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九上数学:相似三角形判定的基本定理教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数学上册34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案(新版)湘教版

九年级数学上册34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案(新版)湘教版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经历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和“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及证明过程.【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的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在合作、交流、探讨的学习氛围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树立学习的信心.【教学重点】掌握判定定理,会运用判定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教学难点】会准确的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来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问题:(1)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是什么?三边成比例,三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你有哪些方法?方法1:通过定义(不常用);方法2:通过平行线(条件特殊,使用起来有局限性);方法3:判定定理1,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知识,承前启后,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下面我们来探究还可用哪些条件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1.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1,类似于三角形全等的“SAS”判定方法,你能通过类比的方法猜想到三角形相似的其它判定方法吗?2.任意画△ABC与△A′B′C′,使∠A′=∠A, =k.(1)分别度量∠B′和∠B,∠C′和∠C的大小,它们分别相等吗?(2)分别度量BC和B′C′的长,它们的比等于k吗?(3)改变∠A或k的大小,你的结论相同吗?由此你有什么发现?【教学说明】引导学生画图,并鼓励证明命题归纳结论.【归纳结论】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3.如图,在△ABC与△DEF中,已知∠C=∠F,AC=3.5cm,BC=2.5cm,DF=2.1cm,EF=1.5cm.求证:△ABC∽△DEF.证明:∵AC=3.5cm,BC=2.5cm,DF=2.1cm,EF=1.5cm,又∵∠C=∠F,∴△ABC∽△DEF.4.我们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相似的2个判定定理,类似于三角形全等的“SSS”判定方法,你能通过类比的方法猜想三角形相似的其他判定方法吗?5.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已知:如图,在△A′B′C′和△ABC中,求证:△A′B′C′∽△ABC.【教学说明】引导学生证明.【归纳结论】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6.如图,在Rt△ABC和Rt△A′B′C′中,∠C=∠C′=90°,.求证:△ABC∽△A′B′C′.。

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3.4.1相似三角的判定 4课时教案

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3.4.1相似三角的判定 4课时教案

3.4.1 相似三角的判定(1)教学目标1.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即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相交,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2.会用上述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重点难点重点:用“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相交,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相似比”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难点:上述判定方法的推理过程.教学设计一.预习导学预习教材P77—P78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怎样的图形是相似的?2.三角形相似的概念与性质?3.三角形全等与相似的关系.二.探究新知在八年级上册,我们已经探讨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下面我们来探讨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叙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引入新课学习.出示课题: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一)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之引理的学习动脑筋:如图,在△ABC中,D 为AB上任意一点. 过点D作BC的平行线DE,交AC于点E.(1)△ADE与△ABC的三个角分别相等吗?(2)分别度量△ADE 与△ABC 的边长,它们的边长是否对应成比例?(3)△ADE 与△ABC之间有什么关系?平行移动DE的位置,你的结论还成立吗?(教师提示:要说明两个三角形相似,现在我们只要找到满足相似三角形定义的条件,就能说明两个三角形相似,这是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的方向.)方法与过程:通过学生独立阅读,领悟出说明三角形相似要满足的条件是什么?如何寻找条件是关键.回顾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指出三角形相似的两个条件:(1)三角对应相等.(2)三边对应成比例.让学生思考寻找解题的方法.小结:由此得到以下结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相交,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例1 如图,在△ABC 中,已知点D,E分别是AB,AC边的中点.求证:△ADE ∽△ABC.(说明:学生利用上述结论,自主学习解答,教师巡视观察,指正.)例2 如图,点D为△ABC的边AB的中点,过点D作DE∥BC,交边AC于点E.延长DE至点F ,使DE=EF.求证:△CFE∽△ABC.(说明:老师巡视,学生讨论完成.)三.知识梳理以”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启发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1.本节课重点有掌握的知识是什么?2. 在学习的过程中你的困惑是什么?3.你对自己本节课的表现满意的地方在哪里?(说明:学生独立总结出本节知识点,小组内讨论交流,互相补充完善,教师及时给与指导,形成正确的知识归纳.)四.当堂检测1.如图,在Rt△ABC中,∠C = 90°.正方形EFCD的三个顶点E.F.D分别在边AB,BC,AC 上.已知AC= 7.5,BC= 5,求正方形的边长.2.如图,已知点O在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AC上,OE∥BC,OF∥CD. 试判断四边形AEOF与四边形ABCD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五.教学反思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共同研究者,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学生关注过程,及时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创新,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或幼稚的想法都给予热情的赞扬.备课时思考得更多的是学生的突破,上课时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在不足时补充.教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教学相长.3.4.1 相似三角的判定(2)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2.会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判定两三角形相似.重点难点重点:会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判定两三角形相似.难点:理解判定定理的推理过程.教学设计一.预习导学预习教材P79—P80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二.探究新知(一)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的学习动脑筋''',使∠A=∠A',∠B=∠B'.任意画△ABC 和△A B C(1)∠C =∠C'吗?(2)分别度量这两个三角形的边长,它们是否对应成比例?(3)把你的结果与同学交流,你们的结论相同吗?由此你有什么发现?过程与方法:教师出示问题,学生阅读课本79页的证明后,讨论得出结论: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例1 如图,在△ABC 中,∠C=90°.从点D分别作边AB,BC的垂线,垂足分别为点E,F,DF与AB交于点H.求证:△DEH∽△BCA.例2 如图,在Rt△ABC 与Rt△DEF中,∠C=90°,∠F = 90°.若∠A =∠D,AB = 5,BC = 4,DE = 3,求EF的长.设计意图:通过两个例题的学习,巩固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几何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能力以及表达能力,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与质量.对应练习:1.如图,点E为平行四边形ABCD的边BC延长线上一点,连接AE,交CD于点F.请指出图中有几对相似三角形,并说明理由.2. 如图,AB⊥BD,ED⊥BD,点C是线段BD 的中点,且AC⊥CE. 已知ED= 1,BD= 4,求AB的长.三.知识梳理以”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启发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1.本节课重点有掌握的知识是什么?2. 在学习的过程中你的困惑是什么?3.你对自己本节课的表现满意的地方在哪里?(说明:学生独立总结出本节知识点,小组内讨论交流,互相补充完善,教师及时给与指导,形成正确的知识归纳.)四.当堂检测1.在△ABC与△DEF中,∠A=390,∠B=610,∠E=390,∠F=800,则△DEF ∽△ABC.2.证明:顶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已知:求证:3.如图所示,在锐角△ABC 中,AD ,BE 分别是边BC ,AC 上的高, 求证:BCAC BE AD五.教学反思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共同研究者,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学生关注过程,及时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创新,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或幼稚的想法都给予热情的赞扬.备课时思考得更多的是学生的突破,上课时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在不足时补充.3.4.1 相似三角的判定(3)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2.会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判定两三角形相似.重点难点C重点:会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判定两三角形相似.难点:理解判定定理的推理过程.教学设计一.预习导学预习教材P81—P82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二.探究新知教师叙述:前面我们学习了判定两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大家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判定方法或定理呢?想掌握更多的判定定理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叙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打开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境界,从而引入新课学习.出示课题: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一)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的学习动脑筋:任意画△ABC 和△A B C ''AC k A C ==''(1)分别度量∠B 和∠B ′,∠C 和∠C ′的大小,它们分别相等吗?(2)分别量出BC 和B C ''的长,它们的比等于k 吗?(3)改变∠A 或k 的大小,你的结论相同吗?由此你有什么发现?(教师提示:这两个三角形相似,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证明,然后由学生展示.)方法与过程:通过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索学习,写出自己的证明过程,然后与课本对照.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小结:由此得到以下结论: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老师的引导,即锻炼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学到了新的知识.例1 如图,在△ABC 与△DEF 中,已知∠C=∠F=70°,AC=3.5cm ,BC=2.5cm ,DF =2.1cm , EF=1.5cm.求证:△ABC ∽△DEF.(说明:学生利用上述结论,自主学习解答,教师巡视观察,指正.)例2 如图,在△ABC 中,CD 是边AB 上的高,且 2CD AD BD =⋅求证:∠ACB = 90°.(说明:老师巡视,学生讨论完成.)方法总结:要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首先要根据题目里的条件分析出,能满足三角形相似的判定的条件,选定判定定理进行证明.三.知识梳理以”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启发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1.本节课重点有掌握的知识是什么?2. 在学习的过程中你的困惑是什么?3.你对自己本节课的表现满意的地方在哪里? (说明:学生独立总结出本节知识点,小组内讨论交流,互相补充完善,教师及时给与指导,形成正确的知识归纳.)四.当堂检测1.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B =∠ACD ,AB = 6, BC = 4,AC = 5,CD= 7.5,求AD 的长.2.如图,点B,C分别在△ADE 的边AD,AE上,且AC = 6,AB = 5,EC = 4,DB=7.求证:△ABC∽△AED.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与上一节课判定定理1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本教学设计注意方法上的“新旧联系”以帮助学生形成认识上的正迁移.特别是“相应边的夹角对应相等”学生容易忽视.教学采取“小组讨论+集中展示反例”的学习方式加深学生的印象.3.4.1 相似三角的判定(4)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2.会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判定两三角形相似.重点难点重点:会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判定两三角形相似.难点:理解判定定理的推理过程.教学设计一.预习导学预习教材P83—P84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二.探究新知教师叙述:前面我们学习了判定两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1和2,大家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判定方法或定理呢?想掌握更多的判定定理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叙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打开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境界,从而引入新课学习.出示课题:相似三角形的判定(3)(一)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的学习动脑筋任意画两个三角形△ABC 和△A B C ''',使△ABC 的边长是△A B C ''' 的边长的k 倍. 分别度量∠A 和∠A ',∠B 和∠B ' ,∠C 和∠C '的大小,它们分别相等吗?由此你有什么发现?(过程与方法:完全由学生参照前一判定定理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通过上面的分析证明,我们可得到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设计意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断接受新的数学知识与数学修养水平.例1 如图,在Rt △ABC 和Rt △A B C '''中,∠C =90°,∠C '=90°,求证: Rt△ABC ∽Rt △A B C '''(思路与方法:已知两边成比例,只要得到第三边成比例,即可完成证明)(说明:同学们相互交流解答思路,但要独立完成,提高自己作答的能力,教师巡视指导.)例2 判断下图中的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设计意图:通过两个例题的学习,巩固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3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几何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能力以及表达能力,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与质量.三.知识梳理以”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启发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1.本节课重点有掌握的知识是什么?2. 在学习的过程中你的困惑是什么?3.你对自己本节课的表现满意的地方在哪里?(说明:学生独立总结出本节知识点,小组内讨论交流,互相补充完善,教师及时给与指导,形成正确的知识归纳.)四.当堂检测1.如图,已知点D,E,F分别是△ABC 三边的中点,求证:△EDF∽△ACB.2.判断图中的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与上一节课判定定理1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本教学设计注意方法上的“新旧联系”以帮助学生形成认识上的正迁移.上课时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在不足时补充.。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4《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2课时)教学设计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4《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2课时)教学设计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4《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是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4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探究并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通过大量的例题和练习题,使学生熟练掌握并应用这些方法。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例题、练习题、探究题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活动,发现并总结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同时,学生可能对一些复杂的问题感到困惑,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发现并总结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例题教学法:教师通过讲解典型例题,使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3.练习法:教师布置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2.教学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教材内容、例题和练习题。

3.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新湘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数学 课时4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 教案(教学设计)

新湘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数学 课时4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 教案(教学设计)

第3章图形的相似3.4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3.4.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课时4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知识与技能】1.了解三边成比例、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2.能运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证明三角形相似.【过程与方法】1.在类比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方法探究三角形相似的证明过程中,进一步体验类比思想、特殊与一般的辩证思想.2.经历类比、猜想、探究、归纳、应用等数学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应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和性质解决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探究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的证明,培养学生合情推理及演绎推理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2.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大胆动手、勇于探索和勤于思考的精神,同时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3.在探究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共同探究的合作意识及探索实践的良好习惯.能运用三边成比例、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证明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多媒体课件.导入一:【复习提问】(1)证明三角形相似的方法是什么?(三角形相似的定义、平行线证明三角形相似)(2)全等三角形如何定义的?证明全等三角形有几种方法?(对应角、对应边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SSS,SAS,ASA,AAS,HL)(3)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导入二:【课件展示】欣赏图片.【导入语】图片中的三角形相似吗?如何证明?除了用定义证明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以外,还有简单的方法证明吗?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探究新的方法证明三角形相似.[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和证明过程,为类比探究证明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做好铺垫;展示生活图片,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过渡语]对于任意的两个三角形,现在我们只能运用定义去判定是否相似,我们需知道对应角是否相等,且对应边是否成比例,那么是否存在判定三角形相似的简单方法呢?一、三边法证明三角形相似思路一类比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同桌两个人分别画三角形.【动手操作】(1)同桌分别画边长为2 cm,3 cm,4 cm的三角形和边长为4 cm,6 cm,8 cm的三角形,然后猜想、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学生活动】通过测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计算三角形三边的比,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定三角形相似.(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是另一个三角形三边的k倍,那么这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学生活动】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测量三角形的角度,根据定义判定三角形相似.(3)猜想: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你能证明这个结论吗?【课件展示】如图,已知在△ABC和△A'B'C'中,==.求证△ABC∽△A'B'C'.【教师引导分析】(1)除了定义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三角形相似?(平行线证明三角形相似)(2)如何把两个三角形转化到一个三角形内,利用平行线证明三角形相似? (在A'B'上截取A'D=AB,过点D作DE∥B'C',交A'C'于点E)(3)能否证明△A'DE与△A'B'C'相似?(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基本事实可证明)(4)根据已知条件△ABC与△A'DE是否全等?(SAS)(5)尝试给出定理的证明过程.【课件展示】证明:如图,在线段A'B'(或它的延长线)上截取A'D=AB, 过点D作DE∥B'C',交A'C'(或A'C'的延长线)于点E,则可得△A'DE∽△A'B'C',∴==.又==,A'D=AB,∴=,=,∴DE=BC,A'E=AC.∴△A'DE≌△ABC,∴△ABC∽△A'B'C'.(6)类比三角形全等,用文字语言叙述以上得到的结论,并用几何语言表示.【课件展示】判定定理1: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几何语言】如图,∵==,∴△ABC∽△A'B'C'.思路二(1)类比SSS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定理,猜想三边成比例,两个三角形相似.(2)证明你的猜想.如图,已知在△ABC和△A'B'C'中,==.求证△ABC∽△A'B'C'.【教师引导】除了定义,前边学过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由平行线可以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如何通过作平行线,将一个三角形转化到另一个三角形中?【师生活动】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证明思路,然后尝试书写过程,小组代表板书,教师巡视过程中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对学生进行点评,规范学生书写证明过程. (证明过程同思路一)(3)归纳总结: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及几何语言表示.【课件展示】判定定理1: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几何语言】如图,∵==,∴△ABC∽△A'B'C'.[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猜想、证明、归纳等数学活动,获得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体会数学中的类比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规范证明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精神.二、两边及夹角法证明三角形相似[过渡语]类比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我们能用SAS证明三角形相似吗? 动手操作:(1)尝试用文字语言叙述这个猜想.(2)如何证明这个猜想?尝试写出证明过程.(3)归纳结论,用几何语言表示得到的结论.【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交流,小组代表板书,教师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规范学生的证明过程.【课件展示】判定定理2: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如图,已知在△ABC和△A'B'C'中,=,∠A=∠A'.求证△ABC∽△A'B'C'.证明:如图,在线段A'B'(或它的延长线上)截取A'D=AB,过点D作DE∥B'C',交A'C'(或它的延长线)于点E,则可得△A'DE∽△A'B'C',∴=.又∵=,A'D=AB,∴=,∴A'E=AC.又∵∠A=∠A',∴△A'DE≌△ABC,∴△ABC∽△A'B'C'.【几何语言】如图,∵=,∠A=∠A',∴△ABC∽△A'B'C'.【追加提问】在△ABC和△A'B'C'中,=,∠B=∠B',这两个三角形一定相似吗?【师生活动】学生通过画图举出反例,说明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相似,教师强调该判定方法的易错点: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经历猜想、验证、归纳出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数学思维.三、例题讲解根据下列条件,判断△ABC与△A'B'C'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1)AB=4 cm,BC=6 cm,AC=8 cm,A'B'=12 cm,B'C'=18 cm,A'C'=24 cm;(2)∠A=120°,AB=7 cm,AC=14 cm,∠A'=120°,A'B'=3 cm,A'C'=6 cm.〔解析〕(1)已知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考虑应用“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所以只需要计算三边的比,三边的比相等,则两个三角形相似,反之,则两个三角形不相似.(2)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和一个角,考虑应用“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所以需要计算两条边的比是否相等,且这两条边的夹角是否相等.解:(1)∵==,==,==,∴==,∴△ABC∽△A'B'C'.(2)∵=,==,∴=.又∵∠A=∠A',∴△ABC∽△A'B'C'.[设计意图]通过分析题意,学生独立完成用判定定理证明三角形相似,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通过简单例题的解答,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知识拓展](1)当已知条件中有三边时,可考虑用“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证明三角形相似.(2)在应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时,一定要注意先求两个三角形中大边与大边,中间边与中间边,小边与小边的比值,然后判断上述比值是否相等,从而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3)对于已知两组边的长度及边的夹角相等的情况,常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4)在应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时,一定要注意必须是两边夹角相等才行.(5)在应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时,还要注意一些隐含条件,如公共角、对顶角等.1.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第2课时1.三边法证明三角形相似2.两边及夹角法证明三角形相似3.例题讲解例题一、教材作业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如图,已知△MNP,则下列四个三角形中与△MNP相似的是()2.在△ABC中,BC=15 cm,CA=45 cm,AB=63 cm,另一个和它相似的三角形的最短边长是5 cm,则最长边长是()A.18 cmB.21 cmC.24 cmD.19.5 cm3.如图,与左图中的三角形相似的是()4.如果三角形的每条边都扩大为原来的3倍,那么三角形的每个角()A.都扩大为原来的3倍B.都扩大为原来的6倍C.都扩大为原来的9倍D.都与原来相等5.如图,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O,且将这个四边形分成①②③④四个三角形,若OA∶OC=OB∶OD,则下列结论中一定正确的是()A.①与②相似B.①与③相似C.①与④相似D.②与④相似6.在△ABC和△A1B1C1中,∠A=∠A1,=,可得出△ABC △A1B1C1,理由是.7.△ABC的三边长分别为2,,,△A1B1C1的两边长分别为1和,当△A 1B1C1的第三边长为时,△ABC∽△A1B1C1.8.已知线段AB,CD相交于点O,AO=3,OB=6,CO=2,则当CD=时,AC∥BD.9.如图,已知==,∠BAD=20°,求∠CAE的大小.10.如图,点C,D在线段AB上,且△PCD是等边三角形.(1)当AC,CD,DB满足怎样的关系时,△ACP∽△PDB?(2)当△ACP∽△PDB时,求∠APB的度数.【能力提升】11.如图,在△ABC中,点P在边AB上,在下列四个条件中:①AP∶AC=AC∶AB;②AC2=AP·AB;③AB·CP=AP·CB.能满足△APC和△ACB相似的有()A.1个B.2个C.3个D.4个12.如图,D是∠ABC平分线上的一点,AB=15 cm,BD=12 cm,要使△ABD∽△DBC,则BC的长为cm.13.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AE=EB,MN=1,线段MN的两端分别在CB,CD上滑动,那么当CM为多少时,△ADE与△MNC相似?【拓展探究】14.如图,在Rt△ABC中,∠ACB=90°,AC=6 cm,BC=8 cm,动点P从点B出发,在BA边上以每秒5 cm的速度向点A匀速运动,同时动点Q从点C出发,在CB边上以每秒4 cm的速度向点B匀速运动,运动时间为t秒(0<t<2),连接PQ.若△BPQ 与△ABC相似,求t的值.【答案与解析】1.C解析:△MNP是等腰三角形,底角是75°,则顶角是30°,C中三角形与△MNP 的三角对应相等,且夹30°角的两边对应成比例,所以两个三角形相似.故选C.2.B解析:根据题意,这两个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是15∶5=3∶1,因此所求最长边长是63÷3=21(cm).故选B.3.B解析:设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那么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2,,所以三边之比为1∶2∶,A中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2,,3,三边之比为∶∶3,故此选项错误;B中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2,4,2,三边之比为1∶2∶,故此选项正确;C中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2,3,,三边之比为2∶3∶,故此选项错误;D中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4,三边之比为∶∶4,故此选项错误.故选B.4.D解析:若三角形的每条边都扩大为原来的3倍,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则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由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可得三角形的每个角都与原来相等.故选D.5.B解析:∵OA∶OC=OB∶OD,∠AOB=∠COD(对顶角相等),∴①与③相似.故选B.6.∽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7.解析:由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易得相似比为,故要使△ABC和△A1B1C1的三边成比例,则第三边长为2÷=.故填.7.6解析:因为两条线段相交,对顶角相等,所以=时,△AOC∽△BOD,所以∠A=∠B,所以AC∥BD,故此时=,所以OD=4.所以CD=CO+OD=2+4=6.故填6.9.解:∵==,∴△ABC∽△ADE,∴∠BAC=∠DAE,∴∠BAC-∠DAC=∠DAE-∠DAC,即∠BAD=∠CAE=20°.10.解:(1)∵△PCD是等边三角形,∴PC=CD=PD,∠PCD=∠PDC=∠CPD=60°,∴∠PCA=∠PDB=120°,∴当=时,△ACP∽△PDB,即=,∴当CD2=AC·DB时,△ACP ∽△PDB.(2)∵△PDB∽△ACP,∴∠BPD=∠A.∴∠APC+∠BPD=∠APC+∠A=∠PCD=60°,∴∠APB=∠APC+∠BPD+∠CPD=60°+60°=120°.11.B解析:因为∠A是△APC和△ACB的公共角,所以夹这个角的两条边对应成比例时,这两个三角形相似,所以AP∶AC=AC∶AB,即AC2=AP·AB.故选B.12.9.6解析:∵△ABD∽△DBC,∴=,∴BD2=AB·BC.∵AB=15 cm,BD=12 cm,∴BC=9.6 cm.故填9.6.13.解:设CM的长为x.在Rt△MNC中,∵MN=1,∴NC=.①当Rt△AED∽Rt △CMN时,有=,即=,解得x=或x=-(不合题意,舍去);②当Rt△AED∽Rt△CNM时,有=,即=,解得x=或x=-(不合题意,舍去).综上所述,CM=或时,△AED与△MNC相似.14.解:①当△BPQ∽△BAC时,易知=,又BP=5t cm,QC=4t cm,AB=10 cm,BC=8 cm,∴=,∴t=1.②当△BPQ∽△BCA时,易知=,∴=,∴t=.∴t=1或时,△BPQ与△ABC相似.本节课通过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类比猜想SSS能否证明三角形相似,学生迅速完成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转化,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达到了较好的导入效果.在探究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中,教师以小问题的形式引导,层层深入分析证明定理的思路,降低了学习难度,再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定理的证明过程,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合作意识较强,顺利完成判定定理1的证明,为探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打下了基础,降低了难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及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节课的难点是判定定理的证明,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小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分析证明方法,利于突破难点,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学生第一次遇到截取、作平行线这样的辅助线,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在分析辅助线的作法时有些粗糙,造成课堂气氛只是部分学生活跃,在判定定理2的证明过程中部分学生出现困难,不能类比判定定理1的证明顺利完成.。

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3章图形的相似3.4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教学设计

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3章图形的相似3.4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教学设计

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3章图形的相似3.4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3章图形的相似3.4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主要介绍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质。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相似概念、相似多边形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内容。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相似的概念和性质,同时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理解和运用还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3.能够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质。

2.教学难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

2.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知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相关知识。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生活实例,用于引发学生的思考。

3.学具:准备一些三角形模型,方便学生直观地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相似的建筑物、图片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入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质,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知识。

同时,教师进行讲解,阐述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通过给出的实例,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进行解答。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检验自己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理解。

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3.4.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相似三角形对应线段(高、中线、角平分线)及相似三角形的面积、周长比与相似比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对性质定理的探究,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论证——归纳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和严谨治学的态度.【情感态度】在学习和探讨的过程中,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教学重点】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应用.【教学难点】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应用.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1.什么叫相似三角形?相似比指的是什么?2.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吗?全等三角形的相似比是多少?3.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哪些?【教学说明】复习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准备.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可知相似三角形有哪些性质?【归纳结论】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2.如图,△ABC和△A′B′C′是两个相似三角形,相似比为k,其中,AD、A′D′分别为BC、B′C′边上的高,那么,AD和A′D′之间有什么关系?证明:∵△ABC∽△A′B′C′,∴∠B=∠B′,又∵AD⊥BC,A′D′⊥B′C′,∴∠ADB=∠A′D′B′=90°,∴△ABD∽△A′B′D′,∴AB︰A′B′=AD︰A′D′=k.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归纳结论】相似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的比等于相似比.3.如图,△A′B′C′和△ABC是两个相似三角形,相似比为k,求这两个三角形的角平分线A′D′与AD 的比.解:∵△A′B′C′∽△ABC,∴∠B′=∠B,∠A′B′C′=∠ABC,∵A′D′,AD分别是△A′B′C′与△ABC的角平分线,∴∠B′A′D′=∠BAD,∴△A′B′D′∽△ABD.(有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A D A B AD AB''''==k根据上面的探究,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归纳结论】相似三角形对应角平分线的比等于相似比.4.在上图中,如果AD、A′D′分别为BC、B′C′边上的中线,那么,AD和A′D′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归纳结论】相似三角形对应边上的中线的比等于相似比.5.如图△ABC∽△A′B′C′,ABA′B′=k,AD、A′D′为高线.(1)这两个相似三角形周长比为多少?(2)这两个相似三角形面积比为多少?分析:(1)由于△ABC ∽△A′B′C′,所以AB︰A′B′=BC︰B′C′=AC︰A′C′=k.由并比的性质可知,(AB+BC+AC) ︰(A′B′+B′C′+A′C′)=k.(2)由题意可知,因为△ABD∽△A′B′D′,所以AB︰A′B′=AD︰A′D′=k.因此可得,△ABC的面积︰△A′B′C′的面积=(AD·BC)︰(A′D′·B′C′)=k2.【归纳总结】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教学说明】通过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合情推理,得出结论.学生可以通过合作交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见教材P86例9、P88例11、例12.2.已知△ABC∽△A′B′C′,BD和B′D′是它们的对应中线,且ACA C''=32,B′D′=4,则BD的长为____.分析:因为△ABC∽△A′B′C′,BD和B′D′是它们的对应中线,根据对应中线的比等于相似比,【答案】 63.在△ABC和△DEF中,AB=2DE,AC=2DF,∠A=∠D,如果△ABC的周长是16,面积是12,那么△DEF的周长、面积依次为()A.8,3 B.8,6 C.4,3 D.4,6分析:根据相似三角形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可得周长为8,面积为3,所以选A.【答案】 A4.已知△ABC∽△A′B′C′且S△ABC∶S△A′B′C′=1∶2,则AB∶A′B′=_____.分析:根据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可求AB∶A′B′=1∶2.【答案】 1∶25.把一个三角形改做成和它相似的三角形,如果面积缩小到原来的12,那么边长应缩小到原来的_____.分析:根据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可得相似比为22,所以边长应缩小到原来的22.【答案】2 26.如图,CD是Rt△ABC的斜边AB上的高.(1)则图中有几对相似三角形;(2)若AD=9 cm,CD=6 cm,求BD;(3)若AB=25 cm,BC=15 cm,求BD.解:(1)∵CD⊥AB,∴∠ADC=∠BDC=∠ACB=90°.在△ADC和△ACB中,∠ADC=∠ACB=90°,∠A=∠A,∴△ADC∽△ACB,同理可知,△CDB∽△ACB.∴△ADC∽△CDB.所以图中有三对相似三角形.7.如图 ,梯形ABCD中,AB∥CD,点F在BC上,连DF与AB的延长线交于点G.(1)求证:△CDF∽△BGF;(2)当点F是BC的中点时,过F作EF∥CD交AD于点E,若AB=6cm,EF=4cm,求CD的长.(1)证明:∵在梯形ABCD中,AB∥CD,∴∠CDF=∠FGB,∠DCF=∠GBF,∴△CDF∽△BGF.(2)由(1)知△CDF∽△BGF,又F是BC的中点,∴BF=FC,∴△CDF≌△BGF,∴DF=FG,CD=BG.又∵EF∥CD,AB∥CD,∴EF∥AG,得2EF=AB+BG.∴BG=2EF-AB=2×4-6=2,∴CD=BG=2cm.8.已知△ABC的三边长分别为5、12、13,与其相似的△A′B′C′的最大边长为26,求△A′B′C′的面积S.分析:由△ABC的三边长可以判断出△ABC为直角三角形,又因为△ABC∽△A′B′C′,所以△A′B′C′也是直角三角形,那么由△A′B′C′的最大边长为26,可以求出相似比,从而求出△A′B′C′的两条直角边长,再求得△A′B′C′的面积.解:设△ABC的三边依次为:BC=5,AC=12,AB=13,∵AB2=BC2+AC2,∴∠C=90°.又∵△ABC∽△A′B′C′,∴∠C′=∠C=90°.又BC=5,AC=12,∴B′C′=10,A′C′=24.∴S=12A′C′×B′C′=12×24×10=120.(2)已知:两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为3∶10,且这两个三角形的周长差为560cm,求它们的周长.分析:(1)用同一个字母k表示出x,y,z.再根据已知条件列方程求得k的值,从而进行求解;(2)根据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对应高的比,求得周长比,再根据周长差进行求解.【教学说明】通过例题的拓展延伸,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课后作业布置作业:教材“习题3.4”中第6、7、9题.教学反思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导出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并进行初步运用,让学生经历相似三角形性质探索的过程,提高数学思考、分析和探究活动的能力,体会相似三角形中的变量与不变量,体会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

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3.4.1 第2课时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1)教案

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3.4.1 第2课时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1)教案

第2课时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11.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重点,难点)2.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解决简单数学问题.(重点,难点)一、情境导入观察下列几组图形,探究其中规律.试着判断这几组图形是否相似,并探究其中规律.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如图所示,在△ABC 中,∠AED=∠B ,则下列等式成立的是( )A.DE BC =AD DBB.AE BC =AD BDC.DE CB =AE ABD.AD AB =AE AC解析:由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可得△ADE ∽△ACB ,即可得DE CB =AEAB,故选C.方法总结:在解此题时一定要明确对应关系,由于△ADE ∽△ACB ,所以AE对应AB ,AD 对应AC ,ED 对应BC .探究点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的应用【类型一】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求值如图所示,已知AB ⊥BD ,ED ⊥BD ,AC ⊥CE ,点B ,D ,C 分别为垂足,点C 是线段BD 的中点,若ED =1,BD=4,则AB =W.解析:由题设可证△ABC ∽△CDE ,∴AB CD =BCDE ,又∵ED =1,BD =4,C 为BD 的中点,∴AB =CD ·BC DE =2×21=4.故填4.方法总结: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可判定∠ACB =∠CED ,再结合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得出△ABC 与△CDE 的相似关系,从而求解.【类型二】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证明相似如图,在△ABC 中,AB =AC ,BD=CD ,CE ⊥AB 于E .求证:△ABD ∽△CBE .解析:已知∠B 是公共角,判定两三角形相似,再找一组角相等即可,由题易证AD ⊥BC ,有∠ADB =∠CEB =90°,即可得证.证明:在△ABC 中,AB =AC ,BD =CD ,∴AD ⊥BC ,∵CE ⊥AB ,∴∠ADB =∠CEB =90°,又∠B =∠B ,∴△ABD ∽△CBE .方法总结:解此类题型时首先要根据题设寻求两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再证明两三角形相似,并根据相似获得题目要求的数量关系.三、板书设计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内容: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内容拓展: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相似,所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都相似,有一组锐角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且验证相关定理,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反复验证定理的准确性,进而加深学生对定理的理解和记忆,巩固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4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教案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4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教案

3.4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二)〔教学目标〕1. 掌握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比较﹑归纳能力,感受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与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SAS )的区别与联系,体验事物间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3. 让学生经历从实验探究到归纳证明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及其应用 难点: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方法3的过程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那些?方法1:定义方法2: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相交。

三个角对应相等三边对应成比例复习方法3:两角对应相等。

判定定理 3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和另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如右图:在△ABC 和 △A ’B ’C ’中:∠A= ∠A ’△ABC ∽△A ’B ’C ’这个定理可以简单说成: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如图有一点E 在边AC 上,那么点E 应该在什么位置才能使△ADE 与△ABC 相似呢?说一说:两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吗?为什么?相似,因为符合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 3的条件. 例1 已知在△ABC 与△DEF 中,∠C=∠F=70°, AC= 3.5cm ,BC=2.5cm ,DF=2.1cm ,EF=1.5cm.求证:△DEF ∽△ABC .动脑筋:如图3-21,在△ABC 与△DEF 中,∠B =∠E =40°,AB =4.2cm ,AC =3cm ,DE =2.1cm ,DF =1.5cm. △ABC 与△DEF 有两边对应成比例吗?有一个角对应相等吗?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在两个三角形中,有两边对应成比例,如不是这两边的夹角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不相似.错误!不能通过编辑域代码创建对象。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4.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4.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4.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4.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是学生在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之后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包括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

这些性质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也是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具备了进一步学习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基础。

但是,对于这些性质的理解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包括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

2.能够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2.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同时,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案。

2.相关的实际问题案例。

3.教学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实际的例子,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有关相似三角形性质的问题,让学生回答,以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一些有关相似三角形性质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4.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4.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4.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4.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和判定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授课的。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和判定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还需要加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讲解和训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例题教学法: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3.练习法:通过练习题的训练,巩固学生对相似三角形判定方法的理解。

4.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展示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例题。

2.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3.教学黑板:准备教学黑板,用于板书和展示解题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相似的图形、图片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相似三角形,引出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判定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类似的例题,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对相似三角形判定方法的理解。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4.1《相似三角的判定》(第3课时)说课稿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4.1《相似三角的判定》(第3课时)说课稿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4.1《相似三角的判定》(第3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是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4.1的内容,这是第3课时。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探索等活动,发现并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教材还提供了丰富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性质、角的度量等基础知识,对几何图形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他们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活动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交流、探索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引导发现法等。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探索等活动,发现并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3.实例讲解:通过具体的例子,解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

4.练习巩固: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6.布置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湘教版(2012)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 3.4.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教案

湘教版(2012)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 3.4.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教案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本节课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学生用探究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意义。所以在这节反思课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要求教师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形成学习动机。因此,我把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建模——反思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考虑。
(三)典例探究:
出示典例(1),,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由学生到板前展示,然后学生反思:解决此题运用了哪些知识?有几种方法?哪种方法最简捷?目的是让学生在反思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出示典例(2),,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由学生到板前剖析,互动反思,典例1和典例2有什么不同?解此题的关键是什么?目的是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技术应用
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
由学生梳理知识点——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和相似三角形性质。
把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尽量与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联系起来,为典例探究做好准备。
质疑反馈
教师解答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问
学生提问或解答其他人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
初步解决本节课的难点
交流展示
具体分析本节课的内容,讲解例题
学生思考,积极发言。互相讨论学生积极思考,形成答案
多媒体展示
梳理思路,讲解方法
巩固检测
展示当堂检测题
学生在组内或组际交流完成,学生到板前剖析,然后学生反思,构建“A”“X”模型的思路?有什么规律?
多媒体展示
目的是利用反思所得,独立、快速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由学生谈收获和体会,教师提升。目的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湘教版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3.4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湘教版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3.4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湘教版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3.4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九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3.4主要讲述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这一部分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知识点,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高中数学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定方法和性质。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对三角形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判定方法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推导和应用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定方法和性质,能够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定方法和性质。

2.难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推导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兴趣和好奇心。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和推理,发现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质。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教学PPT、实例和练习题。

2.学生准备:笔记本、尺子、圆规等学习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建筑设计中相似三角形的应用,引发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相似三角形?为什么相似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如此重要?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定方法和性质。

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三章图形相似的第四节第一课时,是前面学习了简单的几何图形,三角形全等,平行四边形之后对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及性质的进一步研究,本节课主要讲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

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因此本节课重点是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与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

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有:类比,转化,建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2.掌握“两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体会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

渗透转化及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感。

在知识教学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与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教学难点】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的应用。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1、根据相似多边形的定义,你知道什么样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吗? 满足(1)对应角相等 (2)对应边成比例 两个条件的两个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

二、新课学习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学重难点DE∥BC△ADE∽△ABC已知在△ABC和△A′B′C′中.∠A=∠A′;∠ B=∠B′;∠ C=∠C′求证:△ABC∽△A′B′C′。

证明:在△ABC的边AB(或延长线)上截取AD=A′B′。

过点D作DE∥BC。

交AC于点E。

则有△ADE∽△ABC∵∠ADE=∠B ∠B=∠B′∴∠ADE=∠B′又∵∠A=∠A′ AD=A′B′∴△ADE≌△A′B′C′(ASA)∴△A′B′C′∽△ABC由上面的数学活动我们可以得到判定三角形相似的定理定理1: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可简单说成:两个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1、△ABC和△A′B′C′中∠A=80°、∠B=40°、∠A=80°、∠C=60°.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2、等边三角形都相似吗?3、一个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吗?4、有一个内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吗?5、各有一个内角为100°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吗?练一练:写出图中的相似三角形:△ADE ∽△ABC ∽△EFC4、例题讲解例1如图C 是线段BD 上的一点,AB ⊥BD ;ED ⊥BD ;AC ⊥EC 求证:△ABC∽△CDE证明:∵AB⊥BD、ED⊥BD ∴∠ABC=∠CDE=90° ∴∠1+∠A=90° ∵AC⊥EC ∴∠1+∠2=90° ∴∠A=∠2 ∴△ABC∽△CDE例2:如图所示:已知RtABC 和RtDEF 不相似(1)条件: DE ∥BC EF ∥AB(2)条件 ∠A=36° AB =ACBD 平分∠ABC(3)条件 ∠ACB=90° CD ⊥AB 于D△ABC ∽△BDC△ACB ∽△ADC ∽△CDB其中C、F为直角.能否将两个三角形分别分成两个三角形,使ABC所分成的两个三角形与DEF所分成的两个三角形分别对应相似?请设计出一种分割方案。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4《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教学设计1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4《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教学设计1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4《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是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4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分类、内角和定理等基本知识。

但是,对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学生可能初次接触,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具体例题、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让学生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2.教学难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应用。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相关教学课件。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题:在ΔABC中,AB=AC,点D在BC上,且BD=DC。

求证:ΔABD∽ΔACD。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上述例题,总结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1.两角对应相等;2.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3.三边对应成比例。

4.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几个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判定方法进行解答。

1.判断ΔABC与ΔA’B’C’是否相似。

2.判断ΔABD与ΔACD是否相似。

3.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并进行讲解。

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4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4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3.4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3.4.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1课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经历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的直线与其它两边相交,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和“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及证明过程.【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的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探索与创造的快乐.【教学重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及应用.【教学难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及应用.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现有一块三角形玻璃ABC, 不小心打碎了,只剩下∠A和∠B比较完整.如果用这两个角去配制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能成功吗?【教学说明】选择以旧孕新为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在△ABC中,D为AB上任意一点,过点D作BC的平行线DE,交AC于点E.(1)△ADE与△ABC的三个角分别相等吗?(2)分别度量△ADE与△ABC的边长,它们的边长是否对应成比例?(3)△ADE与△ABC之间有什么关系?平行移动DE的位置,你的结论还成立吗?【归纳结论】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相交,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2.如图,D、E分别是△ABC的AB与AC边的中点,求证:△ADE与△ABC 相似.证明:∵D、E分别是△ABC的AB与AC边的中点,∴DE∥BC,∴△ADE∽△ABC.3.任意画△ABC与△A′B′C′,使∠A′=∠A,∠B′=∠B.(1)∠C′=∠C吗?(2)分别度量这两个三角形的边长,它们是否对应成比例?(3)把你的结果与同学交流,你们的结论相同吗?由此你有什么发现?【教学说明】此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得出命题.要大胆鼓励.【归纳结论】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4.如图,在△ABC中,∠C=90°,DE⊥AB于E,DF⊥BC于F.求证:△DEH∽△BCA.证明:∵DE⊥AB,DF⊥BC,∴∠D+∠DHE=∠B+∠BHF=90°,而∠BHF=∠DHE,∴∠D=∠B,又∵∠HED=∠C=90°,∴△DEH∽△BCA.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见教材P78例2、P80例4.2.判断题:(1)有一个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2)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相似. ()(3)有一个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4)顶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答案】(1)√;(2)×;(3)×;(4) √3.如图:点G在平行四边形ABCD的边DC的延长线上,AG交BC、BD于点E、F,则△AGD∽_____∽____.解析:关键是找“角相等”,除已知条件中已明确给出的以外,还应结合具体的图形,利用公共角、对顶角及由平行线产生的一系列相等的角.本例除公共角∠G外,由BC∥AD可得∠1=∠2,所以△AGD∽△EGC.再∠1=∠4(对顶角),由AB∥DG可得∠3=∠G,所以△EGC∽△EAB.【答案】△EGC△EAB4.已知:在△ABC和△DEF中,∠A=40°,∠B=80°,∠E=80°,∠F=60°.求证:△ABC∽△DEF .证明:∵在△ABC中,∠A=40°,∠B=80°,∴∠C=180°-∠A -∠B=180°-40°-80°=60°,∵在△DEF中,∠E=80°,∠F=60°,∴∠B=∠E,∠C=∠F,∴△ABC∽△DEF.(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5.已知△ABC中,AB=AC,∠A=36°,BD是角平分线,求证:△ABC∽△BCD.分析:证明相似三角形应先找相等的角,显然∠C是公共角,而另一组相等的角则可以通过计算来求得.借助于计算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证明:∵∠A=36°,△ABC是等腰三角形,∴∠ABC=∠C=72°,又BD平分∠ABC,则∠DBC=36°,在△ABC和△BCD中,∠C为公共角,∠A=∠DBC=36°,∴△ABC∽△BCD.6.已知:如图,在Rt△ABC中,CD是斜边AB上的高.求证:△ACD∽△ABC∽△CBD.证明: ∵∠A=∠A,∠ADC=∠ACB=90°,∴△ACD∽△ABC,(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同理△CBD ∽△ABC,∴△ABC∽△CBD∽△ACD.【教学说明】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随时展示自己的想法.从而得到提高.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课后作业布置作业:教材“习题3.4”中第2 题.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绝大多数学生能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相关的计算和证明;少数学生在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定理时,不会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证明.。

湘教版(2012)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3.4.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 教案

湘教版(2012)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3.4.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 教案

6755③5o3课题:3.4.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学 习目 标1、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并能够运用此判定方法进行证明和计算。

2、通过对数据关系的探索,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的运用 课型新授课 时 1教学内容环节师生活动 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哪些?2、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是什么?如何用几何语言表达?3、相似三角形的预备定理是什么?如何用几何语言表达?4、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是什么?如何用几何语言表达? 重温旧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后解答,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作用。

一、说一说:下面每组的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为什么?小试牛刀学生个人自我研究,不讨论,举手回答,师生共同得出正确结论。

例1、如图,在△ABC 中,∠C=90°.从点D分别作边AB,BC的垂线,垂足分别为点E,F,DF与AB交于点H.求证:△DEH∽△BCA.例2、如图,在Rt△ABC 与Rt△DEF中,∠C=90°,∠F = 90°.若∠A =∠D,AB = 5,BC = 4, DE = 3,求EF的长.探究新知学生分组完成,然后展示,师生共同订正,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检查,及时了解情况,然后根据情况进行订正讲解。

1、如图,点E为平行四边形ABCD的边BC延长线上一点,连接AE,交CD于点F.请指出图中有几对相似三角形,并说明理由.2、如图,AB⊥BD,ED⊥BD,点C是线段BD 的中点,且AC⊥CE. 已知ED= 1,BD= 4,求AB 的长.练习巩固教师下到学生中间看看学生实际的运用情况。

已知在△ABC中,点E是AB边的中点,点F在AC边上,若以A,E,F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则需要增加的一个条件是???分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看哪个组想到的方法最多?一、小结1、本节课所学习的基本知识有哪些?2、学习本节课后,还有那些疑惑?二、作业布置完成教材P80练习1、2题小结作业教师指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基本内容和存在的疑惑点,建议学生积极发言,教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及存在问题。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4.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4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4.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4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4.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4.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是初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等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但是,对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理解和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能够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3.相似三角形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主探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3.练习法:学生通过做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教师需要制作教学PPT,内容包括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定方法,例题和练习题等。

2.教学案例:教师需要准备一些相似三角形的案例,用于分析讲解。

3.练习题:教师需要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判定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相似三角形的案例,让学生独立判断,然后集体讲解答案。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讲解答案。

湘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3章 图形的相似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第4课时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

湘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3章 图形的相似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第4课时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

第4课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1.经历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及证明过程.2.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的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合作、交流、探讨的学习氛围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树立学习的信心.【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教学难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的相关应用.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观察下列几组图形,探究其中规律.试判断与△ABC相似的三角形.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我们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相似的2个判定定理,类似于三角形全等的“SSS”判定方法,你能通过类比的方法猜想三角形相似的其他判定方法吗?2.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已知:如图,在△A′B′C′和△ABC中,求证:△A′B′C′∽△ABC.【教学说明】引导学生证明.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见教材P84例8.2.在△ABC和△A′B′C′中,已知下列条件成立,判断这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1)AB=5,AC=3,∠A=45°,A′B′=10,A′C′=6,∠A′=45°;(2)∠A=38°,∠C=97°,∠A ′=38°,∠B ′=45°;(3)AB=2,2,10A ′B ′2,B ′C ′=1,A ′C ′5解:(1)SAS ,相似;(2)AA ,相似;(3)SSS ,相似.3.如图所示,在正方形ABCD 中,P 是BC 边上的点,且BP=3PC ,Q 是CD 的中点,求证:△ADQ ∽△QCP.分析:先设参数,求出各边,证明三边成比例,即可证△ADQ ∽△QCP. 证明: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a.∵P 是BC 边上的点,且BP=3PC ,∴PC=a ,∵Q 是CD 的中点,∴QC=QD=2a ,AQ=25,5,而2142QC a AD a ==,51225QP a AQ a ==,122CP a DQ a ==,即QC QP CP AD AQ DQ ==,∴△ADQ ∽△QCP.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布置作业:教材“习题3.4”中第4题.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主要介绍了四种方法 ,从练习的结果来看,不是很理想,绝大部分学生对定理的应用不是很熟练,特别对于“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不能灵活运用,夹角也不能准确找到.我想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图形的认知不深,对定理的理解不透,一味死记结论.不能理解每个量所表示的含义.我想在下一阶段中应培养他们认识图形的能力,合情推理的能力,争取这方面有所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相似三角形判定的基本定理 【学习目标】 1.使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基本判定定理并能运用基本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2.初步识别8字型和A 字型相似图形.
3.能运用基本定理解决简单的相似问题。

【学习重点】
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基本判定定理.
【学习难点】
运用基本判定定理进行相似的判定.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回顾:
1.复习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2.若△ABC ∽△A′B′C′,则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即∠A =∠A′,∠B =∠B′,∠C =∠C′;AB A′B′
=BC B ′C′=CA C′A′
. 3.若AB ∶A′B′=k ,那么△A′B′C′∽△ABC 的相似比为1k
. 例如:AB ∶A′B′=2∶3,那么△ABC 和△A′B′C′的相似比为2∶3,而△A′B′C′∽△ABC 的相似比为3∶2.若AB ∶A′B′=1∶1,那么△ABC 和△A′B′C′的相似比是1∶1,△ABC 和△A′B′C′的关系是全等.
二、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 探究相似三角形判定的基本定理
阅读教材P 77~P 78例1上面,完成下面的内容:
在△ABC 中,D 为AB 上任意一点,过点D 作BC 的平行线DE ,交AC 于点E.
问题(1):△ADE 与△ABC 的三个角分别相等吗?
问题(2):分别度量△ADE 与△ABC 的边长,它们的边长是否对应成比例?
问题(3):△ADE 与△ABC 之间有什么关系?平行移动DE 的位置,你的结论还成立吗?
解:(1)相等.
(2)成比例.
(3)△ADE ∽△ABC ,结论还成立.
师生合作探究、共同归纳三角形的基本定理.
归纳:相似三角形判定的基本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例】
如图,D ,E 分别是△ABC 的AB 与AC 边的中点,求证:△ADE 与△ABC 相似.
证明:∵D,E分别是△ABC的AB、AC边的中点,
∴DE∥BC,∴△ADE∽△ABC.
知识模块二相似三角形判定的基本定理的应用
阅读教材P78例2,完成下面的变例:
【变例】已知:▱ABCD,写出图中的相似三角形.若AB=6,BC=8,AE=2,求AF.
解:△AEF∽△BEC,△AEF∽△DCF,△BEC∽△DCF,AF=2.
三、交流展示生成新知
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学互研”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
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探究相似三角形判定的基本定理
知识模块二相似三角形判定的基本定理的应用
四、检测反馈达成目标
见《名师测控》学生用书.
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存在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