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第3章原子核与放射性1原子核结构学案鲁科版选修3-5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第三章原子核第3节放射性的应用危害与防护教学案教科版选修3

高中物理第三章原子核第3节放射性的应用危害与防护教学案教科版选修3

学习资料汇编第3节放射性的应用、危害与防护(对应学生用书页码P38)一、放射性的应用放射性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利用射线的电离作用、穿透能力等特征,二是作为示踪原子,三是利用衰变特性考古。

1.射线特性的应用(1)α射线:利用α射线带电、能量大,电离作用强的特性可制成静电消除器等。

(2)β射线:由于β射线可穿过薄物或经薄物反射的特性来测量薄物的厚度或密度。

(3)γ射线:由于γ射线穿透能力极强,可以利用γ射线探伤,也可以用于生物变异,在医学上可以用于肿瘤的治疗等。

另外还可以利用射线勘探矿藏等。

2.作为示踪原子在某种元素里掺进一些该元素的放射性同位素,同位素和该元素经历过程相同。

用仪器探测出放射性同位素放出的射线,就可查明这种元素的行踪。

3.衰变特性应用应用14 6C的放射性判断遗物的年代。

二、放射性的危害和防护1.危害来源(1)地壳表面的天然放射元素。

(2)宇宙射线。

(3)人工放射。

2.防护措施(1)距离防护;(2)时间防护;(3)屏蔽防护;(4)仪器监测。

1.判断:(1)放射性元素发出的射线的强度可以人工控制。

( )(2)α射线的穿透本领最弱,电离作用很强。

( )(3)放射性同位素只能是天然衰变产生的,不能用人工方法合成。

( )答案:(1)×(2)√(3)×2.思考:衰变和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有什么不同?提示:衰变是放射性元素自发的现象,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是能够人工控制的核反应。

其核反应方程的书写也有区别。

(对应学生用书页码P38)1.(1)放射强度容易控制;(2)可以制成各种所需的形状;(3)半衰期很短,废料容易处理。

2.放射出的射线的利用(1)利用γ射线的贯穿本领,利用钴60放出的很强的γ射线来检查金属内部有没有砂眼和裂纹,这叫γ射线探伤,利用γ射线可以检查30 cm厚的钢铁部件,利用放射线的贯穿本领,可用来检查各种产品的厚度、密封容器中的液面高度等,从而自动控制生产过程。

高中物理 第3章 原子核与放射性 3.1 原子核结构教案 鲁科版选修35

高中物理 第3章 原子核与放射性 3.1 原子核结构教案 鲁科版选修35

第1节原子核结构●课标要求1.了解质子、中子的发现过程,了解原子核的组成.2.了解研究原子核结构的基本方法及特征.3.知道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同位素的物理意义.4.会根据原子核符号计算中子数、核子数,根据电荷数、质量数守恒正确书写核反应方程.5.了解卢瑟福、查德威克等科学家做出的贡献及其体现的科学精神.●教学地位本节的实验在高中阶段无法实现,但有条件的话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出实验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实验中产生了新核(质子)”这一部分,教师可设置问题如“可以通过哪些具体实验来证明产生的新核是质子?”启发学生思考,因为相关的知识洛伦兹力已学过.引导学生根据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规律证明新核为质子,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定性、定量推理的能力.“原子核组成”部分对学生并不是难点,因为相关的知识在初中已经学过,可让学生总结,教师要注意做好引导.●新课导入建议故事导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现了放射性现象和同位素,引起了对原子核结构的探索.1919年,卢瑟福发现一个α粒子能引起氮核的人工衰变,而衰变的产物之一是质子(即氢核).1921~1924年,卢瑟福和他的学生查德威克对硼、钠、铝等轻元素进行人工核反应,同样有质子分裂出来.以上事实显然说明原子核内存在质子.问题是原子核是否只有质子?本节课的学习就告诉同学们原子核内到底有什么.●教学流程设计课前预习安排: 1.看教材 2.填写【课前自主导学】同学之间可进行讨论⇒步骤1:导入新课,本节教学地位分析⇒步骤2:老师提问,检查预习效果可多提问几个学生⇒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除例1外可再变换命题角度,补充一个例题以拓展学生思路⇓步骤7:指导学生完成【当堂双基达标】,验证学习情况⇒步骤6:完成“探究3”重在讲解规律方法技巧⇐步骤5: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方式同完成探究1相同⇐步骤4:让学生完成【迁移应用】,检查完成情况并点评⇓步骤8:先由学生自己总结本节的主要知识,教师点评,安排学生课下完成【课后知能课标解读重点难点1.了解质子和中子的发现过程.2.知道原子核的组成,理解核子、同位素的概念.3.了解核反应的概念,会书写核反应方程.1.了解质子和中子的发现过程.(重点) 2.理解原子核的组成.能正确书写原子核的符号.(重点)3.原子核的组成及如何确定核反应方程.(难点)质子和中子的发现1.(1)质子的发现①实验:为探测原子核的结构,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发现了质子.②结论: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2)中子的发现①卢瑟福的预想卢瑟福发现质子后,预想核内还有一种不带电的中性粒子,并给这种“粒子”起名为中子.②中子的发现是许多科学家研究的结晶.a.1930年,用钋发出的α射线轰击铍时,会产生一种不受电场和磁场影响、穿透能力很强的射线.B.1932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这种射线轰击石蜡,能从石蜡中打出质子.c.1932年,查德威克对云室中这种射线进行研究,发现这种射线是一种不带电、质量接近质子的粒子流,即为中子.2.思考判断(1)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发现了质子.(×)(2)卢瑟福发现了质子,并预言了中子的存在.(√)(3)玻尔在实验中发现了中子.(×)3.探究交流卢瑟福是如何证明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产生的新核是质子的?【提示】卢瑟福把这种粒子分别引进电场和磁场,根据该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测出了其质量和电量,确定它就是氢原子核,又叫质子.原子核的组成1.基本知识(1)原子核的组成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质子、中子统称为核子,原子核常用符号A Z X表示.X表示元素符号,A表示质量数,Z表示核电荷数.(2)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原子,如氢的三种同位素11H、21H、31H.(3)核反应方程①核反应:原子核在其他粒子的轰击下产生新原子核的过程.②意义:能够用人工方法改变原子核.③书写核反应方程遵循的原则:核反应满足反应前、后电荷数和质量数都守恒.④确定未知核或粒子的方法:由反应前、后的已知核和粒子,依据守恒原则写出方程,判断未知核或粒子.2.思考判断(1)原子核内只有质子而没有中子.(×)(2)同位素具有相同的物理、化学性质.(×)(3)核反应方程只要满足质量数、电荷数守恒可以随便写.(×)3.探究交流铅的原子序数为82,一个铅原子质量数为207,其核外电子有多少个?中子数又是多少?【提示】铅的原子序数为82,即一个铅原子中有82个质子,由于原子是电中性的,质子与电子电性相反、电量相同,故核外电子数与核内质子数相同为82个,根据质量数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的关系,铅原子核的中子数为207-82=125(个).质子发现过程的分析及理解1.质子由谁发现的?怎样发现的?2.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吗?3.在实验中如何确定新核是质子的?1.实验背景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不再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进一步研究发现,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原子核,原子核集中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原子核的结构如何?1919年,卢瑟福做了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实验.2.实验装置(如图3-1-1所示)图3-1-1T进气孔、A放射源、F铝箔、S荧光屏、M显微镜,C真空容器.3.实验过程容器C里放有放射性物质A,从A放射出的α粒子射到铝箔F上,适当选取铝箔的厚度,使α粒子恰好被它完全吸收,而不能透过.在F的后面放一荧光屏S,M是显微镜,通过M可以观察到S是否有闪光.4.实验现象开始,S上无闪光(因为α粒子没有穿过铝箔).打开进气孔T的阀门,通入氮气,可以观察到S上有闪光.5.实验分析容器C中通入氮气后,用显微镜观察到荧光屏上有闪光,闪光一定是α粒子击中氮核后产生的新粒子透过铝箔引起的.6.新粒子性质研究(1)把这种粒子引进电磁场中,根据它在电磁场中的偏转,测出了它的质量和电量,进而确定它就是氢原子核,又叫质子.用符号表示为11H或11P.(2)人们用同样的办法从其他元素的原子核中也轰击出了质子.7.实验结论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用显微镜观察到荧光屏上的闪光,是α粒子击中氮核后产生的新粒子透过铝箔引起的.这种新粒子与氢原子核有相同的质量和电量.1919年卢瑟福通过如图3-1-2所示的实验装置,第一次完成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由此发现了质子.图中A为放射源发出的________粒子,B为________气.写出该实验的核反应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3-1-2【解析】题图为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生成质子的实验装置,放射源A发出的是α粒子,B为氮气,其核反应方程为:42He+14 7N→17 8O+11H.【答案】α氮42He+14 7N→17 8O+11H1.(2013·南平检测)如图3-1-3为卢瑟福发现质子的实验装置,M是显微镜,S是荧光屏,窗口F处装铝箔,氮气从阀门T充入,A是放射源.在观察由质子引起的闪烁之前需进行的必要调整是( )图3-1-3A.充入氮气后,调整铝箔厚度,使S上有α粒子引起的闪烁B.充入氮气后,调整铝箔厚度,使S上见不到质子引起的闪烁C.充入氮气前,调整铝箔厚度,使S上能见到质子引起的闪烁D.充入氮气前,调整铝箔厚度,使S上见不到α粒子引起的闪烁【解析】实验目的是观察α粒子轰击氮核产生新核并放出质子,所以实验前应调整铝箔的厚度,恰使α粒子不能透过,但质子仍能透过,故选D.【答案】 D原子核的组成1.原子核是仅有带电的粒子组成的吗?2.两种元素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性质一定相同吗?3.质量数、质子数和中子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1.原子核原子核⎩⎪⎨⎪⎧大小:很小,半径为10-15m ~10-14m组成⎩⎪⎨⎪⎧质子:电量e =+1.6×10-19 C 质量m p=1.672 623 1×10-27kg 中子:质量e =0质量:m n=1.674 928 6×10-27kg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2.基本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序数 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子数 3.核反应、核反应方程(1)核反应:在核物理学中,原子核在其他粒子的轰击下产生新原子核的过程. (2)核反应方程:用原子核符号描述核反应过程的式子. 卢瑟福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方程为 42He +14 7N→17 8O +11H.(3)核反应的规律:在核反应中,质量数和核电荷数守恒.(2013·福州四中检测)完成下列各核反应方程,并指出首次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是________,首次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是________.A.10 5B +42He ―→137N +( )B.94Be +( )→126C +10nC.2713Al +( )→2712Mg +11HD.14 7N +42He ―→17 8O +( )E.238 92U→23490Th +( ) F.2311Na +( )→2411Na +11H 【审题指导】 根据核反应过程的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可求得未知粒子的电荷数和质量数,再根据电荷数等于原子序数可得粒子的性质.【解析】 A.10 5B +42He→13 7N +10n B.94Be +42He→12 6C +10n 此核反应使查德威克首次发现了中子 C.2713Al +10n→2712Mg +11H D.14 7N +42He→17 8O +11H 此核反应使卢瑟福首次发现了质子 E.238 92U ―→234 90Th +42He F.2311Na +21H→2411Na +11H. 【答案】 见解析写核反应方程应注意的问题1.核反应必须遵守电荷数守恒和质量数守恒的规律. 2.核反应方程中的箭头“―→”表示核反应进行的方向,不能把箭头写成等号. 3.写核反应方程必须要有实验依据,决不能毫无根据的编造.4.要求记住常见粒子的符号表示:质子(11H)、中子(10n)、电子( 0-1e)、正电子(01e)、α粒子(42He)等.2.(2013·北师大附中检测)在下列4个核反应方程中,X 表示质子的是( ) A.3015P→3014Si +X B.238 92U→23490Th +X C.2713Al +10n→2712Mg +X D.2713Al +42He→3015P +X【解析】在核反应中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由此可知,3015P→3014Si+01e,238 92U→234 90Th +42He,2713Al+10n→2712Mg+11H,2713Al+42He→3015P+10n,综上知C对.【答案】 C综合解题方略——核子数、质子数、质量数的辨析已知镭的原子序数是88,原子核质量数是226.(1)镭核中有几个质子?几个中子?(2)镭核所带的电荷量是多少?(3)呈中性的镭原子,核外有几个电子?【审题指导】根据原子核中的核子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的关系求解.【规范解答】(1)镭核中的质子数等于其原子序数,故质子数为88,中子数N等于原子核的质量数A与质子数Z之差,即N=A-Z=226-88=138.(2)镭核所带电荷量为Q=Ze=88×1.6×10-19 C=1.41×10-17 C.(3)中性原子核外电子数等于核电荷数,故核外电子数为88.【答案】(1)88 138 (2)1.41×10-17 C (3)88正确理解质量数、质子数、核子数1.核子数:质子数和中子数总和.2.质子数:等于原子核的电荷数(Z).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总是质子电荷的整数倍,这个整数叫原子核的电荷数(Z),原子核所带电荷量为Ze.3.质量数:原子核的质量等于核内质子和中子质量的总和,而中子与质子质量几乎相等,所以原子核的质量几乎等于单个核子质量的整数倍,这个整数叫做原子核的质量数(A),显然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备课资源】(教师用书独具)中子的发现背景1920年,卢瑟福在著名的贝克尔演讲(Bakerian Lecture)中做出中子存在的理论预言.为了检验卢瑟福的假说,卡文迪许实验室从1921年开始实验工作.卢瑟福曾请格拉森(J.L.Glasson)在氢气放电时寻找中子的产生,不久,罗伯兹(J.K.Roberts)也做了类似的实验.1923年查德威克得到卢瑟福的赞同,用游离室和点计数器作为检测手段,尝试在大质量的氢化材料中检测γ辐射的发射.在初步作了这些尝试之后,查德威克考虑到中子只有在强电场中形成的可能性,但没有合适的变压器可用.正当查德威克着手进一步开展探讨中子的研究时,柏林的玻特(W.Bothe)和巴黎的约里奥·居里夫妇(Joliot·Curies)相继发表了他们的实验结果.玻特是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曾在盖革的研究所里工作.从1928年起,玻特和他的学生贝克尔(H.Becker)用钋发射的α粒子轰击一系列轻元素,发现α粒子轰击铍时,会使铍发射穿透能力极强的中性射线,强度比其他元素所得要大过十倍.用铅吸收屏研究其吸收率,证明这种中性辐射比γ射线还要硬.1930年,玻特和贝克尔率先发表了这一结果,并断定这种贯穿辐射是一种特殊的γ射线.在巴黎,居里实验室的约里奥·居里夫妇也正在进行类似实验.他们把石蜡板放在放射源和游离室之间,发现静电计偏转激增.石蜡含氢,会不会是氢核被铍辐射撞击形成新的射线?于是他们加了磁场进行检验,磁场果然对这一射线有作用.遗憾的是,他们在肯定石蜡板发出的是质子流之后,也和玻特一样,把铍辐射看成是γ射线.1932年1月18日约里奥·居里夫妇宣布,铍辐射的能量是如此之大,竟能把氢核(质子)从石蜡板中撞击出来. 随后,他们还用云室拍到了质子流的照片,但他们没有摆脱玻特的错误解释.1.二十世纪初,为了研究物质的内部结构,物理学家做了大量的实验,揭示了原子内部的结构,发现了电子、质子.如图3-1-4所示,此装置是( )图3-1-4A.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B.卢瑟福发现质子的实验装置C.汤姆孙发现电子的实验装置D.查德威克发现质子的实验装置【解析】根据实验原理,图示是卢瑟福发现质子的实验装置.【答案】 B2.(2013·三亚检测)已知228 88Ra是226 88Ra的一种同位素,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它们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同的质量数B.它们具有相同的中子数和不同的原子序数C.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和不同的中子数D .它们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数和不同的化学性质【解析】 原子核的原子序数与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都是相等的,且原子核内的质量数(核子数)等于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由此知这两种镭的同位素核内的质子数均为88,核子数分别为228和226,中子数分别为140和138;原子的化学性质由核外电子数决定,因为它们的核外电子数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相同.故正确答案为A 、C.【答案】 AC3.以下几个原子核反应式中,X 代表α粒子的反应式是( ) A.42He +94Be ―→12 6C +X B.21H +31H ―→10n +X C.234 90Th ―→234 91Pa +X D.3015P ―→3014Si +X【解析】 据核反应方程须满足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可知:X 分别为10n 、42He 、 0-1e 、01e.【答案】 B4.(2012·塔城高二检测)三个原子核X 、Y 、Z ,X 核放出一个正电子后变为Y 核,Y 核与质子发生核反应后生成Z 核并放出一个氦(42He),则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X 核比Z 核多一个质子B .X 核比Z 核少一个中子C .X 核的质量数比Z 核的质量数大3D .X 核与Z 核的总电荷是Y 核电荷的2倍【解析】 设原子核X 的核电荷数为n ,质量数为m ,则由已知可得两个核反应方程式分别为:m n X→01e +m n -1Y m n -1Y +11H→42He +m -3n -2Z因此比较X 、Y 、Z 的质量数与核电荷数,可判定C 、D 正确,所以选C 、D. 【答案】 CD5.(2012·重庆高考)以下是物理学史上3个著名的核反应方程( )x +73Li→2y y +14 7N→x +17 8O y +94Be→z +126C x 、y 和z 是3种不同的粒子,其中z 是( ) A .α粒子 B .质子 C .中子 D .电子【解析】 把前两个方程化简,消去x ,即14 7N +73Li =y +17 8O ,可见y 是42He ,结合第三个方程,根据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可知z 是中子10n.因此选项C 正确.【答案】 C。

2020-2021学年鲁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5 第3章原子核与放射性 单元测试

2020-2021学年鲁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5 第3章原子核与放射性 单元测试

2021-2021学年鲁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5 第3章原子核与放射性单元测试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 γ射线是原子受激发后向低能级跃迁时放出的B. 在稳定的重原子核中,质子数比中子数多C. 核反响过程中假如核子的平均质量减小,那么要吸收核能D. 诊断甲状腺疾病时,注入的放射性同位素碘131作为示踪原子2.放射性衰变有多种途径,其中一种途径是先衰变成,而可以经一次衰变变成〔X 代表某种元素〕,也可以经一次衰变变成,和最后都衰变变成,衰变途径如下图,那么可知图中〔〕A. 过程①是β衰变,过程③是α衰变;过程②是α衰变,过程④是β衰变B. 过程①是β衰变,过程③是α衰变;过程②是β衰变,过程④是α衰变C. 过程①是α衰变,过程③是β衰变;过程②是α衰变,过程④是β衰变D. 过程①是α衰变,过程③是β衰变;过程②是β衰变,过程④是α衰变3.关于近代物理,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 α射线是高速运动的氦原子B. 中,表示质子C. 从金属外表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照射光的频率成正比D. 玻尔将量子观念引入原子领域,其理论可以解释氦原子光谱的特征4.是人工产生的放射性元素,产生后会自发的衰变为.关于衰变为,以下描绘正确的选项是〔〕A. 上述核反响属于α衰变B. 的半衰期随温度升高、压强增大而变小C. 上述核反响属于β衰变D. 的半衰期随着数量的减少而增大5.一块氡222放在天平的左盘时,需要天平的右盘加444g砝码,天平才能处于平衡,氡222发生α衰变,经过一个半衰期以后,欲使天平再次平衡,应从右盘中取出的砝码为( )A. 222gB. 8gC. 2gD. 4g6.关于原子构造及原子核的知识,以下判断正确的选项是〔〕A. 处于n=3的一个氢原子回到基态时一定会辐射三种频率的光子B. α射线的穿透才能比γ射线强C. 氢原子核外电子从半径较小的轨道跃迁到半径较大的轨道时,原子的总能量增大,电子的动能也增大D. 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与压力、温度无关7.铀裂变的产物之一氪90( )是不稳定的,它经过一系列衰变最终成为稳定的锆90( ),这些衰变是( )A. 1次α衰变,6次β衰变B. 4次β衰变C. 2次α衰变D. 2次α衰变,2次β衰变二、多项选择题8.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 Th核发生一次α衰变时,新核与原来的原子核相比,中子数减少了2B. 太阳辐射的能量最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裂变反响C. 假设使放射性物质的温度升高,其半衰期可能变小D. 用14eV的光子照射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可使其电离9.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 原子核的结合能越大,其原子核越稳定B. 德布罗意认为电子具有波动性,且其波长与它的动量成反比C. 铀235 与铀238 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不同,因此有不同的半衰期D. 某原子核经过一次α衰变和两次β衰变后,核内中子数减少4 个三、填空题年卢瑟福通过如下图的实验装置,第一次完成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由此发现________.图中A为放射源发出的________粒子,B为________气.11.假设用x代表一个中性原子中核外的电子数,y代表此原子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z代表原子的原子核内的中子数,那么对的原子来说x=________、y=________、z=________.12.钍232经过6次α衰变和4次β衰变后变成一种稳定的元素,这种元素的原子量为________,核电荷数为________.四、解答题13.某放射性元素质量为M ,测得每分钟放出1.2×104个β粒子,21天后再测,发现每分钟放出1.5×103个β粒子,该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多少?五、综合题14.用人工方法得到放射性同位素,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发现,天然的放射性同位素只不过40多种,而今天人工制造的放射性同位素已达1000多种,每种元素都有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在工业、农业、医疗卫生和科学研究的许多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带电的验电器在放射线照射下电荷会很快消失.其原因是( )A. 射线的贯穿作用B. 射线的电离作用C. 射线的物理、化学作用D. 以上三个选项都不是〔2〕以下图是工厂利用放射线自动控制铝板厚度的装置示意图.假如工厂消费的是厚度为1毫米的铝板,在α、β、γ三种射线中,你认为对铝板的厚度控制起主要作用的是________射线.〔3〕在我国首先用人工方法合成牛胰岛素时,需要证明人工合成的牛胰岛素结晶跟天然牛胰岛素的结晶是同一种物质,为此曾采用放射性同位素做________.15.碘131核不稳定,会发生β衰变,其半衰期为8天.〔1〕碘131核的衰变方程:―→________(衰变后的元素用X表示).〔2〕经过________天75 %的碘131核发生了衰变.答案解析局部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D【解析】【解答】A、γ射线是一般伴随着α或β射线产生的电磁波,具有一定的能量,原子核受激发后向低能级跃迁时放出的.故A错误;B、在稳定的重原子核中,质子数比中子数少.故B错误;C、核反响过程中假如核子的平均质量减小,说明核反响的过程中由质量亏损,属于要释放核能.故C错误;D、给疑心患有甲状腺的病人注射碘131,诊断甲状腺的器质性和功能性疾病,是将碘131作为示踪原子,故D正确.应选:D【分析】γ射线一般伴随着α或β射线产生,γ射线是电磁波;根据核反响的过程中质量的变化断定是释放能量,还是吸收能量;γ射线的穿透才能最强;放射性同位素碘131能做示踪原子.2.【答案】A【解析】【解答】解:Bi经过①变化为X,质量数没有发生变化,为β衰变,经过③变化为Pb,质量数数少4,为α衰变,过程②变化为Ti,电荷数少2,为α衰变,过程④的电荷数增加1,为β衰变.所以选项A正确.应选:A【分析】根据α衰变和β衰变的本质原子核经过一次α衰变,电荷数减小2,质量数减小4,一次β衰变后电荷数增加1,质量数不变.分析即可.3.【答案】D【解析】【解答】α射线是高速运动的氦核流,不是氦原子.故A错误.核聚变反响方程12H+13H-→24He+01n 中,01n表示中子.故B错误.根据光电效应方程E km= -W0,知最大初动能与照射光的频率成线性关系,不是成正比,故C错误.玻尔将量子观念引入原子领域,其理论可以解释氢原子光谱的特征.故D 正确.【分析】α射线是高速运动的氦核流;根据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判断核聚变方程的正误;根据光电效应方程得出最大初动能与照射光频率的大小关系;玻尔将量子观念引入原子领域,可以很好解释氢原子光谱,但不能解释氦原子光谱特征4.【答案】C【解析】【解答】解:产生后会自发的衰变为.反响方程式,→ + ;A、假设发生α衰变时,生成核与原来的原子核相比,质量数减少4,质子数减少2,所以中子减少2,故A错误;B、半衰期与外界因素无关,B错误;C、β衰变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化成质子和电子所产生的,C正确;D、半衰期是统计规律,对少数原子是没有意义的,且半衰期是不变,D错误.应选:C【分析】α衰变生成核原子核,β衰变生成的电子是其中的中子转化为质子同时生成的,半衰期是统计规律,与外界因素无关.5.【答案】D【解析】【解答】衰变前氡的质量为444g,摩尔质量为222g/mol,故共2mol氡。

高中物理第3章原子核与放射性第1节原子核结构质子的发现素材鲁科版选修3-5(new)

高中物理第3章原子核与放射性第1节原子核结构质子的发现素材鲁科版选修3-5(new)

质子的发现1919年,卢瑟福做了用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容器C里放有放射性物质A,从A射出的粒子射到铝箔F上,适当选取铝箔的厚度,使容器C抽成真空后,粒子恰好被F吸收而不能透过,在F后面放一荧光屏S,用显微镜册来观察荧光屏上是否出现闪光.通过阀门T往C里通进氮气后,卢瑟福从荧光屏S上观察到了闪光,把氮气换成氧气或二氧化碳,又观察不到闪光,这表明闪光一定是粒子击中氮核后产生的新粒子透过铝箔引起的.卢瑟福把这种粒子引进电场和磁场中,根据它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测出了它的质量和电量,确定它就是氢原子核,又叫做质子,通常用符号表示.这个质子是粒子直接从氮核中打出的,还是粒子打进复核后形成的复核发生衰变时放出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英国物理学家布拉凯特又在充氮的云室里做了这个实验.如果质子是粒子直接从氮核中打出的,那么在云室里就会看到四条径迹:放射粒子的径迹、碰撞后散射的.粒子的径迹、质子的径迹及抛出质子后的核的反冲径迹.如果粒子打进氮核后形成一个复核,这复核立即发生衰变放出一个质子,那么在云室里就能看到三条径迹:入射粒子的径迹、质子的径迹及反冲核的径迹(见左上图).布拉凯特拍摄了两万多张云室照片,终于从四十多万条“粒子径迹的照片中,发现有八条产生了分叉(见下图).分叉的情况表明,这第二种设想是正确的.从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可以知道产生的新核是氧17,核反应方程如下:在云室的照片中,分叉后细而长的是质子的径迹,短而粗的是反冲氧核的径迹.后来,人们用同样的方法使氟、钠、铝等核发生了类似的转变,并且都产生了质子.由于各种核里都能轰击出质子,可见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2013年物理选修3-5册课件:第3章第3、4节

2013年物理选修3-5册课件:第3章第3、4节

位素,故C错误;放射育种是利用γ射线照射种
子改变遗传基因,故D正确.
对质能方程的理解
例2
为纪念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巨大贡献,联
合国将2005年定为“国际物理年”.对于爱因斯 坦提出的质能方程E=mc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 是( )
A.E=mc2 表明物体具有的能量与其质量成正
比 B.根据ΔE=Δmc2 可以计算核反应中释放的核 能 C.一个中子和一个质子结合成氘核时,释放出
图3-3-2
(3)在我国首先用人工方法合成牛胰岛素时,需
要证明人工合成的牛胰岛素结晶跟天然牛胰岛
素的结晶是同一种物质,为此曾采用放射性同
位素14C作________.
【精讲精析】
(1)选B.因放射线的电离作用,
空气中与验电器所带电荷电性相反的离子与之
中和,从而使验电器所带电荷消失.
(2)α射线穿透物质的本领弱,不能穿透厚度为1 mm的铝板,因而探测器不能探测,γ射线穿透 物质的本领极强,穿透1 mm厚的铝板和几 mm 厚的铝板打在探测器上很难分辨,β射线也能够
二、质量亏损与核能的计算 1.正确认识质量亏损 在谈到结合能和质量亏损时,有的人误认为,当核 子组成原子核时,有质量亏损,放出结合能的过程 中,是质量变成能量.这是对质能方程的一种误 解.按相对论,物体的质量是与速度有关的量,当 物体的速度越大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运动时 的运动质量与物体静止时的静止质量间存在一定关 系.当物体以远小于光速运动时,质量的这一变化 很不明显.上述所说的质子、中子、原子核的质量 都是指静质量.质量亏损,是静质量发生了变化.
如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结合成氘核的这一过程中,
2.22 MeV的能量是以辐射光子形式放出的,光子
的静质量为零,但这个光子的运动质量为:hν/c2. 由此可见,当计算进光子的质量后,虽说反应前 后发生了质量亏损,这部分亏损恰好与光子的运 动质量是相同的.反应前后的质量仍是守恒量,

第3章 4.原子核的结合能 知识点讲解汇总附练习 高中物理选修3-5 Word版含答案

第3章 4.原子核的结合能  知识点讲解汇总附练习 高中物理选修3-5 Word版含答案

4.原子核的结合能[先填空]1.结合能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所释放的能量.2.质能关系(1)物体的能量与其质量的关系式E=mc2.(2)能量计算ΔE=Δmc2.3.质量亏损核反应中的质量减少称为质量亏损.[再判断]1.原子核的结合能就是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需要的能量.(×)2.质量亏损是因为这部分质量转化为能量.(×)3.质能方程E=mc2表明了质量与能量间的一种对应关系.(√)[后思考]有人认为质量亏损就是核子的个数变少了,这种认识对不对?【提示】不对.在核反应中质量数守恒即核子的个数不变,只是核子组成原子核时,仿佛变“轻”了一些,原子核的质量总是小于其全部核子质量之和,即发生了质量亏损,核子的个数并没有变化.1.对质量亏损的理解质量亏损,并不是质量消失,减少的质量在核子结合成核的过程中以能量的形式辐射出去了.物体质量增加,则总能量随之增加;质量减少,总能量也随之减少,这时质能方程也写为ΔE=Δmc2.2.核能的计算方法(1)根据质量亏损计算①根据核反应方程,计算核反应前后的质量亏损Δm.②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ΔE=Δmc2计算核能.其中Δm的单位是千克,ΔE的单位是焦耳.(2)利用原子质量单位u和电子伏特计算根据1原子质量单位(u)相当于931.5 MeV的能量,用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质量亏损的原子质量单位数乘以931.5 MeV,即ΔE=Δm×931.5 MeV.其中Δm的单位是u,ΔE的单位是MeV.1.(多选)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结合成氘核,同时放出γ光子,核反应方程是11H+10n→21 H+γ,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反应后氘核的质量一定小于反应前质子和中子的质量之和B.反应前后的质量数不变,因而质量不变C.反应前后质量数不变,但会出质量亏损D.γ光子的能量为Δmc2,Δm为反应中的质量亏损,c为光在真空中的速度【解析】核反应中质量数与电荷数及能量均守恒,由于反应中要释放核能,会出现质量亏损,反应中氘核的质量一定小于反应前质子和中子的质量之和,所以质量不守恒,但质量数不变,且能量守恒,释放的能量会以光子的形式向外释放,故正确答案为A、C、D.【答案】ACD2.(多选)关于质能方程,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导学号:22482045】A.质量减少,能量就会增加,在一定条件下质量转化为能量B.物体获得一定的能量,它的质量也相应地增加一定值C.物体一定有质量,但不一定有能量,所以质能方程仅是某种特殊条件下的数量关系D.一定量的质量总是与一定量的能量相联系的【解析】质能方程E=mc2表明某一定量的质量与一定量的能量是相联系的,当物体获得一定的能量,即能量增加某一定值时,它的质量也相应增加一定值,并可根据ΔE=Δmc2进行计算,故B、D对.【答案】BD3.取质子的质量m p =1.672 6×10-27kg ,中子的质量m n =1.674 9×10-27kg ,α粒子的质量m α=6.646 7×10-27kg ,光速c =3.0×108m/s.请计算α粒子的结合能.(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解析】 组成α粒子的核子与α粒子的质量差 Δm =(2m p +2m n )-m α 结合能ΔE =Δmc 2代入数据得ΔE =4.3×10-12J.【答案】 4.3×10-12J核能的两种单位两种方法计算的核能的单位分别为“J”和“MeV”,1 MeV =1×106×1.6×10-19J =1.6×10-13J.[先填空] 1.比结合能原子核的结合能ΔE 除以核子数A ,ΔEA称为原子核的比结合能,又叫平均结合能.2.核聚变和核裂变(1)核聚变:两个轻核结合成较重的单个原子核时会释放能量,这样的过程叫核聚变.两个氘核的聚变:21H +21H→42He.(2)核裂变:一个重核分裂为两个(或多个)中等质量的核时释放出能量,这样的过程叫核裂变.[再判断]1.原子核的核子数越多,比结合能越大.(×) 2.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稳定.(√)3.由比结合能曲线可知,核聚变和核裂变两种核反应方式都能释放核能.(√) [后思考]裂变反应发生后,裂变反应生成物的质量增加还是减小?为什么?【提示】 减小.裂变反应释放大量的能量,所以发生质量亏损,反应后的质量减小.比结合能与原子核稳定的关系(1)比结合能的大小能够反映原子核的稳定程度,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就越难拆开,表示该原子核就越稳定.(2)核子数较小的轻核与核子数较大的重核,比结合能都比较小,表示原子核不太稳定;中等核子数的原子核,比结合能较大,表示原子核较稳定.(3)当比结合能较小的原子核转化成比结合能较大的原子核时,就可能释放核能.例如,一个核子数较大的重核分裂成两个核子数小一些的核,或者两个核子数很小的轻核结合成一个核子数大一些的核,都能释放出巨大的核能.4.下列关于结合能和比结合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吸收能量B.原子核拆解成核子时要吸收能量C.比结合能越大的原子核越稳定,因此它的结合能也一定越大D.重核与中等质量原子核相比较,重核的结合能和比结合能都大【解析】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放出能量,原子核拆解成核子时吸收能量,A错误,B 正确;比结合能越大的原子核越稳定,但比结合能越大的原子核,其结合能不一定大,例如中等质量原子核的比结合能比重核大,但由于核子数比重核少,其结合能比重核反而小,C、D选项错误.【答案】 B5.(多选)如图3­4­1所示是描述原子核核子的平均质量m与原子序数Z的关系曲线,由图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3­4­1A.将原子核A分解为原子核B、C一定放出能量B.将原子核D、E结合成原子核F可能吸收能量C.将原子核A分解为原子核B、F一定释放能量D.将原子核F、C结合成原子核B一定释放能量【解析】因B、C核子平均质量小于A的核子平均质量,故A分解为B、C时,会出现质量亏损,故放出核能,故A正确,同理可得B、D错,C正确.【答案】AC6.当两个中子和两个质子结合成一个α粒子时,放出28.30 MeV的能量,当三个α粒子结合成一个碳核时,放出7.26 MeV的能量,则当6个中子和6个质子结合成一个碳核时,释放的能量约为________.【解析】6个中子和6个质子可结合成3个α粒子,放出能量3×28.30 MeV=84.9 MeV,3个α粒子再结合成一个碳核,放出7.26 MeV能量,故6个中子和6个质子结合成一个碳核时,释放能量为84.9 MeV+7.26 MeV=92.16 MeV.【答案】92.16 MeV对比结合能曲线的理解由曲线可知中等质量的核的比结合能最大,核最稳定.质量较大的重核裂变成中等质量的核要释放能量,质量较小的轻核聚变时也要释放能量.3.光的波粒二象性[先填空]1.光的散射:光在介质中与物体微粒的相互作用,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偏转,这种现象叫光的散射.蔚蓝的天空、殷红的晚霞是大气层对阳光散射形成的,夜晚探照灯或激光的光柱,是空气中微粒对光散射形成的.2.康普顿效应康普顿在研究石墨对X射线的散射时,发现在散射的X射线中,除原波长外,还发现了波长随散射角的增大而增大的谱线.X射线经物质散射后波长变长的现象,称为康普顿效应.3.康普顿的理论当光子与电子相互作用时,既遵守能量守恒定律,又遵守动量守恒定律.在碰撞中光子将能量hν的一部分传递给了电子,光子能量减少,波长变长.4.康普顿效应的意义康普顿效应表明光子除了具有能量之外,还具有动量,深入揭示了光的粒子性的一面,为光子说提供了又一例证.[再判断]1.康普顿效应证实了光子不仅具有能量,也具有动量.(√)2.康普顿效应进一步说明光具有粒子性.(√)3.光子发生散射时,其动量大小发生变化,但光子的频率不发生变化.(×)4.光子发生散射后,其波长变大.(√)[后思考]1.太阳光从小孔射入室内时,我们从侧面可以看到这束光;白天的天空各处都是亮的;宇航员在太空中尽管太阳光耀眼刺目,其他方向的天空却是黑的.为什么?【提示】地球上存在着大气,太阳光经大气中的微粒散射后传向各个方向;而在太空中的真空环境下,光不再散射,只向前传播.2.光电效应与康普顿效应研究问题的角度有何不同?【提示】光电效应应用于电子吸收光子的问题,而康普顿效应应用于讨论光子与电子碰撞且没有被电子吸收的问题.1.对康普顿效应的理解(1)实验现象X射线管发出波长为λ0的X射线,通过小孔投射到散射物石墨上.X射线在石墨上被散射,部分散射光的波长变长,波长改变的多少与散射角有关.(2)康普顿效应与经典物理理论的矛盾按照经典物理理论,入射光引起物质内部带电粒子的受迫振动,振动着的带电粒子从入射光吸收能量,并向四周辐射,这就是散射光.散射光的频率应该等于粒子受迫振动的频率(即入射光的频率).因此散射光的波长与入射光的波长应该相同,不应该出现波长变长的散射光.另外,经典物理理论无法解释波长改变与散射角的关系.(3)光子说对康普顿效应的解释假定X射线光子与电子发生弹性碰撞.①光子和电子相碰撞时,光子有一部分能量传给电子,散射光子的能量减少,于是散射光的波长大于入射光的波长.②因为碰撞中交换的能量与碰撞的角度有关,所以波长的改变与散射角有关.2.康普顿的散射理论进一步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也有力证明了光具有波粒二象性.1.(多选)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石墨对X射线的散射时,发现在散射的X射线中,除了与入射波长λ0相同的成分外,还有波长大于λ0的成分,这个现象称为康普顿效应.关于康普顿效应,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康普顿效应说明光子具动量B.康普顿效应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C.康普顿效应现象说明光具有粒子性D.当光子与晶体中的电子碰撞后,其能量增加【解析】康普顿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B项错误,A、C项正确;光子与晶体中的电子碰撞时满足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故二者碰撞后,光子要把部分能量转移给电子,光子的能量会减少,D项错误.【答案】AC2.康普顿效应证实了光子不仅具有能量,也有动量.如图4­3­1给出了光子与静止电子碰撞后电子的运动方向,则碰后光子可能沿__________方向运动,并且波长________(选填“不变”“变短”或“变长”).图4­3­1【解析】因光子与电子在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所以碰撞之后光子和电子的总动量的方向与光子碰前动量的方向一致,可见碰后光子运动的方向可能沿1方向,不可能沿2或3方向;通过碰撞,光子将一部分能量转移给电子,能量减少,由ε=hν知,频率变小,再根据c=λν知,波长变长.【答案】 1 变长动量守恒定律不但适用于宏观物体,也适用于微观粒子间的作用;康普顿效应进一步揭示了光的粒子性,也再次证明了爱因斯坦光子说的正确性.[先填空]1.光的波粒二象性(1)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既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光的波动性是指光的运动形态具有各种波动的共同特征,如干涉、衍射和色散等都有波动的表现.光的粒子性是指光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时所交换的能量和动量具有不连续性,如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等.(2)光子的能量和动量 ①能量:ε=h ν. ②动量:p =hλ.(3)意义能量ε和动量p 是描述物质的粒子性的重要物理量;波长λ和频率ν是描述物质的波动性的典型物理量.因此ε=h ν和p =hλ揭示了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之间的密切关系.2.光是一种概率波光波在某处的强度代表着光子在该处出现概率的大小,所以光是一种概率波. [再判断]1.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 2.光子数量越大,其粒子性越明显.(×)3.光具有粒子性,但光子又不同于宏观观念的粒子.(√) 4.光子通过狭缝后落在屏上明纹处的概率大些.(√) [后思考]1.由公式E =h ν和λ=hp,能看出波动性和粒子性的联系吗?【提示】 从光子的能量和动量的表达式可以看出,是h 架起了粒子性与波动性之间的桥梁.2.在光的单缝衍射实验中,在光屏上放上照相底片,并设法控制光的强度,尽可能使光子一个一个地通过狭缝,曝光时间短时,可看到胶片上出现一些无规则分布的点;曝光时间足够长时,有大量光子通过狭缝,底片上出现一些平行条纹,中央条纹最亮最宽.请思考下列问题:(1)曝光时间短时,说明什么问题?【提示】 少量光子表现出光的粒子性,但其运动规律与宏观粒子不同,其位置是不确定的.(2)曝光时间足够长时,说明什么问题?【提示】大量光子表现出光的波动性,光波强的地方是光子到达的机会多的地方.(3)暗条纹处一定没有光子到达吗?【提示】暗条纹处也有光子到达,只是光子到达的几率特别小,很难呈现出亮度.1.对光的认识的几种学说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光子通过双缝后,对某一个光子而言,不能肯定它落在哪一点,但屏上各处明暗条纹的不同亮度,说明光子落在各处的可能性即概率是不相同的.光子落在明条纹处的概率大,落在暗条纹处的概率小.这就是说光子在空间出现的概率可以通过波动的规律来确定,因此说光是一种概率波.3.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导学号:22482062】A.光的频率越高,衍射现象越容易看到B.光的频率越高,粒子性越显著C.大量光子产生的效果往往显示粒子性D.光的波粒二象性否定了光的电磁说【解析】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波粒二象性并不否定光的电磁说,只是说某些情况下粒子性明显,某些情况下波动性明显,故D错误.光的频率越高,波长越短,粒子性越明显,波动性越不明显,越不易看到其衍射现象,故B正确、A错误.大量光子的行为表现出波动性,个别光子的行为表现出粒子性,故C错误.【答案】 B4.(多选)在单缝衍射实验中,中央亮纹的光强占从单缝射入的整个光强的95%以上.假设现在只让一个光子能通过单缝,那么该光子( )A.一定落在中央亮纹处B.一定落在亮纹处C.可能落在亮纹处D.可能落在暗纹处【解析】根据光的概率波的概念,对于一个光子通过单缝落在何处,是不可确定的,但概率最大的是落在中央亮纹处,可达95%以上.当然也可能落在其他亮纹处,还可能落在暗纹处,只不过落在暗处的概率很小而已,故只有C、D正确.【答案】CD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两点提醒1.光的干涉和衍射及偏振说明光具有波动性,而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是光具有粒子性的例证.2.波动性和粒子性都是光的本质属性,只是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不同.当光与其他物质发生作用时,表现出粒子的性质;少量或个别光子易显示出光的粒子性;频率高波长短的光,粒子性显著.大量光子在传播时表现为波动性;频率低波长长的光,波动性显著.对光子落点的理解1.光具有波动性,光的波动性是统计规律的结果,对某个光子我们无法判断它落到哪个位置,我们只能判断大量光子的落点区域.2.在暗条纹处,也有光子达到,只是光子数很少.3.对于通过单缝的大量光子而言,绝大多数光子落在中央亮纹处,只有少数光子落在其他亮纹处及暗纹处.。

2017-2018学年高中物理 第3章 原子核与放射性 3 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教案 鲁科版选修3-5

2017-2018学年高中物理 第3章 原子核与放射性 3 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教案 鲁科版选修3-5
第3节 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
[目标定位] 1.知道放射性同位素,了解放射性的应用.2.知 道放射性污染及其对人类和自然产生的严重危害及防护措 施.
一、放射性的应用 1.利用射线的电离作用、穿透能力等特点
(1)利用放射线使细胞变异或损害的特点,辐射育种、 食品辐射 保存、 放射性治疗 等.
(2)放射性同位素电池:把放射性同位素衰变时释放的 能量转换成 电能 的装置. (3)γ射线探伤:利用了γ射线 穿透 能力强的特点. 2.作为示踪原子 作为示踪原子对有关生物大分子结构及其功能进行研究.
【例 3】 1993 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制得了一种新 的铂元素的同位素27028Pt,制取过程如下:(1)用质子轰击铍靶94Be 产生快中子;(2)用快中子轰击汞20840Hg,反应过程可能有两种: ①生成27028Pt,放出氦原子核;②生成27028Pt,同时放出质子、中 子.(3)生成的铂20728Pt 发生两次衰变,变成稳定的原子核汞28020Hg. 写出上述核反应方程. 答案 见解析
解析 A 利用了 γ 射线的穿透性;C 利用了 γ 射线的高能量和穿
透性;B、D 是利用示踪原子.
借题发挥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作示踪原子:一是利用了它的 放射性,二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放出的射线.
针对训练 关于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利用射线可以改变布料的性质,使其不再因摩擦而生电, 从而达到消除有害静电的目的 B.利用γ射线的贯穿性可以为金属探伤,也可以进行人体的 透视 C.利用射线照射作物种子可使其DNA发生变异,其结果一定 是更优秀的品种 D.利用γ射线治疗肿瘤时一定要严格控制剂量,以免对人体 正常组织造成太大的伤害 答案 D
解析 利用射线消除有害静电是利用射线的电离作用,使空 气分子电离,将静电导走,选项A错误;γ射线对人体细胞伤 害太大,不能用来进行人体透视,选项B错误;作物种子发 生的DNA突变不一定都是有益的,还要经过筛选才能培育出 优良品种,选项C错误;利用γ射线治疗肿瘤对人体肯定有副 作用,因此要科学地控制剂量,选项D正确.

鲁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5:《核力与核能》教案-新版

鲁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5:《核力与核能》教案-新版

4.1 核力与核能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稳定原子核中质子与中子的比例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2)理解结合能的概念,知道核反应中的质量亏损;(3)知道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理解质量与能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会根据质能方程和质量亏损的概念计算核反应中释放的核能;(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及数学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树立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着指导和预见作用的能力;(2)认识开发和利用核能对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质量亏损及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的理解。

教学难点:结合能的概念、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质量与能量的关系。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教学过程:第一节核力与核能(一)引入新课提问1:氦原子核中有两个质子,质子质量为mp=1.67×10-27kg,带电量为元电荷e=1.6×10-19C,原子核的直径的数量级为10-15m,那么两个质子之间的库仑斥力与万有引力两者相差多少倍?(两者相差1036倍)提问2:在原子核那样狭小的空间里,带正电的质子之间的库仑斥力为万有引力的1036倍,那么质子为什么能挤在一起而不飞散?会不会在原子核中有一种过去不知道的力,把核子束缚在一起了呢?今天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一、核力与核的稳定性1、核力与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提示:20世纪初人们只知道自然界存在着两种力:一种是万有引力,另一种是电磁力(库仑力是一种电磁力)。

在相同的距离上,这两种力的强度差别很大。

电磁力大约要比万有引力强1036倍。

基于这两种力的性质,原子核中的质子要靠自身的引力来抗衡相互间的库仑斥力是不可能的。

核物理学家猜想,原子核里的核子间有第三种相互作用存在,即存在着一种核力,是核力把核子紧紧地束缚在核内,形成稳定的原子核,后来的实验证实了科学家的猜测。

提问1:那么核力有怎样特点呢?核力特点:第一、核力是强相互作用(强力)的一种表现。

高中物理 第3章 原子核与放射性 3.1 原子结构教案 鲁科版选修3-5

高中物理 第3章 原子核与放射性 3.1 原子结构教案 鲁科版选修3-5

原子结构★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天然放射现象及其规律。

2.知道三种射线的本质,以及如何利用磁场区分它们。

3.知道原子核的组成,知道核子和同位素的概念.(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初步学会探究的方法.2.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自学和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2.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天然放射现象及其规律,原子核的组成。

★教学难点知道三种射线的本质,以及如何利用磁场区分它们★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新的一章:原子核。

本章主要介绍了核物理的一些初步知识,核物理研究的是原子核的组成及其变化规律,是微观世界的现象。

让我们走进微观世界,一起探索其中的奥秘!我们已经知道,原子由什么微粒组成啊?学生回答: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

点评:由原来的知识引入新课,对新的一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教师:那原子核内部又是什么结构呢?原子核是否可以再分呢?它是由什么微粒组成?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原子核呢?学生思考讨论。

点评:带着问题学习,激发学习热情教师:人类认识原子核的复杂结构和它的变化规律,是从发现天然放射现象开始的。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铀和含铀的矿物能够发出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可以穿透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

居里和居里夫人在贝克勒尔的建议下,对铀和铀的各种矿石进行了深入研究,又发现了发射性更强的新元素。

其中一种,为了纪念她的祖国波兰而命名为钋(Po),另一种命名为镭(Ra)。

学生一边听,一边看挂图。

点评:配合挂图,展示物理学发展史上的有关事实,树立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正确态度.(二)进行新课1.天然放射现象(1)物质发射射线的性质称为放射性(radioactivity)。

元素这种自发的放出射线的现象叫做天然放射现象.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2)放射性不是少数几种元素才有的,研究发现,原子序数大于82的所有元素,都能自发的放出射线,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有的也具有放射性.学生一边听,一边看书.2.射线到底是什么教师:那这些射线到底是什么呢?这就激发着人容器中,射们去寻求答案:把放射源放入由铅做成的线只能从容器的小孔射出,成为细细的一束。

物理选修3-5学案:教材梳理第十九章1.原子核的组成含解析

物理选修3-5学案:教材梳理第十九章1.原子核的组成含解析

疱丁巧解牛知识·巧学一、天然放射现象1.放射性铀和含铀的矿物质都能够发出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可以使包在黑纸箱里的照相底片感光.物体放射出射线的性质叫做放射性.深化升华射线是从原子核内部发出的,说明原子核不是最小结构,原子核可以再分。

2。

放射性元素具有放射性的元素叫做放射性元素.放射性并不是少数几种元素才有的.研究发现,原子序数大于或等于83的所有元素,都能自发地放出射线,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有的也具有放射性,元素这种自发地放出射线的现象叫做天然放射现象,现在用人工的方法也可以制造放射性同位素。

记忆要诀原子序数大于等于83的所有元素都有放射性。

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有的也具有放射性。

3。

天然放射性元素:能自发地放出射线的元素叫做天然放射性元素。

虽然具有天然放射性元素的种类很多,但它们在地球上的含量很少.4。

天然放射现象发现的意义:原子核具有复杂的结构,实际上人们认识到原子核具有复杂结构就是从天然放射性开始的.联想发散原子核内部的消息,最早来自天然放射现象.人们从破解天然放射现象入手,一步步揭开了原子核的秘密.如果一种元素具有放射性,那么不论它是以单质的形式存在,还是以某种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放射性都不受影响,也就是说,放射性与元素存在的状态无关,放射性仅与原子核有关.因此,原子核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也存在着一定结构.二、射线到底是什么1.研究方法:让放射线通过电场或磁场来研究其性质。

把样品放在铅块的窄孔底上,在孔的对面放着照相底片,在没有磁场时,发现在底片上正对孔的位置感光了.若在铅块和底片之间放一对磁极,使磁场方向跟射线方向垂直,结果在底片上有三个地方感光了,说明在磁场作用下,射线分为三束,表明这些射线中有的带电,有的不带电,由三种粒子组成,如图19-1-1.图19-1-12.各种射线的本质和特性(1)α射线:卢瑟福经研究发现,α射线粒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质量数为4,即α粒子是氦核,其速度是光速的1/10,有较大的动能.特性:贯穿本领小,但电离作用强,能使沿途中的空气电离。

2018-2019学年鲁科版选修3-5原子核结构课件(74张)

2018-2019学年鲁科版选修3-5原子核结构课件(74张)
汤姆生的原子模型
十九世纪末,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并 知道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由于电 子是带负电的,而原子又是中性的, 因此推断出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物 质.那么这两种物质是怎样构成原子 的呢?
汤姆生的原子模型
正电荷
电子
在汤姆生的原 子模型中,原子是 一个球体;正电核 均匀分布在整个球 内,而电子都象布 丁中的葡萄干那样 镶嵌在内。
葡萄干布丁模型能否解释?
根据汤姆生模型计算的结果:电 子质量很小,对α 粒子的运动方向不 会发生明显影响;由于正电荷均匀分 布,α 粒子所受库仑力也很小,故α 粒子偏转角度不会很大.
原子的核式结构的提出
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
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 子核里.
2.关于质子与中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B.质子和中子统称核子 C.卢瑟福发现了中子,并预言了质子的存在 D.卢瑟福发现了质子,并预言了中子的存在
【解析】选C.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统 称核子,卢瑟福发现了质子并预言了中子的存在,故A、 B、D项叙述正确,C项错.所以选C.
4.由原子核符号 235 可知( ) 92 U, A. 原子核中有质子92个 235 U B. 92原子核中有电子 92个 C. 235原子核中有中子 235个 92 U D. 原子核中有中子143个
B.A为质子,B为中子 D.A为中子,B为γ射线
【思路点拨】根据中子发现的实验事实分析求解此题. 【标准解答】选A.不可见射线(即粒子流)A轰击石蜡时 打出的应是质子,因为质子就是氢核,而石蜡中含有大 量氢原子,轰击石蜡的不可见射线应该是中子,故A正确.
【典例3】已知镭的原子序数是88,原子核质量数是226.试 问: (1)镭核中质子数和中子数分别是多少? (2) 是镭的一种同位素,让 和 以相同速度垂直射入磁 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它们运动的轨道半径之比是多 228 228 226 Ra 少? 88 Ra 88 Ra 88

选修3-5 第三章 第1讲

选修3-5 第三章 第1讲
接跃迁,有时可能是间接跃迁。两种情况下辐射(或吸收)光子 的能量是不同的。直接跃迁时辐射(或吸收)光子的能量等于间 接跃迁时辐射(或吸收)的所有光子的能量和。
【典例透析1】如图所示为氢原子最低的四个能级,当氢原子
在这些能级间跃迁时:
(1)有可能放出多少种能量的光子?
(2)在哪两个能级间跃迁时,所放出光子波长最长?最长波长
1 En=Ekn+Epn= E2 ,随n增大而增大,随n的减小而减小,其中
E1=-13.6 eV。
n
(2)电子动能变化规律
①从公式上判断电子绕氢原子核运动时静电力提供向心力,即
ke 2 e2 v2 ,所以 E kn ,随r增大而减小。 k 2 m 2rn r r
②从库仑力做功上判断,当轨道半径增大时,库仑引力做负功, 故电子动能减小。反之,当轨道半径减小时,库仑引力做正功, 故电子的动能增大。
n n 1 4 4 1 【解析】(1)N= 种=6种。
(2)氢原子由第4能级向第3能级跃迁时,能量差最小,辐射的 光子波长最长。 由hν=E4-E3得:h c =E4-E3
hc 所以最长波长λ= E 4 E3 6.63 1034 3 108 = [ 0.85 1.51] 1.6 1019
能级图中的横线
横线左端的数字“1,2,3„”
相 关 量
意义 表示氢原子的能量 表示相邻的能量差,量子数越 大相邻的能量差越小,距离越 小 表示原子由较高能级向较低能 级跃迁,原子跃迁的条件为 hν =Em-En
横线右端的数字“-13.6, -3.4„”
相邻横线间的距离
带箭头的竖线
2.对原子跃迁条件hν =Em-En的说明 (1)原子跃迁条件hν =Em-En只适用于光子和原子作用而使原子 在各定态之间跃迁的情况。

高中物理 第3章 原子核与放射性 第2节原子核衰变及半衰期知识导航素材 鲁科版选修3-5

高中物理 第3章 原子核与放射性 第2节原子核衰变及半衰期知识导航素材 鲁科版选修3-5

第2节 原子核衰变及半衰期思维激活考古学中是怎样测定出土文物的年代?提示:放射性元素具有一定的衰变速率,不同元素的衰变速率不同,即半衰期是不一样的.根据衰变前后元素的剩余质量的关系:m 余=m 原(21)t/T ,可测出衰变时间t,从而确定出不同的年代.Rn 22286的衰变曲线自主整理一、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_______发现天然放射现象,揭开了人类研究原子核结构的序幕.通过对天然放射现象的研究,人们发现原子序数大于83的所有天然存在的元素都有放射性,原子序数小于83的天然存在的元素有些也具有放射性,它们放射出来的射线共有三种. 1.α射线:速度约为光速的_______,贯穿作用_______,电离作用_______ 2.β射线:速度接近光速的_______,贯穿作用_______,电离作用_______. 3.γ射线:波长极短的电磁波,γ粒子就是光子,贯穿作用_______,电离作用_______.二、原子核的衰变1.定义:原子核自发地放出某种粒子而转变为_______的变化叫做原子核的_______.2.分类(1)α衰变:α衰变的实质是其元素的原子核同时放出由_______质子和_______中子组成的粒子(即氦核),每发生一次α衰变,新元素与原元素比较,核电荷数减少,质量数减少_______,即_______.(2)β衰变:β衰变的实质是其元素的原子核内的一个_______变成_______时放射出一个电子.每发生一次β衰变,新元素与原元素比较,核电荷数增加_______,质量数_______.即_______.(3)γ衰变:γ衰变是伴随着_______和_______同时发生的,γ衰变不改变原子核的电荷数和质量数.其实质是放射性原子核在发生α衰变或β衰变时,产生的某些新核由于具有过多的能量(核处于激发态)而辐射出光子.三、半衰期1.定义:放射性元素的_______发生衰变需要的时间.2.半衰期的大小由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_______决定,跟原子所处的_______ (如压强、温度等)或_________ (如单质或化合物)无关.高手笔记1.原子核既然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那么为什么还会从原子核里发射出α粒子、β粒子?实际上,发射出来的α粒子和β粒子仍是原子核内的质子和中子结合或转化而成的.α粒子是原子核内的2个质子和2个中子结合在一起发射出来的,β粒子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化为质子时产生并发射出来的.所以不能因为从原子核中发射出α粒子和β粒子就认为原子核也是由它们组成的.2.三种射线的比较板铅板对空气的电离作很强较弱很弱用在空气中的径迹粗、短、直细、较长、曲折最长通过胶片感光感光感光名师解惑1.对半衰期概念的理解剖析:半衰期是反映大量原子核衰变快慢的统计规律.当样品中的原子数目减小到统计规律不再起作用的时候,我们就不能按半衰期的公式去计算了.例如:2 g的Bi所含的原子核数目大,可按半衰期公式进行计算.而20个Bi核,就不再满足统计规律,也就无法判断有多少个Bi核发生了衰变.而且对单个Bi核,其何时衰变完全是偶然的,无法确定它将何时发生衰变.2.书写衰变方程的依据剖析: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是书写衰变方程的重要依据,但要以衰变的事实为基础,不能仅仅根据两条守恒定律随意书写事实上不存在的衰变方程.另外,衰变方程是不可逆的,方程中只能用箭头“→”连接并指示衰变方向,而不能用等号“”连接.讲练互动【例题1】如图3-2-1,放射源放在铅块上的细孔中,铅块上方有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外.已知放射源放出的射线有α、β、γ三种.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图3-2-1A.甲是α射线、乙是γ射线、丙是β射线B.甲是β射线、乙是γ射线、丙是α射线C.甲是γ射线、乙是α射线、丙是β射线D.甲是α射线、乙是β射线、丙是γ射线解析:粒子垂直进入磁场,若带电则必受洛伦兹力的作用而做圆周运动,轨迹为圆弧,而乙为直线,可判定其为不带电粒子,即乙是γ射线;再根据左手定则,即可判定甲为β射线,丙为α射线,故B 正确. 答案:B 绿色通道对衰变中放出的三种粒子不同性质及其在磁场或电场中的偏转问题进行定性分析. 变式训练1.放射性元素放出的射线,在电场中分成a 、b 、c 三束,如图3-2-2所示,其中( )图3-2-2A.c 为氦核组成的粒子B.b 为比X 射线波长更长的光子流C.b 为比X 射线波长更短的光子流D.a 为高速电子组成的电子流解析:根据射线在电场中的偏转情况,可以判断,a 射线向电场线方向偏转应为带正电的粒子组成的α射线,b 射线在电场中不偏转,所以为γ射线;c 射线受到与电场方向相反的电场力,应为带负电的粒子组成的β射线. 答案:C【例题2】铀(U 23892)经过α、β衰变形成稳定的铅(Pb 20682),问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共有多少中子转变为质子( )A.6B.14C.22D.32解析:U 23892衰变为Pb 20682,需经过8次α衰变和6次β衰变,每经过一次β衰变就会有一个中子转变为质子同时放出一个电子,所以共有6个中子转化为质子. 答案:A 绿色通道在分析有关α、β衰变的问题时,应抓住每次α衰变质量数减4、电荷数减2和每次β衰变时质量数不变、电荷数加1这一衰变规律进行分析. 变式训练2.U 23892衰变成Rn 22286共发生了__________次α衰变和__________次β衰变. 解析:根据衰变规律,Rn 的质量数比U 的质量数减少了238-222=16,而天然放射只有α衰变才能使质量数减少,且每次α衰变减少质量数为4,故发生了16÷4=4次α衰变.因每次α衰变核的电荷数减少2,故由于α衰变核的电荷数应减少4×2=8.而Rn 核的电荷数仅比U 核少了92-86=6,故说明发生了2次β衰变(即92-8+2=86). 答案:4 2【例题3】古墓中发现一古代植物,测得里面含碳14与碳12的比例是现代植物中比例的三分之一,已知碳14的半衰期为 5 730年,求这种植物生长期距今有多少年?(lg2=0.3,lg3=0.48)解析:设植物活着时碳14与碳12比值为k=1214N N ,植物死后t 年时,碳14与碳12的比值为k′=1214'N N .则:1414''N N k k =.由半衰期公式得:Tt N N k k 21''1414===31,解得: t=(lg3/lg2)T=(0.48/0.3)×5 730年=9 168年.可见该植物体的生长期距今约为9 168年. 答案:9 168年 绿色通道14C 衰变,在植物死后不能得到补充,因此它与植物体内的12C 的比例会减少.变式训练3.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 )A.质量减少一半需要的时间B.原子量减少一半需要的时间C.原子核全部衰变需要时间的一半D.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需要的时间 解析: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对大量的原子核而言,原子核的个数有一半发生衰变的时间叫半衰期,故D 项正确. 答案:D【例题4】如图3-2-3所示,在匀强磁场中的A 点,有一个静止的原子核,当它发生哪一种衰变时,射出的粒子以及新核的轨道才做如图所示的圆周运动,并确定它们环绕的方向.若两圆的半径之比是44∶1,这个放射性元素原子核的原子序数是多少?图3-2-3解析:原子核衰变时,遵守动量守恒定律.由原子核的初态是静止的,可以判定出衰变时射出的粒子与新核的动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现由图可知新核与该粒子尽管速度方向相反,但受的磁场力方向却相同,新核带正电,则该粒子带负电,这说明发生的是β衰变.设其质量为m,在磁感应强度为B 的匀强磁场中,以速度v 做匀速圆周运动,其运动半径为R=qBmv,由衰变时动量守恒知射出粒子的动量m 1v 1等于新核动量m 2v 2,而B 相同,所以R 与q 成反比,新核的q 值都比较大,可判定出衰变射出粒子的运动轨道半径大,新核半径小,知大圆是放射出的粒子的轨迹,小圆则是新核的轨迹.根据左手定则判断:在A 点发射出的粒子是负电子,它的初速度水平向左,沿圆轨道顺时针方向旋转.新核初速度水平向左,沿圆轨道逆时针旋转且有1441221==q q R R .可从发射粒子的电荷数确定新核的电荷数,由于衰变过程中电荷数守恒,可求出原来放射性元素原子核的电荷数即它的原子序数.q1=e,电荷数是1,所以q2=44e,电荷数是44.根据电荷守恒定律,原来的放射性元素原子核的原子序数是45,它发生的是β衰变,电子顺时针方向做匀速圆周运动,新核逆时针做匀速圆周运动.答案:45绿色通道原子核在衰变过程中,不仅质量数、电荷数守恒.其动量、能量也同时守恒,并兼顾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规律.变式训练4.在匀强磁场中,一静止的放射性原子核发生衰变,放出一个粒子后变为另一新原子核,为此拍得如图3-2-4所示两个相切的圆形径迹的照片,则( )图3-2-4A.图甲为发生α衰变的照片,其中大圆为α粒子的径迹B.图甲为发生β衰变的照片,其中大圆为电子的径迹C.图乙为发生α衰变的照片,其中大圆为α粒子的径迹D.图乙为发生β衰变的照片,其中大圆为电子的径迹解析:图为内切圆时,原子核发生β衰变,大圆为β粒子的轨迹;图为外切圆时,原子核发生α衰变,大圆为α粒子的轨迹.答案:AD体验探究【问题】考古学家如何把放射性同位素作为“时钟”,测定土层、化石、古木年代的? 导思: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具有不同的半衰期,且不随状态、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在自然界中同位素的含量是稳定的.探究:在土层、化石、古木枯死后,其内部不再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而内部的放射性同位素仍在进行衰变,不断减小,因此,可以根据放射性强度的大小情况算出它们的时间. 教材链接教材P 52《讨论与交流》参照α衰变规律的分析过程,通过分析Th 23490的衰变方程寻找β衰变的规律,找出新生成的核与原来的核的电荷数、质量数有什么关系,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怎样变化,并试着用一个通式来表示.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见解.答:Th 23490发生β衰变方程为Th 23490→e 01-+Pa 23491,新生核比原来的核质量数没有改变,电荷数增加1,新生核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后移一位.其规律可表示为X A Z→e 01-+Y AZ 1+.X 为原来的原子核,Y 为新生成的原子核.。

高中物理教科版选修3-5教学案:第三章 第3节 放射性的应用、危害与防护 Word版含答案

高中物理教科版选修3-5教学案:第三章 第3节 放射性的应用、危害与防护 Word版含答案

第3节放射性的应用、危害与防护(对应学生用书页码P38)一、放射性的应用放射性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利用射线的电离作用、穿透能力等特征,二是作为示踪原子,三是利用衰变特性考古。

1.射线特性的应用(1)α射线:利用α射线带电、能量大,电离作用强的特性可制成静电消除器等。

(2)β射线:由于β射线可穿过薄物或经薄物反射的特性来测量薄物的厚度或密度。

(3)γ射线:由于γ射线穿透能力极强,可以利用γ射线探伤,也可以用于生物变异,在医学上可以用于肿瘤的治疗等。

另外还可以利用射线勘探矿藏等。

2.作为示踪原子在某种元素里掺进一些该元素的放射性同位素,同位素和该元素经历过程相同。

用仪器探测出放射性同位素放出的射线,就可查明这种元素的行踪。

3.衰变特性应用应用14 6C的放射性判断遗物的年代。

二、放射性的危害和防护1.危害来源(1)地壳表面的天然放射元素。

(2)宇宙射线。

(3)人工放射。

2.防护措施(1)距离防护;(2)时间防护;(3)屏蔽防护;(4)仪器监测。

1.判断:(1)放射性元素发出的射线的强度可以人工控制。

()(2)α射线的穿透本领最弱,电离作用很强。

()(3)放射性同位素只能是天然衰变产生的,不能用人工方法合成。

()答案:(1)×(2)√(3)×2.思考:衰变和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有什么不同?提示:衰变是放射性元素自发的现象,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是能够人工控制的核反应。

其核反应方程的书写也有区别。

(对应学生用书页码P38)放射性应用分析1.(1)放射强度容易控制;(2)可以制成各种所需的形状;(3)半衰期很短,废料容易处理。

2.放射出的射线的利用(1)利用γ射线的贯穿本领,利用钴60放出的很强的γ射线来检查金属内部有没有砂眼和裂纹,这叫γ射线探伤,利用γ射线可以检查30 cm厚的钢铁部件,利用放射线的贯穿本领,可用来检查各种产品的厚度、密封容器中的液面高度等,从而自动控制生产过程。

高中物理选修3-5 原子结构与原子核

高中物理选修3-5 原子结构与原子核

,Z表示核电荷数.
(1)天然放射现象
元素 自发 地放出射线的现象,首先由 贝可勒尔 发现.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说明原
子核具有 复杂 的结构.
答案
考点三 原子核及核反应
(2)三种射线
名称 构成 符号 电荷量 质量 电离能力 贯穿本领
α射线 氦核
+2e 4 u
最强
最弱
β射线 电子
-e
较强
较强
γ射线 光子 γ
解析答案
考点一 原子的核式结构
1234
2.在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中,金箔中的原子核可以看作静止不动,下列各图画出
的是其中两个α粒子经历金箔散射过程的径迹,其中正确的是
.(填选图下方的
字母) 吸引
吸引

解析 α粒子受到原子核的斥力作用而发生散射, 离原子核越近的粒子,受到的斥力越大,散射角度越大,选项C正确.
答案
返回
考点四 核力与核能
【考点逐项排查】
1.核力:原子核 内部 ,核子间所特有的相互作用力. 2.核能 (1)核子在结合成原子核时出现质量亏损Δm,其对应的能量ΔE= Δmc2 . (2)原子核分解成核子时要吸收一定的能量,相应的质量增加Δm, 吸收的能量为ΔE= Δmc2 . 3.核能释放的两种途径的理解 (1)使较重的核分裂成中等大小的核;(2)较小的核结合成中等大小的核.核子的比结 合能都会增大,都可以释放能量.
答案
考点一 原子的核式结构
1 2 3 4 【题组阶梯突破】
1. (多选)如图所示为卢瑟福和他的同事们做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的示意图,荧光屏和 显微镜一起分别放在图中的A、B、C、D四个位置时观察到的现象,下述说法中正 确的是( ABD ) A.放在A位置时,相同时间内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最多 B.放在B位置时,相同时间内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只比 A位置时稍少些 C.放在C、D位置时,屏上观察不到闪光 D.放在D位置时,屏上仍能观察到一些闪光,但次数极少 解析 根据α粒子散射现象,绝大多数α粒子沿原方向前进, 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偏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 原子核结构[目标定位] 1.了解质子和中子的发现过程.2.知道原子核的组成,理解核子、同位素的概念.3.了解核反应的概念,会书写核反应方程.一、质子和中子的发现1.质子的发现2.中子的发现二、原子核的组成核子.组成,它们统称为中子和质子.组成:原子核由1 核电荷数.表示Z ,质量数表示原子核的A ,元素符号为X ,其中X A Z .原子核的符号:2 核子数.;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原子序数.基本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3 的原子互称同位素.子数中、不同质子数.同位素:具有相同的4 的过程.新原子核.核反应:原子核在其他粒子的轰击下产生5 H.1+O 17 8N→14 7+He 42的式子.例如:核反应过程.核反应方程:用原子核符号描述6 守恒.,电荷数守恒.核反应中质量数7一、质子的发现图11.1919年,卢瑟福做了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T进气孔、A放射源、F铝箔、S荧光屏、M显微镜、C真空容器.2.实验过程:容器C里放有放射性物质A,从A放射出的α粒子射到铝箔F上,适当选取铝箔的厚度,使α粒子恰好被它完全吸收,而不能透过.在F的后面放一荧光屏S,M是显微镜,通过M可以观察到S是否有闪光.3.实验现象:开始,S上无闪光(因为α粒子没有穿过铝箔).打开进气孔T的阀门,通入氮气,可以观察到S上有闪光.4.实验分析:容器C中通入氮气后,用显微镜观察到荧光屏上有闪光,闪光一定是α粒子击中氮核后产生的新粒子透过铝箔引起的.5.新粒子性质研究(1)把这种粒子引进电磁场中,根据它在电磁场中的偏转,测出了它的质量和电荷量,进而H1确定它就是氢原子核,又叫质子.用符号表示为或p.(2)人们用同样的办法从其他元素的原子核中也轰击出了质子.6.实验结论: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图2【例1】1919年卢瑟福通过如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第一次完成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由此发现了质子.图中A为放射源发出的________粒子,B为________气.写出该实验的核反应方程:___________.He+7氮答案α428+14OH1N→17解析题图为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生成质子的实验装置,放射源A发出的是α粒子,B+He为氮气,其核反应方程为:14 74217 8H.1+ON→二、中子的发现1.科学家在1930年利用Po放出的α射线轰击铍原子核时,产生了一种看不见的贯穿能力很强、不受电场和磁场影响的射线.2.1932年,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如果用来自铍的射线去轰击石蜡,能从石蜡中打出质子,如图3所示.图33.1932年,查德威克进一步研究这种射线时发现,这种射线是一种不带电的、质量接近质子的粒子流,即是卢瑟福猜想的中子.4.结论:中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例2】 如图4所示为查德威克研究原子核内部结构的实验示意图,由天然放射性元素钋(Po)放出α射线轰击铍时会产生粒子流a ,用粒子流a 轰击石蜡后会打出粒子流b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4A .a 为质子,b 为中子B .a 为γ射线,b 为中子C .a 为中子,b 为γ射线D .a 为中子,b 为质子 答案 D解析 不可见的粒子轰击石蜡时打出的应是质子,因为质子就是氢核,而石蜡中含有大量氢原子,轰击石蜡的不可见粒子应该是中子,故D 正确.三、原子核的组成1.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不同的原子m.14-10~15-10核内质子和中子的个数并不相同.原子核的直径为 X.A Z 符号:(1).原子核的符号和数量关系:2 (2)基本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Z )=元素的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质量数(A )=核子数=质子数+中子数.3.同位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了核外电子的数目,进而也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数也相同,所以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但它们的中子数可以不同,所以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把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原子核互称为同位素.4.核反应、核反应方程(1)核反应:在核物理学中,原子核在其他粒子的轰击下产生新原子核的过程.(2)核反应方程:用原子核符号描述核反应过程的式子.H1+O 17 8N→14 7+He 42卢瑟福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方程为 (3)核反应的规律:在核反应中,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例3】 已知镭的原子序数是88,原子核的质量数是226.试问:(1)镭核中有几个质子?几个中子?(2)镭核所带电荷量是多少?(3)若镭原子呈电中性,它核外有几个电子?的匀B 强度为以相同速度垂直射入磁感应Ra 228 88和Ra 226 88是镭的一种同位素,让Ra 228 88(4)强磁场中,它们运动的轨迹半径之比是多少?(3)88C 17-(2)1.41×10 138 (1)88 答案 (4)113∶114解析 因为原子序数与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中性原子的核外电子数都是相等的,原子核的质量数等于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由此可得:(1)镭核中的质子数等于其原子序数,故质子数为88,中子数N 等于原子核的质量数A 与质子数Z 之差,即N =A -Z =226-88=138.(2)镭核所带电荷量C.17-C≈1.41×1019-88×1.6×10=Ze =Q (3)镭原子呈电中性,则核外电子数等于质子数,故核外电子数为88.,两v2rm =Bqv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洛伦兹力提供,故有(4).113114=226228=r226r228种同位素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但质量数不同,故 借题发挥 对核子数、电荷数、质量数的理解(1)核子数:质子和中子质量差别非常微小,二者统称为核子,所以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叫核子数.(2)电荷数(Z ):原子核所带的电荷等于质子电荷的整数倍,通常用这个数表示原子核的电荷量,叫做原子核的电荷数.(3)质量数(A ):原子核的质量等于核内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总和,而质子与中子质量几乎相等,所以原子核的质量几乎等于单个核子质量的整数倍,这个倍数叫做原子核的质量数. 针对训练 据报道,俄科学家成功合成了具有极强放射性的117号新元素,该元素目前尚未被命名,是在实验室人工创造的最新的超重元素.新元素有两种同位素,其中一种有176个中子,而另一种有177个中子,则:(1)该元素两种同位素的原子核的核电荷数各为多少?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各为多少?(2)该元素两种同位素的原子核的质量数各为多少?(3)若用X 表示117号元素的元素符号,该元素的两种同位素用原子核符号如何表示?答案 (1)均为117 均为117 (2)293 294X294117 X 293117(3) 解析 (1)元素的原子序数等于该元素原子核的核电荷数,等于核内质子数.故117号元素的核电荷数和核内质子数均为117,原子呈中性,故核外电子数等于核内质子数,也为117.(2)原子核的质量数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故该元素中子数为176的原子核的质量数为117+176=293,中子数为177的原子核的质量数为117+177=294.表示核电荷数,由前两问可得该元素的Z 表示质量数,A 表示,其中X A Z 元素符号一般用(3)的原子核177,中子数为X 293117的原子核的符号为176两种同位素的原子核符号,中子数为X.294117的符号为 【例4】 完成下列核反应方程,并指出其中______________是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方程,______________是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________+C 14 6→―n 10+N 14 7(1) ________+O 17 8→―He 42+N 14 7(2) He42+→________―n 10+B 10 5(3) n10+→________―He 42+Be 94(4) ________+Co 5727→―H 21+Fe 5626(5) 答案 见解析H1+C 14 6→―n 10+N 14 7(1) 解析 H1+O 17 8→―He 42+N 14 7(2) He42+Li 73→―n 10+B 10 5(3) n10+C 12 6→―He 42+Be 94(4) n10+Co 5727→―H 21+Fe 5626(5) 其中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方程是(2).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是(4).质子与中子的发现1.(多选)关于质子与中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子核(除氢核外)由质子和中子构成B .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C .卢瑟福发现了质子,并预言了中子的存在D .卢瑟福发现了中子,并预言了质子的存在答案 ABC解析 原子核内存在质子和中子,中子和质子统称为核子,卢瑟福只发现了质子,以后又预言了中子的存在.原子核的组成、核反应方程)(,则H)31(、氚H)21(、氘H)1(,分别是氕氢有三种同位素)多选(.2 A .它们的质子数相等B .若为中性原子,它们的核外电子数相等C .它们的核子数相等D .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答案 ABD解析 氕、氘、氚的核子数分别为1、2、3,质子数和中性原子核外电子数均相同,都是1,中子数等于核子数减去质子数,故中子数各不相同,A 、B 两项正确;同位素化学性质相同,只是物理性质不同,D 正确.下列判断正确的是n.10+He→X 42+Al 2713粒子轰击后发生了以下核反应:α铝箔被)多选(.3( )是质子n 10A.是中子n 10B.的同位素Si 2814是X .C 的同位素P 3115是X .D 答案 BD正D 错误,选项C ,故选项P 3015是X 由核反应过程中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知, 解析正确.B 错误,选项A 是中子,故选项n 10确; 4.以下是物理学史上3个著名的核反应方程O17 8+x →―N 14 7+y y →2―Li 73+x C12 6+z →―Be 94+y x 、y 和z 是3种不同的粒子,其中z 是( )A .α粒子B .质子C .中子D .电子答案 C结合第三个方,He 42是y 可见,O 17 8+y =Li 73+N 14 7即,x 消去,把前两个方程化简 解析正确.C 因此选项n.10是中子z 根据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可知,程(时间:60分钟)题组一 对质子、中子的理解1.(多选)关于原子核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B .原子核集中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C .所有原子核中都有质子和中子D .原子核的电荷数就等于原子核外的电子数答案 BD解析 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原子还可以再分为电子和原子核,A 项错误;原子核集中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原子核的电荷数就等于原子核外的电子数,故B 、D 项正确;氢原子核中只有质子,故C 项错误.2.在垂直于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中,从A 处垂直于磁场飞出一批速度相同的中子、质子、电子、α粒子的粒子流,形成如图1所示的径迹,则中子的径迹是________,质子的径迹是________,电子的径迹是________,α粒子的径迹是________.图1答案 ② ③ ① ④解析 中子不带电,在磁场中不偏转,中子的径迹是②;电子带负电,在磁场中由左手定R 得mv2R=qvB 粒子带正电,则粒子流向右偏转,再由α为电子的径迹;质子、①则可判断粒子的径迹.α为④为质子的径迹,③得m q,比较m q ·v B =mv qB = 题组二 对原子核组成及同位素的理解3.同位素是指( )A .质子数相同而核子数不同的原子B .核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C .核子数相同而质子数不同的原子D .中子数相同而核子数不同的原子答案 A解析 原子序数相同(即核电荷数、质子数相同)而质量数不同(即核子数不同)的元素互为同位素,故A 对.4.人类探测月球时发现,在月球的土壤中含有较丰富的质量数为3的氦,它可作为未来核聚变的重要原料之一,氦的该种同位素应表示为( )He3He D.42He C.32He B.43A. 答案 B正确.B ,因此He 32,故应表示为3氦的同位素质子数一定相同,质量数为 解析 )(,则下列正确的是Y N B 和X M A .两个同位素原子核符号分别为5 A .M =NB .A =BC .M -A =N -BD .M -N =A -B 答案 B解析 同位素原子核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不同的中子数,因而质量数也不相同,故选B.多选)(6)一个原子核为.,关于这个原子核,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83(Bi210A.核外有83个电子,核内有127个质子B.核外有83个电子,核内有83个质子C.核内有83个质子,127个中子D.核内有210个核子答案CD 解析根据原子核的表示方法得质子数为83,质量数为210,故中子数为210-83=127个,而质子和中子统称核子,故核子数为210个,因此C、D正确;由于不知道原子的电性,就不能判断核外电子数,故A、B不正确.677.据最新报道,放射性同位素钬166,可有效治疗癌症,该同位素原子核内中子数与核Ho外电子数之差是( )A.32 B.67 C.99 D.166答案A 解析由题知该同位素原子核内核外电子数=质子数=67,中子数为166-67=99,故核内中子数与中性原子核外电子数之差为99-67=32,故A对,B、C、D错.8.(多选)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子中含有带负电的电子,所以原子带负电B.原子核中的中子数一定跟核外电子数相等C.用α粒子轰击氮、氟、钠、铝等元素的原子核都可以打出质子,因此人们断定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D.绝大多数原子核的质量跟质子质量之比都大于原子核的电荷量跟质子的电荷量之比,因而原子核内还存在一种不带电的中性粒子答案CD 解析原子中除了有带负电的电子外,还有带正电的质子,故A错;原子核中的中子数不一定跟核外电子数相等,故B错;正是用α粒子轰击原子核的实验才发现了质子,故C正确;因为绝大多数原子核的质量跟质子质量之比都大于原子核的电荷量跟质子的电荷量之比,才确定原子核内还有别的中性粒子,故D正确.9.(多选)法国里昂的科学家发现一种只由四个中子构成的粒子,这种粒子称为“四中子”,也有人称之为“零号元素”.下列有关“四中子”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粒子不显电性B.在周期表中与氢元素占同一位置C.该粒子质量比氢原子小D.该粒子质量数为4答案AD解析 由题目中信息可得:此粒子是由四个中子构成的粒子,所以它的核电荷数为零,故A 对,B 错;而它的质量数为4,故C 错,D 对.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34,钍核的质子数为90为钍核,由此可知,钍核的质量数为Th 234 90A. 4,铍核的中子数为9为铍核,由此可知,铍核的质量数为Be 94B. C .同一元素的两种同位素具有相同的质量数D .同一元素的两种同位素具有不同的中子数答案 D解析 A 项钍核的质量数为234,质子数为90,所以A 错;B 项的铍核的质子数为4,中子数为5,所以B 错;由于同位素是指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即质量数不同,因而C错,D 对.题组三 核反应方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H 21→―n 10+H 1.对于核反应方程:11 是两种不同的元素H 21和H 1A. 相同的质子数具有H 21和H 1B. 具有相同的中子数H 21和H 1C. D .核反应中质量数不守恒答案 B解析 通过以下表格进行逐项分析:12.1234①31H +X 1→42He +10n ②14 7N +42He→17 8O +X 2③94Be +42He→12 6C +X 3 ④2412Mg +42He→2713Al +X 4则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 )A .X 1是质子B .X 2是中子C .X 3是电子D .X 4是质子答案 D解析 根据核反应的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知,X 1为21H ,A 错;X 2为1H ,B 错;X 3为10n ,C 错;X 4为1H ,D 对.13.(多选)一静止的铝原子核2713Al 俘获一速度为1.0×107 m/s 的质子p 后,变为处于激发14Si.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态的硅原子核2813Al→2814SiA.核反应方程为p+27B.核反应过程中系统动量守恒C.核反应过程中系统能量不守恒D.核反应前后核子数相等,所以生成物的质量等于反应物的质量之和答案AB14Si,A正确;核反应过程解析根据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可得,核反应方程为p+2713Al→28中释放的核力远远大于外力,故系统动量守恒,B正确;核反应过程中系统能量守恒,C错误;由于反应过程中,要释放大量的能量,即伴随着质量亏损,所以生成物的质量小于反应物的质量之和,D错误.13Al→X+10n,X代表核反应产生的新14.一质子束入射到靶核2713Al上,产生核反应:1H+27核.由反应式可知,新核X的质子数为________,中子数为________.答案14 13解析根据核反应过程电荷数守恒和质量数守恒,新核X的质子数为1+13-0=14,质量数为1+27-1=27,所以中子数=27-14=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