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古诗原文及译文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古诗原文及译文《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古诗原文及译文《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律。
此诗描绘了幽居山林,超然物外之志趣,因而以接舆比裴迪,以陶潜比自己。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古诗原文及译文,希望大家喜欢!《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古诗原文及译文 1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注释】接舆,楚国隐士。
接舆是他的名字,平时“躬耕以食”,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称楚狂接舆。
在《论语·微子》记载:他曾以《凤兮歌》讽刺孔子,谓:“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并拒绝和孔子交谈。
译文孙长江冬天去了,寒山忽而变得葱翠;岁月匆匆,转眼间已是秋水潺湲。
倚着手杖,伫立在茅舍门外,迎风谛听着暮色中寒蝉吟唱。
渡头上,人已稀,唯见落日西沉;村子里,谁家院,一缕孤烟起。
好你个裴迪,又上演起接舆酒醉,狂歌在我陶潜樽前。
百字赏析文孙长江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真不愧为用画笔作诗、用诗笔作画的大师。
本诗开篇只两句,就将辋川之山水,四时之景色用极俭省的笔墨尽描而出。
接下来,写柴门之外,闲居之人,倚仗临风,听那暮蝉声声……闲居之乐,就是这样不露声色地倾吐出来。
继而又用两句诗我我们勾勒了一幅“田园暮色图”:渡口上,落日熔金;村子里,炊烟袅袅,好美好静好惬意!此番境界中,与友人衔杯对酌,怎的能不醉?又怎能不放狂歌?因厌恶官场而热爱自然,因自然之美而更厌官场之丑,也许就是王维写这首诗的初衷吧!《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古诗原文及译文 2《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原文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赏析这是写景之诗,描绘了幽居山林,超然物外之志趣,因而以接舆比裴迪,以陶潜比自己。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古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古诗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这些古诗都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色,将诗与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
诗人是王维。
王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
他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故自己名维、字为摩诘。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
音乐也很精通,受禅宗影响很大。
扩展资料
苏轼对王维充满了赞誉之词,“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认为,诗与画的'结合是从王维开始的。
王维的诗现存至今的有400余首,清人赵殿成的《王右丞集笺注》中可供世人研究。
王维的一生在仕途中颇为不顺。
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
后来张九龄为中书令时,很赏识诗人王维,提拔他为右拾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怎么样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点?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怎么样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点?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其诗清新自然,别具一格,流传极广。
同时,他还是一个颇有成就的山水画家,明代以后的画论家多把唐代王维推为水墨山水画之祖。
苏轼于《书摩诂蓝田烟雨图》中对他诗画的艺术成就有一句经典的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已几乎成为定论。
王维多才多艺,他把绘画的精髓带进诗歌的天地,以灵性的语言,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或浪漫、或空灵、或淡远的传神之作。
他的山水诗关于着色取势,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
”——《辋川别业》“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野望》王维的山水诗关于结构画面,使其层次丰富,远近相宣,乃至动静相兼,声色俱佳,更多一层动感和音乐美,如“松含风声里,花对池中影”——《林园即事寄舍弟》“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送梓州李使君》“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汉江临眺》“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落暮悲。
——《早秋山中作》)又如《山居秋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有远景近景,仰视俯视,冷色暖色,人声水声,把绘画美、音乐美与诗歌美充分地结合起来。
王诗的画境,具有清淡静谧的人性特征。
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幽静的竹林,皎洁的月光,让诗人不禁豪气大发,仰天长啸,一吐胸中郁闷。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千思万绪,竟只有明月相知。
神韵的淡远,是王维诗中画境的灵魂。
《鹿柴》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中着意描写了作者独处于空山深林,看到一束夕阳的斜晖,透过密林的空隙,洒在林中的青苔上,在博大纷繁的自然景物中,诗人捕捉到最引人入胜的一瞬间,有简淡的笔墨,细致入微地给出一幅寂静幽清的画卷,意趣悠远,令人神往。
如何理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如何理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个说法,是文艺创作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指的是在诗歌中融入画的元素,或在画作中融入诗的元素,以增强文艺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这种手法不仅在古代文学和绘画艺术中广泛使用,也在现代文艺创作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在古代文学中,这种手法的应用尤为突出。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春望》中就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样的诗句,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将画中的美景融入了诗歌之中。
在明代文学中,唐寅的《和乐士人图》也是一幅融合了诗和画的佳作,画中所描绘的和乐的情景,配以诗句“和乐著鸭衫,心怡微风日。
”,使画作更加生动、情感更加丰富。
而在绘画艺术中,这种手法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一幅融合了诗和画的杰作。
画中所描绘的清明节的热闹场面,配以诗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使画作更加贴近生活、情感更加深刻。
而明代画家唐寅的《秋夜怀古》中,画中的秋夜景色,配以诗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更加深入人心。
现代文艺创作中,这种手法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例如,现代诗人顾城的《一代人》中就有“我爱这土地,虽然它贫瘠,但是我曾经在这里生活过。
”这样的诗句,通过对土地的描绘,将画中的景象融入了诗歌之中。
而现代画家徐悲鸿的《农村母亲》中,则融入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样的诗句,使画作更加具有内涵和情感。
总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表现手法,不仅可以使文艺作品更加具有形象、内涵和情感,增强其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还可以使诗和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达到更为卓越的艺术效果。
它是文艺创作中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法,也是文艺创作中不断探索、创新的方向之一,我们应该在欣赏文艺作品的同时,更加深入体会其中蕴含的艺术魅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句
宋代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
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
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1—这首《辛夷坞》是王维《辋川集》诗二十首之第十八首。
这首《辛夷坞》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
全诗用比的手法,有优美生动的形象和乐府民歌的韵味,诗意极其含蓄。
宋人方回认为此诗是辋川诗中的佳篇,“有一唱三叹不可穷之妙”(《瀛奎律髓》)。
我想,其妙不在“幽极”,应在它的精巧寓意。
明代胡应麟称王维五绝“却入禅宗”,又说《鸟鸣涧》、《辛夷坞》二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薮》),便是一个明证。
这是王维田园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
这组诗全是五绝,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
作者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往往从景物中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
— 2 —。
如何理解苏轼评价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论述题
如何理解苏轼评价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论述题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苏轼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对于文学艺术的理解与探讨影响深远。
在他的诗歌批评中,常常提及王维这位唐代大诗人。
苏轼赞誉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评价意味着王维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厚的艺术感染力和意境表现力。
在苏轼看来,王维的诗与画相融合,颇具意境,堪称诗画合一的理想典范。
苏轼对于王维的诗歌赞赏源自于他对诗画的深刻理解。
苏轼自幼酷爱文学,对于诗歌艺术有着独特的感悟和把握。
他认为,诗与画同源自于意境之美,都是表现生活、描绘景物的艺术形式。
王维的诗歌作品以灵动的笔触、深邃的境界、细腻的情感赢得了苏轼的青睐,在他看来,王维的诗句仿佛是一幅画,让人感受到画面的明快绝妙。
而王维的画作同样以清新淡雅、意蕴悠远闻名于世,苏轼认为这种诗画相融合、相互映衬的艺术风格正是王维作品的独特之处。
苏轼对于王维的评价也体现了他对于文学与绘画之间的关系的深刻认识。
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诗与画一直被认为是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的两种艺术形式。
苏轼认为,诗歌与绘画均是表现生活美学的手段,二者虽然表现形式各异,但内在的审美情感却有着契合之处。
王维的诗歌作品如画,画作如诗,诗画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共同彰显了王维所追求的文学艺术境界。
苏轼认为,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是因为他将诗歌与绘画融为一体,赋予作品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意蕴。
苏轼对于王维的诗画联触评价也体现了他对于文学艺术的追求和创新意识。
在宋代文人中,苏轼以其对于文学的追求和创新的独特见解著称于世。
他认为,文学创作应该超越一般的表面形式,力求达到更深的内涵和更高的境界。
王维的诗歌作品正是符合这一标准的典范,他将诗歌与绘画相融合,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艺术模式,为后人树立了文学艺术的新标杆。
苏轼对于王维的赞誉不仅仅是对于一个诗人的赞美,更是对于文学艺术创新的鼓励和呼唤,为后人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苏轼对于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价体现了他对于文学艺术的深刻认识和独特见解。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堪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王维。
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作和绘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释义:细细品味王维的诗,仿佛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欣赏王维的画,又有如一首诗一样美好。
)王维不仅是文学上的天才,也是一位优秀的画家,同时也是一位极好的音乐家。
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长期在森林中的生活经验,使得他对自然美有着敏锐的、独特的、细腻的感知,所以他的诗歌中的景物,充满了意境,颜色的对比鲜明而优美,把景物的动静联系在一起,尤其擅长于把光线和声音的细微变化,描绘得淋漓尽致。
人物生平:1、才华早显:王维于武则天时期出生在蒲州(今山西永济)。
才华早显,幼年聪明过人。
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王维离家赴京城,希望得到达官贵人的举荐。
由于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
开元五年(717年),在长安,其间有时至洛阳。
有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2、京城求仕:开元七年(719年),在长安,七月应京兆府试。
有诗《李陵咏》《西施咏》等。
开元八年(720年),在长安,常从岐王李范等游宴。
春就试礼部,落第。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负责音乐、舞蹈等教习,以供朝廷祭祀宴享之用。
然而供职仅数月,就因属下伶人舞黄狮子而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
黄狮子舞是专供皇帝享用的,故伶人私自作舞为不敬,累及王维得罪贬官。
赴济州途中作《宿郑州》等诗。
3、半官半隐:开元十四年(726年),离济州司仓参军任。
开元十六年(728年),隐居淇上。
开元十七年(729年),开始从大荐福寺道光禅师学顿教。
冬孟浩然还襄阳,行前,有诗相赠。
开元十九年(731年)前后,王维妻子去世。
之后再没有续娶。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闲居长安,秋赴洛阳,献诗张九龄求汲引,隐居于嵩山。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官拜右拾遗,离嵩山至东都任职。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冬十月,随唐玄宗回长安。
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句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他的诗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他的画作也同样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王维的诗中,常常可以看到对于画的描绘和艺术的表现,反之亦然。
这种诗画相通、相互交融的表现形式,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体现了王维诗画并茂的艺术境界。
从王维的诗作中可以看到对画的描绘和表现。
他在《山居秋暝》中写道:“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里生动描绘了春日里山居的景象,其中“拂堤杨柳醉春烟”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春天杨柳婀娜的姿态,犹如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卷被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种诗中对画的描绘,使得王维的诗作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想象力,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画中一般。
而在王维的画作中,同样可以感受到诗的意境和抒情。
他的画作以山水画为主,擅长用墨线勾勒出山石、树木和水流的形态,烘托出一种意境悠远、空灵超凡的境界。
例如《远山图》中的山峦起伏,云雾缭绕,给人以空灵超然之感,恍若身临其境。
这种画中有诗的表现方式,使得王维的山水画更加具有超脱尘世、意境深远的韵味,让观者仿佛置身于诗意画卷之中。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体现了王维诗画并茂的艺术特点。
这种诗画相通的表现形式,不仅展现了王维卓越的文学和艺术才华,更让人在欣赏他的作品时,能够有声有色地感受到他笔下的意境,体味到他所追求的诗意境界。
正是这种诗与画相得益彰的表现方式,使得王维成为了我国古代文学史和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留下了不朽的艺术传世佳话。
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体现了他在诗歌和绘画领域的卓越成就,也使得他的艺术作品永存人间、流传千古。
无论是在诗中描绘画,还是在画中表现诗,都展现了王维艺术作品的丰富内涵和跨界表现,让我们能够更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欣赏他的艺术成就。
结语:王维的诗画并茂,传世千古,激发了无数后人的艺术创作灵感,也成为了我国古代文学和绘画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欣赏他的诗作和画作时,我们不妨用心感受其中的诗意和画意,体味其中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境,让我们与王维的艺术作品在心灵深处相遇,从而获得一场意境非凡的艺术盛宴。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成语故事及解释【成语名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汉语拼音】shī zhōng yǒu huà,huà zhōng yǒu shī【近义词】:余音绕梁、曲高和寡、阳春白雪、绕梁三日、响遏行云、天籁之音、巧夺天工、鬼斧神工【反义词】:天造地设、道近易从【成语出处】东坡志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摩诘,王维的字号。
【成语解释】作诗时擅长描写景物,作画时又能抒写情意。
比喻诗人善于写诗,又精于作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造句】她的诗不但写得好,绘画造诣也非常高,真可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赞美她。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成语故事】王维。
宋·苏轼《东坡题跋》下卷《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评论唐代王维的作品中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其所成就,不仅仅能诗善画,而是把艺术中的诗与画,通过他的他作,给以融化。
这画有机的结合,是中国画的传统,也是中国画的特点。
《宣和画谱》中提到王维的诗句如“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说是“皆所画也”。
王维绘画、创作,其作品笔墨清新。
格调高雅,传达出一种诗意的境界;苏轼从文艺本质、创作、作品三个方面确立了以诗画"一律"、诗画"略同"为核心思想的诗画关系理论体系。
他对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论就是建立在这个理论体系基础之上的。
同时,这则评论与苏轼提出的`“士人画"这个概念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文章通过对苏轼诗画关系理论的梳理和阐释,进而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内涵和外延作以全面的界定。
观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句话是谁说的
观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句话是谁说的观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出自苏轼对王维的评价。
原话是“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具体出处是《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由此可知,这句话原来是评价王维绘画的,是苏轼看了《蓝田烟雨图》后有感而发。
因为《蓝田烟雨图》已经失传,我们已经无法知道这幅画到底怎么样,似乎“画中有诗”无从谈起。
好在,苏轼还记录一首跟这幅画有关的诗歌,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中有画”。
苏轼的记录如下: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此摩诘之诗。
“蓝溪白石出”,首句写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
一个“出”字,化静为动,给人动态美感。
“玉川红叶稀”,次句写入秋天寒,山上的红叶变得稀少了;这里的“红”,跟首句的“蓝”和”白“相照应,写出了山上的色彩层次,淡化了秋天的萧瑟冷落之感,彰显了山川草木气息,具有强烈的画面感。
鉴赏到这里,“诗中有画”,已经非常明显了。
事实上,王维的很多诗歌,都充满画面感,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都能让人看了就能在脑海中形成强烈的画面。
那么,“画中有诗”,又是如何展现的呢?是不是苏轼的”画中有诗“的评价,就仅限于对王维真实的画的评价呢?让我们继续解读王维的这首诗:“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这两句是神来之笔。
秋冬时节很干燥,山路上没有下雨,为什么会让人感觉衣服被打湿呢?打湿人衣服的,并不是水汽,而是空翠。
空翠,是针对整个画面而言的。
前两句所描绘的“蓝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只是是山中景色的一个局部,后两句所展示的却是它的全貌。
尽管到了秋冬季节,但整个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
苍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苍翠之中,就像被笼罩在一片烟雨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感到空蒙,也有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也能感到“空翠湿人衣”了。
浅析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文教研究浅析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彭 艺(辽东学院,118001)摘要:苏轼曾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其作品风格绘影绘形,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
诗中有画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特点,本文就诗中有画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诗中有画;写意传神;山水田园诗;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
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
语出宋·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诗和画总是被相提并论,所谓“诗是有声画,画为无声诗”。
王维,字摩诘,唐朝著名诗人、画家,他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山水画之祖。
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其所成就不仅仅能诗善画,而是把艺术中的诗与画通过画作给以融化。
后殷璠在其著作《河岳英灵集》中评价王维:“维诗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
王维的诗在中国历史上独树一帜,很有代表性,也得到后世诸多很高的评价。
苏轼评价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苏轼从文艺本质、创作、作品三个方面确立了以诗画“一律”,诗画“略同”为核心思想的诗画关系理论体系1。
他对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价就是建立在这个理论体系基础上的。
首先,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
在王维生活的那个年代,他不是以诗出名而是以画出名。
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他还著有绘画理论著作《山水论》。
美感更深。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出自王维《山居秋暝》。
这两句诗是王维诗诗中有画最好的代表。
天色已晚,却又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于山石之上,就像一条洁白的布条,在月光下闪闪发光。
短短两句,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山村风光图,使人身临其境。
除“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外,还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是王维诗诗中有画最好的代表。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理解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理解
1.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不就是说诗像一幅画,能让我们直观地看到那些美妙场景呀!就像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哇,那画面感简直绝了,这不就是诗中的画嘛!
2.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意味着文字可以变得如此生动形象,仿佛就在眼前呢!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不是活生生的一幅美景图嘛!
3.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就是文字和画面的完美融合嘛!像“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读着诗,那春天的景象不就一下子浮现在脑海里啦!
4.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不就是诗词的神奇魅力嘛!“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诗里的枫叶美景多让人陶醉呀!
5.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能让我们通过诗去感受那些美丽的画面呀!“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多有意境,多像一幅宁静的画呀!
6.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就是诗能把画给描绘出来嘛!“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那满池的荷花不就在眼前盛开嘛!
7.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不就是一种奇妙的体验嘛!“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孤独垂钓的画面多让人印象深刻呀!
8.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说诗能给我们带来视觉的享受呀!“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春天早晨的景象多生动呀!
9.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就是诗和画相互成就嘛!“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大白鹅在水中嬉戏的样子多可爱呀!
10.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真的是太有趣啦!“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简直就是一幅乡村画卷呀!
我的观点结论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一种非常美妙的艺术境界,它让我们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诗词的魅力和力量,通过诗去领略各种美丽的画面,真的太神奇了!。
苏轼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句
苏轼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句苏轼是中国唐宋时期的伟大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
他的诗歌精湛、睿智,常常带有深刻的哲理与人生感悟。
他的书法和画作同样传
世经典,被誉为文艺的三绝。
苏轼的风格精炼简练、清新自然,他的作品往往流露着对自然的
喜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的诗中有许多描绘画作的诗句,如“画图如
闲写小说,纸上得来终觉浅”、“千辛万苦不辞劳,只为那一笔妙”等。
这些诗句不仅体现了苏轼对画画的热爱,更表达了他在人生道路
上的体悟和追求。
苏轼的画作同样富有文人墨客的特点,兼具工笔和写意,以笔墨
洒脱、韵味深长而著称。
他的画作凝聚了他所处的时代精神和人文情怀,反映了他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深刻传达了人文主义的理念。
苏
轼以画追求逸趣,抒发人生心境,传承了文化传统,以艺术的形式留
下了对人类文化的贡献。
苏轼的诗画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体现了他丰富的人文素养和卓
越的才华。
他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境界,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他的作品教导我们融会贯通、博采众长,以开阔的眼界和深刻的
思考自我超越,追求人生的真、善、美。
他的画中有诗,诗中亦有画,为后人留下了一个人文永恒的文化宝库。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经典诗歌20首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经典诗歌20首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迁至蒲州,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
《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展开剩余78%《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送沈子归江东》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齐州送祖三》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田园乐七首·其三》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富有禅意,营造出一种唯美的意境,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所谓“诗中有画”。
而《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晚年的力作,整幅画就如同一首山水田园诗,意境悠远,富有哲理,所谓“画中有诗”。
标签:王维《山居秋暝》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隐逸王维,字摩诘,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他多才多艺,工绘画,通音律,尤其善于描写自然景物,是写景的圣手。
他的山水田园诗,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非常准确地揭示了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山居秋暝》就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雨后的山显得很空荡,空气也很清新,秋天的傍晚天气微凉。
松林间洒下斑驳的月光,清泉缓缓地流淌着。
浣洗衣服的姑娘们唱着歌回来了,小船划动着,莲花也随着不断轻轻颤动。
这里的美景随处可见,美不胜收,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过着闲适的生活。
王维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也是一位出色的画家。
因此,在他的山水诗的创作中糅进了许多绘画的因素,使得他的诗在山水景物的刻画上,达到了一般诗人难以具备的艺术特色。
色、光、态是绘画的因素,声是音乐的因素,王维却能将这些放入自己的诗中。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中,“空”字既表现出了山的空旷和寂静,也表现出了雨后清新的空气让人感觉非常宁静,“天气晚来秋”介绍了这首诗写作的季节、气候和温度,这样的天气不显得热,也不冷,这个季节万物开始沉寂。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它的“色”表现在“松”上,作者虽然没有赋予它赤橙黄绿青蓝紫等字眼,但是,提起“松”人们就会联想起“松柏常青”。
它的“声”表现在“清泉”“流”上,提起泉水流动,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潺潺、淙淙、叮咚等象声词,想象出泉水流动的形态和声音。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苏轼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苏轼在《东坡题跋》下卷《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评论唐代王维的作品中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意思是:品味王维的诗,在诗中竟有画的韵味,观看王维的画,画中好像又藏着诗。
苏轼从文艺本质、创作、作品三个方面确立了以诗画“一律”、诗画“略同”为核心思想的诗画关系理论体系。
他对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论就是建立在这个理论体系基础之上的。
同时,这则评论与苏轼提出的“士人画”这个概念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文章通过对苏轼诗画关系理论的梳理和阐释,进而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内涵和外延作以全面的界定。
扩展资料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后人亦称王维为诗佛,此称谓不仅是言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更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朝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并且精通音律,善书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
王维诗在其生前以及后世,都享有盛名,唐代宗曾誉之为“天下文宗”,指受天下众人尊崇的文章大家。
在艺术方面,王维确有其独特的成就与贡献。
唐刘长卿、大历十才子以至姚合、贾岛等人的诗歌,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王维影响。
直到清代,王士祯标举神韵,实际上也以其诗为宗尚。
王维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还擅长音乐。
深湛的艺术修养,对于自然的爱好和长期山林生活的经历,使他对自然美具有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别富有神韵,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现出深长悠远的意境,耐人玩味。
他的诗取景状物,极有画意,色彩映衬鲜明而优美,写景动静结合,尤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的光色和音响变化。
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插图选自清代光绪刻本《名家画稿》,并著有绘画理论著作《山水论》,《山水诀》。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经典诗歌20首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经典诗歌20首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迁至蒲州,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
《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展开剩余78%《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送沈子归江东》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齐州送祖三》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田园乐七首·其三》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浅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浅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历代至今,每每提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评论,人人都会想到王维。
这一评论出自大文豪苏东坡的《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它是指在王维的诗画作品里,诗中有画的境象,画中有诗的意味,诗与画皆达到了情景交融。
这一名扬千古的论述使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成了王维诗歌的艺术特征的最高概括。
如我们高中古文课上,老师是以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为例向我们阐释何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从第一句中读者便可于脑海中形成一幅雨后秋山图,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第二句更是以“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烘托出山中的幽谧之境,在第三句中又描述了洗衣归来的浣女在竹林间嬉笑玩闹,出航打渔的扁舟划破层层莲叶的场面,为这幅清幽静谧的图景增添动态感。
王维在《偶然作六首》中有这么一句对自己的看法,“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
这句话的意思是王维认为自己成为一名诗人是错误了,他其实更应该当一名画师。
在此不难看出这是王维的谦辞,因为我们都知道他是以唐代著名诗人的身份闻名,然后再通过进一步学习才得知他“杰出山水画家”的另一重身份,这说明他在诗歌的艺术成就上还是远远高于绘画的。
有古书可考,《旧唐书·王维传》云:“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年间……尤长五言诗,书画特臻其妙……”王维诗歌的意境,更加突出地体现在绘画式的构图美上。
他的边塞诗《使至塞上》里的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
《中国画论》中提到:“天地万物,一横一竖”,线条是平面构成中的一个重要元素,竖直的线条和圆的线条形成对比,大漠的地平线以下是平面,孤烟是直线,黄河的横线,落日的圆弧,强化的线条感造成鲜明的视觉想象,使整首诗富有强烈的画面感。
王维还有很多诗句易于入画,如“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等等,可谓数不胜数。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名句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名句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曹雪芹《菱荇鹅儿水》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 琵琶引》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杜甫《登楼》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静夜沉沉,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
——丘处机《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佚名《送别诗》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杜甫《客至》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苏轼《江城子·江景》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
——吴文英《浣溪沙·门隔花深梦旧游》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别东鲁诸公》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杜甫《登岳阳楼》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苏轼《西江月·顷在黄州》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秦观《好事近·梦中作》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刘昚虚《阙题》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
——李白《别储邕之剡中》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李白《三五七言/ 秋风词》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式的多媒体古诗教学
商丘市红旗路小学邢清
古诗文在小学语文中占有一定的比重。
这些古诗文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刻。
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古诗文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等均感到陌生疏远,老师就是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往往还是略知皮毛而不得要领,因而古诗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传统教学中学习古诗词,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往往学生能够背得滚瓜烂熟,但是却不明诗意,不悟诗情,是一种机械式地记忆,因此学生感到学习古诗词很枯燥,学习的兴趣也不高。
古诗文教学是一种“弱语境”学习,文体的特殊性常使教学陷入两难境地。
古诗文教学呼唤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模式,我发现若在古诗教学中巧妙地采用电教媒体进行古诗的教学,可以渲染课堂气氛,化枯燥为情趣,化深奥为浅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古诗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指出:第一学段: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背诵优秀古诗文50篇。
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50篇。
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背诵优秀诗文60篇。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
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挑战,提供了机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所以,把信息技术与古诗文教学整合、把信息技术融合在古诗文教与学中,为时代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则成了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
在这个大环境下我们语文教师理应把握信息时代特征,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工作中不忘实现运用信息技术创造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资源环境和学习环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优化学习过程、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这两个目标。
当前我们要把古诗文教学的工作重点放在把握“教”与“学”两个重要环节,尤其是“学”这个环节上,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优化学生思维。
那么如何借助信息化设备开展古诗文教学呢?
一、巧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诗歌的语言因为精炼,不像儿歌,学生不能一读即懂。
因此有的学生对古诗望而生畏,还没学首先就有了畏惧心理。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在教学中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能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爱学。
那么教学往往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教学《望庐山瀑布》为例。
教师首先进行背景介绍,让学生首先了解庐山是我们江西省的一个旅游胜地,它以风景秀丽著称。
庐山山脚下的瀑布更是远近驰名。
然后画面上随即出现游人纷纷前往观赏庐山瀑布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产生了也随游人一同前往的兴趣。
接着,进入画面欣赏,屏幕上立刻出现了一幅幅动态画面: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香炉峰上的云雾像紫色的云烟袅袅上升;巨大的瀑布如挂在山腰的江河,飞泻而下。
学生这时激情高涨,思维活跃,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古诗的描绘当中。
二、巧用多媒体,突破难点,领会意境
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教师能将抽象、精练的语言与具体的物体联系起来,恰当运用录像片断,努力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让学生领会诗的情感,进入诗的意境,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那么教学往往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我们惟恐学生不能理解诗意,于是反复解说,还让学生解释诗意,这样的结果只会使学生害怕,讨厌古诗,更不用说体味诗的美感了。
多媒体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难题。
比如《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句,从字面上解释是:庐山从正面看是雄伟奇特的大岭,从侧面看又成了高挺峻峭的山峰,无论是远看、近看、高处看、低处看、庐山的模样都不同。
尽管学生对文中意思是明白了,但凭有限的经验难以想像这种景象,
也很难体会诗歌的情怀,理解诗中的哲理。
我借助多媒体逐一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远景、近景、高空俯视图、山脚仰视图,学生不仅领略了庐山千变万化的美景,更是领略了“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深刻含义。
然后我让学生想像:如果你身在庐山中,能看到庐山千变万化的姿态吗?这是为什么?多媒体演示:诗人渐渐走近庐山,诗人边登庐山,边环顾左右,却只看到山石丛林,不由慨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中此山中。
”接着开展讨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从而揭示更深刻的道理:看事物不能光看表面,要多方面,多角度地观察。
三、巧用多媒体,启迪思维
古诗文常常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短短的一句诗可能描绘的是一个或多个画面。
运用多媒体能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景象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展现出来,用声、像、色等信息刺激学生的眼、耳、脑等感官,促其乐学深思。
又如教学《秋思》这首小令时,借助大屏幕显示出紧扣诗文内容的一幅幅画面。
同时播放舒缓的音乐,学生眼中看到的是意境深远的写意画,耳中听到的是曲调婉转的古曲。
此时,诗、画、曲多种美的因素融为一体,既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大的感染和震撼,也使学生产生了一种积极探究古诗文的强烈愿望。
大家主动地品味着诗句,并积极地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
四、巧用多媒体,进行思想教育
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同时许多古诗文作品中还蕴含了许多人文美德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良好的思想品质。
如教学《悯农》时,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农民在田里干活的情景,夏天,火辣辣的太阳底下,几个农民弯着腰,汗流浃背地挥舞着锄头,然后适时引出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和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学生反复吟诵后,再让学生观看一个孩子吃饭的情景:吃包子只吃里面的馅,把外面的都扔了,吃饭时饭粒很多洒在桌上。
然后问:“这孩子这样做好吗?为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同学们都把手举得高高的,气氛非常热烈。
通过学习同学们都懂得了要爱惜粮食,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的道理。
五、运用多媒体,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琅琅上口的特点,最适合吟唱。
在古诗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手段,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吟诵,把声音的高低、节奏快慢、语势强弱、轻重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读出来,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的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课件中精美的版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
如《望天门山》一诗,以雄奇秀丽的天门山为背景,诗句设置为黑色或咖啡色的隶书字体,配以雄浑的古琴乐曲,营造出“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的磅礴气势。
对理解诗意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目视其文,耳悦其声,心醉其情,古诗的学习自
然成了一种美的享受。
,然后再让学生听配乐的课文录音,接着让学生伴录音轻声读,跟录音大声读,反复练习。
这样,学生读起来既感情真挚,又抑扬顿挫。
最后,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读。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对读的兴趣,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多种感官作用,最后,我把学生的朗读录下来,再放给他们听,让他们跟课文录音比一比,自己评一评。
学生找到了差距,练得更欢了。
同时,对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有着很大的帮助。
总之,运用多媒体进行古诗文教学,能较好地创设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能有效化抽象为具体,转静态为动态,变枯燥为有趣 ;更能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在学习内容和方式上,在学习时间和空间上,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深刻地领悟古诗的意境,从而提高了学生自能学习的能力。
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