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控制的含义概要

合集下载

刺激控制的含义

刺激控制的含义
第第第二二二章章章行行行为为为主主主义义义与与与幼幼幼儿儿儿行行行为为为指指指导导导
刺激控制的含义
第六节 刺激控制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
第第第二二二章章章行行行为为为主主主义义义与与与幼幼幼儿儿儿行行行为为为指指指导导导
• 刺激控制:某个行为跟随某个特定刺激而不是其他刺激的 出现而出现。
特定刺激
某个行为
第六节 刺激控制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
第第第二二二章章章行行行为为为主主主义义义与与与幼幼幼儿儿儿行行行为为为指指指导导导
制作人:明文 制作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பைடு நூலகம்
第六节 刺激控制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

ABA的三大策略

ABA的三大策略

ABA的三大策略从应用的角度,我们可以简单地把行为分析的基本原理分为三大块:.强化策略:强化、消退、区分强化、强化程序(塑造和串联)等。

.刺激控制策略:分化和泛化.厌恶控制策略:负性强化与惩罚这三大策略联合对行为的功能分析,一起构成了临床行为控制技术的核心技术。

【消退法】1.含义:对于有机体作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随,那么这一反应在今后发生的概率便会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消退。

强化消失会导致消退,换言之,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然而这个过程需要一段时间。

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2.意义: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不去强化而去淡化,既可以消除不正确行为,又不会带来诸如惩罚等导致的情感受挫的副作用。

3.举例:小孩的许多无理取闹的行为实际上是学习的结果,因为他们通过哭闹能得到诸如玩具、冷饮等强化物。

如果你加以理会,没有采取消退策略,那么,间歇性强化就发生了,孩子就赢了,这会鼓励他们以后继续哭闹、发脾气。

为矫正这种行为,父母只要不予注意(不予强化)就能停止他们的撒娇,因为父母的无端让步实际上正起着强化不正确行为的作用。

4.注意:在使用消退法时不要用语言与孩子沟通,也不要注视他,否则容易强化其问题行为,但可以有简单的指令,如“不要打”、“不要哭”、“不要叫”等。

【塑造法】1.含义:塑造法是行为改变的一种方法,指通过强化近似成功的反应逐步建立新的行为。

ABA是将行为分解成细小部分进行教学的,我们可以通过强化近似的反应来“塑造”孩子不断趋近和最终完成所塑造的行为(目标行为)。

⏹例1:在学习“模仿拍手”的课题时:给出指令“这样做”并示范拍手之后,孩子只是举起自己的手,在辅助他完成这个动作后强化他。

随着进展,孩子开始将双手碰在一起,但还不能连续重复,辅助他重复拍手后给予强化。

随着塑造进程的延续,孩子被强化的行为越来越接近标准的“拍拍手”。

刺激与学习记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刺激与学习记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刺激与学习记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一、刺激对学习记忆的影响刺激是指能够引起感觉器官或者神经系统兴奋或者抑制的各种因素。

这些因素可以是外界的物质、声音、光线,也可以是内在的思想、情绪等。

研究表明,刺激对学习记忆具有重要的影响。

1. 提高学习兴趣:刺激可以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其保持对学习的积极态度。

例如,通过提供多样化、富有趣味性的学习材料和情境,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有利于记忆的形成和巩固。

2. 强化记忆编码过程:刺激能够帮助记忆的编码过程,即将信息从短期记忆转移到长期记忆。

例如,通过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视觉、听觉或触觉刺激,能够增加信息的编码深度和多样性,提高信息存储的效果。

3. 提高记忆检索效果:刺激对记忆的检索过程也具有积极作用。

当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与已有记忆相关联的刺激时,这些刺激能够唤起相关的记忆内容,促进信息的检索和回忆。

例如,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关键词或关联提示,帮助学生回忆起相关的知识点,提高记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二、刺激种类对学习记忆的影响不同种类的刺激对学习记忆的影响也各有特点。

1. 情感刺激:情感刺激是指能够引起情绪变化的各种刺激因素,如音乐、图片、电影等。

研究发现,情感刺激能够增强记忆的认知效果。

这是因为情感刺激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反应,提高学习信息的注意程度和记忆深度,使记忆更为牢固和持久。

2. 意义刺激:意义刺激是指与学习内容有关的刺激因素,如知识的实用性、相关性等。

研究表明,意义刺激对学习记忆的影响较大。

人们对于与自己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的知识更加关注和认真,因此对这些信息的记忆也更为牢固和深入。

3. 奖励刺激:奖励刺激是指能够引起奖赏感的各种刺激因素,如金钱、荣誉等。

研究发现,奖励刺激对学习记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人们在受到奖励刺激时,会释放多巴胺等神经递质,这些神经递质对于记忆的形成和巩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使得记忆效果更好。

三、刺激与记忆训练的结合除了利用刺激来提高学习记忆外,记忆训练也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记忆能力。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标准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标准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标准课程代码:建议课时数:24 学分:1.5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先修课程:《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教育心理学》开课单位: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组一、课程的性质《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是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

该门课程以幼儿的行为及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为出发点,学习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和认知三种心理学主要思想,并结合实际将理论应用于幼儿行为观察及指导当中,是提升学生在幼儿行为养成理念与技术方面的核心课程。

该课程相关的先修课程为《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教育心理学》等。

本课程在幼儿行为观察方法的基础上,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三种心理学主要思想与技术开展教学实践。

其中,行为观察方法2课时,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10课时,人本主义心理学8课时,认知心理学4课时。

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提升学生对幼儿行为进行观察与指导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在课程目标上,传授学生关于幼儿良好行为养成和不良行为改变的心理学原理,并根据这些基本原理在教师的实例分析下能了解、理解并学会尝试应用于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的实践当中,形成较为科学的教育观和实际的操作技能。

学生应达到的具体职业能力目标:●能够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并记录幼儿行为;●掌握强化、惩罚、消退、塑造、代币制与行为契约、刺激控制等行为主义心理学技术并合理运用于幼儿行为的指导中;●掌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等人本主义心理学技术并合理运用于幼儿行为的指导中。

●掌握理性情绪疗法等认知取向的心理学技术并合理运用于幼儿行为的指导中。

三、理论教学内容四、实施建议(一)教材选用与编写本课程所用教材为自编教材,详见智慧职教《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的电子教材。

参考教材为《行为矫正》(伍新春)、《纪录,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朱家雄)、《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蔡春美)、《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王烨芳)等。

(二)教学建议1.教学组织形式上,除了集体教学外,尽可能多地运用小组学习;2.教学方法上,除了讲授法外,可以运用小组讨论,启发反思,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新知;3.在教学手段,充公利用学前专业教学资源库等网络资源,开展网上学习、移动学习,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

第八章-差别强化与刺激控制

第八章-差别强化与刺激控制

情境 SD(灯亮 ) S△(灯不亮)
辨别性刺激
反应
立即效果
长期效果
R (压杠杆) SR+(食物) R (压杠杆)
SR-(无食物)
R+(压越多) R-(压越少)
操作反应:增强刺激
反应强化
3、刺激辨别训练的定义
刺激控制的形成,是因为行为只有在特 定的刺激清洁中出现时才能得到强化。 刺激辨别训练:个体学会某一刺激情境 中做出某一特定行为而在其他刺激情境中不 做出这一行为的过程。
2、类型
(2)时段DRO和时点DRO
时段DRO:问题行为在整个时段内没有发生才强化。 时点DRO:问题行为只要在时段结束时没有出现就
强化。 比较: 时段DRO比时点DRO能更有效减少问题行为; 在时段DRO已经有效减少了问题行为以后可以使用 时点 DRO有效保持这一结果。 实际应用中:采用归零时段的DRO程序:当事人在 时段内出现了问题行为便告知其情况,并将时段置零 重新计时。
实例-实施步骤
为了把捣乱行为的机会最小化,吃饭时将吉米和安迪
分开坐在相对的位置上。
如果捣乱行确实出现了,家长也不该责备他们,而是
重新叫他们采取适当的行为。
家长可以在家吃饭时实施计划,没有外人在场,做到
忽视捣乱行为会更容易一些。
(三)替代行为的差别强化
2、类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四)高率行为的差别强化
简单来说,就是对良性行为给予强化而对良性 行为不予强化,以提高目标行为的出现率,降低不 良目标行为的出现率
差别强化也就是
强化+消退
护士 威廉太太抱怨 不关注 谈论积极 关注 结果:威廉太太少抱怨更谈论积极

《心理问题干预策略》

《心理问题干预策略》

① ② ③
格式塔疗法( 格式塔疗法(九项原则 )
1、生活在现在 2、生活在这里 3、停止猜想,面向实际 4、暂停思考,多去感受 5、也要适应不愉快的情感 6、不要先判断,先要发表意见 7、不要盲目地崇拜偶像和权威 8、我就是我 9、要对自己负责
④ ⑤ ⑥
① ② ③
角色扮演法
④ ⑤ ⑥
心理剧 维也纳 精神病学家莫雷诺1921年首创。按剧本演 出体验,主角、配角、导演。 哑剧表演 按主题要求无声展示 空椅表演 解决真实人物带来的紧张 角色互换 交换角色进行体验
① ② ③
暂停法
1、含义 含义
④ ⑤ ⑥
行为发生后在一定时间内不给予任何强化刺激的干预策略
2、要求 要求 (1)把握好暂停时间 (2)安排好暂停处罚地点 (3)坚持相倚性、及时性、一致性 (4)重视指导语 (5)全过程监督 (6)对良性行为及时巩固
① ② ③
反应代价
1、含义 含义
④ ⑤ ⑥
行为发生后使行为者失去自己拥有的部分强化物的干预策略
④ ⑤ ⑥
① ② ③
阳性强化
含义
④ ⑤ ⑥
又叫正强化,将令人愉快喜爱的事物偶联于特定的 目标行为,达到提高该行为发生率目的的一种方法。 要求
(1)选择恰当的强化物 (2)把握好强化物的量 (3)实施前予以“剥夺” (4)实施后期逐步“过度” (5)及时评估刺激物的“激活度”
① ②
阴性强化
含义
③ ④ ⑤ ⑥
自动负性想法模式
任意推断、过分概括、选择概括、夸大缩小、两极思维、个人化归因等。
治疗
找到并明确功能失调性假设和自动负性想法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二、行为干预策略
① ② ③

刺激控制

刺激控制

二、刺激控制
• 1.刺激控制的含义: • 如果由于某一特定的前提或者某个刺激群体中的一个刺激的出现,行为发 生的可能性性增加了,那么我们就说这个行为得到了刺激控制。
例子
• • • • 1.杰克要钱 前提 妈妈在场 爸爸在场 行为 杰克向她要钱 杰克向他要钱 后果 妈妈给他钱 爸爸不给他钱
• (环境的强化)妈妈在场是杰克要钱行为的前提,因此,妈妈的出现对杰克要 钱的行为具有刺激控制的作用。
• 前提之所以能够对行为产生刺激控制作用,是因为在只有特定前提出现的情况 下才能得到强化或惩罚。
五、刺激控制的研究
六、刺激泛化
• 刺激泛化是指当与SD在某些方面类似的刺激出现在辨别训练期间是导致了行为 的发生。 • 一种其他的刺激与SD越相似,行为就越有可能在这种刺激出现时发生,这称作 泛化梯度。 • 刺激泛化: • 如果前提刺激具体的,则具有特定性 • 如果前提刺激包含的范围很广,那么来自类似的刺激也会启动行动。
使用辨别训练发展阅读和拼写 一、阅读
前提 DOG(SD) CAR(S ) 行为 孩子读作“狗” 孩子读作“狗” 后果 表扬 指出错误
结果:当字母DOG出现时候,孩子会读“狗”,而其他的字母组合出现时不会将其 读作“狗”
二、拼写
• 前提 • 老师说请拼写树这个单词 • 老师说请拼写鱼这个单词 行为 你拼写TREE 你拼写TREE 后果 老师表扬你 老师说你错了
刺激控制:刺激辨别和刺激泛化
组员:阮洪蕊 郝巧巧 明星
参考书目
1.《行为矫正》*石林 2.《行为矫正》伍新春 胡佩诚
课程内容
• • • • • • • 一、前提 二、刺激控制的含义 三、刺激控制的形成:刺激辨别训练 四、三段一致性 五、刺激控制研究 六、刺激泛化 七、总结

第七章差别强化与刺激控制

第七章差别强化与刺激控制

对于当事人所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与其不
相容的行为既可以是良好行为,也可以是不 良行为。如:与“大声尖叫”不相容的行为 包括看书,写字,与同学小声交流,发呆, 做鬼脸,睡觉等。 所谓不相容行为的差别强化(DRI)指的是对 与不良行为不能同时发生的良好行为进行强 化,而当不良行为发生时则不进行强化。
与差别强化相对应的还有差别惩罚,如惩罚
孩子的不良行为,而接受他的正常行为。不 过在行为矫正中,差别强化用得较多,而差 别惩罚用得较少。 我们能够区别不同行为或同一行为的不同水 平,是因为对行为进行了差别强化,即强化 了某一行为或行为水平,而不强化其他行为 或行为水平。因此差别强化是行为分化的真 正原因。
在特定的时间间隔内,不良行为不发生就给 予强化。(此时除问题行为以外的其他行为 仍可能发生,所以称其为其他行为的差别强 化,但由于真正强化的不是其他行为,而是 问题行为的不发生,因此它又被称为零反应 的差别强化,或训练缺失的差别强化) 它两种程序,即: 时间间隔的其他行为的差别强化 特定时间点的其他行为的差别强化
时间间隔的DRL:指实施者将整段时间平均分
为几个时间间隔,如果个体在一个时间间隔内 的反应次数没有超过规定标准,则在该时间间 隔结束时就给予强化。 如果个体在特定的时间间隔内因反应次数超过 规定标准而得不到强化,只要他在下一时间间 隔内反应次数没有超过标准,就仍可以获得强 化,这是时间间隔的DRL比全时段的DRL优越的 地方。 但它在实施时,需要实施者仔细地计算时间, 并对个体常常进行强化,因此实施难度较大。
(1)固定时间间隔的其他行为的差别强化 是指在某个确定的时间间隔之后,连续地进行时间 间隔的其他行为的差别强化。 如果在确定的时间间隔内个体没有发生不需要的不 良行为,那么在该时间间隔结束时就给予强化。如 果发生了不良行为,则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不良 行为出现后马上重新计时,开始下一个时间间隔的 其他行为的差别强化程序;二是等规定的时间间隔 结束之后,再开始下一个时间间隔的其他行为的差 别强化程序。

情绪控制的心理学名词解释

情绪控制的心理学名词解释

情绪控制的心理学名词解释情绪控制是指个体在认识、感受和表达情绪时,调节自己的情绪体验和表现的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令人愉悦或不愉悦的事情,而情绪控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这些情绪刺激,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适应能力。

情绪控制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心理学家James Gross的"情绪调节理论"。

该理论认为情绪控制包括两个主要方面:情绪调节策略和情绪调节目标。

情绪调节策略是指个体在处理情绪时所采取的行为或认知策略,而情绪调节目标则是个体希望实现的情绪状态。

这两个方面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个体的情绪控制能力。

情绪调节策略可以分为两类:情绪表达策略和情绪体验策略。

情绪表达策略是个体在情绪面对他人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如情绪抑制、情绪展示和情绪逃避等。

情绪体验策略则是个体在内心世界中调节情绪体验的方式,如认知改变、注意偏转和情绪重评价等。

情绪调节目标可以分为两类:情绪调节的积极目标和情绪调节的消极目标。

情绪调节的积极目标是指个体希望提高自己的情绪水平,如通过积极思考和自我激励来增强快乐和满足感。

情绪调节的消极目标则是个体希望降低自己的情绪水平,如通过避免负面情绪刺激和寻求安慰来减少焦虑和沮丧。

情绪控制的能力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情绪控制能力较强的个体更能有效地应对负面情绪的产生和表达,从而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此外,情绪控制还与人际关系、学业成就和职业发展等方面密切相关。

因此,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情绪控制能力对于个体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有许多方法可以帮助个体提高情绪控制能力。

首先,个体可以通过正向思维和自我激励来调节自己的情绪体验和表现。

积极思考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和评价情绪刺激,并从中获得更积极的情绪体验。

同时,个体可以通过设定目标和奖励自己的方式来激励自己,从而增强情绪控制的能力。

其次,个体可以运用心理认知策略来调节自己的情绪体验。

例如,注意偏转可以帮助个体将注意力从负面情绪刺激上转向其他事物,从而减少消极情绪的体验。

青少年锻炼行为变化过程量表的修订与检验

青少年锻炼行为变化过程量表的修订与检验

青少年锻炼行为变化过程量表的修订与检验赵俊红;方敏【摘要】Based on the theory of transtheoretical model in exercise domain and the realistic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revise a scale of processes of exercise behavior change specifically for Chinese adolescents. Through a series of analytic procedure of psychometrics to data set of 1314 participants from two sample se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cale had ten correlated factors.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nalysis found that latent variables have good construct reliability, individual item reliability, internal consistency reliability; factorial validity, convergent validity, discriminant validity, validate validity and cross-validation.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scale had good reliability, validity, stability and predictive power, and was an effective measurement for exercise behavior research for teenagers.%参照跨理论模型的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研究实况,旨在建立适合我国青少年群体的锻炼行为变化过程量表.经过2轮次测试的1314份数据的一系列严谨程序分析,形成10个相关因素的青少年锻炼变化过程量表.分析显示:量表具有良好的建构信度、项目信度和Cronbach's α水平,满意的因素效度、聚合效度、区别效度、实证效度以及复核效化.修订后量表显示了良好的信、效度,可为作为青少年锻炼行为研究的测量工具.【期刊名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2(035)001【总页数】6页(P77-82)【关键词】锻炼变化过程量表;青少年;效度;信度;复核效化【作者】赵俊红;方敏【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芜湖241002;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芜湖241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06跨理论模型(TTM)已被广泛应用于锻炼行为促进[1].该理论假设个体的锻炼行为改变是动态的阶段过程,通过影响各个阶段的变化过程、决策平衡和自我效能等心理因素,解释和干预锻炼行为的阶段变化.近年,TTM已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者从描述、验证和干预等方面分析了TTM在锻炼行为中的运用.变化过程(processes of change, POC)是TTM的核心构念,指个体为改变锻炼行为而运用的认知、情感、行为和人际之间的策略和技巧,是行为促进的策略和系统地表达干预计划的重要指南.该理论提出:要促进锻炼行为的改变,所给予的教导和劝告的策略必须符合个体所处的行为阶段.TTM假设变化过程有10 个因素构成,涉及经验过程层面和行为过程层面,经验过程包括意识觉醒、情感唤起、环境再评价、自我再评价、社会解放等5个因素,行为过程由反制约、寻求支持、增强管理、自我解放、刺激控制等5个因素构成[1].国内对此概念含义已有详细地描述[2].目前多采用这一理论结构进行相关研究,并认为锻炼行为改变是阶段变化与变化过程交互作用的结果[3].基于变化过程概念的理论构想,Marcus 和Nigg分别编制了成人版和青少年版10因素锻炼变化过程量表[4],并得到锻炼心理学界的认可[1].国内学者多以这两个国外测量版本为基础对锻炼变化过程量表进行修订.如,张棣[5]、尹博[3]、司琦[6].然而,审视这些量表修订过程和结果,各种修订版在测题和因素结构上有着较明显的分歧,且相关研究也呈现不一致的结果,究其原因以及可能导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 国内对锻炼变化过程量表的修订多以探索性因素分析为先导,这种方法获得的测量建构是建立于统计数据推导而非逻辑理论基础,修订的结果忽视了概念的理论构想,并不能有效客观地反映锻炼变化过程概念的基本特质;从上述各种修订量表[5]的因素结构和对应题目的分析比较上不难发现这一问题.(2)量表修订都以大学生群体[5]为测量对象,修订后量表能否有效测量其他群体(如,青少年)的锻炼变化过程还缺少普适性验证.(3)各种版本测量结构的不一致,以及同一因素名称不同测题,甚至测题含义的大相径庭,使得相关研究结果的解释和干预措施的制定缺乏有效的综合比较和广泛应用.此外,(4)虽然Marcus 和Nigg两个版本的10因素问卷经过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检验,并且得到统计数据的有力支持,但也存在因素测量等值性的跨群体、跨文化差异,这提示再好的测量工具也要进行修订,以满足在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受试对象中使用.国外相关问卷能否适用于中国文化背景下青少年群体的测量也缺少实践检验.青少年群体的锻炼不足已引起广泛的关注,运用跨理论模型解释和干预他们的锻炼行为是一种可行的手段和途径.建立一个可靠、有效和适用于该群体的变化过程量表是进行锻炼跨理论模型研究的基础.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试图以TTM为理论基础,在参考国内外已有文献基础上,通过访谈,确定量表的基本框架和测题,并通过二个阶段测试结果的标准化心理测量过程来修订适合我国青少年群体的锻炼行为变化过程量表.1 初测量表的形成及结果分析1.1 题目库的建立Nigg的10因素青少年锻炼变化过程量表由30个题目构成[7],Rhodes 将Marcus的成人版量表的40个题目进行语言改编形成青少年版测题库[8].本研究首先对这两个青少年版本,共70个题目进行翻译.翻译结果整理后,由1名大学英语教师和1名大学汉语言教师对题目语意对照修订,确定各个条目的语言表述.并结合国内大学生版的量表项目[2]和中学生的访谈结果形成项目库,请2名心理学专家对问卷的项目进行逐一审核,对意义相近或者重复的项目进行合并,确保各个项目间的相对独立性.最后形成10个因素、62个题目的初测量表.采用5点尺度计分,“从不=1”到“总是=5”,分数愈高,表示受测者认知和经历的变化过程愈频繁.1.2 研究样本和方法1.2.1 初测样本第一次测试样本系2所高中的383份有效答卷,男性45.4%,女性54.6%,年龄15-19岁,平均年龄16.9,标准差1.01.样本中6个缺失值由其项目的均分替代.1.2.2 数据处理方法对初测量表进行项目分析和验证性模型修正分析来改进量表.验证性因素模型修正过程采用二步分析法[10].采取绝对拟合指标、相对拟合指标、简约拟合指标等3 类指标综合评价模型的整体效度.标准因素负荷量(λ)和平均变异数抽取量(AVE)两种指标评价问卷的聚合效度[10].卡方差异量(Δχ2)检验和潜在因素配对相关置信区间检验两种方法分析区别效度[10].信度评价指标有个别项目信度(R2)、建构信度(CR)、AVE等3种结构信度指标[10]和Cronbach’s α系数评价.数据分析使用SPSS 17和AMOS 17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1.3 初测结果与分析1.3.1 项目分析通过描述统计检查各测试项目的均值、标准差、偏度、峰度,结果显示所有项目的偏度和峰度绝对值小于2.0,量表题目的回答数据满足正态分布假设.项目取舍:①决断值.以量表总分高低的27%作为高低分组的指标,对各题项平均得分使用t检验进行高低组差异比较,删除p>0.01的题目.结果显示所有题项具有良好的区分度.②矫正题总相关.删除矫正题总相关小于0.40 的题目,结果所有项目的矫正题总相关都大于0.50.③题它相关.删除题总相关绝对值小于题它相关绝对值的题目,结果删除1个项目.④矫正一致性信度.删除某项目后,可明显提高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值,结果删除3个项目.矫正后各分量表α系数值介于0.74-0.88,其中情感唤起和社会解放两个因素的α系数值分别为0.74和0.78,其它8个因素α系数值均达到0.80的水平.上述项目分析共删除4个题目,保留58个题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对问卷进一步修正.1.3.2 验证性因素的修正分析 58个项目构成的10相关因素测量模型拟合指数为χ2/df=2.39、GFI=0.74、RMSEA=0.06、TLI=0.79、CFI=0.80,显示模型与数据拟合欠佳.虽然这些项目标准负荷(λ)均超过0.45的下限值,但修正指标提示一些观察题项存在交叉负荷和较大的误差项相关.按照每次删除一个项目进行模型拟合修正思路,经过若干轮因素修正最后得到36个题项的10因素模型.整体模型的拟合指数,χ2/df=1027.72/549=1.87,GFI=0.87,TLI=0.92,CFI=0.93,RMSEA=0.048,PCFI=0.81,PNFI=0.75;数据拟合结果良好.如果将残差值的相关纳入检验,则模型各项拟合度指数达到优良拟合标准,说明此模型有拟合优度指数未达理想标准(如GFI<0.90)的主要原因是一些观察题项的误差相关所致.修正模型的信度值,R2介于0.36-0.75,均超过0.20的下限标准;CR在0.73-0.89之间,均大于0.60的设限标准;AVE在0.40-0.64之间,其中情感唤起、社会解放、刺激控制3个因素低于0.50的标准;α系数在0.73-0.89之间.这些评价结果均支持修正模型有着较满意的建构信度和同质性信度.修正模型的聚合效度:测量模式所有观察变量对其潜在变量的因素负荷量介于0.55-0.85之间,其中27个项目标准负荷高于0.70的理想标准,其余皆达到理想要求,显示这些观察变量皆可以反映其所建构的潜在变量.此外,AVE检验结果也说明所建构的变量具有较佳的聚合效度.所有因素间相关的设限与自由估计之间Δχ2皆大于3.84,且有统计学意义;因素配对相关置信区间检验显示,社会再评价与增强管理两因素相关系数置信区间包含1.00(0.888±1.96×0.06=0.7704-1.0056),其它44个相关系数置信区间均不含1.00.Δχ2检验和潜在因素配对相关置信区间检验都反映测量模型有着区别效度.1.4 初测结果讨论探索性因素分析获得的建构倾向于数据驱动,而验证性因素分析则建基于实质的理论,通过已经确定的构念与测量指标之间的系统性假设关系构建模型.验证性因素分析具有理论操作性特质,充分反映概念的理论构想.因此,对问卷修订的方法选择应以反映概念的理论属性为基本原则.本研究运用验证性因素分析修正模型主要依赖于理论建构和修正指数[10].遵循一次修正一个参数原则进行模型修正.多轮修正过程中删除的22个测题大多数为大学生版本的题项,这些题项皆存在明显的交叉负荷或测量误差高度相关,这可能与大学生版量表的因素和题项的修订方法有关[2].此外,环境再评价因素含义为“自身所处环境对锻炼影响的感知和评价”,Nigg量表对此因素的描述为“不锻炼者对他人和社会影响的感知和评估”,而Rhodes的描述是“评估自己从事锻炼对他人及周边环境的影响”,后者4个题目均与其它维度的测题存在较高的交叉负荷而被删除.修订后模型各题目在各自维度上的标准负荷介于0.55-0.85之间,且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拟合指数评价结果都支持修正量表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Δχ2和相关系数置信区间检验结果都支持量表有着理想的区别效度.信度分析表明,10个维度α系数在0.73-0.88之间,总量表α系数为0.95,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信度;R2、CR和AVE检验结果也表明各因素具有满意的结构信度.由于模型由10个因素构成,每个潜在因素包含3-4个观察指标,形成了复杂而项目数较少的模型;再者,观察指标属于次序性变量(1-5级评分),易导致测量误差间具有相关,而模型假定观察指标的测量误差无相关存在,这两方面原因都会产生拟合指数的低估,形成部分拟合度指数未达理想标准,但模型的信、效度评价结果表明修正量表具有较好的测量可靠性和有效性.2 修订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2.1 研究样本第二次随机抽取省级重点、普通城市和农村共7所中学的948名学生进行测试,最后获得有效问卷931份.其中高中603份,初中328份;男生415(44.6%),女生516(55.4%);年龄12-20岁,平均年龄15.9岁,标准差1.3岁.其中6个缺失值由其项目的均分替代.2.2 研究工具测试包括锻炼阶段变化量表、初测修订的10因素36题项锻炼变化过程量表及人口学信息.锻炼定义为课余时间参加每次超过20分钟,有明显的出汗和呼吸加快的体育活动.规律性锻炼指每周3次或以上的锻炼.被测者依据这种锻炼标准回答测试问题.变化过程量表为初测分析后的36 题版.锻炼阶段变化采用Marcus 编制的阶段变化问卷[4],包括5个条目,分别描述锻炼变化的5个阶段.要求受试者从5个题项中选择最适合的一项以反映目前的锻炼阶段.2.3 数据处理采用最大似然法进行参数估计来确认量表的信度和因素效度,通过多元方差分析和判别分析检验量表的实证效度,测量等值性检验量表跨年级的复核效化.数据分析使用SPSS 17和AMOS 17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2.4 研究结果2.4.1 信度检验 36个项目的R2介于0.28-0.73,多数项目的R2达到0.50的理想水平,最小值也超过0.20的设限水平,表明量表个别项目信度较好.10个因素的CR介于0.73-0.87,其中情感唤起、社会解放和刺激控制3个因素CR值0.73-0.80,其它7个因素的CR值超过0.80,达到理想信度水平.除情感唤起、刺激控制外,其它8个因素的AVE超过0.50的水准,显示潜在因素对于观察变量的解释力良好.10个因素Cronbach’s α 值介于0.73-0.87(表1),全量表Cronbach’s α为0.94.建构信度和α系数检验结果显示量表的同质性信度较高. 2.4.2 聚合效度检验表1显示所有观察项目对其潜在变量的因素负荷量在0.53-0.85 之间,均高于0.45下限值,且临界比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所有观察变量足以反映其所建构的潜在变量.10个因素的AVE有8个大于0.50,说明此8个潜变量受其观察变量的贡献量比误差贡献量大;情感唤起和刺激控制的AVE分别为0.41和0.48,显示有超过50% 的变异来自于测量误差.但就潜在建构而言,其个别观察变量的标准负荷量皆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CR分别为0.73和0.79,可以认为这 2个因素的聚合效度是适当的.这样,可以确认10个因素具有理想的聚合效度.表1 10因素相关模型标准因素负荷量与信度指标因素题号题目λR2CRAVEα意识觉醒A1我阅读有关体育锻炼方面的知识,以便对此有更深了解0.800.640.830.620.83A2我寻找一些与锻炼有关的信息0.850.73A3我通过各种渠道寻找关于体育运动的新方法0.710.50情感唤起B2我担心不锻炼对我的身体健康有害0.540.290.730.410.73B3有关不运动的告诫改变了我对运动的看法0.560.31B4当别人劝说我改变不运动的生活方式时,我深有触动0.690.48B5我看到或听到运动不足带来危害的消息,对我有所影响0.740.55环境再评价C4我认为有规律的锻炼能减少医疗保健费用0.770.590.830.620.83C5我认为经常锻炼可减轻健康保障系统的负担0.820.67C6我认识到如果不经常锻炼就可能生病,给他人带来麻烦0.770.59自我再评价D1规律性锻炼使我更自信0.770.590.800.570.80D2我相信规律性锻炼使我成为更健康、快乐的人0.800.64D3锻炼时自我感觉更好0.690.47社会解放E2我注意到许多人知道锻炼是有益的0.700.500.750.510.74E3我意识到越来越多的人把锻炼作为生活的一部分0.800.64E4我注意到一些名人经常宣扬他们规律锻炼的事实0.620.39反制约F1尽管疲乏我也要运动,因为我知道运动过后感觉会更好0.770.590.820.530.81F2学习后我常以体育活动代替小息一会儿0.680.46F4我把体育锻炼当作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0.750.56F5我宁愿运动也不愿歇着不动0.700.49寻求支持G1当我不想锻炼时,总有人鼓励我坚持下去0.680.460.830.560.82G2我的朋友鼓励我做运动0.860.73G3我的身边总有一些鼓励我锻炼的人0.890.79G5我身边有人指出我不想运动的借口0.530.28增强管理H1规律性锻炼的价值之一是改善我的情绪0.770.590.850.590.85H2我认为锻炼是调节心身的好时机0.780.61H3如果坚持规律性锻炼,我的精力会更加充沛0.780.61H4锻炼时我要求自己,像照顾身体一样认真对待体育运动0.760.58自我解放I1我告诫自己,只要努力去做,我就能够坚持锻炼0.810.660.870.630.87I2我承诺要锻炼0.700.48I3我坚信我能做到规律性锻炼0.850.72I4只要愿意,我就能够坚持锻炼0.800.65刺激控制J3我总是把运动装备放在方便取放的地方,以便随时锻炼0.780.610.790.480.79J4我的日程表安排了锻炼时间0.740.55J5我确保自己总有一套干净的运动服以便锻炼0.570.33J6我在家里放置了一些体育器械来提醒自己坚持锻炼0.670.45注:λ=项目标准因素负荷,R2=项目信度,CR=因素建构信度,AVE=平均变异数抽取量,α=Cronbach’s α系数2.4.3 区别效度检验 10个因素皆呈显著性相关(p<0.01),45个因素相关系数介于0.20-0.87,且任两个因素间相关的Δχ2>3.84,这意味着潜变量间相关设定为1.00的模式与所有潜在变量相关自由估计的模式间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这表明潜在变量间的相关是可以区别的.另外,45个相关系数的置信区间数值显示,没有任何因素间相关的信赖区间值涵盖1.00.两种方法检验结果都证明潜在变量之间具有理想的区别效度.2.4.4 变化过程的锻炼阶段特征以锻炼阶段为自变量,变化过程10因素为因变量进行MANOVA分析,结果显示10变化过程因素都有着显著的阶段差异(p<0.01).ω2反映因变量总变异量可以由自变量解释的比例,依Cohen的标准[10],意识觉醒、自我再评价、反制约、增强管理、自我解放、刺激控制等6个因素有强效果,社会解放、寻求支持2个因素有中等效果,情感唤起和环境再评价2因素有弱效果.在MANOVA基础上,运用逐步判别分析检验变化过程预测锻炼阶段变化的准确性.Wilks' Lambda法分析结果显示,10个变化过程因素对锻炼者所处锻炼阶段的正确预测率为47.8%.参与者自我报告的锻炼阶段与通过10 个变化过程因素预测的锻炼阶段见表2.表2 变化过程因素对锻炼阶段预测的准确性预测阶段前意识阶段意识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维持阶段总计前意识阶段n(%)15 (68.2)6 (27.3)1 (4.5)0 (0)0 (0)22意识阶段n(%)37 (26.6)67 (48.2)26 (18.7)3 (2.2)6 (4.3)139准备阶段n(%)21 (7.1)64 (21.6)134 (45.3)43 (14.5)34 (11.5)296行动阶段n(%)0 (0)4 (5.2)15 (19.5)34 (44.2)24 (31.2)77维持阶段n(%)0 (0)1 (1.4)5 (7.2)25 (36.2)38(55.1)692.4.5 复核效化检验运用测量不变性检验量表跨年级的复核效化[10].对于测量不变性拟合度评价,除了常用的单一模型拟合指数,主要采用反映模型之间差异的增量拟合指标Δχ2和ΔCFI(Δ即增量).Δχ2/Δdf对应p值大于0.05、ΔCFI>0.01表示模型组间具有完全等值性.以603份高中生样本代表高中组、328份初中生样本代表初中组,进行年级组间测量不变性检验.高中和初中组的拟合结果表明,测量模型具有较理想的信度和结构效度,意味着同一测量在不同组间反映了类似的心理结构,这为后续的嵌套模型比较提供了基线模型.与基线模型相比,Δχ2(26)=28.429,p>0.05,ΔCFI=0.001,从简约原则考虑应接受模型2,观察变量与其隶属的潜在变量之间的所有路径系数在高中和初中组间相等.与模型2比较,Δχ2(55)=71.203,p>0.05,ΔCFI=0.001,接受模型3,可以认为因素方差—协方差在年级组间相等.与模型3比较,Δχ2(36)=289.52,p<0.01,ΔCFI=0.014,拒绝模型4,这意味着两样本的测量残差不相等.3 讨论跨理论模型是干预锻炼行为的基本理论模型之一,它将锻炼行为视作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其有效性已在多种问题行为的研究中得到验证[1].作为该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变化过程是帮助锻炼者从一个阶段转变到另一个阶段的策略和方法,是制定干预策略的重要依据,而且已有的研究发现对于不同群体的干预策略和方法不尽一致.因此,以理论基础为导向建立一个适合青少年群体的锻炼行为变化过程量表是TTM理论研究和干预的基础.在变化过程量表修订过程中,首先从操作性定义出发,遵循概念取向的测量方法,从文献资料中设定变化过程量表的理论构念,初步确定变化过程量表的10因素结构.在题目来源上,主要以国外的相关青少年研究工具为主,同时结合国内大学生群体研究结果和中学生访谈,这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尽量作到题项与因素的匹配,题项尽量反映概念构念的内涵,保证量表的内容效度.鉴别力分析显示,所有题项的区分度均十分明显(p<0.01),说明量表题项的鉴别力较强,题目质量高.模型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各题项在各自维度上的标准负荷在0.53-0.85之间,且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8个因素AVE超过0.50,另外2个因素AVE也超过0.40的水平,这些数据表明量表的聚合效度较佳.卡方差异检验和相关系数置信区间检验结果验证了各因素具有较理想的区别效度.因素效度、聚合效度和区别效度分析结果都支持相关10因素模型具有较理想的结构效度.初测结果的矫正题总相关、题它相关和矫正一致性信度分析为项目同质性建立了基础.测量结果的分析表明,量表各维度α系数在0.73-0.87 之间,其中7个因素α系数达到0.80的满意水平,表明项目在指定维度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总量表α系数为0.94,这些都说明量表具有较好的同质性信度.同时,结构方程模型下的建构信度、个别项目信度和平均方差抽取率检验结果也证明各因素具有满意的一致性信度.以TTM的锻炼阶段变化为效标,采用多元方差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检验变化过程量表的实证效度.多元方差分析显示,变化过程有着显著的阶段变化特征.意识觉醒、自我再评价、反制约、增强管理、自我解放和刺激控制等6个变化过程因素与锻炼阶段有着强关联程度,社会解放、寻求支持与锻炼阶段有着中等关联程度,说明变化过程对锻炼阶段变化的解释量较高.通过各阶段变化过程得分比较,可以清楚地了解促进青少年参与和维持锻炼的有效途径,如何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锻炼行为的渐进,这证明了锻炼行为是变化过程与阶段变化的交互作用的过程[10].判别分析结果显示,变化过程对锻炼5个阶段变化的预测力达到47.8%,这说明本量表具有良好的效标效度,也支持锻炼行为改变是变化阶段与变化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验证性因素分析确认了测量模型的因素数目,检验了理论构面与实证数据间的拟合度以及建立了结构效度和信度,在此基础上进行复核效化检验,以验证量表在青少年群体测量的稳定性和普适性.多组分析显示测量模型在结构型态、因素负荷和因素方差-协方差方面有着跨年级的等值性,意味着同一测量在高中和初中组间反映了相同的测量结构,每一个项目与对应的潜变量之间都具有对等的关系,具有完全对等的单位和同样的测量起点,也就是说测验分数每一个单位的变化在年级组群间有着相同的含义.由于抽样中很难避免测量误差的变异,对于测量残差的组间差异则因要求过于苛刻而不予考虑.测量不变性结果证实了该量表不仅适合对高中年级而且适合初中年级学生的测量,量表在青少年群体不同年龄段测量的复核效化得到验证.4 结语综上所述,修订的锻炼变化过程量表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有效性和普适性,其为青少年锻炼变化过程的理论和干预研究提供了可靠、有效的测量工具.该量表的修订是TTM理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青少年群体中应用的首次尝试,由于变化过程的研究还不成熟,从概念建构、研究方法到测量工具都需要不断完善,因此,锻炼行为变化过程量表的研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不断的检验.另外,其与TTM的自我效能、决策平衡两个心理变量之间关系,它们如何推进青少年的锻炼阶段,也是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内容.参考文献:[1] HUTCHISON A J, BRECKON J D, JOHNSTON J H. 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r change interventions based on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A systematic review[J]. Health Education & Behavior, 2009,36(5):829-845. [2] BRIDLE C, RIEMSM R P, PATTENDEN J.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health behavior interventions based on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J]. Psychology and Health, 2005,20(3):283-301. [3] 尹博.运用跨理论模型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实证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4] MARCUS B H, SIMKIN L R.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Applications to exercise behavior[J].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1994,26(11):1400-1404.[5] 张棣,张秀丽,冯永丽,等.TTM理论量表在体育锻炼领域的标准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2):16-21.[6] 司琦.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阶段变化与心理因素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12):76-83.。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刺激反应理论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刺激反应理论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
刺激反应理论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
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
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
“刺激反应理论”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刺激反应理论
学习理论的一大派别。

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在学习领域的发展。

主要代表人物有桑代克、华生、格斯里、斯金纳、赫尔等。

主要观点:(1)有机体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心理学的任务就是在严密控制的情境下给予有机体一定的刺激,并观察它们的反应,从而预测和控制行为的变化;(2)重视研究有机体的外部行为,反对研究意识和心理过程,用刺激一反应公式来解释一切行为;(3)认为学习导致有机体行为的持久变化或可能变化,其实质就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4)提出内驱力、线索、反应、强化等概念来解释刺激反应联结过程中的现象和规律。

在以上理论体系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对刺激反应之间形成联结的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各自独特的见解和陈述。

格斯里强调刺激(S)与反应(R)同时出现,形成接近性条件反射,以S-R公式表示;赫尔重视有机体(O)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具有反应倾向,以S-O-R公式表示;斯金纳则认为,若一个反应发生以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则可使反应发生的倾向增强,表示为R-S公式。

刺激反应理论是建立在动物学习研究的基础之上的,提出的一些概念和原理,对教育心理学有重要的影响。

行为矫正

行为矫正

1、行为矫正在心理学中的含义广泛,它既包含了外显的行为变化,也包含了内隐的心理过程。

不过就目前行为矫正的应用而言,外显行为变化时主要的方面,内隐心理变化处于从属的地位。

2、行为主要具有的三个特征(1)行为就是人们的所说的所做和所思所想。

(2)行为可以被他人或自己所观察和测量。

(3)行为和环境具有某种程度的因果关系。

3、问题行为,是指个体在行为上失去常态,并给他人造成困扰或妨碍自己生活适应的行为。

4、所谓异常行为就是指个体的某项行为异于常态,也就是偏离年龄相仿、教育水平相近的人群的平均值。

5、即使个体的某一项行为被判定为异常行为,也并不一定需要矫正。

心理学家认为只有异常且有害的行为,才需要矫正。

6、问题行为的类型(1)行为不足(2)行为过度(3)行为不当7、行为矫正具有以下5个特点:(1)行为矫正着眼于问题行为的解决。

(2)行为矫正有明确的学习理论基础。

(3)行为矫正强调环境和学习的作用。

(4)行为矫正重视专业和生活的结合。

(5)行为矫正强调对行为改变的测量。

8、“行为矫正”是一个广义的用于,其应用范围要比“行为治疗”广泛。

9、在行为矫正的历史上,最早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初。

10、在行为矫正的历史上,最早把条件反射学习理论与临床心理治疗实践相结合的事南非沃尔普和英国的艾森克。

11、促使行为矫正真正走向人们日常生活领域、走向广泛的临床应用领域的是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和班杜拉等人12、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扩四个方面,即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操作性条件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行为理论。

13、刺激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想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

14、最早把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与临床心理治疗实践相结合的是南非的沃尔普。

15、正强化:指行为反应之后所尾随的事件造成反应概率提高的现象。

16、负强化:指行为反应之后立刻除去的厌恶刺激,可以增加该反应的发生概率。

刺激控制法

刺激控制法

刺激控制法刺激控制法是从操作条件反射研究中派生出来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它通过系统地操纵起控制作用的环境刺激的方法来矫正人的不健康的行为。

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类的不健康或适应不良行为是人与环境不相适应的结果,是由环境造成的。

不健康行为是通过条件反射或示范作用而习得的。

就是说,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如果一个人所作出的某种反应反复地导致阳性强化,那么这种反应就会巩固下来、甚至变成习惯性行为:每当这个人进入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时,他总是倾向于做出这种反应。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个特定环境中的刺激物获得了对这种反应的控制力。

这些环境刺激物被称作是这种反应的控制刺激物。

环境中的刺激物之所以能够获得对这种反应的控制力,是由于在此以前这种反应在此环境中多次被强化。

举例来说,在一个人的居室里总是放着许多好吃的东西,他进入此室后随手即可从食品柜中方便地拿到食物。

如果在他拿取食物时经常得到父母或妻子的赞许,或者每当他将食物放入口中时都能品尝到食物的诱人美味而丝毫没有饱足感,或者每当他吃零食的时候都有有趣的小说读或边吃零食边看电视;那么不久以后只要他进入这个房间或看小说、电视时,就会习惯性地打开食品柜拿取食物。

也就是说,他形成了一种操作条件反射。

在这里,父母或妻子的赞许、食品的美味和读小说与看电视的乐趣,都成了他取食食品的强化物;食品柜、房间里的其它物品、书和电视则成了他走向食品柜取食食物的提示物或辨别性刺激物。

所有这些刺激物共同组成了吃零食这一不健康行为的环境控制刺激物,它们是引起、强化和保持吃零食习惯的环境条件。

显然,要想矫正这个人吃零食的不良行为习惯,就有必要系统地操纵或改变环境控制刺激物。

首先,虽然常常不可能完全断绝“病人”的零食来源,但应尽可能地减少存放在食品柜中的食物,特别是不经再制作即可吃的食品,使病人除吃饭时间外不易得到即食食品。

其次,要消除对病人吃零食起奖励作用的强化刺激物,包括社会性的赞许和关注、读小说或看电视的乐趣等。

行为矫正技术期末考试重点

行为矫正技术期末考试重点

行为矫正10级社区矫正专业一、行为矫正的含义:行为矫正是依据行为学原理处理问题行为,从而引起行为改变的一种客观而非系统的方法。

基本特点:1、行为矫正的对象是行为而非思想或“症”;2、实施的程序和方法是以行为学原理为基础;3、行为矫正强调当前环境事件的重要性;4、通常由日常生活中的人们实施;5、强调对行为改变的测量。

行为是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所表现出来的可以被观察、描述、记录、测量的,可以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人们的所作所为。

行为的测量尺度:频率(行为出现的次数);持续时间(行为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强度(行为所包含的身体力量);潜伏期。

问题行为(指异常且有害的行为)的类型:行为不足(指人们所期望的行为很少发生或从不发生,如7岁的儿童不会自己穿衣服吃饭);行为过度(指人们所期望的行为发生太多,如一个人一天抽很多烟);行为不当(指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宜的情景下产生,但在适宜的条件下却不发生,如5岁的儿童将玩具放入垃圾桶)一、三大技术(原理)(一)强化,是指有机体做出某一行为反应的结果提高了该行为以后发生概率的过程。

强化物:增强了操作性行为的结果。

强化的分类:正强化:当有机体做出某一行为反应后,导致了行为结果是刺激的出现或强度的增加,并且提高了该行为在今后发生概率的过程。

(正性刺激被增加)负强化:当有机体做出某一行为反应后,导致了行为结果是刺激的消除或强度的降低,并且提高了该行为在今后发生概率的过程。

(负性刺激被消除)例子:正性强化:孩子哭闹(父母的关注是积极强化物)(停止哭闹是父母在孩子哭闹时提供关注行为的负性强化)负性强化:撑开雨伞(不会被雨淋,移除不良刺激)无条件强化物(基础强化物)与条件强化物(次级强化物);连续强化(就是当所需要的目标行为一旦发生,就给予强化,是一种行为形成)与间歇强化(就是一种偶然的而不是每一次对所发生的行为都进行强化的方法,是一种行为维持,如不是每次鱼竿下水都能钓到鱼)强化物的类型:①消费性强化物:如糖果、饮料等一次性消费物品。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五章教学设计重点试题解概要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五章教学设计重点试题解概要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五章教学设计重点试题解[日期:2008-12-27] 来源:云南培训认证网作者:[字体:大中小]一、选择题1.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什么和怎么教进行的设计,也就是对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方法的设计。

这是( 。

A.教学原则B.教学设计C.教学计划D.教学大纲2.下面不属于宏观的教学设计主要内容的是( 。

A.制定教学计划B.制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C.确定教学目标D.制定教学成效考核的办法3.布卢姆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成六级,即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 。

A.概括B.系统C.巩固D.评价4.智育目标包括三个方面:陈述性知识、认知策略和( 。

A.心智技能B.特殊技能C.元认知D.程序知识A.应力求明确、具体,并可以观察和测量,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教学目标B.应反映学习的类型,在不同学习类型中,也应反映学生掌握的水平C.应陈述通过一阶段的学习活动后,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变化D.应该简明扼要,可以操作8.教材编写的依据是( 。

A.教学制度B.教学设计C.教学目标D.教学大纲9.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前,预先对教学目标中规定的且需要学生形成的能力或品格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进行深人细致的分析,并据以确定促使这些能力或品格习得的有效教学条件。

这一过程是( 。

A.教学设计B.教学任务分析C教学测量D.教学评价10.下面不属于《美国大百科全书》对教学媒体的分类的是( 。

A.印刷材料B.图示媒介C.声音媒介D.电子媒介文章来源于云南培训认证网二、填空题1.教学设计是指( 及其( 的设计,即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什么和怎么教进行的设计。

2.教学计划的制定要从造就各种人才的需要及( 出发,全面安排学生有效学习的课程数量、学习活动方式、课时安排与分配等,才能从整体上保证( 的正常运转。

3.宏观的教学设计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制定教学计划、( 、( 、制定教学成效考核的办法。

环境法学中“命令—控制”措施与“经济刺激”措施的概念及其适用

环境法学中“命令—控制”措施与“经济刺激”措施的概念及其适用

环境法学中“命令—控制”措施与“经济刺激”措施的概念及其适用摘要:本文從基本概念和基本逻辑入手,梳理环境法中命令-控制措施与经济刺激措施的概念及其适用,讨论了二者的联系,结合案例,说明命令-控制措施和经济刺激措施的意义及其必要性。

关键词:环境法学;命令-控制;经济刺激一、命令-控制措施与经济刺激措施的概念命令—控制是环境法中最常见的管控手段,也是当下最主要的调节手段,而经济刺激手段是对其补充。

本文从主体、相对人、调整对象以及实际效果的逻辑阐释环境法中的命令-控制措施和经济刺激措施。

(一)主体。

法律范畴内的命令-控制措施,主要在命令二字,即行政机关对某一对象实施强制性的管理;经济刺激措施也是行政机关通过宏观调控,使市场向其期待的方向倾斜。

因此,环境法命令-控制和经济刺激的主体都是行政机关,最主要的是环保机关,也涉及到税务等其他机关。

不管是命令-控制还是经济刺激,其本质都是以行政机关为主体,为了保护环境而采取的针对企业、公民采取的管理手段。

只不过前者是政府命令、强制型,而后者政府一般只制定一些政策,由市场进行自我调节。

同时,检察院和法院也是环境管理体系中作为监督、起诉、救济的主体,是行政机关实施命令-控制措施不可或缺的一环。

如图1.(二)对象。

法律调整的是社会关系,环境法是通过调整人与人的环境法律关系来保护环境。

因此,命令-控制措施的客体是国家对环境的管理秩序,命令-控制本身也是环境管理的秩序,同时也维护国家对环境的管理。

经济刺激措施的客体是市场之间涉及环境的经济关系。

(三)相对人。

命令-控制措施和经济刺激措施的相对人是企业、单位、公民,最主要是企业。

因为污染大都是各企业、单位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所导致的,而公民因为日常生活如开车等行为也会成为环境控制的对象。

图1(四)实施效果。

第一,运行成本、效率与对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方面。

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运行成本较高,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程度较低,但环境改善效果显著。

应激控制训练的介绍

应激控制训练的介绍

应激控制训练的介绍
针对运动员的认知评价、生理反应和行为的干预技能,训练运动员在有压力的情境下练习压力应对技能的方法。

又称认知—情绪性应激控制训练。

由美国学者R.E.史密斯于1980年提出,已成功治疗过多种心理障碍,同时适用于运动员群体。

包括5个阶段:
①训练前的评定。

这一阶段主要是评定应激反应的特征、应激反应发生的环境、什么活动受到影响以及采取了何种应付行为。

另外,还要评定运动员的认知和行为特点。

这一阶段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评定方法,如谈话、调查表和标准的心理测量量表。

②压力的概念化阶段。

要教运动员理解应激的本质,以及理解他本人应激的来源,同时要让他知道如何对付应激刺激。

③技能习得阶段。

包括学习认知和身体的放松技能,以及学习认知重建和自我指导训练等认知处理技能。

运动员要学会和练习综合的应对反应,这种反应建立在放松法、表象法、深呼吸和其他认知—行为技能的基础之上。

④技能演练阶段。

这时需要诱发运动员的情绪产生高水平的心理唤醒,这种唤醒可以通过使用在技能习得阶段掌握的应对反应加以控制。

在进行应激控制训练时,要求运动员尽可能生动想象与体育相关的情景。

⑤训练后评价。

此时可以采用多种测量方法评定干预技能的有效性,评定运动员自我控制情绪状态和认知事件的能力及活动提高水平的情况,也可以采用标准的心理测验评定运动员的心理品质。

研究结果普遍支持可以使用应激控制训练减轻压力以及提高运动表现质量。

刺激

刺激
非行为主义的心理学中也广泛保留“刺激”这个术语,但其意义有所不同,即离生理学的意义较远。例如: 符兹堡学派比拟地将任务(或“目标意识”)视为刺激;文化-社会学派则区分作为客体的刺激和作为手段的刺 激,区别外在的刺激和内在的动机。
人的心理可区分为知、情、意3个方面,或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两个方面。情、意或意向活动客观地物质化时 才见之于行动,或表现为可观察的动作。心理活动不是被动地、机械地决定于有机体内外的刺激,它还依存于主 观的心理状态,客观刺激能否发生和如何发生作用依它所作用的个体的内在情况为转移。心理所反映或反应的不 仅是当时的刺激,也包括表现为个体已有经验的形式的已往一切影响。所以,对心理起作用的因素不能视为简单 的刺激或其复合体的所谓情境。
的感觉
的感觉
感觉会对刺激的光谱和强度(听阈)的反映。人类对于下列刺激会有如下感觉: 触觉 (皮肤) -压/痛觉,温度; 味觉 (舌头) -咸,酸,甜,苦; 嗅觉 (鼻) -气味分子 (部分与味觉重合); 视觉 (眼) -光和颜色; 听觉 (耳) -声波;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刺激,如磁场和超声,但不能为人类所感觉得到。
引起神经或肌肉兴奋的刺激种类很多,如各种化学刺激、机械刺激、改变渗透压的物理化学刺激等。
瞬时的单一电刺激只要达到一定强度,就会引起神经纤维或细胞产生一个动作电位。能引起反应最弱的刺激 叫阈刺激,其强度值称为阈强度。在达到阈值后再增强电刺激的强度,并不能引起更大的反应。生理学上把这种 情况称为阈下刺激无反应,阈刺激和阈上刺激在单个神经纤维或肌肉细胞都出现同一幅度和时程的反应叫做全或 无定律。在一个有效刺激后的很短时间内,神经纤维对下一个刺激不发生反应,这段时间叫做不应期。刺激可兴 奋组织或细胞,需要有一定量的电荷通过才能引起其兴奋。这个量的大小与组织或细胞功能状态有关。一般情况 下可将阈强度的大小作为反映组织兴奋性的指标:引起组织兴奋的阈强度低,说明它的兴奋性高,反之则其兴奋 性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节 刺激控制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
第二章 行为主义与幼儿行为指导 第二章 行为主义与幼儿行为指导 第二章 行为主义与幼儿行为指导
制作人:明文 制作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节 刺激控制
《主义与幼儿行为指导 第二章 行为主义与幼儿行为指导 第二章 行为主义与幼儿行为指导
刺激控制的含义
第六节 刺激控制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
第二章 行为主义与幼儿行为指导 第二章 行为主义与幼儿行为指导 第二章 行为主义与幼儿行为指导
• 刺激控制:某个行为跟随某个特定刺激而不是其他刺激的 出现而出现。 特定刺激 某个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