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 第一节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襄樊五中高一化学组李玲【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学生要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的意义,理解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换算。

2.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体验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概念的形成过程,学会运用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等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讲述科学家阿伏加德罗的贡献,学习科学家坚忍不拔的探索精神。

【教材分析】物质的量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

人教版高一化学教材第三章第一节“物质的量”分为两个课时,“摩尔”是第一课时内容,属于基本概念的教学。

物质的量——“摩尔”的应用范围是微观粒子,概念抽象理论性强,而且又处于教材的起始章,对于高一学生来讲,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摩尔又是本节教学的支点,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一系列化学计算,都围绕摩尔这个核心。

教师处理得好,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处理不好,则不仅对本章的学习,甚至是整个高中的化学学习都会形成障碍。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知道的:此时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一些微观粒子,也熟悉了一些依据宏观质量进行的计算。

2.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对于仍然习惯形象思维的高一新生来说很难迅速理解与接受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这种抽象的概念,学生极易产生畏难情绪。

不能期望一蹴而就。

3.学生具备的能力: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方法】探究法:通过设置一系列的具有驱动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兴奋点,促使学生动口说、动脑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

具体教学方法:练习法,讲授法。

在本节过程中,大量的练习是必需的。

要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使学生内化对于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认识。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可以看作称述性知识,是需要知道“是什么”的内容,但是需要运用它进一步学习非常重要的程序性知识即“如何做”,后续学习反过来也可以促进学生对于物质的量的认识。

物质的量教案

物质的量教案

物质的量教案《物质的量》教案篇一二、有关计算关系1. m、n、N之间的计算关系(1)计算关系:=(2)使用范围:只要物质的组成不变,无论是何状态都可以使用2.V、n、N之间的计算关系(1)计算关系:= =(2)使用范围:①适用于所有的气体,无论是纯净气体还是混合气体②当气体摩尔体积用22.4L·mol-1时必须是标准状况3.c、m、V、N之间的计算关系(1)计算关系:(2)使用范围:①以上计算关系必须是在溶液中使用②微粒数目是指某种溶质③若溶液是由气体溶解于水形成的,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A.必须根据定义表达式进行计算B.氨水中的溶质主要是NH3·H2O,但要以NH3为准计算C.溶液的体积不能直接用气体的体积或水的体积或气体与水的体积之和,而必须是通过计算得到4.c、%、ρ之间的计算关系(1)计算关系:(2)使用范围:同一种溶液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换算(3)推断方法:①根据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表达式②溶质的物质的量用计算③注意溶液体积的单位5. 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的有关计算(1)计算依据:①1mol任何物质的质量(以g为单位)在数值上与其式量相等②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以L为单位)在数值上与气体摩尔体积(以L·mol-1为单位)相等(2)基本计算关系:M(—)(3)变换计算关系:①M(—) =②M(—) =(4)使用说明:①(2)的计算式适用于所有的混合物的计算②(3)中的计算式只适用与混合气体的有关计算③(3)中的两个计算式之间应用了阿伏加德罗定律6.密度与相对密度(1)密度①计算表达式:②使用说明:A.适用于所有的物质,不受物质状态的限制,也适用于所有的混合物B.所有物质:,标准状况下气体(2)相对密度①计算表达式:②使用说明:A.相对密度是在同温同压下两种气体的密度之比B.既可以用于纯净气体之间的计算,也可以用于混合气体之间质量教学设计篇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质量》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知道质量的概念及单位。

高一必修一化学《物质的量》教案人教版

高一必修一化学《物质的量》教案人教版

2、学生情况在学习本章知识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反应及其变化”和“碱金属”两章内容。

在这两章中讲授的知识和学生在初中所学的化学知识,已给学生学习物质的量的概念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3、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教材的意图、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本节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1、了解引入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3、准确掌握物质的量、摩尔以及摩尔质量等概念。

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的联系与区别。

4、了解物质的量与粒子数、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

5、初步学会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

(2)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知识的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去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1、通过指导学生准确、深入、全面地理解本节涉及的新概念,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以及良好的思维方式。

2、通过设问、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

3、通过对“物质的量”、“摩尔”等概念的引入、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思想。

一、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化学基本概念教学,可根据其特点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

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事实材料,以原子结构中适当的观点和概念作为学习新概念的支点,突出背景知识在思维过程中的作用,经过师生双边活动,共同分析、比较、逐步揭示概念的本质。

学习摩尔之前,布置学生对物质结构初步知识进行比较系统的归纳复习,形成一个较好的知识“铺垫”。

教师运用多媒体,通过列表类比的方法突破“物质的量”、“摩尔”这个概念,用论证法推导出摩尔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1、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设问引入新课:物体运动的快慢用什么物理量表示?单位是什么?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用什么物理量表示?单位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转入:任何物质都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优秀3篇)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优秀3篇)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优秀3篇)高一化学物质量浓度说课稿篇一高一化学物质量浓度说课稿一、指导思想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

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知识技能: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能力方法: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 课件 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 课件 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质子的物质的量为 10mol
, 个数为 6.021024
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10mol , 个数为 6.021024
微观
微粒数(N)
物质的量(n)
NA n ?
宏观
质量(m)
完成填空,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1mol物质 所含粒子数 一个粒子的质量(g) 1mol 粒子的质量(g) 粒子的相对原子(分子)质量
、⑥a molSO3
2、用符号表示:
2摩尔水分子
、5摩尔硫酸根离子
n 摩尔氧原子
、1摩尔碳酸氢根离子
10摩尔亚铁离子
、3摩尔氯化氢分子

、 、 、

C + O2 == CO2
微粒个数 1个
1个
1个
同时扩大NA倍
NA
物质的量 1mol
NA 1mol
NA 1mol
结论 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系数之比即反应过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 ……
m(质量)
M 2×M
n×M
×
4 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m nM
n m M
M m n
Na的摩尔质量是( 23 )g/mol KCl的摩尔质量是(74.5)g/mol Cl2的摩尔质量是( 71 )g/mol CO32-的摩尔质量是( 60 )g/mol
摩尔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是否等同?
(2)摩尔是物质的质量单位。 错误。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3) 1摩尔大米含有 6.02×1023个米粒。
错误。物质的量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不能用来说明宏观物质 (4)1mol氢
错误。没有指出是分子、原子或离子
1、说出下列符号的意义: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优秀6篇)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优秀6篇)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 (优秀 6 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我精心为您带来了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 (优秀 6 篇) ,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物质的量》是人教版化学必修 1 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三节内容。

本节内容在学生学习钠及其化合物、氯及其化合物后,建立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间的联系,可以帮助我们从定量的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

其中“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为学生必做实验。

对于定量认识物质及化学变化,学生初中学习过基于质量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并且掌握情况较好。

所以当学生接触“物质的量”这样一个相对比较抽象的学科概念,是比较难主动使用的。

所以教学过程,应该突出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的使用过程,在使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的的建立,确实为化学研究链接微观和宏观,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物质的量、摩尔概念的内涵,使学生初步了解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和阿伏加德罗常数,使学生初步掌握用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描述微观粒子的量,学生初步掌握微粒数与物质的量之间的换算。

2、能基于物质的量认识物质组成及其化学变化,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简单计算。

3、认识物质的量在化学定量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能结合实验或生产、生活中的实际数据,并应用物质的量计算物质的组成和物质转化过程中的质量关系。

1、“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对“物质的量” 、“摩尔” 、“阿伏加德罗常数”名称和符号,以及他们之间的基本关系。

2、了解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物理量的涵义和应用,体会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

“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对“物质的量” 、“摩尔” 、“阿伏加德罗常数”名称和符号,以及他们之间的基本关系。

( 一) 环节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任务 1]教师引导:讨论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高中化学-高一物质的量的浓度[第一课时]教案

高中化学-高一物质的量的浓度[第一课时]教案

高中化学-高一物质的量的浓度[第一课时]教案【课程名称】高中化学-高一物质的量的浓度
【教学目标】
1. 知道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2.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计算物质的量浓度;
3. 能够应用物质的量浓度知识,解决实际化学问题;
4. 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工业生产、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1. 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2. 根据实际问题计算物质的量浓度。

【教学难点】
1. 通过实例应用物质的量浓度;
2. 综合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1. 讲授;
2. 讨论;
3. 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

二、讲授(25分钟)
1. 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
通过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去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 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公式
通过板书和示意图,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公式。

3. 实例演练
通过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方法。

三、讨论(10分钟)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关于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练习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授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通过实例演练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刻理解了物质的量浓度在化学实践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教学方式注重互动和深入理解,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究和思考。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例演练时要采用多组数据,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加深对物质的量浓度的理解。

高中教案化学模板物质的量

高中教案化学模板物质的量

高中教案化学模板物质的量
学科:化学
年级:高中
课时:1课时
主题:物质的量
教学目标:
1.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和单位。

2. 掌握物质的量与摩尔数的关系。

3. 能够运用化学计量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1.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和单位。

2. 掌握物质的量与摩尔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1. 运用化学计量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1. 板书:物质的量的概念和单位,摩尔的定义,化学计量问题解决步骤。

2. 教具:实验器材,实验步骤设计,化学计量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介绍物质的量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与摩尔数之间的关系。

二、讲解(15分钟)
1. 介绍物质的量的概念和单位。

2. 解释摩尔的定义及其与物质的量的关系。

三、实验(20分钟)
设计一个与物质的量相关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物质的量的理解。

四、练习(10分钟)
设计一些化学计量问题让学生练习,检验他们对物质的量和摩尔概念的掌握情况。

五、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物质的量和摩尔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做练习加深理解。

六、作业(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作业,巩固学生对物质的量和摩尔的理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对物质的量的概念和单位有了深入理解,能够灵活运用化学计量知识解决问题。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实际应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

物质的量 第一课时 教案 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物质的量 第一课时 教案 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2.3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核心素养。

2.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应用,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化学核心素养。

3.理解和掌握摩尔质量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物质的量与粒子数目、摩尔质量之间的换算。

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初步形成。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提出问题1、从冬季烤火取暖引入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表述方程式所代表的意义,提出疑问:如何将微观粒子和宏观质量联系起来。

阅读、思考、产生疑问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积极思考。

环节二:物质的量的概念[过渡]用具体数据来展示12g C、32gO2、44gCO2所对应的粒子数为6.02×1023,如此巨大的一个数据,使用起来非常不便,那么有什么好办法使其更简便吗?引出“国际上规定,1mol粒子集合体所含的粒子数约为6.02×1023。

”举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集合体所代表的含义,很多时候我们用“个”这个量词来表示事物是很不方便的,于是会增加一些新的量词,使计量更加方便,如“盒”、“箱”等都是用来描述一定数目的集合体。

聆听,思考生活中的计量思想与计量微粒的方法之间的联系从具体数据情境中引入新概念,从生活出发,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展示国际七个基本物理量通过对比,接受新的物理量加深学生对物质的量的理解{板书} 聆听、记录、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讲解[强调]1."物质的量"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能增减任何字。

2.物质的量用于描述具体微观粒子,不能描述宏观物质。

3.物质的量使用时要说明具体的粒子种类课堂活动:希沃白板竞赛"初识物质的量"1.在游戏中练习,增强趣味性,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2.使学生思维外显化,诊断学生掌握水平。

环节三:阿伏加德罗常[图片展示]18g水、27g铝等物质的粒子数及物质的量,引出阿伏加德罗常数思考交流,总结归纳。

2.3物质的量(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2.3物质的量(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3. 实验器材:如果涉及实验,提前准备好实验所需的器材,如烧杯、试管、滴定管等。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对于本节课,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如溶液的配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物质的量的应用。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设置分组讨论区,以便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同时,预留实验操作台,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操作,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7. 教学反馈表:在课程结束后,设计一份简短的教学反馈表,收集学生对本次课程的意见和建议。这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8. 教学指导手册:为教师准备一份详细的的教学指导手册,其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步骤、教学策略等。这有助于教师明确教学方向,确保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
②物质的量的相关性质:物质的量与质量、体积、粒子数等的关系。
③物质的量的实际应用:物质的量在工业生产、医学、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
④物质的量的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深入理解物质的量的特性和重要性。
⑤物质的量的实验操作:物质的量在实验操作中的重要性,如溶液的配制、气体的收集等。
⑥物质的量的学习方法:如何有效学习物质的量,提高学习效果。
答案:氧气的摩尔质量M(O2)= 2×16.00 g/mol = 32.00 g/mol。因此,1mol氧气的质量为M(O2)×NA = 32.00 g/mol × 6.02×10^23/mol = 192 L。
例题4:
题目:计算1L氯化钠溶液(NaCl)中的氯离子(Cl^-)的物质的量。
答案:氯化钠的摩尔质量M(NaCl)= 22.99 g/mol + 35.45 g/mol = 58.44 g/mol。氯离子的摩尔质量M(Cl^-)= 35.45 g/mol。氯化钠溶液的浓度C = 58.44 g/L / 58.44 g/mol = 1 mol/L。因此,1L氯化钠溶液中的氯离子物质的量为n = C × Vm = 1 mol/L × 0.100 L/mol = 0.1 mol。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教案优秀4篇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教案优秀4篇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教案优秀4篇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在学习物质的量浓度之后学习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课,此实验在高中乃至高校实验教学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在实际应用非常重要,因此学生必须掌握此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基于此,本教学设计就应本着学生学会实验操作为目的,想方设法的让学生学会实验操作步骤并注意细节问题。

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分为两大部分,一、视频演示。

二、实地操作。

教师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的尝试,总结和实验,在实验中体会怎样操作和体会实验的快乐。

为此设计以下目标和重难点突破方法。

二、三维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2、正确地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基础上,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及各步的注意事项(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耳听、目看、书写、脑思的协调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三)情感目标1、通过对实验的实地操作,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对待科学实验的品质。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与人合作的优秀品质,并通过实验操作体会获得成就的快乐。

三、重点: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

四、难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五、重点突破方法:根据有效学习思想和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提高,采用视频观法达到初步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溶液配制操作步骤学习,然后进行实地演练进一步巩固容量瓶使用和配制溶液的方法,实地体会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使之深刻。

六、教学方法:以学案-导学教学法为指导,让学生上课有据可依。

细节中采用视频观看、讨论总结、自学阅读、实验实地操作、小组间自评互评、合作学习、快乐学习等教学方法。

七、学习方法:自学阅读法、观察法、实验操作法、互评自评法、合作学习法。

八、导学过程:溶液的概念: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混合物。

高中化学-高一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案

高中化学-高一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案

高中化学-高一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 掌握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

2. 理解摩尔质量和摩尔体积的定义及其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3. 能够根据物质的量计算质量、体积等数值。

教学重点:1. 掌握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

2. 理解摩尔质量和摩尔体积的定义及其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摩尔质量和摩尔体积的定义及其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讲义、教具等。

2. 向学生出示实验器材图和化学反应现象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向学生出示实验器材图和化学反应现象图,然后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 “这些实验器材和化学反应有关系吗?”指导学生想一想实验器材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能进行化学反应。

二、讲解(25分钟)1. 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是指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含粒子数的多少关系。

它是以摩尔为单位,记作mol。

1mol物质中所含粒子的数目称为阿伏伽德罗常数NA。

2. 摩尔摩尔是化学计量中粒子数目的单位,1mol氢原子的质量是1.008g,1mol氧分子的质量是32.00g。

因此,计算摩尔质量、摩尔体积等质量和体积物质的量用的都是摩尔。

3. 摩尔质量摩尔质量是一种物质量的度量单位,通常用于表达摩尔中所含物质的质量。

即物质中每一摩尔的质量称为摩尔质量,用单位g/mol表示。

4. 摩尔体积摩尔体积是指1mol气体的体积,标准条件下为22.4L。

如某些气体在不同条件下的摩尔体积可以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进行计算。

三、实例分析(10分钟)老师向学生出示一个问题:“一个分子的KClO3需要分解为KCl和O2,需要使用多少克KClO3才能得到2mol氧气?”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四、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掌握了什么知识和技能?对化学反应有什么更深刻的认识?学生课后需要进行了解和巩固。

五、作业(5分钟)1. 编制2个摩尔质量数值的表格,其中包括一些常见的离子的摩尔质量。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优秀4篇)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优秀4篇)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优秀4篇)物质的量篇一教学目标概览:(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mol,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2、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教学过程:[引入] 复习C + O2 =CO2指出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取12gC和32gO2反应,而无法只取1个C原子和1个氧分子反应,那么12gC中含多少个C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学习“第三章物质的量”。

物质的组成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这些微观的看不见的粒子怎样与宏观的便于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呢?科学上采用“物质的量”将它们联系的。

[板书]第一节物质的量物质的量也是与质量、长度一样的物理量。

单位为摩尔,符号为mol[板书]一物质的量1.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mol基本物理量长度质量时间电流强度物质的量热力学温度发光强度单位米千克秒安培摩尔开尔文坎德拉符号mkgsAmolKcd[讲述]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7个基本物理量,表中分别列出了它们的单位名称和单位符号。

从中可以看出,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强调:1、物质的量表示物质所含微粒的多少,这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得简化或增添任何字,物质的量实际上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2、物质的量是以微观粒子为计量的对象,而这里的“粒子”是指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这个基本单元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中子、质子等单一粒子,也可以是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

3、物质的量用符号“n”表示。

[设问]正如1kg有多重,1mol有多少个微粒呢?[板书] 2,物质的量的基准请大家从教材45页的第二段中找出答案。

物质的量教案(通用3篇)

物质的量教案(通用3篇)

物质的量教案(通用3篇)物质的量教案1一、课题:高一化学-物质的量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第1课时四、授课教师:五、教学目的:1、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知道摩尔,知道阿伏加德罗常数及其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学会已知粒子的数目、摩尔质量中的任意一个求另一个。

2、知道摩尔质量的概念,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学会已知物质的量、质量中的任何一个求另一个。

六、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摩尔质量的概念物质的量的求法已知质量求摩尔质量已知物质的量求粒子数七、教学难点对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摩尔质量与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的关系八、教学过程1、通过复习第一章氧化还原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从宏观物质的质量和微观粒子的数量两个角度来分析该方程式,从而得到宏观与微观必然存在某种联系的结论,引出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物质的量”。

2、举出几个与物质的量作用相似的几个生活中常见的发明。

如:12 个 = 1 打等。

3、讲解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符号、单位。

4、物质的量的单位引出本课的第二个重点——“阿伏加德罗常数”;讲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由来,数值(强调其单位)。

5、讲解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物质的量的关系,给出公式:n = N / NA6、运用上述公式做计算练习。

7、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提出注意“粒子”的概念。

物质的量教案2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教材必修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专题,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单元,第二标题。

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

在此之前,学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简单的定量角度去学习化学知识,而《物质的量》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量"有一个新的认识。

因此教好物质的量的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__中的有关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

人教版课标2017高一必修一《物质的量》教案.pptx

人教版课标2017高一必修一《物质的量》教案.pptx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课程设计背景新课程中以定义为中心的概念教学被弱化,更注重理解和体验概念的生成过程。

如何排除障碍,有效地加工和组织事实性、描述性、操作性、理论性兼容的化学概念,从整体出发,掌握学科基本概念的结构体系和分类方法,注意突出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发挥概念的群体功能,使学生不仅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概念,而且点、线、面、体相互联系,建立概念的空间网络结构和概念的立体思维模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

我在“物质的量”教学中使用主体性概念教学策略和“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希望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发展学生对学习的探索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主体性概念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学习知识,教师既研究教法又研究学法,强调教与学过程的统一,注重组织形式多样化,强调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机会,主张师生双主互动。

主体性概念教学策略要求教学要以培育、开发、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作为根本精神,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素质的基础和条件。

“先行组织者”是奥苏贝尔最早提出来的,是教师在新概念教学之前让学生学习的引导性材料,它在概括水平上高于要学习的新材料。

然后,学生利用这一材料去同化新的学习材料,这就是“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基本原理。

它可以看成是教师为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而设置的一个“教学支架”,也可以看作是为学生准备的通往知识彼岸的一座桥梁。

二、课堂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是中学化学中很重要的基本概念,是联系宏观质量与微观粒子的桥梁。

根据物质的量概念,可以导出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许多在化学中有重要应用的基本概念。

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不仅是中学化学需掌握的重要知识技能,而且也广泛地应用于科学研究及工农业生产等方面。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第一课时](精选3篇)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第一课时](精选3篇)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第一课时](精选3篇)课时一内容:物质的量概念的引入【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式质量和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

2. 能够运用物质的量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相关术语的定义。

2. 理解物质的量与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能够运用物质的量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理解物质的量与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示例法、讨论法【教学准备】投影仪、课件、实验器材、板书工具【教学过程】一、引入新知通过投影仪播放一段实验视频,要求学生观察实验,并回答以下问题:1. 实验中的物质量的变化是否与物质的种类有关?2. 实验中的物质量的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二、概念解析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的概念。

然后通过示例解释物质的量的概念:1. 如果有一个苹果,我们可以用苹果的个数来表示,如一个苹果、两个苹果等。

那么,如果有一些水怎么表示呢?是否也可以用个数来表示?2. 由此引出物质的量的概念,并解释物质的量是指物质中含有多少个基本粒子(原子、分子)。

三、物质的量及相关术语的定义1. 引导学生回顾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并给出相对式质量的定义。

2. 给出物质的量的定义:物质的量是指物质中所含有的基本粒子(原子、分子)的个数。

3. 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量与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

四、小结概念,解答疑惑通过讨论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总结物质的量的概念及相关术语的定义。

五、练习与应用1. 练习:完成课本上与物质的量相关的练习题。

2. 应用:运用物质的量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通过实验视频引入新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探索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量的关系。

通过示例解释物质的量的概念,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并且能够运用相关术语。

通过讨论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及时解答疑惑,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物质的量(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概览: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mol,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2、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教学过程:
[引入] 复习C + O2 =CO2指出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取12gC和32gO2反应,而无法只取1个C原子和1个氧分子反应,那么12gC中含多少个C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学习“第三章物质的量”。

物质的组成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这些微观的看不见的粒子怎样与宏观的便于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呢?科学上采用“物质的量”将它们联系的。

[板书]第一节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也是与质量、长度一样的物理量。

单位为摩尔,符号为mol
[板书] 一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及其单位——mol
基本物理量
长度
质量
时间
电流强度
物质的量
热力学温度
发光强度
单位

千克

安培
摩尔
开尔文
坎德拉
符号
m
kg
s
A
mol
K
cd
[讲述]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7个基本物理量,表中分别列出了它们的单位名称和单位符号。

从中可以看出,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强调:1、物质的量表示物质所含微粒的多少,这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得简化或增添任何字,物质的量实际上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2、物质的量是以微观粒子为计量的对象,而这里的“粒子”是指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这个基本单元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中子、质子等单一粒子,也可以是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

3、物质的量用符号“n”表示。

[设问]正如1kg有多重,1mol有多少个微粒呢?
[板书] 2,物质的量的基准
请大家从教材45页的第二段中找出答案。

[投影] 阅读提纲:
1、0. 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为多少?
2、多少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与1mol粒子中的粒子数目相同?
3、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为常数的值,该常数的符号
为,其近似值为 mol-1。

[讲述]规定: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N A,通常使用6.02×1023
mol-1这个近似值。

[投影]:做以下几个练习
1.0.5 mol水中含有个水分子。

2.2 mol水中含有个水分子,个氢原子。

3.1 mol H2SO4中含有个H2SO4分子,个硫酸根离子。

4.1 mol HCl溶于水,水中存在的溶质粒子是什么?它们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
5.1个水分子中有个电子,1 mol H2O中呢?
讲述: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应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而不使用该粒子的中文名称。

[讨论] 通过上述练习能否总结出物质的量(n),粒子数目(N)、阿伏加德罗常数(N A)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 3、物质的量与粒子数目之间的换算
n=N / N A
[投影练习]
1、1mol H2O含个H2O; mol H mol 质子。

2、0.5 mol H2SO4中含个H, molO, mol 电子。

3、0.2mol H3PO4有相同H原子数的HNO3为mol,有相同氧原子数的H2SO4有个,有相同的分子数的HCl
有mol,有相同原子总数的NH3mol。

4、0.2molNaOH含Na+mol,含OH
-相同。

-mol,与mol Ba(OH)
2所含OH
5、在MnO2+ 4HCl = MnCl2+ Cl2+ 2H2O中制取2molCl2,需molHCl,其中有molHCl被氧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