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学案导学

合集下载

电荷及电荷守恒定律导学案

电荷及电荷守恒定律导学案

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2.知道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了解使物体带电的方法.4.能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

二、学习重点: 电荷守恒定律三、学习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物体起电的原因1.自然界中的正、负电荷是怎样规定的?有什么特点:2.物体带电的本质是什么?3.金属有什么特性?4.物体带电的方法(1)摩擦起电本质是什么?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各带什么电荷?练习1 毛皮与橡胶棒摩擦后,毛皮带正电,这是因为( )A .毛皮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了B .毛皮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了橡胶棒上了C .橡胶棒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了毛皮上了D .橡胶棒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毛皮上了(2)a.接触带电的实质是?结果怎样?b.电中和现象及电荷均分原理:①两个带等量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接触后都不显电性,这种现象叫做电中和现象。

②两个相同..的带电金属导体接触后,电荷要重新平均分配,这种现象叫做电荷均分原理。

ⅰ 若为带电导体球和不带电导体球接触,则电荷平分 接触后再分开Q Q 21 Q 21 ⅱ 若两个带电导体球为同种电荷,则总电荷平分 接触后再分开2Q 6Q 4Q 4Qⅲ若两个带电导体球为异种电荷,则先中和再平分接触后再分开Q 3Q Q Q(3)感应起电思考a:什么叫静电感应?思考b:把带正电荷的球C移近导体A,箔片有什么变化,该现象说明了什么呢?然后又移走C呢?思考c:如果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开C,箔片什么变化,这种现象又说明什么呢?思考d: 在上一步的基础上,再让A和B接触,又会看到什么现象呢?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呢?思考e:在b和c中,金属箔片各带什么电荷?思考f:感应带电的本质是什么?结果如何?想一想:摩擦起电与感应起电的异同点是什么?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电荷守恒定律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三、元电荷1.什么叫电荷量?符号是什么?它的单位是什么?如何表示?2.什么是元电荷?一个电子或一个质子就是一个元电荷吗?3.元电荷的数值是多少?它的数值最早是由哪位物理学家测定的?4.什么是比荷?电子的比荷是多少?单位是什么?注意: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e,或者等于e的整数倍。

9.1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导学案

9.1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导学案

9.1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学习目标】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2.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3.知道电荷守恒定律.4.知道什么是元电荷.【自主学习】1.电荷(1)两种电荷:自然界中存在着两种电荷,它们分别为和.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荷叫电荷.同种电荷互相,异种电荷互相·(2)电荷量:电荷量是指物体所带的多少.单位是,简称,符号是·物体不带电实质是物体带有等量的,物体带电实质是物体带有不等量的正负电荷.(3)元电荷:最小的电荷量叫做,用e表示,则e =。

所有带电体的带电量都是电荷量e= 的倍。

2.电荷守恒定律(1)物体有三种起电方式,分别是:①起电;②起电;③起电,其实质都是_______的转移。

(2)电荷守恒定律内容: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不变。

课堂练习——1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号____一、选择题: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都能吸引轻小物体,这是因为:()A、被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橡胶棒一定带上了电荷B、被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橡胶棒一定带上了同种电荷C、被吸引的轻小物体一定是带电体D、被吸引的轻小物体一定不是带电体2、带电微粒所带的电荷量的值不可能的是下列的:()A、2.4×10-19CB、-6.4×10-19CC、-1.6×10-19CD、4×10-17C3、如图所示,当带正电的球C移近不带电的枕形金属导体时,枕形导体上的电荷移动情况是:()A、枕形金属导体上的正电荷向B端移动,负电荷不移动B、枕形金属导体上的带负电的电子向A端移动,正电荷不移动C、枕形金属导体上的正、负电荷同时分别向B端和A端移动D、枕形金属导体上的正、负电荷同时分别向A端和B端移动4、绝缘细线上端固定,下端悬挂一轻质小球a,a的表面镀有铝膜.在a的近旁有一绝缘金属球b,开始时a、b都不带电,如图所示.现使b 带电,则()A、a、b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B、b将吸引a,吸住后不放开C、b立即把a排斥开D、b先吸引a,接触后又把a排斥开二、填空题1、在原子物理中,常用元电荷作为电量的单位,元电荷的电量为____________ ;一个电子的电量为______ ______ ,一个质子的电量为____________ ;任何带电粒子,所带电量或者等于电子或质子的电量,或者是它们电量的______.最早测出元电荷的数值的是美国物理学家。

学案

学案

§1.1电荷及守恒定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理解元电荷和点电荷的概念。

2、理解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知道电荷守恒定律。

二、自主学习1.自然界中存在种电荷,即电荷和电荷.2.物体的带电方式有三种:(1)摩擦起电:两个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失去电子的带电,获得电子的带电.(2)感应起电:导体接近(不接触)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一端带上与带电体相的电荷,而另一端带上与带电体相的电荷.(3)接触起电:不带电物体接触另一个带电物体,使带电体上的转移到不带电的物体上.完全相同的两只带电金属小球接触时,电荷量分配规律:两球带异种电荷的先中和后平均分配;原来两球带同种电荷的总电荷量平均分配在两球上.3.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也不能,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4.元电荷(基本电荷):电子和质子所带等量的异种电荷,电荷量e = C.实验指出,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电荷量e,或者是电荷量e的整数倍.因此,电荷量e称为元电荷.电荷量e的数值最早由美国科学家用实验测得的.5.比荷:带电粒子的和的比值.电子的比荷为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探究导航(一)、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问题1:什么是正电荷?什么是负电荷?带电体的基本性质你知道吗?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什么?问题2:你知道原子的结构是怎么样的?什么叫做自由电子?金属为什么能成为导体?(二)、三种起电方式问题1:你能说一下摩擦起电原因、实质、结果吗?你能找出一两件通过摩擦带上电的物体吗?问题2:你知道什么是感应起电?感应起电的实质、结果是什么?问题3:你能说出什么是接触起电吗?两个完全相同的导体球接触后,电量如何分配?〖心得与小结〗接触起电、摩擦起电、感应起电的实质是什么?(三)、电荷守恒定律问题:电荷守恒定律内容是什么?电荷守恒定律另一种表述是什么?(四)、元电荷问题:什么叫电荷量?符号和单位分别是什么?什么叫元电荷、比荷?四、典例分析例1、挂在绝缘细线下的两轻质通草球,由于电荷的相互作用靠近或远离,如图所示,则:( )A 甲图中两球一定带异种电荷;B 甲图中至少有一个带电;C 乙图中两球一定带同种电荷;D 乙图中两球可能只有一个带电。

高二物理第一章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导学案

高二物理第一章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导学案

第一章静电场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学习目标:1.知道使物体起电的三种方式,并理解摩擦起电、感应起电的实质2.知道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并能用该定律解决相关的问题3.知道什么是元电荷,理解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学习重点:知道使物体起电的三种方式,并理解摩擦起电、感应起电的实质学习难点:知道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并能用该定律解决相关的问题一.自主学习1.我们知道互相摩擦后的物体会带异种电荷,那么怎样定义自然界存在的两种电荷?2.你知道电荷读有那些性质吗?3.我们学习过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那么自然界的电荷守恒吗?请写出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二.合作探究1.我们知道摩擦可以起电,那么摩擦起电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其实质又是什么?2.课本第3页的实验说明: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会带上,远离带电体的一端会带上。

这种现象叫做静电感应,这种起电方式叫做感应起电,是起点的第二种方式(第三种方式是接触起电)。

那么感应起电的原因和实质是什么呢?例1.右图中A、B是两个不带电的相同的绝缘金属球,它们靠近带正电荷的金球C.在下列情况中,判断A、B两球的带电情况:(1)A、B接触后分开,再移去C,则A____ ___,B ;(2)A、B接触,先移去C后,再把AB分开,则A ,B .(3)A、B接触,用手指瞬间接触B后再移去C,则A ,B ;3.物体不带电,是不是说明物体内就没有电荷?那么物体带电的本质是什么?什么叫净电荷?什么又叫电荷的中和?例2.把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A和B接触一下,再分开一段距离,发现两球之间相互排斥,则A、B两球原来的带电情况可能是()A.带有等量异种电荷B.带有等量同种电荷C.带有不等量异种电荷D.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4.电荷量是描述物体所带电荷多少的物理量,对这个物理量你了解多少?什么是元电荷?元电荷是不是最小的电荷?你是怎样理解元电荷的?例3.科学家在研究原子、原子核及基本粒子时,为了方便,常常用元电荷作为电荷量的单位,关于元电荷,下列论述正确的是()A.把质子或电子叫元电荷B.1.60×10-19C的电量叫元电荷C.电子带有最小的负电荷,其电量的绝对值叫元电荷D.质子带有最小的正电荷,其电量的绝对值叫元电荷三.当堂达标1.有A、B、C三个塑料小球,A和B,B和C,C和A间都是相互吸引的,如果A带正电,则()A.B、C球均带负电B.B球带负电,C球带正电C.B、C球中必有一个带负电,而另一个不带电D.B、C球都不带电2.如图所示,A、B是被绝缘支架分别架起的金属球,并相隔一定距离,其中A带正电,B不带电,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导体B带负电B.导体B左端出现负电荷,右端出现正电荷,并且电荷量大小相等C.若A不动,将B沿图中虚线分开,则左边的电荷量小于右边的电荷量D.若A、B接触一下,A、B金属体所带总电荷量保持不变3.导体A带5q的正电荷,另一完全相同的导体B带q的负电荷,将两导体接触后再分开,则导体B所带电荷量为多少?。

人教版物理选修3-1导学案: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导学案

人教版物理选修3-1导学案: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导学案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2.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3.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4.知道电荷守恒定律.5.知道什么是元电荷.二、学习重点难点电荷基本性质与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及应用三、学习过程1.电荷学生阅读教材有关物质内部微观结构的描述,思考和回答问题:(1)物质的微观结构是怎样的?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2)什么是自由电子,金属成为导体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活动:积极阅读教材,思考并回答问题。

2.感应起电实验:取有绝缘支柱的两个不带电枕形导体A、B,使它们彼此接触。

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反复多次接触球形导体C,使之带正电。

将C移近A,用与有机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分别靠近A、B。

(如图所示)[问题]如将A、B分开,再移走C,A、B带电情况如何?[答]A仍带负电,B仍带正电.[演示证明]将A、B分开,用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检验,学生回答正确。

[问题]将A、B接触,它们是否带电?这说明什么?[答]不带电,说明接触前A、B带等量异种电荷,接触后等量异种电荷中和。

[演示证明]使A、B接触,仍用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检验,学生回答正确。

[问题]若先把C移走,再将A、B分开呢?[答]A、B不带电。

[演示证明]把C移走,将A、B分开,用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检验,学生回答正确.[问]为什么?[学生答]因为将C移走,A上负电荷、B上正电荷不再受C上电荷作用,A、B所带电荷重新恢复原状,在导体内中和而不带电。

静电感应:将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导体,可以使导体带电,这种现象叫做静电感应。

利用静电感应使物体带电的过程,叫感应起电。

【例】把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A和B接触一下,再分开一段距离,发现两球之间相互排斥则A、B两球原来的带电情况可能是()A.带有等量异种电荷B.带有不等量异种电荷C.带有等量同种电荷D.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答案:BCD3.电荷守恒定律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导学案

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导学案

选修3-1 第一章静电场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认识电荷、元电荷、三种起电方式。

2.知道电荷守恒定律。

二、学习过程:1.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和:同种电荷互相,异种电荷互相。

2.(1)原子核的正电荷数量与核外电子的负电荷的数量一样多,所以整个原子对表现为电中性,。

(2)不同物质的微观结构不同,核外电子的多少和运动情况也不同。

在金属中离原子核最远的电子往往会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中自由活动,这种电子叫做自由电子。

失去这种电子的原子便成为带正电的离子,离子都在自己的平衡位置上振动而不移动,只有自由电子穿梭其中。

所以金属导电时只有在移动。

3.静电感应的定义:。

起电:使不带电的物体通过某种方式转化为带电状态的过程叫。

常见的起电方式有、和。

例如:(1)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电荷,毛皮带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电,丝绸带电。

(2)不带电的导体在靠近带电体时,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受到带电体的作用而重新分布,使导体的两端出现电荷。

(3)一个带电的金属球跟另一个与它完全相同的不带电的金属球接触后,两者必定带上等量同种电荷。

例1 如图所示,A 、B 、C 是三个安装在绝缘支架上的金属体,其中C 球带正电,A 、B 两个完全相同的枕形导体不带电。

试问:(1)如何使A 、B 都带等量正电?(2)如何使A 、B 都带等量负电?(3)如何使A 带负电B 带等量的正电?4.(1) 电荷量: 叫电荷量。

用 表示。

在国际单位制中,电荷量的单位是 ,简称 ,用符号 表示。

(2)电子和质子带有等量的异种电荷,电荷量e = C 。

实验指出,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都是电荷量e 的 。

所以,电荷量e 称为 。

电荷量e 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物理学家 测得的。

例2、关于元电荷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元电荷实质上是指电子和质子本身B .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一定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C .元电荷的数值通常取作e =1.6×10-19 CD .电荷量e 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家密立根用实验测得的5.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 ,也不会 ,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导学案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导学案

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

授课时间: 年级: 班级: 学生姓名:物理学案第1页(共2 页) 物理学案第2页(共2 页)课题:第一节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学习目标】1.经历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验过程,了解使物体带电的方法,能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 2.理解电荷守恒定律.3.知道什么是元电荷,知道电荷量的概念及其单位,知道比荷的概念. 【学习重点】起电的实质与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学习难点】起电的实质与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一、交流探究(引出本节内容)【交流1】感应起电的方式能使绝缘体带电吗?【交流2】有人说电子或质子是元电荷,对吗?质子或电子的比荷相同吗?二、互助探究【探究1】物质的电结构原子由带_____的原子核和带______的电子组成,电子绕原子核高速旋转.原子核的正电荷的数量跟核外电子的负电荷的数量______,所以整个原子对外界较远位置表现为_________.金属原子中离原子核较远的电子,往往会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中自由活动,这种能自由活动的电子叫做____________,失去电子的原子便成了带正电的离子.【探究2】三种起电方式(1)摩擦起电:用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带________,则丝绸带有______,这是因为玻璃棒上的部分______转移到了丝绸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_____,毛皮带______,这是因为毛皮上的部分______转移到了橡胶棒上.(2)感应起电:把带电体移近不带电的导体,可以使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_____电荷,远离的一端带_____电荷,这种现象叫做___________,利用静电感应使物体带电的过程叫做______________.(3)接触起电:不带电的物体与带电的物体接触后会带上电荷,这种使物体带电的方式叫做___________,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接触后,会使电荷量______. 【探究3】电荷守恒定律表述一:电荷既不会______,也不会______,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____________,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____________.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________保持不变.表述二:一个与外界没有_______交换的系统,电荷的___________保持不变. 【探究4】元电荷1.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其国际单位是_______,简称库,用C 表示.2.元电荷:最小的电荷量,即_______所带的电荷量,用e 表示,e =____________C ,最早由美国物理学家____________测得. 3.电子的比荷:电子的_________与电子的______之比.三、分层提高例1 毛皮与橡胶棒摩擦后,毛皮带正电,这是因为( )A .毛皮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B .毛皮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橡胶棒上C .橡胶棒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毛皮上D .橡胶棒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毛皮上 【变式1】如图所示,挂在绝缘细线下的小轻质通草球,由于电荷的相互作用而靠近或远离,所以 ( )A .甲图中两球一定带异种电荷B .乙图中两球一定带同种电荷C .甲图中两球至少有一个带电D .乙图中两球只有一个带电例2. 一带负电绝缘金属小球放在潮湿的空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该小球上净电荷几乎不存在了,这说明( ) A .小球上原有负电荷逐渐消失了 B .在此现象中,电荷不守恒C .小球上负电荷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潮湿的空气将电子导走了D .该现象是由于电子的转移引起的,仍然遵循电荷守恒定律 【变式2】如图所示,有一带正电的验电器,当一金属球A 靠近验电器的小球B (不接触)时,验电器的金箔张角减小,则( ) A .金属球可能不带电 B .金属球可能带负电 C .金属球可能带正电 D .金属球一定带负电【变式3】半径相同的两金属小球A 、B 带有相同的电荷量,相隔一定的距离,今让第三个半径相同的不带电金属小球C ,先后与A 、B 接触后移开. (1)若A 、B 两球带同种电荷,接触后两球的电荷量之比为多大? (2)若A 、B 两球带异种电荷,接触后两球的电荷量之比为多大?四.总结提高五.巩固提高(见作业纸)。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导学案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导学案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了解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2、理解电荷守恒定律,能用电荷守恒定律解释相关现象。

3、了解元电荷的概念,知道电荷量、元电荷、电子的电荷量之间的关系。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2)电荷量、元电荷的概念。

2、难点(1)不同物质的微观结构对电荷的束缚能力不同,从而导致摩擦起电的本质。

(2)感应起电的原理及过程。

三、知识梳理1、电荷(1)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1)摩擦起电:通过摩擦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摩擦起电的本质是电子在不同物体间的转移。

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束缚电子能力强的物体得到电子而带负电,束缚电子能力弱的物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

(2)接触起电:一个不带电的导体与另一个带电体接触,使不带电的导体带电的方法。

接触起电的本质是电荷的重新分配。

(3)感应起电:利用静电感应使导体带电的方法。

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导体内的自由电荷在带电体电场的作用下重新分布,使导体两端出现等量异种电荷。

3、电荷守恒定律(1)内容:电荷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2)另一种表述: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保持不变。

4、元电荷(1)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量。

国际单位制中,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 C。

(2)元电荷:最小的电荷量叫元电荷,用 e 表示。

e = 160×10⁻¹⁹C。

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 e,或者是 e 的整数倍。

四、典型例题例 1:关于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摩擦起电是因为电荷的转移,感应起电是因为产生了新电荷B 摩擦起电是因为产生了新电荷,感应起电是因为电荷的转移C 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都是因为电荷的转移D 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都是因为产生了新电荷解析: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本质都是电荷的转移,C 选项正确。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导学案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导学案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和元电荷.2.知道摩擦起电和静电感应,知道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3.知道电荷守恒定律.重点:电荷守恒定律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思考探究:我们初中学过自然界有几种电荷?它们间的相互作用如何?电荷的多少用什么表示?一.电荷1.电荷的种类:自然界中有种电荷①.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叫电荷;②.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叫电荷。

2.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相互,异种电荷相互。

二.使物体带电的三种方法1. 摩擦起电思考a:一般情况下物体不带电,不带电的物体内是否存在电荷?物质的微观结构是怎样的?思考b:什么是摩擦起电,为什么摩擦能够使物体带电呢?实质是什么呢?(1)原子的核式结构及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原子:包括原子核(质子和中子)和核外电子。

)(2)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3)实质:电子的转移.(4)结果:两个相互摩擦的物体带上了等量异种电荷.例1.毛皮与橡胶棒摩擦后,毛皮带正电,这是因为()A.毛皮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了B.毛皮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了橡胶棒上了C.橡胶棒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了毛皮上了D.橡胶棒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毛皮上了2. 接触带电思考: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导体,接触后再分开,二者所带电量怎样分配呢?电中和现象及电荷均分原理:a.两个带电荷的物体相互接触后都不显电性,这种现象叫做电中和现象。

b.两个相同的带电金属导体接触后,电荷要重新分配,这种现象叫做电荷均分原理。

实质:自由电子在的转移。

3. 感应起电(1)思考a:金属为什么能够成为导体?(2)演示:如图思考a:把带正电荷的球C移近导体A,箔片有什么变化,现象说明了什么呢?然后又移走C呢?思考b:如果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开C,箔片什么变化,这种现象又说明什么呢?思考c:在上一步的基础上,再让A和B接触,又会看到什么现象呢?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呢?(3)什么是静电感应和感应起电?感应起电的实质什么呢?⑴静电感应:当一个带电体导体时,可以使导体带电的现象,叫做静电感应。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导学案.doc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导学案.doc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导学案【教材、学情分析】本节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给学生渗透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

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电荷量的概念初中已接触,电荷守恒定律对学生而言不难接受,在此从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做本质上分析,使学生体会对物理螺旋式学习的过程。

本节关键是做好实验,从微观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有了使物体带电的理解,电荷守恒定律便水到渠成,进一步巩固高中的守恒思想。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习惯。

通过阅读材料,展示物理学发展中充满睿智和灵气的科学思维,弘扬前辈物理学家探寻真理的坚强意志和科学精神。

【教学预设】·使用幻灯片时充分利用它的高效同时,尽量保留黑板的功能始终展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努力使实验简化,给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善于从简单中捕捉精彩瞬间,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体验科学(阅读材料)。

·练习题设计力求有针对性、导向性、层次性。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知道三种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及带电本质。

·知道电荷守恒定律。

·知道什么是元电荷、比荷、电荷量、静电感应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物理学螺旋式递进的学习方法。

·由现象到本质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

·科学家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的渗透─—课后阅读材料。

【教学重、难点】重点:电荷守恒定律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今天开始我们进入物理学另一个丰富多彩,更有趣的殿堂,电和磁的世界。

高中的电学知识大致可分为电场的电路,本章将学习静电学,将从物质的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电荷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以及与静止电荷相联系的静电场的基本性质。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导)学案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导)学案

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学案一、学时1学时二、学习目标1.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且只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经历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验过程,知道三种使物体带电的方法,能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本质;3.理解电荷守恒定律;4.知道电荷量的概念及其国际单位;5.知道什么是元电荷、比荷、电荷量、静电感应的概念。

三、学习重点理解电荷守恒定律四、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五、自主学习过程(一)电荷任务:复习初中知识,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且只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自然界中两种电荷①带电体的性质:具有的性质。

②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电荷,用数表示;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电荷,用数表示。

电荷及其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异种电荷相互。

(二)三种使物体带电的方法任务:经历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验过程,知道三种使物体带电的方法,能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本质。

(1)摩擦起电1.摩擦起电:用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①原子的核式结构任何物体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而原子由带正电的和带负电的所组成,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

②摩擦起电的原因: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跟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原子不显电性,所以整个物体是中性的,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呈中性。

但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的物体,容易失去电子,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而带正电,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强的,容易得到电子,而带负电。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电子,带电;丝绸电子,带电。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电子,带电;毛皮电子,带电。

③摩擦起电的实质:。

④摩擦起电的结果:两个相互摩擦的物体带上了。

(2)感应起电1.观察演示:(参见课本图1.1-1):把带正电荷的球C移近彼此接触的异体A,B。

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导学案

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导学案

第一章:静电场电闪雷鸣,是一种常出现在暴风雨中的自然现象,它是那样的神秘,来去匆匆,稍纵即逝.它给人们带来甘霖,同时也给人们带来恐惧.几千年以来人们一直想探究其中的奥秘,更想将它驾驭于手中.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就曾冒着生命危险,尝试用风筝去捕捉雷电.雷电是怎样形成的?物体带电是怎么回事?电荷有哪些特性?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遵从什么规律?人类应该怎样利用这些规律?……这些问题正是本章要探究并做出解答的知识.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知道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知道元电荷的概念,认识各种起电方法及实质※※掌握电荷守恒定律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能吸引轻小物体,我们通常说它们带了电或有了电荷.物体经过摩擦之后为什么会带电?一.电荷及相互作用1.两种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即________电荷和________电荷.(1)正电荷:用________摩擦过的________所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2)负电荷:用________摩擦过的________所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2.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________,异种电荷相互________.3.物质的微观结构(1)原子组成:原子⎩⎨⎧ 原子核⎩⎪⎨⎪⎧ 质子:带________中子:________核外电子:带________(2)原子电性:原子核的正电荷的数量与核外电子负电荷的数量________,整个原子对外界较远的位置表现为________.二.三种起电方式: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过程.1.接触起电(1)指一个带电的金属导体跟另一个________的金属导体________后分开,而使不带电的导体带上电荷的方式(如图).(2)完全相同的带电金属球接触时电荷量的分配情况:若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小球的带电量分别为Q 1、Q 2,则它们接触后再分开都带有Q 1+Q 22的电量,式中电量Q 1、Q 2均包含它们的正负号.2.摩擦起电 (1)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一些束缚不紧的________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使得原来呈电中性的物体由于得到________而带负电,失去________的物体带正电.(如图)(2)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3)实质:电荷的____________(4)结果:两个相互摩擦的物体必然带________________电荷.3.感应起电(1)自由电子:金属中离原子核较远的能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中自由活动的电子.(2)静电感应: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________带电体的一端带异种电荷,________带电体的一端带同种电荷的现象.(3)感应起电: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如图).三.电荷守恒定律表述一:电荷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它只能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或者从一个物体转问题: ①依次接触A 、B ②反复接触A 、B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表述二: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保持不变.四.元电荷1.元电荷:物体带电量的最小单位,用e 表示.e =____________________,最早由美国物理学家____________测得. 说明:(1)元电荷不分正负(2)电子或质子所带电量的绝对值等于元电荷,但不能认为元电荷就是电子或质子(3)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e ,或者等于e 的整数倍.就是说,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2.电子的比荷:电子的电荷量与电子的质量之比.e m e=1.76×1011C/kg.一带负电的绝缘金属小球被放在潮湿的空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该小球上带有的负电荷几乎不存在了.这说明( )A.小球上原有的负电荷逐渐消失了B.在此现象中,电荷不守恒C.小球上负电荷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潮湿的空气将电子导走了D.该现象是由于电子的转移引起的,仍然遵循电荷守恒定律关于对元电荷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元电荷就是电子或质子B.元电荷是指电荷量跟电子所带电荷量数值相等的带电体C.元电荷是指带电量为1.60×10-19C 的带电体D.带电体所带的电荷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使带电的金属球靠近不带电的验电器,验电器的箔片张开.下列各图表示验电器上感应电荷的分布情况,正确的是( )如图所示,A 、B 为相互接触的用绝缘支架支持的金属导体,起初它们不带电,在它们的下部贴有金属箔片,C 是带正电的小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把C 移近导体A 时,A 、B 上的金属箔片都张开B.把C 移近导体A ,先把A 、B 分开,然后移去C ,A 、B 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C.先把C 移走,再把A 、B 分开,A 、B 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D.先把A 、B 分开,再把C 移走,然后重新让A 、B 接触,A 上的金属箔片张开,而B上的金属箔片闭合即学即用。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导学案)含答案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导学案)含答案

第一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2.知道使物体带电的三种方式.3.掌握电荷守恒定律及元电荷的概念.【自主预习】一、电荷及起电方式1.两种电荷(1)电荷的分类:_________电荷和_________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硬玻璃棒带________电,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_________电.(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_________,异种电荷相互__________2.摩擦起电: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一些束缚得不紧的电子往往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于是原来呈电中性的物体由于得到电子而带________,失去电子的物体则带_________3.感应起电: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趋向或______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________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_______电荷,这种现象叫做静电感应.利用_____________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叫做感应起电.二、电荷守恒定律和元电荷1.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会________也不会________,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_______保持不变.2.电荷守恒定律另一表述是: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_________保持不变.3.元电荷:____________叫做元电荷,用e表示.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e,或者是________元电荷e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物理学家__________测得的,在我们的计算中,可取e=__________【自主预习答案】一、1.(1)正、负、正、负、(2)排斥,、吸引.2.负电,正电.3.远离、异号、同号、静电感应二、1.创生,消灭,总量2.代数和3.最小的电荷量、e的整数倍.密立根e=1.60×10-19 C.【问题探究】一、对三种起电方式的理解【自主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1)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带何种电荷?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橡胶棒带何种电荷?使玻璃棒和橡胶棒带电的原因是什么?(2)如图所示,取一对用绝缘柱支撑的导体A和B,使它们彼此接触.起初它们不带电,贴在下部的金属箔片是闭合的.①把带正电荷的物体C移近导体A,金属箔片有什么变化?②这时把A和B分开,然后移去C,金属箔片又有什么变化?③再让A和B接触,又会看到什么现象?(3)带正电的物体A与不带电的物体B接触,使物体B带上了什么电荷?在这个过程中电荷是如何转移的?【答案】(1)玻璃棒带正电,橡胶棒带负电.丝绸摩擦玻璃棒时,玻璃棒上的电子向丝绸转移,玻璃棒失去电子带正电,丝绸得到电子带负电;毛皮摩擦橡胶棒时,毛皮上的电子向橡胶棒转移,橡胶棒得到电子带负电,毛皮失去电子带正电.(2)①C移近导体A,两侧金属箔片都张开;②金属箔片仍张开,但张角变小;③A、B接触,金属箔片都闭合.(3)正电荷,在这个过程中,有电子从物体B转移到物体A,物体B中电子数量减少,因此带正电.【知识深化】三种起电方式的比较摩擦起电感应起电接触起电现象两物体带上等量异种电荷导体两端出现等量异种电荷导体带上与带电体电性相同的电荷原因不同物质对电子的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在电荷间相在电荷间相互作用下,束缚能力不同.束缚能力强的得电子,带负电;束缚能力弱的失电子,带正电互作用下发生转移,使靠近带电体一端所带的电荷电性与带电体相反;远离带电体一端与带电体所带电荷电性相同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实质电荷在物体之间或物体内部的转移【例1】(多选)关于摩擦起电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摩擦起电现象使本来没有电子和质子的物体中产生电子和质子B.两种不同材料的绝缘体互相摩擦后,同时带上等量异种电荷C.摩擦起电,可能是因为摩擦导致质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而形成的D.丝绸摩擦玻璃棒时,电子从玻璃棒上转移到丝绸上,玻璃棒因质子数多于电子数而显正电【答案】BD【解析】摩擦起电实质是由于两个物体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约束能力不相同,因而电子可以在物体间转移.若一个物体失去电子,其质子数就会比电子数多,我们说它带正电;若一个物体得到电子,其质子数就会比电子数少,我们说它带负电.使物体带电并不是创造出电荷.【例2】如图所示,放在绝缘支架上带正电的导体球A,靠近放在绝缘支架上不带电的导体B,导体B用导线经开关接地,现把S先合上再断开,再移走A,则导体B()A.不带电B.带正电C.带负电D.不能确定【答案】 C【解析】根据静电感应现象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可判断导体B带负电,故选C.【题后反思】感应起电的判断方法1.当带电体靠近导体时,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种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同种电荷,如图甲所示.2.导体接地时,该导体与地球可视为一个导体,而且该导体可视为近端导体,带异种电荷,地球就成为远端导体,带同种电荷,如图乙、丙所示.二、电荷守恒定律 元电荷【自主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1)在摩擦起电过程中,一个物体带上了正电荷,另一个物体带上了负电荷,该过程是否创造了电荷?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电荷的总量会增多或减少吗?(2)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可以是任意的吗?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可以是4×10-19 C 吗? (3)电子和质子就是元电荷吗?【答案】 (1)摩擦起电的过程并没有创造电荷.一个封闭的系统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2)物体所带的电荷量不是任意的,它只能是1.60×10-19 C 的整数倍.由于4×10-19 C 是1.60×10-19 C 的2.5倍,所以物体所带的电荷量不能是4×10-19 C.(3)元电荷是最小的电荷量,不是物质;电子和质子是实实在在的粒子,不是元电荷.【知识深化】1.使物体带电的实质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物体所带的电荷发生了转移,也就是物体间或物体内部电荷的重新分布.2.电荷的中和是指带等量异号电荷的两物体接触时,经过电子的转移,物体达到电中性的过程.3.导体接触带电时电荷量的分配与导体的材料、形状、大小有关,当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接触后,电荷量将平均分配,即最后两个球一定带等量的同种电荷.4.元电荷(1)元电荷是最小的电荷量,而不是实物粒子,元电荷无正、负之分.(2)虽然质子、电子的电荷量等于元电荷,但不能说质子、电子是元电荷.(3)电子的比荷:电子的电荷量e 与电子的质量m e 之比,叫做电子的比荷.【例3】 完全相同的两金属小球A 、B 带有相同大小的电荷量,相隔一定的距离,今让第三个完全相同的不带电金属小球C ,先后与A 、B 接触后移开.(1)若A 、B 两球带同种电荷,接触后两球的电荷量大小之比为多大?(2)若A 、B 两球带异种电荷,接触后两球的电荷量大小之比为多大?【答案】 (1)2∶3 (2)2∶1【解析】 (1)设A 、B 带电荷量均为q ,则A 、C 接触后,A 、C 带电荷量为q A =q C =12q . C 与B 接触后,B 、C 所带电荷量为q B =q C ′=q +12q 2=34q .故A 、B 带电荷量大小之比为q A q B =12q 34q =23. (2)设A 带正电,B 带负电,且所带电荷量大小均为Q .则C 与A 接触后,A 、C 带电荷量为q A ′=q C ″=+12Q . C 与B 接触后,B 、C 带电荷量为q B ′=q C=12Q -Q 2=-14Q , 故A 、B 带电荷量大小之比为⎪⎪⎪⎪q A ′q B ′=12Q 14Q =21. 【题后反思】两金属导体接触后电荷量的分配规律1.当两个导体材料、形状不同时,接触后再分开,只能使两者均带电(无法确定电荷量的多少)或均呈电中性.2.若使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带电荷量大小分别为q 1、q 2,则有【例4】放在绝缘支架上的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小球A 、B 分别带有电荷量Q A =6.4×10-9 C 、Q B =-3.2×10-9 C ,让两个金属小球接触,在接触过程中,电子如何转移?转移了多少个?【答案】 电子由B 球转移到A 球 3.0×1010个【解析】 两小球接触时,电荷量少的负电荷先被中和,剩余的正电荷再重新分配,由于两小球相同,剩余正电荷一定平分,即接触后两小球带电荷量Q A ′=Q B ′=Q A +Q B 2=6.4×10-9-3.2×10-92C =1.6×10-9 C在接触过程中,电子由B 球转移到A 球,自身的净电荷全部中和后,继续转移,使B 球带Q B ′的正电,这样共转移的电荷量为ΔQ =Q B ′-Q B =1.6×10-9 C -(-3.2×10-9 C)=4.8×10-9 C则转移的电子数n =ΔQ e =4.8×10-91.6×10-19(个)=3.0×1010(个). 三、验电器的原理和使用验电器的两种应用方式及原理(1)带电体接触验电器:当带电的物体与验电器上面的金属球接触时,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上,与金属球相连的两个金属箔片带上同种电荷,因相互排斥而张开.物体所带电荷量越多,电荷转移的越多,斥力越大,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也越大,如图5甲.(2)带电体靠近验电器:当带电体靠近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带电体会使验电器的金属球感应出异种电荷,而金属箔片上会感应出同种电荷(感应起电),两箔片在斥力作用下张开,如图乙.【例5】使带电的金属球靠近不带电的验电器,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如图表示验电器上感应电荷的分布情况,正确的是( )【答案】 B 【解析】 把带电金属球移近不带电的验电器,会改变验电器上的电荷分布;由于电荷间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使得验电器上靠近带电金属球的一端和其电性相反,而远离带电金属球的一端和其电性相同,故选项B 正确.【课堂练习】1.感应起电和摩擦起电都能使物体带电,关于这两种带电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感应起电和摩擦起电都是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B.感应起电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C.感应起电和摩擦起电都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D.摩擦起电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答案】 D【解析】感应起电的实质是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故A、B、C错误,D正确.2.如图所示,在感应起电中,带负电小球P靠近带绝缘底座的导体MN时,M处将()A.带负电B.带正电C.不带电D.以上答案均有可能【答案】 A【解析】这是感应起电,当带负电小球靠近带绝缘底座的导体时,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左端的负电荷受到排斥力运动到右侧,所以N处带正电,M处带负电,故A正确.3.(验电器的原理)如图7所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使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关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片金属箔片上带异种电荷B.两片金属箔片上均带负电荷C.金属箔片上有电子转移到玻璃棒上D.将玻璃棒移走,则金属箔片立即合在一起【答案】 C【解析】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若将其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此时两个箔片上均带正电荷;在此过程中,一部分电子会从验电器向玻璃棒转移;移走玻璃棒后,箔片仍带电,不会立即合在一起,选项C正确.4.有三个相同的金属小球A、B、C,其中小球A带有2.0×10-5 C的正电荷,小球B、C不带电,现在让小球C 先与球A 接触后取走,再让小球B 与球A 接触后分开,最后让小球B 与小球C 接触后分开,最终三球的带电荷量分别为q A =______________C ,q B =______________C ,q C =____________ C.【答案】 5×10-6 7.5×10-6 7.5×10-6【解析】 小球C 先与球A 接触后平分A 的电荷,则q A =q C =q 2=1.0×10-5 C ,再让小球B 与球A 接触后分开,则q A ′=q B =q A 2=5×10-6 C ;最后让小球B 与小球C 接触后分开,则q B ′=q C ′=q B +q C 2=7.5×10-6 C.。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导)学案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导)学案

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学案【课标要求】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2.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3.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4.知道电荷守恒定律.5.知道什么是元电荷.【重点难点】1.电荷基本性质与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及应用;2.静电感应的原因、感应起电的方法【课前预习】1.两种电荷:(1)电性:物体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电荷,用数表示.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电荷,用数表示.(3)电荷及其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异种电荷相互.2.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1)原子的核式结构原子包括带正电的和带负电的;原子核的正电荷数量与核外电子的负电荷的数量,所以整个原子对外界较远位置表现为。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过程,叫摩擦起电。

例如: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失去电子,带正电;丝绸电子,带电。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得到电子,带负电;毛皮电子,带电。

(3)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的本质是电子发生了转移,表明电子从物体的一个部分到另一部分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4)摩擦起电的结果:两个相互摩擦的物体带上了。

3.用静电感应及感应起电(1)静电感应现象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种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电荷。

这种现象叫做静电感应。

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叫做。

(2 )感应起电的微观解释从物质的微观分子结构来看,把带电体移近金属导体时,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使导体上的自由电子被吸引过来或者排斥远离,从而自由电子由一端移动到另一端,使得导体的一端带正电,另一端带负电。

因此感应起电使导体两端带上了。

(3静电感应的本质感应起电的实质是自由电荷的重新分布。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学案导学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学案导学

学习目标: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三种使物体带电地方法及带电本质知道电荷守恒定律知道什么是元电荷、比荷、电荷量、静电感应地概念教学重难点重点:电荷守恒定律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自主学习:一、电荷.自然界中两种电荷:.电荷及其相互作用:.使物体带电地方法实质是二、电荷守恒定律内容:三、几个基本概念.电荷量.元电荷.比荷感应起电:四、思考与练习.有三个完全一样地绝缘金属球,球带地电荷量为,、均不带电.现要使球带地电荷量为,应该怎么办?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把两个完全相同地金属球和接触一下,再分开一段距离,发现两球之间相互排斥,则、两球原来地带电情况可能是()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带有等量异种电荷.带有等量同种电荷.带有不等量异种电荷.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如图所示,、是被绝缘支架分别架起地金属球,并相隔一定距离,其中带正电,不带电,则以下说法中正确地是()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导体带负电.导体左端出现负电荷,右端出现正电荷,并且电荷量大小相等.若不动,将沿图中虚线分开,则两边地电荷量大小可能不等,与如何分有关.只要与不接触,地总电荷量总是为零.下列说法中正确地是().正、负电荷最早由美国科学学家富兰克林命名.元电荷电荷量地大小最早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测得.元电荷就是电子.元电荷是表示跟电子或质子所带电量大小相等地电荷量.在上题图中若向逐渐靠近,在左端和右端地电荷量大小始终相等并且连续变化五.知识拓展:.将不带电地导体和带有负电荷地导体接触后,在导体中地质子数().增加.减少.不变.先增加后减少.用一根跟毛皮摩擦过地硬橡胶棒,靠近不带电验电器地金属小球,然后用手指瞬间接触一下金属杆后拿开橡胶棒,这时验电器小球和金箔地带电情况是()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带正电,带负电.带负电,带正电.、均带正电.、均不带电.如图所示,将带电棒移近两个相同且不带电地导体球,开始时互相接触且对地绝缘,哪些方法能使两球带等量地电荷?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六.探究:生活中我们见到地现象中那些带静电地现象是有益地,那些是对我们是有害地?家用电器是如何防止金属外壳带电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七.学后反思:课后作业:问题与练习、、【阅读材料】静电学发展史“电”一词在西方是从希腊文琥珀一词转意而来地,在中国则是从雷闪现象中引出来地.自从世纪中叶以来,对电地研究逐渐蓬勃开展.它地每项重大发现都引起广泛地实用研究,从而促进科学技术地飞速发展.现今,无论人类生活、科学技术活动以及物质生产活动都已离不开电.随着科学技术地发展,某些带有专门知识地研究内容逐渐独立,形成专门地学科,如电子学、电工学等.电学又可称为电磁学,是物理学中颇具重要意义地基础学科.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古人对于电地理解自然界地雷鸣电闪,很早就引起人们地注意.但要对雷电现象做出正确解释,在当时是很困难地,因此人们在民间流传着各种神秘地和迷信地看法.不过,雷电现象终究是自然界固有地,人们能够控制并重复实现地电学现象是摩擦琥珀后可使它吸引纸屑、芥子等微小物体地实验.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静电学地发展公元前年前后,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发现了当时地希腊人摩擦琥珀吸引羽毛.但在当时人们认为“琥珀吸引微物是它们内在地能力”,并不能给出正确地结论.天上地雷电和手中地琥珀在人们看来这些现象与磁石吸铁一样,属于物质具有地性质此外没有任何联系.直到世纪,通过美国人富兰克林著名地在雷雨中放风筝地实验,证明了雷电和摩擦带电具有同样地属性.在中国,西汉末年已有“碡瑁(玳瑁)吸偌(细小物体之意)”地记载;晋朝时进一步还有关于摩擦起电引起放电现象地记载“今人梳头,解著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亦有咤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年,英国物理学家吉伯发现,不仅琥珀和煤玉摩擦后能吸引轻小物体,而且相当多地物质经摩擦后也都具有吸引轻小物体地性质,他注意到这些物质经摩擦后并不具备磁石那种指南北地性质.为了表明与磁性地不同,他采用琥珀地希腊字母拼音把这种性质称为“电地”.吉伯在实验过程中制作了第一只验电器,这是一根中心固定可转动地金属细棒,当与摩擦过地琥珀靠近时,金属细棒可转动指向琥珀.也是大约在年,马德堡地盖利克发明了第一台摩擦起电机.他用硫磺制成形如地球仪地可转动球体,用干燥地手掌摩擦转动球体,使之获得电.盖利克地摩擦起电机经过不断改进,在静电实验研究中起着重要地作用,直到世纪霍耳茨和推普勒分别发明感应起电机后才被取代.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世纪电地研究迅速发展起来.年,英国地格雷在研究琥珀地电效应是否可传递给其他物体时发现导体和绝缘体地区别:金属可导电,丝绸不导电,并且他第一次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使人体带电.格雷地实验引起法国迪费地注意.年迪费发现绝缘起来地金属也可摩擦起电,因此他得出所有物体都可摩擦起电地结论.他把玻璃上产生地电叫做“玻璃地”,琥珀上产生地电与树脂产生地相同,叫做“树脂地”.他得到:带相同电地物体互相排斥;带不同电地物体彼此吸引.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年,荷兰莱顿地穆申布鲁克发明了能保存电地莱顿瓶.莱顿瓶地发明为电地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条件,它对于电知识地传播起到了重要地作用.差不多同时,美国地富兰克林做了许多有意义地工作,使得人们对电地认识更加丰富.年他根据实验提出:在正常条件下电是以一定地量存在于所有物质中地一种元素;电跟流体一样,摩擦地作用可以使它从一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但不能创造;任何孤立物体地电总量是不变地,这就是通常所说地电荷守恒定律.他把摩擦时物体获得地电地多余部分叫做带正电,物体失去电而不足地部分叫做带负电.严格地说,这种关于电地一元流体理论在今天看来并不正确,但他所使用地正电和负电地术语至今仍被采用,他还观察到导体地尖端更易于放电等.早在年,他就注意到雷闪与放电有许多相同之处,年他通过在雷雨天气将风筝放入云层,来进行雷击实验,证明了雷闪就是放电现象.在这个实验中最幸运地是富兰克林居然没有被电死,因为这是一个危险地实验,后来有人重复这种实验时遭电击身亡.富兰克林还建议用避雷针来防护建筑物免遭雷击,年首先由狄维斯实现,这大概是电地第一个实际应用.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世纪后期开始了电荷相互作用地定量研究.年,普里斯特利发现带电金属容器内表面没有电荷,猜测电力与万有引力有相似地规律.年,鲁宾孙通过作用在一个小球上电力和重力平衡地实验,第一次直接测定了两个电荷相互作用力与距离二次方成反比.年,卡文迪什推算出电力与距离地二次方成反比,他地这一实验是近代精确验证电力定律地雏形.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年,库仑设计了精巧地扭秤实验,直接测定了两个静止点电荷地相互作用力与它们之间地距离二次方成反比,与它们地电量乘积成正比.库仑地实验得到了世界地公认,从此电学地研究开始进入科学行列.年法国数学家泊松和德国数学家高斯把早先力学中拉普拉斯在万有引力定律基础上发展起来地势论用于静电推导出泊松方程和高斯定律,发展了静电学地解析理论.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学案导学
学习目标: 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知道三种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及带电本质知道电荷守恒定律知道什么是元电荷、比荷、电荷量、静电感应的概念学习方法和策略: 物理学螺旋式递进的学习方法。

由现象到本质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电荷守恒定律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

自主学习:
、电荷
.自然界中两种电荷: .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实质是二、电荷守恒定律: 内容: 三、几个基本概念: 电荷量
元电荷比荷感应起电:四、思考与练习
.有三个完全一样的绝缘金属球,A球带的电荷量为q,
B、c均不带电。

现要使B球带的电荷量为3q/8,应该怎么办?
.把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A和B接触一下,再分开
段距离,发现两球之间相互排斥,则A、B两球原来的带电情况可能是
A.带有等量异种电荷
B.带有等量同种电荷c.带有不等量异种电荷
D. 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
.如图所示,A B是被绝缘支架分别架起的金属球,并
相隔一定距离,其中A带正电,B不带电,则以下说法中正
确的是AB
A.导体B带负电
B.导体B左端出现负电荷,右端出现正电荷,并且电
荷量大小相等
c .若A不动,将B沿图中虚线分开,则两边的电荷量
大小可能不等,与如何分有关
D.只要A与B不接触,B的总电荷量总是为零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正、负电荷最早由美国科学学家富兰克林命名
B.元电荷电荷量的大小最早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测 c .元电荷就
是电子
D.元电荷是表示跟电子或质子所带电量大小相等的电
荷量
E.在上题图中若A向B逐渐靠近,在B左端和右端的
电荷量大小始终相等并且连续变化
五.知识拓展: .将不带电的导体A和带有负电荷的导体B接触
后,在
导体A中的质子数
A.增加
B.减少c .不变
D.先增加后减少
.用一根跟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靠近不带电验电器
的金属小球a,然后用手指瞬间接触一下金属杆b后拿开橡胶棒,这时验电器小球a和金箔b的带电情况是
A . a带正电,b带负电
B . a带负电,b带正电 c . a、b均带正电
D. a、b均不带电 .如图所示,将带电棒移近两个相同且不带电的
导体球,
开始时互相接触且对地绝缘,哪些方法能使两球带等量的电
生活中我们见到的现象中那些带静电的现象是有益的,
那些是对我们是有害的?家用电器是如何防止金属外壳带电的?
七.学后反思:八.你对学案的意见:课后作业:
P5问题与练习1、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