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临名帖:曾翔临《石门颂》 走寻
张祖翼隶书临《石门颂》四屏
张祖翼隶书临《石门颂》四屏
2020-02-16 03:18·東海書畫
作者简介:张祖翼,安徽桐城人,字逖先,号磊盫,又号磊龛、濠庐,因寓居无锡,又号梁溪坐观老人,近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金石收藏家。
题识:临石门颂,磊盦张祖翼。
钤印:张祖翼印、逖先海外归来之书
释文:天姿明敏,敦诗悦礼。
膺禄美厚,继世郎吏。
幼而宿卫,弱冠典城。
有阿郑之化,是以三苻守。
致黄龙嘉禾木连,甘露之瑞。
动顺经古,先之以博爱,陈之以德义,示之以怀。
不肃而成,不严而治。
朝中惟静,威仪抑抑。
督邮部职,不出府门,政约令行。
强不暴寡,知不诈愚,属县趋教,无对会之事。
儌外来庭,面缚二千余人,年谷屡登。
当代隶书名家新作大集合,一饱眼福!(150幅)
当代隶书名家新作大集合,一饱眼福!(150幅)自清碑学开始兴起后篆隶逐渐成为主流书体当代的隶书创作总体上可看成是清代碑学和民国书风的承继和延伸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顺时而变呈现出丰富多变的势态一起来品评当代书坛名家们的2020最新隶书作品当代名家隶书作选刊(排名不分先后)韩天衡《礼器碑》集联138cm×35cm×2 2020年欧广勇选临《褒斜道刻石》183cm×70cm 2020年张海查慎行诗180cm×82cm 2020年周俊杰刘邦诗三首180cm×78cm 2020年张景岳意临《衡方碑》180cm×74cm 2020年王朝宾毛泽东《菩萨蛮·登黄鹤楼》187cm×76cm 2020年李成海德惟善在联174cm×46cm×2 2020年王冬龄广祈博览联152cm×42cm×2 2020年李刚田选临《鲜于璜碑》205cm×70cm 2020年申万胜林散之书论一首136cm×34cm×2 2020年何应辉谢无量为唐光晋和题《石门颂》180cm×70cm2020年言恭达许国精心联180cm×40cm×2 2020年王镛所识不喜联233cm×28cm×2 2020年陈国斌遥山骤雨联180cm×32cm×2 2020年赵熊选临《封龙山颂》125cm×97cm 2020年石开势取摩崖句168cm×64cm 2020年胡抗美拟《石门颂》260cm×90cm 2020年崔志强八指头陀诗一首180cm×97cm 2020年刘洪彪自作诗180cm×50cm 2020年刘文华临选《礼器碑》180cm×97cm 2020年孙晓云自作诗178cm×31cm 2020年陈曦明右录魏晋挚虞诗220cm×92cm 2020年鲍贤伦《急就章》终篇180cm×97cm 2020年沃兴华龚自珍诗90cm×48cm 2020年曾来德选临《史晨碑》246cm×123cm 2020年包俊宜戴复古论诗180cm×97cm 2020年陈振濂自作诗180cm×97cm 2020年李强集《西狭颂》联180cm×97cm 2020年张志自作诗170cm×93cm 2020年曾翔选临《石门颂》138cm×69cm 2020年赵长刚临选《张迁碑》410cm×170cm 2020年李晓军选临《西狭颂》180cm×90cm 2020年陈平赞《张迁碑》180cm×97cm 2020年蔡大礼选临《大开通刻石》225cm×90cm 2020年李家德选临《张迁碑》180cm×70cm 2020年高军法选临《张迁碑》123cm×119cm 2020年魏杰选临《石门颂》180cm×86cm 2020年张英群徐玑《春日游张提举园池》180cm×97cm 2020年陈洪武临《西狭颂》245cm×152cm 2020年鄢福初事经道济联172cm×75cm×2 2020年胡秋萍览百宗六联180cm×24cm×2 2020年陈大中拟《开通褒斜道刻石》139cm×70cm 2020年朱培尔文德武功联204cm×70cm 2020年张继选临《西狭颂》180cm×97cm 2020年韩少辉选临《石门颂》《礼器碑》《张迁碑》 180cm×97cm2020年耿自礼选临《张迁碑》190cm×70cm 2020年郑晓华《礼器碑》写意170cm×92cm 2020年赵山亭选临《西狭颂》180cm×97cm 2020年洪厚甜选临《石门颂》180cm×97cm 2020年王增云选临《封龙山颂》180cm×97cm 2020年苏士澍汉隶赞180cm×97cm 2020年徐树良李梦阳诗180cm×49cm 2020年王增军《张迁碑》集联185cm×70cm 2020年文永生长杨若木联 240c m×50cm 2020年王厚祥选临《封龙山颂》120cm×123cm 2020年管峻波浪渔歌联210cm×39cm×2 2020年范正红春秋龙凤联136cm×35cm×2 2020年毛国典王勃《滕王阁序》140cm×70cm 2020年刘新徳选临《封龙山颂》180cm×89cm 2020年戴文选临《张迁碑》200cm×105cm 2020年李远东选临《石门颂》230cm×115cm 2020年吕金柱选临《石门颂》180cm×97cm 2020年魏广君选临《鲜于璜碑》180cm×97cm 2020年白砥选临《张迁碑》180cm×97cm 2020年陈经选临《张迁碑》177cm×97cm 2020年纪烈华陈继儒《小窗幽记》(节选)183cm×70cm 2020年汤永志杜甫《望岳》180cm×91cm 2020年杨剑锋郑日奎《横峰积翠》180cm×97cm 2020年李守银选临《开通褒斜道石刻》250cm×99cm 2020年林涛仁义诗礼联180cm×33cm×2 2020年李国祥选临《西狭颂》 180cm×97cm 2020年这里有你想看的!热门内容即达倪文华杜甫《泊岳阳楼下》180cm×97cm 2020年李建人选临《石门颂》180cm×97cm 2020年张青山邓石如《游五园》136cm×68cm 2020年张公者集《尚书》句175cm×48cm×2 2020年张爱国选临《大开通褒斜道摩崖》句175cm×56cm 2020年周斌陶渊明《归去来辞》(节选)180cm×97cm 2020年陈海良选临《张迁碑》245cm×124cm 2020年王道义咏《石门颂》《大开通刻石》235cm×116cm 2020年肖文飞选临《西狭颂》180cm×47cm×2 2020年黄博谢灵运《夜宿石门诗》180cm×50cm×2 2020年龙开胜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80cm×85cm 2020年何来胜万家四野联180cm×26cm×2 2020年李正良杜甫《戏为六绝句》两则180cm×97cm 2020年马端兵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180cm×53cm 2020年周红军王维《桃源行》180cm×50cm 2020年梁培先辛稼轩词句180cm×49cm 2020年巩海涛李白《拟古诗十二首(其九)》180cm×49cm 2020年赵凤砚选临《汉开通褒斜道摩崖》180cm×70cm 2020年史焕全选临《大开通》180cm×61cm 2020年戴家妙选临《急就章》180cm×89cm 2020年鞠闻天意写《史晨碑》180cm×97cm 2020年李强云扬风发联200cm×39cm×2 2020年胡紫桂杜甫《赠花卿》 180cm×97cm 2020年王东声开张奇逸联180cm×61cm 2020年王墉钱谦益诗180cm×90cm 2020年周剑初滴水垒土联180cm×48cm×2 2020年郑志群许浑《早秋三首(其一)》180cm×97cm 2020年孙希民选临《鲜于璜碑》248cm×70cm 2020年张志庆自作诗180cm×97cm 2020年欧新中林散之诗180cm×97cm 2020年王军杰选临《曹全碑》180×100cm 2020年李晖选临《大开通》180×90c m 2020年李明选临《石门颂》180cm×97cm 2020年曹向春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180cm×73cm 2020年薛磊选临《张迁碑》180cm×97cm 2020年黎雪丹《文心雕龙(节选)》180cm×97cm 2020年倪和军选临《封龙山颂》180cm×97cm 2020年沈浩《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180×49cm 2020年沈乐平有余惯懒联180cm×44cm 2020年程晓海诸葛亮《前出师表》205cm×23cm×4 2020年柴天鳞处处年年联175cm×33cm×2 2020年汪国金广道太守联183cm×32cm×2 2020年鲁大东宋子渊《高唐赋》(节选)180cm×48cm 2020年严文学每临不信联180cm×23cm×2 2020年罗炳生选临《西狭颂》180cm×76cm 2020年董玮水归雨流联180cm×33cm×2 2020年李双阳曹植情诗一首148cm×84cm 2020年程兴林温庭均《题卢处士山居诗》180cm×97cm 2020年栾金广意临《西狭颂》 180cm×97cm 2020年杜浩吴均《与朱元思书》180cm×97cm 2020年曾伟子选临《衡方碑》180cm×95cm 2020年李林《张迁碑》集字170cm×24cm 2020年王成聚选临《曹全碑》180cm×97cm 2020年丁剑《礼器碑》选字140cm×34cm 2020年杜鹏飞选临《张迁碑》180×97cm 2020年乔战雄选临《石门颂》180×97cm 2020年秦朋临选《史晨碑》174cm×67cm 2020年唐朝轶选临《鲜于璜碑》 180cm×48cm×2 2020年逯国平选临《西狭颂》180cm×97cm 2020年吕雪峰自作诗180cm×97cm 2020年晏晓斐虚云法师《望君山诗》180cm×97cm 2020年曾宪良阐旧极高联178cm×35cm×2 2020年陈亮选临《西岳华山碑》180cm×97cm 2020年贺进选临《曹全碑》185cm×70cm 2020年翟圣亮选临《西狭颂》180cm×97cm 2020年张金龙选临《西狭颂》180cm×97cm 2020年陈彬选临《张迁碑》180cm×97cm 2020年陈阳静选临《石门颂》180cm×97cm 2020年梅跃辉谢灵运《入彭蠡湖口》180cm×97cm 2020年徐延波《开通褒斜道刻石》180cm×97cm 2020年肖春生赞会芳园250cm×70cm 2020年张逢波阳关戍咏180cm×97cm 2020年韩伯雨选临《鲜于璜碑》180cm×97cm 2020年黄邦德选临《张迁碑》180cm×107cm 2020年﹀。
名家临帖:杨逸、何绍基、张祖翼临《石门颂》由生到熟而至精熟
名家临帖:杨逸、何绍基、张祖翼临《石门颂》由生到熟而至精熟原创2020-12-03 20:01·画家蔡剑明杨逸临《石门颂》杨逸临《石门颂》依照前人的经验,学习书法首先必须临摹古人的书迹,由生到熟而至精熟。
苏轼:“笔成塚、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铤,不作张芝作索靖。
”欧阳修也说:“作字要熟,熟则神气完质有余”。
“熟”是学习书法获得成功的手段和必经之路。
杨逸书法用功在汉碑最甚,尤其对《石门颂》是最有心得。
此幅是他晚年的临作,他采用汉碑的方法来临摹,放弃“隶中草书”的特点,偏重篆书的线条,圆劲、流畅、飘逸,起笔处灵动,有“实逆”、“虚逆”等变化,波磔意到为止,若有若无,得风流蕴籍之致,通篇字势真是挥洒自如。
前人勤学化苦功精研碑帖的学习态度,我们后人不妨也努力,努力学习他们治学的态度。
何绍基临《石门颂》何绍基临《石门颂》何绍基临《石门颂》《石门颂》以其结字极为放纵舒展,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运笔遒劲沉着,古厚含蓄而富有弹性的艺术魅力而获得历来很高的评价。
何绍基所临的《石门颂》放弃了原碑字形一任疏密大小自然安置的结体特征,抓住中锋用笔,圆润舒展,用篆书的笔法,将高古超逸融于一体。
何绍基以柔软的羊毫,采用回腕法,即腕回转向胸,悬腕悬肘,此法能使力直达笔端,同时他又把篆籀之笔掺入其中,点画常以裹锋而入,含蓄蕴藉,中间运行遒缓,写成具有一定弧形,收笔时复以回锋,还有一些线条圆转流畅,书写时就直接出锋,使线条更有挥洒自如,具有荡漾之感。
这与其独创的作书执笔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其出今入古获得极大成就的手段之一。
张祖翼临《石门颂》张祖翼临《石门颂》张祖翼临《石门颂》《石门颂》浑厚奔放,疏秀劲挺,松宽灵秀集于一身,高古超逸融于一体。
张祖翼所临条幅在结字上尽情表达“取分背之势”,线条用笔上更是想淋漓尽致地展现该碑的灵活之趣。
但是习书之人心里都应该明白,书贵在自然,用意装缀是最忌讳的,临作横画线条圆润,可主笔却有习惯性的扭曲一下,且通篇几乎都有;磔、雁尾则过度地上挑以求得妩媚,造成力不能送到,从而显得十分矫揉造作。
石门颂临写技巧
有关《石门颂》的临写技巧
有关《石门颂》的临写技巧如下:
1.横划:石门颂的横划并非完全平直,常有起伏变化,大多细微难以度量。
起笔要注意逆
入藏锋,欲右先左,不必顿笔即可接着右行。
行笔要稳,做到管竖锋正,不可偏欹,要慢送涩进,以增加线条的内涵和力度,免生流滑。
收笔不必笔笔回收敛锋,大多将锋慢慢离纸即可,除个别主笔外,一般不必顿笔作燕尾状。
2.竖划:竖划在石门颂中也有其独特面目。
3.撇划:这种转向是极自然的,不可硬折上去。
4.捺划:石门颂的捺划也有其独特面目,极少如一般汉隶的捺脚,而是如其特有的撇的处
理。
在将到末尾转向后上方行笔往往要长些。
5.钩法:钩法也是临写石门颂时需要注意的点,如“公”字的捺向右上方飞起,处理得极大
胆;与向左下取势的撇遥相呼应。
6.点:这些特点对于初临者较难把握,要多读多临,时间长了,便可悟得规律。
7.偏旁多姿、相映生趣:过去有汉隶的偏旁多呈独立存在之说,这大概是与行草书相对而
言。
其实,每一偏旁的处理都要考虑与其相对部分的关系,而作相应的调整。
8.偏旁多姿、相映生趣:过去有汉隶的偏旁多呈独立存在之说,这大概是与行草书相对而
言。
其实,每一偏旁的处理都要考虑与其相对部分的关系,而作相应的调整。
这在《石门颂》中显得尤为突出。
汉隶摩崖石刻《石门颂》,率意自然,山野气息,堪称隶书中的草书
汉隶摩崖石刻《石门颂》,率意自然,山野气息,堪称隶书中的草书东汉隶书主要分布在两大区域,一是以山东、河南为中心;二是以陕西、四川为中心。
前者接近于官方正体文字,具有“庙堂”之气;后者稍远于官方正体文字,具有“山野气”,《石门颂》等摩崖石刻为其代表。
《石门颂》全称《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十一月刻,摩崖隶书,原刻石二十二行,每行三十或三十一字不等,全文共645字。
汉中太守王升撰文,全面详细地记述了汉顺帝时期,司隶校尉杨孟文上疏请求修建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经过。
刻在陕西汉中市褒城镇东北褒斜谷古石门隧道的西壁之上。
1967 年因在石门所在地修建大型水库,乃将此摩崖石刻从崖壁上凿出,1971 年迁至汉中市博物馆,保存至今。
《石门颂》笔法直接篆书,以圆笔为主,起笔逆锋,含蓄温润,中间行笔舒缓,肃穆敦厚,收笔加以回锋,圆劲流畅。
它的线条几乎都是粗细均等的,虽然很细,但并不柔弱、空怯和苍白,在审美上是扎实、瘦劲的,而且内蕴很丰富。
《石门颂》的线条在审美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势长”。
《石门颂》横折处理自有特点,笔法决定线条质量,转折决定书法风格。
横折是很重要的一个用笔单元。
《石门颂》中横折的处理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使转而来;另一类是写完横后断笔,重新起笔写竖构成横折。
这两种处理在审美上有很大不同,前者是圆润、内敛,后者是方正、外拓,在整篇中,后者的处理还占有一定的比例。
有人说后者的横折处理是其不足之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石门颂》的结构特点,一是以扁为主,因字赋形,或扁(图2)或方(图3)或长(图4),大小不一,任其自然。
二是中宫宽绰,内松外紧,以疏朗开阔为基调,中宫比较宽松,字的外部紧结,从而呈现出雍容大度,从容不迫的气息(图6)。
三是重心居上,上紧下松,足显潇洒飘逸,神采飞扬之态(图7)。
四是松而不散,虚实相生(图10、图11).《石门颂》的特点之三是整体气息以静为主,以动为辅,动静相合,相得益彰。
书法讲座《石门颂》临摹解析(1)
书法讲座《石门颂》临摹解析(1)《石门颂》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其线条沉着劲道、结字舒展放纵、体势瘦劲,飘逸自然,素有隶书中的草书之称,为汉隶中的精品。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邀请书法篆刻家薛元明为大家讲授《石门颂》的临摹之法。
——编者概述在书法的发展历史过程中,“隶变”可谓影响深远。
篆书为古文,隶书为今文,差异明显,但有一条永远不变:隶生于篆,存在血缘关系。
在汉朝四百年的历史中,隶书达到了“每碑各出一奇”的昌盛程度。
这当中,可以尝试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以期更好地来把握,如端庄类、娟秀类、古雅类、方正类、雄强类,不一而足。
然而,不能不说,风格分类其实是笼统之法,习惯上将《张迁碑》和《鲜于璜碑》归为一类,实质上二者有着非常大的差异。
风格分类在某些情况下廓清了某些真相的同时也会遮蔽某些真相。
就好比各类名词的“发明”,也是同样的道理,新名词太多有时反而更加模糊。
从方圆角度来区分,汉隶可分为三种:一类纯方,一类纯圆,一类则是方中寓圆或圆中见方。
方和圆是书法审美的重要范畴。
宋代姜夔所著《续书谱》专设“方圆”一节:“真贵方,草贵圆。
方者参之以圆,圆者参之以方,斯为妙矣。
”明赵宧光《寒山帚谈》中亦曾论道:“笔法尚圆,过圆则弱而无骨;体裁尚方,过方则刚而不韵。
”明项穆《书法雅言》曰:“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
”在字体演化的过程中,约定俗成的特征决定了字形从圆到方,其书写性要求运笔离方趋圆。
笔法的表现,方笔者本出于字法,圆笔者则便捷书写,最终方圆互用,产生了不同的书法风格。
好的书法应如《书谱》所说:“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于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
”字形与笔法之间的张力,不仅造就了中国文字书写的艺术性特色,也代表着书法的哲学精神。
在古人看来,书法方圆,本乎天地自然:“篆贵圆,隶贵方,圆效天,方法地,圆有方之理,方有圆之象。
”方中见圆、圆中见方,既是哲学之理,也是书法之理。
石门颂
石門頌全文(参考)惟靈定位,川澤服躬,澤有所注,川有所通,余谷之川,其澤南隆,八方所達,益域為充,高祖受命,興於漢中。
道由子午,出散入秦,建定帝位,以漢焉,後以子午,路難,更隨圍谷,復通堂光,凡此四道,垓鬲尤艱,至於永平其有四年,詔書開余,鑿通石門,中遭元二,西夷虐殘,橋梁斷絕,子午復循,上則縣峻,屈曲流顛,下則入,廎寫輸淵,平阿泥,常蔭鮮晏,木石相距,利磨确,臨危槍碭,履尾心寒,空與輕騎,遰弗前,惡虫狩,蛭毒,未秋截霜,稼苗夭殘,終年不登,匱餒之患。
卑者楚惡,尊者弗安,愁苦之難,焉可具言,於是明知故司隸校尉楗為武陽楊君,厥字孟文,深執忠伉,數上秦請,有司議駮,君遂執爭,百遼咸從,帝用是聽,廢子由斯,得其度經,功飭爾要,敝而晏平,清涼調和,烝艾寧,至建和二年仲冬上旬,漢中大守楗為武陽王升字稚紀,涉歷山道,推序本原,嘉君明知,美其仁賢,勒石頌德,以明厥勳,其辭曰:君德明,煥彌光,刺過拾遺,厲清八荒,奉魁承杓,綏億衙彊,春宣聖恩,秋貶若霜,無偏蕩,貞雅以方,寧靜烝庶,政與乾通,輔主匡君,循禮有常,咸曉地理,知世紀綱,言必忠義。
匪石厥章,弘大節,讜而益明,往卓今,謀合朝情,醳艱即安,有勳有榮,禹鑿龍門,君其繼縱,上順斗極,下答皇,自南自北,四海攸通,君子安樂,庶士悅,商人咸,農夫永同,春秋記異,今而紀功,垂流億載,世喋誦序曰,明哉仁知,豫識難易,原度天道,安危所歸,勤竭誠,榮名休麗,五官掾南鄭趙邵字季南,屬中漢彊字產伯,書佐西成王戒字文寶主,王府君閔谷道危難,分置六部道橋,特遣行丞事西成韓朗字顯公,都督掾南鄭魏整字伯玉,後遣趙誦字公梁案察,中曹卓行,造作石,萬世之基,或解高格,下就平易,行者欣然焉,伯玉即日徒署行丞事守安陽《石门颂》全称《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
又称《杨孟文颂》。
原刻为竖立长方形。
通高26l厘米,宽205厘米,22行,行30或31字。
总共655字。
前人对此摩崖书评价极高。
如清人张祖翼说:“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杨守敬《平碑记》说:“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鸡,飘飘欲仙。
石门颂原文及注释
《石门颂》全称《汉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以下是原文及注释:1.原文(碑额):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1.注释:此颂为汉中太守王升为歌颂原司隶校尉犍为杨涣开通褒斜道的功勋所刻。
司隶校尉是官名,汉武帝征和年间初置。
犍为是郡名。
杨君指杨涣,字孟文,犍为郡武阳县人,武阳县在今四川彭山县东。
因碑文中有“武阳杨君厥字孟文” 字样,《水经注》、欧阳修等曾称此碑为杨厥碑,这是错误的理解,此处“厥” 字为语助词,非人名。
2.原文:惟坤灵定位,川泽股躬。
泽有所注,川有所通。
斜(碑作余字)谷之川,其泽南隆。
八方所达益域为充。
1.注释:“坤”,《说文》中解释为“地也”,与乾所代表的天相对。
“股躬”,有人认为应即“股肱”,古代“躬”“肱” 通用,也有人认为“股”指四肢,“躬” 指身躯。
“余谷” 即斜谷,宋欧阳修《集古录》云:“以余为斜,汉人皆尔”。
斜谷指今陕西终南山之山谷,南口曰褒,在褒城县北,北口曰斜,在眉县西南。
“隆” 指盛大、高起。
“充”,《隶释》中解释为“冲”,充足。
3.原文:高祖受命,兴于汉中。
道由于午,出散入(碑误作人宇)秦。
建定帝位,以汉氏(原种作诋)焉(焉字别写)。
后以子午,途(途字别写)路涩(别写)难。
更随围谷,复通堂光。
凡此四道。
阂(碑作骸垓)隔(别写)尤艰。
1.注释:“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高祖指汉高祖刘邦,楚汉相争时,霸王项羽曾立沛公(刘邦)为汉王,王巴蜀汉中四十一县,都南郑(今汉中市),可见汉中是其发祥之地。
“道由子午” 指子午道,《前汉书・王莽传》:“子午道从杜陵直绝南山径汉中”,师古注曰:“子,北方也;午,南方也。
言通南北道相当,故谓之子午耳”。
“出散入秦”,散指散关,出散关即可进入秦地。
“围谷”“堂光” 皆地名,汉中至秦川共有四条通道,除子午道和褒斜道外,尚有城固至周至的骆谷道和沮县至陈仓的陈仓道,围谷和堂光分别在此二道上。
4.原文:至于永平,其有四年,诏书开斜(原碑作余),凿通石门、中遭元二,西夷虐(别字)残,桥梁断绝,子午复循。
历代名家临《石门颂》欣赏
历代名家临《石门颂》欣赏《石门颂》是东汉刻石书法中的一朵奇葩,其书风自然、奔放、朴拙、雄强,可谓字字飞动,逸趣横生,明显地保留了简帛隶书的那种放逸浪漫、灵动活泼,在高古气息中蕴含着丰富的趣味,被称为“隶中之草”。
作为东汉时期的刻石名品,《石门颂》深受人们关注。
清代、民国以至当代学书者,多有临习,同为石门颂,理解不同,视角不同,取舍不同,性情不同,临摹的效果自然也就不同。
虽然如此,雅俗高下,自是泾渭分明。
我先把拓片发在这里,以便参考对照。
一、何绍基(1799—1873:湖南道州人,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猿叟。
清代诗人、学者、书法家。
何维朴:1842-1922,一作1925:跋:先大父六十岁时始专习隶书,于东京诸碑无不临写,日有课程。
《礼器》、《张迁》二碑各临至百余通。
《石门颂》临本差少。
此本后题辛酉八月,正文宗升遐后所书。
大父受文宗特达之知,虽以建言被议,而感恩恋阙之心无时或释,每一语及,辄呜咽不能已已,此则非外人所得知者,因谨记之。
光绪二十有六年庚子:1900年:闰八月,道州何维朴书。
钤印:何维朴、诗孙。
沈尹默:1883-1971:题:此蝯叟平日书课也。
落笔峻快,意与神会,不规规留心于点画之间,故偶有误处。
然皆易别。
惟“王府君闵谷道危难”句中,“危”字拓失已久,此临依前文涂路“歮难”语补作“歰难”,非是。
曾见精拓旧本,“危”字之形尚依约可辨。
即就近拓谛察之,仍存有“危”形,审是“危”字。
至于文中“隆”字皆略而不书,则避其先德文安公讳也。
文安公亦工书,颇风发,韵流不似蝯叟之朴茂醇古。
余幼时得见其家刻帖四册,先大父有题记。
先大父盖文安公所取士,此帖为其所赠,旧庋长安寓庐中,今则佚矣,殊可惜也。
闻蝯叟所临石门颂曾有刻本,未尝得见,不知文中“危难”字如何临写耳。
约持兄惠示此册,颇获启发之益,辄题数行奉教。
廿九年:1940:四月四日,尹默。
二、曾熙(1861-1930),衡永郴桂道衡州府:今衡阳市:人。
汉隶名帖隶中之草《石门颂》全文
汉隶名帖隶中之草《石门颂》全文《石门颂》全称《汉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
又称《杨孟文颂》。
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摩崖隶书。
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为顺帝初年的司隶校尉杨孟所写的一篇颂词,内容为汉中太守王升表彰杨孟文等开凿石门通道的功绩。
《石门颂》原刻为竖立长方形,20行,行30、31字不等,纵261厘米,横205厘米。
全文共655字。
刻在陕西褒城古褒斜道的南端,即今陕西汉中市褒城镇东北褒斜谷古石门隧道的西壁上。
1967年因在石门所在地修建大型水库,乃将此摩崖从崖壁上凿出,1971年迁至汉中市博物馆,保存至今。
是“石门十三品”之第五品,属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门颂》乃东汉隶书的极品,又是摩崖石刻的代表作。
它对后来的书法艺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清代张祖翼评说:“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也。
”艺术评论家、古文字学者、诗人,书画家郭赋林在记者采访中,郭赋林谈到:《石门颂》是东汉时期由篆书向隶书过渡时期的经典的隶书作品,也是隶书中的代表作,总体气象是雄浑肃穆,姿肆朴拙,结字自然舒张,点画细腻,体势瘦劲,飘逸奔放,有些点画的写法写得'草率',素有“隶中草书”的说法。
郭老师在用笔上,从线条上看有很深的功力,线质刚劲,线条夯实,有《石门颂》的力道和《张迁碑》的韵味,还有何绍基的笔意。
但更多的是郭赋林老师独到书写风格,字字有楞、笔笔有柱、结字堂堂正正,字行距齐整,苍劲遒美。
这也许就是郭老师所追求的理想中隶之美书。
由于它是篆书向隶书过渡时期的作品,主要以中锋用笔为主,有些字的写法也保留着篆书的形状,笔画主要是侧锋起笔,收笔回锋,因此,点画遒劲,显得刚劲有力,十分饱满,富有张力和弹力。
在体势上,《石门颂》中的字大小不一,错落有致,并没有刻意安排之嫌,正是因为这种'自然而然'的属性,给《石门颂》注入了更为天真烂漫和飘逸奔放之趣。
历代名家评《石门颂》
历代名家评《石门颂》《石门颂》为东汉摩崖刻石,高三二七公分,广二五四公分,二二行,行三O或三一字不等。
额题《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内容为司隶校尉杨孟文主持修复褒斜栈道事。
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四八年)汉中太守王升撰文立石,未署书者姓名。
因镌刻在陕西褒城县褒斜谷石门崖壁上,故名《石门颂》。
《石门颂》整拓此摩崖乃汉隶中之上乘,用笔圆浑劲挺,体势纵逸多变,有“隶中草书”之誉。
杨守敬评曰:“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
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
”康有为云:“《杨孟文碑》(即石门颂)劲挺有姿,与《开通褒斜道》疏密不齐,皆具深趣。
”正因为此,一般认为初学汉隶不宜以此作范本,而应从较规整一路汉碑入手,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再攻此碑,自然水到渠成。
这就要对隶书有一个历史的了解和整体的把握,才好结合自己情况,由易而难,循序渐进。
一般言及隶书,便自然地想到两汉,这是因为隶书至汉代,尤其到东汉已完全成熟,非常完美。
若就现有资料看,隶书的出现则应上朔到战国时期,四川出土的青川战国木犊,已有明显隶意,有人称其为“古隶”,因为还保留着浓重的篆书成分。
之后的睡虎地秦简、马王堆汉简,乃至居延、敦煌等简书,显示了一个清晰的隶变过程。
学隶者对此不可不知,因为我们需要丰富文字知识,增加表现手段,就必须朔本求源。
这些大量的战国、秦、汉简牍,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窥探文字由篆而隶的演变轨迹、形体由来,而且由于大多是下级官吏的手迹,信手写来,饶有天然之趣,其笔墨行使转运清晰可辨,也非翻刻、传摹者所能及。
为了对《石门颂》深入了解,编者收集了古今17人对《石门颂》评论。
文后附清人何绍基临《石门颂》。
1、(宋)欧阳修《集古录》右《汉司隶校尉杨厥碑》,用字简省,复多舛缪。
惟以“”为“坤”,以“余”为“斜”汉人皆尔,独“詆”字未详。
2、(宋)赵明诚《金石录》右《汉司隶杨厥开石门颂》。
余尝读范晔《后汉书·邓骘传》有云:“时遭元二之灾,人士荒饥。
”章怀太子注以谓“元二即元元也。
全国书法名家精临碑帖:篆隶篇
全国书法名家精临碑帖:篆隶篇10月6日 08:002019上海市书法篆刻临摹展特邀名家作品选刊篆书篇名家作品王友谊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西周《散氏盘》180cm×97cm名家作品刘颜涛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西周《散氏盘》178cm×78cm入展作品朱震宇西周《散氏盘》178cm×96cm入展作品尹祖祥西周《虢季子白盘》181cm×96cm入展作品薛俊逸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西周《虢季子白盘》180cm×98cm入展作品陈义辉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西周《虢季子白盘》180cm×60cm入展作品谢冰灵战国《楚居简》180cm×70cm邀请作品宣家鑫中国书法家协会维权鉴定工作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战国《郭店楚简》140cm×70cm名家作品仇高驰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秦《峄山刻石》138cm×68cm入展作品赵启厚秦《峄山刻石》175cm×83cm入展作品耿文霞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秦《峄山刻石》180cm×98cm名家作品包俊宜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贵州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唐·李阳冰《篆书千字文》180cm×96cm入展作品陈萍唐·李阳冰《篆书千字文》178cm×96cm入展作品贺孝芳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唐·李阳冰《谦卦碑》132cm×60cm入展作品谷志建唐·李阳冰《三坟记》180cm×88cm入展作品徐莉莉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唐·李阳冰《三坟记》175cm×97cm入展作品梁浩成清·吴让之《宋武帝与臧焘敕》176cm×76cm入展作品方振玉清·赵之谦《许氏说文序》166cm×94cm入展作品陈志轩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清·赵之谦《许氏说文序》180cm×95cm入展作品范佳妮清·赵之谦《许氏说文序》180cm×97cm名家作品戴文中国书协篆书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篆刻研究院研究员清·吴昌硕《石鼓文》202cm×28cm×4入展作品吕颂宪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理事清·吴昌硕《石鼓文》180cm×98cm入展作品杜浩清·吴昌硕《石鼓文》175cm×65cm入展作品周荣生清·吴昌硕《石鼓文》182cm×80cm监委作品唐超良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理事清·吴昌硕《石鼓文对联》185cm×35cm×2隶书篇入展作品郭君炯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秦《里耶简牍》186cm×78cm入展作品唐建平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汉《帛书老子乙本》180cm×48cm名家作品鲍贤伦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兼隶书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汉《武威医简》180cm×62cm入展作品汤剑波汉《武威医简》153cm×34cm入展作品张爱萍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汉《候粟君所责寇恩事》177cm×34cm入展作品梁路昌汉《祀三公山碑》178cm×94cm名家作品李守银中国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会委员徐州书画院一级美术师汉《石门颂》180cm×48cm入展作品孙建军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理事汉《石门颂》180cm×92cm名家作品张建会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汉《礼器碑》138cm×68cm入展作品付四平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汉《礼器碑》179cm×96cm入展作品朱健忠汉《礼器碑》177cm×88cm入展作品刘晶怡汉《礼器碑》178cm×93cm汉《礼器碑》40cm×28cm×12入展作品李勇坚汉《礼器碑》175cm×96cm入展作品夏勤弟汉《礼器碑》180cm×95cm入展作品翁容永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汉《礼器碑阴》183cm×93cm入展作品崔怀风汉《礼器碑》180cm×93cm入展作品管福宝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汉《礼器碑》180cm×96cm评委作品马双喜中国书协会员上海书协常务理事汉《杨淮表记》180cm×73cm名家作品韩少辉中国书协隶书委员会秘书长山西书协副主席汉《封龙山颂》180cm×96cm汉《封龙山颂》175cm×96cm入展作品潘玉玲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汉《鲜于璜碑》180cm×98cm入展作品杨有东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汉《衡方碑》180cm×96cm名家作品刘文华中国书协理事兼隶书委员会副主任汉《西狭颂》180cm×97cm入展作品曾鉴汉《西狭颂》180cm×97cm名家作品张继中国书协理事兼隶书委员会副主任汉《张迁碑》139cm×70cm入展作品李旭东汉《张迁碑》180cm×96cm入展作品党福龙汉《张迁碑》178cm×48cm名家作品张青山中国书协会员河南书协理事兼篆书委员会副主任汉《肥致碑》180cm×96cm入展作品朱之清汉《肥致碑》180cm×90cm监委作品章宏伟中国书协会员上海书协副秘书长汉《肥致碑》180cm×96cm入展作品常智安清·赵之谦《隶书对联》180cm×38cm×2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从石门颂看书法之美
从《石门颂》看书法之美这学期开始我们就开始临写《石门颂》,通过一学期的努力。
除了自己的毛笔字有一点点进步之外,我也从中感悟到书法之美。
《石门颂》是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为顺帝初年的司隶校尉杨孟所写的一篇颂词,全称“故司隶校尉楗尉杨君颂”,刻在陕西褒城褒斜道南端石门隧道西壁之上,通高261厘米,宽205厘米,书体为汉隶,刻书二十二行,满行三十一字。
《石门颂》是东汉隶书的极品,又是摩崖石刻的代表作。
它对后来的书法艺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杨守敬《平碑记》云:“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
”在我看来,《石门颂》真正是力与美的结合。
《石门颂》好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与同时期的汉碑在风格上似乎毫无共同指出。
其原因之一就是它是摩崖而不是石碑。
书法艺术的美,看重强调书法艺术的“力”,是评论书法作品优劣的标准。
点画线条的力量感是线条美的要素之一。
它是一种比喻,指点画线条在人心中唤起的力的感觉。
在书写过程中,在点线组合中,采取抽象的概括、提取等手法,并且不断地修改完善点线的组合。
《石门颂》不仅体现出拙重、苍劲和洒脱奔放的态势也跟其他汉隶一样有着圆润与婉转。
笔画既流动又奔放。
碑中“高祖受命”的“命”,末一笔竟自挥下、痛快淋漓,使一字而占有三字之空间。
也反映出它的肆意伸张。
通过隽爽酣畅、洒脱不拘的行笔彰显出来的是是生命力的勃发,我们能从字里行间看到作者才情意趣和工匠们的灵魂。
《石门颂》中有些字已出现了类似草式的写法,如“光”字长撇直线斜下,结尾处向左上外挑,形成方折的小勾,笔锋再转向右边写弯勾,弯勾长伸与左撇呼应,舒缓而出,畅通而洋溢,碑逸的肆意多姿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石门颂》素有“隶中草书”之誉,并不是因为某些字出现了草式的写法而得名的,而是因为它写得豪放不羁,用笔圆劲放纵、飘逸多姿,结体洒脱自然、奇肆横溢,富有勃勃生机。
中国文字是典型的方块形,从我国汉字的产生看,基础是“象形”,最初“写字就是划画”,它与画是分不开的,所谓“书画同源”就是这个道理。
隶书极品《石门颂》
隶书极品《石门颂》隶书在汉代,尤其在东汉末年,书法艺术风格的多样化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
就书法风格而言,其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端庄整伤类,二是跌宕放逸类。
如果把汉代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石刻作一鸟瞰,不难发现汉代隶书风格有两大分野:一是以《熹平石经》、《乙瑛碑》、《礼器碑》等为代表的官方隶书字体,即所谓带有庙堂气、端庄整伤的隶书;二是以石门颂、《西狭颂》等为代表的自由奔放、放纵,肆的所谓带有山林气、跌宕放逸的隶书。
只有通过对书法作品进行时空定位,把字放在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去进行审美描述和审美体验,才能使我们的描述更加贴近主体,才能真正体会到端庄整伤和跌宕放逸的真正内涵。
石门颂全称《故司隶校尉健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
原刻石门颂为竖立长方形.通高261厘米.宽205厘米,22行,行30或引字,石门颂总共655宇.前人对石门颂崖书法评价极高。
如清人张祖冀云:“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
’杨守敬《平碑记》云:“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孰欲仙。
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
”石门颂摩崖就是矗立在褒斜道南口、汉中褒城石门崖壁上的一方摩崖刻石。
石门颂摩崖是我国著名汉代石刻之一,石门颂与陕西略阳的《郁阁颂》、甘肃成县的《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
石门颂全文共655个字,石门颂全面、详细地记述了东汉顺帝时期,司隶校尉杨孟文上疏请求维修褒斜道及其修通褒斜道的经过。
石门颂的书法风格,古拙自然,富于变化。
石门颂每笔起处以毫端逆人,含蓄蕴籍;中间运行遒缓,肃穆敦厚:石门颂收笔复以回锋,圆劲流畅。
通篇字势挥洒自如,字随石势,参差错落,奇趣逸宕,纵横开阖,意趣横生。
石门颂为汉隶中奇纵悠肆一路的代表,素有“隶中草书”之称。
杨守敬《平碑记》说:“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
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
”石门颂是东汉隶书的极品,又是摩崖石刻的代表作。
石门颂对后来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石门颂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
《石门颂》、《西狭颂》、《好大王》三碑集联30副
《石门颂》、《西狭颂》、《好大王》三碑集联30副
集字集联这一伟大发明,让书法“速成”有了可能性。
学习书法会有一个阶段,临帖令人惊叹,自写却让人咋舌。这个时候,集字诗、集字联应运而生。临帖爱好者只要据此临来,落个款,就成了自创作品。根据历史经验,如果不慎没有临像,给国展投去,没准还能入展,甚至获奖。
今天,选取《石门颂》、《西狭颂》、《好大王》三碑集联30副,如果喜欢就收藏吧,应急或者应酬,还是挺实用的。石门颂源自联西狭颂集联好大王集联
名家临帖:来楚生临《石门颂》将汉碑摩崖尽可能还原为汉简的笔意
名家临帖:来楚生临《石门颂》将汉碑摩崖尽可能还原为汉简
的笔意
书法界对来楚生先生的隶书赞誉声要比他的行草书高。
平心而论,隶书目前能超过他的已属罕见。
那他是如何取得如此成功的?我们全面分析来楚生先生的学书经历,就可以发现他不但勤于学习,而且还善于学习。
他的隶书主要是得金冬心、郑谷口两家风格比较活泼的精髓,取汉隶各碑所长为己有,又对汉简进行深入的研究。
此通《石门颂》是他晚年临写给学生志豪学书用的,临写在结体和用笔上都忠于原碑,将汉碑摩崖尽可能还原为汉简的笔意,这样有利于方便学生在学习时能全面了解摩崖碑刻的笔法、笔势和笔意。
学生通过墨迹既能直接懂得汉碑的规范,又能体会到汉人用笔的妙处。
学习书法如果采用先临习近代大家的墨迹,再去临摹原碑,理解上必定大有获益,学习效果也会更加明显。
来楚生临《石门颂》
来楚生临《石门颂》
来楚生临《石门颂》
来楚生临《石门颂》
来楚生临《石门颂》
来楚生临《石门颂》。
名家临石门颂作品
名家临石门颂作品
一、岳阳楼
1、古老的岳阳楼,历经沧桑,巍巍柱矗。
一层古木一层明镜,半掩湖光荡漾。
2、几度春风扇,岳阳楼犹体青苔。
且看长江水,九曲凡望路漫漫。
3、未拆旧江山,女娲入断剑。
大禹筑江堤,黄帝上岳阳楼,爲长江功勋颂。
4、鸳鸯偕叠山,彩枝孤楼枝。
丹桂把巢己,东西鼙鼓满城起。
5、江头多浪涛,杳杳岳阳楼夜月。
往事衔流水,时见烟霞满西楼。
二、武陵山
1、武陵山上映烟柳,金色朝霞洒青楼。
苍梧叠翠竞曙色,洞庭Summerize古寺楼。
2、水滔滔复清涟漪,禅寂隐秀似偃仰。
九重宝楼悬半空,烟霞将晚泛禅音!
3、夕阳沆瀣路上行,霞华似披风裳藓。
暮云朝照武陵日,低垂绿水芳草年。
4、含情语残风归去,傲携伯乐夜乘船。
斜日金闺一张罗,淡抹武陵山色眠。
5、洞庭寒潭涵清秋,柳色暗暝绕明夕。
秪应岁月藉故友,醉吟掷地销幽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家临名帖:曾翔临《石门颂》走寻
/ 《石门颂》·东汉· 王升//▼ 点击观看▼《石门颂》缘何成为千古杰作
文| 千岛纯野《石门颂》是汉代摩崖石刻的代表作。
我认为它是中国书法史上的超级经典。
其艺术成就之高,影响之深远,为学界共识。
但为什么初学者往往疑惑——“这破破烂烂的字到底美在哪”?是啊,到底是什么要素参与了这伟大的创造?是什么打动了后来人?如果把青藏铁路比喻为“天路”的话,那么毫无疑问,东汉年间重修褒斜道所开通的“石门”当为那个时代的“天门”。
在绵延不绝的秦岭山脉中,有一条直通汉中盆地南北的山谷,南口叫做“褒”,北口叫做“斜”。
从春秋战国时代起就有人在谷中修筑栈道,千百年未曾断绝。
石门故地现已变为“高峡出平湖”。
因修水库绝大多数石刻被
淹没。
伸入水库之中的山头之下,即为原来的石门隧道。
石门隧道,此为世界上最早的人工穿山交通隧道,因修水库而被淹没。
明帝永平四年(公元61年),皇帝下诏开通褒斜道,但由于中间动乱,修建好的桥梁又被断绝,道路不通,民不聊生。
汉中杨孟文多次奏请皇帝重修栈道,但由于这种浩大的工程必须调拨劳力,转运钱粮,设置邮驿以及调配专业人员,且当时东汉政权还不时受到羌人的侵略,每年要耗费巨资用以平定边乱,更加以安帝时期频繁的地震导致山体
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故中央政府在此决策上是慎之又慎的。
但最终由于杨孟文的坚持,褒斜道的重修工程得以推进。
而在此重修栈道的过程中,“凿通石门”这个工程无疑是整个工
程最为费时费力的。
为克服汉中七盘山的路障,只能凿石开路。
于是,人们采用火烧水激法开路,形成全长13.6米可供车辆通行的隧道。
石门隧道无斧凿痕迹,岩面修整平顺,内宽4.2米,可供两辆马车同时行驶。
所以,过往的仕官商贾、文人墨客,在饱览胜迹之余,记事咏物,抒怀为文,镌刻于石门内外的崖壁上,世代不绝,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石门摩崖石刻。
据统计,在石门故址的石刻有104种,仅石门内壁就有34种。
上自汉魏,下至明清,俨然一座石刻宝库。
当然
最著名的就是这篇《石门颂》。
还有《大开通》、《石门铭》、《衮雪》等摩崖刻石作品。
汉中太守王升感念杨孟文的恩德,在这次工程的标志性建筑石门的旁边,刻下了千古名迹——《石门颂》。
在为《史晨》、《乙瑛》等碑的规范化风气
熏染至遍的时人看来,这路横冲直撞的风格显然是过于粗莽,缺乏庙堂气息。
但《石门颂》用它那充分自由的线条与纵意的结体为我们演示了绝不亚于庙堂气息的另外一种美的极端,展示了汉代书法的又一审美范型。
巍峨的秦岭山脉,
苍茫的褒斜道,壮阔的石门,一边是百尺绝壁,一边是深谷激流。
试想,无论是撰文者,还是书丹者,还是刻石者,在这样的壮阔场景中,其精神状态的豪迈饱满,确实是书斋中
厅堂中的文人墨客所无法企及的。
于是,这篇书法作品的大格局就具备了。
学习《石门颂》,如果没有这样的背景支持,终究是纸上涂
墨一场空。
华人德先生在《中国书法史——两汉卷》“碑刻的演变和形制”中说,“(石门颂等摩崖石刻)大多刻于所颂
工程最艰险处的断崖绝壁之上,使人屏息而视,感觉到山川之雄峻,阁道之幽危,而书法之奇纵豪迈,可以互通气息,造化与人工之伟大,相得益彰。
”这番评价还是很到位的。
《石门颂》向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一本字帖,一张拓片,一篇韵文,更是一段鲜活的历史,一曲伟大的颂歌,一部人类生命力与大自然共同创造的杰作。
有了这样的大背景作为底色,《石门颂》当然坐稳了第一摩崖石刻的位置,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杰作。
原贴▼临本( 横屏欣赏)▼曾翔艺术家
祖籍湖北随州,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秘书长、篆刻研究所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书法篆刻院副院长。
向左滑动? 欣赏曾翔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