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求均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日货币层次的划分

美国:

货币供应量分为Ml、M2和M3三个层次。

M1 = 流通中现金十旅行支票十活期存款十其他支票存款

M2 = M1 十储蓄存款十小额定期存款十零售市场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十调整项(隔夜回购协议、隔夜欧洲美元、货币市场存款账户)

M3 = M2 十大额定期存款十机构持有的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余额+调整项

L = M3 十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如储蓄债券、商业票据、银行承兑票据、短期政府债券等)日本:

货币供应量分为M1、M2+CDs、M3+CDs三个层次,另编制广义流动性。

MI=流通中现金+非金融机构活期存款;

M2=M1+准货币+居民储蓄存款+外币存款+CDs;

M3=M2+CDs+邮政储蓄存款+劳动信贷协会以及农业合作社存款。

L=M3+CDs+信托投资性存款+金融机构签发的商业票据+回购协议+国外政府在日本发行的债券。

问题:我国与美日货币层次划分的差异及原因是什么?

我国:

货币供应量分为M0、M1、M2、M3四个层次

MO=流通中的现金

M1(狭义)=MO+企业活期存款

M2(广义)=M1+城市居民储蓄存款+企业机关定期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款

①我国单独设置了M0,即流通中的现金。而美日作为单独项目设置的。

②美日供应量层次划分比我国的要细。

原因:①由于我国金融处于发展阶段,信用制度还不健全,并且我国在使用现金上的比重比较大,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所以现金的发行会影响市场的经济,超过经济增长的现金会导致市场上物价的上涨。

②由于美日金融制度比较健全,信用工具种类多,应对措施上更强。

1994年,美国以12314亿美元的货币量(其中通货量为3635亿美元),实现了67269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是货币量的5.46倍,是通货量的18.5倍。同期,我国实

现国民生产总值43750亿元人民币,却需要货币量20556亿元人民币(其中通货量为7289亿元人民币),国民生产总值是货币量的2.13倍,是通货量的6倍。美国货币量和通货量推动国民生产总值的效果比我国高1.56倍和2.08倍。

问题:一般而言,现金的需求应与一国国民经济规模成正比,相应美国的现金流通也应高于中国,而中国却是世界上现金流通最多的国家。试根据货币需求的相关理论与知识,分析中国为什么是世界上现金流通最多的国家,并分析其影响。

①心理与习惯:我国存在强烈的现金偏好,现金也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支付不受限制;再者居民尤其年长的人来说对其他的金融手段和方式相对不太了解,因此会持有一定量的现金。

②信用体系的不完善:对于货币的流通手段,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安全性更高,风险比较小。

③人口:由于我国的人口十分庞大,因此每个人都会持有一定量的货币。根据凯恩斯流动偏好理论,其中的投机动机就是说人们会暂时持有暂时闲置的货币,以备不时之需。

④金融体系不完善:从根本上来说还是我国的金融体系不够完善,普及率还是不高。

⑤地下经济:为避税,不使用转账而使用现金结算,像非法交易、“第二职业”等等

⑥寻租手段:贪污、受贿

影响:①现金漏损率(C)高,使现金无法进入银行,使银行信用与存款创造减少,货币乘数减少

②大量使用现金货币,对于印制上来说,成本较高,浪费了资源

③易出现偷税漏水现象,不利于市场的平稳运行。

中国的“超额”货币需求研究—从金融资产积累角度的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M2增长速度经常高达30%以上,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与通货膨胀率之和;M2与GDP之比也不断上升,从1993年开始大于l;货币流通速度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这往往被人们称为“超额”货币需求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超额”货币需求问题。其中不乏卓越的理论贡献,同时也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

(1)价格指数说和地下经济说置疑我国的物价指数和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是否准确。但从结果上看,即使调整了统计数据,也只是减轻了货币需求的“超额”程度,而没有回答其产生原因。

(2)货币化说把货币化率引入货币需求函数。它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解释现实的能力,在M/Y明显大于1之前得到了广泛运用。但货币化率很难准确测算,其理论阐述与衡量指标之间是脱节的。

(3)金融化说指出,世界各主要国家都经历了货币流通速度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逐渐下降,以后又随着金融资产多样化转而上升的过程。因此中国的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这个事买不仅没有回答“超额”货币需求出现的原因,反而在空间上扩大了这个问题。

(4)流通速度下降说将“超额”货币需求归因于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但是货币流通速度综合了太多的因素,使之很难成为货币需求函数中的独立要素。

一、角度和出发点

本文的分析角度属于宏观角度,关注的始终是宏观经济总量与货币需求之间的数量关系。本文的切入点,不是货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的供求关系,而是作为金融资产的货币的积累过程。即在一定的货币需求动机下,作为信用关系载体的货币是如何创造出来和积累起来的。

本文从现代经济中的以下三个事实出发:(1)现代经济中的货币不仅是交易媒介和持有资产的一种形式,更是资本循环的目的本身。增量货币注入成为经济正常运转的必然要求。

(2)货币总量中既有现实流通的货币,也有暂不流通的货币,前者不断向后者转化。因此,货币流通不仅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而且是包括货币注入和退出的完整过程。(3)货币的载体是金融工具,体现经济主体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和储蓄与投资在经济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决定货币形成的不仅是宏观经济总量和微观经济主体的需求,还有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收入与货币的数量关系

收入是流量概念,货币是存量概念。每年收入形成的货币在货币总量中只占较小部分。货币增量与收入流量之间的关系较为直接,货币存量与收入流量之间则是通过货币增量间接发生关系。

在数学上可以证明,货币存量与收入流量之比M/Y和货币增长率都是关于时间T的收敛的指数函数。前者是增函数,后者是减函数。如果收入增长率和货币储蓄率一定,M/Y的总体趋势是上升,但上升速度逐渐减慢,达到极限位置后就不再上升。而货币增长率的总体趋势是下降,但下降速度逐渐减慢,达到极限位置后就不再下降。具体的曲线位置取决于收入增长率和货币储蓄率。收入增长率越低,货币储蓄率越高,M/Y的极限位置就越高。随着M /Y越来越逼近极限位置,“超额”货币将趋于消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