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等奖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一等奖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一等奖

兰亭集序教案兰亭集序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积累整合文言学问,把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的创作意图,熟悉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教学难点:熟悉肤浅感叹中所蕴涵的主动心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时数: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和写作背景2、整体感知,熟读课文,理清思路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

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至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

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久失踪,成为千古恨事。

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摹本。

(让同学看教材中《兰亭集序》书法作品)从摹本可以推断“书中极品”的评价绝非妄言。

而此文为什么又被称为“文中上品”呢?它为什么跨越千年依旧动人呢?今日我们就来观赏作为文学作品的《兰亭集序》的魅力所在。

二、展现学习目标三、解题1、走近王羲之(公元321~379,一说303~361),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人。

是东晋也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书法家。

出身于士族名门,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从子。

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早年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多鉴前代名家书法,博采众长,备精诸体,有“书圣”之称。

书法刻本以《乐毅论》《兰亭序》《十七帖》为著。

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

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

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

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

其文风清洗,不尚辞藻而多情致。

2、背景介绍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相互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

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

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简单的影响。

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躲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1《兰亭集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1《兰亭集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1《兰亭集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课题兰亭集序教学目标1、了解序文的特点,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2、疏通课文,理清思路,归纳、积累文言字词。

3、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重点1、疏通课文,理清思路,归纳、积累文言字词。

2、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有情感地朗读课文2、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一、导入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东晋41人名士于会稽山阴兰亭吟诗作赋,酣畅淋漓,真是不亦乐乎!其中有一人忽忽悠悠站起身子,借着几分醉意,自告奋勇地要求为众人的诗集作序。

在众人热烈簇拥下,只见他拿起鼠须笔,饱沾浓墨,在蚕丝纸上畅意挥毫,人群中不时传来啧啧的赞叹声。

待到作品出炉,此人便把毛笔一撇一掷,瘫坐在旁边的一个藤椅上,打起呼噜来了。

第二日酒醒,他仍然觉得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再次书写,却发觉都不如第一篇来得好,不禁长叹。

这个稀里糊涂写序的人是谁呢?他就是王羲之,那卷无意之作,却堪称神来之笔。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二、作者、释题1、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后世誉之为“书圣"。

序序,也叫“叙”或“引”,是一种文体,大致分为三类:书序、赠序、宴集序。

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

《兰亭集序》语文教案一等奖设计

《兰亭集序》语文教案一等奖设计

《兰亭集序》语文教案一等奖设计《《兰亭集序》语文教案一等奖设计》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兰亭集序》语文教案一等奖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敢于冲破时俗,否定当时流行的庄子“一死生,齐彭殇”观点。

2.体味本文叙议结合、直抒胸臆的特色。

3.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实词。

《学习重点》仔细揣摩本文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研读步骤步骤一:课前预习。

1.,解决生、难字的读音,能顺利诵读;2.查注释,疏通文意,掌握课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3.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步骤二:课文分析。

1.体味文章以情御景的写作风格;2.体味本文回环曲折地抒发感情的特点。

(二)问题探究1.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文章写兰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之间,绿树成映,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

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

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照。

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

2.文中“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从字面上看来,“乐”的具体内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环境幽雅,三是气候宜人;但更深层次的“乐”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对大自然的一种领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两忘达到“道”的最高境界。

3.第二自然段中“岂不痛哉”是缘何而痛?第二自然在前面极写宴集之乐后引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兰亭宴集,自然快乐,但终有期限,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

由此想到了人生。

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内”,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静或动,“暂得于心”,但随着时境的变化,心境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由此而生。

1兰亭集序(二)-一等奖创新教案

1兰亭集序(二)-一等奖创新教案

1兰亭集序(二)-一等奖创新教案《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梳理本文情感脉络,全面把握文本思想内容。

2.探讨作者生命思考,养成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学习过程1.赏读第三段思考:作者抒写宴集后的感触,他的抒情基调由乐转痛转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

首先来自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

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

痛:对快乐人生的贪恋不满足、对乐境易逝的眷恋、对生命的短促无奈与伤感。

2.赏读第四段难点解读: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对译: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之谈。

注释:固,乃。

一,把……看作一样。

齐,把……看作相等。

虚诞,虚妄荒诞。

彭,即彭祖,传说他曾活到八百岁。

殇,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妄作,虚妄之谈。

一死生、齐彭殇,都是《庄子·齐物论》中的看法。

3.情感分析作者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你还读过哪些抒人生无常之感、发时不我待之叹的诗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

(徐干《室思》)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

(阮籍《咏怀》)1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王勃《滕王阁序》)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前赤壁赋》)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4.主题探究问题:“死生亦大矣”,面对生死困境,王羲之的“解脱之道”是什么呢?首先,作者直面困境,否定“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让自己真情流露。

虽然已知人生走向死亡的结局,仍要勇敢地一步一步走下去。

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5篇

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5篇

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5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篇一《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兰亭集序》摹本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

放录音范读,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

[教学步骤]一、导语: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

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摹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羲之以书中神品称著于世的《兰亭集序》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录音、正音。

学生听录音一遍。

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多音字:会稽(kuàijī)感慨系之(xì)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四、朗读课文。

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11教学目的要求:1.学习一些古汉语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感受作者兰亭盛会之乐和聚散之悲,学习作者对于人生的积极态度。

3.揣摩本文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和感情发展的线索安排,领悟一点为文之道。

教学重点和难点:1.几处词类活用现象和“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等难句。

2.情景交融和感情线索。

3.作者对庄子“一死生、齐彭殇”虚妄论调的批判。

教学内容和过程:一、由“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现在形容文章言论深刻有力,可以用上一个什么成语?明确:“入木三分”。

设问:它的出处和原意怎样呢?明确:我国最著名的大书法家,人称“书圣”的王羲之,唐朝张怀灌著的《书断》里,记有他的一个故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所谓“祝版”,是古时的祭祝文字,都写在木板上,所以叫“祝版”。

因为他笔力强健,落笔有劲,所以深透入木。

因此形容书法用笔功力之深,谓之“入木三分”。

后来也可形容文章言论深刻有力。

讲解:王羲之,东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做过“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他写的《兰亭集序》(板书课题),流传至今,即所谓“兰亭字贴”,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瑰宝。

《兰亭集序》不仅书法出众,而且文章本身也为人所称道。

下面我们就要学习这篇文章。

二、释题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朋友以及儿子、侄子共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饮酒赋诗,事后把诗汇编成集,王羲之为这本诗集作了序。

(序是一种文体,放在书的前面或后面)题目意思是“兰亭集会的诗集的序”。

它是古代诗序中的名篇。

三、点拨字词句,疏通文意1.点拨字词句。

本文文字简练,有的字句有一定难度。

课文注释中有的,这里不再重复,没有而又需要理解的,稍作补充解释并归类如下。

实词:毕、咸:都/信:实在/趣:同“趋”/曾:竟/“所之”的“之”:到,引申为“经历”/嗟悼:感叹忧伤/固:才/致:意趣词类活用:“一觞一咏”的“觞”:喝酒(名动)/极:尽情享受(形动)/“一死生”的“一”:看成一样(意动)/“齐彭殇”的“齐”:看成相等(意动)省略句: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后省“之”(省宾语)/或因寄所托:“因”后省“之”(省宾语)/晤言一室之内:“言”后省“于”(省介词)难句:(1)引以为流觞曲水:把它引来作为漂流酒杯的环曲的渠水。

1《兰亭集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1

1《兰亭集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1

1《兰亭集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单元目标1. 深入研读单元选文,在反复诵读涵泳的基础上,领会不同作者在审美上的独特追求;理解作者抒发情怀、表达思想的个性化手法,赏析文章的章法和细节;学习自主选择角度欣赏古代散文作品。

2. 结合体验与思考,进行对比与联系,集中研习古代散文;全面、深入地认识古代散文的体裁特点、艺术手法和多样风格,并尝试接触、运用相关的研究方法。

本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意在让学生集中阅读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是“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学科核心素养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具体落实。

本单元所选古代散文作品都是“事"“情”“理"融为一体的佳作,在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的“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方面都有着突出的表现。

从风格来看,《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都是晋代作品。

文本介绍《兰亭集序》是序文,记时地、述人物、叙事由都很简略明快,在简洁清丽的景物描写之后,是对人生苦短、欢愉难期的感叹,是对死生至大、不可轻忽的觉悟,最后再回到对诗集内容简要介绍,仍不离“其致一也"。

文中那宇宙自然与诗意生命的交响,乘时作乐与人生苦短的变奏,引发了不同时代读者的共鸣与沉思。

与这篇流产千载的序文相比,作为诗集主体的众多名士的诗作反倒流传不广了。

课堂设计导入: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古代有一个人被称作“书圣”,他是谁?王羲之。

他不但书法写得好,文章写的也不错,有一篇文章已经流传千年,仍被人称道,他的这篇文章就是《兰亭集序》。

(二)学习任务一:注意处理好文言文内容理解和语言现象梳理之间的关系。

通过反复诵读,借助教材中的注释、学习提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找三四个学生进行文言知识疏通。

(三)学习任务二:思考题:1. 对比《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则体现了中国古人对生命的沉思,对比其异同。

兰亭集序 获奖教案

兰亭集序 获奖教案

《兰亭集序》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习《兰亭集序》的背景、作者王羲之的生平和书法艺术。

理解并背诵《兰亭集序》全文。

分析并欣赏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和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和背诵等方式,深入理解《兰亭集序》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学习书法的基本技巧,尝试模仿王羲之的书法风格。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王羲之的文学才华和书法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对书法艺术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导入:介绍王羲之的生平背景和书法成就。

简要介绍《兰亭集序》的文学背景和创作意义。

2.2 课文讲解:分段讲解《兰亭集序》的全文,解释生词和难点。

分析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和特点,如行书的流畅、结构的严谨等。

2.3 课文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兰亭集序》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引导学生思考王羲之书法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3.1 课堂讲解:利用多媒体展示《兰亭集序》的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王羲之的书法风格。

逐段讲解课文,解释生词和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兰亭集序》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讨论,并分享讨论成果。

四、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讨论等。

4.2 课文背诵:检查学生对《兰亭集序》的背诵情况,评估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4.3 书法作品:让学生尝试模仿王羲之的书法风格,评估他们的书法技巧和艺术表现能力。

五、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兰亭集序》的全文。

5.2 多媒体资源:王羲之书法作品的图片或视频。

5.3 书法用品:毛笔、墨汁、宣纸等书法所需的材料。

六、教学活动:6.1 书法欣赏与分析:展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欣赏和分析其书法风格。

引导学生关注王羲之书法中的笔画粗细、结构布局和墨色运用等特点。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熟读背诵课文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3.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教学重点:1.理解背诵2.由景入情的写作方法教学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直接进入新课。

1.教师板课题:兰亭集序2.由美文到美书①《兰亭集序》书法掠影:古今书法学习的范本。

②抽学生写作者名:王羲之。

并由此链接到:晨曦;熙熙攘攘。

后让学生试将“王羲之”“晨曦”“熙熙攘攘”三个词语组合造句,以加深书写印象。

3.由美书到美文:《兰亭集序》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4.了解作者情况,简述写作背景,明确文章体裁。

二、如果有学生在预习时已能背诵,先抽一二学生试背。

三、指导第一段的背诵,点拨理解句意,强调关键词语,注重文言基础知识教学。

过程中要让学生反复读背。

背诵线索: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环境──活动──天气──感觉。

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地点: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事件:修稧事也。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环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四、学生自读背诵5分钟。

五、抽一至二名学生试背课文,教师可作必要的线索提示。

第二课时一、听名家示范朗诵,学生小声跟读。

二、复习巩固第一自然段的阅读背诵。

三、朗读、解析第二自然段,理解文章“由叙入感”的写作结构。

明确:第一段记兰亭畅游,乐视听之娱;第二段感人生易老,悲死生之大。

1.注意本段的结构层次2.学生质疑,教师指导、点拨,掌握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四、诵读、讲析第三自然段,完成以下内容:1.学生质疑,教师指导、点拨,帮助学生理解句意、文意。

2.归纳结论:睹物伤情,诗文叙怀,记于今,留之后,古今一理。

3.交代文章的写作意图(由学生找出相关文句,强调此乃“序”类文体的重要内容之一)五、学生列举“古今文人论生死”。

兰亭集序教案一等奖5篇

兰亭集序教案一等奖5篇

兰亭集序教案篇16【课前梳理】《兰亭集序》以前在教学的过程中接触过,而且有相应的书法方面的总结,知识上是基本够用的。

主要是要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摆脱以前以翻译为主的套路,在课堂上建立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来辅助教学,从而加深对文本的认识。

开头的部分(头两段),可以从学生的“聚会经历”入手,即生活中的感受会有哪些?一次成功的聚会所要具备的因素有哪些?时间、地点、天气、人齐、环境、活动、感受等等,那么这样一来课文的内容就不是很难懂了。

第三段是作者进一步展开论述的部分,是一种普通人感情变化的规律,即不同的人都能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得精神上的愉悦,然而“好花不长开,好景不长在”,美时易逝,美景难留,不能不引起人的伤怀感叹。

由美好的短暂过渡到人生的短暂,是一种必然的发展。

第四段中。

可以考虑由“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引发学生对生死价值的思考。

可涉及生命长短以及生命的价值等方面的内容。

可作为参考的资料,《有的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强调对生命的感悟与思索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经历,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从生到死的过程,也就不能不为王羲之的文章所感动。

因为这个话题是一个人类永恒的话题。

整体上看这片课文的教学要求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通过与学生生活经历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能力,进而启发学生进行人生的思考,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为若干年后学生可能清醒完整地进行自我观照做一点儿准备。

【教学设想】用时两课时。

【教学目标】1、体会王羲之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变化。

2、学习本文的记叙方式。

3、引发学生进行人生思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学生自读、齐读三、以“聚会”的经历和关键词语指导学生分析文章脉络四、引发思考【课堂简述】第一课时一、由“墨池临书”和“入木三分”导入二、学生自读,指导诵读三、比较下面两种表述顺序的不同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1《兰亭集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1《兰亭集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1《兰亭集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新教材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教学设计第10课《兰亭集序》目录一、素养目标二、教学素养三、预习任务四、作者背景常识五、鉴赏活动六、文本研读第10课《兰亭集序》一、素养目标1.鉴赏文章叙记结合、寓情于景的表达技巧。

2.赏析散文的语言特色。

3.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

二、教学素养莺飞草长的季节,兰亭边的小溪,荡漾着诗意的涟漪。

圣地会稽,暮春之初,竹林葱郁,溪水汩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把酒临风,墨香飘逸,赋诗天地。

王羲之感怀天地万物,面对昔人、今人、后人,不禁“痛"从中来,发出“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感叹。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揉揉酸痛的肩膀,拍拍裤脚的泥土,心底却是从未有过的自在和满足。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他几经波折,几度追寻,终于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从此与日月同生同息。

三、作者背景常识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字逸少,祖籍琅玡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东晋书法家。

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王羲之幼时跟从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此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其作品《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他被后世赞誉为“书圣”。

[名家评说]王献之和父亲王羲之今草大成,高韵深情,百代服膺。

——李志敏兰亭,是东晋会稽郡山阴县城西南郊的名胜。

“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曰兰亭。

"东晋建立后,南渡的中原士族在山水清丽的会稽广置田园别墅。

风景幽绝的兰亭,就成为当时的社会名流集会游玩的地方。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相当于郡太守)的王羲之,邀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人在兰亭集会,作曲水流觞之饮。

《兰亭集序》的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兰亭集序》的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兰亭集序》的教学设计篇11教学要点: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1、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

教学要求:一、导入课文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

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二、听录音(再出示碑贴全文)三、自由读四、赏析第一段本文记叙了这次兰亭集会的盛况,让我们先来看,这是怎样的一个集会?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

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

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接下来,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

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

王羲之,纵展目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

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

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

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五、再读第一段。

六、范读第二段,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痛”。

作者因何而痛?“俯仰”:指社会人事的应酬进退相联。

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

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合作探究
创造性的探究
【拓展】 深化提高 畅谈个人的人生理学反思
兰亭集序
王羲之
乐——痛——悲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互动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导入】 导学示标 1、以鞍山的千山与大连的海景导入
2、明确本节课任务
【诵读】、【分析】 引导研析 诵读全文,分析内容、情感
【探究】 合作探究 探究“死生亦大矣”的观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启发、互动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师生朗读,引导学生 深入体味本文 体味文章的内容情感 的内容情感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学科
语文 授课教师
知识与技能 了解文章的行文思路,体味文章的内容情志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诵读文章,品味文章的内容情志,探究作者的观点
情感态度价 值观
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 络
教学难点
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兰亭集序 获奖 教案 王羲之

兰亭集序  获奖 教案  王羲之

《兰亭集序》精品获奖教案——王羲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王羲之的生平和书法艺术,特别是《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

2. 让学生领会《兰亭集序》的文意,体会其优美的文笔和深刻的意境。

3. 通过对《兰亭集序》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王羲之的生平及其书法艺术。

2. 《兰亭集序》的文意、结构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精髓。

2. 《兰亭集序》的深层意境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王羲之的生平、书法艺术和《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

2. 引导法:引导学生领会《兰亭集序》的文意,体会其优美的文笔和深刻的意境。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特点和《兰亭集序》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内容1. 王羲之的生平介绍:出生背景、书法艺术的发展、成就及影响。

2. 《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兰亭修禊、会友、赋诗等情况。

3. 《兰亭集序》的文意讲解:文章主题、结构、艺术特色等。

4. 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特点:字体、笔法、章法等。

5.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教案示例: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王羲之的生平及其书法艺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兰亭集序》。

二、新课内容展示(10分钟)1. 教师讲解《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兰亭修禊、会友、赋诗等情况。

2.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兰亭集序》,讲解文意,让学生体会其优美的文笔和深刻的意境。

三、书法艺术欣赏(10分钟)1. 教师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其字体、笔法、章法等特点。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精髓,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欣赏能力。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背诵《兰亭集序》。

2. 让学生结合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谈谈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感受。

六、教学拓展1. 王羲之与其他书法家的比较:让学生了解王羲之与其他书法家(如颜真卿、柳公权等)的区别与联系。

1《兰亭集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1《兰亭集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1《兰亭集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兰亭集序》教案【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并掌握相关文学常识和文言基础知识;思维发展与提升:正确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

审美鉴赏与创造:抓住几个鉴赏点,感知作者对人生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在感受文美中,增强文化自信。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作者为何由“乐"转“痛”。

难点:理清作者感情脉络及其原因:感受作者感情倾向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生命观点的认识。

【教学方法】情景创设法、问题引导法【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媒体设计】【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序",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说明性文字。

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成文的经过、出版或写作的意旨、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

《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

2、作者: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yí),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后世誉之为“书圣"。

3、时代背景:东晋时期国势日衰,当时统治严酷,互相倾轧、残杀的现象时有发生。

士大夫们大多不求进取,往往崇尚老庄,认为生即死,死即生,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

玄学盛行,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道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早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4、“魏晋风度":作为魏晋时期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

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的风流自赏。

他们“简约云澹,超然绝俗”。

魏晋时代长期战乱、离愁,太轻易的生离死别,让他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可贵。

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10知识与技能:了解序文的特点,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疏通课文,理清思路,归纳、积累文言字词。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讲述故事,以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东晋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一群文人雅客正在在山间别苑吟诗作赋。

其中有一人忽忽悠悠站起身子,借着几分醉意,自告奋勇地要求为众人的诗集作序。

在众人热烈簇拥下,只见他拿起鼠须笔,饱沾浓墨,在蚕丝纸上畅意挥毫,人群中不时传来啧啧的赞叹声。

待到作品出炉,此人便把毛笔一撇一掷,瘫坐在旁边的一个藤椅上,打起呼噜来了。

第二日酒醒,他仍然觉得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再次书写,却发觉都不如第一篇来的好,不禁长叹。

这是又是一个神来之笔的传说,当然,如果当事人没有扎实的文学祭奠也是无法醉中写佳作的。

这个稀里糊涂写序的人,就是王羲之,那卷无意之作,就是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二、整体感知1、全班齐读,圈出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读后纠正个别字音)2、快速浏览全文,试从每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眼。

(乐——痛——悲)三、文本研习也就是说,作者的情感是有一个起伏的变化过程,究竟是什么让这位大师心起波澜呢?我们首先来看一看,他为什么会觉得快乐?(在学生回答的同时解决部分字词问题)1、自读第一段,思考:兰亭聚会,俯仰之间,乐在何处?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良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美景)#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里的景色呢?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天气好,风景好,难道心情就一定会好吗?如果宋江带领梁山好汉跑到兰亭对王羲之说:“小王啊,我们一起来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吧。

”那样王羲之的心情还好吗?当然不好。

兰亭集序一等奖教案

兰亭集序一等奖教案

兰亭集序一等奖教案教案标题:《兰亭集序》一等奖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兰亭集序》,学生能够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文学作品,培养情感表达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理解《兰亭集序》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2. 掌握《兰亭集序》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 《兰亭集序》的原文和翻译。

2. 课堂展示材料,如图片、视频等。

3. 学生练习册或作业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呈现一幅兰亭集序的插图,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听说过《兰亭集序》吗?它是一篇什么样的文学作品?请简单描述一下。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阅读《兰亭集序》的原文,理解文章的大意。

2. 师生共同讨论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词汇学习(15分钟)1. 教师解释并讲解《兰亭集序》中的重要词汇,如“兰亭”、“行书”、“逸兴”等。

2. 学生进行词语拆分和记忆。

四、文学鉴赏(20分钟)1. 展示《兰亭集序》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其中的艺术魅力。

2. 学生就自己对《兰亭集序》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表达,可以通过绘画、写作、朗诵等方式。

五、写作训练(15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对《兰亭集序》的理解,撰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2. 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作品,提供互相的建议和改进意见。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兰亭集序》的部分内容,并写一篇读后感。

2.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鼓励他们多读优秀文学作品。

教学延伸:1. 邀请一位文学爱好者或专家来校进行讲座,进一步深入学生对《兰亭集序》的理解和欣赏。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化古迹或美术馆,增加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表现。

2. 学生完成的写作作品和课后作业。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7【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2、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3、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教学设想】1、安排两课时。

2、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结合课后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1、2,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4、利用预习效果教学,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的讲解,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5、介绍阅读课外文学作品《腾王阁序》,比较两文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简介作家作品,引导学生参看书下注释①。

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王羲之,有“书圣”之称,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

王羲之曾经一度做官,他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

“序”是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

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个作序,《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

二、朗读1、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注意听清文章语气、节奏和读音。

)出示小黑板,指一名学生读准下列生字:齐彭殇(shāng)趣舍万殊(qū)流觞(shāng)癸(guǐ)丑游目骋怀(chěng)修禊(xì)2、学生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3、默读全文。

(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预习时不能解决的字词句,教师答疑或学生讨论。

应特别强调理解“俯仰”一词在文中的意义,“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句子含义。

)三、整体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讨论: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分别用六个字来概括。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案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 1.理清课文层次。

2.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中把握文中的感情脉络,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作者的生死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1)体悟作者的心路历程,达到对生死的积极感悟。

三、【课前准备】生预习课文,试着翻译;师做课件。

四、【教学流程】1、导入(导趣)----定向自学师:在时间的荒野里,我与你们于千万年之后,千万人之中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好在这里相聚了。

可惜时光易逝,老师希望这堂课能成为你我一生美好的回忆,现在就让我们回到1600年前的兰亭聚会,看看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抒发了怎样的人生慨叹。

2、悟读赏析:导议----展示释疑师问1:《兰亭集序》中的“集”怎么理解?(诗集)这本诗集是怎么来的?1生答:永和九年,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集会,饮酒赋诗,最后王羲之为兰亭诗集作序,是为《兰亭集序》。

师:这是一篇游记散文,只有以声带情,才可能真正将自己融于文本之中,读出作者的情致、理趣,接下来我们分段朗读,谁来读一段…二段…第三段…第四段。

在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在兰亭集会上,作者情感是否有变化?请把作者情感变化的词句找出来。

生读(播放轻音乐,进入情境)师适当点拨(读错的字,语速及停顿方面)。

生答:①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及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乐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痛③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悲师:我们一起以声带情地读出作者由乐到痛,由痛到悲的情感变化。

师追问:我在读这篇文章时发现,始终有一个动作伴随作者情感变化,不知同学们发现没有?是哪个动作?生答:俯仰。

师:真是君子所见略同。

师追问:王羲之俯仰什么?使他有了如此大的情感落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王羲之的感情世界,提高对古代语言的感受能力。

2、自主阅读探究王羲之的精神世界,用现代观念审视评价其积极意义。

3、背诵课文,品味优美语句,提高文化素养。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对文言文往往有畏难情绪,不习惯直接穿透文字障碍深入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探究。

在学生自主阅读地基础上,再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并拿到课堂上深入讨论,可以规避文字翻译的障碍。

重点难点:
自主阅读探究王羲之的精神世界,用现代观念审视评价其积极意义。

教学过程:
活动1【作业】课前预习
课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活动2【导入】问题展示
学生问题展示
第一组:关于生命的思考
为什么一次春游能想到宇宙万物?
王羲之是怎么引发对生命的思考的?
王羲之所认为的或所赞同的生命真正的价值与意义是什么?
三月三本是洗濯嬉游之日,而为什么王羲之大部分在写悲痛?
王羲之为何在玩得尽兴的时候突然思考到人生转喜为悲?
王羲之不就是出去游玩,为什么把这么快乐的事情与死联系在一起?
第二组:关于文本解读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感概什么?
王羲之的痛是“死生亦大”还是“况修短随化”?
“不能喻之于怀”,不能明白什么?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王羲之怎样的生命观?
“其致一也”相同点在哪儿?为什么会有相同的思想感情?
王羲之仅仅只想让后之视今有感于文吗?还是反思社会和自己?
活动3【活动】问题探究一:三月三本是洗濯嬉游之日,而为什么王羲之大部分在写悲痛
1、初读感知,理清情感线索:乐痛悲
2、为什么写“乐”?乐从何来?
良辰: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
高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雅事: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3、第一二段的“乐”中可埋有“悲”的种子?
4、诵读品乐。

5、文本解读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时,地,事。

一年中最美的季节。

人杰地灵,景色优美的山阴。

越王勾践遍植幽兰的兰亭。

古风盎然的修禊。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人, 都是一时名士。

谢安,淝水之战的主帅,大诗人李白的崇拜偶像。

支遁,当时名士。

玄学家。

孙绰,时任右司马,文学家。

王献之,羲之少子。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环境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景色。

要点: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溪流清澈,洁静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管弦丝竹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活动方式: 文人聚会少不了诗酒二字。

“酒”是感情的催化剂,喝酒的方式——曲水流觞,别致;诗,是感情的产品,高雅。

无管弦,兴耶,恨耶?无丝竹之乱耳。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气候: 能见度好。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心境: 风轻轻地送来兰的幽香,抬头远眺,天高白云飞,青山碧水秀——美景如画;侧耳细聆,山间泉鸣细,林中鸟语欢——天籁动人。

任是心如止水的人,也禁不住要“神游八极,思接千载了——骋怀当此际,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是:信可乐也。

活动4【活动】问题探究二:王羲之关于生命的思考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1、文本解读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俯仰,指人与人之间的应酬进退。

人与人相交往,周旋应付,度过一生。

人生活在现实中间,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

那么该如何对待呢?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遇,放浪形骸之外
这里概括了两种生活态度,一是把自己的胸襟抱负,在室内畅谈,谈玄论道,即晤言一室之内(静)。

一是归隐山林,就着自己所喜爱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

放纵无羁地生活。

寄情于山水,向自然去寻求生命的意义(躁)。

魏晋时代,政治斗争激烈。

名士少有能保全生命的,更不用说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了,所以这就成了两种比较常见的生知态度。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威慨系之矣!
爱好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大家无不经历着一种追求——满足——厌倦——追求的过程,人的追求没有绝对的满足,生活也就没有绝对的满足。

人永远在追求,永远会空虚。

人生像一次不知道目的地的旅程。

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人情易倦的感慨)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向之所欣”,意为先前所喜欢的事情,即先前的“乐”事,具体指上文所叙兰亭集会这件事。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言其先前乐事,顷刻之间已成往事。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是一个双重否定句,意为尚且不能不因此而感慨。

美和快乐,就象娇美的花,象奇妙的梦,在你还没有来得及体味的时候,就已经烟消云
散。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欢乐易逝的感伤)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意为何况对于生命不论长短,终究难免一死呢?整个句子是一个用“……犹……何况……”关联的递进关系的复句,可译作:人们对于像兰亭聚会这样先前所喜欢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尚且感慨万千,何况对于生命无论长短终难免一死这件事呢? 往昔的欢娱,离别感伤,转瞬之间就会逝去,留下深的感伤。

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只能听凭造化,而无论长短,结果都是殊途同归。

“终期于尽”,总要死亡。

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天若有情天亦老”,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距时间和死亡的吞噬。

"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生命短暂的痛惜)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我们在追求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然而追求越是努力,留下的感慨越深。

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得到满足。

而当死神的翅膀掠过,一切人世的欢乐忧愁,统统化为乌有。

一切的美,只如水中月,镜中花。

生活越是美好,生命越是宝贵,一经与死亡联系,留下的就越是痛苦!岂不痛哉!
痛与悲是否相同?“悲”的是什么呢?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通用喻之于怀。

兴感之由,即上文所说对于世事无常,生命易逝的感慨。

“昔人”说明这种感慨古人已经有过。

固知一死生之为虚诞,齐彭殇之为妄作。

批斗古大夫一死生,齐彭殇的虚伪荒诞,魏晋时代,许多士大夫接收老庄思想的影响,以为“方生方死”,这显然是对生命的否定。

鲜活的命与黑暗的死亡又怎么能划等号呢?那是宗教信徒们的消极的生命观,他们寄希望于来世、天堂。

而作者则对生命无比珍惜,所以进行文正严辞的反驳。

(斥今人之虚诞)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后人读我的文章,也像我今天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也会引发内心的“悲”情,因为人类社会无论怎么发展,但生老病死客观规律是无法改变的。

古人悲,王羲之悲,一直到今天,我们也同样因此而悲,真是“千古同悲”。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
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

(引后人为同调)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交代写作本序的目的。

让后人也能够从文中感受到生命终有竟之悲——更加地珍重生命,热爱生活。

快乐由于易逝而难得。

生命因为短暂而宝贵,人生由于事业而永恒.当我们了解到生命的易逝,我们就更应该珍惜它,善待他,抓紧他,并用我们的奋斗,用我们的成功,用我们的业绩,让我们的生命成为永恒。

2、你觉得王羲之关于生命的思考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从文中找到相应的证据。

A、王羲之感叹生命无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是一种消极的生命观。

B、王羲之认识生命无常,修短随化,暗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是一种积极的生命观。

C、生命是一种体验观照。

而生命的选择权在每一个人自己。

活动5【作业】课外作业
思考题:
暮春时节,本该花红柳绿,为何《兰亭集序》中景色没有色彩?
王羲之和魏晋的名士有什么本质区别吗?
延伸阅读:
《生命之书》(印度)克里希那穆提
《追寻生命的意义》(德)弗兰克尔
《华丽血时代》(中国)赫连勃勃大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