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与瓷的区别
中国陶瓷艺术中陶器与瓷器的区别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
中国陶瓷艺术中陶器与瓷器的区别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摘要:一、陶器与瓷器的概念区分二、陶器与瓷器的制作工艺差异三、陶器与瓷器的材质特点四、陶器与瓷器的历史发展五、结论正文:在我国悠久的陶瓷艺术中,陶器和瓷器一直是两种不同的制品。
然而,近年来有关它们之间的区别描述却存在误导现象。
为了正本清源,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陶器与瓷器的区别。
首先,从概念上区分,陶器与瓷器是两种不同的制品。
陶器是指以黏土为原料,经过捏塑、晾干、烧制等工艺制成的器皿;而瓷器则是以瓷土为原料,经过制坯、晾干、釉彩、烧制等工艺制成的器皿。
由此可见,陶器和瓷器的原料及制作工艺就有了明显的区别。
其次,在制作工艺方面,陶器与瓷器也大相径庭。
陶器的制作过程相对简单,通常采用手制或模制的方法,器物表面较为粗糙,烧制温度较低。
而瓷器的制作过程则较为复杂,采用轮制、模制等方法,器物表面光滑,烧制温度较高。
这使得瓷器在硬度、透明度、光泽等方面优于陶器。
再者,从材质特点上看,陶器与瓷器也有着显著差别。
陶器主要由黏土制成,含有一定的杂质,烧制过程中容易变形,因此陶器器型较为简单。
而瓷器的原料为瓷土,质地细腻,烧制过程中不易变形,可以制作出各种精美的器型。
此外,在历史发展方面,陶器与瓷器在我国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
陶器的历史悠久,早在新时期时代就有了陶器制品。
瓷器则起源于东汉时期,历经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繁荣,成为我国独具特色的艺术品。
综上所述,陶器与瓷器在概念、制作工艺、材质特点和历史发展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正确理解和区分陶器与瓷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我国陶瓷艺术的精髓。
陶器和瓷器的具体区别
陶器和瓷器的具体区别陶瓷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陶瓷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对于陶瓷又可分为陶器和瓷器,二者却经常并称示人。
下面由店铺为你分享陶器和瓷器的区别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陶器和瓷器有哪些区别第一,出现的年代不同陶器与瓷器虽然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原始的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我国在距今约一万年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在使用陶器了,而现今发现的最早的瓷器碎片则出自于商代。
陶器与瓷器的烧制方法亦有相同之处,瓷器的出现要比陶器晚几千年。
第二,烧制的温度不同陶器烧制的温度也要比后来出现的瓷器低很多。
陶器烧制的温度一般在800℃-1100℃之间,因为烧制陶器的黏土如果温度过高则会被熔成玻璃质,不可能称为陶器,所以烧陶器的温度一般控制在1200℃以下,当然也有800℃以下的。
而烧制瓷器的最低温度一般都在1200℃以上,一般在1200-1400℃之间。
第三,烧制的原料不同陶器出现在我国原始社会时期,所以取材没有什么讲究,一般的黏土都可以作为烧制陶器的材料。
黏土随处都可以取材,把黏土制成坯后烧制,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就可以烧制出陶器。
瓷器一般需要高岭土,用高岭土作坯,在温度上加以控制就可以烧制出瓷器。
高岭土不是随处都有的,所以瓷器取材没有陶器取材方便。
第四,质地不同陶器的做工非常简单,质地相对来说比较粗糙,而且颜色非常暗淡,还带有杂色。
陶器的烧制温度较低,土质没有完全烧结,所以它的胎质比较疏松,断面有很强的吸水性,用刀很容易就可以划出划痕,敲击时声音低哑沉闷,如瓦木一般。
瓷器出现的年代晚,做工也相对细腻,质地细密,手感相对细滑,颜色也相对鲜亮。
瓷器的烧制温度较高,土质已经完全烧结,所以胎质坚实细密,断面基本上不吸水,用刀很难划出痕迹,敲击时声音清脆响亮,如金石一般。
第五,釉料不同烧制陶器既可以用釉,也可以不用釉。
陶器的用釉不是很讲究,对釉料的要求也不是很高,釉料烧成后直接低温挂釉即可。
古代陶瓷作品介绍
古代陶瓷作品介绍一、陶器与瓷器的区别原料方面,陶器一般用黏土制成,而瓷器用高岭土等瓷土。
黏土比较常见,分布广泛,所以陶器在古代很多地方都能制作。
瓷土则相对更精细,对纯度要求较高。
烧制温度上,陶器烧制温度通常在800℃ - 1100℃,瓷器则要在1200℃以上。
这就导致陶器质地相对疏松,瓷器质地更加致密坚硬。
外观上,陶器颜色比较单一,常见的有红陶、灰陶、黑陶等,表面一般比较粗糙。
瓷器则颜色丰富,有白瓷、青瓷、青花瓷等,表面光滑,有光泽。
二、古代著名陶瓷作品介绍仰韶文化彩陶这是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代表。
它的特点是在陶器表面绘制了各种精美的图案,这些图案以几何图形和动植物图案为主。
比如常见的有鱼纹、鸟纹、蛙纹等。
这些图案不仅具有装饰性,可能还具有一定的宗教或文化寓意。
当时的人们可能用这些陶器来储存食物、水等物品,同时也是一种艺术的表达。
龙山文化黑陶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制作工艺非常高超。
它的特点是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
这种黑陶的制作过程需要经过精心的淘洗、拉坯、打磨等工序。
它的表面漆黑光亮,造型规整,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制陶技术水平。
唐代邢窑白瓷唐代是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邢窑白瓷是其中的佼佼者。
它的特点是胎质洁白细腻,釉色洁白如雪,造型简洁大方。
邢窑白瓷在唐代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在国内广泛使用,还大量出口到国外,对世界瓷器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代汝窑瓷器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它的瓷器以天青色釉最为著名。
汝窑瓷器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次烧制和调整。
它的造型古朴典雅,体现了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
由于汝窑瓷器烧制时间短,产量少,所以在宋代就非常珍贵,流传至今的更是凤毛麟角,价值连城。
元代青花瓷青花瓷是元代瓷器的重要代表。
它的特点是在白色的瓷胎上用钴料绘制蓝色的图案。
这些图案题材广泛,包括人物、山水、花鸟等。
元代青花瓷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瓷器单一的色彩格局,开创了瓷器装饰的新纪元。
它不仅在中国流行,还沿着丝绸之路大量出口到中亚、西亚和欧洲等地,对世界陶瓷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陶砖和瓷砖区别
在大多数人眼中,陶和瓷是同一个概念。
其实不是这样的,严格地说,陶和瓷是两个东西,陶砖和瓷砖也是一样,那么陶砖和瓷砖区别是什么?1、陶和瓷的比较显着差异表现于吸水率方面,瓷的吸水率小于0.5%,陶的吸水率则大于10%,而陶质砖与瓷质砖的一个差异当然即是吸水率了,陶质砖吸水率远远大于瓷质砖。
陶质砖构造粗糙多孔,敲击的声响低调烦闷,而瓷质砖构造紧致细腻,外表光泽度好,有必定的透明度,敲击的声响洪亮悦耳。
在硬度和强度方面,陶质砖没有瓷质砖那么刚强耐磨。
2、他们除了特性上有差异,在装饰上也是有差异的。
日常日子中哪些陶质砖,哪些是瓷质砖呢?比方抛光砖、陶瓷马赛克等,与及大多数清洗洁具是瓷质的;仿古砖、水晶砖、耐磨砖、亚光砖等是炻质砖,即半瓷砖,通常的瓷片是陶质砖。
墙砖中对比多的归于陶质砖,而地砖归于瓷质砖,这也是依据它们各自的特性特点来进行挑选铺贴方位的。
由于尽管瓷质砖更加刚强细腻,可是它的吸水率过小,粘贴墙面结实性不及陶质砖。
而陶质砖的硬度缺乏,便不适宜铺贴于地上。
3、瓷质砖质感细腻,规范多样,制造技能方面,不管是颜色、图画,仍是光泽,在规划上都对比精美一同,具杰出的装饰作用,能营建各式各样的特性作用,如欧式、中式特性,现代时髦。
而陶质砖装饰表现的更多是一种天然的朴素主义,而其中的釉面瓷片也因制造花样越来越丰富,而在家居装饰中也被广泛使用。
4、综上所结,陶砖和瓷砖差异在于吸水率。
吸水率小于0.5%为瓷砖,大于10%为陶砖,介于两者之间为半瓷。
多见各种抛光砖、无釉面砖、大多数清洗洁具是瓷质的,吸水率≤0.5%;仿古砖、小地砖(地爬墙)、水晶砖、耐磨砖、亚光砖等是炻质砖,即半瓷砖,吸水率0.5%;瓷片、陶管、饰面瓦、琉璃成品等通常都是陶质的,吸水率>10%。
陶砖和瓷砖区别是什么就介绍到这里,如果还想了解更多可以点击欧神诺进行详细了解。
说明陶与瓷的区别
说明陶与瓷的区别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中华文化将陶器、瓷器以及窑结合起来,烧成温度约为1200 ℃至1300 ℃的物质都称为陶瓷,所以,陶瓷就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
二者的区别如下:1、用途上不同。
陶器一般用作生活器皿,而瓷器则一般用作艺术品。
2、原料不同。
陶器的原料一般为粘土,而瓷器的原料除了粘土外,还有长石、石英石等,这些原料在高温下容易熔化。
3、器形不同。
陶器的器形有碗、盘、缸、盆、罐等日常生活用品,而瓷器的器形则有瓶、碟、壶、杯、盏等。
4、发展情况不同。
陶器比较笨重,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因此陶器的发展到现在已经越来越落后于瓷器,但是陶器在很多地方仍然非常实用,比如有些制作陶器的原料可以用来作为建筑材料,也可以被拿来制作我们的一些生活器皿。
而瓷器在中国的发展可谓是源远流长,并且在近代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瓷器已经变得更加多样化,特别是在陶瓷的工艺技术上有了更加长足的进步,在造型上更是百花齐放,风格各异。
3、烧制方法不同。
陶器一般采用柴火、煤火或电力来烧制,而瓷器则采用先在窑内燃烧形成高温( 1300 ℃),再在器皿内的适当位置喷入冷却液降温至适当温度(约为1200 ℃--1300 ℃),通过冷却液与器皿壁的热传导和对流,使高温的器皿迅速冷却而形成瓷器。
5、色泽不同。
瓷器的颜色有白、黑、酱、青、黄、绿、红等,还有两种独特的颜色即釉里红和青花。
而陶器只有本色的,如红陶、灰陶、黄陶、褐陶等。
因此,陶器不仅数量比瓷器少,而且品种比瓷器单调,但它有自己独特的美感。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瓷器比陶器更适应现代人的生活。
另外,陶器的出现还推动了其他领域的发展,如印刷、雕刻、造纸等。
瓷器,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之一。
其特点是胎体质地致密透明,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釉层丰润饱满,光泽晶莹。
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 ℃)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
常见的陶瓷种类有:炻器(日用陶瓷)、绞胎瓷、建筑陶瓷、艺术陶瓷、电瓷、化工瓷、日用瓷、工业瓷、特种陶瓷、陶瓷原料、陶瓷设备、陶瓷用品、陶瓷机械、陶瓷节能技术、新型陶瓷材料、建筑陶瓷及砖瓦等等。
陶与瓷的概念
陶与瓷的概念
陶与瓷都是人类使用土壤和火焰进行烧制制作的器物。
虽然它们都属于陶瓷艺术的范畴,但在制作方法、材料和特点上存在一些区别。
陶是指使用陶土(粘土)制作的器物。
首先,陶艺家会选择适合陶制的粘土,并将其捏成所需形状。
然后,器物会经过干燥,使其水分蒸发,以便更好地处理。
最后,器物会被放入高温炉中进行烧制,使其变得坚硬和耐用。
相比之下,瓷是使用瓷土制作的器物。
瓷土是一种比陶土更纯净和坚硬的材料。
使用瓷土制作的器物经过与陶相同的制作工艺,但在烧制过程中,瓷的烧成温度更高,从而产生更坚硬、更脆弱和更透明的细腻质地。
总的来说,陶与瓷的区别在于制作材料和烧成温度。
陶的材料是陶土,烧成温度相对较低,陶制的器物通常更加粗糙和耐用。
而瓷的材料是瓷土,烧成温度更高,瓷制的器物更加精细和脆弱,且常常具有透明质地。
在实际使用中,陶和瓷被广泛应用于制作日常用品、艺术品以及建筑装饰等领域,丰富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说明陶与瓷的区别
说明陶与瓷的区别古人对陶瓷的定义为:陶与瓷是相对于各自不同的烧成温度来说的。
一般来说,陶器的烧成温度在1000C以下;瓷器的烧成温度则在1200C左右,是陶器的1.5倍到2倍。
因此,凡是在常温下能成形的,不一定都能烧成陶器;而凡是在高温下能烧成的,也不一定都能成为瓷器。
现在,有些人以“低温陶”、“中温陶”和“高温陶”等来区分陶器与瓷器。
这些都不妥当。
(1)现在,我们再从陶和瓷的本质上去认识,或许更清楚些。
要弄清两者的区别,首先要知道陶与瓷的本质差异在哪里。
据我研究,陶与瓷的本质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1、胎体不同:陶器一般用土作胎,瓷器一般用瓷土做胎; 2、结构不同:陶器一般是用手制成型的,故孔隙比较大,空气多;瓷器则多采用模制成型的,故孔隙比较小,空气少。
3、烧成温度不同:陶器一般采用柴火、煤、木炭作燃料,烧成温度比瓷器低得多;瓷器则可以用柴、煤、重油、天然气等作燃料,烧成温度一般比陶器高得多。
4、吸水率不同:陶器的吸水率很高,瓷器则很低。
因此,烧制陶器时要在陶坯上涂上一层防水性的釉浆,以减少坯釉间的吸收。
瓷器则不需要涂釉,坯体表面已烧成瓷釉,有较好的吸水性,故烧制瓷器不必在烧成后的瓷坯上涂釉。
(2)其次,要知道陶和瓷在外观上有何区别。
陶器器表粗糙,多为红色,不美观,不适于陈设、装饰。
所以,陶器一般都经过上釉加工,并用玻璃作为釉料,使之有美丽光滑的外表。
( 1)原料差别。
陶器:陶:一般由粘土、石英砂等混合而成,特点:质地松软,透气性强,有吸水性。
可塑性好,但易碎。
瓷器:瓷:通常由粘土(有时还有长石、石英、莫来石等混入物)经成型、干燥和焙烧而制得。
特点:硬度较高,不易破碎,不透气,隔热性好。
(2)成型方法不同。
陶器:用手制成型,也可以用泥条盘筑法成型。
特点:随意性强,自然朴实,形状不拘,造型千变万化。
瓷器:采用模制成型,有固定形状。
特点:有规律,整齐划一。
(3)施釉方法不同。
陶器:施釉时将粘土捣碎成泥浆状,用人工涂抹或拍成薄层,厚度视器皿而定。
陶和瓷的区别
陶和瓷的区别
1、概念不同
陶与瓷可是两个品种,陶一般指的是陶器,瓷一般指的是瓷器。
按发展时间来看,先有陶,后有瓷,瓷器是从陶器发展而来的。
陶器是用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干燥后,放在窑内烧制而成的物品;而瓷器则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等组成,经混炼,成形,煅烧而成的外表施有釉或彩绘的物器。
2、材料、温度不同
陶器的选材可以使用瓷土在内的各种矿物粘土制作,烧成温度较低,多在700-1000℃之间。
而瓷器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方可制成,瓷器主要是由高岭土制坯为主,需在1300-1400度的温度下烧制方可成型。
3、含铁量不同
陶器与瓷器的含铁量也有所不同,陶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上,而瓷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下。
4、坚硬程度不同
由于陶器的烧制温度较低,因此它的胎体硬度较低,耐用性略差一些。
并且它的胎质粗疏,断面吸水率高,我们在敲击它时会发出嗡嗡的声响。
而瓷器的烧制温度较高,胎体已经基本烧结,因此瓷器的胎质坚固致密,断面基本不会出现吸水现象,我们在敲击时瓷器发出的声音也是清脆。
瓷器的耐用性好,硬度较高,它的表面也不容易被磨花损伤。
陶的历史分类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1.陶器的原料是黏土,黏土随处可取,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
2.陶器烧制的温度比较低一般是800摄士度。
3.陶器的密度小,吸水率较高。
4.陶器一般单纯由陶胎组成,到后来才在陶器上涂釉。
中国流传着远古时"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说明很早的时候,人们对粘土被水浸湿后有一定的粘性和可塑性就有一定的认识,由于使用了火,人类开始吃熟食,最早可能在柴堆上烤熟野兽或挖坑放水投进烧热的石子"煮"熟植物,但这样费时费火不易熟。
最早盛放食物的容器应是植物枝条的编织物,但枝条编织物不能放在火上烧烤。
由于粘土不怕火,经火烧后变得坚硬。
启发了人们用粘土做成容器放在火上烤硬。
出土物证明,最早的陶器的制作是在编织或木制容器的内外包抹上一层粘土,使之耐火。
后来发现粘土不一定非要里面的容器也一样能成型。
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发现了1万年以前的陶片,说明在公元前8000年之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陶器。
陶器上遗留下来的手印较细小,证明当时是女子制陶。
长期的实践,使人们认识到制陶用的粘土含砂不能太多,否则松散不易成型。
陶器的成型:从最早的在容器外包涂粘土,到用手捏成型,大约在5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发明了泥条盘筑法。
即把干湿相宜的粘土揉搓成条,从下到上盘成圆形器皿,最早的装饰方法也只限于用手抹平。
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已发明了慢轮,即在地上挖洞,插一顶端安装木盘的木棍,使木棍转动起来。
慢轮最初主要是用来修饰成型的陶坯,旋转的陶坯可以被刮削得更薄,更均匀。
可以说这是人类第一次掌握了最简单的机械。
以后又发明了快轮,快轮主要是用来拉坯,直到现在有的小陶瓷窑还用此种方法成型。
随着制陶技术的逐步完善,修饰方法也逐渐提高,尤其发明了慢轮以后,使陶器的器壁有可能更均匀更薄,为了美观,也是受在篮上涂泥成陶的启示、陶器上出现了篮纹、席纹、绳纹等纹饰,也有用鹅卵石在陶器上打磨光滑或彩绘的。
陶与瓷的区别 瓷砖的选购
陶与瓷的区别瓷砖的选购1、什么是陶瓷?陶瓷是把粘土原料、瘠性原料及熔剂原料经过适当的配比、粉碎、成型并在高温焙烧情况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后,形成的坚硬物质。
2、陶和瓷有何区别?区别在于吸水率。
吸水率小于0.5%为瓷,大于10%为陶。
3、日常中哪些砖是瓷质的?哪些是陶质的?我们常见各种抛光砖、无釉锦砖、大部分卫生洁具是瓷质的,吸水率E≤0.5%;仿古砖、地爬墙、耐磨砖、哑光砖等是炻质砖,吸水率E≤6%;瓷片、陶管、饰面瓦、琉璃制品等一般都是陶质的,吸水率大于10%。
4、什么是吸水率?吸水率是陶瓷制品中的气孔吸附水分的多少占制品的百分比。
5、陶瓷墙地砖是如何分类的?按用途分为:内墙砖、外墙砖和地砖。
按材质分为:瓷质砖——透光性好,断面细腻;半瓷质砖——透光性差,机械强度高,断面呈石状;陶质砖——不透光,机械强度较低,断面粗糙;按成型方法分为:干压法、可塑法、注浆法。
6、陶瓷墙地砖有哪些品种?釉面内墙砖:瓷片、花片、腰线;陶瓷外墙砖:彩釉砖、无釉砖、毛面砖、锦砖;陶瓷地砖:瓷质砖、彩釉砖、劈离砖、红地砖、锦砖、广场砖、阶梯砖等。
7、抛光砖和玻化石有何不同?抛光砖在市场上有多种叫法,如刨光砖、通体砖、玻化砖、完全玻化石等,玻化石也就是抛光砖,市场上的通俗叫法,专业叫法为“瓷质抛光砖”。
8、墙砖可铺于卫生间地面吗?墙砖(瓷片)一般不可铺于地面。
因瓷片是陶质的,机械强度较低,铺于地面容易受压破损;卫生间地面长期潮湿,瓷片容易受潮膨胀破裂;另外,瓷片釉面不防滑。
瓷砖的选购瓷砖铺贴是家庭装修过程中首先完成的饰面工程,而瓷砖通常又是由业主自己采购。
市面上瓷砖的种类很多,诸如釉面砖、通体砖、玻化砖、抛光砖、防滑地砖之类的名称时常让人不知所以,在这里我们将其中的含义及特性一一破解,并告诉您选购的方法。
釉面砖是指表面烧有釉层的瓷砖。
分为两大类:一是用陶土烧制,其吸水率较高,强度较低,因此较少使用;另一种是用瓷土烧制,结构致密,强度很高,吸水率较低,抗污性强,多用于墙体饰面。
精美绝伦的传统工艺-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欣赏
青铜器是由青铜合金(红铜与锡的合金)制成的器具, 开始于夏代,盛于商、周。
包括工具、兵器、乐器、炊器、食器、酒器、水器车马 器等。也有一些用于统治阶级祭祀的青铜器,被称为 “礼器”。
礼器:用于祭祀
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 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
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 米、口宽79.2厘米,壁 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 米,重达832.84公斤。 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 雕刻出盘龙及饕餮(tāo tiè)纹样,反映了中国 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 艺术水平。
2.我国瓷器生产与商代,在宋代和清代 形成两次高峰
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瓷窑遍布全国各地。 宋代五大名窑是指官窑、哥窑、汝窑、定窑、和钧窑。
清朝时期陶瓷文化,清朝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康熙的青花、 五彩、三彩、等装饰品种,雍正的粉彩、斗彩、青花等,粉润柔 和,朴素清逸。乾隆的制瓷工艺,精妙绝伦、鬼斧匠工,前无古 人
16五玩玩具具每个人的童年几乎都每个人的童年几乎都是由各种玩具随着成是由各种玩具随着成长的民间玩具充满长的民间玩具充满了人们对儿童深沉的了人们对儿童深沉的爱和美好的祝愿我爱和美好的祝愿我国的民间玩具历史悠国的民间玩具历史悠久因地制宜就地久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通过加工制作取材通过加工制作使之成为精美的民间使之成为精美的民间艺术品
金银器在历史文物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中国传
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金银是贵重金属,硬 度适中,具有延展性,易锤打成形,又有亮丽 的天然色泽,且不易氧化变色,是制作工艺品 的良好材料。
鎏金铜走龙 唐 西安博物院藏
鎏金铜走龙是中国金银器在 唐代发展到顶风的杰作,12个纯 金的龙样,个个栩栩如生,他们 最高的2.8厘米,最矮的2厘米。 虽然他们小,却一点也不影响他 们的精细程度,他们身上的鳞片, 爪纹,眼睛都清晰可见。通体鎏 金,呈行走状,左侧双腿向后, 右侧双腿向前,尖嘴龇牙,长舌 卷曲,独角竖耳,头顶卷发向后, 锯齿状背脊,长尾后拖,末梢上 卷,全身装饰鳞纹,劲健有力。
瓷器发展史
康熙时期的瓷器纹饰受到了社会横向的很多影响,它的翎 毛走兽、花鸟鱼虫,都受到当时社会勃勃生机的影响。所 以这些动物纹的形态也都有勃勃生机。再有就是四王山水 对瓷器产生的影响。 四王 是指清初最重要的山水画家, 王原祁、王时敏、王翚、王鉴。这四个画家统治了当时的 画坛,对山水绘画有极强的影响,反映到瓷器上,康熙瓷 器所画的山水跟四王的山水非常接近。
烧造陶器是新、旧石器时代分界的一个特征。能够用 火烧造一件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个开端。 正是这个发明,开创了中国陶瓷史的一个先端。因为 有了陶器的发明,才有了后面瓷器的发明。
陶器产生的一个最好的背景是黄河流域。陶器主要的 发现地域,大多数沿着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也有,但 与黄河流域相比较,陶器数量要少,而且烧的温度也 略低。 古代烧制陶器的主要用途是作为容器。
元青花起源于何时?唐、宋,还是元?我国瓷学一代宗师 陈万里先生曾将其列为“中国瓷器史上十五大难题之一”。 唯一可以定论的是,青花自元朝至正年间臻于成熟。 元代为什么会出现器型高达70厘米的葫芦瓶、口径达50厘 米的大盘?为什么元青花装饰多达9层?中国古代外销贸 易瓷里中低档日用瓷占主流,那些被誉为“世界上最精美 的元青花”,何以跋山涉水、纷纷在异国王宫安家落 户……所有这些历史之谜使得元青花倍受收藏界的瞩目。
汝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位于今河南临汝、宝丰一 带,宋代属汝州,故名汝窑。汝窑是宋代为满足宫廷特殊 需要而设立的窑场,又称汝官窑。汝官窑瓷的特点是胎质 细腻,造型端庄,釉色晶莹似玉。 汝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的魁首,是老大。 20世纪80年代, 汝窑窑址在河南宝丰清凉寺被发现,我们才确切知道这个 窑口的位置。汝窑名气很大,自古以来的流传甚广,汝窑 非常稀少,主要原因是汝窑的烧造时间非常短,只有二十 来年。目前有一个统计比较可靠,说全世界有记录可查的 汝窑大约有67件。 今天要想看到汝窑,到哪儿去看呢?台北故宫是汝窑最集 中的地方,现在精确的统计是21件。其余的在北京故宫博 物院、上海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大维德基金会,都 有汝窑收藏和陈列
中国陶器与瓷器有什么不同
陶器与瓷器有什么不同?陶器与瓷器有什么不同?“陶瓷”是人们惯用的统称,其实陶与瓷无论从外表和本质上都有区别。
陶的出现比瓷早,根据史籍记载,几千年前,我国就在烧制陶器.史书载述:“神农耕而作陶”;《史记>)有云,“黄帝命宁封为陶正”,足见远古时代,我国便有了陶器。
从出土文物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即公元前三千五百年至公元前一千五百年间,我国便已经有了彩陶工艺。
公元前一千五百年至公元前一千年间,又有了青黄釉的陶器.直到魏晋时代,才进一步创造了瓷器.陶与瓷的构造也不同,陶器胎体原料是粘土或青土.精陶器制作原料除粘土外,还加入有适量的长石和石英,泥料要经过充分陈腐和捏练.瓷器的原料主要是瓷土,粘土,瓷石,长石,石英等。
原料要经过精选,淘洗,粗粉碎、细粉碎、搅拌、除铁质等工序之后,再经过压滤,脱水、陈腐,捏练才能制造瓷坯,他们的烧成温度也各有差异,陶瓷入窑后,在摄氏900—1200℃温度下烧成,低的只有六百至七百摄氏度.瓷器一般则在1300—1400℃的高温之下烧成。
与此相应,陶的釉彩属低温釉,瓷器用的釉属高温釉。
瓷和陶的物理特性也迥然不同,瓷器较之陶器胎体坚硬密实,敲击声清脆,洪亮、吸水率小而颜色洁白,半透明,化学稳定性好,机械强度也好。
而陶器质地较疏,敲击声哑,吸水率高,其颜色有杂色属不透明体,化学稳定性差,机械强度也差。
瓷器和陶器的根本区别在于:瓷器的坯体是完全烧结的,气孔率很小,机械强度大,烧成温度较高;而陶器坯体烧结程度较差,气孔率较大,烧成温度也较低。
如果把瓷器打破,它的断面是光洁,致密的,而陶器的断面却显得粗糙,疏松。
广义地讲,瓷器是从陶器发展而来的,可以说没有陶器的发明与发展就不可能有瓷器。
瓷器出现以后,陶器还是在继续生产,不是有了‘瓷’面代替了“陶”,而是各自独立发展。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陶器和瓷器是人们经常接触的日用品,有时从表面看来很相似,但是,它们毕竟各有其特色而不同。
陶器一般是用陶土作胎。
烧制陶器的温度大体在900-1050℃之间。
若温度太高,陶器就要被烧坏变形。
陶器的胎体质地比较疏松,有不少孔隙,因而有较强的吸水性。
一般的陶器表面无釉,即使有釉也是低温釉。
我国烧造陶器的历史约存有1万年之长。
原始社会生产陶器,已经开始就是用手工捏制的方法做成一定器形,后来发展为将陶土面团厚薄一样的泥条,再把泥条盘砌成一定器形,将其内外用手涂元显恭。
至父系社会阶段发生了轮制法。
步入封建社会后,又发明者了模制法,即将陶泥插入模中,跳离器物的全形。
人们推断,最完整的烧造方法就是堆烧法,把晒干的陶坯放到室外柴草中烧。
在六七千年前,已经开始采用陶窑烧造陶器。
文物考古工作者根据陶器的颜色,把陶器分为红陶、灰陶、彩陶、白陶、彩绘陶、黑陶和釉陶等系列。
红陶就是原始社会最常用的一种陶器,它的颜色犹如红砖色。
这就是在烧窑时,充份供应气体,构成水解气氛,并使陶土中的铁转变为三价铁,便呈现红色了。
灰陶即指陶器为灰色或灰黑色。
这是在烧窑后期,控制火候,形成还原气氛,由于窑中缺少氧气,陶土中铁的氧化物转化为二价铁,陶器便呈灰色或黑色了。
灰陶最常见,一般都比较粗糙。
彩陶就是陶器进窑前,在陶坯上展开彩绘,火烧后存有赭、白、黑等色。
西安半坡遗址的人面鱼纹盆即为一例。
白陶,即白色的陶器,这是新石器时代后期才有的,主要是因为陶土中氧化铁含量少,排除了一些色素的干扰便呈现白色了。
关于中国陶瓷艺术中陶器与瓷器的区别的描述
关于中国陶瓷艺术中陶器与瓷器的区别的描述摘要:一、陶器与瓷器的定义及区别二、中国陶瓷艺术的历史背景三、陶器与瓷器在制作工艺上的差异四、陶器与瓷器在材质上的区别五、陶器与瓷器在用途上的差异六、如何欣赏中国陶瓷艺术中的陶器和瓷器正文:自古以来,中国陶瓷艺术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陶器和瓷器作为陶瓷艺术的两大类别,它们的区别和特点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定义、历史背景、制作工艺、材质、用途以及欣赏角度,详细探讨中国陶瓷艺术中陶器与瓷器的区别。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陶器和瓷器的定义及区别。
陶器是指以粘土为原料,经过捏塑、晾晒、烧制等工艺制成的器物。
瓷器则是以瓷土为原料,经过制坯、晾晒、釉料、烧制等工艺制成的器物。
简单来说,陶器是以粘土为主要原料,瓷器则是以瓷土为主要原料。
在中国陶瓷艺术的历史长河中,陶器和瓷器的发展历程各具特色。
陶器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
瓷器则起源于东汉时期,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至唐代进入繁荣时期,宋代以后成为中国陶瓷艺术的主流。
在制作工艺上,陶器和瓷器有很大差异。
陶器制作过程相对简单,主要包括捏塑、晾晒、烧制等步骤。
瓷器制作过程则较为复杂,包括制坯、晾晒、刻花、上釉、烧制等多个环节。
尤其是釉料的配比和烧制工艺,对瓷器的品质影响极大。
在材质方面,陶器主要采用粘土制成,含有较高的氧化铁成分,烧制过程中氧化铁会发生氧化反应,使陶器呈现红色或棕色。
瓷器则采用瓷土制成,含有较高的氧化硅和氧化铝成分,烧制过程中瓷土中的氧化硅和氧化铝形成网络结构,使瓷器具有较高的硬度和透明度。
在用途方面,陶器和瓷器各有特点。
陶器多用于日常生活用品,如陶罐、陶壶等,具有实用性;瓷器则多用于观赏和陈设,如青花瓷、景德镇瓷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欣赏中国陶瓷艺术中的陶器和瓷器,首先要了解它们的历史背景和制作工艺,进而关注材质、造型、纹饰、釉色等方面的特点。
陶器古朴典雅,瓷器高贵典雅,两者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
陶瓷是“土与火”的艺术。
陶瓷是“土与火”的艺术。
摘要:陶与瓷其实是有区别的。
陶质材料:与瓷相比,陶的质地相对松散,颗粒也较粗,烧制温度一般在900℃—1500℃之间,温度较低,烧成后色泽自然成趣,古朴大方,成为许多艺术家所喜爱的造型表现材料之一。
陶瓷,就是土的艺术。
制作陶瓷的过程是将普通的粘土塑造成彩色的陶器和瓷器。
陶与瓷其实是有区别的。
陶质材料:与瓷相比,陶的质地相对松散,颗粒也较粗,烧制温度一般在900℃—1500℃之间,温度较低,烧成后色泽自然成趣,古朴大方,成为许多艺术家所喜爱的造型表现材料之一。
陶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黑陶、白陶、红陶、灰陶和黄陶等,红陶、灰陶和黑陶等采用含铁量较高的陶土为原料,铁质陶土在氧化气氛下呈红色,还原气氛下呈灰色或黑色。
瓷质材料:与陶相比,瓷的质地坚硬、细密、严禁、耐高温、釉色丰富等特点,烧制温度一般在1300℃左右,常有人形容瓷器“声如磬、明如镜、颜如玉、薄如纸”,瓷多给人感觉是高贵华丽,和陶的那种朴实正好相反。
所以在很多艺术家创作陶瓷艺术品时会着重突出陶或瓷的质感所带给欣赏者截然不同的感官享受。
在课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陶瓷的发展史。
不知道是谁,在无意之间,烧制出了陶器,从此,陶瓷便在这个世界上落地生根,蓬勃向上。
我国已发现距今约1000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残陶片。
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发现的陶器碎片经鉴定为10800~9700年的遗物。
此外,在江西万年县、广西桂林甑皮岩、广东英德县青塘等地也发现了距今1000~7000年的陶器碎片。
河姆渡文化:1973年首次发掘于浙江余姚河姆渡而命名的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左右,在该文化遗址也出土了大量的陶器。
河姆渡文化的陶器为黑陶,造型简单,早期盛行刻画花纹。
陶瓷也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特征,文明。
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陕西省西安市郊的半坡遗址都发现了大量做工精美,设计精巧的彩陶。
这两个新石器时代遗址都属于母系社会遗址,有6000年以上的历史。
陶与瓷的主要区别
陶与瓷的主要区别“陶”和“瓷”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种工艺品原料,都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我们通常说的陶器,主要指泥质生活用具;而瓷器则专指烧制成形状不同于生活用具的其他用品。
它们都属于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
但在制作过程上却各有自己的特点,使得产品之间在性能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所以当你用陶与瓷的产品做比较时,要认真思考它们之间的区别。
当然,对这些问题最直接的感受只能来自实践。
陶与瓷的特点非常多,为了方便我们的理解,简单举出两例:1、陶器不能发声。
陶器的烧成温度一般在800度左右,因此烧成的陶器硬度很低,比较脆,轻轻一敲就碎。
在烧陶器时,如果你把手指头插到陶坯里,陶器也会裂开,断成几截。
即使再粘合起来,陶坯也可能变形或翘曲。
因此陶器不能敲击发声。
另外,我们也不应该把装饰有图案花纹的陶器去敲击,以免破损。
2、瓷器易破碎。
经过高温烧制的瓷器胎体比较致密坚硬,它的抗弯曲、抗压、抗拉强度都很高。
不仅如此,瓷器的耐化学腐蚀性也远比陶器强。
一般地说,瓷器即使长期置放在墓穴之中也不会受到损坏。
同时瓷器的绝缘性很好,耐高温性也特别好,在1200度的高温下也不会炸裂。
不过瓷器也有不足之处,首先它怕冷、怕热,不能在冰冷的环境中使用;也不能盛放在温度高的地方,比如火炉边,更不能让它骤冷骤热。
这是由于陶器的导热性比较好,容易将炉火传过来的热量带走。
而瓷器又无法将热量散发出去,造成内部温度升高,瓷器的表面釉层被烤成棕眼,还会出现崩瓷的现象。
陶器还有一个大缺点就是没有耐高温性,如果温度超过400度就会变形,尤其是在陶坯中含有杂质时,会使陶坯发生氧化反应,这样陶器就更加难以保存了。
总的说来,陶器和瓷器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它们的制作工艺也相似,但由于材质不同,所以其性能也有很大的差异。
不管怎样,瓷器和陶器都属于文明的产物,都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一份贡献。
所以,它们是平等的,没有什么贵贱之分。
陶与瓷虽然有很多不同,但无论哪一种,它们的共同点都是美丽的。
陶瓷
陶瓷为陶器、炻器和瓷器等以粘土为主 要原料的制品的统称。 陶与瓷的区别:陶器坯体是多孔性,而 瓷器坯体气孔率较低,是致密烧结的, 陶器在于瓷坯体都带色、无釉且不半透 明。
瓷种的分类
日用精陶 长石质瓷(即白瓷) 日用滑石瓷 骨灰瓷 日用炻瓷
日用精陶
按其坯料中的熔剂种类不同又分成 软质精陶(质精陶)和长石质精 陶(硬质精陶) ◇软质精陶:由烧后呈白色的可塑 粘土、高岭土、石英与碳酸钙组 成。烧成温度为1100℃— 1600℃,吸水率为18-22% ◇硬质精陶:由烧后呈白色的可塑 粘土、高岭土、石英与长石等组 成。烧成温度为1250℃— 1280℃,吸水率为9-12% ◇特点:为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 (1250℃-1280 ℃),第二次釉烧 (1100℃-1180 ℃). 加以装饰或彩绘与釉烧一起烧制。
日用滑石瓷
以滑石为主体成分的镁质瓷,由滑石、 粘土、长石组成。也采用二次烧成,素 烧1320℃,釉烧1150℃
骨灰瓷
◇通俗称骨质瓷,以磷酸钙(动物 骨粉的主要成份)作为溶剂,由磷 酸盐、高领土即粘土、石英、长石 等组成,采用两次烧成的工艺,素 烧温度1200℃-1280 ℃,釉烧温度 达到1250℃。 ◇主要特性:白度高、透明度好、瓷质 软、光泽柔和。但缺点就是瓷质较脆, 热稳定性差,烧成范围狭窄。 其中动物骨粉主要为牛骨煅烧而成,真 正的骨瓷其骨粉的含量不应低于40%。 骨瓷的工艺首先是由英国人发明的,但 国内是由唐山的工厂配制成功!
日用炻瓷
有粗细之分,主要由原料 配比所决定,是介于陶器 与瓷器间的陶瓷制品。
◇粗炻瓷如大缸、建筑用 的装饰砖等; ◇细炻瓷如长石、石英、 粘土等组成,烧成温度 在1300度左右。
陶器茶具与瓷器茶具的区别
陶器茶具与瓷器茶具的区别现在社会流行的茶具有陶器茶具与瓷器茶具,这两种茶具有什么区别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陶器茶具与瓷器茶具的区别,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陶器茶具与瓷器茶具的区别茶具,按其狭义的范围是指茶杯、茶壶、茶碗、茶盏、茶碟、茶盘等饮茶用具。
我国的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除实用价值外,也有颇高的艺术价值,因而驰名中外,为历代饮茶爱好者所青睐。
由于制作材料和产地不同而分陶瓷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和竹木茶具等几大类。
茶具材料多种多样,造型千姿百态,纹饰百花齐放。
究竟如何选用,这要根据各地的饮茶风俗习惯和饮茶者对茶具的审美情趣,以及品饮的茶类和环境而定。
人们通常所说的陶瓷茶具其实是“陶器”与“瓷器”茶具的总称。
用陶土烧制的茶具叫陶器茶具,用瓷土烧制的茶具叫瓷器茶具。
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
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
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茶具都可以叫陶瓷茶具。
瓷器茶具和陶器茶具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但是两者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如果没有制陶术的发明及陶器制作技术不断改进所取得的经验,瓷器是不可能单独发明的。
瓷器的发明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制陶过程中,不断认识原材料的性能,总结烧成技术,积累丰富经验,从而产生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一、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茶具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茶具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上作坯。
烧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
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
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
二、烧制温度不同。
陶器茶具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茶具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三、釉料不同。
陶器茶具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茶具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与瓷的区别(这个简明扼要挺靠谱)
人们总是把瓷与陶相提并论而称之为“陶瓷”,这种提法反映了陶和瓷都是火与土的艺术。
由于陶器发明在前,瓷器发明在后,所以瓷器的发明,很多方面受到了陶器生产的影响。
如人们对火的性能的掌握和对粘土特点的充分认识等。
但陶与瓷无论就物理性能,还是就化学成分而言,都有本质的不同。
陶器和瓷器的主要区别表现在:
(1)陶器的胎料是普通的粘土,又叫陶土(宜兴),瓷器的胎料则是瓷土,即高岭土(因最早发现于江西景德镇东乡高岭村而行名);(2)陶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上,瓷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下;(3)陶器的烧成漫度一般在900℃左右,瓷器则需要1300℃的高温才能烧成;
(4)陶器多不施釉或施低温釉,瓷器则多施釉;
(5)陶器胎质粗疏,断面吸水率高。
瓷器经过高温焙烧,胎质坚固致密,断面基本不吸水,敲击时会发出铿锵的金属声响。
除以上所举,陶与瓷的不同之处还表现在:陶器的发明并不是某一个国家或某一地区的先民的专门发明,它为人类所共有。
只要具备了足够的条件,任何一个农业部落、人群都有可能制作出陶器。
而瓷器则不同,它是我国独特的创造发明,尔后通过海路和陆路大量输出到海外,才使制瓷技术在世界范围得到遍及。
因此,瓷器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