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教材精讲-第21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三)
本章重点: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其他知识点:
1.三种不同区域文学的异同概貌。
2.本时期不同阶段文学主潮的变化。
3.文学思潮与论争及胡风的理论。
“40年代文学”的共性
战争环境(乱世)的影响
新文学的传统
社会制度与政治文化背景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文坛
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孤岛
一、概述
(一)国统区文学
1.抗战初期
(1)时代背景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
昂扬激奋的英雄主义
以“救亡”的宣传动员为轴心:救亡压倒启蒙
巨大的民族凝聚力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抗战文艺》
“文章下乡,文章入伍”
与广大民众结合
(2)文学创作
共识:文学必须充当时代的号角,必须直接反映现实,必须为普通民众所接受
共同的爱国主义的主题和共同的思想追求:表现民族解放战争中新人的诞生,新的民族性格的孕育与形成
类似的情绪与风格:英雄主义的调子
报告文学和通讯的发达:新闻性、纪实性
诗歌朝广场艺术的方向发展
大众化的小型轻便的文艺形式:故事、鼓词、唱本、街头剧、戏曲、壁报
廉价地发泄感情或传达政治立场
文学的多样化、个性化的部分丧失
2.相持阶段
(1)时代背景
战争的残酷性
取得胜利的艰巨性
沉渣泛起的各种封建文化的积垢
现实中的腐败现象
时代心理:沉郁苦闷
“热情凝固了,幻想破灭了,光明晃远了,代替了这的是新的苦闷和抑郁。”更加深刻的思索
重新认识我们的民族,重新认识自己
(2)文学创作
爱国主义主题的扩展与深入
题材的纵深的立体的开拓与发掘
面对现实:揭露现实黑暗势力和解剖民族痼疾
转向历史:
寻找民族脊梁,发掘民族美德,总结民族历史经验教训:《屈原》
探讨民族文化传统、民族性格的优劣得失:《呼兰河传》、《四世同堂》、《北京人》、《家》面向自己:
爱国知识分子的苦难历程,探讨知识分子的历史道路
知识分子题材作品的创作高潮
《财主底儿女们》、《困兽记》、《引力》、《春寒》、《法西斯细菌》、《雾重庆》、《岁寒图》、《万世师表》、《火把》
面对现实:追求历史感——交织着冷峻苦涩的喜剧感
回顾历史:获得了诗情,削弱了思想锋芒
面向自己:更注重人物内心开掘、浓重的悲凉色彩
最重要的文学形式:长篇小说、多幕剧、长篇叙事诗与抒情诗
追求“史诗格调”的创作倾向
作家心态:冷静沉郁,以小见大
《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火》、《四世同堂》、《前夕》、《山洪》、《财主底儿女们》
3.抗战后期及战后
(1)时代背景
民主运动的热潮
(2)文学创作
文学的主题与题材
对黑暗的诅咒与对现实政治的否定
自我内省与历史总结
特有的氛围:紧张、愤激、嘲谑和痛苦,希望、期待、焦躁与不安
讽刺的主调
喜剧:《三块钱国币》、《乱世男女》、《结婚进行曲》、《升官图》、《群猴》、《捉鬼传》小说:《围城》、《八十一梦》
诗歌:《马凡陀山歌》、《宝贝儿》、《追赶时间的人》
散文:冯雪峰、聂绀弩
4.影响国统区文学的其他因素
民族形式与大众化方向
外国文学的影响
(二)解放区文学
1.时代背景
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变革
群众文艺运动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
2.文学创作
题材、主题以及人物描写的特点:
对新社会新制度的赞美、对人民群众斗争生活的热情描绘
普通的农民、士兵、干部
翻身解放的“新人”
对文学民族化大众化的自觉探求
读者主体是农民
新的文体:新评书体小说、新章回体小说、民歌体叙事诗、新歌剧
新文学最重大的变化:试图把¡°根¡±深深地扎到民族文化土壤和人民的生活中收获与缺失:
各自从对方吸收了思想和文学的新的因子,引起自身部分质变
新思想、新文化、新伦理观念及新的审美趣味
群众性文艺创作的热潮、民间传统文艺的复兴、新文学的发展
文学发展的片面性:
忽视了文学自身的艺术规律
轻视知识分子的倾向
放松了对艺术形式手法现代化的要求
忽视了文艺发展格局中也应有高雅优美的部分
(三)“孤岛”文学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
上海租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