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课程改革展开后

合集下载

2023年新课程改革学习心得体会

2023年新课程改革学习心得体会

2023年新课程改革学习心得体会2023年新课程改革学习心得体会1通过学习,我对高中新课程改革有了一些了解,因为我们现在的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所以有必要进行改革,所谓改革,我认为就是要越改越好,越改越完善。

新课程改革对现有的教育模式以及旧观念等都有许多突破,更符合和适应时代的发展。

上海市委统战部秘书长徐海鹰在报告中说:我们的教育应该鼓励冒尖和允许落后。

;而我觉得,现在的教育就这个方面还是不够完善的。

比如说,高考考生必须每一科都优秀才能考上大学,只要有一科或者两科落后,就有可被关在大学的大门外。

而我们的学生,有许多是在某一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比如语文特别好,或者数学非常拔尖,这样的学生,往往因为总分不高而错失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有的甚至因此而退学,这样势必会流失很多人才,不利于人才的选拔。

毕竟人的精力有限,而我们钻研和以后工作的专业也是很专一的。

如果能在这方面进行完善,让在某方面有优势的学生也有机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会更好。

2023年新课程改革学习心得体会2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已经走过几个月的时间了。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其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前瞻性是毋庸置疑,而且深化实施新课程,扎实提高新课程的质量和效益,已经成为每一位老师急需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面对课程改革的热潮,每一位教师都是积极投入,又冷静思考,取得的成果也是显著的。

主要的成绩可以归结为以下: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我们首先采用的就是小组模式,在小组中将学生按层次组合到一起,这样就充分利用优学生带中等生,中等生再帮差等生。

这样既能让差等生获得知识,也能让优等生和中等生锻炼讲解和管理能力。

二、小组竞争意识的增强。

班内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内部形成一个整体,而小组之间形成浅层次的竞争模式。

这样利用打分评价的形式刺激小组去拼搏,去争取,有效提高竞争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

三、在教师备课方面也有不小的改进。

新课程改革进程

新课程改革进程

新课程改革及高考改革进程1280人阅读问:新课改历程是怎样的?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1996年提出到现在经历了很长时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6年至1998年,课程理想的萌芽及其酝酿阶段。

1996年在基础教育司组织下,调研了1993年开始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的实施现状。

接着基教司组织专家比较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国际和国内基础教育课改,规划和设计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1998年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推广新课程的政策策略基本形成。

第二阶段:1999年至2001年7月,课程文件的研制、出台与实施准备阶段。

1999年1月,成立了基础教育课改专家工作组,起草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展开各科标准制定、教材编写、各项专题的研究和政策制定工作。

设计好政策性框架之后,开始试验、实施。

2000年将教学计划更名为课程计划。

这个课程计划首次将小学和初等中学的课程放在一起规划,在课程表中将全部课程分成两大类:活动类和学科类,在课程中给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性。

第三阶段:2001年7月至2004年7月,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验和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形成阶段。

2001年9月,新一轮课改涉及20个学科(小学7科,中学13科)的49种新课改实验教材首次在38个国家课程改革试验区使用,新课程进入全国性试验阶段。

同时开始探索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具体工作机制以及评价、考试制度的改革。

2002年秋季,省级课程改革试验区启动,义务教育新课程体系全面进入试验阶段。

2003年对试验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全面修订,再次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

第四阶段:2004年7月至今,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反思、全面推广高中新课程实验阶段。

问:高中新课改进程是怎样的?答:高中新课程改革始于2004年,到2007年进入新课改的高中已经约占全国高中总量的50%。

2004年秋季开始,高中教育课程改革在海南、山东、宁夏、广东四省区进入试点。

新课程改革的评价:成效与展望

新课程改革的评价:成效与展望

新课程改革的评价:成效与展望【导言】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也是我们学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次革命。

对于新课程改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今天,我作为一名学生,深感新课程改革给我带来的变化,也充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意义和价值。

2023年,当我们回首新课程改革的历程,我们会如何评价它,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吧!【正文】一、新课程改革的成效1. 追求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以追求素质教育为目标,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增强其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在学生发展素质的过程中,不仅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更注重学生的人格、品德、行为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2. 增强活动性和探究性新课程改革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和课程设置,学生参与程度加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增强探究性和创新性,提高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3.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传统教育中,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教育,被灌输知识。

而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知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丰富教学手段,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从而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使教育更加科学和有效。

二、新课程改革的展望1. 建立更加完善的课程体系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新的知识和技能需要被加入到课程体系中,而原有的课程体系已不能满足真实需要。

为此,我们需要在新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将新的知识和技能引入到课程体系中,使其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

2. 落实“一师一策”和个性化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得到了更好地重视。

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仍需更好地落实“一师一策”和个性化教育,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3. 提高教师教育水平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的深度参与和推动,为此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准和教育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及思考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及思考

高中新课改的现状及思考陕西省丹凤中学地理组(726200)杨涛新一轮课程改革无疑是中学教育的一次大变革,人们原本期望,通过这场改革,学生负担大大减轻,素质教育明显彰显,教育水平明显提高。

然而,若干年过去了,效果怎么样?耳闻目染,感慨良多。

学生课业负担有增无减目前,大多数中小学师生负担过重。

高中开设了十几门课程,每门对学生的期望值都很高,高一课上不过来,高二忙水平测试,高三忙高考。

资料漫天飞,试题做不完。

从高一到高三,每门课程都配有资料,有些科目一门配好几种。

学生有做不完的作业、练习,有焦头烂额的考试,老师更是忙的团团转。

应试教育模式依然如故临近高考,有个学校一个月六门高考必考科目每科都考了16次,老师不仅要命制好每套试题,还要全部批阅,统计好成绩,写好讲评教案,做好分析。

大家想一想,师生的负担不重吗?!全国有多少学校仍在这样恶性循环?这难道就是课改的初衷?很多师生在想,过去的传统模式还培养出了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等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可现在我们为什么越走越远?师生健康水平显著下降为应对高考,师生身心疲惫,苦不堪言,受到极大摧残。

我们的体育事业,不走全民健体的正道,中学在专门培养体育生,社会在着力培养奥运冠军,但整个国民的体质如何,我们想过没有?我们的学生,除了会做题以外,到底全面发展了什么?又有多少学校剥夺了师生双休日的权利,在补课!在奥赛!学生综合素质亟待提高教育应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但是,在高考只从分数高低衡量标准的限定下,学生的智力只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发展,其它方面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

许多学生基本的道德观念丧失,缺乏基本的道德素养,体会不到长辈们创业的艰辛,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贪图享乐,不思进取,不知生活的目的,身体虚弱,审美情趣不高,没有基本的美学素养,不热爱劳动。

进入社会竞争力不强,不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失败。

教育改革面临的困境国情复杂改革难我国人口众多,国情复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文化、教育水平还相对落后,这在很长一段时期还制约着教育发展,更制约着教育改革。

对新课程改革的看法和心得(精选7篇)

对新课程改革的看法和心得(精选7篇)

对新课程改革的看法和心得(精选7篇)对新课程改革的看法和心得1《新课程标准》强调: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地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以下是我学习新课程的心得体会:本次课程改革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第一、了解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程活动设计的首要目的是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引导他们体验情感,培养能力,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因此,深入地了解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学生好奇心强,有活力,情感单纯而强烈,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处在形象思维强而抽象思维正在形成阶段,由于学生们受到现代各种传媒的影响,有较广的知识面,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如果能根据学生们的情感和年龄特征,找到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再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

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还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时空的信息量,都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知。

第三、提高自身素质首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

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有三个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

论述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五个变化

论述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五个变化

论述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五个变化
新课程标准改革带来了五个主要变化:
1. 教学焦点由知识向能力转变。

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发展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而非单纯地追求知识的数量和掌握程度。

2. 课程内容逐步丰富和拓展。

新课程标准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每个学科都包含多个模块,涵盖了各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3. 减轻学生的负担,减少课本内容。

新课程标准推崇“轻负高效”的教学理念,去除了过时的知识点和重复的内容,让学生更专注于重要的知识点和技能的掌握。

4. 引进项目制学习和实践性教学活动。

新课程标准引进了众多紧密相关的学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各种项目和实践性活动,培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注重学生情感、道德和价值观教育。

新课程标准强调发展学生的情感、道德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把培养公民素质视为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

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及思考

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及思考

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及思考全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已全面展开,新课程走进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生活。

为了跟上改革的步伐,我校也进行新课改。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校长锐意新课改,是在我县率先推行新课改的一所学校。

早在2009年到山东杜郎口学校学习,2010年到江西宁达中学学习,2011年去泗县灵童中学和江苏新知学校学习。

经过几年的改革摸索,也有了很多成效。

在这段教学改革的日子里,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什么滋味都尝过。

一、新课程改革后的现状1、课堂由安静坐着听讲变到学生可以任意移动以前的教学,主要是老师讲解课文内容,学生是聆听者,课堂的秩序比较好,大多数学生安静听讲做作业。

教师怎样说,学生怎样做。

现在的课堂教学则是另一番景,现在由小组推荐学生代表讲,其他学生听.为了听得见,学生大多围在讲解者的身边听,因为教室四周都有黑板,因而学生需不停地移动,这样就有部分学生趁机讲话,或做自己的事,教学很难面对全体学生。

另外,学生移动起来容易,让他回归座位安静下来就要费很多功夫。

由于无法安静,教师的点拨有时很难让学生听进去2、教学时间很难把握由于学生表达能力有限,一题的讲解时间很长。

学生的讨论时间很难确定,一旦他们讨论起来,常常是谁也说服不了谁,当最后他们意见一致的时候,下课铃声也响了,常常一节课的内容三节课也上不完,教学进度难控制。

3、对知识由一味的接受到对知识的质疑传统课堂教学是对既定事实知识的学习,学生按书本进行学习,对所学知识不怀疑,只存在学生是否理解课本的知识,是否能学会课本上的知识。

新课改提倡合作探究式学习,学生不再迷信老师和书本,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常常带着怀疑的态度,这样学生学得不踏实,很多时候学生以为自己会了,可是具体做题时却又不会了。

4、做教师更难了由于提倡学生是独立个性,讲究个性充分发展,部分的学生(不肯学习)真是个性十足,从来都不把教师放在眼里。

不学习,只管捣乱。

说服教育根本不买账,学生还动不动搬出法律给教师讲道理。

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12篇)

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12篇)

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12篇)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1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

先后召开了“课改的意义”、“课改中教师角色怎样转变”的交流会。

使全体教师掌握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并依据这些理论进行课堂教学,实施课程改革的教师也实现了旧教材,新理念、新方法。

二、课程改革中应注意的几个客观存在的问题1、积极研究探索,实事求是,重实质,少花样我国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是在借鉴西方教育发达国家的课程改革理念、思想和做法的基础上形成和建立起来的。

西方取得的成功经验我们应该拿来,但不应盲目照办,引进不是目的,创新才是最终目的,创新就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另立新经。

关于这一点,一线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有足够的认识,要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课改模式和方法。

2、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有利于课改的社会环境课改不单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事情,也不是单靠教育系统内部的调整和自适应就能顺利完成。

课改涉及到政府、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育文化传统以及社会舆论等多方面的因素,只有这些因素都能被很好的调动起来,形成促进课改“合力”,课改才能顺利的推进。

因此,必须加强对本次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宣传,寻求各个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形成有利于改革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

应借鉴山东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3、结合升学实际进行设计,选择课程内容课改使高中教师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也使学生有了一定的选择权,比如新课标只给新课程提供了宏观的指导,在学科内容等细节问题上并没有十分严格的规定,这就给老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留下了不小的空间。

比如新课程增加了选修模块,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学生发展丰富自己的个性提供许多可供选择的学习材料和内容。

因此,老师在课改实施中,在学科内容的选择方面,除了要考虑学生个人的成长等因素外,还应尽可能的考虑与大学课程的对接,进而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做必要的准备。

教师自我发展规划4篇

教师自我发展规划4篇

1 教师自我发展规划“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为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以更好地从事教育事业,做一我让人民满意的教师,我为自己制定了以下发展规划:首先,我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利用课余时间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尤其要精心研修新的教育理念,仔细体会新课程改革的相关适知识,包括《走进新课程》、《素质教育学习提要》等教育理论,以达到为自己洗脑和充电的目的。

使自己成为专家型教师。

另外我还要认真钻研文化知识,博览群书,增加知识储备,以不断加深自己的文化底蕴。

我计划在寒假期间把整套课改教材的知识体系进行整理和分类,在自己头脑中构建完整的知识系统,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我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应只局限在书本知识范围内,而应当有深厚的文学修养。

为此,我决心在本学年中,广泛阅读中国古典文学知识,先从秦汉文学入手,理清中国文化发展的渊源,从中汲取优秀的文化成果,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使自己向一名学者型教师转变。

为了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我在业余时间会努力学习计算机,在今后的教学中尽量把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使学生学业得轻松,学得扎实。

第二,我要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之中去。

“干一行,爱一行”,这是我们教师队伍中经常提起的一句话,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不过我会相信我能严格约束自己,坚决实现自己的诺言。

在教学工作中大胆尝试教学改革,把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去,优化教学过程,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发的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我会在教学当中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并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部分撰写成论文,争取在正式刊物上发表,力求每学期发表论文2篇以上。

2 教师自我发展规划【发展目标】一、专业发展目标定位:我是一名有着十年以上教龄的教师。

1、我的专业发展目前呈现的特征:能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班级管理有一定的层次,班风有特色。

熟练掌握学科课程标准,熟悉教学的全过程要求,积极开展教科研工作,并有初步的成果。

新课改带给我们的变化

新课改带给我们的变化

新课改带给我们的变化随着教育领域不断发展和进步,各国都在致力于推进教育改革。

中国作为一个教育大国,也在不断地推动教育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新课改自2016年正式实施,至今已有5年。

在这5年里,新课改对于学生、家长和老师都带来了很多变化。

首先,新课改强调学习方式和能力提升。

以往的教学是以传授知识为主,注重知识的输入,更多的是采用师生讲授的方式,学生需要背诵大量的知识点和概念。

而新课改则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现,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参与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实践等活动,不仅能够学习到更多有用的知识,更能够培养出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新课改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在传统的课程设计中,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而新课改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中,注重挖掘教育内涵和社会价值,培养学生的古今中外的历史和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素养。

此外,新课改还将创新和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探究社会问题、形成独立思考和发展自己的判断能力,让学生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锤炼自己的生活素养和社会意识。

第三,新课改强调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过去的课程学习中,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学科素养,而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实践技能等方面的培养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而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同时,新课改逐渐取消了一些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学校也开始通过更开放、多元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实践经验,以及实践启蒙和实践创新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机遇与空间。

最后,新课改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过多依靠The Internet和新手段的引入会带来诱发学生沉迷The Internet的问题,对于学生成长会带来不良影响。

新课程改革学习心得体会5篇

新课程改革学习心得体会5篇

新课程改革学习心得体会5篇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新课程改革学习心得体会5篇,欢迎阅读参考!新课程改革学习心得体会(一)通过这几天的紧张的培训,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对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有了心理准备,让我更加充满信心地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

新课程改革是一种政府行为,这社会经济发展到一个新时期的要求。

社会对不同类型的人才的需求,决定了首先要进行教育的改革。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自身的发展的要求。

在世界的发展历史上,从来就没有一层不变的教育模式,教育是社会以展的前提。

我们的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

高中教育正逐步走向大众教育和普及。

国家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系上都是全新的,蕴含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全新意义上的"教学大纲"。

以人为本的教育,注重每个人的发展是多样化的,可选择的。

更强调和注重个性的发展。

这次学习让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我们的教育改革的重要作用和伟大意义以及其深厚的内涵。

1、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

2、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3.突破学科中心,为终身发展打基础。

4.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5.课程标准提出了多元评价建议。

6、为教师教学创造较大的空间通过听取先进入新课程改革的省的报告,让我进一步了解到在新课程改革中可能会遇到很多的问题。

比如:1、教育观念问题,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

主要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

2、课时不够,主要是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够,同时也有教材本身的问题。

骨干教师成长历程分享

骨干教师成长历程分享

骨干教师成长历程分享在教育理论改革的大潮下,在园领导精心的培养下,为了自己更好的工作,为了带给孩子们最全面最新的知识,并在学习工作中得到成长。

特制定教师自我成长计划,并在计划实施中不断修正自己、完善自己,不断提高作为一名教师应具有的素质。

一、认真履行好班组长职责,并积极主动的投入工作。

作为一名年轻的班组长,对于班组长的工作还需要不断的努力与学习。

首先,我将继续本着理解、关心、支持的态度与班级各位老师合作,统一工作思想、教育的一致,发挥教育的合力。

其次,作为班组长对幼儿的发展充满信心,更要以此来感染班组每一位老师,并始终以巨大的热情投身于教育事业,运用内在的激励方式凝聚人心,以成就感、事业感去驱使班组成员在岗位上展示自己的才能,让他们都有自尊与自信。

再次,善于接受每个人提供的最好方法,并在工作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计划、行为,以适应新的需要与新发展。

再次,定时召开班务会,商讨、交流班级工作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寻求集体智慧的最大化。

最后,深入学习开展家长工作。

有针对性的做好家长工作,积极主动地争取家长配合;根据不同类型的家长的需要,指导家庭教育和家庭亲子游戏活动。

二、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首先,在理论学习中成长:1、主动关心国内外学前教育信息和专业理论。

2、通过多种途径:幼教刊物、多媒体技术、观摩、听讲座等,吸取教育学科的新知识、新技能。

3、自学有关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托班教育内容。

4、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进行教育学函授学习。

5、进一步学习课题研究方法,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

其次,在实践中成长:1、积极参加专业学习培训和教研活动。

2、尊重孩子、走进孩子,用一百中语言去诠释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想法和做法。

3、探索适合托班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4、学习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反思自己的教学,每周记录教育教学中的困难及相关资料的收集和反思。

6、在活动中学习观察幼儿的一言一行,及对事物的反应、行为态度、学习状况,并进行一些记录,提高教师的观察、记录技能。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背景、目标、内容和实施等方面介绍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探讨其对学生和教育的影响。

一、背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基于对现有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反思,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新要求。

随着社会科技进步的加快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运而生。

二、目标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学生。

改革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能力。

此外,改革还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内容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创新。

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将学科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机融合。

同时,改革还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倡问题导向和学生参与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此外,改革还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突破单纯依赖考试成绩的评价体系,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和能力发展。

四、实施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

学校也应积极配合改革,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积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此外,家长和社会也应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和支持,形成共同推动教育改革的合力。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学生和教育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首先,学生将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能力。

其次,教育将更加强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改革还将促进学校和家长的合作,形成教育共同体,更好地推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后我国的课程改革[内容提要]历史是一面镜子,从中我们也许能看到未来的影子。

同样,对课程改革未来发展趋势的把握离不开对课程改革历史的梳理。

本文试图从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课程改革的历史,来展望未来课程改革的趋势。

[关键词]课程改革;回顾与展望我国20多年的课程改革为我们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即使在进行着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之际,我们仍然有必要回顾课程改革的历史,这对更加深入、客观的理解课程与教学,推动我国当前新课程顺利进行,以及建立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课程体系有诸多其启示和帮助。

一、改革开放后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邓小平同志于1983年为北京景山中学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这一题词抓住了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本质与国际趋势,具有全球性眼光。

至此以后,该题词成为我国的教育方针。

放眼20多年来的课程改革,无不是围绕这一方针来进行的。

笔者试图以这一方针为线索,把20多年来的课程改革划分为几个阶段:(一)恢复正常教育秩序及对课程改革的初探(1978——1984)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国教育几乎陷于瘫痪状态,各地中小学学制混乱,课程标准不一,教育质量低下。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采取了统一学制和教学大纲,统一编写和使用教材的政策。

1978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提出教材编写要处理好理论与实际的关系,精选基础知识,加强“双基”,注重智力培养的原则。

并于当年秋季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就用上了新教材。

但经过两年的实践发现,1978年颁布的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问题,如中学5年的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小学5年毕业不能升学的儿童因年龄小而不能就业。

因此,国家教委于1981年修订颁布了《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六年级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这次教学计划改革的重点是:1、课程设置上:增强了教学计划的可行性和灵活性,如自然课的设置,1978年的教学计划规定在四、五年级开设,1981年的计划提前到三年级开设,而1984年的计划又提出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在一、二年级开设。

2023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_7

2023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_7

2023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2023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1目前,我国正处在新的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的改革,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

新课程向教师提出了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师生的角色应科学定位,其意义是深远的。

新课改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

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进行各种尝试,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受教育者能否在未来生活、学习、工作中取得成功,不仅取决于他们拥有知识、技能的多少和一般智力水平的高低,而且还取决于他们的兴趣、动机、态度、意志力、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

新课程实施多年来,教师和学生收益匪浅。

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数学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加强,教学民主化,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合作探究和归纳加强了,同时立足基础,抓好双基,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创新意识,促进了数学质量的提高。

特别是今天在汕头东厦中学听了来自华师大的一位教授的讲解,使我对新课改的理念感触颇深。

教育改革是科学的,应该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否则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数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

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它们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对数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提高数学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为未来发展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在汕头培训以及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有如下几点体会:一、立足基础,抓好双基双基是学生发展的前提,是能力提高的先决条件,就当今高考而言,双基仍然是主要内容,在实验区试卷中也不例外。

课程改革改什么,怎么改

课程改革改什么,怎么改

课程改革改什么,怎么改从2006年新学年开始,我省已经全面实施新课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全面展开.那么课程改革究竟改什么,怎么改?笔者以为,关于第一线的一般教师来讲,课程改革不单单是组织上、形式上的转变和教材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思想方式和教学手腕等方方面面,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课程改革不是另起炉灶,旧课程传承和积淀下来的优良传统,如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学思结合,注重双基等教学思想和观念,在新课程中仍然要继承和发扬.关于旧课程容易滋长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进程,重灌输轻启发,重仿照轻创新,重理论轻实践,重教书轻育人等弊病,要通过改革把它们拒新课程大门之外.1 改革与如何改革教学理念学习是改革教学理念的捷径,学习加探讨是改革教学理念的有效方式.因此,应专门增强对新课程标准和有关教育理论的学习.新课程标准分10个方面论述了新课程的大体理念,其精神实质归纳起来确实是“以人为本”和“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确实是新课程内容的编排和实施,都是从每一个学生的进展、每一个学生的以后为起点和归宿.例如“1构建一起基础,提供进展平台”、“2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3提倡踊跃主动、勇于探讨的学习方式”、“4注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5进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10成立合理、科学的评判体系”等大体理念都充分表现了“以人为本”的“育人”思想.“与时俱进”确实是新课程内容的编排和实施,都要着眼于“现代化”,反映和迎合时期的要求.例如“6与时俱进地熟悉‘双基’”、“7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8表现数学的文化价值”、“9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等大体理念都充分表现了“与时俱进”的“教书”理念.新课程“为学生的终身进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素养具有重要意义”[1].改革教学理念确实是在学习和把握新课程大体理念的实质的基础上,在教学实践中坚决不移地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和“与时俱进”的大体理念.在学习和吸收新的教学理念的同时,还要摈弃那些掉队的教学观念.自古以来,教师都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在学生眼前教师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长者,是先知先觉的智者,是不容挑战的强者.这些显然与新课程的理念不相适应,要放下长者的架子,揭去智者的面纱,收起强者的尊容,大力提倡民主的教学思想,在课堂上人人平等,在数学眼前人人平等.课堂上开发数学的宝藏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专利,教师应该率领学生一起开发,师生平等合作互动共赢,走一起进展的道路.例如(以新理念设计的旧课程)棱锥和它的性质一课,笔者依据“以人为本”和“与时俱进”的大体理念设计如下:温习棱柱和它的性质展现图组(如右图)问题1:其中哪些是棱柱?问题2:请你从中挑出“不同凡响”的几何体对照棱柱剖析(剩下的)棱锥的特点概念棱锥辨析棱锥的概念对照棱柱研究棱锥的性质棱锥性质的运用.教学进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力争让学生学到数学的本质,学会学习数学的方式.2 改革与如何改革教学目标旧课程教学目标可归纳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关于知识和能力目标又分为了解、明白得、把握和灵活运用四个层次.可见,旧课程教学目标重结果轻进程,重知能轻情感,重理论轻实践,培育的人材书动气十足,缺乏活力和制造性.与旧课程的教学目标相较,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有了专门大的进展,提出了“知识与技术”、“进程与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的目标,把“德育目标”扩展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进程”与“方式”融为一体,并与“知识与技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提并论.关于“知识与技术”目标,设定了明白/了解/仿照、明白得/独立操作、把握/应用/迁移三个水平层次;关于“进程与方式”目标,设定了经历/仿照、发觉/探讨两个水平层次;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定了反映/认同、领会/内化两个水平层次.另外,还规定了每一方面目标的每一个层次所利用的假设干动词,使每一个目标都加倍清楚、具体,操作性更强.三个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可分割,其中“知识与技术”目标是基础目标,课堂教学若是没有专门好的实现那个目标,那么实现其它目标只能是一句废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塑造人格和品质的目标,是素养教育的全然目标;“知识与技术”的展现和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升华,都是以“进程与方式”为载体,因此“进程与方式”是关键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在教学进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运用各类手腕和方式,全面落实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活动的一切行为都要为教学目标效劳,因此,准确、合情合理地确信教学目标相当重要.确信教学目标不能照搬教学参考书,也不能随意写几句套话给他人看.应该通过对课程标准的学习深刻领会新课程教学理念和目标,通过对教材的研究把握整个教材体系的思想脉络,通过对教学对象的了解把握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能力,从而有的放矢地制定教学目标.在三大目标中,“进程与方式”目标有着及其特殊的地位,“进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方式”(包括整个教学进程的教与学的方式,和处置具体问题的思想方式)是实践“进程”的方式和手腕,因此,设计好“进程”、“方式”和“进程与方式”目标是关键,这关于每一名数学教师来讲都是一个新课题.棱锥和它的性质一课的设计要紧进程是创设情境(展现图组)引导学生剖析棱锥的特点,类比棱柱探讨棱锥的概念和性质.目标是师生一起经历这一进程,通过观看、类比、抽象、归纳、尝试、交流、修正达到共识,使学生感悟和揭露棱锥的本质,体会类比的思想方式,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进程”、“方式”的设计和“进程与方式”目标的确信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从实际动身,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是为了“学”,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学生是主体.教师与学生都是“进程”的经历者,都是“方式”的发觉者、操作者.(2)应具有弹性和层次性.学生的个体不同是客观存在的,设计进程及其目标时必需考虑那个因素,尽可能地使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有所得.(3)表现进展性和持续性.培育人材不是一朝一夕的,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一节课都是这一工程的重要组成部份.因此,“进程”、“方式”的设计和“进程与方式”目标的确信,要考虑到学生成长的可持续性,注意相关课程的三位一体的总目标的衔接和持续性.(4)教学目标的论述要明确,准确运用有关的行为动词,而且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判性.3 改革与如何改革教学方式有人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话有必然的道理,说明为了上好一节课教师要做充分的预备.问题是这桶水怎么给学生?一种方式是一齐倒给学生(一个一个倒恐怕时刻不许诺),由于学生举的杯子远近高低不同,可想而知这桶水一齐倒下去,必将浪费了许多的水,几十个学生杯子里接到的水也良莠不齐,恐怕只有少数学生能知足解渴的需求.另一种方式是把这桶水放好,先教给学生舀水的方式,然后鼓舞学生自己去舀桶里的水.这种方式既节约又能使学生各取所需,一样都能能够达到解渴的目的.可是,若是有一天没有了这桶水呢?于是又有第三种方式,确实是教师的这桶水不暴露,教师告知学生们有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优质水源,大伙儿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去取吧.显然,这种方式成功率较低,但成功者多数具有非凡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还有第四种方式,仍是教师的这桶水不暴露,教师率领大伙儿翻山越岭一起去寻觅那个优质水源.这种方式不但解了“近渴”,也解决了“远渴”的那个全然性的问题.上述“给”水的四种方式代表了四种教学方式,第一种是“填鸭式”;第二种是“启发式”;第三种是“发觉法”或“再制造”;第四种是“启发式”与“发觉法”或“再制造”相结合的方式.可见,“第四种方式是最好的.“启发式”教学方式是“教师依照学生熟悉事物的规律,通过周密设计的教学手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踊跃思维解决问题.”“启”是“发”的条件,“发”是“启”的目标和结果.教师通过“周密设计的”一系列由潜入深、丝丝入扣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慢慢走向成功.“启发式”是我国传统教学方式的精华,我国学生以“双基”牢固闻名于世,“启发式”教学方式功不可没.可是它的弱点也很明显,容易滋长依托性,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弗赖登塔尔的“再制造”与“发觉法”是西方文明的结晶,它与“启发式”联姻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新课程的教学应当尽可能地运用这种“启发再制造”教学法.“启发再制造”既彰显“启发式”培育思维的缜密性和逻辑的严谨性,又突出“再制造”的制造性.“启发”与“再制造”是一对矛盾,“启发”的成份越多“再制造”的成份就越少,“启发”的成份越少“再制造”的成份就越多.必要的“启发”是“再制造”的前提,“再制造”是“启发”的目的和结果.为了实现“再制造”的目标,为了使更多的人“有所发觉,有所发明、有所制造、有所前进”,教师要制造必要的条件,包括创设情境和必要的启发,固然要把握好“启发”与“再制造”的“度”,不然就成为“包办”,不可能有真正的、出色的“再制造”.但是,学生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不能为了“再制造”而不考虑教学效率,教师要对学生有效的引导和对学生“再制造”的进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在关键的地方进行必要的、有效的点拨.应该指出,并非是所有的课都适合“启发再制造”或“启发发觉法”,有道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仍是要“一切从实际动身”选择教学方式.没必要过于计较于这节课教学方式是不是是“启发再制造”,重要的是要有培育学生创新的意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式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意识和举措.因此,设计和实施教学时要留一些余地,少一点包办;要多一些启发,少一点灌输;多一些探讨,少一点填鸭;多一些民主;少一点强制;多一些鼓舞,少一点批评.4 改革与如何改革课堂模式新课程的改革从形式上讲,通过行政命令即可实现(利用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但是实质的改革进程如何涉及到众多因素,而有些因素不是咱们一般教师所能改变的.作为一般的数学教师,咱们只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在自己的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伶俐才干实施新课程,不能够“以不变应万变”换汤不换药,将课改流于形式.传统的课堂一样都是温习提问——教学新课——巩固练习——内容小结的僵化模式,此刻进展为情境——建模——应用——反思——拓展的模式,也有“八股化”的趋势.新课程的数学教学应幸免这种一成不变的程序化的教学模式,新课程的数学教学模式应该是不唯模式的模式,是百花齐放各类模式并存的模式.可是,不管是哪一种模式都应该尽力使数学课堂成为遵循“生态化”原那么的“绿色“课堂.华东师大叶阑教授指出数学教学“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教学进程应当是“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进程,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和谐融合,并可持续进展,形成符合生态学中主体与环境,选择与适应,失衡与平稳等之间的关系,是开放的生态系统.教师应该“用一种生态的和谐平稳、动态生成的思想,指导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教与学方式方式的选择与适应、教学环境的创建等.…用生态的理念,力求营造一种和谐的、动态的、充满生命力的、可持续性的教授知识、学习知识和交流知识的数学课堂教学生态环境.…数学课堂生态化教学具有和谐性、动态平稳性、整体关联性、有机生长性等大体特点.”[3]营造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态环境应关注以下几个问题:(1)把课堂隐性和显性的因素包括教室环境、教材、教学设备、教师、学生等,看做是一个整体的“自然”环境.教学进程应该使各个因素之间发生一种和谐的、自然的、动态的交互作用,使原有的生态平稳变成暂短的失衡,再进展到一个新的生态平稳.那个进程不能是“违抗”其中的“自然”规律而人为制造的,教师也不能随意破坏那个地址的“生态环境”,恰恰相反,教师是那个生态环境的制造者和爱惜者.教师和学生都是那个生态环境的受益者,并行成一种互利互惠的共赢关系.例如《不等式性质(3)》(见文[2])制订了三个弹性预案,依如实际的教学需要加以选择,是顺其“自然”之举,从而幸免把教师的意志强加于学生,破坏课堂的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举措.(2)数学课堂不该成为世外桃源.传统的数学课堂似乎是一个世外桃源,那个地址除数学仍是数学,数学教学成为近乎封锁的、乏味的纯粹数学的游戏.尽管近些年来有所改观,但与新课程理念仍相去甚远.实施新课程应该把数学课堂看做是自然社会的一个组成部份,站在应有的高度熟悉、设计和实施数学教学.把数学与现实的客观世界联系起来,充分利用这一取之不尽的资源为数学教学效劳.新课程的教材突出了数学与文化、数学与艺术、数学与科学、数学与社会、数学与现实的生产、生活的联系,把许多原汁原味的社会问题、生产生活问题引入课堂,教师应该制造性地把握和运用好这些素材,在把握住数学的本质的前提下,把客观的、真实的、生动的、美好的数学展此刻学生的眼前.固然还要幸免过度追求表面上的轰轰烈烈,而轻忽对数学的本质的熟悉.例如“数学归纳法”一课,笔者借用“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引导学生剖析愚公“子子孙孙挖山不止”的思维进程,慢慢揭露数学归纳法原理,感悟数学归纳法的本质,使学生在惊喜、烈火、踊跃参与和全力投入的气氛和状态中取得了知识,提高了素养,也从中感受到了数学与文化的联系的魅力,终身难忘.(3)数学课堂不是理想空间,不能追求也不可能达到十全十美.许诺学生出过失,许诺学生“误入邪路”,这正是一种局部(也可能是大面积的暂短)“失衡”,需要各类资源的“彼此作用”达到新的“平稳”.若是轻易剥夺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那就破坏了生态环境.许诺教师没有完全实践自己的设计,只要能够及时有效地调空,没有偏离教学目标,确实是一堂成功的数学课.若是无视课堂实际而刻意依照教师的意愿进行教学,可能因教师的主观臆断而破坏课堂生态,犹如“滥砍盗伐”,总有一天要付出应有的代价.例如公布课《不等式性质(3)》的开场白,较好地发挥了联络师生情感的作用,为使课堂在平等、民主、烈火的气氛中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两篇作文片段”并非是专门为本课设计的,而是从自己的课堂移植来的.笔者是把它也作为一种资源加以利用,目的是鼓舞学生与教师平等平等交流,培育学生对数学的爱好,引导学生靠近数学、喜爱数学、钟爱数学乃至期望数学,扩大数学教学的阻碍力.现今社会,数学已经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对社会的进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数学教学也应该充分发挥它的不可替代的更大的作用,这一点应该成为数学课程的改革的关注点.。

新课程改革总结(7篇)

新课程改革总结(7篇)

新课程改革总结(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新课程改革总结(7篇)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7篇)新课程改革总结怎样写?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

课程发展的中国案例——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变革历程回顾

课程发展的中国案例——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变革历程回顾

课程发展的中国案例——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变革历程回顾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迁,课程发展作为一个国家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会经历不断的变革和发展。

我国作为一个教育大国,在基础教育课程的发展方面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本文旨在回顾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变革的历程,探讨其中的关键问题和取得的成果。

一、背景和动因中国从1980年代开始,进入了以“素质教育”为主导的课程改革时期。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过去的重点科目地位开始逐步下降,而综合实践活动成为了新的课程组成部分。

然而,长期的实践发现,这一轮课程改革并没有完全取得预期的效果。

加之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环境的变化,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这也成为了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变革的重要背景。

二、课程变革的主要内容随着背景的变化,我国在2001年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这一轮改革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科学素质教育的落实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国明确提出了实施科学素质教育。

科学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能力为目标,强调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通过加强对科学概念、科学方法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2. 课程结构的优化此次课程改革还对课程结构进行了优化,特别是对学科内容的精简和整合。

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我国取消了部分重复内容和过度考试,将课程设置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中心,注重学科间的融合和跨学科的学习。

3. 综合实践活动的提升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国还进一步强调综合实践活动的作用和重要性。

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学生在课内和课外进行实践和活动的过程,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改革的阶段和成果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试点阶段、全面推开阶段和提升质量阶段。

1. 试点阶段从2001年开始,我国在部分地区和学校进行了试点,经验总结和问题改进为全面推开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一轮课程改革展开后,掀起了一轮又一轮教师培训学习热潮,本人也有幸成为2012年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之一。

希望通过本次专业培训,使自己成为“专业型”、“研究型”的骨干教师。

一、树立终身学习观,学习教育教学新理念。

“腹有诗书气自华。

”工作中要务实求真,学会学习、不断学习,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观,并将所学知识充分应用于教学实践,与时俱进,向有效教学的目标奋进。

教学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引导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自我增长和应用知识,学会怀疑和创新,把学生培养成学习的主人。

二、紧跟潮流,更新专业发展知识。

通过读一些专业书籍、听专家讲座、看有关教育教学的电影等,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并关注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有关教育改革的论述,关注权威教育网站和教育专业网站报道的相关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发展情况,搜集专业发展的新动向、新信息,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新时代教师发展的要求和学生学习的需求。

三、加强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学专业水平。

通过培训学习,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开拓思路,提高认识。

通过名师指导和与骨干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促进提高。

不断地实践和行动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感悟。

学会思考,坚持用脑子工作,时刻把工作与思考相结合,在思考中工作,在工作中思考,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实践,大胆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提高教研教改能力。

认真阅读教育教学杂志和理论专著,及时积累专题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尝试进行教学案例的分析。

继续努力完成子课题研究,并以这次学习的收获指导课题研究的开展,修正、完善研究的方向和目标,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乐于动笔,通过撰写论文,把自己的专题研究从实践层面提升至理论层面,提高教育科研水平。

五、修炼专业情感,保持乐观心态。

教师要有一种主动精神,做到对教育有热爱,对学生有爱心、包容心,上善若水。

努力克服专业情意上的焦虑和烦燥,学会“宁静”与“沉思”,尽量让自己变得“大气”与“大智”,做一名忠诚的人民教师。

2.。

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目标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提升,对教师的理论素养、个人素质及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观念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觉得自己先要成为一名主动学习者,做学习型的教师,使自己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符合高品位要求的教育者,我针对自己的特点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计划如下:一、自我分析1、成长的历程和现在所处的阶段我在教育岗位上工作了十二年,热爱教师职业,认真踏实工作,善于引导学生,积极辅导学困生,循循善诱,热情、主动。

认真钻研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方法,积极学习现代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