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13章第2节《内能》教案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13章第2节《内能》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2.能区别物体的内能和机械能。
3.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知道两者的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感知分子动能与势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1.对内能概念的理解。
2.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教学难点:内能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教学方法:以实验探究为主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用具:足球、弹簧、冰块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知道做机械运动的物体具有机械能,那么热现象发生过程中,也有相应的能量变化。
另一方面,我们又知道热现象是大量分子做无规律热运动产生的。
那么热运动的能量与大量的无规律运动有什么关系呢?这是今天学习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1.分子的动能、温度物体内大量分子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对于每个分子来说都有无规则运动的动能。
由于物体内各个分子的速率大小不同,因此,各个分子的动能大小不同。
由于热现象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所以研究个别分子运动的动能是没有意义的。
而研究大量分子热运动的动能,需要将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的平均值求出来,这个平均值叫做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
学习扩散现象时,我们知道扩散现象与温度有关系,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激烈,扩散也加快。
依照分子动理论,这说明温度升高后分子无规则运动加剧。
用上述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来说明,就是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增大。
如果温度降低,说明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减小。
因此从分子动理论观点来看,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
“标志”的含义是指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表示了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增大或减小。
温度不变,就表示了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不变。
其他宏观物理量如时间、质量、物质种类都不是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
但是,温度不是直接等于分子的平均动能。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3.2内能教案
§13.2 内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2、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3、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3、通过学生课外阅读,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3、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学重点】内能的概念、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教学难点】内能与温度有关.【课前准备】烧杯,墨汁等。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创造情境:我们往热水壶装进开水,有时瓶塞会被弹出去,塞子的动能从何而来?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
那么分子也同一切运动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也具有动能。
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这又使分子具有势能。
要详细了解分子运动所具有的能,我们一起来进行今天的学习。
课题:2、内能(二)进行新课1、物体的内能引导: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同一切运动的物体一样,分子具有动能。
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间还有势能。
思考提问:运动的分子是否具有动能?相互吸引或者排斥的分子呢?讲述: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分子的动能就越大,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的分子之间都存在分子势能。
思考:与物体动能、势能进行类比。
定义: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2、内能的变化体会:内能是一种不同于物体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铁水和冰都有内能吗?过渡:物体都有内能,那内能有什么不同?思考:可以比较一块铁和一杯水的内能哪个多?归纳:同一个物体同种物态下,才可以比较它们的内能,比如一杯水在80度和20度时。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教学设计
第十三章《内能》单元复习[复习目标]1. 认识分子热运动,知道分子热运动与温度有关。
2. 了解什么是内能,知道内能和温度的关系;学会辨别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3. 知道比热容的概念与单位,学会用热量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有关热现象。
5、通过实验和生活事例,能辨别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6、经历探究物体吸热能力的过程,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7、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养成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重点和难点]重点:①内能的改变;②比较不同物质的吸、放热能力;③热量的计算。
难点:①分子热运动;②内能的理解。
③比热容的理解。
[学具准备]红墨水、烧杯、胶头滴管、细线、玻璃板、弹簧测力计、水槽、空气压缩引火仪、集气瓶、打气筒、水和食用油等,以与多媒体课件和学生导学案。
[知识构建][复习过程][创设情境]<播放"海陆风"flash动画,同时提出问题>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人们漫步在海滨,总会感到习习的海风迎面吹拂,十分畅快,这样的风非常柔和,通常情况下,它白天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从陆地吹向海上,气象上把这种风称为"海陆风",你能否运用你学过的知识解释"海陆风"形成的原因呢?〔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切入主题,更好的体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形象的flash动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避免形成复习课的枯燥感。
〕[专题复习]专题一:分子动理论✧知识聚焦1.物质是由大量_______组成的;扩散现象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扩散现象表明,分子运动跟_______有关,温度越高,___________越剧烈。
3. 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3.2《内能》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3.2《内能》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第13章第2节《内能》。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影响因素:物体的温度和质量。
3.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能量,而机械能是物体整体运动的能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理解内能的影响因素。
2. 让学生掌握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感觉很冷,而夏天则感觉很热?引导学生从内能的角度去分析这个问题。
2. 知识讲解:(1)介绍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讲解内能的影响因素:物体的温度和质量。
(3)讲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能量,而机械能是物体整体运动的能量。
3.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内能的影响因素,如两个质量相同的水球,一个放在热水里,一个放在冷水中,放在热水里的水球内能较大。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影响因素:物体的温度和质量。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能量,而机械能是物体整体运动的能量。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解释为什么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感觉很冷,而夏天则感觉很热?2. 两个质量相同的水球,一个放在热水里,一个放在冷水中,为什么放在热水里的水球内能较大?答案:1. 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感觉很冷,是因为外界温度低,人体内能减少,感觉冷;夏天则感觉很热,是因为外界温度高,人体内能增加,感觉热。
2【核心素养】人教版九年级全册 第十三章 第2节《内能》教案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收获了不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两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类比法”和“转换法”.我们通过把内能与机械能进行类比,大家知道了内能是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而且还知道了影响内能的因素.我们通过转换法,知道了内能改变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更重要的是明白了内能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在不知不觉地利用它.大家深深体会到,物理是一门有趣有用的科学.只要大家平时多关注生活、留心观察身边的现象,勤于思考,就会轻松地学好物理.好,谢谢大家!
教师鼓励学生的回答,并进行总结.
(1)内能与温度有关,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温度越低,内能越少.
(2)内能还与物体的体积(或质量、状态)有关,同种物质,温度相同时,体积(质量)越大,内能越大.
例题2(多媒体展示)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质量越大,内能越小
B.物体举得越高,内能越大
教师可先复习动能和势能的相关知识,指出运动的物体因运动而具有动能,高处的物体因被举高且受重力而具有重力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因有弹力而具有弹性势能.教师引导学生类比分析.
师我们知道宏观物体运动时具有动能,那么微观物体分子具有什么能呢?
生: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那么分子也具有动能.
师对物体做功,会使物体的内能增大,那反之,如果物体对外做功,内能有何变化?好,请同学们看下面的实验.(师演示:教材P9页《演示》中的实验2.)
提示:用饮料瓶代替大口玻璃瓶进行实验(更安全,现象更明显).
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观察到的现象有哪些?瓶盖跳起说明了什么?出现水雾是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水雾起了什么作用?
生2:分子总是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因此,内能应该每时每刻,不论何种状态都具有;但物体的机械能不是每时每刻都有.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十三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学生能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学生在进行实验和观察时,能够认真记录数据,尊重实验事实。
-学生在分析问题时,能够严谨求实,遵循逻辑推理,避免主观臆断。
3.培养学生节能环保意识,关注可持续发展。
2.学生总结: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加深对内能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情感升华:教师强调节能环保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为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4.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能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十三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能够知道内能是物体分子间作用力的表现形式,与物体的温度、质量和状态有关。
-学生能够运用内能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物体内能的变化导致温度升高或降低。
2.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内能的影响因素,能进行简单的内能计算。
1.完成课本第十三章第2节后的练习题,重点关注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2.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要求运用控制变量法,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数据分析,并撰写实验报告。
3.观察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如烧水、取暖等,分析其属于哪种热传递方式,并简要说明原因。
4.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以下问题并撰写小论文: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内能的本质,并将内能的概念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际物体现象相结合。
内能九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13.2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理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2.通过实验和实例,掌握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如温度、质量、状态等。
3.能够运用内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生活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如比较不同温度水的内能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内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小组代表汇报成果,让学生锻炼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四)反思与评价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3.通过多媒体展示,如动画、视频等,形象地展示内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二)问题导向
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为什么冬天手摸暖气片感觉热?”“内能与温度有什么关系?”等。
2.鼓励学生主动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问,如“为什么热水冷却后内能减少?”等。
3.通过问题串,让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内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如“内能与质量、温度、状态等因素的关系是什么?”
5.作业小结:本节课布置具有思考性的作业,要求学生在作业中反思学习收获,总结自己的不足。这种作业布置方式,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教师及时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2.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4.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2《内能》优秀教学案例
3.小组合作学习: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和合作中深入思考内能的相关问题。这种合作性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知识共享。
4.问题导向:通过提出问题和思考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内能的相关知识。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感受物理的美妙,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组织课堂提问,让学生回答问题,以评价学生对内能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观察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烧水、做饭等,引导学生关注内能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出问题:“什么是内能?内能与我们的生活有何关系?”引发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展开做好铺垫。
3.组织小组辩论赛,让学生就内能相关问题展开辩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小组内互相评价,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反思与评价
1.让学生在课后撰写反思日记,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2.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报告、思考题等进行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3.组织小组辩论赛,让学生就内能相关问题展开辩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教案
内能教案教学目标知道什么是内能,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也要随之改变;知道物体内能改变的途径:做功、热传递;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教学重点:内能以及物体内能改变的因素教学难点:物体内能改变的因素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新课引入:1、装着开水的温水瓶有时候会把瓶盖弹起,推动瓶盖的能量来自哪里?2、将半杯热水倒进半杯冷水后变成了一杯温水,是因为热水失去了一种能量,冷水得到了一种能量,从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观点来看,这究竟是一种什么形式的能量呢?二、内能观察对比:运动着的篮球具有动能运动的分子咯?结论:运动着的分子也动能石块和地球互相吸引具有势能互相吸引的分子也有势能吗?结论:互相吸引的分子也具有势能被压缩的弹簧的各部分互相排斥而具有势能互相排斥的分子之间有没有势能呢?结论:互相排斥的分子也具有势能。
内能的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对内能的理解:1、每个分子具有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
2、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三、物体内能的改变A.内能跟温度的关系B.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思考:内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结论:内能的大小跟物体的温度有关思考:改变物体的温度有哪些方法呢?1.热传递(吸热或放热)2.做功.(摩擦生热、压缩气体做功等)2.做功改变内能搓手时手变热了 滑下时摩擦发烫了 钻木取火A.对物体做功 物体的内能增加B.物体对外做功 物体的内能减小思考: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是什么? 内能和机械能之间相互转化能的转化关系对物体做功 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物体对外做功 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四、总结1.内能的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2.改变内能的方法A.热传递.B.做功3.内能改变多少的量度A.热传递 传递的热量来量度B.做功 做功的多少来量度4.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五、课堂练习:1..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 热传递 和 做功2.物体内部 所有分子作无规则运动的动能 和分子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物体温度升高所有分子的动能总和 必定增加,因而这个物体的内能 增加 .3.冬天,用嘴对手呵气,手会暖和,这是用 热传递 的方法增加了手的内能,而它的实质是内能在物体之间转移 .两手摩擦也能使手暖和,这是用做功的方法增加手的内能,在这过程中, 机械能转化为内能.4.用打气筒打气时,过一会筒壁会热起来,这是为什么?v1.热传递改变内能.A.物体吸热内能增加 B.物体放热 温度升高 温度降低 内能减少讨论: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质是什么?内能发生转移高温物体低温物体 转移到(不同物体之间) 高温部分 低温部分 (同一物体之间)内能改变多少可用传递的热量的多少来量度.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是利用热传递(三种方式)来改变内能的.思考:内能改变多少可以用什么来量度呢?晒太阳 烧水水变热 放在热烫中的金属勺子变热了。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第2节+内能+优秀教学案例
3.结合生活实际,提出与内能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为什么冬天要穿保暖衣、夏天要戴太阳帽等。( Nhomakorabea)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探讨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如温度、质量、状态等。
2.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内能的计算方法和转移途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探讨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提高思维能力。
3.采用模型建构、合作交流等方法,深入理解内能的转移和转化,提升创新能力。
4.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内能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习热情。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治学的态度,提高自信心。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第2节+内能+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为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第2节“内能”,内能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而言,内能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实验和日常生活实例来具体感受和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比较冬天和夏天感觉的不同,让学生感受内能的存在和变化;通过比较冰块和热水的温度差异,让学生理解内能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看法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内能的概念、影响因素、计算方法及转移转化等。
内能教学设计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引出如何改变内能
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提问:一根锯条的温度升高了,内能增加了,可能是什么原因呢?如何让一根铁丝的温度升高呢?
演示:实验一:压缩空气点火,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给出简单的解释。
教师补充说明“对物体做功”
实验二:气体膨胀做功内能减少的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出现的白雾。
教师补充说明瓶内原有的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看不见,瓶内出现白雾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这是因为空气推动塞子做功,内能减小,温度减低所致,是“物体对外做功”。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绘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3.理解热量的概念和单位。知道做功能够改变物体内能的一些实例。
过程和方法
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能够改变物体的内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的兴趣;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教学设计
课题:《内能》教学设计
科目:物理
教学对象:九年级
课时:1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的第二节,是在学习了分子热运动之后实行教学的,它是对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内能的重点研究。本节内容能够分成两局部:内能的概念及改变内能的方法。它在本章内容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提问:“钻木取火”、“冬天搓手取暖”等现象,如何解释?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3.2《内能》教案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3.2《内能》教案一. 教材分析《内能》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物理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三章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内能的改变方式以及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通过对内能的学习,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为后续学习热力学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对物体运动、力、声、光、电等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对微观世界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内能的概念、内能的改变方式以及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等内容还需通过实例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改变方式,包括做功和热传递。
3.让学生理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明确内能是物体的一种能量形式,而机械能是物体由于位置和速度而具有的能量。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动手实验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内能的概念及内能的改变方式。
2.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通过问题引导、实例分析、实验观察、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实验器材:温度计、热水、冷水、玻璃棒等。
3.学习资料。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例引入:冬天用热水取暖,热水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冷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提问:这是怎样的一种能量转移?这种能量与物体的温度有什么关系?2. 呈现(10分钟)呈现内能的概念: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接着介绍内能的单位、测量工具等。
3. 操练(10分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用温度计测量热水和冷水的温度,观察温度变化。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内能的变化。
4. 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改变方式,如:烧水时,水温升高,内能增加;用手摩擦物体,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第十三章《内能》复习第2课时(教案)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第十三章《内能》复习第2课时(教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我的第十三章《内能》复习第2课时教案设计意图是以巩固学生对内能概念、影响内能的因素以及改变内能的方式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复习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内能的相关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是:1. 能够描述内能的概念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2. 能够分析影响内能的因素,如质量、温度和状态等。
3. 能够运用改变内能的方式,如做功和热传递,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与重点是:1. 内能的概念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2. 影响内能的因素的分析。
3. 改变内能的方式的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练习题。
活动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了解学生对内能概念的掌握情况。
2. 引导学生思考:内能与温度有什么关系?二、知识复习(10分钟)1. 通过PPT展示内能的概念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2. 引导学生回顾影响内能的因素,如质量、温度和状态等。
3. 讲解改变内能的方式,如做功和热传递。
三、实例分析(10分钟)1. 给出实例,让学生分析实例中内能的变化情况。
2. 引导学生运用内能的知识解释实例中的现象。
四、练习与讨论(10分钟)1. 给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答练习题。
2. 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活动重难点:1. 内能的概念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2. 影响内能的因素的分析。
3. 改变内能的方式的应用。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复习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内能的概念、影响内能的因素以及改变内能的方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内能的概念理解仍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解释。
同时,学生对实例分析的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多给学生提供实际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教学设计
二、内能教学目标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与体积、温度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使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内能改变。
3.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实例。
教学重难点1.内能概念,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2.对分子势能和内能的理解。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方案一:演示实验:如图做实验,可得到现象:水沸腾后塞子飞出去,试管口出现白气。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推动塞子的能量来自哪里?为什么试管口会出现白气?想知道原因吗?那就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种能——内能。
方案二:玩具回力汽车运动,其动能是从弹性势能转化而来的,而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动能从何而来?原来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能量来源于燃料燃烧释放的内能。
那么,什么是内能?从而引入新课。
推进新课一、内能1.内能:教师出示挂图:展示运动员头顶足球图片和分子运动图片(如图所示)。
观察并思考:飞来的足球具有什么能?如果足球缩小到分子大小,它是否还具有动能和势能呢?讨论得出:对于每个分子来说,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所以有动能;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动能也越大。
演示并分析:两乒乓球与弹簧模拟两分子作用力。
弹簧形变时具有势能,两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
类比机械能定义,得出内能的定义及单位。
内能: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
2.温度与内能的关系出示挂图:冰山和铁水图片(如图所示)。
提出问题:铁水有内能同学们容易得出,那冰山有内能吗?物体的内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1)引导学生利用类比法理解(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引导学生类比影响机械能的因素讨论得出: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一个确定的物体,分子总数是固定的,其内能大小由温度和体积决定;如果物体不确定,那么其内能大小由质量、温度、体积、种类来决定。
《第十三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
《内能》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内能的基本概念,理解内能与温度、分子运动的关系。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能够观察并分析物体内部能量的变化,培养其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同时,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及其与温度、分子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则是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分析物体内部能量的变化过程,以及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包括教材、教具和实验器材。
教材需准备初中物理教材及相关教学辅助资料;教具包括多媒体课件、黑板等;实验器材则需准备温度计、热水、冷水、玻璃杯等,用于演示和实验,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内能的概念和变化过程。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的开始,教师首先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或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比如,教师可以展示一个快速摩擦双手后感觉到的热量,然后询问学生这是为什么。
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能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并对内能这一概念产生好奇。
二、知识讲解1. 概念介绍接着,教师需要详细介绍内能的概念。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板书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内能的定义、性质以及与其他物理量(如热量、温度等)的关系。
讲解过程中,要注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确保学生能够理解。
2. 实例分析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能的概念,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实际例子进行分析。
例如,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个装满热水的杯子,通过观察水的温度和热量变化,来理解内能的变化。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其他例子,如摩擦生热、物体的温度变化等。
三、实验操作为了巩固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比如,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实验器材,让学生亲自进行摩擦生热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需要强调实验的安全性和正确性,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
2.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3. 内能与质量的关系:物体质量越大,内能也越大。
4. 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5.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即系统内能的改变等于外界对系统做的功和系统吸收的热量之和。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与温度、质量的关系。
2. 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改变方式,即做功和热传递。
3.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质量的关系,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质量的关系,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情景,如烧水过程中水温升高,引导学生思考水温升高的原因,从而引出内能的概念。
2. 讲解内能的概念:解释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
3. 讲解内能与温度、质量的关系: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物体质量越大,内能也越大。
4. 讲解内能的改变方式:介绍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式对内能的影响。
5. 讲解热力学第一定律:解释能量守恒定律,即系统内能的改变等于外界对系统做的功和系统吸收的热量之和。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
内能与温度、质量的关系: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物体质量越大,内能也越大。
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即系统内能的改变等于外界对系统做的功和系统吸收的热量之和。
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优秀3篇)
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优秀3篇)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篇一一、思路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做功可以改变内能,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热机的一般工作原理,热值。
就堂而言,主要由五个活动组成,分两时进行第一首先通过弯折铁丝活动从做功能改变物体的内能入手,与上一节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内容相呼应,有助于学生认识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方式之间的异同。
接着通过演示点火爆炸说明内能也可以转化为机械能,为下面进行热机的教学进行了铺垫。
然后重点介绍四冲程汽油机的构造和工作过程、能量转化,而对柴油机和蒸气机则让学生阅读“信息库”,这样做既能突出重点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通过阅读“生活物理社会”——热机的发展历程,展示热机的发展对人类社会明的进程所起的积极作用,使学生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第二时通过比较质量相同的酒精、纸片充分燃烧时放热不同,帮助学生建立热值的概念,并指导学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通过阅读“化石燃料的燃烧和环境保护”一,让学生认识到燃烧排放物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培养自觉的环保意识。
教学中采用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相结合、静态图片与动画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变化过程有清楚地认识,以便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二、教学准备教师:四冲程汽油机模型和空气压缩引火仪演示、点火爆炸演示学生:铁丝三、教学流程(第一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引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先请同学们观察生活中常见的两个情景:铁管靠在高速运转的砂轮上,观察到什么现象?汽车在加油站加油后在公路上行驶(录象)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被高速飞轮磨下的铁屑为什么会火花四溅?汽车加了汽油或柴油燃料后是怎样使发动机工作的?今天的学习将为你揭开这些谜团学生观看、思考使学生产生凝问,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新教学1、学生活动-—研究做功能否改变物体的内能2、演示点火爆炸——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3、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应用——热机4、生活物理社会——热机的发展历程师:同学们手上都有一根铁丝,将铁丝快速反复弯折铁丝七八次,触摸弯折处,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师:铁丝的温度升高,说明铁丝的内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师:同学们再观察一个演示实验——空气压缩引火仪在玻璃筒中放入一小撮干燥的棉絮,用力迅速向下压活塞,注意仔细观察,你看到什么现象?师:棉絮燃烧必须要达到它的着火点,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它的温度和内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师:在刚才两个实验中,铁丝和棉絮增加的内能从何而?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内能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内能一、教学内容本章主要内容包括内能的概念、内能的改变、热量的计算以及热机的工作原理。
具体章节如下:1. 内能的概念:介绍内能的定义、内能的单位以及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2. 内能的改变:讲解内能的增加和减少,包括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式。
3. 热量的计算:介绍热量公式Q=cmΔt,并讲解如何计算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4. 热机的工作原理:讲解热机的基本原理,包括四个冲程以及能量的转化。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单位和测量方法。
2. 理解内能的改变方式,能够运用做功和热传递的知识解决问题。
3. 掌握热量公式Q=cmΔt,能够计算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4. 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理解能量的转化过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热量公式的运用,热机工作原理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的改变方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课本、练习册、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烧水、做饭等,引导学生思考能量的存在和转化。
2. 讲解内能的概念:解释内能的定义,强调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3. 讲解内能的改变:介绍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式,并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4. 讲解热量的计算:引入热量公式Q=cmΔt,讲解各参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5. 讲解热机的工作原理:介绍热机的基本原理,包括四个冲程和能量的转化。
6. 随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内能的概念单位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的改变做功热传递热量的计算Q=cmΔt热机的工作原理四个冲程能量的转化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计算一个100g的水体温升高10℃时吸收的热量。
答案:Q=cmΔt=4.2×10³ J/(kg·℃)×0.1 kg×10℃=4.2×10³J2. 题目二:一辆汽车的热机效率为20%,燃烧20L汽油完全,放出的热量是多少?答案:假设汽油的热值为4×10⁷ J/L,放出的热量Q=Vq=20L×4×10⁷ J/L=8×10⁸ J,热机效率η=20%,所以实际利用的热量Q'=Q×η=8×10⁸ J×20%=1.6×10⁸ J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清晰地讲解了内能的概念和内能的改变方式?学生是否掌握了热量公式的运用?热机工作原理是否讲解得易懂?2. 拓展延伸:研究热机的效率提高方法,探讨热机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第二节《内能》教案
第2节内能【教学目标】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内能和温度的关系。
2.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知道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作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教学重难点】1.重点: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及这两种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2.难点:对内能概念的理解。
【课前准备】教师:烧杯、酒精灯、火柴、压缩空气引火器、硝化棉、烧瓶、打气筒、导管、橡皮塞。
学生:铁丝。
【教学过程】【情境引入】播放“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的视频,“天舟一号”发射成功后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二号”先后进行自动交会对接、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等3次交会对接。
在“天舟一号”发射过程中依靠什么能量做动力呢?【互动新授】内能1.定义:播放运动员踢足球的视频,复习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请同学们说出抛到空中运动的球,其具有的能量:离开地面,具有重力势能;在空中飞行,具有动能。
将分子运动与其进行类比,球内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具有分子动能,而且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因此具有势能,从而总结得出内能的定义: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作物体的内能。
教师补充:内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一样,都是焦耳(J),且各种形式的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内容,提出问题:(1)哪些物体具有内能,为什么?(2)物体的内能和什么因素有关?(3)内能和机械能有什么区别?教师利用课件展示:炽热的铁水、冰冷的冰块。
学生分组实验:取两只烧杯,分别倒入冰水和热水,然后分别把手放入其中进行感受,教师提出问题:能不能说温度高的物体具有内能,温度低的物体不具有内能呢?学生讨论,教师必要时提示可以从内能的定义和分子的状态进行思考。
通过交流讨论,总结得出: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温度高的物体内能大,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教师接着提出问题:一杯热水和一桶凉水,哪个内能大?为什么?学生讨论:无法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教
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要的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并且改变内能时是等效的;能够举例并说明所采取的改变内能的方法。
3.知道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热量的多少,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理解内能、热量、温度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与机械能的对比了解内能。
2.通过探究、观察、实验得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3.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得出做功与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并进行实验、分析^p 论证、得出结论的物理探究思维。
3、培养学生大胆探索、科学求实的探究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立内能的概念;掌握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难点: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教学资:
多媒体电脑、课件、酒精灯、细铁丝、压缩空气引火仪、
酒精、棉球、火柴、烧瓶、胶塞、玻璃管、打气筒、水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类比法、讨论法、讲授法
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苍山西鎮中学罗青山
猜你喜欢内能热量物体吃菜不吃饭易得糖尿病妇女生活(20年3期)20-03-15“只吃菜不吃饭”,糖尿病易“找上门”家庭科学·新健康(20年12期)20-01-09烧饼比油条更少油吗?饮食科学(20年11期)20-12-21热和能易错点辨析中学生数理化·中考版(20年7期)20-12-07当包装Logo被热量值取代,“吃货”三思读者·校园版(20年16期)20-08-16揭开物体沉浮的秘密少儿科学周刊·儿童版(20年2期)20-07-07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科普童话·百科探秘(20年4期)20-05-14用矿泉水瓶改进内能实验物理教学探讨(20年1期)20-05-20“力”常考易错点扫描中学生数理化·八年级物理人教版(20年2期)20-04-02悬浮的鸡蛋智慧与创想(20年3期)2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