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二语习得的几点影响因素

合集下载

浅谈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

浅谈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

浅谈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二语习得是指一个人在掌握母语之后所学习的第二种语言。

在全球化的今天,学习一门或多门外语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

对于许多学习者来说,二语习得并非易事,他们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障碍。

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成为了学术界和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进行探讨,以期为二语学习者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

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语言输入是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

学习者所接触到的语言输入的多少和质量决定了他们的语言习得的效果。

语言输入主要来自于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听力训练和交际实践等方面。

缺乏足够的语言输入会导致学习者的语言习得受到限制。

语言学习者的学习策略也是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学习者会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一些学习者注重语法规则的学习,而另一些学习者则更倾向于通过大量的实践来提高语言水平。

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对于他们的语言习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言习得中存在着瓶颈效应。

瓶颈效应是指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出现的阻碍学习者进一步提高语言水平的障碍。

瓶颈效应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遇到了一些不可逾越的困难。

语法的习得是一个常见的瓶颈效应。

许多学习者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会遇到语法困难,特别是对于那些与母语语法差异较大的外语,学习者往往会感到困惑和无力应对。

语言输出也是一个常见的瓶颈效应。

学习者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自己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情况,这会导致他们的语言水平得不到提高。

瓶颈效应的出现会制约学习者的语言习得,因此需要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

面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学习者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来提高语言水平。

学习者需要注重语言输入的质量和多样性。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学习者还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听力训练和交际实践来丰富自己的语言输入,从而提高语言水平。

学习者需要灵活运用学习策略。

对于不同的学习者来说,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是不同的,学习者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以提高语言水平。

浅析二语习得的几点影响因素

浅析二语习得的几点影响因素

- 205 -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研究浅析二语习得的几点影响因素宁夏大学/吕婷婷【摘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二语习得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研究重心也从教学过程逐渐向学习过程转变。

二语习得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学习者的年龄、动机等因素。

本文浅析了影响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四项因素,旨在对二语教学提供指导。

【关键词】二语习得 语言迁移 情感 动机 年龄一、语言迁移语言迁移是指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由于目标语与母语之间存在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对语言学习产生的一种影响。

行为主义认为二语习得是一个习惯形成的过程。

如果对语言的刺激足够充分,那么对此类刺激的回应逐步成为自动化。

因此学习者被认为是在建造目标语的一种学习模式或学习习惯。

而建立一门新的语言学习习惯就意味着母语的学习习惯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干扰。

正如布莱特和麦克格雷戈所描述的:“在母语干扰第二语言的顺利习得的过程中,语法装置植入了语言学习者的大脑中”。

研究者普遍认为,当母语和第二语言习惯相同时,语言迁移是积极的。

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第二语言时不会发生错误。

例如,中国学习者在学习英语陈述句时,由于两者单词顺序基本相同。

所以很容易掌握。

相反,当中英文的语言习惯不同的时候,就会发生负迁移。

如:即使是高级学习者也会犯像“They go the zoo yesterday.”这样的错误。

因为中文的动词是没有时态变化的。

然而,从对比分析假设的角度来看,当母语与目标语之间存在相似时更容易发生负迁移。

如:以汉语作为母语的学习者很容易把“I ” [i]发成“一”的音。

但由于英文的Wh 问句在结构上与汉语的问句有很大差别,因此中国学习者能很容易掌握Wh 问句的使用。

总而言之,在二语习得的这个过程中,母语迁移会随着学习者熟练程度的增长,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变弱。

二、情感因素第二语言习得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对新的语言的掌握不仅是对语言的学习,也包括情感、态度和情绪等一些情感因素。

浅谈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

浅谈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

浅谈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二语习得是指学习一门非母语的语言,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许多影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语言本身、认知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和个体因素等方面来探讨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

语言本身包含了许多因素,如语音、语法、词汇等,这些因素会影响学习者的二语习得。

不同语言的语音系统和语法结构存在差异,这使得学习者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来适应新的语言规则和结构。

词汇量也是学习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者需要不断积累和运用大量的词汇才能提高语言能力。

语言本身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是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

认知因素也对二语习得产生重要影响。

学习一门新的语言需要进行大量的认知加工,包括注意力、记忆、思维和推理等认知过程。

学习者需要不断地接收、处理和运用语言信息,这需要认知能力的支持。

学习者需要通过语言输入和输出来加强语言认知,同时在语言使用中不断进行思维和推理。

认知能力的发展和运用对二语习得具有重要作用。

除了语言和认知因素外,社会文化因素也对二语习得产生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背后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习俗,这些文化因素会影响学习者对语言的学习和使用。

学习者需要了解目标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才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言。

语言的社会功能和语用规则也会影响学习者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

社会文化因素对二语习得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个体因素也是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

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个性、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等多方面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

年龄因素对语言习得有很大影响,幼儿学习语言时具有较强的天赋优势,而成年人学习语言时受到认知和心理因素的影响较大。

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也会影响学习者对语言的学习和使用。

个体差异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不可忽视。

除了以上提到的影响因素外,二语习得还存在瓶颈效应,即学习者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会出现某些难以逾越的障碍。

这些障碍可能是由于语言本身的结构特点,或者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引起的。

试论影响儿童二语习得的因素

试论影响儿童二语习得的因素

试论影响儿童二语习得的因素试论影响儿童二语习得的因素1. 引言如今,全球日益加强的全球化趋势和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得儿童二语习得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儿童期是语言学习的黄金阶段,早期二语习得对于儿童的成长和未来的学习能力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理解影响儿童二语习得的因素对于教育者和家长来说至关重要。

2. 语言输入量语言输入量是儿童二语习得的一个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较高的语言输入量可以促进儿童语言的习得和发展。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丰富语言环境,如听到正确的语音、语法和词汇,有助于他们模仿和吸收新的语言知识。

因此,提供给儿童足够的语言输入将对他们的二语习得产生积极的影响。

3. 社交互动社交互动是儿童二语习得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通过与说同一语言的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儿童可以获得更多的语言输入和反馈,提高他们的语言习得能力。

家庭成员、朋友和学校环境都可以提供有效的社交互动机会。

这些交流不仅可以帮助儿童掌握日常交流所需的语言技能,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

4. 情感态度情感态度也被认为是影响儿童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

积极的情感态度可以促使儿童更加主动和愿意去学习新的语言。

相比于被动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二语学习中能够提高儿童的学习效果。

因此,教育者和家长应该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培养儿童对于学习二语的兴趣和自信心。

5. 个体差异个体差异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因素。

每个儿童都具有独特的学习方式、学习速度和学习习惯。

一些儿童可能对于语言学习更加敏感和自然,习得新语言的速度相对较快。

而另一些儿童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来适应新的语言环境。

因此,教育者和家长应该根据每个儿童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语言教育方案,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6. 总结影响儿童二语习得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语言输入量、社交互动、情感态度和个体差异等因素都对儿童的二语习得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育者和家长应该意识到这些因素的重要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进儿童的二语习得。

浅谈学习第二语言的心理因素

浅谈学习第二语言的心理因素

浅谈学习第二语言的心理因素学习第二语言是许多人都感兴趣的话题。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学习第二语言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学习第二语言并非易事,除了语法、词汇等方面的知识外,心理因素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心理因素的角度,浅谈学习第二语言的相关问题。

学习第二语言的心理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学习焦虑、语言自信心等方面。

学习动机是学习第二语言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一个人如果缺乏学习动机,很难持之以恒地学习一门语言。

而学习焦虑则是另一个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

许多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会感到焦虑和紧张,尤其是在面对口语交流的时候。

语言自信心也是学习者能否流利地运用第二语言的重要因素。

如果一个人缺乏语言自信心,就很难克服学习第二语言时遇到的困难。

学习第二语言的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学习者的心理状态。

在学校、家庭或社会中,学习者所处的环境和氛围会对学习第二语言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如果一个学生所在的学校重视第二语言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资源和环境,学习者就会感到更有动力和信心去学习。

相反,如果学习者所在的环境对第二语言的重视程度不高,或者学习资源匮乏,学习者就会感到学习的压力和困难。

学习者的个人特点和心理修养也会影响学习第二语言的效果。

一个性格开朗、善于交流的学习者在学习口语时可能会更加得心应手,而一个内向、腼腆的学习者可能就需要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学习者的自控能力和抗压能力也会对学习第二语言产生影响。

如果一个学习者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和抗压能力,就会更容易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掌握好节奏,保持耐心和信心。

即便面临这些心理因素的影响,学习者依然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克服。

学习者可以通过树立目标和规划学习计划来提高学习动机。

一个学习者如果能够清晰地明确自己学习第二语言的目标,然后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并且严格执行,就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的学习动力。

学习者可以通过放松和舒缓的方式来缓解学习焦虑。

通过听歌、看电影、阅读等方式来慢慢适应第二语言的语音、语调和文化背景,让学习者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浅析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对学习者的启示

浅析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对学习者的启示

外语外文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19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高英语学习效率,更加有效、更加快速构建英语知识学习体系。

语言累积与语言运用二者之间具有密切联系,若是缺乏积累基础,即使展开一系列语言活动都无法获得预期效果。

首先,在英语改写方面。

英语改写实际上就是将已经阅读文章和内容通过自己语意、形式等来换方式写作,能够适当增加语法词汇。

考虑到原文人物角色并没有产生转变,英语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短文后,改写其中故事性比较强内容,其中文中的事例不会出现变化,主要是从文章语法、文章时态、文章人称等角度改写,为未来仿写以及提高学生语言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在完成一篇或者是多篇阅读训练之后,可以结合阅读理解内已经掌握知识练习写作。

仿写时,需要对学生阅读知识进行再加工与再运用,通过大量阅读促使学生转移已经学过知识,在学生可理解范围内表达知识点,通过仿写能够学生有效理解和巩固阅读内知识,同时应用新的语句表达以及语法知识,实现学以致用;再次,复写就是英语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文章后,引导能够能够自主表达,同时根据个人对文章理解大致复述文章大意。

通过复写能够促使学生更好理解以及记忆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最后,英语创作。

写作是学生英语创作过程,完成阅读后进行改写、仿写、复写,夯实学生已经学习的内容,同时根据个人经验、已掌握词汇、语法等创作文章,内容可以跟自己有关、关于他人、写人或者是写物。

三、结语初中的英语阅读与写作之间具有密切联系,为了能够提高学生英语水平,英语教师需要有效掌握英语阅读和英语写作间关系,采取更加有效方式为学生提供指导,提升初中英语教学水平。

语言能够将阅读与写作相关联,促使读者与作者之间更好对话。

初中阶段学生阅读量比较小,对整篇文章无法透彻理解,大多是一知半解,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提高速度比较缓慢。

由于知识储备不足促使写作内容不够充实,词语也较为平淡。

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鼓励学生累积英语词汇,丰富英语学习内容,提高学生英语写作的深度。

浅谈学习第二语言的心理因素

浅谈学习第二语言的心理因素

浅谈学习第二语言的心理因素学习第二语言是一项复杂的任务,不仅需要掌握语言的基本结构和语法,还需要克服一系列心理因素的挑战。

学习第二语言的心理因素不仅影响学习者的学习进度,还可能对学习成果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焦虑、动机、认知和社会文化因素四个方面,浅谈学习第二语言的心理因素。

焦虑是学习第二语言的常见心理因素之一。

学习者在面对陌生的语言环境和不熟悉的语言表达时往往会感到紧张和不安。

这种焦虑可能来源于语言能力的不足、担心犯错和被批评、害怕面对听力和口语挑战等。

研究表明,焦虑对语言学习者的学习成效有着直接的影响。

焦虑会影响学习者的注意力和记忆,使得他们更难集中精力学习和掌握新的语言知识。

缓解焦虑是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学习者可以通过放松技巧、正向情绪调节、逐步练习等方式来缓解焦虑,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动机是影响学习第二语言的另一个重要心理因素。

动机决定了学习者是否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第二语言。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是影响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动机。

内在动机是指出于学习者自身兴趣、热情和享受学习语言带来的乐趣而产生的动机,而外在动机则是指出于外部奖励或承认而产生的动机。

研究表明,内在动机是学习第二语言的长期动力源,能够使学习者更加努力和专注地学习语言,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激发学习者内在的动机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

教育者和家长可以通过提供有趣的学习环境、鼓励学习者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等方式来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机,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第二语言的积极性和兴趣。

认知因素是学习第二语言中的另一个重要心理因素。

学习者的思维方式、学习策略、记忆能力和语言处理能力等都会对语言学习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策略对于学习第二语言的成效有着重要影响。

高效的记忆和学习策略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认知能力,指导他们学习和运用各种学习策略,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学习效果。

_影响二语习得的个体因素

_影响二语习得的个体因素

_影响二语习得的个体因素二语习得是指人们在习得了第一种语言之后所进行的第二种语言习得。

由于学习者在进行第二语言学习之前,已经掌握了本族语的语言机制和本民族的心理文化特征,母语迁移现象不可避免。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从一出生就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而且这种差异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扩大,这种差异也体现在二语习得中。

二语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因素有很多,如认知风格、个体智商、学习动机、学习态度、性别差异、年龄因素、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等,但最基本的差异因素是学习风格、学习策略和学习动机。

三种个体差异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二语习得的效果。

一、影响二语习得的主要个体因素(1)年龄。

年龄在二语习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个事实已经被大家普遍接受。

有观点认为:儿童比成年人更容易习得第二语言,他们更容易模仿当地人的语音语调,迅速地融入当地的语言群体,比成年人更容易适应这个语言的社会。

然而,一些研究者并不同意这个观点。

首先,什么是“更好的学习者”? 如果说学习速度是首要的衡量标准,那么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在这个方面其实并没有优势。

另外,儿童和成人在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中也有也会各自的优势。

在诸如语言娴熟度方面的语言学习任务上儿童较有优势,但成人往往在形态学和句法学上学得更多。

(2)学习风格。

1954年,美国学者Herbert Thelen 首先提出学习风格这一概念。

该概念源于心理学中的认知风格,又与心理学中的潜在特质理论有诸多共通之处。

潜在特质理论认为,人类行为存在着相对持久的、可以确定的方面,如风格、特征和类型等,同时,由于特质的相对稳定性,因而是一种可靠的预测人类行为的方式。

后来,通过Gestalt心理学中场独立和场依赖两个对立的概念,学习风格被引入到第二语言的学习研究中来。

不同的学者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和理论框架下,都试图给出一个完整的定义,每一个习得者个体也会体现认知风格上的差异,如场独立和场依赖、分析与综合、冲动与思考、具体顺序学习和抽象随机学习之间的差异与对立等。

浅谈学习第二语言的心理因素

浅谈学习第二语言的心理因素

浅谈学习第二语言的心理因素学习第二语言是一项需持续努力的任务,它不仅仅需要语言能力,也需要心理因素的支持。

本文将从动机、焦虑、自信和自我认同等方面浅谈学习第二语言的心理因素。

动机是学习第二语言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

学习第二语言的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指一个人内心深处对学习语言的兴趣和乐趣的驱动力,而外在动机则是外界的奖励和动机,如学术要求或职业需求。

内在动机被认为是一种较为持久和有益的学习动力,因为它源于学习者自身的兴趣和需求,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习效果。

焦虑是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障碍。

焦虑可以分为语言焦虑和交际焦虑两种形式。

语言焦虑是指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任务中出现的紧张和自我怀疑,常常由于语法、词汇和发音等方面的困难引起。

交际焦虑则是指在与母语为第二语言的人进行社交和交流时出现的不安和紧张感。

焦虑会影响学习者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降低学习效果。

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需要寻找减轻焦虑的方法,如通过自我放松训练、积极思考和自我鼓励来减轻焦虑的影响。

自信也是学习第二语言的重要心理因素。

自信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并增强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如果学习者缺乏自信,可能会选择放弃或陷入学习的困境中。

学习者应该积极培养自信心,通过积极思考和自我评价来增强自信,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并取得学习的进步。

自我认同也是影响学习第二语言的心理因素。

自我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文化背景和身份的接受和认同程度。

学习第二语言是与特定文化和社会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学习者对所学语言和文化的认同程度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果。

一个拥有良好自我认同的学习者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目标语言和文化中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学习第二语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除了语言能力,还需要心理因素的支持。

学习者的动机、焦虑、自信和自我认同等心理因素在学习第二语言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浅谈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

浅谈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

浅谈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摘要】二语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首先分析了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包括学习者的个人特点、学习环境和教学方法等。

然后探讨了二语习得中常见的瓶颈效应,如语法困难、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等问题。

通过对这些因素和瓶颈效应的分析,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二语习得的过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文章总结了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强调了个体差异的重要性,提出了针对性的学习建议和发展方向。

二语习得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努力和思考,才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二语习得、影响因素、瓶颈效应、引言、结论1. 引言1.1 引言二语习得是指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者在语言知识、语言运用和语言能力等方面不断积累和提升的过程。

二语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个体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

通过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展开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二语习得的规律和特点。

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影响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个体的语言能力、个性特点、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以及所处的语言环境等因素都可能对二语习得产生影响。

学习者的母语水平和语言输入量会直接影响其二语习得的速度和深度。

而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则会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所处的语言环境对于二语习得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是否有接触到真实语言环境、是否有机会进行语言交流等。

瓶颈效应是指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或阻碍,使得学习进程受到限制。

瓶颈效应可能源自于学习者自身的语言能力水平、学习策略的不当运用、学习动机的不足等因素。

学习者在克服瓶颈效应时需要寻找适当的解决方法,并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动机,以达到更好的二语习得效果。

通过深入研究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可以为提高二语习得效果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2. 正文2.1 影响因素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浅谈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

浅谈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

浅谈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二语习得是指个体在学习或习得第二语言时所经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需要克服种种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

本文将从认知、个体差异和学习环境三个方面浅谈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

认知因素对二语习得起着重要影响。

认知心理学认为,个体的认知机制会影响到他们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

学习者的工作记忆容量、认知灵活性、学习策略等都会影响到他们对第二语言的习得。

工作记忆容量是指一个人在短期内能够保持并加工信息的能力,它对于语言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时十分重要。

工作记忆较强的学习者能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新的语言知识,更好地使用学习策略和解决问题。

认知灵活性是指个体在处理信息时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也会对二语习得产生影响。

认知灵活性较高的学习者更容易地接受和使用新的语言结构,更容易地适应第二语言的语法和词汇。

在学习策略方面,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也会影响到他们对第二语言的习得。

一些学习者更倾向于使用记忆策略,例如重复背诵和模仿,而另一些则更倾向于使用交际策略,例如与母语者交流和沟通。

不同的学习策略会影响到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效果和速度。

个体差异也是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学习者的年龄、性别、学习动机、学习经历等因素都会对他们的二语习得产生影响。

学习者的年龄对于二语习得有着显著的影响。

研究表明,儿童学习第二语言比成年人更容易,而且他们在语法和发音方面也更具有优势。

这被称为“关键期假说”,认为儿童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更容易学习第二语言。

性别也会对二语习得起到一定的影响。

研究显示,女性在语法和词汇的习得方面可能更具优势,而男性在语音和发音的习得方面可能更具优势。

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经历也会对二语习得产生影响。

一个有着浓厚学习兴趣和积极学习动机的学习者可能会更容易地掌握第二语言,而且曾经有过学习第二语言的经历也会对之后的二语习得起到积极的作用。

学习环境也是影响二语习得的一个重要因素。

学习环境包括教学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浅谈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

浅谈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

浅谈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二语习得是指人们在已经掌握一种语言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也会出现一些瓶颈效应。

本文将从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两个方面来浅谈二语习得的问题。

一、影响因素1. 年龄年龄是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儿童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会比成人更容易掌握,他们的语言习得能力处于发育的敏感期,大脑对语言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更强。

相比之下,成人学习第二语言要更加困难一些,他们已经形成了母语的语言体系,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适应新的语言。

2. 学习环境学习环境也是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会促进学习者对于第二语言的掌握。

人们往往更容易掌握一种语言的身处使用这种语言的环境中。

所以,对于学习者来说,有机会接触和使用第二语言的环境尤为重要。

3.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也是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

学习者对于学习第二语言的积极性和动机会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

如果学习者对于学习第二语言没有充分的动机,那么很可能会导致学习兴趣不足,从而影响到学习效果。

4. 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对于二语习得同样是一个关键的因素。

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够提高学习效率,促进语言的习得。

而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也需要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和学习环境进行调整。

5. 母语影响母语对于二语习得同样会产生影响。

学习者的母语如果和目标语言有一定的相似性,会比较容易掌握。

相反,如果母语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很大,那么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困难。

以上便是影响二语习得的一些重要因素,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也会对二语习得产生影响,比如学习者的天赋、学习者的健康状况等等。

接下来,我们将来谈谈二语习得中可能会遇到的瓶颈效应。

二、瓶颈效应1. 语法困难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很容易被语法困难所困扰。

从一个语法体系转变到另一个语法体系,学习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适应新的语法规则,这种适应过程可能会成为学习者的一个瓶颈。

学习者个体差异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及启示

学习者个体差异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及启示

学习者个体差异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及启示摘要二语的习得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学习者个体自身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学习者个体差异对二语习得的效果和影响也有所不同,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特征,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二语习得;个体差异;启示引言影响学习者二语习得的因素众多,主要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

内因主要指学习者个体自身的因素,如学习动机、认知能力、学习方法、学习兴趣、态度等。

外因主要指社会语言环境、教育教学环境、教师等因素。

本文主要探究学习者个体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1、学习动机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学习目标,以满足某种学习需要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

为了顺利习得二语,学习动机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

不同学者将动机分为了不同的类型,如融合性动机、工具性动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等。

虽然每种动机的定义和范围划分不一样,但总体来说,二语的习得并不取决于某一单项动机。

韩海华(2011)主张在具备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能够使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条件下,一个人的学习动机越强烈,他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就越多,对二语习得的成功也越有帮助。

如果学习的行为是自发的,那么学习者对学习的热情则会更持久,从而引起的学习动机也更为强烈。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使学生能够保持对二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刘璐(2019)提出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二语学习动机:强化学生对目标语言的了解;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保持教学的多样性;提倡以引导式教学为主;及时鼓励,适当表扬;设置合理的期望值;创造舒适、良好的外部课堂环境。

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二语习得。

2、年龄年龄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最为著名的是Lenneberg提出的关键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他认为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特定的年龄前学习第二语言,那么会由于大脑的成熟,发音器官的改变等生理因素,使得第二语言学习变得困难。

浅谈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

浅谈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

浅谈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二语习得是指一个人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所经历的过程和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会面临各种不同的因素和挑战,而这些因素和挑战又会影响着他们的二语习得效果。

本文将从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两个方面进行讨论,探讨二语习得中的关键因素及其影响,以及解决瓶颈效应的方法。

一、影响因素1. 语言输入语言输入即学习者接触到的目标语言的数量和质量。

研究表明,语言输入的充分性和多样性对二语习得起着重要作用。

丰富的语言输入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快速地掌握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而质量高的语言输入则能够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

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和丰富的语言资源对于二语习得至关重要。

2. 情感因素情感因素包括学习者的情感态度和情感动机。

学习者对目标语言的态度和动机会直接影响其学习效果。

对于喜欢目标语言的学习者来说,他们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更能够克服困难和挫折。

相反,对于不喜欢目标语言的学习者来说,他们可能会缺乏学习的动力,从而影响到二语习得的效果。

3.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包括学习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交往。

学习者在学习目标语言的过程中,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接触到的人群会对其二语习得产生影响。

学习者在使用目标语言时所遇到的社会交往和沟通,会帮助他们更好地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促进二语习得的效果。

4. 个人因素个人因素包括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学习策略和学习风格等。

学习者的认知能力会影响其对语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而学习策略和学习风格则会影响其对目标语言的习得方式和效果。

学习者自身的个人因素也是二语习得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二、瓶颈效应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常常会遇到所谓的"瓶颈效应",即学习速度放慢、习得难度增大的现象。

造成瓶颈效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语言输入的质量不足、学习者情感态度消极、学习策略不当等。

如何解决瓶颈效应,提高二语习得效果成为了学习者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1. 提高语言输入质量针对语言输入质量不足这一问题,学习者可以积极寻找高质量的语言输入资源,如听力材料、阅读材料等,加强对目标语言的真实运用能力。

二语学习中的心理和认知因素

二语学习中的心理和认知因素

二语学习中的心理和认知因素二语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母语之外学习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二语学习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人必须掌握的技能,尤其对于那些想开展国际贸易或在外企工作的人来说。

在二语学习中,学习者不仅需要面对语言本身的挑战,还需要面对一系列的心理和认知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往往会影响到学习者的学习成果和学习体验。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二语学习中的心理和认知因素对学习者的影响以及如何克服这些障碍。

一、心理因素对二语学习的影响1. 学习者的焦虑焦虑是学习者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在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时,学习者往往会感到不安和不自信。

这种焦虑会导致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弱,甚至产生胃痛、头痛等生理反应。

如何克服焦虑?学习者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克服焦虑:(1) 认真计划学习时间,充分利用时间。

(2) 学习者可以通过阅读、听力等多种途径尽可能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

(3)及时询问老师、同学或专家,向他们请教一些学习上的问题,避免留下更多的疑虑而使焦虑加重。

(4) 采用深呼吸等方法进行放松。

2. 学习者的文化差异学习者的文化背景会影响到他们的语言学习,从而对学习效果产生影响。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很大,如在不同国家,礼仪、常规、礼貌等都会有所不同。

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化背景知识,学习者很容易理解不了目标语中不同的用法。

例如,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虽然是用英语表达,但个别单词、短语、用法存在不同,如果不懂差别,就不能准确地理解一句话或单词的意思。

如何克服文化差异的影响?学习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克服文化差异的影响:(1) 了解目标语言和本国语言之间的差异,比较不同语境之间的相似性和反差性,尤其是在实际语境中,例如旅游、商务谈判和文化交流中。

(2) 参加文化交流活动,了解本国和目标国家的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增加交流的机会和方式。

(3)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学习者的文化差异,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他们理解语言的不同用法。

浅谈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

浅谈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

浅谈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二语习得是指一个人在学习第二种语言时所经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因素会影响到个体的语言习得的速度和效果。

也存在着一些瓶颈效应,阻碍个体在二语习得中的进展。

本文将从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两个方面来浅谈二语习得的问题。

我们来看一下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

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个体的认知能力、学习动机、学习环境和语言输入等。

首先是个体的认知能力。

个体的认知能力决定了其对语言学习的接受程度和处理能力。

一些人天生具有较强的语言天赋和学习能力,他们往往能够更快地掌握第二语言。

其次是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对语言习得的影响非常大。

有些人学习第二语言是出于实用需要,有些人则是出于兴趣爱好。

不同的学习动机会影响到个体学习第二语言的投入程度和学习效果。

再次是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对语言习得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为个体提供更多的语言输入和使用机会,从而促进语言习得的进展。

最后是语言输入。

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重要来源,它可以来自于课堂教学、社交交流或者媒体输入。

不同的语言输入会对语言习得产生不同的影响。

除了上述影响因素之外,还存在着一些瓶颈效应,会对个体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产生阻碍。

首先是焦虑情绪。

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许多个体会因为语言障碍或者沟通困难而产生焦虑情绪,从而影响到语言习得的进展。

焦虑情绪不仅会影响到个体学习的积极性,还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效果。

其次是负迁移。

负迁移是指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的负面影响。

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母语中的一些语法结构、习惯用法等会对个体的第二语言习得产生干扰和阻碍。

再次是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影响语言习得效果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学习策略会对个体的语言习得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些不当的学习策略会导致习得的瓶颈效应。

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个体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促进语言习得的进展。

首先是加强对语言学习的认识,了解自己的语言学习特点,明确自己的学习动机和目标。

从实例中探讨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

从实例中探讨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

从实例中探讨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众所周知,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分为内部和外部的因素,人们普遍认为外部因素包含环境因素,即自然环境和教学环境,有人在自然环境下无意识地习得第二语言,有人在规律的教学环境下掌握第二语言。

这两种环境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是不同的,前者更倾向于习得的自然属性,后者偏向于营造一种目的语环境,例如采用“沉浸式”教学法,让老师和学生完成处于目的语的教学环境中,模拟自然环境,来实现二语习得的目的。

除此之外,社会文化和社会距离等因素也是重要外部因素。

至于内部因素,则更加复杂,母语的迁移,智力,动机,学习态度,方法策略,情感认知等等,都会造成习得效果的差异,而这些因素在实际过程中是如何起作用的呢?哪种因素的影响力更大呢?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结合实例来探讨。

一、环境因素差异所导致的二语习得效果异同探讨(一)自然环境下的的二语习得自然环境,也就是指学习者处于自然的目的语环境中,生活在第二语言国家或者社团中,日常交际用语都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潜移默化和实际应用中不自觉习得目的语。

如同儿童习得母语,一直处于目的语环境,并没有老师系统地教授语言知识和技能,就像儿童学习母语汉语一样,没有父母会按照“拼音,汉字,听说读写。

”的顺序,依照“语音,词汇,语法”的体系来讲解,但是儿童会从简单的字词习得,例如“爸爸”,从单字词过渡到双字词阶段,从电报式表达过渡到完整的表达。

自然环境下的二语习得也具有某种相似性,目的语的输入刺激学习者进行分辨,在大脑中加工处理,在反复的实际操练和不断输出后,掌握目的语。

比如,很多人熟悉的日本乒乓球女子运动员福原爱,她对汉语的掌握就属于在自然环境下的二语习得。

她出生于日本,从小学习打乒乓球,四岁时来到中国,跟随中国教练学习,和中国孩子一起训练,十几岁时又加入辽宁乒乓球俱乐部,这样的经历让她能够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并且具有鲜明的辽宁口音,在词汇的使用上也习惯说东北方言词汇。

福原爱对汉语的习得就是在自然环境下实现的,她没有系统地针对性地参加课程,也没有以学汉语为主要目的,她只是生活在中国,不断的输入让她掌握了汉语的语音和含义,不断地输出让她有机会在真实的言语交际中操练汉语,因此她在长年累月中习得了汉语,而且是具有方言特色的汉语。

浅谈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

浅谈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

浅谈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1. 引言1.1 二语习得的重要性二语习得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变得越来越突出。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学习第二语言已成为一种必备的能力。

二语习得不仅可以增加个人的就业竞争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拓展个人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学习第二语言,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二语习得还可以带来认知能力的提升,开拓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二语习得不仅可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于多语言能力的需求,更可以推动个人的自我提升和全面发展。

学习第二语言已经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能力。

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我们应该重视二语习得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字数:200】1.2 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了个体认知能力和学习策略、情感因素和社会因素、输入量和输出机会、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等方面。

个体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策略对二语习得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认知能力,对于语言的学习和习得会有不同的表现。

有些人可能更擅长于记忆单词,有些人则更擅长于语法规则的应用。

学习策略也是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之一,具有良好的学习策略可以使语言学习更加有效和高效。

除个体因素外,情感因素和社会因素也对二语习得有着重要的影响。

情感上的因素包括学习者对学习语言的兴趣、动机和自信心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学习者的投入程度和学习效果。

社会因素则包括学习环境、教学方式和社会支持等方面。

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习者的语言习得。

输入量和输出机会、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也是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

输入量和输出机会越多,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材料越丰富,说话和写作的机会也会增加,从而促进语言的习得。

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对于语言学习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会影响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学习者需要在各个方面都进行综合考虑,才能更好地进行二语习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二语习得的几点影响因素摘要:母语,语言环境以及个人心理特点中的不同方面会对二语习得产生重要影响。

除此之外,年龄以及其他一些外在因素也对二语习得产生一定影响,了解和认识这些方面对二语习得者的第二语言习得有非常大的帮助和影响。

关键词:母语;学习观念;动机;学习策略;语言学能倾向;认知风格第二语言习得,通常简称二语习得,是指人们逐步提高第二语言或外语能力水平的过程(王宗炎,1985)。

二语习得涉及语言的、认知的、环境的等多方面的因素。

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母语与第二语言习得对二语习得本质与过程的不同的认识形成了行为主义、心灵认知和社会认知三种不同认识论下的二语习得理论与范式。

迁移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Lado在跨文化语言学(Lado,R.1957),是指已有的知识或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获得的影响。

从迁移的影响效果来看,迁移可分为正迁移(促进作用)和负迁移(干扰作用)。

如果母语与第二语言的特点相似或相同则母语会促进第二语言的最终习得。

反之,如果母语和第二语言的特点差异比较大则会产生负迁移,这种迁移会使得语言学习困难较大或错误增多。

语言迁移又可分为语际迁移和语内迁移。

语际迁移是指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的迁移,这种迁移会对语言的习得产生很明显的影响。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常不由自主地认为英语的表达与汉语相似或一致,在表达某种意思时,他就会使用汉语的表达方式、语法特点、发音方式来表达英语中非常不同的概念。

例1.Please receive my apologize.(apology)。

在这句话中,语句使用者错误的使用了动词来代替本应是名词的词。

汉语使用中词性的使用比较灵活,有的词既可以做名词,也可以做动词,但英语这种更重形合的语言则更注重形式本身。

因此,如果用汉语的规则去学习英语,无疑会让英语的学习困难变大。

二、语言环境与第二语言习得对语言环境的理解,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以曾葡初教授来看,他把语言学习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种。

他认为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状况构成了学习者的内部环境。

内在环境的因素主要包括:认知结构、认知策略和认知能力等。

而对学习者内在环境产生影响的所有东西都可以称之为外在环境。

外在环境既包括我们通常讲的教育方针政策,教师的各方面素质,学校的教学资源及对英语产生影响的各方面因素,也包括人们对英语学习的价值观、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主要指家庭成员英语学习经验和英语熟练水平等)、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教育方式等(曾葡初,2005)。

三、个人心理特点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应经表明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二语习得的效果会产生很大影响。

而个体差异包括学习者的观念、动机、学习策略、语言学能倾向、认知风格等。

学习者的学习观念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逐渐产生。

学习观念的形成需要很长的时间并且反应学习者的学习观念,反过来学习者的学习观念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结果和效果。

动机决定了学习者学习的动力,学习动机会对语言学习的很多方面产生影响,如会影响学习者的第二语言操练,使用以及学习的时间的长短等方面。

动机的强弱直接可以对学习效果进行预测。

Gardner认为动机是二语习得的核心推动力。

学习动机包含“目标,努力的行为,达到目标的愿望和在相应活动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这四个方面的内容。

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设认为,学习者的情感(affect)指学习者的动机(motives)、需要(needs)、态度(attitudes)和情感状态(emotionstates)。

这四方面因素被看做是可调节的过滤器。

语言输入通过这四方面才能最终到达语言习得机制(LAD),进而被大脑吸收。

情感过滤越小,学习者的二语学习态度就越有益于二语学习,更多的输入(input)被摄入(intake);反之,情感过滤越高,更少的输入被学习者摄入。

这一理论意味着包括动机在内的情感因素对学习效果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我国现存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常对英语知识的教授更重视而对情感因素比较轻视或忽略。

学生英语学习态度,动机及他们对教师的喜爱等方面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的方法,策略及有意识的使用的技巧。

有研究成果显示学习者的技巧、方法和策略会对学习的效果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而学习者的学习策略的缺失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坚持长期记忆的压力不够。

尤其是在我国普遍的应试需求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短期的考试,故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将知识储存在短期记忆库中,导致很多知识的习得是临时,而非长期的。

其次是随意使用补偿策略。

这种情况更常见于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身上,在表达有困难或是使用中遇到障碍是,学习者本能地会使用补偿策略。

再次是元认知策略认识的薄弱。

很多学生的学习都是依赖外在的督促和监督,缺乏对根本的学习的本质的认识和主动性。

除此之外,学习者也常使用回避策略来弥补。

学生回避的可能是难音、难词自身知识方面的不足。

这种回避有可能回避的难词,不地道的发音或是比较复杂的句式及不熟悉的领域的话题等。

语言学能倾向和语言学习天赋有密切关系。

Carroll的早期研究表明,语言天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辨音能力,学习者辨别目标语音素并对之熟记的能力;语法敏感度,也就是学习者认识单个词汇语法功能的能力;归纳学习能力,学习者辨别“形式-内容”之间关系的能力;机械学习能力,学习者对众多刺激联系的记忆力。

语言学能倾向的研究显示,其对语言习得有显著影响,对二语习得的结果更是有巨大影响。

认知风格类型大致归为三类:感知型、认知型和个性型。

1.感知型认知风格感知型认知风格,也称感觉型认知风格,这种类型的学习者主要通过眼睛,耳朵等器官进行感知进而学习知识。

具体包括视觉学习(主要依赖眼睛)、听觉学习(依靠耳朵)、阅读与写作(通过文本)、触觉学习(通过触碰)以及实践及动态学习(通过实践行动)。

视觉学习者偏好通过阅读学习,依赖各种学习资料的使用进行学习。

相比较教师的讲授他们更倾向于使用板书进行学习。

他们对教师的期许更多的在于包含了图片,句型等在内的PPT以及传统上的语法翻译教学方式,更多时候希望老师多写少说。

听觉学习者更希望通过听觉来进行学习。

这些学习者更倾向于选择交流方式进行学习而非自己使用大量的阅读材料。

口语教学法,情景演示法及听说法等更受他们在正式学习中的青睐。

触觉学习者和行动学习者很相似。

触觉学习者更喜欢使用双手的触摸来学习知识而后者则更喜欢用实践方式来进行学习。

全身反应法对这两种类型的学习者都比较适合。

2.认知型认知风格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整体型和顺序型、聚合型和发散型以及聚焦型和扫瞄型都是认知型认知风格中的类型,这几组类型很多地方都有交集。

场独立型和场依赖型是这几种类型中被研究最广泛的类型。

场独立型学习者,也称分析型学习者。

他们在英语学习中更注重细节,也会把整体分成若干细节来进行学习。

这类学习者擅长分析,他们可以通过对段落的分析或某部分结构的分析来掌握比较准确的意思。

而场依赖型的学习者则更擅长对整体的学习。

无论是整篇文章还是一个句子,他们都更注重整体的学习。

3.个性型认知风格从学习者性格方面来看有沉思型和冲动型。

沉思型学习者更加注重语言的准确性而非流利性。

他们会对要说要写的东西反复进行思考。

这种学习者在学习中尽量避免犯错误,非常细心。

而冲动型学习者总是比较敢表达,更关注知识的流利性而不是准确性,也正是这种原因,冲动型学习者会在学习过程中犯更多的错误。

四、总结除了以上这些影响二语习得的主要因素之外,年龄及其他方面也会对二语习得产生重要影响。

有研究表明,年龄小的语言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有更大的优势。

外部因素也是导致错误的因素之一,如课堂环境、教师或教材。

对外语现象的不恰当的讲解或讲解不清,操练不足等等。

参考文献:[1]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2]Ellis,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3]Carroll.The Psychology of Language,third edition[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4]Krashen S.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1981.[5]Cook V.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6]曹志希,王晓丽,刘伟.二语习得信息处理模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5).[7]徐海铭.二语习得研究的九大主流理论和研究走向——二语习得理论介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3).[8]蔡巧娜.二语习得中的四类个体差异[J].黑龙江史志,2008,(16).[9]李金屏.二语习得中回避现象研究述评[J].继续教育研究,2010,(2).[10]郑瑶菲.二语习得交际策略研究综述[J].医学教育探索,2007,(9).[11]唐渠.二语习得中的认知风格[J].中国电力教育,2008,(15).[12]陈丹凤.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6,(11).[13]石英.浅谈几点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