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教学教案

合集下载

课教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山水画欣赏

课教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山水画欣赏

一、优质课教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山水画欣赏二、课时:1课时三、年级:五年级四、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感受山水画的意境美。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含义,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欣赏经典山水画作品。

难点:理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中国山水画的PPT、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彩笔。

七、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中国山水画的PPT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欣赏经典山水画作品(10分钟)教师展示经典山水画作品,如《千里江山图》、《溪山清远图》等,引导学生欣赏并体会山水画的意境美。

3. 解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含义,让学生认识到山水画与诗歌的紧密联系。

4. 创作实践活动(10分钟)学生根据对中国山水画的欣赏和理解,运用彩笔在笔记本上创作一幅山水画作品。

5. 总结与展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并对学生的山水画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

八、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本节课学习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含义。

九、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知识,并在下一次教学中进行调整。

十、评价方式: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对山水画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学生的创作实践活动。

六、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中国山水画的技法和表现手法,以及如何将诗歌的意境融入山水画中。

七、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学习山水画技法和表现手法(10分钟)教师讲解中国山水画的技法和表现手法,如线条的运用、墨色的调配、山水的布局等,并展示实例进行分析。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走近中国山水画 《诗情画意》教案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走近中国山水画 《诗情画意》教案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走近中国山水画《诗情画意》教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走近中国山水画教材分析:初中美术课本第十三册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中国画的学习,通过鸟语花香这一单元对花鸟画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中国画注重笔墨以及以物言志的特点,为本单元诗情画意的山水画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所以在这一课中,我侧重于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体会。

以山水风光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古人寄情山水的情怀。

体会中国山水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一、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山水画在涵义、历史发展和构成上的基本知识。

2、通过对课堂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理解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继承和发扬中国画的优良传统。

二、教学重、难点设计:1、重点:本课以欣赏分析为主,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氛围,所以,我把山水画的意境感知作为本课的重点。

2、难点: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在思维灵动上的取向与难以把握,是本课在意境感知与深入教学上的难点所在。

三、教具准备:学生:国画工具。

教师:多媒体课件,国画作品等。

四、课时安排:本单元总课时为四课时,此课为第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一、导入谈话导入:经过一上午紧张的学习,大家都有些疲劳,很多同学也饥肠辘辘了,现在让我们放松心情,到大自然中去走走,我们中国有一句话说"秀色可餐”,希望我们看到的风景可以让大家暂时吃饱肚子。

黄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黄山集名山之长。

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庐山之瀑,雁荡山之巧石,峨眉山之秀丽,黄山无不兼而有之。

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游黄山,赞叹说:“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又留“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

更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

可以说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并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黄山四绝著称于世。

最有趣的是,一景多变,移步换形。

课教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山水画欣赏

课教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山水画欣赏

一、教案名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山水画欣赏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历程及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三、教学内容:1. 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手法。

3. 欣赏中国古代著名山水画家的作品。

4. 理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历程、基本技法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历程、基本技法和表现手法,以及著名山水画家的作品。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学习内容。

教案内容待补充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中国古代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山水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情况。

3. 技法讲解:教师讲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手法,如线条、墨色、构图等,并通过示范让学生初步感受山水画的绘制过程。

4. 作品欣赏:教师展示中国古代著名山水画家的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和风格。

5. 艺术探讨: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让学生结合具体作品进行探讨和分析。

6. 课堂练习:教师布置练习题目,引导学生动手绘制山水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七、课后作业:1. 学生课后绘制一幅中国山水画,要求结合所学技法和表现手法,体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

八、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九、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画廊,欣赏更多中国山水画作品,加深学生对山水画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案设计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案设计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诗词与绘画艺术的密切联系,感受诗情画意的魅力。

2.培养学生运用绘画表现诗词意境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诗词与绘画的关系,学会运用绘画表现诗词意境。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诗词与绘画相结合,创作出富有诗意的画作。

三、教学准备1.课件:展示相关诗词、绘画作品、诗人简介等。

2.绘画材料:水粉、画笔、纸张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展示一幅山水画,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的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山水画的知识。

(二)诗词欣赏1.教师展示一首描绘山水画的诗词,如《题都城南庄》。

2.学生齐读诗词,体会诗词中的意境。

3.教师简要介绍诗词作者及背景。

(三)绘画分析1.教师展示一幅与诗词内容相符的画作,如《都城南庄图》。

2.学生分析画作中的色彩、线条、构图等,感受画作中的诗情画意。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画作与诗词的关系。

(四)创作指导1.教师讲解如何运用绘画表现诗词意境。

2.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首诗词进行创作。

3.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绘画创作。

第二课时(一)作品展示1.学生展示自己的画作,分享创作心得。

2.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二)课堂小结2.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三)课后作业1.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尝试用绘画表现其意境。

2.家长参与评价,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延伸1.开展诗词与绘画主题的课外活动,如诗词朗诵、绘画展览等。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诗词与绘画,培养审美情趣。

3.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绘画比赛,提高创作能力。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词与绘画的关系,学会运用绘画技巧表现诗词意境。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抽象的诗词意境具象化为绘画作品,并准确表达诗情画意。

教学过程补充:第二课时(二)作品展示与对话1.学生甲(展示画作):“我选择的是王维的《山居秋暝》,我尝试用蓝色和绿色表现山水的宁静和清新,用了淡墨勾勒出山的轮廓,感觉画作中的意境和诗中的描写很贴近。

优质课教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山水画欣赏

优质课教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山水画欣赏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山水画欣赏教材分析:初中美术课本第十三册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中国画的学习,通过鸟语花香这一单元对花鸟画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中国画注重笔墨以及以物言志的特点,为本单元诗情画意的山水画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所以在这一课中,我侧重于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体会。

以学生熟悉的本土画家的笔下风光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古人寄情山水的情怀。

体会中国山水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一、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山水画在涵义、历史发展和构成上的基本知识。

2、通过对课堂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理解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继承和发扬中国画的优良传统。

二、教学重、难点设计:1、重点:本课以欣赏分析为主,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氛围,所以,我把山水画的意境感知作为本课的重点。

2、难点: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在思维灵动上的取向与难以把握,是本课在意境感知与深入教学上的难点所在。

三、教具准备:学生:国画工具,收集并预读有关课文以古诗。

教师:多媒体课件,国画作品等。

四、课时安排:本单元总课时为四课时,此课为第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一、引入谈话导入:大家平时喜欢出去旅游吗?老师第一次到瑞安,你们能否向老师推荐几处瑞安值得一游的去处?学生答。

好的,大家推荐的地方老师有机会一定会去看看!今天老师也向大家推荐一个老师最喜欢的一个地方--乐清雁荡山风景区,希望大家有空能去老师那里看看!导游法:引导学生随着课件中的图片,游览雁荡风光,师讲解。

师:雁荡山是全国十大名山之一,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素有“寰中绝胜”、“海上名山”之誉。

史称“东南第一山”。

灵峰、灵岩、大龙湫精华荟萃,被称为“雁荡三绝”。

灵峰灵岩奇峰林立、古木参天,最有趣的是,一景多变,移步换形。

比如现在看到的这个合掌峰,就是灵峰最著名的景观,随着日出日暮这座合掌峰会逐渐变换成夫妻峰、雄鹰峰等,雁荡体现出了山水多变的特点。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山水田园诗赏析》教学设计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山水田园诗赏析》教学设计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学设计——王维之山水田园诗赏析【阅读篇目】《使至塞上》《画》《田园乐》《鹿柴》《山居秋暝》《杂诗》《渭川田家》《鸟鸣涧》《竹里馆》《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目标】1.在朗读与欣赏中感受山水田园诗的美。

2.在分析、评价中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3.在写作中培养诗歌的创作能力。

【教学用时】1课时【教学设想】导入新课同学们,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诗人竞折腰!诗仙李白,望庐山瀑布,不由惊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圣杜甫,望雄伟泰山,不禁感慨“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诗佛王维,出使边塞,不由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真是江山如画啊!这节课就让我们循着诗人的足迹,来欣赏祖国的山山水水!比一比谁积累的山水诗句多?飞花令:全班分为男生和女生两组进行对抗,轮流背诵出含有“山”或“水”的一联诗句。

中间停顿时间不得超过5秒。

教师总结:(课件出示)山水田园诗派古诗的一大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

创始人为东晋陶渊明,到唐代发展为最盛。

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

其中以王维的诗最具风格。

三、忆一忆:(课内阅读)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教师引导:这首诗最著名的是颈联,被王国维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它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壮观的边塞风光图。

一联诗就是一幅画呀!其实王维的诗中具有画面感的还有很多,请同学们朗读学案中王维的10首古诗,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连一连:(课外阅读)请同学们从学案中找出六首诗来与屏幕上的图片对应,并说明理由。

(课件展示)教师总结:王维的诗风: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王维多才多艺,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课教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山水画欣赏

课教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山水画欣赏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山水画欣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含义,体会中国山水画与诗歌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山水画的起源与发展:介绍山水画的历史背景,分析各个时期山水画的特点。

2. 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技法:讲解山水画的构图、笔墨、设色等技法。

3. 欣赏经典山水画作品:分析历代名家的山水画作品,如唐代王维、宋代范宽、元代黄公望等。

4.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含义:阐述山水画与诗歌的相互映衬、相得益彰的关系。

5. 创作实践:让学生尝试绘制简单的山水画,体会山水画的韵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历程、基本技法及名作欣赏。

2.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内涵,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创作实践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技法及名作。

2. 欣赏法:组织学生欣赏经典山水画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 实践法:引导学生动手绘制山水画,培养创作能力。

4.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山水画的感悟。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山水画图片、资料。

2. 准备绘画工具和材料,如毛笔、墨、纸、颜料等。

3. 准备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

教案编辑专员:X日期:2024年X月X日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一幅优美的山水画作品作为开场,引发学生对山水画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与示范:a. 介绍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b. 讲解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如构图、笔墨、设色等。

c. 分析历代名家的山水画作品,如王维、范宽、黄公望等。

a. 作品的主题是什么?b. 画家运用了哪些技法来表现主题?c. 作品中的山水与诗歌有何联系?4. 实践环节:让学生动手绘制山水画,体会山水画的韵味。

在绘制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谈小学古诗教学

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谈小学古诗教学
禾 的 情 景 , 不 住 地 往 下 流 。 汗 )
师: 请你们仔 细看图 , 说说你看到 了什 么? 生 :我看到 了一个 大太阳 ,照在农 民伯 伯 的头
上、 上。 身
小学 生的思维 以形 象思维为主 。 在这堂课 中 , 我 请 学生在吟诵 的基础 上想象简单 、精练 的古诗语言 中所呈现 的生动 、 富 的意 象 , 丰 借助 文字想象 画面 , 借 助画面体 味情感 ,引领 学生进入诗歌所描 绘的意 境, 投入诗歌所释放 的情感 , 听、 、 、 , 在 读 说 想 运用多 种感官 的基础 上使学生入境入 情。对诗歌意象 的领 悟是欣赏诗歌 的关键 ,对意象领悟 的途径是联想和 想象 ,学生通过 想象还原 、补充古 诗中所呈现 的景 象 , 而领会 古诗的意境 美和 作者的情感美 。 从 由于古
生 : 看 到 了农 民伯伯ຫໍສະໝຸດ 很 热 , 的汗 不住地 往 我 他
下流 。
师 : 到 这些 , 想 到 了什 么? 看 你
生: 我想到 了我们 要珍惜粮食 , 因为这是 农民伯
伯好不容易劳动得来的。
生: 我想 到了我们平时浪费粮食真不应该 。
看 了图 , 了感 受 , 谈 再请学 生去朗读《 锄禾》 首 这 诗, 体会诗 中所 包含 的意境 , 那就 是手 到擒来 , 再 不
生 : 水 、 山、 亮 、 木 … … 湖 小 月 树 师 : 家提 到 这 些 景 物 , 画 面上 怎 么放 才 能 让 大 在

“ 画——再现古诗情境 观”
画面充满美感 呢? ( 学生通过讨 论 , 为可以从 “ 近 ”大小 ” 认 远 “ 等位
置 来放 )
诗与画之所 以能够相 通 ,是因为两 者有共 同的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_九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_九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_九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我的空中楼阁》的作者李乐薇在这篇散文中,匠心独运,以诗化的语言刻意追求作品中的绘画美、色彩美、动态美以及意境美,将自己的生活情趣和小屋四周的景物完美地融于一体。

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优美、深邃的艺术境界,让读者身临其境,留连忘返。

一、构图美。

作者的切入角从“山”入笔。

用“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的熨帖比喻,将自己居住的小屋位置放在一个大背景中,加以衬托,使“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既清新、自然,又浑然天成。

这一整体画面,犹如妙笔丹青取景画图时,用粗线条大笔勾勒山和小屋的轮廓风貌。

接着,勾画近处局部:描绘“树”与小屋的关系,突出“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是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再接着,作者变换仰视觉度,将取景框推向空中,左顾----“山外青山”,右盼----“绿野阡陌”,还有那围墙外似云似霞的“云雾”和姹紫嫣红的“花朵”。

整个画面远看背景:有山、有树、有花;仰视小屋“凌空而起,姿态翩然”;鸟瞰山下“万家灯火”,使小屋呈现出“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之美妙精彩。

以上构图,层次明快亮丽,景致幽深雅静。

读之,产生一种“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艺术审美愉悦感。

二、色彩美。

作者的调色版上始终将“绿”作为全文的主色调,在“绿”的渲染下,“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

小屋那“蓝”的墙,“白”的窗和院内“红”的花便成了一幅明净的水彩画,这是晨曦微露后的景色,作者是用鲜亮的暖色调来表现的。

至于入暮后,作者又多用冷色调,描写“夜幕深垂的晚上”,当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掌握“天文学家、医生、海军、战士、眼睛、可以、海面”等词语。

认识“显、微、潜、遥、极、艇” 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

3.知道短文中的“眼睛”分别指什么,它们各有什么用处。

4.认识引号。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谁来说说我们的眼睛有什么作用?今天我们要通过学习,认识三种特殊的眼睛。

《杂十二首》教案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杂十二首》教案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杂十二首(其二)》教案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古代文学中,诗歌与绘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许多古诗词中都包含了高超的绘画技巧,而许多绘画作品也可以看做是诗歌的实体。

《杂十二首(其二)》就是这样一首充满绘画元素的诗歌,更是一件言其画或言其诗缺一不可的艺术品。

作者王之涣运用了诗歌与绘画的特色,创作出了这样一首充满生动图像和鲜明色彩的诗篇。

本文旨在探究《杂十二首(其二)》中的诗画融合特色及意义。

一、诗画融合的特点《杂十二首(其二)》作为一首古诗词,其用意在于表达并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而在这首诗歌中,诗画相互融合,互为表现手段,既有字眼、音乐所组成的诗歌风光,又有用颜料、线条渲染的绘画意象。

这种通过诗歌和绘画相互渗透、相互交流的现象,不仅突破了文学创作的界限,而且在人类文化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以画表诗:在《杂十二首(其二)》中,通过诗人对画中事物的细致描绘,将具体的画作指引进了诗歌中。

例如,“丹青不知老将至”,表现出了画家在青年时期做过一幅画,让人看了很难说出它的年代,这幅画描绘了一些士人,他们在画中有着充足的精神风貌,让观者产生深厚的共鸣。

这样一来,这一幅画就在诗歌中获得了艺术价值,成为了诗歌艺术的一部分。

2、以诗表画:在《杂十二首(其二)》中,作者从描绘画中具体事物的角度出发,通过诗歌来表现画中的景象,使画面在观者心目中形象生动。

例如,“山水画”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出了船夫在转过弯路的时候所看到的画面,并通过语言手法将画面展现。

这样一来,可以值得深思的问题便出现了,画可以通过诗歌来表现吗?实际上,画与诗歌本身就是两种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艺术形式,它们之间不仅可以相互表现、相互补充、相互贡献,还可以通过交流使自身的艺术价值得以提高。

二、诗画融合的意义1、拓展了人类文化艺术边界在古代的中国文学史上,诗歌和绘画常常是分开的,各自发挥其本身的价值和特色。

但是,通过《杂十二首(其二)》中的实例可以看出,诗歌和绘画在艺术创作中相互贡献,相互表达,这样一来便拓展了人类文化艺术的边界,让艺术更具有跨度和深度。

山居秋瞑教案

山居秋瞑教案

篇一:山居秋暝教案(优质课教案)《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一、导入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摩诘指的是谁呢?是唐代诗人王维。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写什么)1.初读感知课文(自由、放声),把握大意(学生体会,老师解题)a,学生自己理解大意问题:《山居秋暝》这首诗写了什么?答案:诗歌通过具体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b,解题辅助理解问题:山居秋暝应该如何理解答案:山居:隐居在山间。

秋:季节,指秋天。

暝:傍晚。

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2.正音、辩形、释意暝:ming傍晚喧:xuan浣:huan三、再读课文,领悟内涵(怎么写)1.找意象(学生讨论归纳)问题: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傍晚秋景图,那么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这幅美景图呢?下面大家默读诗歌,找出文中所描绘的景物。

答案:山,雨,月,松,泉,浣女,渔人2.品读诗句,领悟内涵(学生感受品读相关诗句)(1)学生谈景物给人的感受问题:诗中作者写的这么多景物给人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谈谈?答案:a首联:山,空气,特点是空旷、清新。

(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雨后山林之感受品味空旷清新的韵味)板书:空山——空旷雨——清新问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鱼舟,诗人怎么笔下说是“空山”呢?答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①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

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②“空”不仅写出了清幽安逸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空。

眼中有诗 脑中有画 心中有情——古诗《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眼中有诗 脑中有画 心中有情——古诗《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2019/062019/11教学设计长方形纸面积,为两个圆柱配上了合适的底面;长方形纸折一折可以折成不同的长方体,有长或宽的1/4的正方形面作底面的特殊长方体,也有一般的长方体,根据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这个特征,在层层辨析中学生探索出只要保证三条折线的中间线不动,另两条等距离移动便可根据折痕围成长方体;长方形纸可以沿着长边旋转,也可以沿着宽边旋转,还可以沿着长边和宽边的中轴线旋转,旋转的痕迹形成圆柱。

学生找准了圆柱和原来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找到了圆柱的半径、高,算出了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和体积。

长方形纸来回等距离移一移,移动的痕迹也是长方体,由这种方法学生还联想到了用层叠物体的方式组成长方体、圆柱、三棱柱等,这样“祖暅原理”就油然而生。

一张纸卷一卷、折一折、转一转、移一移,玩出了不一样的效果,数学活动不仅能丰富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经历,还可以深化其对知识的结构性理解,凝聚着学生的情感期待。

本节课从“面”到“体”的空间转换中,学生的思维有了一次大跨越,从最初想到卷的方法到折的探索再到用纸快速旋转、快速移动层叠出立体图形的整个探索过程,学生不仅要依附动手操作,还需要动脑思索、用心延伸。

把握知识本质,寻找几何形体间的联系,以“显”促“隐”,指引学生向深度、广度思考,整个过程拉长了数学活动体验、注重了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灵活运用知识的结构和体系、正确处理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思维品质悄然生成。

眼中有诗脑中有画心中有情——古诗《望天门山》教学设计江苏无锡市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第一小学刘艺慧XIAOXUE JIAOXUE YANJIU一、教材及学情分析《古诗三首》一课由《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三首诗组成,描绘的都是祖国山河的美好,赞美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本学段学习目标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及“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_四年级语文教案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_四年级语文教案
小结:说得( ),这一定是他平时注意留心周围的人和事的结果。同学们,哪怕是最熟悉的人,我们平时也得处处留心他的一言一行,只有这样,留下的印象才会深刻,讲述起来才会生动细致。
五、学生作文
下面,大家就拿起笔。把你要介绍的最熟悉的人按刚才的要求写下来,这也就是课文中的作文要求:用一件事写人(板书:)
六、课堂.总结
2、指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四、学习课文,交流预习题节就写了爆竹名字的来历。
A、--自由读第2节,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概括整理,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板书:锯成一段、保留竹节、受热、空气膨胀)
B、师提出复述要求及注意点。(熟读、抓住重点词句)
C、自由读前2节,准备复述。
4.小组交流讨论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5.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将疑难问题全班交流。
四、作业:采集孔子的言语,摘录自己喜欢的。
第二课时
一、把自己摘录的孔子名言小组交流,谈谈自己对它的理解。
二、用一句话说说自己对孔子的认识。
三、拓展思考:
如果你是孔子的学生,你想对他说什么?
四、读名言警句,试着背下来。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身边人的态度。
不过,说这件事的时候有个要求,什么要求呢?我先不说,大家打开课文198页读读这页的文字,看谁能猜出老师的要求。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怎样发生、经过怎样、结果怎样、怎么说、怎样做)
猜得非常好,老师想听你熟悉的人的一件事,要讲清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又怎样,在这件事中,这个人说了些什么,又是怎样做的。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学美术《诗配画》教案

小学美术《诗配画》教案

小学美术《诗配画》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感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用水墨画的方法画出诗的内容,表现诗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复习用笔用墨基础知识,巧用笔墨技巧,理解诗意,用水墨画的形式来创作画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热爱优秀的祖国传统文化,体会诗画同源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感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用水墨画的方法画出诗的内容,表现诗意。

教学难点:学生能展示出对诗意的理解和水墨画的表现力,诗画二者巧妙结合,创作出难忘的意境。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师收集诗配画的优秀作品和古筝音乐磁带。

学生准备:学生课前收集各种题材的古诗资料、中国画;准备颜料、墨汁、毛笔及水罐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示范创作山水画稿,学生欣赏时考虑两个问题:其一,可以用哪句诗来形容老师的画稿?其二,老师用毛笔在纸上画画有哪些动作?2、用四尺整张的宣纸挂起来,拿起一个斗笔,整支毛笔先在清水里洗一下,然后稍微刮去些毛笔上的水分。

笔尖蘸墨,在一个白磁盘上轻轻地拍一拍,舔一舔,感觉到毛笔笔尖浓,笔肚稍淡,笔根是清水状时就已经是调好毛笔了。

(这个环节老师边讲边示范,让学生拿支笔和老师一起操作)3、这是画好水墨画最为关键的一步,为画面墨分五色做准备,也就是俗称的用墨法。

落笔前应该是立意在先。

想好画什么,画在什么位置,可以用手指在宣纸上比划一下,考虑好了就可以大胆落笔了。

同学们一定在等着看老师到底要表现什么画面了吧,下面就大胆简洁地来表现一下(经营位置,胸有成竹,大胆落笔)(老师示范,学生欣赏)。

表现画面时,提按、块面、线条、浓淡、枯湿、疏密、对比等效果出现时边画边讲,首先放得开,集中思想全身心的投入到画面的表现中。

作品如潮从心中涌出,短短数分钟犹如一个乐队的指挥。

有情感,有节奏(吸引学生目光,激发兴趣)。

放下毛笔,仔细欣赏老师画作,想象一下用哪句诗句最能形容老师的作品。

(学生回答: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同学们是从哪里看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画面构图独特,意境深远,联想后产生)老师顺手把这句诗提在画面合适位置,也就是落款。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9课诗情画意人教新课标(2023秋)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9课诗情画意人教新课标(2023秋)
1.欣赏《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古诗词,感受诗中的画面。
2.分析水墨画的技法,理解其与古诗词意境的关联。
3.创作以古诗为题材的水墨画作品,体现诗情画意。
4.互相交流、展示作品,学会欣赏和评价他人的创作。
二、核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素养目标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9课诗情画意》以培养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能力: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9课诗情画意人教新课标(2023秋)
一、教学内容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9课诗情画意》依据人教新课标(2023秋)的教材内容进行设计。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部分:欣赏古代诗词中的画面美,分析诗与画的联系;学习运用水墨画表现古诗中的意境;通过创作实践,让学生体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美。具体内容包括: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诗情画意》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感受到诗词与绘画之间的联系?”比如,当我们读到“床前明月光”这句诗时,脑海中是否会浮现出一个月夜的景象?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画交融的奥秘。
-掌握水墨画基本技法:教授学生如何运用水墨画表现古诗中的意境,如淡墨、浓墨、泼墨等技法的运用,以及山水、人物、花鸟等主题的表现。
-创作具有诗情画意的作品: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水墨画作品。
举例解释:例如,在教授水墨画基本技法时,教师需强调如何通过不同墨色的运用来表现远近、虚实等空间关系,以及如何通过线条的粗细、曲直来表现不同的情感。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部分学生在提炼意境和运用水墨画技法方面显得有些吃力,对于如何处理墨色、线条等方面的关系还不够熟练。这说明我在讲授重点难点时,可能需要更加具体、直观的示范和解释,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案【教材分析】“诗中有画”,读一首诗就像欣赏一幅画,很形象地说明了诗歌的境界。

李白的《望天门山》、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刘禹锡的《望洞庭》都可谓是“诗中有画”的典范之作,只是各自所创设的诗境有所不同。

《望天门山》开头两句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首句着重写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借山势写水的汹涌;次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力,借水势写山的奇险。

后两句写天门山的雄姿,诗人的立脚点在孤帆上,尤其一个“出”字,让人身临其境,逼真地再现了舟行江中望天门山的特有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新鲜喜悦之感。

全诗一句一个画面,诗句流畅似脱口而出,全无刻意修饰,但深入体味更觉意味隽永。

《饮湖上初晴后雨》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首句写太阳照射下荡漾的湖波,次句写雨幕笼罩下的山影,两句所描摹的正是当天先后呈现在诗人眼前的真实景观;后两句成为描写西湖的千古绝唱,其中,“淡妆浓抹”与上两句诗的“晴”与“雨”对应,“总相宜”与“晴方好”“雨亦奇”相呼应,充分展现了西湖的优美风姿。

作者把西湖比作西子,并非是西湖的自然再现,而是诗人的艺术创造。

二者之美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通感妙喻,在于神似而不是形似,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望洞庭》这首诗则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俨然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古诗已经不陌生,但由于学生年龄特点与理解力的拘束,使得学生对诗的意境的感悟有所欠缺。

因此,在教学时,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引导学生理解诗意、走入意境、感悟诗情、积累语言,最大限度地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亦”等7个生字。

会写“断、楚”等13个生字。

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渔歌子》教学设计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渔歌子》教学设计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渔歌子》教学设计(20分钟片段教学)开福区清水塘实验小学唐杰灵【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通过朗读想象,感受词中的美景,体会“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3、欣赏词中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美景,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及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读想象,感受词中的美景,体会“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看图猜诗,激趣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要和大家做一个游戏——看图猜诗句,看看谁积累的古诗多,谁猜得又快又准。

(ppt依次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图片)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4.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5.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你们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什么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张志和写的《渔歌子》,他的好朋友,著名大书法家颜真卿说,张志和多才多艺,他画中有词,词中有画。

二、初读,读出词的节奏。

1.谁愿意第一个来读这首词?(板书课题,出示全词。

生读)“鳜”这个字怎么读?这个字很难写,大家和老师一起写一写:左边是“鱼”字旁,最后一笔的“横”变成了“提”,要写得瘦一些;右半边字的外面是“厂”字框,“厂”的一撇要长长的,托住这条鱼,里面的字要写得瘦长一点,这样,这个字就不会太宽,就漂亮了。

“箬笠”这个词怎么读?问问大家,知道什么是“箬笠”吗?(帽子,用竹子做的,可以遮阳遮雨。

)2.谁再来读读这首词?要读得正确流利。

3.诗词是有味道的,谁来试着读一读,让我们感受到诗词的味道?(你读得真不错,让老师也情不自禁的想来读一读,可以吗?)4.师配乐朗读。

渔歌子【唐】张志和四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5.师生配合读。

其实读《渔歌子》,按照这样的节奏去读,你会发现它像唱歌一样,更利于我们去想象画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理解文字,再理解词语意思,最后连接句意,理解诗意。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领悟诗中的意境。

二、学习《宿新市徐公店》,理解字、词、句意
板书课题。

教师一边背诵,一边在黑板的左侧板书古诗。

1.指名学生读诗正音:“疏”读shu不读su。

2.利用工具书自学古诗(分四人组),理解诗的字、词、句意。

3.教师检查自学效果。

(1)检查对字、词、句理解的情况。

(2)分句解释诗意(同学们相互补充)。

(3)教师小结后解题,介绍作用。

1.根据诗意学生画简笔画(指名两位学生分别在黑板和幻灯片画,其他学生在草稿上画)。

2.师生评画。

(l)评黑板上的画。

同学们认为画得很美,但画中枝繁叶茂的树木固然好看,但不符合“未成阴”的诗义。

(2)评幻灯片上的画。

同学们感觉通过抽出的新芽、延伸的小路、茂盛的菜花、翻飞的蝴蝶、儿童的形态,充分展示了春天的气息。

(3)修改自己的画。

1.师:古人咏诗有什么习惯动作
生:摇头晃脑。

师:为什么会摇头晃脑呢
生:读出节奏,抒发感情。

请一位学生用“/”“||”“…”画出这首诗的节奏。

(幻灯出示:“…”表示断开拖韵的时间短,“/”表示断开拖韵时间长,“||”表示断开拖韵的时间更长。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哪位学生表演一下(一名学生上台摇头晃脑地背起来,其他同学也随之自由背诵,气氛活跃。


2.讨论:此时你的心情如何你是通过哪些景物来抒发浓浓的春意的呢
五、练习
1 在自己的作品右侧附上这首诗(要求默写)。

2.在自己的作品下方用一段话解释诗的意思。

3.将你的作品加工,添上颜色送给家长或朋友。

[评:这位老师的古诗教学方法新颖,根据学生对诗的理解来作画,用画的形式来解释诗意,既能充分展示学生的绘画能力、理解能力,又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为学生架设了从直观思维通向抽象思维的桥梁,课堂上充分体现了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为核心,以训练为主线这一教学原则,学生学得主动活泼,教学效果好。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