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研究悄然而兴_胡庚申

合集下载

翻译研究新方向—胡庚申著《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评介

翻译研究新方向—胡庚申著《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评介

翻译研究新方向—胡庚申著《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评介摘要:在继翻译的语言学转向、文化转向之后,《翻译生态学—构建与诠释》的问世,为学界提供了研究翻译的新方法,引导着翻译发展的新方向—生态转向。

该书总结了生态翻译学的发展历程,重点阐述了生态翻译学的初始发展,以及生态翻译的“三层次”:译学、译论、译本,并对生态翻译学的应用研究进行了描述。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三层次”;生态转向一、引言《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Eco-Translatology-Construction and Interpretation)(以下简称为《构与释》)是由胡庚申教授所著,并且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成果,于2013年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

胡庚申教授曾作《涉外语言策略技巧》、《跨文化/国际交流语用研究》、《翻译适应选择论》等十余部专著,是国内外享负盛名的学者,为中国的外语研究、教学以及翻译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构与释》作为胡教授另一本著作《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续,由方梦之与许钧两位教授为其立序。

“本书主要对生态翻译学的理论话语体系做了全景式的描述与诠释,进一步完善了理论范畴的建构,拓展了方法论,开启了生态范式的翻译研究。

”中国生态翻译学研究从无到有,到不断发展,方兴未艾已经走过十年时间,方梦之言说《构与释》“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生态翻译学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又可视为一部生态翻译研究范式的宣言书。

”(胡庚申,2013: vii)。

作为中国学者“从无到有地构建一个全新的翻译理论体系”,“胡庚申教授能做到这一点,表明了他具有一种‘开发本土学术资源’的定力和拓荒创新的功力。

”(胡庚申,2013:xiii)。

而《构与释》无疑是生态翻译学领域和我国译学理论研究中的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二、内容简介《构与释》主要由八章构成,全景式地讲述了生态翻译学的产生发展、核心精髓。

对生态翻译学走过的十年之路进行了深刻的总结。

绪论探讨“生态翻译学的名与实”,对生态翻译学进行了综观性的描述。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翻译教学研究综述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翻译教学研究综述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外语类课题“生态翻译学视阈下应用型地方高校的翻译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编号:16JSYW-35);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题研究项目“信息碎片背景下的英语教学APP设计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7SJA053)。

[作者简介]李梓(1982-),女,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翻译教学研究综述李梓(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淮安223001)[摘 要]我国翻译学科自2004年被正式确立为与英语语言文学并列的二级学科之后,其学科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相应的翻译教学与翻译人才培养研究进而也备受关注。

本文回顾并总结了近年来兴起的生态翻译学对翻译教学研究的启示,同时指出生态翻译学作为翻译教学研究理论框架的可行性及研究意义,并分析影响翻译教学生态系统构建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翻译教学;翻译人才培养;生态系统[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 5823(2018)10 0142 03 [收稿日期]2018-07-30 随着翻译学科的确立与发展,包含本、硕、博三个不同层次的翻译教育体系也进而得以逐步完善,与之息息相关的翻译教学与翻译人才培养也一跃成为普遍关注的热点。

同时,翻译专业的迅猛发展也使得许多全局性和基础性的问题逐步显现,翻译教学面临着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国内大多数高校的翻译教学都面临着师资短缺、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不合理等问题。

本文拟对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翻译教学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梳理和述评,并简述生态翻译学作为翻译教学研究框架的原因及可行性,同时指出翻译教学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

一、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翻译教学及其研究现状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由胡庚申教授创建于本世纪初,2009年后获得全面发展。

该理论以生态视角为指导,强调对翻译进行整体性的综观研究,是一种翻译理论话语体系,同时也是一种生态学的翻译研究范式。

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

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
正是由于上述注重整体 / 关联、讲求动态 / 平 衡、体现生态美学、关照“翻译群落”和倡导多样 / 统一的“五大”生态理性,才使之成为建构生态 翻译学话语体系的宏观指导理念。而以生态理性 为宏观指导的生态翻译学,表现为一种整体性思 维、有机性思维、关联性思维和过程性思维,既注 重分析与综合的结合与统一,又注重翻译生态环 境对译者行为的影响与制约;既强调“译学”、“译 论”、“译本”的贯通与协调,又追求“译者”、“文 本”、“环境”的整合与一体。
衡系统。
(3)“为”在激励文化渐进;(4)“为”在催生社会
所谓体现生态美学,就是遵循生态理性,研究 变革;(5)“为”在推动译学发展,等等。
翻译生态体系时,在翻译学研究过程中,无论是宏
许建忠(2010)在“‘不作为’:译者的一种
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一直追求着美,一直在讲求 适应性”一文中认为,译者作为谦谦君子,应该有
态理性;(4)译有所为;(5)翻译生态环境;(6)译者中心;(7)适应/选择;(8)“三维”转换,以及(9)“事后追
惩”等。文献研究表明,本文列述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点,既是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念,也是目前一些高校研究生学位论文
的理论框架,同时还是一些翻译研究人员评述和引用较多的理论命题和学术视点。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研究焦点;理论视角
文化
人类
自然界
2000: 19)。赫曼斯也指出,“范式”为翻译研究
制定“指导原则”,是“研究特定问题的手段”和
“解决问题的方法”(Hermans, 1999: 9-10)。可见,
这一“关联序链”体现了人类认知视野扩展
范式实际上包括了学科共同体所共有的理论假设、 和理性进步的基本路径,它符合人类认知能力演
的“人”,即以往所称的“诸者”,包括译者、读者、 adaptation) 的结果。

生态翻译学十多年来研究发展状况总结-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生态翻译学十多年来研究发展状况总结-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生态翻译学十多年来研究发展状况总结-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生态翻译学是从生态视角对翻译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它发轫于2001 年,发展至今已有十多年时间。

作为一门新兴的翻译学理论,其发展快影响大。

由中国学者首次提出的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原创性翻译理论,理应受到我们更多的关注、完善和推广。

因此,有必要对生态翻译学十多年来研究发展状况进行概要的回顾与总结,以便发现其研究的不足及需改进之处,引导更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期提高生态翻译学的实际价值和影响力。

一、生态翻译学发展回顾在全球性生态的影响下,由于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的启发、相关领域学科发展的激励以及译学界生态取向翻译研究的促进,再加上现有译学理论研究的局限与缺失所产生的需要,生态翻译学应运而生[1] .生态翻译学的产生,不仅解决了译学理论研究的局限和缺失的问题,而且为当今踟蹰不前的翻译理论研究注入了活力。

生态翻译学起步于2001 年,全面开展于2009 年[1].据此,我们暂且按这两个阶段来分析总结。

(一)起步阶段(2001 -2008)生态翻译学的起步阶段主要表现为理论的提出和构建,以及参研的聚集与扩大。

它主要是由胡庚申教授提出并创立,构建过程也主要是由他个人完成。

在生态翻译学产生的初期,有不少学者参与到其中的讨论中来。

具体表现如下:1. 理论的提出与建构。

2001 年12 月6 日,胡教授在国际译联第三届亚洲翻译家论坛上宣读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初探》一文,是我国学者在国际会议上宣读的关于生态翻译学方面的第一篇文章。

生态翻译学是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文对翻译活动中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并对译文做出选择的探讨,为更系统构建翻译适应选择论铺平了道路,因而也为生态翻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1 -6.为更系统地构建翻译适应选择论,胡庚申教授于2004 年出版专著《翻译适应选择论》[3]1,介绍了生态翻译学是如何大胆借用达尔文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中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基本原理,并把这种原理引入到翻译学领域,第一次比较全面系统地讲解翻译适应选择论的产生背景、理论基础和基本理论。

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还是Eco-Translation Studies

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还是Eco-Translation Studies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还是Eco-Translation Studies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刘芬【摘要】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由中国学者胡庚申提出,指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抑或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

Translatology是一个合成词,大多数英语词典里并没有收录该词。

根据Translation Studies(翻译学)所产生的学术背景,我们建议把生态翻译学英译成Eco-Translation Studies,这更有利于新学科-生态翻译学的构建和发展。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E c o-t r a n s l a t o l o g y E c o-Translation Studies一、问题的缘起2006年,中国学者胡庚申在翻译全球文化国际研讨会上宣读了Understanding Eco-translatology,诠释了生态翻译学研究的基础、内容和方向。

特别是,他于2008年在《中国翻译》上发表的“生态翻译学解读”一文,明确指出了生态翻译学的基本内涵,其中包括生态翻译学的英译名(Eco-translatology)。

自此,生态翻译学的研究拉开了序幕。

虽然国内外专家逐渐认可并发展生态翻译学的这一事实摆在面前,可是笔者想到“翻译学”在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初,也经历了英译名定位的问题。

起初学者也用诸如Translatology,Translation Theory,Translation Studies和Translation Science等英译名来命名“翻译学”这门学科。

由此,生态翻译学是不是需要从翻译学学科建设背景中,吸取借鉴它的翻译方法呢?二、Translatology,Translation Studies的译学背景我们先考察一下translatology一词究竟有何译学背景。

实际上,translatology是一个合成词,大多数英语词典里无法找到这个词。

翻译研究新方向—胡庚申著《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评介

翻译研究新方向—胡庚申著《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评介

翻译研究新方向—胡庚申著《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评介摘要:在继翻译的语言学转向、文化转向之后,《翻译生态学—构建与诠释》的问世,为学界提供了研究翻译的新方法,引导着翻译发展的新方向—生态转向。

该书总结了生态翻译学的发展历程,重点阐述了生态翻译学的初始发展,以及生态翻译的“三层次”:译学、译论、译本,并对生态翻译学的应用研究进行了描述。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三层次”;生态转向一、引言《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Eco-Translatology-Construction and Interpretation)(以下简称为《构与释》)是由胡庚申教授所著,并且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成果,于2013年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

胡庚申教授曾作《涉外语言策略技巧》、《跨文化/国际交流语用研究》、《翻译适应选择论》等十余部专著,是国内外享负盛名的学者,为中国的外语研究、教学以及翻译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构与释》作为胡教授另一本著作《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续,由方梦之与许钧两位教授为其立序。

“本书主要对生态翻译学的理论话语体系做了全景式的描述与诠释,进一步完善了理论范畴的建构,拓展了方法论,开启了生态范式的翻译研究。

”中国生态翻译学研究从无到有,到不断发展,方兴未艾已经走过十年时间,方梦之言说《构与释》“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生态翻译学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又可视为一部生态翻译研究范式的宣言书。

”(胡庚申,2013: vii)。

作为中国学者“从无到有地构建一个全新的翻译理论体系”,“胡庚申教授能做到这一点,表明了他具有一种‘开发本土学术资源’的定力和拓荒创新的功力。

”(胡庚申,2013:xiii)。

而《构与释》无疑是生态翻译学领域和我国译学理论研究中的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二、内容简介《构与释》主要由八章构成,全景式地讲述了生态翻译学的产生发展、核心精髓。

对生态翻译学走过的十年之路进行了深刻的总结。

绪论探讨“生态翻译学的名与实”,对生态翻译学进行了综观性的描述。

生态翻译学若干问题探讨——与胡庚申教授就《生态翻译学:建构与

生态翻译学若干问题探讨——与胡庚申教授就《生态翻译学:建构与
收稿 日期 :2 0 1 6 . 0 5 — 0 1 ;修 回 日期 :2 0 1 6 0 6 — 2 5 作者 简介 :尹穗琼 ,女 ,讲 师 ,硕 士 ,研究 方 向:翻 译理 论与 实 践
生 态 翻 译 学 若 干 问题 探 讨
问题 以及 笔者 的解读 ,希望能 为这一崭新翻译 理论 的发展起到些许 推动作用 ,兼与胡庚 申教
申,2 0 1 3 :7 9 ) 。2 0 1 3 年 ,专著 《 生态翻译 学:
建构与诠释 》( 以下 简称 《 构与释 》 )的出版 不
仅首次全面 系统地从 生态视角 阐释 了翻译 学,
也是我 国学者在翻译研 究领域 首次提 出 自己的
理论 ,意 义非常重大 。
《 构 与释》 全面介 绍 了生态翻 译学 的起源 与 发展 、理论基础 、核 心理念 、三个层次 的理论
多年的发展和 传播 ,在 国 内外翻译研 究界都 引
生 态 学 概 念 最 早 由德 国 动 物 学 家 恩 斯
起 了广泛关注 , 国内仅 2 0 0 1 2 0 1 2年问有关 生
态翻译研 究的论文数量 已经超过 5 0 0篇 ( 胡庚
特 ・ 海 克尔 ( E n e s t Ha e c k e 1 )1 8 6 6年提 出,是 “ 一 门关于活着 的有 机物与其 外部世 界, 它们 的 栖息地 、习性 、能量和寄生 者的关系 的学科 ” 。
理 念 ,研 究方 法仍属 规约性研 究性质 。
关键词 :生 态翻译 学 ;研 究范式 ;理论基 础 ;译 者 中心
中图分类号:H 3 1 5 .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0 0 8 . 6 6 5 X ( 2 0 1 7 )3 - 0 0 5 6 . 0 7

生态翻译研究范式的宣言书——简评《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

生态翻译研究范式的宣言书——简评《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

生态翻译研究范式的宣言书——简评《生态翻译学:建构与
诠释》
谢丹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14(000)016
【摘要】生态翻译学最初是由胡庚申教授提出的,它立足于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同构隐喻,是一种从生态视角纵观翻译的研究范式,致力于从生态视角对翻译生态整体和翻译理论本体进行纵观和描述。

该文将对胡庚申教授继2004年出版《生态翻译适应选择论》之后的又一部新作《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进行简单评述,主要按篇章顺序对该书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并指出该书的特色以及该理论应该改进的地方。

【总页数】3页(P131-133)
【作者】谢丹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生态翻译研究范式的宣言书--简评《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 [J], 谢丹
2.生态翻译学若干问题探讨——与胡庚申教授就《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中的部分观点进行商榷 [J], 尹穗琼;
3.生态翻译学若干问题探讨——与胡庚申教授就《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中的部分观点进行商榷 [J], 尹穗琼
4.翻译研究当独树一帜——读《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 [J], 覃江华;
5.《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读后解析 [J], 樊宁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还是Eco—TranslationStudies

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还是Eco—TranslationStudies

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还是Eco—TranslationStudies作者:刘芬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5年第07期【摘要】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由中国学者胡庚申提出,指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抑或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

Translatology是一个合成词,大多数英语词典里并没有收录该词。

根据Translation Studies(翻译学)所产生的学术背景,我们建议把生态翻译学英译成Eco-Translation Studies,这更有利于新学科-生态翻译学的构建和发展。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Eco-translatology Eco-Translation Studies一、问题的缘起2006年,中国学者胡庚申在翻译全球文化国际研讨会上宣读了Understanding Eco-translatology,诠释了生态翻译学研究的基础、内容和方向。

特别是,他于2008年在《中国翻译》上发表的“生态翻译学解读”一文,明确指出了生态翻译学的基本内涵,其中包括生态翻译学的英译名(Eco-translatology)。

自此,生态翻译学的研究拉开了序幕。

虽然国内外专家逐渐认可并发展生态翻译学的这一事实摆在面前,可是笔者想到“翻译学”在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初,也经历了英译名定位的问题。

起初学者也用诸如Translatology,Translation Theory,Translation Studies和Translation Science等英译名来命名“翻译学”这门学科。

由此,生态翻译学是不是需要从翻译学学科建设背景中,吸取借鉴它的翻译方法呢?二、Translatology,Translation Studies的译学背景我们先考察一下translatology一词究竟有何译学背景。

实际上,translatology是一个合成词,大多数英语词典里无法找到这个词。

生态翻译学应用研究现状

生态翻译学应用研究现状

的翻译理论。

本文在简述“生态翻译学”的基本原则及其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生态翻译学在文学作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英译研究现状,以期推动生态翻译学应用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文学作品;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研究一、生态翻译学基本原则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在《生态翻译学的“异”和“新”——不同翻译研究途径的比较研究并兼答相关疑问》论文中指出: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态翻译学,类比生态伦理,针对翻译实际,基于生态翻译学研究取向,演绎出生态翻译学的四个基本原则。

(1)平衡和谐原则,即保持原语生态和译语生态的平衡与和谐。

(2)多维整合原则,即评判译文的标准,不仅仅只是忠实于“原文”,也不仅仅只是迎合“读者”,而是要在保持文本生态的基础上,为实现译文在新的语言、文化、交际生态中“生存与长存”所追求的译文之整合适应选择度(整合适应选择度是指翻译人员进行翻译时,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维度适应”以及其他翻译生态环境因素的“适应性选择”程度之总和)。

(3)多元共生原则,即译论研究的多元和不同译本的共生。

(4)译者责任原则,即译者要在翻译的过程、行为以及整个翻译的活动中“负全责”,统筹协调翻译环境(境)、翻译“群落”(人)、翻译文本(文)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通过译者责任原则来体现“境、人、文”三者的关联互动及平衡和谐之翻译生态整体观。

二、生态翻译学研究现状(一)国际研究现状在国外,E.Haugen提出了生态翻译的相关概念,并认为语言环境与生物生态环境存在着某些相似性,因此可以将生态语言学的研究与生态翻译学研究联系起来,将生态语言学研究作为参考模式服务于生态翻译学。

1988年,彼得·纽马克提出将生态学特征作为翻译过程中文化介入的主要特征,并且指出生态翻译学的基础研究之一是翻译适应选择论;2001年,《翻译适应选择论初探》在第三届国际译联亚洲翻译家论坛上的宣读使生态翻译学得到重视;2003年,《翻译与全球化》的发表标志着生态翻译学的发展迎来了一个重要的阶段。

生态翻译学发展现状与展望

生态翻译学发展现状与展望

选择”作为翻译的原则,提出并例证了“三维”转换的翻 译方法。胡教 授 认 为,评 价 翻 译 主 要 看 译 品 的“整 合 适应选择度”。理论上讲,“最佳的翻译就是‘整合适 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2]144 。而评价和测定“整合适 应选择度”有三个参考指标: 即多维转换程度( 尤其是 “三维”转换程度) 、读者反馈和译者素质。
作者简介: 杨国华( 1978 - ) ,女,甘肃武威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自 2001 年胡庚申教授在第三届亚洲翻译家论坛 上首次提出翻译适应选择论至 2011 年 11 月 11 ~ 13 日第二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在上海海事大学召 开,生态翻译学经历了十年大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 成绩。正如其领军 人 物 胡 庚 申 教 授 所 说,“生 态 翻 译 学起初基本上是‘个人行为’,多年来的困难、困惑、挑 战太多; ……但从现在起,生态翻译学研究已经成了 ‘群体行 为 ’,或 者 说 是‘组 织 行 为 ’了 ”[1]。 目 前,生 态翻译学已引起了国际翻译界的关注和兴趣。本文拟 简述生态翻译学的十年发展历程及其研究现状,在此 基础上对生态翻译学的未来展望一二。
收稿日期: 2012 - 03 - 23
·127·
更大的范围拓展。 在胡庚申教授的带动下,国内的翻译研究者不断
加入到生态翻译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行列中,以 生态翻译学归类和直接以生态翻译学命名的各项研究 逐年增加。“近年来已有逾百篇有关生态翻译学理论 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文章在海内外发表,全国也有 60 余 所高校师生( 硕士 /博士) 运用生态翻译学的基础理论 作为整 体 的 理 论 框 架 完 成 学 位 论 文 和 发 表 研 究 论 文”[6]5 。笔者在 CNKI 上键入检索词“生态翻译学”, 从 2001 年至 2011 年 11 月 25 日的全部期刊论文( 包 括优秀硕博) 中,按 题 名 方 式 检 索 到 50 篇 题 名 含 有 “生态翻译学”的文章,其中硕士论文 3 篇,博士论文 0 篇,有关召开首届、第二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的通 知 5 篇; 除 5 篇通知外的 45 篇论文中,理论研究型论 文 13 篇,约占总论文的 29% ; 应用研究型论文 32 篇, 约占总论文的 71% 。笔者又在 CNKI 上键入检索词 “适应选择论”,从 2001 年至 2011 年 11 月 25 日的全 部期刊论文( 包括优秀硕博) 中,按题名方式检索到 59 篇题名含有“适应选择论”的文章( 与前述 50 篇题名 含有“生态翻译学”的文章无一重复) ,其中硕士论文 14 篇,博士论文 0 篇,有关《翻译适应选择论》一书的 书评 4 篇; 除书评外的其余 55 篇论文中,理论研究型 论文 7 篇,约 占 总 论 文 的 13% ; 应 用 研 究 型 论 文 48 篇,约占总论文的 87% 。笔者在 CNKI 上键入检索词 “适应选择”,从 2001 年至 2011 年 11 月 25 日的全部 期刊论文( 包括优秀硕博) 中,按题名方式检索到 196 篇题名含有“适应选择”的文章,其中部分文章与生态 翻译学或翻译适应选择论无关; 有 2 篇博士论文,一篇 与生态翻译学 无 关,另 一 篇 题 名 为“译 者 的 适 应 与 选 择: 外宣翻译过程研究”,是国内首篇运用翻译适应选 择论完成的博士论文。

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现状分析

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现状分析

翻译研究本栏目责任编辑:梁书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现状分析张益(贵州民族大学,贵州贵阳550025)摘要:该文对2001-2018年发表在中国知网上有关态翻译学的文章进行检索与归类,系统地分析了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现状,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热度持续不减;(2)研究内容广泛,多数集中于文学与理论性文章,实际运用性文章甚少;(3)研究层次比例失调,极差较大,布局不合理。

通过以上结论,笔者认为生态翻译学在当前所取得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但今后的发展道路仍“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研究综述;统计与分析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9)08-0058-03“生态翻译学”自问世以来,与之相关的话题不断应运而生,各类书籍、学术期刊、毕业论文和会议综述等也层出不穷,给生态翻译学这一年轻的生命力增添了更多的活力。

近二十年来,生态翻译学其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与关注。

生态翻译学滋生于中国,是一项翻译学和生态学的跨学科研究,是一种通古今、贯中西、汇文理相结合的产物[1]。

在现今的翻译研究领域中,“生态翻译学”这一名词对这一领域的学者来说已是耳熟能详,未细探其内容者,也曾闻其声、听其名。

2001年,胡庚申教授在第三届亚洲翻译论坛上提出“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这一全新翻译理论[2]。

自胡教授提出这一全新的术语以来,他便全身心倾注于生态翻译的研究与进程与发展,2001年迄今,胡庚申教授前后发表与生态翻译学相关论文总计50余篇,出版相关著作两部。

在胡庚申教授研究创新的鼓舞与带动下,国内外译界人士逐渐开始关注和从事与生态翻译学相关的动态与研究;与此同时,两会(“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和“国际生态语言学研讨会”)的举行也推动了态翻译学的传播与发展。

纵览生态翻译学近几年的发展形势,其势势不可挡;当下有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与探讨如火如荼,生态翻译学提出至今,无论是在知识理论上的构建还是在相关策略的运用中,生态翻译学在学术界所取得的杰出成绩无疑是众目昭彰。

胡庚申的“生态翻译学”思想分析及其本体论立场

胡庚申的“生态翻译学”思想分析及其本体论立场

外 语 教 育 研 究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 ResearchVol. 5 No.1Jan. 2017第5卷第1期2017年1月胡庚申的“生态翻译学”思想分析及其本体论立场罗迪江1,盛 洁2(1. 广西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柳州 545006; 2. 广西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柳州 545006)摘要: 胡庚申提出的生态翻译学实现了狭隘的微观翻译研究层面向整体性的宏观翻译研究层面的转变。

生态翻译学作为胡庚申翻译思想的特识,将“何为译”“谁在译”“怎样译”与“为何译”之间动态的互联互动生成一个多元一体式的本体论体系,其本体论立场也在为“译者中心”辩护之中得到了巩固与发展,实现了翻译生态、文本生命、译者生存、译者责任等方面的共存互生与通融和谐,反映了生态翻译学分析视域的拓展与完善。

关键词: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翻译生态;翻译;本体论立场基金项目:2015年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一般项目“维索尔伦的语言适应论思想研究”(KY2015YB175);2015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仫佬语话语材料的收集与语言文化研究”(15BYY002);2017年度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科技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机制研究”(项目编号:JGY2017097)。

作者简介:罗迪江,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翻译研究。

盛洁,女,硕士研究生。

0. 引言纵观21世纪生态翻译学的发展,从关注于“适应/选择何以可能”到“翻译生态学何以可能”这一翻译基础的根本性变化,翻译学进入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翻译形态的“生态时代”,这使得整个21世纪中国翻译学的发展深深地铭刻着“生态”的烙印。

在翻译学领域里,胡庚申的翻译理论思想首创性地提出了“生态翻译学”的概念,这是翻译学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巨大进步。

从本质上说,生态翻译学就是在对传统翻译学研究的理论实践中方法论突破与进展的必然选择,其生态思维和发展路径已成为翻译学研究的新的出发点和生长点,成为翻译学体系建构的有效“利器”。

生态翻译学的奠基之作——评介《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

生态翻译学的奠基之作——评介《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

- 226 -校园英语 /生态翻译学的奠基之作——评介《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福建江夏学院公共外语部/马升慧【摘要】胡庚申教授的《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从生态学视角综观翻译,具有四个鲜明的特点:翻译学研究的生态范式,整合适应选择度,宏观中观微观三层次和生态整体主义。

该书从无到有,构建了翻译学研究的崭新框架,为翻译学研究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生态范式 整合适应选择度 生态整体主义【Abstract 】Eco-Translatology: Construction & Interpretation by Professor Hu Gengshen comprehensively researches and studies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y.It embodies four characteristics: eco-paradigm of translation research ,degree of holistic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the three levels of macroscopic ,mid-scale and microscopic views ,and eco-holism.This book constructs the brand new frame of translation research ,contributing a pioneering work for the translation research.【Key words 】Eco-Translatology: Construction & Interpretation; eco-paradigm; degree of holistic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eco-holism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开始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哲学思潮也由人类中心向生态整体转向。

生态翻译学研究现状剖析及热点发掘教学文案

生态翻译学研究现状剖析及热点发掘教学文案

生态翻译学研究现状剖析及热点发掘生态翻译学研究现状剖析及热点发掘【摘要】本文以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的“九大研究焦点”为基础,使用抽样调查法和系统分析法对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及概况总结,以期发掘出生态翻译学的研究新动态、新方向及新热点,进一步促进生态翻译学的深入研究及发展。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九大焦点调查研究现状剖析热点发掘【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1-0075-02从胡庚申教授在2001年第三届亚洲翻译家论坛会上第一次提出“翻译适应选择论”,到2012年第三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在西南大学召开,生态翻译论的研究和发展已历时10多年,其研究已演变为“群体行为”或称之为“组织行为”。

经过10多年的理论研究及翻译实践,生态翻译学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有必要对其研究现状进行剖析和总结,发掘研究热点、掀开研究冷门,以期促进其整体研究和发展,并推动成熟的理论综合分析、评价翻译实践的运用。

一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抽样调查法和系统分析法,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源,对关键词“生态翻译学”进行检索和统计,共检索到自从2001年至今共计180个样本论文,剔除其中“关于召开生态翻译学研讨会通知”等11个无效样本,实际涉及生态翻译学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的有效论文样本为169个。

以此169个样本论文为数据源,按照胡庚申教授《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和理论视角》中所提出的九大研究焦点(生态范式、关联序列、生态理性、译有所为、翻译生态环境、译者中心、适应/选择、“三维”转换和“事后追惩”)为出发点,按照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进行分类统计,进而对统计结果进一步挖掘和剖析,从而发现生态翻译学研究重点及其发展趋势。

二现状调查与剖析自从2001年在香港浸会大学主题讲座《从达尔文的适应与选择原理到翻译学研究》中提出生态翻译学以来,胡庚申教授先后发表多篇论文及专著,从不同角度对“翻译适应选择论”进行论证和总结,在此基础上系统全面地提出了生态翻译学。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方法论特征及其意义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方法论特征及其意义

2017年12月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4卷第6期Dec.2017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34 NO.6 doi:10.3969/j.issn.1672⁃0598.2017.06.016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的方法论特征及其意义*罗迪江(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柳州545006)摘 要:生态翻译学在翻译理论研究的整体推进中显示出越来越明显的贯通融合性㊂它以生态学作为翻译学理论研究的基础和前提,确立了生态思维与翻译活动之间的有效契合,并通过生态取向的整体主义方法为翻译活动提供一种新思路,它所独有的生态范式和生态结构,赋予翻译活动整体的研究视野,这使它与传统翻译学形成鲜明对比,为当代翻译学的理论建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和路向㊂关键词: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翻译;方法论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98(2017)06⁃0109⁃06 引言生态翻译学的奠基之作始于生态翻译学先驱者胡庚申的‘翻译适应选择论“(2004),成熟之作源于‘生态翻译学:诠释与建构“(2013)㊂作为一种相对年轻而又成熟的生态分析方法的确立,生态翻译学迎合了20世纪70年代哲学的生态整体转向趋势,其兴起和发展与20世纪以来全球性的生态思潮与生态研究取向具有密切关联㊂生态翻译学大力倡导从宏观生态理性角度来研究翻译,并基于生态翻译学的基本思想,系统地论述了翻译的生态范式㊁生态理性㊁翻译生态环境㊁译者中心㊁适应/选择㊁ 三维”转换㊁平衡和谐㊁生态移植㊁译者责任㊁适者生存等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逐步健全了生态翻译学的学科体系,充分证明了生态翻译学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就此而言,生态翻译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解读方式,并为考察翻译生态范式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思路㊂一㊁翻译生态取向的路径突破在翻译理论的研究中,生态分析(生态取向)作为一种重要的方法论工具日益显示出其独有的功能和巨大的魅力㊂它作为一种翻译活动的解释方式和翻译理论的探索方法,本身就处于动态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生态思维的引入和生态翻译学的提出,无疑是翻译学发展的路径突破与方法超越㊂因此,对生态翻译学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来源的考察与探究,以及对生态翻译学形成的基本脉络和理论特征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充分理解生态翻译学在当代翻译研究与翻译理论分析中的重要意义,更加合理地把握其方法论体系㊂(一)生态翻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关联序链胡庚申(2004)对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关联901*[收稿日期]2017⁃04⁃07[基金项目]2017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JGY2017097) 国家文化 走出去’战略背景下科技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机制研究”;2015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15BYY002) 仫佬语话语材料的收集与语言文化研究”[作者简介]罗迪江(1974 ),男,壮族,广西忻城人;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语言学与翻译研究㊂特征进行论证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于达尔文的 自然选择”基础上,并且接受了 译者(译品)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要接受翻译生态环境的支配”的论断㊂胡庚申(2010a)明确指出,翻译生态与自然之间的关联性㊁类似性和同构性是生态翻译学的存在性和客观性的重要理据;寻找关联㊁相似或同构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是一个寻找规律㊁逼近规律的过程㊂虽然国际翻译界曾经以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讨论,例如彼特㊃纽马克(Newmark1988:95)的翻译生态学特征㊁罗森纳㊃沃伦(Warren1989:6)的翻译认知和生存模式㊁戴维㊃卡坦(Katan1999:45)的翻译生态环境,但他们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系统地从生态学的视角探讨翻译活动,更没有从理论层面上构建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模式㊂在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下, 生态”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翻译特征,成为了构造生态翻译的新的 根隐喻”,使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获得了内在关联,使适应/选择成为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之间关联序链的核心概念,其意义就在于 使翻译生态与翻译环境构成一个新的具有动态性㊁层次性㊁个体性等特征的和谐共存㊁生生不息㊁水乳交融㊁互相交织的范畴”(方梦之2011)㊂自此,翻译生态取向就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它旨在回答生态翻译学的本体论问题: 何为译” 翻译即适应与选择; 谁在译” 译者主导㊁译者中心; 怎样译” 汰弱留强/求存择优㊁选择性适应/适应性选择; 为何译” 适者生存㊁强者长存㊁译有所为(胡庚申2010b)㊂在生态翻译学领域里,以生态的方式看待与探究翻译理论,成为了胡庚申的特识㊂ 生态”具有了翻译方法论的意义,既成为胡庚申翻译思想的主导概念,又成为生态翻译系统中深层次的核心概念,对生态翻译学的思维方式与翻译活动起到重要的作用㊂由此而言,翻译活动是生态的㊂那么,它要走向何处或说它生态的趋向是什么呢?对此,胡庚申(2011)为指明了明确的方向: 生态翻译学以生态整体主义为视角,以华夏生态智慧为依归,以 自然选择’原理为基石,是一项探讨生态翻译㊁文本生态和 翻译群落’生态及其相互作用㊁相互关系的跨学科研究㊂换言之,作为一个具有显著 跨学科’性质的生态学翻译研究途径,生态翻译学倚重翻译 生态’㊁取向文本 生命’㊁关注译者 生存’,是一项利用生态系统的理性特征㊁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学进行综观的整合性研究”㊂即,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要完成真正的和谐统一与互联互动,翻译生态环境要成为译者生存与文本生命的翻译存在的基础,成为对译者而言生态存在着的既关注文本生命又关注译者生存的 存在者”与 此在者”㊂(二)生态翻译学建构的基础:生物进化论21世纪初叶由胡庚申创始的翻译适应选择论被视为生态翻译学的奠基之作与经典思想㊂它以自然生态与翻译生态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为分析对象,运用自然选择的基本原理解释翻译过程,以适应选择为机制对翻译活动的刻画作为展开过程,以适者生存与汰弱留强作为译品生存的结果,其主要工作就是对达尔文核心思想的利用与移植,以及对生物进化论思维的引入和借鉴㊂生态翻译学的思想来源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思想㊂与达尔文的思想相对应,生态翻译学明确肯定了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联通融性,强调了翻译的实现就存在于适应性选择与选择性适应的生态翻译活动中,源于文本生命㊁适者长存与译者生存之中的翻译活动,从而摒弃了微观层面的单一模式的传统翻译论思想㊂生态翻译学特别强调翻译的整体主义思想,并且立足于翻译活动的生态环境,由此任何翻译活动不再是单一静态的,而是整体动态的㊂由于翻译本身是一个整体的生态活动,因此,起决定作用的并非某种翻译策略而是 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多维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累计结果”(胡庚申2004)㊂可见,胡庚申将生态翻译学的任务确定为 选择”与 适应”在翻译活动过程中寻找到最佳适应与优化选择的翻译方法论具有重要意义㊂胡庚申(2008a)明确指出,将 自然选择”的基本原理运用到翻译中去就是:译者(译品)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要接受翻译生态环境的支配㊂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翻译学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想在理论分析的基本模式和倾向性等方面都具有一脉相承的内在关联性与交叉通融性㊂这种关联通融性一出场就超越了传统翻译意义上对翻译活动的理解,它将翻译活动定格于一种宏观生态理性的视域里,一种翻译本质有望企及(具有深层意义的译论基础与译学体系)的理想和憧憬,为翻译生态环境下的翻译生态㊁文本生命㊁译者存在㊁适应/选择㊁适者长存等生态翻译提供了生存的依托㊁存在的庇护所㊁生命的栖息地㊁适者的守护人与适应/选择的优先权㊂(三)生态翻译学形成与应用的理论必然性首先,翻译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内在关联以011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4卷及翻译过程的整体主义思想是生态翻译学理论建构的起点㊂生态翻译学试图在方法论与认知论层面上建立一种关于翻译的生态范式,其实质是强调翻译作为生态取向与自然生态的一致性,并将其范式看作是从生态学视角以适应与选择为核心理念对翻译进行整体性综观的生态范式㊂其次,生态翻译学为不同翻译学理论与不同翻译研究途径建立了可供沟通的桥梁与渠道㊂从方法论特征来看,生态翻译学相对于语言学视角㊁目的论视角㊁文化学视角等翻译研究途径来说具有较大的方法论包容性和理论优势㊂它的立论视角是 生态”,是从生态的视角对翻译进行整体论思想的跨学科研究㊂它强调 牵一发,动全身”的整体性与生态和谐性特征,它蕴含着 译学” 译论”与 译本”三个研究层次的关联,是其他别的翻译研究途径难于比拟的,因此具有方法论意义上的包容性㊂就理论优势而言,我们可以在一种生态系统中将翻译活动整体化与生态化,从而体现出 学”(译学)㊁ 论”(译论)㊁本”(译本),或者使 人”(译者)㊁ 本”(译本)㊁ 境”(译境)关联互动,有机融通㊁ 三效合一”,构成一个平衡和谐的翻译研究 共同体”(胡庚申2013:21)㊂由于生态翻译学具有跨学科性与整体论性,在方法论上它力图从整体性对翻译活动进行生态介入与范式转换,并对翻译活动与翻译方法分析的整体背景下提出了适应性选择与选择性适应的双重要求㊂总而言之,生态翻译学主张基于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的相关性,将翻译活动置于翻译生态环境之中,从适应/选择机制出发,将翻译生态㊁文本生命与译者生存等生态概念结合起来,从而对翻译活动的表征状态及其与翻译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较好而有效的描述与解释㊂它将翻译活动的内部翻译生态㊁外部生态环境及其相互作用整合成一个整体的生态体系,用以说明翻译生态与翻译环境之间的共生互存与和谐统一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形成自始至终是受适应/选择机制调节的,因而它在本质上脱离了那种单一平面化的翻译模式的困境,给出了一条较合理的生态化路径与整体论方法㊂21世纪初叶以后,生态翻译学的发展方兴未艾,朝向 生态”而蓬勃发展㊂它在其产生和演化过程中,广泛融入了现代整体主义分析的整体性思想,并与当代翻译哲学与翻译理论对译者㊁译文㊁译品㊁译论㊁译学的反思紧密相关,因而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形态㊂因而,生态翻译学对于实现生态学与翻译学的内在融合,建构不同类型的翻译理论研究途径的融通互联起到了重要作用,为现代翻译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生长点与制高点㊂二㊁翻译生态分析方法的创新生态翻译学的生态分析方法具有自我完善和理论建构的特征,作为一种有效的翻译工具和手段,在其演变过程中不断对其理论本身进行修正和补充,它所具有的整体论思想和进化论思想为翻译分析研究方法的丰富和完善提供了启迪性的思路㊂(一)翻译的多向因果范式生态翻译学引入了进化论思想,在方法论论题上它与整体论一脉相承,力图摒弃了单一的翻译模式,舍弃了以往翻译研究视角的单一化与平面化,力求将翻译活动的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关联起来,并由此把关注的焦点投置于翻译的生态整体性上,使翻译认识论的研究域面得以拓展㊂如果我们将以前的翻译研究途径看作是一种还原论视角下的单向因果范式,那么生态翻译学就是一种整体论视角下的多向因果范式㊂事实上,无论是翻译适应选择论,抑或是生态翻译学,它们都蕴含着整体论与生态学的思想㊂如此说来,生态翻译一开始就具有生态意义上的多向因果范式,它包含着翻译生态㊁文本生命㊁译者生存与译者责任,彼此之间构成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统一体㊂从翻译生态到文本生命㊁从译者生存到译者责任,都蕴含着一种动态的互联互动与和谐共存,这种和谐共存使翻译研究从传统翻译学的窄式内容转向生态翻译的宽式内容,构成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多向因果范式㊂换言之,生态翻译学把翻译活动归结为一种多向因果范式,就必然地要引入生态学思想,而生态学思想则渗透了整体论的价值取向,与翻译学形成一种内在的整体性关联融通㊂一旦在翻译活动与整体论的价值取向之间搭取了由此及彼的桥梁,那么翻译活动的整体性及其多向因果范式就会得到实质性的贯通与强化㊂因此,当我们说生态翻译学具有宽式内容与整体论思想,其实就是表明生态翻译学是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多向因果范式,既是源语㊁原文与译语系统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又是翻译生态环境下各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动态生成的宏观生态理性与和谐共生㊂这充分说明了生态翻译学 取向于文本 生命’,关注于译者 生存’,致力于翻译 生态’”(思创㊃哈格斯2011),能够深入到翻译活动的各个层面,全面生态理性地把握翻译理论的整体111第6期 罗迪江: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的方法论特征及其意义结构㊂因此,开辟宏观生态理性道路和探讨创建翻译生态分析方法,已构成了当代翻译学研究与探索的译者责任与译者使命㊂(二)翻译活动的生态回环反应式生态翻译学吸纳了进化论思想,将翻译生态分析导向了语言㊁社会㊁文化㊁认知和交际等语境研究的广阔领域,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维度㊂21世纪初,基于对以往的翻译学理论的全面反思和对达尔文 适应/选择”学说的阐释与借鉴,胡庚申意识到在翻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有必要将 适应/选择”学说与翻译学结合起来,分析具有整体性的翻译生态表征过程㊂而胡庚申将 适应/选择”学说与翻译学进行结合分析的思路正体现了生态翻译学的研究旨趣,它 将有望打破西方翻译理论的 一统天下’并终结东西方翻译理论生态 严重失衡’的局面;同时也有利于构建东西方翻译理论平等对话的平台”(思创㊃哈格斯2013)㊂正是通过 适应/选择”学说具有翻译活动的复杂机制㊁内部准则与生态范式,翻译活动的生态性特征才能够得以形成㊂换言之,翻译活动在 适应/选择”的生态过程中形成了 关联序链”的认知路径, 类似/同构”的生态特征与 适应选择”的理论体系㊂可见,以 适应/选择”为核心思想的生态翻译学有助于理解翻译生态环境下翻译与语言㊁文化㊁人类㊁自然界之间的协调性特征与关联序链关系㊂从适应/选择的概念本质和目标来看,生态翻译学试图运用达尔文 适应/选择”学说中的核心思想,并对翻译生态的表征特征进行更加精准的理解㊂具体来说,适应与选择是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下的本能,是翻译过程中凸显 译有所为”的实质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适应又要选择;适应中有选择,即适应性选择;选择中有适应,即选择性适应㊂那么,翻译就被描写为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适应的目的是求存㊁生效,适应的手段是优化选择;而选择的法则是 适者生存” 汰弱留强”(胡庚申2008b)㊂译者/译品为了生存与发展,就必须适应翻译生态环境,通过适应性选择与选择性适应的手段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在适应与选择之间找到了最佳平衡点,形成了翻译过程中的译者㊁译品㊁翻译生态环境与适应/选择之间所谋求的 适者生存/汰弱留强”的翻译生态回环反应式:译者/译品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适应翻译生态环境(通过)适应性选择与选择性适应(达到)适应翻译生态环境(最终)译者/译品要生存和发展㊂总之,在翻译学研究 朝向生态而生长”的路途中,胡庚申无疑是促成翻译学与生态学紧密结合的开拓者,使翻译活动突破了单一模式的障碍而能够在翻译生态环境中得以生态化与整体化㊂生态翻译学对整体论与生物进化论思想的引入,既说明了生态翻译学理所具有的关联通融性特征,这使它能够在方法论层面上实现与其他翻译研究途径的互通和借鉴;也反映出21世纪初叶以来人们对翻译学研究的开放性态度与跨学科思维,充分展现了生态翻译学方法论的创新意义㊂三㊁生态翻译学的整体性特征与生态范式任何一种生态学视角下的翻译理论研究都具有整体性,是一种立足于宏观生态理性而对翻译的本体论问题 何为译㊁谁在译㊁怎样译与为何译 进行根本性地回答,它强调翻译就是适应与选择,其核心理念就是以译者为中心,以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作为翻译的主导方法,凸显了翻译就是要以适者生存为原始目的,建构了一个将翻译适应选择论与生态翻译学之间桥接起来的 论学一体”的同源贯通的生态范式㊂这种范式使生态翻译学超越了以往不同的翻译理论研究模式,与其他的翻译理论研究视角形成一个具有整体性的翻译本体生态系统,从而极大地扩展了翻译学研究的内涵和结构㊂(一)翻译适应选择论与生态翻译学的贯通互融不可否认的是,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分析过程与展开思路与胡庚申后期的生态翻译学的发展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与同源性㊂随着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研究由微观/中观层面上的适应/选择朝着宏观生态理性的转变,生态翻译的渗透力实际上是将翻译活动的理解确立在整体论性的生态取向基础上,逐渐将翻译研究从适应/选择的分析转变为翻译生态的研究㊁从单一的翻译研究视角转变为生态化整体的研究㊂由此,以生物进化论作为重要理论启示来源的翻译适应选择论和后续发展的生态翻译学,它们是 同源”的,是一种源委的关系和继承的关系,本质上是一致的(胡庚申2013:61)㊂早期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也涉及生物进化论,在理论内核上并没有与生态学真正结合起来,而生态翻译学则深化与扩展了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内涵,并211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4卷且对翻译适应选择论具有很大的兼容性与包容性㊂可以说,生态翻译学从理论上突破了翻译适应选择论作为翻译理论研究的 中观与微观”层面思维,彻底系统地以生态学为 根隐喻”演绎提出平衡和谐㊁多维整合与多元共生等具有生态取向的翻译原则,衍生出一系列诸如翻译生存㊁翻译生态㊁翻译生态环境㊁群落移植㊁适应性选择㊁选择性适应㊁求存择优㊁和谐共存㊁共生互动等等具有生态特征的翻译术语,扩展了翻译学理论研究的方法论视角㊂这样,生态翻译学的生态分析路径相比较于翻译适应选择论而言,既是一种继承又是一种超越,更具有哲学理性的㊁宏观生态理性的和整体论思想的方法论优势㊂翻译生态分析的意义在于对翻译生态㊁文本生命与翻译群落生存进行合理解释,而生态翻译学则通过翻译的生态性和翻译的整体性的拓展使这种解释效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与拓展㊂因此,生态翻译学并没有否定以往的翻译理论研究视角的翻译效力,而是遵循宏观生态理性,以生态学为视角对翻译学进行综观的整体性研究,从而更加凸显了翻译生态范式的理论解释力与实践有效度㊂这种生态范式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为翻译适应选择论赋予了生态学的解释,并且有效地实现翻译适应选择论与生态翻译学的贯通互融,从而极大地拓展了生态翻译学的发展空间㊂(二)翻译生态化整体方法的构建当我们从翻译生态环境中的源文与译文㊁作者与译者㊁语言与文化㊁社会等互联互动的整体生存与存在看待翻译时,我们会发现当前的翻译研究视角所面临的问题就在于研究视角的单向因果范式与方法立论的单一平面化㊂这就从根本意义上要求获得一种解决翻译研究存在问题的正确途径,使译者的存在和译品的存在㊁作者的存在与源语的存在㊁翻译的生命真正达向和谐共生,促进翻译生存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统一㊂这种方法就是胡庚申的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翻译生态化整体方法 就是指生态地和整体地看待翻译生态环境与翻译的存在㊁看待译者的存在和作者的存在㊁看待源文的存在与译品的存在,并整体地和生态地去适应生存”与 汰弱留强”的思维视野㊁思想境界㊁价值取向与翻译原则㊂生态翻译学伴随着自己理论的创新与发展,越来越强调翻译过程中的整体思维和生态理性,正是这一点生态翻译学超越了单向因果范式的翻译研究视角,赋予了翻译理论全新的解读方式㊂需要指出的是,站在以译者为中心与整体性思维的立场上,译者必须在翻译活动中出于翻译生态的考量既要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又要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对译文的选择,并通过适应性选择与选择性适应实现翻译之 译有所为”的生态化整体,这正是生态翻译学整体性特征的体现㊂翻译生态本身具有一种潜在的整体性与动态性,这就需要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充分展示自己的适应能力与选择能力,遵从自己的译有所为㊂它意味着译者的适应与选择之间存在着一种动态的互动关系,译者要在翻译生态环境中做出适应性选择,就必须掌握翻译生态的整体性以及翻译与语言㊁文化㊁社会㊁交际㊁认知之间的协调性,以便做出动态的㊁最优的㊁整体的选择性适应㊂翻译生态化整体方法能够遵循宏观生态理性,特别强调翻译的整体性,本质上说就是努力打破以往翻译理论研究视角的单向因果范式,除掉单向因果范式的 蔽”与 魅”,使翻译活动重新恢复对翻译生态环境和译者整体和完整的思维方法与生态意识㊂因此,翻译生态化整体方法视域中的整体,既不是抽象意义上的整体,亦不是脱离翻译环境的整体,而是翻译生态意义上的整体㊂翻译的整体在于,翻译是以一种生态场的形式存在着,因而翻译生态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并永远是 适应生存”与 汰弱留强”的整体,最终通过译者的生态营造来实现一种翻译环境的生态完美㊁文本生命的和谐互生与翻译群落生存的和谐统一㊂概而言之,生态翻译学是一个极为有用的 思想引擎”与 翻译研究的战略意识”(罗迪江2016),为翻译理论研究及其分析方法的进步提供了有力的支撑㊂它超越了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翻译方法,其自身在理论建构时结合了生态学的前沿成果,从翻译生态㊁翻译环境㊁翻译存在㊁翻译生存㊁文本生命㊁翻译群落生存等方面为翻译理论研究以及翻译适应选择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因而使这些术语被赋予了全新的翻译理论体系的意蕴,从而使其与生态学相容而展示出生态学的与整体论的路向,符合当代翻译学发展的跨学科性与理论交叉性趋向,受到了众多翻译学家与学者的青睐与拥护㊂四㊁结语通过21世纪生态翻译学所展现出的丰富理论视域和生态分析方法的梳理与厘定,我们清晰地看311第6期 罗迪江: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的方法论特征及其意义。

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创新与国际发展

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创新与国际发展

On Creative Initiatives and Its Going Global of Eco-
translatology
作者: 胡庚申
作者机构: 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北京100084
出版物刊名: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174-186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期
主题词: 生态翻译学;理论创新;国际发展;影响;启示
摘要:21世纪以来,始创于中国的生态翻译学理论话语体系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目前方兴未艾,影响力持续提升.生态翻译学的两大亮点在于理论创新和国际发展.其理论创新包括:创设"关联序链",揭示"生态范式",确证"三生"论域,首倡"新生态主义".如果将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创新看作其发展的内涵,那么,其外延则是其向外传播的国际化实践和探索,其路径包括:举理论之旗,走生态之路,致东方之学,打首创之牌,趋学派之势.实践表明,理论创新是国际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而国际发展则是理论创新的一种路径、标志和追求;理论创新和国际发展是相辅相成、互动共进的,体现出同频共振的基本特征.对生态翻译学理论创新和国际发展的梳理和发掘,或许能为我国生态文明新时代翻译研究的新作为提供一种可行的途径,也或许能为相关领域的其他理论体系创新和国际发展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范例.。

生态翻译学_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

生态翻译学_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

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作者:胡庚申, HU Geng-shen作者单位:澳门理工学院,澳门;清华大学,北京,100084刊名:外语研究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年,卷(期):2010(4)参考文献(29条)1.胡庚申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期刊论文]-外国语 2009(02)2.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 20043.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初探 20014.Neufeldt,Victoria Webster's New World College Dictionary 19965.Naess,Arne The shallow and the deep,long-range ecology movement:A summary 1973(16)6.Mühlhaüsler,P Language of Environment,Environment of Language:A Course in Ecolinguistics 2003nce,H;M.Jacky Redefining Translation:The Variational Approach 19918.Kerridge,R Introduction 19989.Katan,David Translating Cultures 199910.Gabbard,R Ecolinguistics:The future of linguistics 200711.Fill,A Ecolinguistics-State of the art 199812.张明权二元对立翻译观的文化解构[期刊论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02)13.王如松;周鸿人与生态学 200414.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 199715.吕俊;侯向群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 200616.季羡林忆往述怀 200817.季羡林;李景端听季羡林先生谈翻译 200518.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翻译生态体系 200919.辜正坤互构语言文化学原理 200420.方梦之翻译新论与实践 199921.崔启亮中国翻译市场:现状与分析 200622.成中英从中西互释中挺立: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的新定位 200523.Wilss,W Knowledge and Skills in Translator Behavior 199624.Westling,L Introduction25.Warren,R The Art of Translation:Voices from the Field 198926.Steiner,George 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 Translation 197527.Phillipson,Robert Review of Michael Cronin,'Translation and Globalization 2006(05)28.Newmark,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198829.Derrida,Jacques La Voix et le Phenomene 1967本文链接:/Periodical_wyyj201004011.aspx。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1月/17日/第005版
前沿
生态翻译学研究悄然而兴
胡庚申澳门理工学院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外文系
翻译学以语言信息转换为“己任”,以促进人类跨文化交流为“天职”,总体上属于人文科学;生态学是以人类与其所处环境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以构建整体、平衡、动态、和谐的环境为宗旨,总体上属于自然科学。

基于此,生态翻译学则可谓两者联姻的产物。

由于生态翻译学有其独特的研究视角,有特定的研究对象,有系统的研究内容,有配套的术语体系,又有生态整体主义的研究方法论等,因此,将其作为一个“交叉学科”。

然而,就目前的发展阶段来看,生态翻译学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

生态翻译学的一些概念来源于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理解和类比,同时又是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生态翻译学可以说是翻译研究的“关系学”,因为它关注翻译过程中各种元素关联的重要性、各种知识交集的多样性,以及多元思维的整体性。

生态翻译学将其研究对象确定为“三者关系”——探讨“翻译群落”与翻译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考察翻译生态环境与翻译文本之间的关系,研究翻译文本与“翻译群落”之间的关系,即三者互动关系问题。

生态翻译学依据整体、关联、动态、平衡、和谐的生态学原理和机制,用整体、关联、动态、平衡、和谐的眼光看待翻译行为,探讨“三者关系”,从生态学的视角描述和解释翻译中的“人、事”关系与翻译生态环境对翻译活动、翻译文本、翻译现象的影响和制约。

生态翻译学贯通了“译学”、“译论”、“译本”三个研究层次,初步形成了宏观译学架构、中观译论体系、微观译本操作的“三层次”研究的发展格局。

在宏观的译学架构研究中,生态翻译学侧重在整体生态理性、翻译生态体系、“科际”整合研究。

在中观译论体系研究中,生态翻译学致力于认识翻译本质、描述翻译过程、厘定翻译标准、回归“译有所为”。

在微观的译本操作研究中,生态翻译学则着重于从不同的生态翻译学视角对生成文本的解读,主要是从宏观生态理念视角、整体生态体系视角、系统翻译理论视角、人际“翻译群落”视角以及整合适应/选择视角等探讨各种因素对翻译文本的影响。

该三层次研究关联互动,实现了“三位一体化”,担纲着生态翻译学话语体系研究的主体。

作为一种后现代语境下的翻译理论形态,生态翻译学既是一种跨学科、多学科交叉的产物,又是当代翻译学理论研究的延伸与转型,反映了翻译学由传统单一学科视阈转向当代跨学科整合一体的发展趋势。

事实上,在当代“生态科学”是一门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的学科,也是一门对人类生存发展具有终极意义的学科。

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翻译学研究有着扎实的哲学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1页共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