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产业扩散..
产业作业题
4. 什么是中间需求率,中间投入率?各自数值的高低意味着什么?
1)中间需求率:某产业的中间需求率,指是各产业对某产业产品的中间需求之和,与整个国民经济对该产业部门产品的总需求之比。
? 该指标反映某一产业的产品为其他
3)哈佛学派的政策主张对二战后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反垄断的政策的开展和强化曾产生重大影响。
4)1969年的IBM案、1972年的施乐复印机公司案、1973年的埃克森公司案等。
3、掌握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的主要观点,以及政策主张。
芝加哥学派对哈佛学派进行猛烈抨击,认为在适者生存的法则下效率高的企业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导致高集中度,即市场绩效决定市场结构。
2)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标志: (教材P62)
①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向第二、第三业占优势转变;
②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向资本、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优势转变;
③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转变。
11.简述主导产业的含义特征,及其与支柱产业的区别。
1)概念: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或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上出现的一些影响全局的,起着较强的带动作用和广泛影响的产业部门。(一般是几个产业部门组成的主导产业群)
aij=xij / Xj
? aij表示数值大小体现第j部门与第i部门联系的密切性。
2)完全消耗系数
? 完全消耗系数就是将直接消耗系数与所有间接消耗系数求和得到的。
? 社会生产各个产业之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生产联系,因此完全消耗系数的测定比较复杂。
? 公式为:bij=aij+cij
2.理解实物型、价值型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
第五章 产业结构优
第一节 产业结构优化概述
一、产业结构优化的概念: 各产业协调发展,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 过程。 产业结构优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 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质: 是要实现资源在产业之间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促进产业经济协调、稳定、高效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标志: 就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
(四)主导产业的转换和发展 P289-290
阶段 主导产业部门 纺织、冶炼、采煤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钢铁、采煤、造船、纺织、机器制造、 铁路运输业、轮船运输业及其他工业 电力、电器、化学、汽车工业、机械 制造业以及第二个主导产业群各产业 耐用消费品、宇航、计算机、原子能、 合成材料工业以及第三个主导产业群 各产业 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宇航工 业以及第四个主导产业群各产业 第一阶段 棉纺工业 第二阶段 钢铁工业、铁路 修建业 第三阶段 电力、汽车、化 工和钢铁业 第四阶段 汽车、石油、钢 铁和耐用消费品 工业 第五阶段 信息产业
四、我国主导产业选择的政策实践
(一)1952-1957年——“一五”时期 所选择的主导产业主要是重工业部门的钢铁工业、 煤炭工业、电力工业、机械工业和基础化学工业。 (二)1958-1960年——“大跃进”时期 钢铁工业成为这一时期唯一的主导产业。 (三)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主要在“三线”地区选择发展了能源工业、冶金 工业、、机械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产业。
三、主导产业的选择
(一)主导产业的作用P287-288 (二)主导产业形成的条件P288 1、足够的资本积累 2、充足的市场需求 3、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三)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1、需求收入弹性基准 需求收入弹性=需求增长率/收入增长率 (﹥1或﹤1) 可选择需求收入弹性较大的产业作为主导 产业 一般地说,农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工业品, 轻纺工业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重化学工业 产品
什么是产业转移
什么是产业转移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这种现象叫做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有时会扩展到某类产品甚至某类产业.国内的产业转移叫做区域产业转移.跨国的产业转移叫国际产业转移.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国家政策的调整. 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其中最重要的是:1.劳动力因素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3.市场因素产业转移的影响: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4.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国际产业转移概念国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多种方式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过程。
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特点1.国际产业调整转移日益向高新科技化、服务化方向发展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产业结构调整转移的重心。
同时,发达国家的金融、保险、房地产、商务服务业等为生产服务的知识密集型新兴服务业和发展中国家的商业、酒店业、交通业和通讯业等传统服务业,成为各自服务业发展的主流。
2.国际产业间分工、国际产业内分工日益向国际产品内分工延伸,国际产业结构调整转移日益体现为国际产品内工序环节的调整和转移根据工序分工理论,可将价值链增值环节划分为技术环节、生产环节和营销环节。
国际产品工序调整和转移表现为:在全球的价值链分工体系中,以发达国家为主体,由生产环节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转移;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在生产环节中由下游生产环节(终端的加工组装)向上游生产环节(关键零部件的生产)转移。
3.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日益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两大主要方向,发展中国家具备一定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已然发起向发达国家的逆向产业转移《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05年全球FDI流入为9160亿美元,其中流向发达国家为5420亿美元,占总量的59%,而且90%是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业。
产业发展行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方案
产业发展行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方案第一章:绪论 (2)1.1 项目背景 (2)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1.2.1 研究目的 (3)1.2.2 研究意义 (3)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3)1.3.1 研究方法 (3)1.3.2 研究框架 (3)第二章: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4)2.1 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4)2.2 产业链现状分析 (4)2.3 产业竞争力分析 (5)第三章: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5)3.1 国际环境分析 (5)3.1.1 全球产业发展趋势 (5)3.1.2 我国在国际产业竞争中的地位 (5)3.2 国内环境分析 (6)3.2.1 产业发展现状 (6)3.2.2 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6)3.3 政策法规分析 (6)3.3.1 国家层面政策法规 (6)3.3.2 地方层面政策法规 (6)第四章:产业发展战略定位与目标 (7)4.1 产业发展战略定位 (7)4.2 产业发展目标 (7)4.3 产业发展阶段划分 (7)第五章:产业集群布局规划 (8)5.1 产业集群空间布局 (8)5.2 产业集群产业链布局 (8)5.3 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布局 (8)第六章:产业链优化与升级 (9)6.1 产业链关键环节培育 (9)6.1.1 确定关键环节 (9)6.1.2 优化资源配置 (9)6.1.3 培育核心竞争力 (9)6.2 产业链技术创新与研发 (9)6.2.1 建立技术创新体系 (9)6.2.2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9)6.2.3 推广新技术应用 (10)6.3 产业链整合与协同发展 (10)6.3.1 优化产业链结构 (10)6.3.2 建立产业联盟 (10)6.3.3 推进产业链协同发展 (10)第七章:产业政策与措施 (10)7.1 产业政策体系构建 (10)7.1.1 政策目标设定 (10)7.1.2 政策框架设计 (10)7.2 产业政策实施与监管 (10)7.2.1 政策实施步骤 (10)7.2.2 政策监管措施 (11)7.3 产业扶持政策与措施 (11)7.3.1 财政支持政策 (11)7.3.2 技术创新政策 (11)7.3.3 人才培养与引进政策 (11)7.3.4 市场开拓政策 (12)第八章:产业服务平台建设 (12)8.1 产业服务平台定位与目标 (12)8.1.1 定位 (12)8.1.2 目标 (12)8.2 产业服务平台功能规划 (12)8.2.1 公共服务功能 (12)8.2.2 技术创新功能 (13)8.2.3 市场拓展功能 (13)8.3 产业服务平台运营与管理 (13)8.3.1 运营模式 (13)8.3.2 管理体系 (13)第九章: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13)9.1 人才需求预测与规划 (13)9.2 人才培养与引进 (14)9.2.1 人才培养 (14)9.2.2 人才引进 (14)9.3 人才激励机制与政策 (14)9.3.1 人才激励机制 (14)9.3.2 人才政策 (14)第十章: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与监测 (14)10.1 规划实施步骤与时间表 (14)10.2 规划实施监测与评估 (15)10.3 规划调整与完善 (15)第一章:绪论1.1 项目背景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产业发展和行业集群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第五章_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s
大量的生产和经济活动部门,互为市场,相互提 供和利用燃料、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甚至废 料,扩大了市场规模,增强了相互之间的协作性。
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城镇总是最先在最适合的地理位置产生并发展。
(1)自然资源的差异,影响了制造业的定位。如煤矿、 金属矿所在地、油田所在地等等,往往形成城镇;
(2)交通便利地区也容易形成城镇,所以城镇所在地 往往具有资源优位效益。穷乡僻壤指的便是交通闭塞。
增长极理论与区域经 济发展核心区的确定
区域间相互关系
一、聚集效应 三、优位效应 五、辐射效应
二、规模效应 四、创新效应
一、聚集效应
节约运输成本就可以有效的降低总成本,提高利润和 市场竞争力,降低运输成本的最佳途径是生产场所与 市场的集中。
生产要素成本的降低,劳动力、资金、物资等的集聚, 会使供求信息更加对称,生产要素的可获得性增加, 能够有效的降低生产要素成本。
(3)产业industry的规模经济,产业密集便于提供各种 基础设施与各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专业人才、专业服务以 及各种专门零部件生产集中都带来规模经济。
(4)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使国际贸易的范 围更加广泛瑞士的手表生产。
三、优位效应
城镇一般是交通便利、环境条件优越的地点。经 济活动布局的边际效益提高,生产成本降低,经 济活动聚集。
二、规模效应
规模扩大导致生产成本降低,商品价格下降,购 销两旺。
经济地理
一、名词解释1、区位:经济活动的空间位置,包括自然区位和经济区位。
2、区域: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据的空间范围3、需求门槛:任何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必需达到一定规模的需求才能够支持其基本的运营成本,这一规模就是所谓的需求门槛。
4、等级扩张:等级扩散是指沿着某种等级结构由上至下地扩散。
等级扩张常按市场规模,从最大的市场区开始进入,然后一级级向下扩展。
5、接触性扩张:接触扩散即从发源地开始,向外由近及远地扩散,在空间上呈现距离衰减接触性扩张是最常见的企业空间扩张形式,呈现出由公司所在地向外的扩展。
6、技术创新:是技术发展中的突破,是技术领域发生的根本性的、对技术本身和经济活动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重大变化。
7、关联产业: 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8、潜导产业: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
9、增长极:所谓增长极就是具有推动性的经济单位,或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单位的集合体。
10、中心商品:中心商品(包括服务)是在少数地点生产和供应、而在多数地点消费的商品;如一个商店可以为很多人提供商品,一个电影院可以为很多人提供服务。
11、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周围地区的重要性,可用一个公式来表示:C=B1-B2 即中心地供给的中心商品总量减去其自身的购买量;也就是为周围地区的服务量。
12、范围经济:指由企业经济范围扩大而获得的效率。
13、经济区:也就是经济区域,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经济活动相互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
14、技术:在研究经济问题时,技术主要是指人们进行经济活动时使用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知识、经验,具体包括生产工具、生产方法、工艺流程等所谓的硬技术,以及生产技能、管理方法与经验等软技术。
15、经济梯度:指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的差异而不仅仅是技术水平差异。
基于模型的产业集聚与扩散问题的
Forum学术论坛 2012年8月243[3] 黄进,宋连斌,徐前权.仲裁法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4] 戎素云.消费者权益保护运动的制度分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5] 江伟.民事诉讼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 汤维建.论消费者权益诉讼机制的建立[J].政法论丛,2008(3).[7] 颜运秋,马永双.消费者公益诉讼的法理与规则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2005(5).[8] 姚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释义[M].法律出版社,2008.基于模型的产业集聚与扩散问题的研究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 邓翔欧摘 要:产业集聚是指某行业相关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和接近,这种空间的集聚产生的集聚效应给企业带来了竞争优势。
产业扩散是指产业的生产区位不断增多,但新增生产区位的发展并未淘汰原有区位该产业的存在。
集聚和扩散可能反映在国家和地区的层次上,也可能反映在城市、县乡和村镇的层次上。
本文对线性城市模型的运用,分析了不同厂商集聚与扩散的过程,给出了产业集聚和产业扩散的一个经济解释。
关键词:线性城市模型 产业集聚 产业扩散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8(a)-243-02随着全球经济化进程的发展,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产业聚集导致在空间上地理位置的集中,如北京的中关村科技园、新加坡的金融圈等,或者是企业开设连锁店寻求新市场带来的分散,如沃尔玛超市、麦当劳和肯德基的快餐等,都已经成为了非常普遍的经济现象。
研究这种集聚经济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分析这种扩散式的经济扩张也对我国一些大企业的未来有着开拓性的启示。
1 线性城市模型为了使分析变得尽可能简单,我们考虑只有两家厂商的情况(不失一般性),并构造一个线性的城市模型如下:我们假定有一个城市,用一条长度为1的线段表示。
消费者总数是M,均匀地分布在该线段上。
论服务业的产业扩散与转移
产 业 经 ; 斋
围地 区体育经济发展的带动过程。我们应当看到 .无论是在大都 市还 是 在 小 城镇 . 育经 济 都 有投 入与 产 出 、生 产 与 消 费 、上 游 体
首 先要 确 定 体 育 经济 辐 射 的 中心 .然后 利 用 辐 射带 动 力 .形 成 由 中心 到边 缘 的 体 育 经 济 开 发 系统 。 2 加 大 对体 育 经 济 发 展 的 政策 扶 植 力 度
资 者 的利 益 :二 是 要 赋予 著 名 运 动 员 、教 练 员广 告 权 三是 要规
范现有体育产业 中的税制 、税率及征收年限:四是要在政策上鼓 的形 式 ,服 务业 的 空 间 重 组形 式主 要 由服 务的 市场 区边 界 决 定 , 根据 传 统服 务业 和 现 代服 务业 对 于 区位 的不 同要 求 ,两者 的 空 间 励和 支持 分散 的体 育 场 所 . 实行 土 地 置换 、 活 存 量 . 中 建设 . 盘 集 以利 于体 育 经 济 的 综 合 开 发 。
、
部 等 运 动 员是 商 品 .即运 动 员 可 以像 其 他 生 产要 素 一 样 自由 L . / ) I 、 “ 、 动。要想实现体 育的职业化 . 须使体育经济 和产业真正面向市 其所要求的科技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都较高。 必
盈亏的方向发展 ,具有独立 的法人地位和权益 改变过去以行政 业结构高级化 的过程中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 ,传统
择 0 :I 0 U 5 D . g 2 …… 一…选
.
经 济 问题 探 索 , 2
.
; 一H
¨们
、 。
¨
Ⅲ
[] 5李丰祥等: 转型期 我国大众体 育需求的社会经济环境 . 体育 £会随人口数量和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上升 .一般不会出现降低的现
《新区域经济学》安琥森
《新区域经济学》安琥森《新区域经济学》——安琥森第一章导言1第一节区域的本质—空间经济组织1一、区域概念的理解1二、经济组织概念的理解3三、区域本质的理解41、专业化分工与均质性42、自组织能力53、交易的分层结构与城市等级系统64、监管的层级结构与地方政府7四、区域的形成81、城市以及城市体系的形成82、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以及城乡联系93、监管职能分层结构的形成104、自组织能力的形成11第二节区域经济的特征—块状经济12一、块状经济的形成12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132、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143、创新能力的区位锁定作用和知识溢出的局部性144、地方政府的补偿作用和地方财政16二、块状经济的主要特征171、块状之间的非均衡力以及循环累积因果关系172、块状经济的重要特征18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24一、规模收益递增与不完全竞争24二、非均衡力及循环累积因果律26三、市场开放度强化要素流动性27四、经济增长方式选择和结构优化的内生化理论29五、产业份额决定国民收入地区分配30六、二元结构与城乡联系理论31第四节区域经济学科的形成与发展32一、国外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33二、我国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361、改革开放前—我国区域经济学的萌芽时期362、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学初步形成阶段373、90年代以后—我国区域经济学蓬勃发展阶段。
384、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存在的问题39第五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40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401、经济活动空间分布402、经济活动协调413、区域决策42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431、区域的拓扑性质432、经济活动区位433、区域的自组织能力444、区际分工与联系465、区域内地域结构的演化476、政府的内生性与政策干预47三、内容安排48本章小结49第二章生产要素区际流动52第一节非均衡力与循环累积因果链54一、区域之间非均衡力的来源541、三种效应和两种作用力542、区域之间非均衡力的构成55二、循环累积因果链551、循环累积因果链的形成条件552、循环累积因果链的作用机制56第二节劳动力流动58一、循环累积因果链58二、对称结构(均衡增长模式)的破坏和突破点59三、核心-边缘结构(非均衡增长模式)的维持和维持点61四、劳动力流动的区域经济含义62第三节资本流动64一、循环累积因果链的消失65二、初始对称与资本流动661、初始对称结构的稳定性662、三种效应和作用力情况663、区域结构的稳定均衡67三、初始非对称与资本流动681、市场规模非对称682、市场开放度非对称703、要素禀赋非对称71四、资本流动的区域经济含义71第四节人力资本流动73一、循环累积因果链74二、区域结构的稳定性74本章小结75第三章经济区位及区位选择79第一节区位概述80一、区位主体与区位单元80二、区位要素801、区内投入要素与区内产出要素802、可转移投入要素与可转移产出要素81三、区位要素与区位选择81四、区位选择目标和区位选择过程83第二节静态区位选择84一、不同区位要素下的不同区位模式与区位选择841、运输导向型区位模式与区位选择852、市场导向型区位模式与区位选择893、聚集导向型区位模式与区位选择974、劳动力导向型区位模式与区位选择100二、生产理论与区位选择101三、多个市场区位选择105第三节动态区位选择106一、区位力106二、区位力与区位选择108三、区位优势的内生变动1101、聚集性循环累积因果链和区位优势的自我强化1102、分散性循环累积因果链和区位优势的消失112本章小结113第四章区域经济增长及增长模式115第一节凯恩斯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115一、哈罗德—多马模型1151、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假设与逻辑1162、哈罗德模型的主要内容和结论1163、多马模型与哈罗德模型的主要区别和特点116二、需求决定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117第二节新古典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118一、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1181、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假设以及主要内容1182、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结论119二、完全竞争下的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120三、垄断竞争下的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资本创造理论1201、资本创造理论的基本逻辑和假设1212、资本创造理论的主要内容1213、资本创造理论的基本结论123第三节新增长理论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125一、新增长理论1251、新增长理论的基本逻辑1262、新增长理论的主要内容1263、新增长理论的基本结论128二、含有空间维的内生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全域溢出模型1281、全域溢出模型的基本假设和逻辑1282、全域溢出模型的主要内容1293、全域溢出模型的基本结论131三、含有空间维的内生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局部溢出模型1321、局部溢出模型的基本假设和逻辑1332、局部溢出模型的主要内容1343、局部溢出模型的基本结论136第四节两种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138一、均衡增长模式1381、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1382、纳克斯的平衡增长理论139二、非均衡增长模式1391、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1402、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1403、增长极理论1414、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143第五节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144一、欠发达地区工业化的市场条件1441、市场规模、比较优势与工业化1442、单边贸易保护与工业化1443、贸易自由化与工业化145二、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战略1461、进口替代战略1462、出口替代战略148本章小结148第五章产业扩散、聚集与结构演进151第一节产业扩散151一、产业扩散的界定151二、两区域两部门的扩散1521、核心-边缘结构的维持与产业扩散1532、核心-边缘结构的打破与产业扩散154三、多区域多产业情况下的产业扩散1561、劳动密集度与产业转移1562、前后向联系与产业转移157第二节产业聚集159一、产业聚集研究的简单回顾1591、基于古典区位论的聚集1592、基于马歇尔产业区理论的聚集1603、基于新产业区理论的聚集1604、基于迈克尔?波特竞争经济理论的聚集1615、基于空间经济理论的聚集161二、只考虑要素流动下的产业聚集1621、劳动力不可转移下的产业聚集1622、资本可转移下的产业聚集1633、人力资本可转移下的产业聚集164三、产业内和产业间联系与产业聚集1651、聚集与分散1662、产业聚集与收入水平的变化166四、多要素下的产业聚集1671、某一产业全部聚集在某一区域的情况1672、产业均匀分布的情况168五、区域间产业分布总格局的形成168第三节产业结构演进169一、产业结构的划分1701、霍夫曼划分法1702、克拉克三次产业分类法1713、库茨涅茨的划分方法1714、其它分类方法171二、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规律1721、配第定律1722、斯密顺序1733、克拉克定律1744、库茨涅茨的研究1745、钱纳里的产业结构演进177四、工业结构高度化规律1791、产业重工业化1792、霍夫曼定理1803、工业结构高加工度化1824、生产要素密集度转化规律1835、区域产业链条184五、产业结构演变的原因1851、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变动1852、劳动生产率的不均等上升1863、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186第四节产业聚集与结构演进的定量分析方法188一、产业结构演进的度量方法1881、工业化结构比重数1882、产业结构变化率1883、相关系数1894、相似系数1895、产业结构效益指数1896、结构影响指数1907、效益超越系数1908、投入产出法190二、产业聚集与分散的度量方法1971、产业比较优势度1972、区域产业专门化率1983、区位商1984、产业专门化系数1985、偏离-份额分析1996、区域产业结构联系水平分析200本章小结202第六章区际贸易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206第一节区际单边、双边与多边贸易问题206一、市场分割、市场统一与市场开放度2071、市场分割与市场统一2072、贸易成本和市场开放度207二、区际单边、双边与多边贸易问题208第二节单边贸易保护与工业化208一、贸易保护的降价效应及其分解209二、简单情形下的贸易保护降价效应2101、资本流动下的降价效应2102、贸易保护降价效应的条件性211三、多因素下的贸易保护降价效应2121、区位调整成本与区位调整陷阱2122、进口替代政策失效的原因215第三节贸易自由化与工业化216一、局部贸易自由化216二、全面贸易自由化217三、考虑市场规模和比较优势的贸易政策与工业化2181、欠发达国家、落后地区工业发展滞后之谜2182、资本流动与边缘化临界点218第四节经济一体化的生产和投资转移效应219一、资本多国流动情形下的生产和投资转移及基本结论220二、生产和投资转移及福利变动221三、两个层面的本地市场效应:空间不平衡及福利变动分析223四、多米诺效应和内生集团规模225五、轴心-附属协定226本章小结228第七章城乡二元结构与城市231第一节区域空间的二元结构231一、基于经济活动强度差异的二元结构理论232二、基于交易效率差异的二元结构理论233三、基于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结构理论234第二节城市等级体系及城市内部结构237一、城市以及城市的分层结构2371、城市的形成2372、城市分层结构的形成2383、城市类型结构的形成238二、城市分层结构最优层次数和每层的城市规模2391、分层结构层次数与效率之间的关系2392、城市分层结构的层次数2403、城市规模与层次数的关系2414、城市分层结构演进过程244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及其演化过程245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类型245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化史246第三节城市土地利用248一、地租与土地利用2481、地租和土地价格基本原理2482、地租、土地区位与土地利用249二、区位选择与城市土地利用2501、家庭区位选择2502、企业区位选择251第四节城市就业253一、劳动力需求及其影响因素2531、乘数原理2532、劳动力需求曲线254二、劳动力供给及其影响因素255三、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均衡效应2571、劳动力供给变动对均衡的影响2572、劳动力需求变动对均衡的影响2583、劳动力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同时变动对均衡的影响259四、城市就业政策2601、城市失业类型2602、城市失业的政策措施261第一,失业保险制度。
地理八年级下册填空题大全
地理八年级下册填空题大全第五章:1、地理区域有许多不同的类型,有的是_____________区域,如珠江三角洲;有的是经济区域,如工业区;有的是_____________区域,如西藏自治区。
同一个地理区域,可能同时兼有多重“身份”。
2、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可以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_。
其中,_____________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的确定主导因素是_____________因素,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界线的确定主导因素是_____________的影响,青藏地区与其它地区界线的确定主导因素是_ ____________因素。
3、我国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也有很大差异。
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差异比较:比较项目秦岭—淮河以北地区秦岭—淮河以南地区1月平均气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降水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地形_____________为主_____________交错植被类型_____________阔叶林_____________阔叶林河流流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河流结冰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耕作制度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一年____________ _熟或三熟耕地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粮食作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油料作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糖料作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统民居屋顶坡度小,墙体厚屋顶坡度大,墙体高传统交通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统体育项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西北地区的地形以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为主。
产业发展理论第五章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二阶段:成长期
这一阶段就是产业的扩张阶段,产业的发育生长过程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 新产业从不完善、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一门新产业刚刚形成时,一般总的 生产规模和产量不很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小,自身的产品品种和门类 不够齐全,生产的独立性差和对原有产业的依赖性较强,许多重要的零部件 都不能自己生产,甚至没有独立的原料供应来源。 产业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产业的选择过程。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在这一过程 中的作用尤其明显,其中部分产业由于种种原因如不符合社会需要或或条件 不成熟等而在竞争和选择中遭到淘汰或压缩。 大批企业可能转产加入该行业;大批投资者可能涌入该产业,从而使该产业 的规模迅速膨胀,在量上呈加速增长趋势。 一个产业是否进人成长期,其主要标志是有无能够相互协作、相互补充、配 套生产的厂家群体出现;而成长期是否结束的主要标志则是该产业的骨干企 业建成与否,即全部主要产品的主要零部件和产品的主要附件能否实行独立 生产,主机组装能力和配套生产能力是否基本一致。
第五章 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罗斯托认为,起飞是一个社会的历史中具有决定 意义的时期,是近代社会生活中的大分水岭。所谓 “起飞阶段”,是指一种产业革命,它直接关系到生 产方法的剧烈变革。从经济角度讲,起飞意味着工业 化的开始或经济发展的开端,是一国经济从停滞落后 向增长发达过渡的重要转折点。 判断经济是否起飞的主要标志,是技术的“创新” 和应用程度;而起飞阶段的重要特征,是一国开始实 行工业化发展战略,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
提高外,它还包含有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其中两个最重
要的结构性变化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的比重不断下 降而工业的比重则不断上升;居民在城市人口中的百分比 不断上升。其内涵则较广泛,是一个既包含经济数量变化, 又包含经济质量变化的概念。
八年级下册地理期中考试复习资料
八年级下册地理期中考试复习资料八年级下册地理期中考试复习资料前言:为了方便同学们复习,提高同学们的复习效率,对这半学期的学习有一个更好的巩固,下面小编整理了八年级下册地理期中考试复习资料,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同学们能有所帮助。
第五章:1、地理区域有许多不同的类型,有的是自然区域,如珠江三角洲;有的是经济区域,如工业区;有的是行政区域,如西藏自治区。
同一个地理区域,可能同时兼有多重“身份”。
2、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可以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其中,秦岭、淮河一线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3、我国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也有很大差异。
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差异比较:比较项目秦岭—淮河以北地区秦岭—淮河以南地区1月平均气温(高于0°/低于0°) 低于0° 高于0°年降水量少多主要地形平原与高原为主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植被类型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河流流量小大耕作制度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一年两熟或三熟耕地类型旱地水田粮食作物小麦水稻传统交通工具马车船传统体育项目滑雪、溜冰赛龙舟、游泳4、西北地区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东部以草原、荒漠景观为主;西部盆地中有大面积的沙漠分布;只有在盆地边缘出现稀少的绿洲。
这一切说明西北地区是一个以干旱为主要自然特征的地区。
5、青藏地区因地势高耸而成为一个独特的地区,由“高”随之而来的另一个显著自然特征是“寒”。
6、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都是我国主要的牧区。
内蒙古主要是温带草原牧场;新疆主要是山地牧场;青海和西藏主要是高寒牧场。
内蒙古的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的细毛羊,青藏的牦牛、藏绵羊和宁夏的滩羊都是著名的畜种。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暂行办法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暂行办法(1996年2月9日国家科委国科发明字061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管理,加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根据国务院有关政策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指经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开发区的主要任务是促进高新技术与其他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速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推进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
第三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应当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基地,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扩散的辐射源,深化改革、对外开放的试验区,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的示范区,培育科技实业家、孵化高新技术企业的功能区,体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新型社区。
第四条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把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当地“科教兴国”的特区,实行扶持政策,推动开发区快速、健康发展。
第二章管理第五条根据国务院授权,国家科委归口管理和协调指导全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主要职责是:(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科技政策、产业政策,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和组织实施开发区全国性的总体发展战略、建设规划及专项计划,并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二)指导开发区的综合配套改革;(三)对经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进行协调指导;(四)组织开展国内外科技经济合作与交流;(五)受理和承办新建开发区的申报、审批工作,审定区域范围和面积。
国家科委火炬计划办公室(中心)负责归口管理日常业务工作。
第六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所在省、市人民政府是当地开发区的领导机关,其主要职责是:(一)把握开发区的办区方向,落实国家关于开发区的有关政策,制定促进开发区迅速、健康发展的地方性扶植政策;(二)制定开发区发展战略和规划,推动开发区综合改革,开发区重大事项进行决策;(三)建立有利于发展的开发区管理体制和动员各有关部门,支持开发区的建设。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精简版
1.经济地理学:系统形成、结构、发展、优化调控2.区域:占据空间3.区域产业结构:联系、比例4.主导产业:组织、带动5.关联产业:为主导产业配套、协作6.基础性产业:公共服务7.农业地理学:农业组织、形成、发展、分区8.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二次)/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三次)9.区域空间结构: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10.区域创新网络:企业、科研、市场、行业、政府创新主体11.经济活动:生产、流通、消费12.狭义的区域经济学:经济学发展和区域关系广义的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13.区位:场所,位置、布局、分布、关系14.区位因子:影响分布、经济效益15.区位条件:区位的属性或资质16.区位理论:区位论,场所选择、空间组合17.需求门槛:规模支持运营成本18.技术贸易:设备、器材、技术19.技术引进:购入先进技术20.区域学派:研究地域生产综合体或经济区,形成、功能、结构、空间、内外联系、发展、配置21.第一产业:初级产业,收集、初加工22.第二产业:二次产业,加工、精练23.第三产业:三次产业,服务24.区域经济结构:经济、技术、制度、组织的联系、数量25.增长极:集聚形成经济中心26.支配效应:增长级的支配作用27.乘数效应:增长极的作用成倍增大28.极化效应:增长级吸引要素、活动29.扩散效应:增长极输出要素、活动30.等级扩散:资源、要素、企业、经济部门按等级体系扩散31.溢出效应:增长极极化、扩散综合32.经济区:经济活动区域,关联组合的经济地域单元33.经济类型区:内部相似34.部门经济区:部门集聚35.综合经济区:相对完整36.产业机群:既竞争又合作公司、供应商、服务商、机构37.区域管制:对话、协调、合作补充市场和政府38.经济网络: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网和交通网,组成点、线、面39.综合发展:部门、分工,自然、劳动力有效利用40.“劳动系数”:劳动费,吸引力41.经济效益:产出和投入比较42.生产布局:生产(工业、农业、交通)分布43.区域科学:自然、社会、经济综合体44.区域经济系统:经济活动有机组合45.新经济地理学派:克鲁格曼、藤田,区域经济学,一收益递增、二不完全竞争、三运输成本46.区域开发:利用资源、谋求增长、发展47.连锁效应:主导产业前向关联效应、后向关联效应、旁侧关联效应48.支柱产业:总量比重高,不具备发展的优势49.潜导产业:规模较小、潜力大、前景广50.区域空间结构:分布、组合51.集聚经济:技术、市场、劳动力、基础设施、资源和产品互补、共享52.规模经济:单位产品成本降低53.外部规模经济:不同的工厂、企业集聚54.区位经济:区位经济利益、经济合理性55.地区化经济:专业化分工56.交通网通达度:难易程57.交通网连接度:数量、贝塔指数58.城市化经济:各类经济配置,综合经济利益59.地区生产专业化: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60.区域经济合作:谋求利益,要素流动、组合61.区域经济发展:总量、结构62.经济区:区内一致性和区外差异性63.经济区划:认识、分析、问题、规划、参考64.加速原理:市场微小增加、投资大幅增长65.经济地域综合体:专业化、辅助性66.区际经济联系: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67.空间相互作用:商品、人口与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68.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交往、依赖、关联、持续69.经济全球化:生产涉及全球70.梯度理论:经济、技术水平,逐步开发71.跨国公司的定义:多国公司72.区域:空间范围73.产业:部门各行业75.地域分工:专业化生产76.区位熵:专门化率77.地域生产综合体:专门化部门、辅助性部门、基础设施78.生产地域结构:形态,分布、组合、比例79.经济吸引范围:经济腹地80.经济影响区域:投资区位选择、市场分配、产品流通、技术转让、产业扩散81.经济圈:生产布局形式,内在联系产业配置圈82.经济区: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商品联系生产综合体83.区域经济结构: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84.经济区划系统:分级85.经济结构:要素方式、比例86.部门经济区:部门对象87.经济中心:影响经济发展的城市或镇88.主导产业:组织、带动89.关联产业:前向联系产业、后向联系产业和侧向联系产业90.部门经济地理学: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业91.基础性产业:提供公共服务92.资源密集型产业:农业、采矿业93.资本密集型产业:生产资料,钢铁工业、化学工业94.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食品95.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成本大,高新技术产业96.夕阳产业:市场增长缓慢、停止或者下降,产业增长率低于各产业的平均水平并呈下降趋势97.朝阳产业:市场增长快,产业增长率高于国民经济各产业的平均水平并呈上升趋势98.需求收入弹性:103.扩散机制:集聚不经济、新发展、政府作用104.空间近邻效应:位置关系影响,距离衰减原理105.技术:能力106.技术创新:突破,新资源,新工艺,新方法,新思想107.区域创新网络:企业、科研、中介、行业、政府、个人108.区域经济增长:总量,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110.乘数原理:若干倍于投资115.经济特区:更开放、灵活的特殊政策116.国土规划: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117.资源地理学: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智力资源,信息资源119.环境资源:空气、陆地、水、能量和生命系统120.自然资源:自然环境要素121.社会经济资源:经济资源、人力资源、智力资源、信息资源、文化资源及旅游资源122.人力资源:可供利用的人口123.自然资源经济评价:因地制宜124.信息资源:产生效益125.工业地理学:工业生产的地域分布及其规律129.据点式开发:发展极理论131.外延扩大再生产:追加投资和增加劳动力132.内涵扩大再生产:技术进步,革新工艺、改进设备、采用新材料、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133.工业生长极:生物物理学概念,集聚现象134.经济: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135.自然经济:生产为了本身需要138.商品经济:生产为了交换产品141.经济制度:生产关系的总和142.生产资料:生产必需的物质条件,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145.社会分工: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150.经济形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与人的关系151.经济体系:生产关系,或经济分类构成156.基本建设:固定资产162.单一经济:生产和出口一、二种原料或农产品,亚、非、拉163.国民经济管理:行政、经济、法律、思想政治和现代管理技术164.经济管理体制:国家组织管理经济活动的方式方法、组织形式、组织机构172.经济再生产: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173.原始农业:渔猎和采集,栽种植物,喂养牲畜,石器、木器174.传统农业:第二阶段,人力和畜力,手工工具和铁器,粪肥和绿肥,自然经济为主175.现代农业:第三阶段,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化肥、农药,现代科学技术180.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农、工、商联合企业,产、供、销结合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185.农业生产基地:以生产某种农产品为主,商品的农产品,连片的农业地域单元191.复种:一年重复种植192.复种指数:种植平均次数193.轮作:同一块地上按预定的顺序,轮换种植194.倒茬:199.本土化:法律法规、政治制度、文化氛围、消费者偏206. 工业体系:工业部门有机整体208.第四产业:从三次产业中分化出来的知识密集部门软件、光学纤维、激光、遗传工程221.劳动地域分工:227.补偿贸易:以商品进行全部或部分偿付。
人文地理——精选推荐
⼈⽂地理图:迁移扩散第⼆章(⼀)扩散概述扩散(Diffusion )——⼀种通过空间和时间传播的现象。
是⼀种⾮常普遍的空间过程,如⽂化、疾病、技术等现象从发⽣源地向其他地⽅蔓延发展。
因此,扩散也可以看成事物在空间上的发展。
对扩散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地理现象的空间演化过程,掌握其发展变化规律。
哈格斯特朗的扩散模型揭⽰了扩散的动⼒机制,扩散的形成由信息场和接受⾯决定,散的时空过程表现为“S ”型曲线特质。
扩散有很多种类型,通常可以分为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两⼤类。
其中,迁移扩散可以分为占据式扩散、蔓延式扩散、墨渍式扩散和变异式扩散;扩展扩散⼜可以进⼀步分为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
(⼆)迁移扩散迁移扩散——⼜称重新区位扩散(RelocationDiffusion ),是指事物或特质随着接受者或承载者的位移⽽产⽣的扩散。
⼀般的途径是最初的某事物或现象的接受者从⼀个地⽅迁移到另⼀个地⽅的同时,该事物或现象也随之迁移。
典型的如移民过程中,语⾔、宗教、习俗随⼈⼝⼀同扩散到其他地⽅。
中国城在世界各地的出现就是迁移扩散的结果。
需要指出的是在迁移扩散过程中,接受者的数量没有增加,仅仅发⽣了空间的位移。
当然迁移扩散过程中或完成之后,很可能伴随或相继发⽣扩展扩散,使得接受者的数量也进⼀步增加。
1、占据式扩散——主要指移民从原居住地带到新居住地的⽂化仍保持与原居住地的⼀致性。
其中,根据扩散后对物质和现象的空间分布带来的变化情况,可以进⼀步分⼤⼀致性扩散和⼩⼀致性扩散。
所谓的⼤⼀致性扩散是通过移民使得原来⼤⾯积⽂化区中存在的⼩部分异⽂化区被同化,形成⼀个⼤的同质⽂化区。
⼩⼀致性扩散是指迁移到与原居住地不相邻的地⽅,新居住地外围仍然为其他事物或现象所包围,形成与原居住地相⼀致的孤岛式区域。
2、蔓延扩散——⼀般是指在移民过程中,由于所带来的⽂化具有更强的优势,对周围的⼟著⽂化产⽣较⼤的影响,并在⼀定程度上吸收⼟著⽂化精华,逐步形成⼀种混合型⽂化,在地理空间上进⼀步扩展。
第五章 城市空间增长与中心—外围结构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 2、边缘区不断接受核心区的创新信息,参与创新活动 ,自身也会生成新的核心区或强化原有的较低能源的 小核心区,最终形成与原有高层级核心区相连接的“ 城市群体”
二、克鲁格曼的中心—外围结构模型
• 2.“借鸡生蛋”。 新增长中心完全有可能利用原增 长中心的资金和成功的经验和技术,保持较高的发展 速度,在较短的时间内赶上原增长中心,改变现有的经 济实力的布局。
• 3.“创造性破坏”。新技术的逐渐改进和日臻完善, 技术相对落后的地区最终赶上并超越领先者。
(三)新增长点向新增长中心的转移
• 1.选择新增长点的条件(亚中心成长起来条件) • 第一,亚中心区必须要比原有的经济中心具有更强的比
传统城镇、工业卫星城与新城之间的关系
新城
卫星城
传统市镇
目的
疏解城市中心人口、吸 疏解中心城市工业和人 城市与乡村的枢纽、农
引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
口压力
村城镇化的承载地
区位
独立于中心城区,与中心 城区有永久性的绿地分
隔
处于大城市远郊区
分布零散
功能
人口和就业岗位相对平
衡,具有居住、就业和购 物等城市功能
其作用也是有限度的。
城—区经济非均衡增长与空间结构
• 区域经济空间的运动,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区位选择 的结果;是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在地域空间分化、组合 、聚集的动态过程;是社会经济系统与其环境之间、 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经常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
地域空间的表现;也是它们之间的劳动力流、物质流 、资金流、能源流、信息流等传输的动态的过程。区
第五章 城市空间增长与中心—外围结构
从产业扩散理论研究产业结构对经济的影响
从产业扩散理论研究产业结构对经济的影响内容摘要:现阶段我国经济及社会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产业发展也面临新时期的结构调整及转型升级,第三产业作为新时期的发展重点将得到全面的提升促进。
横跨现代制造及服务业的高校体育产业在我国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根据经济发展规律也必将成为未来人们追求更高生活质量及健康休闲消费的重要依托部门。
本文结合经济理论,具体总结了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并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产业扩散主导部门产业结构高校体育产业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和主导产业扩散效应论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Walt Whitman Rostow)对于国家或地区经济及产业研究方面贡献卓著,继上世纪开始的“第四次革命”的推动和发展,罗斯托最为知名的是提出主导产业及其扩散效应,并结合经济发展史、社会发展史的研究角度,形成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一)经济成长阶段理论罗斯托认为经济影响社会的成长存在六个阶段。
一是“传统社会阶段”。
这是对人类出现近代科学技术之前的社会的泛化概念。
他认为“传统社会是这样一个社会,其结构是在生产功能有限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他是以牛顿以前的科学和技术以及牛顿以前的物质世界的态度为基础的”。
这个划分有浓厚的西方历史色彩,并且这一起点应该贴近于近代思想形成完整科学体系和理性实验研究之前,这阶段社会停留在传统的单一生产结构,发展保守、缓慢而平稳。
二是“起飞前的准备阶段”。
这是为“起飞”发展的社会过渡期,以社会进入工业化的前期为时间划分点。
这个阶段中的农业产业有一定增长力,人们的生活有更丰富的食品,增长的人口也组成了工业崛起后的重要消费市场,并且农业的剩余收入大部分供应现代部门,这表示了物资和资金流通的形成,影响了交通运输的发展,并且也有更多类似于企业家顶受集权的统治和私人经济竞争中的风险,以求得更多利润。
这一阶段形成未来发展的重要铺垫。
三是“起飞阶段”。
以产业革命的发生为起始,或是代表了产业革命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产业扩散
目
录
•目 录
• 第一节 产业扩散
• 第二节 产业聚集
• 第三节 产业结构演进
• 第四节 产业聚集与结构演进的定量分析方法
第一节 产业扩散
• 一、产业扩散的界定
• 二、两区域两部门的扩散
▫ 1.核心—边缘结构的维持与产业扩散
▫ 2.核心—边缘结构的打破与产业扩散
第一节 产业扩散
▫ 4.相似系数
▫ 5.产业结构效益指数 ▫ 6.结构影响指数 ▫ 7.效益超越系数 ▫ 8.投入产出法
第四节 产业聚集与结构演进的定量分析方法
• 二、产业聚集与分散的度量方法
▫ 1.产业比较优势度
(1)比较成本B1=C1/C2。 (2)比较劳动生产率B2=L1/L2。
第四节 产业聚集与结构演进的定量分析方法
▫ 1.基于古典区位论的聚集 ▫ 2.基于马歇尔产业区理论的聚集 ▫ 3.基于新产业区理论的聚集 ▫ 4.基于迈克尔·波特竞争经济理论的聚集 ▫ 5.基于空间经济理论的聚集
第二节 产业聚集
• 二、只考虑要素流动下的产业聚集
▫ 1.劳动力不可转移下的产业聚集 ▫ 2.资本可转移下的产业聚集 ▫ 3.人力资本可转移下的产业聚集
• 三、多区域多产业情况下的产业扩散
▫ 1.劳动密集度与产业转移
(1)不考虑产业特性时产业转移顺序。 (2)劳动密集程度与产业转移顺序。
▫ 2.前后向联系与产业转移
(1)销售指向与产业转移顺序。
(2)投入指向与产业转移顺序。 (3)上下游关系与产业转移顺序。
第二节 产业聚集
• 一、产业聚集研究的简单回顾
▫ 2.区域产业专门化率
▫ 3.区位商 ▫ 4.产业专门化系数 ▫ 5.偏离—份额分析 ▫ 6.区域产业结构联系 水平分析
本 章 结 束
第三节 产业结构演进
• 四、产业结构演变的原因
▫ 1.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变动 ▫ 2.劳动生产率的不均等上升 ▫ 3.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
第四节 产业聚集与结构演进的定量分析方法
• 一、产业结构演进的度量方法
▫ 1.工业化结构比重数 ▫ 2.产业结构变化率 ▫ 3.相关系数
第四节 产业聚集与结构演进的定量分析方法
第二节 产业聚集
• 三、产业内和产业间联系与产业聚集
▫ 1.聚集与分散 ▫ 2.产业聚集与收入水平的变化
第Hale Waihona Puke 节 产业聚集• 四、多要素下的产业聚集
▫ 1.某一产业全部聚集在某一区域的情况 ▫ 2.产业均匀分布的情况
• 五、区域间产业分布总格局的形成
第三节 产业结构演进
• 一、产业结构的划分
▫ 1.霍夫曼划分法 ▫ 2.克拉克三次产业分类法 ▫ 3.库兹涅茨的划分方法 ▫ 4.其他分类方法
第三节 产业结构演进
• 二、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 1.配第定律 ▫ 2.斯密顺序 ▫ 3.克拉克定律 ▫ 4.库兹涅茨的研究 ▫ 5.钱纳里的产业结构演进
第三节 产业结构演进
• 三、工业结构高度化规律
▫ 1.产业重工业化 ▫ 2.霍夫曼定理 ▫ 3.工业结构高加工度化 ▫ 4.生产要素密集度转化规律 ▫ 5.区域产业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