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不懂就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 懂 就 问
中山小的时候在私塾①读书。那时候上课,只是先生念,学生跟着读,然后把读的段落背诵②下来。[句导读:这句话向我们介绍过去私塾的教学情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解。
段导读:这段话描写了过去私塾里的教学方法,即先生只是要求会读会背,学生根本学不 天,孙中山照例流利③地背出了前一天学的功课。先生在他的书上又圈④了一段,他读了几遍,很快又背下来了。[句导读:这两句话不仅再一次告诉了我们私塾简单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把孙中山的聪明伶俐表现了出来。]但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⑤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您能讲讲吗?”
段导读:孙中山不仅聪明好学,而且敢于不懂就问。
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⑥。 生拿着戒尺⑦,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⑧问道:“你会背了?”
段导读:这一段写对于孙中山的提问,先生表示非常怀疑。
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错地背了出来。
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句导读:这句话描写了先生对孙中山怀疑态度的改变。]说:“书中的道理,你们长⑨大了自然会知道的。不过,学问,学问,不懂就问。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段导读:这个段落描写了先生对孙中山怀疑态度的转变,并对孙中山主动提问的精神表示了肯定。
生讲得很仔细,大家听得很认真。[句导读:这句话描写了课堂上的变化。]从此,孙中山一有不懂的事情,就主动地问,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段导读:这个段落写先生仔细讲解,大家认真学习,孙中山也养成了“不懂就问”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我们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
①私塾:我国旧时一种私人办的学校。塾,易与“熟”搞混。
②背诵:靠记忆把看过的东西念出来。背是多音字,这里读bèi,也可读bēi,如背包。
③流利:话说得快而清楚;文章读起来畅通。
④圈:画环形,如圈阅、圈点、圈定。圈是多音字,这里读quān,也可读juàn,如猪圈。
⑤糊里糊涂:不明事理,对事物的认识模糊或混乱。
⑥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安静,没有一点声音。
⑦戒尺:旧时老师用来责罚学生的工具。戒,易与“戎”搞混。
⑧厉声:表示说话声音大而严厉。
⑨长:多音字,本课读zhǎng;另一种发音为cháng,如长短。
良好:好;令人满意的。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中山乐于思考和探究的学习态度及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好问”的习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生字卡片,图片。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孙中山的画像挂图。
2.师生共同交流有关孙中山的简要介绍。
孙中山是我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他于1866年出生在广东香山(今中山)。1894年提出政治革新主张,被拒绝后积极开展革命活动。1912年1月在南京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4年建立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
3.老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孙中山小时候学习的故事。(板书课文题目:不懂就问。)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
2.标出自然段,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孙中山小时候读书时不懂书中的意思,向老师提问的事。)
3.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思”的读音为“sī”,在“意思”中读轻声。
“涂”的读音为“tú”,在“糊涂”中读轻声。
4.自己练读课文,特别是读得不熟的地方多读几遍。
5.提问: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问题?请在课文中不懂的地方用“?”标上记号。
老师对爱问、敢问的学生应该给予充分肯定,学生提出问题后,可以让大家评议:哪些问题是重要的,需要先弄明白;哪些问题可以在学习课文中再弄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讨论解决。老师不要有问必答,只在紧要处“点拨”。
学生甲:“私塾”就是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法,没有一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
学生乙:“戒尺”就是旧时教师对学生施行体罚时所用的木板,用来打手心。
学生丙:“照例”就是按照惯例,按照常理。
学生丁:“厉声”就是声音严厉。
三学习课文内容
1.学习第1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私塾里的先生怎样教书?
学生甲:先生念,学生跟着读,然后把读的段落背诵下来。
学生乙: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解。
(2)读了这段,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明白书中的意思吗?)
2.学习第2~7自然段。
(1)自读课文,思考:孙中山为什么要问先生问题?找出书中的句子读一读。
(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通过孙中山的想法,你能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他是个勤学好问的孩子。)
(2)小组讨论:既然勤学好问是好事,可是孙中山为什么还“壮着胆子站起来”呢?
学生甲:因为那时候先生很严厉,先生怎么教,学生就要怎么学。
学生乙:因为那时候对于不听话的学生,先生就会用戒尺打,所以孙中山心中也有些害怕,但是为了弄懂书中的道理,他还是壮着胆子站起来提问。
请你用这种担心的语气读读孙中山的话,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
(3)同学们听了孙中山的提问是什么表现呢?从这里你能看出什么?
学生甲:同学们都吓呆了,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学生乙:从这里可以看出平时是没有人这样提问的,学生们都很担心孙中山会因此而挨打。
请你读出这种担心的语气来。
(4)先生听了孙中山的提问后是什么表现呢?默读第4~7自然段。
(先生先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后来收起戒尺,给学生们讲了书中的道理。)
(5)小组讨论:先生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
学生甲:先生开始以为孙中山不好好学习,故意捣乱。后来发现孙中山已经把要背的课文背得很熟练了,所以态度发生了变化。
学生乙:先生发现孙中山已经把要背的课文背得很熟练后,心里明白了原来孙中山是个勤学好问的孩子。对于这样的学生,先生怎么还会生气呢?所以他给学生们讲了书中的道理。
(6)分角色练习朗读。
读出先生态度上的变化及孙中山有些担心的语气。
分组练习,朗读评议。
四总结全文
1.学完这篇课文后,你有哪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