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均相液体体系及其稳定性讲解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方法 a.转相乳化法 O/W:乳化剂+O,溶解或熔化,慢搅拌下 以细流方式将预热的W加入O,随着W体积 增加,连续相从O变成W W/O:若O比例一直大于W,且选择W/O型 乳化剂,上法也可用于W/O的制备 若将O注入W,则是O/W转变为W/O 乳剂稳定性及液滴大小与乳化剂HLB值及用 量有关
(3)稳定性的测定 a.温度法:长期留样观察 -10℃,-4℃,室温,37℃或40℃
若在37℃保存3m不变,则可认为其稳定 升温加速及Arrhenius公式外推结果不可靠, 因乳剂的破坏不完全遵循该理论,特别是 乳剂不能耐受高于55℃或60℃ 温度循环法:缩短测试时间 -20℃ 1d;50℃ 1d,循环3~4次 4℃,1d;40℃ 1d,循环6次
气相色谱法(薄层,HPLC):一组已知 HLB值的表面活性剂做固定液,测定乙醇: 乙烷=1:1液中乙醇或乙烷的出峰时间,由 HLB值对时间作图,可得一直线。将X做固 定液,测定两者出峰时间,从直线上即可 找出X
cmc法:经验公式 lgcmc=A+B(HLB) 其中A,B为常数,与种类有关 RSO4Na:lgcmc=-8.28+0.510(HLB) RCOONa:lgcmc=-16.33+0.718(HLB)
常用制备方法为喷雾干燥法、冷冻干燥法、 喷雾-冷冻液体法和吸干法等
干乳剂具有普通乳和微乳的双重性质,干 乳剂加水经再分散后 备时所加乳化剂的乳化性能较弱,故通常 用于描述微乳的热力学性质并不明显。口 服后,遇到消化道内的体液还具有自乳化 的特点
二、纳米乳及复乳
1、纳米乳(microemulsions) (1)特点 外观不同于乳剂 表面活性剂用量较高(20~30%)+助乳化剂 微乳化是自由能自发降低过程,属热力学稳定体系 在一定范围内既可与油混合,又可与水混合 粘度低,近于水 表面张力10-8~10-4,而一般乳剂大于10-4
(2)形成机理 未完全明了 a.表面活性剂的杂质或添加剂使表面张力降 至负值,从而体系自发分散成微细液滴以 增加总表面积,以达热力学平衡 b.即使无其他成分存在下,O-W体系与表面 活性剂也可形成微乳,在高浓度表面活性 剂时,大量胶束对O或W增溶,O或W进入 胶束内部使胶束发生肿胀,因为增溶过程 也是自发进行的过程,肿胀的胶束就是微 细分散的液滴
f.乳化设备 可使两相分散,同时又给已分散的液滴增加 碰撞机会 应控制剪切速度,使分散速度大于聚集速度 应注意机械力,太大,粒子大小分布过宽, 也引入空气形成大量气泡
5、干乳剂(dry emulsions) 以固态存在的,通过适宜的方法除去O/W 型液体乳剂中的水分,得到含油粉末制剂, 应用时加水或遇消化道内的胃肠液能迅速 再分散为原来的液体初乳 基本组成为油相,固体载体和乳化剂(多为 弱乳化剂或辅助乳化剂)
增加粘度
b. O的种类及体积比 O/W时,油的CH链增加,非极性增加,则 聚集减少
两相体积相差越大,稳定性越大,一般分散 相小于26%,但O/W具更明显的扩散双电 层,在相同条件下,O/W稳定性高于W/O, 可能允许O体积增加,而W/O中W比例应 小于40%
c.添加剂与乳化剂的相互作用 水溶性高分子,脂肪醇、酸、胺等可增加界面膜强 度及紧密度,与乳化剂相互结合
优点:
提高难溶性药物的体外渗透性和体内肠吸收率及生 物利用度;
制备时加少量乳化性能较弱的乳化剂或辅助乳化剂, 不存在一般的毒性问题,安全性较高; 油相被固体载体包裹,故能避光,抗氧化; 呈干燥粉末状,在贮藏及放置过程中不会发生分层、 破裂、转相等现象,物理稳定性好; 提高吸收差的大分子蛋白类药物的吸收和口服生物 利用度; 制成片剂、胶囊等剂型,解决干乳剂粉末体积大、 流动性差的问题; 适于口服给药,患者顺应性好,携带方便等
b. PIT乳化法: 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HLB值随T的影响 可发生改变而导致乳剂转相,在PIT进行乳化, 可得比较理想的乳剂
T>PIT时,形成W/O T<PIT时,形成O/W T=PIT时,r最小,在该处乳化可得非常细小的分 散液滴 O/W型乳剂的制备,最适乳化剂的PIT应高于乳剂 贮存温度20~60℃ W/O型乳剂的制备,最适乳化剂的PIT应低于贮存温 度10~40℃
b.理论计算法 皂化值法:仅适合于多元醇脂肪酸酯非离子表面活 性剂 HLB=20(1-S/A),S为皂化值,A为脂肪酸值
基团分子量法:HLB=20(1-MO/M)或 HLB=20MH/M MO为亲油基团分子量,MH为亲水基团分子量,M 为总分子量
HLB基团数法:将表面活性剂结构分解成一些基团, 确定每个基团对HLB值的贡献,并以数值表示, 即为HLB基团数(HLB数) HLB=∑(亲水基团HLB数)- ∑(亲油基团HLB 数)+7
非均相液体体系及其 稳定性
HETEROGENEOUS LIQUID SYSTEM AND THEIR STABILITY
乳剂、混悬剂等非均相体系 的形成理论、稳定性理论及其 稳定的方法,及辅料、生产工 艺对其稳定性的影响
一、乳剂的形成及其稳定性
1、乳剂的基本概念 (1)定义:两不相溶或极微溶解的液体,一 相以微小液滴分散在另一相中形成的相对 稳定的两项体系 O/W,W/O
2、乳化剂的应用 (1)HLB值 a.表示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 油或水的综合亲和力,越大,亲水性越强 根据经验:0~40,非离子型:0~20 b.实际应用 不同HLB值用途不同:3-6:W/O乳化剂 8-18:O/W乳化剂 13-18:增溶 7-9:润湿及铺展剂 1-3:消泡剂 13-16:去污剂
(3)常用的乳化剂 a.卵磷脂及羟基卵磷脂 b.脂肪酸甘油酯 c.蔗糖脂肪酸酯 d.司盘类 e.吐温类 f. SLS g.聚氧乙烯蓖麻油及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 h.泊洛沙姆
3、乳剂的制备 (1)通常是在乳化剂存在下通过机械力将一 种液体以微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液 体中 乳化剂:可加入油相或水相或油、水交替加 入其中 机械力:匀乳机、胶体磨 药物:可根据溶解性质分别加入油相或水相, 需要加热者,可取少量油或水先加热溶解, 再与大量水或油混合,混合时不得析出。 挥发性或热不稳定者一般在临乳化前加入
因比例、乳化剂、制备方法等不同,可形成 不同类型的乳剂 药物可根据其性质分别溶解在W或O相中
1~100µ m-普通乳(不透明,乳白色) 0.1~1.0µ m -亚纳米乳(静脉注射) 0.1µ m以下-纳米乳(透明或半透明) 外观差异外,性质上也有差异
热力学不稳定体系:表面自由能促使其融合 动力学不稳定体系:重力使其分层
(3)制备 同乳剂,多用转相乳化法或PIT法 乳化剂(阴、阳离子乳化剂)+辅助乳化剂 (脂肪醇、胺)+O+W 乳化剂(非离子乳化剂)+O+W
2、复乳(multiple emulsions) (1)定义:又称多层乳剂,W/O/W或 O/W/O (2)特点:新型释放系统(液膜控释+乳剂 淋巴趋向) 液膜:溶剂+乳化剂,厚度1~100µ m,多为 10µ m,易发生物质迁移,可用于物质的分 离、提取、固定等,故又称液膜体系 液滴在液膜中分散状态:A单个 B 数个(最稳定) C大量
b.离心法:分层,得出不同离心速度下的沉 降速度常数,根据离心力估计重力,推测 乳剂在自然重力下的分层 3750rpm,10cm为半径,5h相当于自然重力 下放置1y
c.电导法:对估计W/O型乳剂稳定性较好 对O/W,结合温度循环法测电导,作出加热 -冷却-加热时的电导率变化,若在加热 -冷却时曲线差异小,则稳定
c.交替加液乳化法:乳化剂+适宜液相中溶 解或熔化,再交替加入少量同温度油和水, 直至两相液体全部加完,尤其适合于油相 比例高的O/W乳剂的制备
d.连续式乳化法:在高效匀乳机及乳化剂的 存在下,直接将热好的油相和水相及处方 成分按配比加入乳化设备中乳化即得
e.低能乳化法:降低热能消耗,仅对相体积 较小的分散相加热,等体积的连续相加热, 以未加热的连续相为稀释剂。但未加热的 连续相可能对液滴大小产生影响
4、稳定性 (1)不稳定性的表现 分层:可逆 (creaming) 聚集:范德华力,可再分散,但有可能进一 步聚结 (aggregation) 聚结:不可逆,导致粒径增加,数量减少, 被破坏 (coalescence)
(2)速度过程 测定分散油滴数量或分布随时间的变化 浓乳剂:n=n0(1-eKct)/Kct 其中n为时间t时的液滴数量, n0为开始时液 滴数量,Kc为聚结速度常数 稳定性主要取决于聚结速度 Kc<10-6s-1,较稳;Kc>10-3s-1,不稳 稀乳剂:n=n0(1+Kfn0t) 其中Kf为聚集速度常数 稳定性主要取决于聚集速度
PIT法:使乳剂转型的温度即为相转变温度 (phase inversion temperature,PIT)
含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乳剂随温 度升高易转型,聚氧乙烯链分布越宽,PIT 越高,乳剂稳定性越大 PIT与HLB值呈直线关系,PIT随HLB增加而 增加 PITab=(PITaWa+PITbWb)/(Wa+Wb) 其他:铺展系数法、界面张力法、搅拌离心 法、介电常数法、水值法等
d.粘度 分散相粘度增加,可减少聚集 连续相粘度增加,可防止沉降并阻止布朗运动防止 碰撞 +水溶性纤维素、多糖、蛋白质等,可增加水相的 粘度 +低熔点的脂肪类或类脂化合物,可增加油相的粘 度 但不宜多,以免稳定性下降,一些乳剂本身粘度较 高,也可不加
e.温度 制备时温度越接近PIT,制得的粒子越小 贮存时温度应远离PIT,以免转相和增加碰 撞,增加聚集
(4)影响稳定性的因素 a.乳化剂作用机理 形成界面膜:决定因素,其强度、紧密程度与乳化 剂用量及结构有关
必须加入足量乳化剂,一般大于连续相中cmc
同系列中,直链优于支链,且亲水基、亲油基均大者较好, 但如需低温保存的O/W,用油溶性较好的乳化剂较好 (含支链烃基或双键) 混合使用优于单用 高分子乳化剂形成的界面膜具粘弹性 固体粉末乳化剂形成固体质点膜
降低表面张力: 是形成乳剂并保持稳定的有利因素,但不是 决定因素,若无界面膜形成,则不能生成 乳剂或不稳;相反,高分子乳化剂表面张 力较大,但由于有较好的界面膜,仍能形 成稳定的乳剂 形成扩散双电层: 同种电荷的排斥,防止乳滴聚集 乳滴吸附的乳化剂越多,乳化剂解离度越大, 则带电量越大,阻止聚集能力越强
(2)鉴别 O/W:易被水稀释或在水中扩散,被水溶性 染料着色,导电 W/O:与水不相混溶,被油溶性染料着色, 导电不明显 最简单的方法:滤纸扩散法(但对苯、环己 烷等不适用)
(3)乳剂形成原理 克服表面自由能所消耗的功:W=ΔAσ 其中ΔA为表面积的增加,用搅拌等机械方法 σ为表面张力,降低之,加表面活性剂 (乳化剂) 当有固相存在时,机械能+降低σ+热能 只有液相时,机械能+降低σ 乳化剂使乳剂稳定的原理: a.降低σ;b.形成稳定的分子界面及空间位 阻栅栏;c.形成带电双电层;d.增加粘度
混合乳化剂:在无适宜HLB值的乳化剂时用 非离子型: HLBab=(HLBaWa+HLBbWb)/(Wa+Wb)
混合比单一用乳化效果更好:一般为非离子 +非离子或非离子+离子或加对降低σ有协 同作用的物质(亲水性高分子)
(2) HLB值的测定及计算 a.实验测定法:建立待测HLB值与已知HLB 值表面活性剂的某种物化特征参数之间的 关系 乳化法:X与一已知HLB值的表面活性剂按 不同比例配成复合乳化剂,去乳化一种标 准油(硬脂酸17,液体石蜡10.5,二甲基硅 油10.5,凡士林10.5),形成O/W,乳化剂: 水:油=1:89:10,比较稳定性,最稳定者的 HLB值即为混合HLB值,按公式计算即得
f.后处理 均质:进一步减小粒径,增加均匀度 注意乳化剂用量需足够
灭菌:除可耐受灭菌温度的乳化剂(卵磷脂、 豆磷脂、胆固醇、泊洛沙姆)外,一般不 能进行湿热灭菌,需要严格无菌操作,必 要时可用间歇灭菌法,但不得用于注射。 灭菌时保持一定强度的振荡
冷却:避免急剧冷却,一般以间歇式冷却或 连续式缓慢冷却为宜,冷却时不宜高速搅 拌,防止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