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课湖心亭看雪教案语文八级下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湖心亭看雪
张岱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背诵课文,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汇,更好地培养文言语感;
2、了解张岱及其时代背景;
(二)能力目标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及明清小品的语言风格。

2、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内涵。

3、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三)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体味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痴”与情趣,了解小品文的风格。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如果此时我们窗外正下着纷纷扬扬的大雪,屋中的我们又正上着《湖心亭看雪》,那该多有情趣,可惜课不逢时,很是遗憾。

那洁白的雪花,飘飘洒洒,仿佛整个大地是一个童话的世界。

而历来吟咏“雪”的诗歌散文数不胜数,其中你是否还记得的一些著名诗句或诗篇呢?——有岑参《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的美丽想象,有白居易:“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的沉重苍凉;有李白《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的夸张想象;也有毛泽东《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
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的伟人气魄!不同人的眼中有不同的雪景,伟人眼中的雪景充满着帝王的大气,那么张岱笔下的雪景又如何呢?
那我们先来了解张岱其人,正如孟子曾说的“知人论事”,也就是说知其人才能真正读懂其文。

二、走近作者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

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

喜游山水,一生未曾仕宦。

明亡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等。

今天要学习的《湖心亭看雪》堪称是张岱也是晚明诗化小品文的代表作。

〖过渡〗:题目是《湖心亭看雪》,偌大的西湖,作者为何要选取了这个位置来看雪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湖心亭。

三、有关“湖心亭”:
湖心亭在西湖中央,小于三潭印月。

在湖心亭极目四眺,湖光皆收眼底,群山如列翠屏,有“湖心平眺”之称。

清帝乾隆在亭上题过匾额“静观万类”,以及楹联“波涌湖光远,山催水色深”。

所以,作者选择了湖心亭去看雪是个绝佳的位置。

四、疏通文意
〖过渡〗: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张岱其人,也了解了其看雪的绝佳位置:湖心亭,那让我们一起来配乐朗读和欣赏这篇美文。

1、配乐朗读:先让一位同学来朗读。

2、自由质疑:不懂的重点字词和难词、难句,快速梳理文章。

3、再次齐读朗读文章。

以便进入课文情境
五、整体把握
1、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同学们快速找出此文记叙的要素,以方便我们快速把握整体内容。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有没完整?)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

还有舟子、小童;
事件——仅仅是看雪吗?还有湖心巧遇同好。

2、既然题目是《看雪》,请大家快速划出作者所“看”到的雪景。

投射相应地西湖雪景图片,学生将文字对应图片。

3、作者是怎样来写雪景的?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①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

一个“绝”字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②作者连用三个“与”,着眼于“大”字,写出了雪后的天地上下一片混沌,难以辩清;
③作者选择四个特写镜头来精心描画雪中诗意盎然的景物: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移步换景,作者又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是写其依稀可辨,而且其镜头则是从大到小,直至微乎其微。

这是简约的画,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

这的确符合大雪中的景物特点。

给人以超然物外,悠远脱俗之感。

——白描:原是一种国画技法,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

作为一种文学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突出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不雕琢,不渲染,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提问】:那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这种手法?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长与短、点与线、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这也符合作者的态度举止,只是静静地观赏、静静地体味。

4、作者又是怎样写湖心亭巧遇的呢?遇到谁?他是怎样的人?你何以见看出?作者的心情又如何?
〖明确〗:虽在叙事,但重在抒情。

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

由景写到赏景之人,人是景中景,似乎给冷寂的湖山增添了一分暖色。

作者的心情并不直接描写,反而写二客“见余大喜”,实是作者自己的心声。

凡是情绪比较活跃的地方,都是从他人写出。

见知己而大喜的是“客”,喃喃言雪夜游湖之“痴”的是“舟子”。

他始终是淡然的,不发一语,而“尽得风流”。

※文章做到这里,在我们看来也算可收尾了。

为何还要借船夫之口点出自己的“痴”?
又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把一个“痴”字写透。

“喃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之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且与作者自己高雅情趣形成鲜明对比,以他人之口隐隐道出世俗之人与高雅文人的判然之别。

下里巴人/阳春白雪
六、探究交流
1、本文的题目是《湖心亭看雪》,而本文为什么却用近一半的篇幅写人呢?
〖明确〗:本文题目虽是《湖心亭看雪》,但作者的目的绝不是单纯是为了写景,从结构上来看,上段是欣赏湖中之雪景,下段则是欣赏湖中赏雪之人。

为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两个同好而惊喜,是看雪行动的延伸,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

西湖的奇景是因西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

人的参与,为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

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在作者痴迷于雪景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情致情趣。

请你在文中找出作者“痴”在何处?
〖明确〗:作者晚年写《陶庵梦忆》,明朝已亡,可文章开头的纪年仍用“崇祯”(正所谓“羁鸟恋旧林”,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表现了作者对故国旧朝的怀念之情:痴情。

)“独”(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大喜”,“强饮”,本不能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酒逢知己千杯少。

饮罢相别方才“问其姓氏”,却又语焉不详,只说:“是金陵人,客此。

”可见只讲心灵相通。

3、舟子言作者“痴”,是褒是贬,如何理解?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所谓“痴似相公”,并非减损相公之“痴”,而是以同调来映衬相公之“痴”。

大凡世间彻悟人生,超脱世事者多有“痴”意,“痴”态,“痴”行。

正如张岱在《五异人传》所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在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时刻,作者宁可披着皮袍、带着炉火也要一人独往,不愿看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这在舟子等常人的眼中的确是一种痴举。

但竟然有二客早就煮酒赏雪于湖心亭上,这在舟子看来更是“痴”举。

通过他的喃喃自语,把常人与作者情感上的隔膜,把作者别有怀抱、孤高冷寂的品格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由此看来,所谓“痴”,正是一般“俗人”所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怀。

其间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啊!作者在这里表现的是一种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怀。

悠远脱俗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他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达到统一和谐。

以前我们已经提到过中国古代文人如此钟情山水,是因为自然山水足以给我们蓬勃无尽的灵感气韵。

“痴人”是对张岱的确切评价,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人与自然的交融,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脱俗的雅情雅趣。

所以,湖上的雪夜奇景固然值得梦忆,而奇景背后超尘脱俗的情致和夜逢知己的奇遇则更值得欣喜。

七、课文延伸
1、联系《补充资料》谈谈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痴”呢?
“痴”在中国艺术中,常被用来指创作中最动人,最不可解,执着而又专注,到了浑然忘我的那种情境。

“痴”表现了美好的情趣,对生活的热爱;“痴”是一种本真自然的个性;(1)王子猷“雪夜访戴”典故:“王子猷(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第五子)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

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shàn),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世说新语·任诞》
(2)[明]李贽: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而“童心”即“真心”(《焚书·童心说》)。

因此,他认为文学创作都是作家“蓄极积久,势不能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焚书·杂说》,主张“发乎情性,出乎自然”
(3)明代以公安派的“性灵说”——袁宏道《叙小修诗》:“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有时情与境合,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魂。

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

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

然余则极喜其疵处。

”公安派散文堪称晚明散文的典范,其基本特征是:玲珑剔透,自然意趣,不假人工雕饰;有时也很通俗朴素,给人以清新隽永之感。

(4)苏轼之《记承天寺闲人夜游》、李白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等,都因其享有独特的精神境界。

曹雪芹云:“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

都言作者痴,谁解个中味?”正是千古文人心中之块垒。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承天寺夜游》
(5)李商隐《花下醉》:“寻芳不觉醉流霞,依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红烛赏残花。

”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月光),香雾空朦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6)黄庭坚《小山词·序》:宋词人晏几道有“四痴”,即“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已信人而终不疑其欺已,此又一痴也。


(7)山中宰相”陶弘景:“性爱山水,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不能自已。

”(8) 明清的小品文是纯文学散文的一种重要样式,这时期的小品文吸收了唐代以降游记散
文的精髓,又融入了魏晋南北朝笔记文的谐趣和隽永,具有十分独特的艺术魅力。

到明清时代,散文的题材更加丰富,形式更加自由,有以前散文的对政治、历史和社会现实的关注,更多地转向对人生处世、生活情趣的关注,这就是文学史上习称的“明清小品文”。

晚明小品如开放在深山石隙间的一丛幽兰,疏花续蕊,迎风吐馨,虽无灼灼之艳,却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风韵。

而张岱是继公安三袁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算得晚明散文作家中一位成就较高的“殿军”。

张岱的小品可谓名副其实的小品,长者不过千把字,短者仅一二百字,笔墨精练,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

如果拿诗来作比,我觉得张岱的小品颇似唐人绝句。

它以隽永见长,寥寥几笔,意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无捉襟见肘之窘。

〖总结〗:推荐——老师提供了资料,希望大家课后去找相关的书籍文章来阅读。

有利于提升大家的审美情趣和对美的感悟。

八、作业:
1、阅读张岱《西湖七月半》和小品文名作。

2、课后收集吟咏“雪”的诗歌和散文。

九、结束语:
通过张岱的生花妙笔和高雅情趣,我们已经领略雪中的西湖美。

但是,生活中真正美丽的风景只在你的心中。

只有当你有了美丽高雅的情怀、情趣,才能看到并欣赏有那美丽的雪、写出那纯美绝美的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