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征看杜甫.朱延涛

合集下载

北征杜甫原文及注释

北征杜甫原文及注释

北征杜甫原文及注释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大多是真实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的。

其中《北征》就是一篇反映唐代军事情况的诗歌。

下面就围绕“北征杜甫原文及注释”来讲一讲。

一、杜甫的北征北征是杜甫的一首七言古诗,共六十句。

全诗从开头的“唐从北海来,战死沙场数万裁。

”就表明了这是关于唐朝在北方作战的故事。

杜甫通过描写士兵的战争生活,表达了对于战争的深深忧虑。

二、北征杜甫原文唐从北海来,战死沙场数万裁。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当时明月在,曾照彝陵城。

若个曾参战,胡马大如象。

战伐两凋瘵,愁看白日长。

千里一戎衣,单于万马狂。

蜀国门庭犬,荆王宅里鸡。

欲知生死事,请看说创业。

胡未灭兮鬼不绝,祭扫犹在河西。

圣人痛释危机,谁为挽狂澜止沸翁?远瞳犇目不暇接,群情鼎沸故障中。

三、北征杜甫注释1. 北海:指的是较远的北方,与唐朝中央相隔甚远。

2. 数万裁:指战死士兵达到了数万之多。

3. 千里无鸡鸣:形容战争的恐怖,使得田间万物无声。

4. 华山:位于政治中心的西北,是一个战略要地。

5. 彝陵城:位于今天的宜宾市境内,与蜀国相隔,是对南部地区的防守要塞。

6. 胡马:指敌方骑兵。

7. 两凋瘵:指战争损失太大,使得军队饥饿而致病。

8. 千里一戎衣:指战士们在长途行军中,只有一袍一甲,无法更换。

9. 单于:即匈奴的领袖。

10. 府门庭犬:指桀骜不驯的汉族骑兵。

11. 荆王宅里鸡:指贵族家族饱食终日的寓言。

12. 创业:指李世民发动的革命,这是唐朝汉族打败胡族的第一步。

13. 痛释危机:指杜甫希望国家能看到内忧外患,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读杜甫《北征》小记

读杜甫《北征》小记

读杜甫《北征》小记
赵继武
【期刊名称】《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78(0)3
【摘要】杜甫《北征》诗中有这样一段话:'阴风西北来,惨澹随回纥。

其王愿助顺,其俗善驰突。

送兵五千人,驱马一万匹。

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

所用皆鹰腾,破敌过箭疾。

圣心颇虚佇,时议气欲夺。

'最近有的评注者对其中数句作了新的解释。

'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两句的注释是:'这两句是说:兵不在多而在精,这般人虽少而难得,四方都心服他们的骁勇果决。

'
【总页数】2页(P25-26)
【关键词】北征;留花门;鹰腾;旧注;历史背景;思想倾向;截然对立;叶护;闻道;汉月【作者】赵继武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杜甫《北征》叙事艺术探微 [J], 史秀洋
2.杜甫《北征》诗对借兵回纥的态度复议 [J], 冯雅
3.浅析杜甫《北征》的叙事艺术 [J], 靳明圆
4.读杜甫的政治诗《北征》 [J], 群慧
5.杜甫北征与秦直道 [J], 邓小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六讲--杜甫《北征》

第六讲--杜甫《北征》

杜甫生平简介
❖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此前)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始漫 游吴越,过着“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旳生活。5年之后归洛阳应 举,不第。再漫游齐赵。后来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 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 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 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旳生活,最终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 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旳小官。
❖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暴发,潼关失守, 杜甫把家安顿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半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因为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 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杜甫生平简介
❖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伴随九节度官 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 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旳生活。严 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 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 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据 《旧唐书.杜甫传》记载, 杜甫在耒阳游岳庙,“大水遽至, 涉旬不得食,县令馈送牛肉白酒,甫饮过多,一夕而卒”。
❖ 全诗五大段,按照“北征”即从朝廷所在旳凤翔到杜甫家小所在旳鄜州旳历程, 依次论述了蒙恩放归探亲、告别朝廷登程时旳忧虑情怀;归途所见景象和引起 旳感叹;到家后与妻子子女团聚旳悲喜交集情景;在家中关切国家形势和提出 怎样借用回纥兵力旳提议;最终回忆了朝廷在安禄山叛乱后旳可喜变化和体现 了自己对国家前途旳信心、对肃宗中兴旳期望。它象上表奏章一样,写来年月 日,谨称“臣甫”,遵守臣节,忠悃陈情,先说离职旳旳不安,次叙征途旳观 感,再述家室旳情形,更论国策旳得失,而归结到歌功颂德。这一构造合乎礼 数,尽其谏职,顺理成章,而见美刺。不难看到,诗人采用这么旳陈情表旳构 思,显然出于他“奉儒守官”旳思想涵养和“别裁伪体”旳创作要求,更凝聚 着他与国家、人民休戚与共旳深厚感情。

杜甫《北征》第二部分赏析

杜甫《北征》第二部分赏析

杜甫《北征》第二部分赏析《北征》第二部分杜甫“坡陀望鄜畤,岩谷互出没。

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

鸱鸟鸣黄桑,野鼠拱乱穴。

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

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

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

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见爷背面啼,垢腻脚不袜。

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

天吴及紫凤,颠倒在裋褐。

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

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栗。

粉黛亦解包,衾裯稍罗列。

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

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

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

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

问事竞挽鬚,谁能即嗔喝。

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

新归且慰意,生理焉能说!”来看《北征》第二部分原诗:“坡陀望鄜畤,岩谷互出没。

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

”字词典故“坡陀”:【“陀”:驼背。

“坡陀”:坡顶。

】“畤zhi4”:【田际,田界。

】“水滨”:【水与岸。

】“木末”:【树梢。

】赏析杜甫说,我爬上了坡顶,远远望得见鄜州的田界。

然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沿途依然是岩石与山谷相互出没。

我越走越快,已经到了水边,而我的仆人却还远远地落在后面的树梢那里。

杜甫这个时候是“左拾遗”了,而且是皇上亲自批准他回去探亲的,所以应该有配备仆人,甚至还有些礼物,恐怕也是要仆人来扛的。

关于“坡驼”一般解释为起伏的山坡,但我觉得解释为坡顶恐怕是更准确的,驼就是隆起的那一部分嘛。

“鸱鸟鸣黄桑,野鼠拱乱穴。

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字词典故“鸱chi1鸟”:【一种凶猛的鸟,鹞yao4子。

又名鹞鹰、老鹰、鸢yuan1鹰。

猫头鹰的一类。

】“黄桑”:【叶子发黄的桑树。

】赏析杜甫说,天渐渐黑了,我看见猫头鹰在枯黄的桑树上鸣叫。

野鼠在田地里拱着乱七八糟的洞穴。

夜深之时经过了曾经的战场,寒冷的月光照在了森森的白骨上。

杜甫这前两句颇有深意,桑树本来是种来养蚕的,现在枯黄了,也就是无人养蚕缫丝织绸缎了。

而田里的“乱穴”,可见鼠穴很多,说明农田荒芜,无人耕种。

古诗北征·皇帝二载秋翻译赏析

古诗北征·皇帝二载秋翻译赏析

古诗北征·皇帝二载秋翻译赏析《北征·皇帝二载秋》作者为唐朝诗人杜甫。

其古诗全文如下: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

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

维时遭艰虞,朝野少暇日。

顾惭恩私被,诏许归蓬荜。

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

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

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

东胡反未已,臣甫愤所切。

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

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靡靡逾阡陌,人烟眇萧瑟。

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

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

前登寒山重,屡得饮马窟。

邠郊入地底,泾水中荡潏。

猛虎立我前,苍崖吼时裂。

菊垂今秋花,石戴古车辙。

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

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

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

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

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

坡陀望鄜畤,岩谷互出没。

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

鸱鸟鸣黄桑,野鼠拱乱穴。

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

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

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

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

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

天吴及紫凤,颠倒在裋褐。

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

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栗。

粉黛亦解苞,衾裯稍罗列。

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

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

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

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

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

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

新归且慰意,生理焉能说。

至尊尚蒙尘,几日休练卒。

仰观天色改,坐觉祆气豁。

阴风西北来,惨澹随回鹘。

其王愿助顺,其俗善驰突。

送兵五千人,驱马一万匹。

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

所用皆鹰腾,破敌过箭疾。

圣心颇虚伫,时议气欲夺。

伊洛指掌收,西京不足拔。

官军请深入,蓄锐何俱发。

此举开青徐,旋瞻略恒碣。

昊天积霜露,正气有肃杀。

祸转亡胡岁,势成擒胡月。

胡命其能久,皇纲未宜绝。

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

奸臣竟菹醢,同恶随荡析。

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

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

杜甫《北征》赏析

杜甫《北征》赏析

杜甫《北征》赏析
《北征》是杜甫的名篇,它极具象征意义,写出了令人动容的军魂振奋之情,表达了民族解放奋斗的激情,是战争文学的里程碑,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精神文本之一。

在此诗歌里,杜甫以抒情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于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他用充满爱意的语言描绘出了他对北征的憧憬。

他用朴素生动的语言表现了自己对征战的豪情洋溢和极大的热情,他说:“把剑看作一把利斧,它可以砍碎牢笼,可以破除阻挠。

是时候,把我的血泼在国家的土地上了!”这句话表达了杜甫对祖国的深厚的爱护之情,他热爱祖国,以夸张的方式,用极大的勇气和英勇的行为,去拯救自己的国家。

在象征意义上,《北征》代表了中国人在困难时刻顽强抗争的精神,也折射出了中国人民斗争可能性的极大,让人们懂得要在不断的抗争中坚持,不要轻言放弃,才能取得胜利。

杜甫在《北征》中用他激情四射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凸显了自己作为一个国人的责任感,也传递出了一种社会正能量。

《北征》的意义在唱和着杜甫的抒情之歌时,这首诗歌也激励着我们,让人凝聚在一起,把杜甫表达的豪情勇气,以及战胜困难的信念,发扬光大,传承到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

《北征》不仅仅只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歌,它更是一篇激发人们爱国之心的伟大著作。

它不单是一篇文学作品,它更是把中华民族的灵魂打包的的一篇伟大史诗,它使人们在斗争之中愿意为祖国奉献一
切,并在风雨中奋起,为祖国之大义而勇敢地赴汤蹈火。

精选有关杜甫的诗歌有哪些

精选有关杜甫的诗歌有哪些

北征朝代:唐朝|作者:杜甫北归至凤翔,墨制放往鄜州作。

按鄜在凤翔东北,故曰北征。

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

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

维时遭艰虞,朝野无暇日。

顾惭恩私被,诏许归蓬筚。

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

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

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

东胡反未已,臣甫愤所切。

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

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靡靡逾阡陌,人烟眇萧瑟。

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

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

前登寒山重,屡得饮马窟。

邠郊入地底,泾水中荡潏。

猛虎立我前,苍崖吼时裂。

菊垂今秋花,石戴古车辙。

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

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

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

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

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

坡陀望鄜畤,岩谷互出没。

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

鸱鸮鸣黄桑,野鼠拱乱穴。

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

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

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

床前两小女,补缀才过膝。

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

天吴及紫凤,颠倒在裋褐。

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

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栗。

粉黛亦解包,衾绸稍罗列。

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

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

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

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

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

新归且慰意,生理焉得说?至尊尚蒙尘,几日休练卒?仰观天色改,坐觉妖氛豁。

阴风西北来,惨淡随回纥。

其王愿助顺,其俗善驰突。

送兵五千人,躯马一万匹。

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

所用皆鹰腾,破敌过箭疾。

圣心颇虚伫,时议气欲夺。

伊洛指掌收,西京不足拔。

官军请深入,蓄锐可俱发。

此举开青徐,旋瞻略恒碣。

昊天积霜露,正气有肃杀。

祸转亡胡岁,势成擒胡月。

胡命其能久?皇纲未宜绝。

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奸臣竟葅醢,同恶随荡析。

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

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

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

北征原文赏析及翻译(样例5)

北征原文赏析及翻译(样例5)

北征原文赏析及翻译(样例5)第一篇:北征原文赏析及翻译北征原文赏析及翻译北征原文赏析及翻译1北征唐代杜甫北归至凤翔,墨制放往鄜州作。

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

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

维时遭艰虞,朝野少暇日。

顾惭恩私被,诏许归蓬荜。

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

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

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

东胡反未已,臣甫愤所切。

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

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靡靡逾阡陌,人烟眇萧瑟。

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

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

前登寒山重,屡得饮马窟。

邠郊入地底,泾水中荡潏。

猛虎立我前,苍崖吼时裂。

菊垂今秋花,石戴古车辙。

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

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

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

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

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

坡陀望鄜畤,岩谷互出没。

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

鸱鸟鸣黄桑,野鼠拱乱穴。

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

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

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

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

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

天吴及紫凤,颠倒在裋褐。

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

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栗。

粉黛亦解苞,衾裯稍罗列。

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

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

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

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

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

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

新归且慰意,生理焉能说。

至尊尚蒙尘,几日休练卒。

仰观天色改,坐觉祆气豁。

阴风西北来,惨澹随回鹘。

其王愿助顺,其俗善驰突。

送兵五千人,驱马一万匹。

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

所用皆鹰腾,破敌过箭疾。

圣心颇虚伫,时议气欲夺。

伊洛指掌收,西京不足拔。

官军请深入,蓄锐何俱发。

此举开青徐,旋瞻略恒碣。

昊天积霜露,正气有肃杀。

祸转亡胡岁,势成擒胡月。

胡命其能久,皇纲未宜绝。

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

奸臣竟菹醢,同恶随荡析。

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

杜甫北征读后感1200

杜甫北征读后感1200

杜甫北征读后感1200北征一一往北方走去,也就是杜甫从唐政权所在的凤翔北上到鄘州的意思。

诗一开头就婉转地说,他在紧张的战争时期是很忙的,只有受到了皇帝的恩惠,才能够给他回乡探亲的机会。

但他辞别皇宫时心中还是惶恐不安,因为他自己虽然不够资格当谏官,但还是担心着皇帝在忙乱中出差错。

接着他又连忙奉承说:皇上实在是个中兴之主,办事向来勤勤悬恳的(“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

杜甫说了半天门面话,却没有把他因进谏得罪皇帝,被回家去的真情透露出来。

而此时此刻,面对皇帝,杜甫不这样说自然也不行。

但接着他就用大量目击身受的事实,说明这位“经纬密勿”的“中兴主”统治下的江山,是“乾坤含疮痍,…人烟眇萧瑟。

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

……鸱鸟鸣黄桑,野鼠拱乱穴。

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

”回到家里的情况,更不必说了,茅屋里老婆穿着补丁衣服,哭得凄凉。

孩子看见爹就背着脸抽泣。

床边两个娃娃,缝补着旧时的绣花破片。

杜甫总算带回一点衣服脂粉,妻儿一家才算有些欢心。

那时他就想到最近战争形势,“阴风西北来,惨澹随回鹘”。

老杜觉得专靠回纥出兵帮助唐朝收复失地,不是个办法,还应当依靠自已的官军杀敌,方才能够收效。

他又追述安禄山叛乱的初期,明皇仓皇出逃,在中途由于官军的“兵谏”,先杀了杨国忠,其后士兵还不依,终于把祸首杨玉环也杀了。

杜甫痛快地写出“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

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的名句。

然后他用“都人望翠华,佳气向金阙。

园陵固有神,扫洒数不缺。

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的光明尾巴,结束了这篇史诗。

《北征》确是一篇好诗,历代以来,读者都赞叹不绝。

有人说它:“上关庙谟,下具家乘,其才则海涌地负,其力则排山倒岳。

”有人说:“具一代兴亡,与风雅相表里”。

有人说:“后人无此才气、无此学问、无此境遇、无此裕抱,不能作。

”这些都是溢美之词。

《北征》整首诗有一百四十局,杜甫用诗歌的形式谱写了一篇陈情表。

杜甫《北征》第一部分赏析

杜甫《北征》第一部分赏析

杜甫《北征》第一部分赏析《北征》杜甫(北归至凤翔,墨制放往鄜州作。

)“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

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

维时遭艰虞,朝野少暇日。

顾惭恩私被,诏许归蓬荜。

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

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

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

东胡反未已,臣甫愤所切。

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

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靡靡逾阡陌,人烟眇萧瑟。

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

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

前登寒山重,屡得饮马窟。

邠郊入地底,泾水中荡潏。

猛虎立我前,苍崖吼时裂。

菊垂今秋花,石戴古车辙。

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

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

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

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

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

”诗名《北征》,“征”:【远行。

】“北征”就是往北方的远行。

这首诗一共有140句,写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闰八月。

诗名下面有个注:(北归至凤翔,墨制放往鄜州作。

)字词典故“墨制”:【即“墨敕chi4”:由皇帝亲笔书写,不经外廷盖印而直接下达的命令。

】“放”:【放假的意思。

】赏析杜甫说,我从长安逃出,往北回归“凤翔”。

皇上“墨制”放我的假,往“鄜fu1州”看望家人,在此途中作的此诗。

据说,原来的宰相“房琯”在之前连打大败仗,皇上要处罚他,而杜甫却去帮房琯说好话,结果得罪了皇上。

那么唐肃宗为什么还亲自写这么个命令让杜甫回家探亲呢?我估计当时杜甫能够从长安独自跑出来,回归凤翔,是一件壮举。

唐肃宗急需人才,肯定是对他大加称赞,也因此奖励了他一个“左拾遗”的官职。

没想到这杜甫这么不懂事,为打败仗的人来和我啰哩巴嗦的,算了,放你的假,回去看你的家人吧。

唐肃宗可能也征求过旁边人的意见,于是写了这么个东西,让人递给了杜甫。

那么杜甫收到这张命令,什么感受呢?恐怕有些忐忑不安了,好不容易做个“左拾遗”,才没几天就得罪了皇上。

所以啊,他这一路是很不安的,因此写了这么长的诗,想为自己辩白吧。

我们把全诗分为三部分来赏析,好先来看第一部分原诗:“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

【唐诗解析】(北师大附中)名师讲解---《杜浦经典作品》精讲

【唐诗解析】(北师大附中)名师讲解---《杜浦经典作品》精讲
《山居秋暝》 (王维)
古体诗
❖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 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
❖ 以唐代为界。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这包括《诗经》 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 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也写 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
❖ 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 七绝,二四句押韵,没有对仗要求。
❖ 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 七律,偶数句押韵,一韵到底。律诗每两句为一 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 颈联必须对仗。近体诗用字还要讲究平仄,有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举例来说, 我们所熟悉的杜甫的《旅夜书怀》、《登岳阳楼》 等都是十分典型的律诗。
西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
南 开始漂泊西南十一年的生活 。公元
时 770年逝于舟中,终年五十九岁。他 在这里居住了将近4年,写下了240多
期 首诗篇。《春夜喜雨》、《茅屋为秋 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蜀相》等就是在这里写就的。
❖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 治黑暗、人民疾苦,大胆揭露 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 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 民寄以深切同情。
秋兴,从字面上说就是因秋感 兴之意。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理解词语
❖ ①玉露:白露。 ❖ ②凋伤:使草木凋零衰败。 ❖ ③萧森:萧瑟阴森。 ❖ ④兼天:连天。“兼”,连的意思。 ❖ ⑤塞上:这里指夔州的山。 ❖ ⑥两开:第二次开放。这里是指第二次看到。杜甫去年

赏析杜甫北征第二部分景物描写

赏析杜甫北征第二部分景物描写

杜甫北征第二部分是我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通过对北征途中所见所感的生动描写,展示了诗人对现实状况的深刻思考和情感表达。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杜甫北征第二部分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一、宏大的自然景观杜甫北征第二部分首先展现了宏大而壮丽的自然景观。

在诗中,诗人描绘了蓝天、白云、奔流的河水、巍峨的裙山等壮丽景色,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山隰青青一线城,江间波浪六七重”等。

这些描写凸显了北国的广阔辽阔,展现出大自然的美丽和无穷魅力。

二、生活状况除了自然景观,杜甫北征第二部分还通过对人们的生活状况进行描写,展现了北国百姓的贫困困苦。

诗中,诗人描绘了边关士卒和北国百姓艰苦的生活状态,如“浮云蔽日日将迟,嫩草还生六七丝”、“今年元是战场儿,故人西辞黄鹤楼”等。

这些描写反映了当时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的现实,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三、北国特有的风土人情在北征第二部分中,杜甫还通过对北国特有的风土人情进行描写,展现了北国的风景和文化特色。

诗中,他描绘了北国的特产、习俗和民风,如“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打手歌向朔风多”等。

这些描写凸显了北国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魅力,丰富了北征第二部分的内容,也为读者呈现了北国的多样风貌。

四、渲染情感在景物描写中,杜甫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渲染,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和情感。

他以游子的身份,通过描写北国的山川河流和百姓的生活境遇,流露出对家国的思念和对现实的忧虑。

例如“东家不识愁滋味,大王得报巡幸难”、“病起蛾眉妝欲援,碧云天,黄叶地”等。

这些描写不仅烘托出北国的苍凉和清寂,也昭示了诗人内心的挣扎和矛盾,给读者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杜甫北征第二部分的景物描写通过对自然景观、生活状况、风土人情的刻画,展现了北国的宏大壮丽、百姓的贫困困苦、文化的丰富多彩,同时也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这些描写丰富而真实,给读者带来深刻的感受和思考。

杜甫北征第二部分所展现的景物描写,不仅是对北国风景的生动写照,更是诗人对时代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具有极高的艺术和文学价值。

杜甫《北征》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杜甫《北征》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杜甫《北征》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北征》是一首抒发雄痛的勇士诗,描绘了大唐军队踏上征途,在苦难中展现出澎湃的民族魂在其中。

诗中热血丰满,对大唐政权蜕变新局布局的历史热情及革命英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该诗具有浓郁的革命思想内涵,在长三千里的征程中,大唐将军穿越了河山,他们不停地发出勇猛的吼声,力挽狂澜,披荆斩棘,推翻那强如金山的异族军队。

表面看来,这是诗人对英勇精神的高度称颂,但更深一层的思想内涵是,面对强大的侵略势力与艰难的环境,汉族子孙也要英勇奋斗,力挽狂澜,实现民族解放,并取得新生,杜甫以此激励了此时此刻正处压力与困难之中的子民们,勉励他们求真务实,不负众望。

《北征》的情绪高昂,语言富有激情和运动性,行文流畅,抒发出深沉的革命热情。

诗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把锐利的锋芒和金属般机械步伐表现得清新异常。

全诗以勇猛钝重的武士气概开篇,后把这些英雄就是铁壁,千斤,大海一样顽强地前行,傲气敌天,无畏怯从未在心头消散的奋发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

《北征》是杜甫以人民英雄色彩描绘当时大局的一首充满浓烈革命热情的诗。

表达的兴奋和激昂,热枕的思想内涵,以及博大精深的艺术特色都值得人们继续研究并参考。

2020年杜甫《北征》诗词鉴赏范文精选汇编

2020年杜甫《北征》诗词鉴赏范文精选汇编

北征唐代:杜甫北归至凤翔,墨制放往鄜州作。

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

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

维时遭艰虞,朝野少暇日。

顾惭恩私被,诏许归蓬荜。

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

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

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

东胡反未已,臣甫愤所切。

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

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靡靡逾阡陌,人烟眇萧瑟。

所遇多被伤,*更*。

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

前登寒山重,屡得饮马窟。

邠郊入地底,泾水中荡潏。

猛虎立我前,苍崖吼时裂。

菊垂今秋花,石戴古车辙。

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

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

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

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

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

坡陀望鄜畤,岩谷互出没。

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

鸱鸟鸣黄桑,野鼠拱乱*。

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

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

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

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

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

天吴及紫凤,颠倒在裋褐。

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

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栗。

粉黛亦解苞,衾裯稍罗列。

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

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

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

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

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

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

新归且慰意,生理焉能说。

尚蒙尘,几日休练卒。

仰观天色改,坐觉祆气豁。

阴风西北来,惨澹随回鹘。

其王愿助顺,其俗善驰突。

送兵五千人,驱马一万匹。

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

所用皆鹰腾,破敌过箭疾。

圣心颇虚伫,时议气欲夺。

伊洛指掌收,西京不足拔。

官军请深入,蓄锐何俱发。

此举开青徐,旋瞻略恒碣。

昊天积霜露,正气有肃杀。

祸转亡胡岁,势成擒胡月。

胡命其能久,皇纲未宜绝。

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

*臣竟菹醢,同恶随荡析。

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

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

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

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

凄凉大同殿,寂寞白兽闼。

我国古典诗歌中一座雄视千古的巍峨高峰——杜甫《北征》赏析

我国古典诗歌中一座雄视千古的巍峨高峰——杜甫《北征》赏析

我国古典诗歌中一座雄视千古的巍峨高峰——杜甫《北征》赏析杜甫在陕西我国古典诗歌中一座雄视千古的巍峨高峰——杜甫《北征》赏析肖旭唐肃宗至德元载(756),杜甫自鄜州(今陕西富县)赴灵武,中途为胡兵所扶,被解送长安困居。

二载(757)正月,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二月,肃宗自彭原(今甘肃宁县)迁凤翔(在今陕西)。

四月,杜甫逃出长安,奔赴凤翔,到达后,在五月十六日受任左拾遗。

就在此月,上疏论房琯不当罢相,触怒肃宗,几陷不测,得宰相张镐解救,乃免。

杜甫出于为国而奋不顾身,仍想积极履行谏诤职责,肃宗对此并不乐意,在八月底下“墨制”(皇帝用黑笔亲书的诏令)准他鄜州探家。

闰八月初一日,杜甫自凤翔出发赴鄜州,到达后写了这首《北征》。

鄜周在凤翔东北,“北征”即北行之意。

《北征》可分为四大段。

第一段,自起句至“忧虞何时毕”,写作者奉诏探家,将要离开朝廷的复杂心情;第二段,自“靡靡逾阡陌”至“又归尽华发”,写跋涉旅途的所见所感;第三段,自“经年至茅屋”至“生理焉得说”,写到家后和妻儿团聚的情况;第四段,自“至尊尚蒙尘”至结束,写对时局的感想和对国家中兴的期望。

通过这些内容,反映“安史之乱”带给人民(特别是关中军民)的创伤,表现了诗人对政治形势和国家命运的关切,是继《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后的又一篇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全诗一百四十句,七百字,是杜甫最长的一篇五言古诗。

作为一篇伟大作品,《北征》有其独具而不易企及,并且成为统一整体、不可分割的特色。

现分四点略作说明:(一)宏大与精微的统一。

《北征》不但整篇内容丰富,规模宏伟,而且篇中的议论,都很正大。

例如第四段的议论:其一,指出回纥兵虽作战勇敢,但唐朝不宜过分依赖他们,说“此辈少为贵”,后来的事实证明,依赖回纥兵以收京,又造成很大的祸患。

其二,希望乘着“祸转亡朝岁”的有利时机,依靠官军力量“蓄锐”、“深入”,做到“此举开青徐,旋瞻略恒碣”,向山东、山西、河北进军,直捣叛军的巢穴,使他们失去根据地,进退不利,便于肃清他们,这和李泌的正确的战略决策是一致的。

直笔在史臣——《北征》“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辩

直笔在史臣——《北征》“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辩

直笔在史臣——《北征》“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辩
王宇可
【期刊名称】《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2(000)003
【摘要】杜甫《北征》中“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姐”二句旨意为何?是扬君之贤,还是斥君之过,历来解说不一。

本文试从杜甫在自己众多的诗作中对君过所持的做法,对杨贵妃其人其事的态度,以及此二句诗在整首《北征》诗中所处的位置与作用等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

认为这两句诗的真正指归,当是杜甫从尊重历史、批判现实的角度,对君王的昏庸、虚伪和残忍的作为,给予了较为婉曲的责难与讽谏【总页数】4页(P52-54,64)
【作者】王宇可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1
【相关文献】
1.学术史与思想史的双重合璧——评夏中义《朱光潜美学十辩》 [J], 李圣传
2.说“不闻夏殷衰”之“夏” [J], 阮世辉
3.学杜小识:一种特殊的“互文”——“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再解 [J], 毛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北征》看杜甫及其诗歌艺术
朱延涛
(空军第一航空学院社科部,河南信阳 464000)
提要:杜甫《北征》写于“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三年(公元757年),此诗叙写了作者由凤翔归家途中的经历感想,以及到家后的情事,并提出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和期望。

关键词:杜甫;《北征》;诗歌艺术
唐肃宗二年四月(七五七),杜甫逃出长安,至行在凤翔,五月授左拾遗,后因疏救房馆,触怒肃宗。

八月,放还福州探望妻子,因作此篇。

它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都是杜诗长篇叙事诗的代表作,合称“双璧”。

后者写于“安史之乱”前,而此文作于“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三年(七五七),全诗叙写了由凤翔归家途中的经历感想,以及到家后的情事,并提出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和期望。

下面我将具体分析此文,并试着从中探索和发掘其诗歌的现实主义特色和沉郁顿挫的情感特征及艺术技巧,我认为全诗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东胡反未已,臣甫憤所切”。

叙写告别肃宗,回福州,并表忠心。

虽则被放还,仍念君王之恩,“顾惭恩私被,诏许归蓬荜”,这或许是一种所谓“怨而不怒”的讽刺,然而杜甫更把肃宗奉若圣主,并对之寄予绝高的期望,在他身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对好皇帝的幻想,似乎近迂,不过这正是他的儒家信仰所必然决定的,也正是这一点使他认识不到“惟以一人治天下”的极端不合理性和危险性,而关于圣主的期盼的彻底解构也只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最终完成的,所以在此我们似乎不应该对诗人苛求太多,而应更多地把它看成是诗人的一种政治理想,认识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诗人。

第二部分,“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到“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

记述归家途中见闻及感想,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安史之乱”所造成的社会凋敝、疮痍满目、民不聊生的惨状,对战乱进行了最痛心深刻的控诉,“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靡靡逾阡陌,人烟渺萧瑟。

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

本来我们觉得诗人应该要痛斥战争的罪恶了,一种不平愤懑之气要喷薄而出了,然而诗人笔锋一转,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把这种深沉的痛楚抑制住了。

“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

一个回首把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波动凝聚了起来,把平定战乱的全部信念倾注到了逃难在外的皇帝身上,这是诗人的期望,也是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的内心渴望。

在饱尝了悲苦困顿之后,诗人看到青云,也不免动了离尘绝俗、避世隐居的情趣,又看到“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的野林欣欣向荣、果实累累,简直是世外桃源,由此诗人“益叹身世拙”,在这赫然的对比之下,更加突显出乱世人生的动荡流离之苦,诗人的所指愈加沉痛哀绝。

接下来诗人写到“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虽无正面描写,却从战争的后果揭出了战乱的残酷悲凉,更加震撼人心,不知不觉中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也或许是诗人不忍回想官军面临叛军时的溃败,不过,“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这四句诗就足以概括官军的惨败,更可见出诗人内心难以言说的悲痛和忧伤,也正是由于此战的败北,诗人堕胡尘。

一路的经历已暗示了家庭也一定受尽了破坏,这更加深了诗人的痛苦,同时也更加强了诗人对“中兴主”的渴盼。

第三部分,“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到篇末。

述说了回家后与妻子、儿女团聚的悲喜交加的情事,之后又着重叙写了在家听到回汔助肃宗收复两京的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并抒发了一番真挚而深刻的感慨。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中的经年、百结,精练而准确地
将战乱带给人民的深重苦难,给人民造成的穷困潦倒、离乡背井的惨状表现了出来,其中有一个细节刻画,更是令人心酸失声,“海图拆波涛,旧绣移曲折。

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

面对此情此境,诗人怎能不悲凉心痛?怎能不对战乱大加控诉?然而诗人的坚忍与沉郁再次抑制住了激烈的情感,只是“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然而我们可见诗人悲痛之深之切,凄惨而强烈的情感竟击倒了这个正值壮年忧国忧民满腔热忱的赤子,面对妻子儿女的悲惨的生活,诗人内心怎能不怀有深深的愧疚和自责?面对如此家国之痛,诗人实在困窘难言,作为丈夫和父亲,他很不称职,甚至是失败,然而整个国家都陷在巨大的破坏之中,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诗人从自己一家的处境写来,更加真实,深切,更能打动人心,从具体可感的片段入手,更加容易把握,更有感染力,不至于流于主观发泄和抽象议论,这正是杜甫“以小见大”手法的出色运用。

同时,“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

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四句诗又真实而温情地表现了童真与父爱的动人场面,天伦之乐的心灵慰藉也抚平了长期以来的生理折磨,这是多么温馨而迷人啊!继之又写到“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更加显出此刻的甜蜜和幸福。

然而诗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并未简单地停留在这种团圆的氛围中,诗人马上就想到了“至尊尚蒙尘”,又在渴望着早日“休练卒”,也就是希望朝廷能尽快平定战乱,果然是天旋地转时运来,“仰观天色改,坐觉妖氛豁”,“昊天积霜露,正气有肃杀”。

诗人用这种带有象征色彩的诗句来表达内心强烈的渴望,用近似迷信的说法来为即将扭转的战局增光润色,更显得是民心之所向,大势之所趋,可以说别有一番深意,而不是所谓简单的迷信。

并且更为重要的是,诗人高度肯定并赞赏了肃宗面对朝中对借用回汔兵的反对声音时的英明决断,虽说这是迫不得已,但毕竟借此挽救了唐王朝的亡国之命,的确值得肯定,但诗人却由此过高估计了肃宗个人的治国才能,同时也没注意到当时社会就已透露出的不可避免的衰亡之气,于是诗人下面的感慨与讽劝就多少显得缺乏理智的分析了,但终究体现了诗人的崇高气质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到此,我们本来以为诗人会进一步向君王提出兴国纲领之类的建议,谁知诗人又忆起了往昔,指出起祸乱的奸臣贼党已被清除,赞颂了玄宗的当机立断,以古例今,“不闻夏殷衰,中有诛褒妲”,说明玄宗毕竟不同于亡国之君,“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又盛赞其才能,继之,诗人又指出“凄凉大同殿,寂寞白兽门”,一方面说明国家遭乱已太久,以致朝政荒废,同时也是对肃宗的委婉的讽谕,更重要的是向肃宗指明玄宗的时代已经过去,而你才真正是匡扶唐朝、能力挽狂澜于即倒的中兴之主,“都人望翠华,佳气向金阕”,就是最好的注脚和证明。

最后,我还想说一点,诗人的创作是相当有选择性的,是相当注意分寸的,即非常注意所表达主题的严谨性,决不让其他的因素来干扰中心思想的表达。

既然诗人在这里要表达的是对中兴之主的渴盼,是对“安史之乱”的严厉抨击和批判,那就要避免在诗中表现出对皇族统治者的荒淫腐朽的揭露,要尽量把战乱的全部罪责归咎在安禄山和史思明等叛乱者的身上,并且要集中表现圣明的君主在危乱之中的英明决断和非凡的控制局势的才能,因为关于战乱的原因,诗人已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作了全面而深刻的揭露和分析,而诗人在那篇文章中,也正是为了对统治者的腐化堕落朝政荒废和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剥削进行淋漓尽致的刻画和批判,正是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说诗人的这两篇叙事长诗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既然战乱已经爆发,而朝廷也正在竭力平定,并且对于饱经战乱之苦的人民来说,渴望恢复安定的生活已成为最迫切的需求,同时大家又都认识到叛军的丑恶嘴脸和狼子野心,所以诗人的这首长诗实际上也就等于是顺应了人民的心意而写就的,而这也是合乎人的感情规律的,并且诗人在篇末也以高度的乐观精神和积极处世的态度表明了自己对盛世再起的真诚期盼,希望能再现“煌煌太宗业”,然而这只能是诗人的一厢情愿!不过,诗人终究没放弃希望,放弃理想,胸中的盛世之梦依然熠熠闪光,照亮了诗人伤痕累累的心。

作为一代杰出的现实主义大诗人,杜甫让我们看到了他那同样引人注目的理想主义的一面,显得更加可爱可亲,更加让后辈复后辈神往!
作者简介:朱延涛,男,空军第一航空学院社科部教师。

责任编辑:清泉;校对:清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