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公文赏析
古代公文用词例析(下)
”
,
故 意让 陈 朝
个长达 17 0 年 的 南北 分裂
。
场
.
如 果是为 了在文字
、
坐 自贵 大 亡
。
,
在 自我 陶 醉 中 走 向 灭
时期 历 史上 称 南北 朝
.
的使 用 上 做 到 准确 无 误 精
.
精益 求
南北 对 立 时 期 战 争状态 与 和 平 状 态相 互 交替 战 争 时 期 南 北
2 0 0 9 年 第
8 期
“
南朝送 给 我 国 的金 帛 在 誓 书 中
。
一
弊 被迫 同 意在 国 书 中 用
,
一
个 纳
“
”
便 发 生 了 变化 王 安 石 敏锐 地 感 觉
。
必须加上
个 献 字 才行
‘ ’
”
。
富弼
。
字 只 能说 明 弱 国 无 外 交
,
。
到了这
一
点 于 是 卧家求退
“ ,
,
”
。
宋
、
望
,
将以委谁 !
,
”
此 文 写得 言简 意
,
说
“
:
南朝皇帝是 不想让生 灵涂
, ”
判枢密院 事 唐宋 官制 以 大 兼 小
。
,
“
。
赅 明 白晓 畅 但 其 中 的 两 句 话 却
,
炭 才送 上 金 帛以 取 代 干 戈 并 不
,
即以高官兼任较低职 位 的官称 判
”
使 王 安石 十 分伤 心 这 就 是说 他变
。
:
上 北 宋朝 廷还 发 生 了
《客从》原文赏析
《客从》原文赏析《客从》原文赏析《客从》原文赏析1《门有车马客行》原文唐代:李白门有车马宾,金鞍曜朱轮。
谓从丹霄落,乃是故乡亲。
呼儿扫中堂,坐客论悲辛。
对酒两不饮,停觞泪盈巾。
叹我万里游,飘飘三十春。
空谈帝王略,紫绶不挂身。
雄剑藏玉匣,阴符生素尘。
廓落无所合,流离湘水滨。
借问宗党间,多为泉下人。
生苦百战役,死托万鬼邻。
北风扬胡沙,埋翳周与秦。
大运且如此,苍穹宁匪仁。
恻怆竟何道,存亡任大钧。
译文及注释译文门前车马喧腾,有乘着朱轮金鞍的贵宾经过。
他说他从朝廷而来,回归故乡,见到故乡的人感到亲切。
我赶紧呼唤自己的小儿子打扫中堂招待客人,坐在一起共同谈论人生的悲辛。
我们相对而坐,桌上的两觞酒还没饮尽,暂时停下酒杯就泪流满面了。
我哀叹自己漂泊万里,已经三十年过去了。
可怜我的半生,空谈王霸之略,却始终没有得到过朝廷的重用,从没做过朝廷重员。
我的雄剑空藏在玉匣之中,已经很久没有用过了;兵书上浮满了灰尘,也好久没有人听我谈论这些用兵之策了。
在朝廷中没有人和我的意见相同,我只得一样流离到湘水之滨。
真正懂得我的知己,多已是泉下之人了。
生来苦于百战,在征战中死去的人太多太多了,死去之后可以与万人做邻居。
北风扬起胡沙,掩埋了周秦两朝。
运势尚且如此,何况是在茫茫苍穹间渺小的世人?心里无限伤感凄怆,又能说什么呢?就让一切顺其自然,存亡随从天意吧。
注释丹霄:指朝廷。
紫绶:紫色丝带。
古代高级官员用它来系官印。
阴符:古兵书名。
泛指兵书。
廓落:孤寂貌。
宗党:宗族,乡党。
埋翳(yì):掩埋,掩盖。
大钧:指天或自然。
赏析诗分两大段。
前四句是引子,写“故乡亲”从帝京来,车马华贵。
其余部分是诗的主体,写作与客共“论悲辛”。
这部分又分为六个层次。
第一层,呼儿二句,总提“论悲辛”。
第二层,对酒二句写主客见面恻怆状。
第三层,叹我八句论“我”之悲辛。
漂泊万里,历年三十,虽然满腹经纶,但未谋得一官半职,内心充满无限不平。
第四层,借问四句悲“宗党”,即杜甫之“访旧半为鬼”意,生者苦于战役,死者以鬼为邻,生死皆悲。
简论古代公文及其写作特色
简论古代公文及其写作特色公文”,是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中产生的,统治阶级用以记叙和传递、保存管理国家政治、经济事务的公务信息的重要工具。
我国古代公文,既是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也是古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不少优秀篇章,至今具有学习借鉴、批判继承的价值,就是那些“糟粕”部分,也是古代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可以考订载籍之得失,补充史传之缺漏。
古代公文中包括了大量知识,诸如天文、地理、职官、科举、宗法、宫室、什物、丧葬,以及政治、经济、军事制度与重大活动等,是一笔重要的历史财富,有待进一步发掘。
公文的产生,是随着文字的出现,社会生产的发展与国家(部落)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是人类由个体信息阶段进入社会信息阶段,出现了“官方”信息的需要后的产物。
斯大林说“生产往前发展,出现了阶级,出现了文字,出现了国家的萌芽,更需要有条理的来往书信”,这个说法大体上是正确的。
我国素以历史悠久、典籍丰富著称,周恩来同志说过,“中国的档案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的,也是最丰富的”。
我国的古代公文,从公文信息记述传递和保存的方式方法去划分,大致可分为八个有所交叉的阶段:一、结绳、刻契记事与象形文字公文,约在公元前十七世纪夏代以前,其时中国社会还属于原始公社(仰韶文化)社会前后,还未出现甲骨文,社会需要与产生的"公文"信息量还不很多,而且没有文物确证,只能算一种推测。
二、甲骨公文,甲骨文是距今三千多年前殷王室后期利用龟甲、兽骨进行占卜的记事文字,目前出土已在十五万片以上,甲骨文中有不少围绕王室活动为中心的官方文书,诸如战争、祭祖、气象、财产分配等,其结构完整,有事由、情况、办法及占卜时间、“起草”的贞人姓名,已具备公文雏形。
三、金文公文,我国石器时代结束,便进入“青铜时代”,约跨夏、商、西周、春秋几个不同时期,到了战国又进入"铁器时代"。
这漫长时期中的金文,如西周著名的《毛公鼎》,铭文四百九十七字,记载了周宣王诰戒和褒赏臣下毛公碚事。
值得研读的古代公文
称经 典 , 亦 影 响 后 世 。虽 非 公 文 . 亦 值
得一i 史
{ 了 { 敛 自已的人头落地
此f f } J { j 典故 ,
如今 中央 要求 开 短会 , 写短 文 , 我
f " 1 1 , I - : 妨 好 好 学 习研 读一 下 古 代 公 文 . 从
借- 说今是 个好办法 、如唐 代韩愈 的 《 沦佛骨 表》 外篇便 引J 1 t : t ' L 予《 论讲・ 雍
值得研读的古代公文
口张懿 鸣
盖 民法 、 刑 法各 部 f j 法 、要用 有 限 的 也》 I { 】 的活: “ 务 K之 义. 墩 冲 而远 之 .
却大. 用现代 的眼 光看 . 诸 亮作 为
蜀 ‘ 总理 ” . 这 既 是 一 份 合 格 的 形 势 分
忻报 . 又是 一篇对政 事施 行的 请示 . 更 址 一 篇 打 怙 议 沦 结 合 的 优 荚 散 文 文l } I 开篇赞 荚刈备n Y j J l j 绩, 引 卜表缘 …; 转 而委婉地 劝导刘弹 继 承和发扬
刘 的 优 良传 统 , 广 外 吉路 , 多 纳 良言 ,
町i f l f 矣 ” 借孔簪 人的 水劝涑皇帝 ,
即 使 皇帝 心 【 { 1 悦 . 也 小女 公 开反 刈 孔
语 规定 l 【 { J 这 么多的法律关系 , 不得不
佩H 6 { 人 往 公 艾 写 作 方 面 下 的 功 夫
盗抵 罪” . 只片 J l 0 个 就将 简单的 一 i条 带有法律意 义的 入关 主张公诸大下 . 语
‘
A
朗 I r 】 .经 I I [ 1 卡 } 1 传, 便 路 人
皆 , 省去 r大 最宜 传 发动 的 人 力财 力一再 如 葛亮的 篇《 I q J 师表》 , 个文 仪8 0 0余 《 } f J 师 表》 篇幅虽 , 信息
宋代公文名篇赏析
宋代公文名篇赏析原文: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况乎天理之溟漠,又安可得而推!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
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
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
世之学者,无问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呜呼!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虽屯邅困踬,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
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
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
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湄。
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歔欷。
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呜呼!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赏析:这篇文章悼念欧阳修的祭文,文章列举欧阳修生平大事颂扬其功业气节,结合叙述、议论、抒情,中肯实在,令人感佩欧公之气度。
文章结构一气呵成,段落衔接自然流畅,且善用比喻,运用生动,句式骈散错落,造语奇崛,文采斑斓。
并注重音韵变换,平仄迭换,前有浮声,后用切响,读来声调起伏顿挫,加之以缠绵幽婉的情思,充分展现哀痛缅怀的气氛。
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评价:一、文章学术上的成就与功绩。
欧阳修的文章,“天才自然,丰约有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
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
“在文中,作者以一系列的排比对偶句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欧文的精妙之处,也点明了欧氏在当时文苑中的地位。
北宋立国近百年,还承袭五代文章的陋习,文式骈偶,文风委靡。
欧阳修之前,也有不少人有志于文学改革,但都没有成功,至欧阳修,始师法韩愈,开创了一代新风。
古代公文用词例析_上_
耍弄我!”于是派元弘嗣监管收储 觉得对这位酅公称“赐”则有些看 商量,请他改换成别的说法。刘嗣
粮食,风吹走一糠一秕,他都要责 轻他了,反而会使他不高兴;如果 明说:“这句话不会有错,是说皇子
罚元弘嗣。每次鞭打虽不满十下, 称“奉”,又把自己给贬了,自己的 长大以后可以为长可以为君的意
但有时一天要打好几次。元弘嗣 面子没处放。唐太宗感到很为难, 思,是一句很好的祝颂语,不会有
文 帝 发 了 一 道 诏 令 给 燕 荣 , 说 : 公,但又想不出用什么得体的话来 用了“克长克君”一语(这里的“克”
“弘嗣杖十已 (以) 上罪,皆须奏 致词。因为皇帝送东西给一般的官 是胜任的意思)。孔目吏在审读时,
闻。”燕荣气愤地说:“这小子怎敢 员,诏书上都用“赐”字,但唐太宗 认为这句话欠妥,于是找到刘嗣明
七
祸,也是不奇怪的。
五
隆庆初年,海南知县詹仰庇调
上面写到的这些例子,无不告
嘉 定 元 年 (1208)三 月 宋 金 议 任御史。此人性鲠直,敢进言,虽以 诉我们:语言准确和得体,是公文
和时,翰林学士院起草了一份关于 “直节负盛名”,但也得罪了不少 的生命。公文用词,字字千钧。不管
休兵的诏书准备发布,其中有句话 人。有一天他巡视完十库(这是御 是“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吟
六
就痛恨詹仰庇,现在这道疏文一
(作者单位:江西省粮食局)
上 ,对 他 更 是 恨 得 要 命 。刚 好 詹 仰
嘉靖四年(1525)秋天,吴廷举 庇一时笔误把“照”字用于疏文中,
由右都御史改任南京工部尚书,他 于是被宦官抓住把柄,告他对皇帝
不愿意做这种有职无权的闲官,于 “大不敬”。隆庆皇帝对詹仰庇屡次
是拒绝上任,并称病要求回家休 犯颜直谏也很恼火,现在他居然敢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赏析
谏逐客书先秦:李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
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
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
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
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侍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
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
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
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歌片是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谏逐客书
《谏逐客書·李斯》赏析2009-09-25 05:56:30| 分类:读秦汉散文|字号订阅《谏逐客书》是古代著名的议论文,文章立论高远,论辩雄健,犀利深刻,富有气势。
文章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提出总论点“臣闻客仪逐客,窃以为过矣。
”接着回顾历史,列举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重用客卿,使秦国致富变强的史实,说明重用客卿对秦有利。
进而反诘:“客何负於秦哉?”接着从反面假设推论:“向使四君却客不纳,疏士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这里在以史实说话的基础上,反问假设论证说明客卿对秦国的重要性。
在历史的论证了客卿对秦的重要性后,作者紧接着又以秦王生活中喜爱别国所产的物品作比喻,说明秦王爱别国的物,而不爱别国的人的错误观点。
文章在这里大肆铺陈,共分四层说明。
第一层是以珠宝等物为喻,例举昆山之玉、随珠和璧、明月之珠、太阿之剑、纤离之马、翠凤之旗、灵鼍之鼓作喻,得出一样也不是秦国所产的,但陛下却喜欢,为什么呢?因为重物轻人,而对于一个明君来说,应该明白人才是治国不可缺失的活宝,而那些死宝只能是玩物丧志了。
这里反问具有警示作用,很有说服力。
第二层是以玩好美女为喻进行推论,如果一定要用秦国出产的东西才能使用,那么夜间放光的璧玉,犀牛角象牙做成的器具,郑国魏国的美女,宝马駃騠,金锡。
绘画原料,秦国都不应该占有和使用了。
这里暗喻择优而用的道理。
第三层是后宫的装饰品,以及后宫的嫔妃所有乐心意娱耳目的一定要秦国所产,那么镶嵌着珍珠的簪子,缀有珠玉的耳环,齐国东阿所产的丝绢,五彩丝绣的装饰就不能进于君前,而按流行式样打扮的赵国的女子也不能站在身边了。
这一层,是从反面陈说,把秦国之所生而后可用的观点批驳的很透辟。
第三层是以音乐为喻,进行对照。
敲瓦器,弹秦筝,摆大腿,“呜呜”曲,这是秦国的音乐;郑国卫国的地方音乐“桑間”,虞舜时的《韶》《虞》,周武王时的《武》《象》都是别国的音乐,现在抛弃秦国的音乐,而用别国的音乐这是为什么呢?不就是为了痛快于当前吗?喜欢观赏罢了。
经典公文解读——李密《陈情表》
经典公文解读——《陈情表》【作者】李密【朝代】魏晋一、【作者介绍】+【创作背景】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键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
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
为人正直,颇有才干。
曾仕蜀汉为郎,蜀亡以后,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新政权,笼络蜀汉旧丞人心,征兆李密为太子洗马。
他上表陈情,以祖母年老无人供养,辞不从命。
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
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
理解本文,首先要对写作背景有所了解: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是亡蜀降臣,如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
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了西晋政权,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
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
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
为了唤起武帝的怜悯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围绕着“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二、【原文】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古代公用文书文体查找浅析
古代公文文体查找浅析文体是指文学的体裁、体制或者样式,通常说是文章种类。
我们对古代公文文体的研究,从学科的分类角度来看,自然应该注重文体学的研究。
“公牍之始也,自生民知治其群始也。
”公牍文,是古代朝廷以及官府使用的公事文,亦简称公文。
我国古代公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内容则关涉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
我们考察古代公文文体种类,要结合历史学、文体学的相关知识。
公文文体的变化发展也是内外因作用的结果。
内因就是公文自身功能即承担的职能变化,当职能符合社会历史条件的时候就会相对稳定,否则就会发生变化,或者分化,或者合并,或者消亡;外因就是人类社会的活动变化,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变化都会影响公文体类的增减,比如说改朝换代、对外征战、宗教。
总体来说公文体类的发展总是维持一个平衡,无论内外因变化,公文的作用总是适应社会的发展,为社会运转服务。
古代公文数量繁多,而且现存的种类有限。
南京师范大学胡元德的博士毕业论文对我国古代常用的公文体类做了一个细致的统计,从史料记载首次出现公文的西周时期到清代,总共有429种公文体类。
但是由于资料缺失以及历史比较久远,这四百多种文体肯定还远不是我国古代公文的全部内容。
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从繁杂的历史文献以及相关著作中寻找历史上出现过的公文文体的痕迹。
我们认为古代公文文体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正史《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正史类》记载:“《正史》之名,见于《隋志》。
至宋而定著十有七。
明刊监版,合宋、辽、金、元四《史》为二十有一。
皇上钦定《明史》,又诏增《旧唐书》为二十有三。
近搜罗四库,薛居正《旧五代史》得裒集成编。
钦禀睿裁,与欧阳修书并列,共为二十有四。
”我们可以得知,正史主要指的是官修的纪传体史书,至乾隆年间诏定为二十四史。
我们在对公文体类甄别时,不能遗漏《清史稿》,同时对《史记集解》、《史记正义》、《史记索隐》、《补后汉书年表》、《班马异同》、《两汉刊误补遗》、《新唐书纠谬》、《五代史记纂误》、《辽史拾遗》、《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等对正史的解疑和考证都应该仔细查找,这些史料在《文渊阁四库全书》中均可查阅。
古代公文
浅析古代公文《出师表》章武三年(公元二二三年),刘备病死,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备的儿子后主刘禅.刘禅是个昏庸的国君,实际上担负蜀汉政治军事责任的是诸葛亮。
建兴五年(公元二二七年),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前,给刘禅上了一道表章一《出师表》,告诉刘禅应该注意那些事情,并用肺腑之言表达了他对蜀汉,对刘备父子的忠诚和至爱。
表,是臣子向皇帝陈述意见时使用的一种古代公文文种。
秦汉时期是公文文种正式确立的时代.这个时期,第一次确立了下行文与上行文的各个文种,把制、诏、策、戒规定为下行的指令性公文,称御旨,把章、表、奏、议规定为上行文.到了东汉末年,公文文种更为完备.表作为向皇帝进忠言、陈事理、反映情况的上行公文,在管理国家、处理政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诸葛亮的《出师表》,可称是当时所有表章中的佼佼者.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人们研读《出师表》,多从文章(特别是散文)的角度赞美其思想意义和写作手法.很少有人研究它的公文价值.其实《出师表》首先是一份完美的公文.《出师表》为古代公文开了一代新风.公文的文风是在公文写作中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风气或现象。
公文是为应用而存在,为办事而写作,因此就要求它具有以“简明”和“辞尚体要”为其主要标志的文风,这种文风随着公文的使用者—各个时期统治者的政治风气的好坏而发生变化不是“简明”、“扼要”.就是“浮华”、“繁冗”。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曾就文章的功用和文风的“华”与“实”进行过激烈地争论。
那个时期公文的文风基本上遵循着“辞尚体要”行事。
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典章法规亦趋一统,在公文的撰制中,对其格式及表述做了一些繁杂的规定,结构和用语出现了程式化的苗头,对公文的简明之风略有伤害。
汉承秦制,公文也基本保持了秦朝简明的文风,象刘邦(高祖)、刘恒(文帝)、刘启(景帝)等帝王的诏浩,以及贾谊、晃错等大臣的奏疏都较简明.汉武帝大大破坏了公文这一好风气,他喜功祟文,使浮华、繁冗之风渐兴,引起班固在《两都赋序》中做了如此的批评:“至于武、宣之世.乃祟礼官,考文章,……以兴废继绝,润色鸿业。
古代公文用词例析_下_
OFFICE OPERATIONS 59
办 公 史 话 办公室业务·2009 年第 8 期
“南朝送给我国的金帛,在誓书中 必 须 加 上 一 个 ‘献 ’字 才 行 。”富 弼 说:“‘献’ 字乃是下奉上的意思, 不能施用在两个平等的国家之 间,何况南朝皇帝是兄长,岂有兄 长献于弟弟之理?” 辽兴宗又说: “南朝将大批金帛送给我,是惧怕 我,何必 吝 惜 一 个 ‘献 ’字 ?”富 弼 说:“南朝皇帝是不想让生灵涂 炭,才送上金帛以取代干戈,并不 是 惧 怕 北 朝 。” 辽 兴 宗 说 :“改 名 ‘纳’ 字如何?” 富弼还是严词拒 绝。辽兴宗仍不死心,说:“在国书 中 用 ‘纳 ’字 古 亦 有 之 。”富 弼 反 驳 说:“自古只有唐高祖向突厥借兵 时,才向它称臣,当时所写的书信 中,或许称作‘献’和‘纳’也未可 知。其后颉利被唐太宗擒获,还会 有 此 事 吗 ?” 辽 兴 宗 看 到 富 弼 词 色 俱厉,估计无法使他屈服,就说: “我自派使者去南朝商议。” 富弼 退出帐外, 指着帐前的高山对刘 六符说:“此山尚可逾越, 若想在 国书中用‘献’和‘纳’字,就像不 能登天一样。使臣头可断,此议决 不 敢 答 应 !”九 月 ,辽 兴 宗 派 遣 北 院枢密副使耶律仁先和刘六符出 使宋朝,在交换“增币二十万”誓 书时, 为国书中用什么字的问题 仍与宋朝争论不已。 宋朝最后不 敢过分违逆辽国的要求, 于是采 纳宰相晏殊的建议,同意用“纳” 字(《续资治通鉴》卷四十四)。
公文写作的成败,有时不在整 篇文章上, 而在几个字词的使用 上, 所以公文用词要做到准确得 体。所谓准确,就是指公文用词要 恰如其分地表达公文内容,使人一 看就知道公文的中心思想和基本 精神。所谓得体,即是公文用词一 定要得体, 必须和文种特性相适 应,和行文关系相适应,和一定的 语境相适应。 如果做不到准确得 体, 公文写作就难以取得成功,严 重的,甚至还会酿成祸患。因此,无 论是古代公文还是现代公文写作, 都必须要在词语的细微差别和感 情色彩上字斟句酌,不能有丝毫的 马虎和疏忽。
客从原文,翻译,赏析
客从原文,翻译,赏析客从原文,翻译,赏析客从原文,翻译,赏析1门有车马客行门有车马客,驾言发故乡。
念君久不归,濡迹涉江湘。
投袂赴门涂,揽衣不及裳。
拊膺携客泣,掩泪叙温凉。
借问邦族间,恻怆论存亡。
亲友多零落,旧齿皆凋丧。
市朝互迁易,城阙或丘荒。
坟垄日月多,松柏郁茫茫。
天道信崇替,人生安得长。
慷慨惟平生,俯仰独悲伤。
翻译门前有车马经过,这车马来自故乡。
因为顾念我久久未回,因而他们远涉而来。
我听说有客人从故乡来,赶快整理衣服出去相见。
见到故乡旧友不禁感动得掉下泪来,亲手拉他进屋,擦干眼泪我们聊起了我离别家乡后彼此的境况。
我问他现在乡国和宗族过得怎么样,他凄怆地对我说,自我别后的这些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亲友也大都零落,不知迁徙到哪里去了,那些年迈的老人都已去世。
市集和朝堂都改变到了其他地方,以前的很繁华的地方都已成为了丘垄和荒地。
坟茔越来越多了,坟地上的松柏也郁郁苍苍。
天道还有盛衰,何况是人生呢?想想我自己的人生,顷刻之间觉得无限悲伤。
注释濡迹:留下踪迹。
濡,沾湿的意思。
投袂:甩下衣袖。
赴门涂:赶出门口上路。
揽衣:整理一下衣服。
拊膺:拍打胸部。
掩泪:擦干。
邦族:乡国和宗族。
旧齿:故旧老人。
市朝:市集和朝堂。
郁茫茫:茂盛的一片。
这里指坟墓剧增。
崇替:盛衰。
俯仰:顷刻之间,形容时间短暂。
鉴赏《门有车马客行》,乐府旧题。
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说:“皆言问讯其客,或得故旧乡里,或驾自京师,备叙市朝迁谢,亲戚雕丧之意也。
”西晋武帝末年,陆机和弟弟陆云离开江南家乡,北上洛阳以求取功名。
不久,晋武帝去世,围绕权力的再分配,统治集团内部各派系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陆机沉浮于这种复杂的环境中,备感仕途艰险、人命危浅,由此也常常生发出怀念故乡亲友之情。
这首诗虽沿用乐府古题,但反映的却是陆机自己的感情。
诗的开端六句,交代有客自故乡来,诗人急忙出门迎接。
首句点应诗题。
“念君”二句,以故乡客口吻点明作者离乡时间之长,以故乡客远涉而来暗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并非一般,为下文的问讯作了铺垫。
古代公文程式解析
古代公文程式解析公文程式是一种在古代广泛应用于政府、军队、商业等领域的文章写作规范,它在当时的背景下具有极其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文将从古代公文程式的角度出发,探讨文章创作中应遵循的规范。
概述古代公文程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实际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它的形成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密不可分。
公文程式解析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还能为我们现在的文章写作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详细解析古代公文程式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为核心的是公文的格式、称谓、正文和落款等。
首先,公文的格式是古代公文程式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不同等级的公文都有规定的格式,包括纸张的大小、颜色、图案,以及文字的排版、用笔、墨色等。
这些规定都是为了凸显公文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同时也方便阅读和传承。
其次,公文的称谓也有严格的规定。
根据公文的性质和接收对象的不同,公文的称谓也有相应的变化。
例如,“令”、“檄”、“帖”等用于上级对下级,“状”、“启”、“笺”等用于下级对上级,“移”、“咨”、“牌”等用于平行机关之间的往来。
正文是公文的主体部分,它要求简明扼要地表达出公文的中心思想。
在写作过程中,要避免使用艰深晦涩的文字,尽可能使用明确、简洁的语言。
同时,正文中的层次结构也要分明,以便读者能够快速地了解公文的主旨。
最后,落款部分也是公文程式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落款通常包括公文起草人的姓名、职务、日期等内容,它不仅代表着公文的权威性,还具有法律效应。
因此,在落款部分要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纷争。
举例说明为了更好地理解古代公文程式的实际应用,我们可以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以下是一篇古代公文的部分内容:[格式:绢本黄绸,四角龙纹,中央大宝黄龙图案][称谓:御札][正文]:“亲爱的大明臣子,朕自即位以来,一直孜孜图治,求德于百姓。
先帝在位时,已将临川王府的藏书赐予朕,朕深感荣幸。
然而,朕察觉到这些藏书尚不完善,特此颁发诏令,命尔等汇集先帝赐书及民间秘籍,务必使大明王朝的文化瑰宝得以完善。
古代经典公文
《谏逐客书》古文赏析【作品介绍】李斯的《谏逐客书》文章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论理透彻。
所举大量的事实有效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同时还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有着不容置辩的说服力。
无怪乎后人称赞“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原文】谏逐客书作者:李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1)。
昔穆公求士(2),西取由余于戎(3),东得百里奚于宛(4),迎蹇叔于宋(5),求丕豹、公孙支于晋(6)。
此五人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7)。
孝公用商鞅之法(8),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9),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10),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11);北收上郡(12);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13);东据成皋之险(14),割膏腴之壤。
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15),废穰侯,逐华阳(16),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17),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18),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19)。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20),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魏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21),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22)、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23),而随俗雅化(24)、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甕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25),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26),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甕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值得研读的古代公文
值得研读的古代公文古代的尽管与现代的表现形式已经有很大的差异,但都通过从事行政管理工作。
从文体上看,制、诏、策(册)、戒、敕、旨、谕等是皇帝在政务活动中颁发,相当于现在的意见、方案、决定等;文武百官向皇帝上奏的文书主要有奏、章、表、议等,类似于现在的报告、请示及调研等。
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以前,古人书写不便,从提高效率和经济实用的角度需要写短文,再者古代为官礼制较多,对官员行文要求严格,因此古人行文大多高度概括,形成了言简意赅的文风。
古代的语言高度概括。
如《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其《中篇》仅用18个字“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便将秦统一六国的史实叙述完毕,其中“灭”“并”“兼”三个动词一气呵成,自然流畅。
又如刘邦的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只用10个字就将简单的三条带有法律意义的入关主张公诸天下,语言直白朗朗上口。
经口口相传,便路人皆知,省去了大量宣传发动的人力财力。
再如诸葛亮的名篇《出师表》,全文仅800余字。
《出师表》篇幅虽短,信息量却大,用现代的眼光看,诸葛亮作为蜀国“总理”,这既是一份合格的形势分析报告,又是一篇对政事施行的请示,更是一篇抒情议论结合的优美散文。
文中开篇赞美刘备的功绩,引出上表缘由;转而委婉地劝导刘禅要继承和发扬刘备的优良传统,广开言路,多纳良言,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重要作用;最后感念刘备发现、重用自己的恩德,并详细阐述下步工作打算,展露自己全心辅佐的赤诚之心。
全文夹叙夹议、用语谦逊、条理清晰,篇幅高度浓缩,内容又十分丰富,还融议论、叙事、抒情于一体,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古代的还广用典故,行文巧妙。
古代臣子上书,进谏策略非常重要。
首要的是要顾及君主的尊严,即使是君主明显的过失,也要用巧妙的语言来进谏,否则不但起不到建言献策的效果,反而招致自己的人头落地。
因此借用典故,借古说今是个好办法。
如唐代韩愈的《论佛骨表》开篇便引用孔子《论语·雍也》中的话:“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中国古代公文的语言特点分析
中国古代公文的语言特点分析作者:韩玲来源:《办公室业务(上半月)》 2020年第8期文/暨南大学文学院韩玲【摘要】中国古代公文具有言简意明、行文简洁、针砭时弊、讲求实效、善用修辞、文意饱满的语言风格,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持续力。
仔细研究分析并合理借鉴古代公文在语言上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公文语感,提升现代公文写作水平。
【关键词】古代公文;语言特点;借鉴“公文”是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中产生的,是统治阶级用以记叙、传递和保存管理国家政治、经济事务等公务信息的重要工具。
曹丕曾在《典论·论文》中写到“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认为公文是维系整个国家民族安身立命的重要媒介。
现代也有学者认为“从经国、纬世、治民、安邦的角度来讲,公文是人类在文字领域最伟大的一种创造,是人类文字作品中最重要的一类”。
可见古今以来人们都对公文的价值有着高度的重视与肯定。
古代公文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我们探求历史真相的重要途径,其中的优秀篇章,言辞优美,字字珠玑,令人百读不厌,成为经典代代相传,至今仍具有很高的学习、借鉴价值。
本文从公文的语言特点这一角度出发,将中国古代公文的语言风格大致概括为:简要准确,讲求实效,文采飞扬。
钻研和解读古代公文中的经典,感悟其精妙,吸收其精华,汲取其养分,对我们提高公文制作水平大有帮助。
一、言简意明,行文简洁古代公文讲究字词句的精确使用,表达直接,不写废话、空话。
先贤孔子在《论语》中明确表示“言辞只要把意思表达清楚就可以了”。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强调文章不应以“冗长繁杂”为巧妙,而应以“行文简洁”为技高。
故大部分优秀的中国古代公文都体现出“言尽意尽,意尽言尽”的质简文风。
例如西汉刘邦先入关中,抢占咸阳后,公开发布了《入关告谕》,这样一个收拢民心、稳定局势的重要公告,全文只用了99个字,字字铿锵有力,条理鲜明,文中“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仅10个字,就把新立法律条例说得一清二楚。
《汤誓》全文只有短短的166个字,篇幅短小却不失逻辑,层层递进地表达出了意图:号召民众举兵伐桀。
古代公文
推荐答案大体说来,古代公文可分朝廷公文和官府公文两大类:前者是帝王与臣属之间使用的公文,后者是官僚或官府之间的来往公文。
朝廷公文可分为“诏令”和“奏疏”两类。
诏令类公文是帝王告臣属的,属王者之言。
最早的此类公文称为“命”,夏、商、周三代又增加了“诰”、“誓”,主要体现在《尚书》当中;到秦时,又改“命”为“制”,“令”为“诏”;汉初,皇帝之命令又分为四类:策书、制书、诏书、戒敕;唐代将“王言”分为七种,其戒敕一分为四:发敕、敕旨、论事敕、敕牒;宋有御札;元清称圣旨。
诏令类公文皇帝一般不亲自撰写,而由词臣翰林等代笔。
蔡邕《独断》:“制者,帝王制度之命也。
”“制”又称“制书”,秦汉时皇帝用以颁布重大制度。
唐代凡行大赏罚,授大官爵,改革旧政,宽赦降虏,都用制书。
宋承唐制,用以封三公、三省(即门下、中书、尚书)等和罢免大臣。
明代皇帝对臣属有所宣告时使用制书。
到了清代,“凡大典礼,宣示百寮,则有制辞”(《清会典》卷二注)。
明陈懋仁《文章缘起》注云:“诰,告也,训饬戒励之言也。
”“诰”是皇帝对臣民进行训诫的公文。
秦以前,上下可以通用。
《尚书》中《大诰》、《洛诰》是上对下的,而《召诰》则是下对上的。
秦废“诰”而用“制”、“诏”。
唐不称“诰”,而称曰“告身”,宋则称“诰命”,用于赐爵授官,与制书通用,设“知制诰”官员专管其事。
《说文》:“诏,告也。
”秦以前与“诰”一样,上下通用。
汉以后,为天子专用。
其有制诏、亲诏、密诏、手诏、遗诏等名目。
周公庙唐碑《润德泉记》中的唐宣宗赐诏即属于此类。
汉武帝的《策贤主诏》,当时又称为“制”。
到了唐末,“诏”有时也被称做“制”。
明初,诏书首称“奉天承运”,以表皇帝是“见人言动奉天而行,非敢自专也”(《典故纪闻》卷一),即把王命说成是天命。
策书是古代命官授爵的公文,亦可用于罢免,“策”与“册”通。
《说文》云:“册,符命也”,“策”作为王命公文,有所谓策问,即作为试题书之简策,选拔人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公文的源流及发展 二、古代公文的写作技巧 三、古代公文的语言特点 四、古代公文文风的演变 五、古代公文的立意 六、古代公文名篇赏析
Chines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一、公文的源流及发展
我国的公文,从公文信息记述传递和保存的方式方法去划分,大致可 分为八个有所交叉的阶段 : (一)结绳、刻契记事与象形文字公文
图7 咸丰皇帝圣旨
Page
8
(七)纸张公文 汉代造纸术发明,纸张产生,公文载体发生历史性变革。因为经济实 用、携带方便,纸张成为公文书写最主要和最重要的载体,沿用时间 最长、使用范围最广,随之产生了公文的折叠、卷轴、骑缝、修改等 制度。从此公文进入飞跃发展的时代,一系列公文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都以此为基础。 (八)电子公文 20世纪90年代后各国政府纷纷将电子政务提上日程,首先从纸质公 文的电子化入手,以实现无纸化办公为首要目标,于是以电子为载体 的电子公文历史必然地产生和发展起来,公文的载体再一次发生了意 义深远的变革,进入电子时代。
Page
11
(三)寓理于情、以情感人
多年来流行的看法,认为公文大多是“官样文章”,“晓之以利 害”可以,抒情则大可不必,这在一定意义上是正确的。但公文的种 类繁多,其写作方法的变化运用也是多样的,古代公文中也有一些名 篇采取了“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手法,去实现作者的目的意 图。如果说《出师表》的“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多少还 有点公式化气味,那么李密的《陈情表》则是真正“以情动人”公文 典范。
Page
10
(二)公文的说服力与真实性
真实性是公文写作的根本原则,古人早就有“修辞立其诚”,“美 物者贵依其本,赞事者宜本其实”。“事以明核为本”等说法。历代中 枢,汉宣帝曾下诏反对公文“增辞饰非”,隋文帝曾普诏天下:“公私 文翰,并宜实录”,都指出了这一点。公文特别是政策性很强的上行公 文中,当下级向上级阐述观点时,由于他驳斥的是上级甚至是皇帝,它 必须有充足理由,也就是说要充分地以理服人,但这"理"的基础却是事 实,而绝非空洞言词,空谈道理的公文大抵只能供后人欣赏颂扬,当时 却多半不会有好效果的。亦即公文上行文成败关键,从内容上讲在于所 阐述的主张,提出的政策是否符合上级方针和利益;从写作上讲,在于 所选用的材料论据,是否真实,使人信服。只有真实的东西,才会真正 有政治力量,李斯《谏逐客书》可谓楷模。
Page
5
(四)石刻公文
甲骨质轻体薄,青铜笨重价高,贵族阶级 为了满足权力欲望,显示威严权势,强烈 需要一种更为厚重庞大的载体来记载刻录 公文,石碑应运而生。石刻碑刻始于战国 末年秦朝初期,盛于魏晋时期。到了汉代 时期,铜器公文一般就只记录年月工名, 宏篇巨制则以石碑为主,公文载体逐渐由 青铜器转为石碑。石碑公文宏伟大气,历 时更长,受众更广,能够强有力地体现公 文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能够更好地将作者 著文的目的放大并加以强调,大大加强公 文的功能。
Page
பைடு நூலகம்
9
二、古代公文的写作技巧
(一)公文的政策性和针对性 古代优秀公文,在内容上多体现了强烈的政策策略思想, 在写作上有明确的针对性,从而能较好地达到它的创作意 图,实现它的政治目的。
我们试以林则徐《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片》分析,看看 他是如何从维护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的角度出发,将犀利的笔锋直刺 当时在全国存在的白银大量外流的要害问题,促使道光皇帝采取了严 厉措施 禁烟的。
图6
银雀山汉墓竹简
Page
7
(六)绵帛公文
早在纺织业起步时期,就有人在布尺上书 写公文,但是受生活水平限制并不常用。 到了汉朝时期,社会发展,生活富足,为 了彰显天子威严,宫廷范围内开始使用昂 贵奢华的丝绸绢帛书写诏书下发圣旨,绢 帛成为公文的一种载体。绢帛价格昂贵, 并不适用于普通大众,所以它并不是公文 的主要载体,却是重要载体,在封建王朝 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作为威严地位的象 征被沿用。 与绢帛极为相似的一种 公文载体是兽皮,它的 使用范围更狭窄,一般 应用在经济社会不发达 的少数民族地区,尤其 是以游牧为生的北方地 区。那里不盛产青铜、 纸张、绢帛,却盛产兽 皮,所以部落、王庭下 达命令一般以兽皮为载 体。
约在公元前十七世纪夏代以前,当时中国社会还属于原始公社(仰韶 文化)社会前后,还未出现甲骨文,社会需要与产生的"公文"信息量 还不很多,而且没有文物确证,只能算一种推测。
(二)甲骨公文
甲骨文是距今三千多年前殷王室 后期利用龟甲、兽骨进行占卜的 记事文字,目前出土已在十五万 片以上,甲骨文中有不少围绕王 室活动为中心的官方文书,诸如 战争、祭祖、气象、财产分配等 ,其结构完整,有事由、情况、 办法及占卜时间、“起草”的贞 人(商吏官名,掌用占卜)姓名 ,已具备公文雏形。
图1殷王武丁贞问妇 图2殷王武乙贞问祭 祀先公先王卜骨 婡患疾刻辞卜甲
丁巳卜宾贞:妇婡不疾? 贞:妇婡其疾?
Page 3
(三)金文公文
以青铜器为载体代表,以铭铸为 著文手段,指通过制范铭铸在陶 器、玉器和青铜器上的公文。典 型代表是虎符,即古代皇帝调兵 遣将用的兵符, 最早出现于春秋战 国时期,是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 伏虎形状的令牌。虎符一劈两半, 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朝廷保存, 只有两者勘合,才可以调兵遣将。
图3 战国时代秦杜县的遣兵虎符 ——秦杜虎符
Page
4
另外,还有西周著名的《毛公鼎 》,铭文四百九十七字,记载了 毛公衷心向周宣王为国献策之事 ,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 。
1975年在陕西歧 山还发现了西周后 期的四件金文器, 有一件铸有两个奴 隶主打官司判决词 的“朕”、 “匜”(音仪),记 载下了西周的司法 公文。
图5 传说由李斯撰刻的宣扬 秦始皇统一伟业的琅琊台刻石
Page
6
(五)简册公文
在甲骨、青铜、石碑上雕刻文字,费时 费力,于是人们发明了方便省力的书写 工具——毛笔,不仅使文字形体发生很 大改变,也使公文载体发生重大变革, 由笨重坚硬不易携带书写的石碑、青铜 等转向轻便易书写的木片、竹简,于是 产生了“简册”(用麻绳或牛皮筋串起 来)。简册成为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最 为广泛的书写材料,甚至成为书籍的代 称。秦始皇当政时,每天要阅读的简册 公文需要几对太监合力共抬,这一方面 反映了秦始皇勤勉政务,另一方面也反 映了竹简作为公文主要载体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