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导论复习笔记教学文案
《心理学导论》知识点归纳总结
《心理学导论》知识点归纳总结心理学导论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引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旨在研究人类的思维、情感、行为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本文将对心理学导论中的核心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读者对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1. 心理学的起源:心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和生理学的研究。
从柏拉图的灵魂理论到亚里士多德的感觉与知觉研究,心理学的雏形逐渐形成。
2. 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在19世纪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威廉·詹姆斯、斯坦利·哈尔、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等人的贡献为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心理学的主要流派1. 结构主义:由威廉·詹姆斯的实验心理学研究方法和爱德华·塔钦纳的意识元素研究构成。
致力于分析和测量人的感觉和意识的基本元素。
2. 功能主义:以威廉·詹姆斯为代表,注重研究人的心理功能和行为的适应性。
关注心理过程如何帮助个体适应环境并实现生存和繁衍。
3. 行为主义:由约翰·B·沃森、伊万·帕弗洛夫等人发展而成。
认为行为是可以被观察和量化的,强调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4. 心理动力学: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关注潜意识和个人内心冲突对行为的影响。
强调个体的欲望和冲动在心理过程中的作用。
5. 人本主义:以卡尔·罗杰斯和亚伯拉罕·马斯洛为代表,注重个体的自我实现和人类的潜力。
强调个体的主观意识和自由意志。
6. 认知心理学:关注人类思维过程,如知觉、记忆、推理和解决问题等。
通过研究人的认知过程来理解行为。
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 实验方法:通过对变量进行操作和控制,以观察和测量变量对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影响。
2. 观察法:通过观察个体的行为和环境的关系,收集信息和数据。
3.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大量数据,用以推断人群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
《心理学导论-彭聃龄》知识点整理要点
《心理学导论-彭聃龄》知识点整理要点心理学导论-彭聃龄知识点整理要点本文档整理了《心理学导论-彭聃龄》一书中的重要知识点,并提供了简要概述。
1. 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它关注个体内部心理过程以及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2.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和学派心理学有许多主要流派和学派,包括结构主义、功能主义、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和社会文化心理学等。
每个流派和学派都有不同的研究重点和理论框架。
3.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使用各种研究方法来探索和解释人类思维和行为。
常见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问卷调查、观察法和案例研究等。
4. 感知和知觉感知是人类通过感观器官接收和处理信息的过程。
知觉是基于感知信息的对世界的理解和理解。
5. 研究和记忆研究是获得新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记忆是保存和回忆过去经历的能力。
6. 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从婴儿到成年人的发展过程。
它探究了生理、认知和社会因素对发展的影响。
7. 个体差异个体差异研究人类个体之间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以由遗传、环境和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导致。
8. 心理障碍和治疗心理障碍是心理功能出现异常的情况,如焦虑、抑郁和精神疾病等。
治疗包括心理疗法、药物治疗和其他干预措施。
9.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与社会群体之间的互动关系。
它包括群体动力、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等方面的研究。
以上是《心理学导论-彭聃龄》一书中的主要知识点整理要点,其中包括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主要流派和学派、研究方法、感知和知觉、学习和记忆、发展心理学、个体差异、心理障碍和治疗、以及社会心理学。
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非常重要。
《心理学导论》知识点归纳总结
《心理学导论》知识点归纳总结《心理学导论》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意识和行为的科学。
它涉及到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等多个领域。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实验法、案例研究法等。
这些方法在研究中各有优劣,应根据具体研究问题进行选择和运用。
二、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1、心理学史上的重要学派: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等。
这些学派在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上各有特点,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心理学广泛应用于教育、咨询、临床医学、社会工作等多个领域。
了解这些应用领域的特点和需求,有助于理解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技能。
三、心理学的生物学基础1、神经元与突触: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通过突触连接形成复杂的神经网络。
了解神经元和突触的特性,有助于理解心理活动的生物学基础。
2、大脑的结构与功能:大脑是心理活动的重要器官。
了解大脑各区域的功能和相互关系,有助于理解心理活动的本质和特点。
四、感知与知觉1、感知的基本过程:感知是心理活动的基础。
了解感知的基本过程,包括感觉登记、注意选择、知觉组织等,有助于理解心理活动的规律。
2、知觉的基本类型: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进行感知的过程。
了解知觉的基本类型,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等,有助于理解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的心理特点。
五、思维与认知1、思维的基本过程:思维是人类最高级的心理活动,包括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推理与判断等过程。
了解这些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
2、认知的基本形式:认知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信息处理过程。
了解认知的基本形式,包括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等,有助于理解人们在学习和理解新知识时的心理特点。
六、情绪与动机1、情绪的种类与表达: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了解情绪的种类和表达方式,有助于理解人们的行为和心理特点。
心理学导论-完整笔记
克里克《惊人的假说》——这是你的大脑:你的喜悦、悲伤、回忆、抱负,你对人格同一性的感知,你的自由意志,这一切都不过是大量神经细胞集与其缔合分子的生理反应而已。
人不过是一堆神经元罢了。
赫胥黎说:刺激人的神经组织全能产生像意识状态这般奇异之物,这就好比阿拉丁一擦神灯,巨神灵就闪现出来一样魔幻。
两大心理学代表:弗洛伊德、弗雷德里克.斯金纳。
精神分析与行为分析精神分析核心:是一系列关于人类理性的主张;他的观点涉及了无意识动机的存在,以及导致心理疾病“梦境(motivation)”;口误等心理过程的无意识动力或无意识冲突的概念。
第一个观点:关于无意识动机的观点拒绝承认人类行为受到意识的支配,假设你爱上某人想要与对方一同步入婚姻殿堂,要是有人问你为什么想要与对方共度余生,你大概说“现在我已准备好要开始婚姻生活了”,或“我真心的爱着他,他聪明有魅力”“我想要小孩子”等等。
或许这是你的心里话,但精神分析的支持者会说,即使你如实回答,并未向他人撒谎,但却依然存在着支配你行为的欲望和动机。
只是你没有意识到罢了。
事实上你想与XX结婚,可能是因为他让你想起了你的父亲,或是因为你想要报复曾经背叛了你的人。
如果有人这样对你说,你一定会说“一派胡言”。
但精神分析的支持者并不会就此打住,他会说,这些心理过程都是无意识的。
所以你当然意识不到。
由此引出一个偏激的观点:你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何要这么去做。
这点像我们获得视觉感知的过程,当我们环顾四周,便会产生感知觉,明白这是一棵树,那有一个人。
你根本没有意识到知觉过程是如何发生的。
但当你将无意识概念应用到很多事情中时,你便会感到不悦和恐惧。
比如你为何会来耶鲁求学,你为什么会觉得应当这样,去对待你的朋友和家人。
婚姻是个极端的例子。
一般的例子:你是否曾经无理由地喜欢或厌恶过某个人,你是否曾发现自己在没有充分的理由的情况下做出某事,为某事争论,或是做出了某个决定。
你是否在最不应该的时候忘掉了某人的姓名,是否曾在与爱人激情时喊错了名字。
心理学导论第一章重点知识归纳
心理学导论第一章重点知识归纳心理学导论是介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及研究方法的课程。
在第一章,我们将系统地学习到了一些重要的心理学知识。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一、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及动物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个体的思维、情感、动机以及行为等。
二、心理学的发展历程1. 前心理学时期心理学的发展可以追溯至古代的希腊文化,早期的心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哲学领域。
2. 现代心理学的出现现代心理学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879年,威廉·詹姆斯在美国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从而开创了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历史。
3. 心理学的分支现代心理学已经形成了多个分支,包括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每个分支都研究不同的心理现象和行为。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 实证研究方法心理学研究常用的方法包括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和观察研究。
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心理学家能够获得客观可靠的研究结果,从而推动学科的进展。
2. 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有问卷调查、行为观察和脑成像等技术。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获取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其研究假设。
四、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行为是在特定环境中的刺激-反应关系下产生的,主要关注学习和条件反射。
2.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认为人们的思维和信息处理对行为和感受有重要影响。
人们的认知活动通过感知、记忆、注意和问题解决等过程来实现。
3. 心理动力学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与个体自身的潜意识冲突有关的心理能量会影响其行为和发展。
五、心理学的研究领域1.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思维和信息处理的过程,包括学习、记忆、注意、知觉等。
2.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行为和思维如何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影响的。
3. 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关注个体在不同年龄段内的心理和行为发展,探究遗传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MAP复习笔记之-2心理学导论
意识和注意意识:a意识是一种觉知。
b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不只对信息被动察觉和感知,还有能动性和调节作用。
c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意识的功能:a限制人的注意,减少不断输入的刺激能量。
b使人们把连续不断的经验划分为客体(空间模式)和事件(时间模式)。
c使我们能利用过去的记忆对现在输入的信息做出最佳的判断和行为。
睡眠:是意识的一种形式,并非完全失去意识。
引起睡眠的原因:疲劳、血液化学成分的变化、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
睡眠中脑电波的类型有:I、β波:大脑清醒和警觉状态时出现,频率高,波幅小。
II、α波:大脑安静和休息状态时出现,频率较低,波幅较大。
III、δ波:睡眠状态时出现,频率更低,波幅更大。
睡眠分为四个阶段和快速动眼睡眠阶段(REM)I、入睡期:浅睡,易醒,持续约十分钟。
II、浅睡期:偶尔会爆发频率高,波幅大的脑波(睡眠锭),较难唤醒,持续约20分钟。
III、中睡期:脑波频率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δ波,持续约40分钟。
IV、深睡期:脑电波呈现δ波,身体各项指标放缓。
III和IV又称为慢波睡眠(SWS)。
快速动眼睡眠(异相睡眠)阶段:δ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脑温度、脑血流量、耗氧量迅速增加,呼吸心率加快。
第一次REM约持续5至10分钟,再经过约90分钟以后,会有第二次REM,持续时间长于第一次。
睡眠的功能:a恢复理论:睡眠使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休整和恢复。
b生态学理论:睡眠使生物避免消耗能量,以及在一天不能适应的那段时间避免受到伤害。
梦:睡眠时会出现梦境,人不能预先计划梦的内容,也无法支配梦的进行,也难以回忆梦境的内容。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梦是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潜意识反映;生理学观点认为:梦是人对大脑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认知心理学观点认为梦负担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将存储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有一部分进入意识,形成梦境。
个体在梦境中意识到自己在做梦,这种现象称为“明梦”。
《心理学导论》知识点归纳总结
心理学导论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英文为“psychology”,系由希腊文中“psyche”与“logos”两字演变而成。
19世纪末,科学心理学萌芽时期一度被定义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的学科”;20世纪20-60年代曾又改变成“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这一界说维持了40年之久; 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再度改变为“心理学是对行为与心理历程的科学研究”。
一般而言,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三 心理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心理学的诞生标志:1879年,德国 冯特 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座心理实验室。
心理学的历史1、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 )2、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 )3、行为主义(behaviorism )4、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5、精神分析心理学(psychoanalysis )6、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 )7、认知心理(cognitive psychology )(一)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 )人物:冯特(1879,莱比锡);铁钦纳观点:心理学是研究直接经验—即意识的科学;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和描述组成心理的基本元素,发现这些元素如何合成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并用相应的神经过程来解释心理过程。
最简单的心理元素有感觉、意象和感情,而各种复杂心理现象都是这些元素组合的结果。
研究方法是实验内省法。
生理现象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喜、怒、哀、恶、惧等)意志过程(采取决定、执行决定等)心理现象个性倾向性(需要、兴趣、动机、信念等)个性心理个性心 能力(一般能力、特殊能力等)理特征社会 人格(气质、认知风格、自我概念等) 现象构造主义创建了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以后的第一个心理学学派,促进了心理学的独立与发展;应用严格的实验法研究心理,为实验心理学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心理学导论笔记
梦:
显性梦境:可以记忆下来的梦
隐形梦境:内心世界的无意识表达
第四课
无意识为什么会存在
deception
the best lie is the lie we tell ourselves
人是具有无限可塑性的
行为主义的三个学习原则,
1习惯化作用,重复暴露在刺激环境下,将会降低对刺激的反应
1、口腔期人格,所有的快乐来自于口腔运动,过于依赖人,口腹之慾
2、肛门期人格,强迫,洁癖,吝啬
3、性器官期人格,俄狄浦斯情结
4、潜伏期期人格,对3阶段不再感兴趣
5、超我期人格,道德约束
用机制维持心理上的平衡
防御机制,转置机制,升华机制,投射机制,合理化机制,退化机制
防御机制无法维持心理上的平衡时——癔症,歇斯底里症
object-Gestart原则 共同运动的物体会看成整体
depth-双眼视差
记忆,注意力决定
stroop effect 对文字的注意会形成干扰
第八课 记忆
变化盲视实验:对现实的感知度比想象中少
区别:
LTM长时间记忆:语言,人脸,所有事情海量信息(并不总是正确,可以持续一生)
工作记忆与短时记忆容量十分有限
2passion激情:生理吸引,荷尔蒙吸引
3commitment承诺,保持这段关系的欲望
如果没有123,无爱
只有1,普通朋友的喜欢
只有2,infatuation迷恋,一见钟情,痴迷的爱。
只有3,empty空洞的爱,长期恶化的关系的结果,除了12之外的原因而保持的关系(包办婚姻)
只有12,romantic 罗曼蒂克的爱,大多数爱的开始阶段
心理学导论第一章重点知识归纳
心理学导论第一章重点知识归纳第1章绪论第1节心理学的性质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1.个体心理现象的粗略分类(一) 1.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言语心理过程情绪过程:体验、意义、需要等对事物的体验过程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2.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3.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个性倾向: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等个性心理特点:能力、气质、性格关系: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在心理过程进行中形成和表现出了心理过程的进行受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影响和制约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也是密切联系(二)意识和潜意识意识现时正被人觉知到的心理现象意识使人能够认识事物、评价事物、认识自身、评价自身,并实现着对环境和自身的能动的改造潜意识是指不能觉知到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借助它来回答各种信号,而未能意识到这种反应的整个过程或他的个别阶段(三)个体心理与行为心理学通过行为来研究有机体的心理可观察到的行为如吃饭、穿衣、看电视、走路心理学研究的行为分为两类内隐行为如知觉、注意、思想、观念、想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与行为的科学2.心理学是科学大家族中的成员心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下面三个基本的特征上,及可复制性、可证伪性和系统性(一)可复制性:指一项科学研究的结果是能够按照原创者所提供的研究方法精确加以验证的(二)可证伪性:指表述一个科学理论时时,必须遵从该理论导出的各种预测有可能被证伪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1)选题和提出假设(2)设计实验方案(3)收集资料(4)整理资料(5)解释结果和验证结果(三)系统性:指心理学的科学知识是通过系统的实证研究而获得的(1)描述心理事件(2)揭示心理规律(3)探明心理结构(4)确定心理机能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的事实、规律、结构和机能的实证科学第二节心理学的方法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一)可公开检验原则指科学发现是可以由任何人重验、批判、否定后继续发展的在进行心理学研究设计是起码要注意以下四个要点:第1,要弄清楚研究课题中的关键概念是否具有操作性定义,以及该操作性定义是否具有良好的课重验性第2,研究课题中的概念可以由一个单位一个行为事件或任务来定义第3,心理学研究中大多数要研究的概念都是用于之有间接联系的操作来定义的第4,科学研究中概念会随着其观测的不断积累、丰富而与时俱进的(二)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理首先,要周密考虑到人的心理现象进行客观的量化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反应变量其次,还要周密考虑到被试的内省资料(三)人文关怀原则(1)确保被试的个人隐私不被泄露(2)被试参与研究是自愿的(3)在实验研究开始前要让被试知道实验中将要做什么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一)描述研究即描述发生了什么,但不能解释为什么1. 自然观察法:指在自然情景中对被观测者的行为作为系统的描述记录困难:确保被观察者没有察觉到演讲者在观察他可能会产生观察者偏差在观察时想要观察到的心理或行为未必会发生2. 调查法:是以提问的方式,要去被调查者或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问卷调查也称问卷法优点:向许多同时收集同类型的资料缺点:发出的调查表难以全部收回,只能得到被调查者对问题的相对完整的答案访问调查也称晤谈法优点:灵活性强;回答率高,遗漏率少;照非语言行为缺点:花费时间长,费用高;研究者要训练有素;容易导致晤谈者偏差;不能直接量化3. 个案法:是收集单个被试各方面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个案研究可能会产生误导,因为个案可能并非典型的。
心理学导论笔记
心理学导论第一篇导论本章学习提要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和情绪过程个性心理包括心理动力和心理特征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及其学科发展第一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一、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两者之间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心理学学科性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般把心理学称为边缘科学或中间科学心理学不仅是一门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科学,也是一门认识与调控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科学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个性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是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情绪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个性:个性表现在心理动力和心理特征两个方面心理动力是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心理特征是一个人在认知、情绪与意志活动中形成稳定而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包括能力和人格二、作为科学的心理学心理学所研究与探讨的是关于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产生的因果关系的学问心理学研究结果概括并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陈述将心理对象进行科学描述,或根据人的行为或反应观察,对其心理活动进行推测解释将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与阐明预测在准确测量和描述的基础上,推知心理发展或变化调节与控制引导个体的心理与行为朝着目标规定的方向变化,或对异常心理与行为进行矫正第二节、现代心理学的发展结构主义心理学结构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后经他的学生铁钦纳(E. Titchenner)在美国宣扬推广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意识经验,通过内省法来研究个人的直接经验对经验的研究须从内容、过程和原因三个方面进行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一般公认始自德国人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的工作冯特为莱比锡(Leipzig)大学教授,1879年在该校建立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实验室,正式从事有系统的心理学的实验工作心理学界公认,1879年为科学心理学的开始冯特被誉为科学心理学之父机能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W. James)与杜威(J.Dewey)两人创立心理学应该对个体在适应环境时的心理与意识活动进行了解,这远比研究心理或意识的结构重要人的知觉活动、思维活动和心智功能等如何与环境事物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人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过程中起的重要作用机能主义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与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在本世纪之初所创立机能主义主张研究意识和“意识流”研究要回答的关键问题是:“行为的机能或目的是什么?”意识的作用就是使个体适应环境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 B.Watson)在1913年创立心理学应该遵循刺激—反应的公式,把研究的内容由内隐的意识转向外显的行为心理学所研究的对象是能够客观观察与测量的外显行为而不是意识经验行为不是由遗传决定,而是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经被动学习以后的结果行为主义或称行为论和行为学派,系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1878—1958)在1913年所创立行为主义主张,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的研究只限于以客观的方法处理客观的资料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Gestal)在德文中意味着“整体”,他们主张人的心理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与意义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格式塔心理学由德国心理学家魏特海默(M. Wertheimer)、柯夫卡(K. Koffka)和柯勃(W. Kohler)所创立较行为主义稍早一年Gestalt为德文,含有“形状”或“组型”之意精神分析精神分析理论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用潜意识、生本能、死本能和力必多(Libido)等观念来解释人的行为动力用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性征期以及恋父、恋母情结等来解释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特征用本我、自我、超我来解释人格结构,并以焦虑和各种心理防御机制解释在三个“我”之间的矛盾冲突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系由奥国精神医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在1896年所创立精神病诊治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影响人类文化和心理学发展的重要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C. Rogers)在20世纪中叶创立心理学研究应以正常人为对象,研究人类异于动物的一些复杂经验,诸如:价值、生活责任、生命意义等,真正属于人性各种层面的问题人是最重要的,其本性是善良的,并蕴藏着巨大、无限的潜力人本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与罗杰斯(Carl Rogers,1902—1987)在五十年代所创始人本心理学兴起的年代较精神分析论与行为主义为晚,故而被称为现代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third force)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探索人们如何获取知识和使用知识的学问20世纪50年代随着信息论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语言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的迅速发展而兴起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U. Neisser )出版的《认知心理学》著作标志着心理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探讨人对信息的获得、存储、加工和使用的过程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对认知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不像前述五大学派一样,认知心理学不是由某人独创的,而是受多种因素影响,逐渐演变而成的认知(cognition)一词的涵义,系指我们对事物知晓的历程。
《普通心理学》复习笔记
普通心理学笔记第一编——绪论第一章心理学概论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想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
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
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
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
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
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
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心理学导论_复习要点整理
第一篇绪论第一章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及其学科发展第一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一级概念: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1879年,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研究人的意识经验,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因此被誉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旗手”。
3、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现象。
在心理学中,一般把统一的人的心理现象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部分:心理过程和人格。
4、心理过程:根据其能动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角度不同,分为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5、人格:人格主要表现在心理动力(*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和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两个方面。
第二节现代心理学的发展6、构造主义(结构主义):心理活动的内容代表人物:[德]冯特(创始人)、铁钦纳(推广)基本观点:心理学应该采用内省法来研究人的直接经验,个体的直接经验要从内容、过程和原因进行研究;个体经验由人的感觉、意象、感情三种元素结合而成。
7、机能主义:有目的的心理代表人物:[美]詹姆斯等人基本观点:主张以心理活动和心理机能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认为意识是个人的、变化的、连续的、具有选择功能的。
8、行为主义:理解和控制行为代表人物:[美]华生(斯金纳)基本观点: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可以为他人观察到的外显行为,而不是内隐的心理与意识活动。
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观察刺激—反应的公式,环境刺激是行为产生、变化和发展的因素,而遗传的影响可以不必理会。
9、格式塔心理学:整体的心理代表人物:[德]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基本观点:主张人的心理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10、精神分析:心理活动的动力代表人物:[奥]弗洛伊德(1896年创立)基本观点:潜意识、生本能与死本能、力比多;人格发展五时期(口腔、肛门、性器、潜伏、生殖)、恋父(母)情结;本我、自我、超我、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
2024版耶鲁大学公开课《心理学导论》笔记
15
遗忘规律及提高记忆方法
遗忘规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 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 匀的。最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2024/1/25
提高记忆方法
包括反复复习、尝试回忆、多样化练习、合 理安排学习时间等。此外,还可以通过联想
记忆、形象记忆等技巧来提高记忆效果。
16
认知偏差与决策失误
2024/1/25
13
注意概念及影响因素
注意的定义
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 伴随着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 过程的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
VS
注意的影响因素
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对比度、新颖性、运 动变化等物理特征,以及个体的需要、兴 趣、情感、经验和知识结构等主观因素。
2024/1/25
14
记忆类型与加工过程
记忆类型
记忆加工过程
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包括编码、存储和提取三个阶段。编码是对 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使之转化为易于存 储和提取的形式;存储是将编码后的信息保 存在大脑中;提取则是将存储的信息从大脑 中取出来,以供使用。
2024/1/25
采取主动措施来解决问题或缓解 压力,如寻求帮助、制定计划、
调整心态等。
2024/1/25
接受与适应
当无法改变压力源时,接受现实 并适应环境,通过调整自己的态 度和行为来减轻压力。
寻求社会支持
与家人、朋友或专业人士交流, 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压力,获得情 感支持和建议。
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 适量的运动,有助于缓解身体和
2024/1/25
听课笔记:心理学导论
第二集:1.诸多心理疾病与大脑有关,每种病关系到特定的大脑部位第三集:1.每一个心理学理论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但精神分析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则几乎可以解释一切2.弗洛伊德,因爱因斯坦的一句无理的贬低“他只不过是个心理学家”,从而未获得诺贝尔奖3.无意识动机发挥着巨大的作用4.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与生俱来,有盲目性,与“及时行乐”类似,想要什么就马上要得到它,遵循“快乐原则”自我:寻找方式来满足本我,追求想要的或放弃之,象征着意识的起源,遵循“现实原则”超我:一种道德意识,告诉你这样做是对是错,但也是盲目的5.过早断奶会影响人格,比如“口腔型人格”,同时,也存在“肛门型人格”。
6.升华(将不好的能量发泄到到好的方面),移置(将坏能量发泄到坏的方面,但坏的程度更轻),投射(把坏能量通过想象转移到别人身上),合理化(做坏事时,找借口使其符合社会标准),退行(当遭遇不幸时,人就做一些小时候做的事情来缓解压力,比如吮手指)这些都是防御机制,阻止一些不好的欲望进入意识层面,当防御机制出错时,会引发一些病症7.梦境是欲望的满足,梦境有其含义8.性心理发展理论:口腔期,快乐来源于口腔的动作——肛门期,没有掌握正确的如厕动作就会出问题——性器官期,出错则会是女性或男性过分男性化,或女性有较强的控制欲,在那个方面,男性可能出现恋母情节——潜伏期,不对性感兴趣——性征期(若某一阶段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你就会停留在这一阶段)1-8均为精神分析方面的理论,但存在一些问题,1.成长于单亲家庭的孩子2.这些理论是否有文化差异9.判断一个科学理论是否正确的方法有两个:一、原理本身是否正确;二、该原理是否能成功预测某些事10.科学理论必须具有“可证伪性”?——比如说,占星术,其得出的结论太模糊,可变通性太强,怎么说都是对的,这就不行,不是科学11.动力无意识性12.无意识的东西决定我们的好恶?13.追求时的难度越大,你对该东西的喜爱就越深,同时追求时的痛苦就越大第四集:1.为什么人类心理活动大多是无意识的?2.为什么无意识得以进化?是欺骗3.一个行骗高手通常对自己的谎言深信不疑。
心理学导论 笔记
心理学导论笔记心理学导论——理解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在探索人类心理现象的道路上,心理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提供了理解我们自己和他人的方法,还为我们提供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心理学的一些核心概念,为进一步理解这个领域打下基础。
首先,我们要理解的是“心理现象”。
这是指我们可以观察和感受到的思维、感觉和行为等所有内部和外部的经验。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幅画,我们首先会感受到它带来的视觉印象,然后我们会思考这幅画的价值和意义,最后我们可能会决定购买或者离开。
这些体验都是心理现象的例子。
然后,我们要理解的是“心理学的目标”。
心理学并不仅仅是描述人类的行为和思维,它的目标是通过观察、实验和研究,来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类的行为和思维。
例如,我们可能会观察到,当人们面临困难时,他们会感到焦虑和沮丧。
心理学就可以解释这种情绪反应的原因,并预测这种反应可能会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
在理解心理学的目标之后,我们还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是“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控制变量,来研究变量对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影响。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环境的亮度来研究亮度对人类情绪的影响。
此外,我们还需要理解“心理学的分支”。
心理学主要分为临床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
这些分支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方法,共同构成了心理学的广阔领域。
总的来说,心理学导论是理解心理学的基础。
通过学习心理学导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和思维,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我们也可以通过心理学的研究,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的本质,为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提供指导。
心理学导论知识点整理【范本模板】
第一章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你是怎样认识心理学的?◆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它主要研究人的认识、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其他动物的心理现象。
它既研究意识,也研究无意识;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心理或社会心理。
◆人的心理现象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认知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构成,也就是认知过程. 情绪和动机: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属性、特性及其关系,还会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引起满意、不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或情感。
心理特性包括能力和人格两个方面。
例如:有人记得快,有人记得慢;有人长于想象,有人善于思考,这是能力的差异。
有人比较温柔,有人比较粗暴;有人敏捷,有人迟钝;有人谦虚谨慎,有人骄傲自满;有人坚强,有人怯弱等,这是人格的差异。
总之,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是心理学主要研究对象。
这三个方面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互相依存的。
2. 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怎样?◆行为指有机体的反映系统.它由一系列反映动作和活动构成。
心理不同于行为,又和行为有密切联系.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因此心理学有时又被认为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3。
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它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研究心理学有什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人的心理现象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心理过程:分析心理现象的时间进程心理结构:分析各种心理现象间的联系和关系心理的脑机制:揭示心理现象与脑的关系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它们和脑发育的关系心理与环境间的联系与关系◆研究心理学的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关是有重要意义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导论复习笔记第四章人的毕生发展1. 人的毕生发展的概念(名词解释)人的毕生发展是指人从胚胎到死亡,整个生命过程中那些关于年龄的变化,这里的变化是指有序的、模式化的和相对持久的,可以从多维度,多方面进行描述的变化。
影响人毕生发展的因素有与年龄相关的,在特定年龄段发生的事件,有关历史的时间和偶然事件等。
随着社会和科学的进步,人的毕生发展逐渐发展成为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范畴,即对生命全程进行研究。
2. 人的毕生发展的研究方法(1)横断研究(名词解释):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或较短时间内,对某一年龄或某几个年龄层次的个体或个体群组进行观测和研究,并进行比较的一种研究方法。
其优点在于,一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不同年龄阶段研究对象的研究资料,较为经济;二是对几个连续的年龄阶段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发展规律进行归纳和概括。
缺点在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水平有质的不同。
(2)纵向研究(名词解释):纵向研究是对某一特定个体或某一组特定的个体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对其每个发展阶段系统地进行反复观测,以获得连续性的发展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其优点在于对个体的变化发展历程进行追踪,所得到的资料反映了个体实际的发展变化过程,使得研究可以系统而详细地了解连续的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的规律。
缺点在于由于在长时间的研究过程中,各种支持条件发生变化的可能性较大,使纵向研究开展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纵向研究的使用要大大少于横断研究。
(3)断代-序列研究(名词解释):这是一种结合断代研究和纵向研究的做法,是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研究对象进行追踪。
其优点在于可以获得更为全面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同时克服了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不足,保留了长处。
缺点在于,研究过程可能会更难操作,并且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不足可能会同时发生作用。
3.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
(1)认知发展的动力皮亚杰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适应的过程,适应的最高形式就是认知。
认知发展的动力是个人将自身的经验赋予意义的不断努力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皮亚杰称之为图式。
图式是指个体灌注经验的心理模具。
如儿童头脑中的猫、狗、书、爱等概念。
皮亚杰还提出了两个相关的概念,一是同化,即用个体已有的图式去理解新的经验;二是顺应,即使图式适合新经历的特殊性。
儿童的认知发展就是以同化和顺应在与世界相互作用的同时,不断地构建和调整自己图式的过程。
(2)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并按顺序进行,每一个阶段儿童对世界都有不同的感受,并会采取不同的适应方式。
四个阶段如下:感觉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认为只有感觉到的和接触到的事物,才是真实存在的。
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思考问题更多的还是依据感觉而不是逻辑。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可以依据具体事例进行推理思考。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
这一阶段的儿童能够运用抽象的,符合形式逻辑的(演绎的或归纳的)推理方式思考解决问题。
4.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是苏联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学创始人。
(1)认知发展的动力维果茨基认为,人与其他动物不一样,因为人能够运用符号和工具。
人类创造了文化,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生命。
文化不断的发展,对其成员产生极大影响,决定着一个人能力发展的最终结果。
维果茨基把人的心理机能分为初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
初级心理机能是人类和其他动物都有的,不需要教育就可以获得的能力,随着与人类文化的接触,特别是对人类语言的学习,初级心理机能转为高级心理机能。
高级心理机能在其他动物中不明显,但是,其对人类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维果茨基特别强调语言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最近发展区依据社会文化促进认知发展的观点,维果茨基进一步提出了他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所谓最近发展区,就是指儿童从实际认知发展水平到其可能认知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成就来确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在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该儿童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的成就。
因此,儿童的实际认知发展水平,代表了儿童认知发展现时的能力,最近发展区的上限,就代表了儿童认知可能发展的最大潜力。
5.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两阶段理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指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所习得的各种道德准则,并以这些准则来指导自己行动的过程。
皮亚杰运用临床访谈法,对5~13岁的儿童道德发展水平进行了研究,认为人的道德发展应分为以下两个阶段:(1)他律阶段(权威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出现在5~8岁,学前儿童居多数。
这一阶段的儿童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规范,服从权威的就是对的。
他们做出道德判断主要是看行为的结果,而不考虑行为的意向,因此就称之为道德现实主义。
(2)自律阶段(可逆性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出现在9岁及以上,约是小学中年级。
这一阶段的儿童不再盲目的服从权威,认识到规范的相对性。
对于同一行为,是对是错,不仅会考虑行为的结果,而且会思考当事人的动机,因此,我们称之为道德相对主义。
6.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三水平六阶段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运用两难故事法,考察儿童做出道德判断的思维方式。
根据研究结果,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等三个发展水平,每一个水平分为两个阶段,一共有六个阶段。
主要内容如下:前习俗水平(4~10岁)(1)阶段一:惩罚定向(惩罚与服从取向)。
强调对权力的服从,行为无所谓对错,由可能会受到的惩罚来评价。
(2)阶段二:寻求快乐定向(相对功利取向)。
行为的对错由一个人自身的需要决定。
对他人需要的关心是基于互惠的目的,而不是忠诚、感激或公正。
习俗水平(10岁~13岁)(3)阶段三:好孩子定向(寻求认可取向)。
强调“好的表现”,好的行为指可以使群体中其他人感到愉快的行为,或是可以受到表扬的行为。
(4)阶段四:权威定向(遵守法规取向)这一阶段强调遵守法律、执行命令、服从权威、履行职责和符合社会规范。
后习俗水平(13岁以后)(5)阶段五:社会契约定向(社会契约取向)。
规范是可以质疑的,是为了群体的利益和民主而存在的。
对法律和规范的支持是基于理性的分析和相互的协定。
(6)阶段六: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普遍伦理取向)。
用自己选择的伦理准则来指导行为,这些准则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和普遍性。
公正、尊严和平等被赋予很高的价值。
7. 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或是自我认同是一种对于我是谁,我将走向何方,我在社会中处于何中地位稳定连续感。
自我同一性是在应对许多选择中形成的。
青少年有四种统一性状态,在这四种状态中,同一性混乱是最不成熟的状态,同一性获得是最成熟的状态。
主要内容如下:(1)同一性混乱。
这类人还没有认真思考同一性问题,更谈不上做出什么承诺。
(2)同一性早定。
这类人会不假思索的接受父母或传统的观念,完全没有自己的价值判断。
(3)同一性延缓。
这类人正在经历埃里克森预言的危机,他们要做出一个承诺,但还在各种选择中犹豫不决。
(4)同一性获得。
这类人已经度过了危机,并做出了最后的决定。
第六章感觉1. 名词解释:感觉感觉是个体对刺激作用于某种感受器所产生的体内外的初级经验或觉知。
感觉的作用在于使个体觉知到刺激的存在,分辨刺激的个别属性;事实上,感觉与知觉是很难划界的;感觉是一种最初级的经验,但是它在人的心理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切较高级的、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基于感觉产生的,感觉是人认识世界的开端,是我们一切知识的最初来源。
2. 感觉的规律(1)感觉阈限。
感觉阈限是指在刺激情境下感觉经验产生与否的界限。
感觉阈限分为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
绝对阈限是指刚刚能觉察到的最小物理刺激量;差别阈限是指刚刚能觉察到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异量,又称为最小可觉差。
(2)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适应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
感觉适应能力是有机体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机制有助于我们精确地感知到外界的事物,并同时调节自己的行为。
(3)感觉后效。
感觉后效是指当刺激作用停止之后,感觉印象并不会立即消失,仍然可以保留短暂的时间。
这种在刺激作用停止之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
感觉后效在视觉中表现的尤为明显,称为后像。
视觉后像有正后像和负后像两种。
(4)感觉对比。
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不仅决定于该刺激的性质,感受器接收的其他刺激也会对该刺激的感受性产生影响。
当不同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导致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分为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
多种刺激同时作用于统一感受器产生的对比现象称为同时对比;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对比现象称为先后对比。
第七章知觉1. 名词解释:知觉知觉是个体将来自于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的对象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以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反映,是个体借助于以往的经验对来自于感受器的各种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2. 知觉的种类一、按知觉对象是否属于人,可以将知觉分为社会知觉和物体知觉。
(1)社会知觉是对象是人的知觉,涉及到印象形成等问题;(2)除了对人的知觉之外,其他各种知觉都可以称为物体知觉。
二、根据物体都具有空间、时间和运动的特性,可以将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1)空间知觉是指人们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位置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2)时间知觉是指人们对客观现象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3)运动知觉是指人们对客体或客体部分的静止和运动以及运动的速度的知觉。
三、根据知觉中哪一种感受器的活动占主导地位,可以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以及视听知觉和触摸知觉等。
3. 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对象性(选择性)感觉系统为我们提供的是关于光、色、声的个别的刺激特征或属性,但是我们知觉到的是一种对应于某种形状、质地、大小和位置的完整而具体的图形,是那些个别属性的统一体,知觉的这一特性称为知觉的对象性或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组织性)知觉对象具有多种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而我们不会将其感知成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是将他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
有时甚至将知觉对象的某些部分遮盖或抹去,我们也能将零散的部分组织成一个完整的对象。
知觉的这一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或知觉的组织性。
知觉组织的原则有邻近原则,相似性原则,连续性原则,闭合原则,好图形原则以及同域原则。
(3)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目标之一就是根据过去经验对知觉对象加以解释,并运用词汇和概念对其进行命名或归类,即赋予知觉对象一定的意义。
知觉的这一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
(3)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对象的刺激输入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的时候,直觉形象并不因此而发生相应的改变,而是维持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