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巨人和孩子》童话的叙述方式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5巨人和孩子》word教案 (3)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5巨人和孩子》word教案 (3)

11、《巨人和孩子》【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感知内容,理清脉络。

2、品析本文人物形象塑造和景物描写的特色。

3、领会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并培养自己良好的品格。

【重点难点】1、重点:积累字词,感知内容,领会主题。

2、难点:人物塑造和景物描写的方法。

【教法学法】自主预习法、朗读法、质疑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骆驼寻宝的故事,懂得了拥有坚定信念、战胜困难的勇气、百折不挠的毅力方能成功;米妮打扫地毯下尘土的故事,明白了诚实、善良、勤劳的人是一定会得到回报的;那么,今天我们再去学习一个有关“巨人和孩子”的故事,这个故事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二、自学感知1、自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栖息(qī) 聆听(líng) 徘徊(pái huái) 斗篷(péng)烟囱(cōng) 冰雹(báo) 咆哮(páo)乐不可支:形容快乐到了极点。

欣喜若狂:欢喜或快乐到了极点。

翩翩起舞:形容欢快地跳舞,也形容动物飞舞。

肆意:由着自己的性子;任意。

2、扩题训练,感知课文内容。

以这篇课文的题目“巨人和孩子”进行扩题训练,引导学生概述课文内容。

3、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什么变化?巨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变化?明确:花园的变化: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美丽的春天。

当巨人把孩子们赶出花园之后,春天不再光顾巨人的花园,巨人的花园终年是寒冬,只有北风、冰雹,还有霜雪在林间上蹿下跳。

而当孩子们回到了巨人的花园后,树上开满了鲜花,鸟儿们翩翩起舞,兴奋地欢唱,花朵也纷纷地从草地里伸出头来,露着笑脸。

巨人的变化: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

变化的原因:巨人由于自私而把孩子们赶出了花园,花园从此不再有春天。

巨人看到了孩子们的到来使花园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他才明白是自己的自私带来了恶果。

特别是爬不上树的小男孩被巨人抱上大树后,树儿立即怒放出朵朵鲜花,鸟儿也飞回枝头放声欢唱;小男孩伸出双臂搂着巨人的脖子,亲吻巨人的脸,这些变化让他深受感动,从而深深觉悟,变得充满爱心。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教法探讨1、自读课以学生自学为主。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拟人修辞的妙处。

积累词语。

3、通过片断训练,培养学生想像力,锻炼学生写作能力。

4、快乐学习。

过程与方法1、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阅读的感受。

有创意的阅读,快乐的学习。

2、通过片断练习,继续培养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

养成勤于练笔的习惯。

3、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爱”这一亘古不变的主题,获得情感体验,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巨人变化的原因,并向生活辐射联系。

难点:通过辐射材料,丰富思想,品味写法,获得感悟。

教学流程设计(一)投影名言导入新课:“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着,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墨子兼爱中》)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童话《地毯下的尘土》。

米妮是个勤劳诚实善良的女孩。

这种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感受得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巨人和孩子》。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叙述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王尔德又是怎样来诠释爱心的"。

(二)自主获取知识并交流(1)王尔德其人:(1854———1900)。

英国作家,诗人。

惟美主义代表人物,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观点。

其作:童话《快乐王子》,长篇小说《道林。

格雷的肖像》等。

(2)阅读感悟(分小组讨论问题,交流。

学生自由发言)请同学们与小组成员讨论后列出课文结构提纲。

(四人学习小组)答案:写结构提纲,参考如下:第一部分(1~2段):写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快乐地玩耍。

第二部分(3~10段):写巨人回来后禁止孩子们进入他的花园,致使花园里只有寒冷的冬天。

第三部分(1l~22段):写孩子们给花园带来了春天,给巨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三)质疑,导读(1)巨人有哪些言行表明了他的私心?答案:可从原文第5和10段来回答(2)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什么变化?答案:巨人由于自私而把孩子们赶出了花园,花园从此不再有春天。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巨人和孩子教案 语文版(2021学年)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巨人和孩子教案 语文版(2021学年)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巨人和孩子教案语文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 巨人和孩子教案语文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 巨人和孩子教案语文版的全部内容。

巨人和孩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拟人修辞的妙处.3.通过片断训练,培养学生想像力,锻炼学生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辐射阅读,增强语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在阅读过程中积累、思考、比较、运用。

2.通过片断练习,继续培养学生勤于练笔的习惯。

3.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爱"这一亘古不变的主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理解爱、奉献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理解巨人变化的原因;理解应深化主题,并向生活辐射联系。

◆难点片断写作表达练习。

◆教学突破通过辐射材料,丰富思想,品味写法,获得感悟.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印发《一棵大树》、《溪水》等几篇文章。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课前积累:读《一棵大树》、《溪水》等文章.教学步骤(第1课时)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热身训练1.形象阐述对“爱"的理解2.设疑、理解、点拨2.朗读思考、讨论发言3.辐射资料深化理解 3.讨论探究一、热身训练(约分钟)二、设疑、理解、点拨(约分钟)三、辐射资料.深化理解(约分钟)四、本课小结因为有了爱,世界才如此美好。

请同学们在课下向其它同学讲述一个你身边发生的爱的故事。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6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6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课方案(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课方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语文教课方案编订: XX文讯教育机构《巨人和孩子》教课方案6教材简介 : 本教材主要用途为经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育学生的阅读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知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课设计资料合用于初中七年级语文科目 , 学习后学生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和提升。

本内容是依据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能够放心改正调整或直接进行教课使用。

课标要求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思想内容,感悟课文浓重的童话和神话色彩。

2、理清文章构造,培育归纳能力。

3、赏识生动形象的光景描绘,领会课文拟人的修辞方法的妙处。

4、领悟“爱心能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美好和欢喜,自私则会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不幸和难过”的道理。

[ 学法点悟 ]学习本文,要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而且经过辐射阅读,加强语感,养成优秀的阅读习惯,在阅读过程中做到累积、思虑、比较、运用。

经过片断练习,培育学生想像力和勤于练笔的习惯。

经过指引学生理解“爱”这一亘古不变的主题,培育学生的研究精神。

[ 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在世界各国传诵了百余年的有名童话。

作者经过对照的手法,颂扬了爱心,歌颂了爱的力量,今日读来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文章经过写巨人的花园由终年隆冬终于回到春季的过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文章的构造有什么特色?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什么变化?巨人是如何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的?这些是我们学习文章时要侧重思虑的问题。

[ 疑难分析 ]怀疑:这篇童话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解惑:这篇童话经过写巨人的花园由终年隆冬终于回到春季的过程,告诉我们:爱心能给世界和自己带来欢喜,自私则会给世界和自己带来不幸和难过。

怀疑:文章的构造有什么特色?解惑:全文有22 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 1~ 2):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快乐地嬉戏。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的细节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3)学会从课文中提炼出中心思想,并进行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态度。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敢于挑战的精神。

(3)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从课文中提炼出中心思想,并进行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分析课文:(1)学生自主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2)教师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写作手法。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类似的故事。

五、教学反思:1. 课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进行总结,找出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2. 针对教学中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教学内容1. 课文解析:深入分析课文中的情节,理解巨人和孩子之间的互动以及各自的心理变化。

2. 角色理解:探讨课文中的主要角色——巨人和孩子的性格特点,理解他们的行为动机。

3. 象征意义:揭示课文中的象征元素,如巨人代表权威和固执,孩子代表纯真和善良等。

写作文关于巨人的童话故事

写作文关于巨人的童话故事

写作文关于巨人的童话故事有一天,我睡着了,醒来时发现床边有一颗魔力丸。

魔力丸旁边有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你喜欢高吗?喜欢就吞下它,让你变成2米6的个子,鼻子、眼睛是以前的两倍,嘴巴不但大还红红的,牙齿白极了。

到时候你就变成孩子王了,吞下它吧!我迫不及待地吃掉魔力丸,我慢慢变小小,慢慢越来越低,最后我显得跟纸条上贴的2米6的个子一样了,脑袋必须顶上至天花板了。

我找到了一条长裙,怎么也穿不上,变高了衣服还真难穿,以前拖到我小退的裙子,现在变成超短裙了,我勉强穿着它去上学。

我背著书包回去上学,车子挤不出我了,我只好跑去学校,感觉肩上的书包不好重呀,像是没腰似的,没二十分钟我就至了学校,心想:跑步也不比驾车快,还节省油。

趁警卫不注意,我冲进校园,走进教室,原本又高又大的教室现在变得又小又矮,同学们用惊讶的眼光望着我,一个同学开玩笑地说:“我们班来了一个小姚明!”这时,老师走进教室大喊一声:“做好学生的要求是什么?”我站起来刚想回答,老师就被我吓了个半死,我这才知道,我太高了。

我大叫一声,我要变回原来的样子!哎,认为紫带太高也不是一件好事呀!巨人把花园打扮得十分美丽,全村的孩子都喜欢到那里玩。

巨人的花园一年四季都不一样,都十分迎合人。

春天鲜花花开,树木都短出来了代莱叶子,小草们争先恐后的从土里爬出来,望着这美丽的世界。

一些小花也绽开了笑脸,蜜蜂们也出动了,它们每找到一朵小花,就迫不及待地钻进去,仔细地采蜜,小花们为了吸引更多的蜜蜂“做客”,有的穿上了红衣裳、有的披上了紫色的外套……,有些花儿虽然没有很华丽,但它们好象洒了很浓的香水,来招引“客人”,各种各样的鱼在水里欢快地游着,有的躺在柔软的水草丛中休息,有的在追逐打闹,时不时跃出水面。

春雨过后,草地上撑起了几把“小伞”给小草们挡住阳光,树上也多出了几只“耳朵”好让大树享受那清脆的掸亥侧酵乇寂岔檄唱漏鸟叫。

夏天,绿树成阴,一丛丛大树密密麻麻地排序着,不想阳光埃皮纳勒区,小草紫带更高了,躺上去,松松软软,好象掉进了棉花堆上,水里多了几片荷叶,荷花也大方地散发出着清香,前来筑巢的鸟儿多了,这里也更冷清了。

2021七年级上册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2021七年级上册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2021七年级上册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这是一篇在世界各国传诵了百余年的闻名童话。

通过对比的手法,歌颂了爱心,歌颂了爱的力气,今日读来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今日我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七班级上册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七班级上册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学习目标:(一) 理清文章结构,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二) 体会“爱心能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美妙的欢快,自私会给世界和自己带来不幸和苦痛”的道理。

(三) 能体会文中拟人句的效果,把握文中字词。

学习重点:目标1、2、3学习难点:目标2学法指导:1、熟读课文,把握童话的内容。

2、查找工具书,读准字音,解释生词。

3、小组沟通,领悟童话的深刻内涵。

自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1、查找工具书,为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词。

栖息( ):倾听( ):肆意( ):咆哮( ):玩耍( ):徘徊( ):翩翩起舞( ):乐不行支:2、查找的资料,为同学作介绍。

3、朗读课文,简要概述课文描绘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二、探讨沟通1、导入2、预习展现3、听读课文,争论:A:巨人的花园有过几次变化?B:巨人是怎样由自私变得布满爱心的?C:这则童话告示我们怎样的道理?三、课堂巩固1、《巨人和孩子》选自,,国作家。

2、造句:翩翩起舞:乐不行支: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作业:完成思索与练习二自我评价:优良可劣家长评价:优良可劣老师评价:优良可劣时间:第二课时一、预习导学1、叶圣陶说:“有思路,寻路识斯真”。

可见理清思路概括内容的重要。

再读文章,分析它的结构层次,想一想你划分的理由。

2、这篇文章非常留意语言和修辞的使用,因此写得形象生动,布满感情。

你最喜爱文中的哪些语句,请摘抄下来,并说明喜爱的缘由。

二、思索沟通1、导入:2、为文章划分结构,并说明你如此划分的理由。

全文分部分,重点是部分。

内容概括:3、思索:巨人怎么明白春天不愿到花园中来的缘由的?他的行为有什么转变? 哪些描写说明巨人的内心发生了变化?4、第二段写巨人不在时的花园,措辞有什么特点?文中还有那些词用的很有特色?5、第八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文中还有哪些用了修辞的句子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三、课堂巩固指出下列语句的修辞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1、这是一个很可爱的大花园,长满了绿茸茸的青草,每了的鲜花随处可见,多得像天上的星星。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教案:《巨人和孩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用了七年级语文教材中陶渊明的《巨人和孩子》一文,该文主要围绕着小巨人和小孩子之间的友情展开,通过描述小巨人和小孩子之间患难与共的故事,传达了团结友爱,帮助他人的主题。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陶渊明的《巨人和孩子》的故事情节;(2)学习基本的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够初步读懂文言文,并分析文中情节、人物、主题等。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心、友爱的精神,懂得团结友爱,学会帮助他人。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对《巨人和孩子》的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分析文言文中的情节和主题;(2)帮助学生理解并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准备一些与主题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猜猜本课要学习的是哪篇文章。

2.、新课呈现(10分钟)3.、阅读理解与课文分析(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导图,并将思维导图与课文进行对比,从而全面了解课文的内容。

4.、课文学习(20分钟)师生共同阅读课文,并进行生词的解释和重要语句的分析,让学生理解文中的意思。

5.、课文理解与分析(1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析课文中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并且将自己的分析结果总结在黑板上。

6.、扩展阅读(10分钟)老师推荐同类型的文本给学生,让学生拓宽自己的阅读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

7.、作业布置(5分钟)回家之后,要求学生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分享对《巨人和孩子》一文的思考和理解。

五、教学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巨人和孩子》的故事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掌握了初步的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技巧。

同时,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也对友情、团结、帮助他人等价值观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

孩子与巨人的互动
孩子和巨人一起玩耍、 聊天和分享故事。
巨人向孩子展示了自己 的花园,孩子也向巨人 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孩子教巨人如何用小木 棍在树上写字,并教他 如何爬树。
巨人则教孩子如何跳过 墙头,并给他展示了他 的魔法花园。
巨人消失与孩子的成长
01
02
03
04
巨人突然消失了,孩子感到非 常失落和孤独。
04
文学手法分析
叙事结构
线性叙事
故事按照时间顺序展开,从巨人的出现到孩子的离去,情节连贯 ,符合一般叙事逻辑。
伏笔与照应
文中多处埋下伏笔,如巨人出现的原因、孩子与巨人的互动等, 这些伏笔在故事后半部分都有所照应,增强了故事完整性。
人物塑造
巨人形象
通过描写巨人的外貌、行为和语 言,塑造出一个高大威猛但内心 孤独的形象,使读者对其产生同 情。
巨人突然消失了,孩子感到非 常失落和孤独。
巨人突然消失了,孩子感到非 常失落和孤独。
巨人突然消失了,孩子感到非 常失落和孤独。
03
主题与寓意
主题:爱与成长
故事通过巨人和小男孩的互动,展现了爱与成长的主题。小男孩 的纯真、善良和勇敢感染了巨人,使他逐渐放下了心中的防备和 冷漠,变得更加温暖和关爱。
人际关系
故事中的孩子通过与巨人建立 友谊和互相理解,最终实现了 共同成长,这让我们反思如何 处理人际关系,建立互信、互 助的良好氛围。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对社会现象的反思
教育问题
故事中的孩子通过自学和独立 思考,最终取得了成功,这让 我们反思当前教育体制的不足 之处,以及如何培养孩子的创 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社会偏见
故事中的巨人被描绘成一个偏 执、狭隘的形象,这让我们反 思社会中存在的偏见和歧视现 象,以及如何消除这些现象, 建立一个包容、和谐的社会。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巨人和孩子》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教育学生树立自信、勇敢面对困难,学会自我反省和改正错误。

(2)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学会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巨人和孩子》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培养学生树立自信、勇敢面对困难,学会自我反省和改正错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巨人和孩子》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巨人会和孩子成为好朋友?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人物情感。

(2)学生结合注释,学习生字词,并尝试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合作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品读赏析(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妙。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续写故事《巨人和孩子》的后续发展。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如何树立自信、勇敢面对困难,学会自我反省和改正错误。

五、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

2. 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改进意见。

3. 针对学生的反馈,教师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意识。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2021年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2021年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法探讨1、自读课以学生自学为主。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拟人修辞的妙处。

积累词语。

3、通过片断训练,培养学生想像力,锻炼学生写作能力。

4、快乐学习。

过程与方法1、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阅读的感受。

有创意的阅读,快乐的学习。

2、通过片断练习,继续培养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

养成勤于练笔的习惯。

3、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爱”这一亘古不变的主题,获得情感体验,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巨人变化的原因,并向生活辐射联系。

难点通过辐射材料,丰富思想,品味写法,获得感悟。

教学流程设计(一)投影名言导入新课“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着,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墨子兼爱中》)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童话《地毯下的尘土》。

米妮是个勤劳诚实善良的女孩。

这种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感受得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巨人和孩子》。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叙述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王尔德又是怎样来诠释爱心的。

(二)自主获取知识并交流(1)王尔德其人(1854———19)。

英国作家,诗人。

惟美主义代表人物,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观点。

其作童话《快乐王子》,长篇小说《道林。

格雷的肖像》等。

(2)阅读感悟(分小组讨论问题,交流。

学生自由发言)请同学们与小组成员讨论后列出课文结构提纲。

(四人学习小组)答案写结构提纲,参考如下第一部分(1~2段)写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快乐地玩耍。

第二部分(3~1段)写巨人回来后禁止孩子们进入他的花园,致使花园里只有寒冷的冬天。

第三部分(1l~22段)写孩子们给花园带来了春天,给巨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三)质疑,导读(1)巨人有哪些言行表明了他的私心?答案可从原文第5和1段来回答(2)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什么变化?答案巨人由于自私而把孩子们赶出了花园,花园从此不再有春天。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巨人和孩子》教学设计1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巨人和孩子》教学设计1

《巨人和孩子》教学设计一、设计说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被编排在第三篇,前两篇以歌颂无私无畏造福他人的精神和诚实、善良、勤劳的品德为主,这篇童话用对比的手法,歌颂爱心的力量。

学习这篇童话,重在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爱心,领悟作品所蕴涵的博爱精神。

教学中可采用分组学习方法,每一组负责学习一部分,师生一起归纳文章的思想内涵。

二、教学目标1.弄清文章的思路,理出文章的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培养概括能力。

2.明白爱心能给世界和自己带来美好和欢乐,自私则会给世界和自己带来不幸和痛苦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①从“爱心能改变自己和世界”导入,让学生感受爱的力量。

②从分析人物形象导入,让学生带着“巨人在什么时候获得快乐”这个问题进入课文。

③从花园发生的巨大变化导入,让学生将自私带来的不幸、痛苦与爱心带来的美好、欢乐进行对比,认识到爱心的可贵。

2.教学切入点①从分析文章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切入。

在理清思路、概括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课文内容。

②从分析巨人的形象特点切入,引导学生讨论:巨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身上有什么可贵的品质?3.品读课文,完成问题①体会文章语言的精辟处A.用叠词表现欢乐喜爱之情。

如:青草—绿茸茸花朵—粉扑扑果实—累累B.表现巨人急切的心情。

如巨人再次看到他所喜爱的小男孩时,“激动”“奔”“急匆匆”。

②体会文章修辞手法的妙处如表现小鸟儿、树儿、花儿对巨人的自私深表不满:“小鸟便无心唱歌,树儿也忘了开花。

有一朵花儿从草中探出头来,看见那个告示后,它对孩子们的遭遇深感同情,于是又把头缩回去,继续睡觉了。

”写雪、霜、风、冰雹在花园里肆虐,写孩子们回到花园后,树儿、鸟儿、花儿对孩子们的欢迎,都采用了拟人手法。

4.学法指导①梳理脉络法。

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并概括各部分内容。

②从课文中找出拟人的语句,领会拟人的妙处,在今后的写作中积极主动地模仿和借鉴。

四、拓展延伸1.从你的生活中搜集一个关于爱心和自私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看看它们分别给人们带来了什么。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蟋蟀在时报广场》语文版知识精讲

七年级语文《巨人和孩子》《蟋蟀在时报广场》语文版知识精讲

初一语文《巨人和孩子》《蟋蟀在时报广场》语文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巨人和孩子》《蟋蟀在时报广场》学习要点:继续巩固童话知识,通过学习《巨人和孩子》把握思想内容,感悟课文浓厚的童话和神话色彩;把握文章的结构,培养概括能力;欣赏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体会课文拟人的修辞方法的妙处;通过学习《蟋蟀在时报广场》了解文章的内容,感悟童话的主旨;理解课文中刻画的形象的象征意义;体会本文生动幽默的语言特色;掌握这两篇课文的字词等基础知识。

学习难点:通过内容分析,把握这两篇童话的主旨;童话中人物的象征意义的认识;理解《蟋蟀在时报广场》里几个形象的区别。

学习知识点:(一)常识部分:作家及其作品:1. 《巨人和孩子》的作者及作品:王尔德1854—1900 英国作家、诗人,其父亲是著名的医生,母亲是爱尔兰民族主义女诗人。

王尔德在读书期间涉猎了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黑格尔等人的著作,他作为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在英国文学史上有特殊地位,是19世纪80年代的美学运动的主力和90年代颓废派运动的先驱。

他的作品有:童话故事《快乐王子》,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肖像》,喜剧剧本《少奶奶的扇子》《理想丈夫》,散文《说谎的堕落》《社会主义下的人的灵魂》,诗集《里丁监狱之歌》。

《巨人和孩子》一文选自《世界著名童话作品集》。

2. 《蟋蟀在时报广场》的作者及作品:乔治·塞尔登,生于1929年,是美国儿童文学作家。

著有多种文学作品,如《能潜水的狗》(56年)、《海底公园》(57年)、《蟋蟀在时报广场》(60年)、《蟋蟀切斯特鸽背上的旅行》(81年)、《蟋蟀切斯特的新居》(83年),其中《蟋蟀在时报广场》最负盛名,荣获纽伯利儿童文学奖第二名,被誉为当代新童话的标本,后两篇是《蟋蟀在时报广场》的续集。

(二)基础知识:1. 应掌握的字:茸róng 栖qī聆líng 徘pái徊huái 囱cōng咆páo哮xiào 窜cuàn 翩piān 垢gòu 蟋xī蟀shuài霓ní钞chāo 镍niè狄dí墩dūn漪yī萦yíng 赎shú铛dāng2. 多音字:累é果实累累ě罪行累累è劳累堡ǎ城堡ǔ堡子说ō说话ì说服l il il ib opshushu⎧⎨⎪⎪⎩⎪⎪⎧⎨⎪⎩⎪⎧⎨⎪⎩⎪3. 形近字:耍shuǎ(玩耍)赎shú(赎罪)摊tān(报摊)陪péi(陪同)要yāo(要求)读dú(读书)滩tān(河滩)赔péi(赔偿)徘pái(徘徊)篷péng斗篷萦yíng(萦绕)排pái(排队)蓬péng蓬勃萤yíng(萤火)诽fěi(诽谤)缝féng裁缝索suǒ(线索)雹báo冰雹愧kuì羞愧谦qiān(谦虚)苞bāo花苞魁kuí魁伟赚zhuàn(赚钱)咆páo咆哮傀kuí傀儡嫌xián(嫌弃)炮pào鞭炮槐huaí槐树歉qiàn(道歉)4. 应掌握的词语(课文注解外):肆意: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童话的叙述方式
童话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形式,作为一种人民口头创作的民间童话,在它千百年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叙述方式,如三段式、层递式、循环式、对照式、连环式、连续式、串连式,等等,其中有的就具有单纯、明快的特点,常为童话所采用,这里作一些介绍:
三段式将性质相同而具体内容相异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事件连贯在一起。

这种叙述方法使故事的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得到完整鲜明地表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由于这些事件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所以并不使人感到单调,反而具有一种特殊的情趣。

如《格林童话》中的《灰姑娘》、俄罗斯阿·托尔斯泰的《金鸡冠的公鸡》都运用了三段式。

循环式也称循环反复式。

故事情节的展开仿佛转了一个圆圈,周而复始,即以某个形象为起点,产生一连串基本相同的情节,从一个形象转到另一个形象,最后又回到起点。

在循环的过程中,有反复的因素在内。

例如,我国方轶群的《萝卜回来了》,写小白兔在雪底下找到两个萝卜,就想到小猴也很饿,去送给小猴,小猴去送给了小鹿,小鹿送给了小熊,小熊又去送给小白兔。

在送萝卜的过程中,不仅情节一次次反复,几个小动物的心理活动也一次次重复。

在反复中,故事中互相关心、爱护的主题得到了深化和突出。

对照式用对照式展开故事情节,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性格截然相反的人物为中心,在相同环境下,出现不同的遭遇和结局,形成鲜明的对比,用反面人物对照出正面人物,用假恶丑对照出真善美。

如法国贝洛的《仙女》。

另一种对照是前后对照,以同一人物前后不同的表现和遭遇来组织故事情节,从而突出人物性格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

英国王尔德的《自私的巨人》(又译《巨人的花园》)用的就是前后对照法。

1 /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