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_诗中有画_画中有诗_诗情与画意的结合

合集下载

诗中有画,画中悟情——诗画结合教学古诗《望天门山》

诗中有画,画中悟情——诗画结合教学古诗《望天门山》


信 息
诗 中有画,画中恬・ 情
前 画结合教 学古诗 《 望天 门山》
张 玉晶
( 吉林省柳河县长青小学 吉林 通辽 1 3 5 3 0 0 )
【中图分类号 】G 6 2 3 . 2 【 文献标识码 】A 说到 “ 诗 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 自然会想起苏轼称赞王 维的诗是 “ 诗 中有画 , 画中有诗”。 诗情画意是一种纯关的境界 , “ 诗”与 “ 画”对应 , “ 诗”与 “ 画”互通, 诗可以为画 “ 点晴”, 画也能解味诗 旨。 传统的古诗教学, 我们一直在走模式化的道路 “ 知诗人 ,解诗题 ,读诗 句,明诗意 ,悟诗情” ,如果所有的古 诗教 学都套用这样的模式,必然会使意蕴悠远的古典诗词变得淡 而无味 , 也必然难以激发 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所谓教无定法, 任何一种模式都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古诗词的教学更应根据 每首诗词 的创作背景、思想意境而定。在教 学一些意 象丰富、画 面感强的古诗 时,可以尝试引入 图画 ,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画, 强化对诗的理解,感受诗的神韵 ,领略诗的意境 ,使他们更深刻 地领悟到诗词内在的精髓 ,也更能调动他们 学习古诗的积极性。 《 望天门山》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第 2 1 课 中的 内容。 这首诗是唐代 大诗人李白的一首咏景名篇。这首诗意象鲜明 ,音 韵和谐 ,读来朗朗上 口 教学时我采取 “ 诗 画结合”的方式帮助 【 文章编号 】 2 0 9 5 - 3 0 8 9( 2 0 1 5 )0 8 — 0 1 2 2 - 0 2 4 . 让我们在头脑中想象着奔腾 东去的楚江水 ,再读一读 。 5 . 这又是怎样的水啊!诗 中哪一句写到 了水?是谁让汹涌不
8 . 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诗 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小议王维诗画美学思想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小议王维诗画美学思想
文 艺评 论
“ 中有 画 ,画 中有 诗” 诗
小 议王维诗 画美学思想
康 昭 阳
( 攀枝花学院艺术学院 四川 攀枝花 6 7 0 ) 10 0
摘 要 :王 维,善诗能 画,其 美学思想得到不少人的探讨和研 究, 而大 多数 的研究者 只着重 于从 文学角度去阐释去研 究他的 “ 中有 画” ,却 诗 很 少研 究其 “ 中有画 ,画 中有诗”的美学思想。 诗 关键词 : 王维 ;中国画与 中国诗 ;美 学
通 ,通 过 诗 画 的融 合相 通 ,绘 制绝 妙 的 山水 景 象 。使他 的作 品充 满 诗情 画 意 的情趣 和意 趣 。 王 维 的 “ 中有 画 ,画 中 有 诗 ” ,诗 画 融 合 , 到 完 美 结 诗 达 合 的 诗画 意境 。能达 到这 种高 超 的艺术 境 界 , 系于 一个 隋” 全 字 。诗 也好 ,画 也 罢 ,王 维 都 注 一 隋”字 。没 有 情 ,虽 有 诗 研 究他 的诗 ,而他 被 喻 为 “ 中有 画, 画 中有诗 ”,诗 画并 妙 的 意 ,不会 感 人 ;纵 有画 意 ,也 不会 感人 。只有 倾注 感情 的诗画 作 诗 伟人 ,却 很少 人研 究 为什 么 到唐 代 王维 的作 品 能被 称为 “ 中有 品 ,才会 真 正地 打 动人 。王 维 将情 感倾 于 诗 画之 中 ,并 以情 感 将 诗 画 ,画 中有诗 ”的境地 。也很 少 人 问津他 的 山水 何 以具 有 “ 中 诗 和 画有 机地 维 系在 一起 ,呈现 给 人诗 情 画意 融于 一体 的崇 高 境 诗 有 画 ,画 中有诗 ” ,他 的诗画 有何 美学 思想及 其 趣味 。 界 。使他 的 诗 画作 品 中带有 明显 的动静 结合 、情景 交融 、形 神 兼 王 维 诗 中 的画 意 在 文 学 领 域 里 面 研 究 者 众 多 , 都 已鲜 明 地 备 的艺术特 色 。 体现 在他 的 山水 诗作 里面 。像 《 山中》 一诗 : “ 溪 白石 出 ,天 荆 王维 的 诗画 之所 以能完 美 融合 ,重 要 一点 就 是王维 是虔 诚 的 寒 红 叶稀 。 山路元 无 雨 ,空 翠湿人 衣 ”;像 《 雨辋 川 庄作 》 中 佛 教信 徒 ,信 奉 禅 宗 ,注重 人 自心 的修 养 ,并 且崇 尚 自然 。王 维 积 的 : “ 漠 水 田飞 白鹭 , 阴 阴夏 木 啭 黄 鹂 ”; 像 《 柴 》 诗 中 漠 鹿 的 : “ 山不 见 人 ,但 闻人语 响 。返 景 入深 林 ,复 照青 苔 上 ”等 空 等 。很 多的研 究 者在 这方 面 呈现 出了很 多 的作 品 ,通过 诗展 现 给 人 一幅 丰富 多彩 的 画面 ,都 已表 明王 维 的画 面 充满 着诗 情 画境 , 借 大 自然 中的 山水景 物 ,寄托 感情 于景物 ,抒发 内 L感情 。 , I 同样 , 王维 的画 里 具 有 完 美 的 诗 意 ,他 的 画 中 有 诗 , 就 是 能 通过 对 画 的构 思 、 布 局 、 形象 、赋 彩 进 行 诗 化 审 美 ,这 是 王 首 倡 “ 画道 之 中 ,水 墨最 为 上 ,肇 自然之 性 ,成 造化 之功 。” 夫 就 是 认 为 以 简素 的水 墨表 达 画 家 的 心 境 ,而 自然 之 性 是 最 为 重 要 的 ,画家 求 索 自然之 性 ,才 能 引起 重视 对 自然 景物 的 审视和 摄

诗情画意的和谐统一——论王维山水诗的“诗中有画”

诗情画意的和谐统一——论王维山水诗的“诗中有画”
夫。

研 究 此 诗 的 构 思 过 程 , 们 不 难 发 现 , 者 先 写 终 我 作
在 这 首 诗 里 , 人 采 移 用 移 步 换 形 的手 法 , 过 多 诗 通
个 视 点 , 出 了青 溪 随 山万 转 的 百 里 趣 途 ; 水 穿 过 山 写 溪 间 时 变 得 湍 急 , 乱 石 中发 出 一 片 喧 响 ; 经 松 林 时 又 在 流 变得十分安静 , 幽深 的松 色相 映 ; 入 开阔 的平 野 , 与 流
出特 点 。 ( ) 维 山水 诗 中 的 景 物 描 写 , 往 像 作 画 一 样 注 1 王 往 意 构 图 。 在 绘 画 中 , 面 的 一 切 都 要 根 据 画 家 的 思 想 感 画
宗 白华 先 生 曾指 出 : “中 国 画 的透 视 法 是 提 神 太 虚 , 从 世外 鸟 瞰 的 立 场关 照 全 整 的 大 自然 , 的立 场 是 在 时 间 他 中 徘 徊 移 动 , 目周 览 , 合 数 层 与 多 方 的 观 点 谱 成 一 游 集
王 维 不 仅 是 唐 代 著 名 的 山 水 诗 人 , 且 是 著 名 的 而 山 水 画 家 。他 曾 师 法 以疏 体 写 意 的画 家 吴 道 子 , 融 合 又 李 思 训 的 画法 , 造 了萧 疏 淡 雅 的 风景 山水 画 。这 种 新 创 的 画 风 对 后 代 文 人 影 响很 大 , 同时 , 维 对 中 国 山水 画 王 的 发 展 也 做 出 了 杰 出的 贡 献 。他 的诗 歌 创 作 , 融人 绘 画 方 面 的种 种 技 巧 和 观 念 , 之 呈 现 出 “诗 中 有 画 ”的 突 使
个 新 的视 点 上 观 察 所 得 的 结 果 , 全 诗 的 景 物 描 写 , 而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画与诗的融合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画与诗的融合

艺术,e墙I A rt s c i r d o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画与诗的融合●T E X T/王望总论“诗中有l画,画中有诗”是中国美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美学概念,诗与J母I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诗足语言和时间艺术,I田i是造型和空间艺术。

二者各具特点和短长。

“诗画一体.诗画一律”人们大多是从形象意义卜谈论的。

古希腊西蒙尼底斯最早提出“画是静默的诗,涛是语言的画”。

中国古代文人非常重视诗与l田I的联系,提倡诗画结合,取长补短。

所谓I田j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嘲补足,从而达到“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诗画统一的境界。

历史上关于诗与画之关系的发展情况有两种形式。

第一,因观画而成诗。

屈原四言诗《天问》所吟咏的许多神话传说和故事就是根据壁硒内容描述而成。

第■,囚诗I『|j作』田I。

顾恺之《洛神赋》以曹植的I司名诗篇演绎而成画。

这种情况在唐代更为常见,像王维、皎然、杜牧等诗人兼画家的人物在艺术实践中都注重加强诗与画的融合。

在北宋时期,曾以官方的形式i殳市画院,专门培养绘画人才,考试以写景的诗作为题日,让厕家学会运用诗的情思米塑造画境。

但是小论是因为绘画可以表达诗的情思而受重视。

还是因为官府的大力提倡,人们都末能真正从理论上对绘画与诗的关系作m解释,直到宋代苏尔坡称“味摩诘诗,诗中自.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的话说出后。

在意识形念上才清楚地表明r这一美学命题。

但足诗与画又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艺术,它们相覃包容而,j己妨碍。

诗与画的相融性1.形式卜的相融性这种相融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在境界的交融,即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画上并无题诗。

却有诗的意境。

所谓“画中诗”。

“画是有形诗”。

另一方面,借助书法这一媒介,在画的空白处补涛,对主题进行补充的和阐发。

从而发挥语言艺术之特长而补造型艺术之不足.揭示出作者的创作意图与情感,引导观众充分理解作品的象外之意。

比如宋徽宗在《腊梅山禽图》中一株梅花由右向E。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走近中国山水画 《诗情画意》教案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走近中国山水画 《诗情画意》教案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走近中国山水画《诗情画意》教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走近中国山水画教材分析:初中美术课本第十三册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中国画的学习,通过鸟语花香这一单元对花鸟画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中国画注重笔墨以及以物言志的特点,为本单元诗情画意的山水画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所以在这一课中,我侧重于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体会。

以山水风光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古人寄情山水的情怀。

体会中国山水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一、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山水画在涵义、历史发展和构成上的基本知识。

2、通过对课堂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理解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继承和发扬中国画的优良传统。

二、教学重、难点设计:1、重点:本课以欣赏分析为主,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氛围,所以,我把山水画的意境感知作为本课的重点。

2、难点: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在思维灵动上的取向与难以把握,是本课在意境感知与深入教学上的难点所在。

三、教具准备:学生:国画工具。

教师:多媒体课件,国画作品等。

四、课时安排:本单元总课时为四课时,此课为第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一、导入谈话导入:经过一上午紧张的学习,大家都有些疲劳,很多同学也饥肠辘辘了,现在让我们放松心情,到大自然中去走走,我们中国有一句话说"秀色可餐”,希望我们看到的风景可以让大家暂时吃饱肚子。

黄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黄山集名山之长。

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庐山之瀑,雁荡山之巧石,峨眉山之秀丽,黄山无不兼而有之。

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游黄山,赞叹说:“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又留“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

更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

可以说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并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黄山四绝著称于世。

最有趣的是,一景多变,移步换形。

论王维的诗中有画

论王维的诗中有画

论王维的诗中有画王维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创作的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诗中有画“的艺术特征,一向为后世学者津津乐道。

他以画理入诗,融画技与诗情的高妙笔法,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

王维将”诗中有画“这一艺术特色推上了极致达到顶峰,这与他所独有的艺术造诣和人格修养互为表里。

使人徜徉于自然的灵秀之中,品味山田园之乐,追求诗与画的完善结合,意与境的形神之美。

山水田园诗诗情画意诗中有画1艺术高峰——诗中有画王维的诗歌创作与其时代变化、家庭生活的变故是密切关联的。

王维作为一代才子,在少年时春风得意,很有名气。

但在追求功名利禄中多次遭遇坎坷,极不顺利,甚至丢掉性命。

安史之乱后由于社会黑暗,政治动荡渐渐地他对名利逐渐淡薄,对官场已经厌倦,退隐之心站住主导。

王维在家庭生活中也很不幸,少年丧父,中年丧妻,并且没有在续娶,几十年孑然一身。

他在大自然中去寻找心灵上的寄托。

在长期的山林闲居生活的经历,王维对大自然产生了极大热爱,尤其对自然美具有敏锐独特的感受,因而他创作出许多富有诗情画意的山水田园诗。

2艺术风貌---品味诗中有画伟大的诗人苏轼评价王维的诗:“维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1]王维的诗歌取自然景物,动静相宜,色彩鲜明,给人面前呈现出一幅独特画面,读后有一种美的感受。

读《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博大纷繁的自然景物中,诗人捕捉到最引人入胜的一瞬间,简单的轻描淡写,却细致入微给人一幅寂静幽静的画卷,意境深刻,令人向往。

明代李东阳评此诗曰:“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

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知。

皆淡而愈浓,进而愈远,可与知者道,难为俗人言。

”[2]读《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主要描绘深山幽谷夜晚寂静的情景,抒发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心情。

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动衬静,愈静于动。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二句写出了一种静谧甜美的意境:寂静的山谷中,人迹罕至,只有春归在无声的飘落;夜半更深,万籁俱寂,似空无一物。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案设计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案设计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诗词与绘画艺术的密切联系,感受诗情画意的魅力。

2.培养学生运用绘画表现诗词意境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诗词与绘画的关系,学会运用绘画表现诗词意境。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诗词与绘画相结合,创作出富有诗意的画作。

三、教学准备1.课件:展示相关诗词、绘画作品、诗人简介等。

2.绘画材料:水粉、画笔、纸张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展示一幅山水画,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的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山水画的知识。

(二)诗词欣赏1.教师展示一首描绘山水画的诗词,如《题都城南庄》。

2.学生齐读诗词,体会诗词中的意境。

3.教师简要介绍诗词作者及背景。

(三)绘画分析1.教师展示一幅与诗词内容相符的画作,如《都城南庄图》。

2.学生分析画作中的色彩、线条、构图等,感受画作中的诗情画意。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画作与诗词的关系。

(四)创作指导1.教师讲解如何运用绘画表现诗词意境。

2.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首诗词进行创作。

3.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绘画创作。

第二课时(一)作品展示1.学生展示自己的画作,分享创作心得。

2.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二)课堂小结2.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三)课后作业1.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尝试用绘画表现其意境。

2.家长参与评价,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延伸1.开展诗词与绘画主题的课外活动,如诗词朗诵、绘画展览等。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诗词与绘画,培养审美情趣。

3.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绘画比赛,提高创作能力。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词与绘画的关系,学会运用绘画技巧表现诗词意境。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抽象的诗词意境具象化为绘画作品,并准确表达诗情画意。

教学过程补充:第二课时(二)作品展示与对话1.学生甲(展示画作):“我选择的是王维的《山居秋暝》,我尝试用蓝色和绿色表现山水的宁静和清新,用了淡墨勾勒出山的轮廓,感觉画作中的意境和诗中的描写很贴近。

浅谈诗与画的关系5篇范文

浅谈诗与画的关系5篇范文

浅谈诗与画的关系5篇范文第一篇:浅谈诗与画的关系浅谈诗与画的关系苏东坡曾称赞王摩诘(即王维)的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诗,画中有诗。

”这一说法不仅说明了王维诗画的创作特点,也开创了诗歌与绘画创作的新领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诗歌与绘画是彼此联系的,在艺术上是相通的,也是互补的。

现在我们引用王维的《山居秋暝》和郑板桥的名画《竹石》来分析。

首先,我们来分析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

诗人从秋日傍晚山村的景物之中,选取了明月、清泉、青松、莲等景物,又选取了一些富有动感的生活片段,不假雕饰,用几乎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山村生活图。

虽然没有进行细节描写,但亦使读者脑中生成一幅幅画面。

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中有画”。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的意境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所有的意象也都是语言的表达。

我们对诗歌中的意象的理解,是在现实的基础上,是通过我们自己的头脑加工加以完成的,我们通过联想、想象等手段,根据诗的描述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来加深我们对诗的理解。

所谓“诗中有画”就是诗歌突破了语言的界限,而充分发挥出了它启示作用,在读者的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图画。

这样的创作更有利于读者的理解,也更有利于诗歌的传播。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郑板桥的名画《竹石图》(见右)。

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几点看法

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几点看法

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几点看法摘要: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探讨从古至今不绝如缕,且成果显著,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诗歌与绘画产生的过程以及读者对王维诗画的接受两个方面,进一步研究王维诗画的关系。

关键词:王维;诗;画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018-01关于王维诗与画的关系,历代的探讨层出不穷,而这主要源于苏轼在评价王维《蓝田烟雨图》中的题诗时,说了一番流传甚广的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此说为众多研究者所接受,并对其进一步阐发,认为王维的山水诗和部分田园诗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些诗亦有如是特点,这基本符合唐人创作的实际情况。

至于戴鸣《桑阴随记》云“古人诗皆有画,古人画皆有诗”,则显然有失偏颇,晚明张岱在《与包严介》中指出王维的题诗并非句句入画,而且认为“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银屑也”,则是直接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否定,自此,后人对于王维诗中有画的质疑愈演愈烈,新时期的蒋寅可谓此风的集大成者,他的《对王维“诗中有画”的质疑》直接提出“将王维诗的成就归于‘诗中有画’已然损害了王维诗的艺术价值”,“代表王维诗歌特色的恰恰是诗不可画”。

在我看来,苏轼关于王维诗画的评价是很恰当的,蒋寅等人将“诗中有画”等同于“诗可入画”,显然误解了苏轼的原意,本文将试图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此作一些补充。

一、诗歌与绘画产生的过程非常相近美国华莱士·斯蒂文斯在《诗歌与绘画的关系》中说到,诗歌和绘画起源于敏感性,诗人和画家凭借头脑努力来完成他们的工作,他们“不是凭借灵感,而是凭借想象或者是想象所激发的神秘的原因。

简而言之,这两门艺术,诗歌和绘画,都共同拥有一种劳动元素。

”同时,中国古代作家注重个人主观感情意绪的抒发,强调个性和感情的真实。

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与绘画的产生来自于作家本身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和真挚饱满的感情意绪,这即是说,作家在进行创作诗与画的时候,感情思维是极其相似的,只是用来表达感情和所思所想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他们都是形象的制造者。

对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看法

对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看法

浅谈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唐代诗人王维在其诗歌创作中很好地体现了他诗画意境统一的观念。

“诗中有画”是王维诗歌作品的艺术特征,自然也就体现在各个重要的创作环节上,本文仅从结构、炼材、语言三方面进行赏析。

结构,王维的诗往往采用组诗的形式来写,每首诗都可构成一个画面,合起来可以集结成一幅和谐的全景画面。

炼材,指的是选材练意,王的诗善于捕捉形象和创造形象,在诗中体现出绘画的特点。

语言,王的诗善于运用词句描绘形象的声、色、光、态。

当然,以上几个方面的说法,本文分而述之只是为了论述上的方便,实际上这三方面在其诗中是融合统一的。

唐代诗人王维,兼诗人与画家于一身,把诗画艺术融为一体,留下了千古名诗,也留下了传世名画,给人以情的感染、美的享受。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是苏轼对王维诗、画的赞誉(见《东坡志林》)。

自宋以来,用类似词语来赞美其他诗人或画家的,多到难以数计,这说明诗和画作为姊妹艺术,所创造的艺术境界往往相通,相互间的影响甚为密切。

但是,当我们一提起“诗中有画”或“画中有诗”的境界时,很自然的就想起王维的名字,觉得只有他才适合作为这种艺术境界的代表者,这说明东坡的评语入人之深,意味着这种艺术境界在王维笔下体现出来的深度与广度,应该比一般的诗画作家更为突出,更值得我们去探究。

诗和画虽然是姊妹艺术,但由于使用不同的工具材料,也就各有特色,各有局限。

“诗中有画”的说法,应该是以诗为主体,吸收画的某些因素,融入诗境,从而体现出一般诗作所难以达到的美感。

同时,我们说某个作家的“诗中有画”,应该是就他的全部作品的艺术特点而言。

这就要求作者在诗、画创作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在构思上,达到高度熟练,才有可能相互渗透,自然融合。

而要做到这一点,最理想的作家应该既是大诗人,又是大画家,王维可以说是古代诗人中具有这种条件的代表人物。

因此,“诗中有画”才能体现为王维全部作品的艺术特色,它不仅表现在山水景色的形象刻画上,也表现在声、光、色、态的语言结合上,乃至表现在非山水景色的某些创作环节上。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对中国诗画意境美之感想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对中国诗画意境美之感想


“ 诗 中有 画 , 画 中有 诗 ” 的产生
, 就是 一幅清新 、 宁静 的 山水 田园画。把诗写得 逼真如 画 , 能 宋代苏轼在 《 东坡题跋 书摩诘 蓝 田烟 雨 图》 中说 : “ 味摩 诘之 留” 让观 者看诗 意联想 出画景 , 这还 算不上写诗 的最高境 界 , 创作 者 诗, 诗 中有画 , 观摩诘之 画 , 画中有诗 。 ” 诗与 画有机结 合是 中国文
观事 物 , 通 过主观 艺术加 工 , 创 造 了一种 能打 动观者 的广 义上 的 人文 环境 , 这就是 所谓 的诗 画 中的意境。在这 一方 面 , 诗 歌和绘 画是 相 同的, 意境 就成为诗 画结合 的一个切 入点 , 使诗 画殊途 同
长 期 以来 , 人们 总是从 外在形 象和技 法的角度 解读“ 诗 中有 背景 的花 鸟画。 又如 , 至今 还让 人 百读 不厌 的《 敕 勒歌 》 : “ 敕 勒 画, 画中有诗” 所包含 的美 学价 值 , 而诗 、 画最 原始 的人 文作用 却 川 , 阴 山下 , 天似 穹庐 , 笼盖 四野。天苍苍 , 野茫茫 , 风吹草低见 牛
六条小 蝌蚪做伴 在小溪 里戏耍 , 没 有任 河。元 、 明、 清 以来 , 题 画诗 大为盛行 , 历代 的名家几乎每 画必题 , 澈小溪从 山问奔流 而过 , 何 其他 同伴 的打扰 , 只有蝌蚪妈 妈寻 自己孩子 急切的 叫声 , 并且 诗画合璧、 相得 益彰。
三、 中国诗 画结 合 的美学 价值— — “ 意境 ” 论
2 . 中 国 画 的意 境
“ 诗 中有 画, 画中有诗 ” , 诗 画本是 同源异构的 , 在 作画的过程 中掺 杂 一些 诗歌 的神韵 , 能使 画 的意境 更 加广 博 深远 、 含 蓄动

浅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浅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浅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提要:诗歌与绘画既存在着差异,又有相通相融之处。

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论除了表现二者均“师法自然”之意,还体现了相互之间的形与神、景与意的相辅相成、相融共生,展现了人类对美的最高境界的孜孜追求。

关键词:诗歌与绘画;异同;形神兼备;意境苏东坡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对王维的诗画所作出的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引发了古今多少人的评论,尤其是近代以来,许多海内外知名学者对此曾写过专门的论文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自己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看法,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看了这个评论以后,我个人心里的感触颇多,既有对古人的崇敬之情,又有自己个人对此的理解之意。

在这里我想就此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诗画均“师法自然”自古以来,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而表现在诗、画的创作中则体现为如何将自然与人的和谐表现在其中,如何将情与景相互交融、将意与象完美契合,使它们成为人们的心灵栖息地和精神家园。

正所谓“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对于拥有几千年文明的中国人来说,无论是诗人,还是画家,都在极力”师法自然”,以自然、以生活作为创作的源泉,并寄情于自然,于是产生了无数令人嗟叹、主客观浑融妙和的永恒作品,跨越了时空界限,向世人展现了自然的秀丽多姿、本身的诗情画意以及据此而激发出的创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苏东坡对王维的评论用简练准确的语言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以及诗画与自然的关系。

众所周知,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作大部分是在描绘自然美景中寄情山水,即以诗言情,生动地描绘出清新秀丽、美景天成的自然画卷及作者的情怀。

例如他的《山居秋瞑》,传神的勾画出月照、泉流、竹喧、莲动等,传达出动与静的结合、情与景的交融,将自然之美和人的情致描绘的淋漓尽致而又恰到好处;又如“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将色彩、线条、构图等绘画艺术语言恰如其分的融入诗的创作中,用诗的语言呈现给读者一幅绝佳的、惟妙惟肖的山水画作,给人带来感觉、视觉、听觉的享受,获得了因象得趣、因景生情的感受,从而给人一种美轮美奂、不知是诗还是画的幻觉,突破了人与自然的界限,将人带入佳境而不自知。

论_诗中有画_画中有诗_在苏轼诗画创作中的体现

论_诗中有画_画中有诗_在苏轼诗画创作中的体现
Journal of Jilin Radio and T V U niversit y N o. 6, 2009 ( T ot al No. 96)
5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6
2009 年第 6 期 ( 总第 96 期)
文学论坛
论 /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0 在苏轼诗画创作中的体现
徐薇
( 南通职业大学, 江苏 南通 226007)
的学理依据 [ J] .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09, ( 01) .
[ 3] 兰翠. 苏轼 / 诗中有画0 语境论析 [ J] . 烟台大 学 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 02) .
[ 4] 闾海燕. 以苏 轼为 例: 中国 哲学 语境 中的 诗画 理 论 [ J] . 南 京师大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04, ( 01) .
# 68 #
治斗争中, 他饱尝仕途坎坷的滋味, 愤懑不平之气 交织于心, 发诸毫端, 借诗画以泄胸中抑郁。苏轼 在绘画上不落前人之窠臼, 强调表现自我, 有所创 新; 他的画重在神韵, 不拘形似, 真诚抒发胸中意 趣。其他诗人画家对苏轼的诗画也多有评价, 如孔 武仲的 5 东坡居士画怪石赋6 : / 文者无形之画, 画 者有形之文, 二者异迹而同趣0 ½ , 意 谓苏轼的文 章与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苏轼认为要实现 / 画中 有诗0 , 画家在艺术格调方面要以简淡为上。在绘 画创作中崇尚言简意足, 笔墨疏淡, 虚实相生。如 李公麟¾ / 作画多不着色, ,笔法如行云流水有起 倒。0 简淡正好与空灵清幽的诗情相一致, 简淡是 雅, 则诗意足。苏轼称: / 笔略到而意已具。0 画中 的诗意正是借助于 / 简淡0 的艺术手法, 才得以表 达出来。
苏轼的诗画观和中国古代的宇宙自然精神是紧 密相连的。中 国的宇宙自 然精神 是 / 天 人合一0。 人和自然是相类相通的。中国诗和画有着共同的本 质追求 ) ) ) 道。而道是 宇宙万物 和生命的 终极本 体。老子说: /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 物0 ( 出自老子 5 道德经6) 。/ 天人合一0 的境界就 是个体化入宇宙万物之中, 通过一草一木去体味宇 宙的悠悠无限, 去把握宇 宙的本 体和生命 ( 道) , 达到身与物化、物我两忘的境界 ¿ 。所以中国诗和 画所表现出的是一种深深静默的与无限太空自然浑 然一体的最高心灵境界。因此诗与画在表现形式上 常超越感性具体, 不滞于个体形象, 重神似, 轻形 似; 重写意, 轻写实; 重表现, 轻再现; 追求言外 之意, 象外之象。腾固在 5 诗书画三种艺术的联带 关系6 中说得好: / 诗与画, 一用文字和声音, 一 用线条和色彩, 故其结合不在外的手段而为内的本 质。诗要求画, 以自然物状之和谐纳与文字声律; 画亦要求诗, 以宇宙生生之节奏, 人间心灵之呼吸 和血脉之 流动, 托于线 条色彩, 故彼 此结合在本 质。0 À诗情画意, 故珠联而璧合。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古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古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古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代诗人常常将手中的笔墨融入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创作出富有诗意的画作,也将心中的景象与情感转化为文字,构筑出富有画意的诗篇。

这种融合了文学与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展现了古代诗人的多样才华,更为后人留下了无穷的艺术遗产。

本文将探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古诗,从不同角度解读这些作品的艺术魅力。

一、古代诗中有画在古代,诗歌一直是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媒介,而诗人们往往将自己笔下的景象与情感转化为文字,创作出富有画意的诗篇。

这些诗篇中,不仅有生动的图景,还有深刻的思考与感悟,给人以无限遐想。

在这些诗人的作品中,常常能看到他们用诗歌描绘出的图画,让人仿佛置身于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唐代诗人李白在《将进酒》中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一段描述黄河奔流向海的景象,以及高堂明镜中映出的白发之颓的情形,让人仿佛看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不禁感叹岁月如梭,时光易逝。

这些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悟,让这首诗更显得有画的意境。

另一位唐代诗人王维在《山居秋暝》中写到:“夕阳山外山,春涧水如天。

绕屋莺啼树,初凉入池边。

”这里山水云天的景象与莺啼树鸣的声音,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山野之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

王维用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思考,将美好的山水景色与深刻的思想融为一体,创作出了一幅富有画意的诗篇。

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就是一部典型的诗意画作。

这幅画描绘了《洛神赋》中的情节,画中美女身姿婀娜,眼神含情,让人浮想联翩。

顾恺之在这幅作品中,用画笔描绘出了诗歌中的意境,让观者仿佛看到了诗中的美丽风景。

另一位宋代画家米芾的作品《石壕吏》也是一部充满诗意的作品。

这幅画描绘了一个身着粗布衣裳,端坐在石壕边的农民形象,画中的农民神情庄重,充满了朴实的诗意。

米芾通过这幅作品,展现了对农民生活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思考,让人感受到了诗歌般的意境。

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价值

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价值

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价值美术学院[摘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包含的诗画在功能上的互补性是它们不可缺的美学内涵,然而两者在功能方面的意义一直未引起学界重视。

从功能上讲,"诗中有画"主张诗歌应发挥绘画的愉悦情性的娱乐作用,它改变了诗唯雅正是尊的历史传统,避免了诗歌主题过于严肃、缺乏生活情味的弊端,体现了孔子"游于艺"的文艺功能思想。

"画中有诗"则强调给绘画注入诗性特征,使绘画诗化、雅化,进而改善绘画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以利于更好地发挥绘画的社会作用。

诗,画这两个词的运用实际表达了一种美学上的辩证境界。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苏轼对王维的提评,涉及诗画“二艺”,苏轼在其个人之艺术立场思想上对王维的诗及画所作的评述。

创造了诗与画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王维;美学价值;一、“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物我合一,天人感应唐诗是中国诗歌的极致,以其或飘逸、或顿挫、或空灵、或譎怪的诗风建构了汉语诗歌最辉煌绚烂的鼎盛。

诗人们在其创作中都散发着强烈的浪漫气息,不同的生活道路与态度,使得他们或成为高蹈的退守者,或成为热情的出世者,或者因时而变,兼而有之。

前人所谓“盛唐气象”在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这种富于变幻的浪漫的精神面貌。

关于诗与画的关系问题便在王维的诗中凸现出来,并引起了众多诗人批评家的关注。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言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此摩诘之诗。

或曰非也,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

苏轼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关乎诗与画的美学特质的交叉,人们对诗画的联系是普遍承认的。

在中国山水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自然山水的认识是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又汉魏晋时期的“极视听之娱”(王羲之《兰亭集序》),即满足自然景物的外在形式;到怡神悦志即通过感官获得一种超感官的享受;最后才到探究山水的内在意蕴和意趣。

如何理解苏轼评价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论述题

如何理解苏轼评价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论述题

如何理解苏轼评价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论述题苏轼与王维,均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

苏轼曾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既是对王维诗歌艺术的极高赞誉,也揭示了王维诗歌的一大特色。

本文将围绕这一论述题,详细解析苏轼对王维诗中画画中有诗的评价。

一、王维诗歌的艺术特点1.以画入诗王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擅长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

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他将绘画技巧巧妙地融入诗歌,使得诗歌具有强烈的画面感。

如《山居秋暝》一诗,通过描绘空山、新雨、明月等自然景物,展现了一幅宁静、淡雅的山居秋景图。

2.诗画交融王维的诗歌不仅具有画面感,还善于表现画意。

在他的诗中,画意与诗意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如《积雨辋川庄作》一诗,通过描绘辋川庄的景色,展现了画意之美。

同时,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也寓于画意之中,使得诗歌更具韵味。

二、苏轼对王维诗歌的评价1.诗中有画苏轼认为,王维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画面感,能够在读者的心中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这种画面感使得王维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令人陶醉。

2.画中有诗在王维的绘画作品中,苏轼看到了诗歌的影子。

王维的画作不仅表现了自然景物的美,还融入了诗人的情感。

这使得他的画作具有诗意,令人回味无穷。

三、如何理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对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价,实际上是指王维在诗歌和绘画创作中,巧妙地融合了两种艺术的表现手法。

在他的作品中,诗歌与绘画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1.诗歌与绘画的相互借鉴王维在创作诗歌时,借鉴了绘画的表现手法,使得诗歌具有画面感;而在绘画创作中,他又融入了诗歌的情感,使得画作具有诗意。

2.画意与诗意的交融王维的作品中,画意与诗意相互交融,使得诗歌和绘画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这种交融使得他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令人赏心悦目。

总结:苏轼对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价,揭示了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

在他的作品中,诗歌与绘画相互借鉴、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古代诗歌中的画意与诗情分析

古代诗歌中的画意与诗情分析

古代诗歌中的画意与诗情分析自从苏轼讲“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后,“诗中有画”这四个字便常常被人用作诗章的赞词了。

不单是王维,许多诗人的名篇名句,每当我们吟味它,总觉得那么新鲜,总觉得意趣无穷,真切如画。

那末,诗人是怎样地抒写这意趣,再现这如画的境界的呢?这确实值得我们作悉心的探讨。

我们知道,画家是以图象、色彩形诸笔端,而诗人是以词章、格律吟于口吻,但由于艺术家们观察自然,描摹自然美时,常常具有共同的眼光,故可以不谋而暗契,殊途而同归。

因此,我们往往可以从画卷中听出诗人的吟声,而在诗篇中又往往可以看到画家的笔法。

所以我们阅读或欣赏古典诗词,如果从画家的技法,也就是造型艺术的手法着眼去探索诗情中的画意,也许会对诗境的美认识得更真切。

层次王维《新睛野望》中有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这首诗写的不是江南,但很接近江南的景象:新雨之后,极目四野,千重绿色,层次鲜明。

田间,湛青碧绿;远处水光如银;再远处,山色青葱;更远处,重重苍碧。

整个大自然似乎无一不是明净而澄彻的。

任是怎样无心于山水的人,也不容你不觉得眼睛都似乎明亮了许多。

面对这样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诗人把一切纷繁的细节都删芟得干干净净,只突出地去描摹那景物的层次,然而却真正抓住了最本质的东西。

为了突出景物的层次,诗人精选了明暗交错的四层色调,把眼前的稻田,田外的白水,水外的青山,山外的碧峰一层层烘染开去,所运用的正是绘画的技法。

这是诗人构思的独到之处。

我想,倘使让傅抱石、李可染来构思,他们的画面也一定是如此的。

正因为诗人立意于此,才产生了“如画”的艺术效果。

所以倘使只允许用一句话来说破这联诗句何以会“诗中有画”,那就是它具有造型艺术的强烈的层次感。

诗是最高形式的语言艺术。

如果从语言的角度探讨这层次感的奥秘,我感到其艺术魅力主要蕴含在“明田外”和“出山后”这一对词组里。

“明田外”,体现出平面上的层次,把“田”和“水”的交界分得极明确,而且把田野拓展得很宽。

谈诗与画的相关性——“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

谈诗与画的相关性——“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

诗利用文字语言描 写景 物抒 发感 情 ,绘画利用 图形和构 我 国 古 代 都 存 在 扬 诗 抑 画 的 现象 ,在魏 晋 时 期 ,陆 机 、 张 彦
图 来 描 述 事 物 ,从 而达 到抒 发情 感 的 目的 。虽 然 诗 与 画 是 不 远 等 作 家 开 始 注 重 提 升 绘 画 的地 位 ,直 至唐 宋 时 期 ,一部 分
第 二 , 诗歌 的 内 容 体 现 娱 乐 性 。 《鹿 柴 》 中的 “空 山 不
漠 孤 烟 直 , 长河 落 日圆 ” ,以 及 ((终 南 别 业 》 中的 “行 到水 见 人 ,但 闻 人语 响 。返 景 人 深 林 ,复 照青 苔 上 。” 鸟 鸣涧 》
穷 处 ,坐 看 云起 时 ” 。通 过 作 诗描 述 了一 副 优 美 的 图画 ,使 中 的 “人 间 桂 花 落 ,夜 静 春 山空 。月 出 惊 山 鸟 ,时 鸣 春 涧 中 。”
画 中 有 诗 ” 关 系 的 明确 体 现 。
景 。
(一 )“诗 意 画 ’,主要 是 针 对 画 来讲 的 。将 诗 词 作 为题 材 ,
第 二 ,对 山水 的描 述 多用 水 墨 ,而 不 是 青 绿 。
用 绘 画 来 表 述 诗 词 的 内涵 ,不 仅 可 以对 古 诗 中 的 内容 进 行 叙
对 诗歌 的 娱 乐 功 能 具 有 明显 的促 进 作 用 ,使 得 我 国 诗歌 的功
“诗 中有 画 ,画 中有 诗 ”最 早 出现 于 苏 轼 的 东 坡 题 跋 》 能 更 加 多样 性 。 在 我 国 古 代 唐 宋 时 期 ,对 绘 画 娱 乐 功 能 的追
下卷 《书 摩 诘 蓝 田烟 雨 图 中 ,其 评 价 王 维 的 诗 画 : “味 摩 求 较 为 盛行 ,王 维 作 为 我 国 唐 代 著 名 的诗 人 和 书 画 家 ,在 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大观ˉ艺术理论ˉ056
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与画意的结合 文ˉ江汉艺术职业学院美术系ˉ张远珑 万 勇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中国艺术家追求的至境,同时也成了一条审美的准则。

诗与画结合得如此紧密,这是因为我们特有的美学传统深深地渗透在我们民族的心理、意识、趣味、好尚之中,自然会突出地体现在文艺作品中。

这种特有的美学传统主要包含了对自然美的理解,并成为诗画结合最根本的基石。

一、民族的美学传统是诗画结合的基石
1.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
中国艺术历来强调艺术在伦理道德上的感染作用。

表现在美学上便是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

因此,中国美学经常把审美同人的高尚情操和道德精神联系在一起,把纯粹的官能享受排除在审美之外,要求审美意识具有高尚纯洁的道德感,注意审美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在花鸟诗中这种美学思想表现得最为突出。

如元代王冕在《墨梅图》上的题诗: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中的梅花已成为不媚世俗,具有气满乾坤的正气和坚贞高洁的道德象征。

这种美学思想同样也表现在中国的绘画艺术中,传统的四君子题材之所以长盛不衰也是因为梅、兰、竹、菊分别象征着不同的道德品格。

这些诗和画无一不是显示着美与善的统一。

2.强调情与理的统一
中国美学在艺术上特别强调情感的表现,同时也十分强调情与理的统一,理最根本的含义就是包含着真、善的情感。

但中国美学所讲的真不是对外界事物模拟再现的真实,而是情感表现的合理与真实。

诗“言志缘情”主要是强调了诗具有抒发情感的作用;画“气韵生动”主要是强调要有自我情感的存在和流露。

情与理在诗画中是统一的,合情必然合理,不合情就不合理。

如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中的鱼、鸭、虫、鸟已不再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形象,客观对象的精神、气质得以强化。

其作“白眼向人”状的水鸟眼睛大大的,有时甚至是方的。

那种冷眼斜视、倔强旁观、犹有幽怨、犹有悲愤的神态,充分地寄托了画家内心的精神世界。

毫无疑问,八大山人的花鸟形象不是物理上的真实,但却是情感最真实的体现,也是情与理在艺术上统一的最好说明。

3.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
中国的儒、道、释对于人与天的关系说法上虽各有不同,但几乎都普遍肯定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主张“天人合一”。

特别是庄子的哲学
思想成为构建中国绘画美学的框架,基于这种思
想,中国美学总是主张人应到自然中去寻求美。

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推王维。

如王维诗《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
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把
人处在大自然中那种宁静、清新、悠闲的心境表
达得非常充分,其描写的山涧中的景色,所呈现
出来的画面很好地与人的精神感受融为了一体,
意境深远,当时山水画已趋于成熟,绘画艺术的
这一新成就又为山水诗提供了更为直接的艺术借
鉴,尤其是王维开创的“意到便成”、“得之于
象外”的写意水墨山水给后人在山水画中融入自
我对山水的精神的感受很大的启示。

更为重要的
是,以庄子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玄对山水”
使文人们更多地从山水中寻找自己对“玄”的感
受。

所以,山水诗和山水画无不集中体现了文人
们对于“有大美而不言”的“天地”的感受。


观大量的山水画,画面上都少不了几间茅舍、草
庐或者隐士来点缀。

这固然有作为衬景、丰富画
面构图的需要,但也反映出文人们向往融入大自
然过一种逸士的隐居生活。

综上所述,诗画之所以能紧密结合,首先在
于二者都能感发胸志,抒情达意,这是诗画结合
最直接的因素,诗以抒情见长,抒情者难以再现
印象,画以表现印象见长,表现印象者难以抒发
情感,贯通二者,无异扩大了彼此的审美空间。

其次,民族的美学传统决定了诗与画在审美意识
上具有极大的共通性。

苏轼说“诗画本一律”非
常恰当地概括了这一点,所以二者的融合是有着
极坚实的纽带的,充分地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审美
特征,繁荣了我们民族的文化。

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对于中国画革新的
意义
从“五四”运动以来的近一个世纪,每一次
的文化变革都对中国画(现代对文人画的习惯称
谓是中国画而不是文人画)这门传统艺术提出非
难,或要彻底改造,或要抛弃、尘封。

中国画要
革新确是不争之事实。

但如何革新,众人见解颇
多,而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对西方艺
术批判地借鉴。

其二,对传统艺术批判地继承。

当前的现实状况是,新文化运动后文化观念
西倾,西学东渐,国人留学西洋成为潮流,博通
本土文化者日少,真正领会“诗有画意,画有诗
情”审美精神的人也自然不多了。

而那些主张中
国画艺术要同国际艺术接轨的画家们接受西方的
艺术精神恐怕要比传统的艺术精神还要多,他们
在宣纸上画的水墨画映出的是西方的抽象艺术、
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的影子。

不能否认中
国画在他们的努力下笔墨语言、构图形式、题材
样式等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突破。

但问题是这
些作品与传统大师的作品放在一起时显得苍白无
力,与西方大师的作品摆在一起时却又显得底气
不足。

其实产生这样一种尴尬的境地的原因与他
们摒弃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传统美学精
神不无关系。

大师之所以是大师,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掌握
了高超的技巧,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更为重要的
是他们能为民族的文化精神注入一种新的生命和
活力,使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和扩
大。

如黄宾虹注入给山水画的是一种以“乱而不
乱”、“不齐之齐”之笔,画出了真山真水的浑厚
华滋的诗韵。

而大师本人对诗的造诣也非一般,所
著《宾虹诗草》可见一斑。

齐白石的大写意花鸟雅
俗共赏,自成一家。

看他的《他日相呼》中的两只
小鸡为了争夺一条蚯蚓互不相让,就如顽皮的小孩
斗嘴,意趣横生。

事实上,齐白石给中国画注入的
正是这种农村田园生活的诗境从而独树一帜。

齐白
石的绘画艺术成就世所公认,但齐白石本人却认为
他的诗的成就排第一,画的成就却是排在第四。


见大师是何等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美学精
神的继承与发展。

综上所述,大师们的创新不仅仅是在艺术语
言上的创新,更重要的是给本民族的美学传统注
入一种新的精神。

而齐黄二位大师在革新中并不
摒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甚至更为注重发展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精神,这对于当前
有志于革新中国画的画家们应该也是一种启示。

参考文献:
1.李泽厚.刘纲纪编.中国美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丁成泉著.中国山水诗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3.张晨著.诗情画意纵横观.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
4.张晨著.中国诗画与中国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