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国呢绒工业的发展与工业化的启动

合集下载

英国工业革命中的纺织业发展与工人运动

英国工业革命中的纺织业发展与工人运动

英国工业革命中的纺织业发展与工人运动在 18 世纪中叶至 19 世纪中叶的英国,工业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其中纺织业的发展成为了这场变革的重要驱动力。

然而,伴随着纺织业的迅速崛起,工人阶级的处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工人运动。

纺织业的发展始于一系列技术创新。

飞梭的发明大大提高了织布的效率,使得纺纱环节的供应跟不上织布的需求。

于是,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和骡机等相继问世,极大地提升了纺纱的产量和质量。

这些技术革新使得纺织业从传统的手工生产向机械化大生产转变,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成本显著降低。

随着机器的广泛应用,工厂取代了家庭作坊,大规模的集中生产成为主流。

资本家们纷纷投资建厂,雇佣大量的工人进行生产。

英国的纺织业迅速发展,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还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地,使英国成为了“世界工厂”。

然而,纺织业的繁荣并没有给工人带来同等的福祉。

工人们面临着极其恶劣的工作条件。

工厂内部环境嘈杂、闷热、充满灰尘和异味。

工作时间长,通常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甚至在旺季时工作时间更长。

而且,工资待遇却非常低,仅能勉强维持基本的生活。

由于机器的操作相对简单,许多妇女和儿童也被雇佣到工厂中工作。

他们的工资更低,工作强度却丝毫不减。

在一些工厂里,儿童从很小的年纪就开始工作,失去了接受教育和正常玩耍的机会,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的损害。

工人们在这样残酷的剥削下,逐渐觉醒,开始组织起来进行反抗。

早期的工人运动形式较为简单,主要是个别工人的破坏机器行为,他们认为机器是导致他们贫困和痛苦的根源。

这种“卢德运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工人的不满,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处境。

随着工人阶级意识的提高,他们开始成立工会组织,通过集体谈判的方式来争取更好的工作条件和工资待遇。

工会组织工人罢工,向资本家施压。

同时,一些工人领袖和思想家也开始出现,他们宣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念,呼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和平等的社会。

英国工业革命现代工业化的开端

英国工业革命现代工业化的开端

英国工业革命现代工业化的开端英国工业革命是现代工业化的开端,其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英国,一系列重大的技术突破和经济变革极大地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本文将探讨工业革命的起源、推动因素以及其影响。

一、工业革命的起源工业革命起源于英国,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口增长和农业改革。

人口的增加刺激了市场需求的增长,而农业改革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这些因素使得农民有闲暇时间从事其他行业。

二、推动工业革命的因素1. 科技创新:英国工业革命始于纺织工业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发明是约翰·凯伊发明的织布机。

这一发明大大提高了纺织品的生产效率,推动了纺织工业的发展。

此外,蒸汽机的发明也是工业革命的重要推动力。

2. 政治和法律环境:英国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工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措施。

例如,《工厂法》的实施保护了工人权益,鼓励了工业生产的发展。

此外,政府的政策还推动了铁路和运输网络的建设,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3. 资本和市场:英国在工业革命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

这为企业家提供了资金支持和投资机会,推动了新工厂和企业的建立。

同时,英国作为一个帝国,其殖民地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和市场,进一步促进了工业化。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1. 经济变革:工业革命使得英国从传统的手工业经济转变为机械化和工厂化的经济体系。

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得商品价格下降,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

同时,工业化也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促进了信息技术、交通运输、金融业等领域的进步。

2. 社会变革:工业革命导致了城市化的进程,大量农民涌向城市从事工业工作。

工厂制度下的无序竞争导致了劳工问题的出现,工人的生活状况恶劣。

然而,工业革命也激发了工人阶级的觉醒,他们开始组织工会,并争取劳动权益的保护。

3. 政治影响:工业革命推动了民主和平等的思想传播。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利益代表逐渐取得了政治上的地位。

这一进程促使了对权力分配和政治参与的重新思考,为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论中世纪中后期英格兰羊毛、呢布的出口贸易

论中世纪中后期英格兰羊毛、呢布的出口贸易

论中世纪中后期英格兰羊毛、呢布的出口贸易蒋继瑞【摘要】中世纪中后期的英格兰对外贸易中,出口商品主要是羊毛和呢布,他们在中世纪虽然各自发展,但是在14世纪后半叶出现此消彼长的现象,这一时期羊毛出口的份额开始明显减少,而呢布的出口的份额明显增加,这与当时英格兰呢布工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同时,影响羊毛、呢布出口贸易变化的因素,还需考虑王室管理、战争等方面的影响.【期刊名称】《科学·经济·社会》【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5页(P61-65)【关键词】英格兰;羊毛;呢布;出口贸易【作者】蒋继瑞【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0313至15世纪英格兰,虽然经历百年战争,但是相较于13世纪之前,这一时期逐渐进入稳定的经济发展。

随着英国海关的成立,官方统计、海关报告和一些商人账簿使得贸易活动开始有迹可循。

羊毛和呢布,不仅是中世纪重要的贸易商品,英格兰的纺织工业的发展与它们也紧密联系。

目前学术界对于中世纪英格兰对外贸易的研究,从20世纪初已经开始。

早期研究的代表学者萨尔兹曼和鲍尔。

萨尔兹曼着重参考议会档案等记录材料,并结合之前相关的研究成果对英格兰的对外贸易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而鲍尔则更多的关注了对外贸易所涉及的几个要素的分析和研究,如羊毛的生产、出口管理等方面。

1963年卡勒斯和科尔曼联合整理出版的《英格兰出口贸易,1275-1547》,较完整的统计了1275年至1547年间羊毛和呢布的海关出口贸易统计。

至此,贸易开始使用具可参考性的数据进行阐述。

其后研究该领域的学者一方面充分的参考和利用以后的海关统计数据,同时开始针对参与贸易活动的各国商人、商团及信用贸易、意大利金融体系的介入等问题进行研究,对外贸易的研究走向专业化和区域化。

本文旨在通过梳理三个世纪以来羊毛和呢布出口的基本轨迹,探讨影响英格兰出口贸易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

科技头条(6)-英国工业革命的起点:珍妮纺纱机

科技头条(6)-英国工业革命的起点:珍妮纺纱机

科技头条(6)-英国⼯业⾰命的起点:珍妮纺纱机英国的传统⼯业是⽑纺织业。

直到17 世纪末期,棉纺织业才在兰开夏郡⾸先建⽴起来。

在当时的英国,棉纺织业是⼀个新兴的⼯业部门,较少受到封建⾏会和传统法规的束缚,⽐较容易采⽤先进的⽣产技术。

为了同传统⼯业⽑纺织业竞争,同国外输⼊的棉纺织品竞争,棉纺织业的技术⾰新格外迫切。

在珍妮纺纱机发明之前,纺纱是⽤旧式⼿摇纺车进⾏的。

每⼈操作的⼿摇纺车,只有⼀个锭⼦,每次只能纺出⼀根纱线。

直到18 世纪初期,这种⼿摇纺车虽然效率不⾼,但是还能勉强满⾜旧式织布机对棉纱的需求。

但是,18 世纪初期以后,情况发⽣了变化。

⼿摇纺纱机1733 年,英国机械⼯匠约翰· 凯伊发明了“ 飞梭” 。

装上这种飞梭的织布机,不仅能织出更宽的布匹,⽽且使织布效率提⾼了⼀倍。

接着,他的⼉⼦罗伯特· 凯伊⼜加以改进,使⽤起来更为⽅便。

由于织布效率提⾼,必须有8 个⾄12 个纺纱⼯纺出的纱线,才能够供应⼀个使⽤飞梭织布机的织⼯的需要。

棉纱供不应求,出现了极其严重的纱荒情况。

据说,1760 年,曼彻斯特有个织布⼯⼈,每天要步⾏五六公⾥,从五六个纺纱⼯那⾥收集棉纱,才能供给⾃⼰⼀天内的织布之⽤。

约翰· 凯伊发明的“ 飞梭”在1764 年左右,英国布莱克本织布⼯⼈詹姆斯· 哈格⾥夫斯(James Hargreaves )发明了“ 珍妮纺纱机(SpinningJenny )”( ⼀种⼿摇纺纱机), 该机器以他的⼩⼥⼉珍妮命名。

珍妮纺纱机使⼿摇纺车从⼀⼈纺1-2 个锭⼦,增为⼀⼈可同时纺8-18 个锭⼦,这主要是因为珍妮纺纱机具有⼀种特殊机构,替代⼿⼯控制喂⼊粗纱。

珍妮纺纱机采⽤锭⼦牵伸⽅法,与⾛锭细纱机不同之处在于它的锭⼦不⾛动,⽽其粗纱的控制机构则往返移动,使纺⼯的劳动⽣产率⼤⼤提⾼。

哈格⾥夫斯和珍妮纺纱机珍妮纺纱机(SpinningJenny )是⼯业⾰命的早期成果之⼀。

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历程

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历程

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历程一、介绍英国棉纺织业的背景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8世纪,当时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机器制造和工厂生产开始兴起。

由于英国是当时全球最大的殖民帝国之一,它通过殖民地和贸易网络获得了大量原材料和市场。

这些因素促进了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

二、18世纪初期的英国棉纺织业在18世纪初期,手工制造是主要的生产方式。

然而,人们开始使用机器来提高效率和生产力。

1733年,约翰·凯伊发明了第一台用于加速纺线的机器——飞梭,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更多的机器。

但是,这些机器并不完美,因此需要进行改进。

三、18世纪末期至19世纪初期的英国棉纺织业在18世纪末期至19世纪初期,由于技术上的进步和改进,工厂制造成为主要生产方式。

1790年代和1800年代早期,约瑟夫·马歇尔发明了自动化加工设备,并将其应用于棉纺织业。

这些机器的生产效率比手工制造高得多,从而大大提高了英国棉纺织业的生产力。

四、19世纪中期的英国棉纺织业到了19世纪中期,英国棉纺织业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之一。

然而,由于其他国家开始模仿英国的机器和技术,英国面临着来自其他竞争对手的压力。

因此,英国开始寻求创新和发展新技术来保持其领先地位。

五、20世纪初期至今的英国棉纺织业到了20世纪初期,由于竞争对手不断涌现和经济萧条等原因,英国棉纺织业开始衰落。

然而,在20世纪后期,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强,英国棉纺织业又开始发展起来。

如今,它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制造业领域。

六、总结总体来说,英国棉纺织业经历了从手工制造到机器制造再到工厂制造等多个阶段。

尽管它曾经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之一,并在不同的时期面临着不同的挑战,但它始终保持着创新和发展新技术的精神。

棉纺织业成为英国工业革命起点原因探究

棉纺织业成为英国工业革命起点原因探究

棉纺织业成为英国工业革命起点原因探究作者:夏东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年第02期[提要]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毛纺织业曾是英国工业革命前发展最强大的手工工业。

然而,仅仅在18世纪开始的40年间,英国棉纺织业却迅猛发展,并取代毛纺织业成为当时英国工业的中坚力量。

英国的工业革命也是以棉纺织业为起点。

本文通过对英国历史上毛纺织业与棉纺织业的对比,对这个问题进行论述。

关键词:工业革命;毛纺织业;棉纺织业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2年11月2日一、英国工业革命前毛纺织业的发展英国中世纪时期,英国兴起了历史上最早以及最重要的一个手工行业——毛纺织业。

在1500年前后,英国还是一个以农村人口为主的传统经济国家,作为英国的民族传统产业,养羊和呢绒工业是国家财政收入主要依赖的两个方面。

例如,1300年英国贸易出口总值为30万英镑,其中羊毛出口总值就有28万英磅,约占整个出口总额的93%。

英国的毛呢织品深受欧洲大陆上各个国家消费者的欢迎,仅在1470年至1510年的40年间,英国毛呢出口量就以30%的年增长率不断增加,由每年3万匹跃至9万匹。

在如此丰厚利润的驱动下,许多英国商人们把资金投资到养羊和毛纺织业上。

羊毛和毛纺织品的外销,给英国商人们带来了十分高额的利润,反过来又促使了英国本土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分化。

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圈地运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很多失去土地的农民变成了牧羊人、剪毛工、纺织作坊劳工等,为各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廉价劳动力来源。

据史料记载:“英国人宁愿养羊而不愿意耕种,有近1/3左右的土地都用来从事养羊。

在英国优越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养出来的羊,羊毛的洁白与柔软程度都是欧洲他国无可比拟的。

”同时,英国政府也对毛纺织业采取了扶植发展的政策。

从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统治起,英国政府为毛纺织品的生产销售提供了许多有利的政策条件,使得英国的呢绒生产打败了其他国家,垄断了整个欧洲市场。

近代早期英国集中制手工工场的发展的论文

近代早期英国集中制手工工场的发展的论文

近代早期英国集中制手工工场的发展的论文关于近代早期英国集中制手工工场的发展的论文目前在对近代早期英国的工业组织的考察上,国内外学术界比较侧重于行会和工厂这两种形式。

而对手工工场的研究则较为薄弱,现有的研究几乎主要着眼于毛纺织业的集中制手工工场,对其它行业的考察严重不足。

一、近代早期集中制手工工场的产生条件集中制手工工场在中世纪的英格兰尚不多见。

16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它才逐渐崭露头角。

近代早期英国集中制手工工场的兴起首先与手工业产品市场需求的扩大有关,这有赖于国内人口的增长。

据估计,英格兰在1300年大约拥有500-600万的人口。

15世纪中期,在疾病及晚婚等因素的影响下,人口下降到不足200万。

但是从16世纪开始,英国人口出现了重新增长的势头。

1541年,英格兰已经拥有277万人,1600年升至410万,1650年达到了530万。

313威尔士的居民总数在1550至1650年间也从25万增长至30万,增幅将近60%;同期苏格兰的人口规模从70万扩大到了100万。

人口的膨胀导致市场上对手工业制品的需求不断扩大。

二、集中制手工工场的建立与运营机制集中制手工工场的产生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不同种的独立手工业的工人在同一个资本家的指挥下联合在一个工场里,产品必须经过这些工人之手才能最后制成”。

390呢绒加工和挂毯织造等织物工场多是由此而来,采矿厂和冶炼厂也是多行业联合的结果。

例如,1549年,苏塞克斯东部的弗莱兴铸铁厂拥有23名工人,其中有2位锻工和役工、2位精炼工、2位仆役、1位铸造工、1位填料工、2位烧炭工、6位佣人、2位矿工、4位杂役,此外还有1名监工和2名运货马车夫。

集中制手工工场的另一种产生方式为同行业内部多工序间的协作。

在这种方式下,“许多从事同一个或同一类工作的手工业者,同时在同一个工场里为同一个资本所雇佣”。

近代英国的造纸、铸字和制针手工工场便是如此。

例如,在资本家的组织下,制针工场里面“将近20个制针匠同时进行工作,每个人仅从事20种操作中的一种”。

论中世纪英国毛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及其原因

论中世纪英国毛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及其原因

论中世纪英国毛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及其原因毛纺织业是英国中世纪兴起的最早和最重要的一种手工行业。

英国山区盛产羊毛,不仅满足本国需求,而且还供出口,最初农民为了自己必需的衣着,在农闲时候织毛布,随着人口对衣着用布的需求不断扩大,自给自足的生产逐步向商品生产转化。

当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市场扩大起来以后,毛纺织业业随之迅速发展起来,至15世纪末,英国从一个羊毛输出国变为呢绒输出国,并且在竞争中压倒其他国家,跃居欧洲首位。

这是英国工业发展时尚的一个伟大的转折。

毛纺织业成了英国的“民族工业”,产品出口的税收构成了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它还影响着相当一部分人的生计,中世纪晚期毛纺织业在英国国民经济中占着一个突出重要的地位。

因此,研究这个时期毛纺织业的发展,对了解英国当时整个经济的面貌有着巨大的意义。

同时,英国毛纺织业也最早脱离旧有的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转化。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时,曾经指出:“织布业是工场手工业的第一个行业,而且一直是其中最重要的行业。

”这个论断完全符合英国的情况,英国工业中的资本主义关系就是在毛纺织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最先产生的。

因此,弄清英国毛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及其原因,又是了解英国工业从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度的关键。

一英国的毛纺织业早在罗马统治不列颠时已开始发展。

公元3世纪,罗马皇帝戴克里先颁布的一项法令曾经提到过那里的织造业,它的生产是为帝国服务的,不列颠羊毛制品在整个罗马帝国都享有盛名。

考古学家在肯特和格罗斯特等地的农村也发现了若干处漂染布匹的遗迹。

在盎格鲁—萨克逊时代,纺织生产继续发展,史料中有将产品输出大陆的记载,约在公元796年,法兰克王国的查理国王在写给麦西亚王的信中,对不列颠岛出口的绒布尺寸提出了要求,这就是例证。

然而,只是到了“诺曼征服”以后,英国毛纺织业的发展才逐渐有了比较完备的记载。

在公元11、12世纪兴起的一些城市里,涌现了若干个纺织生产中心,著名的有林肯、北安普顿、斯坦福、约克、贝弗利和布里斯托尔等,其中布里斯托尔最重要。

英国工业革命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英国工业革命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英国工业革命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众所周知,英国工业革命是现代工业时代的先驱,也是欧洲近代史的重要里程碑。

它的起点不是从一个人或者一个事件开始的,而是一段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本文旨在探讨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包括起源、发展和影响等方面。

起源英国工业革命起源于18世纪初期,在那个时候,英国的工业生产主要集中在家庭手工业和小作坊里。

农民家庭经常有闲暇时间,他们从家庭中获得原料,然后手工制造出衣服、皮革和一些简单的金属制品等。

这种方式非常缓慢,且生产效率很低,以及生产成本较高。

但是这种方式在当时的情况下并不具备太大的问题,因为人们并没有很高的需要,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也不是很高。

但是,这种传统的手工业生产在英国的发展面前逐渐被淘汰,在17世纪之前,英国对于纺织品的需求一直很大,但是进口的面料非常昂贵。

在这种背景下,英国人对于纺织业发展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从棉纺织到织机的改进,能够生产更高质量的面料,功率和能效也更高。

这种改进的方法在英国被广泛使用,并最终被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生产方式。

随着英国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这进一步推动了新技术和新机器的出现。

发展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从18世纪初期开始,随着固定式动力和机械化生产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使得英国制造业开始了从传统的手工业向机器化生产转型的历程。

机器化生产的高效率在生产技术上产生了一系列的奇迹,大大地增加了生产力。

在此期间,文化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为工业革命注入了动力。

英国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在棉纺织品的国际贸易方面,英国几乎一手垄断了市场。

而通过海外殖民地的开发,英国工业在印度,中国和南非等南亚和非洲国家得到了更大的市场机会,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影响英国工业革命不仅对英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全世界的经济、社会结构和政治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不仅加速了英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提高了英国人的生活水平,而且通过国际贸易和殖民地的开发,推动了整个欧洲的经济发展。

第五次工业革命初三历史上册知识点:英国工业革命

第五次工业革命初三历史上册知识点:英国工业革命

第五次工业革命初三历史上册知识点:英国工业革命初三历史上册知识点:英国工业革命初三历史上册知识点:英国工业革命初三历史上册知识点:英国工业革命1、概念:是资本主义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化大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飞跃。

既是生产领域的大变革,也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大革命。

2、前提: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权的确立3、条件:①雄厚资本②充足劳动力③丰富资源和原料④积累生产经验工业革命出现的直接原因:海外市场的急剧扩大(18世纪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占有殖民地最多的国家)。

4、工业革命的开始:(棉纺织业)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飞梭的发明)5、连锁反应:①1785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机②交通运输业:a水路: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b陆路: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

1825年“旅行者号”试车成功。

6、扩展:1840年前后,英国工业革命完成。

此后,法国、美国等国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

7、影响:1)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经济) 2)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

(政治) 3)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建立其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世界格局的变化)初三历史上册知识点: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英国宪章运动(1837-1848年) 1、背景:工业革命后,工人阶级不满现状,起来斗争。

2、情况:《人民宪章》,要求取得普选权,最终失败。

3、特点: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诞生背景:①(历史条件):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日益暴露,一些思想家开始探索改造社会的方法。

②(阶级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工人运动的兴起。

③(思想来源):19世纪人类先进思想文化成果2、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3、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经历: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开始合作共创理论。

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

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

英国举办世界博览会
对西方社会结构的影响
1、引起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使社会日益分裂 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2、自由主义取代了重商主义; 3、标志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4、促进近代城市的兴起,城市进程加快,人口迅 速增长,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改变; 5、中英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
1760年,英国5—10万人的城市只 有1个,1851年达到13个;1851年,10万 人以上的大城市已经有7个。特别是新兴 工业城市的发展迅速,如曼彻斯特、利 物浦、格拉斯哥等。1851年,英国的英 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 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0.2%。 初步实现 城市化。
中英鸦片战争
三、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 棉纺织业
采煤业 冶金业
交通运输业
1764年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 纺纱机。依靠人力,用手摇动轮 子,能够同时纺成16~18根棉纱 。而旧式纺纱机,只能纺1根纱。
1769 年理发师阿克莱特发 明了水力纺纱机,生产率 提高了 10 倍。
詹姆斯.瓦特(1736 ~1819) 1785年,因改良蒸 汽机的重大贡献, 当选为皇家学会会 员。 纺织
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①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 ②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确立 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 ③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猛烈冲击着 殖民地的旧制度、旧思想; ④西方殖民掠夺加强,殖民地人民更加贫困,艰难,使东 方从属于西方; ⑤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掌握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⑥标志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工业社会时代的平民更加贫困、环境污染、犯罪等 新的社会问题。

英国工业革命

英国工业革命

英国工业革命十八世纪下半叶和十九世纪,一场影响深远的经济大革命把世界带入了工业时代,这场大变革就是工业革命。

所谓工业革命,简单地说,是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以工厂制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的过程。

工业革命不仅使社会生产力飞跃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变革。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然后在欧洲其他国家和北美扩散开来。

1. 英国工业革命起源——英国棉纺织业英国工业革命是从棉纺织业的机器发明与使用开始的。

纺纱织布在英国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

最初,它是一种农村家庭手工业,一般是女人纺线、男人织布,在自己的茅屋里操作,一次纺一根纱。

织布的方法也很原始,织布用的梭子要用手从一端掷到另一端,织出的布幅面窄、质量不高。

1764年,木匠哈格里夫斯发明多轴纺纱机,用他女儿的名字命名为珍妮纺纱机。

珍妮机最初可纺8根纱线,后来,经过改进,每次能纺出80根,甚至更多的纱线,大大提高了功效。

1769年,阿克莱特制造了水力纺纱机,用水轮机推动,这种机器纺出的纱线坚韧而结实,克服了珍妮机的缺点。

1771年,阿克莱特与人合作,在德比郡的克隆福德建立了英国第一座水力纺纱厂,后来,他又陆续投资开办新厂,到1792年去世之前,共拥有6家工厂。

人们从阿克莱特那儿学到了成功办厂的有益经验。

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纺纱厂在英格兰西北部地区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

工厂制度的诞生,吹响了工业时代的号角,从此一种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诞生了,阿克莱特被后人誉为工厂制度之父。

在阿克莱特之后,纺织行业的技术革新不断深化,1779年纺纱工人克隆普顿发明了走锭精纺机。

1785年,牧师卡特莱特制成了水力织布机,同时,棉纺织业中的净棉、梳棉、漂白、染整等一系列工序也采用了新技术,毛、麻、丝等纺织部门逐渐走上了机械化的道路。

2. 蒸汽机的广泛使用英国工业革命的另一个重大成就是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用蒸汽力作为机械动力的活动很早就开始了。

1698年和1705年,英国人萨维利和纽康门先后发明了蒸汽抽水机,不过将蒸汽力变为大工业的机械动力的任务是由詹姆斯·瓦特完成的。

英国工业发展史

英国工业发展史

英国工业发展史16—18世纪是英国工业化前夜,也是经济学家们所说的“重商时代”。

在该时代的初期,英国还是个二流小国,商业不如荷兰,多数工业落后于法国。

然而,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努力,英国在地球上首先拉响了工业化的汽笛,成为“世界工厂”。

英国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16—18世纪英国呢绒工业的发展,在调整产业结构、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加速资本积累、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16—18世纪的社会经济大变动中,英国面临三大压力。

一是国际商战及货币资本短缺的压力。

因为地理“大发现”之后,欧洲社会出现了商业化变动,货币的需求量日趋上升。

各国政府普遍认为利用各种条件争取贸易顺差,保证货币多进少出是增加财富与实力、争夺国际霸权的主要手段。

因此,国际商战日趋激烈。

二是物资供给短缺的压力。

十六七世纪英国人口快速增长。

人口快速增长导致社会需求增长而社会供给却相对滞后,引起商品短缺,物价上涨。

据统计,16世纪英国的商品价格平均上升了%。

三是人口过剩的压力。

在地理“大发现”、价格革命、商业革命的影响下,全国掀起圈地狂潮。

17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取消对圈地的限制,法律本身成为掠夺的工具,圈地运动规模空前扩大。

圈地运动造就资本主义大农场、大牧场的同时,又使大批人失去土地、家园,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浪者。

从16世纪起,英国到处充斥着流民。

仅从伊丽莎白时代的伦敦来说,人口约有20万,而常年流浪的人口就有5万以上。

在苏格兰,乞丐人数估计不下20万。

他们四处流浪,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威胁着英王朝统治的安全。

一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开辟一个国内具有生产能力和发展潜力,并能冲进国际市场的工业部门,将劳动力从传统的、自给的、人均产值很低的农业部门转移到人均产值大幅度提高的工业部门,完成国民收入由递减向递增的转变。

英国政府认识到实力甚于富足的重要性。

当其他欧洲人认为工业只是为商业服务的手段时,英国的国王却提出“英国需要的,不是交换的价值,而是提高生产的能力”。

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出现于棉纺织业讲解

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出现于棉纺织业讲解

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资料三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出现于棉纺织业棉花最早在印度种植,后来传到地中海各国,14世纪又传到了佛兰德斯。

16世纪末,佛兰德斯的一些工人移居英国,才把棉纺织业传到英国。

18世纪以前,英国的棉布主要从印度进口,被认为是奢侈品,包括王后在内的上流人士都喜欢它。

英国的棉纺织业是17世纪由尼德兰(今荷兰)移民建立起来的。

棉纺织业是一个新兴工业部门,受行会和政府法规的束缚比较小,这使得棉纺织工业相对较易发展起来。

但是,它遭到毛纺织业的排斥,又受到进口货的竞争,原料还需要从美洲进口,处境艰难。

为求生存,迫切要求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也就是必须革新技术。

它本身投资少、规模小,所需不过一个小工场和若干台花费不多的机器,像著名的英国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罗伯特·欧文,只借200英磅就办起工场。

1700年,为了防止外国商品的竞争,议会颁布法令,严格禁止从印度、波斯和中国输入印花布。

棉织品受到英国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普遍欢迎,市场需求量不断增长。

为了提高生产率,满足市场的需要,许多人都在努力从事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在棉纺织业领域出现一个技术革新的热潮。

1733年,织工和机械师约翰·凯伊发明了飞梭,这是棉纺织业中出现的一项重要发明。

飞梭的使用既省力,又加快了速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但是,这只是改革了手工工具的部件,并不是机器的发明。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可以同时纺出八根纱线的纺织机——珍妮机,后经改进,可以同时纺出更多的纱线,由此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瓦特(1736~1819年)出身于苏格兰格拉斯哥城附近一个商人家庭,父亲是一个熟练的造船装配工,后来做过小商人和本镇的行政官。

瓦特自幼体弱多病,读书较迟,中学未曾毕业就退了学,但他坚持自学,掌握了多门自然科学、多门外语以及机械制造的技能。

瓦特17岁时,父亲经营商业失败,家道衰落,他只得外出谋生,先在钟表店里当学徒,又到伦敦学习机械制造。

棉纺织业成为英国工业革命起点原因探究

棉纺织业成为英国工业革命起点原因探究

到 养 羊 和毛 纺 织 业 上 。 羊 毛 和 毛 纺织 品 的 以下几个方面:
外销, 给 英 国 商 人们 带来 了十 分 高 额 的利
1 7 8 0年英国发 明专利 2 9 7项 , 1 7 8 1 1 7 9 0
( 一) 棉 纺织 品 市 场 的 扩 大 。 工 业革 命 年 增 至 5 1 2项 , 之后十年 时间 , 其 专 利 总
在1 4 7 0年至 1 5 1 0年的 4 0年 间,英 国毛 间, 其发展速 度、 规模都远远赶超 英 国传 种 能够 同时纺出六根毛线 、六根棉线 、 六
呢 出 口量 就 以 3 0 %的 年增 长 率 不 断 增加 , 统 的毛 纺织 业 , 成 为 了英 国工 业 革 命 的先 根麻线或者六根丝线的, 并能只 由一个人
本 国呢绒产 业的发展 , 并且在税 收、 出口 的对象 。 ’ 据统计 , 1 1 1 5 0 ~ 1 7 6 0年英 国人 均 等政策上都做 出了积极调整 , 为毛纺织业 原棉消耗量 2 0 0克 , 比1 6 9 8 ~ 1 7 1 0年增 加 的发展提供 了十分有利的环境 。 这 为英 国 了两倍 以上 :法 国 1 7 5 0年 仅 为 5 0克 ,
无论是其劳动组织方面还是工具设 佣 工人、 农村人 口为主 的传统经济国家, 作为英 国 伊始, 应 用机器生产 各类产 品, 新技 术 的 民族传统产业 , 养羊和 呢绒工业是 国家 备等方 面,均是仿照 毛纺织业 的发展模 和 新发 明能够更 加容易地在 棉纺织工 业
财政 收入 主要 依赖 的两个 方面 。例 如 , 式。 到 1 8 世纪五十年代, 英产的棉布虽然 中得到应用与发展 。 1 3 0 0年英 国贸 易出 口总值为 3 0万英镑 , 已经对外输 出, 但出 口总值却不到 四万六 1 7 6 1年英 国“ : [艺协会 ” 发 表文 告 ,

论英国呢绒工业的发展与工业化的启动

论英国呢绒工业的发展与工业化的启动

英国呢绒工业的发展与工业化的启动1. 引言19世纪的英国是工业化的先驱之一,而呢绒工业则是其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重点探讨英国呢绒工业的发展过程,以及它是如何推动了英国的工业化进程。

2. 呢绒工业的起源与发展呢绒是一种由细长的动物毛发制成的纺织品,其具有保暖、柔软和耐久的特点。

呢绒工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当时英国的呢绒产业已经开始崭露头角。

在17世纪和18世纪,英国的呢绒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当时,英国大量进口羊毛,并通过机器化的方式进行处理和生产。

这种机械化的生产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呢绒成为一种大规模生产和贸易的纺织品。

3. 工业化的启动呢绒工业的发展也是英国工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英国经历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变革,为工业化的启动奠定了基础。

首先,英国的农业革命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农业革命引入了新的种植和养殖技术,使得英国的农业生产不仅能够满足国内需求,还能够出口到其他国家。

这为呢绒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其次,英国的商业革命促进了贸易的增长。

随着国内市场的扩大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呢绒工业得以迅速发展。

英国作为一个海上大国,其航运业务的发展为呢绒工业的国际贸易提供了便利。

最重要的是,英国的工业革命对呢绒工业起到了推动作用。

工业革命带来了一系列的创新和技术发展,例如蒸汽机和纺纱机的出现。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呢绒工业更加机械化、规模化和高效化。

呢绒工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其他行业的工业化进程。

4. 呢绒工业的影响呢绒工业的发展对英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呢绒工业为英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呢绒成为英国的主要出口商品之一,为国家带来了可观的贸易收入。

同时,呢绒工业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羊毛加工和纺织机械制造等。

其次,呢绒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为了满足呢绒工业的发展需求,大批工人涌入城市从事纺织业。

这导致了城市的快速扩张和人口的增长。

此外,呢绒工业的发展也对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英国的工业化历程

英国的工业化历程

英国的工业化历程自从18世纪中叶开始,英国的工业化进程就开始了。

在这个时期,这个国家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的技术进步,包括纺织工业、矿业、交通运输等,这些行业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英国成为了一个工业化强国,并对其他国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篇文章将探讨英国的工业化历程,介绍英国在这个时期所遇到的挑战和取得的成功。

一、纺织业英国的工业化历程就是从纺织业开始的。

在约翰·凯伊发明了飞梭以后,英国的纺织业发生了变革。

工厂大量采用机械生产方法,进一步提高了效率。

英国的布匹产品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世界各国对英国的机器和纺织工艺非常感兴趣。

但是,在此期间,尽管机械生产的效率得到了提高,但是工业工人的生活条件却十分恶劣,甚至有些人被迫在生产线上工作十几个小时。

二、矿业煤是英国工业革命的重要原料,由于煤炭的广泛应用,英国对于煤炭的需求非常大。

在英国的矿业业务开始兴旺起来之前,英国人只能通过在采煤区挖掘露天矿来获取煤炭。

但是,在英国的矿业逐渐发展起来之后,人们开始开采更深的矿井,这极大地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三、交通运输交通运输对于英国的工业化进程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英国的運河系統在工业革命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了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河极大地促进了货物的运输,降低了运输成本,让英国的产品能够迅速地流通到全国各地。

随着蒸汽机的发明,铁路交通也开始得到提升。

在18世纪末期,英国第一条铁路建成并开始运行。

在之后的几年里,铁路在英国快速发展。

新的铁路改变了旅行的方式,并且使得人们能够更快捷地取得生产所需的原材料。

四、挑战与机遇与其他国家一样,英国的工业化进程也面临着许多的挑战。

工业化使得许多手工制造业领域的工匠失业,他们开始组织起来抗议和罢工。

此外,时代的大变革也导致了其他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这些问题上,英国人必须发挥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才能解决。

但是,正是这些挑战也提供了新的机遇。

由于经济的发展,英国人变得更加有钱,消费力得到了提升。

英国工业革命现代工业化的起源

英国工业革命现代工业化的起源

英国工业革命现代工业化的起源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英国由传统手工业向现代工业体系转变的一段历史阶段,也是现代工业化的起源。

本文将从技术、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探讨英国工业革命对现代工业化的影响。

一、技术革新推动工业化的进程英国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是技术的不断革新。

首先是棉纺织业的改革,由人力和家庭劳动转变为机械化生产。

詹姆斯·哈格里夫斯(James Hargreaves)的纺纱机、理查德·阿克赛特(Richard Arkwright)的水力纺纱机以及山姆·克罗姆普顿(Samuel Crompton)的“穿纱机”(Spinning Mule)等发明,极大提高了纺纱效率。

其次是铁路和蒸汽机的应用。

乔治·斯蒂芬森(George Stephenson)的蒸汽火车和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改进的蒸汽机,使得运输和能源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蒸汽机的应用不仅驱动了工厂机械的运转,还为煤矿和冶金行业提供了大量的能源。

再次是化学和冶金技术的创新。

亨利·贝辛斯特(Henry Bessemer)的转炉法和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的电力技术使得钢铁和电力成为工业生产的基石,促进了工业化的进程。

二、经济因素加速了工业化进程经济因素是英国工业革命进程中的另一个重要驱动力。

首先是市场需求的增长。

随着殖民地的开拓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英国商品需求大幅增长,工业化产生的大量产品可以满足市场需求。

同时,英国积累了大量的资本,为技术创新和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其次是劳动力的转移。

农业革命使得农民的生产力大幅提高,很多农民被迫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加入工厂生产队伍。

城市化和工业化相互促进,形成了庞大的劳动力资源,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

第三是贸易和政策的推动。

英国颁布一系列自由贸易政策,降低了关税和贸易壁垒,使得英国的商品更容易进入国际市场。

英国工业革命引领现代工业化进程

英国工业革命引领现代工业化进程

英国工业革命引领现代工业化进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英国工业革命无疑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

它如同一场狂风骤雨,彻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引领着人类步入了现代工业化的新时代。

在工业革命之前,英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生产主要依赖于手工劳动。

农业占据着主导地位,人们的生活节奏缓慢,生产效率低下。

然而,随着 18 世纪中叶一系列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涌现,这种局面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纺织业成为了工业革命的先驱领域。

飞梭的发明大大提高了织布的效率,使得纱线的供应跟不上织布的需求。

于是,珍妮纺纱机应运而生,它的出现使得纺纱效率大幅提升,从一人只能操作一台纺车,发展到一人可以同时操作多台纺车。

而水力纺纱机和骡机的发明则进一步推动了纺纱技术的进步,使得纱线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这些技术的革新,不仅改变了纺织业的生产方式,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棉花种植和纺织机械制造。

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是英国工业革命的核心成就之一。

在早期,矿井排水是蒸汽机的主要用途。

但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蒸汽机被广泛应用于工厂、铁路和船舶等领域。

蒸汽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动力的来源,不再依赖人力、畜力和水力等传统动力。

它提供了稳定、强大且不受自然条件限制的动力,使得工厂可以大规模集中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冶铁业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传统的冶铁方法效率低下,产量有限。

而焦炭炼铁法的发明,使得铁的产量大幅增加,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铁的大量生产为制造机器、修建铁路和建造船舶等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进一步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工厂制度的兴起是工业革命带来的又一重要变革。

在手工工场时代,生产规模较小,分工也不够精细。

而工厂制度的出现,实现了生产的集中化和专业化。

工厂内部分工明确,工人在不同的岗位上进行专业化的操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同时,工厂制度也促进了管理方式的变革,出现了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管理体系。

工业革命还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巨大变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英国呢绒工业的发展与工业化的启动
16—18世纪是英国工业化前夜也是经济学家们所说的“重商时代”。

在该时代的初期英国还是个二流小国商业不如荷兰多数工业落后于法国。

然而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努力英国在地球上首先拉响了工业化的汽笛成为“世界工厂”。

英国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16—18世纪英国呢绒工业的发展在调整产业结构、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加速资本积累、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16—18世纪的社会经济大变动中英国面临三大压力。

一是国际商战及货币资本短缺的压力。

因为地理“大发现”之后欧洲社会出现了商业化变动货币的需求量日趋上升。

各国政府普遍认为利用各种条件争取贸易顺差保证货币多进少出是增加财富与实力、争夺国际霸权的主要手段。

因此国际商战日趋激烈。

二是物资供给短缺的压力。

十六七世纪英国人口快速增长。

人口快速增长导致社会需求增长而社会供给却相对滞后引起商品短缺物价上涨。

据统计16世纪英国的商品价格平均上升了155%。

三是人口过剩的压力。

在地理“大发现”、价格革命、商业革命的影响下全国掀起圈地狂潮。

17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取消对圈地的限制法律本身成为掠夺的工具圈地运动规模空前扩大。

圈地运动造就资本主义大农场、大牧场的同时又使大批人失去土地、家园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浪者。

从16世纪起英国到处充斥着流民。

仅从伊丽莎白时代的伦敦来说人口约有20万而常年流浪的人口就有5万以上。

在苏格兰乞丐人数估计不下20万。

他们四处流浪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威胁着英王朝统治的安全。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开辟一个国内具有生产能力和发展潜力并能冲进国际市场的工业部门将劳动力从传统的、自给的、人均产值很低的农业部门转移到人均产值大幅度提高的工业部门完成国民收入由递减向递增的转变。

英国政府认识到实力甚于富足的重要性。

当其他欧洲人认为工业只是为商业服务的手段时英国的国王却提出“英国需要的不是交换的价值而是提高生产的能力”。

而英国丰富的羊毛资源给它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英国是一个岛国雨水充沛气候温和水草茂密其牧场和草地能保持长年湿度。

广阔的荒地长满石南属植物很适宜畜牧业经济尤其适宜绵羊放牧其绵羊毛质量之高是欧洲少有的。

因此13、14世纪的出口贸易和羊毛是同义语羊毛是国家的主要财源。

1348年羊毛关税收入达6万英镑⑴1421年羊毛税收占全部税收的74%⑵。

英国政府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利用优质羊毛、圈地所游离出来的劳动力和原有的呢绒加工基础等条件借助政权力量进一步推动呢绒加工业的发展。

第一通过法令把圈地游离出来的劳动力导入羊毛加工工业。

1576年法律规定:治安法官有权使用公款购买成批原料、羊毛、大麻等为穷人安排工作。

法律还规定每个郡要办两个到三个工场即感化院收容有劳动能力的乞丐和流浪者。

在羊毛产区还有另一救济方法就是由呢绒商以低廉的工资雇用贫穷的劳工。

不少贫民习艺所都办起了手工工场也有不少手工工场办起了贫民习艺所。

这些方法不仅吸收、安置了圈地产生的部分流浪者缓解了流民问题也促进了手工工场发展。

正是这些“真正的工场手工业为那些由于封建社会解体而被赶出土地的农村居民开辟了新的生产领域”⑶。

因此呢绒工业的扩大再生产为从根本上解决流民问题完成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实现英国经济起飞打下基础。

第二努力吸收外国技术人才改进呢绒生产工艺赶超欧洲先进水平。

在机器时代前改进一个国家工业的基本因素不是资本是有技术的劳动者。

1271年亨利三世宣布:“所有男女织工不管是佛兰德尔人还是他国人均可前来我国安全织布。

”并对移居者赐于5年的免税待遇。

伊丽莎白女王执政时期则利用尼德兰反西班牙专制统治的时机大量接纳尼德兰工匠。

她颁布法令欢迎佛兰德尔工匠来英国定居但每个工匠必须带两个英国籍学徒。

据估计当时大约有三万名佛兰德尔工匠逃往英国。

他们把精湛的选毛、染色技艺带到英国改进了当地的生产工艺。

16世纪初期一度衰退的诺威奇接受移民4000人并迅速复苏成为“新织品”的生产中心。

1558
年2860名尼德兰人迁入英国1563年前后1.8万名佛来名人迁入伦敦与桑威奇1566年又增至3万人⑷。

法国胡格诺战火制造了大批难民英国为之敞开大门。

1681年前后为安置法国难民拨款1.4万英镑1685—1687年为6.37万英镑1694年是1.18万英镑⑸。

政府为了使他们能安居乐业还为他们在伦敦郊区修建12所教堂。

1670—1690年间大约有8万胡格诺教徒逃往英国约占伦敦周围居民的1/3⑹。

一位议员曾这样问:“世界上曾有那个国家能像英格兰那样养育着如此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外邦人?⑺”正是这些外邦人带来了新技术给英国呢绒工业及其他工业充实新鲜血液使之快速发展。

当时英国引进双股粗纱、细哔叽、斜纹呢等新呢布。

它们价廉、轻柔、不十分坚固因而很能迎合服装款式的翻新。

那些外来工匠首先使这些产品付之生产使英国的呢绒生产上了一个新台阶达到与欧洲大陆先进国家相媲美的水平。

第三遵循重商主义原则采取贸易保护主义。

首先政府通过调节进出口商品种类以保护呢绒为主的本国工业发展。

1576年英国政府颁布法令限制羊毛、大麻等本国原料或初级产品出口禁止粗纹布、呢绒织品、亚麻布进口。

18世纪输出羊毛被列入重罪之列。

政府禁止输出羊毛、活羊甚至不准在海滨五里地内剪羊毛。

其次排斥呢绒生产的国外竞争者禁止英国属国生产毛织品。

17世纪以来爱尔兰工业发展较快为防止来自爱尔兰的威胁英政府设立出口税制度使爱尔兰不能接近殖民地和外国市
场。

在该岛四周设立封锁用2艘军舰和8只武装帆船组成小舰队进行巡逻。

再次支持贸易公司活动发展英国海外贸易支持海外探险、殖民活动和殖民战争开辟海外贸易新市场。

伊丽莎白女王对开辟西北航线的探险事业大力支持并积极鼓励英商进入西班牙、葡萄牙所垄断的航路和殖民地从事贸易活动。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6世纪英国开辟了与北美、俄罗斯、亚非、利凡特、东印度公司等地区的外贸新市场17世纪时在西半球建立了17个新的、分散的殖民区⑻为英国工业赢得更大的发展余地。

在上述政策的推动下16、17 世纪英国的呢绒工业发展迅速出口量扶摇直上。

15世纪中叶呢绒出口量为5.4万匹16世纪中叶达12.2万匹至17世纪初年呢绒出口量一直稳定在11万匹左右。

自都铎王朝至1660年羊毛及羊毛制品出口量占全部出口贸易的3/4有时占9/10。

1700年毛织品的出口价值达280万英镑占出口总值的4/5⑼。

直到棉织业生产在工业化的浪潮中异军突起之前呢绒工业一直是英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并使英国在1660-1700年“首先成为一个依赖自己的世界贸易库”⑽。

英国人靠这一贸易库占领殖民地市场在国际商战中获胜实现了财富的积聚夺取世界霸权主宰世界经济。


呢绒加工业的发展对英国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为本国工业化的启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一呢绒工业的发展吸收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了农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

因为一方面呢绒工业是劳动密集型手工业。

1580年工人生产一匹宽幅呢绒需要花费15个工人一个星期的劳动质地较为复杂的呢绒所需要的劳动还要多。

呢绒工业的发展大量吸收了圈地所游离出来的农业劳动力。

另一方面当时呢绒加工业的技术水平不高纺织工具规模小、投资少也适宜于单家独户生产因此它能够以分散手工工场的形式向农村渗透使农业、牧业、手工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井与全国及世界市场建立联系。

如约克郡的呢绒主要从利兹、哈里法克斯两个市场流向全英并输出到荷兰各港口、波罗的海沿岸各国、地中海东部诸商港和美洲殖民地。

因当时从事呢绒生产的劳动者的生活水平普遍要高于纯农业劳动者结果圈地运动产生的农业部门的外推力与工业部门的吸收力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加快劳动力从低效率的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业部门。

16世纪英国从事毛纺织业的人数几乎占全国居民的50%17世纪至少有1/5的人靠毛纺织业过活几乎所有的村庄都制造呢绒⑾。

据当时记载几乎没有一个城镇或乡村不以毛纺织业为主要副业。

哈里法克斯是英国最大的教区之一笛福在他的《漫游记》中描述了当时毛纺织业的生产状况:“在太阳出来光芒开始发亮时我们便可看到几乎每一屋前都有一个布架每一个架上都有一块普通呢绒或者一块粗哔叽或者一块夏龙布。

⑿”17世纪时全国已有l/2的人口农闲时从事加工业其中有不少人已逐渐将经济
重心由农业转向工商业由此产生了一批以种地为副业以工业劳动为主的小农阶级。

整个英国务农人数急剧下降15 世纪末占90%16世纪中叶下降到80%17世纪初又降到60%1750年农业劳动力只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 45%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