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催眠与精神分析的关系

合集下载

曾奇峰精神分析课笔记

曾奇峰精神分析课笔记

曾奇峰精神分析课笔记1.学精神分析不要用脑子而是要用身体。

2.精神分析是人格理论是探索工具是治疗方法。

3.心理治疗不是治疗一个人,而是治疗一个家族链。

4.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天然的心理治疗师。

5.逆反心理是父母亲的问题而非孩子。

6.催眠是给治疗者以暗示,精神分析是挖掘潜意识的东西。

7.精神分析理论的出现,使西方国家集体意识发作率降低。

8.精神分析是研究关系的学问,研究的对象是爱恨情仇,如果说它不是科学,那么它一定高于科学。

9.精神分析可改为与育儿学。

10.精神分析揭示了父母与子女间的相互残杀的关系。

11.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心世界向外投射的结果,而他的内心世界又是在早年的时候与其父母亲的关系中形成的。

12.人在六岁之前形成人格,六岁之后的经历是六岁前的强迫性重复。

13.移情就是一个人把他早年与父母亲的关系转移到与咨询师的关系上来。

14.弗洛伊德是把神经症变为移情神经症进行治疗,而自恋性人格障碍不能移情,所以不能用精神分析进行治疗。

15.享受自由的代价是忍受孤独。

16.永远不分析别人,只说自己的感觉。

17.越是本能的越可靠。

18.女人让自己漂亮是吸引男人的,女人让自己皮下脂肪增厚是准备生孩子的,女人让自己肥胖是对性的拒绝。

19.我们对一个人的态度、看法、情感和行为,部分地是被这个人教会的。

20.贫穷的实质是受虐。

21.一个人早年的时候被不喜欢,就在后来勾引别人不喜欢。

22.父母对孩子不好,孩子就越来越离不开父母。

23.移情是过去的重复,是时间上的错误。

24.高考焦虑不是怕考不好而是怕考好,是害怕成功。

25.胃溃疡是内心有孤独和依赖的冲突,是“吃不消了”。

26.晕车船是因为控制性过高。

27.哮喘是内心孤独和依赖的严重冲突。

28.鼻炎是家庭控制太强。

29.乳腺癌是因为与妈妈关系不好,是对妈妈的报复。

30.在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心理起了很大作用。

31.回避自己的很多想法,可能是成病的原因。

32.精神化表达是从躯体-行动-图象-语言发展。

催眠的原理及讲解

催眠的原理及讲解

催眠的原理及讲解
催眠是一种用于改变一个人意识状态的技术。

它可以帮助人们进入一种放松和专注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人们更容易接受建议和改变行为。

以下是催眠的原理及讲解:
1. 专注与深度放松:催眠通过帮助人们进入一种放松和专注的状态来起作用。

这个状态类似于日常生活中的沉思或专注注意力的状态,与正常清醒和睡眠之间存在一种中间状态。

2. 改变意识状态:在催眠状态下,人们的意识状态发生了改变。

他们变得更加敏感,并更加容易接受和响应建议。

3. 建议的接受性增强:在催眠状态下,人们更容易接受建议。

这些建议可以通过语言、肢体动作或其他形式传达。

例如,一个人在催眠状态下可以被告知他们将感到放松、自信或快乐,并且他们很可能体验到这些感觉。

4. 打开潜意识:催眠使人们更容易访问和影响他们的潜意识。

潜意识是我们大脑中存储的一切经验、信念和欲望的集合。

通过催眠,人们可以在潜意识层面上接受新的信念和行为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催眠本身并不具有神奇的力量,也不可能让一个人失去自我控制或违背自己的价值观。

相反,催眠是一种与被催眠者合作的过程,需要他们的自
愿合作和参与。

总而言之,催眠通过帮助人们进入放松和专注的状态,增强他们对建议的接受性,并打开他们的潜意识,从而帮助他们达到心理治疗和个人发展的目标。

第一讲催眠心理疗法的基本原理

第一讲催眠心理疗法的基本原理

第一讲催眠心理疗法的基本原理催眠心理疗法是一种通过引导患者进入催眠状态来改变其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治疗方法。

它基于以下几个基本原理:1.专注与放松:催眠状态是一种专注且放松的状态。

在催眠状态下,患者可以更容易地放松身体和心理,停止对外界环境的关注,并专注于治疗过程。

2.提高暗示性:催眠状态下的患者对暗示更加敏感。

暗示是催眠治疗的核心要素,通过向患者提供积极的暗示,治疗师可以改变患者的信念、态度和行为。

3.解离意识:催眠会导致患者的意识发生变化,分为主意识和次意识。

在催眠状态下,主意识相对较弱,次意识更容易接受治疗师的暗示,从而影响患者的相关问题。

4.认知扭曲:在催眠状态下,患者对现实的感知和评判可能会产生变化。

这种认知扭曲可以帮助患者更容易地接受积极的观念和改变其负面思维模式。

5.想象力的运用:催眠心理疗法利用患者的想象力来帮助其改变态度和行为。

患者在催眠状态下更容易接受并参与治疗师的引导,从而更容易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催眠心理疗法的基本原理使其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对于一些心理问题和行为障碍具有积极的影响。

例如,催眠可以帮助人们减轻焦虑和压力,改善自尊和自信,改变负面思维,控制饮食和戒除不良习惯等。

然而,催眠心理疗法并不适用于所有人。

一些人可能对催眠状态感到不适,或对暗示不敏感。

此外,催眠并不能解决所有心理问题,对于一些严重的心理障碍,如精神病和重度抑郁症等,催眠并不是首选治疗方法。

在实践中,催眠心理疗法通常需要有专业培训和资质的治疗师进行指导。

治疗师需要建立良好的治疗信任关系,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总结起来,催眠心理疗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专注与放松、提高暗示性、解离意识、认知扭曲和想象力的运用,引导患者进入催眠状态并改变其心理和行为问题。

催眠心理疗法在一些心理问题和行为障碍的治疗中有积极的效果,但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和所有问题。

催眠疗法(理论介绍)

催眠疗法(理论介绍)

催眠与冥想----暗示与心理治疗用心理暗示治病—揭开催眠术的神秘面纱提起催眠术,不少人会感到神秘莫测,其实,这主要是人们对这种现象不甚了解,加上有些人将催眠术吹得神乎其神的关系。

其实,催眠状态在日常生活中并不罕见。

当一个人全神贯注于某一活动时,由于精神的高度集中,以致对外周环境的事物一无所知。

这种销魂状态就属于催眠的一种形式。

当然,作为起治疗作用的催眠术并不是像母亲为婴儿催眠那样使被催眠者入睡,而是使他们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

这样,被催眠者与催眠师之间仍然保持着联系,使被催眠者按照催眠师的指令去做,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催眠的过程中,催眠师用语言不断地对被催眠者进行暗示。

如果被催眠者与催眠师密切合作,相信这些暗示性语言,转而就会用这些语言暗示自己,变成自我暗示,从而慢慢地就进入了催眠状态。

因此,从本质上说,所有的催眠都是建立在自我暗示的基础上,均属于自我催眠。

催眠术自古以来就被用于治疗疾病、减轻疼痛。

人类社会先有巫后有医。

巫师经常运用催眠术的技巧来消除人们对疾病的恐惧和彷徨所产生的焦虑,并增强安全感。

十八世纪维也纳医生麦斯默创造了一种轰动欧洲的“磁气”疗法,让磁铁里的“磁气”流过病人身体而治愈了许许多多病人。

后来才知道,这根本不是磁气的作用,而是暗示所起的作用。

同样,某些气功也是通过这种心理作用而达到治病的效果的。

大凡练功者在练功之前对气功必然有所相信,相信此种功法的效力。

这其实是自我暗示的第一步。

练功之时,练功者在气功师反复不断的言语暗示下,心里也不断地默念“要进入状态”,也就是不断地给自己施加暗示,有意地使自己进入气功状态,于是乎或快或慢地进入了催眠状态,产生了飘飘然的感觉。

在这种催眠状态下,暗示性更高了,产生了“我的病好多了”或者“我的病完全好了”的信念。

那种盼望治愈的愿望,此时此刻似乎变成了现实,收功之后自然感到格外的轻松舒适。

在这种催眠状态下,不少病人将平时憋闷在心里、没有机会和条件发泄的情绪,通过喊叫哭闹或狂奔乱跳,得以尽情地抒发排遣。

精神分析和催眠的关系

精神分析和催眠的关系

精神分析和催眠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更多人面临着精神病的障碍。

工作的压力,考学的压力,生活得压力,都有可能诱发精神的疾病。

精神病是比较难以治疗的疾病,药物治疗又有很多副作用,精神病的治疗除药物外还可以做下催眠治疗和精神病分析治疗,这对患者的病情康复也是很有效的。

一、催眠治疗:是精神障碍的最有效治疗方法。

催眠有助于恢复失去的记忆。

对于有些病人,不能自行恢复,催眠治疗亦不成功时,可以进行阿米妥性检查,即静脉注射异戊巴比妥,直到病人镇静下来却末入睡,然后在这药物作用下进行检查。

轻柔的讲解常常有助于帮助病人回忆分离的内容。

二、精神分析治疗:在病人恢复记忆后,仍需要全面进一步的心理治疗,特别是精神分析治疗,帮助病人领悟促使其产生如此深的分离性症状的内在冲突所在,使人格分离的各部分逐步整合并稳定。

当然,这些治疗均需由专门的心理治疗师进行。

对于精神病的治疗除催眠治疗外,患者接受药物治疗也是有些比较的。

在通过药物治疗控制患者病情的基础上接受心理治疗,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催眠疗法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

催眠疗法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

催眠疗法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催眠疗法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疗中。

通过借助催眠师的引导,患者可以进入一种放松且集中注意力的状态,从而加深潜意识对治疗的响应。

催眠疗法在减轻焦虑、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改善睡眠质量以及帮助戒除不良习惯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催眠疗法对焦虑的减轻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时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催眠疗法通过引导患者进入催眠状态,从而减轻焦虑的程度。

催眠疗法可以帮助患者深入潜意识,找出焦虑的根源,并通过与催眠师的互动来释放紧张情绪。

在催眠状态下,患者的大脑活动会发生变化,这有助于促进自主神经系统的平衡,减少焦虑症状的出现。

二、催眠疗法在创伤后应激障碍治疗中的应用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在经历创伤事件后产生的一系列不适应性反应,如回忆、恐惧和避免刺激等。

催眠疗法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催眠状态下的放松和远离现实的感觉,患者能够更好地回忆和面对创伤事件,逐渐消解内心的负面情绪。

同时,催眠疗法可以改善患者对创伤的感知,帮助他们重建积极的自我形象,增强抗压能力。

三、催眠疗法对改善睡眠质量的帮助睡眠问题是许多人面临的普遍困扰,特别是失眠。

催眠疗法可以帮助患者放松身心,创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

通过催眠状态下的指导性语言和正向暗示,患者可以更容易地进入深度睡眠,提高睡眠质量。

此外,催眠疗法还可以帮助患者解决睡眠障碍的根本原因,如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以达到长期改善睡眠质量的效果。

四、催眠疗法在戒除不良习惯中的应用不良习惯的形成通常与潜意识的驱动有关,催眠疗法可以直接作用于潜意识,从而帮助患者戒除不良习惯。

在催眠状态下,催眠师可以通过暗示和引导,改变患者对不良习惯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培养积极健康的习惯。

例如,对于吸烟者,催眠疗法可以通过潜意识的再编程,让他们对吸烟产生厌恶感,从而减少吸烟的欲望。

总结起来,催眠疗法在心理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与催眠治疗:催眠治疗的原理和效果

心理学与催眠治疗:催眠治疗的原理和效果

心理学与催眠治疗:催眠治疗的原理和效果引言:-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催眠治疗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通过催眠状态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和改善身心健康- 本文将详细介绍催眠治疗的原理和效果,并讨论其在心理学领域中的应用一、催眠治疗的原理:1. 定义催眠:催眠是一种放松和集中注意力的状态,通过催眠师的引导和建议,患者能够进入一个放松且易于接受思想建议的状态。

2. 催眠的状态:在催眠状态下,人们意识上的活动减少,同时对建议和指示更加敏感和易接受。

这种状态下,人们的大脑频率降低,进入阿尔法波节律。

3. 催眠的原理:催眠是通过改变个体的意识和思考方式来产生积极的心理效果。

催眠师通过提供建议和暗示来帮助患者调整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认知,从而解决心理问题。

二、催眠治疗的步骤:1. 准备阶段:催眠治疗需要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

催眠师与患者进行初步的交流,了解患者的问题和需求。

同时向患者解释治疗过程和目标。

2. 催眠诱导:催眠师通过声音、肢体动作和建议引导患者进入催眠状态。

这可以通过声音轻柔的音调和患者的目视集中实现。

3. 催眠加深:一旦患者进入催眠状态,催眠师会继续通过建议和暗示加深患者的催眠状态。

通过引导患者深度放松和专注于催眠师的声音,加强催眠效果。

4. 催眠疗程:在催眠状态下,催眠师会使用各种技术和方法帮助患者处理心理问题。

这可能包括图像化、回想、冥想等。

催眠师会针对患者的问题和目标提供适当的建议和暗示。

5. 催眠唤醒:催眠师会逐渐引导患者从催眠状态中唤醒,回到清醒状态。

在唤醒过程中,催眠师会提供积极的建议和暗示,帮助患者自信和放松。

三、催眠治疗的效果:1. 视觉和听觉注意力的改变:催眠治疗可以帮助患者集中注意力,放松思维并提高专注度。

这对于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和自控力薄弱的人特别有效。

2. 情绪和心理疾病的缓解:催眠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处理心理创伤、恐惧、压力和抑郁等情绪问题。

通过改变思维模式和增强积极认知,患者可以更好地应对情绪困扰。

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3、阻抗的破除
阻抗是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
产生阻抗的原因——两级获益
第一级获益(内部获益):症状满足 了病人的无意识欲望,使无意识冲突 得到变相虚幻的满足。
第二级获益(外部获益):借助生病, 获得他人的支持、同情、安慰,从而 减轻应激压力。
意义:提示分析进入实质性阶段, 接近问题症结。
破除策略:
借助病人的两种积极的力量:康 复动机和理智。
一、弗洛伊德的生平及心理分析的 诞生 1881年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医学院 1896年在维也纳开设了私人诊所 , 治疗神经症。
催眠——自由联想——心理分析
二、心理分析的基本理论
(一)意识——无意识理论
意识: 是人能直接感知的心理部分 。
无意识:
静态的:指潜藏的、无法被察觉的 思想或观念。
动态的:指潜在的、无法被察觉的 心理活动。
无意识的内容大多与人的本能欲 望、非道德的冲动相联系。
前意识:
存在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前意识的 内容可以通过仔细回忆、提醒进入到意识 中去。
在意识的入口处有个“监察官” , 由超我担任。
本我 2、人格结构理论 自我
超我
意识 前意识 潜意识
自我 超我
本我
弗洛伊德人格构成与意识划分示意图
本我(id) 来源:与生俱来
认知调整:
1、告知康复的关键 2、告知有能力处理问题
4、移情
即患者把对自己父母、亲人的 感情转移到治疗者身上。具有性爱 的基本色彩。
类型:正移情、负移情
本质:是过去情感经历的重演,情 感的置换。
发展:移情神经症
意义:是原来神经症的翻版。治愈 了新的,等于治好了旧的。
治疗策略:
建立关系——引发移情—— 解决移情。

关于催眠理论的理解

关于催眠理论的理解

关于催眠理论的理解关于催眠的理论很多,比如巴甫洛夫理论、大脑功能分裂论、新离解性学说、精神分析、角色扮演、遵从和信任、输入输出等,本文想谈谈对主要的几个理论的理解。

1、巴甫洛夫理论2、大脑功能分裂论Janet 和 Prince 认为催眠是由于下意识脱离了意识的控制并独立活动而造成的。

当一个人被催眠而处于恍惚状态时,大脑皮质的这些高级中枢通向运动中枢的通路在神经元的突触部位受到阻抑,神经冲动无法传递,于是这些高级中枢失去作用,由外界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不经过各高级中枢,而通过下意识传向运动中枢,支配了人的行动。

大脑功能分裂论的理论认为催眠有如下特征。

第一,下意识接替意识。

当一个人进入催眠状态时,下意识接替了意识的职责,意识完全不起作用,于是人的行为便表现为完全另外一种样子。

不少人认为,人格的分裂比如双重或多重人格,就是由于脑功能分裂引起来的。

第二,行为发生分裂与脑功能分裂问题。

持脑功能分裂说的人通过观察发现,在催眠过程中,被催眠者的行为会出现不连贯、不统一这种分裂现象,从而断定其大脑活动处于分裂状态。

其实,被催眠者大脑活动并未分裂,至少没有完全分裂,以下两点可以证明。

首先,从记忆方面来说,被催眠的人大脑活动并未完全分裂。

当一个被催眠者从深度恍惚状态(梦游状态)下醒来时,有时可能回忆起深度催眠中所发生的少数最醒目的情节。

这说明清醒和催眠这两种意识状态有连续性,并不是大脑功能完全分裂,否则他何以能回忆起来呢?其次,从思维方面来说,被催眠的人并不是完全不能思考。

持脑功能分裂说的人认为,当被催眠者处于深度恍惚状态时,他们的行为完全受催眠者所指使,失去了判断和思考的能力,他们的行为受下意识的支配,完全脱离了意识的控制,主意识和下意识是分裂的(分裂这个词的原文是dissociation,意思是使分裂、使游离出来)。

从被催眠者的表现来看,他们的行为虽受催眠者的指使,但是这种指使是有限度的,并不是对催眠者言听计从,毫无思考、判断能力。

催眠的发展历史

催眠的发展历史

催眠的发展历史催眠术,作为一种心理学和医学领域的研究对象,具有悠久的历史。

它起源于古代文明,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渐成为现代心理治疗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详细介绍催眠术的发展历史,从古代文明到现代科学,探索催眠术的起源、发展和应用。

一、古代催眠术的起源古代催眠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和古希腊时期。

在古埃及,催眠术被用于治疗各种疾病,被认为是神奇力量的表现。

古希腊的哲学家和医生也对催眠术进行了研究和应用,如希波克拉底和阿里斯多德等。

二、催眠术的现代起源19世纪末,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和法国医生贝尔纳姆等人对催眠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开创了催眠术的现代起源。

弗洛伊德提出了潜意识的概念,将催眠术与心理分析相结合,发展了精神分析学。

贝尔纳姆则通过对催眠术的实践和观察,提出了“自动暗示”的概念,将催眠术引入了医学领域。

三、催眠术的发展与争议20世纪初,催眠术在欧美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许多医生和心理学家将催眠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用于治疗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

然而,随着心理学和医学的发展,催眠术遭到了一些质疑和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催眠术的效果有限,容易产生虚假记忆和误导。

因此,催眠术的地位逐渐被其他心理治疗方法所取代。

四、催眠术的现代应用尽管催眠术在一段时间内受到了质疑和争议,但它在现代心理治疗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

催眠术被广泛应用于心理疾病的治疗,如焦虑症、抑郁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此外,催眠术还可以匡助人们改善睡眠质量、戒烟和减肥等。

五、催眠术的未来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催眠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现代的催眠术已经摆脱了传统的催眠手段,如摆钟和催眠师的暗示,而采用了更加科学和先进的技术,如声音和图象的刺激。

未来,催眠术有望在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催眠术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从古代文明到现代科学,催眠术不断发展和创新,为人们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

催眠 治疗 培训

催眠 治疗 培训

催眠治疗培训催眠治疗是一种通过催眠状态来治疗各种心理和身体问题的方法。

催眠治疗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医学和心理治疗领域,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在催眠治疗中,催眠师通过引导患者进入深度放松和专注的状态,从而改变其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帮助其解决问题和改善生活质量。

催眠治疗的原理是通过诱导患者进入催眠状态,从而改变其意识和潜意识的活动模式。

在催眠状态下,患者对外界刺激的感知能力减弱,同时更容易接受催眠师的指导和建议。

催眠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放松身心,减轻焦虑和压力,改善睡眠质量,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控制能力。

催眠治疗可以应用于各种心理和身体问题的治疗。

在心理治疗方面,催眠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解决焦虑、抑郁、恐惧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问题。

在身体治疗方面,催眠治疗可以辅助治疗慢性疼痛、失眠、肿瘤、高血压等疾病。

此外,催眠治疗还可以用于戒烟、减肥、增强学习能力等个人发展和提升方面。

催眠治疗的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导入阶段、深化阶段、治疗阶段和唤醒阶段。

在导入阶段,催眠师会通过语言和姿势引导患者进入放松状态,建立起催眠师与患者之间的信任关系。

在深化阶段,催眠师会进一步加深患者的催眠状态,使其进入更加深度的放松和专注状态。

在治疗阶段,催眠师会根据患者的问题和需求,给予相应的建议和指导,引导患者改变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在唤醒阶段,催眠师会逐渐引导患者从催眠状态中唤醒,回归到清醒状态。

催眠治疗需要由专业的催眠师进行操作和指导。

催眠师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患者的问题和需求,并能够有效地进行催眠治疗。

此外,催眠师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催眠治疗不仅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治疗方法,还可以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共同发挥作用。

对于一些复杂的心理和身体问题,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方法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催眠治疗可以与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药物治疗等方法相结合,共同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治疗和帮助。

催眠的基本原理讲解

催眠的基本原理讲解

催眠的基本原理讲解
催眠是一种精神状态,通过特定的技巧和方法使人处于放松、专注和易受影响的状态。

催眠的基本原理涉及到人的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外部建议的敏感度。

下面是催眠的基本原理的讲解:
1. 专注和放松:催眠的首要目标是使人放松和专注。

通过深呼吸、放松肌肉和专注于特定的声音、图像或想象力等方法,可以使大脑进入一种放松的状态,同时过滤其他干扰和想法。

2. 意识分析和潜意识启动:催眠过程中,人们的意识往往得以分解和转向潜意识。

潜意识是我们不自觉的思维、记忆和情感的储存库。

在催眠状态下,潜意识的影响力增强,人们更容易接受和回忆潜在的记忆和想法。

3. 建议的敏感度增强:催眠状态下,人们对于建议更为敏感。

催眠师通过无意识层面上的言语、旋律或图像,并结合催眠者的需求,给予积极的建议或指令,以引导其行为和想法。

4. 自我意识减弱:在催眠状态下,人们对自己和外界的觉察减少,自我意识降低。

这种减弱的自我意识有助于放松和接受催眠师的建议,但同时也需要催眠者的信任和配合。

5. 焦虑和抵抗减少:由于催眠状态下对于建议的敏感度增强,焦虑和抵抗也相
应减少。

人们更容易接受积极的建议并放开对自我限制的抵抗,从而加强对于改变、治疗或提高个人表现的积极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催眠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的,个体对催眠的敏感程度因人而异。

此外,催眠并不具备超能力或超自然的效果,它仅仅是一种精神状态的转变,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达到放松和疗愈的目的。

精神分析与催眠

精神分析与催眠

精神分析与催眠的关系学院:电气学院姓名:岳重辰学号:1110610515摘要精神分析是奥地利医学家S.弗洛伊德创建的治疗神经症的一种方法。

其理论的中心概念是无意识;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欲望和冲突被压抑在无意识中仍影响着意识,并可表现为神经症症状。

催眠是由各种不同技术引发的一种意识的替代状态。

此时的人对他人的暗示具有极高的反应性。

是一种高度受暗示性的状态。

并在知觉、记忆和控制中做出相应的反应。

那么精神分析和催眠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呢?精神分析和催眠的应用对于我们的生活又有着什么样的重要意义呢?本文将以此为线索展开讨论。

关键词:精神分析、催眠、关系、作用1、精神分析与催眠的不同之处精神分析是一门治疗技术,而催眠是一个治疗手段,二者是不等及的。

与催眠同等级的是精神分析学的自由联想治疗法。

自由联想和催眠的原理相同,都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来暴露患者的潜意识内容,通过发泄被压抑的东西来获得一种宣泄,从而改善患者情况。

二者的差别就在于“手段”的不同。

精神分析学的自由联想技术是通过给患者一个开始词,然后让其想到什么说什么,且不停的这样下去,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引导。

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小心”说出来的真实想法,精神分析学称为弗洛伊德口误,心理师可以根据这些线索来逐渐了解到患者的病结所在。

催眠技术是先于精神分析诞生的,弗洛伊德在早年的临床治疗中也蹭应用过,但是后来发现它是一个不可控的过程,很多出现的东西并非对治疗有帮助的,而且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呗催眠到一个适当的程度,所以后来放弃了。

你可以想象意识是一个警卫在监督着潜意识,自由联想的方法是绕过警卫,而催眠则是令这个警卫睡着。

因此可见,精神分析是先于催眠之前的技术,只有对一个人的精神有着正确的分析,才能够为催眠提供正确的导向。

而精神分析也是保证催眠这种双刃剑向着有利方向不断前进发展的保证。

2、精神分析与催眠的必然联系精神分析和催眠都是关于人类生命科学,都是对一个人或一群人的思维和心理状态进行分析。

催眠感受性与神经认知执行功能关系的研究述评

催眠感受性与神经认知执行功能关系的研究述评
[5]KUMAR VK,Pekala RJ,Cummings J.Trait factors,state effects,and hypnotizability[J].Int J Clin Exp Hypn 1996,44(3):232 -249.
[6]LICHTENBERG P,Bachner- Melman R,Ebstein,RP,et al.Hypnotic Susceptibility:Multidimensional Relationships withCloningers Tridimensional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COMT Polymorphisms,Absorption and Attentional Characteristics[J].Int J Clin Exp Hypn.2004,52:47 -72.
本文旨在回顾近年来有关催眠感受性与神经认知执行功能关系的研究文献,介绍催眠感受性的心理学特征与神经生理心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一)催眠感受性与人格特质的关系
催眠感受性与人格特质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受到关注。19世纪的学者采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MMPI)和罗夏测验(Rorschach Test)[3]、艾森克人格问卷修订版(EPQR)[4]都没有发现确切的结果。虽然Hart等人在1983年用卡特尔16PF量表发现社会能力与用哈佛团体催眠感受量表(HGSHS:A)测得的催眠感受性显著相关,但后来的研究没能重复这一结果[3]。Kumar用意识现象学问卷(PCI)检查了15个特质、21个现象学变量与HGSHS:A之间的关系[5]。显然,人格与催眠感受性关系的研究结果不一,表明选择恰当的人格测验工具很重要。(二)催眠感受性与人格遗传的关系
实验室和临床研究者已经证实,催眠感受性是一种稳定的,可以测量的特质。它在生命周期中有一些变化,童年后期达到高峰,青春期有一定下降,整个成年期保持相对稳定,老年期下降。有作者进行了一项队列研究,在25年间研究者观察到同一批个体的催眠表现保持了相当的稳定性。在中年时催眠分数(斯坦福催眠感受性量表)与25年前的得分的相关系数是0.71,与智力研究的相关数量级相似。结果提示,催眠感受性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遗传性。

精神分析的发展阶段

精神分析的发展阶段

精神分析的发展阶段精神分析发展的几个阶段1、从催眠到自由联想1881——18872、从外部事件到内在联想1887——18953、从第一理论到第二理论1897——19234、驱力理论(从大脑到心灵的转换)——力比多与驱力1900——★求助者找到咨询师是处理问题?扔掉问题?清理问题?理解问题?一、催眠的局限性与精神分析技术的萌芽(不是每个病人都能适合催眠)伍思·海姆式的催眠精分技术的产生:只要催眠师对被催眠者强调完全失去记忆,被催眠者在催眠时所有经历的遗忘,就会持续下去,即使病人不进入催眠状态,也能记住他应该遗忘的内容。

精分的技术:自由联想、词语联想、梦的解析等否认、情感隔离两种不同的防御机制——心理创造:诈病、疑病、撒谎(无意识的)二、从外部事件到内在幻想(真实与幻想)从弗洛伊德拒绝神经症创伤理论开始至20年代早期,弗洛伊德对称之为精神分析的结构模式进行介绍。

第二阶段反映了早期强调外部事件的影响(创伤行情绪)到强调潜意识中的欲望、冲动、驱力及这些成分呈现的方式。

在这一阶段,潜意识中欲望多被认为与本能的性有关,面对儿童期的反应在现实不断重复的方式而呈现的现象也在此阶段为关注的重点,对称之为通过病人意识成分进入潜意识含义的分析师解释的研究也受到了重视,事实上,在弗洛伊德看来,精神分析的目的为“将潜意识在意识中加以呈”。

心理创伤(丧失客体、丧失客体的爱)出生——母体分离——不安全——无助——习惯改变——危险正常人经常处在分离状态中三、从第一定位理论到第二定位理论(精神分析、心理分析、深层心理学、动力性心理治疗)自体对客体的需求——稳定、持续、接纳、理解、适宜第一定位理论——驱力理论,节省(经济)理论第二定位理论——结构理论1、善心:各个人格成分之和2、精神结构:(超我——本我,自我——本我,本我——超我,相互间的冲突)3、人格结构:外在和内在两种冲突(内心矛盾——俄狄浦斯冲突)外在冲突——显示冲突内在冲突——依赖------被依赖,控制------被控制处理:精神——认知-----合理化,情感;躯体——痛(身体各种器官疼痛,原发性疾病获益)行为——四、驱力理论:弗洛伊德是咯生物训练的精神病学专家,所以,他开始倾向用“能量”来描述一些生物过程。

对催眠概念的界定及其本质的思考

对催眠概念的界定及其本质的思考

对催眠概念的界定及其本质的思考作者:柯美玲来源:《中文信息》2020年第09期摘;要:近几十年来,催眠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关于催眠的定义,一直存在争议,本文旨在从不同的理论流派对催眠的概念进行界定,着重于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分析,结合美式催眠的定义,以期对催眠的本质做进一步的探析。

关键词:催眠;睡眠;暗示;潜意识中图分类号:R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9-000-02一、催眠现象的早期关注催眠,源于希腊语“hypnos”,原意“睡眠”,由英国外科医生詹姆斯·布雷德创建。

起初,他认为催眠是一种类似于睡眠的状态。

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发现催眠状态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从生理、感官等各个方面来看都不同于睡眠状态。

后来“催眠”一词广泛为世人所采用和接纳,这个词也就沿用至今。

从字面来理解,“催眠”就是催人入眠,即让人进入睡眠状态,在这种思维定式的引导下,很多人对催眠望而却步。

笔者在整理相关的资料过程中,发现催眠并不是人们认为的那样,如催眠能使人失去控制,说出心里的秘密等,相反催眠是一种对人们有益的、卓越的、有用的技术,可以帮助提高生命价值。

弗洛伊德认为,催眠术可以开启人的无意识,并在心理治疗的临床实践中使用了催眠术,获得了成功。

另一方面,仍有一些学者在潜心研究催眠。

克拉克·赫尔在1933年发表《催眠与暗示:实验研究》一书,该书介绍了催眠术研究的方法是严格而科学的。

在他的影响和指导下,催眠学家们进行了更多的实验研究,使催眠术从神秘走向科学。

心理学家密尔顿·艾里克森在《恍惚作用》一书中,提出了催眠的三个模式:传统式、标准式、艾里克森式。

他认为催眠就是帮助患者树立一个目标,让患者自己去争取实现这个目标。

20世纪50年代以来,催眠学从单个人研究为主走向团队研究。

1949年和1970年,在美国分别成立了“临床与实验催眠学会”和心理学会30分会。

精神分析的前沿研究

精神分析的前沿研究

精神分析的前沿研究精神分析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最早由维也纳医生弗洛伊德提出,至今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经过了多代精神分析医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如今,精神分析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治疗模式上,它更多地成为了一种研究方式和思考方式,对于人类心理学的发展也有着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从精神分析的前沿研究方面入手,在介绍精神分析的前沿研究时,我们会同时探讨与之相关的理论和方法。

人类“第二个意识”弗洛伊德在他的著作《梦的解析》中,首次提出了“无意识”这一概念,他认为人类心理不仅仅由“有意识”的部分构成,更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潜意识内容。

而如今,我们对于人类心理中这一部分更加深入的探寻则称为“第二个意识”。

这一部分内容真正的性质和作用一直是精神分析的重要研究主题。

在精神分析学派中,有一个学派专门致力于研究第二个意识,那就是拉康派。

拉康认为,人的潜意识并非像朴素意义下的“藏在心底”的“私人秘密”那样简单,相反,它是不可控制的强制力,是一个人的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一分析成果为人类心理学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价值。

精神分析中的情感表达在精神分析的治疗过程中,治疗师与患者之间的情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然而,情感关系的建立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需要在治疗师的指导下,患者能够平静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这个新时代,精神分析学派的学者们正在尝试创新的方法来帮助患者表达他们的情感。

其中一个重要的新方法就是通过验光镜、口红、蓝牙耳机等技术,让治疗师更好地感知患者的情感反应。

这种创新的方法为精神分析研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丰富了治疗的手段。

催眠与精神分析在心理学中,催眠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非常神秘和有些令人恐怖的处理方式。

但事实上,催眠与精神分析之间存在着很多相互联系的地方。

通过催眠,治疗师可以让患者直接进入自己的潜意识,通过探究催眠状态下患者的反应,治疗师可以获得更加深入的患者信息。

而精神分析中的自由联想法也需要患者在一种放松和自由的状态下进行,因此,催眠也成为了精神分析学派研究的一个重要工具。

精神分析与催眠的关系

精神分析与催眠的关系

从催眠与精神分析的起源谈起催眠在很早的时候便通过集体暗示对文化产生影响,造成集体癔症、国家主义、宗教和思想激情的能力。

即便现代,也能够看到智慧而正派的人们在狂热的统治者的催眠力量下,被驱使着去追求野蛮而没有理性的目标。

意义故意被弄得含混不清的口号、话语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强迫性的像舞蹈一样的动作、跺脚、单调的敲打音乐具有一种弱化自我的功能,造成集体迷乱和幻觉体验,从而唤起对宗教和政治权威的毫无疑问的屈服。

宗教、种族、民族的狂热,一直在文化中起着意义深远的作用,对社会进行着塑造。

这是因为催眠可以将个人的恐惧感,在集体热情的高潮中被遗忘了,从而能够面对对手、忍受艰苦,呈现出巨大的勇气。

由此可以看出催眠术可以使人的活动产生令人吃惊的生理上和精神上的变化。

正如休谟的宣言:所有的声明和主张,除了数值和数值相关的推理,除了事实和实验推理,都可以归之于热情——因为里面除了诡辩和幻觉之外,空无一物。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人们将催眠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应用于心理治疗的过程中。

它的理论基础是: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的恍惚状态。

催眠术就是心理医生运用不断重复的、单调的言语或动作等向求治者的感官进行刺激,诱使其意识状态渐渐进入一种特殊境界的技术。

通过催眠后的求治者,认知判断能力降低,防御机制减弱,表现得六神无主、被动顺从。

这时,暗示的效果比在清醒状态下明显,求治者的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心理活动可凭心理医生的暗示或指令转换,而对周围事物却大大降低了感受性。

在催眠状态下,求治者能重新回忆起已被“遗忘”的经历和体验,畅述内心的秘密和隐私。

换句话说,求治者在催眠状态下呈现一种缩小了的意识分离状态,只与心理医生保持密切的感应关系,顺从地接受心理医生的指令和暗示。

这样,心理医生对求治者运用心理分析、解释、疏导或采取模拟、想象、年龄倒退、临摹等方法进行心理治疗。

尽管催眠术在治疗患者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它本身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弗洛伊德曾在早年的临床治疗中应用过催眠术,但是后来发现它是一个不可控的过程,很多出现的东西并非对治疗有帮助的,而且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被催眠到一个适当的程度,所以后来放弃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催眠与精神分析有什么关系?今天为大家分享是催眠与精神分析的关系。

精神分析疗法又叫心理分析疗法、分析性心理治疗,是心理治疗中最主要的一种治疗方法。

它是一种以改变作为心理障碍基础的潜意识层面的人格为目标的心理障碍根治疗法。

催眠与精神分析是什么关系?精神分析的启蒙者是催眠术的先驱者麦斯麦,在此基础上弗洛伊德创立并发展和完善了精神分析学说。

其基本理论核心是:人的精神活动可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精神分析学说以潜意识的理论为基点,所要探讨的“是一个人为什么是他那个样了”的真正原因,它设法将潜意识的东西进入意识中来(如采用自由联想法),然后通过自我认识,以摆脱心理问题和不良情绪。

精神分析的目的和价值在于它能够挖掘出深藏在潜意识中的各种关系(尤其是童年的精神创伤和痛苦经历),使之被召回到意识中来。

催眠与精神分析。

患者借助于医生的分析、解释,理解这些关系,彻底顿悟和认识自己;医生再加以疏导,使患者宣泄并消除深藏在潜意识中童年的精神创伤、心理矛盾和痛苦体验,最后矫治不良行为,达到治疗目的。

精神分析的奠基不是出于无意识的心理过程,其中包括了诸如抗拒、压抑、性欲、攻击、恋亲情绪等诸多无意识的心理反应。

探讨病人的深层心理,识别潜意识的欲望和动机,解释病理与症状的心理意义,协助病人对本我的剖析,解除自我的过分防御,调节超我的适当管制,善用病人与治疗者的移情关系,来改善病人的人际关系,调整心理结构,消除内心症结,促进人格的成熟,提高适应能力。

催眠与精神分析?精神分析疗法最经典的技术便有自由联想法、移情分析法、梦境分析等。

以后无论荣格的心理分析法、阿德勒的心理分析法、约翰·罗森的直接分析法和哈伯德的戴尼提回思术,还是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某些疗法等,凡与动力心理学基本观点有关的心理治疗方法,均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和心理分析疗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催眠与暗示现象,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熟悉,并在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但真正尝试对催眠现象作出科学解释的人,至到19世纪上半叶才出现,他便是英国的外科医生布莱德。

布莱德在其《神经催眠学》一书中认为,催眠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类睡眠状态。

由于被催眠者眼睛的凝视或思想观念上的凝注时间太长,即可进入催眠状态,这是一种生理上的原因,并无任何神秘的超自然力量。

而催眠的要素便是暗示。

以后许多心理医生、生物学家和教育家都对此产生了兴趣,并提出了种种理论,催眠术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

若不是药物麻醉的方法传入欧洲,催眠术的研究者极有可能把它发展得更完备。

但是,催眠术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因其见效快、费时较短、所需条件简单,因此不少心理医生仍然乐于使用。

对采用心理分析疗法的医生来说尤其如此。

暗示是个体所固有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它不只是催眠的要素,也同样是心理治疗特别心理分析治疗的重要因素。

暗示可分为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

“他人暗示”是指被暗示者从别人那里接受某种观念,使这种观念在其意识中和无意识中发生作用,并使它实现于动作或行为之中,更典型者还可能引起生理上的变化。

据说某权威催眠师曾站在受试者后,把一滴凉水滴在其皮肤上,当水滴即将接触皮肤之际,催眠师大吼一声“烫水”,受试者的皮肤马上隆起了一个水泡。

在实际生活中,也有被医生误诊为绝症而使身体一落千丈的事例。

“自我暗示”
是源于自己,一般他人暗示能起作用也是因有自我暗示的加强所致。

如“医生说我患有绝症”(他人暗示),“我患有绝症,难怪身体愈来愈糟”(自我暗示),如此循环,暗示的作用便加强了。

据说某人看到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模样后,便常想:“这钉子穿过手心可不是滋味”,这种观念在心头萦绕不散,后来手心果真红肿溃烂了,这也是暗示作用而引发的不良后果。

催眠技术是先于精神分析诞生的,弗洛伊德在早年的临床治疗中也蹭应用过,但是后来发现它是一个不可控的过程,很多出现的东西并非对治疗有帮助的,而且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呗催眠到一个适当的程度,所以后来放弃了。

你可以想象意识是一个警卫在监督着潜意识,自由联想的方法是绕过警卫,而催眠则是令这个警卫睡着。

由此可见,催眠与精神分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也同时有着显著的区别,精神分析是作为一个学术整体存在的,而催眠是作为精神分析疗法的一个方法存在的,可以说催眠与精神分析是不在一个等级上的。

但精神分析又不能缺少催眠这样一个重要的心理治疗手段,因为催眠可以把患者带到一个完全放松的状态,更有利于心理医生进入患者的内心了解患者的心理病疾,从而才能对症下药,对患者进行更加行之有效的治疗过程。

同时,人脑的生理机制也是比较特殊的:人类的所有记忆都是大脑皮层中的结构,并分成了各个区,各个神经部分。

心理活动就是这些各个区的神经冲动形成的。

人类所能激活的脑区由于器官的限制只能是一部分,这就是所谓的意识,而那些没被激活的,就是潜意识。

而通过催眠这样一种手段,心理医生可以唤醒这些压制与患者内心的潜意识,从而更加清楚深刻地了解到患者的病症所在。

总而言之,催眠只是精神分析这样一种治疗技术的治疗手段,但同时催眠也是精神分析这一治疗技术不或缺的治疗手段之一。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专业力量在国内处于前端地位,拥有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学术队伍。

在近十年的培训经历中,凭借我们稳定的优秀讲师团队,以及强烈的培养心理咨询师的社会责任感,创造了华中地区心理咨询师培训性良好的培训质量。

2014年成立了心理健康中心,接受来访咨询,进行各类心理学公益讲座,创建个人成长小组,案例督导,各流派咨询技能课程等,为学员进一步学习提升及实训提供了良好的成长平台。

催眠与精神分析更多详情欢迎咨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