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历史素养的提升路径与策略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测量数据看,此题预设难度为0.8,标定难度为0.68。 24%考生错选B项。通过调查发现,错选考生在没阅读材料 前普遍认为蒋介石是一个专制主义者,而材料中的“征服者” 加深或验证了他们的原本印象;同时他们对政治敏感人物也 缺乏全面客观评价的意识,对人物评价存在脸谱化的问题。
——邹樱:《从认知加工角度看高考试题难度的影响因素》, 《历史教学》2013年第07期
多元材料相互印证
(北宋)文莹《玉壶清话》卷三的文字材料、 《宋汴京平面图》与《清明上河图》互证: 汴河沿岸的繁荣景象。
唐李白的诗歌与长安城的西市图的互证。
辽宁省博物馆藏
1999年7月8日杭州出土金铤32件,金牌3件。 经鉴定为南宋货币。藏于南宋钱币博物馆
三、教学路径
教学路径 一、问题 主要内涵 简短论述点明课堂教学的主题, 然后叙述学生将探索的具体问题。 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 为学生研究和分析问题提供建议 提供特定历史事件和主题的史料
辛亥革命的必然性
1、政治:清政府腐败无能,无力挽救统治危机。
2、经济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陈寅恪:越是条理化 4、思想基础: 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的知识,就越远离历史 5、组织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相继建立 的真相。
3、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6、军事基础: 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7、有利时机: 四川保路运动使湖北防务空虚。
仇英画《清明上河图》卷,辽宁博物 馆藏,明本
清代宫廷画家陈枚等五人合画《清明上 河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本
鹤型的棒子——华表。
张择端画《清明上河图》,故宫博物院藏。宋本。
不同版本的主要区别
第一,观察视角不同。宋本不回避市面上的各种矛 盾;明本反映享乐主义,各种享乐和消遣店铺应有 尽有;清本出于粉饰太平的需要“具有矫饰主义动 感中的华贵品质。” 第二,风俗民情不同。三个版本中的衣冠服饰、市 井生活、舟车用具等形制均不相同,分别具有鲜明 的时代特征。 第三,民本地位不同。宋本较多描述普通百姓的商 业生活,明本和清本处处体现画家的官本思想。
——摘编自杨天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
持此复仇之志,毋暴雪耻之气。兄弟阋墙,外御其 侮。愿我同胞团结一致,在中国国民党领导指挥之 下,坚忍刻苦,生聚教训,严守秩序,服从纪律, 期于十年之内,湔雪今日无上之耻辱,完成国民革 命之大业。 ——蒋介石1931年9月28日遗嘱
1937年11月7日日记:“此时各战区以发动游击战 争,使敌所占领各地不能安定,且分散其兵力,使 之防不胜防也” 12月1日日记:战败敌军制服倭寇之道,今日除在 时间上作长期抗战,以消耗敌力;在空间上谋国际 之干涉,与使敌军在广大区域驻多数兵力,使之欲 罢不能,进退维谷,方能制敌之死命,贯彻我基本 主张,此旨万不可稍有动摇。
二、利用历史材料,作为证据,讨论问题。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课程标准: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情况,了解古 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教学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了解古代商业的出现;概述“市”在历代 的发展;概述古代中国商业都会崛起的史实。认识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 发展要求:认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胡姬貌如花, 当垆笑春风, 笑春风, 舞罗衣, 君今不醉将安 归?” ——李白
以图证史
“在历史画中表达现实,
把现实带入历史画中。” 《清明上河图》,其艺术水准精湛,具有鲜明 的针对性和现实感。
以图证史:
图像解释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前图像学的 描述,主要关注图像的“自然意义”,由可识 别的物品和事件组成。 第二层次是严格意义上的图像学分析,主要关 注图像的“常规意义”,如图像中的战事是某 场具体的战役。 第三层次是图像研究的解释,关注的是图像的 “本质意义”,也就是“揭示决定一个民族、 时代、宗教或哲学倾向基本态度的那些根本原 则”。
各位同仁,大家好!
“当一个人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
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
——由人民版必修第二册教材《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学说开去
李永康
宁波市惠贞书院
自序:中国人研究外国史, 正好比“隔岸观景”,所 看到的一切都难免不甚真 切。当然,只要是研究历 史,都有点类似的“隔岸 观景”。 ——李剑鸣
时空的阻隔; 文化的隔膜;
利用历史材料,作为证据,讨论问题。
汉代画像砖 古代诗歌
《清明上河图》
《国史概要》 教材 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
以诗证史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唐)杜荀鹤(846~904)
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唐)王建(约765—830)《汴路即事》
《蒋介石日记》
民国廿年9月20日 民国廿年9月26日
闻沈阳、长春、 营口被倭寇强占以 后,心神哀痛,如 丧考妣。苟为我祖 我宗之子孙,则不 收回东省,永无人 格矣!小子勉 之!……
……我不能任 其(指日本)枭张, 决与之死战,以定 最后之存亡。与其 不战而亡,不如战 而亡,以存我中华 民族之人格。……
中学生历史素养提升的主要路径
教“历史知识的性质、结构和方法” 历史知识的最基本工作,即利用历史材料, 作为证据,讨论问题。 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一是搞清史实;二是 解释历史。 历史教学的核心目标:依托历史知识,帮助 学生理性地理解过去,以此培养学生的历史 素养。
一、什么是历史知识?
首先,历史一定是“人能够记住的东西”。它必须 是色彩鲜明,细节丰富,并且令人感到愉悦或是震 撼的。应当是内心中的一种触动和共鸣。 其次,历史一定是对于当下的回应与参照,要重塑 当时的情境,辨别当代和现代的相同和差别,能让 我们体会到当时的潮流、感情和风貌,最后在得出 一些值得尊敬的成就和令人痛心的失败背后的分析 和结论。 最后,历史的一部分应当是不完整的,可能是有错 误的。
朕(溥仪)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 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 体。……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 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义于前,北方诸将, 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 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 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即由袁世凯 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 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 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 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1910.12.8—2000.12.2)
二、背景
三、方法 四、史料
五、思考问题
六、表达
学生“敏感”地关注不同材料间 的联系和特殊材料
学生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 并表述成文。
教学路径
方法
问题
背景
史料
表达
思维
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一方面是历史的了解,另一方面是历史性思考。
四、历史素养随想
“能从纷繁复杂甚至看来完全不相干的历史 现象中,找出内在联系,在事件的个性之外找出 通性,来说明历史现象的前因后果。” ——周一良先生论陈寅恪先生的史学
是革命党人与立宪派、从清朝离析出来的汉 官、袁世凯集团、清廷满洲亲贵、西方列强 等几种力量相互博弈的产物,背后更受国内、 国际局势所左右。
因缘果报终成革命
“国人种族观念之郁积、晚清政治之腐恶及威
信之失坠、新思潮之输入等等,皆使革命有 可能性,所谓因也; 铁路国有政策之高压、瑞澂之逃遁、袁世凯 之起用,能使此可能性爆发或扩大,所谓缘 也”。 ——梁启超
9月18日
乘舰自南京赴江西“剿共”
9月21日 返南京,确定“团结内部,统一中国, 抵御倭寇,注重外交,振作精神,唤醒国民,还我 东省”的方针(提交国联与《非战公约》签字国报 告)
9月22日 在南京国民党员抗日救国大会上号召 “国存与存,国亡与亡” 9月23日 批评张学良中国单独与日本讲和的建议
9月28日 写下遗嘱,称“期于十年之内,湔 (jian,洗)雪今日无上之耻辱” 10月3日 商讨备战计划,如南京陷落,迁都洛阳
材料的缺失;
史家的学养;
……
前人有着自己观察世界、 对待生活和处理事情的方 式,他们拥有自己的追求 幸福和应对危机的经验, 而所有这些,在他们生活 的世界中具有独立而自足 的意义。 ---《隔岸观景》P123
历史素养:学生“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 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 感价值观”的积淀 。 “历史素养是对历史‘是什么’和历史学家 ‘如何做’的一种认识和理解”。历史素养包括 “历史语言” 和“历史方法”两个方面,简而 言之,中学生历史素养就是学生能够运用历史方 法解读历史语言。——(美)尼克· 曼德拉《建 构历史教学基本框架——像历史学家那样思考》
百度文库
“当一个人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
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们能不能给 学生“多剩下点”。教会学生正确的历史思维 方式,提升其历史素养,让他们渐渐明白,生 命中有比中高考更重要的,必须支撑一生的东 西。
《断章》
卞之琳
你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卞之琳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学者研究,够得上近代企业的有1000家左右。这1000家左 右的近代企业能够产生多少资产阶级分子呢,充其量不会超 过1万人吧?……有人根据1911年各地商会的会员数和商务 分会会董数,约略估计当时的民族资本家为52630人。
辛亥革命前夜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态度和政治主张上 并无鲜明的分歧:参加某些反帝爱国运动,政治上一般反对 革命,主张君主立宪,求稳怕乱,是立宪运动和国会请愿运 动的积极参加者。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P375~377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
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有 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 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 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 民出版社1995年,第697页)。
通观历史全过程,辛亥首义及其演进与终局,
2008高考广东卷T10.“尽管他衣着简便,不事张扬,但蒋仍表现出一 个征服者统领一切的气势,而不是和布尔什维克过于亲密的同志。他谨 慎运用各种方式(包括布尔什维克主义)来实现其目标,只要它适合于 ‘中国是中国人的’口号。”美国《时代周刊》的这段报道,把蒋介石 描述成 A.民族主义者 B.专制主义者 C.自由主义者 D.布尔什维 克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