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戏改回忆_马少波
侯宝林个人简介
侯宝林个人简介侯宝林,中国第六代相声演员,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世纪相声大师,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侯宝林个人简介,希望对你有用!侯宝林简介侯宝林(1917年11月29日-1993年2月4日),中国第六代相声演员,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世纪相声大师,先学演京剧,后改说相声。
侯宝林1917年出生于天津,因家境贫寒,四岁时被舅舅张全斌从外地送到北京地安门外侯家。
养父在涛贝勒府当厨师,从懂事起,就饱尝了城市贫民生活的艰辛。
1929年,他刚刚十一岁,就拜颜泽甫为师,学京戏。
1940年起,与长辈郭启儒搭档,合说对口相声。
1993年2月4日,侯宝林因患胃癌去世,享年76岁。
侯宝林被尊为相声界具有开创性的一代宗师,并被誉为语言大师。
在他漫长的60年的艺术生涯中,潜心研究并发展相声艺术,把欢笑带给观众。
以他为代表的一批相声艺术家使这门艺术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达到一个令人瞩目的艺术高峰。
他为相声事业倾注了毕生精力,除创作和表演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相声名段以外,还对相声和曲艺的源流、规律和艺术技巧进行了理论研究。
他还注重培养年轻一代,一些活跃在相声舞台的名家都是他的学生。
相声代表作有《戏剧杂谈》、《醉酒》等。
侯宝林生平经历学徒时期1917年11月29日,即农历十月十五日(星期四),酉时侯宝林出生。
1922年,由张全斌带至北平,送与其妹夫侯连达夫妇为义子,起名侯保麟(曾用名侯世荣)。
侯氏乃满族(镶蓝旗),无嗣,城市贫民,先后以警官学校庶务课员、厨师等为职业,住西城福寿里19号。
1925年,在北平市立第二十七小学(现厂桥小学)就读三个月(义学)。
1926至1928年,因养父失业,被迫以捡煤核、卖报纸、拉水车、打粥要饭等方式,帮助家里维持生计。
12岁时,侯宝林开始学艺,先是学京剧,后来由于对相声的酷爱,改学了相声。
先后拜常葆臣、朱阔泉为师,曾在北京天桥、鼓楼一带“撂地”演出,说单口相声,与许许多多旧社会的民间艺人一样,以此挣钱谋生,养家糊口。
《八大样板戏》合集
《八大样板戏》合集样板戏是指“文革”时期被树立为“革命样板戏”的以戏剧为主的二十几个舞台艺术作品的俗称。
八大样板戏分别是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虽然样板戏红极一时,倍受推崇,人们却普遍不知道它实际上至少有二十多个。
因为,“八个样板戏”和“八大样板戏”等词,甚至比“样板戏”一词更加流行。
——摘自百度百科现代京剧《红灯记》全剧京剧艺术片《红灯记》,八一电影制片厂1970年摄制。
影片根据中国京剧团的现场演出拍摄,片中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地下工作者李玉和一家三代,为向游击队转送密电码而前仆后继、与日寇不屈不挠斗争的英雄故事。
本片导演成荫,编剧阿甲,监制李燕,制作人毕建平,出品人王晓棠。
中国京剧团《红灯记》剧组演出。
主要演员:浩亮饰李玉和,高玉倩饰李奶奶,刘长瑜饰李铁梅,谷春章饰磨刀人,夏美珍饰慧莲,杜福珍饰田大婶,袁世海饰鸠山,孙洪勋饰王连举。
《红灯记》的故事取材于电影《自有后来人》,此剧是中国京剧院的优秀保留剧目,六十年代至今,众多艺术家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高玉倩、钱浩梁、刘长瑜、李维康、冯志孝、孙岳、王晶华、杜富珍、张岚、耿巧云等都曾先后参加演出。
近几年来,青年团排演此剧,得到老艺术家们的指导,演出取得成功。
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沙家浜》由北京京剧团出品,汪曾祺、杨毓珉、肖甲、薛恩厚执笔,该剧是根据上海市人民沪剧团创作的现代沪剧《芦荡火种》改编而成的革命现代京剧剧目。
1968年,该剧被确定为八部革命样板戏之一。
该剧讲述了抗战时期,江南新四军浴血抗日,某部指导员郭建光带领十八名新四军伤病员在沙家浜养伤,'忠义救国军'司令胡传魁、参谋长刁德一假意抗战,暗投日寇,地下共产党员阿庆嫂依靠以沙奶奶为代表的进步抗日群众,巧妙掩护新四军伤病员安全伤愈归队,最终消灭了盘踞在沙家浜的日伪武装的故事。
20位现代戏剧作家
27、陈静 (1929年——1993年),原名陈允祥,江苏省铜山县人。
一级编剧、导演,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他的作品都是自己自编自导的,比如:《宝莲灯》、《小二黑结婚》、《庵堂认母》、《刘伯温结亲》、《双玉蝉》等戏。
但是其最著名的要数1955年改编、导演的昆剧《十五贯》,而且此剧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评价。
28、范钧宏(1916年——1986年),原名范学蠡,汉族,祖籍杭州,生于北京。
浙江杭州人。
著名剧作家,戏曲理论家,而且是戏剧界首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京剧剧本《满江红》、《猎虎记》、《杨门女将》、《白毛女》,《九江口》、《强项令》、《望江亭》、《蝶恋花》、《捉水鬼》,作品集《范钧宏戏曲选》、《范钧宏戏曲编剧论集》、《范钧宏戏曲评论选》、《戏曲编剧论集》。
29、王安祈,剧作家。
浙江人,1955年生于台北。
台湾大学中文博士(1985),现为台湾大学戏剧学系特聘教授,国光剧团客席艺术总监。
并且被誉为十大杰出女青年。
学术专长是中国古典戏曲、当代戏曲。
创作《阎罗梦》(与陈亚先、沈惠如合编)、《三个人儿两盏灯》(与赵雪君合编)、《金锁记》(与赵雪君合编,京剧现代戏,张爱玲原著小说)、《王有道休妻》、《青冢前的对话》、《王子复仇记》、《通济桥》、《陆文龙》等多部京剧剧本。
以及歌剧《画魂》。
讲评剧本:沈杏莲戏曲《长相守》、蒋东敏越剧《如花似玉》、苏逸茹京剧《伍员求剑》[1]30、陈仁鉴(1913年—1995年),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榜头镇南溪村人。
我国著名剧作家,生前是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顾问,莆田市剧协名誉主席;福建省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国家一级编剧,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鲤声剧团创始人之一。
他写了现代剧《大牛与小牛》、《三家林》,甚至整理改编了莆仙戏《团圆之后》(一名《父子恨》)和《新春大吉》,又相继写出了《春草闯堂》(与人合作,由他主笔)、《嵩口令》等名剧。
作品莆仙戏《团圆之后》和《春草闯堂》也分别被选入王季思教授主编的《中国当代悲剧选》、《中国当代喜剧选》。
浅谈豫剧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代表流派
浅谈豫剧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代表流派我出生在豫西南的一个城镇,在还不会唱流行歌曲的年龄,就会哼唱豫剧《花木兰》选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但由于时代原因、也由于学业紧张,对于豫剧的了解一直没怎么进步。
在这篇论文的写作中,我做了认真的文献调研,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考,对豫剧的特点、发展历史、文化底蕴、艺术大师的代表作和表演风格等都作了详细的介绍。
一:豫剧概述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俗名“靠山吼”。
是河南省的地方戏曲,流行于河南、陕西、甘肃、山西等地。
豫剧在声腔上属梆子腔系,唱腔分为慢板、二八板、流水板和飞板。
唱腔吐字清晰、行腔酣畅、节奏鲜明,加之极具口语化的唱词,深为观众喜闻乐见。
其伴奏乐器分文武场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后以板胡代替二弦。
武场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小锣、手镲、梆子、手板等。
豫剧的角色行当为“四声四旦四花脸,八个场面(即一鼓二锣仨弦手,梆子手镲共八口)俩箱倌”,即四生、四旦、四花脸。
四生是大红脸、二红脸、小生、边生;四旦是正旦、小旦、老旦、帅旦;四花脸是黑头、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
豫剧流派分祥福调、豫东调、豫西调和沙河调等四派。
其中,豫东调和豫西调占主导地位。
豫东调多用假嗓,声音高亢轻快,兼之多夹花腔,故它以表现喜剧风格的剧目见长。
豫西调则多用真嗓,悲壮低缓,又多夹哭腔,故长于表现悲剧风格的剧目。
二:豫剧的发展历史开封地处中原,自古人烟稠密,生产发达,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两宋时期,“百戏”繁衍,“京瓦会议”兴盛。
正如《东京梦华录》所记,当时的开封“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噪杂十余里”。
而且“奇巧百瑞,日新耳目”。
两宋以后,一方面由于民间乐舞开始为新兴戏曲和曲艺形式所融合;另一方面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也转向南京、北京。
所以,河南的民间乐舞相对衰落,但从民间乐舞中吸取了大量滋养的民间戏曲和说唱音乐,却迅速成长起来。
豫剧——“河南梆子”就是在这种历史转折中由地方民间音乐不断改进而形成的。
绝版赏析·梨园往事(1-100)
绝版赏析·梨园往事(1-100)《绝版赏析》是上海⼴播电视台(SMG)2002年开始创办的⼀个赏析讲述传统戏曲艺术、历史的专题栏⽬。
已经播出了15年,⽬前由上海东⽅卫视属下公益媒体中⼼团队制作,在七彩戏剧频道播出。
其《梨园往事》系列秉承抢救、弘扬传统戏曲的⼀贯宗旨,以“叙述旧闻,钩沉往事,重谭梨园秘⾟,品味伶⼈⽢苦”为内容,把电视⽂献⽚与作品赏析相结合,交替运⽤了⼝述历史、⾳配像、情景再现等现代电视元素,整合了京剧⽂献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探索以多媒体⼿段钩沉戏曲历史,传播传统艺术⽂化的新路。
《绝版赏析》是⼀个⼩制作栏⽬,15年来,访问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杭州、武汉、贵州、沈阳等地数百位梨园⽼⼈和研究者,制作千余段戏曲⽼唱⽚的⾳配像,留下了极其珍贵的艺术资料。
追忆昆剧“传字辈”(三⼗集)导演:柴俊为撰稿:袁⽟冰主持⼈:钱云解说:刘⼴宁命运赐予“传字辈”的是⼀笔⽆价的“财富”,但同时也伴随着⽆尽的坎坷。
传字辈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昆曲未来的命运,已经交托给了⼜⼀代“传⼈”们。
第⼀集:⼤厦将倾⼆⼗世纪初的中国,国运衰微,民⽣凋敝。
轻歌曼舞的旧梦已经⽆法在封建末世继续维系。
1920年6⽉,“全福班”献演于上海天蟾舞台,为造声势,假借已在16年前报散的⼤章、⼤雅两个昆班之名,号称“三班联合演出”,实际上,艺⼈们年事已长,歌嗓暗哑,7⽉的《申报》上有评论称“所谓三班合演者,欺⼈语⽿”。
昆曲,曾经是深⾕中孤洁傲世的⼀⽀幽兰,然⽽在新旧变⾰的疾风暴⾬之中,舞衫破旧,笛声残落,昆曲艺术之⼤厦早已形成崩裂倒塌之势。
第⼆集:昆班归来同合班和荣庆社把昆曲重新带回了北京,吴梅、蔡元培带领的北京⼤学⽣们都成了台下观戏的中坚⼒量。
不久之后,韩世昌正式拜吴梅为师,领受吴梅的教益。
由北京⼤学⾸先开启的⾼校昆曲课程和昆曲活动,为昆班重回北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遥远的南⽅,颓败的昆班⼜能否再度归来呢?第三集:元⾳不绝清末民初之时,在曾经孕育并滋养了昆曲的江南地域,仍然留存着深厚的昆曲根基。
戏改回眸:马少波谈“澄清舞台形象”
造运动 ,作为一种整合度极强的社 清舞 台形象 ”问题 ,同样也绕不过 会主义文化政治的具体实践 ,关涉 到如何重塑 国家理想和 人 民主体 ,
一
的女性, 不是有其基本刚健的一面 , 也有其柔婉的一面 吗?问题是在 于
个 人,马少波。④ 他发表于 1 9 5 1
年 9月 2 7日 《 人 民 日报 》 上 的 长 对 于 敌 人 呢 , 还是 对 于 人 民 ,对 于
戏 改运 动 初期 ,特 别是 1 9 5 0 年 1 2月全 国戏 曲工作 会 议 之后 , “ 澄 清舞台形 象”“ 净化舞 台”等 问
于澄清舞台形象一一答文汇报记者
的虐杀、酷 刑、打屁股 、打赤膊、
谢 蔚 明先 生 》 。此 文 开 宗 明 义 , 首 擤鼻涕 ,迷信恐怖 的阴曹地府、厉
题 引起 了人 们 的 强 烈 兴趣 和 普 遍 关 先 指 出 “ 这 一 问题 ,在 中央 是 和 修 魂恶鬼 ,其他如淫亵 下流、低级取
注 。除 了较早发表于 1 9 4 8年 1 1月
正戏 曲内容 同时提到爱 国主义的最
闹( “ 抓哏” ) 、 歪 曲历史诬蔑现实 ( 如
古人有今 人的思 想言词)的表演 ,
的跷) 轻轻闻一 下, 村姑便唱道 : “ 哥 被 敌视 我 们 的外 国 人视 为 歪 曲与 讥
存 在 的 各 种 野 蛮 的 、恐 怖 的、猥 亵 哥爱奴 的脚,就快来 娶我 。 ”跷 在 讽 中 国人 民 的笑 柄 ” 。《 虹 霓 关 》 中 的、 奴 化 、庸 俗 的表 现 … … 所 有 这 旦 角 粉 戏 中 也 时 常 表 现 女 子 思 春 , 些 ,在 政 治 上 是侮 辱 自 己的 民族 , 打屁 股 开玩 笑 是 “ 最 典 型 的 坏 例
“有意味的形式”:改写的重要指南——以白蛇传的现代阐释为例
文学作品的“形式”是内容的存在方式和形态,包括体裁、结构、语言、韵律、表现手法等。
内容要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内容也与形式是相依为命的,形式不能脱离内容,内容同样也不能脱离形式,正如别林斯基所言:“如果形式是内容的表现,它必和内容紧密地联系着,你要想把它从内容分出来,那就意味着消灭了内容;反过来也一样:你要想把内容从形式分出来,那就等于消灭了形式。
”黑格尔说:“内容和完全适合内容的形式达到独立完整的统一,因而形成一种自由的整体,这就是艺术的中心。
”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Bell.C.)曾提出过“有意味的形式”理论,他说:艺术品中必定存在着某种特性:离开它,艺术品就不能作为艺术品而存在;有了它,任何作品至少不会一点价值也没有。
这是一种什么性质呢?什么性质存在于一切能唤起我们审美感情的客体之中呢?什么性质是圣·索非亚教堂、卡尔特修道院的窗子、墨西哥的雕塑、波斯的古碗、中国的地毯、帕多瓦(Padua)的乔托的壁画,以及普辛(Poussin)、皮埃罗·德拉、弗朗切斯卡和塞尚的作品中所共有的性质呢?看来,可做解释的回答只有一个,那就是“有意味的形式”。
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
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地感人的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
“有意味的形式”给予我们的启发是,要注重形式自身的审美价值,有意义的内容与完美的形式的联姻,才能产生不朽之作。
形式具备一定的历史继承性,有些形式不会因为时空的转变、新形式的出现而失去生命力:比如传统戏曲在话剧勃兴之后,依然能够博得观众的青睐;古典诗词也是如此,新诗固然风光无限,然而古典诗词的创作也不时出现佳作,并大有读者捧场。
新形式的产生与演变不能完全脱离旧形式,旧形式的采取与革新是新形式产生的条件,正如鲁迅所言:“一个新思想(内容),由此而在探求新形式,首先提出的是旧形式的采取,这采取的主张,正是新形式的发端,也就是旧形式的蜕变。
样板戏发展历程
样板戏发展历程中国的样板戏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流行的,它是一种融合了歌、舞、戏等多种表现形式的综合型演出。
在中国戏曲的发展史上,样板戏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文艺形式,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艺术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样板戏曾经达到了顶峰。
它不仅成为了革命宣传和教育的工具,也成为了人们娱乐的重要途径。
样板戏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初创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戏曲开始经历一段低迷期,为了振兴戏曲艺术,政府开始对戏曲进行改革,样板戏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最初的样板戏以“红色题材”为主题,它的内容和形式都受到了政治宣传的影响。
2.发展阶段:60年代初,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样板戏的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
它不仅仅是政治宣传的工具,更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文艺形式。
在这一时期,样板戏的艺术风格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舞美设计、音乐创作等方面也得到了提升。
3.繁荣阶段: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样板戏达到了顶峰,它成为了中国戏曲的代表性艺术形式。
在这一阶段,样板戏不仅在国内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认可,也开始走向国际舞台。
不少样板戏作品在国际戏剧节上获得了大奖和高度赞誉。
4.衰落阶段:8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开始实施,文化市场逐渐开放,样板戏的地位开始下降。
新的文艺形式和文化潮流不断涌现,样板戏在这种背景下显得过时和陈旧。
虽然样板戏在文化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它的衰落也不可避免。
总的来说,中国的样板戏是一种独特而有价值的文艺形式,它在中国戏曲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虽然它的影响逐渐减弱,但它所传递的人文精神和艺术追求将永远被人们铭记。
20世纪50年代戏改回忆
20世纪 50 年代
戏改回忆
□马少波
马少波先生近影
中国的戏曲艺术发展到今天, 走过了曲折 坎坷的不平之路, 但是, 有党和政府的关怀与 扶持, 有广大戏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 在改革 与 创 新 、继 承 与 发 展 中 , 这 份 宝 贵 的 中 华 民 族 传统文化走进了今天灿烂与繁荣的新时代。 “饮其流者怀其源”, 作为新中国戏曲改革早 期的参与者, 仅以自己的点滴回忆, 以飧后来 者。
1949 年 7 月 2 日, 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 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 周副主 席作了政治报告, 报告中设专章着重阐述了改 造旧文艺的问题, 自此, 拉开了戏曲改革的序 幕, 也可以说这是中国传统戏曲为适应新的社 会生活、走向新发展继而发扬光大的郑重宣 言。周副主席在报告中说:“我感到我们对于旧 文艺的改造的重视是不够的。凡是在群众中有 基础的旧文艺, 都应当重视它的改革。这种改 革, 首先和主要的是内容的改造。但是伴随这 种内容的发展而来的, 对于旧形式也必须有适 当的与逐步的改造, 然后才能达到内容和形式
7
DDXJ >>> 回顾与展望
1949 年 10 月底, 经中央文教委员会批准, 中华全国戏曲改革委员会改名为文化部戏曲 改进局。戏曲改进局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 在它的带领下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相应的戏 曲研究、实验机构。
1950 年 7 月, 成立了由代表全国各地不同 剧种的四十三人组成的文化部戏曲改进委员 会, 周扬为主任委员。这体现了团结全国各地 方剧种的同志共同进行戏曲改革的指导思想。 作为全国戏曲改革工作的最高顾问性质的机 构, 它的任务是: 审定戏曲改进局所提出的修 改和改编的剧本; 对戏曲改进工作的计划、政 策及有关事项向文化部提出建议。文化部戏曲 改进委员会确定的戏曲剧目审定标准是: 宣扬 麻 醉 与 恐 吓 人 民 的 封 建 奴 隶 道 德 与 迷 信 者 、宣 扬淫毒奸杀者和有丑化及侮辱劳动人民的语 言和动作的戏曲剧目应该加以修改, 少数最严 重者要停演。但在审定中应注意区别迷信与神 话, 区别恋爱与淫乱。
李惟铨 创新之基在于守成
言为师表,行为世范。收徒仪式上,李 惟 铨 跟 在场人们 讲 道:“ 海 泉 能 有今 天 的 成就,我的功劳也只占50%,另外一半应该 归于杨先生。杨先生把‘裘派’艺术悉心传 授给他,才使他全面发展。”说着,李惟铨 先生让于海泉给京剧大师裘盛戎女婿杨振 钢教授深鞠一躬。这一幕让在场的人们深 受感动。
接过师父衣钵传承“魏派” 李惟铨对戏曲的喜爱,起源于京剧。喜欢评剧,是他上初
中以后的事。机缘巧合,李惟铨初中毕业后,中国评剧院一个 6 0 届 培训 班 有几 名 学员毕业,因此 对外 招几个插 班 生,他得 以进班学习,至1965年考入中国评剧院。从16岁正式学习评剧 起,李惟铨一生倾情于此。
“文革”期间,一个偶然的机会,李惟铨发现剧院资料室 非常珍贵的唱片和录音带突然成为垃圾,他悄悄跑到里面,打 开了唱 机,忘情 地 沉 浸在 魏 荣 元、马泰 等前辈优美 的唱 腔 韵 律中。李惟铨仔细研究气息运用,汲取前辈的表演精华。似从 “描红”到“临帖”,经过数年努力,当有些人学业荒疏时,他 却取得长足进步。“文革”后,他又请名师点拨,终于在恢复演 出的剧目《夺印》中使人刮目相看。1976年12月,魏荣元病逝, 李 惟 铨 从 此 接 过 师长 衣 钵,演出昔日魏 荣 元 塑 造 的角色,并
90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报道 SPECIAL REPORTS
得到业内外认可。 谦 虚 如 李 惟 铨,每 逢 人 提 到这 些 往
事,总是 连说自己幸运:“我在评剧顶级 院 团,遇 到那 么 多顶 级艺 术 家,还 获得 他 们 的 认可。我 的 很 多 机 会,都 是 老 师 提 携 的。魏 荣 元先 生 逝 世 后,他 的角色 全由我 来 演,同台对 戏 的 都 是花月仙 等 前辈,每 场演出后都 给 我指点今 天 哪里演得好, 当初 魏 先 生 是 怎么 处 理 的。”当时李 惟 铨 二十五 六岁,这 些 在 他 眼中只 敢 望 其 项背 的评剧大师,在日常言行及演出间,给予他 艺术及人品上受益终身的滋养。
样板戏是哪八部
样板戏是哪八部样板戏“样板戏”名称的由来“样板戏”的正式名称为“革命样板戏”。
“样板戏”之称,最初分别见于1965年3月16日上海《解放日报》刊登的署名“本报评论员”赞扬京剧《红灯记》的文章,以及1966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两位上海工人赞扬京剧《智取威虎山》的文章。
此后至1966年底,报刊上又出现了“革命样板戏”“革命艺术样板”“革命现代样板作品”等称呼。
“革命样板戏”被叫响,始于1967年5月至6月。
当时,江青扶植的舞台艺术作品会集北京,在六大剧场反复上演。
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报》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一文,正式提出了“样板戏”一词。
并列出如下名单:“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1968年5月,《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胜利万岁》发行,新华社配发了一篇报道,副标题是“邮电部为八个革命样板戏的诞生发行一套纪念邮票”,“八个样板戏”的说法已经很明确了。
“八大样板戏”之误从文革时期开始,很多人,包括一些高层人士,都流传“八个样板戏”或“八大样板戏”的说法,但对其具体所指并不甚清楚。
有的人,包括一些样板戏剧组成员,认为只有最早的八个样板戏才是样板戏。
事实上,文革中的样板戏远远不止八个,前前后后大概有二十几个舞台艺术作品都被称作样板戏。
如后来出现的钢琴伴唱《红灯记》、京剧《白毛女》、《龙江颂》、《平原作战》、《杜鹃山》、《红色娘子军》、舞剧《红嫂》等。
最终以京剧《磐石湾》结束了文革现代样板戏的创作历史。
“八大样板戏”一词的流行,导致社会上的很多人认为“样板戏”只有八个。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误解,一方面是八大样板戏说法影响巨大,另一方面是很多人并不知道样板戏倒底是什么。
从1967年5月到1970年上半年,样板戏中的戏剧作品只有五个京剧和两个芭蕾舞剧。
很多人根本想不到革命交响音乐《沙家浜》是样板“戏”。
20位现代戏剧作家
27、陈静 (1929年——1993年),原名陈允祥,江苏省铜山县人。
一级编剧、导演,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他的作品都是自己自编自导的,比如:《宝莲灯》、《小二黑结婚》、《庵堂认母》、《刘伯温结亲》、《双玉蝉》等戏。
但是其最著名的要数1955年改编、导演的昆剧《十五贯》,而且此剧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评价。
28、范钧宏(1916年——1986年),原名范学蠡,汉族,祖籍杭州,生于北京。
浙江杭州人。
著名剧作家,戏曲理论家,而且是戏剧界首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京剧剧本《满江红》、《猎虎记》、《杨门女将》、《白毛女》,《九江口》、《强项令》、《望江亭》、《蝶恋花》、《捉水鬼》,作品集《范钧宏戏曲选》、《范钧宏戏曲编剧论集》、《范钧宏戏曲评论选》、《戏曲编剧论集》。
29、王安祈,剧作家。
浙江人,1955年生于台北。
台湾大学中文博士(1985),现为台湾大学戏剧学系特聘教授,国光剧团客席艺术总监。
并且被誉为十大杰出女青年。
学术专长是中国古典戏曲、当代戏曲。
创作《阎罗梦》(与陈亚先、沈惠如合编)、《三个人儿两盏灯》(与赵雪君合编)、《金锁记》(与赵雪君合编,京剧现代戏,张爱玲原著小说)、《王有道休妻》、《青冢前的对话》、《王子复仇记》、《通济桥》、《陆文龙》等多部京剧剧本。
以及歌剧《画魂》。
讲评剧本:沈杏莲戏曲《长相守》、蒋东敏越剧《如花似玉》、苏逸茹京剧《伍员求剑》[1]30、陈仁鉴(1913年—1995年),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榜头镇南溪村人。
我国著名剧作家,生前是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顾问,莆田市剧协名誉主席;福建省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国家一级编剧,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鲤声剧团创始人之一。
他写了现代剧《大牛与小牛》、《三家林》,甚至整理改编了莆仙戏《团圆之后》(一名《父子恨》)和《新春大吉》,又相继写出了《春草闯堂》(与人合作,由他主笔)、《嵩口令》等名剧。
作品莆仙戏《团圆之后》和《春草闯堂》也分别被选入王季思教授主编的《中国当代悲剧选》、《中国当代喜剧选》。
中国戏曲剧种鉴赏答案
绪论1.戏曲界通常称,中国戏曲三百多个剧种。
对第一章1.昆曲发源地是哪里?昆山2.明末沈宠绥所作的戏曲声乐著作其书名是什么?《度曲须知》3.昆曲的伴奏乐器以什么为主?笛4.曾被称为“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这一出是什么戏?《十五贯》5.中国昆曲被选为“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在哪一年?2001年6.京剧的伴奏乐器是以什么为主?胡琴7.汤显祖的作品“后二梦”值得是哪两部戏曲?《邯郸记》、《南柯记》8.昆曲《斩娥》是出于元杂剧的《大刀会》的么?错9.昆曲《琴挑》是出于明传奇《浣纱记》的么?错10.昆曲《冥判》是出于明传奇《牡丹亭》的么?对11.昆曲《夜奔》是出于明传奇《宝剑记》的么?对第二章1.秦腔的发源地是哪里?陕西2.清乾隆中叶严长明锁住戏曲研究论著其书名叫什么?《秦云撷英小谱》3.因“错认”一场,被曹禺先生认为“可以和莎士比亚剧作媲美”的作品是《三滴血》4.秦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哪一年?20065.《火焰驹》的作者是李芳桂吗?对6.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前身是?民众剧团7.西京三部曲《西京故事》、《大树西迁》、《迟开的玫瑰》的作者是?陈彦8.“西秦腔二犯”这一曲调出自?《钵中莲》9.清代著名秦腔演员魏长生以那部剧作轰动京师?《滚楼》10.《三滴血》的作者是?范紫东11.《卖水》出自哪部作品?《火焰驹》第三章1.川剧创造的绝活变脸2.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大奖的川剧演员是沈铁梅3.“帮、打、唱”是川剧哪一种声腔的特色?高腔4.“保护、继承、创新、发展”是1982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振兴川剧的八字方针错5.川剧经典剧目《情探》是由著名作家黄吉安先生编写的。
错6.川剧最具创造性和艺术个性的声腔是高腔7.以下哪一个剧目是川剧作家魏明伦的作品《变脸》8.川剧的主要声腔有:弹戏、灯调、胡琴、昆腔、高腔9.下列哪些是川剧代表性剧目:①拉郎配②《龙凤呈祥》③《五女拜寿》④《情探》⑤《乔老爷奇遇》⑥《锁麟囊》《拉郎配》、《情探》、《乔老爷奇遇》10.川剧《白蛇传》中的小青(青蛇)具有男女双重性别,他在下列哪一出折子戏中属于男性?《扯符吊打》、《金山寺》11.川剧五种声腔并存状况的形成,于清代“湖广填四川”的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对第四章1.随着广东人在海内外的创业移民,遍布东南亚、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成为海内外流播最广的中国戏曲。
马少波戏剧评论实践及启示
马少波戏剧评论实践及启示■ 孙 檬摘 要:马少波是一位比较杰出的剧作家和评论家,通过创作各种戏剧作品把党的文艺策略反映其中,尤其在剧作创作期间基于戏曲改革撰写了大量的文章,并把党所倡导的文艺政策“翻译”为文艺理论。
马少波在戏剧批评期间主张运用善意的话语批评文艺作品,这样批评的艺术才能掌握政治和美学两方面的平衡。
也因为马少波本人熟悉运用革命语言与政治话语进行批评,能够在喜剧批评中担当创造者和演绎者——“话语翻译者”的角色,形成喜剧政治与戏剧实践的缓冲。
因为一旦出现政治与艺术的对立,就会损害政治和艺术的发展,因此,马少波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马少波;戏剧评论;实践;启示马少波(1918—2009),当代著名剧作家、戏剧理论家。
他改变了对我国传统戏剧规律的认识,掌握了戏剧的基本规律,并提出自己关于中国戏剧革新理论的意见及存在的问题[1]。
目前,对马少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他的新编历史剧及他对中国戏剧革新的贡献上,但不能忽略的是,马少波既是戏剧家也是艺术评论家,戏剧批判是其著作中的主要成分。
在马少波的戏剧生活构成中,他的批评内容以话剧居多,也包括电影、电视和文学作品,其批判标准和语言体系大多来自革命时期中国话剧运动的实际活动,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从我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看,这应该是当代历史文学理论及批评理论话语体系在形成及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因此,研究马少波的戏剧创作和戏剧理论,对于加深理解现代戏剧批评史,以及加强对古代戏剧批评与整体历史认识,进而支持对当代戏剧文论批评学科的体系建设,无疑具有相当高的参考价值。
一、用善意的批评进行创造性的实践从当代文学来看,马少波虽然撰写了大量的剧评,但并未对剧评或文学批评的内涵、其评注的基本面貌做出明确界定。
五卷文集《文艺评论》中收录了作家300余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的作品。
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是马少波评论的两个最活跃的时期。
马少波的评论主要集中于前后两个不同时代中国戏曲的发展,通常离不开其本人对历史戏剧发展的基本认识。
中国艺术研究院70 年概述(1951—2021)
工作,带动全国戏曲研究的开展和其他艺术门类研究 机构的组建。[2]
1951 年 4 月 3 日,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梅兰 芳任院长,程砚秋任副院长,马少波任副院长兼党总 支书记,罗合如任副院长兼党总支副书记。成立大会 在北京前门外鲜鱼口街大众剧场举行。毛泽东主席亲 笔题写院名并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周恩来、 彭真、陆定一、郭沫若和茅盾等也分别题词。成立大 会上逐一进行了宣读和展示。
在成立中国戏曲研究院并展开工作的同时,还相 继组建了民族音乐研究所和民族美术研究所。
1949 年 11 月,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的决定,吕 骥、李元庆、李焕之、李凌、缪天瑞、张洪岛等赴天 津筹建中央音乐学院,并设立研究室。1950 年 5 月, 研究室扩充为研究部,李元庆任主任。1954 年 3 月 27 日,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成立,李元 庆、杨荫浏任副所长。1958 年 5 月,文化部决定将 中央音乐学院附属的民族音乐研究所改为独立研究 机构,划归艺术局领导。1959 年 5 月,民族音乐研 究所更名为中国音乐研究所。[2] 1961 年 1 月,该所 重新划归中央音乐学院,3 月任命杨荫浏为所长。 1964 年,中国音乐学院成立,中国音乐研究所划
(二)文学艺术研究所(1975—1978) 1975 年 2 月 27 日,经国务院批准,艺术研究机
构正式定名为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所。3 月 29 日, 召开全所职工大会,袁水拍、朱德林、苏一平、罗光 达为所领导小组成员。
1975 年 6 月 4 日,中共文化部核心小组批准了 文学艺术研究所上报的《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所的方 针任务》的报告。报告中拟定的建所方针为:以党在 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为纲,坚持文艺为 工农兵、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的学风,为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学艺术服务。其任 务为:认真、及时地完成中央负责同志和文化部交办 的各项任务;编写论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著作, 以及各类文艺理论;批判地总结文学艺术遗产;做好 文艺知识普及读物的编写工作;加强图书资料的科学 管理;培养造就一支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等等。文 化部文学艺术研究所下设办公室、业务处、顾问室、 革命样板戏研究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组、 文学研究室、戏剧曲艺研究室、电影研究室、音乐 舞蹈研究室、美术研究室、编译室、文艺图书资料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者:刘火雄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 2019年第3期后来担任过文化部部长职务的王蒙,年仅22岁时便因《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而声名鹊起。
这篇描写青年反对官僚主义题材的小说,1956年在《人民文学》刊发后,立马弓l起热议。
王蒙回忆称,他创作《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主要受了当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即“双百”方针)的鼓舞,“因为它为文学艺术家们创造了一种轻松自由的气氛,它鼓励了人们进行批评的勇气”。
遗传学家谈家桢参s过“双百”方针的讨论、传达会议,见到了毛泽东:“‘双百’方针的提出,青岛遗传学座谈会的召开,毛泽东主席的亲自关注,无论对中国遗传学事业,还是对我本人而言,都如久旱逢甘露,是一种莫大的支持。
这是我一辈子都不能忘记的。
”作为国家的一项重大指导方针,“双百”方针的形成s贯彻,经历过略为曲折的流变。
一、从“推陈出新”到“百花齐放,推陈出新”1951年3月底,为组建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前身),周恩来总理签发了政务院任命通知书,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出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程砚秋等为副院长。
梅兰芳随即函请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为该院的成立题词。
为此,毛泽东分别写了“中国戏曲研究院”匾牌文字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题词。
周恩来写道:“重视与改造,团结与教育,二者不可缺一。
”4月初,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大会上,毛泽东的题词被放大后制作成座屏,摆放在会场的显眼位置,广而告之。
4个月前,在首届全国戏曲工作会议上,与会代表曾就京剧和地方戏以谁为主等议题存在争论。
毛泽东的题词客观上回应了上述分歧。
政务院随后发出《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中国戏曲种类极为丰富,应普遍地加以采用、改造与发展,鼓励各种戏曲形式的自由竞赛,促成戏曲艺术的‘百花齐放’。
”通常被称为“改戏(内容与形式),改人(艺术观、世界观),改制(管理体制)”的戏曲改造活动,很快铺展开来。
其实,早在1942年,毛泽东已为延安平剧院题词“推陈出新”。
花木兰热和楚剧《少年花木兰》
花木兰热和楚剧《少年花木兰》
阮润学
【期刊名称】《湖北宣传》
【年(卷),期】2006(000)006
【摘要】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是中华民族流传久远的美谈。
自《木兰诗》产生以后,千百年来,尽管女性处在被歧视的地位,人们总是不断地运用多种文艺形式,传颂着这位令人尊崇的巾帼英雄。
50年代初,由陈宪章、王景中根据马少波同名剧作改编,由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主演的豫剧《花木兰》,成为1951年捐献“香玉剧社社会号”飞机时的主要演出剧目。
【总页数】1页(P26)
【作者】阮润学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1
【相关文献】
1.亦生亦旦、亦文亦武,演绎传奇人生——浅析豫剧古典戏《花木兰》中巾帼英雄花木兰的艺术形象 [J], 王光勇
2.两\"鬼\"中的别样\"花木兰\"——浅析传统\"花木兰\"形象在汤婷婷《女勇士》中的变异 [J], 马陈成
3.花木兰形象的跨国变异研究——《木兰诗》与迪斯尼动画《花木兰》的对比 [J], 张丽霞[1]
4.西方视角下的东方故事
——从动画电影《花木兰》到真人电影《花木兰》 [J], 焦素娥;赵阳华
5.我眼中的花木兰——花木兰形象解读 [J], 刘燕;冯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顾与展望 <<<DDXJ
的和谐与统一。……应该使包含几十万艺人并 影 响 几 千 万 观 众 、听 众 、读 者 的 旧 文 艺 部 队 的 巨大力量, 动员起来, 积极地参加这个改革运 动 。 ”周 副 主 席 在 报 告 中 还 对 改 造 旧 文 艺 的 必 要性作了论述。指出:“这种改造工作无疑将是 长期的巨大的工作, 希望一下子改造得尽善尽 美, 是不可能的。但我们也不能因为这是长期 的巨大工作, 而不去努力。”
DDXJ >>> 回顾与展望
栏目主持: 何玉人
编者按: 20 世纪 五 十年 代 的“戏改 ”工 作 过去 半 个 世纪 了 , 为 了不 可 忘 却的 历 史 , 也为 了 继 往开 来 , 编 者 特 地 组 织 了
一组“20 世纪 50 年代戏改回忆”的文章。这些撰稿人都是当年“戏改”的亲历者。本着客观、历史和科学的态度, 他们对当年“戏改”的成就与不足、成功与失误做了真实、具体的回顾。50 年的实践证明, 在党的领导下,“戏改” 完 成 了 资 产 阶 级 戏 曲 改 良 运 动 所 不 可 能 完 成 的 事 业 ,“ 戏 改 ”对 中 国 戏 曲 的 继 承 发 展 作 出 了 巨 大 的 历 史 贡 献 。其 间, 虽然有坎坷与崎岖, 曲折与困境, 缺点和失误, 但它筑就的道路是正确的。当我们看到戏曲事业在新的时代面 前 , 在 从 传 统 向 现 代 转 型 中 所 呈 现 出 的 崭 新 面 貌 时 , 没 有 理 由 不 承 认 , 今 天 , 我 们 仍 然 是 行 进 在“ 戏 改 ”的 轨 道 上, 所有的辉煌是几代人为之倾注心血的结果。
栏目主持: 何玉人
指明了戏曲改革的方向, 在周总理的题词中, “ 重 视 与 改 造 ”是 指 戏 而 言 ,“ 团 结 与 教 育 ”则 是指人而言, 是有针对性的具体的政策措施。 那 时 ,“ 改 戏 ”、“ 改 人 ” 是 很 细 致 的 工 作 , 而 “ 改 制 ”由 于 旧 班 主 和 戏 霸 的 负 隅 顽 抗 , 是 非 常艰难的工作, 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 他们甚 至把切菜刀放到马彦祥同志的家门口进行恐 吓。但是我们对其采取坚决的斗争, 并利用大 众剧场这个前沿阵地, 排演了我和辛大明合作 的以封闭妓院为题材的话剧 《前年冰河开了 洞》, 由新生妇女教养院的姐妹们自己演出, 由 洪深、马彦祥为导演, 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此后,“新中国实验京剧团”, 在大众剧场连续 演出了许多好戏, 从此在京的名演员都以到大 众剧场演出为荣, 旧班主和戏霸们终以失败而 告终。
经过了各地文艺工作者的努力, 戏曲改革 工作进展顺利, 取得了良好的成果。1952 年 10 月 6 日至 11 月 14 日, 文化部在北京举办第一 届全国戏曲 观摩演出大 会, 参 与 汇 演 的 有 23 个剧种, 1600 余人, 演出优秀传统剧目、新编历 史剧、现代题材戏曲共 82 个。会上, 周恩来同 志作了重要讲话, 指出会议的重要性和取得的 成果, 提出了“两条腿走路”的剧目创作原则。 会后, 各地相继展开了戏曲改革交流和艺术创 作竞赛。在不断的实践和调整过程中, 实行了 整理改编传统剧目, 创作历史剧目和现代戏创 作的剧目政策, 这就是 1960 年确立的新编历 史 剧、改编传统 戏和现代戏 三者并举的“ 三 并 举 ”剧 目 方 针 。 此 次 全 国 戏 曲 观 摩 演 出 大 会 是 戏曲改革成果的集中展示和戏曲艺术繁荣的 标志。
7
DDXJ >>> 回顾与展望
1949 年 10 月底, 经中央文教委员会批准, 中华全国戏曲改革委员会改名为文化部戏曲 改进局。戏曲改进局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 在它的带领下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相应的戏 曲研究、实验机构。
1950 年 7 月, 成立了由代表全国各地不同 剧种的四十三人组成的文化部戏曲改进委员 会, 周扬为主任委员。这体现了团结全国各地 方剧种的同志共同进行戏曲改革的指导思想。 作为全国戏曲改革工作的最高顾问性质的机 构, 它的任务是: 审定戏曲改进局所提出的修 改和改编的剧本; 对戏曲改进工作的计划、政 策及有关事项向文化部提出建议。文化部戏曲 改进委员会确定的戏曲剧目审定标准是: 宣扬 麻 醉 与 恐 吓 人 民 的 封 建 奴 隶 道 德 与 迷 信 者 、宣 扬淫毒奸杀者和有丑化及侮辱劳动人民的语 言和动作的戏曲剧目应该加以修改, 少数最严 重者要停演。但在审定中应注意区别迷信与神 话, 区别恋爱与淫乱。
1949 年 7 月 18 日, 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即 将结束, 周恩来同志传达了党中央关于建立戏 曲改革领导、研究、实验机构的决定。在这个决 定下, 成立了以欧阳予倩同志为主任, 马彦祥 和我为秘书长的中华全国戏曲改革委员会筹 备委员会 ( 这时机构的名称还没有确定) , 办 公地点设在北京南河沿南夹道小红楼。8 月上 旬和 9 月下旬, 周副主席先后两次召见筹委会 负责同志, 商定戏曲改革委员会的方针任务, 指出工作重点: 要求作为政府行政机构负责进 行全国戏曲剧目和演出的调查研究, 制定戏曲 政策, 团结改造艺人, 培养新生力量; 拟定全国 戏曲上演剧目审定标准, 整理、改编、创作戏曲 剧目; 割除旧戏班的制度和净化舞台, 并在全 国起到示范作用。此后, 随即在北京饭店召开 了由欧阳予倩主持, 郭沫若、沈雁冰、周扬等一 百多人参加的发起大会。
20世纪 50 年代
戏改回忆
□马少波
马少波先生近影
中国的戏曲艺术发展到今天, 走过了曲折 坎坷的不平之路, 但是, 有党和政府的关怀与 扶持, 有广大戏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 在改革 与 创 新 、继 承 与 发 展 中 , 这 份 宝 贵 的 中 华 民 族 传统文化走进了今天灿烂与繁荣的新时代。 “饮其流者怀其源”, 作为新中国戏曲改革早 期的参与者, 仅以自己的点滴回忆, 以飧后来 者。
6
栏目主持: 何玉人
言, 大家也都赞成。”其实, 在这次会议上我除 了 扼 要 地 谈 论 了 自 己 对 于 戏 曲 美 学 价 值 、对 中 央戏曲工作方针的认识和山东解放区旧剧改 革的经验外, 还谈到了国统区坏戏充斥舞台, 很多剧种面临凋敝甚至灭绝的危险境地, 并就 此提出了两点建议: 一, 由人民政权大力扶持, 中 央 成 立 戏 曲 改 革 的 领 导 机 构 和 研 究 、实 验 机 构, 制定具体政策, 开展全国范围的戏曲改革 运动; 二, 希望周副主席在全国文代会的报告 中设专章阐述党对旧文艺的方针和政策。周副 主席表示会向毛主席请示。
戏改工作的酝酿筹备 20 世纪 50 年代, 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在
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戏曲改革运动, 戏曲工作者 在党的领导下对戏曲如何适应新时代发展做
了很多尝试, 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其实, 戏改 工作早在全国解放前就已经开始酝酿了。
1949 年 6 月上旬, 我在徐州参加庆祝淮海 战役祝捷大会, 回到济南后, 开始负责筹备成 立省文联的工作。在济南接到中央关于 7 月 2 日 将 在 北 京 举 行“ 第 一 次 中 华 全 国 文 学 艺 术 工 作 者 代 表 大 会 ”的 通 知 。 中 共 中 央 山 东 分 局 组 织 了 以 阿 英 同 志 为 团 长 , 张 凌 青 、陆 万 美 和 我 为副团长的山东代表团, 于 6 月 23 日赶往北 京参加会议, 住在灯市口北辰宫饭店。6 月 26 日晚间, 周恩来副主席在办公室召集全国各区 代 表 团 代 表 开 会 , 阿 英 、陆 万 美 同 志 和 我 有 幸 出 席 了 这 次 会 议 。 阳 翰 笙 同 志 在《 马 少 波 全 集 序》中曾写到当时的会议情况, 他是这样写的: “记得 1949 年 6 月 26 日, 周恩来同志约各解 放区从事旧剧改革的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到中 南 海 座 谈 。 与 会 者 有 华 东 区 的 阿 英 、陆 万 美 和 少 波 , 西 北 区 的 柯 仲 平 、马 健 翎 , 中 南 区 的 崔 嵬, 东北区的刘芝明。周扬、田汉和我也在座。 那时大家都还年轻, 少波是最年轻的一个, 当 时只有 31 岁……在那次会上, 周恩来同志指 定 少 波 先 发 言 …… 是 他 建 议 中 央 成 立 戏 曲 改 革 的 领 导 机 构 和 研 究 、实 验 机 构 , 开 展 全 国 范 围的戏曲改革运动。周恩来同志很赞赏他的发
1950 年 11 月 27 日至 12 月 10 日, 文化部 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戏曲工作会议。会议进一步 确定了以历史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的观点作 为审定剧目的主要标准, 鼓励各种戏曲形式、 风格的自由竞争, 以促成戏曲艺术的繁荣局 面。会议规定今后戏曲工作应统一由各地文教 主管机关领导, 不得擅自轻率禁戏, 凡须禁演 的剧目应由文化部处理。会议根据代表的意见 提出了 《关于戏曲改进工作向文化部的建 议》, 在此基础上, 1951 年 5 月 5 日由周恩 来 同 志 亲 自 签 署 发 布 中 央 人 民 政 府 政 务 院《 关 于 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 简称 《五五指示》) 。 “五五”的中心任务是“改人、改戏、改制”, 这 一指示成为戏曲改革政策的指导方针。
戏改工作实施 1949 年 10 月 1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隆
隆的礼炮声中向全世界宣布成立。新中国百废 待兴, 文化建设也随之开始。在前期筹备工作 的基础上, 中华全国戏曲改革委员会于 10 月 2 日成立, 田汉任主任, 马彦祥和杨绍萱任副主 任, 我任秘书长兼党总支书记。戏曲改革委员 会的任务是: 作为政府行政机构负责进行全国 戏曲剧目和演出的调研, 制定戏曲政策, 团结 改造艺人, 培养新生力量, 拟定全国上演戏曲 剧目审定标准, 组织力量整理、改编、创作戏曲 剧目, 改革旧班社制度, 辅导演出团体排演新 戏, 改进舞台作风, 通过所属艺术单位的实验 工作, 在全国范围内起到示范作用, 并关心全 国戏曲工作者的政治待遇及生活福利。不久中 华 全 国 戏 曲 改 革 委 曲实验学校、大众剧场和新戏曲书店相继成 立。
1949 年 7 月 2 日, 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 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 周副主 席作了政治报告, 报告中设专章着重阐述了改 造旧文艺的问题, 自此, 拉开了戏曲改革的序 幕, 也可以说这是中国传统戏曲为适应新的社 会生活、走向新发展继而发扬光大的郑重宣 言。周副主席在报告中说:“我感到我们对于旧 文艺的改造的重视是不够的。凡是在群众中有 基础的旧文艺, 都应当重视它的改革。这种改 革, 首先和主要的是内容的改造。但是伴随这 种内容的发展而来的, 对于旧形式也必须有适 当的与逐步的改造, 然后才能达到内容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