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二语习得地因素

合集下载

浅谈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

浅谈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

浅谈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二语习得是指一个人在掌握母语之后所学习的第二种语言。

在全球化的今天,学习一门或多门外语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

对于许多学习者来说,二语习得并非易事,他们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障碍。

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成为了学术界和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进行探讨,以期为二语学习者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

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语言输入是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

学习者所接触到的语言输入的多少和质量决定了他们的语言习得的效果。

语言输入主要来自于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听力训练和交际实践等方面。

缺乏足够的语言输入会导致学习者的语言习得受到限制。

语言学习者的学习策略也是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学习者会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一些学习者注重语法规则的学习,而另一些学习者则更倾向于通过大量的实践来提高语言水平。

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对于他们的语言习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言习得中存在着瓶颈效应。

瓶颈效应是指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出现的阻碍学习者进一步提高语言水平的障碍。

瓶颈效应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遇到了一些不可逾越的困难。

语法的习得是一个常见的瓶颈效应。

许多学习者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会遇到语法困难,特别是对于那些与母语语法差异较大的外语,学习者往往会感到困惑和无力应对。

语言输出也是一个常见的瓶颈效应。

学习者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自己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情况,这会导致他们的语言水平得不到提高。

瓶颈效应的出现会制约学习者的语言习得,因此需要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

面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学习者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来提高语言水平。

学习者需要注重语言输入的质量和多样性。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学习者还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听力训练和交际实践来丰富自己的语言输入,从而提高语言水平。

学习者需要灵活运用学习策略。

对于不同的学习者来说,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是不同的,学习者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以提高语言水平。

浅析二语习得的几点影响因素

浅析二语习得的几点影响因素

- 205 -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研究浅析二语习得的几点影响因素宁夏大学/吕婷婷【摘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二语习得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研究重心也从教学过程逐渐向学习过程转变。

二语习得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学习者的年龄、动机等因素。

本文浅析了影响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四项因素,旨在对二语教学提供指导。

【关键词】二语习得 语言迁移 情感 动机 年龄一、语言迁移语言迁移是指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由于目标语与母语之间存在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对语言学习产生的一种影响。

行为主义认为二语习得是一个习惯形成的过程。

如果对语言的刺激足够充分,那么对此类刺激的回应逐步成为自动化。

因此学习者被认为是在建造目标语的一种学习模式或学习习惯。

而建立一门新的语言学习习惯就意味着母语的学习习惯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干扰。

正如布莱特和麦克格雷戈所描述的:“在母语干扰第二语言的顺利习得的过程中,语法装置植入了语言学习者的大脑中”。

研究者普遍认为,当母语和第二语言习惯相同时,语言迁移是积极的。

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第二语言时不会发生错误。

例如,中国学习者在学习英语陈述句时,由于两者单词顺序基本相同。

所以很容易掌握。

相反,当中英文的语言习惯不同的时候,就会发生负迁移。

如:即使是高级学习者也会犯像“They go the zoo yesterday.”这样的错误。

因为中文的动词是没有时态变化的。

然而,从对比分析假设的角度来看,当母语与目标语之间存在相似时更容易发生负迁移。

如:以汉语作为母语的学习者很容易把“I ” [i]发成“一”的音。

但由于英文的Wh 问句在结构上与汉语的问句有很大差别,因此中国学习者能很容易掌握Wh 问句的使用。

总而言之,在二语习得的这个过程中,母语迁移会随着学习者熟练程度的增长,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变弱。

二、情感因素第二语言习得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对新的语言的掌握不仅是对语言的学习,也包括情感、态度和情绪等一些情感因素。

语境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语境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语境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语境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语境(context)是指语言所处的环境,包括语言使用的情景、社会文化背景、语言交际的对象、语言风格等方面。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语境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它可以影响学习者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也会对他们的语言使用产生影响。

本文将探讨语境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一、语境对语言理解的影响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每一种语言都蕴含着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语言使用习惯。

因此,在学习二语时,理解语言的语境对掌握语言的正确用法和意义至关重要。

首先,语境对词汇理解的影响尤为显著。

同一单词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可能会有所不同,如“book”一词可以指书籍,也可以指机票预订,取决于它所处的语境。

因此,在学习词汇时,需要注意它的上下文语境,通过上下文的提示,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词汇的实际用法。

除了词汇,语境也对语法理解和掌握产生影响。

语法规则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它往往需要考虑到语境因素。

例如,正确使用冠词是英语学习者常常遇到的难题,在不同语境下,冠词的用法也是不同的。

比如,“The”可以指特定的人、事、物,也可以指整个类别中符合条件的某个人、事、物。

因此,学习者需要通过不同语境下的例句和语言情景理解冠词的用法及其变化,从而更好地使用冠词。

二、语境对语言使用的影响语言的使用渠道多种多样,使用习惯也各有不同,因此,在不同语境下的语言使用也会有所不同。

首先,语境对口语交际的影响尤为显著。

口语交际往往需要考虑到所处的交际场景和语言风格,以适应交往对象和社会文化背景的需求。

例如,在职场中使用的语言风格通常是正式、礼貌并且较为严谨,而在朋友间的对话中则更为随意、轻松和不拘小节。

因此,学习者需要通过接触不同的语言环境和语言样式进行练习,从而更好地掌握口语交际的技巧。

其次,语境对书面交际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在不同的书面交际场景中,语境影响着语言的表达方式、用词和语法的运用。

例如,在商务邮件中,学习者需要使用更为正式和礼貌的语言风格,注重语法和用词的准确性,以传达专业的形象和信用;在论文或学术文献中,学习者需要使用更为严谨的语言风格,遵循规范的写作结构和语法要求,以确保文章的逻辑性和可读性。

浅析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对学习者的启示

浅析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对学习者的启示

外语外文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19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高英语学习效率,更加有效、更加快速构建英语知识学习体系。

语言累积与语言运用二者之间具有密切联系,若是缺乏积累基础,即使展开一系列语言活动都无法获得预期效果。

首先,在英语改写方面。

英语改写实际上就是将已经阅读文章和内容通过自己语意、形式等来换方式写作,能够适当增加语法词汇。

考虑到原文人物角色并没有产生转变,英语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短文后,改写其中故事性比较强内容,其中文中的事例不会出现变化,主要是从文章语法、文章时态、文章人称等角度改写,为未来仿写以及提高学生语言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在完成一篇或者是多篇阅读训练之后,可以结合阅读理解内已经掌握知识练习写作。

仿写时,需要对学生阅读知识进行再加工与再运用,通过大量阅读促使学生转移已经学过知识,在学生可理解范围内表达知识点,通过仿写能够学生有效理解和巩固阅读内知识,同时应用新的语句表达以及语法知识,实现学以致用;再次,复写就是英语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文章后,引导能够能够自主表达,同时根据个人对文章理解大致复述文章大意。

通过复写能够促使学生更好理解以及记忆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最后,英语创作。

写作是学生英语创作过程,完成阅读后进行改写、仿写、复写,夯实学生已经学习的内容,同时根据个人经验、已掌握词汇、语法等创作文章,内容可以跟自己有关、关于他人、写人或者是写物。

三、结语初中的英语阅读与写作之间具有密切联系,为了能够提高学生英语水平,英语教师需要有效掌握英语阅读和英语写作间关系,采取更加有效方式为学生提供指导,提升初中英语教学水平。

语言能够将阅读与写作相关联,促使读者与作者之间更好对话。

初中阶段学生阅读量比较小,对整篇文章无法透彻理解,大多是一知半解,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提高速度比较缓慢。

由于知识储备不足促使写作内容不够充实,词语也较为平淡。

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鼓励学生累积英语词汇,丰富英语学习内容,提高学生英语写作的深度。

关于环境对第二语言习得影响综述.doc

关于环境对第二语言习得影响综述.doc

关于环境对第二语言习得影响综述环境对第二语言习得影响综述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环境对第二语言习得影响综述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语言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种各样的语境线索,以便学习者理解目的语、掌握使用目的语进行言语交际的规律;(3)在目的语环境中,学习者面对各种语体和语域的实际需要,可以学到鲜活自然的语言;(4)由于人们总是力图保持交际的顺利进行,所以在目的语环境中,说话人会自然地降低语言难度,采用学习者容易理解的语言表达方式。

拥有自然的目的语交际环境,因而成为产摘要:国内对外汉语教学与国外对外汉语教学各有各的优势,但相比之下,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的优势则更显著、更具吸引力-----拥有目的语环境。

要对这一优势做出分析说明,那么就必须要从语言环境对语言习得的影响谈起。

本文旨在梳理国内外近年来有关环境对第二语言习得影响的研究目前状况。

关键词:环境;二语习得;影响一.国外研究目前状况1.1 有关环境对二语习得影响的相关研究Ellis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界定中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是在课堂内外学习除母语以外的一种语言。

首先是描写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

其次,是解释第二语言习得,分析哪些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起到推动和阻碍作用。

他认第二语言和外语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是在自然环境下习得。

第二语言教学研究的权威人物H. H. Stern在《语言教学的基本概念》中认为“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第二语言,比学习外语享有更多的环境支持。

学习者可以经常通过非正式渠道从身边的目的语环境中习得一些东西。

”可以说几乎所有关于语言习得机制的理论,都不可避开地要谈到语言环境与语言习得的关系。

行为主义的语言习得理论强调环境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

把语言习得看作是由学习的外部条件决定的,把学习看作是被动的。

行为主义的语言习得理论强调环境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

进入80年代和90年代,有学者开始关注语言环境(主要是社会文化环境)对第二语言的影响。

浅析二语习得的几点影响因素

浅析二语习得的几点影响因素

浅析二语习得的几点影响因素摘要:母语,语言环境以及个人心理特点中的不同方面会对二语习得产生重要影响。

除此之外,年龄以及其他一些外在因素也对二语习得产生一定影响,了解和认识这些方面对二语习得者的第二语言习得有非常大的帮助和影响。

关键词:母语;学习观念;动机;学习策略;语言学能倾向;认知风格第二语言习得,通常简称二语习得,是指人们逐步提高第二语言或外语能力水平的过程(王宗炎,1985)。

二语习得涉及语言的、认知的、环境的等多方面的因素。

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母语与第二语言习得对二语习得本质与过程的不同的认识形成了行为主义、心灵认知和社会认知三种不同认识论下的二语习得理论与范式。

迁移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Lado在跨文化语言学(Lado,R.1957),是指已有的知识或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获得的影响。

从迁移的影响效果来看,迁移可分为正迁移(促进作用)和负迁移(干扰作用)。

如果母语与第二语言的特点相似或相同则母语会促进第二语言的最终习得。

反之,如果母语和第二语言的特点差异比较大则会产生负迁移,这种迁移会使得语言学习困难较大或错误增多。

语言迁移又可分为语际迁移和语内迁移。

语际迁移是指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的迁移,这种迁移会对语言的习得产生很明显的影响。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常不由自主地认为英语的表达与汉语相似或一致,在表达某种意思时,他就会使用汉语的表达方式、语法特点、发音方式来表达英语中非常不同的概念。

例1.Please receive my apologize.(apology)。

在这句话中,语句使用者错误的使用了动词来代替本应是名词的词。

汉语使用中词性的使用比较灵活,有的词既可以做名词,也可以做动词,但英语这种更重形合的语言则更注重形式本身。

因此,如果用汉语的规则去学习英语,无疑会让英语的学习困难变大。

二、语言环境与第二语言习得对语言环境的理解,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以曾葡初教授来看,他把语言学习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种。

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及其对语言学习者的意义

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及其对语言学习者的意义

o s ca a d o f o il n c mmu i ai n ta e i s e c. ;e r e s’o n tv me h n s o a tt d t a ve s l r mma ( n c to sr t g a , t ) la n r c g ii e c a ims r p iu e;he ni ra g a r UG) t e o i l lh s ca
了两 项 主要 的 任 务 , 此 来 揭 示 研 究 第 二 以 语 言 习 得 的 重 要 性 。 是描 述 了语 言 学 习 一 的过程 , 另一 个 是 解 释 为什 么 学 习者 会 以
汉 语说 出像 样 的 句 子 来 表 达 自己 的 情 感和 这 种 方 式 来 学 习 。 面 将 从 学 习 者 自身和 下 需要了 。 是 因为孩子处身 十一个真实 自 这 然 的情 境 之 中 , 围 的人 说 汉 语 , 周 电视 上听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K y w o d S c nd L n ua e e r s: e o a g g Ac u s to t Ex e na a d I t r l q i i i n; he t r l n n e na Fa t r S g i i a e; n a e L a n r c o s; i n f c nc La gu g e r e s
1结论
中国 人 说 汉 语 , 美 人 说 英 语 , 国人 英 法
说 法语 , 国 人 说 德 语 ,日本 人 说 日语 , 德 韩 国 人说 韩 语 , 世界 上 每 个 国 家甚 至 于 不 同 地 区人 们 说 的 语 言 不 相 同 。 该 说 掌 握 应
机 械 教 给 孩 子 任 何 语 法 规 则 , 反还 会 被 相 孩 子 说 出 的 语 法 混 乱 的 句 子 逗 得 哈 哈 大 笑 , 是 当 孩 子 长 到4、 岁 时 , 们 就 能 用 但 5 他

_影响二语习得的个体因素

_影响二语习得的个体因素

_影响二语习得的个体因素二语习得是指人们在习得了第一种语言之后所进行的第二种语言习得。

由于学习者在进行第二语言学习之前,已经掌握了本族语的语言机制和本民族的心理文化特征,母语迁移现象不可避免。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从一出生就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而且这种差异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扩大,这种差异也体现在二语习得中。

二语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因素有很多,如认知风格、个体智商、学习动机、学习态度、性别差异、年龄因素、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等,但最基本的差异因素是学习风格、学习策略和学习动机。

三种个体差异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二语习得的效果。

一、影响二语习得的主要个体因素(1)年龄。

年龄在二语习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个事实已经被大家普遍接受。

有观点认为:儿童比成年人更容易习得第二语言,他们更容易模仿当地人的语音语调,迅速地融入当地的语言群体,比成年人更容易适应这个语言的社会。

然而,一些研究者并不同意这个观点。

首先,什么是“更好的学习者”? 如果说学习速度是首要的衡量标准,那么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在这个方面其实并没有优势。

另外,儿童和成人在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中也有也会各自的优势。

在诸如语言娴熟度方面的语言学习任务上儿童较有优势,但成人往往在形态学和句法学上学得更多。

(2)学习风格。

1954年,美国学者Herbert Thelen 首先提出学习风格这一概念。

该概念源于心理学中的认知风格,又与心理学中的潜在特质理论有诸多共通之处。

潜在特质理论认为,人类行为存在着相对持久的、可以确定的方面,如风格、特征和类型等,同时,由于特质的相对稳定性,因而是一种可靠的预测人类行为的方式。

后来,通过Gestalt心理学中场独立和场依赖两个对立的概念,学习风格被引入到第二语言的学习研究中来。

不同的学者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和理论框架下,都试图给出一个完整的定义,每一个习得者个体也会体现认知风格上的差异,如场独立和场依赖、分析与综合、冲动与思考、具体顺序学习和抽象随机学习之间的差异与对立等。

浅谈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

浅谈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

浅谈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二语习得是指人们在已经掌握一种语言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也会出现一些瓶颈效应。

本文将从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两个方面来浅谈二语习得的问题。

一、影响因素1. 年龄年龄是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儿童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会比成人更容易掌握,他们的语言习得能力处于发育的敏感期,大脑对语言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更强。

相比之下,成人学习第二语言要更加困难一些,他们已经形成了母语的语言体系,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适应新的语言。

2. 学习环境学习环境也是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会促进学习者对于第二语言的掌握。

人们往往更容易掌握一种语言的身处使用这种语言的环境中。

所以,对于学习者来说,有机会接触和使用第二语言的环境尤为重要。

3.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也是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

学习者对于学习第二语言的积极性和动机会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

如果学习者对于学习第二语言没有充分的动机,那么很可能会导致学习兴趣不足,从而影响到学习效果。

4. 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对于二语习得同样是一个关键的因素。

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够提高学习效率,促进语言的习得。

而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也需要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和学习环境进行调整。

5. 母语影响母语对于二语习得同样会产生影响。

学习者的母语如果和目标语言有一定的相似性,会比较容易掌握。

相反,如果母语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很大,那么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困难。

以上便是影响二语习得的一些重要因素,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也会对二语习得产生影响,比如学习者的天赋、学习者的健康状况等等。

接下来,我们将来谈谈二语习得中可能会遇到的瓶颈效应。

二、瓶颈效应1. 语法困难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很容易被语法困难所困扰。

从一个语法体系转变到另一个语法体系,学习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适应新的语法规则,这种适应过程可能会成为学习者的一个瓶颈。

有关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的思考

有关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的思考

有关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的思考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二语习得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受到广大专家学者和学习者的关注。

从以往的研究结果来看,二语习得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归结起来,主要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类。

其中,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学习者个人的情感态度、学习能力、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兴趣爱好等,外部因素主要包括语言环境、社会文化、教育方式等。

本文在分析二语习得的内涵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为二语学习者提供一些学习策略,促使二语学习者认清学习形势、掌握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标签:二语习得影响因素内涵流派策略本文主要从“二语习得的内涵及流派”、“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和“提高二语学习效率的策略”三方面展开论述,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有效的建议。

一、二语习得的内涵及流派(一)二语习得的内涵二语习得指学习者在掌握了一门语言(母语)之后,进而学习第二种语言的行为及过程。

(二)二语习得的流派二语习得理论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诸多流派。

其中,有三大流派占主流,受到广泛认可。

这三大流派阐述了对于二语习得影响因素的不同态度,分别是:1. 先天论派,认为二语习得是人的天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2. 环境论派,认为二语习得是环境的产物,是人在不断适应新环境、克服旧环境,用一种语言习惯代替另一种语言习惯的过程;3. 相互作用论派,认为人本身具备二语习得的能力和天性,但是也离不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个体差异和环境差异会对二语习得的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二、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一)影响二语习得的内部因素1.情感态度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在教育心理学上,往往将情感态度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积极的情感包括自信、好奇、投入等对提高学习效率有利的因素;而消极的情感包括自卑、焦虑、厌恶、疑惑等阻碍二语学习顺利进行的因素。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如果学习者具备积极的情感态度,则会对二语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乐观的态度和积极的行为,使二语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学习者秉持消极的情感态度,则会在二语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不自信、不积极甚至抗拒和厌烦的情绪,产生事倍功半的学习效果。

二语习得的论文

二语习得的论文

二语习得的论文1. 引言二语习得是指人们在掌握第一语言(母语)之后学习和习得第二语言(非母语)的过程。

对于许多人来说,学习第二语言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无论是为了适应国际交流的需要,还是为了获得更广阔的职业发展机会。

本文将探讨二语习得的理论基础、习得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以及有效的学习策略。

2. 二语习得的理论基础2.1 习得假设二语习得的理论基础之一是习得假设。

习得假设认为,人类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类似于母语习得过程,即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使用语言的实践来逐渐掌握第二语言。

这与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有所不同,后者强调语法规则和词汇的规则性学习。

2.2 自然顺序假设自然顺序假设认为,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不同语言的特点和语法规则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被习得。

研究表明,学习者常常先掌握第二语言中最常用的词汇和基本的语法结构,然后逐渐习得更复杂的语言现象。

这一假设对于教学的组织和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2.3 输出假设输出假设认为,通过积极参与口语和书面交流,学习者可以提高第二语言的习得水平。

这一假设强调了实际使用语言的重要性,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沟通活动,不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3. 二语习得的关键因素3.1 学习者个体差异个体差异是影响二语习得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个体在学习能力、学习策略和学习态度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他们对第二语言习得的效果和速度。

3.2 输入环境输入环境指学习者接触和使用第二语言的环境。

一个良好的输入环境可以提供大量的语言输入和真实的语言交流机会,有利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

3.3 学习者动机和情感因素学习者的动机和情感状态对二语习得过程有着重要影响。

积极的动机和积极的情感状态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投入度,从而促进他们的语言习得。

4. 有效的学习策略4.1 意识化学习策略意识化学习策略是指通过有意识地关注语言的形式和结构,来提高语言习得效果的策略。

学习者可以通过分析语言现象、记忆规则和词汇等方式,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

学习者个体差异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及启示

学习者个体差异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及启示

学习者个体差异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及启示摘要二语的习得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学习者个体自身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学习者个体差异对二语习得的效果和影响也有所不同,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特征,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二语习得;个体差异;启示引言影响学习者二语习得的因素众多,主要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

内因主要指学习者个体自身的因素,如学习动机、认知能力、学习方法、学习兴趣、态度等。

外因主要指社会语言环境、教育教学环境、教师等因素。

本文主要探究学习者个体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1、学习动机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学习目标,以满足某种学习需要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

为了顺利习得二语,学习动机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

不同学者将动机分为了不同的类型,如融合性动机、工具性动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等。

虽然每种动机的定义和范围划分不一样,但总体来说,二语的习得并不取决于某一单项动机。

韩海华(2011)主张在具备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能够使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条件下,一个人的学习动机越强烈,他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就越多,对二语习得的成功也越有帮助。

如果学习的行为是自发的,那么学习者对学习的热情则会更持久,从而引起的学习动机也更为强烈。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使学生能够保持对二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刘璐(2019)提出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二语学习动机:强化学生对目标语言的了解;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保持教学的多样性;提倡以引导式教学为主;及时鼓励,适当表扬;设置合理的期望值;创造舒适、良好的外部课堂环境。

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二语习得。

2、年龄年龄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最为著名的是Lenneberg提出的关键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他认为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特定的年龄前学习第二语言,那么会由于大脑的成熟,发音器官的改变等生理因素,使得第二语言学习变得困难。

浅谈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

浅谈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

浅谈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二语习得是指一个人在学习第二种语言时所经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因素会影响到个体的语言习得的速度和效果。

也存在着一些瓶颈效应,阻碍个体在二语习得中的进展。

本文将从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两个方面来浅谈二语习得的问题。

我们来看一下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

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个体的认知能力、学习动机、学习环境和语言输入等。

首先是个体的认知能力。

个体的认知能力决定了其对语言学习的接受程度和处理能力。

一些人天生具有较强的语言天赋和学习能力,他们往往能够更快地掌握第二语言。

其次是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对语言习得的影响非常大。

有些人学习第二语言是出于实用需要,有些人则是出于兴趣爱好。

不同的学习动机会影响到个体学习第二语言的投入程度和学习效果。

再次是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对语言习得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为个体提供更多的语言输入和使用机会,从而促进语言习得的进展。

最后是语言输入。

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重要来源,它可以来自于课堂教学、社交交流或者媒体输入。

不同的语言输入会对语言习得产生不同的影响。

除了上述影响因素之外,还存在着一些瓶颈效应,会对个体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产生阻碍。

首先是焦虑情绪。

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许多个体会因为语言障碍或者沟通困难而产生焦虑情绪,从而影响到语言习得的进展。

焦虑情绪不仅会影响到个体学习的积极性,还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效果。

其次是负迁移。

负迁移是指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的负面影响。

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母语中的一些语法结构、习惯用法等会对个体的第二语言习得产生干扰和阻碍。

再次是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影响语言习得效果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学习策略会对个体的语言习得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些不当的学习策略会导致习得的瓶颈效应。

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个体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促进语言习得的进展。

首先是加强对语言学习的认识,了解自己的语言学习特点,明确自己的学习动机和目标。

从实例中探讨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

从实例中探讨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

从实例中探讨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众所周知,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分为内部和外部的因素,人们普遍认为外部因素包含环境因素,即自然环境和教学环境,有人在自然环境下无意识地习得第二语言,有人在规律的教学环境下掌握第二语言。

这两种环境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是不同的,前者更倾向于习得的自然属性,后者偏向于营造一种目的语环境,例如采用“沉浸式”教学法,让老师和学生完成处于目的语的教学环境中,模拟自然环境,来实现二语习得的目的。

除此之外,社会文化和社会距离等因素也是重要外部因素。

至于内部因素,则更加复杂,母语的迁移,智力,动机,学习态度,方法策略,情感认知等等,都会造成习得效果的差异,而这些因素在实际过程中是如何起作用的呢?哪种因素的影响力更大呢?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结合实例来探讨。

一、环境因素差异所导致的二语习得效果异同探讨(一)自然环境下的的二语习得自然环境,也就是指学习者处于自然的目的语环境中,生活在第二语言国家或者社团中,日常交际用语都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潜移默化和实际应用中不自觉习得目的语。

如同儿童习得母语,一直处于目的语环境,并没有老师系统地教授语言知识和技能,就像儿童学习母语汉语一样,没有父母会按照“拼音,汉字,听说读写。

”的顺序,依照“语音,词汇,语法”的体系来讲解,但是儿童会从简单的字词习得,例如“爸爸”,从单字词过渡到双字词阶段,从电报式表达过渡到完整的表达。

自然环境下的二语习得也具有某种相似性,目的语的输入刺激学习者进行分辨,在大脑中加工处理,在反复的实际操练和不断输出后,掌握目的语。

比如,很多人熟悉的日本乒乓球女子运动员福原爱,她对汉语的掌握就属于在自然环境下的二语习得。

她出生于日本,从小学习打乒乓球,四岁时来到中国,跟随中国教练学习,和中国孩子一起训练,十几岁时又加入辽宁乒乓球俱乐部,这样的经历让她能够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并且具有鲜明的辽宁口音,在词汇的使用上也习惯说东北方言词汇。

福原爱对汉语的习得就是在自然环境下实现的,她没有系统地针对性地参加课程,也没有以学汉语为主要目的,她只是生活在中国,不断的输入让她掌握了汉语的语音和含义,不断地输出让她有机会在真实的言语交际中操练汉语,因此她在长年累月中习得了汉语,而且是具有方言特色的汉语。

二语习得的课堂教学和影响二语习得的部分因素

二语习得的课堂教学和影响二语习得的部分因素

二语习得的课堂教学和影响二语习得的部分因素作者:刘畅来源:《中国·东盟博览》2014年第03期文章编号:1673-0380(2014)03 -0122-01第二语言习得(简称二语习得),通常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

人们从社会、心理、语言学等角度去研究它。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大概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其理论体系的构建是以描述二语习得过程和解释二语习得特征为主要目标的。

它对学习者的第二语言特征及其发展变化、学习者学习第二外语时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个别差异进行描写,并分析影响二语习得的内外部因素。

一、问题的提出长期以来,词汇习得一直是第二语言学习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词汇的掌握是语言学习中最基本的内容。

缺乏足够的词汇会使学习者在目的语环境中产生不安全感。

而词汇能力既是语言又是交际能力的组成部分,学习者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学习者语言输入和输出的质量,并且也影响到学习者的语用和语言交际能力。

二、如何教学第二语言的习得往往是通过课堂教学获得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很好地把握学生、教师、教材和教法之间的关系,把握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心理,明确教师在传授第二语言上的角色与作用,熟悉教学内容,掌握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将这四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切可能的有效条件。

通过学习,我知道学习第二语言能够使我们的语言、认知和社会性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同时我们也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优秀的文化和传统,从而促进自身的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也可以向其他民族展示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精神等。

首先,要明确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活动都要按照学生个体的不同能力来设计。

因此,教师在备课之前要首先花一定的时间去了解学生对第二语言的认知水平;其次,熟悉第二语言教学的载体----教材的内容,每个单元的课程设置、重点、难点等;第三,根据对学生的认识和教材的理解,教师应该明确自己的身份,即一切课堂教学活动的幕后策划者,规划整堂课的流程和活动;第四,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之前的一切准备工作,让学生了解到要学什么,怎样去学,并将学生推到各种活动中去并成为活动的主体,利用所学的第二语言展示自己的观点并与同伴交流;第五,尽管在学生展示活动的时候,教师推到了幕后,但是教师应该给学生适时地进行点评,同时要注意点评与的精炼;第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断变化和提高,及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手段和策略;第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对二语词汇学习的兴趣。

浅谈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

浅谈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

浅谈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1. 引言1.1 二语习得的重要性二语习得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变得越来越突出。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学习第二语言已成为一种必备的能力。

二语习得不仅可以增加个人的就业竞争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拓展个人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学习第二语言,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二语习得还可以带来认知能力的提升,开拓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二语习得不仅可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于多语言能力的需求,更可以推动个人的自我提升和全面发展。

学习第二语言已经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能力。

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我们应该重视二语习得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字数:200】1.2 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了个体认知能力和学习策略、情感因素和社会因素、输入量和输出机会、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等方面。

个体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策略对二语习得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认知能力,对于语言的学习和习得会有不同的表现。

有些人可能更擅长于记忆单词,有些人则更擅长于语法规则的应用。

学习策略也是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之一,具有良好的学习策略可以使语言学习更加有效和高效。

除个体因素外,情感因素和社会因素也对二语习得有着重要的影响。

情感上的因素包括学习者对学习语言的兴趣、动机和自信心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学习者的投入程度和学习效果。

社会因素则包括学习环境、教学方式和社会支持等方面。

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习者的语言习得。

输入量和输出机会、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也是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

输入量和输出机会越多,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材料越丰富,说话和写作的机会也会增加,从而促进语言的习得。

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对于语言学习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会影响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学习者需要在各个方面都进行综合考虑,才能更好地进行二语习得。

语言教育中的二语习得研究

语言教育中的二语习得研究

语言教育中的二语习得研究语言是人类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文化的表达和媒介。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学习第二语言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需求。

因此,二语习得研究在语言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项研究涉及到如何学习第二语言、习得第二语言的因素、影响和方法等。

首先,二语习得的理论框架是研究的基础。

在二语习得领域,有许多理论框架被提出,例如克鲁普斯基与尤利安尼(Kleinschmidt & Jullien)的语用认知社会学习理论、克鲁普斯基(Kleinschmidt)的交际能力理论、克鲁普斯基与布莱恩特(Kleinschmidt & Bryant)的乌尔巴诺维茨的个人想象力的社会化理论等等。

这些理论都试图解释为什么人们能够学习和习得第二语言,以及如何通过不同的方法和策略来促进二语习得过程。

其次,个体差异是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

每个人在学习第二语言时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差异,这些个体差异对习得过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个体的认知能力、学习策略选择和语言环境等都可能与其二语习得的效果相关。

因此,在语言教育中,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促进他们的二语习得。

另外,语言输入与输出是二语习得的两个重要方面。

语言输入是学习者从外界获得并接收到的语言素材,例如课堂教学材料、电影、音乐等。

而语言输出则是学习者通过口语、书面语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语言能力。

语言输入与输出的质量和数量都会对二语习得产生影响。

丰富的语言输入和频繁的语言输出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各项能力。

因此,在语言教育中,教师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语言输入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语言输出的练习。

此外,反馈与修正也是促进二语习得的关键措施。

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不断地接受反馈和进行修正,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反馈可以来自于教师的评价、同学的指正,甚至是自己的自我反思等。

通过及时的反馈与修正,学习者可以发现自己的语言错误,加以纠正并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pplied Linguistics14级期末论文Th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n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个体差异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姓名:李琴琴班级:1408学号:2014030813日期:2016/06/20Abstract:A great many studies have suggeste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on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cently. The studie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has been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filed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 paper emphatically introduce and analyze the effect motivation ,age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t two lights on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nd elucidate these factors the enlightenment of teaching.Keyword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Motivation, Age摘要: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学习者个体差异对二语习得起着重要的影响。

个体差异研究已经成为二语习得领域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重点介绍和分析了个体差异的动机、年龄、情感三个方面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并阐释了这些因素对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二语习得,个体差异,动机,年龄,目录引言 (1)一、个体差异和学习动机间的关系 (2)1.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 (2)2.经典的学习动机的研究 (2)3.中国研究者对学习动机的研究 (3)3.1 内在兴趣 (3)3.2 成绩型动机 (3)4.激励二语习得中的学习动机的策略 (4)二、年龄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4)1. 年龄与二语习得关系的研究现状 (4)2.儿童与成人关于二语习得的比较研究 (5)(一)从语音习得方面来分析 (5)(二)从语法方面来分析 (5)(三)从语音规则和句法结构方面分析 (5)3.年龄在二语习得中的教学启示 (6)三、结论 (6)参考文献 (6)引言多年来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者们一直在探讨为什么在相同环境下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语言最终的学习成效上存在显著差异。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学习者个体差异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一直被广泛关注,如Skehan,Larsen-Freeman和Long,Ellis等都对二语习得中个体差异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也已成为二语习得研究的主线之一。

影响二语习得的主要因素个体差异对学习者最终的学习成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个体差异非常必要。

一、个体差异和学习动机间的关系1.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认为,人类从一出生就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individual difference)。

这种差异体现在各个方面,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的扩大,当然也体现在外语习得中。

第二外语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有很多,如认知风格、个体智商、学习动机、学习态度、性格差别以及年龄因素等等。

其中,学习动机是第二外语学习个体因素当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之一。

动机一直被视为二语教学的关键,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的动机,教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经典的学习动机的研究近几十年来,动机外语学习研究中颇受关注,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Gardner和其他的教育人员(1958)提出的社会教学模式(social-educational model)。

他们将动机分为融合型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和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 两种不同的学习动机。

融合型动机是指学习者受环境的熏陶,"对目标语有了特殊兴趣,希望与之交往或亲近,成为目标语社会的一员",而工具性动机则强调学习是为了工具性的目的,例如为了通过考试,晋升职务或找到一个很好的工作等等。

Harter(1981)将动机分为内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

他指出内部动机是指由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兴趣而引起的学习动机,它取决于二外习得者个体的内在需要。

内部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来自学生内在的兴趣与爱好。

而外部动机来源于外界影响,是指学习者受到外力推动而进行的学习活动,目的无非为了获取外部奖励。

内部动机对学习者而言更有持久性。

而外部动机更容易受学习成绩的影响。

关于动机研究的流派很多,分类也各不相同,但是我们不得不说这些研究都不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着局限性。

例如,融入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的定义和分类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并且Gardner对动机的研究结果具有地方性,它只适应于加拿大等双语国家或地区,在世界其它地方很难成立。

所以对动机的测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动机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环境。

所以,在中国的环境下,我们更应该致力于更适合中国外语教学环境的动机研究。

3.中国研究者对学习动机的研究高一虹(2003)对中国的外语学习者(主要是英语学习)进行了定量的考察研究,他指出中国的二外学习者七种动机类型:内在兴趣(对目的语文化的内在兴趣)、成绩型动机(通过考试,获得升学资格和毕业证书)、学习情境(课程,教师,教材,和班级的影响)、出国(出国寻找教育机会和工作机会,体验文化和移民)、社会责任(报效祖国)、个人发展(获得理想的职业,地位和成就)和信息媒介(通过英语了解信息,学习其他的专业)。

而这七种语言学的动机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3.1 内在兴趣内在兴趣是对目标语言和文化处在这浓厚的兴趣,与经典的“融合性动机”有相似之处,但理性成分比较多,而情感和归属上的融入较少。

并且,高一虹还谈到:“学生的内在兴趣可分为直接的和间接的,直接兴趣是指第二外语学习者对外语文化和语言本身,或对外语的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感兴趣;而间接兴趣是指由学习活动所产生的结果而引起的兴趣”。

高一虹接着解释到:“前者可以使学生感到学的活动或内容引人入胜,但持续时间不长,而后者则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而把学习活动坚持下去”。

3.2 成绩型动机成绩型动机是指为了通过考试,得到入学资格或取得毕业证书等等。

这种动机类似于“工具型动机”,但是也具有了很浓的中国特色,在中国长久以来都采用的是的应试教育体制,考试结果的重要让学生们只注重考试成绩,忽略了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乐趣。

测试的结果可以决定学生上大学的好坏,工作的好坏,甚至是婚姻的好坏。

4.激励二语习得中的学习动机的策略尽管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学者们对二语习得中的学习动机的分类有不同的观点,但他们都一致承认学习动机对二语习得的重要性。

他们都一致的认为动机可以保持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提高自己的水平,动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能积极的投入到外语学习当中。

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找出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成为他们教学的首要任务。

二、年龄对二语习得的影响1. 年龄与二语习得关系的研究现状1972年Selinker提出的中介语理论标志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从应用语言学和生成理论中独立出来(桂诗春,2000)。

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年龄与二语习得的关系,并做出了大量理论研究及实践证明,至今仍存在不同观点。

大致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习得外语的时候,儿童要比成人学得快,学得容易,所以要使儿童越早学习外语越好。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学Lenneberg的临界期假说或关键期假说为代表。

他认为,通过接触(Exposure)就能自然系的任何语言的关键期是2—12岁左右,即青春期结束之前。

由于学习者年龄较小们同事生理及心理都处于发育阶段,大脑有着极强的可塑性,因此可以较容易学会第二语言;反之,对承认而言,成人发育已完全成熟,大脑可塑性减弱,过了学习第二语言的最佳年龄阶段,所以很难学会第二语言。

Penfiled和Poberts (1959)甚至认为语言习得的最佳年龄是0—10岁之间,尽管这一理论一直被一些语言学家所质疑,但年龄对外语学习的重要影响是不可否认的,Stern也指出:“在学习因素中,与二语学习相关的年龄问题一直是语言教学理论中最受争议的一个问题。

不管其答案是什么,对于学校体质中的语言教学的组织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Stern,1983)另一种观点认为,成年人学习期外语来要比小孩子要快要好,他们认为小孩子可能在发音上超过承认,但成人的语法却比小孩子学得好的多。

Krashen,Long和Scarcell(1979)甚至认为成人比儿童习得语言的速度更快,大童也比小童习得的更快。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青少年是最佳语言学习者。

对于年龄与二语习得的关系,目前的我国国内研究成功蒋剑云和戴运财归纳指出:成年人在最初的习得速度上存在优势,特别是句法方面。

但是,如果儿童学习者获得足够的二语接触,最终会超过成人学习者。

(蒋剑云,戴运财,2002)。

2.儿童与成人关于二语习得的比较研究(一)从语音习得方面来分析关于年龄因素对二语语音习得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儿童比成人更有优势。

从生理来看,儿童的年龄越小,其大脑的可塑性就越强,模仿能力越强,因为儿童生理未完全,正处于生长期,所以语音和听力方面明显优于成人。

从受影响程度来看,儿童敢于尝试新鲜事物,不怕丢人,而成人旺旺碍于面子,不敢开口,所以较难掌握纯正流利的外语发音。

由此看来,儿童在二语习得中的语音方面比成人更有优势。

(二)从语法方面来分析通过研究表明,成人在语法方面比儿童习得的更好更快。

年龄限制贯穿于二语习得的始终,达到一定的年龄,便具有一定的思维逻辑及语篇分析能力,在语法习得的过程中,成人比儿童更容易掌握语法内的联系,形成一定的抽象思维,进而更好地掌握二语习得的语法方面,由此看来,成人在语法习得的方面比儿童更具有优势。

(三)从语音规则和句法结构方面分析Snow&Hofnagel-Hohle(1978)调出来英语母语者的荷兰语习得情况,得出了如下结论:儿童和成人在西德语音规则和句法结构的速度上差异悬殊,而这种差别主要由于系的这的起始年龄不同,成年人在最初语音规则及句法结构的掌握中的表现远优于儿童,因为成人已经具备了较完整的逻辑及抽象思维,成人可以较容易理解一定的语言内容及其形式变化,更能将语言规则和句法结构使用恰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