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语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古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古诗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这些古诗都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色,将诗与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字摩诘,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可不是小伙伴们学生时代的那些同名同学哦~他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总而言之,是个大才子。
1、《春中田园作》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屋上有一只春鸠在鸣叫,村边开着大片的白色杏花。
手持斧子去整理桑树那长长的枝条,扛起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
去年的燕子飞回来了,好像认识它的旧巢。
屋里的旧主人在翻看新年的日历。
举杯欲饮,又停了下来,想到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不由惆怅惋惜。
王维只是平静地淡淡地描述,始终没有渲染春天的万紫千红。
但从淡淡的色调和平静的活动中却成功地表现了春天的到来。
无论是人是物,似乎都在春天的启动下,满怀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明天,透露出唐代前期的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面貌的某些特征,像万物欣欣然地适应着春天,显得健康、饱满和开拓。
2、《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春天夜晚,寂无人声,芬芳桂花,轻轻飘落。
青山碧林,更显空寂。
明月升起,惊动几只栖息山鸟。
清脆鸣叫,长久回荡空旷山涧。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虽然诗中所写的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
3、《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王维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
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
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妙手天成,又有匠心运用其间。
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第三稿)

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摘要:王维是一个艺术修养很高的诗人,在绘画方面的造诣尤深,他融合各家之长创造了水墨山水,被推为南宗始祖。
王维在山水诗的创作上,也是开一代风气的人物。
他把绘图的技法应用于山水诗的创作中,力求勾勒一幅画面。
其具体表现:一、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结构美;二、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色彩美;三、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神韵美;四、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手法美。
五、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禅意美。
关键词: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特点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王维的名和字都取自《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
是继孟浩然之后,将山水田园诗推向艺术高峰的杰出诗人,他天资聪颖,多才多艺,对诗文、绘画和音乐都很精通。
玄宗开元九年考中进士,任右拾遗,吏部郎中等职。
四十岁以后,他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在盛唐时代,王维以他流布环区的秀句和诗书画乐俱臻佳妙的才华而享誉海内。
他的山水诗造诣尤精,在推重诗歌神韵的一派诗论家看来,他的作品是最受尊崇的艺术典范。
王维是一个艺术修养很高的诗人,在绘画方面的造诣尤深,他融合各家之长创造了水墨山水,被推为南宗始祖。
就艺术言之,一代有一代之风尚,一时有一时之体裁。
院体画与文人画,往往被人称为北宗与南宗。
以明末董其昌等特提此二宗之对立关系后,迄至今日,凡秉笔述画之始者,莫不依从其说焉。
即以李思训为北宗之祖,而王维为南宗之祖。
王维在山水诗的创作上,也是开一代风气的人物。
他把绘图的技法应用于山水诗的创作中,力求勾勒一幅画面。
《旧唐书》本传说王维的画“笔纵浅思,参于造化”①。
又说他“画思入神”②。
可见他的画是渗入了思想性格的。
这也就是“画中有诗”的意思。
大诗人苏东坡读王维诗时,禁不住连连赞叹,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见东坡志林》)③。
这两句话突出地强调文艺作品既要有鲜明的形象性,犹如绘画一般;又要有深涵,如诗之有味。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句

宋代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
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
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1—这首《辛夷坞》是王维《辋川集》诗二十首之第十八首。
这首《辛夷坞》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
全诗用比的手法,有优美生动的形象和乐府民歌的韵味,诗意极其含蓄。
宋人方回认为此诗是辋川诗中的佳篇,“有一唱三叹不可穷之妙”(《瀛奎律髓》)。
我想,其妙不在“幽极”,应在它的精巧寓意。
明代胡应麟称王维五绝“却入禅宗”,又说《鸟鸣涧》、《辛夷坞》二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薮》),便是一个明证。
这是王维田园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
这组诗全是五绝,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
作者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往往从景物中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
— 2 —。
“诗中有画”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价值及其实现

“诗中有画”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价值及其实现“诗中有画”最初是北宋苏轼对唐代诗人王维诗歌艺术的著名评价,经过后世的不断阐发,发展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经典命题。
“诗中有画”在创作和欣赏中都注重诗画互通,要求读者借助文字能够在脑海中形成视觉画面,产生审美意境,这对古诗词鉴赏和教学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需要借鉴“诗中有画”理论,基于图文转换,发挥视觉思维对语言和审美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标签:诗中有画小学语文古诗词视觉素养苏轼在评价王维时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遂成为王维艺术的定评,也成为传统诗画艺术的创作原则。
“诗情画意”是古代诗画艺术的共同追求,时至今日,对当代美学和审美构建仍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本文结合理论和教学实践,对“诗中有画”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价值及其运用提出建议,以期促进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改革。
一、制约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古代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方面有突出的優势。
近年来,语文教材中大幅度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也日益彰显。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记诵都存在较多困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缺乏生活经验导致的诗意误读古代社会生活与我们今天的生活状态有较多差别,古代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事物,当代小学生可能从来没有见过。
学习古诗词时,如果无法进入诗词中的生活场景,一味“以今解古”,不仅会闹笑话,更影响了对诗意的正确理解。
如,对于“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破阵子》)中的“挑灯”,很多学生理解为“把灯笼挑高”。
对于“何当共剪西窗烛”(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剪烛”,有学生以为是“把蜡烛剪断”,这样解读,显然无法感受彻夜难眠的苦闷和秉烛夜话的情境。
再如“蛾儿雪柳黄金缕”(辛弃疾《青玉案》)一句,如果不了解传统的服饰文化,不知道“蛾儿”与“雪柳”“黄金缕”都是古代妇女的发饰,学生更是摸不着头脑,以为真是飞蛾上头,岂不是大煞风景?(二)诗歌语言的特殊性造成的含义曲解古诗词的语言并不等同于今天的白话文,有其特殊的字意和句法,如果按照现代汉语望文生义,难免生出歧义。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堪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王维。
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作和绘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释义:细细品味王维的诗,仿佛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欣赏王维的画,又有如一首诗一样美好。
)王维不仅是文学上的天才,也是一位优秀的画家,同时也是一位极好的音乐家。
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长期在森林中的生活经验,使得他对自然美有着敏锐的、独特的、细腻的感知,所以他的诗歌中的景物,充满了意境,颜色的对比鲜明而优美,把景物的动静联系在一起,尤其擅长于把光线和声音的细微变化,描绘得淋漓尽致。
人物生平:1、才华早显:王维于武则天时期出生在蒲州(今山西永济)。
才华早显,幼年聪明过人。
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王维离家赴京城,希望得到达官贵人的举荐。
由于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
开元五年(717年),在长安,其间有时至洛阳。
有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2、京城求仕:开元七年(719年),在长安,七月应京兆府试。
有诗《李陵咏》《西施咏》等。
开元八年(720年),在长安,常从岐王李范等游宴。
春就试礼部,落第。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负责音乐、舞蹈等教习,以供朝廷祭祀宴享之用。
然而供职仅数月,就因属下伶人舞黄狮子而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
黄狮子舞是专供皇帝享用的,故伶人私自作舞为不敬,累及王维得罪贬官。
赴济州途中作《宿郑州》等诗。
3、半官半隐:开元十四年(726年),离济州司仓参军任。
开元十六年(728年),隐居淇上。
开元十七年(729年),开始从大荐福寺道光禅师学顿教。
冬孟浩然还襄阳,行前,有诗相赠。
开元十九年(731年)前后,王维妻子去世。
之后再没有续娶。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闲居长安,秋赴洛阳,献诗张九龄求汲引,隐居于嵩山。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官拜右拾遗,离嵩山至东都任职。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冬十月,随唐玄宗回长安。
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句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他的诗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他的画作也同样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王维的诗中,常常可以看到对于画的描绘和艺术的表现,反之亦然。
这种诗画相通、相互交融的表现形式,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体现了王维诗画并茂的艺术境界。
从王维的诗作中可以看到对画的描绘和表现。
他在《山居秋暝》中写道:“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里生动描绘了春日里山居的景象,其中“拂堤杨柳醉春烟”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春天杨柳婀娜的姿态,犹如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卷被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种诗中对画的描绘,使得王维的诗作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想象力,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画中一般。
而在王维的画作中,同样可以感受到诗的意境和抒情。
他的画作以山水画为主,擅长用墨线勾勒出山石、树木和水流的形态,烘托出一种意境悠远、空灵超凡的境界。
例如《远山图》中的山峦起伏,云雾缭绕,给人以空灵超然之感,恍若身临其境。
这种画中有诗的表现方式,使得王维的山水画更加具有超脱尘世、意境深远的韵味,让观者仿佛置身于诗意画卷之中。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体现了王维诗画并茂的艺术特点。
这种诗画相通的表现形式,不仅展现了王维卓越的文学和艺术才华,更让人在欣赏他的作品时,能够有声有色地感受到他笔下的意境,体味到他所追求的诗意境界。
正是这种诗与画相得益彰的表现方式,使得王维成为了我国古代文学史和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留下了不朽的艺术传世佳话。
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体现了他在诗歌和绘画领域的卓越成就,也使得他的艺术作品永存人间、流传千古。
无论是在诗中描绘画,还是在画中表现诗,都展现了王维艺术作品的丰富内涵和跨界表现,让我们能够更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欣赏他的艺术成就。
结语:王维的诗画并茂,传世千古,激发了无数后人的艺术创作灵感,也成为了我国古代文学和绘画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欣赏他的诗作和画作时,我们不妨用心感受其中的诗意和画意,体味其中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境,让我们与王维的艺术作品在心灵深处相遇,从而获得一场意境非凡的艺术盛宴。
观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句话是谁说的

观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句话是谁说的观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出自苏轼对王维的评价。
原话是“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具体出处是《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由此可知,这句话原来是评价王维绘画的,是苏轼看了《蓝田烟雨图》后有感而发。
因为《蓝田烟雨图》已经失传,我们已经无法知道这幅画到底怎么样,似乎“画中有诗”无从谈起。
好在,苏轼还记录一首跟这幅画有关的诗歌,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中有画”。
苏轼的记录如下: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此摩诘之诗。
“蓝溪白石出”,首句写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
一个“出”字,化静为动,给人动态美感。
“玉川红叶稀”,次句写入秋天寒,山上的红叶变得稀少了;这里的“红”,跟首句的“蓝”和”白“相照应,写出了山上的色彩层次,淡化了秋天的萧瑟冷落之感,彰显了山川草木气息,具有强烈的画面感。
鉴赏到这里,“诗中有画”,已经非常明显了。
事实上,王维的很多诗歌,都充满画面感,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都能让人看了就能在脑海中形成强烈的画面。
那么,“画中有诗”,又是如何展现的呢?是不是苏轼的”画中有诗“的评价,就仅限于对王维真实的画的评价呢?让我们继续解读王维的这首诗:“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这两句是神来之笔。
秋冬时节很干燥,山路上没有下雨,为什么会让人感觉衣服被打湿呢?打湿人衣服的,并不是水汽,而是空翠。
空翠,是针对整个画面而言的。
前两句所描绘的“蓝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只是是山中景色的一个局部,后两句所展示的却是它的全貌。
尽管到了秋冬季节,但整个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
苍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苍翠之中,就像被笼罩在一片烟雨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感到空蒙,也有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也能感到“空翠湿人衣”了。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从古至今,多少文人骚客借作诗绘画抒发情怀。
诗画融一既是美学思想之精髓,又属文艺教育之范畴。
对于处在“浪漫阶段”的孩子,只需启发其自然天性,便可促其自由成长,习得通识教育之智慧。
诗歌本身所蕴含的人文素养借艺术的烘托而自成境界,二者互为补充。
再者,独立的课程体系早已无法满足当前教育的需求,小学生的活泼好动与简性思维亦要求教学方式合人情意。
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既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生活。
诗化的艺术,美化的诗学,语文的诗歌课堂充满无限魅力。
一、绘画艺术与诗歌教学中的美育杨维桢云:“……以诗为有声画,画为无声诗,盖诗者心声,画者心画,二者同体也。
”诗歌是时间艺术,绘画是空间艺术,诗画的融合突破时空之局限,走向天地之大美。
透过幽雅的文字,在思绪中想象虚实的画卷。
王维的诗《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一幅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跃然纸上,此乃诗画合一也。
语言的传达,视觉的冲击,让学生在声与色、光与影中欣赏艺术的形象美。
儿童的审美品位、生活情趣在此陶冶中得以形成与提升。
席勒在《美育书简》云,要成为活的形象,那就需要他的形象就是生命,而他的生命就是形象,只有当他的形式活在我们的感觉里,他的生命在我们的知性中取得形式时,他才是活的形象。
当诗歌教学遇上绘画艺术,当真善美反衬假恶丑,小学生就在这充满正义与善良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二、绘画艺术在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的运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
感官的接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生命体验与学习热情,他们因色彩而欢呼,因形象而产生魔力。
绘画与诗歌的融合,能够充分渲染课堂气氛,变呆板的文字为生动的画面,感受美的多样化形式——就像陆地上笨拙的企鹅一到海里就是活蹦乱跳、自在遨游的鱼——增强阅读与写作的乐趣,丰富诗画合一的美妙内涵。
1.依画解诗意借助绘画来理解重点字词与诗句,无疑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更为简便易行的教学艺术。
色彩、线条、距离定格在永恒画面的美学错觉,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诗歌中体验美景,在图像里追寻语言足迹。
浅析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文教研究浅析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彭 艺(辽东学院,118001)摘要:苏轼曾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其作品风格绘影绘形,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
诗中有画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特点,本文就诗中有画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诗中有画;写意传神;山水田园诗;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
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
语出宋·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诗和画总是被相提并论,所谓“诗是有声画,画为无声诗”。
王维,字摩诘,唐朝著名诗人、画家,他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山水画之祖。
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其所成就不仅仅能诗善画,而是把艺术中的诗与画通过画作给以融化。
后殷璠在其著作《河岳英灵集》中评价王维:“维诗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
王维的诗在中国历史上独树一帜,很有代表性,也得到后世诸多很高的评价。
苏轼评价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苏轼从文艺本质、创作、作品三个方面确立了以诗画“一律”,诗画“略同”为核心思想的诗画关系理论体系1。
他对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价就是建立在这个理论体系基础上的。
首先,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
在王维生活的那个年代,他不是以诗出名而是以画出名。
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他还著有绘画理论著作《山水论》。
美感更深。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出自王维《山居秋暝》。
这两句诗是王维诗诗中有画最好的代表。
天色已晚,却又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于山石之上,就像一条洁白的布条,在月光下闪闪发光。
短短两句,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山村风光图,使人身临其境。
除“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外,还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是王维诗诗中有画最好的代表。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理解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理解
1.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不就是说诗像一幅画,能让我们直观地看到那些美妙场景呀!就像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哇,那画面感简直绝了,这不就是诗中的画嘛!
2.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意味着文字可以变得如此生动形象,仿佛就在眼前呢!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不是活生生的一幅美景图嘛!
3.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就是文字和画面的完美融合嘛!像“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读着诗,那春天的景象不就一下子浮现在脑海里啦!
4.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不就是诗词的神奇魅力嘛!“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诗里的枫叶美景多让人陶醉呀!
5.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能让我们通过诗去感受那些美丽的画面呀!“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多有意境,多像一幅宁静的画呀!
6.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就是诗能把画给描绘出来嘛!“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那满池的荷花不就在眼前盛开嘛!
7.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不就是一种奇妙的体验嘛!“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孤独垂钓的画面多让人印象深刻呀!
8.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说诗能给我们带来视觉的享受呀!“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春天早晨的景象多生动呀!
9.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就是诗和画相互成就嘛!“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大白鹅在水中嬉戏的样子多可爱呀!
10.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真的是太有趣啦!“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简直就是一幅乡村画卷呀!
我的观点结论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一种非常美妙的艺术境界,它让我们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诗词的魅力和力量,通过诗去领略各种美丽的画面,真的太神奇了!。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经典诗歌20首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经典诗歌20首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迁至蒲州,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
《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展开剩余78%《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送沈子归江东》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齐州送祖三》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田园乐七首·其三》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富有禅意,营造出一种唯美的意境,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所谓“诗中有画”。
而《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晚年的力作,整幅画就如同一首山水田园诗,意境悠远,富有哲理,所谓“画中有诗”。
标签:王维《山居秋暝》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隐逸王维,字摩诘,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他多才多艺,工绘画,通音律,尤其善于描写自然景物,是写景的圣手。
他的山水田园诗,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非常准确地揭示了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山居秋暝》就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雨后的山显得很空荡,空气也很清新,秋天的傍晚天气微凉。
松林间洒下斑驳的月光,清泉缓缓地流淌着。
浣洗衣服的姑娘们唱着歌回来了,小船划动着,莲花也随着不断轻轻颤动。
这里的美景随处可见,美不胜收,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过着闲适的生活。
王维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也是一位出色的画家。
因此,在他的山水诗的创作中糅进了许多绘画的因素,使得他的诗在山水景物的刻画上,达到了一般诗人难以具备的艺术特色。
色、光、态是绘画的因素,声是音乐的因素,王维却能将这些放入自己的诗中。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中,“空”字既表现出了山的空旷和寂静,也表现出了雨后清新的空气让人感觉非常宁静,“天气晚来秋”介绍了这首诗写作的季节、气候和温度,这样的天气不显得热,也不冷,这个季节万物开始沉寂。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它的“色”表现在“松”上,作者虽然没有赋予它赤橙黄绿青蓝紫等字眼,但是,提起“松”人们就会联想起“松柏常青”。
它的“声”表现在“清泉”“流”上,提起泉水流动,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潺潺、淙淙、叮咚等象声词,想象出泉水流动的形态和声音。
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价值

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价值美术学院[摘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包含的诗画在功能上的互补性是它们不可缺的美学内涵,然而两者在功能方面的意义一直未引起学界重视。
从功能上讲,"诗中有画"主张诗歌应发挥绘画的愉悦情性的娱乐作用,它改变了诗唯雅正是尊的历史传统,避免了诗歌主题过于严肃、缺乏生活情味的弊端,体现了孔子"游于艺"的文艺功能思想。
"画中有诗"则强调给绘画注入诗性特征,使绘画诗化、雅化,进而改善绘画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以利于更好地发挥绘画的社会作用。
诗,画这两个词的运用实际表达了一种美学上的辩证境界。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苏轼对王维的提评,涉及诗画“二艺”,苏轼在其个人之艺术立场思想上对王维的诗及画所作的评述。
创造了诗与画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王维;美学价值;一、“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物我合一,天人感应唐诗是中国诗歌的极致,以其或飘逸、或顿挫、或空灵、或譎怪的诗风建构了汉语诗歌最辉煌绚烂的鼎盛。
诗人们在其创作中都散发着强烈的浪漫气息,不同的生活道路与态度,使得他们或成为高蹈的退守者,或成为热情的出世者,或者因时而变,兼而有之。
前人所谓“盛唐气象”在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这种富于变幻的浪漫的精神面貌。
关于诗与画的关系问题便在王维的诗中凸现出来,并引起了众多诗人批评家的关注。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言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此摩诘之诗。
或曰非也,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
苏轼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关乎诗与画的美学特质的交叉,人们对诗画的联系是普遍承认的。
在中国山水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自然山水的认识是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又汉魏晋时期的“极视听之娱”(王羲之《兰亭集序》),即满足自然景物的外在形式;到怡神悦志即通过感官获得一种超感官的享受;最后才到探究山水的内在意蕴和意趣。
诗中有画,画中悟情——诗画结合教学古诗《望天门山》

诗中有画,画中悟情——诗画结合教学古诗《望天门山》诗中有画,画中悟情——诗画结合教学古诗《望天门山》说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称赞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诗情画意是一种纯美的境界,“诗”与“画”对应,“诗”与“画”互通,诗可以为画“点晴”,画也能解味诗旨。
传统的古诗教学,我们一直在走模式化的道路:“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明诗意,悟诗情”,如果所有的古诗教学都套用这样的模式,必然会使意蕴悠远的古典诗词变得淡而无味,也必然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所谓教无定法,任何一种模式都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古诗词的教学更应根据每首诗词的创作背景、思想意境而定。
在教学一些意象丰富、画面感强的古诗时,可以尝试引入图画,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画,强化对诗的理解,感受诗的神韵,领略诗的意境,使他们更深刻地领悟到诗词内在的精髓,也更能调动他们学习古诗的积极性。
《望天门山》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第21课中的内容。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咏景名篇。
这首诗意象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教学时我采取“诗画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教学片断如下:(一)整体感知画面美1.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如果说这首诗是一幅画,画里都有些什么呢?2.请同学们再轻声读诗,边读边用笔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
学生边读边画,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课件出示词语:天门、楚江、孤帆、日。
3.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
然后指名朗读全诗其他同学体会画面美。
(二)感受山的雄伟、水的奔腾1.人们都说诗画不分家,那就让我们一起当一回小画家,把诗人所看到的景象画下来。
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2.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
(师板画天门山。
)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出示第一句)3.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
再读读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么?4.让我们在头脑中想象着奔腾东去的楚江水,再读一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苏X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曾这样评价王X:“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所谓“诗中有画”,就是说诗中有如画般的优美鲜明的形象:所谓“画中有诗”,就是说画中富有诗意,韵味无穷。
诗和画是具有不同特性的艺术门类,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诗和画之间有着它们内在的与外在的密切关系,以及共通的美学信息和表现手法。
这种不同的艺术门类在审美意蕴、表现手法等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成为“艺术通感”。
比方说,从诗的角度看各类艺术形式的诗性表现特征,可以说:绘画是有形的诗,音乐是有声的诗,舞蹈是灵动的诗,雕塑、建筑史凝固的诗或“石头写成的诗”。
历来称诗画为“姊妹艺术”:古希腊西蒙尼德斯最早提出“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而诗则是一种有声的画”;我国宋代张舜民也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苏轼评价王维的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例如在中国画中,经常配上题诗,诗与画相得益彰,但诗与画仍然保持着各自原有的性质,并没有变成第三种艺术。
值得注意的是,不光是在诗与画中可以看到这种现象,在浩瀚的艺术领域,这种各种艺术形式之间互相联系、吸收、综合的关系可以说是比比皆是。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是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唐代诗⼈是王维。
苏轼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简介王维(701年-761年,⼀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
河东蒲州(今⼭西运城)⼈,祖籍⼭西祁县。
唐朝著名诗⼈、画家。
王维出⾝河东王⽒,于开元⼗九年(731年)状元及第。
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
唐⽞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
安禄⼭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
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中允。
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多咏⼭⽔⽥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推其为南宗⼭⽔画之祖。
存诗400余⾸,代表诗作有《相思》、《⼭居秋暝》等。
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王维作品评价王维作品绘影绘形,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以清新淡远,⾃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了⼀⾯不倒的旗帜。
他和裴迪为辋川⼆⼗景写下了四⼗⾸五⾔绝句,取名《辋川集》。
在序⾔中,王维说:“余别业在辋川⼭⾕,其游⽌有孟城坳、华⼦冈、⽂杏馆、⽄⽵岭、⿅柴、⽊兰柴、茱萸泮、宫槐陌、临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栾家濑、⾦屑泉、⽩⽯滩、北垞、⽵⾥馆、⾟夷坞、漆园、椒园等,与裴迪闲暇,各赋绝句云尔。
”这是王维⾃⼰编辑的组诗,精巧别致,颇有特点,体例上全是五绝,且以辋川⼭⾕中各处游景作每⾸诗的题⽬,后⼈熟读的如《⽵⾥馆》:“独坐幽篁⾥,弹琴复长啸。
深林⼈不知,明⽉来相照。
”⼜如《⼭居秋暝》:“空⼭新⾬后,天⽓晚来秋。
明⽉松间照,清泉⽯上流。
⽵喧归浣⼥,莲动下渔⾈。
随意春⽅歇,王孙⾃可留。
”诗句流畅⾃然,清丽飘逸,成为传世佳作。
北宋黄庭坚《⼭⾕题跋》盛赞:“王摩诘⾃作辋川图,笔墨可谓造微⼊妙。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他的画作有什么特点?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他的画作有什么特点?本文导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出自苏轼之口,那他究竟是看了谁的作品,竟然给出如此之高的评价呢?这个人就是唐朝著名诗人、画家王维。
我们在学生时期应该都在课本上学过王维的诗,但对于他的画了解就比较少了。
不过王维不仅精通诗画,对禅道、音乐等也都有着很深的理解,可以说王维的才能的确是世间少有。
下面就为大家简单讲讲王维的一生,以及他的画作究竟是有何独特之处。
感兴趣的话就一起来看看吧。
终南之秀钟蓝田,茁其英者为辋川。
文学史上有名的辋川,位于蓝田县南十余里,青山逶迤,峰峦叠嶂,奇花野藤遍布幽谷,瀑布溪流随处可见,不仅是秦楚要冲、三辅屏障,而且是达官贵人、文人骚客心醉神驰的风景胜地。
此处原本是初唐著名诗人宋之问的别业,后被王维购得,从此,他在此过起了“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闲适生活。
在宋之问别业基础上,王维随势赋形,植花木、堆奇石、筑造亭台阁榭,建起了孟城坳、华子冈、竹里馆、鹿柴寨等二十处景观,把二十余里长的辋川山谷,修造成了一处兼具耕、牧、渔、樵的文人园林典范,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二十一岁的王维状元及第,怀揣积极的政治抱负和做出一番事业的远大理想,从家乡蒲州(今运城永济市)施施然走进大唐的经济文化中心长安。
开始的时候,在张九龄的提携下,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
天宝年间,又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可谓顺风顺水。
安史之乱中,他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
经过这番磨难,王维逐渐消沉下来,看开了世间之事。
四十岁以后,他基本侍奉母亲以半官半隐的状态在辋川度过。
王维母亲去世后,葬在东面山坡,上元二年(公元761年),王维逝世后,又葬在母亲墓南面的小沟旁。
王维当年住所叫“文杏馆”,今已不存,唯有门前空地上,他亲手栽植的一棵银杏树,依然枝叶茂盛,就像他在诗中赞美过的那样:“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
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
那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古诗词名句集锦

那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经典古诗词名句1.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2.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3.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王维《观猎》4.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
——曹丕《燕歌行二首·其一》5.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李白《独坐敬亭山》6.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7.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杜甫《绝句二首》8.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9.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刘彻《秋风辞》10.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贾岛《题李凝幽居》11.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1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江南春》13.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韦庄《台城》14.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15.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李华《春行即兴》16.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白朴《天净沙·秋》17.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18.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19.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二首》20.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1.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2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23.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24.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杜甫《曲江二首》25.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晏殊《破阵子·春景》26.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王维《少年行四首》27.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例子

《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大家依然是王维,这首小诗描写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读这首诗的时候,你脑海中有没有浮现一个这样的画面:山中空旷寂静看不见人,只听得说话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的作品。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相照。
读完这首诗,脑中就浮现了一个独自在山林中弹琴的形象,十分有意趣。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把船停靠在烟雾朦胧的小洲,日近黄昏,旅人心中又添新愁。
原野空旷无际,天比远处的树还低,明月倒映在清澈的江水中,显得与人更亲近。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切逼真。
《送灵澈上人》唐·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上人返回寺中。
苍翠的丛林掩映着竹林寺,远远地传来黄昏的钟鸣声。
友人身背斗笠在夕阳的映照下,正独自沿着青山走向远方。
每每读到这首诗,小编就像看到灵澈上人离开一般,他背着斗笠,映着夕阳,沿着青山,走向远方。
这真像一幅构思绝妙的画作。
《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几乎所有人读到这首诗,都会在脑海中描绘出这诗中的画面: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对于这首诗,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
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可见,这首诗,真的似画一般。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年级语文教案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许多老师对古诗教学感到棘手。
如把字、词、句的意思嚼碎了喂给学生,“填鸭式”地教学,学生学得苦,老师教得累;如放手让学生去自学,教师不讲或少讲,又怕煮“夹生饭”。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既不“填鸭”,又能把“饭”煮熟呢下面这位教师的古诗教法给了我们很好启发。
●一、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理解文字,再理解词语意思,最后连接句意,理解诗意。
2.从诗意中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及作者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领悟诗中的意境。
●二、学习《宿新市徐公店》,理解字、词、句意
板书课题。
教师一边背诵,一边在黑板的左侧板书古诗。
1.指名学生读诗正音:“疏”读Shu不读Su。
2.利用工具书自学古诗(分四人组),理解诗的字、词、句意。
3.教师检查自学效果。
(1)检查对字、词、句理解的情况。
(2)分句解释诗意(同学们相互补充)。
(3)教师小结后解题,介绍作用。
●三、诗文结合,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根据诗意学生画简笔画(指名两位学生分别在黑板和幻灯片画,其他学生在草稿上画)。
2.师生评画。
(l)评黑板上的画。
同学们认为画得很美,但画中枝繁叶茂的树木固然好看,但不符合“未成阴”的诗义。
(2)评幻灯片上的画。
同学们感觉通过抽出的新芽、延伸的小路、茂盛的菜花、翻飞的蝴蝶、儿童的形态,充分展示了春天的气息。
(3)修改自己的画。
四、指导朗读,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
1.师:古人咏诗有什么习惯动作
生:摇头晃脑。
师:为什么会摇头晃脑呢
生:读出节奏,抒发感情。
请一位学生用“/”“||”“…”画出这首诗的节奏。
(幻灯出示:“…”表示断开拖韵的时间短,“/”表示断开拖韵时间长,“||”表示断开拖韵的时间更长。
)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哪位学生表演一下(一名学生上台摇头晃脑地背起来,其他同学也随之自由背诵,气氛活跃。
)
2.讨论:此时你的心情如何你是通过哪些景物来抒发浓浓的春意的呢
小结:你的这种情感就是当时作者的情感。
五、练习
1在自己的作品右侧附上这首诗(要求默写)。
2.在自己的作品下方用一段话解释诗的意思。
3.将你的作品加工,添上颜色送给家长或朋友。
[评:这位老师的古诗教学方法新颖,根据学生对诗的理解来作画,用画的形式来解释诗意,既能充分展示学生的绘画能力、理解能力,又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为学生架设了从直观思维通向抽象思维的桥梁,课堂上充分体现了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为核心,以训练为主线这一教学原则,学生学得主动活泼,教学效果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