,激发学生对诚实与智慧的思考,培养诚信和批判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古代寓言的叙事技巧和角色特性。

寓言的寓意分析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代寓言的文化背景和深层寓意。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思维导图和角色扮演深化理解。

教学准备:《穿井得一人》课文文本及多媒体课件。

寓言故事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学习单,包括生字新词表、寓言分析练习题。

角色扮演用的服装、道具,思维导图工具。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情境创设:展示与寓言故事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寓言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吕氏春秋》的文学地位和《穿井得一人》的故事背景。

课文学习(20分钟)1.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和情感,学生跟读,体会寓言的叙事风格。

2. 生字新词学习:教师逐一解释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记录并记忆。

3. 寓言分析:分析寓言的叙事结构、角色特性和寓意,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深层含义。

深入理解(15分钟)1. 角色讨论:学生分析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和心理。

2.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寓言的寓意和生活中的应用,准备分享讨论成果。

3. 思维导图制作: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工具梳理寓言的情节和寓意。

拓展延伸(10分钟)1. 角色扮演: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寓言故事情节生动地呈现出来。

2. 创意写作:学生运用寓言元素创作自己的短文或故事,表达对寓言寓意的理解和思考。

课堂小结(5分钟)1. 要点回顾:总结《穿井得一人》的主要内容、叙事结构和寓意。

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寓言分析练习,准备下节课的创意写作分享。

《穿井得一人》(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ppt

《穿井得一人》(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ppt

《穿井得一人》(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ppt《穿井得一人》公开课教学设计主备人:上课人:时间: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翻译《穿井得一人》,积累文言词语。

2、分析故事情节,理解其寓意。

3.学习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寓言的学习,深入理解寓言的内容,感受人生的哲理。

教学重点:分析故事情节,概括寓意。

教学难点:翻译《穿井得一人》,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则外国寓言,其实在中国文学宝库里,也有不少诙谐幽默的寓言,你能否列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二、出示目标三、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吕氏春秋》概况,师补充。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四、合作探究(一)朗读课文1、指明读课文。

2、师生订正。

3、生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二)翻译课文1.出示重点字词(1)家无井而出溉.汲(浇灌、灌溉) (2)家无井而出溉汲.(从井里取水)(3)及.其家穿井(待,等到) (4)国人道.之(讲述)(5)闻.之于宋君(听到,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6)丁氏对.曰(应答,回答)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尤其注意积累重点字词的含义。

3.生开火车的方式翻译课文。

4.归纳一词多义。

(三)探究课文1、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是什么意思?意思是他家打井省了一个劳动力。

(2)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2、说说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穿井得一人》说明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以讹传讹。

《穿井得一人》 教学设计

《穿井得一人》 教学设计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疏通文意。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寓言的寓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翻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道听途说不可信,凡事要调查研究,实事求是。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疏通文意。

理解寓言的寓意。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各种各样的传闻。

有些传闻经过多人传播后,可能会与事实相差甚远。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与传闻有关的寓言故事——《穿井得一人》,看看它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字音、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三)疏通文意1、学生对照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圈画出不懂的字词。

2、小组内交流,互相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重点讲解以下字词:穿:挖掘,开凿。

溉汲:打水浇田。

溉,浇灌、灌溉。

汲,从井里取水。

及:等到。

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道:讲述。

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对:应答,回答。

4、学生再次翻译课文,做到准确、通顺。

(四)理解寓意1、思考:这则寓言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明确:宋国有户人家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力,却被传成了打井挖到一个人。

2、小组讨论:造成“穿井得一人”这一误会的原因是什么?明确:传播者没有调查清楚事实,就随意传播。

接受者没有经过思考,就轻信了传闻。

3、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明确:不要轻信传闻,要经过调查研究,以事实为依据。

对于传闻,要谨慎判断,不能盲目传播。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案

《穿井得一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o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意。

o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o通过朗读、翻译,梳理文章情节。

o引导学生思考,培养独立思考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o明白不可轻信传言,要实事求是。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o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准确翻译全文。

o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2.教学难点o体会传言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化及原因。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培养语感,理解文意。

2.讲解法对文言字词和句子进行详细讲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3 分钟)o讲述一个因传言而引发误会的小故事,引起学生兴趣。

o提问学生对传言的看法。

2.作者及作品介绍(2 分钟)o简单介绍《吕氏春秋》及其特点。

3.初读课文,解决字词(10 分钟)o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词。

o教师讲解“溉汲”“及”“国人道之”等重点字词。

4.疏通文意,梳理情节(15 分钟)o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

o小组交流,解决疑难。

o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宋君调查真相的过程。

5.探究道理(8 分钟)o组织学生讨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o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不可轻信传言,要调查研究,以辨真伪。

6.课堂小结(2 分钟)o总结文章内容和道理。

五、作业安排1.基础作业o熟读全文。

o整理文中的文言字词。

2.拓展作业o收集因传言而产生误会的事例,与同学分享。

六、板书设计穿井得一人字词:溉汲、及、国人道之等情节:丁家穿井——得一人——传之误道理:不可轻信传言,要调查研究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尤其是在一些古今异义词和虚词的掌握上。

今后应加强文言基础知识的训练,多提供一些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在引导学生探究道理时,可以让学生更多地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和讨论,增强他们对道理的认同感和运用能力。

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可以更加多样化,如增加角色扮演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穿井得一人教案

穿井得一人教案

穿井得一人教案教案一:主题:穿井得一人教材:无年级:小学四年级时间:40分钟目标:1. 学会通过团队合作解决问题;2. 增强学生的沟通与协调能力;3. 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确保班级中有足够多的学生;2. 室内准备一个有一定高度的容器(可代替井),并独立放置于地面;3. 准备的道具:绳子(较长)、一些小纸球。

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5分钟)老师告诉学生,在古代,人们需要通过井中的绳子将水桶提上来,但由于个人力量有限,无法单独完成。

请思考如何通过团队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2. 激发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案,并让其他同学提出意见和建议。

3. 实践操作(15分钟)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实践操作。

要求学生使用绳子将纸球掉入容器中,并将其提出来。

限制条件是,每个学生只能站在容器外,不可直接接触容器。

4. 总结归纳(5分钟)请学生回顾整个过程,总结出成功的关键因素。

强调通过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与他人合作。

5. 拓展延伸(5分钟)老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些建议,例如探索其他解决方案、增加难度等。

鼓励学生继续思考如何穿井得一人,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这个教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讨论和实践操作等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并锻炼他们的沟通、协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能够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并学会在合作中发挥个人的优势,取得共同的成功。

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穿井得一人》教案

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穿井得一人》教案

《穿井得一人》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复述《穿井得一人》的文言文内容。

o掌握文言文中常见实词、虚词及句式结构,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o培养学生的信息筛选、归纳概括和逻辑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诵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o引导学生学习并运用文言文翻译技巧,准确翻译文言语句。

o培养学生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引导学生认识到信息传播中可能产生的误解和误导,培养批判性思维。

o培养学生求真务实、不盲目跟风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穿井得一人》的文本内容,掌握文言文中常见实词、虚词及句式结构。

•难点: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和归纳概括,理解信息传播中的误解和误导现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文言文原文、注释、译文及图片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结构和常用词汇。

•准备小组讨论话题和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故事导入:o教师讲述一个与信息传播相关的现代小故事,如“谣言止于智者”的实例,引发学生思考信息传播中可能产生的问题。

o提问:“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误解和误导?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这些问题?”o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出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文言文《穿井得一人》,通过这篇文言文,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信息传播中的误解和误导现象。

”2.作者及背景介绍:o简要介绍《吕氏春秋》及其作者吕不韦的背景,强调《吕氏春秋》作为先秦杂家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的影响。

o引出《穿井得一人》在《吕氏春秋》中的地位和价值。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诵读课文:o教师先示范诵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变化,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o学生跟读,注意模仿教师的语音语调。

o学生分组诵读,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语调。

2.疏通字词:o教师投影出示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包括实词、虚词及句式结构。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4《穿井得一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4《穿井得一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4《穿井得一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教材解析】《穿井得一人》选自统编教材七上第六单元。

这个单元包含了童话、神话、诗歌、寓言等不同体裁的课文,都是通过虚构的人物、情节、形象来反映现实,或鞭挞丑恶,或弘扬美好,旨在引导学生借着想象的翅膀,体验更广大的世界。

因此本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目标其中一点就是发挥联想与想象。

寓言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

《穿井得一人》作为一则寓言,通过丁氏挖掘一口井引发的一场谣言,揭示了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的道理。

围绕“得一人"的歧义设计情节,十分精巧;故事里表达者的不慎、传播者的不察、止谣者的不信,更是发人深省。

这个材料有趣、巧妙、言简义丰,是作者想象智慧的结晶。

读者也需要发挥想象,才能深入理解故事内涵,体会寓言的现实意义。

【学情分析】这个故事内容浅显,充满趣味,能够激发学生文言学习的热情。

学生阅读时,基于已有的文言积累,能够基本把握故事内容,但是对于“得一人之使”“闻之于宋君"等关键词句的理解不一定准确;学生能够从某一角度获得启发,但发散思维,多角度理解寓意的能力欠缺;学生也不会主动关注故事的出处、创作背景,深入理解故事内涵。

因此,通过学习《穿井得一人》,学生能进一步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语感;掌握多角度理解寓意的策略,理解审辨精神对于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提升文化涵养。

【教学目标】1.听写猜读,落实“溉汲”“闻"国人”“使"等重点词,理清谣言的传播过程,理解“穿井得一人”的真正含义。

2.创造性复述故事、编写故事,巩固文言字词,多角度理解寓意。

3.联系材料、比较阅读,探究作者创作意图,学习古人的审辨精神,汲取优秀文化。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文意,巩固文言重点词,多角度把握寓意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联系材料,比较阅读,探究作者意图。

【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文言文寓言1.重点词语积累2.联系语境推测文言词语意思,理解文言内容。

穿井得一人教案带板书设计

穿井得一人教案带板书设计

“穿井得一人”教案带板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寓意。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寓言故事的特点”。

(2)板书课题:“穿井得一人”,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生字词,理解字词的含义。

3.分析课文内容(1)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2)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理解寓意(1)引导学生思考:“穿井得一人”的寓意是什么?(2)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

5.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穿井得一人”的故事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启示?(2)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板书设计1.课题:穿井得一人2.生字词:穿:动词,挖掘井:名词,水井得:动词,得到人:名词,指井中的人3.人物形象:(1)宋人:贪婪、愚蠢、目光短浅(2)家人:诚实、善良、目光长远4.寓意:不要轻信谣言,要有自己的判断力;要珍惜眼前人,不要为了一点小利而损害大局。

五、课后作业1.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穿井得一人”的读后感。

2.收集其他寓言故事,与同学分享,共同学习。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寓意。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但课堂节奏有待进一步把握,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逐段解读,让学生明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分析人物形象:通过细节描写,分析宋人和家人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寓言故事的特点,谁能告诉我寓言故事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生1:我喜欢它的简洁和深刻。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意。

2.了解寓言的特点,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2.准确翻译全文,复述故事内容。

2.难点理解谣言产生和传播的原因,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讲述一些现代社会中的谣言案例,引起学生对信息真假问题的关注。

2.引出古代寓言《穿井得一人》。

2.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数遍,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3.理解文意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

2.小组内交流翻译情况,解决疑难字词。

3.教师检查学生翻译情况,重点讲解疑难语句,如“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等。

4.分析故事1.引导学生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提问:谣言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3.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人物的行为和心理角度分析。

5.揭示道理1.提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不要轻信流言蜚语,要实事求是,眼见为实。

6.拓展延伸1.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类似谣言事件,以及自己是如何应对的。

2.讨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7.课堂小结1.回顾课文内容,强调理解文意和明白道理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保持理性,对信息进行甄别。

8.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课文。

2.编写一个新的寓言故事,蕴含一定的道理。

教学反思在教授《穿井得一人》时,以现代谣言案例导入,成功引起了学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言字词的理解较好,但在分析谣言产生和传播的原因时,部分学生思路不够开阔。

拓展延伸环节,学生能联系生活,但讨论深度还有待提高。

以后教学可增加更多案例分析,加强对学生思维深度的引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寓言对现实生活的启示意义。

第22课《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22课《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了解寓言的特点,2.理解《穿井得一人》的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3.理解寓意,从故事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二、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圈点勾画法三、教学课时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讲述身边的“谣言”故事在上课前,老师想跟大家分享我经历的一件事——超市购物,听见两位阿姨聊天:阿姨1:“江永要封城了,你怎么不多屯点东西。

”阿姨2:“别人瞎说的,我都没看到哪儿有通知说要封城。

”事后,我不禁想,我们总是很容易被身边的言论所干扰,总是很容易去相信没来由没根据的话。

如果大家都相信了“江永要封城了”这句没根据的话,那这就会变成一个谣言。

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个有关谣言的故事——穿井得一人。

看看这个故事是否能给大家带来些许的启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生自由练习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师:同学们都已经预习过课文了,接下来就请大家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

(板书课题)读完了课文同学们有没有不理解的字词呢?没有,好,那老师来检测一下。

(指名说意思)及:待,等到。

溉汲:打水浇田。

溉,浇灌、灌溉。

汲,从井里取水。

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居:停留。

道:讲述。

对:应答,回答。

1.有闻而传之者:听说2.闻之于宋君:使听到3.求闻知若此:消息,传闻4.不若无闻也:听说,听到1.宋之丁氏:结构助词,的2.有闻而传之者:指代“穿井得一人”这件事3.国人道之:指代“穿井得一人”这件事4.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指代“穿井得一人”这件事5.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的2.划分节奏,自由读,指名读师:朗读文言文,读准字音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关注句内的节奏,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去理解文章的意思。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着课件上的断句,自由朗读课文,等会儿找同学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他的朗读。

好:这位同学读得很好,断句很到位,很有节奏感,声音也很洪亮。

不好:这位同学声音很洪亮,朗读很流畅,整体来说很不错,但是在节奏的划分上有一点点的小瑕疵,比如……,请你再读一读,读出节奏来,这次好多了,课后要多加练习好不好。

《穿井得一人》 教学设计

《穿井得一人》 教学设计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理解故事内容,体会其蕴含的道理。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辨别真伪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故事的寓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难点对故事寓意的深入理解和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文的韵味,理解文意。

2、讲解法:对重点字词和句子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故事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些古代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刻舟求剑”等,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穿井得一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简单介绍《吕氏春秋》的作者、成书背景和文学价值,让学生对作品有初步的了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3、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四)精读课文,理解文意1、逐句讲解课文,重点讲解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例如:“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中“溉汲”的意思是打水浇田。

“及其家穿井”中“及”的意思是等到。

2、引导学生翻译全文,注意语句通顺。

(五)深入探究,体会寓意1、组织学生讨论:丁家穿井后,为什么会传出“穿井得一人”的错误消息?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是因为传话者的误解和传播过程中的以讹传讹。

2、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引导学生理解不能轻信传闻,要经过思考和调查,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六)拓展延伸1、让学生讲述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类似以讹传讹的事例,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辨别真伪的能力。

(七)课堂小结1、总结本文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2、再次强调故事的寓意,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盲目相信传闻。

(八)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导:丁氏的问题闻而传之者的问题宋君的问题
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观看最近在网络上流传的谣言
1.你认为这些谣言的危害有什呢
2.怎样杜绝谣言的流传
五、板书设计
六、 丁氏:阐释不明信任缺失
闻而传之者:以讹传讹谣言四起真相埋没
宋君:不体察民情社会动荡
谣言止于智者
回答问题
学生朗读
小组合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小组合作分角色进行展示
思考后进行回答
学生思考后自由回答
积累文学常识
熟悉课文内容
疏通文意,初步理解课文。
深入理解课文
感悟文章道理
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实词的意思,虚词的用法,能够翻译课文。
2.理解寓言的特点,从故事背后领会道理。
教学难点
1.理解寓言的特点,从故事背后领会道理。
2.学以致用,通过学习课文的道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文常
1.什么是寓言
2.《吕氏春秋》的文学常识。
二、朗读课文,掌握文意
1.朗读课文,体会文意。(没有标点)
朗诵没有标点的文章,学生自主进行断句。
2.疏通文意,初步理解课文。
学生小组合作,自行翻译课文。
三、分角色,悟道理
1.扮演课文中不同的角色进行展示
指导:发挥联想和想象。
可适当加入一些人物和对话。
时间不要超过5分钟。
2.领悟道理:
宋国的国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都有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为什么
初一上语文教案
授课类型:讲读课课题:穿井得一人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重点实词的意思,虚词的用法,能够翻译课文。
2.理解寓言的特点,从故事背后领会道理。
3.学以致用,通过学习课文的道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
过程与方法
讲授+小组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谣言的危害,理性看待现今社会各种消息以及言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