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曲王昌龄
采莲曲诗意简短
采莲曲诗意简短1.采莲曲的诗意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注释: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
一群采莲的少女,她们的裙子绿得像荷叶一样,红润的脸颊与盛开的荷花相映增美,人荷相杂使人难以分清,歌声由池中传来,才知道她们穿行在荷花丛中采莲呢!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采莲曲唐-白居易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舟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白居易的《采莲曲》籂粻焚救莳嚼锋楔福盲则专在借荷写情上下了功夫:“诗中的重点已经不是艳丽的荷花,而是采莲女遇到心上人,想说又不好意思说,只能用碧玉簪搔头的动作来掩饰自己纷乱的心情。
仔细吟诵,真仿佛在密密匝匝的荷花丛中,听到了碧玉发簪的落水声。
短短四句,竟然写出了微风荡荷,采莲船行,莲女情思,玉簪落水,真可谓诗情画意尽在其中了。
参考资料:/question/159644500.html。
2.采莲曲诗意其一像吴国美女越国娇娘楚王妃嫔一样美丽的采莲女们,竞相划动采莲船,湖水打湿了衣衫。
来的时候莲花把她们迎进河口,采完之后明月把她们送回江边。
其二采莲女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出水的荷花正朝着采莲女的脸庞开放。
碧罗裙芙蓉面混杂在荷花池中难以辨认,听到歌声才发觉池中有人来采莲。
原文赏析:采莲曲二首其一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其二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扩展资料:《采莲曲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主要描写了采莲女子的美貌,都具有诗情画意。
第一首写水乡姑娘的采莲活动,以花、月、舟、水来衬托女子的容貌;第二首以写意法,表现采莲女子的整体印象,诗人将采莲少女置于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少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采莲曲》唐王昌龄的古诗
《采莲曲》唐王昌龄的古诗《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清代李渔在《芙蕖》一文中说:“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可知荷花供人观赏时间之长,因而采莲异于一般的农事收获,因其在绿荷粉莲丛中进行而充满诗情画意。
王昌龄的七绝《采莲曲》,以其俊赏审美能力,非凡的表现技巧,描绘姑娘们荷塘采莲的一个小景,给人们以清新艳美的艺术享受。
品读开头两句,便叫人拍案称绝。
姑娘们在荷塘里采莲,荷叶与罗裙一色,芙蓉共粉脸并艳。
这些姑娘们也真会打扮自己,她们置身于绿叶鲜花丛中,跟环境的色彩是何等和谐啊。
强烈的对比色彩固然鲜艳夺目,然而色彩的和谐熨贴更能给人们怡然舒心的享受。
“一色裁”的“裁”字,简直使人感到配之甚宜,巧夺天工。
“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更是妙笔生花。
此句是写人还是写花?委实难分。
世界上有许多已经很美的东西,若再作些点缀衬托,便更加增姿添色。
莲花,姑娘的脸蛋,都是很美的。
在这诗句中,粉莲因靠香腮而分外娇姿欲滴,香腮因近粉莲而倍加艳丽生辉。
两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融和成人花合一的艺术境界。
“乱入池中看不见”,便是这境界的概括。
上述诗句还只是以其画面的色彩可目于人,加上“闻歌始觉有人来”,便声色俱佳了。
读之如听到甜甜的歌喉,似看到收获的欢乐。
人的活动,给荷塘带来了生气,增添了灵秀。
在结构上,这首诗用的是倒叙方法。
按照思路,当从第三句开始,诗人来到满是荷花的荡边,只见“接天莲叶无穷碧”,听到歌声,才见采莲人已缓移轻舟,由远而近。
定睛细看,嗨,这才发现了开篇令人叹为观止的美。
诗人将这一发现,用特写镜头冠于篇首,是乐章上的重音,是感情上的强调,目的是让人看个满足,赏个尽兴。
王昌龄《采莲曲》的意思及赏析
王昌龄《采莲曲》的意思及赏析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①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①乱入:指采荷女子在荷花池中。
荷叶与采莲姑一娘一的罗裙似乎是用同样的布料裁剪出来的一样,小船在荷花池中行驶,清雅的荷花分相两旁映着姑一娘一们的笑脸。
突然池塘里只剩下花与叶,听到姑一娘一们的歌声,才知道她们已经走近了。
【少女之美】
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少女都是美丽的象征。
王昌龄的这首《采莲曲》中也不例外。
她们穿着荷叶一样的罗裙,有着荷花一样的脸庞,穿梭在美丽的荷花池中,笑语盈盈,忽隐忽现。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这不仅是在写女子之美,还是在写她们的芳踪,她们不是停止在湖面上,芙蓉向脸两边开说明船在行驶。
后来,这群少女突然消失了,一阵采莲曲响起,才得知活泼的姑一娘一们身在何处。
少女的容貌与神态都跃然眼前。
【赏析】
“芙蓉向脸两边开”不仅是比喻姑一娘一面如芙蓉,“两边开”还是在写穿行之态。
这一句中包含了丰富的信息,但是又不失凝练、简洁与优美。
好文章总是有这样一两个高度概括的句子,将你认为以往写得不错的文章找出来再看,也许你会发现,有的句子还可以再锤炼。
【启示】
白居易说:“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与白居易的《采莲曲》相比,王昌龄的《采莲曲》中的女子更加飘忽不定,也就更加令人浮想联翩。
话不一定要说尽才有味道,留一点空间来想象会更加美好。
做人做事都只做“八
分”,留两分不足,比十分要更稳固长久。
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
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1采莲曲唐朝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采莲曲》注释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乱入:杂入、混入。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闻歌:听到歌声。
始觉:才知道。
《采莲曲》赏析“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诗歌在开始就展现出一幅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丽画面采莲女的罗裙和荷叶的颜色一样青翠欲滴。
比喻虽不新奇,但用在此处却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描绘了田田的荷叶,又写了采莲女美丽的衣裳,两者相互映衬,恍若一体。
尤其是“裁”字,用得极其巧妙,罗裙是裁出的,可是此处也用在荷叶上,似从贺知章《咏柳》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句中得到了灵感,让人感到荷叶与罗裙不仅颜色相同,似乎也是同一双巧手以同一种材料制成的。
由此又让人不禁联想到屈原《离骚》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感受到这些女子如荷花般的心灵。
娇艳的芙蓉花似乎都朝着采莲女美丽的脸庞开放,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采莲女的美丽,不是闭月羞花式的惊艳,而是如阳光般健康温暖,似乎能催开满池的荷花。
这两句诗本自梁元帝《碧玉诗》“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王昌龄的这篇较之则更胜一筹,意义更为隽永。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诗的第三句“ 乱入池中看不见” 是对前两句的补充和深入。
它有两重含义:一是突出荷田的稠密, 使人荷莫辨更真实可信;二是突出了观望者的感受和心理活动。
其中“ 乱” 字用得十分微妙。
末句“ 闻歌始觉有人来” 除了从另一面说明少女被荷田遮蔽与消融,难以被观望者发现以外,又写出一种声音的美,增添了诗的活泼情趣“。
《采莲曲二首》王昌龄.拼音版
采c ǎi 莲li án 曲q ǔ二èr 首sh ǒu【唐t án ɡ】王昌龄吴w ú姬j ī越yu è艳y àn 楚ch ǔ王w án ɡ妃f ēi ,争zh ēn ɡ弄n òn ɡ莲li án 舟zh ōu 水shu ǐ湿sh ī衣y ī。
来l ái 时sh í浦p ǔ口k ǒu 花hu ā迎y ín ɡ入r ù,采c ǎi 罢b à江ji ān ɡ头t óu 月yu è送s òn ɡ归ɡu ī。
荷h é叶y è罗lu ó裙q ún 一y ì色s è裁c ái ,芙f ú蓉r ón ɡ向xi àn ɡ脸li ǎn 两li ǎn ɡ边bi ān 开k āi 。
乱lu àn 入r ù池ch í中zh ōn ɡ看k àn 不b ú见ji àn ,闻w én 歌ɡē始sh ǐ觉ju é有y ǒu 人r én 来l ái。
【作者简介】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注 释】采莲曲:古曲名。
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劳动生活情态。
“吴姬”句:古时吴、越、楚三国(今长江中下游及浙江北部)盛尚采莲之戏,故此句谓采莲女皆美丽动人,如吴越国色,似楚王妃嫔。
采莲曲 (唐)王昌龄译文
《采莲曲》的译文如下: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这首诗描绘了采莲少女的美丽容颜和她们在荷塘中轻盈舞动的画面。
她们的罗裙绿得
如同荷叶一般,仿佛是同一种颜色。
少女的脸庞美丽如芙蓉,与盛开的荷花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她们混杂在池塘中,难以发现。
直到听到她们的歌声,才让人察觉到她们
的存在。
这首诗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和形象鲜明的画面,表现了采莲少女的青春活力和美丽风采。
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古诗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翻译赏析
古诗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翻译赏析《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
其古诗全文如下: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前言】《采莲曲》作者为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因擅长写七言绝句,因而被称为“七言绝句圣手”。
这首诗与南朝乐府《采莲曲》中的少女的描写,手法不同,性格有异.手法的差别是南朝手法采用白描,王诗用映衬手法。
性格差别是王诗更加精巧活泼。
荷叶和采莲女的衣裙,简直就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这里代指莲花。
)采莲女们进入莲池后,就分不清哪是荷叶哪是衣裳,哪是莲花哪是人面,直到听见歌声,才知道她们来了。
【注释】⑴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
这里指荷叶像裙边一般⑵芙蓉:即荷花,又名莲花【翻译】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
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采莲曲翻译【唐】王昌龄
——王昌龄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作者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边 塞诗人,因擅长写七言绝句,因而被称为 “七绝圣手”。
译文: 荷叶和采莲女的衣裳,简直就象是用同 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这里指莲花。 采莲女们争先恐一进入莲池后,再也分不清 哪是荷叶哪是衣裳,哪是莲花哪是人面,直 到听见歌声,才知道她们来了。
这首诗像一幅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采莲图画,描写了 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 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 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 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 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 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 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 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 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全诗翻译及赏析
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全诗翻译及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王昌龄《采莲曲》古诗翻译与注释赏析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诗文解释】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词语解释】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
芙蓉:即荷花。
①一色裁:罗裙与荷叶的颜色一样,如同一块绿色绢料裁成的,互相媲美。
②芙蓉:荷花。
③向脸:荷花向采莲女如芙蓉般艳丽的脸庞开放。
④乱入:纵横散乱进入荷花丛中。
简析:这四句诗构成一幅美女采莲图——在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荷叶之中,分不清什么是荷叶,什么是罗裙,采莲少女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相映照,人花难辨;本就浑然为一,眼花缭乱,不见踪影了,这时莲塘中歌声四起,定睛一看,方知采莲女仍在翠绿莲叶、艳丽荷花之中。
荷叶罗裙一色裁这首诗始终把美景与美女融为一体,就近取譬,清新贴切,于若隐若现之间,画面与形象更见生动,意境优美,情味悠长,匠心独运。
【赏析】此诗虽然写美丽自然的采莲少女,却始终没有让她们在诗中明显出现,而是巧妙地将她们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田田荷塘,荷花盛开,闻歌却不见人,不禁让人心驰神往。
全诗别具一格,悠然不尽。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采莲曲》及赏析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及赏析采莲曲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注释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乱入:杂入、混入。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闻歌:听到歌声。
始觉:才知道。
创作背景在唐天宝七年夏天,王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初次与阿朵见面,却是别有一番情趣。
那时候,王昌龄独自一人行走在龙标城外,在东溪的荷池,看见了一幅绝美的画面,那就是看见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遂作采莲曲。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
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王昌龄采莲曲二首]王昌龄《采莲曲》的全诗翻译及赏析
[王昌龄采莲曲二首]王昌龄《采莲曲》的全诗翻译及赏析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诗文解释】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词语解释】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
芙蓉:即荷花。
①一色裁:罗裙与荷叶的颜色一样,如同一块绿色绢料裁成的,互相媲美。
②芙蓉:荷花。
③向脸:荷花向采莲女如芙蓉般艳丽的脸庞开放。
④乱入:纵横散乱进入荷花丛中。
简析:这四句诗构成一幅美女采莲图——在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荷叶之中,分不清什么是荷叶,什么是罗裙,采莲少女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相映照,人花难辨;本就浑然为一,眼花缭乱,不见踪影了,这时莲塘中歌声四起,定睛一看,方知采莲女仍在翠绿莲叶、艳丽荷花之中。
这首诗始终把美景与美女融为一体,就近取譬,清新贴切,于若隐若现之间,画面与形象更见生动,意境优美,情味悠长,匠心独运。
【赏析】此诗虽然写美丽自然的采莲少女,却始终没有让她们在诗中明显出现,而是巧妙地将她们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田田荷塘,荷花盛开,闻歌却不见人,不禁让人心驰神往。
全诗别具一格,悠然不尽。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次句的芙蓉即荷花。
王昌龄采莲曲翻译
王昌龄采莲曲翻译
王昌龄采莲曲翻译
王昌龄的这篇《采莲曲》与梁元帝《碧玉诗》相比则更胜一筹,意义更为隽永,对中晚唐的诗歌有着重要的影响。
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王昌龄采莲曲翻译一
一群采莲姑娘身穿和绿色荷叶一样颜色的.罗裙,粉红的荷花映照着姑娘们鲜艳的脸庞。
她们混杂在池塘中难以发现,听到姑娘们的歌声,才知道有人出来的一番景色。
王昌龄采莲曲翻译二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王昌龄采莲曲注释
①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②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③芙蓉:指荷花。
④乱入:杂入、混入。
⑤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⑥闻歌:听到歌声。
⑦始觉:才知道。
创作背景
采莲曲,古曲名。
王琦注:“《采莲曲》起梁武帝父子,后人多拟之。
”这首诗是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所做。
在唐天宝七年夏天,王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初次与阿朵见面,却是别有一番情趣。
那时候,王昌龄独自一人行走在龙标城外,在东溪的荷池,看见了一幅绝美的画面,那就是看见酋长的公
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遂作采莲曲。
《采莲曲》拼音版
采c ǎi 莲li án 曲q ǔ【唐t án ɡ】王w án ɡ昌ch ān ɡ龄l ín ɡ荷h é叶y è罗lu ó裙q ún 一y ì色s è裁c ái ,芙f ú蓉r ón ɡ向xi àn ɡ脸li ǎn 两li ǎn ɡ边bi ān 开k āi。
乱lu àn 入r ù池ch í中zh ōn ɡ看k àn 不b ú见ji àn ,闻w én 歌ɡē始sh ǐ觉ju é有y ǒu 人r én 来l ái。
【作者简介】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注 释】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乱入:杂入、混入。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闻歌:听到歌声。
始觉:才知道。
【白话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诗意】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采莲曲古诗意思解释
《采莲曲》古诗意思解释: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注释:
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乱入:杂入、混入。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创作背景:
在公元748年(唐天宝七年)夏天,王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初次与阿朵见面,却是别有一番情趣。
那时候,王昌龄独自一人行走在龙标城外,在东溪的荷池,看见了一幅绝美的画面,那就是看见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遂作采莲曲。
《采莲曲》王昌龄带拼音
《采莲曲》王昌龄带拼音采莲曲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之一,该曲以描写采莲活动为主题,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感悟。
以下是采莲曲的内容,同时附有相应的拼音注释。
落霞与孤鹜齐飞(luòxiáyǔgūwùqífēi),秋水共长天一色(qiūshuǐgòng cháng tiān yīsè)。
渔舟唱晚(yúzhōu chàng wǎn),响穷彭蠡之滨(xiǎng qióng péng lǐzhībīn)。
雁阵何时到(yàn zhèn héshídào),江楼曾几许(jiāng lóu céng jǐxǔ)?十五弦弹得好(shíwǔxián tán déhǎo),琴心两断谁复听(qín xīn liǎng duàn shuífùtīng)。
又闻子规啼(yòu wén zǐguītí),春到小园莺语喜(chūn dào xiǎo yuán yīng yǔxǐ)。
杨柳岸晓风残月(yáng liǔàn xiǎo fēng cán yuè),露重沙堤鹭起飞(lùzhòng shādīlùqǐfēi)。
采莲南塘秋(cǎi lián nán táng qiū),莲花过人头(lián huāguòrén tóu)。
低头弄莲子(dītóu nòng lián zǐ),莲子清如水(lián zǐqīng rúshuǐ)。
里有一人字(lǐyǒu yīrén zì),像识西施愁(xiàng shíxīshīchóu)。
描写荷花的古诗《采莲曲》原文翻译鉴赏
描写荷花的古诗《采莲曲》原文|翻译|鉴赏《采莲曲》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主要描写了采莲女子的美貌,都具有诗情画意。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采莲曲的相关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采莲曲》原文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译文及注释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注释①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②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③芙蓉:指荷花。
《采莲曲》赏析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
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次句的芙蓉即荷花。
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 • 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
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 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 本诗语言生动活泼,姿致天成,传神地表现出采 莲女天真烂漫、朝气蓬勃的性格。
全诗小结
•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 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 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 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 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 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 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 的。
主题思想
•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描写了江 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
• 荷叶罗裙一色裁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 的比喻;
• 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荷叶与罗 裙一色,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 致。
• 芙蓉向脸两边开 • 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
江南
汉乐府民歌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 一、作者介绍 • 二、诗歌翻译 • 三、主题思想 • 四、逐句分析 • 五、艺术特色 • 六、全诗小结
作者介绍
• 王昌龄(698-757),开元十五年(727年)进 士,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 标。安史之乱后,回到故乡,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他与诗人王之涣、高适、岑参、王维、李白等都 有交往。
然不见踪影了。 • 这句所写的是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
莫辨的情形。
• 闻歌始觉有人来 • 然而,正当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
四起,忽又恍然大悟, • “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
花之中。
• 后两句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 采莲女完全与自然融为一体,采莲女与自 然一样美。美到极致是为自然,任何人为 装饰都是画蛇添足。原生态的歌,让人深 味音乐的天籁之音。
的比喻也不算新鲜。 • 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
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 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 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 脸与芙蓉交相辉映,互为衬托,极为巧妙。
• 乱入池中看不见 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
• 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恍若一体,难以分辨, • 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
• 王昌龄以擅长七绝而名重一时,有“七绝圣手” 之称。他的边塞诗充满了积极昂扬的精神,乡思 和送别之诗,节奏明快,而抒情风格更以诚挚深 厚见长。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明人辑有《王昌 龄集》。
Hale Waihona Puke 诗歌翻译•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 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 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 难辨。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 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