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及其书法成就共51页

合集下载

王献之及其书法成就

王献之及其书法成就
王献之的书法是继其父又一座高峰,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在书法 艺术上双峰并峙,各有千秋,时人莫不高山仰之。
(二)献之书技杰出的原因
自幼有书法天赋 王羲之的精心栽培 王献之的承家学,七八岁时学书就十分专注,有一 次,王献之在练习书法,王羲之悄悄走过来,从他 的背后突然抽他手中的笔,却没能拔掉,王羲之赞 叹地说: “这孩子的书法,日后定能出大名。”
到了宋代,才出现了王献之的知音,米芾《书史》对王献之《十 二月帖》推许备至:“大令《十二月》运笔如火筋画灰,连属无 端未,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天下第一帖也。”黄庭坚《山谷题 跋》称赞云:“大令草法,殊迫伯英,淳古少可恨,弥觉成就耳 所以中间论书者.以右军草入能品, 大令草入神品也。余尝以 右军父子草书比之文章,右军似左氏,大令似庄周。”
王献之及其书法成就
当年大书法家郗鉴把爱女郗培嫁给了书圣王 羲之,这对书法夫妻精心培养出一个百代称
雄的 大家王献之. 父子先后联辉,光耀书坛. 并称“二王”.完 成了一场新体书法的革命,将汉魏之际兴盛 的楷书、行书、草书体系推进到新妍的境界, 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最为光辉的一笔。
就在一颗巨星陨落时,又一颗巨星升起。
王献之一听就明白了谢安的用意,他断然拒绝。因为在他心 目中,书法是向世人显示修养显示风流的雅事,上殿题榜, 则是被人役使,是将自己混同于工匠。于是他就以韦诞此事 喻自己题榜有损德政, “韋誕是魏国大臣,怎么会有这样的 事?如果真有这样的事,便可知魏国的不长久了。”这句话 让谢安无言以对,也不敢强求王献之题书了。
唐代对王献之的贬抑人为地压制了他的书名
到了唐代,唐太宗一开始也是学习王献之的,并说:“自晋、唐 以来从大令问津以迄于成者,代不乏人。”后来或许是不愿屈居 王献之之下,唐太宗极力吹捧起王羲之,肆意诽谤起王献之。用 “枯树”、“饿隶”来贬抑王献之书法,皇上这么一说,臣下自 然效尤,孙过庭《书谱》就明显褒奖王羲之,而贬抑王献之。这 是王献之身后一场劫难,许多书迹得不到宝藏,因而书迹传世其 少,仅有《鸭头丸帖》、 《送梨帖》、 《中秋帖》、 《地黄 池帖》、《十二月帖》等摹本传世。

王献之写字ppt课件

王献之写字ppt课件

03
王献之写字的故事和传说
兰亭序的故事
总结词:千古名篇
详细描述:王献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千古名篇,是书法史上的杰作之一。这篇 作品记录了王羲之和友人在兰亭雅集时的情景,文字优美,书法艺术卓越,被后 人传颂不衰。
洛神赋十三行
总结词
情感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详细描述
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是他小楷书法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小楷的巅峰之作。这篇作品以曹植的《洛 神赋》为内容,以精致细腻的笔触表现出文字的情感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被誉为“一笔书”的典范。
王献之写字ppt课件
目录
• 王献之简介 • 王献之的书法风格 • 王献之写字的故事和传说 • 王献之对后世的影响 • 王献之写字的艺术价值
01
王献之简介
生平简介
01
02
03
出生背景
王献之出生于书法世家, 其父王羲之是著名的书法 家。
成长经历
自幼跟随父亲学习书法, 勤学苦练,不断精进。
艺术成就
继承并发展了父亲的书风 ,成为一代书法大师。
王献之的创新笔法被唐代书法 家广泛采用,如颜真卿、柳公 权的楷书都可见其影响。
唐代书法家在王献之书法的启 发下,开始探索个人风格和表 现手法,推动了唐代书法艺术 的繁荣。来自对宋、元、明、清书法的影响
宋、元、明、清的书法家在王献 之书法的启示下,开始注重意境
和情感表达。
王献之的行草书对宋代书法家米 芾、苏轼等人的影响深远,推动
书法成就
书法风格
王献之的书法风格独特, 笔法灵活多变,气韵生动 。
代表作品
《洛神赋》、《黄庭经》 等。
历史地位
被誉为“书圣”之一,对 后世影响深远。
02

书法家的艺术成就王献之的传奇

书法家的艺术成就王献之的传奇

书法家的艺术成就王献之的传奇王献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传奇般的生平故事而闻名于世。

他的书法作品创新独特,风格磅礴雄浑,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艺术遗产。

王献之生于东晋时期,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书法教育。

他早年的作品显示出惊人的天赋和才华,十分吸引了同辈书法家的注意。

在他20多岁时,他就已经在书法界声名大噪,被誉为后来皇帝时代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王献之的书法作品多以行书和楷书为主,他的字体以粗劲有力、气势磅礴为特点。

他注重研究古代碑铭和名家风格,吸收各家之长,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作品表现出豪迈的气魄和秀丽的笔墨,给人以震撼和敬佩之感。

他最著名的作品当属《兰亭序》。

这是一篇以行书写成的序文,描述了王羲之举办兰亭雅集的情景。

王献之的字体雄浑有力,从字迹中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豪情壮志。

这篇作品自问世以来,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除了书法创作,王献之还致力于书法理论的研究。

他总结了书法艺术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他认为,书法应该注重意境的表达,要通过笔墨的运用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他还指出,书法家应该不断学习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注意继承和创新,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

王献之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中国,也受到了东亚其他国家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书法爱好者所推崇。

他的书法风格对后世的书法家有着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巨星和泰斗。

然而,王献之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

他在东晋末年的动荡时期,遭受了许多困苦和磨难。

然而,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

他的坚持和努力最终换来了他卓越的艺术成就和广泛的认可。

总结起来,王献之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书法家。

他的艺术成就令人赞叹,他的作品带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他不仅在书法艺术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也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他的传奇生平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将永远被后人所称颂。

中国东晋时期书法大师王献之五十幅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

中国东晋时期书法大师王献之五十幅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

中国东晋时期书法大师王献之五十幅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东晋时期书法大师王献之五十幅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东晋王献之书法中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东晋是中国书法史的第一个辉煌时代。

汉代造纸术技术的普及为书写提供了可行的物质基础,汉魏末年中国书体完成了从隶书到楷书的转变,东晋时代,便于流畅书写的楷体、行书得到大力推广,书体已完全成熟,书法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书法作品成果丰硕,书法家群体各呈风采。

东晋各种艺术门类中,书法方面取得的成就可以说最为瞩目。

在这名家云集的书法盛世,以琅琊王氏家族为首的书法成就又可谓其巅峰的代表。

琅琊王氏的书法作品以王羲之的《兰亭序》为最,可惜不止《兰亭序》真迹未能流传下来,传世的其他王氏作品也多为双钩摹本。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书法作品。

王献之(公元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

东晋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右军将军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女婿、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岳父。

王献之少负盛名,才华过人。

得到宰相谢安赏识,历任本州主簿、秘书郎、司徒左长史、吴兴太守,累迁中书令等职,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大令”。

他先后迎娶郗道茂及新安公主司马道福为妻,嫁女于太子司马德宗(晋安帝)。

太元十一年(386年),病逝,时年四十三岁 [1] 。

安帝时获赠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号为“宪”。

王献之精习书法,以行书及草书闻名,在楷书和隶书上有深厚功底。

在书法史上与王羲之并称“二王”,有“小圣”之称。

又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

唐人张怀瓘《书估》评其书为“第一等”。

王献之六朝时期的书法名家

王献之六朝时期的书法名家

王献之六朝时期的书法名家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公休,是中国六朝时期的一位著名书法家。

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出色的技巧,在六朝时期的书法界享有盛誉。

本文将详细介绍王献之的生平事迹和主要作品,并分析他对六朝时期书法艺术的重要贡献。

一、生平事迹王献之出生于晋朝,是晋国卫将军王恭的后人。

他少年时便展现出了对艺术的天赋和热爱。

得人才于父王锐,他在家族的庇护下,专心致志地研究书法艺术。

王献之年少时游历于广陵,曾受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赏识,为其撰写卷帛。

随后,他在历代书法名家的指导下不断磨砺书法技艺,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他的一生中,他的书法作品得到了广泛认可和赞赏,被尊称为“王体”。

他的作品更是受到了许多后世书法家的钦佩,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艺术特点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以秀美而豪放的风格为主要特点。

他笔力雄健有力,字形丰满饱满,线条流畅自然,构思独特。

他尤其擅长行书和楷书,其行书大气磅礴,气势恢宏;楷书则严谨端庄,恢宏大气。

他的书法作品以方正清秀见长,注重笔画的力度与结构的韵律。

三、代表作品1.《兰亭序》《兰亭序》是王献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书法作品之一。

这幅作品是王献之以行书书写举世闻名的文化名篇《兰亭集序》。

他用笔烟云蔚蓝,气象万千,充分展示了他才情横溢的艺术特点。

2.《神农图》《神农图》是王献之的另一幅重要作品,它以楷书书写了中国古代医药学的经典之作《神农本草经》中的插图。

这幅作品刻画了神农氏亲自下山耕种、品评百草的场景,生动地展现了古代医药学的兴起以及农耕文化的卓越贡献。

四、艺术传承与影响王献之的书法艺术对六朝时期以及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书法作品注重笔画的韵律和结构,对后来的书法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参考。

他的书法作品经过漫长岁月的流传,一直被后世书法爱好者所倾慕和学习。

明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更是尊其为“颜真卿之师”。

正是王献之的才华和创作,使他成为了六朝时期书法界的名家,并为后世书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王献之书法名帖集

王献之书法名帖集

王献之书法名帖集王献之是古代第一书法家王羲之的最小的儿子(第七子)。

这个儿子既正派又潇洒,是被夸着长大的。

王献之六七岁时就跟着父亲习字。

有次,父亲趁其不备,从后面猛地抓起他的笔往上一提,但笔被他抓得很牢,提不动。

这表示他小时候写字就遒劲有力。

王羲之预言说:“我这小儿以后会成为书法名家(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王献之日后果然成为与父亲齐名的书法家。

不过,他为人高迈,家里又阔,不靠卖字赚钱。

所以求他一字很难,全要看他高兴。

有一次,他到寺院逛,看见新刷的白墙,有了创作欲,就取来一把大扫帚,沾着泥汁写了一个大大的字。

寺院的住持欢喜得要命,赶紧请人镌刻下来。

后来有很多人来参观这个字,连王羲之也不得不佩服。

还有一次,王献之到朋友家玩,这朋友穿了一件新的白袍子,正在午睡。

王献之看他的白衣服鲜洁可爱,就蘸墨在衣服上写满了诗文。

这朋友醒来后,如获至宝,把衣服珍藏了起来。

王献之<适奉帖>王献之<适奉帖>愿余帖拓本。

3行,46字。

草书。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愿余上下安和。

知婢日夕疏,慰意。

育故羸,悬心。

倪比健也。

适奉永嘉去月十一日动静,故常患不宁。

诸女无复消息。

献之(白)。

王献之十二月帖(《宝晋斋法帖》本)王献之外甥帖冠军帖王献之前告帖王献之薄冷帖先夜帖拓本先夜帖拓本。

5行,43字。

草书。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得书为慰。

吾先夜遂大得服汤酒,诸治渐折,故顿,极难劳。

知足下便去,不得面别,怅恨深。

保爱。

临书增怀。

王献之(白)。

《思恋帖》承姑帖拓本承姑帖拓本。

6行,48字。

行草书。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献之白:承白,姑比日复小进退,其尔不得一极和,忧悚犹深。

不审以服散未?NFDC7书也。

舍内帖舍内帖3行,19字。

行草书。

释文白:承舍内分连近豫遂就,难以喻痛济理。

献之白。

静息帖拓本静息帖拓本。

9行,91字。

行书。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献之白:兄静息应佳,何以复小恶耶?伏想比消息理,尽转胜耳。

王献之草书九帖欣赏(附释文)

王献之草书九帖欣赏(附释文)

王献之草书九帖欣赏(附释文)王献之的书法艺术并不守旧,且与父不同,字身喜带长形。

王献之家学渊源,学习勤奋。

其诗文书法,为东晋后起之秀。

他笔下的草书,下笔熟练、润秀、飞舞风流,不亚于父亲王羲之,父子合称二王。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

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

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

现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胡小石更认为张旭、怀素一派之'狂草',便是由王献之草书发展而成的。

今录其《大观帖》所收草书九帖,分享与大家。

吾当托桓江州助汝吾此不辨得遣人舩迎汝当具东攻【改】枋三四吾小可者【去】当自力无湖迎汝故可得五六十人小枋诸谢当有二便是见今当语之大理尽此信还具白胛痛可堪而以【比】作书絶欲不可识疾不退潜处当日深岂可以常理待之此岂常不审食复何如云肌色可可所堪转胜复以此慰驰竦耳消息亦不可不恒精以经心向秋冷疾下亦应防也献之下断来恒患头项【温头】痛复小尔耳省前书故有集聚意当能果不足下小大佳不闻官前逼遣足下甚急想以相体恕耳足下兄子以至广州耶当有得集理不念悬心也耳近与铁石共书令致之想久达不得君问以复经月悬情岂可言顷【须】更寒不适颇有时气君顷【须】各可耳迟旨问仆大都小佳然疾根聚在右髀脚重痛不得转动左脚又肿疾候极是不佳幸食眠意事爲复可可冀非臧病耳知铁石前往快作乐诸君善处世一达于当年不复过此仆端坐将百日爲尸居觧日耳不知那【疑作邦】得一散怀何其相思之深临书意塞元度何来迟深令人忧悬耶当谓有理因祠监多感足下共事甚善然所造极难想足下毎思先后公【卿】岂须言亲亲不已意耳安石停此过半日犹得一宿送【道】近道所以致叹何物喻之一十当浦阳诸怀儿不可言且不复得卿送有诸叹今此贪【奕】上道忽动小行多画【庭坚作“昼”以爲笔误成十】夜十三四起所去多又风不差脚更肿转欲书疏自不可己唯絶叹于人理耳二妹复平平昨来山下差静岐当还委曲前书具想胜常也诸人悉何如承冠军定入计今向达都汝奉见欣庆但恐停日不多耳王羲之草书张旭古诗四帖张旭草书怀素圣母帖怀素自叙帖如果把王羲之的草书、王献之的草书九帖和张旭怀素的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王献之的草书上承羲之的草书,笔下富有新意,下笔更加熟练、润秀、飞舞风流,豪迈而气势宏伟;他的草书下启旭素,开启了唐代张旭、怀素的'狂草'流派,对书法的发展贡献不亚于父亲王羲之。

王献之 鄱阳三帖 高清附释文

王献之 鄱阳三帖 高清附释文

王献之鄱阳三帖高清附释文介绍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季真,东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

他擅长隶书,被誉为”隶圣”。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他的《鄱阳三帖》。

这是一部字迹清秀、线条流畅的隶书作品。

本文将详细探讨王献之、《鄱阳三帖》的背景以及其艺术特点,同时附上高清释文。

王献之简介王献之出生于344年,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

他的父亲王羲之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对他的书法影响很大。

王献之从小就展现出对书法的兴趣和天赋,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学习,他继承了父亲的才华,并且在隶书方面有了突出的成就。

《鄱阳三帖》简介《鄱阳三帖》是王献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隶书中的经典之作。

这部作品共有三帖,分别是《初鄱阳帖》、《中鄱阳帖》和《末鄱阳帖》。

每一帖都展示了王献之独特的书法风格和才华。

《初鄱阳帖》《初鄱阳帖》是《鄱阳三帖》中的第一帖。

它以端庄、精密的书法风格为特点。

整个作品的线条流畅,笔画饱满。

王献之在构图上注重均衡和谐,力求每个字都协调一致。

通过细腻的线条,他展现出了书法的美感。

《中鄱阳帖》《中鄱阳帖》是《鄱阳三帖》中的第二帖。

相比于《初鄱阳帖》,它更加自由、豪放。

王献之在书写时更加注重笔画的变化和节奏感。

这种独特的风格给人一种激情和活力的感觉。

《中鄱阳帖》展示了王献之的书法才华和创新精神。

《末鄱阳帖》《末鄱阳帖》是《鄱阳三帖》中的最后一帖。

它是王献之在生命的晚年创作的,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整个作品笔势稳定,行草气息浓厚。

通过墨色和抑扬顿挫的笔画,王献之展示了他对人生的深刻认识和感慨。

《鄱阳三帖》的艺术特点王献之的《鄱阳三帖》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以下是主要的几点:1. 线条流畅王献之的隶书作品线条流畅,给人一种韵律感。

他注重每个字的形态和结构,通过细腻而有力的线条展示出书法的美感。

2. 笔画饱满王献之的字体饱满而有力,每一笔都充满了力度和张力。

他注重用笔的轻重和变化,使每个字都具有独特的气魄和韵味。

王献之简介

王献之简介

王献之中文名称: 王献之又名: 大令字子敬小圣小字官奴朝代: 东晋国别: 中国籍贯: 山东临沂代表作美术图片: 中秋帖(局部) 兰草帖十二月割至帖岁尽帖廿九日帖承姑帖授衣帖新妇地黄汤帖洛神赋十三行舍内帖诸舍帖鸭头丸帖鹅群帖类别: 古代书法家生平简介王献之(344—386)东晋大书家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山东临沂人。

他是王羲之的第七子,书史上一直把他父子二人并称为“二王”。

王羲之一家数子均诸书法,唯独王献之最具秉赋,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从而也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

他的字在笔势与气韵上要超过其父,米芾称他“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即是指在草书上的“一笔书”狂草。

他还劝其父“改其体”,足见其书艺创造上的胆略,不愧被后世褒称“小圣”。

诞生于“书圣”之家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东晋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他是王羲之第七子,做过州主簿、秘书郎、长史,累迁建武将军、吴兴太守,征拜中书令,故人称“大令”。

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从献之幼年起,王羲之便向他传授书艺。

据说,羲之曾经从背后掣拔其笔,试测他的笔力,叹云:“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可见王羲之很早就对他寄予厚望。

传为王羲之所撰的《笔势论》云:“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并“今书《乐毅论》一本”,“贻尔藏之”。

献之确实书性颖悟,不仅于技法上如此,而且能将意趣渗入书法中。

相传有一次献之外出,见北馆新涂的白色墙壁很干净,便取帚沾泥汁写了方丈大的字,观者如堵。

羲之见而叹美,问是谁作的,众人答云:“七郎。

”王献之书学思想高超,有远见。

他劝父亲改体,不过十五六岁。

他的书学见解之深似乎与年龄不相称,但却是事实。

唐张怀瓘《书议》记载王献之对其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

王献之的故事课件ppt

王献之的故事课件ppt
王献之的子孙后代在书法艺术方面仍有所建树,但已无法再现家族曾经的辉煌。
CHAPTER
05
王献之的文化意义与价值
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总结词
王献之在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书圣"之一,与父 亲王羲之并称"二王"。
详细描述
王献之继承了王羲之的书法传统,并有所创新,形成了自己 独特的书法风格。他的书法作品以行草为主,笔势飘逸,气 韵生动,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详细描述
他的作品不仅代表了东晋时期的文化艺术水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通过研究和传承王献 之的书法艺术,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文化艺术的发展历程,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THANKS
感谢观看
CHAPTER
02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
书法风格与特点
创新与继承
情感表达
王献之的书法风格在继承其父王羲之 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他大胆尝试不同 的笔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王献之的书法作品常常融入了个人情 感,使得每一笔、每一划都充满了生 命力。
飘逸与豪放
他的书法作品往往展现出飘逸的气质 和豪放的笔触,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 击力。
他的书法作品与当时的审美观念、 文化氛围相契合,为后人研究魏晋 时期的艺术和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
影响后世书法家
许多后世书法家都受到王献之的影 响,他的书法风格和特点被广泛传 承和发扬。
CHAPTER
03
王献之的情感生活
与郗道茂的婚姻
郗道茂是王献之的结 发妻子,两人感情深 厚,生活美满。
王献之对郗道茂非常 敬重,两人共同养育 了一子一女。
成长经历与教育
成长经历

傲然脱俗,丰神俊逸——王献之行书尺牍集

傲然脱俗,丰神俊逸——王献之行书尺牍集

傲然脱俗,丰神俊逸——王献之行书尺牍集王献之(344 -386),字子敬,汉族,东晋琅琊临沂人,书法家、诗人,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

死时四十三岁。

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

王献之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

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1、《廿九日帖》2、《舍内帖》3.《东山松帖》4.《新妇地黄汤帖》5.《鸭头丸帖》6.《夏日帖》7.《月终帖》 8.《天宝帖》9.《集会帖》 10.《阿姑帖》11.《阿姨帖》 12.《薄冷帖》13.《阮新妇帖》 14.《黄门帖》15.《告仲宗帖》 16、《鹅群帖》17.《中秋帖》 18.《患脓帖》19.《敬祖帖》 20.《十二月帖》21.《承服帖》 22.《授衣帖》1、《廿九日帖》王献之行楷书法《廿九日帖》为《万岁通天帖》中第六帖。

此帖用笔秀媚飘洒,风流俊美,笔意连贯而舒展,章法生动,感之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出入右军法中,师古创新的面貌跃然纸上。

除流传的献之楷书《洛神赋》外,其书多是行草书,此帖中有些字极近楷书,尤为难能可贵。

此帖为《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一。

硬黄纸唐摹本行楷书。

纵26,37厘米横11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释文:廿九日献之白。

昨遂不奉别,怅恨深。

体中复何如。

弟甚顿。

匆匆不具。

献之再拜。

2、《舍内帖》首刻于《淳化阁帖》,曾入宣和内府,《宣和书谱》有录20世纪30年代为张学良收藏,后入伪满奉天博物馆。

今已不知下落,只能由墨迹影印件睹其形迹,追怀风采。

释文:承舍内分连近豫遂就,难以喻痛济理。

献之白。

3.《东山松帖》又名《新埭帖》、《东山帖》,纸本墨迹,纵22.8CM,横22.3CM,4行,33字,故宫博物院藏。

《东山松帖》是王献之写的一通信札,为断札,有四字磨灭。

“埭”(音带)即堵水的堤。

存于清宫旧藏《法书大观》册中。

寥寥四行,格调清新隽逸,大家风范俨然。

王献之书法

王献之书法

王献之书法王献之(344年-386年),字仲宣,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位杰出书法家。

他是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孙子,被誉为“二王”之一。

王献之的书法风格独特,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位巨擘。

王献之书法独具特色,既保留了王羲之的遒劲豪放,又增加了自己的创新和独到之处。

他的书法作品犹如雄鹰展翅,磅礴而有力,每一笔都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他的笔画勾勒准确,构图舒展自然。

他擅长运用急、顿、疾等技法,使得作品既有磅礴之势,又有流畅之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王献之的书法作品大多以行书为主,他将王羲之的行草书法发扬光大。

行书是一种书写迅速,筆劃簡略,结构简单的草书,起源于秦汉时期。

王献之以其自身的情感和个性为基础,将行书的特点进一步发展和丰富。

他的行书草势苍劲有力,字体瘦长挺拔,力度均匀一致,给人以凌厉的感觉。

王献之的书法作品以《兰亭序》最为著名。

《兰亭序》是王献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这幅作品是王献之在家族聚会时所写,讲述了他和一群文人雅士从宴会到游览兰亭时的一系列琴酒诗书琴棋书画的情景,充分展示了他对文艺的热爱和才情的卓越。

这幅作品以行书写成,字迹疏朗清晰,气韵高逸,犹如云波荡漾,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陶冶。

除了《兰亭序》,王献之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书法作品,例如《东坡维才图》、《麦秀山戏鹿图》等等。

这些作品均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出色的技艺而著称。

王献之所创造的书法风格成为了后世书法家们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他的书法成就不仅影响到了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界,也对后来的宋代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献之的书法成就不仅仅在于他对笔墨的驾驭和艺术风格的创新,更在于他对书法理论的探索和总结。

他提出了自己关于书法的观点和见解,对后世书法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主张“观人者未必敢论其有无是非之状,然应视其自有缘故,以守分认量”,强调书法艺术的个性与创新。

他的这种观点对于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王献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以其独特的书法风格和出色的技艺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献之十三行历代临摹

王献之十三行历代临摹

王献之十三行历代临摹
(实用版)
目录
1.王献之及其书法成就
2.十三行的来历和价值
3.历代对十三行的临摹及传承
4.对现代书法的影响和启示
正文
王献之,字子敬,东晋著名书法家,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杰出人物。

他的书法承袭了家族传统,又自成一派,尤以行书见长。

他的作品《十三行》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成为后世书法家们学习和临摹的典范。

《十三行》全文共 13 行,153 个字,内容为王献之致友人的书信。

这封信因为其书法的优美和内容的深情,备受后人推崇。

尤其是王献之将行书的笔法运用得炉火纯青,字字珠玑,法度严谨,又富有韵律感,堪称行书的巅峰之作。

历代书法家都对《十三行》进行了大量的临摹和传承。

南朝的梁武帝萧衍就曾亲自临摹《十三行》,并赞其为“绝世之宝”。

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等大家也纷纷效仿,使得《十三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宋、元、明、清各代的书法家,也无不以《十三行》为楷模,倾力传承和发扬。

《十三行》对现代书法的影响和启示也非常深远。

它让我们看到了传统书法的魅力,使我们认识到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同时,《十三行》也告诉我们,书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

第1页共1页。

【名家】《王献之书法全集》共收录119帖

【名家】《王献之书法全集》共收录119帖

【名家】《王献之书法全集》共收录119帖[提示]点击下面蓝色标题可查阅:王献之《中秋帖》1.1版 | 已收录3篇王献之《冠军帖》1.0版 | 已收录7篇王献之《保母帖》1.0版 | 已收录6篇王献之《夏节帖》1.0版 | 已收录2篇王献之《鹅群帖》1.0版| 已收录4篇王献之《阿姨帖》1.0版 | 已收录1篇王献之《承服帖/肾气丸帖》1.0版 | 已收录2篇王献之《外甥帖》1.0版| 已收录2篇王献之《忽动帖》1.0版| 已收录2篇王献之《服油帖》1.0版 | 已收录2篇王献之《奉别帖/安和帖》1.0版| 已收录3篇王献之《江州帖》1.0版| 已收录4篇王献之《永嘉帖》1.0版| 已收录2篇王献之《诸女帖》1.0版| 已收录1篇王献之《诸舍帖》1.1版| 已收录2篇王献之《疾不退帖》1.0版| 已收录1篇王献之《相迎帖》1.1版 | 已收录1篇王献之《思恋帖》1.0版 | 已收录2篇王献之《卫军帖》1.0版 | 已收录1篇王献之《岁尽帖》1.0版 | 已收录3篇王献之《先夜帖》1.0版 | 已收录1篇王献之《黄门帖》1.0版 | 已收录1篇王献之《夏节帖》1.0版 | 已收录1篇王献之《愿馀帖》1.0版| 已收录1篇王献之《节过帖》1.0版 | 已收录1篇王献之《余杭帖》1.0版 | 已收录1篇王献之《吴兴帖》1.0版| 已收录2篇王献之《承姑帖》1.0版| 已收录1篇王献之《静息帖》1.0版| 已收录1篇王献之《姊性缠绵帖》1.0版| 已收录1篇王献之《瞻近帖》1.0版 | 已收录1篇王献之《不谓帖/鄱阳帖》1.0版| 已收录3篇王献之《奉对帖》1.0版| 已收录2篇王献之《先夜帖》1.0版 | 已收录1篇王献之《益部帖》1.0版 | 已收录2篇王献之《保母帖》1.0版 | 已收录1篇王献之《阮新妇帖》1.0版 | 已收录2篇王献之《月终帖》1.0版 |已收录1篇王献之《黄门帖》1.0版 | 已收录3篇王献之《廿九日帖》1.0版 | 已收录2篇王献之《告仲宗帖》1.0版 | 已收录1篇王献之《地黄汤帖》1.0版| 已收录2篇王献之《集会帖》1.0版| 已收录2篇王献之《天宝帖/白东帖》1.0版| 已收录1篇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1.0版| 已收录3篇王献之《敬祖帖》1.0版| 已收录5篇王献之《兰草帖》1.0版| 已收录3篇王献之《舍内帖》1.0版| 已收录5篇王献之《鸭头丸帖》1.0版 | 已收录3篇王献之《患脓帖》1.0版 | 已收录3篇王献之《东山松帖》1.0版 | 已收录1篇王献之《夏日帖》1.0版 | 已收录1篇王献之《消息帖》1.0版| 已收录1篇王献之《企迟帖》1.0版 | 已收录1篇王献之《阿姑帖》1.0版 | 已收录1篇王献之《吴兴帖》1.0版| 已收录2篇王献之《委屈帖》1.0版| 已收录1篇王献之《授衣帖》1.0版 | 已收录2篇王献之《天宝帖》1.0版 | 已收录1篇精品欣赏《中秋帖》点击查看>>王献之《中秋帖》多版本王献之《中秋帖》长卷版王献之《中秋帖》单字版《保母帖》点击查看>>王献之《保母帖》翻刻本王献之《保母帖》二版赵孟頫《保母砖跋卷》故宫藏赵孟頫《跋王献之保母帖》姜夔《跋王献之保母帖》小楷邓文原《跋王献之保母帖》小楷《鹅群帖》《鹅群帖》淳化阁帖刻本《鹅群帖》宝晋斋法帖刻本《鹅群帖》米芾临本《鹅群帖》王铎临本。

王献之及其书法成就

王献之及其书法成就
王献之在吴兴做太守时,书法家羊欣的父亲任乌程县令, 羊欣十五六岁时,书法就已出名。王献之知道后,就跑到 乌程县衙羊欣的书房,想看看这位书法才子。正好羊欣穿 着白绢新衣在睡午觉,王献之有个嗜好,见到洁白好绢就 手痒,于是就在他的裾幅和衣带上写满了字,羊欣醒后一 看,喜不胜喜,就把这当作宝贝收藏起来,后来将它献给 了朝廷。
仕途比较顺利,太元元年,谢安为中书监,朝政大权 一揽于手,遂擢拔其为长史,后又遣其外任,出为吴 兴太守;建威将军,征拜中书令,时人号“王大令” 即由此来。献之为官,政绩平平,远不及其父,他是 作为当朝重臣谢安心腹而平步青云的。死后,其女神 爱立为皇后,追献之为侍中,特进光禄大夫。
献之精工诸体,尤以行草著名,在继承王羲之、张芝 书风的基础上,进一步变革先前朴拙的书风,所创 “破体”,独树一帜,自成一家,与父齐名,在中国 书法史上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
到了宋代,才出现了王献之的知音,米芾《书史》对王献之《十 二月帖》推许备至:“大令《十二月》运笔如火筋画灰,连属无 端未,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天下第一帖也。”黄庭坚《山谷题 跋》称赞云:“大令草法,殊迫伯英,淳古少可恨,弥觉成就耳 所以中间论书者.以右军草入能品, 大令草入神品也。余尝以 右军父子草书比之文章,右军似左氏,大令似庄周。”
《洛神赋》
王献之行楷 行草书代表作
1)《廿九日帖》行楷 2《十二月帖》 3《中秋帖》 4《鸭头丸帖》
1)《廿九日帖》
此帖在书 体上楷、 行、草书 混杂,分 外谐调, 有寄情翰 墨,自由 抒怀之风 尚。
2) 《十二月帖》
是王献之的草书代表作。原为宋米芾所藏,亦见 於宋曹之格所刻《宝晋斋法帖》第一卷中。据明 董其昌考,《十二月帖》与《淳化阁法帖》中的 王献之《庆至法》原为一帖,后被割裂,因此文 意不通.

王献之书法:纵横连属,牵掣奔腾!

王献之书法:纵横连属,牵掣奔腾!

王献之书法:纵横连属,牵掣奔腾!金刚般若经集篆三十二体明洪度帮主斯唔嗯·超:“数数,多少一流大家都是从王献之这出来的。

”在书法史上,父子书家并不是一个罕见的现象,比如王羲之父子、欧阳询父子、米芾父子、文征明父子等,但像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这般难分轩轾的还是非常罕见的。

王献之非但可以和其父齐名,甚至一度甚嚣尘上。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琅琊(山东临沂)人,王羲之第七子,官历建威将军、吴兴太守,征拜中书令,人称“王大令”“大令”。

王献之在琅琊王氏一门中颇有声名,为人高标自持,风流清立,属于当时的高门名士,同时也是王门书法派系的中坚人物。

王献之自幼从其父学习书法,并且劝谏其父“宜改体”去创立能够“宏逸”的书风,由此也可以看出,王献之自幼就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这为他日后的书法创新埋下了伏笔。

稍长,他开始研究张芝的书法,并在张芝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草书艺术的审美之维,在书艺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因此,后人将他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二王”。

王献之一生钟情于书法,其书法成就也是多方面的,楷、行、草等诸体兼善,尤以草书见长,在王羲之、张芝等人的基础上,加强外拓用笔,笔势外展,字与字上下相连属,气息则隔行不断,所谓“一笔书”,从而形成了丰润妍美、散朗多姿的新风尚。

这种风尚在南朝风靡朝野,陶弘景曾与梁武帝描述了这种风靡程度——“比世皆高尚子敬书,子敬、元常继以齐名,贵斯式略,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足见王献之书法的社会影响力。

张怀瓘云:“逸少(王羲之)秉真行之要,子敬(王献之)执行草之权,父之灵和,子之神骏,皆古今之独绝也。

”《鸭头丸帖》张怀瓘对他这种“神骏”的行草书风倍为尊崇,认为这也是行草书法的范式,即个人情性超越法度之上,神采存乎笔墨之外,感性情感的抒发超乎理性思维的控制。

这也恰恰是王献之对行草书法的贡献。

由于唐太宗对王献之书法的抨击,致使王献之书法存世量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刻帖和摹本的数量均远远不如王羲之。

中庸丨论王献之潇洒飘逸的书法风格成就

中庸丨论王献之潇洒飘逸的书法风格成就

中庸丨论王献之潇洒飘逸的书法风格成就一历来人们总是把王献之与其父王羲之并提,称为“二王”。

虽然父子二人在开一代书风上,对中国书法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但两人毕竟各有所长,风格亦不甚相同。

王羲之擅行书、楷书,其字虽妍媚流畅,但还是偏向中正平和;王献之擅草书、行书、楷书,其字神爽气清,颇有仙风道骨。

在此,笔者不揣浅陋,就王献之书法艺术的风格成就谈谈自己的看法。

王献之(公元344一386),字子敬,小字官奴,为王羲之最小的儿子,但也是最有才气的儿子。

谢安曾评献之七兄弟,以为“小者最胜”。

献之官建武将军、吴兴太守,至中书令。

初娶另一大族郗县之女为妻,后离婚,复娶新安公主。

年四十三而卒,死后由王珉继位任县职,为小令,后世故称献之为“大令”。

王献之出身在书法世家,其父王羲之,为江左书人之冠,他的书法“博精群法,特善草隶,古今莫二”,“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王献之自幼受家庭的熏陶,又有名师指点,这些无疑给他的学书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而东晋时,篆、隶、楷、行、草诸体,历经各代书家的努力,已达到了诸体完备的程度,所以书家们可以不再把精力放在书体的创新上,他们完全可以从新的角度通过对笔法、章法等的加工美化上去创新。

以上两点无疑为王献之后来能破体创新提供了外部条件,但是王献之的成功,毕竟与其本人的天分、才气和努力分不开的。

王献之自幼天智聪慧,“书性过人”,所以最得羲之赏识,并为之亲书《笔势论》一篇及小楷《乐毅论》一本,作为他学习书法的启蒙教材。

又据虞和《论书表》中记载,献之从小便显示出了在书法方面的非凡天赋。

献之七八岁时,羲之从后掣其笔不脱,便叹曰:“此儿书,后当有大名”。

虽然执笔方法各有主张,这句话出自王羲之之口,想必其对献之的推测和评价有足够证据的。

虞和又记事一则,说献之玩时,见北馆新泥垩壁白净,便取帚沾泥汁书方丈一字,书成,观者如市。

羲之见了也情不自禁大声赞叹,问是谁所作,人答云“七郎”,羲之高兴之极便亲自写信向亲朋好友说:“子敬的飞白书大有意”。

晋朝人物王献之简介

晋朝人物王献之简介

晋朝人物王献之简介晋朝人物中文名:王献之别名:王子敬、大令国籍:东晋民族:汉族出生地: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生日期:公元344年逝世日期:公元386年职业:书法家、诗人信仰:五斗米道主要成就:擅书法多体,与其父并称“二王”代表作品:鸭头丸帖、淳化阁帖、中秋帖籍贯: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官至:中书令谥号:宪追赠: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配偶:郗道茂、新安公主司马道福(历史)称号:小圣王献之人物生平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为王羲之第七子。

他少负盛名,高超不凡,放达不羁,虽终日在家闲居,但形貌举止并不显得懒散,才华气度超过时人。

他曾与兄长王徽之、王操之一起拜访谢安,两位兄长多谈世俗事,王献之只随便说了几句问候寒温的话。

离开谢家后,客人问谢安王氏兄弟的优劣,谢安说:“小的优。

”客人问原因,谢安回说:“大凡杰出者少言寡语,因为他不多言,所以知道他不凡。

”后娶郗昙之女郗道茂为妻。

王献之最初出任州主簿、秘书郎,后转任府丞。

被挑选为新安公主司马道福的驸马,遂与郗道茂离婚。

谢安十分敬爱王献之,请他担任自己的长史。

380年(太元五年),谢安因功进拜卫将军,王献之仍担任其长史。

不久,授职建威将军、吴兴太守,征拜入朝担任中书令。

385年(太元十年),谢安病逝后,有关他的封赠礼仪在百官中存在着不同意见,只有王献之、徐邈共赞谢安对朝廷有忠心与他所建立的功勋。

王献之还上书极力陈述谢安的功绩,晋孝武帝于是以隆重的礼仪封赠谢安。

386年(太元十一年),王献之病逝,时年四十三岁。

397年(隆安元年),王献之之女王神爱(即晋安帝安僖皇后)被立为皇后,安帝便追赠王献之为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号宪。

王献之人物成就书法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碧玉版原拓王献之一生的书法艺术并不守旧,且与父不同,字身喜带长形。

王献之家学渊源,学习勤奋。

其诗文书法,为东晋后起之秀。

他笔下的草书,下笔熟练、润秀、飞舞风流,不亚于父亲王羲之,父子合称二王。

书法学习:王献之简介

书法学习:王献之简介

书法学习:王献之简介少儿兴趣网权威发布《书法学习:王献之简介》(全文共1487字),更多书法学习相关文档资源请访问少儿兴趣频道。

书法作品与郗超论袁宏书、玄度帖、鄱阳帖、铁石帖、德远帖、祖希帖、授衣帖、卫军帖、府君帖、领军帖、参军帖、冠军帖、别郗氏妻(奉对帖)、与兄徽之书、岁终帖、礜石帖、违远帖、廿九帖、鹅还帖、散情帖、使君帖、承姑帖、阿姑帖、东阳帖、敬祖帖、永嘉帖、天宝帖、仲宗帖、黄门帖、秀顺帖、静婢帖、豹奴帖、江州帖、二妹帖、诸女帖、阮新妇帖、郗新妇帖、范新妇帖、新妇帖、慰意帖、东近诸帖、相过帖、夏日帖、慕容帖、薄冷帖、益部帖、思恋帖、转胜帖、消息帖、集聚帖、近豫帖、复面帖、西问帖、月终帖、安和帖、余杭帖、晴快帖、珍重帖、尊体何如帖、中秋帖、日寒帖、南中佳音帖、白鮓帖、服黄耆帖、汤酒帖、鸭头丸帖、服油帖、送梨帖、镜湖帖、明谢安忠勋疏、保母志、岁杂帖、杂帖、王献之札、进书诀表书法成就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

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

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

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王献之简介,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

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及自己另辟蹊径的踪迹。

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

精密渊巧,出于神智”。

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

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

”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皆为唐摹本,他的《鸭头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绢本。

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此帖推崇备至,认为:“(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

”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

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