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导论复习笔记教学文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导论复习笔记

第四章人的毕生发展

1. 人的毕生发展的概念(名词解释)

人的毕生发展是指人从胚胎到死亡,整个生命过程中那些关于年龄的变化,这里的变化是指有序的、模式化的和相对持久的,可以从多维度,多方面进行描述的变化。影响人毕生发展的因素有与年龄相关的,在特定年龄段发生的事件,有关历史的时间和偶然事件等。随着社会和科学的进步,人的毕生发展逐渐发展成为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范畴,即对生命全程进行研究。

2. 人的毕生发展的研究方法

(1)横断研究(名词解释):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或较短时间内,对某一年龄或某几个年龄层次的个体或个体群组进行观测和研究,并进行比较的一种研究方法。其优点在于,一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不同年龄阶段研究对象的研究资料,较为经济;二是对几个连续的年龄阶段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发展规律进行归纳和概括。缺点在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水平有质的不同。

(2)纵向研究(名词解释):纵向研究是对某一特定个体或某一组特定的个体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对其每个发展阶段系统地进行反复观测,以获得连续性的发展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其优点在于对个体的变化发展历程进行追踪,所得到的资料反映了个体实际的发展变化过程,使得研究可以系统而详细地了解连续的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的规律。缺点在于由于在长时间的研究过程中,各种支持条件发生变化的可能性较大,使纵向研究开展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纵向研究的使用要大大少于横断研究。

(3)断代-序列研究(名词解释):这是一种结合断代研究和纵向研究的做法,是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研究对象进行追踪。其优点在于可以获得更为全面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同时克服了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不足,保留了长处。缺点在于,研究过程可能会更难操作,并且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不足可能会同时发生作用。

3.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

(1)认知发展的动力

皮亚杰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适应的过程,适应的最高形式就是认知。认知发展的动力是个人将自身的经验赋予意义的不断努力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皮亚杰称之为图式。图式是指个体灌注经验的心理模具。如儿童头脑中的猫、狗、书、爱等概念。皮亚杰还提出了两个相关的概念,一是同化,即用个体已有的图式去理解新的经验;二是顺应,即使图式适合新经历的特殊性。儿童的认知发展就是以同化和顺应在与世界相互作用的同时,不断地构建和调整自己图式的过程。

(2)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并按顺序进行,每一个阶段儿童对世界都有不同的感受,并会采取不同的适应方式。四个阶段如下:

感觉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认为只有感觉到的和接触到的事物,才是真实存在的。

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思考问题更多的还是依据感觉而不是逻辑。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可以依据具体事例进行推理思考。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这一阶段的儿童能够运用抽象的,符合形式逻辑的(演绎的或归纳的)推理方式思考解决问题。

4.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是苏联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学创始人。

(1)认知发展的动力

维果茨基认为,人与其他动物不一样,因为人能够运用符号和工具。人类创造了文化,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生命。文化不断的发展,对其成员产生极大影响,决定着一个人能力发展的最终结果。维果茨基把人的心理机能分为初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初级心理机能是人类和其他动物都有的,不需要教育就可以获得的能力,随着与人类文化的接触,特别是对人类语言的学习,初级心理机能转为高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在其他动物中不明显,但是,其对人类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维果茨基特别强调语言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最近发展区

依据社会文化促进认知发展的观点,维果茨基进一步提出了他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所谓最近发展区,就是指儿童从实际认知发展水平到其可能认知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成就来确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在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该儿童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的成就。因此,儿童的实际认知发展水平,代表了儿童认知

发展现时的能力,最近发展区的上限,就代表了儿童认知可能发展的最大潜力。

5.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两阶段理论)

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指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所习得的各种道德准则,并以这些准则来指导自己行动的过程。皮亚杰运用临床访谈法,对5~13岁的儿童道德发展水平进行了研究,认为人的道德发展应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他律阶段(权威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出现在5~8岁,学前儿童居多数。这一阶段的儿童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规范,服从权威的就是对的。他们做出道德判断主要是看行为的结果,而不考虑行为的意向,因此就称之为道德现实主义。

(2)自律阶段(可逆性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出现在9岁及以上,约是小学中年级。这一阶段的儿童不再盲目的服从权威,认识到规范的相对性。对于同一行为,是对是错,不仅会考虑行为的结果,而且会思考当事人的动机,因此,我们称之为道德相对主义。

6.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运用两难故事法,考察儿童做出道德判断的思维方式。根据研究结果,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等三个发展水平,每一个水平分为两个阶段,一共有六个阶段。主要内容如下:

前习俗水平(4~10岁)

(1)阶段一:惩罚定向(惩罚与服从取向)。强调对权力的服从,行为无所谓对错,由可能会受到的惩罚来评价。

(2)阶段二:寻求快乐定向(相对功利取向)。行为的对错由一个人自身的需要决定。对他人需要的关心是基于互惠的目的,而不是忠诚、感激或公正。

习俗水平(10岁~13岁)

(3)阶段三:好孩子定向(寻求认可取向)。强调“好的表现”,好的行为指可以使群体中其他人感到愉快的行为,或是可以受到表扬的行为。

(4)阶段四:权威定向(遵守法规取向)这一阶段强调遵守法律、执行命令、服从权威、履行职责和符合社会规范。

后习俗水平(13岁以后)

(5)阶段五:社会契约定向(社会契约取向)。规范是可以质疑的,是为了群体的利益和民主而存在的。对法律和规范的支持是基于理性的分析和相互的协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