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复活》解析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

合集下载

从《复活》解析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

从《复活》解析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

从《复活》解析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作者:王梅菊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19期摘要: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是复杂矛盾的。

宗教对于托尔斯泰十分重要,他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与他的宗教思想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只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才能真正了解他,才会有新的发现。

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不同于基督教思想,但“托尔斯泰主义”受基督教思想影响很大,在其一系列观点中都可以找到宗教意识渗透的明显痕迹。

1899年完成的《复活》是托尔斯泰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作者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它比较明显地体现了“托尔斯泰主义”思想,其独特的宗教意识最显著。

关键词: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托尔斯泰主义宗教思想在俄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列夫·托尔斯泰都有其独特的地位。

他以文学创作为手段,表达对俄国历史的思考、对现状的批判、对未来的探索,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思想体系。

这套思想体系希望社会能以“博爱”为基础,“不以暴力抗恶”,进而进行“道德自我完善”——这就是所谓“托尔斯泰主义”。

这一思想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文学家,托尔斯泰始终把思想探索置于最高的地位。

托尔斯泰的一生是艰难探索的一生,时代的局限使他不由自主地在相当程度上把自己的思想纳入了宗教的轨道。

因此,托尔斯泰的思想探索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他的宗教探索。

对于这些,带有思想总结性的最后一部小说《复活》体现得比较明显。

1921年张闻天在《托尔斯泰的艺术观》中指出托尔斯泰“拿宗教的知觉去评定艺术的价值”,这种宗教的知觉即为基督的知觉,“基督的知觉给一切人类情感以新方向”[1]。

刘半农认定托尔斯泰的创作以“‘Where’s?love,there’s?God’(哪里有爱,哪里就有上帝)一说为归宿”。

托尔斯泰的世界观明显受到基督教文化的深刻影响,他的那些以“爱”为主题的人道主义思想源于基督教义。

但托尔斯泰的宗教意识并不是独立表现的,作者的“不以暴力抗恶”等主要思想是它的载体。

浅析复活中的托尔斯泰主义

浅析复活中的托尔斯泰主义

浅析《复活》中的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是人类文化史上灿烂的巨星。

《复活》是他世界观发生剧变后,呕心沥血写出的最后一部长篇巨著,是托尔斯泰创作的顶峰,是他一生思想和艺术的总结。

很多年前,我就曾拜读文学巨匠托尔斯这部代表作,对其中的男女主人公留有深刻印象,可能是身为一名女性的关系,我更关注女主人公玛丝洛娃,其多孑的命运、经历的坎坷无不使我的心牵挂。

今天当我再次品读这位大师的作品时,对其塑造的男女主人公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对这部著作的内涵也有了更深刻地理解。

《复活》作为托尔斯泰的代表性作品,集中体现了托尔斯泰主义的精神,是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精神的复活,更是爱的复活,道德的复活。

有人曾这样描绘“托尔斯泰主义”:以基督教“博爱”思想为基础,鼓吹不以暴力抗恶,个人在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以及向宗教寻求出路。

认为书中充满了托尔斯泰布道式的道德说教,并把这些视为托尔斯泰作品中的消极因素。

我并不否认这部作品有其悲剧性和历史的局限性,艺术作品源于生活,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托尔斯泰,其思想不可避免地会打上时代的烙印。

但我想这并不能取代这部作品体现出的对人生、人性的关注,对人类精神的关怀,对未来社会起到的日益凸现的积极作用。

在《复活》中托尔斯泰不止一次地提到博爱这个观点。

他认为所有的社会不公,一切的恶的来源都在于人没有得到人应有的待遇。

按照托尔斯泰的观点,所有的人都是有罪的,每个人都应在上帝面前承认自己的罪。

而正因为如此,我们既没有权利去仇恨别人,更没有权利去惩罚别人。

这里的“爱”抛弃一切物欲和功利主义,是一种没有外在压力,从自我内心迸发出的感情和理念。

“爱”使生命得以存在和延续,使人类社会得以进步和发展。

托尔斯泰也试图以它来规范和调和整个社会。

在第二部第四十节托尔斯泰为犯人所遭遇的悲惨境遇寻找原因邪道:“‘他们所以没有这样做,甚至不许别人这样做,无非是因为他们不认为他们面前站的是人,他们心目中没有他们对人所负的责任,只有官职和这种官职的要求,把这些东西看得高于人与人的关系的要求。

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中的宗教信仰与救赎

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中的宗教信仰与救赎

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中的宗教信仰与救赎简介《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一部小说,首次出版于1899年。

本书以法庭审理一次通奸案件为背景,描绘了主人公尼古拉·伊凡诺维奇在面对自己犯下的罪行后,逐渐觉醒并寻求内心的宗教信仰与救赎的过程。

宗教信仰的重要性在《复活》中,宗教信仰被视为一个重要的主题。

尼古拉最初是一个世俗化而堕落的人,在他犯下通奸罪后,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意义,并寻求精神上的满足和道德上的救赎。

通过慢慢追寻宗教信仰,尼古拉渐渐找到了内心平静和真正意义上的幸福。

获得救赎的道路《复活》展示了不同角色对宗教信仰和救赎所持有不同态度。

在小说中,托尔斯泰通过对尼古拉逐渐转变的描写,探讨了人们获得救赎的道路。

尼古拉不仅要面对自己的罪行,也需要经历内心的挣扎和改变。

他通过照顾、关爱被社会抛弃和厌恶的人来实践宗教救助,并通过这一过程找到自己的救赎之路。

反映社会与个人的对比《复活》中,托尔斯泰不仅展示了宗教信仰对个人生活的重要性,也通过描绘社会现实与个人信仰之间冲突的表现方式来呈现整体主题。

小说中登场一位既富有又贪婪、利用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的法官,代表了那些世俗利益至上者。

而尼古拉则代表着那些寻求精神信仰和超越物质追求的人。

总结《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一部力作,以宗教信仰和救赎为核心主题。

从主人公尼古拉·伊凡诺维奇逐渐觉醒并寻求救赎之路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尼古拉的内心挣扎和改变。

同时,小说也通过对社会现实与个人信仰之间的对比来探讨宗教信仰在个体和社会层面上的意义。

通过《复活》,我们可以思考宗教信仰如何引导人们寻找内心平静和真正意义上的满足,并在道德方面寻求救赎。

谈《复活》中列夫·托尔斯泰的思想矛盾

谈《复活》中列夫·托尔斯泰的思想矛盾

谈《复活》中列夫·托尔斯泰的思想矛盾作者:何永忠来源:《语文学刊》 2014年第1期何永忠(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呼伦贝尔021306)[摘要]小说《复活》中宣扬了“托尔斯泰主义”、“道德自我完善”“精神的人”压倒“兽性”的人。

批判沙皇专制制度,表达农民的愿望与要求。

他怀着美好的理想,寻找改革俄国黑暗现实的道路,托尔斯泰反对当政的暴力行为、强权统治和邪恶的政治势力。

托尔斯泰思想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现实生活、政治体制、历史传统以及诸多复杂背景的真实反映。

[关键词]托尔斯泰主义;复活;道德自我完善[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1-0077-02《复活》充分反映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以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作家思想探索和创作实践的艺术总结。

在《复活》中托尔斯泰作为生活在宗法制度下的广大农民的代言人,对沙皇专制制度进行了空前激烈的批判,对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做了深刻的揭露;同时也集中宣扬了作家的政治理想——托尔斯泰主义。

其中渗透着浓烈的宗教思想,寄托着托尔斯泰的社会理想。

然而,他美好的社会理想与无情的现实却产生猛烈的冲突和激烈的矛盾。

是用博爱拯救人的灵魂还是以暴力摧毁人的邪恶?直到作家晚年创作《复活》时完成了“道德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恶”的带有浓郁博爱、宽恕思想的“托尔斯泰主义”。

《复活》通过玛丝洛娃的冤案和聂赫留朵夫的奔走营救,一方面不仅彻底揭露并严厉批判政府的司法制度,触及了整个官僚社会,而且集中反映了农民的生活状况,尖锐地提出土地问题,充分表达农民的愿望与要求。

另一方面,作品还猛烈地攻击沙皇专制政治的精神支柱——官办教会。

同时作品又大力宣扬了“道德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恶”的说教,表现出托尔斯泰世界观的矛盾与消极的方面。

其中深刻的思想矛盾性质,是在对法律、对贵族、对宗教的批判中表现出来的,是通过人物、情节、场景的对照,尤其是通过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关系表现出来的。

《复活》(俄罗斯)列夫托尔斯泰读后感

《复活》(俄罗斯)列夫托尔斯泰读后感

《复活》(俄罗斯)列夫托尔斯泰读后感第一篇范文《复活》(俄罗斯)列夫托尔斯泰读后感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是一部深度挖掘人性、社会与道德的伟大作品。

它不仅展示了19世纪末俄罗斯社会的复杂面貌,更以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昭示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

在细读这部作品后,我被其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吸引。

书中,托尔斯泰通过聂赫留朵夫和马斯洛娃的故事,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不仅是个人灵魂的觉醒,更是对社会阶层、法律、道德的全面反思。

原文中,“他明白了,他的罪行并不是因为他自己,而是因为整个生活条件。

”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个体命运与时代背景的紧密联系。

《复活》对人性的剖析入木三分。

马斯洛娃的堕落与聂赫留朵夫的觉醒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人性在苦难中的挣扎与选择。

托尔斯泰在书中写道:“人类有两种生活:一种是表面的,一种是内在的。

”这正是对人性的高度概括,引人深思。

作品中,托尔斯泰的文字犀利且充满力量。

他旁征博引,触类旁通,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真实的情感表达,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

例如,在描述聂赫留朵夫的内心挣扎时,托尔斯泰写道:“他感到自己内心有两种力量在斗争,一种是高尚的、善良的,另一种是卑鄙的、邪恶的。

”这种对人物内心的刻画,让人感同身受。

《复活》不仅是一部揭示社会现实的作品,更是一部探讨人性、信仰和道德的哲学巨著。

托尔斯泰在书中传递了一个观念:只有真诚地面对自己的罪行,才能实现心灵的复活。

这无疑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深刻探索。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看法是:它是一部充满人性光辉的作品,不仅揭示了社会现实,更引领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托尔斯泰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的深沉关爱。

这无疑是一部值得推荐给每一个热爱文学、关注人性的读者的经典之作。

```第二篇范文《复活》(俄罗斯)列夫托尔斯泰读后感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审视托尔斯泰的《复活》,这部作品展现了一场关于女性身份、尊严与解放的深刻讨论。

浅析《复活》中的托尔斯泰主义

浅析《复活》中的托尔斯泰主义

浅析《复活》中的托尔斯泰主义作者:黄焯来源:《华夏地理中文版》2015年第08期摘要:托尔斯泰的《复活》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作品。

首先,它对在当时社会的罪恶和腐朽反动的国家、法律、教会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披露。

更重要的是,许多人认为本书宣扬了“博爱”、“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的自我完善”思想,即“托尔斯泰主义”。

文章将对《复活》中体现的“博爱”、“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的自我完善”三个特点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复活;托尔斯泰主义;分析一、托尔斯泰主义的内涵托尔斯泰主义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突变后提出的基于对俄国和全人类终极关怀的主张,以“不以暴力抗恶”为主要内容,包括“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博爱”、“宽恕”。

托尔斯泰在完成名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之后,批判力量发展到顶峰,达到了“清醒现实主义”。

以广大农民观察俄罗斯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表达自己的意见,是他后期创作批评的根源,并在他的小说《复活》中表现最为引人注目,也最为突出。

《复活》包含的思想,除了对现实无情的批判,还热切宣扬赎罪、拯救灵魂、“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博爱”思想,被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对生命、生活进行思考和体悟后为人生方向寻找的标志。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它对人生的关注、对人类精神终极目标的关怀,对未来的积极意义将逐渐显示出来并引起重视。

二、《复活》中的“托尔斯泰主义”如果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的精神结晶,那么《复活》便是托尔斯泰精神的表现。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博爱。

博爱是基督教精神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托尔斯泰主义”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复活》中,“博爱”几乎与“宽恕”等同,因为不能对伤害过自己的人宽恕是博爱的最大障碍。

如果一个人不能原谅别人,内心很容易被“恨”占据,恶是世界不和谐、无法共生的根源,而恨往往是人们遭受恶的摧残造成的。

托尔斯泰的《复活》与人道主义

托尔斯泰的《复活》与人道主义

托尔斯泰的《复活》与人道主义长篇小说《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是作家几十年来对于社会生活观察与艺术实践经验的总结,更是作家对俄国人民命运思考的总结。

在这部作品里,托尔斯泰主要通过男女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马斯洛娃的精神复活过程,猛烈的批判了沙皇专制制度,法律官办教会,地主土地所有制及资本主义制度,撕下了旧制度的一切假面具,达到了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高峰复活,强大批判力量的思想基础,这就是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

托尔斯泰是真诚的人道主义道德家,他接近农民,同情农民,关心农民的命运,并且不断的探索人民生活的幸福途径,用高尔基的话来说,就是托尔斯泰的思想始终是朝着农民大众的利益这条路线的。

托尔斯泰出身于贵族,但它生长在农村,长期接近俄国农民,熟悉他们的生活。

托尔斯泰又是个受过资产阶级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启蒙运动倡导的博爱自由,平等和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对他有着深刻的影响,增强了他的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

他不仅同情农民,而且关心与思考着农民命运的问题。

但读过《复活》,发现它是一部充满矛盾的作品。

列宁指出,托尔斯泰的作品观点学说,学派中的矛盾的确是显著的。

他又说,托尔斯泰一方面无情的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揭露了政府的暴虐以及法庭和国家管理机关的滑稽,暴露了文明的成就和工人群众的贫困,野蛮和痛苦的加剧之间及其深刻的矛盾。

在这部小说里,托尔斯泰一方面以从未有过的力量,无情的揭露批判沙皇专制的暴虐,另一方面又对解决这些尖锐的社会问题无能为力,提出道德上的自我改善和不以暴力抗恶作为拯救人类的药方。

在小说的结尾,作者得出了这样荒谬的结论,想要从人类所遭受的可怕的罪恶中得救,唯一可靠的方法就是人人永远承认自己在上帝面前有罪,因此不能惩罚别人或者纠正别人。

其实,人道主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们对待人道主义,特别是19世纪后的人道主义,不能采取简单的、绝对的肯定或否定态度而做历史的具体分析。

因此,19世纪文学中的人道主义托尔斯泰复活中的人道主义有着二重性,一定有进步的一面。

浅析《复活》中托尔斯泰晚年的思想和历史背景

浅析《复活》中托尔斯泰晚年的思想和历史背景

浅析《复活》中托尔斯泰晚年的思想和历史背景前言:1899年,列夫.托尔斯泰历经十年心血的长篇小说《复活》出版了。

这是他继《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之后的又一部匠心之作,也是他晚年对自己探索了一生的思想总结。

这部作品通过对农奴女玛丝洛娃一生的悲惨遭遇和贵族聂赫留朵夫的忏悔经过,无情的揭露了沙俄残余农奴制下,统治阶层的腐朽和贵族奢糜的生活面目,也撕毁了法庭教会伪善的嘴脸。

茅盾曾这样评价:“无情地撕毁一切假面具的特点在《复活》中最具有力地表现出来了。

他成功地使用了对照的手法,正是在广大农民的贫困生活与贵族地主阶级的奢华生活的对照中,托尔斯泰无情地揭露了沙皇政府各级官员的极端腐败,猛烈地谴责了地主阶级土地占有制度的不合理。

”足以见得这部史诗级作品的不凡之处。

【1】只有经历了才会成熟(丰富的人生经历下思想的转变)托尔斯泰是俄国十九世纪中期的现实主义作家。

虽然身为贵族,但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双亡了。

可以说早年的成长经历,也是非常不幸的。

而成年后的他,先后担任过文官,上过前线。

尤其是在1852-1854年期间,参与了克里米亚战争之后,对他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也是在这段军旅生涯中,他先后发表了《童年》、《少年》和《青年》等作品。

后来他离开了军队,又重新回归到酗酒好赌的娱乐圈。

1856年之后,中尉退役的他先后到德意法等国游历,并创办过子弟学校,办起了教育杂志。

他对教育制度的研究和对哲学的兴趣,也是一段丰富的人生经历。

1866年,由于士兵希布宁无法忍受军官的虐待而反击被送上军事法庭。

托尔斯泰出席并前后奔走为其辩护,但最终还是被枪决了。

这让他对法庭和死刑产生了强烈的反对之情。

到了19世纪70到90年代期间,在全国饥荒困苦的大社会环境下,激发了他对世界观的立场转变。

此时的他,深切体会到了人们饥寒交迫的窘境。

也是在这段经历中,他开始从宗教、伦理上来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诉求。

这是一个漫长而持久的探索经历。

这段经历让他的思想彻底转变,并以同贵族阶级割裂,亲自体力劳作来抗议自己周围贵族的生活。

试析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从《复活》析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

试析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从《复活》析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

试析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从《复活》析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论文关键词:托尔斯泰《复活》宗教思想博爱道德自我完善论文摘要: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

一方面,它深受东正教福音教义的影响,理想主义色彩相当浓厚;另一方面,无情的现实又不断侵蚀和冲击着它。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使托尔斯泰的内心时刻道受着痛苦的煎熬,他的文学作品《复活》深刻而直观的反映了这一点。

宗教思想是托尔斯泰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理解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尤其是其中所折射出的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无论是对托尔斯泰研究还是对与他同时期的其他西方文学家及其作品的研究,都意义重大。

为了生动、具体地再现托尔斯泰宗教思想中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本文拟以小说《复活》为例对此作一简要分析。

一上帝法则“理性,爱叶罪恶卜暴力”。

对这个图式中罪恶,有两种不同的解决方式。

一是用“理性、爱”去挽救;二是用“暴力”去摧毁。

当然,不同的人基于自身不同的思想、立场和经历会采取不同的方式。

那么,对上述问题,作为一代文豪的托尔斯泰又持怎样的态度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回到托尔斯泰主义中来。

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结合个人、结合俄国和西方以及整个世界的历史和现实、结合各民族、各时代的社会思想和人生哲学,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对比和选择,最终形成的学说。

这个学说的主要思想和观点均源自东正教的福音教义,其精神实质也是与原始基督教一脉相承的。

一直以来,托尔斯泰都固守着东正教的福音教义,然而现实却总是在不断地解构,摧毁它。

但即便如此,托尔斯泰仍然向前探索着。

在托尔斯泰主义中,“勿以暴力抗恶”是其基本思想,同时“博爱”的精神也贯穿其中。

它一方面反对以恶抗恶,另一方面又主张用“人类爱”去宽恕,去感化。

托尔斯泰反复声明:“勿以暴力抗恶,决不是任暴行肆虐,而是真正根除暴行和罪恶所用的方法就是理性和爱。

”理想和现实的冲突由此使得托尔斯泰选择了这样的一种特殊方式。

“勿以暴力抗恶”和“人类爱”是托尔斯泰宗教思想道德学说的重要方面。

《复活》读后感探讨托尔斯泰之《复活》中的托尔斯泰主义

《复活》读后感探讨托尔斯泰之《复活》中的托尔斯泰主义

《复活》读后感探讨托尔斯泰之《复活》中的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主义:道德的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恶,博一爱一。

1.道德的自我完善在俄罗斯,其世界观所倡导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道主义,而是基督教人道主义,神人一性一和上帝的内在一性一。

在托尔斯泰主义中,表现为“道德的自我完善”。

在《复一活》中他写道:“一个是一精一神的人,他为自己所寻求的仅仅是对别人也是幸福的那种幸福;另一个是兽一性一的人,他所寻求的仅仅是他自己的幸福,为此不惜牺牲世界上一切人的幸福。

”在托尔斯泰看来,道德的自我完善便是抛弃利己主义,投身到利他主义中来。

一个人,如果仅仅为自己而活,为了自己而不惜牺牲其它人幸福的权利,那就是一个不道德的人,还没有找到生命的意义的人,而生命的真正意义就是在于为了他人牺牲自己。

如果想做一个道德完善的人,需要经受很多考验,因为在人心中那个兽一性一的人会不断站出来试图掩盖每个人一温一良的本质,诱一惑人要及时享乐。

所以,当我们认识到自己内心的这种二重一性一,就不得不经常要进行道德的自我完善。

在这里,我们会注意到“自我”两个字,也就是说,道德的完善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自我”,《马太福音》的条条框框不足以约束我们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因为《圣经》中的所有箴言必须与我们内心的神,或者说“一精一神的人”相对话,相联系,才能得到呼应,才能使我们由内而发的改变。

对心中的神的触发,往往只在一瞬间,一爱一情能让人看到内心的神的可贵,悔恨也能让人看到内心的神的可贵,甚至是罪恶也同样可以,只是在看到之时人们强迫自己把眼睛闭上,而纵身于罪恶给人们带来的片刻快十感之中。

“我要过人的生活。

”托尔斯泰认为,真正的人是永远根据自己的良知做事,时时刻刻进行自我反省,以避免自己掉入堕一落的深渊,即使曾经有过可鄙的生活,浑身罪孽深重,只要敢于呼唤自己的心中的上帝,勇敢面对以前和以后所有的时光,让“一精一神的人”永远站在“兽一性一的人”之上,那么就能拯救自己。

浅析《复活》中蕴涵的“托尔斯泰主义”

浅析《复活》中蕴涵的“托尔斯泰主义”

浅析《复活》中蕴涵的“托尔斯泰主义”【摘要】“托尔斯泰主义”包含“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清洗过的宗教”三个方面,它有落后软弱的一面,也有积极进步的一面。

在“托尔斯泰主义”产生的时代,它是不合时宜的,起到了消极作用。

但着眼于整个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它又包含着某些符合人类追求、给人们以精神启示的东西:只有自然、个人、家庭、社会和精神之间处于相互和谐的关系中,才能构成理想的生态社会。

《复活》中的否定和批判让我们的思维明朗,而肯定和建构是让我们的灵魂感动。

【关键词】辩证看待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主义”,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在19世纪80年代世界观激变后,在解决社会问题上所形成的一套“济世”理论。

“托尔斯泰主义”具体化就是“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清洗过的宗教”,这一思想贯穿于托尔斯泰不同时期的作品和论文之中。

作为托尔斯泰创作的最高峰,《复活》中的托尔斯泰主义表现得尤为明显。

怎样评价“托尔斯泰主义”?人们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对于“托尔斯泰主义”,笔者认为应该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既看到它的落后性、软弱性,也看到它的积极性、进步性。

一托尔斯泰的“勿以暴力抗恶”学说,初衷是良好的托尔斯泰在《复活》中深刻地批判了沙俄专制的国家制度,批判了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的反动黑暗,作者在小说中愤怒地控诉“人吃人的行径并不是在原始森林里开始的,而是在政府各部门、各委员会、各司局开始的”——“他在自己的晚期作品里,对现代一切国家制度、教会制度、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作了激烈的批判”。

但另一方面,托尔斯泰又宣扬“勿以暴力抗恶”,回避、抵制、反对用革命暴力反抗反革命暴力。

小说通过对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革命者的描写,宣扬了不抵抗主义、改良主义。

小说写到聂赫留朵夫在觉醒以后,对本阶级深感厌恶。

但是他越是看透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越是看透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越是看清楚人民的痛苦和灾难,那他就越来越要求自己宽恕统治阶级的罪恶和社会中的黑暗现象,越来越责备自己的批判态度过于严厉。

《复活》赏析

《复活》赏析

《复活》赏析《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宗法制农民的视角,对沙皇专制国家的一切制度、官办教会和私有财产制度进行了强有力的批判,并形成了一套用以解决社会矛盾的宗教伦理——托尔斯泰主义。

其主旨是仁慈、博爱、宽恕,提倡道德自我完善,要求勿以暴力抗恶。

在《复活》中,托尔斯泰用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一幅幅沙俄社会的真实图景,包括草菅人命的法庭和监禁无辜百姓的牢狱、金碧辉煌的教堂和褴褛憔悴的犯人、荒芫破产的农村和豪华奢侈的京都、茫茫的西伯利亚和手铐脚镣的政治犯等。

这些画面不仅揭示了农民贫困的根源,还深刻地展示了社会矛盾的根源。

首先,作家以人民的名义审判了“审判者”,撕下了那些高坐在审判席上的沙皇官僚、官方教士、贵旅代表们的假面具,剖析他们的肮脏灵魂。

而更为深刻的审判则在聂赫留道夫的心灵中进行。

他是造成卡秋莎不幸的第一个罪人。

在法庭上认出卡秋莎后,“他灵魂的深处不得不感到那一次行为的残酷、懦怯、卑鄙,还感到他那闲散的、堕落的、残忍的、怠惰的全部生活也是那样。

”从此开始了他的思想和生活的转折,他努力从“动物的人”向“精神的人”转化,竭力用受害者、普通老百姓的眼光重新审视他周围的一切事物。

他逐步成为本阶级的审判者。

通过他的主人公周旋于统治阶级最上层,发现原来掌握生杀大权、制定法律的人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他醒悟到“人吃人并不是从森林里开始的,而是从各部、各委员会、各政府衙门里开始的”。

聂赫留道夫奔走在贫苦人民最低层,看到农民挣扎在饥饿线上,他认识到“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和白昼一样的明显,也就是唯一能够养活他们的土地,都被地主从他们手里夺去了”。

卡秋莎这个形象在小说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她是一个农民的女儿,经历了被地主奸污的悲惨命运。

在认清沙俄社会现实的同时,她开始认识到自己的苦难并非由于自己的罪恶,而是由于社会的不公和阶级的压迫。

这使得她开始对社会不公进行反抗,并对聂赫留道夫的行为产生了愤怒和失望。

浅析复活中的托尔斯泰主义

浅析复活中的托尔斯泰主义

浅析《复活》中的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是人类文化史上灿烂的巨星。

《复活》是他世界观发生剧变后,呕心沥血写出的最后一部长篇巨著,是托尔斯泰创作的顶峰,是他一生思想和艺术的总结。

很多年前,我就曾拜读文学巨匠托尔斯这部代表作,对其中的男女主人公留有深刻印象,可能是身为一名女性的关系,我更关注女主人公玛丝洛娃,其多孑的命运、经历的坎坷无不使我的心牵挂。

今天当我再次品读这位大师的作品时,对其塑造的男女主人公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对这部著作的内涵也有了更深刻地理解。

《复活》作为托尔斯泰的代表性作品,集中体现了托尔斯泰主义的精神,是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精神的复活,更是爱的复活,道德的复活。

有人曾这样描绘“托尔斯泰主义”:以基督教“博爱”思想为基础,鼓吹不以暴力抗恶,个人在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以及向宗教寻求出路。

认为书中充满了托尔斯泰布道式的道德说教,并把这些视为托尔斯泰作品中的消极因素。

我并不否认这部作品有其悲剧性和历史的局限性,艺术作品源于生活,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托尔斯泰,其思想不可避免地会打上时代的烙印。

但我想这并不能取代这部作品体现出的对人生、人性的关注,对人类精神的关怀,对未来社会起到的日益凸现的积极作用。

在《复活》中托尔斯泰不止一次地提到博爱这个观点。

他认为所有的社会不公,一切的恶的来源都在于人没有得到人应有的待遇。

按照托尔斯泰的观点,所有的人都是有罪的,每个人都应在上帝面前承认自己的罪。

而正因为如此,我们既没有权利去仇恨别人,更没有权利去惩罚别人。

这里的“爱”抛弃一切物欲和功利主义,是一种没有外在压力,从自我内心迸发出的感情和理念。

“爱”使生命得以存在和延续,使人类社会得以进步和发展。

托尔斯泰也试图以它来规范和调和整个社会。

在第二部第四十节托尔斯泰为犯人所遭遇的悲惨境遇寻找原因邪道:“‘他们所以没有这样做,甚至不许别人这样做,无非是因为他们不认为他们面前站的是人,他们心目中没有他们对人所负的责任,只有官职和这种官职的要求,把这些东西看得高于人与人的关系的要求。

《浅析托尔斯泰小说的宗教思想与伦理观念》

《浅析托尔斯泰小说的宗教思想与伦理观念》

浅析托尔斯泰小说的宗教思想与伦理观念简介本文将探讨俄国作家莱夫·托尔斯泰(Leo Tolstoy)的小说中所体现的宗教思想与伦理观念。

托尔斯泰是一位深受宗教影响的作家,他的作品通过描绘人物和情节来探索人类存在、道德理念和信仰等方面的问题。

我们将从他的主要作品中挑选几部来分析,包括《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

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1.托尔斯泰对基督教有着深厚的信仰,他试图以圣经中耶稣基督所传达的爱、仁慈和无私为指导原则。

2.托尔斯泰强调个人与上帝之间的直接关系,反对教会权威以及形式主义的宗教实践。

他认为真正重要的是个人心灵上与上帝的联系。

伦理观念在托尔斯泰小说中的体现1.托尔斯泰的小说展示了对人类道德行为和责任的关注。

他通过人物塑造和情节推动来探索个人选择、对他人负责以及善与恶之间的冲突。

2.小说中描写了不同角色面临道德选择时的挣扎,如主角们在道德准则与欲望之间的抉择。

3.故事中常出现对社会不公义行为和不道德做法的批判,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和正确行为准则。

托尔斯泰小说中宗教与伦理互相影响1.宗教思想在托尔斯泰小说中起到指导道德选择和人生意义方面的作用。

通过宗教信仰,主角们得到启示、改变并追求更高尚的生活方式。

2.反过来,伦理观念也影响着角色对宗教信仰的处理。

一些角色将自己寻求真理和信仰途径中的困惑或矛盾看作是伦理观念上的挑战,并试图找到新的解析。

结论莱夫·托尔斯泰是一位重要而深思熟虑的作家,他的小说中强调了宗教思想和伦理观念之间的紧密联系。

通过描绘人物的道德挣扎、宗教信仰对行为选择的影响以及对社会不公正现象的揭示,托尔斯泰探索了个体在伦理和宗教领域中如何寻求真理、参透存在本质和建立品德上更高层次的思考。

这些主题使得他的作品在文学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字数:287)。

托尔斯泰的信仰之旅复活中的宗教与道德觉醒

托尔斯泰的信仰之旅复活中的宗教与道德觉醒

托尔斯泰的信仰之旅复活中的宗教与道德觉醒托尔斯泰的信仰之旅:复活中的宗教与道德觉醒托尔斯泰,作为俄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和深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他的作品和信仰对于现代文学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代表作《复活》中所展现的宗教与道德觉醒的主题,是托尔斯泰整个创作生涯中的重要篇章。

本文将从宗教与道德的角度探讨《复活》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并分析托尔斯泰对于信仰和道德的思考与表达。

一、信仰的觉醒与冲突《复活》以主人公涅克拉索夫的复活为主线,通过他的信仰之旅展现了托尔斯泰对于宗教的思考。

一开始,涅克拉索夫是一个世俗主义者,对宗教抱有怀疑态度。

然而,当他被卷入与被误解的悲惨女子卡蒂琳娜的生活,并意识到自己的罪孽时,他逐渐发现信仰的重要性。

托尔斯泰通过涅克拉索夫的经历,揭示了信仰与人性冲突的关系,同时也驳斥了现代社会中对于物质与欲望的盲目追求。

二、宗教伦理与社会问题在《复活》中,托尔斯泰通过涅克拉索夫的宗教觉醒,表达了对当时社会伦理问题的深刻思考。

在涅克拉索夫接触到已堕落的卡蒂琳娜之后,他开始反思自己和整个社会的责任。

托尔斯泰通过揭示社会问题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联,呼唤人们应当关注并改善社会现实,传达出人道主义精神和道德觉醒的重要性。

三、个体与群体的觉醒除了宗教的觉醒外,托尔斯泰在《复活》中也呼唤个体和群体的觉醒。

通过描绘涅克拉索夫与其他角色之间的相互作用,托尔斯泰探讨了个人和集体在面对道德与正义问题时的态度。

在小说结尾,当涅克拉索夫努力为卡蒂琳娜争取公正时,他也代表着个体的觉醒,同时与整个社会的道德反思相呼应。

四、信仰与现实的对立《复活》中也存在着信仰与现实之间的悖论。

尽管涅克拉索夫深信宗教的力量,并试图用信仰来改变现实,但他最终发现社会对于道德的漠视与金钱的诱惑远胜于个人的信仰。

托尔斯泰通过这种对比,呈现了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之间的巨大落差,同时也探讨了信仰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

五、个人的道德选择与救赎在小说中,涅克拉索夫最终在道德觉醒和宗教信仰的驱使下做出了个人的道德选择。

从《复活》看托尔斯泰的宗教与道德观

从《复活》看托尔斯泰的宗教与道德观

从《复活》看托尔斯泰的宗教与道德观From "Resurrection" to Tolstoy's Views on Religion andEthicsNestled amidst the Russian literary landscape, Leo Tolstoy’s “Resurrection” stands as a monument of moral depth and religious introspection. This timeless novel is not just a story of redemption and atonement; it’s a window into Tolstoy’s intricate web of beliefs about religion and ethics.Tolstoy, with his pen dipped in profound wisdom, explores themes that are both universal and poignantly Russian. The protagonist’s struggle with guilt and spiritual awakening mirrors the author’s own journey towards under standing the role of religion in morality. In Tolstoy’s eyes, religion isn’t merely a set of rules or rituals but rather an essential part of one’s ethical compass, guiding us towards righteousness and away from sin.The novel highlights how true repentance goes beyond mere words and requires concrete actions. It shows how atonement can lead to personal growth and societal reform. Tolstoy believed firmly in the power of individual transformation to bring about positive change in society at large—a belief that resonates strongly today. Moreover, Tolstoy’s ethical outlook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his Christian faith, which emphasized love over judgment and forgiveness over condemnation. He saw mankind asinherently good yet capable of falling prey to temptation and evil deeds if unchecked by strong moral values rooted in religiosity.In conclusion, “Resurrection” serves as a powerful testament to Tolstoy’s profound views on religion and ethics. His message remains timely: we must always strive for spiritual enlightenment and seek atonement whenever our actions fall short of morality’s high standards—for only then can we hope to achieve true resurrection within ourselves and contribute positively towards building a better world around us.。

论《复活》中的托尔斯泰主义及其评价

论《复活》中的托尔斯泰主义及其评价

论《复活》中的托尔斯泰主义及其评价《复活》是一部由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经典文学作品。

在这部小说中,托尔斯泰呈现了他独特的托尔斯泰主义思想,同时也探讨了人性、社会伦理、宗教信仰等深刻的主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托尔斯泰主义在《复活》中的体现,并对其进行评价。

一、托尔斯泰主义的基本理念1.1 内心的苦恼与挣扎在《复活》这部小说中,托尔斯泰通过主人公尼古拉·马克西莫维奇的内心独白,展现了他对内心苦恼和挣扎的深刻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因为道德、伦理和信仰等问题而感到困扰,而托尔斯泰通过小说将这种内心的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

1.2 对社会不公的批判托尔斯泰主义强调关注社会的不公和不公正。

在《复活》中,尼古拉·马克西莫维奇作为一个高贵出身的人,却因为一场误入歧途的婚外情而被迫逃离社会。

托尔斯泰通过这一情节来批判当时俄罗斯社会的虚伪和不公。

1.3 对爱与宽恕的推崇《复活》中,托尔斯泰主义的另一个重要理念是对爱与宽恕的推崇。

尼古拉·马克西莫维奇尽管经历了人生的坎坷和挫折,但最终通过对自己和别人的宽恕,实现了自我救赎和精神的复活。

二、托尔斯泰主义在《复活》中的评价2.1 思想深刻、富有哲理托尔斯泰主义在《复活》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这种思想深刻、富有哲理,让人深思。

通过尼古拉·马克西莫维奇的内心挣扎和成长历程,托尔斯泰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反思和超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2 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关怀《复活》中,托尔斯泰对当时俄罗斯社会的不公和不正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怀和思考。

这种对社会的关怀和批判,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影响力。

2.3 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复活》中,托尔斯泰对人性的剖析令人震撼。

通过对尼古拉·马克西莫维奇内心挣扎和成长历程的描写,托尔斯泰深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让人对自己和周围的人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

从《复活》看列夫·托尔斯泰的思想

从《复活》看列夫·托尔斯泰的思想

从《复活》看列夫·托尔斯泰的思想作者:刘育根来源:《文学教育》2007年第02期《复活》是托爾斯泰世界观发生剧变后,呕心沥血写出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公认为是托尔斯泰创作的高峰,是他一生思想和艺术的总结。

《复活》成书那一年,托尔斯泰71岁高龄,在世纪末的浮躁中,这位老人依然故我地在其精神世界中俯视俄国的社会,不辞辛劳地建造他的理想王国。

《复活》对沙俄社会的无情揭露显示了站在宗法制农民立场上的托尔斯泰强大的批判力量,代表了他“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最高艺术成就,但也暴露了托尔斯泰试图以宗教道德的“救世新术”来拯救人类的托尔斯泰主义的荒唐可笑。

一、从《复活》的主要情节看托尔斯泰的思想。

小说采用倒叙手法,从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公爵作为陪审员目睹妓女玛丝洛娃法庭受审开始。

玛丝洛娃沦落到这种地步,聂赫留朵夫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十年前,聂赫留朵夫读书时到姑母的庄园,爱上了姑母的养女卡秋莎·玛丝洛娃,那是一种青年人的纯真的爱。

四年后,聂赫留朵夫当了兵,军队的染缸改变了他。

在路过姑母的庄园时,他诱奸了卡秋莎,事后扔下100卢布。

卡秋莎怀孕了,被女地主赶了出来,生活无着,沦为妓女。

十年后她被诬谋财害命,明显是冤枉,但却被判四年苦役。

聂赫留朵夫下决心要为玛丝洛娃申冤,同时也赎自己当年对她犯下的罪。

为上诉的事,聂赫留朵夫四处奔走,见到了监狱、法庭、官场的种种黑暗,也看到了城市和农村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广泛的见闻使聂赫留朵夫思想发生了变化。

上诉失败,聂赫留朵夫放弃了自己的财产,跟玛丝洛娃同去西伯利亚流放地,要跟她结婚。

在与聂赫留朵夫重新接触的过程中,玛丝洛娃又爱上了聂赫留朵夫,并逐渐摆脱了自己沉沦其中十年的妓女生活的阴影,恢复了人的尊严。

但当聂赫留朵夫向她求婚时,她拒绝了他,因为她不想连累他。

最后,玛丝洛娃跟流放犯中的革命者西蒙松走了。

聂赫留朵夫在《福音书》中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他和玛丝洛娃两人都获得了复活。

复活法庭审判赏析

复活法庭审判赏析

复活法庭审判赏析
托尔斯泰的《复活》是其晚年的代表作品,一方面,在对当时社会的罪恶和腐朽反动的国家、法律、教会制度的揭露上,很难找出另一部作品有这样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它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宗教对于托尔斯泰非常重要,而“托尔斯泰主义”也与他的宗教思想密切相关。

托尔斯泰历来被看作集多重矛盾于一身的人物,而其最显著的矛盾就表现在他的宗教思想上:一方面,他激烈地揭露和抨击俄国黑暗的教会:另一方面,又热烈宣扬宗教道德思想。

但是如果结合19世纪俄国现实的话,就会理解他身上的矛盾性。

首先,俄罗斯民族信仰宗教,托尔斯泰要宣扬其思想就必须顾及整个俄罗斯民族的这一特点;当时俄国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腐败、残暴使得生活其下的农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无奈之下只有从宗教中寻求慰藉和解脱。

所以,作为宗法制农民代言人的托尔斯泰也必须从宗教角度为俄国人民寻求摆脱的路径。

托尔斯泰是艺术家和思想家,而并非政治家和革命家,又由于自身的原因和时代的局限性,他无法接受马克思主义,只有把改造社会的关键点寄希望于以博爱为核心的宗教道德理念上,希望以此来解决社会矛盾。

要注意的是,托尔斯泰主义虽然来源于宗教思想,但在托尔斯泰那里,他将现代宗教意识概括为全人类兄弟姐妹般的友爱团结。

可以说在这里宗教就不是一种迷信思想,而是一种道德准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复活》解析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作者:王梅菊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19期摘要: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是复杂矛盾的。

宗教对于托尔斯泰十分重要,他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与他的宗教思想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只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才能真正了解他,才会有新的发现。

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不同于基督教思想,但“托尔斯泰主义”受基督教思想影响很大,在其一系列观点中都可以找到宗教意识渗透的明显痕迹。

1899年完成的《复活》是托尔斯泰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作者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它比较明显地体现了“托尔斯泰主义”思想,其独特的宗教意识最显著。

关键词: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托尔斯泰主义宗教思想在俄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列夫·托尔斯泰都有其独特的地位。

他以文学创作为手段,表达对俄国历史的思考、对现状的批判、对未来的探索,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思想体系。

这套思想体系希望社会能以“博爱”为基础,“不以暴力抗恶”,进而进行“道德自我完善”——这就是所谓“托尔斯泰主义”。

这一思想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文学家,托尔斯泰始终把思想探索置于最高的地位。

托尔斯泰的一生是艰难探索的一生,时代的局限使他不由自主地在相当程度上把自己的思想纳入了宗教的轨道。

因此,托尔斯泰的思想探索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他的宗教探索。

对于这些,带有思想总结性的最后一部小说《复活》体现得比较明显。

1921年张闻天在《托尔斯泰的艺术观》中指出托尔斯泰“拿宗教的知觉去评定艺术的价值”,这种宗教的知觉即为基督的知觉,“基督的知觉给一切人类情感以新方向”[1]。

刘半农认定托尔斯泰的创作以“‘Where’s?love,there’s?God’(哪里有爱,哪里就有上帝)一说为归宿”。

托尔斯泰的世界观明显受到基督教文化的深刻影响,他的那些以“爱”为主题的人道主义思想源于基督教义。

但托尔斯泰的宗教意识并不是独立表现的,作者的“不以暴力抗恶”等主要思想是它的载体。

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爱”和“善”居于核心位置。

其直接和经常的表现就是对被侮辱和损害的、沉默的大多数人的无限“同情心”。

它进而发展成为原罪意识、忏悔意识、不以暴力抗恶、道德的自我完善等被人们称为托尔斯泰主义的一整套完整的思想观念。

一、博爱博爱是基督教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托尔斯泰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博爱是处在核心位置的。

不仅要爱所有的人,还应当爱“仇敌”,甚至要帮助“他们”,一切为“他们”服务。

作者在全书的最后一章,全力突出这些基督教教条,以便于和开头引用的语录呼应,将自己“爱”的哲学发挥到极致,上升到了几乎绝对的地步。

在作品中,作者让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努力对博爱进行实践。

为过去的罪孽,聂赫留朵夫请求玛丝洛娃宽恕、要求结婚补偿过失,为此上诉、告御状、陪同流放等一系列行为都是聂赫留朵夫改“恶”从“善”的具体表现。

在小说中,聂赫留朵夫除了为玛丝洛娃忙碌以外,还为其他素不相识毫无利益联系的刑事犯政治犯辛苦奔走。

甚至他将继承到的土地以不同的形式交到了农民的手中,力图改变他们苦难的生活处境。

作为一个地主贵族,是处于什么动机,把许多毫不相干的人、甚至对立阶级当做自己的弟兄?这是什么精神?这是爱的精神,博爱的表现,这是善的觉醒,这是对基督精神的感召。

宗教的力量竟可以这么改变人——基督教的教义,无论是对托尔斯泰本人还是他的代言人聂赫留朵夫,其影响都是不可低估的。

在现实中,托尔斯泰努力地像聂赫留朵夫一样实践着。

在晚年,他致力于“平民化”,放弃贵族特权和私有财产。

二、忏悔意识小说中男女主人公通过各自的“忏悔”和“宽恕”,均走向精神和道德的“复活”,使“人性”得以复归,作者认为,既然人人心中都是有罪孽的,因此人是不能通过惩罚和报复别人来消灭恶,从而寻求自己内心的平静和安宁的,人人都没有这个权力。

但是愤恨占据的人的内心而无法使其平静,那么获得安宁的另一个手段只能反其道而行,那就是“宽恕”。

一旦宽恕别人,人就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尽可能面对一切不平等和不公正。

在很多时候,宽恕是不能让作恶的人醒悟,也不能真正消除恶,也许还可能让作恶的人更加为所欲为,但至少,那些宽恕别人的人从此可以给世界带来更多更无私的爱,可以挽留住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友爱。

聂赫留朵夫作为一个贵族地主,按“道理”所谓: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当然也不会有无缘无故的忏悔。

渗透进他那一代贵族的基督教意识促使他们经常反省,以至于忏悔。

所以,他的忏悔,他的良心发现,是宗教式的,不是无缘无故的。

起初可能是一种宗教畏惧感,后来就发展成为一种人性的自我需要。

聂赫留朵夫在洗刷“原罪”和“忏悔”历史的过程中,由“旧人”变为“新人”,由“兽性”的人发展到了“人性”的人,并逐步跃向“神性”。

这种和自我过去决裂的人物绝非托尔斯泰杜撰,宗教意识在促使他们改变原来应有的立场方面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

三、不以暴力抗恶在长篇小说《复活》中,托尔斯泰把聂赫留朵夫作为自己的代言人,不断就各种问题发表见解和看法。

在陪同玛丝洛娃流放的旅途中,聂赫留朵夫接触到了西蒙松等“革命者”。

对于他们的“暴力倾向”,聂赫留朵夫(或者说托尔斯泰本人)予以充分理解。

在道德上,对他们多数人钦佩和尊重,但对他们的“暴力革命”的观点却始终持不同态度。

在为玛丝洛娃上诉和陪同流放的过程中,可以说到处充斥着所谓的“恶”和丑陋。

聂赫留朵夫竭力和各色人等各色“恶”周旋。

在整个过程中,俄国现实社会的各个方面被揭露得体无完肤。

但是,对改革这个社会,作者有自己的看法:“革命,不应当毁掉整个大厦,只应当把这个……古老大厦的内部住房换个方式分配一下罢了。

”[2]540——显然,这里提到的革命不包含暴力内容。

《复活》中所描写的世界中,恶和丑陋普遍存在并且造成了许多悲惨的后果。

妇女的堕落,穷人的不幸,被迫的犯罪,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等等。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恶及造成恶的那些恶人呢?最直接的想法当然是以牙还牙,用正义的暴力对抗邪恶的暴力。

这也是托尔斯泰所处的时代民粹派革命党人和许多无政府主义者或极不成熟的革命者所采取的手段。

托尔斯泰并不赞成革命,或者说至少是没能全面理解革命者。

在《复活》的第三部第五节,托尔斯泰这样评价革命者:“他们当中有些人所以成为革命者,是因为他们真诚的认为他们有责任与当前的恶势力进行斗争。

不过也有一些人,他们选择这种活动是出于利己的虚荣的动机。

然而大部分人向往革命,却是出于聂赫留朵夫在战争时期所熟悉的追求危险和冒险行动的愿望,以玩弄自己的姓名为乐,像这一类的感情原是极平常的、精力充沛的青年所共有的。

他们同平常人的区别以及胜过平常人的地方就在于他们的道德要求高于在平常人中间所公认的道德要求。

在他们中间,不但认为节制欲望、生活刻苦、真诚老实、大公无私是理所当然的,而且认定为了他们共同的事业不惜牺牲一切,乃至牺牲他们的生命,正是他们的本分。

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在这些人当中,凡是高于一般水平的人,才总是远远超出一般水平之上,成为罕见的道德高尚的模范,而凡是低于一般水平的人,也才远远地落在一般水平之下,往往成为不老实的、装腔作势的、同时又自以为是的、高傲的人。

”422正是因为这种看法,托尔斯泰对于暴力革命并没有持赞成的态度。

他认为暴力革命推翻现行的社会制度,并无益于摆脱恶的困扰,正如囚禁和惩罚并无益于犯了错误的人认识过错并改正一样。

用恶反抗恶,既不合逻辑,又效果不佳。

因为如果善要发挥作用,必须依靠恶的手段,那么就等于承认了善在恶面前的无能为力,更不可能达到善的效果。

作者的“非暴力”思想基本来自基督教,由此可见宗教对他的影响还是相当大的。

这种反对暴力的思想使托尔斯泰一方面坚决和专制沙皇制度、特权社会决裂,另一方面却预见到暴力大革命的危害。

四、道德自我完善在俄罗斯,其世界观所倡导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道主义,而是基督教人道主义,神人性和上帝的内在性。

在托尔斯泰主义中,表现为“道德的自我完善”。

在《复活》中他写道:“一个是精神的人,他为自己所寻求的仅仅是对别人也是幸福的那种幸福;另一个是兽性的人,他所寻求的仅仅是他自己的幸福,为此不惜牺牲世界上一切人的幸福。

”在托尔斯泰看来,道德的自我完善便是抛弃利己主义,投身到利他主义中。

一个人,如果仅仅为自己而活,为了自己而不惜牺牲其他人幸福的权利,那就是一个不道德的人,还没有找到生命的意义的人,而生命的真正意义就在于为了他人牺牲自己。

如果想做一个道德完善的人,就需要经受很多考验,因为在人心中那个兽性的人会不断站出来试图掩盖每个人温良的本质,诱惑人要及时享乐。

所以,当我们认识到内心的这种二重性,就不得不经常进行道德的自我完善。

在这里,我们会注意到“自我”两个字,也就是说,道德的完善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自我”,《马太福音》的条条框框不足以约束我们成为善良的人,因为《圣经》中的所有箴言必须与我们内心的神,或者说“精神的人”相对话,相联系,才能得到呼应,才能使我们由内而发地改变。

对心中的神的触发,往往只在一瞬间,爱情能让人看到内心的神的可贵,悔恨也能让人看到内心的神的可贵,甚至是罪恶也可以,只是在看到之时人们强迫自己把眼睛闭上,而纵身于罪恶给人们带来的片刻快感之中。

在作品《复活》中,作者对沙皇俄国时代的一切国家制度、社会制度、教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作了强烈的批判。

但是,如果我们仅仅认为作者的这些否定与批判思想是积极的,而托尔斯泰主义是消极的,那么在我看来,否定和批判却不是最有价值的,因为,这个世界只有否定和批判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在否定和批判中建构一种新的、值得肯定的东西,托尔斯泰的一生就是不倦地探索宗教真理、自认为发现了宗教真理和顽强地宣传宗教真理的一生。

他忏悔自己过去的行为,用宗教精神“净化”自己,以图达到良心的平静。

他有渊博的学识和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认真态度,敢于向沙皇和教会制度这些庞然大物挑战。

《复活》中的否定和批判让我们的思维明朗,而肯定和建构是让我们的灵魂感动。

简单地宣称托尔斯泰主义是一种消极的说教是对作者的不恭敬,不论托尔斯泰主义是否太过理想化,毕竟那是作者一生思想的沉淀的精华。

参考文献:[1]张闻天.托尔斯泰的艺术观[J].小说月报,1921(12).[2][俄]托尔斯泰.复活[M].汝龙,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422-5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