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痉挛的机制和防治

合集下载

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疾病



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
临床最常见类型为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
(一)脑血栓形成 (cerebral thrombosis,CT)

即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atherosclerotic thrombosis cerebral infarction)
最常见,约占全部脑梗死的60%
一、病因
二、病因

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最常见 脑动脉粥样硬化 颅内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 脑动脉炎 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ITP、血友病等 梗死后出血


脑淀粉样血管病(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Moyamoya disease):烟雾病 抗凝及溶栓治疗等
四、临床表现-不同动脉系统TIA表现
颈内动脉系统
对侧单瘫、偏瘫、面瘫,伴麻木
椎-基底动脉系统
眩晕、恶心呕吐、平衡失调
同侧单眼黑蒙或失明, 对侧瘫痪及感觉障碍
跌倒发作(drop attack) 短暂性全面遗忘症
(transient global amnesia,TGA)
优势半球受累可有失语
对侧同向性偏盲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卒中
病理性质
• 缺血性卒中(脑血
发病缓急
• 急性脑血管疾病(TIA、 脑梗死、脑栓塞、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栓、脑栓塞)
• 出血性卒中(脑出 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 慢性脑血管疾病(脑动 脉硬化症、血管性痴呆)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
抗凝:
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

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

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

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脑卒中成为疾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疾病之一。

脑卒中是由于脑部缺氧导致大脑神经细胞死亡而引发的疾病。

本文将就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脑卒中的发病机制脑卒中是由于大脑血液循环中断而引起的后果。

主要原因是大脑的血液供应不足,脑细胞缺氧、代谢紊乱和细胞死亡。

导致血液供应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动脉疾病。

包括动脉硬化、高血压、微血管病等;二是心脏疾病。

包括心肌梗死、房颤、心肌病变等;三是血管异常。

包括血栓、栓塞和血管畸形等。

1. 大脑缺血大脑缺血是脑卒中最主要的机制之一。

大脑缺血可以由于动脉供血不足、心源性因素导致血流量不足等原因造成。

当大脑发生缺血时,脑细胞因为细胞内ATP耗尽,板球凝集,细胞壁破损而变得水肿甚至死亡。

水肿后的脑细胞体积增大,使脑组织挤压,破坏细胞内代谢,进而诱发细胞死亡。

2. 脑血管痉挛脑血管痉挛是另一种导致脑卒中的机制,发生在小脑动脉和大脑动脉这两个区域。

脑血管痉挛导致的缺血性损害是由于脑血管张力调节失衡,出现收缩现象导致的。

过度的收缩会引起血流动力学异常和缺氧。

3. 脑出血脑出血是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对的一种类型,即血流进入脑部区域并破坏组织。

脑出血是由于破裂的脑血管不断流出血液导致,这种血液并没有被流入大脑中的细胞所消化。

脑出血是脑卒中的一种最严重类型,导致的损害比缺血性中风大。

二、脑卒中的治疗及预防关于脑卒中的治疗和预防,大家应该知道预防胜于治疗的原则。

以下将介绍一些预防脑卒中的措施,以及对已经发生脑卒中的患者进行的治疗。

1. 预防措施控制危险因素是预防脑卒中的最主要措施。

高血压、糖尿病、抽烟、肥胖和睡眠不足等因素都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健康饮食和合理运动,生活习惯要有规律,以保持身体健康状况。

此外,定期体检以帮助排除危险因素,例如血管狭窄、糖尿病等。

2. 早期治疗早期治疗是治疗脑卒中的关键。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进 展进 行综 述 。
关键 词 : 网膜下 腔 出血 ; 血 管痉 挛 ; 疗 蛛 脑 治
中 图 分 类 号 :R7 3 3 4. 5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10 —4 9 2 0 ) 30 1 — 3 0 8 2 0 ( 0 2 0 — 4 50
P o r s n a h g n ss n e a y o e u n Ce e r lVa c l r S a m i b r c n i He o r ge Hu n r g e s o P t o e e i a d Th r p f S q e t r b a s ua p s n Su a a h o d m r ha / a g Yo g x n / e P o l ’ H o p tlo Ui t Gu ln 5 1 0 Chia n — i / Th e p eS s ia fGu n Ciy, ii 4 0 2, n
蛛 网 膜 下 腔 出 血 ( AH) 成 脑 血 管 痉 挛 ( s 造 CVS 是 颅 底 大 ) 动 脉 的 一 支 或 多 支 由 于 血 管 平 滑 肌 的 收 缩 , 血 管 损 伤 引 起 或 管 腔 形 态 学 的 变 化 , 动 脉 造 影 时 表 现 出 血 管 管 腔 狭 窄 。CVS 在 是 S AH 最 严 重 的 并 发 症 之 一 , 病 率 高 达 3 ~ 9 [ 发 o o 。
黄永 新 综 述 ,陆 正 齐 审 校
( . 林 市人 民 医 院 , 西 桂 林 5 1 0 ;2 中 山 医科 大 学 附 属 第三 医院 , 州 5 0 3 ) 1桂 广 40 2 . 广 1 60
摘 要 : 网 膜 下 腔 出 血 引 起 的 脑 血 管 痉 挛 是 患 者 死 亡 和 致 残 的 主 要 原 因之 一 , 疗 较 困 难 。近 年 来 有 关 脑 血 管 痉 挛 治 蛛 治 疗 研 究 进 展 较 快 。 为 提 高 对 其 发 病 机 制 及 治 疗 效 果 的 认 识 , 就 蛛 网 膜 下 腔 出 血 引 起 脑 血 管 痉 挛 的 发 病 机 制 及 治 疗 现

神经内科学主治医师专业知识考点:脑血管疾病

神经内科学主治医师专业知识考点:脑血管疾病

神经内科学主治医师专业知识考点:脑血管疾病神经内科学主治医师专业知识考点: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是指各种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引起脑部疾患的总称。

店铺为大家搜索整理了神经内科学主治医师专业知识考点:脑血管疾病,希望对大家有用。

脑血管疾病(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第一节概述一、定义脑血管疾病(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是指各种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引起脑部疾患的总称。

最常见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伴发动脉病变,还有一些少见病因如心脏病、血液病、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肿瘤等。

脑血管疾病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疾病两种。

二、特点脑血管疾病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其特点为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

与心脏病、肿瘤一起构成多数国家的三大致死疾病。

脑代谢非常活跃,其重量在成人约为1400克,占体重的2-3%,而其耗氧量却占全身耗氧量的20%。

脑组织几乎没有能量储备,缺氧5分钟,脑组织便可有不可逆损害。

因此争取时间就是挽救脑功能。

三、脑部血液供应脑血流由两个动脉系统供应,即椎基动脉系统和颈内动脉系统。

颈内动脉由颈总动脉发出,供应眼部及大脑半球前3/5部分,即额叶、颞叶、顶叶、基底节等的血液。

其入颅后依次发出:眼动脉,供应眼部血供。

后交通动脉,与大脑后动脉吻合,是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的吻合支。

大脑前动脉,供应顶枕沟以前的半球内侧面和额叶底面的.一部分以及额顶两叶上外侧面的上部,尾状核、豆状核前部核内囊前肢。

大脑中动脉,供应大脑半球上外侧面大部分和岛叶,尾状核、豆状核、内囊膝部和后肢的前上部。

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穿第6-1颈椎间孔入颅,在脑桥与延髓交界处两侧椎动脉合并为基底动脉。

主要供应大脑半球后2/5的部分,即枕、颞叶的基底面,枕叶的内侧面和丘脑等。

该两动脉系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脑底形成动脉环(Willis环),以调节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及两侧大脑半球之间的血液供应。

中国脑血管痉挛防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中国脑血管痉挛防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中国脑血管痉挛防治专家共识(完整版)一、前言脑血管痉挛(cerebralvasospasm)是神经外科的常见临床问题,其基础和临床研究是目前国内外神经外科领域内的热点问题之一,特别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

目前,aSAH导致的脑血管痉挛已经引起临床医生的普遍关注,但其他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痉挛尚未引起临床的足够重视。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邀请国内神经外科知名专家经数次讨论达成共识后,提出《脑血管痉挛防治神经外科专家共识》,旨在促进国内神经外科医生对脑血管痉挛有更全面的认识,解决脑血管痉挛诊断、预防和治疗的规范化问题,以造福广大病人。

二、脑血管痉挛的定义及流行病学1.脑血管痉挛的定义:1927Moniz首次进行临床病人脑血管造影,1937年Dandy首次实施开颅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1951年Ecker首次根据脑血管造影作出脑血管痉挛的诊断。

脑血管痉挛即“颅内动脉的持续性收缩状态”。

脑血管痉挛的诊断主要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脑血管造影的影像,如果仅在血管造影时发现血管处于痉挛状态,病人没有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称为无症状性血管痉挛;如果病人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则称为症状性血管痉挛,又称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elayedischemicneurologicaldeficit,DIND)。

2.脑血管痉挛的流行病学:SAH的发病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差异,总体发病率大约为10/10万人/年左右。

由此推测。

中国每年大约有超过10万个新发病例。

SAH的最主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约占全部病例的85%,这些病例除发病后早期死亡者之外,大多数需要手术或介入治疗。

另有一些病例可能由其他少见原因导致,如脑血管畸形、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脑膜动静脉瘘、脊髓血管性病变、烟雾病、凝血机制障碍、肿瘤性出血、高血压、可卡因滥用等。

痉挛

痉挛

痉挛文章目录*一、痉挛的概述*二、痉挛的原因及发病机制*三、痉挛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四、痉挛的危害*五、痉挛的防治方法痉挛的概述1、定义痉挛是肌肉突然紧张,不自主抽搐的一种症状。

也可以理解为肌肉出现很强烈的收缩,期间伴随肌肉颤动,且不受意志控制。

通常,我们会把骨骼肌的痉挛称为“抽筋”,常见骨骼肌痉挛包括腿痉挛、面部肌肉痉挛。

平滑肌的抽搐,多被称为“绞痛”,常见胃痉挛、肠痉挛、脑血管痉挛、膀胱痉挛。

痉挛并不是一种单独的疾病,不同部位痉挛的病因和治疗方法也不相同。

2、症状部位全身。

3、症状科室内科。

4、常见病因肌肉突然紧张,不自主抽搐。

痉挛的原因及发病机制1、寒冷刺激。

如冬天在寒冷的环境中锻炼.准备活动不充分;夏天游泳水温较低,都容易引起腿抽筋。

晚上睡觉没盖好被子,小腿肌肉受寒冷刺激.会痉挛得让人疼醒。

2、肌肉连续收缩过快。

剧烈运动时.全身处于紧张状态,腿部肌肉收缩过快.放松的时间太短,局部代谢产物乳酸增多,肌肉的收缩与放松难以协调,从而引起小腿肌肉痉挛。

3、出汗过多。

运动时间长.运动量大,出汗多,又没有及时补充盐分.体内液体和电解质大量丢失.代谢废物堆积.肌肉局部的血液循环不好,也容易发生痉挛。

4、疲劳过度。

当长途旅行、山、登高时,小腿肌肉最容易发生疲劳。

因为每一次登高.都是一只脚支持全身重量,这条腿的肌肉提起脚所需的力量将是人体重的六倍,当它疲劳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痉挛。

5、缺钙。

在肌肉收缩过程中.钙离子起着重要作用。

当血液中钙离子浓度太低时,肌肉容易兴奋而痉挛。

青少年生长发育迅速,很容易缺钙,因此就常发生腿部抽筋。

6、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中枢对周围神经的抑制作用减弱或消失,引起肌张力增高,甚至肌痉挛。

痉挛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1、痉挛的检查方法有神经系统体征的,要进行头颅CT或者MRI检查,必要时进行脑脊液检查。

考虑代谢内分泌疾病引起的抽搐,则予血糖、电解质等检查。

考虑感染.则必须做血常规及卡甘关检查。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

改变 的调节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研究 发现 : )痉挛动脉神 ( 1 经源性 N Sn O ) O (N S的免疫反应性消失 。()A 2 H后脑血管 的 S
挛的l床研究 中围综合临床 ,07 3 } 缶 20 . 2
(G R 、 白酪 氨酸 激酶(r )E F — T E F )蛋 P K ,G R P K能兴 奋细胞 外 信号 调节 激酶 1 (R 1 )而 E K /2参与缩血 管效 /2E K /2, R 1 应 ; 通过激活 R o ④ h A/R o h 激酶来促进氧合血红蛋 白的缩 血管作用 ;⑤ 通过激活有丝裂原活化蛋 白激酶家族成员 , 从而参与血管痉挛 。 研究发现 C S患者或者动物模型脑脊 V 液 中 E 一 水平升 高 , T1 氧合 血红蛋 白( y b可 以促进 内皮 o H) x 细胞合成 E 一 增加 , T1 缺血时星形 细胞可 以合成 E 一 ,A T 1S H 后蛛 网膜下腔炎性细胞浸润 也可能产生 E — 。同时 S TI AH 时血 管对 E — 的反应性增加 , Tl 导致血管张力增加 , 即使在
效的治疗 ,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rbavssam,vs ̄被认为是动脉瘤术后致死或者致残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 c erl aop s c ) e 本文就动脉瘤
术后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发病机制及 药物治疗做一综述。

【 关键词 】 S HC S A V 动脉瘤
1 溶 血 产 物 氧合 血 红 蛋 白与 C S V
中国中医药咨讯

21 0 0年 1 0月 上 第 2卷 第 2 期 8
0c o e 2 0 V0 . No28 tb r 01 1 2 .
l 8・ 9
J u n l fC ian_ io a ieeMe iieIfr to o r a hn a t n l o di Chn s dcn nomain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发生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发生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s u b a r a c h n o i d h e mo r r h a g e MI Y o n j i 矗 G A I J i e , J I A NG Y u , L U O C h a o - l i , ] T A N GX i a o - f e n g .Z HA0
i t s i n f e c t i o n o n r e d u c i n g l o c l a c e r e b r o v a s c u l a r b l o o d lo f w, wh i c h r e s u l t s i n v a s o c o n s t i f c t i o n s i n t h e a f e c t e d r e g i o n s . I t ’S ls a o o n e f o he t ma in f a c t o r s f o r t h e r e h a b i l i t a t i o n i n t h e p og r n o s i s . At p r e s e n t t i me , lo a n g w i t h he t p og r no s i t c r e s e a r c h i n g o n i t s o c c u r r e n c e a n d d e v e l o p me n t , b e s i d e mo r e s p e c i i f c d r u g s a p p l i e d i n p r a c t i c l a c l i n i c wo r k s , i t i s mo r e ma t u r e d t o c h o o s e t h e o p t i mi z e t h e r a p e u t i c r e g i me n f o r CVS a f t e r S AH. T h i s ev r i e w s u mma r i z e d he t r e c e n t s t a t u s O H o c c u r r i n g me c h a n i s ms a n d p r o g n o s t i c t h e r a p y s t a t u s f o c e r e b r a l v a s o s p a s m

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管痉挛机制的研究

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管痉挛机制的研究

挛 的血 管 扩 张 , 减轻 血 管 壁 的炎 症 反应 及 免 疫 反应
等, 而且 小 G蛋 白起 了基 础性 的作用 。
1 小 G 蛋 白在抗 C VS中的作 用 小 G蛋 白 ( R sR oR b R c和 R p 与 许 如 a、 h 、a 、a a)
多生 物 调 节 现象 有关 , 异戊 二 烯 的翻译 后 修 饰 作 类 用对其 活性 至关 重要 。无 活性 的小 G蛋 白存 在 于细 胞质 内, 旦被类异戊二烯修饰 , 一 活化 的 小 G蛋 白 即易位 于 细胞膜 , 而激 活效应 蛋 白 。 从 他汀类 药 物通 过抑 制 甲羟戊 酸 合 成 从 而减 少类 异 戊 二 烯 的 合 成 , 如 法 尼 基 焦 磷 酸 ( mey p rp op a ,P ) 双 f sl yo h sh t F P 和 a e
H 儿 茶 酚 胺 、 红 蛋 白及 花 生 四烯 酸 代 谢 产 物 的 T、 血
它 是 小 G蛋 白 R o的下游 作 用底 物 , 可 通过 调 节 h 且
细胞 骨架 的组 装 、 胞 粘 附 、 细 细胞 移 动 、 滑 肌 收 缩 平
缩血 管作 用 ; 颅 内压 增高 , 量脱 水治 疗 而不 及 时 ⑤ 过
性 蛛 网膜 下 腔 出血 (n uym l u aah o e o. a e rs a sb rc n i h m r d ra e a A 是 致死 、 h g , S H) 致残 的重 要原 因 。 V C S即“ 内 颅 动 脉 的持 续性 收缩 状 态 ” 其诊 断 主要 根据 患者 的临 ,
补充 血容 量 ; 血管 壁 的炎症 和免 疫反 应l ⑥ l J 。
他 汀 类 药 物 (tt s 是 羟 甲 基 戊 二 酰 辅 酶 A s i ) an

塞来昔布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防治-精品文档

塞来昔布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防治-精品文档

塞来昔布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防治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Prevention of Cerebral Vasospasmwith Celecoxib in A Rats of Delayed Subarachnoid HemorrhageGUANG Junrong TONG Haibo TANG Huoquan FAN Yimin LIUYaoting HAO Jiehe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Taiyuan 030001,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elecoxib on cerebral vasospasm of subarachnoid hemorrhage.MethodsThirty six Sprague-Dawley rats are randomly separatedinto control group,subarachnoid hemorrhage group(SAH) andSAH+Celecoxib group.There were twelve animals in each group. SAH were developed with two times injections of 0.3mL arterial blood into cisterna magna,and0.3mL saline was injectted in group NSby using samemethod.Rats in therapy group were lavaged with Celecoxib in thirty minutes after. blood injection first. We use the radial wall thickenss and cross-sectional lumen area after SAH seven days as parameters under light,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examination. Results(1)In the SAH+Celecoxibgroup ,the artery lumens dilated and the vessel wallthinned markedly than that of SAHgroup,but no significancecompare with control group.(2)Celecoxib treatment reduced ultrastructural and morphometric vasospastic changes.ConclusionThe study results prove that Celecoxib can prevent the cerebral vasospasm in rats model of subarachnoid hemorrhage.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 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aemorrhage,SAH) 患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病率达45%,如何有效防治是当今神经外科研究的热点。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对脑血管痉挛的治疗作用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对脑血管痉挛的治疗作用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对脑血管痉挛的治疗作用【摘要】脑血管痉挛是一种脑血管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是一类常用的药物,在治疗脑血管痉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阻断内皮素受体,这类药物能够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从而减轻脑血管痉挛的症状。

多项研究支持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在脑血管痉挛治疗中的有效性,同时也对其剂量与疗效关系进行了探讨。

安全性评估结果显示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是一种有效治疗脑血管痉挛的药物,未来还有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关键词:内皮素受体拮抗剂、脑血管痉挛、治疗、作用机制、研究证据、剂量、疗效、安全性评估、有效药物、临床应用、展望。

1. 引言1.1 脑血管痉挛的定义脑血管痉挛是一种脑血管疾病,指的是由于血管内皮细胞舒缩功能异常或受损引起的血管痉挛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内皮素过多,引起平滑肌细胞收缩,导致血管狭窄和血流受限。

脑血管痉挛会影响脑血流,导致脑部缺氧、供氧不足,严重时可能引发脑梗塞或脑出血等严重后果。

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

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严重时可能出现意识障碍、肢体活动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对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内皮素受体拮抗剂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药物,可以通过抑制内皮素受体的结合,降低内皮素的生物活性,从而减轻血管痉挛,改善脑血流,保护脑部神经功能。

在接下来的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在脑血管痉挛治疗中的应用及相关研究证据支持。

1.2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的作用机制内皮素受体拮抗剂是一类治疗脑血管痉挛的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通过抑制内皮素-1受体的结合,进而降低血管紧张度和脑血流阻力,从而缓解脑血管痉挛的症状。

内皮素是一种神经调节肽,通过收缩血管平滑肌,增加血管紧张度,导致脑血管痉挛。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可以阻断内皮素-1受体与内皮素的结合,减少其对血管收缩的作用,进而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血管痉挛症状。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原因及治疗新进展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原因及治疗新进展
范议 方 ( 综述)韩 如 泉 ( , 审校)
( 首都医科 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麻 醉科 , 北京 10 5 00 0) 中图分 类号 :6 1 1 R 6 . R5 . ; 34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62 8 2 0 ) 13 5 -4 10 -04(0 8 2 .2 50
摘要 : 脑血管痉挛是蛛 网膜下腔 出血后 常见 的并发症 , 其所致 迟发 性缺血 性神经 功能损 害是 患 者 致 残 和 死 亡 的 最 主 要 原 因。 虽 经 多 年 研 究 , 其 发 病 机 制 至 今 尚 未 完 全 阐 明 。 一 氧 化 氮 、 但 内皮素 1血 红蛋 白氧化产 物及 炎性反应均被认为参 与致 病过程。针 对这些发 病机制 的治疗 措施 目 、 前仍处于研究阶段, 其在 脑血管痉挛的 防治 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一
fl wn eae ce i nuo  ̄cl eit aetel dn a s f et a ddsbly D si ep - oo igdl di h mc e ro a d fi l h a igcueo ah n i it. ept t o l y s l cs e d a i eh
化 产 物 ( irbn xdt n blu i ia o i o i
o r e F N Y- n , A uq a .( rl A ia g H N R -u n D甲。t e o ns eooy B n ina si l C p a mg f , fA et s l , e g Ta tn Ho t , aa l m hi g pa Mei l t dc a , e g 10 5 C ia B in 00 0,hn )
与 的过 程 ( 1 。C S发 生 图 ) V 的危 险性 与严 重 程度 与蛛 网

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起 和加 重血管 痉挛 [ 3 1 。在进 一 步研究 中发现 , 氧合 血红 蛋 白中呈 亚铁状 态 的铁 离子 也参 与 了S H后 A 的C S V 。因为亚铁 离子不 仅与 自由基产 生有 关 , 也 能与 内皮舒 张 因子 ( D F 结 合 , ER ) 导致 血管 舒 张功 能 降低 。 1 一 氧化 氮 ( O) . 3 N N 是 一种 血 管 壁 细 胞利 用 L 精 氨 酸通 过 一 O 一 氧 化氮 合成 酶 ( O ) 成 的一 种 强有 效 的直 接 血 N S形 管 扩张 物质 , 内皮 释放 舒 张 因子 ( D F 。S H 即 E R ) A 后溶 血产物 氧合 血红 蛋 白与N 结合 , O O N 的减 少使 GC 活性 下 降 。 血管 平滑肌 细胞 内c MP 础水 平下 G 基 降 。 而对N 从 O的反 应性 下 降[ 血 管不 能 维持 正 常 4 1 。 的舒 张功 能致 血管痉 挛 。此外 , 临床研 究证 实 , 血 管 内注射N O的底 物L 精 氨酸 可 引起血 管 扩张 。 一 但 也 有 报道 给 S H的猴 静 脉输 注L 精氨 酸后 C S A 一 V 未
肽, 对脑 血 管平滑 肌作 用最 强 . 血管 内外都 可产 在 生强 烈而 持久 的缩 血管作用… 当S H后, 。 A 内皮 细胞 氧化 氮( 0 减 少, N ) 打破 了E 与N T O间的平衡 , T 使E

能介导 血管 痉挛 的发生 。引起 的原 因可能 是 : 激 ① 活蛋 白激 酶C( K )② 激 活 可溶 性 鸟苷 酸 环化 酶 PC; ( C 使 环 鸟苷 酸 ( MP 升 高 ; 抑 制腺 苷 酸环 化 G ) c G ) ③ 酶使 MP A 降低 。有 关报 道对 部分 S H 者 血浆 和 A 患

缝隙连接在脑血管痉挛病理机制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缝隙连接在脑血管痉挛病理机制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缝隙连接在脑血管痉挛病理机制中作用的实验研究引言:脑血管痉挛是指在脑血管壁平滑肌痉挛的情况下,引起脑血管管腔狭窄的一种疾病。

它常常发生在骤发性高血压、动脉瘤破裂、颅脑手术后等情况下,严重时甚至可引起脑缺血、缺氧等严重后果。

目前,针对脑血管痉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了解脑血管壁平滑肌收缩过程中的分子机制。

然而,脑血管痉挛发生过程中细胞间的缝隙连接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却鲜为人知。

缝隙连接在脑血管痉挛病理机制中的作用程度及机制,是本实验研究的重点。

方法:本研究使用了模拟脑血管痉挛模型的离体大鼠脑脉管,通过高分辨率显微镜观察了缝隙连接的形态变化及其对脑脉管收缩的调节作用。

研究组采用痉挛诱发剂乙酰胆碱(ACh)及松弛剂氨基硝酸异丙酯(SNAP)进行实验。

研究人员还通过比较正常脑脉管和受到乙酰胆碱处理的脑脉管的电子显微镜照片,对缝隙连接的电子密度进行了定量分析。

结果:研究发现,在模拟脑血管痉挛的条件下,缝隙连接的形态发生了变化。

正常情况下,缝隙连接以线条状分布在平滑肌细胞的接触面上,通过连接蛋白细胞骨架向间隙连结。

而在脑血管痉挛模型中,缝隙连接呈现为断裂、扭曲或断线的状态。

此外,研究还发现,在脑血管痉挛过程中,缝隙连接的电子密度发生改变,表明其结构发生了变化。

进一步的实验还发现,脑血管痉挛过程中缝隙连接的变化与脑脉管收缩密切相关。

当模拟脑血管痉挛时,缝隙连接断裂或断线的程度与脑脉管收缩程度呈正相关。

此外,通过实验控制缝隙连接的开闭情况,研究人员还发现,当缝隙连接完全关闭时,脑脉管收缩效果最强。

讨论:本次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缝隙连接在脑血管痉挛病理机制中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

脑血管痉挛过程导致缝隙连接的断裂、扭曲或断线,可能是影响脑脉管收缩的重要因素之一。

缝隙连接变化可能通过细胞间信号传导的改变,进而影响平滑肌细胞的收缩调节信号传递。

缝隙连接的关闭可以增强脑脉管的收缩效果,而缝隙连接的开放则可能减弱脑脉管的收缩效果。

然而,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王玉妹;唐思魏;石广志【期刊名称】《中国卒中杂志》【年(卷),期】2016(0)6【摘要】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ochnoid hemorrhage,SAH)最严重的并发症,尤其是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elayed cerebral vasospasm,DCV),一旦发生可能会出现脑缺血甚至死亡等严重并发症。

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种因素如红细胞分解产物、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内皮素、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物等均是导致DCV的重要因素,而对于治疗DCV的方法也在持续探索中,SAH后DCV仍是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

本文主要对SAH后CVS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Delayed cerebral vasospasm (DCV) afte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 is a serious medical complication, characterized by constriction of cerebral arteries leading to varying degrees of cerebral ischemia. Many pathological processes have been proposed to explain the pathogenesis of DCV after SAH, including oxy-hemoglobin, nitric oxide (NO), endothelin (ET), endothelial damage, smooth muscle contraction, changing in vascular responsiveness, and inlfammatory and/or immunological response of the vascular wall. However the mechanism still remains unclear. And the therapies are still uncertain. This review addresses the mechanism and therapies of DCV after SAH.【总页数】7页(P494-500)【作者】王玉妹;唐思魏;石广志【作者单位】100050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ICU;100050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ICU;100050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ICU 【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及治疗 [J], 杨晓芬;武江;吕东方2.天麻熄风汤与尼莫地平联合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J], 马银玲3.不同浓度氧合血红蛋白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影响 [J], 王玉妹;唐思魏;张少兰;吴蕾;石广志4.利多卡因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及脑保护作用机制研究 [J], 苏飞;陈博文;李向男;刘佳琦;陈扬5.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治疗进展 [J], 李传银;高太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银杏叶提取物治疗脑血管痉挛的作用机制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银杏叶提取物治疗脑血管痉挛的作用机制

604化学试剂2021年5月DOI : 10.13822/j .cnki .hxsj .2021007929 化学试剂,2021,43( 5),604〜609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银杏叶提取物治疗脑血管痉挛的作用机制罗祥敏la ,雷芳1a ,彭俊超'都国栋1b ,王鲁2,何捃〃(1.贵州大学a.药学院,b.化学与化工学院,贵州贵阳550025;2.贵州省生化工程中心,贵州贵阳550025)摘要: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银杏叶提取物治疗脑血管痉挛的潜在靶点及信号通路,阐述其作用机制。

利用TCMSP 平台筛选银杏叶中生物利用度(O B ) >30%和类药性(D L )>0. 18的活性成分,G en eC ard s 和Swiss Target P red iction 数据 库检索脑血管痉挛疾病相关蛋白靶点和活性成分的相关靶点,并用V erm y 平台获取活性成分与脑血管痉挛疾病之间的 共有靶点,ST R IN G 数据库构建靶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网络图(P P I ),进行G O 生物功能模块分析、KE G G 通路富集分析, 并采用C ytoscape 软件构建可视化的“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网络图。

从银杏叶中筛选出27个活性成分,脑血管疾病和活 性成分共有82个靶点,银杏叶提取物治疗脑血管痉挛疾病涉及到EDNRA 、A P 0B 、E G F R 、E G F 、E D N 1等多个靶点,以及 H IF -1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相关通路。

银杏叶提取物具有治疗脑血管痉挛疾病的功效 可能是由多个活性成分作用于多个相关靶点,通过调节多个通路的共同结果。

关键词:网络药理学;银杏叶提取物;潜在靶点;信号通路;作用机制中图分类号:R28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8-3283 ( 2021) 05-0604-06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G i n k g o B i l o b a Extract in the Treatment of Cerebral Vasospasm based on the Network Phar­macology LUO X iang-m in^ y LE / F ang'a t PENG Jun-chaola ^ DU Guo-donglb y WAI\G Lu2 y HE J u n *2{ la.College of Pharmacy,lb.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 China ; 2. Research Center of Biochemis- try Engineering of Guizhou Province,Guiyang 550025’C h i n a ),Huaxue Shiji,2021 ,43(5) ,604〜609Abstract :The potential target and signal pathway of Ginkgo Biloba extract in the treatment of cerebral vasospasm based on thenetwork pharmacology method was predicted, and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was pounds whose bioavailability (O B ) ^30% and drug-likeness ( DL) ^0. 18 in Ginkgo Biloba leaves were screened by TCMSP platform.Related targets of active com­ponents and related protein targets of cerebral vasospasm disease were retrieved using GeneCards and Swiss Target Prediction da­tabases ,and the common targets of active components and cerebral vasospasm disease were extracted using Venny platform. STRING database was used to construct interaction network diagram ( P P I ) between target proteins,GO biological function mod­ule analysis and KEGG pathway enrichment analysis were carried out, and Cytoscape software was used to build visual 44 com­pound-potential target" network diagram.27 Active ingredients were selected from Ginkgo Biloba leaves,with a total of 82 targets for compounds and cerebral vasospsam diseases.The treatment of cerebral vasospasm with Ginkgo Biloba extracts involve multiple targets such as EDNRA , APOB , E G F R , E G F , EDN1 ,and related pathways such as HIF-1 signaling pathway,Tumor necrosis factor signaling pathway,and rheumatoid arthritis.The efficacy of Ginkgo Biloba extract in the treatment of cerebral vasospasm may be the result of multiple active components acting on multiple related targets and regulating multiple pathways.Key words : network pharmacology ; GmA:go Biloba extract ; potential targets ; signal path ; mechanism of action脑血管痉挛指血管出现收缩痉挛从而影响脑 血流量,长期脑血管痉挛可导致脑缺血,易发于中 老年或患有动脉硬化的人群[1]。

尼莫地平联合辛伐他汀防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

尼莫地平联合辛伐他汀防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

尼莫地平联合辛伐他汀防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冯磊;林涛;车海江;刘卓【摘要】目的:探讨尼莫地平联合辛伐他汀防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n)后血管痉挛(CV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3例SAH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2例.2组患者在给予SAn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给予尼莫地平联合辛伐他汀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疗效、CVS及其他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痊愈率(45.2%)明显高于对照组(24.4%),CVS的发生率(9.5%)低于对照组(26.8%),不良事件发生率(9.5%)低于对照组(39.0%),Hunt-Hess分级为I级、Ⅱ级的患者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尼莫地平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有助于降低SAH后CVS的发生率,降低不良反应,提高疗效.【期刊名称】《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年(卷),期】2016(011)004【总页数】3页(P302-303,306)【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尼莫地平;辛伐他汀;血管痉挛【作者】冯磊;林涛;车海江;刘卓【作者单位】西电集团医院神经外科西安710077;西电集团医院神经外科西安710077;西电集团医院神经外科西安710077;西电集团医院神经外科西安71007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1;R741.05;R743.35在我国,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最常见的原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其年发病率约为10.5/ 10万人口,是仅次于脑血栓形成和高血压脑出血的脑血管疾病[1]。

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SAH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发病率高达70%,多发生在动脉瘤破裂后数小时至2周左右,其中17%~40%的患者并发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是SAH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2-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deg rad at ion product s, FDP)、D-二聚体(D-Dimmer)均是反映高凝状态 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这些均导致脑内微小血栓 的形成,使脑血管处于高凝状态。SAH发生FDP、D二聚体明显升高,有研究显示血液高凝状态对于DCV 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
1、PKC是一类Ca2+和磷脂依赖性蛋白激酶, 在跨膜信号传递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血管收 缩信号转导系统下游的重要因子。
2、SAH后脑动脉PKC活性增强,提示PKC可 能在发病机制中起作用。多种机制均是通过激 活PKC途径引起脑血管痉挛的。
1、SAH后在血液内激发凝血-纤溶系统,导致患者血 浆中呈高凝状态,造成脑的微小血栓形成。
2、SAH性CVS模型中,发现脑脊液中PGI2浓度明显 下降,而TXA2浓度升高,PGI2/TXA2比值异常,当 这种平衡被打破时,就会引起脑血管痉挛。
SAH后自由基(free radical,FR)的生成显 著增加,FR清除机制受到抑制,这被认为参 与了DCV的发生,而通过抑制活性氧自由基产 生减弱了SAH模型产生的CVS。
急性CVS发生在SAH 后数小时内,已被实验性 SAH所证实,但在临床病例中不易察觉,通常持 续数十分钟后自动缓解,因此临床意义不大。
迟发性CVS出现在SAH发病3 d后,可持续7~ 21 d,治疗比较困难,是导致残疾和死亡的主要 原因,因此必须予以重视。
目前对于CVS的研究颇多,主要包括 1、氧合血红蛋白的始动作用、 2、NO的减少、 3、内皮素(endothelin,ET)的增多、 4、前列环素与血栓烷A2失衡 5、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
脑血管痉挛的机制和 防治
1949年,Robertson首先发现了SAH后动脉管 径缩小的现象。
1951年, Ecker和Riemenschneider首先报道了 动脉瘤性SAH患者脑血管造影可见CVS现象, 并对其进行详细描述,引起神经外科界的普遍 重视。
Mayberg将CVS定义为SAH后脑底大动脉延迟 出现的狭窄,常常伴有受累血管远端分布区灌 注减少。
2、SAH后血管长时间浸泡于积血中,在自身氧化过程中产生过 量自由基超氧阴离子和脂质过氧化物,致使生物膜破坏,K+Na+-ATP酶活性降低,内皮细胞渗透压增高以及细胞内Ca2+和l, 4,5-三磷酸肌醇水平增加,使细胞去极化,进而发生CVS。3、 此外,氧合血红蛋白由于脂质过氧化反应产生氧自由基,诱导 ET产生并与NO结合,阻止NO的血管舒张作用,导致氧自由基 和脂质过氧化物不断聚积,引起和加重血管痉挛。
1、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K+通道的兴奋性或抑 制性活动是动脉血管收缩或舒张的重要机制。
2、脑血管平滑肌上存在多种具有不同功能特 性和激活机制的钾通道,被激活后引起K+外 流和膜超极化,最终由于电压门控钙通道关闭, 细胞内Ca2+浓度降低,血管舒张。
3、SAH后由于血管平滑肌钾通道活性降低, 使平滑肌细胞去极化而导致血管收缩,是SAH 后血管功能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
6、钾通道活性的降低、 7、炎症反应与免疫炎症因子、 8、蛋白激酶C、 9、高凝状态、 10、免疫反应等。 在这些机制的共同作用下,血管收缩,严重时
可出现脑缺血导致死亡。
目前认为是CVS的主要始动因素:
1、颅内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颅内血管长时间浸泡在 血性脑脊液中,血管正常的舒缩功能发生紊乱,使血细胞崩解, 产生致痉挛物质。
2、SAH后脑脊液中ET-1浓度急剧增高,脑血 管壁上的ET-l受体表达上调,而特异性内皮素 B(endothelin B,ETB)受体依赖性血管舒 张功能的减弱,这些均使ET缩血管的作用增 强,从而加重脑血管痉挛。
1、前列环素(prostacyclin,PGI2)及血栓烷A2 (thromboxane A2,TXA2)是花生四烯酸 (arachidonic acid,AA)的衍生物,PGI2可引起血 管扩张,TXA2是强力的血管收缩剂,2者的动态平衡 是维持脑血管张力和血管内血流通畅的生理基础之一。
CVS不仅见于动脉瘤性SAH患者,也见于任何 可能引起SAH的疾病中,如脑动静脉畸形出血、 肿瘤出血、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脑外伤和手 术后等引起的SAH。
此外,脑部炎症、颅内压( 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增高及其他不明原因也可伴有CVS。
大多数CVS是由于SAH 引起的。
这些作用共同引起脑血管发生痉挛,导致CVS的出现。
1、脑血管中NO的首要作用是松弛血管平滑肌, NO的消耗及其舒血管效应的缺失在脑血管痉 挛中起着重要作用。
2、SAH发生后不仅会使NO含量减少,还可导 致血管平滑肌对NO的反应性下降,从而导致 血管不能维持正常的舒张功能,导致血管痉挛。
1、 ET是人体内血管收缩的主要物质,尤其是 内皮素-1(endothelin-1,ET-1)。ET-1是血 管内皮产生的一种21个氨基酸的血管活性多肽, 具有强大而持久的血管收缩功能。
1、SAH后的炎症反应也被认为在SAH后的脑 血管痉挛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2、SAH后的血管壁炎症反应非常明显,且在 SAH后脑血管痉挛引起的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 患者脑脊液中的白细胞浓度上升。
3、SAH患者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 IL-28、单核细胞趋化因子和可溶性黏附分子 的含量均明显增加,尤其是IL-6水平增高最为 显著,均参加了CVS的病理生理过程。

临床研究提示,SAH患者伴有CVS表现者,其 血清免疫复合物明显升高,且CVS发生的时间 及强度与血清免疫复合物的变化明显相关, DCV发生时,血清免疫复合物明显增加,提示 免疫反应可能在CVS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以上这些因素均是目前公认的发病机制,但确 切的发生机制仍不是很明确。
显微镜下观察, 痉挛动脉的主要特征是平滑肌痉挛, 从 而导致动脉挛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